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夸人的话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爸爸说长的帅的男人会说谎,妈妈说不帅的男人也会说谎,你爸是个很好的例。
2、是啊,您多出名啊,拍过100多部电影,就是现在扫黄不让播了。
3、理想就像内裤,要有,但不能逢人就去证明你有。
4、你那么有钱为什么不让鬼来推磨。
5、携你之手,将你拖走,你若不走,拍晕了,继续拖走。
6、肥胖是会呼吸的痛,它活在你身上所有角落,吃肯德基会痛,吃麦当劳会痛,连喝水也痛;肥胖是会呼吸的痛,它流在血液中来回滚动,后悔不减肥会痛,恨不节食会痛,想瘦不能瘦最痛。
7、肥胖是会呼吸的痛,它活在你身上所有角落,吃肯德基会痛,吃麦当劳会痛,连喝水也痛。
8、你长得挺有创意,活得挺有勇气,丑不是你的本意,是上帝在发脾气。我觉得世界上就只有两种人能吸引人,一种是特漂
亮的,一种就是你这样的。
1、你画的真有创意!很有灵性!
2、你画风很大胆!看这话就知道,你是个开朗的人!线条均匀,下笔肯定!进步很快,很有天赋!
3、他的画画得很好,很受大家的喜爱,大家都让他来画画。
4、他在画板上画出了山涧树叶,在深处隐隐地透出古老而质朴的屋脚,还有袅袅炊烟,悠闲地从叶儿的间隙里散开,真美。
(来源:文章屋网 )
文化学家ClydeKluckhohn对于文化这个概念进行过很深入的研究。他的其中一个定义是:“所谓文化指的是历史上创造的所有的生活样式,包括显型的和隐型的,包括合理的,不合理的以及谈不上是合理或不合理的一切,它们在某一时期作为人们行为的潜在指南而存在”。卡罗拉所见的就是当地的文化,不管外界的人说他们如何的野蛮,愚昧,这些都是无法因为一两个人的力量而改变的。
除了生活方式上的不同,最根本的价值观也存在着巨大差异。“价值观是文化中最深层的东西,它是人们在社会化的过程中逐渐获得的。……价值观一旦形成,它支配着人们的信念、态度、看法和行动,成为人们行动的指南”。卡罗拉与莱马里安来自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文化环境不同,导致二人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都有着相当大的差别。莱马里安所生活的地方是一个还没有完全开化的地方,一个“只有树影及尘土,无法淋浴,没有饮用水,而且居无定所”的地方,现代世界的文明还没有传播到那里。莱马里安是一个勇士,那个世界的文化规定,一个勇士不可以和女人吃饭,不可以吃女人煮的东西,他也不可以忍受他的女人触摸另一个勇士,她只可以触摸他一个人。触摸在巴司罗伊意义重大。一次莱马里安陪着卡罗拉去取钱,卡罗拉与银行职员有说有笑。刚从银行出来,莱马里安就问卡罗拉:你认识那个男人吗?卡罗拉回答说不认识。他就问那你为什么冲他笑?她说因为我很高兴。对于卡罗拉来说这个问题甚至不能算作一个问题。可莱马里安却是怒火中烧。这种在人与人交际方面的文化习俗也成为日后二人关系破裂的直接原因。
卡罗拉作为一个来自高度文明的世界的女人,自然不会愿意像当地的女性一样,只靠大自然生活。因此她不顾莱马里安的反对开了一个店。莱马里安不懂得经营,无论是谁要赊账,他都同意,因为他觉得大家都是邻居,朋友。卡罗拉因为怀孕有时候把店铺交个莱马里安照看。只过了几天她就发现店里竟然只有几块钱了,笔记本上记得满满的全是大家所欠的钱。当卡罗拉要求莱马里安不要这样做的时候,莱马里安表示不解。卡罗拉说我们需要钱,莱马里安的回答则让人哭笑不得:你可以从银行提钱呀。这一次又一次的冲突都是由价值观念的巨大差异导致的,这种差异大到没有人能跨越。卡罗拉在一件件事情发生之后开始变得不快乐,无助。这种情感上的变化在跨文化上面称作“文化冲撞。”文化学家Adler对此的描述是:“文化冲撞是由于共享的感知、理解和社会交往符号的失去,而产生的一种焦虑。经历文化冲撞的个人通过各种方式表现出自己由于文化差异而导致的焦虑和紧张,如反感、退缩、封闭和放弃。这些防范、自卫的态度说明其内心深处有一种不安全感,具体表现为孤独、愤怒、挫败感和对自己能力的怀疑等。由于原来文化理解中熟悉的提示和线索不复存在,他对那些能够认识和理解的事情也变得茫然、恐惧和疏远。”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文化差异政府公务人员
跨文化交际主要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流。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深,国家间的交流合作日益频繁。政府公务人员在进行对外交往活动时,无论是出国访问,还是对外的例行检查或者行政登记、许可等活动都要考虑到跨文化交际的因素,给外方留下一个良好的印象,因为国家公务人员的对外活动与其他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同,大多是代表国家行使职权。考虑跨文化因素,不仅可以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避免交际中出现尴尬和意思表达错误,还能体现我国政府公务人员的总体素质,传递我国积极与世界接轨,打造适应市场经济大环境的服务型政府的信息。
文化的范畴极为广泛,普遍意义上的文化涵盖政治、经济、历史、法律、宗教、哲学、风俗和习惯等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各民族的文化无异于一本关于人类文明的大百科全书。同样,交际的涉及面也相当广泛,所以我们研究跨文化交际离不开具体的层面,本文主要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角度简述政府公务人员在进行对外交际时应注意的跨文化因素。
跨文化交际给我们外交工作的主要启示就是:了解文化差异,做到知己知彼,同时尽量尊重对方的交际习惯,减少沟通中的壁垒,营造良好的交际氛围,提高交际的效率。对政府公务人员来讲,在对外交往中主要应注意以下几个跨文化问题。
1.价值观、道德标准的差异
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的价值观念受政治、经济、文化和历史的影响,对是与非,好与坏有着不同的界定和评判,对于同一事情、同一个对象可能就有两个标准。中西方价值观念差异导致双方对某些事物的理解不同,造成商务活动中及语言交际中的沟通困难。中国的传统教育以儒家思想为主,杂以道教和佛教的思想;而西方人多信奉基督教,崇尚民主与自由,在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的实现中,西方人强调自我实现,中国人强调对社会的贡献;在中国,主动关心、帮助他人是一种美德;而西方人自我中心意识和独立意识很强,主要表现在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希望别人介入,也不指望别人帮助;每个人必须自我奋斗,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中国文化不主张炫耀个人的荣誉,主张谦虚;与此相反西方人崇拜个人奋斗,尤其为个人取得的成就而自豪,从不掩饰自己的自信心和荣誉感。所以,他们对中国人的自谦大为不满,甚至视之为无能与自卑。例如,“You've done a good job”,“No,I don't think so.It's the result of joint efforts”;“Your English is very good”,“No,no,my English is very poor”。中国人的这种谦虚在西方人看来既否定了自己,又否定了赞扬者的鉴赏力。
2.风俗习惯差异
风俗习惯属于非语言文化的范畴,政府公务人员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应当注意一些正式场合的交际习惯。
(1)会见的日程安排
会见前应当预约,这是东西方文化中的共同习惯,会见应该避开重大的节日,在我国重要的节日是:中秋节、国庆节、元旦和春节。如果去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及欧洲地区一些信奉基督教的国家要避开圣诞节前后一周的时间。在亚洲,有过春节习俗的国家应避开春节和节后两周,去日本还要避开“黄金周”(从4月29日到5月5日)和八月半(这一天日本人要去拜祭祖先);去以色列要避开安息日(从星期五的日落到星期六的日落),以色列人的工作日是从星期日到星期四。
(2)打招呼的方式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见面打招呼的方式也不相同,因此在安排好了见面会之后,就应该了解一下东道国人们见面打招呼的习惯,避免出现尴尬的局面。例如美国人很随便,无论男女,见面时握握手就行了,如果双方很熟悉,且有一方或双方是女性,拥抱或浅吻一下面颊都是比较合适的打招呼方式。除非对方是你的上级或者是在很正式的场合,否则,人们直呼其名。在正式场合人们要交换名片,而在社交场合人们通常不互递名片。在沙特阿拉伯,人们见面会多次握手,男人拥抱并浅吻面颊,女人很少在生意场合露面,即使露面也不作介绍。称呼的头衔对沙特人很重要,他们在任何场合都交换名片。日本人在握手前一般微微鞠躬,以示尊敬。
(3)赠送礼物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对在交往中赠送礼物也持有不同的习惯。在东西方赠送礼品方面的主要差异有两点:一是必须注意包装,在我国往往忽视包装,然而我们在给外国人送礼物时一定要重视包装,因为他们常常会用包装的价值来衡量礼物的价值,因为包装价值常常占礼物价值的三分之一。二是西方人在接受礼物时会当面拆开包装,欣赏礼物,然后赞美一番;而东方人一般不当面看礼物,他们认为这样客人会觉得自己贪婪,给日本人送礼物时还应该注意一些细节问题,首先是不能送剪刀和钟,最好不要送偶数礼物,日本人特别忌讳“4”,就像西方人忌讳“13”一样。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虽然东西方文化迥异,而西方内部即使使用同一语言的不同文化之间也存在着细微的差异。举一个例子,如果一个美国人讲某一天他的讲话被上司“bombed”,他花了6个月做出的提案在会议上被“tabled”,那么,许多美国人会认为这是他度过的挺糟糕的一天。然而,对于英国人而言,他这一天可是喜不胜收。在美国,讲话被“bombed”,是灾难的同义语,意为“惨败”。而在英国,则表示“极大的成功”。在美国提案被“tabled”意为“被搁在一边”,而在英国则意为“正在被讨论”。所以我们应该对这一类词语加以重视,以正确理解说话者所要表达的意思。
3.了解外交礼仪,遵守国际惯例
在涉外交往活动中一定要遵守国际礼仪,讲究尊卑安排,让对方有一种受尊重的感觉,同时也是一种友好的表示,这样不仅会使涉外活动顺利进行,还会给对方留下美好的印象。与政府公务人员关系最多的涉外礼仪主要有会见、会谈及签字仪式。
(1)会见
凡身份高的人士会见身份低的,或是主人会见客人,这种会见可称之为接见或召见;凡身份低的人士会见身份高的,或是客人会见主人,则称之为拜会或拜见。各国会见礼仪程序不尽相同,我国的习惯是来宾坐在主人的右边一侧,主宾席靠近主人席,译员、记录员安排坐在主人和主宾的后面。主方陪同人员在主人左边一侧按身份高低依次就座。
(2)会谈
有时中外双方要就一些政治、军事尤其是经济合作问题进行磋商、洽谈,座次一般为宾主相对而座,以正门为准,主人背门一侧,客人面向门一侧,译员安排在主谈人右侧,其他人员按礼宾次序左右排列。
(3)签字仪式
国家间(团体、组织间)通过谈判,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领域达成协议,一般要举行签字仪式,各国举行签字仪式的安排不尽相同,我国一般习惯以一张长条桌为签字桌,左主右宾,并悬挂相应的国旗。双方助签人员分别站在各自签字人员的外侧,协助翻揭文本,指明签字处,交换文本,签字后,备有香槟酒,共同举杯祝贺。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国际间的分工合作日益加深,官方与官方,官方与企业或其他社会团体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普遍。当前国际间的主流语言是英语,政府公务人员在掌握好这一通用语言的同时,还应了解在官方正式场合上的一些礼仪习俗,语言习惯,这样才能较好的应对,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第一版),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第一版),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版。
[3]顾嘉祖:《语言与文化》(第二版),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版。
[4]胡文仲:《跨文化非语言交际》(第一版),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版。
1 跨国公司的社会责任
所谓社会责任,就是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利益负责的同时,主动承担对员工、消费者、环境和社区的责任。
从企业发展的历史来看,社会责任不是企业与生俱来的使命,企业的存在是为了获取经济利益,实现利润的最大化,这也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米尔顿?弗里德曼坚持认为在自由公平的竞争条件下实现利润最大化就是企业最主要社会责任的原因。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公司作为一个组织,不再是只对股东负责的独立实体,其存在是在整个社会系统之中的,它还应对建立和维持它们的更大的社会负责。企业如果拒绝承担社会责任,则同样会被社会所拒绝,所以说作为一个企业,承担必要的社会责任是不可避免的。跨国公司的社会责任可从一下两个方面来认识:
(1)从宏观上看,跨国公司是负责任的经济全球化的责无旁贷者。跨国公司作为能够有效整合全球资源的组织形式,在世界经济活动中的作用不断增强,跨国公司在世界总产值、国际贸易总额和国际直接投资等全球重要经济指标中所占的比重持续增加。
(2)从微观上看,跨国公司利益实现机制改变。跨国公司为保证其现实效益,不能仅仅考虑自身的因素,而必须考虑利益相关方的诉求。跨国公司率先重视企业社会责任正是适应这种利益实现机制的改变。
2 在华跨国公司弱化社会责任的原因
1 从跨国公司本身来看
(1)跨国公司全球化经营的特点和作为企业为了获取经济利益,实现利润的最大化的本质,促使跨国公司甘冒牺牲社会责任的风险。
在全球化经营过程中,跨国公司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在短期内通常由于其滞后效应又很难看到付出社会责任成本后所带来的直接收益。因此,虽然一些跨国公司明明知道忽视社会责任可能会带来的信誉影响,但是面对实际成本压力或者说企业追逐利润的本质,使得企业仍然可能会做出违背企业社会责任的经营行为。另外,跨国公司为了实现其规模经营效益,需要不断扩张,以至于有些跨国公司可能拥有成千上万的分支机构和子公司,这样一个庞大的系统同时也可能出现监控失败,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跨国公司的子公司可能会出于自身经营目标的完成而采取违背企业社会责任的做法。
(2)跨国公司的管理者也存在认识水平和道德水平的差异。
一些管理者缺乏长远的眼光,不能看到承担社会责任给企业带来的长远利益。还有部分跨国公司的管理者对包括中国在内的经济发展和人民教育水平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存在歧视心理,这些跨国公司在原材料选取,产品使用及服务等问题上往往采取双重标准,即优质产品销往欧美等发达国家,较低劣的产品销往中国等发展中国家。
2.2 从我国来看
(1)中国相关法律制度不完善,与国际标准存在差异,市场监管体系不成熟,执法不严,违法处罚力度不够。
中国对于公司承担社会责任的法律法规零散,法律条款具有政策性和指导性,缺乏实践性和可操作性。新《公司法》第5条明确了公司必须承担社会责任,但这只是个原则性条款。这些分散性的法律法规在规范和监督跨国公司认真履行社会责任方而仍存在缺陷,不能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此外,相应的法律执行和监督不力,违法而没有得到严惩,犯法得到的收益远大于违法成本,对于跨国公司没有约束作用。
(2)跨国公司在华缺乏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制衡也是导致一些跨国公司弱化社会责任的重要原因。
在西方国家,除了健全的法治环境以外,还有许多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经营行为发挥着制约作用,如众多的机构投资者、行业协会、劳工组织、环保组织。消费者权益保护组织、****组织等。而在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机制尚未成熟,民问团体、行业协会的力量很小,作用很有限}而消费者对跨国公司触犯道德和法律的行为也往往是以单打独斗的方式加以抵制,而根本淡不上对跨国公司的利益制衡与责任监督。
(3)中国社会大环境与跨国公司在中国屡禁不止的弱化社会责任有密切的联系。
中国政府为吸引外资发展经济,对在华跨国公司实行的超国民待遇,跨国公司在屡屡出现违法问题,和个别地方政府对跨国公司的认识和优待有关。其次,中国经营环境造就了跨国公司本土化的经营策略,某些跨国公司效仿国内企业对政府采取特殊沟通的方式,有些跨国公司甚至已经形成一整套成熟的适应中国市场的本土化经营策略。再者,中国消费者盲目崇拜名牌和国外品牌情况突出。
3 完善在华跨国企业社会责任的建议
在华跨国公司弱化社会责任会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各方面带来不利的影响,因此必须采取措施强化跨国公司的社会责任,促使跨国公司积极履行其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从政府到民间努力营造一种公平守法、重视企业社会责任的环境至关重要,以下是针对在华跨国公司社会责任的治理提出的几点建议:
(1)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加强执法力度,约束在华跨国公司的社会责任行为。
加强监督、环保、劳动等方面的立法,法律规定应尽量详细,可操作,并逐步与国际接轨,从而尽可能地将社会责任范畴的内容纳入到法律之中。要完善《劳动法》、《工会法》、《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健全和完善各专业技术领域的相关法规,这是加强对包括跨国公司在内的各类企业的行为监管,督促他们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基础。
另外加大对损害社会利益行为的处罚力度,将成为实现跨国企业社会责任的最后逆屏障和最有效的防线。因此,可以在立法上设计较重的法律责任,通过提高跨国公司因违背应尽社会责任而应承担的违法成本,来预防或减少违法行为的发生。
(2)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跨国企业社会责任标准。
目前跨国公司的企业社会责任标准绝大部分是基于发达国家的法律框架和社会期望建立起来的,与中国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法律等制度因索存在着较大的冲突,因此从制度层而来看,首先要在建立认同的正式制度,由国家权威机构出面,与跨国公司及利益相关者团体协商,在遵循中国现有各项法规、标准基础上,参考主要国际社会责任内容,制定跨国公司在华社会责任标准和行为准则。
(3)加强政府引导,完善国家社会责任激励机制。
企业社会责任行为虽多属自愿性行为,但政府的积极引导对于促进跨国公司履行社会责任行为发挥重要作用,世界各国政府对于公司的社会责任行为都不是旁观者,政府在强化社会责任实施机制方面可开展许多工作,对于违背社会责任标准行为进行道德劝导,及时和惩罚不道德行为。完整的法律机制,应该包括约束与激励两方面。建议由政府推出系列优惠措施,包括荣誉激励、政策激励、政府采购优先等,鼓励跨国公司在华采取积极措施承担社会责任。当然,这些激励措施不应超出法定的范围和标准。
(4)加强宣传,建立健全社会监督机制和披露机制,鼓励民间组织和社会公众对在华跨国公司社会责任行为进行监督。
切实保证对有关法律法规的执行,加强对跨国公司生产经营行为的监控,及时和惩罚不道德行为;为此,应加大法律宣传,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特别应该加强对与跨国公司生产经营有关的各审批机构、合作机构、执法机构行为的监管,严惩各种****、违法的和不道德的行为。监管部门须建立投诉系统,畅通举报渠道,定期公布包括跨国公司在内的所有企业违背企业社会责任的黑名单。
[关键词]跨文化传播 日本 日本式沉默
[中图分类号]G20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2-0078-02
王韶霞(1990-),女,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学2013级研究生。
沉默作为一种符号,本身是在跨文化传播中容易引发错误理解的非语言符号之一,与其他民族相比,日本民族的传播交流中会出现更多沉默,他们甚至有一种沉默崇拜,认为沉默是一种修养的表现。
一、目的和意义
跨文化传播作为一种符号交流活动,主要指在不同文化背景的传者与受者之间进行的传播,例如不同语族、种族、国家等之间的传播活动。因此跨文化传播又被叫做“交叉文化传播”或“超越文化传播”。①
人类传播交流是利用各种符号进行的,因此我们拥有相对完整的符号系统。在传播学中,这一符号系统可以分为两大类,即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在一个共同体之内人们通常使用共同的语言符号进行传播交流,但不同文化背景的共同体之间的交流则更多地依靠非语言符号来进行。因此非语言符号在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不容忽视。非语言符号包括的内容很广泛,姿势、表情、肢体动作等都属于非语言符号。因此,要减少跨文化传播中不必要的误解,理解不同文化中的非语言符号的意义至关重要。
跨文化传播中的主题和关键就在于不同文化间的相互理解,认同是跨文化传播的先决条件。理解属于人的属性,是受个人所处的文化环境所影响的,因此要更好地实现跨文化传播就必须学会理解不同的文化背景,在理解其文化内涵后才能进行真正的沟通。
中国与日本一衣带水,但却存在“居相近,心相远”的局面,不仅仅是中国,对于西方来说日本人也总带给人一种捉摸不透的感觉,总之,日本人是“难以理解”的。这其实与日本人独特的非语言符号系统存在很大的关系。当外界与日本人进行交流沟通时,日本式沉默、日本式微笑、点头礼、鞠躬礼等总是让人难以琢磨。其中,日本人“以心传心”式的静默交流在跨文化传播中往往会形成一定的障碍。
本文将以“沉默”这一日本人典型的非语言符号为主题,探讨日本式的沉默是怎样形成的,有什么样的特征,以及给跨文化传播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
二、沉默及日本人对沉默的推崇
沉默存在着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上的沉默包括表情、手势语、色彩等语言符号之外的交流。狭义的沉默则指无声的言语形式。本文涉及到的沉默概念主要是后者,狭义的、无声的沉默。
日本是一个推崇“沉默是金”的国家,他们的真实意图很难只凭语言就完全解读到,他们内心的真正想法还要根据说话当时的语气、表情、动作等来进行判断,即察言观色,揣摩对方的心思。
日本存在许多跟沉默有关的谚语俗语,他们的沉默也来自于他们对于语言的敬畏之情。“言わぬが花/不言似花”,“言わぬは言うに勝る/不语胜似语”,“多弁能無し/话多没本事”等都反映出日本是一个不喜欢多话而喜欢沉默的民族。他们接受的也是关于“沈黙は美徳/寡言美德”的教育。日本古代随笔集《徒然草》中也写道:“只要别人不问,即使是很熟悉的事情也不要轻易开口说出来。只有这样才算了不起。”②
这种沟通方式在日本人之间可能容易实现,然而在跨文化传播中,这种交际方式就容易产生误会。因此,在与日本人进行跨文化交流时,我们有必要了解其“沉默文化”。
三、日本人沉默的文化渊源
(一)地理环境的影响
日本地理环境特殊,是一个封闭的岛国,国土面积狭小,民族构成也是比较单一的大和民族,因此其文化差异相对较小,传授双方处于共通的信息环境,很多信息都是大家所共知的,不必刻意说出来。这就为“以心传心”“心领神会”的交流方式奠定了一个很好的文化基础,使得日本人内部有了即使沉默也能会意的默契。
(二)集团主义意识的影响
日本式沉默与其集团主义意识密不可分。日本的集团主义意识起源于稻作文化中的集体作业,受日本独特的地理环境的影响,要想取得收获就必须靠大家共同的协作,也包括基础设施的共同利用。在这种环境影响下形成的集团主义意识一直延续至今。在集团之内,成员都力求与集体的大多数保持一致,对集体有一种强大的归属感,害怕说多说错会打破集体的和谐气氛,被集体抛弃,所以在可说可沉默的情况下会倾向于选择沉默。
二战时期日本人对集体的服从程度就可见一斑,在现代社会里依然体现得非常明显,比如在日本的地铁内不管大人小孩都遵守这个集体沉默的规则,车里很少有像中国一样吵闹的声音。在这个十分重视“和”的集团之内,为避免冲突,内部成员在价值观等相关方面上会遵循“无原则”的原则,所以在这个大集体中,争论争辩很少见,取而代之的是和谐统一的应答声。即使出现与自己相左的意见他们也不会立刻提出异议或反驳,而是选择适当的沉默来附和。对于日本人来说,相比做一个好的说者他们更愿意当一个好的听众。
(三)言灵信仰
日本式沉默与日本古代社会的“言灵信仰”也存在着很大的关系。巫术在日本古代社会占有重要的地位,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然而众所周知那个时代的日本是一个只有语言而没有自己文字的国家,巫术的重要活动都是由口述来传承的,这使他们认为语言天生就具有某种神奇的力量。他们甚至认为是语言创造了他们的国家。日本和歌集《万叶集》中,“柿本人麻吕有这么一首诗歌:「しきしきの日本の国は言葉の幸はふ国ぞま幸くありこそ,意思是:日本是一个‘言灵’带来幸福的国家。”③
日本人一直深受这种“言灵信仰”的影响,对语言充满了敬畏之情。语言的魔力使他们在说话时小心谨慎,害怕说错话会带来惩罚,后来就逐渐演变为习惯性的沉默。
四、日本式沉默的文化内涵及易产生的误读
日本式沉默本身拥有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是日本民族文化的一种体现。了解其文化内涵才是解读日本式沉默的关键。
日本式沉默是一种抑制个人情感的表现。日本民族在表面上看来是一个很含蓄的民族,他们十分擅长于对个人感情的抑制,无论是激动、愤怒或是悲痛,他们都会表现得很平淡,即喜怒不形于色。这在日本文化中是一种传统美德的表现。与此相对的,任意流露自己的感情则是心烦意乱、无教养的外显。从某种程度上讲,抑制情感是自我保护的一种方式。日本人有很明确的内外意识,对于自己的内心世界是不允许外人窥探的,当然他们更不会主动地流露感情,因为这很可能成为别人了解他们内心世界的机会。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日本人对沉默的推崇,沉默是他们抑制情感、保护内心世界的一种话语体现。除了沉默之外,微笑、随口附和等都是他们用来掩饰情感流露的常用方式。
日本式沉默也是其暧昧文化的表现。日本民族的暧昧文化是世界共知的,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充满着一种暧昧的氛围。他们不喜欢把一些意思表达得很露骨,他们的表达总是很含糊,“与对方保持一定的语言距离,给对方留有一定的语言空间,使对方有充分的想象和回味的余地,使人们在不透明中感到语言的真意和韵味”④。谈话中的省略、中间停顿的片刻沉默等都是暧昧表达的一种直接的体现。当他们把沉默留给对方的同时也留下了暧昧。
日本式沉默属于一种高语境的非语言符号,跨文化传播中本身就存在着文化差异,对这种高语境要求的符号解读必然会存在相当的困难。会导致对“沉默”的不同理解和态度,有时甚至是相悖的解读,这些都造成了跨文化传播中的误解。
首先,东西文化在交流方式上存在着很大的不同,相比较西方的直接而外显的动态交流方式,东方则是含蓄内敛的静态交流方式,其中日本表现得更为明显。西方文化中是以个人为中心的,主张人的平等自由,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言论自由,积极主动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被认为是一种不可侵犯的权利。在西方文化中,沉默往往会被赋予消极的意义。所以,在跨文化传播中,对日本式沉默很可能产生诸如没有自己的想法,或者对于某一问题持冷淡、冷漠的态度,有时沉默也会被认为是谎言的一种掩饰等不利于沉默方的错误解读。
其次,对于看重语言表现的西方人来说,谈话中沉默的时间越长就代表对话进行得越不顺利。当一方在积极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而另一方却保持长时间沉默的话会被理解为是对说话者观点的不认同,甚至是轻视。
而在东方文化特别是日本文化中,沉默更多时候表达的是一种对说话者的敬重,表示听话者在认真地听并思考说话者的观点,也可以理解为是同意说话者的意见,是听话者一种友好的示意。同时这也是听话者良好道德修养的一种表现。
当然,日本人的沉默并非在任何时候都表示同意,沉默也是表达重新考虑、左右为难或者不同意的一种巧妙的表达方式。推崇“以心传心”的日本人能很好地把握到这种微妙的含义,他们会通过“察言观色”来理解沉默。
五、结语
因此,对于日本式沉默我们不能简单地定义为同意或不同意,因为日本人的沉默有其特殊的历史渊源,也蕴涵着丰富意义,这些都决定了在解读日本式沉默时不能简单地把它定位于某一类含义,还需要发挥“察言观色”的能力,需要结合其他的非语言符号来对日本式沉默进行综合性解读。当然前提必须是了解日本式沉默的文化内涵,解读非语言符号总是与文化背景紧密相关的。因此,要想正确地解读某种非语言符号就必须去深入研究其文化背景。跨文化传播的成功进行并非是读几篇社交礼仪指导就能达成的,了解其文化背景才是关键。
日本式沉默含义丰富,单一定型的理解必然会带来误解。如果把沉默理解为相悖的意义则会导致在跨文化传播中严重的误会。同样的,如果不了解日本人的沉默就无法把握他们言语中传达的信息,就无法达到基本的传播交流。因此我们必须了解其沉默文化,这在跨文化传播中是必不可少的。
注释:
①韩强.理解:跨文化传播的历史主题[J].新疆新闻界,1995(6):10-11.
②舒敏,王秋华.崇尚“沉默”的日语语言文化[J].科教文汇,2006(3):186-187.
③管鑫.“沉默”的跨文化研究中国和日本的比较[D].杭州:浙江大学,2012.
④邵成.日本人暧昧表达初探[J].科教文汇.2009(11):260
-261.
【参考文献】
[1]唐向红.从「沈黙は金透视日本文化[J].日语知识,
2011(9):40-42.
[2]章明.日本人的沉默性格及其深层原因[J].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13(2):188-189.
[3]王岩.论日本人的非语言行为[J].社科纵横,2005(10):
238-239.
[4]高岚.日本人は「沈黙は金を重んじるのは何故か
——日本の言霊から見た日本人の行動意識[J].科技信息,
摘要:跆拳道运动文化的跨国认同问题对于跆拳道运动的国际化进程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运用文献资料、文化分析、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对跆拳道运动文化的跨国认同问题进行了初步的研究,旨在为我国武术运动文化认同的国际传播提供思路。
关键词:跆拳道运动;跨国认同;文化身份
韩国跆拳道运动的文化消费意味着“消费国外体育文化产品”和“支持当地体育文化产品”间存在着明显的鸿沟。技术创新为媒体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视角,将曾经的本土、地区或韩国跆拳道运动的文化消费推向全球层面。所以,韩国跆拳道运动的文化消费等体育“产品”,一系列以订阅式为主的媒体平台在亚洲地区广播这些产品,主要将其作为高度推销和商品化的体验加以推广,受到了亚洲观众的欢迎,成为接触全球文化的象征,同时韩国跆拳道运动的文化消费展现了他们追赶“时髦现代化”的能力。
1、跨国界的体育运动和文化认同危机
有评论分析认为,一个人口超过百万的社区比起只有十名球员的球队显得更为真实。他的话后来常为人所引用。我们通过分析韩国某位跆拳道运动员的纸质媒体的报道来重点分析这个国家是如何描述某位跆拳道运动员的。我们关心的不是韩国某位跆拳道运动员作为国际名人的受欢迎程度,而是他为什么是一个国际的、世界大同的、分散的公民和某一国家认同的显著符号。韩国某位跆拳道运动员的文化身份既是本土的,尤其是全球的,总是复数的而且一直在行动中。尽管在像韩国某位跆拳道运动员被韩国媒体描述为民族英雄的时候,他们刚开始的时候被描述为固定的。所以,没有这种理当所以然的理解,一个成年之后长期生活在海外的人所取得的光辉业绩就变得没有意义。前面谈论到具有灵活性的全球国籍问题,对此进行韩国某位跆拳道运动员研究的理论,倾向于以小部分的跨国职业流动精英人士为中心,并赋予它一个术语“跨国资本阶级”。这些“跨国资本阶级”把自己的利益或他们的社会、种族利益转化为国家利益,适合资本全球系统的利益。
不断演进的全球精英包括国际企业家、媒体大亨、娱乐业明星和越来越多的国际体育明星和相关人员。同样,有学者通过分析韩国媒体对韩国某位跆拳道运动员的报道发现,该运动员的认同在两个国家的建构是不同的。该运动员具有“深嵌”的韩国的民族性之中,是韩国民族性的“高度生产工具”,但是同时使得韩国观众对自己的强大感到欣喜。韩国某位跆拳道运动员永远属于韩国,他只能为韩国所拥有。每家报纸都一致地用重新刻画韩国某位跆拳道运动员的民族性,而不是对跨国认同或去国界现象进行讨论。因此强调韩国某位跆拳道运动员和韩国的关系很重要,媒体普遍认为这就是一种最基本的文化认同话语。韩国没有把韩国某位跆拳道运动员称为民族英雄的一个可能性的原因,是跆拳道运动在韩国的国家文化意义不同。
2、跆拳道运动文化的跨国认同研究
不但韩国侨民代表“良好移民”,而且对前殖民地有残余的热爱,其证据表现在,韩国体育媒体在对国际赛事的报道时,韩国的民族国家有时被视为替代东亚这一新闻话语,如果没有出现韩国的竞争对手的话,这些感情在历史上得到“狂热的民族情怀”所巩固。这些狂热通过韩国的公办学校体系得以培养起来。在韩国公立学校系统中,韩国的民族性纳入到“资本主义的斗篷”中。所以在韩国,踢拳道运动是“民族感情”的中心。这种历史和感情的表达最近的跆拳道国际比赛中得以体现,尤其是韩国人为跆拳道运动所做的努力。也是对跆拳道运动作为韩国人称之为“家”这个本质的认可,并有助于许多生活在韩国的人寻根。韩国某位跆拳道运动员是以一种怀旧英雄主义的方式出名的,这一点在韩国表现得淋漓尽致。他被建构为“猕猴桃”(喻指韩国某位跆拳道运动员)英雄或具有一定的全球性公民国籍,精英阶级和韩国跆拳道运动世界的英雄。
尤其体现在全球重大体育事件中,糟糕透顶的局势状况(对自我或他者而言)是现实世界难以割裂的组成部分。之所以敢于表达现实世界,是因为对未来还存有希望,彰显了韩国某位跆拳道运动员职业发展道路选择的无比自信。在这个世界,据说韩国某位跆拳道运动员依然起到重要的作用。韩国某位跆拳道运动员生活在韩国并把韩国称为“家”,这种情况似乎使得韩国某位跆拳道运动员远离猕猴桃之地(喻指韩国某位跆拳道运动员),但是它正好说明了韩国某位跆拳道运动员能够以弹性公民的身份生存。
韩国某位跆拳道运动员的这种本土化消费的确包含不同程度的“文化适应”,证明了过于简单、单向地认定文化中心主义、新殖民主义或不真切摹仿的观点。在韩国,有关韩国某位跆拳道运动员消费和接触的众多社会习俗都涉及了媒介公共空间。围绕韩国某位跆拳道运动员的消费与饮食消费有关,廉价餐馆是韩国社会的主要社交场所。重要的是,这些场所的确在某种程度上超越了民族认同的边界。在这个意义上,韩国某位跆拳道运动员超越了国界。(作者单位:江苏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黄璐.运动员跨国流动的国家边界问题:在荣誉外包与民族情绪之间[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4,40(11):27-33.
[2]刘鹰.论“限制海外兵团”对乒乓球运动发展的影响[D].辽宁师范大学,2011
[3]王金雨.“海外兵团”对乒乓球运动发展的影响[D].吉林体育学院,2010
[4]黄璐,兰健,刘颖,等.论美国励志体育电影风行的意识形态性[J].体育科学研究,2007,11(3):17-20.
[5]黄璐.运动电影崛起的社会实在意义[J].浙江体育科学,2009,31(1):12-15,39.
[6]李闻莺.当前我国体育新闻伦理学术研究的现状与思考[D].上海体育学院,2010
[7]黄璐.“微传播”与“大阅历”――反思新闻从业者的知识结构问题[J].新闻知识,2014,(2):40-41,44.
[8]李文杰.过度娱乐化背景下的体育新闻畸变与媒介自律[D].河北师范大学,2011
[9]黄璐.体育电影制作的一般规律[J].体育科研,2011,32(5):53-59.
[10]黄璐.好莱坞体育电影剧本设计模式[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0,26(4):7-10.
[11]亓军.竞技体育新闻报道缺失现状与对策研究[D].渤海大学,2012
[12]黄璐.美国篮球梦的轮廓与文化精神――《高中篮球、种族与美国梦》评析[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4,29(2):1-7.
[13]张建国.苏州市举办大型体育赛事的环境分析研究[D].苏州大学,2010
[14]黄璐.巴西世界杯足球赛全景时评[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4,30(4):17-24.
[15]郭倩.构建第十一届全运会和谐竞赛环境的理论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9
[16]陶启栋.环太湖地区篮球赛事开展情况分析与对策研究[D].苏州大学,2007
(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重庆400715)
[摘要]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出现大量的跨国公司,从而开展了越来越多的跨国业务,由于不同国家间的文化差异,造成了跨文化管理沟通障碍和人际关系的矛盾。如何在跨文化背景下协调地处理管理沟通中的人际关系,解决沟通障碍,实现有效的跨文化管理沟通,已经成为企业运营及发展的一个核心问题。文章从文化背景和价值观的差异等方面的视角出发,分析了跨文化管理沟通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
关键词 ]跨文化;跨文化管理沟通;有效沟通;人际关系
[DOI]10.13939/j.cnki.zgsc.2015.04.104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跨国经营业务逐渐开展起来,管理过程必不可少,而沟通是管理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人际关系是沟通中最需要协调的部分。协调的人际关系是企业运营的基本条件,直接影响企业员工的工作效率,是推动企业发展的基本动力。
1相关概念
跨文化是指对于本民族文化有差异或冲突的文化现象、风俗、习惯等有充分正确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以包容的态度予以接受和适应。管理沟通是指在各种管理活动和商务活动中,沟通主体(沟通者)基于一定的沟通背景,为达到一定的沟通目标,在分析沟通客体(沟通对象)的基础上,将特定的信息或思想、观点、态度传递给客体,以期获得预期反应效果的全过程。跨文化沟通指的是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主体相互之间进行信息交流。跨文化管理沟通则是处于两种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的企业内部或外部人员之间进行的管理性质的信息沟通。社会学将人际关系定义为人们在生产或生活活动过程中所建立的一种社会关系。心理学将人际关系定义为人与人在交往中建立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联系。
2跨文化管理沟通中的人际关系处理中存在的问题
2.1由文化背景产生的问题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与人之间所共享或重叠的价值理念有限,所以有效沟通不容易达成,人际关系不易协调处理。国家与国家之间语境沟通的差别很大,德国、瑞士、美国等文化中的人都喜欢用编码清晰,简单易懂的语言文字来描绘事物;而在日本、中国等文化中,人们倾向于假设大家已经知道大量背景知识,用自己认为大家都懂的三言两语来隐晦地说明问题。例如著名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进行演讲,在美国,这个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就会详细介绍自己企业是从事哪些行业的,企业近几年的经营绩效如何,企业未来的发展计划如何,以及自己多年来的管理经验和教训。而在中国,这个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会假设大家对自己的企业有了深刻的了解,演讲过程中会讲些自己对企业运作方式的看法以及通过观察和研究的体会,自己从中感悟到的人生哲学,有时候会导致语境过高,大多数观众听不懂他在讲什么。
2.2由社会规范和习俗的差异产生的问题
不同国家文化背景的差异会产生社会规范和习俗的差异。在事业成功和生活质量方面,亚洲国家更注重事业的成功,比如,日本的很多员工下班之后依然和同事一起进行活动,例如去酒吧喝酒、聊天,而不直接回家,因为增加自己与同事的交流时间会对自己事业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延长“上班”时间,牺牲与家人相处的时间就是大家都认同的。这样的生活方式对不重视事业成功文化的人简直是不可理喻的事情,欧洲许多国家对员工的福利待遇,包括对妇女生育的奖励,产假的时间等都体现了对生活质量的重视,越来越多的企业设置内部的活动中心,咖啡室,休息室等,体现的均是生活比事业成功更重要的价值理念。
2.3由价值观的差异产生的问题
价值观是一种藏于内心的准绳,是一种处理事情判断对错、做选择时取舍的标准。从总体上看,人们的价值观因不同的文化背景存在明显的地区性差异,所以对同一问题的理解自然会产生差异。蔡安迪斯的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个人利益与群体利益的相对重要性。比如说,美国提倡个人决策,是一个具有高度个人主义价值取向的国家;而中国倾向于集体决策,是一个具有高度集体主义价值取向的国家。所以若在缺乏跨文化沟通的前提下,双方进行合作时,中国员工由于习惯接受集体决策,而反感或者排斥美国管理者的个人决策方式;相反,美国员工会认为中国管理者是一个缺乏自信或者缺乏经验的管理者,从而不信任甚至不与其合作。从而产生了跨文化管理沟通中的障碍和人际关系的矛盾,导致合作以失败告终。
2.4由语言沟通和非语言沟通中的差异产生的问题
语言沟通跨文化差异中比较显著的一个现象是说话的直接与婉转。日本人从不愿直接说“不”字,所以要表达“不”的意思就要借助各种有创意的想法。例如为了不好意思直接告诉机票已售罄的乘客,服务员会给该位乘客介绍各种可以到达该目的地的方式,并附上此方式相对于乘坐飞机的优点,试图用各种手段来帮助乘客到达目的地。正因为这样,在跨文化管理沟通中,无论是企业内部人员之间,还是与外部人员之间的沟通均不能顺利进行,从而造成沟通障碍。
非语言沟通包括身体接触、空间距离、眼神交流、脸部表情、语音语调等方面,研究表明,在要传递的信息中近70%的是通过语言之外的沟通传达的。需要注意的是,一些同样的肢体语言,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有着不同的含义。
3解决跨文化管理沟通中的人际关系处理中存在问题的方法
3.1树立正确的文化差异观念
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生活的人,必然有价值观、思维方式、社会习惯等差异,从而导致对事物不同的态度和行为,易产生有效沟通的障碍。吉尔特·霍夫斯塔德曾说过,“人人都从某个文化居室的窗后观看世界,人人都倾向于视异国人为特殊,而以本国的特征为圭臬。遗憾的是,在文化领域中,没有一个可以奉为正统的立场”。因此要解决跨文化管理沟通中存在的障碍,协调出现的人际关系问题,就要尊重和理解对方的文化,树立正确的文化差异观念,正视差异,。也就是说,在跨文化沟通中,沟通各方要以宽容的心态,平等的立场进行交流,不要带有文化优越感去评判异国文化及他人的行为方式,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2建立企业核心价值观
构建企业核心价值观是企业能成功经营的重要因素,也是能减少跨文化管理沟通障碍,协调人际关系的有效方法。企业核心价值观具有开放性、兼容性、持久性的特点,使员工感到一种认同感和归属感。企业核心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基石,为企业员工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同时具有一定的约束力。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其实也是一种约束,约束其员工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从而减少跨文化管理沟通过程中的误解,有利于人际关系协调发展。加强跨文化沟通过程中管理的能力,使管理者具有较强的团队协作精神和企业凝聚力,能在平等的文化立场上对他人的言行进行评价,减少文化冲突,确保有效沟通的顺利进行,人际关系的协调处理。
3.3进行跨文化培训
通过跨文化培训,可以使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了解各国文化的差异,懂得尊重和理解异国文化,化解由文化差异而形成的沟通障碍。跨文化培训主要包括增强员工对全球化,国际化的理解,尤其是在文化差异方面;培养员工对异国文化的认识,削弱自我文化优越感的观念;提高跨文化沟通的技巧,减少沟通过程中产生的误解。跨文化培训可以采用外派出国学习的方式,使部分员工切身感受异国文化的差异性;也可以在国内进行跨文化团队训练,通过聘请经验丰富的团队对本企业员工进行情景模拟,让员工从中得到学习和理解;还需要进行语言文化培训,大力倡导使用国际化工作语言,以减少由语言理解差异性造成的文化偏见。
参考文献:
[1]陈晓萍.跨文化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马小莎.论企业管理中和谐人际关系的构建[J].经济研究导刊,2011(16):16-17.
[3]钱芳.语用视角下跨文化管理沟通障碍分析及对策[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4,31(4):59-62.
关键词:夸张
中国传统人物画
造形
表意
一
自古以来,中国传统人物画就不注重对具体表象的简单刻画,而用抽象的绘画语言来表达人物的性格、心情和意境,体现出一种形线美、节奏美和姿态美。其要素不在于机械的写实,而在创造意象,在意象的表达过程中,最常用的艺术手法之一就是夸张。
何谓夸张?《辞海》中说:“夸张是文艺创作中的一种表现手法,以现实生活为基础,并往往借助想象,抓住描写对象的本质特点加以夸大、强调,以突出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这种表现手法,在传统人物画历史中比比皆是。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就有无意识的夸张人体出现,例如广西宁明县花山岩画。这是一幅祭祀舞蹈图。原始人凭着记忆和情感,儿童般信手涂鸦。其中人物造形稚拙、简洁,似符号,但它们浓缩着原始人对祖先、神灵的无限崇拜和虔诚。进入文明社会以后,产生夸张的原因便复杂多了。
其一,意象造形是中国传统人物画的造形观念之一,其中主观因素是产生夸张的主要原因。
中国古代画家把客观世界作为审美客体,并非简单孤立的观照,而是把客体的“象”与主体的体验相结合。人物造形上讲究“得意忘象”。“得意”就是得到“意象”也,“忘象”即忘掉客观物象,“得意忘象”的过程是客观物象向艺术形象转化的一个过程,其中包含着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和感受。因为事物要经过头脑的加工,不免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意象”已不是现实客体,而是高于生活原型。超越生活原型,超越审美客体的主观因素是对客体精神的、本质的强调与夸张。宋苏轼提出“论画以形似,见于儿童邻”的理论,可以看出他是把“神”放在第一位。等到讲究“意笔草草,聊写胸中逸气”的文人画观念扩大化以后,写意的成分就越来越多了。到近代齐白石提出绘画介于“似与不似之间”,其中主要指出艺术家用概括、取舍、调节的手法去描绘客观物象,而不是照搬现实,体现了中国传统人物画重“神韵”的主旨:既要把握事物的形式美,又要把握事物的本质与生命。
其二,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笔墨是主体对客体夸张最合适的语言。中国绘画工具与笔墨技巧适合古代画家抒发性灵和感悟。中国画使用的毛笔,具有弹性的笔锋,落在绢纸上,可以呈现出:点、线、面,浓、淡、干、湿等种种变化,由这些绘画语言铸成了主体心中的艺术形象,这与西方用扁平的笔勾线不同。在中国,“工画者必善书”,由于书法用笔渗入,笔迹本身本所体现的抽象美、运动美、力度美,越来越被人欣赏。不同的人物形象,加之情境因素的考虑,用笔的力度速度也有所不同。笔法中有中侧逆顺之分,中锋是线,侧锋是面,多种笔法混用,扩大了主体对客体的表现能力,更能酣畅淋漓的抒感。墨的浓淡干湿对比变化也给人以不同的心理感受,特别是文人画追求笔墨趣味,不求形似,笔与墨相互交融,相互为用,充分体现了线与墨在夸张手法中的表现能力。
总而言之,夸张的产生是多种原因造成的。它源于主体的能动性,夸张的形象是主观意念和客观情韵的完美结合。
二
在中国人物画中,为了使艺术作品比生活更高、更强烈、更集中、更理想,常常采用局部夸张和整体夸张等手法。
(一) 整体夸张法。
整体夸张法是协调画面的气氛以突出人物的精神面貌。如贯休《十六罗汉图》形象怪诞、神秘。《益州名画录》曾记载贯休笔下的形象:“形如瘦鹤精神健,骨似伏犀头骨粗,倚松根、傍岩缝,曲录腰身长欲动。”罗汉是天竺传来的人物形象,带有外域人的鲜明特征:额突鼻高。在常人眼里他是神奇的。罗汉修行是寂静孤独的,或在洞窟,或在杂林中跌坐,为了突出罗汉的孤怪性格,贯休夸大了颧骨、鼻骨、额骨,并在头部、手部绘有刀刻般的皱纹,圆睁的双目和露齿的大嘴,似惊讶,似与人语。贯休是五代时的和尚,又是画家,他对罗汉形象的心理能深刻把握。当时人物画追求“度其物象取其真”的审美意境,画家在创作中要“删拔大要,凝想形物。”挖掘客观对象给与的深刻感受,因而他有意夸张,渲染了神秘的艺术效果。唐代绮罗人物画即体态丰腴,姿彩华丽的妇女形象,如周昉《簪花仕女图》。唐代妇女养尊处优,体态秾丽丰腴,以胖为美之风盛行于市。画家出身豪门贵族,所见到的是贵而美者,故丰厚为体。他适当的夸大了人体的丰满程度,但丰颊腴体并不显得臃肿拙笨,而且步态颇轻盈。如戏犬者,配上浓黑的高鬏,透体的纱衣,两弯眉黛,一双细眼,那种高傲富贵又无所事事的心理状态跃然纸上;假如过份的夸张形体,就会产生滑稽之感,体现不了仕女的高贵优雅的气质,缩瘦形体,富贵休闲之气全无。所以增之则过,减之则不够。恰倒好处的夸张,才能真正展现人的精神气质和时代风貌。
汉画象砖上的人物造型是利用夸张手法,把人体比例或拉长或缩短。拉长者腰细如柳,缩短者憨态百出。清闵贞《钟馗图》夸大钟馗身躯直达画面顶端,有一种“力拔山兮气盖世”之状,居高临下,令众鬼神无不魂飞魄散。民间年画中的门神身体比例缩减成四个头高,身体横向夸张,扬鞭挥锏,势若纵横,有万夫不挡之勇。
整体夸张法还表现在人体动态之中,“人物画的姿态,不仅是瞬间动作,也是一个有节奏的‘时间差距’的动作,正是时间差距的表现才产生欣赏中的动态。”①传统造型艺术把全身的装饰组合为“六合”:即“其一是手腕与脚腕合,其二是大腿与臂膀合,其三是肘与膝合,其四的是上身与下身合,其五是肩与胯合,其六是头与脚合。”②人的头、手、脚、腰,各个部位在连续优美的姿势中协调一致,即“合”也。这种协调就是节律,而人的思维感情可以在节律中表达。如武士像(李贤墓壁画),静中有动,动中有静。除五官做了适当夸张外,姿势也有所强调:飞扬的手臂、高挺的胸部和传统的武术架势,凛凛然不可近也。燃而这种威武雄壮的神情刻画,细致丰富的夸张动作,并不觉得造作忸怩,反而对此感到激动、兴奋。这是一种写实性的夸张。洛阳画像砖上的人体动态,腰的扭曲动势较大,特别是臀部具有弹力的弧线与手臂的直线产生对比的效果。强烈的动态扭曲变化,增强了人物内在旺盛的生命力,也体现了中国传统动势“六合”之说。《后羿射日》(汉代石刻画)腰的变化带动颈的变化,正常状态下,腰不可能弯曲成横形,这是画家主观夸大射箭姿势,集中表现画中人蓄满精力,千钧待发的紧张状态;腰若斜竖,就会减少力度,艺术效果回大大减弱。体现体韵法与汉代美学观念息息相关。汉代崇尚天地之自然之气,“人生于天地也,犹鱼之于渊”,“人之所以生者精气也。”对于形神论,《淮南子》认为“形、神、气”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神”是主宰着“形”的。因而适当的夸张“形”会增强“神”的表现力。
(二) 局部夸张法。夸张五官、四肢、衣饰等。
顾恺之曰:“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阿堵”即指眼睛,眼睛是人心灵的窗口,是人性情表达最明显的部位,以眼传神,多被古代画家所注重。《长恨歌》中:“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诗人用夸张手法,抓住人物回头一瞥瞬间的美丽动态,寥寥几笔就展现出杨贵妃倾国倾城之貌。传统人物画中描绘武士、仕女、佛道等人的眼睛各不相同。武士目光“眼灿灿如岩下电”其势逼人。怒目时眼珠缩小,眼白增大,似铜铃,以显示其气势凶猛。如唐敦煌绢画。仕女的眼睛多细长,有时上挑如凤眼,眼珠不外露。她们或低眉垂目,或淡淡的平视,目光中总含着若隐若现的哀愁。佛的眼睛也被夸大的较长、微闭,神情庄重、含蓄。若不强调具有丰富表情的双目,人物形象会暗淡无彩。若一味的求似,过份的夸大,就会如《淮南子·说山训》所说:“画西施之面,美而不可说(悦)。规孟贲之日,大而不可畏。君形者亡焉。”
宋梁楷《泼墨仙人图》有意夸张头额部分,把五官挤在下面很小的面积上。垂眉细目,鼻高耳大,嘴角下垂,既显得醉不可掬又诙谐滑稽,令人发笑。梁楷性格放荡不羁,不囿于规矩,在他笔下常是夸张的佛道形象,他们偏于正常的视觉规律,缩短或放大五官比例,总是与形象的性格秉性状态有关。酒后的仙人,醉眼朦胧。步态飘,决不会昂首阔步,目光炯炯。因而梁楷大刀阔斧的用笔用墨,简练的夸张,笔情墨趣,意味无穷。宋陈郁《藏一话腴论写心》对人物的局部夸张采取比喻性的描绘:“杨食我熊虎之状,班定远乃虎头,司马懿狼顾,周嵩耐狼肮。”说明客体的主要特征被强调,人物的禀性气质就会一目了然。同时强调衣饰对辅助人物神情相当重要。如飞天的飘带,如舞蛇,如飞龙,轻盈而美丽,使优美体态的飞天更加飘逸。
对于人物的局部与整体夸张,古代画家不仅仅把握形象的形式美,而且对于内在精神也有深刻体会。因而通过作品传达给观者的艺术效果强烈而集中。
三
(一) 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的夸张,都脱离不了现实基础。夸张不是凭空捏造,不是吹牛说大话,它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唐人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宋王履说:“吾师心,心师目,目师华山”等艺术观点,充分证实了中国传统绘画源于生活和自然,根据生活原型的容貌、气质、身份可以塑造各式各样的个性之人。《图画见闻志·叙制作楷模》中提出“画人物者必分贵贱气貌,释门则有功善方便之言,道像必具修真度世之范;帝王当崇尚天盛天日之表;……”。这种人物的分类法是源于“写神”之说,但客观实际并不都符合这种理性的完美分类,无法达到“传神”的审美高度,所以,采用适当的夸张手法可以加强物象的特征和本质,以达到气韵生动的艺术效果。如真实的女子肩膀并不如刀削,可是在绘画上,为表达现实的真实——女子的婀娜柔美的身姿,把肩变窄才会产生这种艺术感受。
现实的基础还表现在画家对人的形体结构的把握,对人的结构的理解是夸张的依据。古代画家不以写生为基础,画人物常目识心记,因而对形的塑造大都具有概念性,概念性的形是感觉上的准确与真实,优点在于舍末求本,突出神韵。被夸张的部位也是感觉上符合形体结构,如梁楷《布代和尚》,弯弯的眉眼,开怀大笑的神情,可爱极了。夸张的眉眼结构视觉上准确,但实际中不可能这么强烈。然而这种概括性的形充满了客体的生趣和活力。
(二) 夸张离不开想象力。艺术是感觉的,需要画家充分发挥想象,想象力是对真实事物所隐含延伸的内容的挖掘,让物象在心中不断地提炼升华,而不是将思维停滞在物象的表面,追求浮光掠影的迹象。如“顾长康(顾恺之)画裴叔则(裴楷),颊上益三毛......定觉益三毛如有神明,殊胜未安时。”(《世说新语·巧艺第二十一》)这种夸张必须打破现这物象的束缚,必须开拓想象。古人极目骋杯,仰观宇宙,俯察众生,达到神与迹化。唐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而见草书藏焉,黄宾虹见败墙淋壁而山水生焉。中国传统神话是激发想象的源泉之一,《山海经》中记载的“人首蛇身”,“鸟首人身”的神,双瞳的舜,以及佛教中的千手千眼观音,都给人以神秘莫测,不可知的艺术想象。
(三) 想象是夸张手法的源泉,最终目的是传神,它是在美的规律下自由变化的。从形式语言上讲,传统人物画中的美多表现为线的美,线的顿挫、虚实、刚柔、粗细对比变化产生的节奏美感。不同的形象采用不同的线去描绘,表达不同的性格特征。直线和曲线在绘画中运用较多,直线刚正不阿,骨气较重;曲线柔美流畅,雅气较多,两种线的交融,曲中有直,动中有静,刚柔相济。线的变化引起形的变化,形的大小,均衡,形的节奏韵律,形的和谐都来自于线。追求美的规律是合乎自然,合乎心灵的,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而不是搔首弄姿,哗众取宠。
四
在中国漫长的传统人物历史中,夸张是一种艺术手段,它立象尽意,主旨传神。
首先它赋予中国传统人物造形以生气,情趣,在勾线点画,氤氲墨气中自由潇洒。客体人物的表情或悲伤,或愤怒,或快乐,或激昂等,情绪多样化的表现需要画家对客观形象观察入微,感受细腻,恰到好处的运用夸张手法展现形象的个性风采,或局部的变动
,或整体的夸张。外在形式上是以笔墨的节奏美,形的韵律美,体的自然美表现出来。如敦煌壁画,灵动流畅的线,概括性的形体,动人的身姿,令人神往,遐思无限。
其次,中国古代画家独具匠心的艺术构思和“迁想妙得”中的神来之笔,不仅仅反映客体的精神特征,而且还饱含着作者的深刻复杂的心情。同一主体观照不同客体会产生不同感受与想象;不同主体对同一客体的观照也会产生不同的感受与想象。从作品中传达出的审美意蕴,有的崇高,有的滑稽,有的优美,有的悲壮等等,都以不同的夸张形象展现主体的情。
这种浪漫中略带理性色彩的夸张手法升华了形象本身的意义,在主体丰富的想象中,在笔墨的韵律中改变现实对象,使之更接近于艺术,接近于人的心灵。
①②摘自《中国造型艺术》苏连第 李慧娟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参考书目:
1、《中国绘画史要》
何延喆 编著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