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数字化时代的利与弊范文

数字化时代的利与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数字化时代的利与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数字化时代的利与弊

第1篇:数字化时代的利与弊范文

Wang Xiping

(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图书馆,广州 510640)

(Library of Guangdong Teachers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Arts,Guangzhou 510640,China)

摘要: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电子阅读作为一种全新的阅读方式逐渐走入了千家万户。电子阅读有着传统纸质阅读无法比拟的优势,使用手机等阅读器能够使阅读随时随地的进行,深受广大年轻人的喜爱。然而,我们也应当认识到,电子阅读对于现代人阅读方式所产生的冲击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对现代人思想意识和思维逻辑所带来的冲击也是非常巨大的。本文就从分析电子阅读的利与弊出发,对电子阅读的发展方向进行简单的探讨。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omputer technology, electronic reading, as a new way of reading, is gradually going into millions of households. Electronic reading has the advantages that the traditional paper-based reading can not match. We can read anytime and anywhere by using mobile phones and other readers, so it gets the favorite of majority of young people. However, we should also recognize that electronic reading has also brought some negative impact on the modern way of reading, and its impact on the ideologies and logic of modern people is very great. This article starts from the analysis of the pros and cons of electronic reading to discuss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electronic reading.

关键词:电子阅读 网络阅读 纸质阅读 传统阅读 发展方向

Key words: electronic reading;online reading;paper read;traditional reading;development trend

中图分类号:TP3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32-0158-02

0引言

在我国的传统教育中,“读”始终被定位为“写”的附属品。然而,近年来,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以及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阅读逐渐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资源的首要途径,也逐渐被广大的教育者们所重视起来。信息技术的发展更为我们带来了新的阅读方式,即电子阅读。电子阅读以其方便、快捷等优势迅速受到了人们的关注,尤其是年轻人的喜爱。凡事有利有弊,电子阅读作为一种新兴的阅读方式,固然有着传统阅读无法比拟的优势,但是其也存在着一定的弊端。本文将从分析电子阅读的利与弊着手,进而对电子阅读的发展方向进行分析。

1电子阅读发展的现状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我国的电子阅读潮流开始兴起,数字出版物广泛被大众所接受,有资料表明,2010年中国出版市场被博客出版、电子图书、数字网络期刊等各种数字出版占去很大一部分位置,电子出版物正在逐渐取代传统出版物的主导地位,将成为未来世界发展的主要形式,无论从阅读的内容、目的和结果来看,电子阅读与纸本阅读没有太大的差别,但它从获得途径来说,电子阅读要比纸本阅读容易得多,同时它也能节约成本,它可以节约一些实际纸张、墨水的成本。另外,它还具有多媒体的一些附带功能,可以集声音、图像、文字于一体,相对而言,更容易被大众所接受。显示器也好,书本也罢,本质上都只是文字的载体,哪种载体更具有优势,也就更容易被人们所接受。

2电子阅读的利弊分析

人们的思维方式主要取决于所接触的语言和文字,而阅读正是人们接触语言和文字的一个主要途径,阅读习惯也因此成为了影响人们思维方式和思想素质的一个主要因素。近年来,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电子出版物逐渐取代了传统的纸质书籍,在促进人们文化交流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位置,使得传统阅读对人们思维方式错所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小。

2.1 电子阅读的优势首先说来,电子阅读所使用的媒介,具有很强大的辅助功能,能够帮助人们找到并且快速的理解所需要阅读的内容,比如阅读过程中出现陌生的词汇,只要点击一下,就会出现相关的解释,这与翻阅《新华字典》相比,更加的简单和快捷。如果在阅读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十分感兴趣的内容,则可以输入关键词进行搜索,便能够找到大量的相关书籍和文章,使读者的阅读内容有效的扩展开来。同时,在电子读物后面所附录的参考资料、人名索引、时间索引等内容,都可以通过简单的操作进行索引和查阅,能够帮助读者更加快速和简便的对知识进行吸收和消化,使读者的阅读效率得到较大的提高,一方面方便了读者的查阅,另一方面也增加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不会由于遇到不理解的词语或者不明确的事件而使读者产生放弃阅读的想法。其次,电子阅读所表现出来的多样性,是传统阅读无法比拟的。电子读物使用更为丰富的表现形式将阅读的内容展现出来,除了静态的文字之外,还包含了动态的图片、声音以及视频等相关的信息,最为简单的例子就是网上看报,除了文字和图片,更包含了多种多媒体方式。电子读物为读者提供了读、听、看的全面阅读方式,增加了阅读的趣味性。比如电子版菜谱,改变了传统菜谱类数据抽象的文字,而是使用更多的实物图像和相关的视频,使读者似乎能够从画面中嗅到美食诱人的香味,这又怎能不让读者为之所吸引呢?第三,网络书店的出现,改变了读者的购书习惯。它根据读者购书的习惯以及他们的阅读喜好,定期更新相关的书籍,同时会自动向读者推荐其感兴趣的书籍和文章,读者不需要自己再去茫茫的书海中挑选就可以轻松的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书籍。这种一对一的服务,也使得读者与出版社和作者之间的沟通得到了有效的加强,改变了传统的书籍约定俗成的规范,使读者的思想和意见能够充分与作者的思想相融合。

总得来说,电子阅读改变了人们传统的阅读习惯,也使作者能够摆脱传统思维和文章结构的舒服,阅读的内容可以由读者和作者来主导,没有固定的内容,也没有固定的顺序和形式,可以在文章中插入名词解释,以及相关的历史事件,同时也能够根据需要加入声音或者影像,使阅读的内容更加开阔和全面。

2.2 电子阅读的弊端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电子阅读为人们带来了诸多进步的同时,我们也应当认识到其自身存在的一些弊端:首先,长时间的阅读电子书籍,虽然在提高阅读能力、开阔眼界等方面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其同时也会使读者对其产生依赖性,如果失去了电子阅读的媒介,则人们的阅读就会被迫停止,这时习惯了电子阅读的读者就无法适应传统阅读方式,这对人们,尤其是年轻人的心理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其次,阅读危机则是电子阅读引发的另一个弊端。在电子媒介出现前的漫长岁月中,通过读书,通过想象和思考来吸收、消化、充实知识,历来被人们当作一个十分重要的途径和一种必不可少的手段。以多媒体形式展现的网络信息和当年的广播电视一样对需要调动想象力的阅读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由于人们读书实践的减少,知识残障者越来越多,他们虽然读书识字,但却没有阅读能力。

3电子阅读的发展趋向

网络阅读还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具有网络阅读习惯的还只是少数年轻人且在整体上处于无序状态。因而网络阅读还有漫长的道路要走。尽管如此,网络阅读作为一种崭新的阅读方式已经走进人们的生活并给其阅读实践带来了深刻影响。网络阅读以网络及E-book等新的文本形式带来了阅读方式的变革。在屏幕上,阅读以文本片段、图像和界面的形式出现,人们使用鼠标作为一种操作机制来调整阅读进程,这样文本阅读就变成了超文本多媒体浏览。阅读方式和环境的变化随之带来了阅读内容的改变,传统经典阅读在慢慢的淡化,休闲、娱乐性阅读开始充斥人们的日常生活。究其原因,有人认为网络阅读本身即一种非经典阅读。阅读经典需要一种笨重的态度,必须放慢速度来感受那种丰富的精微;而网络阅读是种碎片式的、浮光掠影、浅尝辙止的阅读,人们在网上很难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只能是一种鼠标飞点的浏览性阅读,著名的“眼球理论”很好地说明了网络阅读作用于感官而非心灵的特点。更深入的看,这可能是现代生活节奏加快、人们心态浮躁使得快餐式速读化阅读风行的结果。尽管文字在屏幕和纸本上并无本质区别,但是人们阅读心理的变化使其阅读需求和行为发生了变化。而阅读本身就是一种认知过程,人们通过它探索未来和创造自我,在网络阅读环境中,信息接受方式和内容的变化必将使阅读者的思维方式、认知方式,乃至世界观、人生观发生变化,并最终改变其阅读和生活习惯。阅读习惯正是制约网络阅读普及发展的首要障碍。当一种新传媒诞生后,习惯于传统媒体方式的人们,自然会对新媒体产生心理隔阂。尽管人们阅读习惯的改变不是一蹴而就的,但的确是在发展变化的。笔者的调查证明了这一点。

其次,技术尤其是E-book的发展是网络阅读发展的又一大障碍。但是人类近现代史证明技术的发展是不可预计的,从石片、龟甲、竹帛到纸,书籍的形式一直在变。一份对学生电子阅读习惯的调查报告以及美国Texas教育局有关E-book的报告表明,E-book在高校的前途是相当光明的,它将创造一种全新的阅读。这样当电子图书的消费成本、数字化标准、知识产权保护以及阅读设备等阻碍其发展的壁垒消除,当电子纸张、电子油墨等全新的技术商品化时, 电子书和网络将可能成为知识传播的主要形式,网络阅读的比例将大大上升并逐步占据主导地位,这也是笔者调查中众多年轻人所认同的。

但是不可否认网络阅读自身还存在诸多阻碍其普及发展的缺陷和问题,其中最难克服的即其非经典化、文化积淀问题,而这却是书籍阅读之所长。那么在网络阅读比例上升乃至成为主流方式情况下,传统阅读将何去何从呢?英国情报学家K.J麦克格雷指出:“没有任何一种媒介可以完全取代另外一种媒介,总的情形是相互补充并逐步统一起来以解决一个特定的交流问题”。由此笔者认为,在经过漫长阶段,网络阅读蓬勃发展起来后,书籍也不会退出历史舞台, 即时、实用的信息乃至叙事文化信息的获取将大部分由网络阅读分担;而纯粹的文化积淀和思想整理的任务则由专门撰写的书籍阅读来完成。

4结束语

任何一种事物的产生,都有着独特的时代背景,其自身也存在着诸多的利与弊,我们应当能够正确认识电子阅读为人们生活带来的正面影响,同时也要正确认识其带来的负面冲击,在新时期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力求将电子阅读带来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使电子阅读真正走入到人们的生活中,带给人们更多阅读的乐趣。

参考文献:

[1]徐超.电子阅读的关键点:内容+创新+运营[J].通信世界,2009,(42).

[2]李涛.电子阅读时代的纸媒[J].新闻世界,2010,(S2).

[3]赵娟.浅析传统阅读与电子阅读的利弊[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2).

[4]王素芳.网络阅读的发展现状和前景探析[J].图书与情报,2004,(3).

[5]刘培元.电子阅读,正向我们走来[J].信息技术教育,2007,(6).

[6]郑松辉.网络数字化图书馆传统阅读型读者群服务[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4,(2).

[7]黎风.电纸书:电信运营商主导下的电子阅读模式值得期待[J].记录媒体术,2010,(02).

[8]理查德・佩雷兹―佩纳,肖梦.出版商规划未来的电子阅读设备[J].中国报业,2010,(02).

第2篇:数字化时代的利与弊范文

关键词 浅阅读 多元性 互动性 随意性

分类号 G252.17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kim reading has become a trend that change and affect many people's reading habits and ways, also on the skim reading criticism sound can be heard without end.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skim reading are analyzed by this paper. It is believed that skim reading being a way of reading, should not be given too much of ethical, social and moral property. What information can be obtained from the skim

reading media depends on the reading personal choice. Therefore, the library should carefully analyze the distribution rules of skim reading information, and play a role on the reading guidance

function.

Keywords Skim reading. Diversity. Interactivity. Arbitrariness.

中国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改变着人们的阅读方式,传统的传播媒介已经显示出某种固化停滞的态势,而新兴的数字化阅读正在迅猛地占据着读者的市场,特别是年轻一代。阅读时代的变革在新兴传播媒介的推波助澜下已经悄然形成,某种程度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和阅读习惯。 “浅阅读”,与信息时代快节奏的韵律合拍,一个人们心目中快餐式的阅读方式也在快速形成,并以其广泛的阅读接受面而影响和改变着出版传播媒介的策划,影响和改变着整个的阅读生态。

2014年4月21日,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实施的第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最终结果公布。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成年国民每天接触传统纸质媒介时长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新兴媒介中,上网时长和手机阅读的接触时长呈增长趋势。我国成年国民人均每天上网时长为50.78分钟,比2012年的46.77分钟增加了4.01分钟;人均每天手机阅读时长为21.70分钟,比2012年的16.52分钟增加了5.18分钟;人均每天电子阅读器阅读时长为2.26分钟,比2012年的2.94分钟减少了0.68分钟。 ”[1]数字化阅读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社会趋势,与其相伴相生的浅阅读方式也慢慢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并在阅读群体中逐渐扩大和蔓延。

1 围绕浅阅读的批判

阅读是“一种从书面语言和符号中获得意义的社会行为、实践活动和心理过程,是读者和文本相互影响的过程。’”[2]随着阅读载体――“符号”外延的不断延伸,阅读的载体从纸质的文本拓展到数字文本,网络、手机、电子书等等现代信息媒介所承载的阅读文本也包含在阅读的外延之内。并且在围绕浅阅读的争论中,人们更多地把目光投向了数字语境下数字文本的阅读,把浅阅读和数字阅读划上了等号。关于浅阅读的定义,有很多。“浅阅读是指不需要思考而采取跳跃式的阅读方法,……它追求的是短暂的视觉和心理的愉悦。”[3] “我们可以把‘浅阅读’的‘浅’,看做是轻松、轻快、轻灵之意,‘浅阅读’是人们应对浩瀚信息所采取的有效阅读方式之一。”[4]有研究者指出,浅阅读负载的文本信息多有直观性的特点,“浅阅读可以集图形、声音、视频、动画等于一体,视觉图像由于剥离了高度抽象的文字编码,代之以生动、逼真、直观的影视画面,因而其内容的表达有直观、浅白的特点。人们对它的接受不需要经由编码的解析,通过联想进行,可以直接经由视觉感受完成。与此同时,阅读也不再受到阅读者自身语言文字水平及相关文化知识的限制,只需具备一般的视觉感知能力即可,这就是浅阅读。”[5]

对于浅阅读,存在着较多的争论。人们对其多持否定的看法,认为浅阅读消解了深度,只求平面的阅读,它削弱了人们对知识和事物的深入思考,只追求身心愉悦的游戏式阅读,是一种消极的、低级的阅读方式。在读书界和图书馆界,对浅阅读的批评也一直不绝于耳。从批评的声音来看,人们批评的不是浅阅读作为一种阅读方式的存在,而是指向了浅阅读负载的文本信息,指向的是浅阅读平面化、低俗化、娱乐化的消费倾向。

由于浅阅读现象与现代社会快速的发展节奏有关,人们在忙碌的生活之余,不愿再去接触高深的知识,去看那些长篇大论的文章,娱乐化、休闲化、时尚化的信息成为大众群体追捧和乐于选择的,只满足于平面的、浅显的阅读趋势,造成了浅阅读文本中充斥着很多满足观感类的、纯粹娱乐化、低级庸俗的内容。这引起业界人士普遍的排斥和批判,认为这样的阅读倾向和潮流不利于社会健康风尚的引导,对阅读群体的人生观、价值观构建,素质和修养的锤炼有不好的诱导作用。

曾有学者对浅阅读现象从理论的高度给予了解读,他认为浅阅读是后现代文化的产物,“人们的快速、浅表化的阅读,以及对无中心的、拼贴的、复制的、游戏的、媚俗的阅读内容的偏好和热情,都与后现代主义的去中心、反传统、祛魅、对抗精英主义、狂欢性以及颠覆性等特点遥相呼应。后现代主义的矛头指向是,革除文化等级秩序,打破少数文化寡头垄断文化资源的局面,以重新分配社会文化资本,消解艺术与日常生活的界限,瓦解精英主义者的权威,降低知识分子为人类代言的愿望。”[6]后现代主义的标志是大众文化和消费文化的流行,在大众文化解构掉传统、崇高等词汇的同时,消费文化代表的是现代大生产的生产生活方式,无限的复制、copy,纯粹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口味而不断地生产。“策划了‘布老虎’丛书的安波舜认为,畅销书的出版必须遵循‘出版产业化的COPY原则’,‘抽象、复制出一套有普遍意义的选题运作程序’,”[7]迎合阅读主体的阅读兴趣,产生批量生产的类型化产出模式。在整个文化制造生态的影响下,浅阅读呈现的是平面化、直线性的阅读,“它遵循着时间的经济学原则,要求文本清晰可解,像分离油和水一样容易分离价值与非价值,以便于读者最直接、最省时省事地取用,迅速享用,迅速获得愉悦,然后迅速抛弃。浅阅读不求深度,只求在最短的时间内最大量地占有信息。”[8]

后现代文化为浅阅读批评找到了理论依据:不求深度,只求获取最大化信息量的功利性阅读心态,影响着阅读主体对信息的接受程度,不去思考,不去细细品味文本信息负载的内容,只是乐于获取,为了一时的愉悦与快乐。有专家认为,“效益最大化的技术理念,也潜移默化地加强了部分人阅读行为中的功利化心态,使‘浅阅读’开始成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并反过来影响年轻一代的文化心态和文化消费心理。”“‘浅阅读’一旦成为习惯,人的思考力和文化感受力必然萎缩,久而久之,面对海量信息反而会表现出思想浅薄、视野狭窄,并最终走向责任感的轻浅和弱化。”

2 数字语境下浅阅读的进步意义

虽然浅阅读的批评不绝于耳,但怎样认识浅阅读的价值是值得商榷的。笔者以为,作为一种潮流,它的存在有其必然性。而且,浅阅读的“浅”并非“浅显”之浅,它只是一种阅读方式或阅读行为,而阅读方式并不代表着“崇高”、“正统”、“积极”等价值取向,浅阅读的媒介系统只是一个平台、载体,读者获取何种信息还要看读者自己的选择,依据自己的阅读取向和价值原则选择合适自己品味的信息资料。从这点来看,给予浅阅读过多的价值取向的判断是不合适的。“读者有目的地阅读,本身并没有错。作为一种阅读形式,它没有承载社会的、哲学的、伦理的、道义的种种责任,更没有所谓的各种危害。”[9]]我们所需做的,是正视这种影响越来越广泛的阅读方式,研究其发生发展的内在原因,分析它易于为人们接受的因素,这对于指导阅读、引领健康的阅读风尚是非常必要的。

首先,浅阅读有多元性。浅阅读获取信息的来源多是新兴媒体,并且这些阅读媒介层出不穷,每天的数字平台都推出大量的各类的信息源。从最初互联网时代的开通,到如今的微博时代,手机、E-BOOK、网络视频、电影、影视、微电影,信息源呈爆炸性生成的速度产生,数字信息不需任何审查只需一个端口就可向网络群体自己的信息,手机客户随便拍摄的一个短片、一则短信,就可把当地新闻通过手机、电脑等适时网络通讯工具传播到网上。在现如今的微博时代,这样的传播方式为更多的人所接受。数字化传播方式造成了信息的海量聚集,也改变了媒体人的工作思路,一些电子刊物和媒体人把提供更多的信息量作为开办媒体的宗旨,当“深度”无法保证的前提下,提供“全而新”的资讯便成为了不错的选择。

现代信息技术带来了全球阅读行为的革新,也打破了传统纸质媒体对知识和信息的垄断,各类信息与知识的于更新不再受限于某个机构和团体,而是回到了每一个普通个体的手中,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时代的进步,一个伟大的历史变革。虽然它提供的信息是鱼龙混杂,但无可否认的是,相对于传统的阅读时代,新媒体信息无疑是最为全面,也最为迅速的。这样的信息生成状态有利于多元精神与思想的并存,有利于知识信息的碰撞与产生。

打破传统权威对信息的垄断,面对碎片化、简约化、随意性的新媒介信息,阅读者的阅读没有了目的性的阅读,全凭兴趣、思想和价值取向来选择信息,这样的浅阅读行为更易于回到常识,回到认识事物的原点,来发现事物,而且多元化的网络信息平台往往掺杂有不同的声音,各种声音的碰撞更会使认识向着真理的层面进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新媒体形式下的浅阅读有着推动时展的进步意义。

其次,浅阅读的互动性和参与性决定着它对阅读主体有着很强的吸引力。不论手机阅读还是网络阅读,大多有一个阅读交流平台,读者阅读后可以在文本的后面对此则信息的评价和看法,与不同观点的人相互交流、探讨。这样的双向交流探讨系统有利于形成一个话语空间,促进公共空间的形成。读者天生具有交流的欲望,有说话、发出自己声音的渴望,知识信息的增生需要的就是双向的碰撞、不同声音的交汇,浅阅读媒介可以很好地让读者主动参与到信息交流的构建当中,从接受美学的层面上完成了阅读文本的循环交流过程,并通过不同阅读个体的参与交流,使阅读文本的层次内涵得到进一步的阐述,完成了文本的再创造。浅阅读媒介提供的这种互动性和参与性的阅读机制,有效扩大了阅读行为的影响力,使阅读接受向着更加深入的层面发展。

新媒介互动性和参与性向前的发展是带来了SNS,SNS的中文含义是“社交网络”,它是指由一定社会关系的群体组成的网络化社区。SNS与网络阅读结合起来,通过SNS阅读社区,把有共同爱好,共同兴趣,共同价值标准的读者群体聚集在一起。他们一起交流自己的阅读感悟,个人的阅读报告,分享近期阅读的好书等等,通过交流探讨获得更多的阅读信息,提高自我的认知能力,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锤炼个人的思想内涵。这种具有同仁性质的阅读社区更加完美地发挥了浅阅读媒介的互动性和参与性等功能,使数字时代文化信息传播空间更加具有公共性和多元性的品性。如今,国内做的比较好的豆瓣网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性质豆瓣社区已设计读书、电影、音乐等等众多领域,成立有27万个兴趣小组,涵盖707个城市,6040万居民,为推动国人的阅读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最后,浅阅读的随意性使阅读行为有很大的渗透性和普及型。在中国传统社会里,读书是一件神圣的事。“红袖添香夜读书”,读书讲究在特定的意境、氛围下进行,需正襟危坐,需“挑灯夜读”,苦读式的阅读传达出对书的敬畏之情。这些读书的仪式化指向的是对书的“圣化”,把读书的行为看成是圣贤人做的事情。这种阅读的文化传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对读书人身份的认定,人们普遍认为,阅读就应该是正襟危坐,阅读就要潜思苦想,阅读就需有庄严的仪式化的形式。而传统文化中“仪式化”的阅读方式需要整片的、大段的时间,非常适合学究型、专家型的读书人,在现代信息化的时代,普通大众的读者群体很少有机会或时间从事这样的阅读,在快速变革的时代,他们忙于奔波,在各种社会化的规定中疲于应付,他们的时间被挤压成碎片、片段,没有办法拼凑成传统阅读习惯下的长时间阅读。

在这样的现实压力下,阅读时间只能从碎片化的时间中截取,在打碎整体的碎片化时间中,网络新媒体以其方便、随时、随地的便捷占领填补了这些时间段。一个智能上网手机、一个阅读器,就可在公交车或地铁的乘车中,在咖啡吧等候友人的过程中,在各种时间的间隙里,进行阅读,打发无聊的时间。国外人均阅读量高于国人,这其中一个因素就是国外读者阅读时间的任意性、随性化,利用大量碎片化的时间延长了人均阅读时间。因此,由新媒介带来的浅阅读方式也具有一定的革新意义,无论阅读的质量如何,浅阅读大大提高了国民人均阅读量,使现代爆炸性资讯信息在时间维度上达到最大限度的蔓延和扩张,而且,新媒介针对的阅读群体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读书人,不是带有“圣人”光环的精英群体,而是面向所有的大众,只需拥有新媒介的终端浏览器,就可任意、平等、自由地获取自己感兴趣的阅读文本和资讯信息。把知识信息从知识分子群体推广到普通大众,这不得不说是浅阅读媒介进步的革命意义。

第3篇:数字化时代的利与弊范文

关键词:电子档案 传统档案 发展

中图分类号:G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3-234-02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信息技术的普及与发展,电子档案的发展也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电子档案是随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应运而生的,由于它具有成本低、信息容量大、检索快捷、传输方便等传统纸质档案无法比拟的优点,它的产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青睐。尤其是档案的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共享和网络查询服务将成为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在未来数字化时代电子档案能否完全替代传统档案的作用和功能,是新时期档案管理人员面对的新课题。对此,笔者从以下方面谈几点看法。

一、传统档案的利与弊

传统档案历来是历史的真凭实证,它的这种凭证作用,构成了传统档案的基本价值――凭证价值。“传统档案是以纸质文件材料为对象,是原始的历史记录。也是传统档案的主要特点和本质属性”。传统档案之所以具有凭证作用,是由传统档案的形成规律及其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从档案的形成看,它是原始形态的记录品,也是当时、当地、当事人真实留下来的历史记录。未经任何人改动的原稿和原本,比较真实地记录和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思想和活动,可靠性强,是管理者经过长期实践已总结出的一套工作流程及工作方法、原则。如:归档立卷制度,一年归档一次等,是令人信服的证凭实据,白纸黑字、铁证如山。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网络技术的兴起,传统档案与社会发展的要求矛盾日益突现。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传统档案受时空制约。传统档案的利用方式较多,因是实物,查证、借阅、陈列展览、咨询、函调、编史修志、公布等一目了然。这些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对开发档案信息资源和发挥档案的功效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又都受到一定的时空限制,利用者为了获取关于某一领域、某一主题的档案不得不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在室内查询,若主题不明确就会增加查找的难度,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2)传统档案受存放制约。传统档案以实物的形式存放,在馆藏方面需要大投入、大资金、大空间。而我国许多基层档案馆由于受资金等方面的制约,不可能达到馆藏所要求的条件,因而会造成许多门类载体的档案流失,这给档案管理部门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电子档案面临的难题

我们在青睐电子档案优越性的同时,还须高度关注电子文件给档案管理工作带来的一系列棘手难题。在这些难题没有妥善解决之前,传统的纸质文件绝不能轻易退出历史舞台,传统文件和电子文件的必须延续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当前电子文件及其归档管理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如何确保和鉴别电子文件的“四性”难题上,即原始性、完整性、安全性和可读性。(1)原始性难题。原始记录性是档案的本质属性,这种原始记录一方面表现在档案的内容上,另一方面表现在档案的形式上,如:当事人的亲笔手稿、领导者的亲笔签署等,都表现出真实的原始性。也正是档案的原始记录性,才使得档案区别于图书、情报、资料等其它信息,而具有法律凭证作用。在办公自动化系统中,电子文件从起草、修改到印发都在计算机上进行,它便于修改、便于复制的特性,难以判定是否真是可靠。而对于纸质文件我们可以说“白纸黑字、铁证如山”对“虚拟”的电子文件却很难确认其凭证价值,这是电子档案管理遇到的最大困惑。(2)完整性难题。档案价值需要以归档文件的完整性来维护。纸质文件形式简单,纸质文件的关联可以通过信息实体的排列、组合及著录加以保持。而电子文件的格式、结构和存储方式都比较复杂,文件的内容及文件之间可以建立复杂、多维、虚拟的连接,如多媒体文件需要将多种格式文件集成后才能展示图文声茂的效果;数据库须由许多数据库文件及辅助文件的结构化组合,才能记载千姿百态的信息世界;反映文件制作、运行过程的背景信息是形成文件“附加值”的必要组成部分,而收集、维护电子文件的背景信息要比纸质文件困难得多,如归档文件的附件、图纸、图表及批复件的请示难以组成一整套的归档文件。因此,维护电子文件归档的完整性又面临严峻的挑战。(3)安全性难题。归档文件保护和保密是档案工作的重要任务。电子文件和传统的文件管理形式不同,纸质文件专人管理,安全保密责任明确。而电子文件由于在计算机上存储,载体的转换性、信息的易改性、复制的简单性、传输的快捷性、信息接受对象的开放性以及文件内容的可分解性,不仅造成电子档案与载体的分离性,使电子档案信息随时有被修改、窃取、销毁的危险,而且,也长期处于共享计算机网络资源环境下的使用者淡薄了对电子档案存储的关心,从而影响了电子档案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可靠性;容易受计算机病毒侵袭、黑客攻击等特点,使它的安全保密成了管理中薄弱环节,稍有疏忽就会造成信息的泄露和严重的损失。(4)可读性难题。电子文件与传统文件显著区别在于电子必须借助特定的计算机软件、硬件进行阅读和运行。而计算机系统,由于各自的编码方式不同、硬件型号档次各异、加上制作、查询、读取、运行电子文件所依赖的软件在迅速地更新换代,由此使归档电子的文件长期性受到严重的威胁。如果电子文件不能顺利地读出,或读出时失真,或无法正常运行,则电子文件中的信息将成为“死信息”,再有价值的文件也失去其保存价值。另一方面,互联网的开放性,使电脑病毒和蓄意破坏的电脑“黑客”对载体形成威胁,载体一旦被电脑病毒感染或“黑客”闯入,就可能造成信息数据无法读取,或载体内所存信息的丢失,甚至造成整个信息系统瘫痪,这是电子档案再次遇到的难题。正因为电子文件具有上述四个方面的难题,决定了它取代不了传统文件,两者必须,互为补充。

三、电子档案与传统档案的关系

传统档案是电子档案形成的基础。电子档案的基础是其信息资源成为电子化资源,而这些电子化档案信息资源的建设,离不开传统档案的支持。档案信息资源都是直接来源于社会实践活动,是社会实践活动真实的历史记录,这些档案信息资源是不会自动进入电子化网络的,除了部分是由形成活动的开展者直接以电子形式形成并提供上网外,相当部分档案还必须依靠具体的传统档案馆去收集、整理、加工、然后扫描转录为电子档案后才能供网上使用。因此电子档案建成后,传统档案仍要做好馆藏收集工作,并据此建设相应的档案信息数据库,这是电子档案拥有丰富档案信息资源的保证。否则,电子档案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电子档案馆所提供的档案信息的原始性、真实性和可考性必须有传统档案馆藏的相关档案资料作保证。否则,电子档案也将名不副实。尤其是电子档案目前还不具备法律凭证效力的情况下,传统档案的基础和保障作用就显得更为重要。

电子档案是传统档案的发展。电子档案具有传统档案所不具备的技术条件,从而在服务手段、服务质量、提供信息的广度和深度等方面都比传统档案有了很大的提高。电子档案把传统档案的社会功能进一步增强和扩大。电子档案扩大了传统档案的信息资源,电子档案的信息环境,可以拥有来自各地的各种档案信息资源,这些资源不为我有、却胜似我有,各传统档案馆都可以方便使用。传统档案馆除了提供自己的馆藏为利用者服务外,还可通过电子档案提供其他档案信息为利用者服务。

四、电子档案与传统档案并存的意义

1.解决电子文件的管理难题。我们应该承认纸质文件向电子文件的过渡是一个必须的过程,但在管理初级阶段,可采用两种载体文件“双保险”和优势互补的方法来解决电子文件管理中遇到的“四性”难题。

2.积极探索多元化的管理模式。信息管理对象的多元化是当今时代的发展趋势。如果我们仅仅着眼于内容相同载体不同的归档文件的同步管理,而排除对纸质或电子文件的“单轨”管理,显然是不现实的。计算机的普及必然造成电子文件的与日俱增,工作量的增加。如果一味地强调电子文件的纸质化,或盲目追求纸质文件的电子化,都将使目前负担过重的档案管理人员背上沉重的包袱。

3.更好地整合信息资源。目前我国档案管理中遇到的倾向性难题是由于长期以来档案鉴定工作的相对滞后和档案收集思路的狭窄,使有些档案部门的信息资源质量和结构配置存在相当程度的不合理性。减少档案信息资源中的重复冗余和“寿终”未“寝”部分,使档案部门“减肥”,并吸收电子文件的新鲜血液,这是档案管理面临的迫切任务。

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利用,为档案的管理、利用工作提供了可行的技术和方法。加快推进档案资源数字化、信息管理标准、信息服务网络化的进程,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档案工作的新思路新途径,更好地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张秀敏.电子文件与传统文件鉴定之比较研究.浙江档案,20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