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校后勤服务管理范文

高校后勤服务管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校后勤服务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校后勤服务管理

第1篇:高校后勤服务管理范文

1现阶段我国高校后勤服务工作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11高校后勤餐饮服务管理不到位

目前,我国高校餐饮后勤服务管理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例如:管理观念保持、管理方式落后、缺乏服务意识、饭餐质量不合理、餐饮服务机制不完善等。许多高校后勤餐饮制作方式还停留在过去的手工制作水平,不使用便捷设备,技术含量低下,大多都是依赖厨师过去的经验,直接导致高校后勤餐饮服务运营流程不合理、工作质量和生产力水平低下、缺乏规范性、执行力度不够等问题。由于高校后勤餐饮的公益性和投资成本的逐利性二者存在矛盾,加上高校后勤餐饮服务管理不到位,使得许多高校投资方为了扩大收益,不择手段的追求经济效益,使用不合理的食品滥竽充数,这给高校后勤餐饮食品质量安全带来了巨大的威胁;与此同时,高校后勤餐饮服务忽视食品的卫生营养、食物类型单一、卫生清洁差、设备老化等,这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我国高校后勤餐饮食品质量差,不利于高校后勤餐饮工作的发展。

12高校后勤餐饮工作人员服务意识薄弱,效率低下

由于高校后勤餐饮工作盈利小,许多学校都对高校食堂进行了外包,导致高校后勤餐饮聘用的餐饮人员缺乏敬业精神和创新意识、服务意识薄弱、缺乏正确的卫生常识,有些餐饮服务人员文化水平低下、很少有机会进行精益化管理培训,甚至存在态度恶劣等现象,引起广大师生的不满。这些因素直接制约了我国后勤餐饮服务的竞争力,给我国高校后勤服务带来了不良影响。

2精益化管理应用到高校后勤服务工作中的现实意义

现阶段,“精益化管理”又被称为“精细化管理”或者“改变世界的机器”,它最初来源于日本汽车生产的管理模式,后来在人们不断的实践过程中,更新演变成为一套科学合理的管理体系。所谓精益化管理模式是指一种科学的集约化、规范化、规模化的生产模式。“精”顾名思义就是精益求精,只投入生产所必要的生产要素,没有多余的浪费,保证在规定的时间范围内生产出符合市场标准的合格产品;“益”是指利益,即所有的社会企业活动,都要有一定的收益。有相关资料对“精益化管理”做了详细明确的阐述:“精益化管理,是现代企业为适应集约化和规模化的生产方式,建立目标细分、标准细分、任务细分、流程细分,实施精确计划、精确决策、精确控制、精确考核的一种科学管理模式,是管理者用来调整产品、服务和运营过程的技术方法。其核心思想是精、准、细、严;本质是持续改进、不断完善;突破口是提升员工的执行力;管理目标是降低物料成本和人力成本,提高效率以及产品和服务质量,打造品牌竞争力。”可见,将精益化管理模式与我国高校后勤餐饮服务相结合,不仅能使高校食堂运行经营成本降到最低、消除无效的浪费和劳动,还可以建立健全高校餐饮管理体制,提高高校餐饮的食品安全质量,增强高校后勤餐饮的核心竞争力,促进高校后勤餐饮管理工作的创新和发展,推动我国高校餐饮事业的发展。

3运用精益化管理提高高校后勤餐饮服务工作的有效措施

31建立健全高校后勤餐饮服务制度,增强食品安全性

针对我国高校后勤餐饮服务管理工作不到位的现状,各大高校应该转变过去落后的管理理念,将精益化管理与后勤餐饮服务相结合,逐步完善管理制度,首先,高校餐饮行业可以借鉴我国上海世博会“中心厨房”的经验,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学生的需求,开办多种多样的小吃窗口,如:西部、南方风味、西餐、小炒、西点、快餐、大众菜肴等,与此同时还要严格按照标准化、精细化的要求进行食品制作,确保食品在质量上和口味上都能使师生满意。其次,学校还要与时俱进,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结合精益化管理手段,建立严格的质量检测管理政策,对高校食堂饭菜进行严格的监察,完善信息反馈机制,及时了解并解决师生的反馈意见和要求。最后,国家还要建立相关这能部门对高校食堂进行有效的安全卫生监督,相关部门可以不定期的去高校食堂进行抽样检测、明察暗访,做到有效的监管,从根本上消除高校餐饮行业的食品安全隐患,维护广大师生的自身利益。

32提高高校后勤餐饮服务人员素质,培养新型服务人才

高校后勤餐饮服务人员是整个学校餐饮服务工作的保障,服务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高校餐饮事业发展的快慢。可见,高校餐饮服务人员在高校餐饮工作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首先,学校应该更新转变服务人员的思想理念和工作态度,提高餐饮服务人员对自身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同时还要对餐饮服务人员进行多方面的培训,加强对其工作技能的训练,让餐饮工作人员正确理解食品安全质量标准,注意食品安全卫生,加强餐饮服务工作人员的精细化管理理念,进一步提高餐饮服务人员的服务意识、竞争意识和协作能力,为高校培养高素质、专业化的新型餐饮服务人员。其次,各大高校还要对餐饮服务人员进行合理的弹性安排,在高峰时段和非高峰时段进行合理的人员安排、进行人员流动,从而减少师生在高峰期就餐排队等待的时间,确保广大师生能以最快的速度接受服务,避免出现“忙闲不均”的情况。最后,学校同时还可以及时对餐饮服务工作人员的数量进行必要的增减、调整,避免人员闲置而带来的不必要的浪费,提高餐饮服务质量和广大师生的满意程度,将精细化管理与后勤餐饮服务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我国餐饮事业的快速发展。

第2篇:高校后勤服务管理范文

关键词:新形势;高校后勤;服务;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E075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毋庸置疑,改革开放以来,高等教育事业得到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取得了无以伦比的巨大成就。在许许多多的成就与亮点中,新疆高校后勤人在社会化改革的大潮中,与时俱进,拓展视野,积极探索,勤奋思考,勇于创新,不断完善,逐步确立了适合各自高校后勤发展特点的管理与运行机制。

1、新形势下强化新疆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

高校后勤工作是学校教、学、研各项工作有序开展的前提与基础,是高校中的一项保障性与基础性工作,承担着为全校师生提供物资以及生活服务的重要职责,并在提供良好有序的育人环境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后勤管理工作主要内容是对师生生活“总务工作”的管理,主要包括生活服务、物资供应、商业、医疗卫生等工作。高校的后勤工作通过管理与服务,在创造优美育人环境的同时,对高校育人功能的实现具有重要的影响。

可见,高校的后勤工作,不仅承担着为高校各种工作顺利有序开展提供服务与保障的职能,在一定程度上也肩负着人才培育的重任。高校后勤工作质量与水平直接影响着高校的持续发展,在高校的各项工作中占有关键性的地位。基于此,高校有必要加强对于后勤工作的优化管理,加强组织体系与制度建设,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管理平台建设,提高高校后勤工作管理水平,同时加强对后勤工作人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建设,在提高后勤服务的工作中,以自己的言行实现教育学生的育人功能,从而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促进高校的持续发展。

2、高校后勤工作的特性

后勤工作是一项基础性的服务工作,主要有以下特性:

2.1、广泛性

后勤工作点多面广,业务多样,与每位师生员工的工作学习和生活都息息相关。

2.2、服务性

后勤工作主要是服务和保障。后勤工作者不仅需要热情、主动,还需要有能力、重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做好后勤工作,才能得到广大师生员工的理解和支持。

2.3、琐碎性

后勤工作常常是从一个水龙头、一个电灯泡这些不起眼儿的小事做起。小事做不好,将会直接影响到正常的教学、工作秩序,影响到后勤的整体形象。

2.4、时效性

后勤工作与其他部门比较,更具有时效性,如易发生突发性事件。这就要求后勤员工要有很强的时间观念,办事必须做到果断、及时、合理、科学。

2.5、育人性

教育是高校工作的根本目的和核心,后勤工作同样肩负着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和管理育人的重任。后勤员工是不上讲台的“教师”,后勤员工的廉洁自律,为人师表,高水平、高质量的服务,能给学生起到一种榜样示范的作用,给学生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这是对课堂教育的有益补充。

3、新疆高校后勤服务与管理运行模式

高校后勤服务与管理运行模式的界定与划分要讲究科学性,既不能过于笼统、抽象,也不能过于具体、琐碎;既不能脱离实际,超前、拔高,以偏概全,也不能偏离前进方向,因循守旧、固步自封。根据目前高校后勤管理与运营的实际,新疆高校服务与管理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3.1“小机关、大实体”

“小机关”作为高校后勤归口管理的行政部门,代表学校负责后勤方面的规划、协调、监控、管理、考核等工作,与后勤实体签订各类承包协议和业务合同,其特点体现于宏观性、制约性和监管性;“大实体”是高校后勤翻牌后,原来的总务处等后勤部门组建成立的后勤服务集团。

3.2“小机关、多实体”

此处“小机关”和上边的“小机关”性质与职能等完全相同;“多实体”是依据各高校的实际情况,因校制宜地将学校现有的后勤服务部门按行业属性有序地转化为不同的实体。

3.3承包或托管

高校为吸引社会资源办后勤,通过市场竞标选择后勤服务,后勤资产以租金形式租给承包公司,以市场竞争机制来保证后勤服务质量,以协议合同形式保证后勤基本公益性。

4、新疆高校后勤服务与管理的主要任务

4.1逐步完善后勤服务保障体系

要逐步开放校内后勤服务市场,稳步剥离高校后勤经营职能,建立高校后勤市场的监管体系,加快相关配套政策法规建设,转变政府和高校职能,最终建立市场提供服务、学校自主选择、政府宏观调控、行业自律管理、职能部门监管的新型高校后勤服务保障体系。

4.2、要明确后勤服务保障的范围

要因地制宜,凡属为教学科研服务、为师生员工生活服务及后勤保障范围的资产、资源和服务性劳务的校内后勤服务、经营性用房、实体等,逐步划归后勤服务保障部门统一管理,实现归口和专业化管理。

4.3、探索稳步开放和拓展服务市场

各高校应结合实际,充分发挥市场作用,以“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做好校内引进后勤资源和拓展校外市场工作。要在保证学校稳定的前提下,在条件成熟的地方逐步开放校内后勤市场,引入优质服务资源,将部分后勤项目以契约方式移交社会服务企业经营,提高资产经营效益,改善服务质量,提高后勤服务水平。允许和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及现有模拟企业运行的后勤集团(准公司)依法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成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法人实体,实现产权明晰、责权明确、校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目标。允许和鼓励后勤经济实体在保障本校后勤服务的同时,充分利用现有的后勤资源,积极拓展校外市场,为其他高校提供优质、高效的后勤保障服务。积极鼓励各高校整合后勤服务资源,依法组建跨高校的后勤服务经济实体,为高校和社会提供更广泛的服务,让高校的后勤优质资源惠及普通百姓。

4.4、加强对后勤改革的理论研究

高校后勤管理是一门科学,有其自身的研究对象和理论依据、科学方法。同志说“组织良好的后方勤务工作有极其重大的意义。任何轻视后勤工作,认为后勤工作不是重要的专门科学,不需要有精通业务的观点是完全错误的”。后勤的改革与发展需要理论指导、舆论环境。后勤工作与其它社会现象一样,有其自身的运动规律。“后勤也是一门学问”。只有研究认识它,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才能把工作做好。

第一,坚持领导干部带头学。学习型后勤、品牌后勤、和谐后勤建设,能否在后勤各个单位的员工层面有着充分的理解和高度的认同感,能否化为广大员工行动的自觉和工作的主动,干部的领导、带头、示范作用是决定性因素。领导干部要带头学理论、学管理、学业务,不断提高思想素质和管理水平。

第二,坚持单位员工定期学。按照理论学习安排,要积极创造学习环境和学习条件,并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学习活动,努力打造学习型后勤干部员工队伍,不断提高服务质量与工作效率。

第三,进一步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工作。要有针对性地组织各类培训班,要分层次、分类别地组织他们学习理论知识、业务技能,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以及优质服务意识,从而不断推动后勤工作迈上新台阶。

4.5、不断完善规范后勤服务收费制度

要明确学校与后勤的“责、权、利”关系,由学校合理核定后勤服务收费的范围和标准,事业性收费按照有关规定申报办理。学校后勤服务保障部门要严格成本核算,坚持面向市场、广开门路、多元筹资,保证同类服务项目的收费不高于社会同行业标准。

5、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的后勤管理水平直接影响着高校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转,在高校管理工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基于此,在新形势下,高校的后勤管理要立足实际,积极加强后勤组织管理体系建设、信息管理平台建设、人才队伍建设,职工思想政治建设等,全面提升高校后勤管理工作效率,促进高校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雷智峰.高校后勤服务模式创新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2.

[2]周朱灿.新形势下高校后勤勤工助学体系的建设模式探讨[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0,06:30-31.

第3篇:高校后勤服务管理范文

(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后勤处,广东东莞523808)

摘要:后勤管理与服务是高职院校教育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作为示范性高校,应在学校建设中不断提高学校规模建设和文化建设的质量,特别是后勤管理与服务,实现学校硬件建设与文化建设的统一。本文在示范性高职院校后勤管理与服务建设上提出树立“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的理念,创立 “精细化和柔性化”的管理模式,并提倡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管理队伍,从而提高院校后勤管理与服务的质量。

关键词 :示范性高职院校;后勤管理与服务;高效;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05—0080—02

收稿日期:2013—12—15

作者简介:殷楚贤(1985— ),女,广东东莞人。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后勤处,助理编辑,研究方向:高校教育。

后勤管理与服务是整个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保障着高职院校全体师生的吃、住、行等基本生活需求,是示范性高职院校“提高教育质量、建设特色专业、开创新教学理念”的重要基础性保障,因此,随着示范性高职院校的深化改革,其作用逐渐突显。由于示范性高职院校不仅仅要在教学质量和专业设置上起到示范性作用,还要在学校的各项管理与服务上起到示范性作用,同时,为国内其他高职院校如何提高后勤管理与服务的质量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一、树立“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的理念

高职院校后勤管理与服务不仅仅是一种方式,更是一种创新的理念,指导着管理与服务的行动。随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建立和发展,其后勤管理与服务也在发生新的变化,除了更加注重后勤管理与服务质量的提升外,在建设上更树立了“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的理念。高职院校后勤管理与服务的对象是高职在校师生,这个特殊的服务对象决定了高校后勤服务中不可能实现利润最大化,既要满足师生的食住行等需求,又要满足承包企业的利润空间,使后勤管理与服务事业化与企业化达到科学合理的结合。高职院校后勤管理与服务的最终目的是为教育服务,满足教育的需求,这是由高职院校工作的性质和对象决定的,因此,在高校后勤管理中,要始终把为师生服务作为工作的中心,为师生提供优质的服务。总体来说,“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是通过科学的管理和优质的服务来保证示范性高职院校的整体教学水平,也是创建示范性高职院校科学化后勤管理与服务的重要课题。

二、创建高效化的管理与服务模式

在高职院校后勤管理与服务的改进与创新中,融入“精细化和柔性化”管理与服务模式。

精细化管理注重管理中的细节和过程,从管理与服务的计划开始到管理的考核与评估都关注细节性的问题。在精细化管理中,重点体现管理的细节性、专业性和量化性。在高职院校后勤管理中,要求每一位员工要按照学校的管理程序规范化操作,必须遵守后勤业务管理的流程。在示范性高职院校后勤管理与服务的精细化操作中,要引进现代化企业管理的先进经验,弥补高职院校过去在管理方面的不足之处。对于管理的效率性问题,后勤管理与服务的每一项业务都要考虑到投入与产出的效率比问题,比如在建设示范性高职院校的过程中,引进一些先进的教学设备和建立一些高规格的实验室,必须要进行反复的科学论证,计算投入与产出的效率比,特别是一些实习基地的建设上,要严格按照投入与成效的比率进行评估。

柔性化管理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是在尊重被管理者的文化和价值为前提下进行的。柔性化管理是一种非强制性的管理模式,通过带有说服力的管理手段,使被管理者能够自觉地遵守管理规章。在示范性高职院校的管理中,柔性化管理主要体现在学生的自我服务和自我管理中,提高学生的自律建设。示范性高职院校后勤管理重视学生社团组织在管理中的作用,提倡学生组建各种组织,提高自我管理效能。在柔性化的后勤管理与服务中,要提高管理者的综合素质,通过说服教育、关心体贴、心理沟通、形象影响等方法,以柔性化的管理方式提高示范性高职院校后勤管理的目标。

三、建立一支素养高、能力强的后勤管理与服务队伍

后勤管理与服务工作是高职院校的基础性工作,是创建示范性高职院校的重要保障。后勤工作涉及师生的衣食住行、教育教学和校园安全,关系到广大师生的切身利益。因此,如何建立一支能吃苦、愿奉献、懂管理、愿服务和懂技术的后勤管理与服务的队伍,是保证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重点。目前,从高职院校的后勤管理与服务队伍的现状来分析,在人员的配置上出现失衡的现象,主要问题是员工的年龄过于老化、学历过低和缺乏专业技术,这些问题制约着示范性高职院校后勤管理与服务高水平的建设。

在高职院校后勤员工队伍的建设上,需要继续打造一支素养高、能力强的后勤管理与服务队伍。在人员的选配上,采取“新人新办法”的原则,引进一些懂技术和懂管理的员工充实后勤管理队伍,全面提高员工的业务能力和管理能力。在员工培训方面,要定期和不定期地组织各种业务知识和管理技能的培训班,针对不同的岗位定制不同的培训计划和目标,通过培训提高员工的管理与服务能力,使其能成为建设示范性高职院校后勤管理与服务的骨干力量。在员工的激励上,要通过聘用制的方式,建立“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激励机制和薪酬管理体制,激发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建立底蕴深厚的后勤管理与服务文化

组织的文化是组织的灵魂,良好的组织文化有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示范性高职院校后勤管理与服务文化是高校文化的组成部分,是高职院校后勤管理与服务的思想和方法,它体现在高职院校后勤管理与服务的全过程中。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同时反映了示范性高职院校后勤管理与服务的活动范围、活动内容以及活动的目标趋向。文化是工作规范最好的约束手段,高职院校后勤管理与服务人员是否具有使命感和责任感,主要是看院校是否已经形成了以文化为核心的后勤管理与服务精神。

教育是传播文化的途径,因此,教育文化是教育行业的主要组成部分。教育文化包括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主要指教育部门的管理模式、教学模式和组织模式等等,教育的主体部分。物质文化是指教育部门的基础设施、教材道具和施教者等,物质文化是精神文化的基础。示范性高职院校后勤管理与服务文化的培育,可以凝聚后勤管理与服务人员的思想。在后勤管理与服务中,提升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是文化建设的三大内容。物质文化是能够看得见的东西,是对后勤管理与服务成效的展示;制度文化是后勤集团约束员工的行为准则和制度规范,起到约束员工行为的作用;精神文化是高职院校后勤管理与服务文化的核心层次,包括员工的职业道德、价值观念和理想信念等。示范性高职院校后勤管理与服务文化价值的提升需要长期地培养文化成长因素,明确文化发展的方向;努力构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的理念、“爱岗敬业和热情友好”态度和“认真负责和一丝不苟”工作作风,通过潜移默化地引导和培养员工的文化认同和接纳,来有效提高后勤管理与服务文化的内涵。

五、结语

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要求后勤管理与服务水平实现现代化和科学化,为提高示范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专业水平、管理能力和服务能力起到改革与示范的作用。高职院校从规模建设走向内涵建设必须要考虑后勤管理与服务的能力与质量。我们应牢固树立“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的理念,创新“精细化和柔性化”管理模式,打造业务素养高、竞争力强的管理与服务队伍,培育底蕴深厚的管理与服务文化,做好这项系统工程,保证示范高职院校顺利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胡战社.创新高职院校后勤管理和服务模式的思考[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

[2]汪明鑫.高职院校后勤管理现状与对策研究[J].咸宁学院学报,2010(3).

[3]赵学云,娄风来.示范性高职院校图书馆管理与服务创新[J].浙江高校图书情报工作,2011(1).

第4篇:高校后勤服务管理范文

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进程的加快,师生员工对后勤管理和服务品质的要求逐步提高。现代高校的迅猛发展,导致高校后勤服务也在发生变化,最初简单、落后的管理方法已不能满足现代师生的生活需求,不能跟进高校迅猛发展的脚步。在现代不断地社会化改革浪潮中,后勤服务管理不断地深化服务理念,转变后勤服务方式,提高后勤服务标准,不断地适应新形势下改革发展需要以及高校自身发展需要[1]。随着高校后勤管理工作改革不断地深入,高校后勤部门不断地摸索适应师生日益增长的需求方法,推行后勤服务细节化,提高后勤内部服务工作效率,增强后勤部门服务意识,不断地提升后勤服务与管理水平,高校后勤管理已从服务经验管理、科学管理到后勤服务信息管理转化。因此,为更为有效地促进吉林大学后勤管理的健康发展,学校后勤需不断地提高服务质量及品质,建立健全后勤服务标准化质量控制管理体系,不断提升后勤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现将吉林大学后勤部门的管理工作中的问题总结如下。

1 问题调查

吉林大学后勤服务覆盖了校园内的饮食、住宿、医疗、小商品经营、日常服务、交通运输、设备抢修维护和物业管理等方面。主要负责全校师生员工的餐饮服务,卫生保洁工作,水电暖的供给及水电暖房产等维修,学生宿舍宿管管理;教学楼、实验室以及办公楼的门卫值班管理;学校社团、学术交流、晚会等的举办、接待、餐饮、住宿等服务工作;以及确保学校各种教学生产设施的正常使用,为在校人员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

1.1 后勤社会化改革滞后

(1)后勤从业者没有足够的危患意识、观念陈旧落后。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后勤员工工作固步自封,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陋习不改,传统观念与看法已成为思维定势,与时俱进十分困难,计划经济体制的用人模式已经扎根[2]。

(2)现代企业管理人才匮乏、制度缺失。后勤企业现有的管理干部缺乏企业管理经验,缺乏民主的决策机制,即使制定了规章制度,往往也不能严格地贯彻执行;学院后勤社会化改革进程中,传统的用人观念等管理模式不断影响现代企业的经营制度的有效执行。

(3)市场化、社会化程度不高。现有后勤行动目标还听令于学校,服务对象仅仅是校内师生,所以,主体依附性与服务局限性还很大,服务成本不确定,服务观念尚处于计划经济的习惯性中,使得高校后勤有的不敢走出去,有的也不愿引进来,没有形成企业化思维模式参与市场竞争,最终导致后勤服务市场化,社会化的程度低。

(4)没有真正建立符合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质量管理体系。

1.2 传统的管理方法与当前后勤改革发展不相适应

在不断发展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竞争机制越来越引起管理部门的关注,只有改变不适应当前环境的管理模式,建立标准化、制度化、科学化的管理体系才能在竞争中取得成功;后勤管理一直沿袭传统,没有一个可供参考的管理标准,很容易造成效率低下和资源浪费;管理不规范制约改革进程。学院在自主管理经营的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后勤管理的问题,如,后勤服务体制不健全、后勤服务管理机制和监管体系不完善,这一系列问题均制约着后勤服务的发展。后勤的发展战略目标没有长远规划,也无法对资源浪费严重、组织结构设置不合理、职责权限不明确或重复设置、管理层人员过多、人浮于事等问题进行有效的改进[3]。

1.3 标准少,覆盖面小

(1)标准较不明确、不具体。目前,经过调查发现,现代后勤管理的标准化工作仍然处于相对落后状态,标准后勤管理服务规范化程度也不够高,主要表现为:在管理标准化系统方面不完善,同时系统化服务覆盖面较窄,同时管理服务标准不完备,标准化的调节机制不健全。人员配备方面,专业业务人员较短缺,专业技术较差,技术标准不够充分完备。管理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比较大,管理标准仍存在一定滞后性。

(2)制度、规章往往比较笼统,不易操作。没有建立起完善的、规范化的后勤管理各种法规,包括组织机构管理制度、部门职责和岗位职责管理制度、行政管理部门制度与工作流程、业务管理制度与工作流程管理、后勤常用规章制度等管理体系不齐全,相互链接制度不够完善,管理内容欠缺。

2 建议

高校后勤是指为高等学校为师生员工提供生活保障服务的组织机构,因此,做好后勤服务管理工作对学院的整体工作带来非常大的促进作用。后勤服务工作是高等学府教学、科研工作以及师生日常生活顺利进行的基本保障,也是一项基础性和保障性的工作。加强学院后勤管理标准化体系建设是不断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必然结果,是提升后勤服务管理水平,同时也可以使学院后勤服务和管理工作更为专业、规范及科学化。

高校后勤作为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首要职能是“三育人”,即服务育人、管理育人和环境育人,其最主要工作就是保障高校教学和科研、师生员工日常工作生活学习。高校后勤服务工作与教育教学一样,是学校整体工作的一个非常首要的组成部分,其工作的好坏关系到教学质量的高低,关系到和谐校园建设的成效。主要管理建议:一是建立公司人力资源信息管理系统;二是完善控股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等队伍选拔机制;三是落实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办法。做到稳基业、强物业、控成本,而实现目标的重要举措就是班组建设,通过班组建设,加强员工培训、管理和沟通,补齐高校后勤发展中的短板。对管理部门一是要强化责任意识;二是要敬畏纪律和制度;三是要结合具体工作,建立健全规章制度[4]。

第5篇:高校后勤服务管理范文

【关键词】高校;后勤财务;宏观调控机制;研究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对高校的后勤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早在1999年末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观点便已被正式提出,在多年的摸索与实践中,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也得到了逐步的推进,在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过程中,建立什么样的管理机制也显现出极为重要的意义,后勤财务宏观调控机制正是为了适应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需要而建立的,这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适应社会需要的必然选择。

一、高校建立后勤财务宏观调控机制的必要性分析

1.是保证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成效的必然要求

市场经济环境下,传统的高校后勤包办模式已经不能够满足高校发展对后勤服务的实际需求,后勤社会化改革也成为了高校发展的必然选择,而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改革,不能够缺少完善科学的管理机制予以有效规范和引导,通过建立高校后勤财务宏观调控机制,可以从财务宏观调控的角度,对社会化改革后的高校后勤工作的各个环节与各个零散的组成部分进行宏观的统一协调与管理,保证社会化运行模式下,各后勤主体既能够在市场化的环境下分散经营,同时处于统一的管控之下,既保证市场竞争作用的良好发挥,减少过度行政化干预所导致的后勤环节缺乏活性,也能够避免竞争的无序性,只有这样才能够使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改革充分发挥成效。

2.是提高新形势下高校后勤服务水平的必然要求

对于高校而言,后勤环节最主要的作用就是发挥服务职能,即通过良好的后勤服务工作,保障高校教学、科研等活动的顺利开展,并充分满足高校广大师生的实际需求,在高校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保障性作用,因而,提高高校后勤服务水平也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当前高校后勤社会化的运行模式下,由于后勤服务主体发生了转变,以往行政化管理的手段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形式,而后勤财务宏观调控机制的建立,能够使学校在不参与后勤服务直接管理的前提下,给与各后勤实体充分自营自管空间,在合规合法,且不影响高校正常工作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身的竞争优势,通过灵活的经营管理策略来实现收益的增加,同时有效提高后勤服务质量与水平,而财务宏观调控机制又能够从全局视角出发,宏观引导和控制后勤环节发展的方向,从而全面保障高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发展。

二、高校建立后勤财务宏观调控机制的途径

1.发挥契约作用,强化管理实效性

契约管理是后勤社会化运行模式下的一种有效的管理策略,其主要运用方式为,高校后勤管理处与由各个后勤实体组成的后勤集团,在自愿和互利的基础上以合同或协议的形式规定双方的权利义务、明确管理职责的方式,通过对合同内容条款的遵守,规范双方行为,保证后勤服务的质量。采用这种管理方式,有利于对后勤实体经营、服务行为进行有效监控。具体来看,学校将行政拨款制改为服务收费制,建立甲乙方关系的社会化服务保障体系。由后勤管理处代表学校与后勤集团签订契约合同,明确后勤服务的计划、任务、要求和服务价格、标准、质量,并根据服务内容与质量进行结算支付。后勤管理处对后勤集团的履约行为进行检查监督,如有违约行为,将按照合同有关条款进行处理。

2.发挥制度作用,完善管理制度体系

后勤社会化模式下学校对于后勤环节的管理也由直接变为了间接,以往运用行政手段的管理方式已经不再适用,在新形势下,还需要通过对制度的调整与完善,发挥制度在后勤管理中的作用。在后勤财务宏观调控机制的建设过程中,高校财务部门应加强与后勤管理处的协调合作,在准确把握高校自身发展的实际以及后勤环节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加强对相关财务管理制度的调整,完善后勤服务过程中所应遵循的一系列制度规定,加强对后勤实体经营行为的规范与引导,还要进一步完善成本核算制度体系与后勤管理收费制度体系,作为制度管理的依据,为后勤管理中所遇到的各类问题的妥善解决提供科学的指导。

3.发挥审计作用,强化财务监督职能

后勤财务宏观调控机制的建立还离不开财务监督职能的发挥,结合现代高校的实际,加强对审计环节的把控,对于后勤集团应要求其定期将阶段性的财务报表送交财务部门进行审计核查,这一过程中应重点注意审核相关财务信息的真实性与时效性,财务部门工作人员应保持对财务信息异常问题的敏锐直觉,应善于发现相关报表中的信息造假、虚报、瞒报等情况,同时还应建立多重审核机制,通过多重审核的保证审计结果的可靠性,充分发挥财务监督的作用,保证高校后勤工作的规范有序发展,从而提供更高质量的后勤服务。

三、总结

本文首先针对高校建立后勤财务宏观调控机制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之后从后勤财务宏观调控实施的几个主要方面,对其机制建立的途径展开了探讨,希望通过本文能够为我国现代高校后勤管理及服务水平的提升发挥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 罗国庆.浅议高校后勤财务管理的内部控制[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3(05).

第6篇:高校后勤服务管理范文

一、 树立科学的后勤管理观念

1.更新本质观。必须通过学习、讨论,提高人们对高校后勤管理本质的认识。充分认识到高校后勤管理的本质是为教学和科研服务,为全体师生员工服务。为教学和科研服务就要求高校后勤管理部门与管理人员主动地、经常地与教学科研部门保持联系,切实保证教学科研工作的物质需要。为师生员工服务就要求后勤管理部门和管理人员从方便师生员工生活的角度出发,增加服务内容,扩大服务范围,提高服务质量。

2.更新价值观。我们应该进一步认识到,受服务方就应该提供服务的费用,遵循有偿性的高校后勤管理的要求,即要将高校后勤管理的价值观从计划调配、无偿服务转向市场经济体制的等价交换、有偿服务。实现后勤服务的市场化转变,有利于增加后勤服务的竞争性,提高后勤服务的质量与效率。

3.更新质量观。新的质量观要求高校后勤管理部门既要重视服务的量,也要重视质的问题。要把质与量看成一个统一体。这就要求高校后勤管理既要提高优质的服务,又要拓宽服务的范围。只有高质量的后勤服务,才能满足师生不断增长的需要,保障师生的后勤生活。

4. 更新对象观。高校后勤管理的对象应该是后勤管理部门的下属管理组织、管理人员、服务人员以及资金物资等,学校的师生员工以及科研、教学工作只是后勤管理部门服务的对象,后勤管理机构和师生员工之间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而不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只有从本质上认识到后勤服务的性质,让这种服务的思想融入到管理组织内,才能不断促进员工更好地提高服务质量与效率。

二、 调整现行的后勤管理结构

根据社会化的要求,高校后勤管理结构应成立高校后勤服务股份有限公司,高校后勤服务股份有限公司是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后勤社会化的改革方向而建立的。公司的目标是创建“政府主导、教育部门主管、社会参与、高校联办”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后勤保障体系。公司既是高校后勤通过企业化、产业化、集约化、集团化,由“准社会化”走向社会化的实现途径之一,也是高校后勤走向社会化的载体。

三、采取有效的模式后勤社会化改革

1.构成要素。高校后勤管理模式就是指在一定高校后勤管理思想的支配下建立起来的,有关设计和调控后勤管理活动全过程的理论模型和操作程序。(1)管理现念:人们对高校后勤管理作用认识就构成了高校后勤管理的价值观。从观念上认识到后勤服务的重要性,是提高管理质量的根本。(2)管理结构:高校后勤管理结构是指高校后勤管理系统的构成以及彼此之间的联系方式。一个精简的管理结构,有利于管理层最快的掌握最近的底层信息,也有利于工作理念的快速传达。正确设计高校后勤管理结构,是有效地进行高校后勤管理的重要保证。(3)管理体制:高校后勤管理体制就是高效后勤管理机构与一定的管理规范的结合体或统一体。认识到后勤管理的体制,才能使管理人员更好地去调配员工的工作,提高管理的效率。

2.模式选择。(1)社会化模式:社会化模式即高校后勤服务的基础设施、生活服务项目、管理运作全部由社会承担。实现后勤社会化,高校后勤服务工作的主体是政府、社会,社会化需要社会抓,从社会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本着先易后难,按照行业,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进社会服务企业或力量为学校服务,使学校少投资或不投资。(2)社校联合模式:社校联合模式即吸引社会力量,实行联建、联办形式。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要在整体上取得成功,必须要有政府的宏观统筹。政策主导是改革成功的重要保证。同时,营造较好的外部环境,相关单位给予强有力的配套支持。(3)校际联合模式:通过树立开放的社会化经营观念,利用社会上丰富的商品资源和高校很大的生活消费市场,组织高校间专项配货经营,形成采购上的规模效益。(4)服务实体模式:服务实体模式即由教育部门牵头,组建高校后勤服务实体或由高校本身成立后勤集团,可以采取并入、托管、独立、联办、连锁等方式,使各高校后勤部门与学校规范分离,成为独立经济实体。

四 、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高校后勤管理体制

多年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高校实际上还在承担着政府“办社会”的职能,提供社会公共产品,诸如医疗、住房、交通、通讯等各种福利保障和生活设施,变成了一个萎缩的政府。由于高校财力有限,后勤部门缺乏足够的市场竞争和激励机制,直接导致高校运行成本长期居高不下。因此,必须实行两权分离(所有权和经营权),事企分开,明确所有者、管理者、经营者的关系,也就是要明确学校、后勤和经营者的关系。同时,尽快出台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后勤管理体制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逐步建立和形成资产多元化、经营服务多样化、服务管理企业化、消费市场内外一体化的新体系。

1.领导体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领导体制宜采用“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从机构上来看,后勤集团应设立董事会,并由董事会来聘任总经理。董事会成员由学校分管后勤工作的有关人员、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负责人、社会上的投资者、总经理组成。董事会对后勤集团行使经营服务决策权,决定后勤集团的经营服务方向。

2.执行体制。从制度上来看,应分别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来督促总公司、分公司以及其中的员工来执行。良好的规章制度是提高效率,督促员工工作的准则。让员工以此为基准,才能有效地规范其工作行为,实现其工作的标准化,也强化了上层的管理政策。

3.咨询体制。高校后勤集团应建立由校领导、教师、学生、后勤职工、家长、社会各界人士等组成的咨询机构,并保证机构的相对独立性和权威性,使之真正成为高校后勤集团的领导层,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后勤的重大事务进行讨论,提出意见和建议,供高校后勤集团的领导决策时参考。

4.监督反馈体制。关于监督反馈体制,设立监督委员会,由学校领导、纪检、监察、审计部门有关人员和高校师生代表组成,对后勤集团的经营服务活动实行全面监督,并且定期提供反馈信息。此外,还应根据各分公司行使的职能,分别聘请有关人员组成各分公司的监督委员会分会,负责对各分公司进行监督并提供反馈信息。

5. 健全高效的后勤管理机制。(1) 导向机制:我国高校后勤管理应导向竞争,遵循优胜劣汰原则,构建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的企业化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化运作机制,即通过引进社会企业进校,用竞争手段激活高校后勤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践证明,只有将高校后勤管理导向竞争,后勤发展才会有动力。(2) 激励机制:激励是指激发员工的行为动机,也就是,用各种有效的方法去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员工奋发努力完成组织任务和目标。(3)制约机制:制约机制就是要通过一定的制约手段来规范后勤职工的服务行为,使他们更好地为师生员工服务。一般来说制约机制主要包括制度制约、监督制约、评估制约、道德制约。

第7篇:高校后勤服务管理范文

关键词:高校;后勤管理;华中科技大学;问题及分析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09)026(C)-0086-01

一、现阶段高校后勤工作存在的问题

自1999年11月第一次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会议召开至今,在国务院、教育部及各地方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下,各地高校的后勤社会化改革已取得了阶段性胜利,但随着改革的深化,也遇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一)高校后勤社会化导致校园环境社会化。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推进,高校已由原来单一的教学封闭型转变为全方位、多功能、开放型的“小社会”。许多社会服务机构进入学校,校园内商业网点增多,经济活动量增加。高校后勤社会化后,校园内餐厅、超市等营业场所全部承包经营,有些承包经营者只求生意兴隆,赚钱心切,无视学校治安管理规定和各项制度,无形之中就给高校的后勤带来了很多问题(二)后勤管理不到位。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极其复杂,依然在较大程度上制约着高等教育的发展。体制、机制不合理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自办后勤、垄断经营依然是主要形式,后勤管理不到位的问题还普遍存在。优质资源难以在高校后勤资源配置中发挥作用,后勤服务还不能适应学校和师生不断发展的需求。(三)后勤队伍人员素质不高。目前绝大部分高校后勤由于没有把人上升到资本的高度来认识,所以对人力资源在高校后勤发展中所起的作用认识不足,他们没有认识到人力资源是高校后勤发展的关键,更意识不到人力资源管理在现代高校后勤管理中的核心地位,因而就不可能从战略的高度来部署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后勤职工学历低,知识水平差,思想观念落后。致使后勤职工在学校很多人的印象中就是“傻大黑粗”,只会做体力劳动,根本就不会动脑筋思考。

二、华中科技大学的后勤服务

华中科技大学后勤服务包括很多内容,主要有住宿管理、膳食管理、安全保卫、交通管理、财务管理、校园管理、基建修缮等。值得指出的是,华科大后勤的几点成功做法更是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关注。(一)重点社区建设工程。深入学习国内外社区建设的现金经验,切实加大两大教师小区(高层、喻园)和三大学生公寓(韵苑、紫菘、沁苑)的社区建设力度,华中科技大学开展全方位保洁、全职保姆、接送小孩、病老陪护、代办购物、订送饭菜、花木养护等以家政服务为主体的社区服务,努力提高物业管理与服务水平,竭诚为师生提供24小时的全天候服务、保姆式服务、人性化服务、个性化服务,把社区建设成为“安全、舒适、文明、温馨、和谐”的理想家园。(二)学生住宿“421”工程随着高层小区、喻园小区的建成,华中科技大学在学校中心区域已腾出了大量教师住宅用于改造学生宿舍,正一步一个脚印朝着教育部《关于学生公寓建设标准的若干意见》规定的“421”标准(普通本科生4人一间,硕士生2人一间,博士生1人一问)奋力前进。后勤集团举全力配合学校,积极推进规划和建设,为“421”标准的早日实现作出最大的努力。(三)网络建设工程。华中科技大学着眼于校园网络建设,相继推出了“院系上网工程”、“学生社团上网工程”、“学生宿舍上网工程”。目前,全校有50多个单位在校园网上设立主页和网站,近10个学生公寓建成了局域网。学校还重点建设了一批有特色的站点,使之成为了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的排头兵。这一措施既让学生利用了快速的网络资源,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适时的思想教育。

第8篇:高校后勤服务管理范文

以“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为指针,研究探索“构建和谐后勤保障体系”的措施和途径是当前着力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过程中的热门话题。当前,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呼声此起彼伏,构建和谐后勤也正是后勤部门(企业)面临的重要课题。如何适应改革的要求,满足和谐后勤建设的需要,重要的就是要实现“服务理念、服务方式、服务内容、团对观念和协作精神、自我评价标准”的创新,通过多形式、多途径形成统一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努力建设富有个性的后勤企业文化。

一、宽视野思考,实现服务理念的创新

高校的后勤服务企业的特性决定了企业的最终目标全心全意为教育事业服务,本质是为学校师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提供方便,解决后顾之忧。因此,要树立“要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让给别人”的服务观念,把服务与有利于人才培养、有利于学校综合实力的提高、有利于提高师生的生活质量结合起来,使服务对象在接受服务的过程中得到的不仅是一种产品,同时还是一种享受。

二、高水平起步,实现服务方式的创新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已有较长的历史,目前仍然是一个热门话题。从现象上来看,后勤社会化改革是要将学校的服务市场化,引入竞争机制,降低服务成本,但从各地高校的改革模式来分析,改革的实质依然是坚持高校后勤为学校教育事业服务的宗旨,不断提高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后勤的社会化改革就是要引进社会企业的经营管理的理念、管理的模式、管理的方式方法来转变传统高校后勤服务的观念,提高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程度,增强为教育事业服务的能力。按照“稳步推进学校后勤改革,探索社会化发展之路”的要求,在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大力引导干部职工树立“优质服务是立身之本、在服务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思想,变“有求才服务”为“主动服务、特色服务”。

三、高标准做事,实现服务内容的创新

传统的高校后勤服务基本上采取原始的面对面服务模式,服务琐碎且效率低,因此,做好一时一事的工作不难,难就难在随时随事都要做好。随着学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师生人数增加,高效、优质的服务需求对后勤原有的服务模式和服务内容提出了极大的挑战,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促进后勤服务管理、改进后勤服务方法、提高后勤服务质量,探索与发展全新的后勤服务形式,不仅是大势所趋,更是提高高校后勤服务品质,保证后勤服务质与量同提高的必由之路。人的心理需求和后勤服务工作的特性要求我们的员工把自己置身于消费者中,不断的换位思考,不断的发现问题,思考改进工作的方法和途径,在深化服务的内涵上下工夫,在服务的手段上出新招,在服务的方式出新样。

四、自主提升,实现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的创新

后勤服务工作可细分为餐饮、物业、维修接待服务等具体工作,尽管部门间的工作内容和职责有差异、有侧重,但是服务的对象都是相同的,服务对象对服务质量的要求是一样的。从这个角度讲,后勤服务不论怎样细分服务内容,对服务对象而言,则依然是个团队行为,必须由个体行为的协作和合成。有人曾做过这样的比喻,把一个集体比做一幅拼图,而集体中的每一个人就是拼图中的一块,每一块都有自己特殊的形状,只有每一块都能完全砌和在一起,才能形成一个整体。俗话说“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粥”,说明了个人的形象和作为对集体声誉的重要性,“一个好汉三个帮”正可以说明服务工作需要有相互的协作、补台的及时。构建和谐后勤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使人与人之间形成和而不同、团结友爱、相互协作、及时补台的良好局面。作为后勤的一员,对组织要讲服从、顾大局、做贡献,对同事要多尊重、取长处、献爱心,对自己要严要求、善学习、常自律,把“方便留给别人,困难留给自己”的理念转化为“您的事就是我的事”的具体行动。组织对个人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注重发挥人的特长和优势、提升人的素质和价值、激发人的劳动热情和创造潜力、保护人的合法权益、营造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氛围,使人的工作意识、角色认同、服务理念、价值取向等与后勤的发展和谐一致,这样才能个人素质的提高与后勤的发展同频共振,相得益彰。

五、追求卓越,实现自我评价标准的创新

第9篇:高校后勤服务管理范文

关键词:高校 后勤管理工作 社会化 改革

将高校后勤管理的生产、经营、服务及管理等工作依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模式进行运作,使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由政府来引导、社会来承担,进行自主经营、盈亏自负,这种管理模式就是高校后勤管理的社会化。自1999年起,我国就开始推行高校后勤管理的社会化,多年来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是在社会化的进程中,高校的后勤管理工作仍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进程的推进,使得社会化改革发展缓慢。

一、在社会化改革过程中后勤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1.后勤管理的产权关系不清晰

高校后勤管理的社会化是通过组建高校后勤服务公司、实体、中心或集团,用企业化、集约化、专业化的管理形式,提供高效的后勤保障服务。因此,实现后勤管理的企业化经营,做到与高校分离是社会化改革的关键所在。目前,在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的改革中,虽然后勤管理的经费和人员与学校已经分离,但是后勤管理部门的资产仍归高校所有,使得后勤管理实体的产权关系不清晰。后勤管理实体的人员和资金在与高校分离后,高校却抓住后勤的资产不放,造成以企业管理方式运行的后勤管理实体在自负盈亏的模式下,无法明确与高校之间的产权关系。

2.后勤管理社会化的体制不完善

“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长期性和缺乏市场竞争的后勤管理观念导致后勤管理机制不合理和管理体制不健全”目前,高校后勤管理的体制还很不完善,其主要表现为监督和经营的体制不完善。部分部属或省属的高校的主管部门在管理过程中,只是按照国家的相关政策去进行宏观调控,而一些具体的管理政策是由高校自行制定,这样一来,后勤管理的社会化改革也就变成这些高校独立的管理行为,使得高校的主管部门也无法对其进行监督,而高校中有监督职能的部门受到专业水平和经验等方面的种种限制,往往无法与后勤部门进行有效的协调,对于监督也起不到作用,因此造成高校的后勤管理工作在社会化改革的进程中出现诸多问题。另外,很多高校原有的后勤管理部门在社会化改革的过程中被后勤集团代替,在实际的运作过程中,后勤集团经常会将自己作为管理部门,通过管理代替服务与经营,使后勤部门的经营过程过于行政化,忽视了经济效益和成本核算的重要性,从而导致经济效益差、员工没有积极性,与后勤集团的经营目的和服务宗旨严重偏离。

3.后勤管理社会化的制度不健全

对学生食堂与学生公寓管理的规章制度是目前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过程中最为缺乏的。在学生食堂的运营管理中,高校没有相关的规章制度进行约束,很多承包方由于过分追求利益,从而降低成本,服务质量也随之下降。此外,高校也没有明确的规章制度来保障学生公寓的用水、用电,对于违章用水、用电的现象无法做到完全禁止,因此管理方常常会为了节约成本,而违规的停电停水,对于学生们的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会造成严重的影响。

4.后勤管理队伍的专业水平偏低

目前,高校的后勤管理人才资源匮乏,现有管理人员普遍存在基本素质低、文化水平差等问题,他们对于高校的后勤管理工作知之甚少,所以很难适应社会化改革的新形势。对此,高校的后勤管理部门应不断加强管理队伍的建设,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推动社会化改革的发展进程。

二、推动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的相关对策

1.更新管理观念,提高后勤管理及服务的水平

在社会化改革中,高校的后勤管理人员一定要更新观念,将为高校师生提供优质的服务作为目标,提高自身的服务意识,同时要加强监督,注重收集和汇总学校师生对后勤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对于存在的问题要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进行改进,衔接好后勤管理实体与学校之间的关系,从而将社会化改革落到实处,提高后勤管理工作的服务水平。

2.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后勤管理人员素质

我国高校的后勤工作人员通常是由临时工及部分后勤管理人员组成的,他们的待遇普遍较低,使得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不高,因此,在聘用人员时,要选择专业素质较高的人员作为管理者,提高这些人员的待遇,并给他们提供培训和学习机会,不断提高他们的管理水平,对于普通工作人员,要采取一些有效的奖惩机制,激发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他们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从而使后勤队伍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

3.健全监督体系,促进后勤管理的社会化

在高校后勤管理的社会化改革中,对于后勤服务的质量、价格以及管理水平都不能通过行政指令进行强行监督,而是要进行有系统、有计划、有组织的监督。这就必须要建立健全消费者的监督体系,并且严格贯彻执行该体系,才能使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改革的方向有所保障。

三、结语

高校的后勤管理工作社会化对于提高高校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构、建良好的校园环境以及提办学层次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针对当前我国高校后勤管理在社会化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应该及时找到解决的办法和途径,从而推进后勤管理的社会化改革发展进程,提高高校的后勤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伍玫.高校后勤社会化服务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反思[J].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