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机电工程类专业范文

机电工程类专业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机电工程类专业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机电工程类专业

第1篇:机电工程类专业范文

论文摘 要:根据高职机械类专业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出现的问题,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从教学内容的选取,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核方法的改革,理论与实践更好的融合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总结。

电工电子自问世以来,已经延伸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机械类产品也慢慢的过度为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方向发展,社会对机械工人的要求也从机械类单一工种,转变为机电类复合人才的要求。因此,电工电子已经成为机械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而且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非常强的基础课程,本文针对应如何使非电类机械类专业的高职学生在学习“电工电子技术”上,既能够满足专业和职业能力的需求,又不是像本科教育那样,立足打好深厚基础。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重点以实践、应用为主线来进行教学改革。

1 存在的问题

(1)理论与实践脱节。传统的教学方式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是分开的,而且理论知识往往过分追求教学内容的系统性与完整性,这就忽视了“电工电子学”作为应用学科的实用价值,使学生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难以理解课程的目的和意义,不但给学生的学习造成很大困难,也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应用性、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2)教学方法陈旧古板。教学方法基本上采用“老师讲,学生听”的灌输方式,有些教师对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不熟悉不适应,课堂教学讲得过多过细,缺乏新意,没有留出足够的时间供学生思考回味。此外,课后作业过多也使学生无暇思考,这样导致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状态,无法激起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3)考核方式单一,内容片面。电工电子学”课程的考试方式采用闭卷笔试,内容主要是理论知识。这样既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全面掌握,又不符合高职学生的特点。

2 改进措施

(1)课程整合和优化。

打破学科体系,改革课程设置,实施课程内容的简约、集成与重组,体现出高职教育的特色。以实际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精减教学内容,去除理论推导、证明、验证内容,注重技术重现和技术实现。

实现做中学,弱化过深、偏难的理论,突出知识在专业中的实际应用。以适用、实用为原则,优化知识技能结构,形成与应职岗位相一致的教学内容。从应职岗位需要出发,将各课程的知识与技能有机地结合起来,增加实用性和针对性,删去一些与今后工作关系不大的枝节。例如,很多教材大篇幅讲解二极管如何形成单向导电性,三极管内部载流子的传输情况。而在实践中,只有从事专门研究的人员,才可能用到这些原理知识,对于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高职学生,重点应该放在二极管、三极管的作用,如何判断二极管正负极,三极管的标号及管脚判别鉴定,如何通过参数来选择二极管、三极管的型号等内容上。对于电子电路应强化集成电路方面的内容,特别是集成电路的应用。对难度较大,求解过程复杂的例题、习题进行删减。

(2)加强与专业方向的对接。

大部分机械类专业均开展了电工电子课程,但专业方向不同,学生所需知识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电工电子是专业基础课程,一般在大一第一学期就开设了此课,学生对专业的认识还不够了解,教师给不同专业的学生上课时,授课内容既要注意与各学科专业基础知识的衔接,又要兼顾与后续课程的联系。并且课程内容按不同专业编排,采用灵活的组合方式,以适应不同学科、不同学时和各层次学生对课程深度和广度的要求。比如,针对数控类专业,教师可以结合数控机床的定位系统,讲解数字电路中数模、模数的转换;针对汽车专业,教师可以结合汽车测速装置的工作原理,讲解计算器的功能。

(3)课堂教学方式灵活多样。

高职学生基础相对薄弱,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对基础知识、基本内容和重点内容精心组织,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如比喻法、类比法、启发质疑法、讲练法、实验演示法,使学生能克服厌学心理,鼓励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求知欲。对于理论性较强的内容,教师要耐心对待学生,引入各种案例,多讲多练,反复强化重要的知识,不讲则已,讲的就务必使学生掌握。

 

(4)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拓宽教学手段。

抽象的电工原理讲解起来容易觉得枯燥乏味且生涩难懂,如电介质的极化、电容的充放电等,若能合理巧妙使用辅助教具,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可以通过教学录像,直观的实物模型和幻灯片、投影,生动详尽、图文并茂的教学课件,让学生学习起来兴趣盎然,使教学过程缩短时间,尽可能增加信息量,开拓学生视野,进一步深化了对基础理论的掌握。为了适应目前既要减少教学时数,又要增加课堂信息量的教改形势,同时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自学能力,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教学是最有效可行的方法之一。在校园网络上向学生提供电子教案、网络课件等网络教学资源,利用网络进行答疑,接收学生反馈意见,更好地与学生交流。学生可以利用网上试题库,在网上随时进行自检自测。我们目前已具备的资源有: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网上实验室、精品试卷、习题库等,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理论教学中引入eda技术,来改善教学质量,使理论分析得以验证。对于一些比较抽象的内容,教师用语言不易描述,学生也难以理解,还有许多电工电子的概念需要通过实验以阐述和验证。在课堂讲解内容涉及需要实验演示电路时,调用事先建立的eda电路文件进行现场演示,不但提高了教学效率,而且降低了教学难度。例如,在讲解基本放大电路的静态工作点对输出波形的影响时,要通过实验来加以验证。实验教学中引入eda技术,可以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实验信号存在时间过短,用常规仪器往往很难观察得到,借助eda技术,可以方便观察;二是在电工电子实验中,将实验任务布置给学生,让学生先进行理论设计,然后按照设计要求进行计算机仿真设计,完成仿真设计后,再在实验室按照仿真电路装配实际电路进行测量;三是可以进行虚拟的仿真实验,根据教学内容和专业要求,联系生产实际提出简单的设计题目,让学生进行理论设计,然后在计算机上完成仿真实验,检验和完善自己的设计作品。

(5)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电工电子技术是一门基础学科,也是一门应用学科,学生不仅要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而且还要把这些理论灵活应用于实践中。但是学生到工业、企业中实践的机会很少,从而无法了解工业、企业中是如何进行具体工作的。

为此,在教学中,每章都从最基本的应用实例出发,由实际问题入手通过技能训练引入相关知识和理论,由实训引出相关概念及相关电路。首先是教师提出学习的内容、目的、要求及其他相关事项,学生自主学习有关内容,再通过自己动手做的方式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获得相关技能的训练。这种在教师指导下,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交互进行,对学生自主学习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教学所选实训项目应与机械专业建立联系,这样的学习方式会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理论的动机。

此外,实践教学场所按照职业活动环境来布置,突出其职业性的特点,同时,实践教学严格按照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现场有关规定,来强化学生职业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训导,着重要求学生要有一丝不苟、严格认真的工作作风。

(6)建立以能力为中心的课程考核体系。

改变传统的考核方式,强调考核学生的能力,实现课程考核向过程考核的转变。学生学习效果的好坏,主要取决于整个教学过程,与之相适应,考核也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提高学生的素质为考核中心,考试不再局限于闭卷一种形式,而是采用开放灵活的考试方法,包括开卷考试、课程论文、口试、实际操作、调查报告、综合考查等形式。不同内容采用不同的考核形式,如考基本理论采用闭卷的形式;考实训采用项目制作的形式,根据学生态度和动手操作能力,现场综合评定学生的实验实训成绩;对于综合分析和电路设计采用开卷的形式;平时的作业可以结合生产实际写课程论文和调查报告;使评分方式科学化。课程结业成绩由平时成绩、实验实训成绩、期末成绩(试卷)组成,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全程参与学习,使学生把注意力转移到日常学习中,扩大平时成绩和课程测验的比例,具体是平时成绩占20%,课程测验成绩占40%,期末成绩占40%。另外,在平时测试和实验考核中,改革记分方式,实行实质性评价,一些考核按照abcd级制度评分,淡化分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注重考核反馈,现在我们在教学中往往注重考核,不注重反馈,其实考核的目的是要重视反馈,通过反馈来是学生了解自己的不足,使老师反省在以后的教学中如何讲解来是学生能够更好的减少错误,学生在反省中找到原因,改正错误。

3 结语

机械类专业的电工电子课程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的工作,经过多年的思考与经验积累已初有成果,在以后的改革中,是该课程更加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具有鲜明的特色,真正的实现做中学,快乐学习。切实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 刘立平,关于高职电工电子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07,8:27~28.

[2] 隆平,高燕,汤光华.基于模块式的《电工电子技术》实验课教学改革[j].职业技术教育,2008(17):55~568.

[3] 谢迎春.项目教学法在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的研究与实践[d].浙江:浙江师范大学,2007:44.

第2篇:机电工程类专业范文

关键词: 技师学院 机械类专业 电工与电子技术 教学改革

《电工与电子技术》是技师学院机械类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是学生由理论知识走向实践应用所接触到的第一门专业性质的课程[1],同时它是一门与机械设备控制紧密相关的课程,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目前我国大学机械类专业《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内容主要包括直流电路、交流电路、电动机、变压器、常用低压控制电器、基本电气控制线路、半导体器件、模拟电路、数字电路、典型数字电路及应用等内容[2][3],基本按学科体系组织教学内容。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既有兴趣又有畏难情绪,普遍认为该课程学习难度较大,不容易学懂[4]。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企业对人才需求状况的变化,现今该门课程部分内容已不适应技师学院机械类专业学生学习,为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有必要对技师学院机械类专业《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应用任务引领的教学理念对其知识内容进行重构与优化。

1.教学改革的意义

1.1技师学院机械类专业学生就业岗位主要包括机械加工设备的操作和维护,各种机电一体化设备的装配、调试和维护,以及其他与机械产品相关的工作。从技师学院机械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对《电工与电子技术》知识要求方面考虑,对技师学院机械类专业《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内容进行重构与优化意义突出。

1.2技师学院学生在学校学习时间一般不超过2.5年,学习时间短,学习任务繁重,对于在就业岗位上很难用到或根本用不到的知识点应该有所删减,这样能有效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避免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因此对技师学院机械类专业《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内容进行重构与优化,更有利于学生掌握该门课程中在工作时需经常用到的重点内容。

1.3对技师学院机械类专业《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内容进行重构与优化,开展基于任务引领的课程教学改革,将教学单元划分成学生毕业后工作过程中可能碰到的具体工作任务,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1.4对技师学院机械类专业《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内容进行重构与优化,也是由技师学院学生自身的理论基础决定的。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规模的扩大,生源的减少,以及高考招生比率的逐年升高,技师学院学生的高中阶段理论课程基础越来越差,对理论知识的接受能力整体下降,让他们学习理论性过强的、且在以后的工作中很难用到的知识,是对课堂上绝大多数学生的不负责任。

2.教学改革的目标

以培养技师学院机械类专业学生熟悉机械设备电气控制系统能力为主线,打破传统的《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的界限,从认知规律和满足学生就业岗位的需要出发,对教学内容和实践环节进行整合与提高,达到基本的电工与电子技术知识的完备,同时突出机械设备中电动机控制和接触器、继电器等电气控制线路的理解和掌握。具体做好以下几方面的改革。

2.1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独具特色的课程内容教学体系。以掌握基础知识、强化应用、培养技能作为教学的重点,力求达到以知识应用为目的,能力培养为主线。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毕业后在工作岗位上能碰到的实际工作任务为基础,构建独具特色的课程内容,开展基于任务引领的课堂教学。

2.2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新模式。为了提高教学质量,首先要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喜爱学习,如此方能有效强化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技师学院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深入发展的过程中,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和体会,认为理实一体化教学方式是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教学中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增强教学效果的方法。这种教学方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结语

对技师学院的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笔者探讨了技师学院机械类专业《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抛砖引玉,从分析我国技师学院生源的实际情况、现有课程内容的设置、企业对人才需求状况等方面出发,讲解了教学改革的意义,提出了教学改革实施方案,重点讲述了教学改革的目标。当然,提高我国技师学院《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质量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广大技师学院的教师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杨克虎,王振翀.工科非电类专业“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改进方向的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0,7:122-123.

[2]秦曾煌主编.电工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3篇:机电工程类专业范文

关键词:生物医学工程 电子类课程 教材选择 项目教学法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是20世纪70年代末在我国出现的集多个学科领域于一身的交叉型新兴学科。该专业涉及生物学、医学、电子学、材料学、工程学、物理学和计算机技术等多门学科的知识,具有知识覆盖面广、学科交叉性强、应用实践性强和就业口径宽等特点。

生物医学工程本科专业培养目标设定在为医疗机构提供医疗仪器设备的研发和维护人员,但经过近50年的发展,四年制本科教育只能为毕业生提供一个该专业的入门引领,或是提供了理工科和医学学习经历,将各学科知识叠加,学生很难将各学科融会贯通,并应用于实际工作中。为此,如何让医学院校的生物医学工程本科生在面临就业时突出专业特色,脱颖而出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课程建设是专业培养的基础,在生物医学工程本科教育上显得尤为重要。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众多门专业基础课中,电子类课程与计算机类课程、自动控制技术、医疗仪器原理类课程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本科生只有掌握电子技术才可以为日后从事生物工程相关研究打下良好的硬件和软件基础。因此,电子类课程在众多基础课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性,现根据我校电子类课程教学情况中存在的不足,提出几点思考与建议。

一、电子类基础课程特点

电子类基础课程包括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和电工学等。这些课程是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也是多门专业课程的先行课,为生物医学电子学、自动控制原理、单片机技术与应用、医用仪器原理、检验分析仪器和医用影像设备学等课程奠定理论基础。该类课程具有如下特点:第一,具有承前启后的特点。针对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学生必须具有扎实的大学物理、高等数学等理论支撑才能学好电子技术课程,并为后续医学仪器的原理分析和设计打好坚实的基础。第二,课程内容抽象,理论知识复杂,实践性强。这一特点导致学生出现两极分化,理论扎实的学生,学习兴趣越来越浓;而理论知识学的不好的则厌倦电子类课程学习,实践动手能力也得不到提高,更缺乏对课程中各种电路的理解和设计制作能力。

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缺乏学习兴趣

由于学生报考时对所报专业不了解,盲目选择,使得原本爱好医学的学生选择了该专业,入学后开始抱怨选错了专业,继而也把这种情绪带到了学习中;另外,电子类知识都是各种复杂难懂的、功能各异的典型电路,以及对各种电路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分析,电子类课程各学科之间以及每门课程的各章节之间都是环环相扣的,如果学生电子类某一科学习不好,会影响到后面其他电子类课程乃至专业课的学习。

总之,一些学生对错选专业的负面情绪和电子类课程知识复杂难懂的特点,使得他们对电子技术类课程缺乏学习兴趣,甚至在学习中出现倦怠情绪,要想改变这种情况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对于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就业去向已经明确的前提下,我们更应该思考的就是如何从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对这个专业充满希望,对电子技术类课程提高重视程度。

2.教材选择对电子类课程的影响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具有知识覆盖面广,但每科研究深度浅等特点,因此在教材的选择上也要配合专业特点,选择难易程度适度,能为专业课服务的合适教材。

我校电子类课程的教材选择普遍偏难。虽然教材知识覆盖面够用,但知识的深度和难度偏大,学生在计划学时内很难消化理解。课时少,授课内容多,难度又大,无疑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和厌学情绪。可见,教材的选择对于适应教学需求,学科体系的建设,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都很重要。

3.医学院校理工科教师医学知识薄弱

医学院校的工科专任教师多数没有医学相关知识的学习背景,而且我校电子类专业基础课所选教材几乎与医学无关,导致电子类课程授课内容与医学联系不紧密。因此,医学院校理工科教师应该普及医学知识,这样理工科教师授课时才能更恰当的引入典型医学实例,为医学仪器课程的开展做好准备,为专业课奠定基础。

三、结合课程特点与专业培养目标改进教学方法

1.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

对于电子类课程,由于具有课程内容抽象,理论知识复杂,实践性强等特点,采用传统启发式教学会使得理论知识的传授枯燥无味,教学效果不明显,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和答辩式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结合使用。把课堂翻转起来,尽量让学生在课后完成资料查阅和教学内容的学习,教师在课堂上只解决学生自学后提出的或未能解决的问题,教师仍然是课堂的主导,学生根据老师每次有针对性的任务去自行学习,既完成了任务,达到教学要求,又提高了学生学习和思维能力。

2.实验课程采用项目教学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与其他学科不同,每一门电子类课程都有相关的实验课程,学生在完成与理论知识相对应的验证性和设计性实验外,还需要开展一些综合性实验环节,以提高学生对于小型医疗仪器的理解和研发能力。我们可以针对生工学生设计小型的综合实验项目,如把电子血压仪等小型医学设备拆分成若干部分,各部分再组成一个设计项目,有能力的学生任项目组长,其他学生根据掌握知识的情况和个人喜好选择完成某一部分的电路,由任课教师统一指导。这样在有任务驱动、有完成目标、有时间限制、有指导教师和有合作伙伴的前提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会被充分调动,实践动手能力也会在项目的驱使下逐步提高,为日后走向工作岗位积累经验。

四、结论

本文针对电子类课程阐述了教学中的问题和对策,实际上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在课程建设与培养目标上还有许多不足之处,该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在择业时缺少和其他工程专业毕业生竞争的优势。因此,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在专业方向设定上应向着多元化发展,借鉴国外对生物医学工程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方向上理工科和文科并行发展,为生物医学工程毕业生就业打开更广阔的突破口。

参考文献:

[1]王能河,但汉久.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医学影像工程)本科课程体系比较研究[J].现代仪器与医疗,2013,19(2):70-74.

第4篇:机电工程类专业范文

关键词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电子信息类 三链对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6.06.014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service area economy, it is the inherent requirements for engineering education certification to promote the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ersonnel training. Cultivate undergraduates need meet requirement of industry development, course chain, ability chain and industry chain need to maintain the cohesive relationship, through monitoring feedback mechanism, quality of personnel training is optimized by in and outside school, professional education directly meet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industry.

Key words Engineering education certification; Electronic information major; Three chain connection

0 引言

自二十世纪末开始,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飞跃式发展,高等教育总规模达到三千多万人,高等教育入学率也接近37.5%,现在已经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大国,但远不是高等教育的强国。当前,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高等教育也出现新的变化:一是人才市场的供需易位,由高校主导的供给驱动变为社会需求驱动;二是高等教育从过去的规模化发展转向内涵式发展。这是新的变化共同构成了高等教育的新常态。

随着高等教育新常态的形成,电子信息类专业必须树立起市场竞争的意识和优胜劣汰的危机感,主动对接行业产业需求,坚持需求导向、合理定位,通过拓展服务能力和提升贡献力实现与经济社会的深度融合。①重庆理工大学现有电子信息类专业4个(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光信息科学与技术),我校电子信息类专业立足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贯彻“需求牵引,工程应用,成果导向,创新实践”的教育理念,在人才培养、课程设置、教学目标和毕业能力等方面充分考虑区域产业需求特点,②即在产业链与专业链、技术链与课程链、人才链与能力链之间形成互动。

1 立足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实现“能力链-产业链”对接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以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质量为导向的合格性评价,它也是国际盛行的工程教育质量保障制度,对毕业生进入工业界就业提供预备教育质量保证,因此,它对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和适应就业市场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③④按照工程教育认证要求,人才培养的目标必须体现以下几点:(1)培养目标必须符合学校定位和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2)培养目标需要反映毕业生五年左右在社会与专业领域所取得成就;(3)需定期对培养目标的达成度进行评估和修订,评估和修订过程须有行业或企业家参与。

电子信息类“产业链”包括从事信息技术开发,设备、产品的研制生产以及提供信息服务等企业,这些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存在差异化,如从事产品研制类企业更强调工程应用能力,而信息服务类可能侧重“团队合作”、“语言表达”等能力,企业对毕业生应具备的能力要求构成了“能力链”。行业就业对象就是专业毕业生,而专业人才培养的根本就是为行业发展服务,其重点是提供与行业岗位相适应的能力,这就需要“行业链”和“能力链”实现对接,两者之间的对接可以实现以下目的:⑤(1)电子信息产业链的人才需求呈现差异化,同时学生需求呈现多元化,实现差别化、层次化培养的各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柔性设置专业方向,使培养的学生具备在行业链的适合度。(2)可以快速响应电子信息行业的变化,新兴产业涉及的新知识、新技术,如电子信息类专业选修课程开设“移动互联网”方面 系列课程。

以重庆理工大学新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为契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通过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来实施,为此,专业类与中电44所,惠科电子、川仪和桴之科等单位共同组建电子信息教学委员会,聘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毕业生和行业协会负责人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目标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和修改工作,并定期或不定期召开“专业指导座谈会”,同时加强到相关企业的走访调研,达成以下共识:(1)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毕业能力要求,建立培养目标及毕业能力之间的关系,如表1所示;(2)把培养目标的要求体现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具体环节当中,并落实上述能力形成矩阵的实现途径。

2 “课程链-能力链”的对接

“课程链”是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以“能力链”实现为主要内容,明确课程体系内部的供求关系网,以课程相互关联关系为特点的链式课程群。⑥课程作为“课程链”的“节点”,由多“节点”形成的人才培养“价值链”,最终实现课程体系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整体培养目标。

“课程链”与“能力链”的对接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明确课程体系内部的供需关系网,根据供求关系网来处理和把握一门课程、其他课程和任课教师之间关系,如理清课程体系内部之间的先后顺序,哪些是先修课程,哪些是后续课程;(2)通过“课程链”,实现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评估的紧密衔接,分析每门课程及其教学环节应当体现出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授课老师并应据此来确定教学目标及方向。(3)课程要为“能力链”中某一“节点”服务,与“能力链”实现无关联或关联不大的课程,不要因人设课或凑课而加进来,保证课程设置的科学性。(4)在课程链与能力链之间建立一种清晰的映射关系,能力链中的每一种能力要有明确的课程来支撑,课程链的每门课程要对实现能力链有确定的贡献,如表2所示。

3 构建三链对接的质量监控体系

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电子信息类“课程・能力・产业三链”对接人才培养体系不是一个孤立的体系,该培养体系受多种外部因素相互影响与作用,共同服务于人才培养目标。⑦通过校外循环(行业链符合度)、校内循环(培养能力链的达标度、课程链合理度)构成反馈机制,形成“生源输入-培养过程-就业出口”这样一套完整的数据分析,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可监控和反馈,三链对接的质量监控反馈体系如图1所示。

4 结论

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指导,实现培养单位、企业技术人员和行业专家共同制定课程体系,动态优化和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使专业课程链、能力链和产业链之间形成紧密对接,使专业教育与产业发展关系密切、直接,满足产业转型升级的变革。

注释

① 梁潘.基于市场需求的专科电子信息专业人才培养研究[J].兰州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28(3):113-120.

② 杨振宏,杨书宏,宋守信等.国外工程教育(本科 )专业认证分析与借鉴[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9.19(2):61-66.

③ 马增强,李韶华,司春棣.构建适应现代高等工程教育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结构[J]. 伊犁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48-51.

④ 郑秀英,王海滨,姜广峰.以专业认证标准为指导,深化高等工程教育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5:51-53,77.

⑤ 秦虹.职业教育专业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对接的探索[J].教育科学,2013.29(5):76-81.

第5篇:机电工程类专业范文

[关键词]机电类专业;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TM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1-0297-01

机电行业在我国的工业体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是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行业,其发展水平的高低对于工业竞争力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作用。而机电类专业则是以培养具备良好专业知识以及较高应用能力的高素质机电类人才,使他们具备机械、电子、测试以及计算机技术,可以在之后的工作岗位中具备良好的工作能力。而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机电类专业的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当前我国制造业转型的关键时期,机电类专业的学生将担负起重要的责任,在这种大背景之下,培养机电类专业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经成为当前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

一、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机电类专业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根据当前机电类专业教学的目标和当前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机电类专业的学生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和应用能力,可以在机电工程领域从事一些设计、制造、开发等综合性的工作,具体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

(1) 能够熟练的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学会机电设计的基本理论、方法以及相关的技能;

(2) 有着主动学习和掌握信息的能力,通过各种方式及时掌握相关的新技术、新方法以及信息,具体的可以通过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实验研究以及网络手段等;

(3) 创造性能力,即在处理具体问题的过程中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想法,并且能够将这些付诸于实际行动中;

(4) 较强的决策能力,即可以在大量的设计方案中通过一定的分析和研究寻找出最适合的方案,做出正确的决策;

(5) 团队协作精神,在当前的社会发展中,单纯依靠个人能力无法有效解决问题,因此需要和他人进行协作,充分发挥团队作用。

上述这几方面的能力的培养都和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学生只有在具备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之后,才能适应当前机电工程行业发展的需要,在从事相关方面的工作时具备良好的能力,保证机电类专业教学目标的实现,为机电工程行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1]。

二、 机电类专业学生创新精神培养模式

(一)利用数学方法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

数学方法是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基础,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数学学习,学生可以获得相关的数学原理,为科学创新奠定基础,同时可以掌握相关的数学思维方法,在机电类专业课程教学中,通过数学学习,提升学生的素养,培养出学生的基本运算能力以及空间想象,从而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2]。

(二) 强化专业知识的学习

专业知识是学生创新精神的直接来源,而专业知识的学习主要是依靠教师的课堂教学,因此在实际教学中要求教师要在观念上具备一定的超前性,提升实施创新教育的自觉,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精神,根据培养模式的需求,强化教学研究和实践,将专业课程作为关键的环节,使得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三)将创新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依据

大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勇于创新,是当前我国从事科研开发设计的后备力量。因此高校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作用,确立全新的教学观念,将创新精神作为衡量依据,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树立符合实际的教学观念,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引导作用,构建出有助于学生进行创新的良好氛围,将创新精神的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三、 机电类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B模式

(一)加强实践环节在教学中的比重

实践教学环节对于机电类专业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单一的理论知识教学会使得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同时并不能够使得学生对专业知识有深入的理解。因此为了改善这种情况,要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比重,在具体的实践教学中,使学生对每一次实验都进行总结,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同时将科研结果引入实践教学中,使学生由条件进行验证和探索[3]。

(二) 引导学生参与科研项目

科研项目一般都是将理论和实践进行有效结合,通过教师有计划的将其引入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部分项目的工作,能够提升学生的钻研热情,充分挖掘出学生的潜力,引导和鼓励学生对科研项目的相关内容进行具体的研究,通过查阅资料,及时了解到最新的技术动态,同时在参与科研项目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和相关人员进行接触,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思维方法,提升自身的实践经验和动手能力。

(三) 组织多样化的科技活动

对于机电专业的学生来说,开展各种科技活动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形成比较浓厚的创新和实践氛围,使学生在不断的创新实践中总结经验,提升综合素养在创新实践中获得更大的收益。要重点分析和把握学生科技活动的方向,将各种等级的科技竞赛和活动进行有效结合,鼓励学生组成各种科技创新团队,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探索。

结语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对于培养高素质人才有这非常重要的作用,机电类专业应该根据当前的实际情况,创新精神的培养应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专业知识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导向作用,实践能力的培养应该注重实践教学环节的比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科研项目和科技活动,最终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出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郑安平,曹卫锋,宋寅卯. 电类专业人才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 职业教育研究,2011,10:136-137.

第6篇:机电工程类专业范文

大部分企业对于与中职院校合作主动性不够强烈。因为学生与企业在技术强化模式上存在隔阂隐患,参与实习岗位的学生技术水准必定难以合乎特定企业需求,这主要是因为学校专业指导教师数量不足且缺乏对应实践规划经验,造成专业与实践应用脱节现象,科研水准与技术适应潜质都留有瑕疵。各地区职业学校资金运行渠道拥堵,社会认可程度低下,造成实际办学思路与企业发展指标严重脱离现象,因此便不能透过真正意义层面开发课程与专业创新格式,企业对于其课程评价机会当然就不多了。专业教师参与度不够可观,中职院校全面承担着社会综合技能人才培养重责,要求师资理论基础知识扎实,实践技能强。但现实状况中大部分中职院校专业教师距离此类规划要求过于遥远,动手操作与活动参与能度都十分消极;专业教师无论是在客观或是主观层面上都不希望参与到特定合作训练项目中。

二、校企合作模式研究

(一)订单式

就是依照企业用人标准布置订单,由学生提出培养活动内容与规格,其间机电工程相关企业会透过联席会议等途径辅助学校制定教学计划,必要时委任专家到特定校区进行演讲;某些地区会依照企业订单形式进行班级团队命名,确保学生毕业后期能够顺利转移到企业内部工作。

(二)工学交替

实际校企双方经过长期合作积累沉淀的互惠互利人才培养经验,因为中职院校在成本与资源布置上有所限制,单位专业甚至难以落实实训基地建设工作,而企业短时间内又急需大量先进人才涌进。于是,两者可以透过协议签订提供学生实习场所,涉及机电操作技能与职业素养强化方案由双方共同商议。过渡到企业内部实习期间,专业知识也可同步灌输,截止至今,各类中职学校都已经开展暑期生产实习项目,确保学生能够在各类生产端口中积淀高效操作经验,其间企业会发放工资,相应地减少学生学费压力状况。

(三)产学合作

企业会直接向学校中心转移,在此阶段,校企双方能够引导学生直接参与生产实践活动,依靠专业教师指导与现场观摩进行企业最新技能与管理经验掌握,当然学校会从中获取一定数量的报酬;而机电相关企业为了赢取品牌竞争效应,也可考虑安置奖学金激励机制,鼓励一些品学兼优的学生个体,能够自觉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创新意识,在此类专业发展道理上永无休止地奋斗。

三、机电工程专业实施校企合作核心要素细致解析

(一)机电专业引导体系规划。

专业建设离不开课程体系的规范力度支持,尤其在阶段教学计划制定上要全面贯彻德育与技能水准同步强化指标。专业课需要教师时刻督促学生个体树立工学结合理念,能够自觉依靠企业需求进行生产工艺要领掌握,同时提供给学生特定的教材资料,加大技能课程考试监督力度。学校应及时开展运用职业能力鉴定为核心的机电专业技能体系重建活动,如在课题指引前提下进行专业教师行业顶岗实践,为专业市场论证与办学方向舒展扫清不必要的障碍因素;另外,机电专业还需进行课程项目综合化定位工作,其间教师有义务多次到企业生产现场进行调研,邀请多加行业技师到校任教,促进机电专业课程体系的华丽蜕变效率。

(二)机电专业类教学思路梳理

1.理论与实习教学并重。专业理论灌输须遵循实用原则进行模块化调试,其间注重学生实践工作能力强化,令其能够在动手操作中提升创新潜质,能够在日后岗位上尽职尽责。教师要做的就是全面熟读企业新进人才素质标准,培养学生机电控制与维修技能。2.实训基地建设。构建具备一流专业实训功能的教室空间,尽量联合传统专业建设经验进行科学发展观念延展,目前机电工程类企业职业项目包括机电维修、工业电气自动化、智能楼宇技术等,若想从中稳固专业建设实效,就必须透过以上专业类型实施强化改造,尽量为高新综合应用技术专业类型拓展提供指导方向。

(三)师资队伍的科学组建

若想全面稳固师资团队指导力量,可以借助以下三类途径进行人才吸纳:首先可以透过单位年限高校毕业人才招聘会进行专业对口毕业生收取,再就是在本校毕业生中筛选作风硬朗且技术过硬的高才生留校,并委派具备丰厚技术操控经验的教师予以重复教育;这便使得教学与实际工作充分结合,真正拓展学生个体技术应用潜质与职业道德素质,教师也能够在技术经验交流中不断获得进步。

四、总结

第7篇:机电工程类专业范文

【关键词】机电;安全;施工;技术

一、在机电工程施工中的安全隐患

机电操作是整个工程施工过程中至关重要、难度最大、专业技能要求最高的工程之一。由于国家目前细化了人才培养模式,使专业与专业间的知识结构削弱,造成某一个专业的学习者只注重本专业的学习,而不能综合联系其他专业的知识技术,以施工过程中的各类专业为例,电气专业的施工人员缺乏建筑知识,建筑专业的施工人员缺乏电气知识,造成施工时不能将二者巧妙结合,影响施工质量下降,进而为工程安全埋下隐患。

由于机电工程行业的施工环节繁多,施工工艺难度较大,因此各个方面的安全问题也是层出不穷。尽管在组织施工时,施工单位已经了安全施工制度条例,但是许多施工者却忽视了这些条例,不能规范工程操作。除此以外,施工器械的保管也是施工单位经常忽视的问题,造成器械由于环境原因发生腐蚀老化,既减少了施工器械的使用年限,又容易引发安全问题。

施工的具体操作是决定施工安全的重要因素。由于许多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不强,许多施工行为并不能完全按照规范要求执行,一方面,像进行电气施工时,安全接地和漏电保护工作时常出现问题,造成电流管理混乱、缺少防触电的保护设施等。另一方面,不少施工单位为了节省开支,选用没有从业资质证书的人员进行升降机、起重机等重要设备的操作,缺少经验、错误操作等都容易导致施工过程中出现安全问题。

影响施工安全的因素如:气温、降水、风力等不可预测的自然条件对施工造成的改变;保护装置设备的损坏引起施工材料达不到预期的施工效果;电能、热能、光能、化学能等的泄漏导致火灾、爆炸等;劳动者未取得相应地从业资质证书,或违反了施工的操作要求,等等。究其最根本的原因,是相关人员的缺乏工程安全意识。

二、机电工程施工安全的技术措施

(一)电焊的安全性分析

作为电工在接电工作中,必须实行一人操作一人监护制度,而电焊工在接线时必须戴绝缘手套,穿绝缘鞋;配电柜应装设漏电保护器,以防止触电事故的发生。电焊是一种常见的工种,但是对于其安全问题的重视程度却是远远不够的。

从理论上来讲,安全技术规程对于电焊机的一次侧接电源线的长度做出了明确地规定,这个长度的范围不得大于3米,这是为了保证遇到意外情况时可以及时停电,是一种保护措施。同时,焊接工作现场的面积也不得超出4平方米的大小。施工现场的墙壁不得使用具有易燃特性和易爆特性的材料,施工现场应该具有良好的通风效果。电焊是一种经常在室外进行的活动,如果在室外进行露天作业需要对作业现场进行挡围,最好选用轻便的并且不易燃的材料作为挡围材料,避免造成周围人员的眼睛损害。

还有极为重要的一点便是在焊接的操作现场5m以内杜绝堆放容易引发燃烧以及爆炸的材料。如果是进行高空焊接作业,则必须要设置一定的保护措施,比如用栏杆或栏板围起的吊篮内,或在脚手架上进行,脚手板宽度不得小于80 cm。电焊工作业时应该注意绝缘性的保护,以及对于人身伤害的避免。可以选择用手持面罩挡住飞溅的金属和电弧中的有害光线,保护眼睛和头部,要戴手套用来保护电焊工的双手不受弧光和飞溅物的损伤,并具有绝缘作用,焊接工作时应穿绝缘鞋以便降低触电时的危险。

焊接电缆的长度也是一个应该引起足够重视的安全隐患。通常情况下我们要求焊接电缆的长度不得超过一定的标准。因为焊接电缆过程过长使电阻增大,但是却使感应电流减小。

在实际的操作中,一般会把焊接电缆剪去一段以保证输出电流的稳定性,并且要注意保持焊接电缆处于线性状态,不得盘成一盘。交流电焊机的焊接电压一般都较低,但是并不是不会发生安全事故,因为其输出端仍可能产生电击事故。这是因为交流电焊机的工作电压采用的是围弧电压,已经超出了相关规定中指出的安全电压的范围。更值得引起关注的是,弧焊变压器即使在容载情况下,如果一次侧电源突然发生意外短路现象,也可能在其输出端正感应出很高的电压。此时,如操作者不慎触及其输出端,便会有遭受到电击的危险。由于弧焊变压器都具有一定的容载,其释放的瞬时能量足以危及操作者的生命,因此,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二)规范施工现场的用电

施工现场的用电也是一个应该引起关注的重要内容。尤其是临时用电,更要做到保证其安全性。一般情况下我们要求施工现场临时用电从一个电源引入,不得出现线路的杂乱无章等现象,这些不良的现象可能会使保护措施在关键时刻无法发挥作用。电源线从变压器到总配电箱不得出现三相四线,这是现行的规范中明确禁止的,一般应该选择为三相五线。如果是在特殊情况下,则应该经过特殊处理和慎重的考虑,工作零线分为二路,一路进入总配电箱漏电保护器,另一路重复接地后作为保护零线进入用电系统。另外,还需要注意其中的一些细节问题,三条相线电缆颜色应该具有鲜明的区分,防止施工人员的疏忽大意和误操作带来的安全问题。应该遵循一条基本原则是任何情况下负荷线都不得使用黄绿花线,如果发生这种现象很容易引起重大的用电安全事故。

(三)保证各种基本配电部件的使用安全

施工机械设备和照明的电源应该是一致的。临时用电的设置必须要符合安全操作规范,要设置两级漏电保护措施,主要是在总配电箱和开关箱上设置。开关与负载之间必须要装有漏电保护器,在漏电保护器安装好之后才可以安装再进保护器。总配电箱漏电保护器所发挥的作用是极其重要的,因为这一设备一旦出现故障将会影响到其他所有设备的使用。其漏电动作电流由于各方面的要求一定要大于开关箱保护器的漏电动作电流,否则将会对其他各种设备的正常使用产生影响,更为严重的是如果发生意外将会很难找到原因。所以两级保护器规格要符合基本要求,进行合理选择以能实现分级保护功能为基本要求。总之对漏电保护器,位置安装要正确,规格选用要合理,同时在使用过程中每隔一个月左右应对漏电保护器进行一次检查,以确认其性能是否正常,是否需要修理或更换。

(四)基础设计不够规范

我国工业水平一直在进步,很多的机电产品都是自主生产,国产的机电产品种类繁多。然而普遍国内的厂商对自己生产的机电设备和材料没有进行合理的编号设计,这种现象导致客户订货跟实际需求有出入,从而在后期带来许多不便。目前我国商业建筑机电设备设计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冬天超市内温度过高、室内空气质量差,设备运行噪声大、冷热不均,写字楼装机容量过大、楼宇自动化不健全等,出现这些问题,可能是因为开发设计中有些细节问题没有及时发现。所以基础的设计非常重要,要从开始阶段对其进行规划。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为了避免触电事故等意外的发生,为了更好的保证施工的质量和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各级领导以及相关的部门应该对于机电工程的安全施工给与足够的重视,从思想上要有足够的认识,行为上都要有足够的实践,决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工作上,同时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落实安全技术规范,以确保安全顺利完成建筑项目。

参考文献

[1] 蔡政国 建筑机电工程的技术控制探讨[J] 门窗,2012(12)

[2] 崔庆 有关机电工程施工与管理的几点思考[J] 科技创新导报,2012(22).

第8篇:机电工程类专业范文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10-0021-04

Construction of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Virtual Simulation Experiment Teaching Center//LI Jifang, XIE Huomu, SUN Daoheng, ZHUO Yong, XU Yingjie

Abstract To train students’ comprehensive design and innovation ability, we share quality teaching resources and improve the experimental training and teaching system for undergraduates in Xiamen University. Relying on technology as virtual reality, multimedia, HCI, databases, and network communication, we practically construct the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virtual simulation experiment teaching center. Based on combination of virtual and real (preferring real once it is available), we focus on construction of virtual simulation teaching resources, virtual simulation platform and the teaching team.

Key words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 virtual simu-lation; experimental teaching center

1 引言

在机电类学生实验实训以及综合创新能力培养中,有一些是真实实验不具备或难以完成的教学内容,如机械设备内部结构不易观察;有一些是真实实践训练学生参与程度低、成本高的内容,如机床拆装、复杂模具装配等;还有一些实践训练高危、消耗大、不可逆。同时,实践教学存在实验教学空间有限、设备台套数不足、学生课上实验实训时间受限、教学资源紧张等问题。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结合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开展机电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成为克服实践教学环节技术困难的一条重要途径[1]。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是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的重要内容。2013年,教育部根据《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决定开展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工作。

厦门大学机电工程训练中心是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面向全校16个专业对约2000名本科生开设机械技术实践训练和电气技能实践训练的课程,年实验人时数超过10万。另外,省级测控技术及仪器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承担学院机电类各专业约300名本科生的专业实验课程教学。

随着学校机电类多学科的发展,对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的要求不断扩大,为了全面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提高实践能力,共享优质实验教学资源,进一步完善本科实验教学体系,以及满足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学校在机电工程训练中心和测控技术及仪器实验教学中心两个省级示范中心的基础上,整合机电类相关学科专业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和人力资源,按照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要求,组建“厦门大学机电类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中心以建设和共享信息化优质实验教学资源为重点,开发大量虚拟实验项目和教学资源,搭建网络信息化管理平台,逐渐形成校内全部开放、校外预约开放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模式,取得较大效益和成果。2013年12月,厦门大学机电类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入选首批100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机电类虚拟仿真实验中心的建设工作主要体现在以机电类虚拟仿真资源的建设为核心、以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的建设为支撑以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三个方面。

2 以机电类虚拟仿真实验资源建设为核心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理念 机电类专业具有实践性强,对学生工程能力培养要求高的专业特点。厦门大学机电类专业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规划建设上以达到教学大纲所要求的教学目的为基本要求,以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宗旨,以实现真实实验不具备或难以完成的教学功能为建设重点,明确虚拟实验的定位,确立了“虚实结合,注重基础,融入前沿,开放共享”的建设理念。以“虚”来加强理论知识与实践动手操作的联系,以“实”来提高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注重学生基础性实践技能的培养。建设资源满足反复练习、强化记忆的功能。充分利用本学科教师前沿的研究成果转化成虚拟仿真教学资源,让学生接触到本学科前沿技术,丰富实践教学内容。充分利用网络通信技术开放共享,学生可以24小时随时访问虚拟仿真实验室,满足更多学生在平台下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协作学习的学习需求。

虚拟仿真实验室是传统实验室的延伸和有效补充,它可以弥补传统实验室的不足,可以丰富实践教学的内涵,带动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虚拟仿真还可以辅助理论教学,使之成为理论学习的重要辅助手段。理论教学中抽象的、难以理解的内容可以通过虚拟仿真的形式展现出来,易于学生的学习与掌握。虚拟仿真实验深刻影响教师教学授课方式,带动专业建设与改革;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质量,增强教学效果[2]。

中心基于多年来虚拟现实技术的研究积累,在建设上充分利用机电类学科专业优势,发挥教师的自主研发能力,并积极利用合作企业的开发能力和支持服务能力建设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多种形式的资源建设途径为虚拟实验教学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思路,校园网宽带技术的支撑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物质保证,优秀的教学团队及合作企业为教学资源的建设提供了技术保证,校企合作模式可保证新教学资源的开发和资源的维护更新,并进一步丰富教学内容。

虚拟仿真实验实训教学体系的构建 中心在深入研究机电类包含的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测控技术及仪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以及飞行器动力工程等机电类专业本科生培养计划的基础上,围绕“卓越工程师计划”,瞄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质量工程应用型人才和选拔科学研究型人才”目标,在充分分析现有真实实验资源的基础上,本着“虚实结合、相互补充、能实不虚”的原则,构建了机电类虚拟仿真实验实训教学体系。

在机电类虚拟仿真实验实训教学环节中,采取阶梯递进式教学方式,在建设中把虚拟仿真实验实训教学内容分为三个实践层次:一是以强化专业基础实训技能为主导的实践层次;二是以强化专业课程实验技能为主导的实践层次;三是以强化学生综合设计和创新能力为主导的实践层次。通过建设和整合,各种形式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构成了既层次分明、各有侧重,又相互渗透、互相促进的实践教学体系。

图1所示是中心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建设架构图。其中,专业基础实训类实验资源有15项,专业课程实验类实验资源有14项,综合创新实践类实验资源有12项。

第一层次:以强化专业基础实训技能为主导的实践层。该层次的虚拟仿真实验课程设置以机电类相关的基础课程为主,包括电工学、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单片机技术与应用、机床数控技术训练、数控切削技术训练、数控铣削技术训练等必修课程的实训。

这一类资源为软件共享资源,不带有实物对象,构建了高度仿真的虚拟实验环境和实验对象,包括电气技术实践训练、数控技术实践训练、电子技术实践训练以及模具设计与制造4个实训门类共15门课程。这部分资源与机电工程训练中心从资源配置上充分体现了虚拟结合、相互补充的原则,其中一部分课程可补充目前实践训练所缺乏的参与程度低、成本高的部分,如模具拆卸与组装、数控机床机械安装等课程;一部分课程可作为真实实训教学的训前准备课程,这部分课程可减少真实实训的高消耗,如数控切削技术训练、数控铣削技术训练课程。

该层次的建设目的是让学生系统学习机电类专业的基础实验知识,掌握基础实训技能,深化理论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团结协作的精神,加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从而达到培养学生专业学习的兴趣。

第二层次:以强化专业课程实验技能为主导的实践层。该层次的实验课程设置以机电类相关的专业课程为主,构建几个实验平台。

1)基于虚拟仪器技术建设的可远程访问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属于仪器共享资源,含有信号与系统及传感器原理两门课程资源,共建设了15个实验项目,辅助理论教学,丰富实验内容。

2)工业机器人一体化实训平台,选取国内外主流品牌的典型工业机器人,以真实的工程应用项目为背景,基于真实的工作过程,构建集课程资源包、虚拟仿真软件、实物机器人为一体的“理、虚、实”一体化的教学与实训系统,可完成包括示教编程、离线编程、维护保养、装调维修、综合应用在内的全方位教学与实训任务。

工业自动化技术课程作为电气、自动化、测控专业一门典型的应用型课程,正面临从传统的PLC编程教学,向项目引导、实践型、工程化、开放性方向靠拢,实验室总是存在空间有限、资源有限的问题。中心自主建设大量工业虚拟仿真被控对象,同时积极引进国内外成熟的生产流水线的教学对象,充分重视虚拟实验环境的真实感、可操作性,解决了工业自动化技术实验教学中的瓶颈问题,促使教学方式方法改革,提供全开放学习环境,有效节约教学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另外,对机电类专业的一些核心专业课程,充分利用教师的教研成果,转化为虚拟仿真实验项目,丰富了实践教学内容。

该层次的建设目的是让学生系统学习相关专业实验知识,掌握专业实验技能,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与团队合作精神。学生还可以综合运用多门课程知识实现完整应用,逐步建立系统的概念。

第三层次:以强化学生综合创新设计能力为主导的实践层。该层次的资源设置主要围绕完成综合性实验,以实验项目驱动的方式,由学生自主设计完成虚拟仿真创新型实验。另外,参加各种层次学生创新设计实践大赛完成科研方法训练。在这一层次的教学中,中心设立独立创新实验室,为创新活动提供指导,提供仪器设备和场所。采用开放的实验室管理方式,实验室全天对学生开放,有专任指导教师给予指导和服务。

该层次的建设目的是让学生在掌握基础实训技能和专业实验技能后,充分利用综合类实验资源,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和科研方法训练,培养学生创新设计和系统设计能力,激发学生创新热情和参与创新活动的积极性。

3 以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为支撑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能够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实验学习环境,在广泛的学科领域提供更多的虚拟和仿真体验,从而加速和巩固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和成果。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应支撑教学资源的开放,包括支持虚拟资源的在线开放、虚拟与真实的结合开放。平台还应具有良好的交互特性,如实验数据的采集、实验过程的指导、实验报告的在线收集与成绩评判等。

厦门大学机电类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目前已有成熟的信息化网络平台,一方面拥有独立的门户网站,能实现中心概况、实时新闻、中心动态、全部课程介绍等信息的;另一方面建设有远程虚拟仿真实验平台,能实现实验实训课程开放、学生选课、远程答疑、作业提交批改等教学管理功能。中心特别配套有专门高性能服务器,以满足信息化平台对性能及稳定性的要求。校园门户网站对校内外公布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信息,提供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链接等相关服务。

教学资源集成在远程虚拟仿真实验平台上,通过互联网可开展网上学习、考试、评价和互动交流等活动。平台提供不同的权限。

1)学生通过账号、密码由学生端登录系统,完成学习、阅读公告、自我测试、上传作业、实验实训项目练习、在线提问、讨论等内容。

2)教师可通过账号密码登录教师端,完成公告、授课、报告评判等授课行为。针对不同的学习群体,可以设置不同实验实训项目,组织学习与培训,并可以实时查看学员的学习次数及学习效果;针对总体情况,灵活调整个性化学习方案。平台集学习、实验实训、考试、评价、管理功能于一体,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开展虚拟实验实训,实现了教学的在线网络化。

3)教务管理人员通过平台实现人员管理、教务管理等功能。

4)教学平台的运行与维护由负责后台管理的技术员完成,包括账号管理、权限设置以及实验模板管理。

虚拟仿真应用于教育是教育技术发展的一个飞跃。它营造了“自主学习”的环境,由传统的“以教促学”的学习方式转变为学生通过自身与信息环境的相互作用,实现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协作学习。学生可通过互联网24小时操作,彻底打破传统实验室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在保证教学效果的前提下,极大地节省了成本。

4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中心在建设过程中着力建设成了一支教学、科研、技术人员相结合,核心骨干人员相对稳定,结构合理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团队,形成一支教育理念先进、学术水平高、教学科研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勇于创新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和管理队伍。中心设置主任1人、副主任2人,并成立了机电类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发展委员会。本中心学科专业教师与信息技术研发人员配置合理,有专业教师36名(专任教师兼职为主),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12人、助理教授17人,负责课程制定和教授;工程技术人员38

名,高级工程师6人,工程师32人,其中实验指导及资源维护25人,网络资源管理团队5人,负责网站建设、信息、课程教务管理;研发团队8人,与合作企业配合,能根据课程需要完成网络课程资源的开发、维护及更新。

中心借助厦门大学现有青年教师人才培养计划的政策优势、平台优势,通过吸取宝贵经验,积极拓宽人才培养渠道,进一步加强虚拟仿真和实验教学方面青年教师人才的培养力度。

5 结语

厦门大学机电类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通过虚拟仿真教学资源的建设推广,达到了以下效果。

1)实现了教学资源的大范围共享,可供本校全校学生共享和部分校际共享。

2)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利用更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实验教学环节,增强了教学效果。

3)丰富了实践教学手段,通过三维虚拟现实的动画演示、手工操作,增强了教学过程的真实性,引导学生能够亲自参与各种实践环节,提高了动手操作能力。

第9篇:机电工程类专业范文

在所收集的15个典型案例中,成功案例10例,失败案例5例,分别占总数的67%和23%,男性创业者15人,女性创业者为0。其中,与专业相关的有6例,比率为40%;服务行业5例,占总数的33%;电子产品类3例,占总数的20%;装修器材类1例,占总数的7%。案例中创业时间跨度为2009年至2014年间,2010年前毕业的8人,其中4人创业项目与专业相关,占50%,3人与自己的工作领域相关,占37%;2010年后毕业的7人,多是电子行业与服务行业。毕业后立即创业的9人,其中成功6人,占67%,失败3人,占33%;在校期间有创业经历的6人,占毕业后即创业人数的67%,其中有一人失败,失败率11%;毕业就业再创业的人6人,目前2家公司运营正常,2家失败,成功率67%。

二、机电工程学院大学生创业的特点

通过对机电工程学院15个创业案例的分析和研究中,可以看出,机电工程学院大学生的创业实践有以下特点:

1.2010年前毕业的人创业多与自己的工作领域有关。

近几年毕业的学生创业多集中在服务性及电子产品类行业。从15个案例中可以看出早年毕业的学生创业的行业多与自己的工作领域有关。他们多是从事销售、生产、研发、售后,与自己的专业或者是工作领域相关。例如,2010年创建公司的何某,主要从事数控机床改造与维修,在大学期间何某一直积极参与各类专业技能比赛,实习期间在一家数控机床厂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和人脉。毕业后便在家人的帮助下创立了目前的公司。2013年创建公司的李某同学,毕业后一直在一家机床厂工作,主要负责生产和售后,工作4年后,与人合伙创办了现在的公司,主要负责机床零部件的加工和销售。2010年创办人力资源公司的罗某同学,毕业后在一家公司从事人力资源工作,3年后与人合伙创办了现在的人力资源公司,主要负责人力资源外包、业务外包等。近几年毕业的学生主要从事电子产品、服务等相关行业,如电子产品的销售、营销策划、快递服务等。例如,毕业2年的冯某同学加盟某快递公司,负责大学城片区的业务。

2.在大学期间有创业经历的同学再创业的成功率高于没有任何创业经历的同学。

在15个案例当中,毕业后即创业的同学有9人,其中创业成功6人,占67%,失败3人,占33%;在校期间有创业经历的6人,占毕业后即创业人数的67%,在这6个人当中,只有一个人创业失败,成功率为83%。没有创业经历的3人当中,只有一个人创业成功,成功率为33%,远远低于有创业经验的人。

3.创业领域与大学所学专业相关或相近的,创业的成功率及发展比较长远。

从对15个创业案例的分析中可以看出,6人创业所选择的创业领域的是与自己专业相同或相近行业。6人中,其中四人主要从事数控车床、机床、机电一体化、零件的加工与销售等与机电专业相关的行业,1人从事机械零部件制造业务外包工作,1人从事设计。目前,6家公司运营正常,发展势头良好。这与他们多年学习专业,拥有扎实的技术,积累了丰富的人脉及社会资源紧密相关。4.创业的城市多集中在学校所在地及工作多年的城市。在15个案例当中,创业城市地多在学校所在地,11个在学校附近,占总数的73%;3个在工作多年的城市所在地,占总数的20%;1个在户籍所在地,占总数的7%。这种创业地点的选择多与创业环境相关。

三、启示

1.对有创业意向同学的启示。

(1)在所欲创业领域进行多年的行业积累。能在自己所欲创业领域进行多年的行业积累,这种多年的工作实践经验是很多创业成功人士信奉的法宝,也是本文研究的15个案例当中许多成功者的经验之谈。作为有创业意向的大学生在大学期间不仅要学好专业知识,打好基础,还要关心市场经济动态,根据自身的特点找准方向。多了解自己的创业领域,平时注重收集相关资料,培养相关专业知识及管理理念,可在大学期间及毕业实习期间在相关行业及领域实习。这些能力、经验、人脉都是以后创业可以直接利用的资源。

(2)所学专业与创业领域相结合。从前面15个案例分析可以看到40%的大学生选择与所学专业一致或类似的领域进行创业。他们目前的公司发展平稳,前景光明。机电工程学院的专业技术性比较强。学生在大学三年期间所学的专业、专业实习及实践与非专业同学在认知及发展上有天壤之别。选择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创业更能如鱼得水,驾轻就熟,对创业知识的准备更充分,同时获得专业老师无偿提供的技术支持。可以说与自己的专业相结合是一种最经济的创业模式,也是发展较长远的创业考虑。

(3)在服务、电子产品销售等行业创业是目前大学生最流行的创业方式。在本文研究的15个案例当中,有8例是在服务、电子产品销售等行业创业,占总数的53%以上。这主要与近年经济发展迅速,人们生活水平普遍提高有很大的关系。人们对电子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多,产品更新换代较快,电子产品相关附属产业发展较为迅猛;人们对服务的要求变多,再加上这些行业入门的门槛低,对专业的限制不多。可以说这类行业成为最受大学生欢迎也是大学生最广泛的创业形式。

(4)加强自身创业素质的培养。创业是一个复杂而又艰巨的过程,它对创业者的综合素质要求很高。创业者要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知识储备,还必须培养一些独特的创业素质。如自立、自强、进取、毅力、创新等;在思想上的独立思考;在行动上独立展示自我、主宰自己的前途。创业者要具备合理的能力结构:实践能力、开拓创新、组织领导、协调协作和沟通能力等能力。大学生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才能提高综合素质能力。创业过程中总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创业者只有坚定自己的信念,才能不会迷茫和中途放弃,不断努力,直面挫折,只有付出超出常人几倍的努力,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

2.对机电工程学院创业教育的启示。

(1)改革创业教育模式,完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和实践平台。针对目前创新创业教育的不足,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同时通过实践教学和实习,增加大学生的实践经验。开展第二课堂,通过讲座、论坛、竞赛等第二课堂活动等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同时,改革学制学时,实习弹性学分,为大学生创业实践提供机会。大学生可以在读书期间离开学校去创业,学校为其保留学籍,以便日后有机会完成学业。

(2)加强创新创业课师资力量培养。目前,我院创新创业课教师师资严重不足,大部分创业课老师由专业课老师兼任。这些教师只懂专业知识,没有接受过专门的创业培训,也没有创业实践。这使得学生不能接受到完整的创业知识,创业能力得不到相应的提高。因此,一方面要建立一支专门的创业教师师资队伍,加强对他们的专业培训,抬高理论水平,同时也要给予一定的创业实践机会,强化他们的创业意识和创业实践感知,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另一方面,从校外各领域聘请一批具有创业经历的专家、成功创业校友,作为“创业导师”开讲座和辅导,让学生体味直接来自实践的真知灼见。加强大学生创业思维教育,强化其创业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