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爱在公元前范文

爱在公元前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爱在公元前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爱在公元前范文

关键词:神话;祭祀;竞技;哲学;柱廊;花卉

中图分类号:TU98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7-0179-01

一、古希腊文化背景

(一)古希腊的文化发源以及美学产生

古希腊是欧洲文明的摇篮,古希腊文化源于爱琴文化。爱琴文化开始以克里特岛为中心,称为米诺斯文化,在公元前2000-1400年间,曾经辉煌一时。直至公元前12世纪,由于多利安人入侵,爱琴文化衰落,爱琴海地区的繁荣景象也开始黯淡下去。古希腊由众多的城邦组成,但却创造了统一的古希腊文化。希腊的艺术辉煌成就根植于深刻的人本主义精神,这种精神也是整个希腊文明的基本价值取向。在古代希腊,人成为衡量一切事物的尺度,人们既不会为了某种虚幻的精神境界或而牺牲世俗生活的乐趣,也不会为了追求奢侈豪华的物质享受而终日忙碌、丧失自我,他们崇尚一种精神与物质、理智和情感相协调的、合乎人性的生活。这种民族心理与文明特点深刻地影响了园林的设计。

二、希腊园林类型

(一)早期的宫廷庭园

在《荷马史诗》中已有对园林的描述。在它所述及的“英雄时代”,强大的迈锡尼文明似乎已经消逝,希腊艺术借取东方的经验,形成自己的建筑与装饰风格。荷马时代的一些大型住宅便使人想到亚述时代的殿堂。《荷马史诗》中描述了阿尔卡诺俄斯王宫的富丽堂皇景象:“宫殿所有的围墙用整块的青铜铸成,上边有天蓝的挑檐,柱子饰以白银,墙壁、门为青铜,而门环是金的。门两旁还有几只巨大的狗,其中一只是金的,其余是银的,……大厅两侧摆放着整木座椅,地上铺着当地妇女织的精美的地毯……”

(二)宅园――柱廊园

公元前5世纪,希腊人开始追求生活上的享受,兴建园林之风也随之而起,不仅庭园的数量增多,并且开始由实用性园林向装饰性和游乐性的花园过渡。花卉栽培开始盛行,但种类还不很多,常见的有蔷薇、槿、荷兰芹、罂粟、百合、蕃红花、风信子等,这些花卉至今仍是欧洲广泛应用的种类。

(三)公共园林

在古希腊,不仅统治者、贵族有庭园,由于民主思想发达,公共集会及各种集体活动频繁,为此建造了众多的公共建筑物。同时,也出现了民众均可享用的公共园林。

1、圣林

希腊人同样对树木怀有神圣的崇敬心理,相信有主管林木的森林之神,把树木视为礼拜的对象,因而也在神庙种植树林,称为圣林。起初圣林内不种果树,只用绿荫树,如棕榈、悬铃木等。在著名的阿波罗神殿周围有60-100米宽的空地,即当年圣林的遗址。以后,在圣林中也可以种果树了。在奥林匹亚的宙斯神庙旁的圣林中还设置了小型祭坛、雕像及瓶饰、瓮等,因此,人们称之为“青铜、大理石雕塑的圣林”。

2、竞技场

由于当时战乱频繁,而打仗又全凭短兵相接,这就要求公民有强壮、矫健的体魄。这些推动了希腊体育运动的发展,运动竞技应运而生。公元前776年,在希腊的奥林匹亚举行了第一次运动竞技会,以后每隔四年举行一次,杰出的运动员被誉为民族英雄。因此大大推动了国民中的体育运动热潮,进行体育训练的场地和竞技场也纷纷建立起来。

3、文人园――哲学家的学园(Academy)

希腊哲学家,如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等人,常常在露天公开讲学,尤其喜爱在优美的公园里聚众演讲,表明当时的文人对以树木、水体为主体的自然环境的酷爱。如公元前390年,柏拉图在雅典城内的阿卡德莫斯(Academos)园地,开设学堂,聚众讲学。在公元前330年,亚里士多德学堂又常在此聚会。以后,学者们又开始另辟自己的学园。

三、小结

古希腊艺术在雕塑和建筑上存活得最为成功,许多异教神的雕塑在早期基督教时代被摧毁。当大理石被焚烧,石灰生产出来,这是大批量的希腊大理石雕像在中世纪的不幸命运。 绝大部份的希腊建筑物没有存活,他们都是在战争中被掠夺抢劫,用于建筑材料或在希腊的许多地震中被摧毁。只有少数的庙宇,如雅典的帕提农神庙幸免于难。作为希腊人创造的世界5大奇迹,只有部分存活下来。但是仅仅是这些残存的遗址也是给后人的宝贵而巨大的精神财富。足可以见证了在那个辉煌的时代一个曾经灿烂的文明绝对不会被人们遗忘,而会成为当代的园林建筑景观汲取养料的最好遗物。

参考文献:

第2篇:爱在公元前范文

兜里MP4里传来的那些动人音符陪伴我走过那段寂寞的课余时间,在每次放学后带起耳机将音亮调到最高一个人独自享受音乐给人的震撼的年代里,生记硬背着那些歌词,期待着有一天能和朋友一起去KTV大胆地一展歌喉。虽不至获得满堂彩,但也能廖以慰藉。在我的眼里,他是华语乐坛为数不多才华横溢且具有原创实力的歌手。当一切尘世的喧嚣都已被那优美旋律抛却脑后时,心里顿时有一种理性的宽容正在悄然而生。

我对自己说,如果出道五年的周杰伦还跟当年一样稚嫩,你难道不会去怀疑这种清纯的真实性吗。是啊,我说,人都会长大,即使他是周杰伦。可是有时还是忍不住回想起,02年那个宁静的冬日午后,电视上周杰伦头发卷卷的样子。

周杰伦一个让歌坛为之震撼的神话,似乎是不可逾越的。他站在高处,不论你是否喜欢,亦或是无意识地抵触,但是你不得不承认的是在一段时间里你听过他的歌,而在这漫长的时光洗礼和考验中他所具有的才华和荣誉已不再容许谁在去否定和质疑。周杰伦已经代表了我们这一个时代,如果后人要追溯我们这个年代的音乐,周杰伦,已被牢牢久久刻在岁月的印记里。不过回头看,我更喜欢的还是他音乐里那种浓郁中国风带来的亲切感。因为,我同样是华人。

去年的广州玩家见面会上,官方请来了和杰伦面容酷似的玩家现场K歌表演,给现场带来的狂热气氛,很快,第2天就占据了各大游戏论坛主页,可谓轰动一时。话说到这里,我不禁想问,假杰伦是不是一种投石问路的方式?在回头看《梦幻西游》推出“点亮最爱那颗‘星’开启梦幻明星路——明星&美女玩家代言大评选”活动中周杰伦又以高票登顶,回到今天周杰伦本人真正成为《梦幻西游》代言人的时候,我不由想到这是不是水到渠成。

在不久前周杰伦接受了娱乐采访时,在主持人问到关于外界传言要代言《梦幻西游》时,周杰伦直言“这已经不是秘密了,我本身也是很喜欢玩游戏的,虽然有点年纪了,内心还是像小朋友那样。代言的这个游戏当然可以理所当然玩,不怕妈妈骂,当然妈妈也不会管我了。希望小朋友玩归玩,还是要注意课业。现在,广告拍摄已经结束,很顺利,相信不久大家就会看到。”

梦幻西游一款运营非常成功且拥有超高人气的游戏,且一直保持网游市场霸主的地位。周杰伦,亚洲流行乐坛最具革命性与指标性的创作歌手,有“亚洲流行天王”之称。前者在网游市场连续六年保持着第一的位置,后者连续六年获得了最高销量国语唱片。这两者之间似乎让人看到了他们的共同之处,注重原创,勇于创新,敢于突破,保持行业第一。最主要的特点是双方都一直蕴涵和保持着那份浓浓的民族气息。

然而作为国内游戏史上最大牌的代言人,官方也正和这位天王巨星展开了全面的合作。续宣布将开启“无与伦比”大区以及以周杰伦经典歌曲“兰亭序”命名的服务器之后,又在暑假来临前在游戏内植入卡通Q版的杰伦形象,以及“超时代”玩法包括周杰伦NPC、日常任务、副本任务等等,还有梦幻西游和杰伦合作的“超时代”全国巡回演唱会。我想在不久的暑假里还会有更多类似的线上和线下活动将一一展现在玩家面前。

第3篇:爱在公元前范文

关键词:黄金分割;法则;茶空间;设计

1黄金分割的概述

1.1黄金分割的溯源

黄金分割是一个数学命题、历史的悬案更是神秘而美丽的数字比例。早在公元前20世纪到前16世纪的史前巨石柱上就记载了关于1︰1.618比例的黄金矩形的运用。另有证据表明黄金分割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由古希腊哲学家数学家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及其学派发现的。黄金分割的起源难以考究,但这个看似简单为人们所熟知的数学比例关系,一度被披上神圣的面纱,捧上了艺术的神坛。中世纪德国数学家、天文学家开普勒(Kepler)指出:“几何学中有两件瑰宝,一是毕达哥拉斯定理,一是黄金分割律”,他宣称黄金分割是造物主赐予自然界传宗接代的美妙之意。意大利数学家帕乔利将其称为“神圣比例”。文艺复兴的艺术家们如获至宝的研究,并将神圣的比例运用于艺术作品中,使得该时期的艺术水平达到空前的高度。而在自然界中,黄金分割还存在于人体与动植物的各种比例和成长方式中,如鹦鹉螺的螺旋线与黄金分割正方形的比例惊人的相似,松果和向日葵的螺旋线包含着近似于黄金分割的比例,鲑鱼的身体上也存在着黄金分割的关系等等。这些自然生物生长所蕴含的看似巧合的黄金比例或许正是自然之美的密码。

1.2黄金分割的理论研究

爱美是人类的天性。对于美丽的事物表现,人类是趋之若鹜的,这是天性使然。对于这种本能的现象,西方的学者是用理性的公式和数字去诠释它。19世纪后期德国的心理学家古斯塔夫•费希纳(GustavFechner)研究了人对黄金分割矩形具有的特殊美学属性产生的心理反应。经过实验发现,普通矩形的边长比例近似于黄金分割率,即1︰1.618,这样的矩形为大部分人所青睐。事实上,黄金分割自产生起就成为了一条美学定律,并被广泛运用于音乐、绘画、平面设计甚至在空间设计中,并推动和指导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

2茶空间与黄金分割

2.1茶空间概述

茶空间设计广义上来说是包括对饮茶的空间内诸多事物的设计与规划,通过创造好的饮茶氛围和意境,以达到较好的品茗感受,即茶“境”。茶空间是在茶器和茶席的基础上形成的。器之美追求物之层面对于美的追求,席之美建立于器与席之间的组合关系。而境却更倾向于精神层次的诉求,它囊括了自然景物(人造景物)、器物、席、参与人员等诸多要素。这也许就是宋时文人雅士喜爱在风景秀美之处摆上茶席,三五好友或泼墨,或抚琴,或焚香,或品茗,享受自然风光的同时感受心境的升华。在整个过程中,人们为达到美的体验,最大限度的美化器与席,本能的改造下,使其与黄金分割比相契合。时至明清时期,茶人更重品茗雅趣,讲究情景交融,对环境的追求也不仅限于自然美景了,更向往“凉台静室,明窗曲几,僧寮道院,松风竹月”的幽静之处。为此,文人雅士甚至自己建筑茶室,以供闲时雅聚,细品佳茗。此外,文人雅士们还将名人字画挂于茶室,赏玩之物置于架台,插花于室而借窗外之景,这些都构成了欣赏品鉴的因素,为品茶的茶境的组成部分。这些元素沿袭至今,是现代茶室及茶空间设计的前身。现代茶境在尊重传统的同时,更注重审美。因此,黄金分割比率也应用于茶境空间设计中。

2.2茶空间设计与黄金分割关系

在现代建筑和室内空间设计中,黄金分割比在潜移默化中运用其中。现代建筑中,追求简约的设计理念,许多建筑设计师和室内设计师都在一面将建筑和室内空间简约到极致的同时,也将各种比例体系的方法发挥到了极致。密斯凡德罗设计的伊利诺伊理工大学的礼拜堂就是黄金分割的典范。此建筑的正面以黄金分割(1︰1.618)设计的,并整齐的分割成5个黄金分割矩形。而该建筑的室内设计同样也运用了黄金分割比。从顶视图看,就是一个完美的黄金分割矩形,并用黄金分割划分室内空间区域。以此为借鉴,茶空间的设计也可以用黄金分割比例,将茶空间设计的素雅且极具美感。现代设计风格的茶空间以其简约而空灵的建筑美给茶人以更多的茶境空间。以此类空间为例,吊顶高度和墙面长度可呈黄金分割矩形或无理分数比例动态矩形。这样的茶境空间简单素雅,为许多台湾及日本的茶室所青睐,给人“至简”之美。从设计心理学角度来分析,简单而理性的茶空间设计能让品茶者不被空间内杂乱的事物干扰,更有助收敛思绪,而将注意力集中于安静的品茶。如台湾著名的茶境空间食养山房,在设计中,处处流露出黄金分割比例的魅力。例如食养山房的这个处于路上,类似于隔断的小茶寮,简洁大方,接近黄金分割的比例,茶桌正好作为黄金分割的截断处。茶空间的分割布局也非常重要。如果茶室空间不大,茶席和茶桌面积与茶空间的大小比例可以呈黄金分割比例,即S大面积:S全面积=S小面积:S大面积=-1︰2。如果茶室空间较大,为了避免茶空间过于空旷冷清,可以根据功能需要分割成大小不同的区域,如展示休息区,品茗区等。根据客人的多少,合理规划展示区与品茗区的空间大小。如食养山房的茶室设计,将茶室用玻璃及台阶将大空间隔断为两个空间,一间作为茶室,一间作为参观展示区。(如图3、图4、图5)当然,如果空间足够,也可根据需要按照黄金分割的比例再分割出大小不同的几间茶室。这样的空间不仅有比例之美,更有大小节奏之美。茶桌、茶席等的摆放也要考究,可以对称摆放,即放置于房间中轴处,虽然这种空间设计适合对称的空间格局,但会略显单调和压抑,因此,用黄金分割比例规划茶空间的设计不失为一个好的设计思路。将茶席摆放于中间略偏一些的位置,这让参与者感到放松和平静,更为有助于关注品赏,而非拘谨于空间中。(如图)同时,茶席的位置居上,让茶艺表演者背墙而坐,心理上更有安全感,表演时能更为放松。品茶者人数较多,因此处于茶席下方面积较大区域,不会拥挤,更能放松品赏。例如食养山房茶室内的设计独具匠心,茶室的背景墙近似黄金分割矩形,黄金分割的中心处是一幅字画。其实,在茶空间设计中,还有许多可以在设计时利用黄金分割原理的细节。如墙面与窗户的大小,以及开窗的位置及数量,也可以用黄金分割的法则仔细考量。

2.3茶人与茶空间的黄金分割关系

人们发现,在舞台表演中,演员如果站在舞台的黄金分割点处,会让台下的观众感觉匀称,而且声音的传播效果也是最佳的。茶艺表演和舞台表演本质相同,因此,在茶艺表演时,表演者最好于茶桌的黄金分割点处。如果表演的空间较大,比如大型的舞台,那么茶桌最好至于舞台的黄金分割点处,表演中可坐于茶桌中间。这样在给观众介绍茶品及茶文化等内容时能够更清晰,也给观众和谐的视觉感受。更重要的是,当表演者处于黄金分割点表演时,能够将观众的注意力吸引至自己的操作上,更能突出茶的内容。如图茶艺师处于字画与玻璃窗的黄金分割点处,茶具处于黄金分割点附近,这样使得观众的焦点聚焦于茶和茶具上。(如图8)

3黄金分割在茶席设计中的灵活运用

茶器、茶席也是茶空间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茶席的设计中将这三个部分与黄金分割比率巧妙组合,形成美的和谐统一。三者协调配合,而达到饮茶时的最佳意境和茶文化的视觉审美。值得补充的是,黄金分割的重要性需要理性看待。第一,黄金分割的运用并不是茶空间设计的唯一方式和标准,一些茶空间设计并非完全按照黄金分割的比例,但依然是优秀的设计。第二,黄金分割在茶空间设计中并非一家之言,其设计因素还包括了色彩理论;点、线、面的构成理论;人体工程学理论等等,这些理论共同构筑了茶空间设计的理论思想,既不可单独强调黄金分割的重要性,将黄金分割的作用及重要性无限夸大。更需认真对待它与其他理论的关系,如茶空间设计中色彩搭配中的黄金分割比,主色调所占面积与二三级色调所占面积的比可以根据黄金分割比例设定(即S大面积:S全面积=S小面积:S大面积=5-1︰2)。如人体工程学在茶空间设计中的运用也非常广泛,例如茶席的设置应该方便取物,因此,在考虑到黄金分割位置时,还要考虑取水更方便,距离窗更近的地方。这需要将人体工程学与黄金分割比例结合起来研究。第三,黄金分割的形式很多,有诸如椭圆黄金分割,三角形的黄金分割,各种有理和无理的黄金分割矩形,它们有时以形状出现,有时以比例出现,有时以数列出现,合理及灵活的运用才是茶空间设计的关键。

4结语

黄金分割也具有局限性,无法解释和分析所有的茶空间设计,因此在设计中不可死板的遵守这一规律。但是,通过研究黄金分割与茶空间设计之间的关系,可以让设计师在茶空间的设计中有的放矢,通过黄金分割的创造美的理论为基础,让茶空间更符合人们的审美需求,从而在营造良好的饮茶氛围。

参考文献:

[1]李玉杰.茶器、茶席、茶境的现代设计美学构建[D].南京林业大学,2015.

[2]刘明华.说说茶道插花[J].中国花卉盆景,2013(01):28-29.

[3]金伯利•伊拉姆.设计几何学:关于比例与构成的研究[M].李乐山,译.知识产权出版社,2003.

第4篇:爱在公元前范文

葡萄酒香里的幻想之城

圣艾米利永位于波尔多右岸,是法国波尔多红葡萄酒产区最有特色的古城之一。这里的葡萄酒极其香醇,曾被路易十四封为“神酒”。这里也是最近热映影片《将爱》的外景地。早在公元8世纪,这里曾是一位隐修士的神秘天地,这座中古时期的石头小城至今还保留着那种超脱的气质。在某家的酒窖里,还摆放着一排“Ausone 1849”的葡萄酒,瓶子上的灰尘已结成了一层硬壳。岁月仿佛从未走远,从未离去,还完好地保存在瓶子里的芳香之中。

葡萄田园里永存美好岁月

从圣艾米利永小站下车,四周静悄悄的。只有在晨间阳光中的葡萄园和一个小牧场里的3匹马,那马儿在悠闲地吃草。往上行走,两旁是私密的庄园,门口是一块金属牌子,光可鉴人。四周依然是寂静的,庄园的入口处没有大门,里面的院落也看不到人。前面的路变得很窄,两旁是庄园的矮墙,通过矮墙远远地看见钟楼的尖顶和在缓坡上伸展开来的葡萄田地。

圣艾米利永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不仅因为它的古迹保存完好,自然也因为它的酒香怡人。我们去到的“LeGaffeliere”酒庄内,十几个亮白金属制作的、高十几米、直径两米多的专业大酒罐排成了两列。人工只是一边将空瓶放在灌装机台子的入口,然后另一边再把在灌装机上装满了酒、自动插好了瓶塞儿的酒放到专门的铁丝筐里,基本上没有什么技术。酒罐和装罐机都是很现代化的,估计是电脑控制。这家酒庄共拥有5000多公顷葡萄园,分布在圣艾米利永的4个地区。我们看的这块地是“中年地”,葡萄秧都在四五十岁的水平。小伙子说,葡萄秧和人一样,中年时最壮实,所以产出的酒是最好的。可以看出在每垄葡萄架之间有些天然的肥料,比如我们看见了细碎的马粪。工作人员介绍说,为了保证葡萄酒的质量,要剪枝,让营养尽可能地集中供应那几束最茁壮枝权。

古旧的山城,看上去干新导如同布景。这里地处丘陵地带,在小城的最外一圈是舒展的葡萄田地,中间一层是私家庄园,而在最里面的才是小城,中间的大部分房子处于一个低凹地带,1600多常住人口就住在这幻想之城里。中午时分,穿过一道古旧的门廊,走过甬道,来到了一个清雅的回廊,这就是修道院回廊。我沿着城里的回廊陧行,边走边端详,每个细部都看起来很有味道,精致而有年代感。回廊在14世纪曾重修过一次,保留了原先的罗马式风格,至今仍是一个漫步与沉思的绝好场所。离开回廊,走到小广场上,一座钟楼引领着人的视线。钟楼建于12至15世纪,高133米,比波尔多的圣米歇尔教堂略低,是周边地区的第二高的建筑物了,沿着Rue du Clocher前走,不远处右手边就是Tentre de 1a Tente。这是一条麻石路面的坡道,向下通向一个小广场,两边有一些餐厅和卖工艺品的小店。仿佛是一个幻想之城,这里是安静和喧闹的分界处,一个卖艺的长发帅哥站在路口,拉着手风琴,悠扬的乐声就在午后回荡着。

果实与阳光的礼赞

阳光下的这座石头小城,焕发出十分温暖的色彩,这种石头是当地一种发亮的石灰岩。我眺望着小城内外,遥想着历史的传说。在公元8世纪,一个叫艾米蓝(Emilian)的布列塔尼教士,由于躲避宗教上的纷争来到这里。当时这里还是一座无名的小村庄。他在度过安好的一段时光之后,在后来决定远离尘世,在此地一座叫圣艾米利永的小山上当隐修士,一生以做善事为荣。艾米蓝于767年1月6日去世。

在城外的Saint-Sulpice de Faleyrens,有着5米高的城墙,在16世纪时,法国国5EHenri de Navarre凭借着护城河,曾在这里避难。据说路易十四也来这里躲避过纷乱。而今,圣艾米利永司法区(Juridiction de Saint-Emilion)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个区域面积有7800公顷,其边界是在1289年由英国国王爱德华一世确定的,他当时也是这个阿基坦地区的公爵(Ducd’Aquitaine)。圣艾米利永的酒庄是在其后的时间来沿着这个边界外发展起来的,现在有5400公顷,一共有700位葡萄种植者。

游览车从乡间公路上环城而游。在我的镜头里,太阳就在那些整齐的葡萄田里的上方,构成光与影的交响,这是大地,果实与阳光的礼赞。广阔的田野上漂浮着一层薄雾,圣艾米利永此刻美如仙境。

漫行爱尔兰,百利甜酒的故乡

百利甜酒的故乡爱尔兰,风景总是有种魔力,让人在游山玩水的同时还被莫名感染上一身情绪。

快乐蔓延,想唱就唱吧

爱尔兰首府的克莱夫顿大街既普通又不平凡,因为恐怕没有哪条街聚拢的街头艺人比这更多。你看,弹吉他的刚在目光中消失,敲鼓的就又出现在眼前。不要以为这只是节假日才会出现的精彩和热闹,其实不分寒暑冬夏,也不分工作日还是星期天,总能看到街头艺人籽快乐的情绪传递。曾获得奥斯卡最佳音乐奖的电影《曾经(Once)》就把故事放在这条街上,钢琴女和吉他男的爱情传奇在音乐的流淌中潜移默化地发生。

克莱夫顿大街除了为街头艺人提供了一个接一个无形的舞台,街边林立的爱尔兰咖啡馆也能把快乐情绪升级。因为传统爱尔兰咖啡是在咖啡里面加入威士忌,两杯下肚,马上就有-一种微醺的热感。

豪情蔓延,在那辽远的山野上

我们从都柏林一路往南,汽车走上一条乡见小路。繁华妖娆的都市风情很快被一望无垠的乡野景色取代。那黑白相间的奶牛,顶着茅草帽子的村舍,以及色彩随光照强弱变化的山涧溪流,一下就把尘事杂念隔绝脑后。梅尔・吉普森应该也是被这风景吸引,决定把《勇敢的心》的外景地从苏格兰搬到爱尔兰。无疑他的决定十分英明,无论影片中冷兵器时代的战场还是静谧祥和的村庄,都能让观众有入戏感觉,从这个角度来说,爱尔兰的乡野风景也可以算半个主角。

当地人告诉我,酒是爱尔兰的日常语言,人们喜爱在各种欢乐的时刻品尝浓滑的百利甜酒。生产百利的Hayden农场位于“爱尔兰花园”威尔克郡,自1865建立至今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专门为百利甜酒提供所需要的新鲜奶油。有趣的是,农场里的奶牛都有其“护照”以确保其纯正的血统,它们享受着极高的待遇:挤奶前都会听一段音乐,因为只有在欢愉的心隋下才会产出最优质的牛奶,从而能提炼新鲜的奶油。新鲜的爱尔兰奶油、纯正的威士忌、天然香料、巧克力彼此融合,最终成就的百利酒,既保持了奶油的天然新鲜和丝绸般的顺滑口感,又达成了与巧克力和酒精的完美融合。

考夫镇,弥漫再见的忧伤

汽车离开中部山峦农场后继续向西南开行,此行目的地叫做考夫镇。考夫镇以前也叫皇后镇,是为了纪念曾在此居住的维多利亚女王。镇子里有一座博物馆,由原来的老火车站改造而成。这也是爱尔兰的火车所能抵达的最西边,所有列车开到这里都要折返。而车上乘客显然不是为了到这边城小镇参观,他们要从这里转乘渡轮,去往大洋彼岸的美国纽约。19世

纪中叶,大约有100万爱尔兰人背井离乡,他们卷着本就不多的行李,扶着老人领着孩子,乘火车来到考夫镇。

爱尔兰有个传统,就是在人去世之后的第一天要举办一个仪式,亲朋好友都来守灵喝酒聊天,直到天明。可在当时这种仪式却不是为死人举办,而是为了给那些远走他乡的人送行,即是宣布他们的永远离开,不会回来。第二天一早,通常还会有亲朋把这一家送到码头,对他们来说,再见就是再也不见。

索蒙塔纳:岁月是最好的酿器

西班牙很多酿酒庄主融入十足的想象力和动力,将原本商业气息很浓的传统酒庄参观变成更富参与感的“迷你酿酒见习”过程。在索蒙塔纳,很多酒庄还是家族拥有,因此担任专业品鉴指导的就是庄主和酿酒师本人,这样的旅行体验告诉我,时光,就是最好的酿器。

索蒙塔纳(somontano),它的地名拆解开就是“山地脚下”的意思。公元前2世纪起就出现了葡萄种植,但是栽培技术成熟于19世纪中期。离这里不到一英里的地方是一个数世纪以来法国修道士的休习庄园。附近的山伫立在橄榄树、柏树和杏仁树之间,被一座芳草花园包围着。山顶上有一座ltalianate庄园。Vinas del Vero庄主由此改建成酒窖来储存精选的葡萄酒。导游陪伴我们的参观忽而到了华彩乐段:灯灭了,门突然被甩开,在我们面前的是满是酒桶的酒窖,枝状的大烛台照亮了整个环境。这个酒窖保留着自然岩石被挖掘的痕迹,最初是牧羊人休息的地7io我们都拿出了自己的相机,拍摄下这个令人难忘的画面。

第5篇:爱在公元前范文

儒学主要是以其伦理文化起作用并著称于世的。在儒学起作用的时代,整个社会生活几乎都被伦理化了,所以梁漱溟先生把中国称为“伦理本位的社会”。[1]孔子就在这样的一个社会中扮演着一个说教者的角色,用他的伦理智慧和文化真精神来探求中国传统的伦理哲学。它寻求的是如何更合宜,体现出来的是一种智慧的抉择。而斐洛则是在一个两希文明首次并列存在、相遇、相互叩问、互相交融的历史时代充当“哲学医疗”的心灵导师,聚焦在“幸福”和“心灵宁静”的追求上,侧重介绍伦理性—治疗性的哲学思想,从而对人生的苦难和治疗的各种深刻反思投入更为广泛的思考和关注。一个时代应该有一个时代的哲学,分析研究这两个时代的伦理哲学观,也许可以让今天的人感到更多的共鸣。

一、论道德本体—仁爱(Humanity)

美国的学者罗思文在诠释孔子的“仁”的概念时指出:“仁”是指一个完整的人而言,即:在礼仪角色和人际关系中体现出来的,后天所获得的感性的、美学的、道德的和宗教意识。正是人的“自我领域”,即重要人际关系的综合,使人成为完全意义上的社会人。[2]

这段文字,对孔子“仁”的认识是准确而又到位的,给“仁”添加了社会性的色彩,使人更容易领悟到其中的哲学意蕴。孔子自己对“仁”也有诸多阐释,仅在《论语》中就有一百零九见。其基本内涵,浓缩在他与樊迟的问答中: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

孔子把“爱人”作为一种明确主张提出,在《论语》中还有两见,即“节用而爱人”(《学而》)和“君子学道则爱人”(《阳货》)。孔子认为,“仁爱”除了“爱人”之外,还应该具备其他诸多优良的品格和特点,从而使“仁”成为统摄诸德行的核心范畴。当然,孔子的仁学体系还远不止这些,除了“仁”的基本内涵,目前的学者还探究出“仁”的调节范围、“仁”的理论基础、“仁”的精神境界、“仁”的道德境界和“仁”的实现途径等多元化研究方式。[3]

总而言之,“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范畴,也是儒家学说得以确立其主流文化地位的主要根据。“仁”字的概念虽然不是由孔子提出的,但是经过孔子的诠释和倡导,意义更加明确,内涵也更加丰富,推行更加有力。孔子首次提出和论证了人性、人道、人格与人的生存、发展权利等重大问题。他试图用仁爱精神融化封建等级的讲解,使“仁”由原始的道德概念上升到具有实践理性和人文精神的哲学范畴,构建了以人为本位的仁学体系,启动了从人的发现到人的自觉这一历史进程。

与孔子主动积极宣扬自己的学术相比,为了犹太教的生存,斐洛不得不迎合统治者的思想,使犹太教学说在一些重要的理论问题上向希腊文明妥协。这一妥协对于当时的犹太人来说是痛苦的,但是他的思想却在客观上成为基督教学说的佐证,为基督教人道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在《论仁爱》一章中,斐洛以自己独特的思想来诠释仁爱的境界。他为发扬仁爱所立的一条诫命就是穷苦人的工价要当天支付,因为按着公正来说,人若为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付出了汗水,就当为此得到完全而及时的报偿。除此以外,他又论到关于定居者的条例,要求那些迫于环境迁居他乡的人对接纳他们的人民要表示尊敬,把仁爱所能发挥出来的影响扩展到更远的地方。

犹太传统在斐洛的思想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这在他的伦理学书中有集中的体现。斐洛的伦理观念建立在摩西律法的基础上,而严格遵守律法本身就是犹太人最根本的标志。在斐洛的伦理观中,仁爱和公义占据重要地位。他甚至断言,这两种德性在人与其同胞的关系领域中是主要的德性。而仁爱和公义都是犹太伦理中的核心要素。斐洛曾在其《论美德》中谈到:“仁爱在本性上最接近虔诚,是虔诚的孪生妹妹”。[4]仁爱,在斐洛看来意味着帮助穷人,“自愿招献”[5]这正是犹太伦理特征的体现。

二、论道德准则—中庸与logos

如果我们把肯定人性及对人性的完善作为出发点,那么我们可以说,孔子的儒家思想与斐洛的德性伦理学强调的人的一种天性的完善与实现,是人的一种自我实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仁爱”是德性之德。那么,我们探讨的内在道德准则是什么呢?作为可能性,是潜在的。它必须依赖于人类的行为呈现出来。德性蕴含在行德这一行为中。行为,在儒家那里,是中庸。

儒家的中庸之道,既是哲学上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又是人伦道德上的行为准则。“中庸”的精神实质,乃是把普遍的道德原理与具体的伦理实践相结合,达到一种“从心所欲不逾矩”的理想境界。[6]在这里,所谓“中”,体现了处理事物的正确性;所谓“庸”,体现了适用于一切事物的普遍性。因此,所谓“中庸”,就是正确而普遍的真理。

在《论语》一书中,中庸不仅是孔子的真理观,也是孔子的矛盾观。他的“君子和而不同”与“过犹不及”的命题,就是对矛盾构成、矛盾处理和矛盾转化的认识,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从这两个方面来看,在孔子那里,“中庸”已由原始的道德范畴上升到哲学的高度,由道德意识演进为哲学理念。

首先,孔子的“君子和而不同”,是对矛盾构成和矛盾处理的正确认知。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孔子虽然不能对矛盾的表现形式作出全面而理性的分析,但是他所主张的“君子和而不同”显然已经看到了事物存在的多样性,以及这种多样性和谐共处的可能和必要。例如,对“文”与“质”,孔子反对“质胜文”或“文胜质”

的单方面胜利,主张“文质彬彬”;对“宽”与“猛”,孔子主张“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事以和”。这些都说明了孔子对矛盾转化和谐共处的正确认知。其次,孔子的“过犹不及”,解释了客观事物普遍具有的质的规定性,是对矛盾转化的新的认识。实际上是看到了保持事物质的量的界限,就是我们所说的“度”。例如,以“勇敢”为中道,过为“鲁莽”,不及为“怯懦”。根据这种思想,孔子对许多行为进行了考察,提出了这些行为保持“中”的量的界限及超过了这个界限而引起的变化:“周”(团结)之过为“比”(勾结)、“乐”之过为“”、“哀”之过为“伤”、“群”之过为“党”等等。这种思想,比较完整地反映了辩证法的质、量、度的意义及其相互关系,是人类认识客观事物的一次飞跃。孔子的“中庸”之道,不仅是伦理道德层面上一种信仰,更是披上了理性的色彩的外衣,成为人们修身养性的圭臬,需身体力行。

如果说孔子的“中庸”是理性的信仰,是一种辩证法的矛盾对立转化,那么斐洛的“logos”则是信仰的理性,是一种融通。[7]对斐洛来说,哲学对《圣经》的从属就意味着理性对信仰的从属,这在斐洛对《圣经》中的话“亚伯拉罕信耶和华,耶和华就以此为他的义”的解释中得到了清楚的体现——“一种非理性的冲动产生和发挥作用都是来自我们那能腐蚀真理的理性和精神”。[8]

在希腊哲学中,logos是希腊思想的标志,但是,logos理论也同样是斐洛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斐洛赋予logos以各种名称和含义,甚至称logos为“Eternallogos”,把logos说成是上帝,这样不仅赋予logos以神性,而且也赋予了logos以人格特性。斐洛所说的logos存在的三个阶段,首先作为上帝的智慧、圣灵、圣言、观念和思想而存在,其次作为上帝创世的模型而存在,最后作为被创造世界的一部分,存在于世界之中。如果logos同时也是上帝本身,那么上帝就通过它进入了世界,“智慧所具有的勇气和弃世观念就可能被植根于救世观念中的信仰和勇气所代替,这是一种对这样一个上帝的信仰,这个上帝违背自己的本性,加入到人类的苦难中来了。[9]如果按照斐洛的观点,世间一切智慧都来自logos,而logos最高的存在形式是上帝的道(圣言)和上帝本身,因此,智慧的勇气一旦与logos相结合,便解决了智慧勇气如何可能的问题。这种可能性来自人的信仰,是信仰使人获得了生存的勇气,也使人获得了正视死亡的勇气。如果人能够有足够的勇气面对生与死的挑战,那么像耶稣一样受难,便不仅仅是一种理想,而是完全有可能实现的。

三、论道德哲学意蕴及其现代价值

人类历史的发展往往是充满悖论的,正如血与火的奴隶社会把人类带入文明社会一样,商品经济社会也一定会在使人物化或异化的同时开辟人发展的崭新阶段。[10]我们发现,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伦理中包含有心性修养的因素和作为制度和礼仪的因素。就精神信仰而言,这里只涉及心性修养的层面。心性修养又可以分为两个方面:超越个体意识的理念和为达到这种理念所作的自我修养。这两方面是紧密联系并且相互融会贯通的。而作为理性工具的制度和礼仪,则在最大程度上给予了心性修养超越自我品质的可能性。市场经济一方面使人们物化,另一方面又为人漾起这种物化,占有人的内在本质准备了条件,但这种扬弃必须以人的精神品质为依托,在所有的精神品质中,对世俗活动的超越为最根本的精神品质。因为超越是一种境界、一种信念,有了这样的境界和信念,其他品质才有了产生的平台。

再来看看斐洛。斐洛的寓意解经及其相关的著作中已经体现了自己的思想倾向。它体现了希腊化犹太人看待自身传统和希腊传统的方式。隐藏在这种世界观背后的是斐洛本人的价值取向。对于一个思想家来说,容易想到的是如何有尊严地宁静地生活在这样一个需要全面重新求解的世界中,伦理学是他首先想到的一个维度。然而他的伦理学又之中与神学以及他内心的神秘主义结合起来,追求智慧的安宁、中止世界之纷乱、渴望回归内心生活的愿望与斐洛关于犹太教的希腊化解释在伦理上是趋和的。他崇拜亚伯和该隐。亚伯是追求内心生活的人,是内在的人;该隐则是在世界中沉浮,为外在欲望支配的人。在市场经济繁荣的今天,沉思的生活只是在沉沦张扬至极致的时候才会有所显现,在日常生活状态中更多的只是遮掩了神圣直观的该隐的世界,这是一种多么似曾相识的险境!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一直将做人、培养、形成、确立、传播道德、德性、美德视为儒家的主要使命之一。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传统的儒家哲学是一种道德哲学,而这个道德哲学又可以视作德性伦理学。[11]而斐洛的思想主要指向存在于公元前后地中海文明诸形态领域中的神圣基础的皮变形,存在与两希文明相遇时期人生伦理经验与神圣世界相遇的视界融合。从这个角度来说,斐洛的伦理学超出了希腊知识论和理智论的思辨域限,成为一种伦理直观的神学负载,这给随后的希腊拉丁基督教思想家们提供了经验上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拓展了两希文明融合的道路,并滥觞成西方文明的趋势。

参考文献:

[1]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4:170—171。

[2]罗思文,<论语>的哲学诠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48—49。

[3]王恩来,人性的寻找—孔子思想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5:7—70。

[4]斐洛,论凝思的生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148。

[5]罗纳尔德·威廉逊,希腊化世界中的犹太人—斐洛思想引论[M],华夏出版社,2003:211。

[6]徐儒宗,人和论—儒家人伦思想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32。

[7]李磊,从斐洛思想看理性与思想的融通[J],外国哲学与哲学史,2004,24(5):6-8。

[8]C.D.Yonge.TheWorksofPhilo[M].HendricksonPublisher,1993:374.

[9]杜丽燕、秦伟,斐洛哲学与中世纪基督教人道主义[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4,6。

[10]杨清荣,经济全球化下的儒家伦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104。

[11]沈福顺,儒家道德哲学研究[M],山东: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