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专院校教学管理范文

大专院校教学管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专院校教学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大专院校教学管理范文

【关键词】工学结合 大中专院校 教学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239-01

完善教学管理有利于提高大中专院校的办学质量,提高学生应用能力。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已经无法与工学结合理念相适应,因此需要进行完善与革新。

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对教学管理提出新要求

工学结合是我国大中专教育发展的主要方向,它引起了大中专院校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模式的重大变革,也对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学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由多种要素与环节构成,而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使得现有的教学管理体系需要进一步的完善与创新,其主要弊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计划

传统的人才培养方案以及教学计划通常由学校单方面制定,其普遍关注教育层面,针对专业特点并结合本校的师资力量以及教学特点来设置课程,安排教学进度。但“工学结合”模式对相关方案的制定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将实际工作岗位的需要作为设计重点,以此构建学生的知识能力结构以及素质结构等,制定具有实用性的培养计划,将实用作为最高追求,对于岗位所要求的工艺技能要进行常态化的实践训练。因此,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以及教学计划时,应该有校企双方同时参与。在确定办学指标时,学校要重点关注社会对于该校毕业生的接纳认可程度以及企业对于人才的素质技能需求。在具体制定时,要保证方案与计划富有弹性,能够适应社会需求。

1.2学制体制管理

学年制的管理模式是目前大中专院校普遍采用的学制体制管理模式,其具体规定了学校各个专业的课程数、课时数、学习年限以及上课学期等,使学生的知识学习具有严格的指定性与计划性,这种模式尽管有利于确保人才培养以及人才输送的计划性,使学校的教学管理变得相对容易,但其也具有较为死板的缺陷。它无法根据学生个人的学习情况进行教学安排,无法做到因材施教,阻碍学生个性发展。工学结合的模式下,大中专院校应该根据企业的需要改革学年制,探索尝试学分制与弹性学制,使学习计划能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学生能够进行合理的实训。

1.3教学质量监督

工学结合模式下,学生通常分散于不同的企业岗位,使得考核标准很难得到统一。无论是对于学校还是对于企业而言,学生的管理和监控都无法得到保证,这使得工学结合的效果受到限制,甚至有学生在实习期满后托关系办假证明而没有参与实际的实习中。因此,大中专院校的教学管理必须进行完善与创新,防止实践教学的失控。

2.完善工学结合模式下教学管理方法

2.1更新教学管理理念

工学结合模式下,大中专院校要树立三种教学管理理念。第一,开放性。校方在进行专业设置时,要紧跟时展趋势,根据经济结构的调整以及企业的需要。在进行课程设计时,要将市场需求作为出发点,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将就业作为课程设计的主要导向。同时,校方还应该以开放的姿态与社会相关群体例如企业、行业合作设计,使课程体系具有更加突出的适应性、开放性以及先导性。采用工学交替等途径,可以突破教学的时空局限,真正做到工学结合。第二,系统化。大中专院校在进行教学管理方法的制定与实施时要遵循系统化的理念,要做到立足整体,深刻认识整体与部分以及环境的关系,全面分析教学过程的影响因素,促进形成对于教学过程、教学输入以及教学输出的系统化管理。第三,全面性。教学管理理念要具有全面性,院校应该形成针对学生的全面素质质量观念以及多样化质量观,号召学生参与质量管理。要将教学管理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促进形成学校领导重视教学、学校教师热爱教学、学校学生关注教学的校园氛围,要以充足的经费为教学提供支持,以科研引导教学,用学校相关政策为教学提供有力支撑。

2.2监理教学指挥系统

工学结合模式打破了封闭性较强的传统管理模式,形成了部门协同、校企互动的新局面,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应该建立校企双方协同,校内多方协作的教学组织指挥系统。首先,要建立校企双方协同运作的产学研合作机构。该机构通常以产学研合作委员会命名,主要负责校企之间的合作指导以及信心沟通协调,并为工学结合模式下的人才培养方案确定、专业调研以及课程设计等提供具体指导。同时,参与企业还应设置专门的领导小组参与到顶岗实习等工作中去。其次,学校内部要建立校企合作领导小组。通常由学院院长作为组长,各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开展校企合作,并对相关工作进行具体指挥与领导。最后,建立主管小组。该机构通常以工学结合办公室或校企合作办公室命名,主管对外联络以及寻找合作企业等内容,同时起到全面协调指挥各部门开展工学结合工作,并提供及时的跟踪与反馈的作用。

2.3健全教学质量保障机制

质量保障涉及多个方面,做好质量保障工作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重构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学校要依据工学结合的具体要求,在进行教材选用时,要选取行业与企业专家合作编写的拥有工学结合特色的专用教材,优化整合校企双方的教育资源。二,建设工学结合校内外实训基地。建立实习实训基地是确保工学结合顺利进行的重点,大中专院校要紧密依托企业,建成一批“生产性、职场化、多功能”的实习实训基地,为实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提供场地支持。三,完善教学团队。大中专院校要鼓励教师走向社会,到国内外深入学习,参与到项目研发中去。同时,建立专业教师到企业中进行锻炼的制度,提高其教学能力。

2.4创新教学管理方法

要将宏观管理与微观指导相结合,过程控制与目标控制相联系,对过程管理以及系统管理进行强化,对项目管理以及柔性管理进行完善,以促成灵活的教学资源配置方式。同时,要依托校园网络,推广使用电子教务,构建现代化的教学管理平台,使教学管理具有信息化与现代化的特点。

3.总结

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大中专院校应加快完善教学管理方法,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以实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林小星. 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实践教学管理体系构建[J]. 职业技术教育, 2011,32(8):54-55.

第2篇:大专院校教学管理范文

素质教育理念下,高职体育教学要进行新的改革与创新。教学环节质量控制,是现代教学管理的重要组成环节。本课题从素质教育理念下,进一步分析与探讨高职体育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并为质量控制提出科学的建议与对策。

关键词:

素质教育;高职体育;质量控制

一、引言

大专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产物,它是政府、社会以及市场共同努力的结果,其教务管理工作关系着学院的生存与发展,所以,教务管理人员的素质至关重要。管理人员素质高低对学校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实施有直接影响,学院必须重视对管理人员的培养与管理,以素质理念为出发点,做好对他们的培养工作,才能保障学院教育事业稳定发展。我国大专院校是高等教育发展的产物,也是改革创新的成果,它加快了高等教育发展的进程,为实现大众化教育注入了动力。大专院校的良好发展离不开教务管理人员的辛勤付出,他们是学院管理工作的核心,决定了管理工作是否能够顺利进行。因此,教务管理人员的素质至关重要。教学环节质量控制,在很大一定程度上与教学管理人员的素质相关。蒋微在《高职院校教育质量过程管理研究》提到了现代高职院校只注重结果,而忽视事前、事中控制力的传统评价不能实现对教育教学质量良好的监控。随着对人类学习过程的认识不断深入,教学过程不再是“黑盒子”问题。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师生之间的互动对教学结果的影响已经成为教育界的共识。现代管理注重结果和创造价值,但是价值的创造不是一蹴而就的,有一个实现的过程,而过程的管理几乎涵盖了组织的各种活动,因此高职院校的管理必须面向过程,只有立足于过程的管理,才能有效地追求卓越的绩效。

二、素质教育理念下高职体育教学质量控制存在问题

1.教学管理人员素质不过关。目前,我国大专院校教务管理人员素质存在很大问题,从管理人员的学历来看,参差不齐,差异较大,有研究生学历,有本科生本科学历;处理问题的能力也有较大差异,有的管理人员严重缺乏经验,临时应变能力较差;从培训角度来看,少数管理人员参与过系统、严格的训练,有的则没有任何培训经历就直接上岗,处理事情的时候凭个人主观判断;从管理方式来看,大部分大专院校对教务管理人员采取粗放型的管理模式,内部职务不明晰,部门之间缺乏交流,无法将相关工作串联起来;从创新角度来看,大部分管理人员缺乏锐意创新的探索精神,办事过于照搬文件指示,没有开拓创新品质。实中,教务管理人员工作繁忙,需要他们处理的事情较多,很多时候要加班完成日常事务,这样休息时间就大大减少了。这就要求他们必须具备无私奉献的精神,欣然完成所以工作事宜,不可以产生抱怨和厌恶的不良情绪。很多独立学院的教务管理人员没有足够的奉献意识,对领导分配的工作任务存在不满,渐渐的失去了工作动力与热情,同事之间相互推卸责任,不仅有损同事关系,也不利于教务计划的顺利开展。因此,教务管理人员应该提高个人觉悟,加强思想品德建设,培养无私奉献的精神,在工作中不计较个人得失,在同事之间争做先锋模范。

2.高职院校自身对教学质量缺乏管理。目前,教学质量管理还主要停留在口头上,过于追求教学规模和经济效益,这种粗狂的教学形式普遍存在,对教学质量不够重视,与真正的教学管理标准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如对学生成绩评价方面,每个学校都是用较低评价标准来让学生顺利通过考试以获得毕业证书,方便学生就业,所以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要求,无形中造成学生学习不够努力。又比如,教学设施设备配置和高等教育规模不匹配,学校实习设备投入规模不足,学生实习地点不足,学生技能培训时间减少等,这些因素都将导致教学质量下降。

3.相关部门对教学质量缺乏监督。虽然近年来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对此投入较大的人力、物理和财力,做了很多规定,但在技工院校教学质量管理方面仍有待加强,如教材、教学大纲、教学计划过于强调特色,忽视了对教学质量的管理。近年来,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只注重汇报都表面工作,不重视检查监督和考核方式,即使有监督,也只是流于形式,甚至对教学质量暴露的问题不闻不问,对如何提高教学质量的监管措施不够详细。

三、如何加强高职体育教学质量控制

1.加强对教学管理人才培养。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不断普及,学校规模扩大,独立院校之间的竞争加剧,社会和政府对独立学院对发展也十分关注,出台许多政策鼓励其发展,在此情形下,传统的教务管理模式会受到强烈冲击,必须大胆创新,才能找到出路。因此,教务管理人员必须与时俱进,具备创新思维,大胆探索,全面提升个人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对于任何工作岗位来说,业务能力反映了个人的工作能力,不仅要求从业人员具备深厚的理论知识,还应该总结工作经验,提高处理问题的能力。这里探讨的业务能力包括科学知识、工作能力和专业技能。独立学院的教务管理职务涵盖了不同层次、不同内容的管理工作,综合性较强,对教务管理人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决定了教务管理成绩的好坏。因此,教务管理人员必须具备扎实的业务知识与精湛的业务素养,熟悉个人业务范围,掌握技能特点,积极发现业务规律,这样才能够胜任该职位,高效完成教务管理工作。良好的心理素质与健康的体魄是工作学习的基本保障,也是一个人能否取得成果的关键。上文介绍了教务管理工作的复杂性,涉及面较广,教务管理人员在工作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所以,这对他们的心理素质与身体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工作中遇到困难保持良好心态,冷静处理问题,不自暴自弃,时刻充满信心,才能按照自己的节奏把问题处理好。此外,良好的心理素质与健康的体魄相互促进,教务管理人员面对纷繁复杂的教务工作,还应该良好的情感品质、高尚的情操、稳定的情绪。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甚至影响群体在一种良好的气氛和心境中去工作,提高效率。

2.完善教学质量监督体系。首先,高职院校要改进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理念。以督教作为第一步,指对教师教学过程的监督检查和指导。主要包括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纪律、教学准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指导、过程管理的态度,监督、指导、信息反馈等具体的方法指导实践,在课堂讲授、教学文件检查、作业论文、毕业论文等专项检查,召开座谈会,与学生反馈,问卷调查等相关教学活动,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一些高校还把“发展教师教学能力”为监督的基本义务;其次要以监督教学管理作为出发点:主要是指围绕技工院校的教学活动进行检查、监督和评价,即根据教学活动的发展情况,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完成教学资源分配工作,同时,课堂管理课程考试的合理安排,对教师教学质量综合评价。日常教学管理不到位,将直接影响教学秩序的正常运行。

四、结语

大专院校是为社会培训实用型人才的摇篮,要培养出合格的大学生,学校必须严格控制体育教学质量。为了确保教学质量的控制工作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行,需要相关监督人员严格要求自己,加强学习,全面了解教学质量监督工作,不断改革,全面发挥教学质量监督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赵明安,熊仕涛.把握职业教育发展形势增强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能力[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2-4.

[2]吴世军.市场营梢专业实践教学及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一以武汉科技大学为例[J].商业经济,2012(9).

第3篇:大专院校教学管理范文

思想政治工作的展开,首先需要领导干部发挥模范带头以及组织领导的作用。只有从领导层面提升重视程度,才能切实地实现工作的展开。在中专向大专过渡的时期,也是新的大专院校组建的初期阶段,思想政治工作不仅对学生有用,还对教师的管理也有重要作用。只有思想政治工作顺利展开,才能营造良好的教学、科研氛围,为学校各方面工作的展开奠定基础。

提高领导干部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视程度,需要建立完善的思想政治领导班子,形成校党委、团委、校领导办公室等一系列的领导集体,使过渡时期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管理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最终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2.将思想政治工作摆在突出位置

在过渡时期,思想政治工作之所以面临困难,是因为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在中专向大专过渡的时期,学校面临着转型的困境,包括教学方面、管理方面、科研方面甚至生源等一系列的问题,在这些问题的压力下,许多学校可能会抓住主要问题的主要方面着手解决,而对于一些常规工作,如思想政治工作等,则会有所忽视,不能及时做出规划。然而就长远发展看,思想政治工作不仅是教学的基础工作,也是学校进一步发展的源泉,需要给予重视,并且始终不能松懈[1]。

将思想政治工作摆在专科院校教学工作的突出位置,就是要时刻提醒教育工作者思想政治的重要性。尽管基础的内容往往会被忽视,但没有基础的构建,很难实现长远的发展,在学校转型的关键时期,只有基础稳定,才能保证发展的稳定,这应该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共识。

思想政治工作的展开并不仅局限于理论化的说教,更多的是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教师的言传身教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思想政治工作渗透远大于教育[2]。

3.提高教师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

在高校展开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时候,需要考虑到对教师思想政治的培养。在学校中,教师是与学生关系最密切的人,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更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

专科院校学生的年龄普遍偏小,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此时,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可能会对学生的未来产生影响。对教师的培训,在于提高教师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以及如何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日常学科教学、融入教学管理工作等,教师只有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好了,才能切实展开学校整体的思想政治工作。

加强对教师思想政治素养的培养,可能会面对巨大的压力,也会有许多不适应之处,包括在升级过程中,原本教研与科研工作应该如何兼得,教学管理应该如何安排以及人员的工作如何安排与变动,这些都是教师要面对的。教师只有调整好心态,才能在新的变化下积极适应新形势,以阳光的心态面对到来的转变,这样才能切实维护教学工作的稳定。

4.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

在转型后的高专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师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全面培养学生的世界^、人生观、价值观,逐渐构建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高专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需要做到三步走:一是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基础性作用,以此为主要阵地全面引导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以及人生规划,对于即将踏入社会的学生而言至关重要;二是要加强党的基本思想、政策的宣传与传递,培养优秀的党员分子,使其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保证学生在面对物质利益诱惑的时候能够保持本心,不误入歧途;三是要在校园内展开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潜移默化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不应仅仅局限于课堂。

中专向大专过渡的时期,是学校发展以及定型的关键时期,既要将一些困难集中起来进行攻坚,又要做好应有的基础工作。思想政治教育无论在任何时候,都应该是关乎学生发展、影响学生未来的重要内容。作为专科院校的学生,在接受教学后就即将步入社会,需要更多的引导。

参考文献:

第4篇:大专院校教学管理范文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普及化战略的实施,高职教育和高职院校逐渐进入了人们的视野。相比于院校数量的发展和招生规模的扩大,有关高职高专院校的理论研究和教育教学规范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有一点被普遍接受的是高职高专院校在突出专业技能培养的基础上,开始关注学生的整体素质发展,而且对“能力”的理解也逐渐从开始时的侧重岗位技能的狭义理解转向“人格本位”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广义理解,学生“关键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培养越来越受到重视。

人文素质在人的整体能力与发展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凸现出来。尤其是当今大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后的种种不尽人意的表现,促使我们思考: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固然重要,而人文素质的培养,则关系到年轻一代对人生终极目标与幸福的追求。

2009年秋季,我们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问卷调查活动,对1000名专科层次的在校师范生进行了一次现当代文学作品阅读情况摸底调查。从调查结果看,在传播媒体多元化的今天,传统的阅读要求和经典阅读篇目已经受到严重冲击。

1.多媒体时代精英文化的式微

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学生对课堂上推荐阅读的经典篇目不感兴趣,百分之八十以上的要求阅读篇目学生没有读过甚至没有听说过。在选择喜欢的阅读内容时,集中在言情、武打、恐怖小说和一些由网络游戏改编的读物。对流行于网络的作品非常熟悉,甚至成为日常生活中的偶像。相比于传统的只有文字的书籍,学生们更喜欢有插图或以图画为主的书。在阅读形式上,网上阅读占了很大比例。在阅读渠道上,受电视网络影响较大,有时尚化倾向,不太关注官方的导向,精英文化受到草根文化挑战。

2.功利性教育的后遗症

尽管我们国家多年前就在提倡素质教育,但是高考指挥棒的无穷威力,使它成为基础教育的风向标。初高中阶段由于应试教育造成的语文教学上的误区,严重异化了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阅读兴趣,使原本应该多姿多彩的语文教学变得枯燥无味。在升学率的诱惑下,许多中小学甚至丢弃文学素质教育,强化数理化和外语;学业重负使学生不可能抽出更多的时间来进行文学素养方面的课外阅读;独生子女政策,让家长变得孤注一掷,将未来的希望全部寄托于孩子的学业上。望子成龙心切,积极配合学校的应试教育,“惟分数论”、“惟结果论”,禁止孩子阅读文学社科类书籍;当今社会也轻视人文素质教育,文凭重于一切,这种功利性教育一步步加剧了当代高职高专院校学生人文素质的严重缺失,导致青少年在成长过程或走上社会后,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犯罪率升高。

3.人文教材、课程设置的不匹配

长期以来,大学人文教学遵循一定的模式,比较僵化,内容缺乏时代感远离现实的现象相当严重,一些文学教育工作者不考虑语境和对象,在狭义文学的小天地里画圈子,使文学教育脱离时代、远离对象。许多高职高专院校在课程设置等教学领域没有形成自己的体系和特色,基本沿用大学模式,教材也是选用大学课本,所设教学科目基本按照大学模式,针对性不强,相对学生的实际素质难度偏大,作为公共课的《大学语文》,课时少,师资力量相对薄弱。

4.高职高专自身的劣势

众所周知,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相对于大学的学生,素质普遍较低,学习兴趣不大,学习自觉性差。缺乏主体意识、自律意识、责任意识和群体观念,更谈不上有远大的抱负、宽阔的胸怀。而且由于高职院校大多数是由原来的中专校直接升级而来,大学的校园文化积淀还很薄弱,人文教育的环境氛围不够浓厚,没有形成自身的办学特色和有效的教学管理机制,没有开发出更适合学生学习的教材。

二、女生现状分析

1.大专院校女大学生人格缺失现状

问卷调查的结果,反映出女大学生中不同程度存在着人格缺失问题。究其原因是受传统观念以及社会现实的影响。

(1)自我意识强,不善于合作

目前在校女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她们的行为做事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加之越来越物质化的社会市场经济强化了她们的自主观念和竞争意识,她们重视个人的利益,看重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崇尚自我奋斗,追求自我成功。这种观念势必冲淡了传统的集体观念,相互间的合作意识淡薄。“孤独”成为女大学生最具代表性的感情体验。此外,她们缺乏挫折教育,团结协作能力较差。遇到困难挫折极易产生“失望”情绪,感情脆弱,畏缩不前。人生价值取向功利化,人生目标短期化,只顾眼前,不顾长远。

(2)道德意识淡薄,价值取向扭曲

有些女生缺乏基本的礼仪常识,爱慕虚荣、贪图享受。对物质享受和满足虚荣的过分追求使她们毫无自爱自尊之心,毫无原则地寻求短暂的生理、物质或虚荣心的满足。缺乏道德支撑的价值观势必是扭曲的、不健康的。面对“芙蓉姐姐”、“凤姐”、“拜金女”之类不堪入目入耳的现象,女大学生表现出来的价值取向的茫然与道德选择的混乱正是我们需要及时关注的重心。

(3)自立性差,传统观念意识存在

受传统“男尊女卑”、“男主外,女主内”观念的影响,社会对女性的期待更多的是贤惠温淑、端庄持重、相夫教子。女性生存的空间仅仅限于家庭,女性生存的意义也仅仅在于妻子和母亲的角色上。相当一部分女大学生自觉地用传统性别角色,去展现生活、诠释人生,认为干得再好也不如嫁得好,自觉局限在“自己是女人”的自我意识之中。由此对学业的态度呈现出一种矛盾性,就业竞争的压力使绝大多数的女大学生对待学业的态度都非常认真,但她们成就水平较低,这是传统伦理的女性角色轻视的观念影响所致,使女大学生对自己成才的可信度产生怀疑。自我意识和独立人格尊严也被排挤了。

2.健全女大学生人格的重要意义

在国际化、知识化、信息化的新时代,女性作为有竞争力的群体越来越多的参与到社会发展和竞争的过程中,成为社会宝贵的人力资源,尤其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女大学生更是其中不可忽视的力量。当代女大学生作为高层次青年文化人群体,是中国女性青春智慧的象征,是中国知识女性的时代性代表。一方面,她们有着强烈的主体意识、自我意识,推崇个性希望通过自身努力来实现理想,用实力证明自身的价值。另一方面,身为女性,她们要对家庭和事业双重责任有着清晰的认同,作为未来的贤妻良母,她们肩负着重大的历史责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从这一点来说,女性不仅是独立的个人,而且具有民族主体的身份。这就决定了女生的人格塑造不仅关系到中国妇女解放的未来前景和真正意义上的男女平等目标的实现,而且作为母亲,女性人格素质偏低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我们民族未来的人口素质。因此,当前加强对女大学生人格教育,不仅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未来婚姻家庭的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也成为建立一个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程。

在师范类的大专院校中,女生的比例在逐年增加,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她们具有未来教师和未来母亲的双重身份,基于此,对女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尤为显得重要。为此,我们试图通过课题“大专院校人文课程设置与女生健全人格培养的关系研究”,从大专院校女生群体的特殊性出发,对人文课程设置进行深入而详细的研究,以冀有所突破和创新。我们以本院为基地,进行了大专院校女大学生的心理现状的调查问卷,并整理数据,以调查报告的形式对女大学生目前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针对调查情况,综合女大学生中不同类型人格问题采取相应的人文课程设置,并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的实施;建立试验班级,精心准备课程,开设女性文学赏析、中外名著中的女性形象等相关课程;选编相关人文课程教材,有目的、有指向性地培养女大学生的健全人格;聘请本院校教师进行专题讲座,并与本院心理学会联合举办有针对性心理辅导及健康心理导向活动。

三、人文课程设置与女生人格健全的关系

结合大专院校教育,我们通过对人文课程设置的研究,提出了用人文精神来塑造大专院校女大学生完全健康的人格的基本思想。人文教育是一种习得过程,更是一种赋权过程。一方面要应积极创造条件为女大学生奠定深厚的文化基础。另一方面人文素质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并渗透在具体的学科、教学之中的。我们分析了全院开设的人文类课程,提出了要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贯穿人文教育的精神,渗透人文精髓,并使之内化为女大学生的品质的自我需求。

在这里我们要探讨一下人文教育的实质,人文教育的实质是精神性、智慧性的。人文教育的特点是要解决人们的“心灵”问题,到达心灵的“深度”。探讨人文教育的特点,首先须以人文教育的“精神性”为突破点。

人文性的本质是心灵融合与还原的过程,是潜入生命深处的实验。人文课程的设置,包括文学、历史、哲学、心理学等,文学类课程的设置尤其有着这种感动生命的力量。如中文系开设《中外名著中的女性形象》选修课,讨论学生耳熟能详的名著中的女主人公:简爱、娜拉、莎菲、江姐等女性形象,探讨了具有人格魅力的人物,魅力本身就是人文精神的体现。如师生共同深深地感动于简・爱那自尊、自爱、自强、平等、独立的人格魅力。当简爱面对盛气凌人的绅士发出那不折不扣的“人权宣言”时,学生灵魂深处的震撼具有了生动而鲜活的参照物。

纵观中外国文学发展历史中那灿若星河的女性人物,无数个令女性感到骄傲和自豪的人物至今依然光彩夺目。她们身上既有女性的柔美,又柔中带刚;她们既有女性的奉献精神,但又不屈从于一切势力;她们既追求美好的爱情,但又决不委屈求全;她们既向往丰富优越的物质生活,但决不依靠别人。总之,在这些女性身上,自尊独立的人格成为核心。类似这样的人文课程的设置与实施,正是女大学生人文学习和思想创造的基础,也是她们塑造自我的基础。

同时,通过举办人文与自然科学讲座、开列必读书目等形式,增强女大学生的文化底蕴。找到人文课程与人格完善的契合点是一个有益的尝试,它有利于学生去吸纳具有宽广性、交叉性和时代性的科学文化。第二课堂活动和校园社团的作用也不可低估。

我们说校园文化的导向和陶冶作用是通过潜移默化去实现的。学生通过参加校园活动,如演讲比赛、话剧演出、诗歌比赛、书画展览、文艺活动等可以提高自信心,增进同学之间的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通过审美也可以使女大学生净化自己的心理环境,陶冶情操。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对周围世界的美感能陶冶学习的情操,使她们变得高尚。”

校园文化犹如一种无形的力量,对女大学生不断地渗透,从而对女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产生深刻的、潜移默化的巨大影响,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校园文化氛围,为女大学生成长创造和谐的环境。女大学生从丰富的校园文化中完善了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确定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女大学生在校园文化的实践中实现了个人目标、角色及人格的社会化,对未来多重社会角色有了深刻的了解和思想准备,其人格得到了升华和完善。

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人类文化的发展也显得丰富多彩。当前女大学生的文化修养和相关的人文知识,是女性素质的重要组成,也是自身全面发展的不可缺少的条件。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们致力于培养女大学生自尊、自爱、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树立性别平等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充分认识女性的性别特点和优势,完善女大学生的人格,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输送更多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张祥云.人文教育特点新探.高等教育研究,1999(6).

[2]王艳凤.外国文学教学与女大学生的人格培养.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2(4).

[3]阙敏.女大学生健康人格塑造剖析.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4).

[4]白海燕.当代女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与可持续发展.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5.

作者单位:

第5篇:大专院校教学管理范文

关键词: 中等职业学校升格挑战对策

伴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教育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一批办学历史悠久、学术实力雄厚、教学成果显著的中等专业学校先后升格为专科院校,步入高等教育的行列,有力地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那么,作为中等专业院校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力军――共青团组织,能否适应由中专到大专的飞跃,抓住学校提档升格的机遇,应对工作机制转变带来的挑战,在变革中继承,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呢?这些都是升格学校共青团组织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本文就此提出一些看法,以期引起同仁的共鸣与商榷。

一、升格后学校共青团工作面临的机遇

1.办学层次的提高,为升格后的共青团工作搭建了崭新的平台。

中专与大专,虽是一字之差,但确是办学层次上质的飞跃。大专阶段教育和中专阶段教育的差别不仅在于传授给学生更精深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习能力和提升实践水平,这些无疑给升格学校的共青团工作提供了新课题,也搭建了新平台。共青团组织可以抓住学校发展飞跃的历史契机,在新的办学层面上认真学习老牌高校共青团工作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在凝练工作经验、发扬自身优点的同时,重新建构高校共青团工作的体系,树立高校共青团工作的理念,促进升格后学校共青团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2.教育对象的转变,对升格后的共青团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升格后的学校共青团,其工作的对象从初中毕业生转变为高中毕业生,教育对象转变的背后是其学历层次的提升、专业基础知识的扎实和对学校生活更深入的了解与认知。在经历了普通高中三年教育以后,升格后学校招收的新生,不仅年龄上普遍增长了三岁,成为具有完全行为能力的个人,更重要的是其心理发展经历了“断乳期”到达成熟期。这就为共青团工作的开展增添了升格前鲜有的新鲜血液和中坚力量。学生团干的选拔、培养方面,因此具备了更坚实的基础。

3.办学体制的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深入,使升格后的共青团工作获得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办学层次的提高,带来了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等全方位的变革,大专院校所具备的学校园区集约化、信息来源网络化、办学种类多元化、后勤服务社会化、课余生活多样化、学习时间弹性化等特点,给团组织的职能定位、组织设置、阵地建设、运行机制都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如何改进组织设置增强对青年学生的组织覆盖,如何缓解家庭贫困给部分大学生学习生活带来的沉重压力,如何引导日益增多的学生社团健康运行、蓬勃发展,诸如此类,都迫切要求升格后学校团组织和各级团干部清醒认识,正确把握,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做出回答。

二、升格后学校共青团工作迎接的挑战

1.团组织原有的结构体系不能适应大专阶段办学的新要求。

升格前的中等专业学校,其团组织的建构与普通中学几乎没有区别,全校每一个班级团支部的建设与运行由学校团委直接负责。尽管伴随升格前办学规模的扩大和学校新校区的拓建,也增设了分校区团委和学生团总支,遴选优秀青年教师进入团委工作,但管理模式依然停留在中专阶段办学的层次。而升格后的学校首先要迎接的是教育体制和教育理念的重大变革,尤其是以因材施教为原则的教学管理制度――学分制的推广和实行,行政班级正逐渐淡化,学生选课自由度大大增加,原有学生管理模式被打破,这些新情况对于组织学生思想教育活动的团组织来说,无疑是一种严峻的考验。其次,以社会化为发展方向的学校后勤改革,使得学生的居住开始分散,生活空间相对开放,学生的思想会更容易受到社会的影响。传统的团组织的管理模式和组织方式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教学学分化、后勤社会化的要求,如果不能尽快建立新的结构体系,团组织的作用必然呈现弱化趋势。

2.团组织原有的思想观念和工作方式不能适应大专阶段学生的思想特点。

相对于思想比较单纯的初中毕业生,高中毕业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已经日趋成熟,获得信息的渠道也日益多元。他们不只是受到教师的课堂传授和校园文化的熏陶,而且感受到来自社会、家庭、同辈群体和大众传媒等多方面的影响,业已呈现出较强的独立个性、自主意识、竞争意识和民主意识,同时也表现出较强的逆反心理。如果升格后学校共青团组织无视教育对象的转变,不能与时俱进地进行工作理念和工作方式的改变,或者创新的步伐落后于教育对象转变后的新变化,依然沿用对待初中生的教育方式,必然会违背高等教育的根本目的和共青团工作的宗旨,也会制约学校共青团工作开展的有效性。

3.团组织原有的工作内容不适应大专阶段学生的多样性需求。

共青团是否具有凝聚力和向心力,在日益增多的学生自发组织中能否发挥引领作用,关键是看其工作的宗旨和性质能否较好地适应学生的特点和满足他们多样化的需求。伴随着教育对象层次的提升,高中毕业生们对互联网等传媒的熟练掌握程度一般超过初中毕业生,因此他们对信息的获取会更方便、更快捷,对社会问题的认识会更开放、更多元,其成长、成才过程中的需要也会更深层、更丰富,比如心理问题的调试、择业就业的引导、贫困生的帮扶和群团组织的建立等。当然,这些需要的满足绝非共青团一己之力可以完成,它需要学校其它部门的协作配合。在学校发展新的历史时期,共青团要摒弃以往中专阶段工作的相对简单化和单一化,更加重视大专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更加全面地了解和满足学生发展的各种需要。

三、积极应对,化“危”为“机”,构建升格后学校共青团工作的新格局

1.树立升格后共青团工作的新理念,充分发挥青年团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共青团事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首先,理论是行动的先导,对工作的开展具有指导意义。因此,升格后的共青团工作必须结合实际创新工作理念,摆脱中专阶段工作方法的束缚和原有经验的禁锢,走出校门虚心学习和掌握高校共青团工作的方法与规律,积极转变自身角色,牢固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团员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为主,鼓励他们的创新与创造;其次,要转变工作方式。坚持把有利于广大团员青年的成长、成才和有利于新阶段学校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作为共青团的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拘一格、创新形式,充分发挥青年团员的积极性、主动性。此外,升格后的共青团工作还要充分利用大众传媒尤其是互联网的作用,以广大团员青年乐于接受的方式、方法,以此增强工作的时效性。

2.构建升格后共青团工作的新模式,切实加强共青团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升格后,共青团工作的承载量逐渐加重,思想政治工作的环节日益增多,这些都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运行机制和齐抓共管、分工协作的工作新模式。首先,要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共青团工作的领导。注重理论学习,突出学习重点,在组织建设、活动建设、思想建设等方面,形成一套适应大专院校团队工作的发展体制;其次,正确处理好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校级权力和系科权力的关系,改变“等、靠、要”的状况,强化系科团总支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把工作的重心放在特困生、留级生、后进生等特殊群体上,组织开展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特点的活动。

3.丰富升格后共青团工作的新内容,真正满足青年团员需求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共青团工作的内容与质量直接影响到广大团员青年的接受性与认可度,影响到共青团的凝聚力。升格后的共青团工作除了要提高活动数量外,更重要的是提高活动质量。一是将团员青年的思想建设放在首位,紧紧依托党团活动,以学生理论兴趣小组、三校一会、团干培训班为载体做好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和学生的“推优”工作;二是以学生社团为平台,开展适合大专阶段学生特点的活动,举办形式多样的文化节、艺术节、科技节、学术研究、知识讲座、影视评论等活动,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渗透功能;三是坚持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注重环境的熏陶和影响。通过校园绿化、走廊文化、橱窗画廊、电视广播、校园环境卫生、生活设施和条件的改善等,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感染力与影响力;四是坚持开展社会实践,通过公益活动、社会调查、勤工俭学、社会服务等方式,使学生在实践中加强对理论认识的理解与掌握,并以此培养大学生的优秀的思想品质和道德意识。

总之,只要我们认真分析和研究中等专业学校升格后共青团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全面掌握各种有利条件,充分发挥共青团组织在学生心目中的优势地位,创新载体、创新机制、创新形式,就一定能在学校发展的新阶段中攻坚克难、再立新功。

参考文献:

[1]廖小明.新时期高校共青团工作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重庆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3).

[2]李世云.信息网络时代高校共青团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青少年导刊,2002,(5).

第6篇:大专院校教学管理范文

关键词: 英语课堂教学 有效性 教材处理 教法改革

一、引言

英语学科作为五年制专科学校各专业的基础必修课程,因其学科教学要求与学生实际水平有一定的差距,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普遍不高,且随年级的增加而呈下降趋势。据调查,相较于其他专业课程,英语课堂教学效率较低,甚至有些学生对英语课有抵触情绪。因此,要改善五年制专科学校英语教学现状,教师应结合实际从教材、教法与课堂教学管理等多方位进行改革,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实现学生现实需求与大专课程要求的辩证统一。

二、提升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途径

(一)基于教材而不受制于教材

五年制专科学校的英语教学一般分为中专与大专两个阶段,中专选用普通高中英语教材,大专阶段用大学英语教材,这种课程设置是为开拓大专院校教学深度与广度。然而大多数中专阶段的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还不具备学习高中英语的能力,学生实际水平与课程设置要求的偏差必然造成英语课堂充满了抱怨与不理解。学生抱怨教师教得太难,教师埋怨学生学不会,长此以往,不仅教学效率低下,师生关系也将陷入“僵局”。

课堂教学的有效不在于单位时间内教师教授了多少知识,而在于学生在这期间真正学会了多少,有多大进步。对此,笔者曾设置不同难度的教学任务在同一班级进行实验,结果显示教学难度越接近学生的现有水平,他们的课堂参与度越高,课堂的气氛也越好。

因此,笔者认为对于五年制专科低年级学生的英语教学,可以根据不同专业、不同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筛选,同时额外增加一些基础性的学习材料,从基础开始为学生构筑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随着学生英语基础的日渐夯实,可以引导学生课外对教材中较难的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对于大专阶段的英语课堂教学,教师可在大学英语教材中深入挖掘与学生专业相近的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对这些内容进行全面深入的拓展,促进学生的英语学习与专业知识有机结合,而对于其他教学内容可引导学生课外学习,教师采取一定的方式进行考查即可[1]。如此,既能完成课程要求的教材内容学习,又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关注教法而不忽视学法

有效实用的教学方法是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五年制专科学校的教学主旨是职业化教育。因此,英语课堂教学应注重交际教学法与任务型教学法的有效运用。首先,交际教学法强调为学生创设真实的语言情境,在师生间、生生间的语言交际过程中学习英语,在用中学,在学中用[2]。这种教学法旨在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和英语口语水平,贴近职业学校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而任务驱动法是通过各种任务的设置,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英语课堂教学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运用综合技能[3]。五年制专科学校学生活泼好动、多才多艺、富有创造力的特点也为任务型教学法的有效实施提供了有力保障。

五年制专科学校学生学习方法匮乏应是英语课堂教学中不容忽视的问题之一,职业学校的生源多是中招考试中的后进者。他们落后于他人的主要原因并非智商,而是初中时便对各学科的学习方法、策略毫无概念。因此,进入职业学校后,学生能掌握好各种复杂的专业技能却在文化基础课上遇到较多困难。对英语学科而言,各种语言技能的学习都有相应的技巧,如:阅读过程中根据上下文语境猜测词义;听力训练时根据语调判断立场;写作的主题句与关联词运用技巧,等等。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可以抓住时机传授这些学习方法,结合不同课程,让学生了解和学会实用英语语言学习技巧,促进学生熟练运用这些技巧自主学习,促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4]。

(三)立足课堂而不止于课堂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形式,对于教师而言,有效的课前准备、课堂教学实施和课后反馈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基础。首先,五年制专科学校的学生从基本学情到学习需求都与普通高中或大专有较大差异,英语教师应在备教材、备教法之余多花些精力备学生,才能符合学生实际,受到学生欢迎并引起学生共鸣。其次,职业学校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及其各自专业学习所形成的特殊见解容易在课堂教学互动中偏离教师的预设而产生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应该是一味地管理控制课堂,而应抓住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任何有利于增强教学效果的教育时机,潜移默化地将教学内容贯穿在课堂互动中[5]。最后,教师个人课后反思对于五年制专科学校英语教学的发展尤为重要,英语学科作为五年制专科学校的文化基础必修课,实际上处于专业辅助地位,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学科的地位提升很大程度上只能依靠英语教师自身的探索研究。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重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收到的效果,但课堂教学的时间和内容毕竟有限,学生的学习能力则无限,真正语言技能的发展与深化应该是在课外。因此,高效的英语课堂教学应该在有效传授学生英语语言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前提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各种方法引导学生课后自主学习巩固教学成果,促进学生的自我提高,如:激发学习兴趣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设计有效的课后作业培养学生复习巩固课堂知识的习惯;通过作业中的评语课后与学生交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学生课后自主学习提供必要的协助,等等。

三、结语

五年制专科学校的英语课堂教学既要执行大专院校的英语课程标准,又需兼顾中职学校的学情特点与教学特色。因此,五年制专科学校英语教师的教学既无经典模式可模仿,又鲜有优秀案例可借鉴,更多的应该从实践中总结,在实践中提升,充分优化现有教材,提高教学水平,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从而促进五年制专科英语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王杨.浅谈中职教育中非英语专业班英语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尝试[J].职业技术,2010,(z2).

[2]袁晶等.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高级英语教学的实践性研究[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0,(9):127-130.

[3]王朝英.把握英语教学目标提高教学实践[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2,(7):50-53.

第7篇:大专院校教学管理范文

关 键 词:金融工程;建构主义;教学模式;评价指标

中图分类号:G42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544(2006)04-0050-02

金融工程是在20世纪80年代逐步发展起来的金融前沿学科。它是现代金融学、信息技术和工程方法的交叉学科,其核心问题是金融风险的规避和金融产品的定价。近年来,各大专院校纷纷开设了金融工程课程。如何使学生掌握金融工程知识一直是文科类大专院校金融专业教学关注和发展的重点。

建构主义是建立在观察和科学研究基础上的关于如何学习的基本理论,该理论认为学生应该通过经验和反思经验来建构对知识的理解。当学生遇到新问题并要让它与原有知识结构协调时,就必须改变其原有的知识结构,不然就要放弃对新问题的研究。在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中,教师不再是“专家”型的知识灌输者,其主要作用是帮助学生提出问题和提供探究性学习工具,促使学生形成和检验观点并得出结论,学会在合作的学习环境中汇集和传递知识。在建构主义的课堂中,学生从被动的信息接受者变为学习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学生积极地建构知识,而不是机械地从教师或课本上接受知识。建构主义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对自己已有的知识进行质疑、探究和评价。

一、金融工程课程的几大难点

金融工程课程涵盖的学科较多,因此对文科学生和理科学生来说,其难点各不相同。对具有理工科背景的学生来说,理解课程中相关的数学定义及其推导较为容易,但在实际运用时会出现很难找到合适的实际金融问题的情况,这是由于理工科学生的课程设置多以理科或工科课程为主,而对于我国的金融现状及问题理解得不够深入导致的。而对于文科学生特别是金融学专业的文科生而言,他们并不缺乏对于我国金融市场现状的认识和思索,但长期以来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对公式和数据有潜在的畏难和排斥情绪,因此在学习金融工程课程时没有足够的信心。一般说来,学习该课程的难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公式的推导。金融工程学研究的对象是衍生金融产品如期货、期权和互换等。而了解衍生金融产品的基础是对其进行定价,在定价公式的推导过程中需要用到微积分、概率论及随机过程学知识。另外一类公式如put-call平价公式,其证明虽然没有复杂的推导,但需要用数学符号将投资组合转换为数学表达式。在这类章节的授课中,文科学生最大的问题在于他们缺乏对公式推导和理解的兴趣,认为学习过程枯燥无味。

2.案例的理解。金融工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在教学中需要用到大量的案例以加深学生对基础理论的理解。首先由于绝大多数教科书都是从国外引进的,选择的案例基本上都出自成熟资本市场,这样就使得学生在实际理解上存在一定的困难。另外由于案例的覆盖面较广,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例如,在介绍金融工程的主要功能时需要讲解金融创新案例,对金融创新产品的理解需要熟悉那些被广泛使用的工具。具体说来,公司金融领域需要用到短期融资和长期融资工具,风险管理领域则需要很好地了解金融衍生工具,而财务计划方面则更需要掌握各种零售层次的金融产品。

3.与实际的结合。尽管在了解中国金融现状方面,文科生特别是金融专业学生明显比理科学生具有优势,但是由于金融工程所涉及的大部分金融产品在我国尚未出现,因此学生的最大困惑在于以后能否用得上所学知识。最为典型的就是对期权的理解,尽管我国资本市场上有权证和可转债等类似产品,但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期权产品可供交易,因此学生普遍认为该课程的学习在实际操作中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此外由于金融工程课程中假设较多,而有些基本假设例如允许卖空假设在我国尚未实施,致使学生寻找不到在我国可供比较的平台,从而影响了学习的积极性。

二、建构主义模式在金融工程教学中的应用

针对金融工程学习中的难点和重点,采用传统的课堂传授方式效果不明显,而建构主义模式所主张的五条课堂原则却能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消化这些难点。一是提出与学生的真实生活相关的问题;二是围绕基本概念组织学习;三是从学生的观点洞察其推理;四是根据学生的假设和进展调整课程;五是在教学情境中评定学生的学习。以上课堂原则在金融工程本科教学应用中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步骤:

1.发现探索阶段。本阶段的主要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就各种已有材料提出问题和假设。金融工程的枯燥推导过程往往会使得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如果简单传授,学生的兴趣不会有明显提高。若在传授过程中不断提出令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就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寻求公式的来源。例如在期权的定价中,可以暂时避开对于股票价格随机性等复杂的数学假设,而是从芝加哥期权交易所网站上下载有关期权价格的网页,这样可以有目的的对学生提出期权价格是如何得来的问题,并引导学生提出各种新问题。

2.概念介绍阶段。在本阶段教师应该关注学生提出的问题并帮助他们创造假设和设计实验,学生在该阶段的主动性得到进一步提高。在第一阶段已经建立学习兴趣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利用各类案例,假设学生是案例中的某个当事人,让学生就某个决策给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见。金融工程著名的案例较多,海外的如亚洲金融风暴、美国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失误以及德国金属公司石油期货套期保值亏损,国内的则有著名的“327”国债期货风波和中航油事件等都可以选作分析的对象。在对各类案例的解读中,不仅可以使学生明确金融工程基本概念的含义,更能让他们了解金融工程的各种金融工具在现实中的应用。

3.概念应用阶段。本阶段学生必须学会应用概念解决新问题,这也是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的最终目的。对于学习金融工程的学生来说,如何将所学付诸实践一直是一个较难的问题,学生对该课程能够应用多少于中国金融市场上抱有怀疑的态度。此时教师的角色是帮助学生建立一种前瞻意识,同时借助我国金融市场上已经存在但尚未发展成熟的权证和可转债等衍生产品作为研究对象,鼓励学生学会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去。同时教师还应介绍金融工程在其他领域的巨大作用,例如投资决策、住房抵押贷款定价、商业银行新产品的定价和风险规避等,均是金融工程知识的应用。除此之外,教师应当使学生坚信,我国的金融市场尚处于发展的初期,学好金融工程这门新兴学科,在我国将来的金融市场发展中会有广泛的用途。

三、应用建构主义教学模式面临的挑战

实践表明,通过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的初步应用,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学生对金融工程课程由拒绝到乐于接受,有些学生甚至非常偏爱该课程,课余时间也主动收集和分析各类案例。但是由于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的特殊性,使得该模式的推广有一定的困难,具体说来,在其应用的持续性方面,建构主义教学模式面临以下挑战:

1.教师角色的转变。对于教师来说,放弃“专家”的角色而成为一个促进者是比较困难的。对于金融工程的历史、现状以及其最新进展,教师必须不断寻求疑问,并成为学生的提问者。同时在学生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学生是如何学习的,以及已经学会了什么。为了取得建构主义模式良好的教学效果,课程组的教师之间必须进行研究和讨论。另外在学生讨论和提问时,教师对教室里的吵闹程度需要有心理准备。

2.学生角色的转变。金融工程重在实践,学生对于课本知识的拓展很重要。他们期望得到每个公式的多种解法,理解在金融工程应用中的灵活性,即根据实际情况不断改变策略是可以接受的,这是他们学习和成长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学生通过提出自己的假设,以此来展现他们已经获取的知识,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可以用来检验各自的知识。在评定自己的知识和学习效率方面,教师不再是主要的评价者,学生也从被动接受评定转换为积极主动评价自己和同学的角色。

3.教学管理部门的挑战。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有自己的秩序和结构,与传统的教学模式有较大区别,一个随意的观察者往往注意不到。来自教师的上级管理机构在考察建构主义教学课堂时,应该对这种课堂进行持续的观察和分析。管理人员与教师的关系应从控制和监督转向指导和支持。现有的评定教师教学质量的方法常常是基于标准化测试,而建构主义要求重新考虑评估和区分等级的程序。教学管理部门对于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应该给予认同。教学管理部门应该对教师通过提问提示学生学习的程度、教师指导而不是指令学生学习的程度、建构性学习与协作性学习活动的整合程度、课堂设计考虑学生兴趣的程度、课堂教学中动态发展的程度、课堂中应用主要资源的程度以及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对话程度等一系列指标来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

虽然在现阶段金融工程教学中,由于评判标准较难确立,完全实施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存在着较大困难,但是该课程的性质必然将使传统的教学模式逐步向各种新的教学模式转变,建构主义模式作为有效的模式在课堂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李梅,张俐蓉编译.多元智能、合作学习和建构主义理论在课堂教育中的运用[J].科技教育情报资料,2004,(5).

第8篇:大专院校教学管理范文

【关键词】高职教育;全面质量管理

高职教育在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也遇到了种种质量问题:如专业结构不合理,师资力量不足,教学基础设施难以满足需要,教学内容陈旧,课程结构不合理,培养方式落后,管理观念和体制滞后等。要解决高职质量问题,必须建立一整套体现现代教育教学规律,适应现代科技与社会进步和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科学有效的管理思想、管理体制、管理方式和管理机制。笔者认为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引入和借鉴企业的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全面质量管理简介

全面质量管理(TQM)原为企业管理中的专用概念。透过系统化的原则与策略,塑造追求低成本、承诺高品质的组织文化,使组织中所有部门及成员均能持续改进所有的产品、服务与工作流程,最终目的在于满足并超越内外部全体顾客现在与未来的需求与期望,促使组织得以不断改善与持续发展的一套管理哲学。

20世纪80年以来,高等教育质量成为西方社会与学界普遍关注的问题,它与招生和经费问题并列为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的三大中心议题。许多国家为改善高等教育质量而做出的不懈努力,已促使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活动成为一项国际性的运动。于是很多学者借鉴成功的企业质量管理理论,将其应用于高等教育质量领域,对高等教育质量认证、质量保证模式,质量管理体系等问题进行研究,以解决日益严峻的高等教育质量问题。

二、高等职业院校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必要性

为实现高校扩招后发展规模与教育质量辩证统一和协调发展,将全面质量管理思想引入。究其原因有三:一是教育经费危机的广泛出现。二是教育引入市场机制,教育内部竞争加剧,促使学校纷纷引入企业的管理理念和技术。三是西方各国教育管理界有引用企业管理经验的传统。并且全面质量管理一些专家认为是解决经费不足的有效手段之一。

1、全面质量管理模式是高等职业教育市场化发展的必然产物

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对教育的要求提高,许多高校都意识到“质量就是核心,质量就是生命线”。与普通大专院校不同,高等职业院校具有“职业导向”和“企业化”的特点,更应遵循“优胜劣汰”的竞争法则。而全面质量管理是高职院校“质量立校”的根本途径,最终将增强高职毕业生在人才市场的竞争力,从而提高学校的声誉与办学效益。

2、全面质量管理模式是提高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解决高职教育经费不足问题的有效手段

目前世界各国高等教育普遍存在经费短缺的问题,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更加严重,经费不足成为高等职业教育数量发展、质量提高的“瓶颈”因素。要想解决这个问题,除了改革投资体制之外,还要提高管理水平,提高管理效率,遵循市场规律,解决教育的效益和效率问题。教育全面质量管理的核心是强调通过管理效率的提高,从而使得以最小的成本投入获得最优化的效益和效率,因此它是解决高职教育经费不足问题的有效手段和措施之一。

3、实施全面质量管理是切实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途径

长期以来,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缺乏统一的、科学的评价手段,导致教学管理的随意性很强。近年来,社会力量举办高职教育的现状更强化了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目前对高职教育的评价基本上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是注重对结果的评价。另一种是注重对过程的评价。笔者认为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关键在于整个教学过程,只有保证过程才能保证质量。所以,要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贯彻全员管理和全过程管理。而这正是全面质量管理中“全员性”原则及“全过程性”原则的体现。

4、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方法和要素符合高职学校本身的管理规律和教育管理改革的需要,能够解决传统高职院校管理工作中的弊端

(1)实施全面质量管理有利于纠正传统教学管理目标的偏差

目前,我国还有许多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是依据抽象的社会要求和单纯的学术标准制定的。学校教学管理目标就是保证教学工作达到规定的教学目标为宗旨。目标的制定并未考虑具体的社会用人单位、学生及他们的家长这些消费者的需求。高职院校的这种教学目标、管理目标已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发展、高职教育发展的需要,学校生存发展的压力越来越大。而实施全面质量管理则有利于纠正传统教学管理目标的偏差,帮助高职院校依据社会需要、用人单位及学生和家长的需要,确立自己的管理目标,在保障国家确立的基本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办出特色,最终实现让消费者满意,使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收益的质量管理目标。

(2)实施全面质量管理,重视质量管理的全员参与,有利于克服传统教学管理中单纯的行政管理的局限

传统教学管理重视行政管理,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难以发现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不可避免使管理工作陷于盲目与被动。管理工作无法提高效率,教学工作也就难以保证质量。全面质量管理则要求调动人人参与管理的积极性,这就使传统教学质量管理中的行政管理的局限性得到克服,使教学质量、管理效率的提高有较好的群众基础作保障。

(3)实施全面质量管理,重视质量管理的全过程性,可以使对教学质量的管理做到“防患于未然”

教学质量的提高不仅与学校的所有人员的工作质量有关,也与教学工作的全过程有关。传统管理往往只是强调事后的检查和把关,忽视过程管理,结果只能是面对既成的事实,即便存在重大的质量问题,管理工作也是无计可施,于事无补。偶尔在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也只能做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管理工作对教学质量的提高,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全面质量管理注重对教学工作中的每一个环节的管理,尤其重视预防的作用。在全面质量管理者看来,“提升质量的良方是预防,而不是检验”,重视教学质量的全过程管理,重视预防的作用,就可以使管理工作做到“防患于未然”,提高管理工作的科学性。

(4)实施全面质量管理,重视质量管理的全方位性,避免了传统教学质量管理中各部门各行其是、“独立作战”的缺陷

第9篇:大专院校教学管理范文

论文摘要:为了了解莆田市体育教师的工作满意度现状,从而为更好地调动体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提供参考。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莆田市8所大中专院校100名体育教师的工作满意度进行调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莆田市大中专院校体育教师的工作满意度整体水平一般;对莆田市大中专院校体育教师工作满意度水平产生影响的变量有教龄和学校类别;不同性别、职称、学历的体育教师工作满意度水平差异不显著。

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是学校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体育教师工作满意度影响着他们工作积极性的发挥,影响到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而且它将制约教师心理健康的发展。所谓工作满意度是指工作者对其所从事的工作的满意程度。在大多数的组织中,大多数情况下人们要有足够的满意度才能继续在组织中工作,否则,人们要么会辞职,要么会在工作中表现消极甚至怠工。文章对体育教师这一特殊组织内成员工作满意度进行研究,旨在为体育教师队伍的建设和科学管理提供参考。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随机抽取莆田市大中专体育教师100人作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95份,其中有效问卷92份;实施时间为2007年5月~6月,被试的基本情况为:男教师67人,女教师25人;大专以上教师41人,中专教师51人;助教14人,讲师67人,副高11人;教龄1一5年的27人,6一10年的26人,11一20年的30人,20年以上的9人。

2)研究方法。采用无记名方式进行问卷调查,问卷采用吕国光编制的《教师工作满意度量表》,问卷共有30个条目,分为5个维度:教学工作本身、工作环境(包括物理环境与人际环境)、升迁与进修机会、工作收人、学校管理。问卷的信度为0. 902 1,折半信度为0. 873 1,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资料数据采用软件进行录人和统计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 1莆田市大中专体育教师工作满意感总体状况

教师总体工作满意感是教师对自己的职业工作满意感状况总的看法,它反映了教师工作满意感的一般情况。由表1可见,莆田市大中专体育教师的总体工作满意度得分为2. 95,接近于满意度理论上的中性值3,即莆田市大中专体育教师的工作满意度总体上倾向一般满意。在工作满意度的各个维度中,工作本身这一维度的平均值最高,表明在各个维度中,对工作本身的满意度相对较高。说明大多数体育教师热爱体育教育这一职业,喜欢体育教师工作本身所具有的挑战性和能给自已带来的事业成就感。同时,随着2008年奥运会的申办,体育在整个社会领域中的地位和受重视程度日益提高,体育教师工作的价值也得到了承认,因而对体育教师工作的尊重和认可程度也随之提高,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工作更有激情。莆田市大中专学校体育教师对工作环境、升迁进修、工作收人、学校管理满意度较低,这可能与体育教育在学校教育中被认为是“副课”,未受到应有的重视有关;另外,体育教师会与本行业或本单位其他学科教师相比较,自然会影响他们的满意度水平。

2. 2莆田市大中专体育教师工作满意度在变最上的差异

2. 2. 1工作满意度在性别上的差异比较

独立样本检验表明,男、女性体育教师工作满意度仅在工作收人这个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男教师得分高于女教师,而在其他4个维度上均不存在差异。说明性别这一变量对莆田市大中专体育教师的工作满意度水平未产生影响。

体育领域内多个研究的结果表明女性的工作满意度水平在满意度的大多数维度上要高于男性,但也有研究显示,女性在某些维度上的满意度要低于男性或者不存在显著差异;其他教师的工作满意度研究也显示女教师工作满意程度高L37。有的人则得到相反的结论冈,还有的人认为性别与工作满意度间没有关联,这可能与我国的历史和文化及取样、被试的工作性质有关。本研究结果表明,男、女性体育教师工作满意度仅在工作收人这个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男教师得分高于女教师,而在其他的4个维度上均不存在差异,这与周艳丽、周坷(2003)研究的结果相一致。这一方面说明随着社会的发展,当今社会女性的价值与能力得到了发现和肯定;另一方面也可能与我国女性成就感较低、比较容易满足和安于现状的传统观念有关。

2.2.2工作满意度在教龄上的差异比较

从表2可知,教龄对莆田市大中专体育教师的整体满意度水平是有影响的。工作年限在1一5年、6一10年、11一20年、20年以上的4组体育教师,在工作满意度各个维度上的差异都达到非常显著性水平。

通过事后比较(LSD)可知,在工作本身、工作环境、工作收人、学校管理等方面,都是工作年限在1一5年的体育教师工作满意度较低,这可能是因为他们是新进人的群体,对事业有着高度的热情,当现有的环境和条件与自己的期望相差太远,不能满足个体需求,不能真正体现自己的价值,就会表现出较低的满意度。学校应该高度关注这部分年青人,他们是学校的未来,让他们热爱自己所从事的事业,充分发挥其积极性是非常必要的。在升迁进修方面,1 -5年的体育教师工作满意度较高,这与国务院学位办和教育部社政司推出的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的举措密切相关,与近年来各个学校重视考研和职称评审的要求有关。

教龄相对较长的体育教师工作满意度较高,这可能是因为这部分教师一般教龄较长,职称较高,对事业有了充分的认识和体会,并对事业产生了浓厚的感情,有比较丰富的工作经验,自然在工作中得心应手,因而更适应体育教师工作;同时学校的工资、福利待遇一般是与职称、教龄相联系的,一般而言,教龄越长,职称越高,工资也越高,另外高级职称的教师有的是学校重点引进的人才,受领导重视的程度也高,他们会有强烈的自豪感和成就感,因此他们会感到比较满足,对工作有较高的满意感。

2. 2. 3工作满意度在学历上的差异比较

方差分析表明,体育教师学历在工作满意度的各个维度上均不存在差异,表明学历这一变量对莆田市大中专体育教师的工作满意度不产生影响。

具体分析,从目标追求上说,有较高学历的人往往设定相对较高的目标,对自己、对工作的期望值较大。如果现有的环境和条件与自己的期望相差太远,不能满足个体需求,正体现自己的价值,就会表现出较低的满意度和工作投人。就社会学的分层结构理论来看,不同学历的人在社会中所处的层次是有差异的。由此可知,不同学历者的社交范围也存在很大的差异,高学历者往往很容易往上看,总感觉周围和自己一样学历或者背景的人比自己的工作要好,在这样的心态下,自然就会引起他们对自己现有工作的满意度和工作投人降低。而低学历者往往也会对现有的工作条件和环境产生不满足感,对工作不那么投人。这使得学历的差异未导致工作满意度水平的显著性差异。  2.2.4工作满意度在学校类别上的差异比较

方差分析表明(表3),不同类别学校的体育教师工作满意度在工作本身、工作环境和学校管理上存在显著差异。在工作本身、工作环境这2个维度上,学校类别为职业中专、大专院校、一般本科院校的体育教师的满意度水平之间的差异达到非常显著性水平(P大专院校>职业中专;在学校管理这个维度上,学校类别为本科院校、职业中专的满意度水平之间的差异达到非常显著性水平(尸职业中专。因此,学校类别对学校体育教师的整体满意度水平产生了影响。

通过事后比较(LSD)可知,在大多数维度上,职业中专的体育教师的满意度较低,大专以上院校的体育教师的满意度较高,这可能与体育教师在不同类别学校中所处的地位、学校领导的重视和个人的目标追求有关。莆田市中专体育课教师对工作环境、学校环境不太满意,在座谈中,一些教师反映,学校在教学设备安排、科研项目审批、经费分配等方面比较忽视体育课教学的需要;同时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功利化的教育模式(读书一考试一升学一文凭一工作)强化了家长、学校、学生的智育意识,淡化了体育意识;学生学习体育课的态度也不尽如人意,有些中专学校的体育课在课时、教室的安排上都要为其他课让路;教师们对学校管理不太满意,一些学校领导不了解体育课,对体育课教学说起来重要,抓起来次要,忙起来忘掉,所以会出现职业中专体育教师工作满意度低的现象。

2.2.5工作满意度在职称上的差异比较

方差分析表明,不同职称的体育教师在工作满意度的各个维度上均不存在差异,表明职称这一变量对莆田市大中专体育教师的工作满意度不产生影响。

3结论与建议

3. 1结论

1)莆田市大中专体育教师的工作满意度总体状况一般。在工作满意度的各个维度中,对工作本身的满意度较高,对工作环境、升迁进修、工作收人、学校管理满意度较低。

2)莆田市大中专体育教师工作满意度水平产生影响的变量有教龄和学校类别,不同性别、职称、学历的高校体育教师在工作满意度水平上的差异不显著。

3. 2建议

针对莆田市大中专体育教师目前工作满意度不高的状况,提出以下建议:

1)树立“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提高体育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以提高教师对自身职业的归属感和保持整个教师队伍的稳定性,为教学质量的提高和素质教育的实施提供人力资源的保证;社会、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要创设一个公平、公正、宽松舒适的教育环境,创造条件让体育教师获得事业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