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与老师沟通的重要性范文

与老师沟通的重要性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与老师沟通的重要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与老师沟通的重要性

第1篇:与老师沟通的重要性范文

  听到这个消息后,北京某中学初一年级的小汪同学“遗憾”地对妈妈说:“7月14日开学不是挺好的吗,干嘛要提前?” 

  小汪说,他觉得“空中课堂”的老师讲课比本校老师讲得好,关键还在于,在家呆着自由,不用和老师打交道。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很多中小学生都有小汪这种心理。《知心姐姐》杂志社最近完成的一项读者调查的结果就说明了这一点:三分之二的被访中小学生害怕与老师交流;75.8%的被访中小学生(以下简称“学生”)很少、从来没有或想找但不敢主动找老师说话。这表明现在很多学生和老师之间的沟通不畅,甚至存在误区,这直接影响了孩子们对学习、对学校的兴趣。 

国内外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有三类:交往动机、成就动机和求知欲。其中交往动机是指学生获得家长、老师和同学等人的赞许、认可和亲近而努力学习。老师热爱学生、公平对待学生是交往动机赖以形成的重要感情基础,特别是对于年龄较小的学生而言,他们之所以愿意学习,常常是因为他们喜欢自己的老师。“我喜欢这位老师,所以我喜欢他教的这门课。”这是学生最普遍的心理。良好的师生关系,会促进学生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 

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首先有赖于师生之间的友好交流。在《知心姐姐》此次调查的8省市227名中小学生中,49.8%的学生很少主动找老师说话,24%的学生经常主动找老师说话,18%的学生想找但不敢找,7.9%的学生选择了“从来没有”。 

天天和老师在一起,除了听老师讲课外,难道就没有什么内容需要与老师交流吗?显然不是。在很少、从来没有或想找但不敢主动找老师说话的被访学生中,32%的学生觉得“和老师没有什么好说的”,其余68%的孩子“不敢”或“不愿意”与老师交流。 

之所以“不敢”或“不愿意”与老师交流,68%的人认为自己胆小,61%的人怕自己说的话使老师不高兴,30%的人认为老师太严肃,24%的人觉得老师不喜欢自己,还有14%的人怕同学说自己拍马屁。可见,各种原因产生的害怕心理,是阻碍学生主动与老师交流的关键因素。有个被访学生说:“虽然我未做任何亏心事,但在老师的注视下,还是心里发毛,不停地反思自己做错了什么。” 

青少年教育专家、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卢勤说,《知心姐姐》的这一调查结果真实地反映了当前我国在校中小学生和成人,主要是与父母和老师之间沟通的实际情况。中国科学院心理所张雨青博士根据自身工作经验和日常观察,认为这一调查结果比较符合真实情况,可信度较高。 

卢勤说,从她这么多年从事青少年教育的经验来看,当前广大中小学生和成人之间的沟通存在5个方面的矛盾,包括成人过高的期望和孩子的无望之间的矛盾,成人过度保护和孩子的无能之间的矛盾,成人过多关心和孩子的无情之间的矛盾,成人频繁的干涉和孩子的无奈之间的矛盾以及成人过多的指责和孩子无措之间的矛盾。 

调查结果显示,46%的学生最怕老师和自己说学习不好或成绩下降了的话题,14%的学生最怕老师批评自己的错误,13%的学生最怕老师说自己的作业不认真,11%的学生最怕老师了解自己的家庭情况,10%的学生最怕老师让自己请家长来。 

卢勤说,学生们喜欢从老师平常的言谈举止中判断老师的性格、喜好甚至优缺点,特别是老师曾经让自己害怕的言行更让他们刻骨铭心。这些判断最后就形成了一种交流障碍的起因。或许孩子们有判断不准确的时候,但他们尽量用回避来避免给自己带来伤害。 

卢勤认为,只有愉悦的沟通才能刺激孩子和成人交流的欲望。现在很多家长和老师不能和学生换位思考,一味强调希望、成绩,吝于表扬和肯定,当然不可能赢得孩子的信任和理解。 

张雨青也认为,这种情况的出现与我们教育过程中对学生的评价有较大的关系。一般来说,中国的师长对孩子的关注度高,但鼓励性的关注少,往往更多地看到孩子身上所存在的问题、缺点,这样孩子从老师那里得到的多是负面评价。不愉快的体验逐渐累积也就渐渐使孩子从心理上离开了本应该是亲密朋友的老师,从心理学角度看,就是负强化太多,良好的行为就相对减少。另外,师生关系也是人际关系的一种,只有不断地良性互动才能促进发展,而良性互动的关键在于平等、尊重而且给予更多的理解。 

学生们不愿和老师交流,事实上能主动和孩子交流的老师也不多。本次调查结果显示,63%的学生说老师“很少主动找我说话”,9.7%的学生说老师“从来没有主动找我说话”。只有27.3%的学生说“经常主动找我说话”。 

针对调查中反映的一些问题,卢勤建议广大老师和中小学生家长注意培养孩子沟通的欲望和兴趣,这对于帮助孩子好好学习、健康成长十分必要。 

对于“因为胆小而不敢和老师交流”的孩子,家长要把师生交流的重要性告诉孩子,不管是学习上有疑问,还是老师误解自己,或者是想请老师帮忙,以及想和老师拉近关系、增进互相了解和师生情谊,都需要孩子主动去和老师沟通。孩子如果不主动,那么孩子在学习与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就会成为自己的困扰。同时,应该鼓励孩子养成一种平和的心态,用平等的身份去和老师交流。对老师需要尊敬,但不必对老师恐惧和害怕。 

对于“害怕自己说的话让老师不高兴”的孩子,家长应该教给孩子一些技巧,比如给老师提建议或消除老师对自己的误解时,要注意场合和方式,要在和老师单独相处的时候和老师交流,要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说清楚,把自己的意见表达清楚。 

对于“认为老师偏心或不喜欢自己”的孩子,家长首先要鼓励孩子先去主动接近老师,表达自己想和老师交流的愿望和交流的内容。这样的交流多了,才能从老师的言谈举止中判断老师对自己到底是不是有偏见。情况很可能是学生越主动,越能引起老师的注意,越增加老师对自己的了解。 

对于“害怕别人说自己‘拍马屁’”的孩子,家长需要给孩子说清楚:与老师接近、交往、请教,就像与父母、同学或其他人交往一样,是正常的人际交往,没有什么不对。当然也要告诉孩子,不能去“打小报告”,去“邀宠”。 

第2篇:与老师沟通的重要性范文

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对学生来说十分重要,初中阶段是学生打基础的阶段,语文学习也是一样,因此,老师能否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提供有效指导就显得十分重要。想要老师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提供更加有效的指导,那么就要提高学生的素质。

一、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

具有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是一名老师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品质。对于一名老师来说,既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又要掌握有效的教学技能,同时还要注重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提高老师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出来:

(1)提高老师的工作热情。教师这一职业与其他职业有着明显的不同,不仅要求老师要有高度的责任心,还要求老师要有爱心与奉献精神。一个老师如果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教学中去,那么将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感染力,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动力,同时老师的教学热情能够有效提高老师的责任心,使老师更好地投入到教学中去。如果老师对教学并没有热情,那么将会降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老师高尚的道德情操能够使老师明白自己肩负的重要历史使命和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责任,同时也让老师明白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该感到自豪与骄傲,激发老师的工作热情,使老师更好地投入到教育工作中去。

(2)有助于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初中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尤其是老师对学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语文学科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很多道理学生都是通过语文学习才明白的,虽然语文教学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但是老师的亲身示范对学生将会产生更大的影响。在语文教学中,如果语文老师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将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尤其是老师在通过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时候,学生对老师讲解的道理更加信服。如果老师不能以身示范,会降低老师的个人魅力,无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二、提高教师与学生的沟通能力

有效实现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是做好教学工作的前提。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与交流,不仅能够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还有助于教师做好学生工作。

课堂教学看似是老师简单的教学活动,实际上要想上好每一节课,需要老师做很多工作。其中师生之间能否有效地进行沟通与交流就起到重要作用。师生之间的沟通看似简单,实际上老师想要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需要老师掌握有效的沟通技巧。老师在提高与学生之间的沟通能力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提高老师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的意识。传统教学中老师的任务就是将教材上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只要能够有效进行知识的传递,老师的任务就完成了,因此,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很多老师与学生沟通与交流的意识并不强。现代教学要求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落实到课堂教学中,这就要求老师注重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感受,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要做到这些老师必须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而有效掌握学生实际情况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因此,必须转变传统教学理念,提高老师与学生主动进行沟通与交流的意识,使老师能够更好地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

(2)老师要主动与学生进行沟通。在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中,老师起到关键性作用。初中阶段的学生一般与老师之间存在一定的心理距离,对老师都会有一种敬畏之心,因此,一般学生不会积极地与老师进行交流,要想实现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就需要老师积极主动地与学生进行沟通。

(3)掌握有效的沟通技巧。老师在与学生沟通的过程中,应该让学生感受到轻松愉悦,如果师生之间的交流给学生带来很大压力,那么这样的沟通是失败的。老师要谈论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在交谈过程中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学生自然就更愿意把内心深处的各种感受与老师分享,这样老师才能真正把握学生的内心世界,有效把握学生实际情况,为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提高教师的学习能力

学习不仅仅是学生的任务,也是老师的工作。作为新时期的教育工作者,老师一定要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老师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既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需要,也是老师个人发展的需要。当今社会瞬息万变,各种新的发明创造层出不穷,各种新理念被不断提出,为了不被时展的大潮淘汰,老师应该不断地学习。

老师应该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当今社会书本虽然是提高人的素质的一个重要渠道,但是除此之外还有很多能够有效提高人的认识的途径。因此,老师在提高自身素质的过程中既要能够有效摄取教材上的知识,还要能够有效运用多种途径进行学习,例如:老师可以有效利用网络,了解专业发展的动向,掌握新的教学方法,获取新的信息等。总之,提高老师的学习能力意义重大,应该引起广大语文教师的注意。

四、提高教师的创新意识

第3篇:与老师沟通的重要性范文

1.1从字面上,我们可以看出,游戏教学法最大的特征就是活泼型,简单来讲,就是给予学生更多玩游戏的机会。教师通过将一些复杂的理论知识用生动有趣的游戏教学方式展现出来,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好奇欲望,使其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充分展示自己,发挥自身的看法与观点,通过与其他同学之间的相互探讨交流,对所学知识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掌握,这样学生与老师都可以在活泼的学习氛围下实现学习目标。

1.2想要有效实施游戏教学法,首先,教师应该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认真聆听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给予学生一定的鼓励和帮助,为学生解决疑惑和问题。但是,由于受到传统教学体制的影响,我国部分中职院校还在延续陈旧单一的教学方式,教师只是一味的按照课本讲述知识内容,并未与学生之间有过多的沟通交流,使得很多学生即使存在疑惑,也没有及时与老师进行沟通,甚至还有很多学生对这种教学方式产生了厌烦的心理。然而,随着游戏教学法的出现,有效的解决了这一问题,促进了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老师通过与学生建立朋友般的关系,彻底打消了师生之间存在的隔阂,学生可以在游戏教学过程中,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对学习成果进行相互评价,以此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

2游戏教学在中职教学中的重要性

2.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游戏的认识上,马丁·加德纳曾指出,唤醒学生最好的办法是为学生提供一些有吸引力的教学游戏、魔术、悖论、打油诗、笑话、智力题或者是某些呆板教师避开的认为是无意义的东西。马丁·加德纳对游戏教学的认识,对当前中职教学有重要的影响。在游戏教学中,能够让学生置身于生动有趣的具体情境中,不仅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也解决了中职教育知识的抽象、枯燥与学生心理特点、年龄特点的矛盾,通过游戏教学能够为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学生的表现欲和成就感得到满足,因而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游戏中。

2.2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探究能力指的是学生对新事物的好奇心较强,能够运用已知的知识和经验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毫无疑问,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只能通过探究活动来实现。从游戏教学的本质来看,游戏教学的过程本身就是追寻游戏结果的过程,学生在游戏过程中,对游戏规则进行反思,能够有效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3游戏教学法在中职教学中的实践启示

3.1游戏教学与中职学生的年龄特点相符合。通过近几年的实践教学表明,游戏教学法对于中职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与意义,具有很大的可行性空间。这是由于处于终止阶段的学生们在心智等方面还处于成长中的阶段,心理建设也是模糊期,虽然家长与教师都已经向其讲述学习知识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学生本身对于学习的认知度较浅,就形成了为了学习而学习的局面,这对于学生日后的健康成长是非常不利的影响。因此,对于这一阶段的学生来,教师如何对其正确引导,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这也是教学的根本目标。特别是对当今中职院校的学生而言,因为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再加之他们大多是独生子女的关系,父母为其提供了良好的生活条件,给与了很多的关爱与保护,致使部分学生产生错误的人生价值观,甚至以自我为中心,常常忽视他人的感受。所以,时代在飞速的变化,教学体制也必须及时进行变革,尽量选择学生们感兴趣的教学方式,让他们在这种游戏的情景教学模式下,更好的消化理论知识,通过分组的形式,加强学生的团队意识,为学生出创造更多实践动手的机会,进一步提高学生动脑动手的积极性。

3.2游戏教学适合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习者。中国有一个成语叫“童心未泯”,不仅是儿童,成年人、中年人也一样的喜欢游戏。而一些优秀的老师会转变这种方式,会用各种工具比如音乐、图片、视频、提问、游戏活动等等加深了学习者的理解,提高学习者的兴趣,使学习者保持注意力集中和自主思考,这其实就是利用了游戏教学,打破传统的形式教育,持续的保持学习者愉快兴奋的感觉,这样可以很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主动性,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4.结语

第4篇:与老师沟通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平等;尊重;耐心;倾听

近年来,中小学生的轻生、暴力行为引起了学校、家庭和全社会的关注,青少年心理问题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焦点、热点。作为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深知了解学生的重要性,但是,却常常出现孩子不愿打开心扉、不愿与老师交流的现象,这令我们深感苦恼。据对中小学生调查统计的结果表明:对当前师生关系满意的仅占27%,还有20%的拒绝回答;在“如果有了心里话,首先愿意向谁说”的调查中,最想找父母说的占13%,最想找要好的同学或朋友说的占了62%,最想找班主任老师或某个老师的仅占4.2%。为什么会导致这样的结果出现呢?原因肯定是多方面的。但作为倾听者,我们显然还有许多不可取的地方,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现象:

现象一:

在学校中,我们常会见到孩子兴冲冲地跑到老师身边,仰着头一脸幸福地说:“老师,你猜我在路上看见什么了?”“老师,你认识樱桃小丸子吗?”“老师,今天是××同学的生日。”此时,教师由于忙于做手头工作,也觉得孩子的话一定十分幼稚,常会不经意地回答:“老师正忙,待会儿再说。”或者一边批改作业一边听着。孩子虽小,但他明显地感觉到了老师态度上的冷漠,老师根本不关心、不重视自己的谈话。对此,孩子就会产生被排斥、被忽视的感觉。这样多次碰壁后,他们只能把自己的秘密埋藏在心里或告诉好朋友,不再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告诉老师了。

现象二:

孩子的内心世界微妙丰富、多姿多彩。但他们的心灵比较脆弱,想得不够周全,学习上的负担和人际交往中的碰撞,常会使他们陷入困境,渴求帮助。到最后,老师就成为了解孩子信息的最后一个人。这将对我们的教育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

交流是一个人的内在需求。当人们叙述麻烦时,说明需要倾听者的指导和帮助。那么,教师该如何正确地掌握倾听的艺术呢?

一、要树立师生平等的意识

倾听是沟通老师与孩子心灵的桥梁,倾听不仅是一种技术,更主要的是一种态度,是对孩子的尊重。这种民主的态度更有利于师生交往的和谐发展。

二、营造轻松和谐的氛围

1.选择适当的时机与空间

实践表明,学生在集体生活中最容易表现出真正的“自我”。要想真正了解孩子,让孩子们主动与老师说话,教师首先得走到孩子们的中间去。

2.体态语言的适当运用

据调查,在人获得的信息总量中,来自身体语言、面部语言的信息就占了55%左右。在不同的时机,恰到好处地运用好体态语言,将起到融洽师生关系的妙用。

三、丰富倾听的途径

1.书面形式的倾听

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生命体,都具有不同的个性和特点。如,在班级中开辟知心语信箱,通过书信、纸条等形式听取学生的意见、设想,通过发短信、发E-mail等来相互沟通、了解。

2.侧面倾听

全方位地了解,更有助于我们与孩子的沟通及对孩子的教育。倾听不仅是为了明了情况,也是为了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心里话的倾听是教育的重要链条。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如果希望从一切方面去教育人,那么就必须从一切方面去了解人。教师要了解学生,首先应倾听学生的心声。”让我们认真倾听学生的心声,进一步了解学生,更好地教育学生吧!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06.

第5篇:与老师沟通的重要性范文

①“早早,怎么又让奶奶背着?快点下来吧,自己走路。”“早早,你不是读小班了吗?怎么还不自己走路呢?”幼儿园门口,值班老师温和地提醒早早和他的奶奶。奶奶边放下早早,边跟值班老师解释“他今天身体不舒服”,“早早说他很累了,就背一会儿。”面对经常背孩子的奶奶,值班老师无奈地摇头……

②思洋的奶奶怒气冲冲地走进园长室,非要园长给个说法“为什么思洋的脸会被小朋友抓破?老师是怎么带孩子的?我回去怎么跟他爸爸妈妈交待?”经过园长耐心地询问、解释、劝导,她才离开办公室。

③下午放学时分,幼儿园门口早已聚集了一群前来接孩子的老年家长。有的端着口杯、有的拿着牛奶,离园时间一到,迫不及待地到班级找到孩子,又是喂汤、又是吃水果、又是喝牛奶,一幅老人担心孩子饿坏了的情景。

二、分析反思

从实录中可以清晰的反映出,随着现代社会节奏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年轻家长将接、送孩子的任务都交给了孩子的祖辈。但是祖辈家长受年龄、性格、教育、职业等影响,他们和老师之间的沟通、对待班级工作的态度以及教育孩子的观念都存在很大的差异,给幼儿园的家长工作和孩子的成长带来新的挑战:教师如何与老年家长沟通?如何引导老年家长关心班级工作?怎样逐步转变老年家长的教育观念?……经过我们仔细的分析:老年家长普遍关注孩子的饮食、衣着,却不太关心孩子的学习情况;对孩子的成长寄予厚望,却缺乏与老师配合的意识和相关教育经验:疼爱孩子,却常常是溺爱,缺乏科学的养育方法;祖辈家长与年轻家长之间就孩子的教育缺乏沟通……而老师也缺乏与老年家长沟通的耐心和方法,碰到问题容易抱怨,或者努力一番后看不到太大的效果就干脆放弃,较少进行主动的反思和改进沟通的方法,造成家长工作不顺畅、被动,家园共育的功效大打折扣。

三、有效策略

1、重视是促进家长工作的“根”。

陈鹤琴先生说过:“幼稚教育是一种很复杂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也不是幼稚园一方面能单独胜任的,必定要两方面共同合作方能得到充分的功效”。当我们已经越来越清醒地意识到家园共育的重要性后,就应本着尊重、信任、合作、耐心的原则,鼓励、引导老年家长参与到班级工作和教育孩子当中来,让他们乐意与老师配合、乐意在自己和老师以及年轻家长、孩子中间架起一座畅通的教育桥梁。

做好家访工作。

重视新生入园前的家访工作,可以让教师初步地了解幼儿家庭环境、生活自理水平、家长的需求、日后谁负责接送孩子等大致情况,并解答家长的一些问题,拉近家园之间的距离,为今后双方的配合奠定基础。

开好新生家长会。

新生家长会是幼儿入园前的首次家长会,是奠定家园配合重要的一环。召开新生家长会时,幼儿园可以邀请今后负责接送孩子的幼儿祖辈与幼儿父母一起参加。会上,园方要把对家长的常规要求作有针对性的阐述,例如:“如何帮助孩子愉快入园,尽快适应集体生活”,“如何配合老师,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并建议年轻家长尽量抽出时间接送孩子,与老年家长就孩子的教育经常沟通,促进家园的配合。

开展专题讲座。

幼儿园可以根据老年人普遍关心的问题,结合幼儿园的实际,举行专题讲座。如“如何养出健康宝宝”、“幼儿饮食与健康”等,增加老年家长的育儿知识;也可以就幼儿园的一些常见现象(如本文实录中的案例),召集教师、家长开展专题探讨,采用分组讨论、争辨、质疑、专家小结的方法,提高老年家长的教育观念。

发挥榜样作用。

经过了解,我们发现给老年家长树立榜样的作用远胜于平时空洞的说教。我们充分利用每月“家长之星”栏目,由各班推荐出热心班级工作、积极配合老师、孩子进步大的老年家长为当月“家长之星”,并将其家园共育的体会、经验贴在“家园手拉手”栏目中,供全园家长交流、借鉴。此举增强了老年家长的自信,带动了不少老年家长热心于班级工作、积极配合老师,并促进了家园合作。

搭建合作平台。

幼儿园充分利用各种节日、主题活动的开展,为家园合作搭建广阔的平台。如“爱在我心中”演讲比赛、家园同乐演出活动、“六・一”亲子运动会、特色教育展示、家长开放日等等,鼓励各班老年家长和年轻家长一起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来。同时,鼓励老年家长积极地为《家园天地》报撰写文章,交流经验:选出富有教育经验、热心班级工作、声望较高的老年家长担任家委会工作……这些举措增进了家园之间的感情,促进了家园工作。

2、沟通是促进家园工作的“线”。

沟通是一门艺术。在日常工作中,教师应充分意识到与老年家长沟通的重要性。良好的沟通可以促使双方互相了解、互相信任、互相配合,这是做好家园共育的先决条件。但是,在与老年家长进行沟通时,要遵循尊重、耐心、亲切的原则和灵活的沟通方式,才能取得好的效果。我们可以试着把握以下几点:

(1)教师与祖辈家长的沟通

教师应和老年家长进行经常性的、有针对性的沟通,及时地就育儿问题随时交换意见,达成共识。

引导老年家长及时为年轻家长传递孩子在园信息,增强家长对教师的信任,赢得家长支持。

和老年家长沟通时,态度要亲切、和蔼,根据家长特点,讲究沟通方法。

认真倾听家长的意见、看法,并给予真诚、耐心、细致的答复与引导。

面对家长的一些指责、抱怨,应冷静、诚恳地进行劝导和说明,赢得家长敬重,唤起家长反省。

经常反思、小结自己的沟通情况,积累沟通经验。

(2)幼儿父辈与祖辈之间的沟通。

第6篇:与老师沟通的重要性范文

――在代数运算中,“0”是正数与负数的出发点和临界线,它既不是正数又不是负数,而是唯一的中性数。以它为界,两个方向,两种前途,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在温度计上,“0”并不是没有温度,而是在标准状态下,水凝结成冰的关节点。“0”没有质量,没有体积,但它是事物质变的关节点。

――在时间运动中,零点不是没有时间,而是一个最神秘的时辰,是旧日与新日的交合,是光明与黑暗的分水岭。

――在社会生活中,“0”是最富有的。“0”没有方向,但有位置。“0”是新的起点,一切从零开始,“0”是无中生有,“0”是我们最大的希望,“0”是有待开垦的处女地。

缩短师生心理的距离,营造和谐、活跃的课堂氛围。

情感距离是指教师与学生在情感交流上的差距。教师与学生在情感上产生距离的原因,一方面是由学生心理定势造成的。有的学生尤其是成绩较差的学生,由于种种原因不愿或不敢与老师接近,而保持敬而远之的态度。另一方面是由老师自身造成的。有的老师有意将自己置于居高临下的地位,时刻保持尊严与威信,过于严肃,不苟言笑,使学生感到难以接近。这种做法,阻碍了两者之间的情感交流。有的老师无视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理,对学生冷若冰霜,动辄训斥,致使学生心理上与老师疏远,甚至产生逆反心理。

一、教师与学生沟通的重要性。

1.教师与学生沟通,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基本途径。

教学过程是师生在交往和互动中传递知识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客体,两者必须相互配合,相辅相成,多多沟通和交流。教师不能单调地、一成不变地、照本宣科地灌输,否则教学效果会很差。教师必须重视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才能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使教学成为教师和学生合作互动的沟通过程。这种沟通既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又是全方位、多角度、多功能的。所以每天与学生相处几小时的教师,特别是相处时间更久的班主任,要正确认识与学生沟通的重要性,并具有一定的沟通技巧,这样既能增强教学效果,又能避免师生隔阂和冲突,从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学生品德的培养、学业的提高、后进生的成功转化和师生的身心健康都有极大的裨益,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2.教师与学生沟通,更是传授学生待人接物之道的必需。

古语言:“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句话表明,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授业),更重要的是要“传道”,即传授待人接物的道理和方法。可是,由于知识和信息爆炸,几十年来的教育思想,却偏于教师的“授业”,而忽视了“传道”,忽视了教师与学生的沟通,这是不对的;因为学生从教师那里学到的知识总是有限的,而从教师那里学到的治学与做人的道理和态度却可能使他终生受益。当代的有关调查研究表明,学生最喜欢的教师品格中,“育人有道”列于榜首,“幽默感”和“公正”分列第二第三,而“渊博的知识”只排到第四位,可见学生更希望教师是一个“传道”者。教师要完成“传道”这个重要的教学任务,就必须与学生建立更加密切的师生关系,对学生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加强与学生的沟通,更重视与学生在情感和思想层面上的沟通和交流。

二、教师与学生沟通的技巧和方法

现代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十分必要,那么有什么好的技巧可以增进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呢?

1.蹲下身子、放下尊严,与学生打成一片。

沟通从“心灵”开始,要与学生有良好和密切的沟通,首先要扫除学生的“畏师”心理。我们要改变传统的“严师出高徒”的观念,改变教师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保守教育方式;让学生主动起来,积极起来,勇敢起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这就要求教师更平易近人,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与学生打成一片。只有这样,学生才更愿意“吐露真言”和“表现自我”,教师才能更好地了解学生,理解学生,知道每个学生的学习特点、知识特点、性格特点,从而因材施教。

2.“课堂倾听”的沟通艺术。

倾听是生命与生命之间的交流,是一种功能很多的沟通艺术。然而在“师道尊严”作为一种主流文化统治课堂的传统教学中,教师忽略了倾听的教育价值。教师课堂倾听的弱化,从本质上说便造成了教学过程中学生生命的“缺席”,学生的声音被不同程度地漏听、遗忘或拒斥,这很不利于师生间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更谈不上学生主体地位在课堂教学中的真正落实。学生在课堂上不仅通过话语,而且通过表情、身姿、动作表达自己的欲望、需求、情感和思想,教师应该根据这些“倾诉”,适时改变授课方式,增进与学生的互动沟通。

3.利用QQ、手机短信、博客等与学生进行多种方式的沟通。

第7篇:与老师沟通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家园互动;家庭;家长;幼儿园;教师

【中图分类号】G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07)06-0048-03

一、家园互动的意义及模式

家园互动在国外也称“教育介入(education intervention)”或“家长―教师配合(parent teacher collaboration)”“家长参与(parent involvement )。〔1〕在我国,陈鹤琴早在上世纪20年代就提出家园共育的思想。他说幼稚教育是一种很复杂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也不是幼稚园一个方面能单独胜任的,必定要两方面共同合作方能得到充分的功效。〔2〕2001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新《纲要》)尤其凸显家园合作共育的重要性――“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从新《纲要》对幼儿园与家庭关系的界定来看,家园互动是由幼儿园(教师)、家庭(家长)、幼儿组成的互动,它以幼儿为核心,家庭和幼儿园共同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二、影响家园互动质量的因素分析

家园互动是一种人为的互动方式。这决定了其必然受到互动主体――人的主观因素的影响。

1.家长和教师的态度

家园密切配合是幼儿园完成教育任务的保证,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如一车两轮,必须同方向、同步前进,才能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如何驾驭好这一车两轮呢?家长与教师在家园互动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他们既是互动主体又是互动客体,良性的家园互动全靠双方主动合作,但现实生活中我们却时常会看到以下情景(笔者亲历):

案例1:9月20日。在老师组织活动期间,朋朋无视老师的指令,动不动就拉扯旁边女孩的辫子,且时不时哈哈大笑,老师最多只是狠狠地瞪他一眼,用老师的话说,“他是班上最调皮最‘油’的孩子”。

10月21日。早点时间,朋朋安静就餐,吃完饭,主动帮老师收拾餐桌;活动期间,他流露出强烈的表现欲望,并主动跟老师交流目光;下午老师让他做“小助手”帮助督促其他幼儿吃点心;离园时,我跟朋朋的母亲攀谈,她说她主动跟老师进行了交流,并希望老师多关注朋朋。

11月20日。早点时间,朋朋边吃面包边跟旁边的小朋友打打闹闹,又像两个月前那样调皮捣蛋了。活动期间,他又无视老师的指令,老师对他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你烦死了”。我问老师原因,老师沉着脸无奈地说:“家长不配合。有一次,早点期间,他来迟了,他妈妈无视我的存在,给自己儿子挑了一个特大的面包,又舀了满满一碗牛奶,那次朋朋没吃完。她根本不知道自己儿子一次能吃多少……”很明显,教师牢骚满腹。

朋朋三次反差很大的行为令人深思。初次见到的他调皮捣蛋令老师厌恶,第二次却令人惊叹不已,强烈的表现欲在他稚嫩的脸上表现得一览无余,并且还当上了老师的“小助手”,无疑这应归功于他妈妈与老师的“主动交流”,第三次朋朋又回到原点,这似乎应归咎于妈妈的所作所为,而老师又无意间将这种不满情绪带给了朋朋。朋朋在老师的再度漠视中完全失去了以往的表现欲望。朋朋经历了被忽视――被关注――再被忽视的过程,其中的症结就在于家长与老师在互动的过程中产生了摩擦。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校和家庭,不仅要一致行动,要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始终从同样的原则出发,无论在教育的目的上、过程上还是手段上,都不要发生分歧。”〔3〕 无疑,家长与教师教育孩子的态度分歧,会对孩子的正常发展构成威胁。因此,在对待幼儿的态度上家长与教师应持有相同观点、相同语气,做到步调一致,这样才能使幼儿真切感受到快乐,反之,则会使幼儿面对问题无所适从。

2.孩子的行为表现

孩子是家园互动的轴心,直接关系到家园互动的质量。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不断感知、判断,并对生活印象进行加工,从而获得观念以指导自己的行为。〔4〕

案例2:早餐时,王哲几乎是被他妈妈拉进活动室的,他嘴里不停地哭喊着:“我不穿,我不穿……”当听到何老师说“王哲,你又怎么了”时,他立即止住了哭声,嘟哝着走到自己的位置上坐下,不情愿的眼神游离于妈妈与老师之间。

王哲对待两种成人(妈妈、老师)的两种不同态度,反映出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的不合拍。孩子敏于探索成人心理,为了保护自己,他们往往会见“人”行事,因此,幼儿在家园不同的行为表现是家园互动的主要关注点。如果家长与教师就幼儿的行为进行协商、沟通,其带来的显会不言自明。

二、目前家园互动中存在的问题

1.家长、教师态度消极

“孩子在家归家长管,在幼儿园归教师管”,这一传统观念仍然存在于很多家长和教师头脑中。许多家长缺乏参与幼儿园教育的意识,没有认识到家园配合的重要性,加之许多家长为生计奔波,因而不乐意参与幼儿园活动。而很多幼儿园也认为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会打乱他们的工作计划,甚至会招来不必要的麻烦。因此,一些幼儿园将家园互动仅看作一项例行公事,只停留在一学期一两次的幼儿园开放日,有表面化、形式化迹象。

2.沟通机会不均等

所谓沟通机会均等是指沟通的次数均等或者教师很乐意经常与任何家长沟通。现代父母虽很关注自己的孩子,他们或许也已意识到家园合作的重要性,但传统的唯师观念常常使他们望幼儿园和教师却步,对于那些与教师沟通碰过壁的家长而言,更是如此。此外,幼儿园还存在这种现象:如果某一幼儿在班中被忽略,那么其家长也往往被忽视,即使家长主动沟通,教师也可能要么轻描淡写,要么只谈孩子的不规范行为。有的教师甚至偏向于与那些孩子在园表现较好,或有一定社会地位并对幼儿园有所贡献的家长进行沟通,具有很强的功利性。

3.家园互动中孩子缺位

一般来说,孩子是家长、教师互动的中介,是家长、教师判断问题是否公正、合理的仲裁者。因此家园互动时孩子最好在场,以利于家长、教师、孩子三者之间的沟通与交流。然而,现实中除了在集体性的家园互动场合,如家长会,孩子可能会在场,在其他场合,如家长与教师单独交流时,孩子往往是缺位的。正因为孩子缺位,所以家长和教师对孩子的评价难免带有主观性。

三、提高家园互动质量的思考

传统的家园互动方式有家长会、家访、幼儿园布告栏、家园联系册、接送孩子时的简短交谈等,但这些方式时常形同虚设,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我们认为,要从根本上提高家园互动质量,宜从以下三个方面作进一步的努力。

1.加强家长的参与意识

家长参与是幼儿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活动,既有利于家园互动的顺利开展,又表明家长是幼儿园的合作伙伴。在美国,家长既参与幼儿园的日常教育活动,也参与幼儿园的决策与管理。如幼儿园根据需要,请有特长的家长来园给孩子讲课或组织活动,家长参与幼儿园活动,能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提高孩子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同时又有利于丰富幼儿园的活动内容。此外,从事不同职业、有着不同的专业特长的家长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资源。对家长来说,通过亲自参与,可以进一步了解幼儿园的保教情况,并学到教养孩子的知识与技能。

2.建立平行性互动关系

从互动的本质来看,教师和家长在互动中均处于主体地位,双方在互动中是平等、民主的合作伙伴,他们不仅需要工作之间的互动,还需要情感之间的互动、朋友之间的互动,只有进行多重角色互动,才能进行有效的家园互动。因此,教师应放下为人师的身份有针对性地主动家访,家长应摒弃不必要的顾虑进行园访,这样才能使家园有机结合,共同引导幼儿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孟万金.协作互动:资源整合的教育力量〔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陈鹤琴.家庭教育〔M〕.北京:中国致公出版社,2001.

〔3〕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EB/OL〕.

〔2006-02-20〕.省略.

〔4〕卢梭.爱弥尔〔M〕.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出版社,2001.

The Analysis of the Factors and Problems Affecting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Kindergartens and Families

Zhu Fangho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 Lanzhou, 730070)

第8篇:与老师沟通的重要性范文

一、教学方式的重要性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学科,语文本身就含有大量的文学性。这对于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是有挑战的。语文内容丰富多彩,各式各样。小学生不易于理解。这就需要老师合理的引导,不仅要将书本内容传授给学生,更要具有一定的情感表达能力,这样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才能让学生对语文这门博大精深的学科感兴趣。所以,新型的互动教学方式,拉近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加强了沟通。提高了教学质量。所以,在小学语文的课堂中,运用互动教学方式是必要的。

二、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师生互动出现的问题

在当今的小学课堂中,师生之间的交流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下面,就针对小学语文课堂师生互动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与讨论。

(一)老师互动意识缺乏

在语文的教学课堂中,需要老师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与互动能力。但有些老师互动能力还比较缺乏,互动意识较为淡薄,没有一定的创新能力,这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有一定影响的。

(二)互动教学方法仍待提高

在教学课堂中,良好的师生互动可促进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可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创建和谐的学习氛围。但在教学课堂中,并不是时时刻刻都需要采用互动教学这种教学模式。老师在教学中,应具有创新意识。采取互动教学并不是单单进行“你教我学”的填鸭式授课模式。要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将学生提出的意见融入到教学中去。现阶段,老师与学生的互动模式较为单一,缺乏创新。这就阻碍了互动教学方法在小学生课堂中的运用。

(三) 老师难以把握互动时机

在课堂教学的互动中,老师掌握准确的互动时机,就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准确掌握互动时机就要求老师有长时间的教学经验。合适的把握互动时机。而在学生进行激烈讨论时,打断学生自由发言的做法是对学生的不尊重,这也影响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影响了互动教学模式的授课方式。

三、增进师生互动的有效措施

增进师生之间的互动,可提高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力,有效促进互动教学模式在小学生课堂中的实施。虽然当今互动关系仍存在一定的不足,但只要采取有效的改进措施,就可增强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能力,下面,就针对增进师生互动的有效措施进行分析与讨论。

(一)增强老师互动意识

在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能力时,老师应具有一定的互动意识。譬如,在学习语文中难以理解的古诗词时,老师可采取联想、设想意境的方式帮助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这样就会增强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力。此外,老师在互动中,应转变教学观念,要有学生与老师平等的教学思想。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二)改进老师的互动教学方法

在小学阶段中,语文是小学生的启蒙课程。语文的学习对小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小学生年龄小,心智发育尚未成熟,接受能力弱,这就需要老师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互动,从而提高小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教师应注意与学生进行语言上的沟通

语言是连接人与人之间的密码。在小学的教学课堂中,老师要加紧与学生的沟通。譬如,在课堂上,要经常对学生进行提问,通过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的情况。在对语文课文的学习中,老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多次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四)教师应学会倾听学生的心声

学会倾听是通往师生交流沟通的第一把钥匙。老师在与学生的交流过程中,要学会尊重学生。注意倾听学生吐露的心声,不随意打断学生。在倾听的过程中,要耐心、放下自身的权威,要有与学生自由平等的意识。要多方面了解学生,做到对每个人的全方位了解。不仅针对优秀生,更要照顾差等生。因此,在互动教学中,学会倾听是师生互动的首要关键。

第9篇:与老师沟通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家校沟通 现状 原因分析 有效沟通 策略

家校沟通是学生健康成长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推动学校教育发展的有效动力。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充分发挥家校沟通的作用。但是在实际沟通中,仍然长期存在某些方面的不足,需要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有效措施。本文就目前家校沟通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分析了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对如何有效沟通进行了探究。

1.家校沟通的现状

调查发现,目前家校沟通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①沟通观念淡薄。部分家长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责任,至于家庭,只要把孩子照顾好,健健康康的就够了;②沟通频率较低。少数家长只在开学时与老师交流一次,以后就再也没与老师交流过;③沟通方式简单。当前常用的有以下几种:一是家长会;二是家校联系卡;三是电话联系等;④沟通落实不力。个别领导重视不够,只顾抓学生的安全和优生率,轻视家校沟通这一"催促剂";部分老师和家长填写《家校联系卡》只是为了应付,敷衍搪塞。即使有热心家长反映了情况,但学校最终没有落实,久而久之,使家长的沟通积极性下降。

2.家校沟通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2.1 认识欠统一。

不少家长对教师角色认识存在偏差,产生"责在校方"思想,导致出现"推卸沟通"现象。部分老师认为,家校沟通虽重要,但会导致麻烦,加上每月的收入又较低,所以消极思想应运而生,工作得过且过,责任心不强。另外,学生生命安全责任重于泰山,在生活中因为家校沟通不当致使一些学生出现事故,弄得老师们苦不堪言,名声扫地的现象时有发生,所以,当今不少老师也就非常注重"安全","明哲保身"的观点也就把家校沟通给予"抹杀"了很大一部分。少数学校领导认为,各项管理工作只要跟上,教育教学质量就会稳中有升,只要绝大部分学生能学得好,在有影响的各项竞赛活动中能为学校争光添彩,争创特色学校,平时不出安全事故,也就是领导有方了;对于家校沟通,就不必花费过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2.2 渠道欠畅通。

目前,"留守学生"是一个不断增长的大群体。在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期,剩余劳动力为了生活而奔波劳碌,孩子只有依靠着老人或亲戚朋友照看,于是"空巢"现象与日俱增。据统计,我省义务教育阶段的"留守学生"共有270万,占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总人数的27%,个别地方甚至达到50%以上。另外,在很多时候也出现沟通时间不稳合现象:老师休息时家长在上班,家长休息时老师在上班,致使沟通时间不稳合,让老师与部分家长失去了"面对面"的交谈机会。

2.3 主体欠支持。

不少学校的老师在家长会上常常公布排名,使得名次不好的学生家长很没面子,学生常把家长会说成:"今夜有暴风雨。"如果学生违纪了,有的老师也要求学生请家长到校,这样做,绝大多数的结果是学生回到家没有轻松的。所以,众多学生只有选择故意阻拦,在家长和老师面前说假话,隔断两者之间的沟通,因为他们懂得,只有"断桥"才能让自己过着轻松的日子。

2.4 社会欠合拍。

由于对物质崇拜的热度上升,产生"读书无用"思想,导致出现"忽视沟通"现象。究其成因,有三:一是"进厂不离乡,腰包照样胀"的满足感作怪;二是"暴富者不读书,读书者不暴富"的反差效应;三是"少读书易就业,有文凭就业难"的负面影响。以上因素,是部分家长产生"读书无用"实用主义思想的土壤。家长连读书都轻视了,难道不出现"忽视沟通"的现象吗?

3.家校沟通的策略

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有许多力量参与人的教育过程,第一是家庭,第二是老师,第三是集体,第四是孩子……如果这些起教育作用的雕塑活动有始有终,行动得像一个组织得很好的交响乐队一样,那么它产生的将是多么美妙动人的作品。"成功的教育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和谐一致的教育。正因为如此,我认为应该努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3.1 统一思想,更新观念。①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让家长走出教育的误区;②帮助家长掌握教育规律、教育方法,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③培训领导和教师,教育学生,转消极思想为积极思想。

3.2 广开门路,多管齐下。①举办家长学校。对家长宣讲有关家庭教育的理论和经验;②建立家长委员会。可按班级或学校成立,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这也是共同研究学生教育的机构;③召开家长会。它是指导家庭教育的一种基本形式,是学校与家长进行协调,共同教育学生的主要途径之一;④进行家访。它是班主任开展工作的补充手段,可在特定环境下进行;⑤书面指导。主要有:家校联系卡、通信联系、通知书、《学生素质报告册》等;⑥电话联系。急事可以通过电话与家长联系,这样比较及时、简便;⑦开放日制度。学校每月定期向家长开放一天,家长可以在这一天到学校参加有关教育活动,和老师、同学交谈,研讨教育孩子的方法;⑧家教咨询活动。学校在咨询日可请教育专家、模范教师分门别类地面对面地咨询,解决家长的教育难题;⑨通过网络联系。可以在学校与家长之间建立起一架桥梁——"家校通"。它就是教师通过互联网将学生及学校的信息发送到家长的手机上,家长再用手机短信将信息回复至教师电脑上的双向信息交流平台。可将学生、家长、学校三方面的信息进行有效连接,同学们只要携带一张有编号的"学生卡"即可实现这一功能。家长只要通过可连入Internet的计算机或注册过的手机就可进入家校沟通平台查询孩子在校的各项表现,及时获取老师的留言和通知,同时也可以把孩子在家的表现和自己的想法及时反馈给老师。运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家校沟通,将是未来家校合作的发展方向。

相关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