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简述德育的内涵范文

简述德育的内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简述德育的内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简述德育的内涵

第1篇:简述德育的内涵范文

【作者简介】卓斌,江苏省宿迁市中小学教学研究室(江苏宿迁,223800)教研员,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把“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作为其基本理念之一,并指出:“开展数学应用的教学活动符合社会需要,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有利于扩展学生的视野”,因此“应力求使学生体验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数学与日常生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促进学生逐步形成和发展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1]。无论是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还是提升学生的“数学建模”素养,其本质都是培养学生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即培养高中生的“数学化”能力。那么,高中生的“数学化”能力的内涵有哪些?又该怎样培养高中生的“数学化”能力呢?本文对这两个问题进行初步探讨,期待得到大家的批评指正。

一、对“数学化”能力的理解

1.“数学化”的思想溯源。

“数学化”思想是荷兰数学教育家汉斯?弗赖登塔尔在他的巨著《作为教育任务的数学》一书中首次提出的。什么是“数学化”呢?弗赖登塔尔认为,人们在观察,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运用数学的思想和方法来分析和研究客观世界的种种现象并加以整理和组织的过程,就叫作数学化。简单地说,数学地组织现实世界的过程就是数学化。他指出:“毫无疑问,学生应当学习数学化;自然先在最低层次,对非数学事物进行数学化以保证数学的应用,接着还应进到下一层次,至少能对数学事物进行局部组织。”[2]按照弗赖登塔尔教授的观点,“数学化”应该包含两个层次:(1)对非数学内容进行数学化,以保证数学的应用性;(2)对数学内容进行局部的组织。

特莱弗斯和哥弗里等人经过进一步研究认为,可在“数学化”过程中区分出水平和垂直两种成分。其中水平成分是将问题运用数学的方式来陈述,即由现实问题到数学问题的转化,是把情景问题表述为数学问题的过程。垂直的数学化是运用数学工具着手处理,即在数学范畴内对已经符号化的问题作进一步抽象化处理。这是对弗赖登塔尔的数学化两个层次学说的新发展。

斯托利亚尔提出数学教学活动三阶段模式[3]:(1)“经验材料的数学组织化”,即借助于观察、试验、归纳、类比、概括积累事实材料;(2)“数学材料的逻辑组织化”,由积累的材料中抽象出原始概念和公理体系,并在这些概念和体系的基础上演绎出理论;(3)“数学理论的应用”即应用理论。其中数学活动的第一和第三两个阶段的重要性并不低于第二阶段。这与弗赖登塔尔的“数学化”思想不谋而合,有异曲同工之妙。

2.“数学化”的概念界定。

基于上述研究成果,我们认为高中生的“数学化”能力是指高中学段的学生能够运用已经掌握的数学思想、方法和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碰到的较简单的实际问题和逻辑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的能力。高中生“数学化”能力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指横向数学化能力,即高中学生具有数学地解决生活中碰到的较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指纵向数学化能力,即能够逻辑地组织所学习的数学知识,使之结构化、自动化,逐步完善具有较强迁移力的数学知识结构的能力。一般地,高中生的数学化能力可用下面框图表示:

二、高中生“数学化”能力的培养建议

1.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横向数学化的热情。

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来自于疑问,意向产生于恰当的问题情境”。教师通过精心设计恰当的问题背景,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唤醒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从而使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积极地解决问题。

【案例1】参观画展时,为了保护壁画,通常要在壁画前方用垂直于地面的透明玻璃墙与观众隔开,应该站在何处欣赏壁画效果最好呢?与参观者的身高有关吗?

如果以?^察壁画的高度为自变量,以人的身高为参数,并赋予具体数据,可以提出如下数学问题:图2是小明观看壁画的纵截面示意图,已知壁画高度AB是2m,壁画底端与地面的距离BO是1m,玻璃墙与壁画之间的距离OC是1m.若小明身高为am(0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主要通过生活问题、相关学科问题以及课题学习等途径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体验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身边生活问题的乐趣,感受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魅力,从而产生“数学有用,数学能用”的数学应用意识,激发横向数学化的持续热情。

2.注重数学阅读能力培养,夯实学生横向数学化的基础。

斯托利亚尔认为:“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在高考中,数学应用题得分率不理想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题目的文字表述偏长,而学生的数学阅读理解能力较差,不能准确地、完整地弄清题意,不能灵活地实现数学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表语言之间的转换,难以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这种现象说明培养数学阅读能力是提高学生横向数学化能力的重要基础。

为此,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措施来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

(1)培养学生数学阅读的良好习惯。首先,教师让学生明白数学阅读的重要性,让学生感到通过阅读能成功地学会一些东西,以此提高学生数学阅读的自觉性。譬如,高中新教材中增加了很多阅读材料,教师应合理有效地利用,既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又能够渗透数学文化。其次,指导学生在数学阅读时,尝试去欣赏和感受数学语言中蕴涵的简单美、对称美、和谐美,或者发现并提出自己的问题,或者尝试解决所给出的问题,获得一种阅读成功的愉悦感。

(2)注重数学教科书的阅读。数学教科书是数学教材编写专家在充分考虑学生生理心理特征、教育教学原理、数学学科特点等诸多因素的基础上精心编写而成,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但是,在数学教学中普遍存在忽视教科书的现象,教师往往在讲授内容之后才让学生翻开课本,做练习,布置课后作业,仅把教科书当成习题集。其实,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地提出,教师必须“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这是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最重要抓手。

(3)注重多种数学语言互译的训练。数学语言包括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和图表语言三种形式,灵活地实现三者之间的转换,是数学阅读有别于其他阅读的最显著特征。高中新教材尤其注重这三种数学语言之间的切换,例如立体几何中的每一个公理、定理和性质几乎均以三种语言的形式出现。此外,还要重视培养学生“说题”的习惯。所谓“说题”,就是让学生通过阅读问题所呈现的数学材料,然后分别说出问题的已知条件有哪些?所求的结论是什么?涉及哪些数学知识?拟采用的数学方法和解题思路是什么?说题过程是学生统揽全题,找准问题的要素,剖析关键的词句,探索解题思路,预测解题步骤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形成个人见解的思维过程。我们的教学实践表明,训练学生说题,是一条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转译能力的有效途径。

3.加强数学抽象思维的训练,突破学生横向数学化的难点。

数学抽象是指从研究对象中找出事物的数量关系或空间形式而舍弃事物的其他属性的过程。数学概念大都是一系列实际问题的数学抽象物,数学原理也都是一系列实际结论抽象概括的结果。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尝试挖掘蕴涵于数学材料中的抽象过程,增加学生数学抽象的实际体验,帮助学生突破横向数学化的难点。

【案例2】“哥尼斯堡七桥问题”。哥尼斯堡城位于普雷格尔河的两岸,河中有两个小岛,共有七座桥连接小岛和两岸(如图3),城中居民每到闲暇的日子就喜欢漫游全城,于是有人为了旅游节省时间,就提出如下方案:能否设计一条环游路线方案,从某地出发经过每座桥一次且只经过一次再返回到原地的路线?

著名的数学家欧拉用四个点表示河岸和小岛,用七条线段表示七座桥,将其连接(如图4),把问题的本质表述为:是否存在从某点出发经过每条线段一次且只经过一次又回到原点的回路?

加强高中生抽象思维的培养,一是利用多种情境,充分展示数学抽象概括的思维过程;二是利用题组教学和变式教学,对学生进行数学抽象概括能力的强化训练。

4.完善学生的CPFS结构,实现知识点的纵向数学化。

南京师范大学的喻平教授把由概念域、概念系、命题域、命题系形成的结构,称之为“CPFS”结构,并指出:学生的CPFS结构存在个别差异,优良的CPFS结构是完善的认知结构的必要条件,能促?M问题的成功解决。[4]我们认为,完善学生的CPFS结构,是培养其局部数学知识纵向数学化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

【案例3】学完“等差数列”以后,我们提出问题:写出一个数列{an}是等差数列的充要条件。

通过思考这一个开放性问题,得出以下结论:(1)an+1-an=d(d为常数);(2)2an+1=an+an+2;(3)an=an+b(a,b为常数);(4)Sn=an2+bn(a,b为常数)。从而促使等差数列概念的网络结构在学生头脑中储存下来,形成丰满的概念域和命题域。

【案例4】学完“空间直线和平面”这一单元后,学生普遍感到其中的公理、定理、性质特别多,很琐碎,易混淆。于是,我们就引导学生对这一单元知识体系进行纵向数学化,通过绘制如图5所示的结构图建构线线、线面和面面之间转化关系,促使学生形成认知结构。

实践表明,学优生和学困生在数学知识的表征上具有很明显的差异。学优生头脑中的知识是按层次排列的,有很清晰的条理性和逻辑性;学困生的则是水平方式排列的,知识显得比较零散和孤立。因此,教师应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纵向数学化,形成一个有层次、有条理的认知结构。

5.引领学生绘制知识树,实现章节知识体系的纵向数学化。

波利亚认为:“货源充足和组织良好的知识仓库是一个解题者的重要资本。”在章节复习时,我们通过引导学生绘制“知识树”,培养其纵向数学化的能力。所谓“数学知识树”是借用树的主干、支干,叶子和果实等形象地表示章节知识结构在学生大脑中生成的图式。绘制数学知识树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重新阅读数学教材,重温做过的数学例习题,能够把书由厚读到薄,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有序的、容易被激活的数学认知结构。

【案例5】以“数列”一章为例。本章知识树大致有四个层次的知识序列:第一个层次是该章的三个知识主干,即一般数列,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以等差数列这一主干(第二个层次)为例,又包含三个支干,即定义、通项公式和前项和公式;以等差数列前项和公式这一支干(第三个层次)为例,又包含三个公式,即Sn=■,Sn=na1+■d,Sn=an2+bn;第四个层次是指策略性知识,即第三个层次中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如倒序相加法,方程思想和函数思想。这样,一棵枝繁叶茂的数列知识树就牢牢地扎根于学生的脑海中。

6.倡导数学互动与交流,提升学生纵向数学化层次。

在课堂教学和课外辅导中,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形:学生对自己所掌握的数学知识不能准确地表达出来,对自己不懂的地方也提不出明确的问题。我们认为这种现象表明学生不习惯进行数学交流,也不善于数学交流,不能够逻辑地组织所学习的数学知识,使之结构化、序列化。

我们认为,提升学生纵向数学化层次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主要有以下一些具体做法。

第2篇:简述德育的内涵范文

图书馆是校园先进文化的代表与核心。校园先进文化是校园主流思想的引导主力,对学生及整个学校的学风、氛围都有着非常大的影响,而图书馆就是高校校园先进文化的代表与中心内容。高校的图书馆文化是在学校自身的长期发展进程中,经历了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影响之后积累而成的,作为整个图书馆的前进推动力的、支撑着图书馆长久发展的,在一系列的变革之后保留下来的优秀传统与思想的集合体、并为一代代使用者与工作者认可的道德观念、价值标准等方面的综合反映。

(一)教育辅导作用

高校图书馆具有的文化对读者,特别是对学生读者的作用和影响不是一时半会就能看出来的,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图书馆在高校相当于学生的第二课堂,是课堂教学的扩展和补充,在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以及个人发展上有积极作用。大学生通过专业课程学习所获得的知识远远不能满足大学生的求知欲望。图书馆藏书丰富,藏书结构和学校专业设置相匹配,学生可以通过图书馆的书籍阅读进行课堂知识的延伸和巩固,为学生个性化、创造性学习思维的实现提供机会。

(二)陶冶性情

图书馆优雅的环境,浓郁的文化艺术气氛能够对读者起良好的熏陶作用。每当读者走进图书馆,馆内的绿植、文化活动的展板,墙壁上的名言警句、安静舒适的读书环境以及图书馆内渴求知识的身影,这些都能够吸引和感染每一个踏入图书馆的读者。此外,图书馆内安装的先进软硬件设备,给读者阅读、查询和借阅提供方便,更能鼓励读者的自主性,激发他们阅读的热情。

(三)激励创新

环境对人和事的影响很大,图书馆具有良好的文化气氛,会激发学生学习动力、萌发学生学习兴趣。在图书馆这种安静的环境下,有翻阅查找图书的身影,学生们有的静静阅读、有的轻声讨论,这些都能够影响和激励其他读者。当你处于这种阅读环境中,你也会不由自主地拿起书,加入他们,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阅读。所谓“开卷有益”,你读的书总会给你一些新的想法和思路。

二、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现状

(一)缺乏重视

部分高校在图书馆管理过程中缺乏对图书馆文化建设的重视,没有提炼图书馆文化,忽视了图书馆的核心价值体系。并且,有些高校没有将图书馆文化建设纳入图书馆发展规划之中,认为图书馆文化建设没有必要,只需要做好图书资源建设即可,文化建设成果不明显。另外,还有一些高校在图书馆建设过程中没有积极向图书馆员宣传文化建设,图书馆员的文化观念缺失,文化建设工作难以开展。

(二)形式化严重

虽然,在文化建设的要求下,很多高校开展了图书馆文化建设工作,然而,有些高校的文化建设形式化现象十分严重。具体来讲,高校图书馆缺乏对文化建设的正确认识,认为图书馆文化服务和文化活动属于组织文化,忽视了图书馆的战略目标、馆员行为和用户服务,缺乏对图书馆文化建设的整体规划。并且,有些高校在图书馆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只是在图书馆的墙上张贴一些文化标语,没有实施相关的文化管理从事。另外,还有一些高校认为文化建设属于图书馆的思政工作,只需要在文化建设过程中贯彻上级的思政精神即可,缺乏具体的文化活动。

(三)执行力度有待加强

图书馆制度是高校图书馆运行发展的重要依据,对图书馆的运行与发展起着重要的规范作用,是图书馆健康发展的保障。现阶段,很多高校的图书馆都建立了完善的岗位制度、培训制度、考核制度等制度体系。然而,在制度执行的过程中,部分图书馆的执行力度不强,存在着缺乏制度执行意识、制度规定科学性有待加强等。甚至有些高校图书馆虽然制定了相关制度,但是并没有将制度落实在图书馆服务和图书馆文化建设之中,导致图书馆运行发展规范性有待增强。

三、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及校园文化内涵提升措施

(一)重视图书馆规划建设,构建良好环境氛围

图书馆建设需要结合高校建筑的文化特点来规划和进行,这样不仅能够直接体现高校的文化内涵,同时也能够更好地吸引广大师生走入图书馆,为图书馆的文化建设提供坚实的基础。图书馆的功能分区规划是基于图书馆的定位来进行的,也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广大师生的阅读与学习需求。在实际规划中,为了更进一步地体现图书馆教育的功能,要减少图书馆自习室的数量,可以规划多媒体室或录像厅等功能分区,为学术研究和知识讲座等提供场所。形成良好的馆舍环境更需要在馆舍细节上下功夫,庄严肃静的大厅、井然有序的借阅室、安静整洁的阅览室都是图书馆馆舍环境建设的重点。灯光、颜色、植物点缀都会对馆舍文化氛围构建产生一定的影响。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文化墙的搭建、格言警句的悬挂和名人名言的宣传,营造出深厚的图书馆人文内涵,形成独特的文化氛围,使图书馆更具灵魂。

(二)拓宽服务内容和功能,积极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1.举办学术论坛、专家讲座。学术论坛和专家讲座的开展,不仅是对图书资源的一种有效补充,能够让广大师生更好地接触前沿知识,而且这类形式活动的开展能够让广大师生参与到学校活动中来,从而营造出浓厚的探讨、学习的图书馆文化氛围。

2.举办读者沙龙、书画展等活动。这一类方式与学术研究和讲座有所不同,它能提升图书馆的艺术氛围,丰富图书馆文化,但相对而言,互动性不够。实际中,我们可以采取成立读书活动部或专业爱好协会等形式,让广大师生参与到图书馆的日常管理中,使广大师生成为图书馆文化建设的直接参与者。

良好文化氛围的营造是高校图书馆文化与大学内涵提升的重要保障,而做好这一工作的方式方法也不尽相同。图书馆管理者和馆员也要积极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找到读者与图书馆有效的结合点,使广大读者将图书馆当作自己的精神家园。

(三)加强工作人员整体素质的建设

在高校图书馆的整体文化建设中,软环境是关键,这里说的软环境是指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没有一批高素质的管理人员,?]有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就谈不上图书馆的文化建设,甚至一个好的图书馆馆员起的作用及影响要大于一名高校教师的作用。同时,图书馆馆员的职业道德也影响着每个阅读的学生,每个职工的高素质、爱岗敬业、团结和谐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位前来阅读的学生。因此,每一名馆员既是学生查找资料的引路人,又是学生文化学习的指路人和行为规范的榜样。图书馆管理和工作人员需要提高自身的文化知识和崇高的文化素质,才能更好地为广大大学生读者服务,才能了解每个学科体系和知识脉络,也才能以丰富的知识和高尚的情操感染学生,打动学生,教育学生和培养人才。

第3篇:简述德育的内涵范文

一、包含描述性/非显著性文字内容的图形商标的文字要素

1.字体与字形

原则:以一般、标准字体或手写体呈现的描述性/非显著性文字要素,不具备显著性(无法克服绝对注册障碍)。

例外:如果前述标准字体的文字要素中包含了具有足够显著性的图形设计,则商标整体具备显著性。前述“足够的显著性“的判断标准为:图形要素的显著性足以转移消费者对于文字要素的描述性的注意力,或可能使消费者产生对于商标的持续印象。

2.与颜色的结合

原则:仅是单纯为文字本身添加颜色或为背景添加颜色并不能使商标获得显著性。

例外:如果颜色设计/安排足够特殊且易于被相关消费者记住,则商标可能因此获得显著性。

3.与标点/其他符号的结合

原则:仅添加标点符号或其他符号并不能使商标获得显著性。

4. 文字要素的位置安排

原则:一般的位置安排(例如将文字垂直、倒置或分行排列)并不能使商标获得显著性。

例外:如果文字位置安排方式足够特殊(标准:足以使一般消费者将其注意力集中在这种特殊的文字排列方式上,而不至于立即注意到文字内容所具有的描述性),则可能因此获得显著性。

二、包含描述性/非显著性文字内容的图形商标的图形要素

1.几何图形的使用

原则:仅是将几何图形与描述性/非显著性文字内容简单结合(尤其是将几何图形作为文字内容的边框),不能使商标获得显著性。

例外:当几何图形与其他要素在呈现方式、排列方式或组合方式上足够特殊,则可能会使得商标整体具有显著性。

2.图形要素与文字要素的相对位置和比例(大小)

原则:一个本身具有显著性的图形要素与描述性/非显著性文字要素结合,只要该图形要素的大小和位置足以在商标中被清晰识别,则使得商标整体具有显著性。

3.图形要素是否与拟保护的商品和/或服务有直接关联

原则:如果图形要素是拟保护商品/服务的直观呈现或符号化、风格化呈现或与其有直接关联,则不具备显著性。

4.图形要素是否为与拟保护的商品和/或服务有关的商业实践中的通用图形

原则:如果图形要素是拟保护的商品和/或服务有关的商业实践中的通用图形,则不具备显著性。

三、包含描述性/非显著性文字内容的图形商标的文字要素与图形要素的结合方式

第4篇:简述德育的内涵范文

一、成人教育与校本教材相结合

内容:1.《生命成长教育手册》;2.《班级建设生命成长记录册》;3.《中学生生命成长教育实践活动手册》;4.《成长花絮》(期刊说明附后);5.《“三常规”实施手则》;6.每位学生自备16开软皮日记本一本,统一用名《青春碎语》。

操作方法:1.《生命成长教育手册》(用作主题班会、德育主题系列活动、德育道德讲堂等策划、设计、实施的参考教材,是指导班主任对学生进行成人成长教育的理论范本)。2.《班级建设生命成长记录册》(此手册是班主任工作纪实考评手册,一年内完成,内容分上、下学期)。3.《中学生生命成长教育实践活动手册》(此手册为学生的成人成长综合素质评定手册,高中两年内完成,初中三年内完成)。4.《成长花絮》(此手册为学生的德育文学期刊,稿件栏目及要求另附说明)。5.《“三常规”实施手则》(此守则分为“日常规”、“周常规”、“月常规”,希望班主任要不定期地就常规要求及内容认真、详实地对文本内涵作以解读,以此推进“三常规”在学生成人成长中的内化作用,为学生终生健康愉悦的发展奠基)。6.《青春碎语》(此文本为学生的成长日记,一年内完成)。

二、成人教育与主题系列相结合

内容:1.主题系列教育:三月份,文明礼仪月;四月份,革命传统月;五月份,安全法制月;六月份,理想感恩月;九月份,尊师重教月;十月份,热爱祖国月;十一月份,诚实守信月;十二月份,生命成长月。2.节日系列教育:3月份,学习雷锋纪念日、国际劳动妇女节、国际尊严尊敬日;4月份,世界卫生日、清明节、世界地球日……

操作方法:1.主题系列教育:要求班主任依据上述规定的内容,在不脱离活动主题核心的前提下,结合本班实情,对活动形式、活动内容可做个性化的设计与编排,要形成书面文本记录。2.节日系列教育:依据本班实情,对本学期的重大节日,班主任可做有选择性的教育。

三、德育教育与人生规划相结合

内容:中学阶段“人生规划”教育特指高中时期针对中学生的“人生规划”教育,主要包括学业规划、职业规划等。学业规划是实现职业规划的基础,职业规划是学业规划的具体方向。初中、高一主要撰写自我的学业规划;高二、高三学年可在原有学业规划的基础上,预设增补完成自我的职业规划。

操作方法:阅读《中学生生命成长教育实践活动手册》指导篇中的内容,明确规划人生在自我成长中的目的、意义、作用,提高认识,树立意识,明确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完成成长规划设计中“第五部分”自我规划蓝图展望部分的三年远景规划,并按要求按月完成本学期的学期规划。

四、德育教育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社会实践、社区服务、家务体验)

内容:1.强化推进学年、班级社区、乡邻的长期服务机制,建立双休日、节假日助人、帮困的班级志愿服务小组,要有计划、有记录、有总结,参加志愿服务的公益性活动总时数一学期不能少于100小时。2.设立班级“成人节”或“成人宣誓日”,制作成人纪念卡,编写班级富于个性的班级誓词、成长纪念册、成人歌曲等,丰富成人宣誓仪式的内容。3.继续强化、丰富、完善军训、升旗、祭奠先烈、环境卫生我有责、班级自制周管理等提升学生自我成长意识的实践活动。

操作方法:阅读《中学生生命成长教育实践活动手册》中有关学生社会实践概况简述内容,认识中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指导思想和意义,熟悉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的基本目标和主要内容,树立中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有益于自我成长的益处。在此基础上,初一、初二、高一学年每学期要求完成《中学生生命成长教育实践活动手册》中的:①参加学校、家庭、社区劳动记录各一次;②家务劳动记录案例一次。初三、高二学年每学期除了要求完成“①参加学校、家庭、社区劳动记录各一次;②家务劳动记录案例一次”外,还需完成“③社会实践活动调查报告;④学生社团活动记录案例;⑤学生社区服务活动记录案例;⑥社会实践活动记录案例;⑦中学生社会实践的调查报告案例”等项目各一次。

五、德育教育与班级参与意识的培养相结合

内容:班级小档案的六点创设:①班名设计与解读;②班风、班训;③班歌(歌词设计,曲调可借用流行的通俗歌曲);④班级形象设计(含学生的仪表、班级卫生要求及班级室内的环境布置);⑤班徽设计与解读;⑥班旗设计与解读。

第5篇:简述德育的内涵范文

德育从字面上讲即道德教育。要澄清什么是德育,首先需要考虑什么是道德、教育与道德之间的关系。道德是以善恶评价为标准,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的力量来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国家之间关系的意识形态和行为规范,包括私德、公德和职业道德。在学校教育中,私德教育是为了培养学生在与他人交往中良好的个人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公德教育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和良好的社会公德行为;职业道德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学校教育让学生拥有在今后社会工作中符合职业道德要求的道德意识道德行为。道德包含理想层次、原则层次和规则层次三个层面的要求。道德理想是最高的道德境界,是学校希望学生去追求达到的,道德规则是要求学生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道德原则是在某些情境条件下可以变通的行为规范。

二、国外高校德育现状

(一)美国高校德育

美国高校德育的主要内容有公民教育和道德教育。高校公民教育是为了让学生了解本国政治制度、宪法和公民的基本权利,对学生进行资产阶级民主、自由、平等等思想的宣传和教育。道德教育是为了培养学生科学的价值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在道德教育实践过程中,美国高校主要通过课程教学、课外活动和环境熏陶等方式进行。首先,通过课程进行直接的道德教育。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是一种在大学本科教育中提供给学生一定程度的知识以培养具有综合判断能力人才的教育培养方式,美国的大学都在通识教育中设置公民和道德教育课程,在专业课程中也进行公民和道德教育。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公民和道德教育的内容。如在行政管理学院设置行政伦理学。另一种是以公民和道德教育为目标的专业课。其次,通过课外活动进行间接的道德教育。课外活动包括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美国高校的校园活动主要包括两种:一种是校方发起的活动,如很多大学利用入学教育计划让学生了解校纪校规、介绍校规等。另一种是学生自发组织的活动。学生参加的社会活动主要有社会政治活动和社会服务活动。如反对战争、环境保护、倡导男女平等运动,通过参加社会政治和服务活动,学生可以通过实践活动促进自身价值观念的成熟和科学化,学会关心他人,增强对社会的责任感。再次,通过环境熏陶进行道德教育。美国大学都很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在校园物质文化上,加强其物质环境的建设,校园硬件设施的设计上渗透校园精神,努力营造学习氛围;在精神文化上,对学生进行入学教育,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培养学生对学校的热爱之情,增强学生对学校的责任感;定期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建筑、博物馆、战争遗址等,使大学生在无形中接受了道德教育。

(二)德国高校德育

德国在《联邦德国教育总法》中对学校在德育方面的目标规定到:“使学生具有必要的思想品质和行为标准,使他们具有为发展社会生活、发展科学技术而献身的精神……”德国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实现途径主要是通过各学科、各专业的渗透。德国高校普遍开设伦理学、神学、教育学、法学、经济学等类课程,这些课程是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主要载体,同时,学校还要求学生在学习主修专业时,都要从历史、社会和伦理学的角度探讨分析。德国高校通过这种渗透方式对学生进行民主、自由、博爱的价值观念教育。德国高校德育的另一条重要途径是通过考试制度。根据国家的要求,各专业资格考试都必须包含本行业规章和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内容。如教育等专业的学生,需要通过师德考试。在德国,还通过社会团体、公共机构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渗透。这些社会团体和公共机构经常结合国内外的政治形势举办讲座、报告会、讲解国内和国际大事、法律知识、职业道德等。心理咨询是德国高校实行德育的又一途径。德国几乎所有高校都设有心理咨询类机构,高校通过心理咨询为学生提供生活、学习、就业上的帮助,指导学生思想和心理上的成熟,对健全大学生人格等起着重要作用。

(三)英国高校德育

首先,通过课程教育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一方面,高校开设德育课程,如宗教课、道德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并指导学生进行自我反省,鼓励学生探求符合社会要求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另一方面,在其他学科课程中渗透德育,如通过历史教学,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其次,英国的德育教育尤其看重生活的感染和环境的熏陶。英国高校对校园环境的设计、硬件设施的布局、教室环境的布置等渗透着德育的功能。比如牛津大学优雅的校园建筑、学校的钟声构成了学校独特的文化特点,培养了一代代优秀的学生。再有,高校非常重视教师的个人品德和修养,强调教师在学生优秀品格形成过程中的引导和示范作用,注重教师的个人品质和修养对学生人格的影响,强调全体教师和行政管理人员应当通过自己的政治态度、道德品质和生活方式,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政治观施加影响。此外,高校还非常重视发挥社会服务对学生德育的功能,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服务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增长道德意识,提高道德责任感,养成高尚道德行为,培养道德情感。

(四)日本高校德育

日本高校的德育内容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教育、资产阶级民主教育、个性教育、人生观教育、国际意识教育、创业精神教育。日本高校的德育途径也是采用多种方式相结合。首先,重视教师的言传身教。学校要求老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指导和影响学生的道德行为。其次,通过课程的设置进行间接灌输。在日本高校中,任何专业的课程体系中都包含有很多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再次,重视与中小学德育的联系,日本高校与中小学的德育具有系统性、层次性,彼此在德育目标、内容、方法上侧重点不同,相互衔接,分工合作。同时,日本高校通过各种社会实践促进德育。如日本高校鼓励学生到工厂、公司、商社去干临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职业规范意识和吃苦耐劳的精神等。

三、对我国高校德育工作的启示

通过对国外高校德育工作的了解,可以发现国外高校德育的一些措施、手段和办法值得参考和借鉴。

(一)德育目标明确化

德育的目标是德育实践工作的方向性指导。党的十指出:“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国普通高校德育教育大纲》规定了我国高校德育目标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合格接班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但这些只是纲领性的要求,不能直接成为高校德育的内容,如果高校在实践过程中采取灌输式的教育方式,必然不能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因此,这就需要我们从纲领性指导要求出发,制定出具体明确的、符合社会需求的、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可行性目标,高校还可以结合本校的发展定位、发展特色创造性地制定出适合本校的德育目标体系。

(二)德育途径多元化

首先,通过专门的道德课系统地向学生传授道德知识和理论,如可在高校开设“公民道德课”、“思想品德课”、“修身课”、“人格教育课”等,其次,通过专业课程的教学间接渗透道德伦理和价值观念,可以借鉴美国高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设立专业伦理学的方法,或是学习德国高校要求学生从社会学、伦理学等角度学习和研究专业知识。再次,建立咨询机构指导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大学生的各种德育实践能力。高校的咨询指导工作可以有效解决学生在生活、学习、就业、心理等方面遇到的困难,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促进学生在思想和心理上的成熟、人格的健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最后,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将校园文化作为德育的隐性课程,也将德育隐蔽于学习活动环境氛围中,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德育影响,充分发挥环境的熏陶作用。

(三)发扬民族特色的德育

从对中外高校德育工作的简述中可以发现,高校德育具有与本国政治经济制度相适应的特点,因此,我国高校首先具有通过德育向学生灌输、社会主义思想的特点。但除此之外,作为一个具有悠的久发展历史、优秀的文化遗产和优良的文化传统的国家,我国的高校德育应充分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高校德育体系,使优良的文化精华融入学生的心灵,内化为学生的品质。

(四)提高教师素质

第6篇:简述德育的内涵范文

1 在介绍作者的生平经历及写作背景时,凸显德育

在很多课文中的主角或作者中,不乏有爱国志士,身残志坚,心灵美好的人。例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中的人物鲁迅,他“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至今令人敬仰。他是文坛巨匠,又可谓一面民族旗帜。讲课文前我先给学生讲了他弃医从文的故事。讲到是因为看一场电影而改变了他的救国之路,当时看电影的内容是一群日本人围殴一中国人,看电影的中国人面无表情不为所怒,早已麻木。这让他意识到有健康的身体,思想上的奴隶是不幸的,从而立志改变国人的思想,激起他们的斗志。他写的文章,如一把把利剑,插入敌人的胸膛,刺醒了国人。像这样的故事,通过分析鲁迅弃医从文的原因,可以使学生感受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爱国行为,可以使学生明辨是非,树立民族大义。还有在学习《看戏》时我告诉学生梅兰芳成名前的故事,曾红极一时的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擅长旦角的梅大师,曾被老师批判他是“死鱼眼”,根本不是学戏的料。而他却买来鱼缸,放上金鱼,坚持看金鱼的游动,坚持锻炼,使他的眼晴灵动有神,由于他的恒心和毅力最终他的扮相端丽,唱腔圆润纯正。台风大方,一生中创造了众多优美的艺术形象,成为一代大师,世称“梅派”。利用这个故事,我适时教育学生,当你遇到你喜欢做的事,而又困难重重时是坚持还是放弃?你能受挫折吗?你会怎样选择呢?在故事感悟中引导学生做事要有执着的精神,不能半途而废,有付出一定会有收获。

2 在课文中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凸显德育

叶圣陶老先生说:“读得好,可以深切地传达出课文的思想感情。”选编入课本的课文,还有一些古诗词,这些都是历久弥新,文质兼美的好文章,足以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受到启迪和教育,使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人文地理的丰厚内涵,从而更加陶醉于祖国的语言文化教育,更加热爱祖国的高山流水,朗读有很多种,其中教师范读,是调动学生情感最有效最快速的方法,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所以,还应让学生多读,当然也可利用多媒体图文并茂的读,例如在学习《黄河大合唱》时,我利用配背景音乐,还有图画,让学生听到热情澎湃的滚滚黄河的怒吼,感受到中化儿女不屈不挠保家卫国的必胜信念,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对于有些诗情画意的文章,还要抓住关键的语言文字重点读,从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受到感化,在不知不觉中陶治了学生的情操,从而达到了凸显德育为目的。

3 抓住关键的语言文字重点感知,凸显德育

教师在教学中要抓住关键的语言文字,引导学生分析文章,找出感动自己的语言文字,从而加深体会产生共鸣,这样才能真正的感化学生,影响学生,让学生认识到这种精神的可贵之处,例如在学习《巨人的花园》时,默读课文后,体会:①你们窜到这儿来干什么?巨人粗暴地叫道。②巨人“小心翼翼”地走到他人身后,把他轻轻地抱起来,放在树枝上。抓住“粗暴”,“小心翼翼”等词结合全文想想巨人为何会有这样的变化?这要求我们要站在全文的角度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正确方向发展,不可随意肢解文意。结合全文学生很容易从这两个关键词中认识到友谊才是最重要的,他们正处在塑造个性的关键时期,如果这时他们是自私的,那多年后,社会上一定多了一位自私的人,目前社会需要的是能与他人合作,会与他人交流的人,所以我们适时引领,抓住时机,培养他们会与人分享,与环境融合,告诉他们,这样他们才会快乐,我们的大家庭才会和谐。

4 在感知课文思想内容时,凸显德育

语文课文不能单纯的为了做题而理解文本,语言文字中处处皆情感,可谓一字千金,思想教育也应以课文内容为依托,透过表面现象,深层理解课文内容,感知课文重视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把思想教育与课文具体内容结合起来,挖掘出课文本身所蕴含的思想品德教育。比如在学习《把耳朵叫醒》这一课时,怎样才能挖掘它本身具有的思想高度呢?这篇课文写的是全球著名动画形象“米老鼠”的创作者沃尔特?迪斯尼艰难创作“米老鼠”的过程。他在创作中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困难,生活贫困潦倒仍不愿改变自己的创作梦想。在困苦的磨励中,他和老鼠做了朋友,从而有了灵感创造出来,作者通过描写在发霉的仓库中烦人老鼠的吱吱叫声到逐步喜欢起这只老鼠,一步步揭示出这次成功的起点,是基于他的坚持使他有了灵感。所以只要充满信心,不放弃自己的梦想,就一定会有收获。那么想一想当我们在生活中。学习上遇到困难时,也要像这位年纪的画家一样,坚持自己的信念,相信:“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教育学生不要被眼前的小挫折打跨,努力学习就会取得好成绩。教师只要能准地选择好切入点适时适地的教育学生,一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又如学习《丰碑》时,结合本文的实际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如果每篇课文教能让学生明白一个道理或得到一次精神的洗礼,相信“水滴石穿”,一定会把学生的心灵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5 把课本材料与社会环境有机整合,凸显德育

把课文中典型人物的典型事例与如今的社会现象结合起来教育学生,因为新时期的学生:他们的思想也是与时俱进的,社会再发达,也不能忘了历史。例如在学习《抗日英雄杨靖宇》一文时,这位民族英雄,他身经百战,出生入死,屡立奇功,在冰天雪地,弹尽粮绝的紧急情况下,最后孤身一人与敌人周旋几昼夜后壮烈牺牲。学完此文后,我引导学生简述杨靖宇的感人事迹再发表自己的看法,同学们感触颇深,面对日本侵略者的屠刀,中华儿女奇奋起反抗,他们身上所表现出来的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令人敬仰。在和平年代,我们虽不需战场杀敌,国家则需要我们好好学习,有了本事才能使国家更为强大。在学习中,我们应学习英雄们艰苦奋斗的精神。还有的同学谈到了事件,等,学生们深深的认识到国强则民安,我告诉同学们少年强则中国强。孩子们纷纷表示要用实际行动报效国家。

在学习《将相和》时,我在让学生理解了人物性格的基础上,适时引导学生不仅要学习蔺相如的不畏强权,更应学习他的机智勇敢,为大局着想的优秀品质。这也使得心胸狭窄的廉颇知错就改,因而使得化解了矛盾,国家有了合力,一个国家如此,那么一个家一个班级的也是如此,从而教育学生要以和为贵,宽义待人,尊重别人,识别真善美与假恶丑,从而树立自己优秀的人格品质,并不断完善自我。

6 言传身教感染学生,凸显德育

第7篇:简述德育的内涵范文

关键词:中职;物理基础理论;物理教学

中职生数学和物理基础知识相对较差,学习能力不强,逻辑思维能力较弱,对抽象物理概念、复杂物理规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比较薄弱,并且普遍缺乏学习兴趣和信心。面对这一现状,如何加强物理基础知识的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是中职物理教师必须考虑的问题。

一、加强基础教学,夯实物理基础

1. 物理概念的教学。

物理概念和规律既是物理课的教学基础,又是教学重点,中职物理教师必须重视这部分内容的教学。

(1)概念的引入、形成和定义。教师可通过具体、生动和有效的实例、现象及实验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感性认识,顺利引入概念定义,尤其是较抽象的概念,如加速度、磁场、磁感线、场强和磁感强度等。

(2)概念的理解和记忆。概念的定义都有一定的表达形式,文字表达的概念要让学生理解关键的字句和概念的内涵;公式表达的概念要让学生理解它的实质、意义和条件。

(3)概念之间的比较教学。相似概念用类比方法教学,如电势能与重力势能、电势与高度、电势差(电压)与高度差;相关的概念让学生清楚彼此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如速度与加速度、速度变化的大小与速度变化的快慢;易混的相近概念要让学生弄清他们之间的异同,如电场与磁场教学中的“左手定则与右手定则”。

2. 难点内容的教学。

在物理基础理论课的教学中,教师必须着重解决教学难点,通过攻克难点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1)发现难点。教师应熟悉教材,知道课堂教学的难点;通过作业、练习和测试等信息反馈,清楚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难点;教师应善于分析学生,了解学习困难产生的原因。

(2)解决难点。教师可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解决难点。如,新课前复习好相关的数学和物理知识,分解难点;充分准备物理实例和实验化解抽象概念教学的难点;有效利用多媒体手段降低学习难度;对于因学生知识基础、认知水平和学习方法等原因造成的难点,应从课外练习、测试和辅导等方面进行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3)减少难点。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合理调整、减少教学内容,减轻学生负担,降低学习难度。比如,我校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以电学内容为主,“力、光、热和原子物理”只讲解一些简单、基础和重点的内容,删减枯燥难学和不实用的部分,既让学生系统了解物理知识,又能学到实用的知识。

3. 重视知识的巩固和应用。

为了体现教学减负,目前中职学校物理教材中的练习题大量减少,而且中职生由于没有高考的应试目标,不会主动做大量的练习,导致中职生的作业练习量太少,但是要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巩固知识,提高专业技能,进行习题训练是必不可少。

一是抓典型题解。学生面对物理题,总是束手无策,主要原因是没有学会如何解题。通过典型题目可培养学生“审题、找条件、分析、推理和理清解题思路”的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选择针对性强的作业题,既能巩固知识,又能通过“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等方式训练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另外,精选一些与教材同步、难度适中、拓展知识的物理题,建立习题库,扩大学生的练习量和训练面。三是加强对学生的辅导。教师对不同班级、不同专业和不同特点的学生,进行学习方法上的指导和难点问题的辅导,尤其加强个别学生基础知识的辅导。

二、加强实验教学,提高学习兴趣

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基础,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提高专业技能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1. 提高常规教学中演示实验的质量。

好的演示实验,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形象直观的实验现象所推导出来的结论,学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为做好演示实验,教师课前要准备充分,明确演示目的,备好实验器材,设计好时间和步骤,并预先操作几次;演示前先向学生交代清楚实验的内容与目的、实验的原理与步骤、要观察的现象与要记录的数据、学生要注意的安全问题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做到演示过程清晰、现象明显准确、操作规范熟练,要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和配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启发学生提问,指导学生分析、讨论和总结。

2. 适当改变演示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演示方式:现象不明显或是仪器太小的演示实验,由台上转移到台下,在学生中间进行演示或教师走动巡回演示,让全班学生都能看清;学生参与演示,将教师单独操作改为师生合作,或教师指导,学生做演示;教师演示的同时,学生叙述所观察到的现象,概括由现象推导出的结论;有些演示实验还可以采用“先讲出结论,再进行实验演示”的方法,等等。在教学手段上,合理有效地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弥补由于实验安全问题、实验器材等方面的不足造成的缺憾。

3. 扩展学生实验,激发探究兴趣。

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物理学习掌握了一定的实验方法和技能后,可以适当改变实验方式,并补充一些课外实验,以增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首先,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中的一些实验。实验方法、器材和步骤等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过程、分析论证和概括结论等由学生独立完成,要求学生最后汇成实验报告。其次,适当地开放实验室,弥补课堂实验的不足,让部分学生继续完成因时间不够或器材缺陷而没有完成的课堂实验。第三,扩展课外实验和实践活动,让学生根据兴趣自行设计一些实验,如制作小型的电动机、电磁铁和电磁继电器等。

三、培养学习习惯,提高学习能力

物理知识浩如烟海,课本内容只是沧海一粟。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学习能力,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

1. 加强阅读。

阅读性教学内容,以学生自学为主。如“牛顿第一定律、安全用电、激光的特性与应用”等,采取学生阅读、思考,教师指导、概括和总结来完成;“自感和互感”的教学采取学生阅读课本,解答“简述荧光灯的工作原理、变压器的工作原理”等问题的形式来完成。此外,介绍一些好的课外读物,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能力。

2. 合理启发。

学生独立完成作业和练习,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要改变以往“有问必答”或“一问就答”的代替式做法,采取“点拨启发式”教学法,或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3. 改变考试方式。

对于高年级的中职生,可进行开放式考试,以“问题论述、问题探究、问题讨论、解释现象、设计实验和整理章节的知识结构”等形式,让学生通过课本、网络查阅资料,提高学习能力,真正达到“以考促教、以考促学”的目的。

四、渗透德育教育,树立学习信心

目前,大部分中职生缺少科学的学习精神和端正的学习态度。教师往往忙于知识内容的教学而忽视了情感、德育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寓德育于物理教学中,把科学家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感等思想内涵渗透到教学中,能激励学生学习,增强学习信心。

教师在物理教学中演绎科学家的生动故事,能熏陶学生的科学素养。比如,欧姆十多年坚持不懈,经历了无数次实验的失败才总结出欧姆定律;奥斯特做了60多个实验才最终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焦耳30多年时间、400多次实验才证明能量守恒定律;法拉第坚持10年之久的实验研究,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总结出电磁感应定律,发明了第一台电动机和发电机,等等。为科学探索和物理研究付出毕生心血的物理学家不胜枚举,他们对科学执着追求的精神和态度值得中职生学习,比如牛顿研究物理如痴如醉的执着精神;伽利略挑战传统权威的创新精神、坚持真理的科学态度;居里夫妇研究放射性物质孜孜不倦、不怕艰辛的科学精神……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耳濡目染,能潜移默化地改变心态,增强学习的信心。

五、扩展STS教育,增强学习趣味

STS即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和社会(Society)的简称,STS教育是科学教育改革中兴起的一种新的科学教育构想,其宗旨是培养具有科学素质的公民。

第8篇:简述德育的内涵范文

关键词:中学生素质发展;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审美创造;劳动技能;身心健康

我国著名教育家说:“要有良好的社会,必先有良好的个人,要有良好的个人,必先有良好的教育。”从目前学校教育来说,素质教育是大家公认的良好的教育。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提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修养、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这一提法非常及时,各个教育部门积极响应,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赞同。

一、关于素质教育

什么是素质教育?综合来说,它就是教育者基于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利用各种有利条件。通过多种有效途径,以适当的方法引导全体受教育者积极主动地最大限度地开发自身的潜能,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并实现个性充分而自由发展的教育。

从素质教育的目的来说。是为了促进人协调全面发展。稳定持续发展,主动终身发展。原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在答记者问时,明确阐述了实施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要培养品德高尚、身心健康、知识丰富、学有专长、思路宽广、实践能力强的学生,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劳动、学会创造、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特别强调素质教育内涵的三个方面:第一,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第二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第三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教育。

二、现实对素质教育的呼吁

现实是“素质教育喊得凶,应试教育抓得严”。真正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可谓是千头万绪。会引起惊涛骇浪,但这不能阻止时代对此提出的要求,虽说提出素质教育已经20多年。但成效甚微。“钱学森之问”带给我们的思考太多了,总理在一次讲话中说:“当前。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应该清醒地看到,我们的教育还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适应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今日要适应信息化社会,在竞争激烈的国际环境下胜出,在基础教育阶段实施素质教育势在必行。

因此,许多仁人志士呼吁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大实施素质教育的力度,这是关系到国家命运、前途的大事。笔者认为迫切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 协调媒体等社会部门优化育人环境。

2. 成立专门研究、实施、督促、评价考核的机构。

3. 依学校情况,各学段提出具体要求并给予具体的指导。

4. 落实德育与教学渗透的具体内容。

5. 编写实用的有针对性的教材。

6. 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奖励力度,从根本上落实教师的待遇问题,提高教师的积极性,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7. 从学校到班级都有具体的实施措施和方法。

8. 创造素质教育条件,完善设施设备,提供劳动教育、艺术教育等场所。

9. 注重形成素质教育的特色和品牌。

三、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策略

学校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主要场所,笔者在基础教育工作近20年,提供以下策略仅供参考:

1. 课程施行。课程体系要灵活多样地开发和全面施行,特别是思想、心理、身体等方面的素质教材严重缺乏。

2. 环境改善。努力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尽量去创设社会支持、家长配合、学生接受、老师乐教的条件和氛围。

3. 观念转变。素质教育应着眼于学生未来,着眼于民族发展,着眼于国家强盛。争取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培育出民族林立的英才栋梁,为国家持续发展做出贡献。第二,还要有全面兼顾的理念。不怠慢任何―个学生,任何―个年级,除了注重“两头”的起始年级,中间有“动荡性”的年级应更加关注。

4. 考试改革。这项至关重要,直接影响到敢不敢、愿不愿、能不能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问题。考试远比其他方式公正,也能有效遏制腐败等不良作风,但考试不等于应试。目前,考试依然是有效检测素质教育成效的必要手段。这就给考试内容、形式等提出极大的挑战。考试内容要深化、细化、全面化,考试形式应灵活多样,能达到高效检测学生素质发展情况。操作性强。可以在各省成立考核小组,全省流动监考,学校也可以成立自测小组。

考试形式根据考试内容来确立。1.按德、智、体、美、劳分板块,设置电脑题库,这样可以随机选题进行测试。也可把相关内容纳入中考、高考范畴。例如,广东省中考就要考体育,分值占50分或60分,这一改革得到了家长、学校的广泛支持。2.操作、运用型内容,宜现场操作进行。例如,深圳中考就有物理、化学实验操作考试。3.实物制作类,也应在限定时间内现场完成。4.口头表达类,现场录音后,多人一起打分,此类主观性强的内容,尽量做到公正,减少误差。5.评价多样。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估,以素质教育的成效为主。而不是以升学率为主。对学生的评价也应以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作为主要评价内容。6.招生自主多样。义务教育严格按照区域划片招生,均衡教育环境、师资力量,最好能普及高中教育。高等教育实施素质考核和专业考核来录用人才。7.德育与教学渗透。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其中,德育为首。只有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才能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8.跟踪关注发展。主动跟踪毕业后典型的学生,关注其素质发展情况,以他们作为参照物,随时调整在校时的素质教育情况。

四、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策略

虽然素质教育要求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但其实施内容和步骤要有针对性,宜简化不宜繁杂,宜操作不宜空谈,宜灵活不宜僵化,宜自主不宜逼迫,宜落实不宜作秀,宜严格不宜含糊,宜开放不宜保守,宜合作不宜独干,宜平等不宜压制,宜个性不宜片面,宜尊重不宜放任。

林崇德教授说:“社会越发展,越需要适应于多变环境的多元素质的人才。”而人的素质有先天和后天之分,是经过教育、训练、熏陶形成的比较稳定的个性品质。因此,一所学校要促进学生素质发展,应该做到以下两点:

首先,应该提升教育实施者――教师的整体素质,这是直接影响素质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根据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和学生自身的特点。笔者认为至少要做好下面七点:(1)注重学习理论,敢于探究实践,及

时反思总结,要在专业上不断成长。(2)教师角色向学习型、研究型、专家型、服务型转换,成为学生的引导者、组织者、协调者、参与者。(3)善于运用多种载体,巧借身边的有力资源,开发学生潜能。(4)多增长才艺,与学生一起成长。(5)在这个功利、浮躁的社会环境下能充分发挥为人师表的楷模作用,把总书记的话“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作为自己工作的座右铭。(6)充分把握学生年龄特征,在教育教学上做到因材施教。(7)上好一些特色课,如劳动课、艺术鉴赏课、制作创作课、专题研究课。

其次,理念上要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关注学生发展的全过程。中国的学生与发达国家的学生比较,最大的差异就在于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依据素质教育的内涵,我们要从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审美创造、劳动技能、身心健康五个方面采取具体的相应的策略和措施。

五、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素质发展的策略

《荀子・强国篇》中提出,国威之一就是道德之威。可见,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是至关重要的。品德教育为一切教育之本,是教育内容的生命所在。是整个教育工作的基础。品德教育主要从两方面来抓:

(1)树立学生道德信念

道德主要包括四个方面: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

首先,我们要让学生树立做―个有理想、有修养、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的意识。继承传统的美德。如:儒家的君子人格、刚健有为、追求群体和谐;道家的人格独立;墨家的节俭、人格平等;法家的遵法守纪、公平竞争等。可以通过主题班会、座谈、讲座、团队活动等形式,帮助学生明确是非。来促进学生的道德认识。有了自我的道德意识,才有可能进行自我教育。

在培养学生道德情感方面,学校教育应以社会性的内容为主。如:利用国旗下讲话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带学生下乡去参加生产劳动或进工厂打短工来培养学生的劳动情感;举行文体比赛活动来促进学生的集体主义情感;在思想政治课上注重培养学生的义务感、正义感、责任感等。

(2)培养道德习惯,即养成教育

道德意志的培养和道德行为的规范,主要靠养成教育。

道德意志是一个人自觉地克服困难去完成预定的道德目标、任务,以实现一定道德动机的活动,是调节道德行为的内部力量,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品德上的表现。如果一个人具备了意志的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和自制力,就能保证人有毅力地做到言行一致。

威廉・詹姆斯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可见,实践和训练是养成教育的主要手段。从笔者多年的教育经验来说,军事训练对规范学生行为、严明学生纪律、练就学生钢铁意志等方面效果比较理想。诸如其他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等形式,依据不同的主题组织这些活动,都在一定程度上取得好的效果。

专家研究表明,一种习惯的形成需要重复20次以上,这说明反复训练对行为规范执行的效果有及时的强化和巩固作用。有一位博士提出,巩固学生好的习惯用加法,修正学生坏的习惯用减法。实践表明,这方法很有效果,笔者在2006年专门上了一堂“好习惯终生受用”的主题班会课,要求学生一个月增加一种好习惯,减掉一种坏习惯。一个月后,采取观察、调查、小组评议等反馈手段考核学生的习惯。达到预期效果的学生有80%以上。

我校实施的学生素质教育“八个一”制度,即:一身正气,一颗爱心,一份各科优良的成绩单,一副强健的体魄,一口标准的普通话,一口流利的英语,一手漂亮的钢笔字,一项文体科技或劳动特长。在品德方面的素质具体落实于两点“一身正气,一颗爱心”,-多年实践表明,“八个一”考核全面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素质的提高。

初中生品德发展的特点是动荡的、易变的、不成熟的。具体表现为:道德动机逐渐理想化、信念化,但又有敏感性、易变性;道德观念的原则性、概括性不断增强,但还带有一点具体经验的特点;道德情感丰富、强烈,但易冲动;道德意志虽形成,但很脆弱:道德行为有了一定的目的性,但愿望与,行动总有一些距离。因此,在这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形成的阶段,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观点,让他们作出正确的抉择。

教育家叶圣陶认为,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可见,促进学生品德素质的形成是慢的艺术,不能一蹴而成,不能急功近利。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唤醒、激励、鼓舞。少年的自制力还很薄弱,易动摇,老师的提醒、督促、鼓励显得非常重要。组织学生有意识地进行集体讨论,相互进行监督。也能起到促进部分学生品德形成的作用。所以,思想道德方面的素质发展要从日常行为抓起,以活动的形式来呈现,让其渗透在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

总之,正确认识品德形成过程的特点,正确把握学生年龄特征,是深入学生心理、作用于学生意识的基础,在品德教育方面起关键作用,能把素质教育真正落在实处。

上面具体谈了思想道德方面素质实施的内容与策略,其他四方面略作阐述,在此就不赘述。

六、科学文化、审美创造、劳动技能、身心健康四个方面的策略和措施

1. 科学文化方面

英国达尔文说过:“科学就是整理事实。以便从中得出普遍的规律或者结论。”

我们除了让学生掌握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规律或者结论,还要注意让学生形成知识网络。叶圣陶说:“教是为了不教。”“教育是什么?简单地说,只需一句话,就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要让学生拥有理想的知识结构,必须根据各学科的特点培养学生素养,注重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创新精神,让他们学会自学,提高综合运用能力。

在思维训练方面注意思维的概括性、敏捷性、灵活性、创造性、深刻性。应试教育往往扼杀学生的想象,泯灭他们的灵性。我们要反思,要赶快纠正,真正在学科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素质。特别是在思维的创造性方面,应成为我国教师研究的重点课题。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一个坏的教师奉献真理,一个好的教师教人发现真理。”在《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中有这样一句话:“一个真正的教师指点他的学生的,不是已投入了千百年劳动的现成的大厦,而是促使他们去做砌砖的工作,同他们一起来建造大厦,教他建筑。”(选自《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人民教育出版社,1964年版,第357页)这话带给我们的启示是: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我们的角色要注意转换,理念要更新,这在提高学生素质方面起着决定作用。

有这样一个故事:吕洞宾给人金子。可是人家不要,却要他的点石成金的手指头。可见培养学生智能。关键是要让他们掌握“点金术”。有时也可借用榜样的力量,如校友的学习习惯、方法及成就等来触动学生。或

借助同学的“点金术”。

有效的教学法千千万,但要着眼现实,心中永远要有学生,正如赞科夫语:“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方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2. 审美创造方面

法国教育家卢梭说:“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可见,培养学生的兴趣很重要。因此,许多学校纷纷成立兴趣小组,分类分层推进审美教育。我校还以文化节的形式,让学生参与创作,感受各种艺术氛围。如:服装设计、水果拼盘、小制作、班级合唱、歌手、演讲、书法等比赛活动。

3. 劳动技能方面

“人的天赋就像火花,它既可以熄灭,也可以燃烧起来,而迫使它燃成大火的办法只有一个,就是劳动,再劳动。”高尔基的话,生动阐述了劳动技能在人激发智慧中的重要作用。

我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很丰富,如“下乡进厂”社会实践活动,让城里的孩子从事生产劳动,让乡下的孩子进工厂工作,学生受益匪浅;“小铁人”自行车中国行,不但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身体,特别有效地锤炼了学生的意志,而且增长了学生的见识。

4. 身心健康方面

台湾高震说:“学生的生,有三层含义,一是学习生活的知识,二是学习生存的技能,三是学习生命的意义。”现今竞争激烈的社会,心理素质决定着各种素质发展的质量水平,甚至决定着学生最终能否成才。实施素质教育时,必然突出心理素质教育。以便把素质教育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当今学生大都为独生子女,我们要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是任重道远的。第一要义就是要让学生明白自己生命的意义,这样他们才能热爱自己的生命及他人的生命。才能热爱生活。

健康心理的培养宜多渠道多方式地进行。如推行导师制,成立心理咨询室,进行心理网站互动。专题演讲,开展主题班会等。我校对“问题学生”“潜能学生”较有针对性地推行导师制,由学生选择自己的导师,定期进行活动,有时也会根据学生的需要来安排。

身体素质方面,广东的改革步伐比较大。体育纳入中考,可以说是一大进步。现在城市里的孩子,活动范围小。亲近大自然的机会少,呆在家里的时间多,泡在网上的时间长,体育锻炼显得尤其重要。让青少年加强体育锻炼,值得全社会关注。当然,除了上好体育课,大多数学校特别重视体育竞技比赛,如能以班级总分来评比,学生锻炼面更大更广。我校结合运动会还搞一些趣味体育活动,特别受学生青睐。我校教师起模范带头作用,经常跳健美操、打太极拳、打球等,让校园充满活力,营造了良好的锻炼氛围。

七、关于素质教育考核的形式

1. 利用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展示学生素质,以比赛的形式来考核学生素质发展情况,从而促进学生素质发展。活动是载体、平台,并不等同于素质教育,但是素质教育离不开活动的开展,如科技文化艺术节、社会综合实践、冬令营夏令营、社团活动等。

2. 健全考核制度。

(1)定期考核。如,我校学生素质考核制度“八个一”:一身正气,一颗爱心,一份各科优良成绩单,一副强健的体魄,一口标准的普通话,一口流利的英语,一手漂亮的钢笔字,一项文体科技或劳动特长。“一口标准的普通话”,“一口流利的英语”,“一手漂亮的钢笔字”在期中、期末各考一次,以等级形式评定。(2)场景考核。一位特级教师提出的“十学会”:学会做人、学会自律、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乐群、学会审美、学会创造、学会健身、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如“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劳动”的考核宜于创设一定情境来观察判断。(3)评比法。(4)实地考察。

3. 值日监督制。班级值周、老师值日、学生干部值日等形式,能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我校的住宿生管理就是采取德育量化评分的形式进行的。

4. 集体评议制。学生分小组相互评议本组成员的素质发展情况,并做好记录,利于学生有针对性地追求进步。

第9篇:简述德育的内涵范文

【关键词】音乐;途径;审美;特征

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它渗透到经济、政治、科学、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贯穿在德育、智育、体育和技术教育的整个过程中,内容丰富多彩,途径非常广阔。审美教育,即美育,作为一门科学,它是以塑造完美人格为最终目标、以艺术的和现实的美为教育手段而进行的教育方式。美育是培养和提高人们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能力及创造美的能力,引导人们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自己的心灵的科学,是关于人类自身美化的科学的、特殊的教育手段。它使人们通过生动具体可感的美的形象和直觉感受,激发和净化感情,潜移默化地起到教育的作用。音乐教学中,其教育内容与美育内容紧密融合,是和谐的美,美的和谐。

一、美育的实施途径在音乐教学中

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不可或缺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它首先具有与美育共同的性质和特征。关于美育的性质,我们可从两个层面来进行理解和把握。美育,首先是培养个体正确高尚的审美理念,提高个体的审美标准与审美创造能力与想象力;其次是通过美育来塑造高尚的人格以及个体身心健康而和谐地发展。

美育的特征如下:美育必须通过具体的、生动的、鲜明的形象,才能感染人,才能激荡心灵、冶情陶性。美育是主动的、积极的创造性的行为,非被动的灌输,更不能被强迫。美育不是一种机械刻板的教条,更不是一味静观的经验,美育具有很强的创造性,审美过程不是单纯消极的接受过程,而是一个能动的再创造过程。美育寓于娱乐、欣赏等过程中。美感之获得是在潜移默化的娱乐和欣赏过程中获得的。孔仲尼提出:“兴、观、群、怨”的原则,阐述了诗的感染与教育相结合的作用;西方第一个明确将文艺的娱乐作用与教育作用统一起来,提出了寓教于乐的古罗马诗人、文艺理论家贺拉斯说:“美应该寓教于乐,既劝谕读书,又使他奋发,才能符合众望。”在美的观念、美的意趣中感到愉快、欣悦,从而得到精神享受,并在美感领略过程中受到教育、启迪。美育是款款情深的,诱发的,引导的,而非强制的。因为审美教育是自由愉快、生动活泼的,它易于启迪人们的心智,引起精神和思想的升华。美育不能也无法强制实施。美育是通过对人实施对美的热爱和对丑的憎恶,使人在情感上受到陶冶。它以情感人,理在情中。人之视、听、言、动可以被强迫,但却不能强迫人去爱、去恨、去怒、去喜。对美的要靠美自身的魅力去唤起,而美的事物,美的艺术形式本身又恰恰具有这种特性。

二、音乐教育中包含众多的审美特征

音乐教育是以音乐艺术的独特形式来实现美育的,因此它除了具有上述美育的全部特征外,又具有自身的特点。

1.音乐审美蕴含在艺术化的声音组合之中。音乐是声音的艺术、音响的艺术。音乐的美是通过艺术化的声音组合表现出来的,以引起人的情感共鸣,从而达到其审美目的和作用。绘画、雕塑等视觉艺术通过色彩和线条,文学诗歌通过语言文字,舞蹈通过人的肢体,来表现它们各自不同的美,而音乐是通过人声和乐曲的演唱,演奏,用特殊的表现手段(诸如旋律、节奏、和声、调式、调性、织体)加工组织起来的美的声音,来构成诉诸人们听觉的音响形象,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产和生活。

2.音乐审美是心灵,情感的集中体现。由于音乐的非语义性和非具象性,存在于虚幻的空间里,是一种表象的时间,是时空的想象的运动。因此,它的内涵美尤其对于人的心灵情感活动很擅长表达。格式塔(Gestalt)心理学认为,审美经验、审美感受主要是由造成表现力的基础与表现对象在结构上的类似所引起的异质同构效应而作用于审美主体。而音乐作为声音的艺术,可直接利用节奏的张弛,旋律的高低起伏、调式转换、动机发展运动与生命节律运动所产生的同构效应来表达瞬息万变的情感状态。难怪乎李斯特说:“音乐能直接表达感情的内容和深度。”《乐记》载曰:“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毛诗序》则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长言;常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是中国音乐审美关于异质同构特征的较早而精当的论述。

3.音乐审美是现实动态的反映。运动是绝对的,是世间一切事物的根本法则,运动包含着矛盾和冲突,秩序与和谐,显示着生命跳动的脉搏和情感的流程。音乐正是在现实的诸种动态美的艺术表现中显示它自身的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曾说:“节奏和乐调不过是些声音,为什么它能表现道德品质而颜色、香味却不能?因为节奏音调是些运动,而人的动作也是运动。”所以,各种乐器及人声能很好运用音乐与情感之间的动态比拟来表情达意。

由此可知:音乐教育和审美教育是一对“孪生姐妹”,亲密不可分的。她们有很深的渊源,有很多亲密的联系,可以互相渗透,互相补充,以优化教育的内容,升华其教育功能。音乐作品的丰富多彩、复杂斑斓的特性只要给音乐感知主体以机会和条件,确定他们在审美中的主体地位,审美者即能逐步参与到音乐中来,并能积极地发挥其自身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正是为何音乐审美教育是贯彻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终极目标。所以,我们要把音乐的基本训练与审美教育的心智训练巧妙地融为一体,以开拓新的篇章,收获新的希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