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德育的最基本途径范文

德育的最基本途径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德育的最基本途径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德育的最基本途径

第1篇:德育的最基本途径范文

首先,根据思想品德课的目的、任务、地位和作用,在教学中,应强化以下几方面的德育功能。

1.思想品德的导向性。在现阶段,要集中体现在引导学生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方向,就是要把学生的思想、言行、判断是非和衡量得失的标准,以及抱负、理想导向基本路线指引的轨道上来。这是思想政治课应该发挥的最基本、最首要的功能。

2.道德品质的可塑性。提高道德素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中学时期青少年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既有渐趋成熟的条件,又有着可塑性。要帮助学生从最基本的区分该做与不该做、好与坏到逐步明确社会主义社会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逐步形成正确的、高尚的道德信念和道德理想。

3.行为习惯的养成性。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基本原则,而指导与帮助学生学以致用,言行一致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这就要求思想品德课在发挥思想政治导向功能、道德品质的塑造功能的过程中,重视学生的实际行为表现,引导他们不断提高对自己的要求。

其次,针对德育工作的现状和应具备的功能,当前应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做好工作。

1.必须承认思想道德教育功能的广泛性、分层次性、讲实效性可行性。对学生的教育应是多方面的,除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外,还负有实施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文明习惯的培养,以往的德育工作,要求过高、过急,超出了学生可接受的程度,欲速则不达,出现了动机与效果的矛盾,愿望与实际的矛盾。我根据以往的经验教训,注意把握好可行性,真正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恰如其分地确定不同阶段、不同年级、不同群体的德育目标,分层次要求,脚踏实地,循序渐进,逐步提高。思想品德教育,只能根据学生身心和智力发展水平特点,从他们成长的实际出发进行。例如培养学生行为习惯时,应该引导学生从尊重,接受一定规范的约束开始,到逐步“自律”,才有可能达到“自觉”,真正做到以一定的道德观念、道德理想支配自己的行为。教师应从学生常见的和较为熟悉的心理现象入手,抓住最需要解答的心理问题和最应该解决的心理矛盾,展开品德培养内容的几个方面和层次。

2.要把灌输与自主自律结合起来,力求知、情、信、意、行统一。现在是中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我们要及时地向学生进行的教育,正面的东西不学习,反面的东西就会侵蚀。“愚蠢来自无知”,要实现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首先要解决好“知”与“不知”的矛盾,使实现德育功能有扎实的思想认识基础。实现了“知”,还要解决“信”与“不信”的问题,要把“信”与“不信”的环节作为关键环节来抓,在“信”基础上引导学生落实在“行”上,实现“知、情、信、意、行相统一,在学习知识过程中,摆事实、讲道理、有分析、有说服力、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鼓励学生自主、自信、自尊、自律。要把正确思想的灌输与引导和培养学生自律的能力相结合,使正确的观点、理论、伦理、信念占支配地位,全面提高学生道德品质。

3.对思想道德教育要“定性”和“定量”相结合。思想道德教育有其特殊性,重视思想道德教育,解决一手软一手硬的问题,就要把道德教育的功能完全归结为量化管理,一点一滴、一言一行、一思一想都纳入量化。但全部转化为量,也是不科学的。“定性”和“定量”,在德育过程的不同阶段、不同对象和不同任务目标中具有不同的功能,二者不能互相替代,对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训练,养成教育,可以量化,而具体思想问题的解决,个性心理的指导,世界观、人生观的培养就只能采取“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办法,才有较好的效果。“定性”与“定量”应结合实际灵活运用。

第2篇:德育的最基本途径范文

摘要: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途径很多,但新时期思想德课,对初中学生来讲,是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行为规范的重要途径之一。提升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功能既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客观要求;也是当前摆在政治教师面前急需解决的一项紧迫而重大的课题。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发挥德育功能淡华竞争强化合作

长期以来,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在教学目的、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往往比较注意狠抓双基,重视科学知识的整体性,强调知识掌握的系统性和逻辑顺序渐进,但对于确立学生的政治素质、培养道德品质、发展能力等方面比较忽视,这是一个很大的失误,其实质就在于忽视了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属性,把它仅仅看成一门文化知识课,而且还忽略了其他的教育途径的作用,如班、团、队的组织活动、课外活动以及社会、家庭的教育活动等,这在事实上而不是主观上把思想品德课置于封闭状态之中,形成单一的说教模式,这种状况严重淡化和消弱了思想品德课在思想品德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和主渠道作用。为了适应当今世界国际竞争的要求,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重大问题就是要切实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实行素质教育,首先应把德育放在首位,中学思想品德中的教材、课堂教学能起到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载体”作用。因此,如何充分发挥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功能,这是广大思品教师必须认真研究探讨的一个重大课题。下面根据自己多年的思品教学实践,谈一谈自己的浅见。

一、探索新教法,激发主动性

1.认真开展教学活动,寓思想教育于知识教育之中。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特点,把教学的立足点放在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方面,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政治素质和行为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内容的思想性,注意寻找知识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和行为教育的结合点,寓思想教育于知识教育之中,努力使传授理论知识的过程和学生掌握知识、提高思想觉悟的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如在讲授初中思想品德课中我们伟大祖国幅员辽阔、资源丰富、河山壮丽、历史文化悠久等有关内容时,可采取图片、实物、录音和录像等教学手段,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的高山大川、一草一木,大力宏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灿烂的科技成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之情,让学生把爱国之情转化为报国之志,从而自觉地树立为建设四化、振兴中华而献身的伟大抱负。

2.努力探索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吸引力和说服力。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必须努力探索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吸引力和说服力,增强教学效果。提高吸引力,是上好思想品德课的前提条件。没有吸引力,就没有生命力。在教学中,要努力改变一般化、概念化和程式化的教学方法,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根据教育对象的特点,有的放矢地针对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特别是“热点”、“难点”问题,联系实际展开教学。如当前存在“经商热”、“出国热”和“超前消费”等现象。在教学中,要讲清讲透原理,也要敢于触及现象,善于用疏导的方法,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认识问题,使理论知识更具体、更深刻、更生动,从而更具有吸引力。提高说服力,就是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用举例分析归纳的方法,使学生弄通理论知识,增强思想品德课的信度。如学习十六大报告、国内国际的最新建设成就和时事等,材料要“精”,对所掌握的材料要“去粗求精”,尽可能做到完整、典型、精确。内容充实,并非材料越多越好,而是材料要充分有力,要恰如其分地说明问题。材料要“实”,就是要言之有物,要有实际的东西,要用学生熟悉的实际经验、实际感受的内容来举例,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内容的起真实感和亲切感,而且可以大大提高说服力。

3.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参与意识。思想道德教育涉及大量的实际问题,单靠课堂教学不可能完全解决,而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不仅有助于学生解决思想认识问题,而且还能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课堂活动的形式主要有两种,即自我教育形式和社会实践活动。

二、淡化其竞争,强化其合作

第3篇:德育的最基本途径范文

【关键词】 高校;德育;美育;关系

高等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活动,由德育和美育组成,他们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既是高等教育的内容,又是实现高等教育目的的途径。

一、德育和美育的内涵

德育的内涵是国内德育界长期争论的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范畴进行具体的理解以及从不同的角度去界定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在西方的教育理论中对德育的理解是“moral education”,即狭义的理解,把德育的概念理解为道德教育。在我国许多人认为德育必须包含更多的内容,即广义的德育概念,包括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质。甚至更大范围的内容包含在内。我们对德育外延的界定可以遵循“守一而望多”原则,“守一”即是强调道德教育作为德育概念范畴的最基本的内涵。[1]强调德育应从最基本的道德品质培养做起;“望多”是指德育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等基本的教育内容。即我们把德育理解为“以道德教育为主,思想和政治教育为辅”。从情感方面讲德育我们还可以把它理解为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

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是按照美的标准培养人的形象化情感教育。教育者通过美育培养出具有敏锐的感受力,丰富的个性,高尚的审美情趣和道德修养的人。美育以形象为手段,以情感为核心,这种教育可以陶冶人的情操、丰富人的感情、开阔人的视野,可以使人具有一定的美的理想、美的品格、美的素养以及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二、德育与美育的关系

1、德育与美育的相通之处

德育和美育是两种不同方式的教育,是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两个不同方面,一个是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一个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两者有不同的出发点,却有着一致的教育目的。德育的目的是为社会培育出有利于社会发展的“四有”新人,使他们拥有健全的思想和道德。德育的实施过程其实就是对人心灵的洗礼,通过教育对人的心灵的净化,从而使人们拥有完美的人格。美育则是对人进行思想上的影响,促使他们提高思想觉悟,形成优良的思想道德品质。由此可见,德育和美育在教育目的上都有着相同点,他们的最终目的都是培养真善美的人格。

(1)在内容上,德育和美育具有融合互补的内容。德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善,美育的目的则是为了培养学生发现善,他们都属于人的精神活动的范畴,判断真真假假、善恶是非,是德育和美育的共同行为准则和教育目的。从教育内容上讲,美和善是一致的,虽然美的事物不一定就善的,但是善的事物从某种意义上讲一定是美的。以往的美学理论也谈到,美和善在本质上具有相互融合的根本属性,由此也就造就了德育和美育有着一种相互融合的关系。

(2)在心理上,德育和美育有着相通之处。他们都是通过使学生的心理状态的改变来得以实现的。德育的心理状态是一个以一定的方式组成的系统,它包括了道德认知、情感、意志以及行为习惯。然而美育的心理状态是一个感悟系统,它包括了审美感知、情感、理解和评价等。在教育过程中,以上两种心理状态在感知和体验上具有显然的交融。

2、德育与美育的区别之处

德育和美育作为我国全面教育的两个不同的方面存在着相通之处,很明显它们之间也存在着区别,这样两者才会融合互补达到更好的教育目的。

(1)从概念上区分,德育主要以塑造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为主,是为了使学生遵守以社会思想为准的行为规范,并且使他们养成相对应的品德的一种活动,是思想政治教育、法律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称。它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使学生成为具有良好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好公民。美育即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又称审美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以美引善。

(2)从教育性质上区分,德育是一种规范性的教育,它侧重于人们对社会行为的判断,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人格。而美育则注重于创新,注重于发展学生的个性。美育和德育在实现学生全面发展方面发挥着各自不同的作用,两者在教学性质上的不同恰恰可以相互补充。美育可以通过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使他们具有感受美、理解美以及鉴赏美的知识和能力,把他们通过德育获得的道德品质内化为心灵美。两者的相互融合促进学生的内在美与外在美的统一。

(3)从教育方法上区分,德育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通过思想道德理论对学生进行教育。而美育则是通过开展一系列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得到感知和教化。他们在实施方法上的不同使得美育在实施过程中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生动形象、愉悦情感、潜移默化、主动自由。美育在实施过程中的特点恰恰可以弥补德育在实施过程中的缺陷。德育中所树立的道德形象相对之下就比较抽象。美育是通过具体生动的形象来感染人、教育人,寓教育于美的形象当中。美育是以情感活动为中介具有一定的深邃的教育,它常常使学生身心处于愉悦的状态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效果是深刻而久远的,愉悦情感、潜移默化中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审美能力,从而塑造高尚的人格,这是美育的主要任务,高尚人格的塑造自然也就是德育所要表达的主要目的。德育由于学科本身的严肃性、逻辑性,决定了学生必须克服自己的情感,接受与适应理性思维的训练。美育则是不带任何的强制性,它是靠美的事物本身所具有的魅力打动人。

通过上述对德育和美育内涵的阐述以及两者的联系的分析,我们不难得出,德育和美育是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他们之间是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辨证关系。“德”是“美”的灵魂,“美”能促进“德”的养成。因此,加强两者的相互融合,对于培养学生完整的人格,使学生获得幸福感,成为真善美的人有着重要的作用。

【注 释】

[1] 王仕民.德育功能论.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2-3.

【参考文献】

[1] 席勒.美育书简.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

[2] 朱红.美育.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3] 康德.判断力批判上卷.商务印书馆,1964.

[4] 谭传宝.德育美学观.山西教育出版社,2001.

第4篇:德育的最基本途径范文

    笔者在这里所指的德育自身,是指有关的德育课程和专门的德育活动,对于学校德育工作,这两方面自然 是最基本的教育因素。但是,德育与其它几育相比较,其独立性要弱得多,光靠德育自身(如政治课和政治活 动)而忽视其它几育的德育因素,就不可能收到好的德育效果。同时,德育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还得看其 它几育效果的好坏,其它几育的教育效果,直接反映出德育的教育效果。故笔者认为:广义而言,学校的所有 老师都是德育教师,学校的所有课程都是德育课程,学校组织的所有活动,都应是德育活动,整个学校就是一 所德育学校。如果我们把德育同其它几育割裂开来,或藐视其它几育的德育功能,那么,德育工作是难以有大 的成效的。下面,我们将主要探讨美育的德育功能以及德育与美育二者的关系问题。

    事实上,对于美育的德育功能的探讨,已不是什么新课题,许多人在这方面已有过深入的研究,并得出了 诸多的结论,如美育具有辅德功能,能陶情冶性、令人高尚,是德育的有效手段和途径等等。遗憾的是:往往 只是在谈到美育时,人们才想起美育的德育功能,而在谈到德育时,我们又很容易忘记美育也具有德育功能。 在另一方面,也正是由于我们是从美育的角度去谈美育具有德育功能,而不从德育的角度去谈美育的德育功能 ,美育的独立地位就很难得到保证,以致它只能被看成是德育的附庸而受到轻视,这样,美育的德育功能也就 无从实现了。我们认为:孤立地谈德育,孤立地谈美育的德育功能,而不考虑德育与美育二者的关系,德育难 以收到好的效果,美育的德育功能也难以实现。为此,笔者提出“德美并重”的观点,并认为这将是一条解决 德育低效问题的有效途径。

    《乐记》是我国古代的一部音乐美学著作,也是一部社会美学著作,它从不同的角度与不同的层面对于礼 乐二者的关系进行了较深刻的剖析,对于艺术在社会生活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作了详尽的阐述。依《乐记》所 见,礼与乐、德与美无论对社会发展、国家治理、人的身心和谐、言行协调等都是不可或缺的,二者相反相成 ,缺一不可。从《乐记》中,我们不难发现:德美并重、德育美育化,乃是中国古代儒家德育思想的精妙所在 。西方国家从古至今也莫不如此。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就说过“善就是美”。德国古典美学家、美育的创始人 席勒提出“美育”的初衷是:通过美育来挽救被大机器生产所扭曲肢解的人性和片面发展的人,进而拯救整个 社会。现代西方德育界所盛行的“行为技术学”更是与儒家的德育思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它反对灌输与过分 的约束,反对与人为敌的清规戒律,注重暗示与心理感召,因而强调创造出一种舒适富有美感的氛围,在这种 氛围中,人的行为能有效地控制在理想的范围内,且又能提高工作积极性与生产效率。

第5篇:德育的最基本途径范文

[关键词]儿科教学 渗透 德育理念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13-0235-01

德育教育是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内容。德育即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学校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人才,人才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更应该具有良好的品质。强调把德育放在首位的思想在社会上已经形成共识。儿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指儿科专业课教师在进行儿科教学知识传授和讨论的同时,通过言传身教的手段,充分挖掘儿科专业知识中所蕴含的思想、道德因素,并通过与教学内容的自然交织引起学生内心的体验,引导学生实现人文知识的内化和道德情操的升华。

1 在儿科教学中切实转变医德教育观念

医学院校一定要积极突破传统教育观之束缚,从而实现传统医学教育思想朝现代教育理念之转变,一是医学院校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学院领导,不仅应当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医德教育,而且还应在行动上深化医德教育,不但要将医德教育放在和医学专业教育引言的位置上来抓而且还应当对医德教育实施系统化课程设置。二是医学院校要建立起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以人为本所体现出来的医学教育目的就是应当切实满足人在发展上的需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以此来作为医学高等教育发展的根本立足点,并在教育的过程之中积极培养医学院校大学生良好的思想观,从而切实走出一条以大学生为本的教育实践观。

2 医学生德育教育工作应与专业思想教育相结合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业务过硬、思想可靠的可用之才。结合专业思想教育有助于提高政治思想教育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所以,以治病救人、救死扶伤为中心的人道主义和人本主义教育就应该成为新时期医学院校德育教育工作的基本落脚点。只有使医学生把关心、爱护、同情和尊重病人这一人道主义最基本的要求内化为其内在的道德需要,才能不负“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重任。因此新时期的医学院校德育教育工作应该在以人道主义为主要内容的职业教育的基础上,加强对人本主义思想的宣传和灌输,使医学生们尽快树立“一切以人为中心,尊重一切人的生命和意志’的思想观念,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的宏伟理想。

3 在儿科教学中要明确教育主体,形成“全员教育”意识

德育主体不仅包括承担德育任务的教师,还包括学生导师、带教教师、管理人员和医院职工。各级领导、教师和职工共同担负德育工作职责,形成“全员教育”意识。教育主体需要通过自己的思想、言语和行为,以不同方式传递给医学生,对医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需要有履行职责、规范行为的意识,并贯穿于具体工作过程。在儿科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医

学生了解患儿对生命的渴望及其家长对医生的殷切期望,这对他们树立职业神圣感和使命感有极大的益处,如当医学生看到教师始终把患儿的需要放在第一位时,深深地体会到了儿科医生的奉献精神。

4 在儿科教学中要真诚互动,平等交流

目前教改强调的是课堂上师生的集体互动以及学生的积极参与,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这样,不仅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增加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还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在儿科教学中课堂上,老师要不失时机地给学生创造互动的机会,鼓励学生多思考,勤举手,课堂交流,课下讨论,而老师要及时地给一声鼓励,一个微笑,一个眼神,让学生得到肯定和鼓励,处处感到老师的点点关爱,在爱的教育中触及灵魂的深处,从中有所感悟。

5 在儿科教学中寓德育理念于言传身教中

我们的医学生大多正是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时期,模仿性很强。老师是和他们接触最多的成年人,老师的道德品质、价值取向、工作作风、言谈举止等犹如一本活教材有意无意间对他们起着潜移默化、言传身教的作用,这种作用是其他人员所难以做到和无法取代的。所以儿科教学中进行德育理念教育,老师更要身体力行,率先垂范。例如:从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上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教态,从教师在实验室、医院带教等示范操作中表现出的高度责任心及良好的职业素质,从教师在医院带教时视病人如亲人、不怕脏不怕累,在紧急情况下对患儿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等动人场面中,学生耳濡目染找到了仰慕、仿效的榜样。只有教师品行端正才能真正感化学生,使学生受到高尚道德的熏陶。

6 加强德育工作的科学研究,努力提高儿科教学中德育工作水平

德育是一门科学,因此,要加强对德育工作的科学研究。特别注重研究医学教育中儿科教学中德育工作的规律,借鉴和吸收其他行业德育教育的成功经验,探索适合医学院校的行之有效的德育工作方法和途径。加强对儿科教学中德育工作评估的研究,确定适宜的指标体系,力求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对德育工作进行宏观准确的评价。医学院校应鼓励和支持开展儿科教学中德育工作的科学研究,设立德育方面的研究课题,增加对德育的投人,不断改善条件,优化手段,注重提高儿科教学中德育工作的科研水平,用科研的成果指导德育工作。

参考文献

[1] 陈秋玲医学生医德教育模式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07(19).

[2] 沈雁霞.刘奇.浅论新时期医学院校德育教育的现状及对策[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

[3] 肖肖,刘涛.当前医学生德育教育途径存在的向题及成因[J].当代医学,2009,15(27):111-112.

第6篇:德育的最基本途径范文

>> 浅谈中职旅游专业学生服务意识的培养 谈中职旅游专业学生服务意识的培养 刍议技校旅游专业学生服务意识的培养 高职旅游专业学生服务意识的培养 中职酒店服务专业学生服务意识的培养 分析高职教育旅游专业学生服务意识的培养 论酒店服务专业学生服务意识的培养 浅析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服务意识的培养 空乘专业学生服务意识培养的探讨 浅议中等职业教育旅游专业学生服务意识培养 论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服务意识教育和培养 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服务意识培养刍议 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学中学生服务意识的培养 浅析旅游职业院校隐性课程的开发与学生服务意识的培养 探讨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服务意识教育与培养的途径 酒店英语教学中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服务意识的培养 浅议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服务意识的培养 关于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服务意识教育与培养途径的探讨 培养中职学校珠宝专业学生职业意识的探索 关于旅游专业学生自主服务意识的培养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艺术 > 论中职旅游专业学校学生服务意识的培养 论中职旅游专业学校学生服务意识的培养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服务意识是旅游服务行业最基本的行业需求,也是中职学校旅游专业学生适应行业需要的最基本的能力和素质。因此,服务意识的培养应是成为中职学校旅游教育最根本的任务之一。

关键词:中职学校;旅游专业;服务意识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童编号:1671--7740(2010)03--0175--02

一、中职旅游专业学生服务意识欠缺的原因分析

1.学生劳动观念较差。由于受家庭和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尤其是90后独生子女中普遍存在着劳动观念不强、劳动习惯不好、环境与生存意识淡薄、自理能力弱等现象,更不用说有为别人服务的习惯了。这正是学生综合素质不尽人意的根源,其结果必将导致责任感的失去,在价值取向上,往往是只图索取,不思奉献。

2.学校教育的偏差。旅游教育中长期存在着重书本理论知识的传授和专业技能训练,而忽视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及劳动态度等因素的培养,不注意在日常行为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

3.社会、家庭教育的误差。长期以来,由于几千年的“学而优则仕”封建传统观念的影响,从事服务工作的人被看成是下三流、人下人,至今社会上还有轻视服务行业的现象。为使孩子将来能成为人上人,许多家长让孩子全身心地学习,只要学习好就一好百好。自己宁肯包揽所有家务,也不愿给孩子一点劳动的空间,甚至对孩子在学校的积极、主动的劳动表现极为不满。久而久之,养成了孩子懒惰和依赖心理,不懂得孝敬父母,不懂得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从而影响了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

二、培养中职旅游专业学生服务意识的重要性

希尔顿饭店的创始人、世界旅馆业之王康・尼・希尔顿在谈及希尔顿饭店的成功经验是曾说道:良好的服务意识无形中为我们饭店增加了客源数量和单位产品的利润,它是我们现在必须做的,也是以后必须坚持的。西方酒店业也认为服务就是SERVICE(本意亦是服务),而每个字母都有着丰富的含义:S――Smile(微笑):其含义是服务员应该对每一位宾客提供微笑服务。E――Excenent(出色):其含义是服务员将每一服务程序,每一微小服务工作都做得很出色。R――Ready(准备好):其含义是服务员应该随时准备好为宾客服务。V――Viewing(看待):其含义是服务员应该将每一位宾客看作是需要提供优质服务的贵宾。Inviting(邀请):其含义是服务员在每一次接待服务在每一次接待服务结束时,都应该显示出诚意和敬意,主动邀请宾客再次光临。C--Creating(创造):其含义是每一位服务员应该想方设法精心创造出使宾客能享受其热情服务的氛围。E--Eye(眼光):其含义是每一位服务员始终应该以热情友好的眼光关注宾客,适应宾客心理,预测宾客要求及时提供有效的服务,使宾客时刻感受到服务员在关心自己。服务意识是发自服务人员内心的,是服务人员的一种本能和习惯。服务意识取决于服务人员对自我角色的认知,对服务工作的认识和看法,它是服务人员内心的愿望与观念,是在掌握了业务技巧,把握了服务的本质和规律,加之兴趣情感等个性品质方面的因素后形成的心理上成熟的行为习惯,很难简单地通过规章制度去强制建立或调整。服务意识要求服务人员具有主动服务的兴趣、热情等个性品质并形成心理上成熟的行为习惯。旅游业是服务性行业,旅游服务是其最基本的“产品”,是旅游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服务意识是旅游服务行业最基本的行业需求,是旅游从业人员业极为重要的理念。旅游从业人员只有在良好的服务意识指导下才能发挥工作热情,提高对旅游工作的兴趣,为顾客提供优质周到的服务,从而为旅游业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旅游专业学生的素质是多方面的,包括思想素质、知识素质、专业素质、职业素质等等,缺乏任何一种素质都不可能成为合格的旅游工作者。对于未来的旅游从业者来说,服务意识是旅游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是基础,也是旅游专业学生适应行业需要的最基本的能力和素质,只有具备服务意识,其他素质才能发挥作用。困此,旅游专业应该把服务意识的培养作为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加以重视。

三、培养中职旅游专业学生服务意识的途径与方法

1.进行专业思想教育,树立正确的旅游服务观念。多学生认为导游挣钱容易才去做导游的,这种动机危害很大,要是缺乏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只为谋财而不择手段,就会导致国家或地区的旅游形象受到损害。因此,旅游服务意识的培养首先要从思想政治教育人手,通过专业思想教育、敬业爱岗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旅游服务观念,强化旅游服务人员的社会责任感。在旅游教学中我们常常给学生灌输这样一种理念;“客人总是对的”、“顾客是上帝”、“客人第一”,要求学生具有宽容、忍耐、服从、敬业的品格和意志力。学会服从不是知识、学识的多少能够决定的,而是一个人思想感情、情操、品质和精神境界所决定的。学生在心理上理解、接受了这种思想,进入这种境界,他在对待客人的态度上便会真正贯彻“客人永远都是对的”的服务观念,从而无论在任何时间和场合,对待任何一位客人,都会笑得更甜、更美、更自然。同时,在旅游业中,百分之百的规范服务并不能换取百分之百的客人的百分之百的满意,这是因为服务需求的随意性很大,尽管服务员已经尽心尽责,但客人会因其自尊、情绪、个人癖好、意外情况、及时需求等原因,提出服务规范以外的各种需求。所以我们要教育旅游专业学生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追求尽善尽美的服务效果,从给客人创造惊喜中获取自己的服务人生,在客人的惊喜中找到富有的人生。

2.通过学科理论的渗透,培养旅游服务意识。在旅游教育中,要充分发挥学科渗透的作用,多门学科的教育要形成合力,适时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如在《旅游礼仪》课教学中,通过礼仪礼貌等的教育,使学生明白良好的礼貌礼仪是旅游优质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打开人际沟通的钥匙,是提升个人和企业形象的法宝。让学生懂得在对客人服务中怎样才能更热情、到位,更富有人情味,给人以美的享受;在《导游业务》教学中通过创造“现实情境”、“模拟情境”、“交流情境”让学生体验做导游应掌握的规范化程序。在《客房服务》教学中,就要在模拟客房室中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客房服务员,真正体验“客人人住我做房;客人睡觉我铺床;客人如厕我涮桶;客人洗澡我擦缸”等程序及其心理承受能力,并从中体会到劳动服务的艰辛与乐趣。通过这样的一些活动,全方位提高学生的服务意识。

3.优化育人环境,加强教师服务意识的培养。教师是育人的主导,教师的素质如何会直接影响到教育的效果。在教育学生的同时教师的服务意识又怎样呢?在对某职业学校教师的调查问卷中,有80%的教师从来就没有“学生是上帝”的观念;有78%的教师认为教师的职业就是塑造学生的灵魂。有65%的教师认为职高学生根本不值得教,做职高学生的老师没有任何价值感。由此可见,教师在职业观、教育观及学生服务意识上还存在偏差,那他们中的一些人怎么可能尊重学生?只要求学生有服务意识而教师却没有,这样的教育是不平等的,也决不会有好的结果。所以,教师的服务意识教育同样需要加强。在旅游教育中,学生的服务意识的培养与教育不光取决于班主任或专业课教师及有关领导的教育水平如何,也取决于学校全体教育工作者对学生进教育时的服务意识如何。所以,学校要营造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活动育人”的整体氛围,以出色的服务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第7篇:德育的最基本途径范文

关键词:武术教育;中学生;德育

1.前言

学校武术教育是学校体育课程中教学活动的延伸和发展,我们在理解学校武术教育要从“教育”和“体育”两个比较基础的层面入手。促进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有助于中学生健康的成长,以“体育与人”的关系为主,考虑社会文化、人文现象,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界定社会意义上人的角色。

中国的武术注重内外兼修,习武先习德,我们应当去了解为什么学校体育教育会对中学生的德育产生影响,以此来为教师培养中学生德育提供参考。

2.研究方法

2.1文献综述法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收集整理有关资料,为本文的研究提供理论上的支持和实践的依据。

2.2访谈法

向学校老师与业内人士请教关于学校武术教育和中学生德育培养的问题,并获得相关资料。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学校武术教育会对中学生德育产生积极影响的原因的分析

3.1.1学校武术教育的特殊教育

武术进入学校,给武术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学校武术教育的教育作用表现在外在的对外传播,增强体质的健身方法,更重要的是内在的不断传承与发展,学校武术会适应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育特点,将武术的竞技属性、文化属性、体育属性相结合这正是学校武术教育特殊教育作用的体现之一。

3.1.2中学生德育培养的重要性

新鲜事物的出现,新的逻辑新的思想的诞生,会对中学生的成长造成一定的影响,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下,身处校园的中学生和青少年,势必会对新的事物产生不同的理解和认识,所以在呼吁传统文化精神回归的过程中,学校武术教育是良好的载体之一。在全球化的今天,外来文化侵袭着中国的校园,武术作为教育课程,发挥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传统哲学思想的优势,让身处校园的学生辩证的认识经济全球化下自己的成长发展渠道,扭转对外来文化的畸形认识,塑造我们本民族的价值体系。

3.2学校武术教育对中学生德育产生影响的结果的分析

3.2.1有助于培养中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中国武术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哲学和智慧,是长期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的一部分,中国的历史上,无数英雄先烈,他们为了国家和民族,去救国家于危难,这正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真实写照。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可以很好的通过武术教育的过程传递给中学生。

3.2.2有助于中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价值观的确认和人格的完善

在学校武术教育的过程中,激励每一个中学生,勇于迎接困难,培养学生坚持到底,决不放弃的意志品质,中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育的敏感期,良性的有利刺激可以对培养中学生的性格起到帮助,培养他们一种拼搏精神。

世界激烈的文化竞争、文化侵略不断加剧,这无形之中对于处在这个时期的青少年是一种挑战,怎样去树立中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是当前我们所面临的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引导中学生建立正确的三观,在这其中武术教育起到很大作用。

在武术学习的过程中,促进青少年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发育,在学习中有许多的练习是自己无法独立练习的,这样中学生才能融入集体,有利于消除不良的心理现象,通过武术的学习和练习,可以调节情绪改善心态,所以说武术的学习和练习过程是中学生在繁重的学业压力中调节自己的心情、陶冶自己的情操的良好方式之一。

3.2.3有助于培养中学生的基本道德意识和基础法纪意识

在道德层面上,我们必须具备正确的道德观,有一个比较明晰的道德尺度标准,区分见义勇为和江湖义气,行侠仗义和恃强凌弱,这些最是最基本的道德尺度,也是我们学习武术是最先学习的。在学习武术时,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渗透可以很巧妙地通过武术这个有利媒介,将其传播出去,在无形之中将基本的道德意识和基础的法律意识渗透在学校武术教育过程中。

3.3学校武术教育对中学生德育产生积极影响的方法与途径

学校武术教育对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增长、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身体自身素质的增强、个性的培养以及创新和实践动手能力的提高,有特殊的教育作用。在武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利用更多的资源,运用更多的方式方法去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3.3.1充分挖掘武德教育中优秀人文素材

我们的民族英雄岳飞,为我们所熟知的杨家将等等,他们都是我们所学习的榜样,在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受到侵害时挺身而出,这些人物都是我们这一辈年轻人的楷模,教师经常引用这些人文素材,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还有助于基本人文素质的培养,将爱国主义精神融于武德教育中。

3.3.2积极营造学校武德教育的文化环境

“文化环境”是我们武术教学中一个潜在的有利条件,在有利的德育培养的环境中,我们去学习领会一些传统的武术哲学思想会更加容易。比如在武术教学过程中具有特别的教学场景的设计,强有力的口号,不但可以激发出学生更大的热情,还使学生们充满民族自豪感。

3.3.3加强中华武术文化精髓的教学。

中国武术的传承和发展是离不开教育活动的,将我们优秀的传统哲学理论、传统的明哲思想寓于其中,将这些具有丰富底蕴和生命力的内容去传授给学生,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将“武德风范”“尚武崇德”作为教学准则,将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作为教育学生的基本,这样不仅使中华武术文化精髓得以弘扬,还促进基础人才的培养,增加了我们的教育软实力。

4.结论

中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育的敏感期,在这个时期培养中学生的德行、培养中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确立正确的三观,健全中学生的人格是十分必要的。学校武术的传播恰恰是具有民族代表性的教育载体,将武术道德教育与中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有机的结合起来,这有利进行中学生进行中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提高中学生的德育素质,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发育,学校武术教育对于中学生德育素质的提高有不可替代的教育作用。

参考文献:

第8篇:德育的最基本途径范文

在开展德育工作时,班主任应当采用多种方法来开展德育工作。例如对于后进生来说,可采用说服法或者榜样示范法等来引导他们。后进生虽然数量不多,但可能会对班级的稳定性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班主任应当全面地了解这些学生,为转化工作做好准备。由于后进生的成绩较差,在班级中经常得不到教师的关注,久而久之就产生了厌学心理。针对此种情况,班主任应当以情感人,关注并重视这些学生,与这些学生建立起情感的联系,多鼓励这些学生,使学生树立起信心,积极地面对人生。在开展德育工作时,班主任不仅要关注后进生,还应当关注优秀学生与中等学生,多多培养优秀的学生,多多帮助成绩中等的学生树立信心,运用综合手段做好德育工作。除了开展说服式教育外,教师还可多开展一些课外活动。课外活动也是开展德育工作的关键,且学生大都愿意参加课外活动,因此班主任可通过课外活动来开展德育工作,这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提高学生的责任感。

二、开展德育工作时尊重学生的发展规律与个体差异

想要做好德育工作,除了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环境,尊重学生的发展规律与个体差异外,还应当尊重学生的发展规律。德育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塑造学生品格的过程,良好的品德通常是由道德以及思想等诸多因素共同构成的。高中班主任要想提升德育工作的时效性,就必须尊重学生的发展规律。首先应当尊重认知的发展规律。学生的品德与认知有一定的关系,认识程度与学生的品格有必然的联系。其次应当尊重意志的发展规律。意志即道德意志,是一种自我控制、自我约束能力。高中阶段的学生自控能力已经得到了提升,但仍旧需要班主任的指点。在此过程中,班主任不能强制约束学生,应当尊重学生的发展规律,引导学生学会自我约束。最后是尊重行为的发展规律。行为在这里是指道德行为,道德行为是衡量一个人道德修养的标志,同时也是德育的最终目的。在以上规律中,班主任应当做好引导工作,注重德育工作的多端性,从多方面入手,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最终达到全面提高综合素质的目的。高中阶段的学生较为敏感,班主任的教育方式也应当因人而异,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在高中阶段时,学生较容易表现出叛逆且烦躁等情绪,对于许多事情的认识都存在一定的偏差,假如班主任强行干涉,不仅无法引导学生走向正道,反而容易激发学生的叛逆心理。此时班主任就应当耐心地劝解学生、关心学生,逐渐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道德观。除此之外,还需要让学生明白自己的责任。无论身处怎样的地位,责任是人们应当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同时也是做好每一件事情的基础。只有树立良好的责任感,学生才能够拥有正确的判断,明确目标,规范自己的行为,从而实现德育工作的目标。

三、总结

第9篇:德育的最基本途径范文

一、目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中职业道德教育的现状及问题

当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中职业道德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教学内容较为陈旧。现在的德育教材,主要着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职业理想、道德情操等,而对生活中最普遍、最基本的首先要求有所忽视,忽视了“90后”职校生的主观需求、个性特征,教材内容条条框框较多、要求多,从而形成了“热衷于对这些职业道德知识与符号的记诵和逻辑演绎,使学生学到的不是沉甸甸的生活智慧,而是枯萎的职业道德语言和知识气泡”的不良现象。

第二,在教学方式上,职业道德教育大多还采取过去教师台上讲授、学生台下听课的传统模式,只把职业道德看做是一门课程,按照教学计划进行管理,完成教学任务及考试。教学中,像传授其他自然知识一样,学校把职业道德当做客观的职业世界的真理,要求学生去记忆和掌握一些抽象、僵化的职业道德概念、规范规则,而对现实的职业道德现象和问题弃而不理。

第三,很多中职学校对职业教育首先不够重视,普遍存在轻视德育工作,认为谁都可以上课的倾向,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德育教育工作者的创新积极性。同时,中职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者也面临着青黄不接、捉襟见肘的窘境。

第四,由于目前中职学生招生问题较为突出,生源渐趋减少,这就使得不少中职学校不得不降低招生标准,甚至出现报名即可录取的现象,这也导致了不少中职学校的学生基础较差,学习积极性不高,厌学情绪浓,职业道德教育更趋严峻的状况。

二、营造德育工作的氛围

教职工要树立“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观念,担负起德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真正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形成全员参与,言传身教的作用。

(1)建设一支以班主任、辅导员和德育课教师为主体的高素质德育师资队伍。

班主任是基层的德育工作者,是德育工作具体实施者。学生管理部门要高度重视班主任工作,选派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高、奉献精神强的教职工担任班主任。学生管理部门要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加强对班主任的业务培训和工作指导,积极帮助班主任提高德育工作水平。

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要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的原则,运用多种方法,有效地引导学生的思想,规范他们的道德行为。班主任要更新教育观念,采取适应时代要求的教育方法和手段,要深入学生,深入班级,关心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班主任要通过深入细致的教育引导工作,及时发现、纠正和解决学生成长中遇到的问题,引导学生成长成才。

德育课教师要发挥德育课主渠道作用,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对学生进行法律、法规、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等理论知识的讲授;要探索德育课教学新方法、新途径,工作务实求新。其他课程教师应结合课程特点,充分发掘德育因素,有机地渗透德育内容。

三 抓好三个层次教育:养成教育、成才教育、创业教育

教育对象的差异性,决定了德育工作要分层次教育。养成教育、成才教育、创业教育等三个层次很好地将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的特点结合起来。

四 利用四种教育方式:灌输教育、模范激励、活动陶冶、情感凝聚。

思想道德建设是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针对每个学校学生的特点,要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鲜活、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道德实践和主题教育活动。要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通过灌输教育、模范激励、活动陶冶、情感凝聚等方式方法,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文明礼貌习惯和卫生习惯,养成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道德情操。

输教育:通过开展“三观”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三德” (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五心”(忠心献给祖国、爱心献给社会、关心献给他人、孝心献给父母、信心留给自己)教育、法制纪律教育、艰苦奋斗教育、行为规范教育、诚信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一系列教育,塑造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模范激励:要运用各种方式向广大学生宣传介绍古今中外的杰出人物、道德楷模和先进典型,激励他们崇尚先进、学习先进,激励学生更好的开发自己的潜力。

活动陶冶:根据学生特点和需求,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道德实践和主题教育活动,寓教于乐,使学生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的活动(技能大赛、田径运动会、球赛、文化艺术节以及通过各社团组织开展的日常活动)让学生增长才艺,陶冶情操。

情感凝聚:坚持以人为本,实施情感凝聚教育,着力培养广大学生尊重人、关心人、宽容人的态度和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使广大学生养成高尚的品格和健康的人格。

针对学生心理成长的需要,大力实施“校园心理健康教育工程”,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学生的个性品质得到健康发展、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提供坚强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