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图形的变换课件范文

图形的变换课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图形的变换课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图形的变换课件

第1篇:图形的变换课件范文

关键词:几何;画板;作用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几何画板课件辅助教学,能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从而较好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问题的能力。但是,部分教师在使用几何画板上存在一定的误区,下文探讨一下如何正确利用几何画板优化初中数学课堂教学:

一、运用几何画板时存在的问题

几何画板虽然只是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种辅助工具,以其自身无以比拟的优势让初中数学教师爱不释手。但是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却因使用几何画板不当,而走人误区。①使用目的不合理。在数字信息化时代,教学时若能合理利用几何画板,可以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枯燥的问题趣味化。我们运用几何画板是为了更好地辅助教学,创设教学情境,帮助学生主动地突破重点和难点, 而不是为了装饰课堂,不管实际是否需要,一味地追求多媒体技术,使得课堂华而不实。有些教师对多媒体有着不正确的认识,认为上公开课就应该使用像几何画板这样的多媒体课件,否则就会降低了水准。孰不知,课堂教学盲目地乱用多媒体,反而会影响正常的数学教学。②呈现形式不合理。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尤其是几何教学,利用几何画板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问题,演示丰富多彩的“动画”模型,激发学生探求解决问题的兴趣,使学生可以在轻松偷晚的氛围里获取知识。但是,某些教师授课时,却把课件做得太花哨,把学生有限的注意力集中在了毫无意义的色彩和声音的变化中,这样反而喧宾夺主。课件制作时,要注意科学性和艺术性,不能仅仅是若干个题目和图形的堆砌,让人感觉杂乱无章。③学生参与不明显。几何画板不仅是功能强大的演示工具,更是互动性强的探索工具,我们若能合理地利用好它,便能给学生构建一个十分理想的“做数学”的环境,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生成过程。部分教师上课时把几何画板视作一个普通的演示工具,像小黑板一样仅仅呈现几个例题,仍旧没有改变传统的教学局面“一言堂”,学生所扮演的角色还是被动的学习者,缺少共同探究、参与的过程。

二、几何画板在数学课中的作用

(1)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使用几何画板可以轻松地实现数形的结合,它能把抽象的数学问题变得具体、形象,使复杂的“数”通过直观的“形”来表示,是数形结合教学的强有力工具,是直观教学的优秀教具。函数知识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由于变量与函数概念的引入,标志着数学由初等数学向变量数学的迈进。它改变了以往数、式等常量的形式,使学生思维发生了质的变化。 学生不仅要学习新的数学知识,而且要掌握新的思想方法,用运动变化的观点去认识世界,具有较高的抽象性。因此,初中学生一开始涉及函数往往较难理解。 然而,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几何画板”构建数形结合的情境,就能让学生非常轻松地理解函数图象。例如,在教授一次函数时,为了更直观、生动地展示函数与其图象之间的关系,我用描点法画出函数图象后,可以利用几何画板演示函数图象的生成过程。

(2)动态地探究几何图形的规律。“动态”是几何画板的最大特点,也是其魅力之所在。这在数学上的意义非同寻常,它满足了数学教学之需,弥补了传统教学手段之不足。在传统数学教学中,用圆规、三角板绘制的几何图形是静态的,要认识它的关系需要教师的语言描述、学生的理解和想象能力。随意拖动,已经构建的几何关系仍保持有效, 这是几何画板与众不同的功能,而几何图形变成动态的图形对几何概念教学的贡献是非同寻常的,由一个静止的图形到引入“无数个图形”,几何画板对几何教学注入无限的活力,教师可以在“动”中教,学生可以在“动”中学。例如:学生在学习三角形的高时,常常局限于高在三角形的内部,对高在三角形的外部理解起来感到困难,利用几何画板制作三角形的高,拖动点 A,使高 AD慢慢从三角形内部运动到三角形的外部,反复几次,学生自然就会领悟。

第2篇:图形的变换课件范文

新时期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我们的教育也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当前多媒体的出现为教师们的教育教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为课堂提供了优越的教学资源,它抛弃了传统教学的弊端,集声音、图像、文字等与一体,给学生带来更直观更形象的教学资源。初中数学课堂也是如此,如果教师能巧妙运用多媒体,最大限度地发挥多媒体的优势,那么对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是很有帮助的。但有些教师在运用多媒体的过程中,由于方法不够恰当,也给我们的课堂教学带来了不好的影响。比如有些课件设计得过于简单,就是简单的搬黑板,并且相对于教师写在黑板上还不好的是,黑板可以长期保留,而课件一放就过去了,使学生过目就忘了。还有的课件已经偏离了课堂教学的内容,或者是大得冲淡了课堂教学的主体,喧宾夺主等,所以说多媒体也是一把双刃剑,教师要恰到好处地利用它,让多媒体为我们的课堂教学增光添彩,那么究竟怎样恰到好处地运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呢?本人结合自己多年以来在初中数学课堂上的教学经验,总结出以下几点看法和意见,以飨读者。

一、巧妙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

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对教师的教学帮助很大,学生可以在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中如身临其境,得到共鸣或者是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比如可以拿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生活现象的音像资料,生活图片信息等,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实验、推理、猜想、验证、实践等来进行数学知识的探索与学习。这让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同时还真正体会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培养了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同时多媒体还能增加信息的容量和精彩程度,节省教师备课的时间与讲课的时间。所以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要善于利用多媒体来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知识的欲望。学生愿意学,学习的积极性高,学习效率也逐步提升。

二、在学科融合处,巧妙利用多媒体

各学科之间都有许多融合之处,比如我们在地理学科上学习的海拔、比例尺、方位、坐标等都需要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历史上的名人、名著在历史上的地位与成就,用圆和曲线来描述磁力线,重心和杠杆原理在数学中也有广泛的用途等等,都从不同角度反映出数学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不可分割的联系。所以作为数学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数学的知识,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把所学数学知识和生活实践以及其他学科有机地整合起来。学科融合的知识大多比较浅显,这时利用多媒体效果特别好。比如在学习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时,出示一些含有身高、体重、分数等数据,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学生看到这样直观的图形,学起来具体直观,明了。

三、在教学变换处,巧妙利用多媒体

数学知识中有一大部分关于图形的知识,其中图形的变换也是教材中的很大一部分内容,有图形的平移、旋转,在讲解这一部分知识时,多媒体直观生动的优势更为突出。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把静态的图形变换成动态的,在探索几何图形的性质、图形的变换及平面图形与空间立体几何图形的相互转换过程中,利用多媒体,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发展几何直觉,多媒体可以直观形象地把图形展示给学生,并且还可以把静态的书本内容变成动态的,化静为动,化抽象为直观,教师可以巧妙利用多媒体把图形的平移、旋转、轴对称、相似等变换的动态过程非常直观明了地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在多媒体的演示下很容易就理解知识,弄清楚其原理,像图形这一块内容如果单单地仅凭教师的讲解,枯燥无味,学生听得是一头雾水,特别费劲,最后还理解不深,长期这样下去学生就会丧失学习的积极性,甚至出现厌学的心理,挫伤学生的学习热情。但如果运用多媒体效果就不一样了,学生非常直观地看到图形的变换过程,直观明了,理解起来还特别简单容易,有了学习的积极性,学习效果也就不言而喻大大提高了。多媒体为教师们的教学内容提供了优越的载体,让所有的教师和学生都亲身经历着图形的变换,这样不仅使学生对所学到的知识理解得非常深刻,透彻,还发展了学生的空间思维,想象思维,还让学生对图形得到了进一步的理解和巩固。所以说作为数学教师一定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制作优秀的课件,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不仅节省了教师讲课的时间,讲课的难度,还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这不正是我们每一个教师所努力追求的吗?

四、在交流时,巧妙利用多媒体

由于每个学生的认知,生活环境、学习能力等都有所不同,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因材施教,因人而宜,选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通常运用分组合作,小组交流就是很好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既能反映每个学生的想法和看待问题思路,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展示能力,互相协作能力等。所以说交流合作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那么教师可以在学生交流时巧妙运用多媒体,运用多种手段来展示小组的学习成果。多媒体在这里可以是一个非常好的展示平台,为学生提供多种多样的展示方式。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的同时,成功的喜悦不言而喻,尝到了成功的快乐,展示了自我,学习的积极性很高,从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还提高了学生对数学的学习热情,学生更加喜欢学数学了,可谓是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

五、在作品展示时,巧妙利用多媒体

第3篇:图形的变换课件范文

关键词 信息熵理论;人类分层传播模型;多媒体课件;图形设计

中图分类号:G4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18-0100-03

1 信息熵理论与多媒体课件图形设计的理论分析

“熵”是德国物理学家克劳修斯在1850年创造的一个术语,他用它来表示任何一种能量在空间中分布的均匀程度。能量分布得越均匀,熵就越大。如果对于所考虑的那个系统来说,能量完全均匀地分布,那么,这个系统的熵就达到最大值[1]。1948年,香农(Shannon)第一次将这一概念引入信息论中,从此,熵这一概念被广泛用于信息的度量,在自然科学和社会众多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并成为一些新学科的理论基础,由狭义熵发展为广义熵。从物理熵理论引伸到信息学、社会学等领域,称之为信息熵。信息熵并不是负熵,它描述的是信源的不确定性而不是其不确定性的减少。信息熵大表示信源的不确定程度较大,同样是一种无序性。香农的信息概念是人们对事物了解的不确定性的减少或消除,这一定义关注的是通信中的信息问题,所以香农信息是一种与信道相关的“信息”。信源、信道、信宿成了认识过程的不可分割的部分,主客体是不可分的。换言之,信息是认识主体所感受的或所表达的事物运动的状态和运动状态变化的方式,是人们在外部世界和控制外部世界的过程中,同外部世界进行交换的内容。

信息度量:若一个事件产生的概率是P,则它的信息量I=-log2P。

对于n个事件构成的概率系统,每一事件产生的平均信息量为:H=-∑PiLog2Pi(i=1,2,…n)[2]。H为信息熵,信息熵的大小用于表示概率系统的不确定程度。式中,Pi为信息系统中状态i出现的概率。信息熵可用于对信息系统中信息量大小进行计算。

而多媒体课件是一种教学软件,它是一种图形、文字、表格、视频、音频等信息的集合,能有效地促使学习者思考问题,实现有效的学习。多媒体课件活动的实质是信息处理、变换和传播的过程。多媒体课件是形式,是教育教学信息的载体;教育教学信息(包括图形信息)是内容,是多媒体课件的本质。从信息的角度分析,多媒体课件活动就是信息熵的变化过程。其中最为重要的活动之一就是多媒体课件的图形设计,主要涉及信息流、信息熵、信息负熵的处理。

2 人类分层传播模式对多媒体课件图形设计的

启示

多媒体课件受众在使用课件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最初的多媒体课件只是机械地呈现课本中的知识,目的是向受众“灌输”知识信息。而实际上,受众在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和评价中的地位是主动的:受众有选择地接受课件信息,进行负熵的输入,使受众子系统中的熵减少。

借助“基于认知心理学的人类分层传播模式”(图1)[3],受众对多媒体课件图形信息的处理模型是:视觉感觉登记(视像记忆)视知觉短时记忆(视觉代码)/长时记忆(表象代码)视觉表象表象编码。

具体步骤:

第一步,人脑对直接作用于视觉器官的多媒体图形的个别属性进行反应,其所得的信息是主要滞留在视觉器官上的未经整合的各种具体的信息;

第二步,个体解释输入的视觉刺激信息(这里主要指图形信息),从而产生视知觉模式和客观事物意义,是浅层次的意义建构,其规则有多样性、模糊性之特点;

第三步,视像记忆;

第四步,视觉表象及表象编码,即人脑对个体看到的图形信息进行编码,其中有转喻、类推、替代、浓缩等形式,以此形成陈述性知识(如知识、概念、命题、脚本、图式、表象等)和程序性知识(产生式规则)等,而这些知识或经验又常常存储于记忆库中以备个体调用;

第五步,发展到思维层面,运用于问题解决当中。

综上所述,受众在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及评价中的地位是主动的,而且是具有决定性的。

由此可以明显地看出:多媒体课件的图形设计主要作用于人类分层视觉传播的感觉和知觉层。感觉和知觉层面的视觉加工是底层的感性加工,只有保证这两个基础层的加工不出偏差,才能保证整个视觉信息加工过程不出“数据读取错误”这样的问题,才能促成认知个体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这是对多媒体图形知觉设计的宏观要求。

3 信息熵理论在多媒体课件图形设计方面的应用

从信息熵理论的角度来看,受众系统的信息处理过程是受众从接触课件以后的全部过程,这个过程与受众的知识背景和社会背景有密切的关系。

3.1 受众对课件图形的接受程度和受众对图形的关联性有关

根据相关性原理:X=∑A(n)B(m-n)(m=1,2,…n),X值越大,A与B的关联性越强;X为0,A与B无任何关系[4]。多媒体课件图形与受众加强关联性,激发受众的潜在共鸣,引起谐振,信息量的输入信噪比会提高,以此实现信息熵输入的最大化。所以在多媒体课件图形设计中,要尽量选取与所讲授内容关系密切,与学生知识背景和水平相符,日常生活中常接触的图形,想方设法让学生与图形产生“共振”和“共鸣”,切实达到增大刺激量、加强刺激度的效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率。

3.2 受众对多媒体课件中图形的注意程度不同

在对N个图形若等概率传播,信息熵最大为Hmax,实际情况下是非等概率传播,则熵为H,且H<Hmax。定义相对信息熵为h=H/Hmax[2]。基于相对信息熵,称r=1-h为冗余度。冗余度表示由于各种图形出现的概率不同而使信息熵减少的程度,还表示图形在传播信息时,不必要的冗长部分的比例。信息传递过程中的冗余度使得信息传递的效率变低,信息知觉卷入程度低,情感方面诱发否定效果。

所以在多媒体课件的图形设计中,要注意对“歧义图形”的适当处理。这里的“歧义图形”指让学生产生视错觉的图形和容易产生视觉掩蔽的图形等。具体要求为:1)对于视错觉图形,为了防止教学活动中视错觉现象产生而影响教学效果,这里要求在多媒体课件编制过程中对不确定的图形作简要说明,保证信息的准确传递;2)对于容易产生视觉掩蔽的图形,这里要求在图形刺激物的形态和出现的时间上做机动控制,避免给学生传递含糊不清甚至错误的信息。

需要说明的是,并不是所有的视错觉现象都要加以纠正或说明,对于特殊的教学内容也可借视错觉等图形知觉现象创造特殊的视觉效果。

3.3 多媒体课件中的图形要引起受众的关注,并传播到一定广度

多媒体课件的图形设计是信息的处理和变换,是复杂的思维意识及信息的高级活动,它是负熵的输入。如果图形设计是一个孤立子系统,设计思想是这个子系统的能量,图形的有效解读是信息熵。熵的变化决定着多媒体课件中图形有效解读的变化和发展。如果因循守旧,不接纳外界的新信息,那么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设计后,其熵的增加达到最大值,新的知识减少。即图形中的信息量递减,信息的不确定性减少的量逐渐减少,结果是多媒体课件间的图形设计趋于雷同化和模式化。

根据香农公式C=Wlog2(1+S/N)[5],图形信息的送达率C与发送广度W成正比,与信噪比S/N成正比。在目前课件泛滥、知识爆炸的背景下,图形信息噪声量极大。受众在接收图形信息时,需要有利于他们进行信息处理的客观条件。如果受到外界的干扰、刺激,或者接触时间受到限制,则不利于这一心理过程;如果有可能多次重复接触同一个图形信息,则此心理过程会更加有效。

图形信息引起受众的关注的有效途径是提高信噪比S/N,而提高S/N,可以提高该图形本身的信息量,或者抑制其他无关图形的信息量。由此可以得出下面的影响因素。

1)图形与背景设计。图形与背景的设计应当分明,使学生对教学主体一目了然,迅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并在有效的时间内把握被感知图形的特征,以增强教学效果。要求:

①背景一般用来表现教学环境、衬托与主体图形的相互关系,所以要避免与教学内容无关的图形出现在多媒体课件的界面上;

②背景的颜色不宜过分鲜艳,以免喧宾夺主,将学习者的注意力分散;

③可用明暗对比来突出主体,例如通过加强主体部分的亮度和色饱和度来突出主体对象。

2)图形的组合设计。这里要求按照图形组合的科学法则(如格式塔的组织律或其他视觉传达设计法则)对多媒体课件中的图形进行合理的安置。

①整体规律:对学生没有经验的新事物,应在画面上整体呈现;而对学生已经熟悉的事物,在画面上呈现事物的部分主要特征会有更好的图形知觉效果。当图形设计未能遵循这一规律时,学生会将一种事物的整体知觉分为几个不同的部分,或将几种事物的不同部分组合成另一种事物整体,从而影响课件的教学效果。

②对比规律:设计人员在进行图形设计时,最好能采用大小对比、新旧对比、明暗对比、色彩对比、虚实对比、主体对象与背景的对比等手法突出学习对象不同部分的特征。例如,要说明一个物体的大小,最好在它旁边放置一件学生比较熟悉的物体作为参照。

4 结语

对于一套优秀的多媒体课件,图形设计至关重要。基于信息论中的信息熵理论,借助认知心理学中的人类分层传播模型,发现在进行多媒体课件设计时,不仅要充分考虑课件中的被选图形与背景的区分,还要充分考虑图形与受众文化背景、知识水平等因素。以学生为本,设计出高水平的多媒体课件,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一个良好的心理和视觉状态,减少学习以外因素的干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多媒体教学的长处,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第4篇:图形的变换课件范文

例如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时作如下设计:

一、复习旧知识创设情境。

复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教师: 请同学们回忆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图形的面积?

展示课件1:出示以下三个图形(单位:厘米)(图略)列式计算:5×5=25(平方厘米);5×10=50(平方厘米);10×5=50(平方厘米)。

二、通过设“疑”,学生试验创设情境。

教师:如果我们在每个图形中各画一条线段,使每个图形分割成大小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可以怎样画?(发给学生如图的两张纸片)学生实验操作(教师引导学生看一看、想一想、折一折、裁一裁、比一比、拼一拼、议一议)。

三、通过课件演示实验创设情境(略)。

四、寻求新知识之间的联系创设情境。

教师:每个图形中阴影部分的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你能算出来吗?怎样算?学生讨论。列式:5×5÷2;5×10÷2;10×5÷2。教师:同学们对照图形与算式,观察一下每个三角形的底分别与正方形、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边长,长方形的宽,平行四边形的高有什么关系?你发现了什么?师生总结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五、即时训练。

六、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上课,你有什么收获?

七、课外延伸。

测量下面三角形(图略)的一条底边和它对应的高,并计算它们的面积。

1.本课时设计通过复习铺垫、连接自然的方式进入情境1――复习旧知识。平行四边形面积是学生熟知的,一开始复习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排除了学生畏难的心理障碍,也为情境2的思考提供了材料。

2.以疑引思,激发求知欲。情境2――设疑:同学们,如果我们在每个图形中各画一条线段,使每个图形分割成大小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可以怎样画?不会换的学生,激起了他的求知欲,会画的学生则跃跃欲试,自豪感油然而生。

3.动静结合,激发兴趣。情境3――实验与演示实验,学生动手实验和演示动态的课件都是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因素,在情境2设疑的基础上,开展看一看、想一想、折一折、裁一裁、比一比、拼一拼、画一画等认识活动,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件二的动态演示,激发了学生兴趣,同时也验证了学生的试验结果,为新知识的探求奠定了基础。

第5篇:图形的变换课件范文

课件《用坐标表示平移》是依据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六章6.2.2中的内容制作的。学生在第五章中已学习了图形的平移(从形的角度理解平移),在第六章的伊始也学习了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基础知识,本节课将要学习用坐标来表示平移(即从数的角度刻画平移)。这节课的学习意在让学生初步体会平面直角坐标系架起的数与形的关系,为今后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研究其他几种图形变换奠定基础。

特色与亮点

该课件采用几何画板作为制作平台,整个课件操作简单、适应性强。几何画板的动态演示功能,形象直观、方便快速地节省了教师在黑板上作图的时间;几何画板的隐藏显示功能,方便了教师在课堂上的灵活展现。该课件属于“展示型+学习型”课件,既可由教师操作演示,也可让学生自主操作探究。

设计思路与表现手法

我围绕教学目标,借助多媒体技术,利用几何画板动态演示点和图形在坐标系内平移引起的坐标变化过程,鼓励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发现坐标变换的规律。我在课件中设计了以下五个教学部分。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复习平移的概念,为学习新知作铺垫,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过渡到新课题的学习中去。从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出发,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有利于学生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从而促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

2.合作探究,获取新知

这部分是课件的第一个教学重点,同时也是教学难点──探究点的平移规律。为克服这一教学难点,我在课件上设计了可随意拖拽的两重合点A与A'及点的坐标,坐标随着点的平移而发生变化。可由教师也可由学生在计算机上拖拽点A'向不同方向平移,让学生观察其平移前后,横、纵坐标的变化情况;改变两重合点位置继续平移、观察坐标变化情况。让学生观察点的平移与点的坐标变化之间的规律过程,体会数形结合思想,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变化,从而归纳出点的平移规律(如图1)。

3.巩固练习,检查评价

我精选了五道不同的练习题,供学生检查学习效果,通过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新知。这一部分的设计是为了评价学生对刚学知识的接收效果,检验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教师可根据学生反馈的具体情况作适当的评价与弥补,从而达到巩固提高的目的。

4.例题教学,深化新知

探究图形平移规律,是课件的第二个教学重难点。我制作了可随意拖拽的两个重合四边形及四边形各顶点的坐标,坐标随图形的平移而改变。拖拽四边形平移,观察平移前、后图形各顶点坐标的变化情况,让学生明白研究图形平移可归结为研究图形顶点的平移情况,从而探究出图形平移规律。我还设计了三种不同的解题方法,培养学生一题多解的能力(如下页图2)。

通过例题教学,加深学生对数形结合的理解,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数形结合的意识。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敢于实践的合作创新精神,让学生学会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并从成功中体会研究数学问题的乐趣,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5.讨论小结,拓展延伸

这一部分的设计意在让学生互谈这节课的收获体会,以此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学生分析和小结的能力。体现了教学的民主性,学生通过自我评价及形成性评价,逐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科学的学习观,同时也易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

必做题体现出新课标下落实“人人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选做题体现出“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针对学生认知的差异,我设计了有层次的作业题,既使基础薄弱的学生巩固了知识,形成了技能,又使学有余力的学生得到了发展。

反思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能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和学生的认知结构,恰当呈现课件动画、隐藏显示文字、跳转页面,充分发挥课件的优势,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课堂教学效果。但是,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上还有待改进,课堂教学中侧重动态的设计与制作,而情感教育体现得较少,情感上未能激起学生更深的共鸣。作为教师,我还要不断学习,提高驾驭信息技术的能力,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使它发挥更大的优势来服务教学。

幕前幕后

第十届NOC活动已经落幕了,但现在回想起来,当初的情景还历历在目。记得为了参加NOC活动,我从2012年3月就开始围绕《用坐标表示平移》这一主题进行思考、创作,并在本校反复试教,不断完善课件的设计。该课件在4月顺利通过了市里的选拔,5月又通过了组委会的初审而获得了决赛资格。一路走来,虽然辛苦,但收获颇丰。

通过参与NOC活动,我认识到教师在重视技术运用的同时,更应注重以学生为中心的学在课堂中的体现。评委老师们在意的不是在一节课中运用了多少新信息技术,而是在运用技术的同时,学生的主体性、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有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

此次活动,考验的不仅是参赛选手制作课件的能力,也考察了参赛选手的演说能力。我深刻地感受到课件制作还是要回归朴实,朴实才是最自然的华丽。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充分发挥信息教育功能,有效整合教育资源,为推动信息化教育工作而努力。

评委印象

第6篇:图形的变换课件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服务;教学

常言说: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教师讲课导入得好,不仅能吸引住学生,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且能燃起学生智慧的火花,使学生勇于探索,有兴趣,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反之学生很难马上进入角色,学习不会积极主动,教学不容易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一定重视教学伊始的导入艺术。多媒体具有强大的音像等功能,能使导入自然,趣味横生。所以,运用多媒体,不仅能优化数学课的导入,节省板面,而且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用。例如在《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中,在课题导入中老师就说:“同学们,上课前我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一边说一边简单地操作鼠标,学生一下子被屏幕上的有趣的画面吸引了,课件一边演示,老师一边讲故事:猴山上的小猴子特别喜欢吃猴王做的那些又香又甜的大饼,一天猴王做的大饼新鲜出炉,它的三个孩子吵着说:“我要吃饼,我要吃饼。”于是猴王把三块香甜的饼分给三只小猴子吃,它先把第一块饼平均切成四块分给老大一块,老二嫌小便吵着说“一块太少了,我要两块。”猴王于是把第二块饼平均切成八块分给了老二两块;老三更贪了,吵着说:“两块太少了,我要三块。”于是猴王把第三块饼平均切成十二块分给老三三块。同学们,猴王到底给哪只猴子分的饼多些呢?因为有直观的故事情节,有多媒体生动有趣的图像动态显示,抽象的数学概念就变得特别形象、生动,学生学习分数的兴趣就被极大地激发了,在动态的课件演示过程中学生轻松愉快地获得了有关分数的知识。并且轻松地将本课题的重点引入进去了。

数学课难免存在一些缺乏趣味性的内容,这就要求教师有意设置一些悬念,使学生产生积极探求问题奥秘的心理,即“疑中生奇”,从而达到“疑中生趣”,为了激发学习兴趣,多媒体在这方面的运用,就能得到充分的体现。当然,在设置悬念时也要注意适度,不“悬”时学生不思即解,达不到激发学习热情的目的,太“悬”学生望而生畏,百思而不得其解,也不会收到好的效果。例如:在复式折线统计图的教学过程中,出现需统计的年份不是连续的,但是要求正确地反映出数量的增长变化,且画图时必须每年要留出位置。我首先让学生通过课件观察画图的方法,他们会看到表示年份的竖线缓缓的自动移入,但是又留了一些空格,这时都产生了疑问。对于表示年份的竖线距离不相等这一问题,我问学生为什么,大多数都有了一定的见解。随后,学生们表现出积极地想要跃跃一试的姿态。此时,顺利地将本课时的重难点一并托出。我再重新演示课件,要求学生认真听讲述,使学生加深了对新知识的理解,掌握了画图的方法。因此,我们的教学应该重在教材的钻研,注意多媒体课件与教学内容的联系将教学过程的设计摆在第一位,运用多媒体辅助我们的数学教学,使学生经过认真观察去发现新颖的多媒体画面所表现的数学问题,通过思维进行整理,从而使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得到良好的训练。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实践证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此,在课堂上要适当地运用多媒体、创设情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问题”是学生求知欲、好奇心的流露,是学生提高学习能力的前提,有了问题人们才会去钻研,才会去探索,正是这种求索性心理倾向,有力地推动学生不断地带有疑问去学习、去思考、去探究。但是,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难。教师利用课件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可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和深入探索的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知识的生长点、疑难点、模糊点创设一些富有启发性、趣味性、实用性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处于主动的思考中,再通过教师的适当点拨和引导,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探索掌握知识,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如:在教学圆的周长公式推导这一章节时,为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圆的周长”概念。利用多媒体课件中的彩色线条闪烁圆周长所在的曲线。教学圆柱的认识,利用多媒体演示长方形沿着一条长为轴旋转一周得到一个圆柱这一抽象的空间图形验证学生的猜想。教学“轴对称图形”时引导学生观察图形的对折、重合等动画,帮助学生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及对称轴的意义。

第7篇:图形的变换课件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图形学;硕士教学;课件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引言

“计算机图形学”(以下简称“图形学”)是本校计算机专业的硕士选修课程,同时也常常被地理信息、地球科学等其他专业的学生选修。课程内容涉及图形显示处理流程、图形硬件设备、图形系统、二(三)维图形的生成和处理算法、裁剪、几何变换、交互技术、三维消隐等。

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准备和实践过程中,归纳出该课程的特点如下:(1)课程内容偏重于理论,部分算法较抽象且不易理解;(2)课程内容涉及面广;(3)较多算法或理论是几十年来固定不变的经典;(4)这些理论的作用隐藏于日常的计算机使用中,虽然无处不在,但体现为用户透明的状态。正因为以上几点,学生十分容易表现出畏难和轻视的情绪。因此,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加强教学过程的系统性是关键问题之所在。

总体上,笔者主要通过强调经典理论的实用价值和最新动态、设立中心线索、在内容广度上适当取舍、在内容深度上侧重不同、以及对前后内容关联性的密切提示,使得学生在学习该课程的过程中,在心里自然、逐步地构建出一棵茂盛的“大树”――从“树干”(了解图形学的核心意义)开始,逐渐的长出“枝杈”和“树叶”(图形学的各项理论和相关算法等)。学生在课程结束之后,既可以围绕一片“树叶”娓娓道来,也可以对某个分支产生浓厚兴趣并进行深入的研究甚至在那里获得“果实”的回报。

2总体教学思路

2.1明确定位

笔者对本课程的定位如下:

(1) 打开窗口:95%以上的同学原来对图形学这一学科一无所知,当他们知道图形学和他们每天使用的计算机系统原来是如此密切相关的时候,兴趣就会油然而生。

(2) 介绍经典:图形学中多为经典理论和算法。但经典不是过时,而且如果有兴趣研究,还可能将其超越。

(3) 系统了解:看似分散的理论其实相互联系不可分割。掌握各方面知识并深入理解其关系将受益良多。

(4) 局部深入:几乎每个知识点都可以独立成为一个研究体系,但教学中只能选取部分重点进行深入讲解。

在每年新生的第一节课上,通过以上说明,学生可以对整体教学思路有一个快速准确的把握,方便了选修者的取舍,留住了真正有兴趣的学习者,也为后期的“教学相长”打下了基础。

2.2激发学习兴趣的主要手段

笔者通过多种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

(1) 强调经典理论的实用价值:与理论算法相对应的举例都和日常的计算机使用、编程直接相关,更易于理解理论知识,又能够体会到图形学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

(2) 关注分支的最新发展动态:以某一经典理论为核心,往往可以辐射延伸到一系列研究方向上,适当介绍相应的一些最新研究成果,更能够引发好奇心和求知欲。

(3) 用OpenGL实例贯穿全程:OpenGL提供的函数中有着经典算法的实现例证、清晰地体现了图形学理论的应用。而通过OpenGL编程教学和实验,能够获得有利于就业或深造的实践经验,更能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4) 自由话题讨论:在学期的后半段,让学生各自选择一个感兴趣的图形学有关研究内容并进行简单的资料准备,然后提交全班汇报并讨论。

2.3增强授课内容系统性的方法

图形学课程的理论知识具有极强的连贯性和交叉相关的特点。因此我们提出了以下方法来提高授课的系统性:

(1) 设立一条中心线索:从建模到观察再到设备显示的处理过程。这一过程体现了计算机图形学的全部意义。

(2) 内容广度上适当取舍:以基本图元、几何变换为基础知识,围绕中心线索介绍曲线曲面和实体造型、观察流水线、可见性判别、光照和面绘制、以及用户接口等。

(3) 在内容深度上侧重不同:选择关键知识点做较全面和深入的讲解。选择的依据有两点,一是直接有助于对其它相关知识点的理解,二是实用价值体现得较为明显。

(4) 对前后内容关联性的提示:将隐藏在章节之间的逻辑关系用语言显式的表达出来且需适当重复。前后的OpenGL实例尽量保持高度一致――也就是设置一个完整的程序而在不同的章节中取用其不同的段落作为例证。

3课件设计思想

在上述教学思路的形成和不断修正的过程中,笔者也同步更新着相应的教学课件设计思想。归纳如下:

课件应能够生动地演示图形理论或算法、直观的显示算法的实际应用效果等。例如自制流程动画、从最新动画影片或流行软硬件信息等中获取静态或动态图例等。

课件(PPT文件)本身就是图形学的一个应用实例,因此应在页面制作时就充分考虑其与图形学有关知识(用户界面,图表等)的联系并在课堂讲解中提示学生了解;

课件在整体安排上应从画面提示、实例演示和语言讲解等角度入手,并将它们配合起来,让学生不断体会到前后内容之间的连贯性和相互联系,这样既有助于知识的更新和复习,还能够促进对图形学学科的全面理解和记忆。例如,应精心设置每讲(节)开始处的前言页面、章节之间的承上启下页面、每讲末的OpenGL编程实例页面等。

课件需适时的更新以体现学科发展动态;课件中应经常使用启发式问题以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等等。

4课件设计成果展示

按照上述课件设计思想,最终的课件共分为11讲、11个PPT文件,共约760页,其中含约400多幅静态图例、200多个动态演示图例(文本段落的分步显式不包含在此列)、20多个OpenGL程序实例(包含笔者自行完成的完整代码和运行效果变化的截图显示等)。通过和学生的交流,普遍反映课堂学习效果良好且表示该课件还十分便于课外的独立预习和复习。现举例展示如下。

(1) 在每一讲的开始,都会出现如图1所示的页面。该页面依据我们设置的中心线索、按顺序用文字显示出全部课程内容模块,且用绿色框表示已经讲解过的内容,红色框表示目前正要开始讲解的内容,其他为尚未涉及的内容。这样的反复提示,使得学生易于回忆起旧的知识点,并不断强化了对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的认识。

(2) 在很多重要知识点的开始处设置条理清晰、从易到难的“分支线索提示”。例如图2中,将二维/三维观察处理方法直观的表示为流程图形式并保持一致性,明确坐标变换的意义、重点讲解的内容及其所处地位等。

(3) 通过显式的页面文字完成承上启下――明确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并促使回忆过往内容。如图3所示。

(4) 某些复杂理论知识用简化后精炼的图形来表示更易于解释和理解。如图4中,用一个最简单的方形和圆形就可以说明坐标变换的全过程(左),而透视观察过程中错切变换的涵义则可以从流程图中一目了然(右)。

(5) 在用OpenGL编程进行实例讲解的时候,应该和前面的理论知识相吻合,更利于理解。如图5给出了双三次Bezier曲面的基本构造原理(左)和OpenGL实现的一个相同外形的Bezier曲面绘制方法(右)。

(6) 提供OpenGL程序实例时,除了保持不同讲内容直接的一致性和衔接之外,同一个例子内部还会通过代码的细微调整来获得不同的运行结果。通过PPT页面上对代码和截图的动态对应显示,既易于了解OpenGL有关编程

知识,也有效的深化了对图形学理论知识的掌握。图5中右图给出了相同控制点但不同循环控制参数对曲面绘制出的显示效果的影响。图6所示实例则说明了OpenGL有关的各种观察函数的使用。

(7) 为了进一步提示内容的前后关联性、提高学生对内容的熟记度,课件页面上还考虑了相似内容安排的一致性、同一内容为不同章节所服务时具有细微差别但可重复出现,等等。如图7和图8所示。

5结束语

笔者从事了多年“计算机图形学”课程的硕士生教学工作,积累丰富经验的同时,对教学方法和课件设计进行了不断地改进、创新,通过设立一条贯穿始终的中心线索、结合OpenGL的编程方法教学和实例围绕该线索展开全面且有层次的内容讲解、强调经典理论的实用价值和最新动态、完成对前后内容关联性的深度提示等,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过程的系统性、易于激发学习兴趣和信心、提高学生的动手和思考能力,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黄晓萍,肖,李迅.“计算机图形学”网络课件的设计制作与体会软件设计与研究[J]. 中国电化教育,2003(12):64-66.

第8篇:图形的变换课件范文

一、用在知识的重难点处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是教学中深感棘手的问题,而多媒体技术就成为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有效手段。根据多媒体的特点和优势,适时利用,就能起到化难为易、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图形的旋转”时,教学的重、难点是让学生认识图形平移、旋转的复杂的过程,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平移、旋转后的图形。有的学生空间想象力差,在认知上存在一定的困难。而由于条件限制,老师在课堂上画图是一件费时费力的工作,况且紧紧靠粉笔很难将图形变换的轨迹在黑板上显示出来,更不要说进行重复操作了,而变换的轨迹又正好是这部分知识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在讲解时,虽然花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教学效果却很差,有的学生对此知识都产生了畏惧心理。在教学时,我就利用多媒体的动态演示,将不同类型的图形都放在方格纸上不停地变换、复原,让变换的过程重复演示。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大大提高了教学的效率。诸如此类的知识,如:图形的对称、平移、镜子中的学问等,都可以用多媒体帮助教学,突破难点。

又如:在教学“一位数除多位数”一课时,有的学生没有理解算理,对先商、再乘、最后减这几步总是记不住先后,做得一塌糊涂。在教学时,我就制作了分小棒的课件,边分边讲解怎样用竖式计算除法。学生终于明白,先把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所以要先商。要想知道分出了多少东西,就得用商乘除数。最后要想知道东西分完了没有,就得用被除数减商和除数的乘积。学生弄清楚了算理,再计算起来自然就不糊涂了。

二、用在传统教学工具的弱处

数学是数与形的学科,学生对图形的理解和认识最初是靠观察。由于学校硬件设施、师资力量、配套的教学软件等条件的限制,经常用多媒体帮助教学,短期内在很多学校还实现不了。很多教师上数学课用的还是传统的教学工具和教学手段。但有的内容,是传统的教学手段无法很好完成的。这时,我们就要尽可能创造条件,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来弥补传统教学工具的不足。

我感受最深的是教学“角的度量”,这部分知识本身就有一定难度。而教师用的量角器都是用木头做的,上面的刻度和数字从远处看很不清晰。坐在后面的同学对这部分知识总是听个一知半解,应用起来自然十分困难。鉴于以前教学的经验,我就制作了课件,给学生呈现的是和学生手中完全一样的透明的量角器。在清晰的大屏幕上,怎样对中心点和零刻度线,怎样分辨里圈、外圈的度数,怎样量不同方向的角……以前花费很多精力和时间才能解决的问题,全都轻松地解决了。

又如:在教学“可能性的大小”时,就可以让计算机进行大量重复的模拟试验,并对大量的模拟结果进行自动的数据分析统计。这样不仅减轻了学生大量重复试验和烦琐的计算,提高了效率,而且加深了学生对其本质意义的理解。

三、用在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数学知识的交汇处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如果学生能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知识,又能在实际的生活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这对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都是大有帮助的。

例如:在教学“确定位置”时,为了让学生感受确定位置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我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生活中确定位置的例子。大到神舟飞船的发射,茫茫大海中船的定位和航行,小到人们看电影,下棋等等。又如:在教学“千克、克、吨”时,教学“三角形、四边形的特性”时,教学“年、月、日”时……在很多的数学教学中,我们都可以利用多媒体大容量的优势,让学生感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其实,在数学教学中合理应用多媒体教学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能形象地向学生展示知识产生、形成的过程,能拓展知识,使练习设计多样化,能使烦琐的教学过程简单化,这都体现了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虽然多媒体教学有这么多优点,但是我们在教学中也要科学地使用它。

(1)和教学内容有机结合,不要只注重形式。教学时,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理清重难点,从数学教学的需求出发来使用多媒体教学,要和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要在充分了解传统教学的基础上使用计算机,发挥其长处,而不是为了用计算机而使用。有的老师上课前从网上下载几个教学课件,却没有和自己的教学内容进行有机结合,教学的内容和课件的演示顺序颠倒,结构混乱。还有的老师仅仅把信息技术手段当作电子黑板,花费大量的精力把原本写在黑板上的内容“抄”到幻灯片上,给人以高投入低产出、“作秀”的感觉。

(2)在利用多媒体教学时不能追求大容量,过分滥用。有的教师在进行多媒体教学时对计算机信息的大容量、高密度津津乐道,教学中多媒体教学从头使用到尾,书本、黑板完全扔在一边。有的教学内容密度太大,甚至一节课完成过去两节或三节课才能上完的内容。表面上看课堂信息量大,实际上则出现“讲者手忙脚乱、看者眼花缭乱、听者心慌意乱”的现象。

(3)多媒体教学不能代替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动手操作。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合作交流是重要的学习方式。我们不能认为有了多媒体教学,就不给学生思考、动手实践、讨论交流的时间。学生在主动探究中,思维的发展是多媒体教学无法代替的。我们不能由原来的“人灌”,变为更高效的“机灌”。

第9篇:图形的变换课件范文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现代技术的日新月异的发展,计算机步入课堂已经不是幻想,它为数学教与学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方法。《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提出: “高中数学课程应提倡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如把算法融入到数学课程的相关各个部分),整合的基本原则是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的本质。高中数学应提倡利用实现现代信息技术来呈现以往教学中难以呈现的课程内容,加强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鼓励学生运用计算机、计算器等进行探索和发现。”

作为一名高中数学教师,我们自身不仅要加强学习,领会《课标》的要求,同时我们还要跟上时代的步伐,掌握一定的现代信息技术方面的技能,这是新课程改革对我们广大教师提出的要求。

在教学中应用计算机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把难以呈现的内容变的形象直观,从而可以活跃数学课堂教学气氛,把单调的、枯燥的数学问题趣味化,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作用。

下面结合在新课程教学中的课例谈谈信息技术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一、变抽象为形象直观

在《数学1》第二章——基本初等函数中,传统教学只能通过课本提供的几个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的图像或教师通过描点法做出这些函数的大致图像,在精度和准确性上都不能准确的做出函数图像,使学生没有直接准确的感受。利用计算机,教学中通过《几何画板》可以在课堂上准确地做出多个(可以由学生给出若干个)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的图像,为研究函数的性质作出铺垫。在函数性质教学上,让学生利用计算机画出图像,观察图像,得出函数的性质。

在选修2-1《曲边梯形的面积》一节的教学中,定积分的方法和极限的思想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教学中我用《几何画板》中和“叠代”设计了课件《曲边梯形的面积》:求函数 与 围成的曲边梯形的面积。课件设计思路如下:①构建参数 ,将区间 分成 等分,②在每一等分上用矩形的面积代替小曲边梯形的面积,③再求这些小矩形的面积之和,③在演示课件时,让参数n变化,观察矩形面积的变化。课件用形象直观的方式展示了定积分的“分割-近似代替-求和-取极限” 这一高深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二、动态展示图像变换

在《函数 的图像》一节的教学中,用《几何画板》制作课件,把 均设为参数,通过参数变化,向学生展示周期变换、相位变换和振幅变换,同时还能展示由 的图像通过变换得到 的图像的全部过程。

三、让几何体动起来

在立体几何的教学中,以往都是用教学模具辅助教学,给学生以直观形象,但几何模型难以展示图形内部的几何关系,更不能动态变化,在旋转体的定义教学中,用课件可以清楚地让学生看到圆柱、圆锥、圆台分别是矩形、直角三角形、直角梯形绕一边旋转而成。在“侧面积”教学中,通过课件可以展示各种多面体和旋转体的侧面展开图。在体积的教学中,通过课件展示斜棱柱与直棱柱、正棱柱之间的关系,展示圆柱、圆锥、圆台之间的关系。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