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语文的学习方法范文

小学语文的学习方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语文的学习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学语文的学习方法

第1篇:小学语文的学习方法范文

关键词: 小学语文 合作学习 教学相长

一、合作学习的基本内涵

“合作学习”一词出自孔子,其主张师生之间要展开相互切磋、相互讨论、相互启发,达到教学相长之效果。作为一种相对独特且新颖的教学方法,合作学习被日益广泛地应用于课堂教学。通常,合作学习是将约6名小学生分成一组进行与学习相关的各项活动,共同完成教师下达的任务配额。这一过程将学生自主性融入互动性,使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开动脑筋思考实践,激发学生兴趣,达到生动记忆和相互补充知识的目的。

基础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求索乐趣,促进主动学习对学生未来成长至关重要。教师要注重新教学方法的应用,从而达到高效率教学的目的,合作学习不失为一种教学良策,因为它可以令尚处于启蒙阶段的小学生化被动学习为主动求索。正如斯宾塞所说:“教育中应尽量鼓励个人发展过程,引导儿童自己探讨、自己推论。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

二、小学语文课堂合作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教育部曾在1999年明确提出要“改革现行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研制构建面向新世纪的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体系的任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2001年)规定:“要改变机械训练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风,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在新课改倡导下,更多人将目光转向合作学习与小学语文的应用结合,从而使课堂学习更有吸引力。为了避免学生机械学习背诵记忆,各种教学方法不断推出,既有问答启发式,又有自学辅导法,还有阶段教学法,可谓种类繁多。这些教学模式存在一个共同点,即过度强调师生间互动,而忽视学生间互动学习。换言之,学生间的合作学习没有得到充分重视。然而,在新时代背景下,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是有重要现实意义的。

其一,顺应新课改的时代需要。从学生层面看,孩提时期对现实世界充满好奇和幻想,倘若得以适当开发引导,对其未来成长会产生长久持续的积极影响;从教师层面看,应转换教学观点,不可仅扮演灌输知识的传统角色,应充分挖掘儿童创造力和想象力。

其二,符合语文教学发展规律。纵观语文教学发展历程,从最初的照本宣科、填鸭式教学,发展到情境教学法等各种新的创新式教学方法,大都忽略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沟通学习,这种新的教学方法要进一步运用到小学语文教学中,以丰富教学模式。

其三,满足新时期儿童需求。同龄人通常能理解彼此心声,儿童亦不例外。在信息爆炸式膨胀的今天,儿童不应也不再是“密室里”的花朵,他们对外界新鲜信息和事物拥有好奇心,且比过去一代更敏感。在这一背景下,教学过程中应加入合作学习内容,让学生之间自主地沟通互动,懂得分享,激发彼此乐趣。

目前,合作学习已在一些领域日益得到重视,通过鼓励学生之间的交流创新,课堂气氛焕然一新。传统读课文――默读课文――教师授课――朗读课文――总结到合作学习应用其中的课堂课外预习――课堂互动提问并发表自己的阅读感悟――小组合作解决疑问,此过程中教师只起到辅导作用。这样一种全新教学方式给教学带来创造性思维,小学生的思维得以拓宽,不仅仅局限于维度,更使学生敢于发散思维,大胆设想,勇于提问和质疑,让课堂充满活力和吸引力。尽管学生学习程度参差不齐,但课堂合作教学方式让每一个孩子都参与其中,发挥自己的特长,即便不愿意参与,但由于共同合作,不得不为自己的小组献一份力,反而使其学习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发现其中乐趣时,更愿意参与其中,从中受益。

三、当前合作学习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对策

小学语文教学与合作学习方法模式的结合,在引导学生创新方面诚然有其独特之处,备受各位教学工作者的喜爱,但在实施过程中却存在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

第一,由于我国师生比例偏低,多数学校采用大班级授课,甚至一些农村小学出现了小班、中班、大班、一年级共用一名教师的情形。当中班授课时,其他班级则在一旁自习,使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实施起来面临诸多难处。原因是显而易见的,合作学习将整个班级的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各自讨论,然后将讨论后解决不了的问题集中反馈给教师,倘若人数过多,则导致教师只能对部分学生的问题进行解答,无法遍历各种问题,影响教学质量。

第二,鉴于合作学习应用到小学语文教学课堂的理念是一个新提出的理念,很多教师对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尚未完全理解到位便立即应用到课堂上,会因为对合作教学模式的片面理解而错误引导学生,误以为场面热闹便是合作学习。事实上,合作学习教学模式要求老师平等参与到学生讨论活动中,并确实发挥引导学生思考的作用。所以如何使小学教师正确理解合作学习的精华并应用到教学中,是目前合作教学模式面临的一大难题。

第三,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对学生创造力的激发和引导的确非常有吸引力,但不同学校基础设施完备程度不同,有些学校为学生提供学习空间已耗费其全部资力,更逞论新的教学模式了。因此针对不同学校状况要有的放矢,不可盲从,否则适得其反。

合作学习教育模式在国外已得到广泛应用,但在我国刚刚起步。在当前中国,小学教师团队肩负着培养未来栋梁之使命,理应准确理解合作学习内涵,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共同促进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高小亮.论我国当前小学语文教育的创新与改革[J].现代妇女,2011(1).

[2]刘森.当代语文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刘晓明,张明.小学心理健康教育[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庞善凤.对小学语文教育生活化的思考[J].语文研究,2006(9).

[5]盛群力.小组互助合作学习革新新述评(上)[M].外国教育资料,1992.

[6]王坦.合作学习――原理与策略[M].北京: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

[7]王坦.合作学习理念的学习与实施[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7.

[8]吴舜华.关于小学语文教育专业课程的改革及其意义[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10(29).

第2篇:小学语文的学习方法范文

关键词: 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双向活动 教学策略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师生之间的双向互动,是师生共同参与、有效交流,完成信息传递的过程。它需要在指导下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是在教师积极引导下学生主动认知的过程。新课程标准要求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魅力,并被语文深深吸引,那么阅读教学就是关键。阅读是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关系到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成为我们重要研究的课题,下面就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效的方法和策略,谈谈几点认识和体会。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地位和现状

小学语文学习的首要目标是使学生学会使用和阅读语言。以信息技术为特征的二十一世纪,阅读对于人们的生活学习有着重大意义。对孩子们而言,书是益友和良师,可以使他们的各种素质逐步发展,因此,阅读的作用可想而知。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更侧重于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阅读教学符合这一要求,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具有重大作用。但是长期以来,语文阅读教学一直处于一种故步自封、停滞不前的状态,孩子们并没有真正学会阅读,还停留在为应付考试而读上,被动接受对材料的解读。这种现状不利于培养孩子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不符合时代的要求。

二、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效的策略

1.课堂阅读教学要充分构建师生互动

课堂阅读教学应当是师生的双向互动,是我们共同参与、有效交流,完成信息传递的过程。只有充分发扬民主,才能强化学生的课堂“主人翁”意识,促使学生树立勇于质疑的精神,强化积极探究的能力,尝到成功的甜头,不仅主动参与自主学习,而且参与教学。如果我们只是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教学,或直接把标准答案告诉学生,就很难把新课改落到实处,很难使他们从心里接受。小学生的主体意识不能被有效激发,他们就会永远成为知识的“奴隶”。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改变传统陈旧的教学观念和方法,积极营造愉悦、宽松的教学氛围,努力让小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真正体现课堂教学的主体性。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让孩子们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给孩子们布置“读书好点子”的作业,并提出具体要求。通过对孩子们阅读建议的分析,从中选取好的建议,进行集中讲解,并把它们逐步运用于阅读教学中。这种方法既受到了孩子们的欢迎和支持,又使孩子们充分体会到了阅读学习的乐趣。当孩子们发现建议被老师采纳时,会感到万分高兴,这是孩子们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一种动力。我们通过对孩子们“点子”的调查,能够了解什么是他们最需要的,什么方法是他们最易接受的,哪些材料是孩子们最喜欢的。通过教法和学法的改进,就能够大大提高阅读质量,提高教学实效。

2.阅读教学的设计要有梯度

阅读的对象是文本,阅读的目标是读明白,这里的明白是对阅读对象有一个较准确的认知和体验。它包括孩子们对语言的感知,对材料重要信息的提取,对写作特点和表达方式准确地概括和分析。文学作品有时需要鉴赏,同时会受孩子们选择不一的干扰,我们要积极引导,把孩子们的疑惑集中到一个焦点上,然后科学有序地引出更深层次的问题,并有效解决。

我们所设计的问题应该具有“大众化”的特点。解读,必须做到准确把握阅读内容和学习方法。阅读教学应该有一个整体设计,这个设计既要考虑到整体又要考虑到局部。在此过程中,我们要从孩子们的个体差异出发,设计不同难度的阅读内容,由初读到鉴赏再到创新,使教学设计体现出梯度,使每一个孩子都能够发挥特长,畅所欲言,积极表现自我;使每一个孩子都能在愉悦轻松的氛围中快乐学习,并最终产生浓郁整合效应。在阅读设计的难度梯度中,每个孩子都能够发挥优势,不同水平的孩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处于最佳状态,真正做到各有所得,各有进步。

3.阅读能力的培养需要循序渐进

阅读能力的训练必须按照由低到高的培养顺序,循序

渐进,同时必须坚持以提高学生的思维力和想象力为中心。语文阅读能力一般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1)积累阶段。它是阅读能力培养和发展的基础。积累主要包括语言材料、文体特点、写作表达方式和思想感情等方面;还要积累一定的生活经验和阅读技巧等知识。我们要结合教科书作必要的介绍,并要求学生有效积累。

(2)理解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孩子的判断、分析和归纳的思维能力,积极发挥他们在理解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首先要培养孩子们的判断力。它是孩子们理解事物的前提,我们可以通过材料中的判断句或限制性词语训练。其次要加强分析和归纳能力的培养。分析和归纳能力是孩子们基本的思维过程,更是阅读理解能力的核心;要重视联想能力的培养。有了联想,孩子们就能够把枯燥的文字形象化、生动化,进而使阅读更高效。

第3篇:小学语文的学习方法范文

一、教给学生科学合理的预习步骤

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弱,对于预习方法和步骤知之甚少,这就需要教师教给他们行之有效的步骤,使他们按照步骤科学合理地进行预习。下面是我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的六步预习法,即“一读二查三划四写五背六疑”。具体内容是:

1.读(读教材)。

反复读教材(至少读三遍),做到正音、明义、知重点。

2.查(查资料)。

即一查字词典,通过查阅工具书,对不认识的字读准字音,对不理解的词语初步了解它的含义;二查背景资料、课文的时代背景、作者的生平,阅读相关作品。

3.划(划重点)。

一划生字生词,二划好词佳句、重点词句段,三划对自己有启发的片段。要用不同的符号标注重点内容,边读边思考课后的问题,划出相关联的句段。

4.写(写批注、摘抄)。

对课文内容的预习不能仅仅停留在读通课文,教师更要注重指导学生学会加批注。对于文章内容、事件描述的体会,文中修辞手法的运用等各个方面,要求学生将自己在预习过程中的点滴感悟在书中加上批注。摘抄,就是将文章中的好词好句做好摘录,所谓“眼看三遍,不如手过一遍”,要求学生在预习中做好摘录,不仅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他们比较、甄别的能力,更积累了他们广泛的语言素材,为他们的习作奠定了基础。

5.背(背诵积累)。

背诵要求背诵课文和自己认为优美的句段进行积累。

6.疑(思考)。

在读、划、写环节的基础上,整理通过自学仍然不会、不懂的疑难和困惑,以书面形式在导学案“疑惑整理”栏目内或者在教材上加以记录或标注,留待课堂解决。

当然,预习的步骤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因文章的不同而适当变化,但对于小学生这样学习能力欠缺的群体,尤其是没有形成好的预习习惯之前,教师强化他们预习步骤的教育,固化他们的预习模式,也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

二、进行有效预习指导,教给学生恰当的预习方法

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餐之需;教人以渔,于终身受用无穷。”面对日新月异的世界,学习方法对于一个人来说,会影响其成长发展。同样,预习方法对学生学习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预习方法的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在教学中也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适时总结预习的方法。特别是当前很多学校使用的导学案,教师要引导学生读懂导学案中有关“预习”部分的要求,当学生明确预习要求后,要指导学生分解要求。如“预习”中要求理解某几个词语,教师就要指导学生通读课文,找出这些词语在文中的位置,哪些词语需要查阅字典、词典,哪些词语适宜采用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来理解。

三、加强预习检查,养成预习习惯

小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来之不易,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反复强化训练,让预习成为他们的常态行为。教师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养成自觉根据预习提示独立完成预习任务的能力,更要在每天检查学生预习的效果。例如可以首先检查学生课文是否读得流畅,是否在课文上加了批注,教师在检查的过程中要注意赏识教育。对于在预习过程中表现优秀,阅读时声情并茂、语言流畅的学生,教师要及时给予表扬、激励,让学生获取成功的乐趣,从而调动学生课前朗读、做好预习工作的积极性。

四、争取让家长参与预习的指导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必要补充,是一种不能代替的力量。加上预部分在家里进行,因此要争取让家长参与预习的指导,即要求父母要抽出时间检查子女的预习完成情况,在有能力的情况下作适当的指导;还提醒家长要善于发现子女在预习中的每一个细小的进步,并作充分的肯定,不应老在孩子身上挑毛病;当孩子预习出现问题时,要求家长配合教师作耐心的教育和指导。

五、尊重学生实际,允许预习过程中的个性差异

第4篇:小学语文的学习方法范文

【关键词】探究式学习;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一、创设情境,引起学生探究的动机和兴趣

所谓情境,即情形、景象、境地的组合。课堂上的情境包括课堂的场景和学习的氛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所谓创设情境,就是表现课文所反映的儿童生活与社会生活的场景以及与之相应的学习氛围。创设情境的目的在于诱发学生原有的认识水平与情感状态同课文所揭示的深刻道理及情感之间的差距和矛盾,促使学生产生疑惑、提出问题,从而引起学生探究问题的动机和兴趣。这种探究问题的动机和兴趣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部心理倾向,是激励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的内驱力。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我非常注意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材料和机会来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人探究状态,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深层次的思考和情感体验,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在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创设问题情境应注意以下几点。

1.问题的提出,要抓住学生认知或情感发展上的矛盾

问题是开启学生心智的钥匙。然而,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并非所有的问题都有如此的功效。如果只是在知识的记忆和是非的层面上设问,学生只是简单的一问一答,那么,问题再多,也不能起到开启学生心智的作用,更不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和情感的升华。只有抓住了学生认知与情感发展上的矛盾,并就此设计问题情境,才能使学生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尘封的情愫,从而极大地调动探究的热情。教师要善于巧用教材,激活课堂,让学生的思维之“河”掀起“波澜”,在矛盾的冲突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求得真知与真情的深层感悟。

2.问题的难度,要适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最近发展区”

小学语文教学在创设问题情境的时候,要关注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和情感状态,要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知识积累、思想认识水平和情感特征来设置探究领域;超出相应的领域则太难,会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甚至还会不同程度地挫伤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若低于相应的领域,则容易流于肤浅,冲淡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即使勉强开展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也只能限于低水平的课文阅读与理解,不能促进学生高层次思维能力的发展。只有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深层次的认知参与为核心的学习方式,才能促进学生的包括高层次思维在内的全面素质的提高。显然,最佳的问题情境应设置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什么是“最近发展区”呢?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儿童认知的发展有两个水平。第一个水平,是不需任何外力的帮助,自己能达到的高度。第二个水平则是需要外力的帮助才能达到的高度。通俗地讲就是“跳起来摘桃子”的境界。儿童认知发展的第二水平就叫做“最近发展区。”教学的最有效的功能就在于推进儿童心理的最近发展区,只有建立在这一发展区内的教学活动,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二、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指导学生在探究中学习语文

语文实践活动的基本因素是听、说、读、写以及寓于听、说、读、写中的认知和情感因素。学生通过语言实践活动,不仅可以获得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能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学会学习语文,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读中生情,情中探知

读,是语文实践活动中最重要的方面。小学语文教学在指导学生读(包括速读、精读、研读、品读等)的过程中注重有目的的读,有任务的读,有感悟的读。例如,教学《登山》一课时,我引导学生读中生情,情中探知,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通过速读,学生从整体上感悟课文:列宁这次登山曾两次走小路,而他所走的小路又是很危险的。“为什么列宁要走这条危险的小路呢?”带着这个疑问,学生着重阅读了描写与小路危险的有关的片段和句子。为了让学生加深感性认识,我还请两位学生上台表演列宁和巴果茨基走小路的情境。在反复朗读、表演中,学生对小路的危险有了切身的体会,特别是表演的学生,不时发出嘘叹,“啊,好险哪!”他们在读中得到了情感体验。接着,我又指导学生再读日出美景一段的描写,男生读了,再让女生读,还伴以雄壮优美的音乐。

2.说中有辫,辫中探理

说的训练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也非常重要,它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锤炼思维过程,促进情商和智商的发展。我在设计说的训练时,多采用辩论的形式,引导学生在辩中探理。以《登山》为例,为了让学生在说的训练中探究事理,我引导学生思考:“列宁走了小路,也看了日出,为什么回来时还要再走小路呢?这是不是自讨苦吃,是不是真有必要?”我先让学生找到意见相同的同学讨论一下,讨论怎样才能说服对方,再开展辩论。

3.写中有感,感中探义

写是语文课堂教学的迁移和内化的过程,写更能体现学生的探究意识,有助于培养其探究精神。再以《登山》为例,我给学生布置了写的作业:“读《登山》有感”,“我的意志力”,“当我遇到困难的时候”,“我所知道的科学家”(选突出意志力的事例来写)等,让学生任选一题,要求写的时候,谈自己的感受和从中受到的启迪,引导学生深人探究。在以上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我巧用教材,巧于质疑,灵活指导,引导学生由浅人深地探究人和事的情与理,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升华了他们的人格,培养了他们的探究精神。

三、运用探究式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1.创设自由、民主的学习氛围

自由、民主的学习氛围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基本保证,是探究式学习的最佳情境。因为此时此刻,学生处于一种放松状态,思维极易活跃,敢想,敢问,敢说,敢做。教师以学习者的身份参与了学生的质疑、讨论和辩论,把读的自由还给学生,把思维的空间留给学生,把说的机会让给学生,使学生在做学习主人的意识支配下,自主探究,集思广益,从而以极大的学习热情去遨游知识的迷宫,去探究未知的世界,去寻找适合的答案。

2.延迟评价,鼓励学生发表意见

在探究学习中,最重要的一项活动就是学生就某个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而能促进使学生敢说、善说的有效策略是教师适时而巧妙的评价。我在课堂评价中最常用的是两种评价。一种是暂不评价,即在学生得出一答案时,暂不表示肯定或否定,而是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我常常这样问学生:“你是怎样得出这个结论的?”“你是通过哪几种途径得出这个答案的?”这样提出问题,常可引起师生之间的热烈争论,从而激发学生通过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求得学习、探究的方法。

3.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相结合

对学生而言,未知的领域是无限广阔的。当学生有了探索的欲望和探究的能力时,仅靠课内是满足不了他们的需求的。此时,我们应当引导学生把探究的领域扩展到课外,让他们在网络环境下,获取必要的信息和资源进行更深人的探究。在学习《太阳》和《冬眠》等科普说明文时,我引导学生由课内学习拓展到课外学习。利用双休日、节假日,通过多种渠道查资料,找信息,补充课内知识。有的学生查阅了太阳近几年的变化及太阳黑洞的情况,还有的学生在网上查到了动物冬眠的详细资料。我及时在班里召开“新闻会”,让他们把太阳和冬眠的最新信息给全班同学,共一享获得新知的喜悦。

参考文献:

第5篇:小学语文的学习方法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意义兴趣模式

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小学语文的学习与教育方法也进入一个新的挑战时期。语文课是我们的母语课,然怎么样才能更好的授教好我们的母语课呢?我在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一些经验,下面就这些经验谈谈我的一些观点及建议。

一、学习语文的意义

⑴激发浓厚的兴趣

激发浓厚的兴趣是人们探究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所表现出的特殊积极的个性倾向。这种个性倾向能使人对某种事物给予优先注意,并且具有向往的心情,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精神饱满而又心情愉快的去学习探究。培养兴趣的方法有:

①运用“罗森塔尔效应”激发学习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师的信任、期待和鼓励会变成一股无形的力量,给学生一种“器重”的暗示,激发他们的潜能,增强他们语文自学的兴趣和信心,在语文自学辅导教学中,教师热切的希望、期待的目光都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处于“乐学”之中。

②在评价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即在教学环节中对学生进行肯定鼓励。当一个人的进步和才能为他人所承认时,他就会产生一种发挥更大才能的心理。学生的学习受到教师的鼓励、肯定和表扬,他的学习兴趣就会得以充分的激发。例如:在“知”环节,当学生对学习收获发表自己的意见时,其理解程度哪怕是不够全面或不够准确或不够深刻,教师都不应指责,相反,应从“微小的进步”或“微小的收获”的角度给予认可、肯定或表扬,为他们创造最佳心境。激励其树立信心增强兴趣。同时,教师也应引导学生去体验自己不断取得进步和成功的愉悦感,进而对学习产生持久的深层次兴趣。

③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中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语文教材的选文具有文质兼美的特点,它不仅具有知识性、思想性,而且也具有审美性。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掌握知识、潜移默化地受到人文素养教育的过程变为一种审美的过程,使学生感受美、体验美、欣赏美,从而激起心理愉悦,激发学习兴趣。

⑵强化积极的情感

情感是人们对自身活动所持态度的体验。良好的情感可以促进和补偿学生的智力活动,并产生持久的学习动力。在教学活动中,情绪倾向是制约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因素,积极和稳定的情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催化剂”。

⑶锻炼坚强的意志

小学生的兴趣具有不稳定的特点。因此,必须在培养学习语文兴趣的基础上,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意志,使他们的兴趣稳定起来。意志是人为了实现预定目的,在行动中自觉克服内心矛盾和外部困难时所表现出来的心理过程。一个人具有坚强的意志,就能用调节自己的外部行为和心理状态,克服困难,坚持不懈地实现预定目标。

⑷培养良好的习惯

习惯对自学能力的影响也是很大的。习惯是由多次重复而形成的达到自动化程度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而且可以终生受益。首先,要培养学生专心认真的习惯,要使学生明白,学习是“自己的事”,是“我要学”而不是“要我学”。对每个学习环节,学习内容都要以严谨的态度去对待,而不能马马虎虎。二是要培养学生边读边想的习惯。读平面的语言文字,从抽象的语言符号中产生联想和想象,在大脑中获得清晰的表象,建立抽象符号与具体事物之间的联系,最终读懂课文,而不能“和尚念经,有口无心”。三是要手脑并用,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

二、学习与教学方法

小学语文教学应有自己的学习与教学方法,这就是启、读、练、知、结。

⑴启,就是启发,即在上课时教师先面向全班启发学生明确学习要求和自学方法。“启”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的自觉学习,让学生知道这一堂课要完成什么学习任务,怎样去完成。在这一环节中,除了教师必要的讲解外,课文中的思考题也承担一部分“启”的工作。

⑵读,就是让学生自定步调去阅读课文,凡是课本上的文字,包括课文、课后习题等,都要求学生认真地读。学生阅读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包括默读、朗读、泛读、精读、速读等,各有各的用处,各有各的要求,各有各的读法。在读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口到、眼到、耳到、脑到、手到。在自读训练过程中,要强化学生自读的主动性和稳定持续性.要保证课堂上所必需的自读时间以及自读时间的完整性。

⑶练,就是学生按教材或教师提出的要求完成课堂上的练习,接受各种语文能力的训练。“练”一般来说与“读”同步进行(这与中学数学自学辅导有所不同),这是因为,在语文教学中,“读”也是“练”的一种形式。此外,“练”还有读中练与读后练之分,而读中练又是大量的、经常的。

⑷知,就是在全班学生完成规定的自学任务之后,让学生当堂知道自学的结果,肯定正确的.纠正错误的,这实际上就是教学上的即时性反馈,是一种自检与他检相结合的教学活动,课堂教学中学生间的交流、议论,均属“知”的教学环节。

⑸结,就是最后小结一下这次自学的经验教训,明确在掌握知识和培养能力,克服什么,有时也可以对所学内容进行概括,这一环节所用时间极少。

三、思想收获

第6篇:小学语文的学习方法范文

上好小学语文课不仅可以提升小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同时对培养小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探索也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本文就小学阶段语文教学中的朗诵教学法进行分析,就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阅读水平,提高其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本文从课前准备、课堂教学以及课后巩固三个层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

朗诵教学 小学语文 教学方法 学习兴趣

【引 言】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是精挑细选之后的良好语言学习材料,有文质兼美、语言优美的特征。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主要是通过朗读来实现的。如同古诗“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形象地描述出“劳于读书,易于作文”的语文教学道理。训练小学生的朗读能力,已是广大小学语文教师的共识,然而,实际的操作却是令人不解的。

尽管语文教学课堂热闹非凡,实际的教学效果却不尽人意,学生的朗读变得“有口无心”、盲目乏味。通过分析,发现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朗读训练缺乏准确的“着眼点”、缺乏朗读情感、缺乏必要的朗读技巧指导等。笔者针对这几点不足之处,详细论述了有关提高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可行性方案:

一、认真“备读”,做好阅读朗诵的教学准备

首先,教师应深入揣摩文本,准确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为与文化进行深入的对话,并在此基础之上,制定恰当的朗读训练目标。为此,教师应在课前做好“备读”工作,以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一字一句所表达的情感,为课堂上的朗读指导做充足的准备,切实提高小学生的朗读能力。为了有效地提高小学生的朗读能力、避免朗读训练中出现“一把抓”广而不实的现象,教师应用足够的时间和经历,大胆、有效地取舍文本内容,明确朗读教学目标,以更加有效地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语言朗读能力,积累语言。

二、指导阅读,引导学生阅读朗诵的习惯

1.静思默想,培育情感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如果学生的朗读如同小和尚念经一般,那么即便是阅读千遍万遍,也很难充分理解其中所蕴含的道理。因此,教师在朗读训练过程中,应综合采用“朗读”“静思默想”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边读边想,并反复读、细细品文中的重难点语句,只有这样才能收到“其义自见”的效果。引导学生沉静读文,并充分调动自身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尝试着从各个角度解读文本,并体会其中所产生的各种阅读体验。

学生的阅读活动如同在语言的天空里放飞一颗稚气、晶莹、澄明的心灵,在或喜或悲、或怒或乐、或爱或恨、或敬或憎的变化之间体会丰富的情感经历,奠定一定的感情朗读基础。这样,学生才能充分思考,以获得深刻的感受,其朗读活动也才具有灵动性。

2.认真阅读,身临其境

如同别林斯基曾经说过的一句话,“当你阅读时,尽管能够明确的感觉到他的存在,然而你却看不到;尽管你能读到他的语言,却听不见他的声音,因此,你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幻想能力,以填补这个空缺。”阅读活动,长久以来便是一项“寻言以明象”的活动,只有在朗读之间,才能感受到文本中所描述的画面。

阅读者,随着作者语言的引导,进入作者所勾画的或久远或当下、或现实或虚幻的世界,感触文本中人物细腻的情感,聆听文字之下作者的心声。这便是语言所具有的画面情景再造功能,很多人便是被语言的这种魅力而深深吸引。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展开自己的联想,透过文字的描述,体会文字之下的人物特征,并带有情感地进行朗读。

3.亲身指导,事半功倍

我们通常所说的朗读技巧,主要是指针对不同的文章,而掌握、控制、运用重音、停顿以及语速等不同的读法。学生在朗读中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便是其情感体验的真实写照。如果学生尚未体会到文本中所蕴含的情感,即便教师加以一定的技巧指导,其朗读效果也是微乎其微的。只有当学生能够切身体会到作者深埋文字之下的情感,理解其中的精义妙理,教师针对一些重点语句加以技巧性的指导,才能有效的帮助学生在朗读之间感悟“情”之所在。举例来说,比如我在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詹天佑》一文的教学过程中,便对“遇到论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惹外国人讥笑,还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等描写詹天佑心理活动的语段进行的重音指导:

教师:请同学们自由“练读”老师划出的这句话,然后我们再做进一步的交流、探讨。

学生1:我体会到如果这条铁路修不好,将给全国人民,尤其是其他工程师造成深远的影响。

学生2:我从“一定”“第一条”两个词语中,看到了詹天佑为修好这条铁路所具有的信念,以及这条铁路对于中国人民而言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教师:同学们所理解的比较恰当,也关注到了这句话的一些关键词。只有仔细地品味这些词,并有重音的朗读这些词,才能够有效地把握文章的主旨大意,体会詹天佑所具有的思想情感。

教师在学生深入阅读、体会句子含义的基础之上,再做一些朗读技巧的指导,这对于学生更加准确的理解文本,无疑是雪中送炭。

三、展示朗诵成绩,提升学生阅读朗诵的积极性

为了进一步提高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除了以上所说的课前精心“备读”和课堂上的准确、及时指导之外,教师还应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朗读展示活动。这样不仅能够有效地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还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整体朗读水平。优秀学生的范读,能够为学生的朗读活动做出良好的榜样。举例来说,我班的曾静同学和姚思佳同学在市教育局组织的交通安全知识演讲比赛中,分别获得一等奖、二等奖,有着较强的朗读能力。我便组织这类学生在课余实践进行朗读展示。这样不仅有效地丰富了全班学生有感情朗读的氛围,同时也有效地提高了学生朗读的积极性。

除此之外,我还在课余时间,开展经典朗读、讲故事比赛等多种形式的朗读活动。通过开展这些朗读活动,不仅鼓励了优秀的学生更加努力,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其他学生,激励他们更加努力,更加专注、认真地训练朗读,有效地促进了全班学生朗读能力的整体提升。

【参考文献】

第7篇:小学语文的学习方法范文

【关键词】语文教学;创新教育;学生

创新能力是一种综合性能力,主要包括创新精神、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个性品质三个方面。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从这三个方面着手。

一、动手操作调动课堂气氛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儿童多动手操作会促进智力的发展。从脑的结构看,人的大脑皮层的各种感觉和运动部位中,管手的部位所占面积很大,所以手的运动能使大脑的很大区域得到训练。动手操作的过程,调动了学生的感官参与,手脑结合。学生的思维离不开动作,动手操作是智力的源泉,发展的起点,激发了学生对操作活动的兴趣。动手操作建立学生的表象思维,是学生的直观学习,把书本内容生动化,让语文学习更加形象,课堂学习气氛不再是讲和听的形式。比如,学生在课外进行剪报活动,把用到的知识、语句剪下来,增加了记忆,将学习变成了一种布满情趣的活动课。

二、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也称创新精神,是人们从事创造性活动的愿望与态度,是一种用新的思路、新的方法、新的途径解决问题的意愿。只有具有这种意愿,才能善于思考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才能也于向书本、向前人、向老师提出质疑,才能具有创新的冲动,才能激发创新意识。

1.运用语文教材的创新因素,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材中的创新因素很多,广泛分布于字、词、句、段及每篇课文中。小语教材中的每篇课文几乎都有创新性,它们从选材、立意到谋篇布局、遗词造句,都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都充满了创新精神。甚至课文中某个汉字的识记,都很有学问,都有可能诱发创新意识。因此,教师应善于挖掘、研究和运用这些创新因素,进行创新教育。

2.通过优化教学过程,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

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渠道,因而必须优化教学过程,改进教学方法,使其内容丰富、方法灵活、形式多样,让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情绪和饱满的状态之中。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可广泛开展情境教学,积极营造一种民主、和谐、宽松、融洽的教学氛围。创设情境;运用图画、描绘情境;扮演角色、体会情境等。要让学生充分动起来、活起来。使他们的创新意识在听听、读读、说说、画画、唱唱、演演中得到增强。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是一种主动性、独特性的思维方式。在理解和表达问题时,要求有独到的见解,不人云亦云,不说大话、空话、套话、假话,有自己的观察,自己的想象、自己的语言和自己的真实情感。在思考问题时,要求思路开阔,敢于突破传统定势,善于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因此,我们要充分运用语文学科在发展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方面的特殊功能,凭借课文、紧扣语言、展开想象、推动联想,最终实现创新。

1.发挥语文学科的思维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文学科在发展学生思维中的特殊作用,有的地方体现的比较明显,如《司马光》中的逆向思维,《称象》中的求异思维,《思忌赛马》中的变异性思维等;有的地方则体现的不是很明显,这就需要教师去挖掘。如《小山羊》一课,看似很平常,但教师在指导学生学完全文之后,可以通过启迪:“小山羊还可以和谁交朋友?请大家都来当个小作家、小画家,给课文和插图续几个片断怎么样?”再如,《比尾巴》一课,教师也可以启迪学生,依据自己熟悉的动物尾巴的特点,对课文进行改编。这样就可以使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在续编故事、改写课文中得到训练。

2.通过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具体方法有下述几种:一是鼓励观察,促进联想。观察是认识事物的基础,观察能力是促使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提高的始发因素,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要使学生勤于观察、善于观察,要有目的地指导学生观察自然、观察社会、观察生活。通过观察产生联想,通过联想实现创新。如《秋天》这一课,完全可以把学生带到室外,去亲身观察、体验秋天的美景,然后教师再启示:“同学们能不能想象出冬天和春天又会是怎样的呢?”这时学生就会依据自己掌握的知识和经验,积极联想。二是增强直观、展开想象。想象是创新的翅膀、是人类社会的希望,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就会失去推动社会发展的内动力。儿童时代最易幻想、最具想象力,善于形象思维。因此,我们必须依据儿童的特点,结合课文中的一些神话、童话及科学幻想故事,充分运用幻灯、投影、图片、音像设备、电子计算机等各种教学媒体,进行直观形象教学。给学生提供一个充分想象的基础和丰富的想象素材,让学生尽情地去想象。三是减少统一,鼓励求异。古人云:学则生疑、有疑才有思,有思才能学到真正的知识。过去我们的语文教学,“统一”的东西太多,字词理解,要以字典为准:提练中心,要以教参为准;回答问题,要以教师的教案为准等。实际上学生失去了独立思考、独立感受、独立创新的自由,对学生有百害而无利。因此,我们要允许求异,鼓励质疑。四是突破定势,实现灵活。传统教学方式是以讲授式、问答式为主,老师牵着学生走,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完全局限在教师设计的琐碎的问题之中,学生的灵活性和创造性难以发挥。为改变这种状况,可大胆运用新的教学方式,如自读提问方式、分组讨论方式等,甚至可以让学生走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到社会中,去感悟、去寻找灵性。

四、塑造学生的创新性个性品质

创新能力与人的个性品质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能否拥有创新性的个性品质,对于能否自学增强、提高和有效地发挥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至关重要。一个人的创新性个性品质,最主要的是要保持一种追求创新的精神状态及执着的信念和坚强的毅力。对小学生来讲,虽然不必要求过高,但也应从小塑造与培养。

小学语文学科具有多维性、综合性,其功能发挥的好,必将对学生创造性品质和创新能力的形成产生重大影响。一是综合运用课本中的创新素材,塑造创新性个性品质。教材中,关于对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伽俐略比萨斜实验等创新性“事物”的描写必将对学生的精神民办产生强烈的震撼;关于对发明家爱迪生、物理学家爱因斯坦、音乐家贝多芬、画家达芬奇和中国古代科学家李时珍、毕升、张衡以及我国现代科学家李四光、茅以升、童第周等努力、刻苦钻研、造福人类的“典型事迹”的描写。必将在学生心灵深处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运用这些素材,不失时机地进行创新性教育,以促进学生创新性品质的发展与形成。二是通过教师榜样的作用,塑造创新性个性品质。教师的一言一行必将对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最具感召力,教师是否具有创新性个性品质,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创新性个性品质的发展与形成。三是发挥家庭和社会的作用,塑造创新性个性品质。学生创新性个性品质的发展与形成还与一定的家庭及社会环境有关。因此,必须鼓励学生走出教堂,参加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调动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面因素,合力塑造学生的创新性个性品质。

参考文献:

[1]史力范,刘美凤,吕巾娇.小学语文口语交际课程目标的设计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9年10期.

第8篇:小学语文的学习方法范文

摘要:小学是人们求学的第一步,只有第一步走好了,才可能步步高升,才能为国家、为社会、为人民做出一份贡献,所以小学对于学生的整个人生都有着不可替代的教育作用,也因为如此,小学的语文教师肩负着重大的教育使命,所以作为一名小学教师要努力寻求优秀的教学方法,以为孩子们开好人生之路。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总称。要想教好一门课,方法是很重要的。而语文作为基础工具学科,其教学方法尤为重要。所以,要探讨语文教学方法的问题,必须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着手,做综合研究。

一、教学思路要明确

语文教学应当强调培养学生勤读、深悟、多写的学习态度,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大量的自主读、悟、写等学习活动获取语文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情感态度,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以思想启发思想、情感激励情感、智慧碰撞智慧作为核心目标,重点是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解放自己、提升自己。读、悟、写的教学方法的思路可以分为初步、深入、拓展三个阶段。初步阶段强调学生对课文的基本了解,在对课文有初步了解后同学之间进行有效交流,形成对课文的基本认识;深入阶段重在对于课文的深入理解,对课文进行细读、研读,同学之间初步交流学习成果,对课文有初步的体验和感悟;拓展阶段重点是让学生进行拓展阅读,发扬多种形式的交流讨论,形成对课文更加深入的理解和提升自己的应用能力。

二、利用直观教学,加深学生记忆

在课堂教学中,如只用口头语言提供听觉信号,对学生接受、理解、记忆和应用知识,是很不够的。为了弥补讲授中的不足,要恰当地运用板书。板书能简练地、系统地体现教学内容,以明晰的视觉符号启迪学生的思维,提供记忆的框架结构,它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重要手段。一则优秀的板书,是教学内容的高度浓缩,可使学生见微知著,帮助教师实现教学目的,很好地体现教学意图。并能突出重点、难点,形成知识结构。每门学科的知识,都不是杂乱无章的,知识与知识之间都有特定的内在联系,形成一个知识结构,表现出一定的知识体系。这个知识结构体系,用语言表述不容易全面把握,而用板书则能对教学内容删繁就简,抓主剔次,去芜存菁,把教学重点、难点、关键的知识点,串珠成线,结线成网,形成结构,使学生一目了然地看清其框架,便于学生分析探求,加深记忆。

三、注重读写结合,为写作打好基础

通过以读带写、以写促读的读写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综合能力获得提升。因此,读写结合的训练在整个语文教学环节中是尤其重要的,教师在上每一节语文课时都应该在读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写作的机会。教师可让学生口头说一说,或写一个小感想,或写一个小片段,或改写,或续写或扩写等等,让学生真正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这样做,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这种读写结合的方法,真正做到了“语文课,即在课堂上教师借课本里的课例子,教会学生说话和写话”。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通过课文的学习要教会学生说话和写话,即用教材教语文,在教会上下足工夫,设法引导学生,启迪学生,授之于渔,让他们自求得知。这样就达到我们今天的教是为了达到明天不教的目的。

四、语文教学的创新

创新是我们今天的新词语,也是要求现在的学生们掌握的一种思维方式,如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就需要有语文教育的创新。而导入式教学正是培养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它同时也是教师必须要掌握的一种基础教学模式,另外它还是一种最有效的、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教学方式。导入式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够最快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诱导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渴望,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另外,还要让学生们积极开展户外活动,创新实践教育。户外实践活动不但具有动手性、灵活性,重要的是它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它能够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发掘出学生的学习潜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能够得到很好的应用。教会学生什么是学以致用,在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时,学会变通,不要撞了南墙还不回头。

五、贯彻落实情感教学

随着社会的发展,情感教学是我们今天不可忽略的,不能让学生只有智商而没有情商。那如何才能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很好的贯彻落实情感教学呢?首先要注意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备”出情来。“情”是文学作品的客观存在,不是人们附加进去的,也不是随意割裂得到的。但是这些“情”有时并不都是露天的珠宝,一下子就可以看得清,摸得着。因此就要求我们必须反复认真地钻研教材,进入角色,从而正确地确定文章的情感基调,真正把作者寄寓的情思化为自己的真情实感,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境地。我们备课中凝聚的情感愈深,蓄积愈厚,发之愈烈。我们要做作者的代言人,爱其所爱,憎其所憎,只有这样,我们才可能将作者的情思传达给学生,引起学生的共鸣。然后还要从教材实际出发,读出情来。这里所说的读,不仅包括教师的范读,而且包括学生的诵读、默读。富有魅力的朗读是搞好情感教学的重要一环,它可以把教师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立体化、形象化地传达出来,使学生随着老师的朗读一起深思,一起激动,在内心深处引起强烈的共鸣。

六、结束语

小学的语文教学对学生的一生都有重要作用,所以小学的语文教师一定不能辜负社会给以我们的使命,所以我们教师一定要努力探索新的、高效率的教学方法,以完成国家和社会给我们的使命。教学中,我们要明确我们的教学思路,利用直观教学,加深学生记忆,注重读写结合,为写作打好基础,也要做到创新教学,并贯彻落实情感教育。

参考文献:

[1]董秀伟.让语文课堂充满诗意[J].新语文学习(教师版), 2010,(01)

[2]孙希.培养学生倾听能力,打造有效语文课堂[J].教育科研论坛, 2010,(12)

第9篇:小学语文的学习方法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能力 阅读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4-0082-02

有这样一句名言:读书决定一个人的修养和境界,关系一个民族的素质和力量,影响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阅读是人类重要的活动之一,它能使人积累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让人的身心愉悦作为一个有时代感和责任感的教师都应该重视学生的阅读。下面是我对语文阅读方法的几点体会:

一、创造阅读生态环境

教师应该创造丰富的阅读物质环境;创造良好的阅读心理环境;共创和谐阅读生态环境。比如在学校建立文化墙,设立班级图书角,组织形式多样的阅读比赛,增设阅读课等相对增强同学阅读的物质环境。同时要保障学生的阅读时间,为了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可以利用课前十分钟时间让学生阅读简短的诗句,古诗词等。小学生正处于记忆力最好的时期,久而久之,学生的学识不断增加,阅读能力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可谓是一举两得。

教师应该为学生选择合适的书籍,书籍是阅读的对象,合适的书籍才能激发学生对读书的兴趣,增强学生的知识量,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的兴趣爱好不同,教师应根据不同的学生给他们推荐适合他们阅读的书籍。在有合适书籍的同时,教师应教给同学阅读的方法,阅读方法是学生能自主阅读的前提条件,也是学生学会阅读的基础,比如挑选书籍时略读书籍的大概内容,选定后精读,边读书边思考。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学会阅读,提高阅读能力。

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阅读应该是学生的一种自觉行为,教师不可强求逼迫,让学生真正爱上阅读,并从中吸取营养,这才是教师应进行思考和研究的。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应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在平时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学会发现学生的兴趣爱好。

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小学是最懵懂的时期,大多数小孩子都热衷于动画片,但是我们会发现动画片用语言形容的时候会显得苍白无力,所以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多读故事书,可以通过每天让同学上讲台讲个故事的方式,激起学生对阅读喜爱。为了更好的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可以像学校提议设立读书节,举办各种读书比赛活动,邀请家长参与,让学生产生阅读的动力,激发主体意识的前提,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只有不断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才能让学生愉悦地进行课外阅读,快乐地接受知识,形成课外阅读的习惯。教师可以对于文章的结尾创设悬念情境,让学生去大胆猜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学生探索的热情,从而变被动学习为主动获取。

三、以身作则,学会感受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古人言: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在读书是教师要以身作则,和学生一起读,一起撰写读后感。用自身的习惯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带动着学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爱上课外阅读。语言是表情达意的工具。理解语言,不仅要理解语言所表达的具体内容,还要体会蕴含在语言中的感情,特别是作者不直接表达的、比较含蓄的情感。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情趣化的语言,很有必要引导学生去感受。因此,感悟作品,对学生来说也是极为重要的。

语言中的形象来自与客观世界,但又不是客观事物的简单映照,它是作者对客观事的主要反映表达这作者的情感、感受、思想。形象性的语言是小学语文教材的重点,感受语言的形象就成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有人说:如果把形象性语言比作一个人的话,那么语言是他的外表,形象是他的身躯,感情是他的灵魂。教师引导学生去感受语言的形象,不仅能让学生想象出语言所描画的形象,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个形象能够与作者进行感情的交流,培育学生在阅读语言作品时的形象感。这样一方面语言触动学生的感情,另一方面,也提高学生对语言的生命和个性的直接感觉和判断。

四、活学活用,因材施教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曾说过:“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如何把师生从呆板的教学方式中解脱出来,这正是我们要思考的。教师应该设法使学生不断体验到学有所成的,教师要胸中有书,目中有人,求真务实使学生学有所乐。

教师应该挖掘自己的感召力,充分发挥表率作用。教师不能没有感情,如果想要把学生教活,感情丰富是必不可少的。语文课堂便是情感场,不少教材情文并茂,如果配上教者情绪饱满、面带微笑,“未成曲调先有情”,再加上学生情绪高昂、思维活跃、轻松愉快,必能产生某种微妙的情感效应。互动是强化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让小学生在彼此交流中实现强化教学效果的目的。互动教学的形式是从单纯的灌输教学模式向探究教学的一种转变,能让学生在谈论和探索的过程中吸收有效信息并强化记忆。作为语文教师要真正把学生当成自己的朋友,了解他们,学会站在他们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这样就会事半功倍。

“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以赏识的眼光去关注每一个学生的阅读过程,以让学生保持读书的热情。教师应该发现其闪光点,不失时机对学生进行激励、表扬,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总之让学生体会到阅读的快乐,从书籍中汲取丰富的知识,是教学的目的,也是教师们努力的方向。书既是益友,更是良师,让课外阅读为学生的人生打好底色,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让华夏文明的接力棒一代一代得到传承。

参考文献:

[1]王燕.让阅读成为学生的精神食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