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通信工程用工协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通信工程管理;工程建设新模式;信息化工程管理
中图分类号:TD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24-0021-02
1 通信工程管理概述
电子信息工程,包括通信工程、计算机网络工程、楼宇智能化工作等。这些工程共同特点,是技术更新快,硬件和软件紧密结合,涉及专业多,从土建、电源、管道、电子信息等专业,对管理人员要求高,需要具备一专多能的知识结构,并能灵活运用现代工程管理手段,根据信息工程有各自特点,采用不同管理模式。我们常见有三种:
1.1 计算机网络工程
计算机网络工程对通信工程来说,工程规模不大,工程涉及专业较少,但是专业性非常强。计算机网络往往同时属于通信工程子工程。通信工程网络系,一般采用计算机网络工程来实现。计算网络工程周期不长,工程管理相对比较容易,采用管理模式很灵活。
1.2 楼宇智能化工程
涉及专业多,工程和土建关联性强。智能化工程协议较多,产品更新较快,工程规模相对不大,建设周期和楼宇建设紧密结合,持续时间长。按照通信原理来说,智能化工程是在通信工程基础上的应用工程,它贴近我们生活,工程采用驻地管理模式较多。
1.3 通信工程
通信工程包括核心网、传输网、(无线)接入网,其中核心网在初期已经建设,后期扩展不多,传输网和(无线)接入网后期扩容建设规模扩展性强。根据市场需求,工程规模不断扩大,通常以年为单位分期建设。通信工程里可以划分成大量类似专业工程,如基站设备工程、传输接入工程等。每个单项工程分布零散,专业多,各个专业衔接强。
2 通信工程管理思路
针对以上特点,通信工程多采用平行发包,各个专业工程独立邀请招标,工程管理人员按照分专业进行管理工程,各个专业信息通过报表形式共享,工序衔接紧密,采用信息化工程管理手段或采用专业工程管理系统进行工程管理。通信工程管理涉及专业众多、工程规模大、工程专业性强,根据本人多年从事通信工程管理工作,总结出通信工程管理思路如下:
2.1 工程滚动模式建设开展
通信工程是一类不断扩展工程,我们可以比喻成一张正在编织的网,开始编织得很小,网孔很稀疏,随着业务需求不断增加,需要不断地扩大那张编织网,同时网孔需要不断加密。按照传统的工程管理流程,工程勘察、设计、施工、验收,工程一步步有条不紊做下来,非常慢,难以提高工程进度。在日益竞争激烈的市场,工程赶不上市场需求,工程无法尽快投入使用,意味着被竞争对手淘汰。
根据通信工程零散、分布广、单位工程多且类似的特点,就像编织一张大网一样,我们把每个网孔作为一个单元进行管理,把整个工程按照单位工程模式拆分,分别进行勘察设计、施工、验收投入使用。这样把每个单位按照不同时间投入市场,发挥每个单位经济效益。举个例子,如某城市一年需要建设1000个基站接入相关扩容建设工程,按照原来工程开展流程,先把1000个站点勘察完成,出设计文件,审核,组织1000个站点施工,全部站点验收,验收通过后投入使用。这样虽然能把投资和材料管控得很严密,但是进度却无法保证。我们采用滚动开展模式,把每个基站点作为一个网孔,对每个站点勘察设计、施工、验收投入使用,进行流水线式开展。每个站点建设就像工厂里的流水作业一样, 每生产一个产品,就马上送到消费者手上使用。我们形象地比喻工程滚动建设模式,这种模式工程管理,无论从勘察设计、材料订货、施工、验收,都有别于传统工程开展模式。
采用滚动式建设管理模式,各个程序有不同特点。在勘察设计方面,勘察设计单位每天对勘察单位工程情况进行整理出图,传送到建设组织审核,建设方一般在一个工作日完成审核,然后下发到施工方,施工方组织施工。在材料管理方面,全部施工材料(除了零星材料外)采用甲方采够材料,乙方统一到甲方仓库领料施工,建设方需要提前对工程进行备料,根据工程施工进度提前分批到货。甲方须建立仓储并进行管理,以保证施工所需材料充足,工程备料数量往往是通过设计院和施工方联合进行估算,和厂家有一个调配额度,避免工程材料不足影响施工开展,多余材料可用于以后建设。在工程现场施工方面,工程开展过程中,施工根据图纸进行材料领用、运输、安装、调试、联网测试。每个单位工程完成后马上组织验收,各接入网投入使用。在工程投资管理方面,工程材料采购采用预付款方式,提前签订框架合同进行备料,施工付款采用按照单位工程数量估算方式进行。
2.2 建设工程采用滚动开展模式,需要优化组织形式,提倡一体化工程管理模式
建设工程滚动开展模式,带来非常大的信息量,信息传递及时性要求非常高。常用工程管理模式按照专业划分人员,各专业通过会议形式沟通协商,工程管理效率低,成本高。采用一体化管理模式,成立信息化管理小组,对工程进行垂直化管理,加快信息横向(专业内)和纵向(跨专业)流通,提高工程管理效率。
信息收集越来越方便,成立信息化管理小组,安排专门人员对信息进行收集、鉴别、筛选、分发各个专业人员。各专业人员根据信息,组织勘察设计单位、采料供应商、各个专业施工单位实施或者调整下一步工作。每个单位完成下一步工作,同时把信息反馈到信息化工作小组。 信息化小组通过对信息挖掘,及时获得所需信息,发现工程存在问题,如通过分析报表信息获取哪一个环节滞后,提取该信息提交给对应管理者,由对应管理人员进行分析,采取纠正措施。一体化信息小组运用,除了在滚动性建设工程运用外,对于紧急工程大型,成立信息小组同样能有效减低信息滞后现象,加快施工进度。
2.3 建设工程滚动开展,需要运用现代传递手段,加快信息流转,提高工程进度
2.3.1 实现电子化办公。工程建设过程文件,如图纸、施工方案、进度计划、施工过程记录数据等要转化成电子格式进行共享传递,电子表格和电子文件取代传统纸质进行记录,能给工程项目管理和保存带来方便。 竣工文件使用刻录光盘进行保存,纸张版文件作为工程档案最后进行保存。使用互联网邮件,取代传真进行文件传输。邮件传输已经成为现在企业必不可少的文件传递的信息手段,它具备真实、及时、大容量的特点。通信工程管理采用邮件进行文件传输,采用电子邮件进行文件传递,节约大量纸张和印刷费用,节省路上运输花费,最重要的是传递文件不延时,几乎能即时到达,工程效率明显提高很多。
[关键词]信息技术 推广 应用 措施
一、信息技术的相关理论分析
1.计算机与通信工程技术。信息技术是伴随着电子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产生而产生的,是以一种“获取,传输,储存和分析处理同时使信息标准化的一种包含通信工程,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综合技术。是指在计算机技术和通信工程的技术支持下用以“获取、加工、存储、转换、显示和传输文字、数据、图像以及声音信息,提供设备和信息服务的方法与设备”的总称。是依赖于计算机技术和通信工程技术两大核心结合而成的。
电子计算机的处理技术是信息技术的核心内容,集成电路的集成度和运算能力的提高和价格的持续下降是支持信息技术的发展关键,单芯片系统的高性能逐渐代替了传统计算机的处理方式,极大地提高了信息设备的功能,并且促使整机向轻、小、薄和低功耗的方向发展。同时由于光纤技术的飞速发展、逐渐完善和普遍应用,再加上无线网络技术的发展,使通信工程技术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并且有着广阔的前景,在计算机技术和痛心技术的完美结合下,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已经难以想象。
2.信息技术的分类。信息技术的分类有多种方式,按软硬件不同,可分为物化技术和非物化技术,物化技术指计算机、通信卫星、光纤灯设备和技术,非物化技术指计算机软件技术等处理技术。按信息设备不同又可以分为电话技术、电报技术、广播技术、电视技术、复印技术、缩微技术、卫星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按功能层次技术可以分为基础层次的信息技术,主体层次的信息技术,应用层次的信息技术等。
二、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目前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是以互联网技术为核心,从单纯的依靠技术开发为驱动向依靠技术开发和技术推广应用双核心的驱动模式。硬件越来越轻小便捷,软件功能越来越强大,越来越复杂,出现了“软件无线电”“软交换”等技术领域。
电话网、有线电视网和计算机网的三网融合决定了信息技术的发展方向,信息技术正在向数字化方向发展,电话网和有线电视网会采用IP协议和分组交换技术,为了解决带宽不足的问题,在广域网和城域网上,研发了以密集波分复用技术(DWDM)为代表的全光网络技术,推动了光信息技术的发展,无线宽带和第三代通信技术的应用使移动通信成为可能。信息技术未来将会使每个人随时随地都可能成为用户终端。
信息技术的应用推广必然导致互联网技术向网络终端设备设备的发展,互联网服务体系将越来越完善,最终必将导致网络经济的诞生。在此形势下信息产业在未来将会成为支柱产业。同时,信息技术作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实质上是一种生产力,会使人们能更高效地进行资源优化配置,从而推动传统产业不断升级,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和社会运行效率。会全面使传统的农业,工业和第三产业完成升级。这就会造成人类劳动从体力型向智力型转变。信息技术产生的深远影响不仅如此,它同样会影响人类的文明史,甚至是对人类传统伦理造成挑战,它打破了时间和地域的限制,突破了空间思维的极限,在未来会给人们带来极大的便利。
为此,一定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快信息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三、加快信息技术推广和应用的措施
1.政府要加大政策性的支持。在三网结合的背景下,政府要积极出台相关政策,应加强对各行业信息技术应用规划的指导,主动为各行业的应用提供服务。鼓励和引导IT企业与用户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充分满足用户对信息技术服务的需要。提供公共应用技术支持。对应用中的共性技术和配套技术,政府有关部门要集中资金和技术资源,向广大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提供公共服务和技术支持,以降低应用企业的技术门槛和投资风险。为企业提供有效的资金保证,多渠道的筹资资金,提供银行贷款和风险基金等途径,加大信息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2.以互联网产业为驱动力,在互联网产业的发展中推广信息技术的应用。资本作为技术最原始的驱动力是不容小视的,过去单纯的依靠科技研发,是可以推动科技的进步,但是要想把顶尖的技术推广到市场中来,靠的还是资本和市场自身的运作。互联网产业正在向一体化的方向发展,在互联网产业的发展过程中,逐步推广和应用信息技术是最好的途径。互联网的发展终极目标使每个用户都成为终端,这就给互联网市场带来了巨大潜力。在互联网作为一个产业被推入市场的过程中,那些价格低廉,性能优越的信息技术就会得到广泛的使用,所以,电信运营商、芯片生产厂家和市场经销商要搞好通力合作,加快三好融合步伐,提高互联网的普及率,在良性的市场竞争中逐步淘汰那些落后的技术,推广和使用新的信息技术。
3.大力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的结合。我国目前还处于工业化建设阶段,工业使我国目前的主导产业,推广信息技术的有力途径就是做好工业化和信息化之间的结合,加快推进应用立法、应用标准及应用评价,加强应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工业,鼓励、扶持大中小企业应用信息技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重点扶持一批传统产业企业通过应用计算机辅助技术、工业过程控制和自动化技术,以及建立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和采用电子商务等手段,提高现代化管理水平,有效降低成本,拓宽生意渠道,增强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并且加快工业化电子产品的发展速度,将工业化和信息化相结合。
4.大力培养信息技术人才,加快信息技术研发脚步。人才培养是技术进步的关键,鼓励企业与高校合作,多种模式办学,培养素质较高的信息技术应用人才。深化教育改革,采用工学结合的模式,要建立研究项目,将人才的培养和技术的研发结合起来,加强国际间的通力合作,努力加快技术研发的步伐。
四、结论
由于信息技术在21世纪各个领域中的广泛应用,所以一定要采取有效措施来加快计算机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以加快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的步伐。
参考文献:
[1]徐士良主编,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基础教程[M].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2004
关键词:立足行业 适应企业 产学合作
石家庄邮电职业技术学院作为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所属的唯一的高等职业院校,以打造学生两种素质(品格素质、专业素质)和两种能力(实践能力、综合能力)为核心,强化职业道德与企业文化教育,坚持立足邮政,加大邮政企业订单生培养工作力度,积极加强与电信行业及社会各界的沟通联系,拓展市场,建立机制,毕业生协议签约率稳步上升。
一、立足行业优势,明确培养目标,将面向邮政企业基层岗位作为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
学院作为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所属的唯一的高等院校,立足行业优势,加强企业需求调研,针对邮政基层岗位人才短缺的现状,将着眼点放在了邮政基层一线岗位人员的培养上,大力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与实践操作能力,“企业需要什么,我们就培养什么”,力争为企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适应邮政企业基层一线岗位要求的科班人才。我们确定了“面向企业、服务基层”的办学定位,并争取到中国邮政集团公司的政策支持——在文件中明确提出各级邮政企业应优先遴选石家庄邮电职业技术学院邮政类科班人才到基层岗位就业,突破一些省市邮政企业不接收大专层次毕业生的政策瓶颈,保证了我院邮政类专业毕业生学有所用,对我院毕业生就业工作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从2005至2009年,学院每年召开毕业生邮政企业双选会,会议规模逐年扩大,会议效果也逐年提升,全国31个省市区均派员参加了学院双选会。随之毕业生在邮政企业就业的主渠道作用也日益明显,毕业生协议就业率从2006届毕业生邮政企业协议就业率不足25%,而2009届就突破了50%,毕业生就业质量稳步提高。
二、适应企业需求,加大订单培养工作力度,以订单促就业
学院于2004年开始的邮政企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是为了适应邮政企业对基层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的迫切需求,为企业“量身定做”与基层一线岗位要求“零距离”的专门人才的人才培养新模式。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一个突出的好处是对就业工作的积极促进作用,“招生即就业”。它不仅满足了企业人才发展战略的需求,同时为优秀毕业生明确了就业方向和职业前景,使订单生全心学习,努力适应未来职业的需要。订单生的素质只要毕业时达到企业要求,就能被用人单位录用,这就为学院毕业生就业提供了稳定的渠道。
在订单式人才培养逐渐落实推广的过程中,企业和学院积极加强合作,不断创新订单式招生和培养的新途径、新机制。学院以企业需求为核心,不断创新、完善订单培养机制,不但有效提高了订单人才质量,也保证了订单式人才培养的生命力和发展张力。2007年,北京、山东、西藏等省区实行了订单招生面试制度,在学生成绩公布后、填报志愿前,面向社会广泛宣传邮政企业发展前景,详细介绍订单式培养的流程和途径,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反响。北京计划招生30人,有200人参加面试;山东计划招生80人,有近800人参加了面试。这种新机制有效提升了校企社会声誉和生源质量。 同时,学院通过积极探索,创新了订单人才培养专业体系,制定了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在不同专业订单生中开设了《邮政营业员技能训练》、《邮政储汇业务员技能训练》课程,组织全体订单生进行了《邮政营业员》和《邮政储汇业务员》职业技能鉴定,邀请企业共同参与订单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和质量控制等。在6年多订单式人才培养实践中,我院依托各级邮政企业,力求专业建设符合企业发展需要,教学实践切合企业经营实际,品格教育激发学生忠诚邮政、奉献邮政的情感和精神。2010年订单招生省份已扩展到18个省(区、市)邮政公司和7个省(区、市)邮储分行,覆盖27个专业,累计招收订单生2571人,现订单式人才培养已经扩展到邮政企业与邮储银行。订单生品学合格,顺利毕业后,均被各省订单企业“照单全收”, 现已有855名订单生走上了地市局基层工作岗位。
三、注重产学合作,以建设校企一体化教学新机制促进就业市场向深度和广度拓展
我院既是邮政企业基层人才的培养基地,同时又面向通信企业培养一线人才。作为华北地区知名的通信类高职院校,我们在就业工作中:一是认真分析、确定毕业生就业市场定位,明确毕业生推介范围和用人单位分布区域,建立就业工作开展框架。通过深入企业调研,我们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适应现代通信生产、建设、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掌握通信工程设计与监理的基本理论和操作技能,熟悉现代通信技术,了解通信营销知识,接受计算机应用的基本训练,善于沟通,诚实踏实,企业乐用、好用的高素质、高技能基层人才;把毕业生推介范围确定在通信建设监理公司、通信建设工程局、电信运营商等企业,随着三网融合概念的推广,推进在广电领域寻求新的就业机会;结合生源地分布情况,把用人单位分布区域确定为以省内城市为主,辐射至北京、天津、山西等周边省市,兼顾黑龙江、辽宁、广东等省通信企业。根据这个架构,近年来,在每年1000名电信类学生(河北生源占比80%)中,就业率连年达到了95%以上。
Abstract: Firstly, the author expounds the concept of the Internet of things, puts forward problems that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come across when setting up the Internet of things major, and then, the training target of this major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s set up, and the curriculum system of the major is put forward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who set up the Internet of things major.
关键词:物联网;培养目标;课程体系
Key words: the Internet of things;training target;curriculum system
中图分类号:G62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4-0232-01
0引言
物联网[1]是通过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实现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全面互联的网络,其主要特征是通过射频识别、传感器等方式获取物理世界的各种信息,结合互联网、移动通信网等网络进行信息的传送与交互,采用智能计算技术对信息进行分析处理,从而提高对物质世界的感知能力,实现智能化的决策和控制。目前物联网技术还属于一个新兴技术,正在快速发展。物联网专业是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控制以及软件工程、管理工程等多个学科相融合的综合性专业学科,因此在一个专业内要学习整个物联网相关知识和关键技术是不现实的。尤其是对于高职院校,由于培养目标与本科院校的不同,因此在高职院校物联网专业中应该开设哪些课程尚不明确。
1培养目标
针对物联网专业毕业的学生就业的工作岗位,省内的几所开设该专业的本科院校根据自己的特长、开设的课程、实验分别给出不同的定位,而高职院校培养的目标是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与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有着很大的区别。高职院校必须紧密结合社会发展的最新产业和最新技术,这样才能培养出满足产业分工和就业岗位群的人才需求,只有掌握产业新型技术和核心技术的专业人才才会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才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为了提高物联网人才的技术含量,加强物联网人才的技能培养,最终培养出一批适合岗位的高技能型人才,必须满足企业对人才素质和知识结构的要求,强调“职业”又突出“能力”。高职院校培养学生是以就业为导向,以根据社会的需求为原则的,有很强的针对性。尽管很多高校都尝试着开设物联网技术专业,但是一切的工作都在摸索中。目前很多研究成果都是针对四年制的本科物联网技术专业[2][3]的研究,对于如何在高职院校内开设和发展物联网专业的研究不多,因此高职院校开设物联网专业存在着很多的难题[4],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结合企业的调研和交流,根据物联网的三个网络层次――传感层、网络层、应用层,设定不同的培养目标。传感层是以二维码、射频标签、传感器为主,实现物的识别,是与物理世界联系的纷繁复杂的数据采集方式,此层次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能够根据实际应用环境设计、开发、使用、维护不同的物联网节点、数控设备等;网络层,即通过现有的互联网、通信网络等,实现数据的传输与计算,将数据以各种接入方式进入互联网等各种通讯网络,使数据自由迅速的流动,此层次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能够根据实际应用环境设计、开发、使用、维护在各类通信系统中组织传感和控制信号的应用设备;应用层,即利用现有的手机、PC等终端实现应用,此层次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能够根据实际应用领域和应用实例设计、开发、使用、维护全面的物联网行业应用系统等。
2课程体系的设计
根据物联网专业的培养目标,确定知识与技能的要求,将物联网专业的课程体系,分为基础类课程和“传感采集控制”、“通信网络”、“系统应用”专业课程,其中专业课程与物联网的三个层次一一对应。基础类课程,主要让学生掌握自然科学、专业相关的基本理论知识及与人沟通基本技能。通常在高职院校中,最后一学期,即大三下学期为毕业设计和参加实习的阶段,因此专业的所有课程必须在大三上学期全部结束。课程体系的设计可以依据根据物联网的三个网络层次设定的培养目标来设计。
物联网本身是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仅仅传授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是不够的,因此在课程体系设计中一定要从实验和应用入手,切实培养出符合企业和社会需求的物联网实用人才。因此除了大一两个学期以外,建议每一学期都开设相应的综合实训课程。综合实训的目的就是将学生学习的专业知识融合到实际的项目中,通过实训项目的实施,使学生进一步巩固专业知识,从而掌握专业的工作技能,尤其是在第五学期,可以设计两个典型、实际的物联网系统的应用项目。如多物理量数据采集系统设计综合实训,包含物联网无线传感数据采集基础、数据采集原理和应用、数传控制设计环境和应用开发流程。在该实训中可以基于现有产品实施监测体系的搭建和实际运行,通过该实训掌握传感数据采集方法,熟悉专用设计语言编程方法,熟悉传感数据采集变化,掌握搭建无线探测监测体系的思路、方法和步骤。智能家居系统设计综合实训,将物联网技术上层最重要的应用之一的智能家居作为一个实训载体,突出了无线传感网络技术与RFID技术的实际应用。在该系统中包括了智能门禁系统、煤气泄漏监测系统、火灾预警系统、智能家电控制系统、室内人体红外感知系统等。这些综合实训的顺利实施离不开课程的支持,如单片机与嵌入式技术、zigBee技术、无线通信技术等,所有的专业课程在综合实训中都有所体现。
3结束语
高职院校开设物联网专业才刚刚兴起,因此没有现成的模式可借鉴。而且物联网本身是一个战略性新兴的学科,这就决定了其课程体系具有发展变化的动态特性。学校在办学过程中,紧密结合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断地进行市场调研和人才需求的分析,改革人才培养方案,积极开展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改革,及时更新教学内容,让学生能够掌握物联网的最新技术,为毕业后能够顺利地在物联网相关产业找到合适的就业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培养高素质物联网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龙妍.物联网技术及其发展趋势沪忠望[J].科技信息,2010,(35):86-87.
[2]胡忠望.“物联网工程”新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J].中国电力教育,2010,(22):109-110.
关键词:理实一体化;项目教学;校企合作;互联网+
根据职业教育和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的特点及教学经验,我认为可以从理实一体化、分组练习法、项目教学、校企合作、互联网+、教师企业锻炼几个方面共同创新,以期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理实一体化
理实一体化顾名思义是理论和实际一体的教学。中职学校是位国家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的,因此课堂的理实一体化教学就显现的比较重要。理实一体化是突出“做中学、做中教”的职教特点的重要一环。比如我们讲解计算机网络课“组建计算机网络机房”这一节课时我们就会用到理实一体化教学。这节课主要包括这四个部分,制作传输介质(双绞线)、计算机组装、网络布线、交换机路由器的调试。我们一节课九十分钟,分两小节过去我们的上课方法是第一小节课讲授和演示(主要是我演示),第二小节课让同学们练习。这样按照授课计划本节课“组建计算机网络机房“就完成了。但是如果创新本节课的授课方法我们该怎么进行呢?也就是创新理实一体化教学我们该如何进行呢?本节课的内容还是那四个部分,每讲完一个部分我会给学生留时间迅速的完成本部分的内容,这样每讲授和演示完一个部分学生就练习一个部分,四个部分讲授演示完同学们也练习完了,本节课也就掌握了。创新前的方法和创新后的方法孰好孰坏大家一目了然。
二、分组教学法
由于班级人数多,分组教学法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尤其是在实操的时候。还比如上面提到的计算机网络这门课中的“组建计算机网络机房“这一节课。本节课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制作传输介质(双绞线)、计算机组装、网络布线、交换机路由器的调试。假如我的班里有32位同学,分组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分为4组每组8位学生,每组学生做一个部分,这样全班就把本实训组建计算机机房完成了。另一种方法还是分为4组每组8位学生,每组的8位同学每2位自由结合完成一个部分,这样8位同学能完成本节课的全部四个部分。
三、项目教学法
计算机网络可分为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TCP/IP协议、交换机和路由器、网络安全、网络操作系统的安装与配置、网络综合布线,接入Internet这7个部分。因此我们可以根据这7个部分把计算机网络这门课分为7个项目。比如在教授“网络综合布线“的时候我们先学习布线的基础知识,比如综合布线包括定义及其包含的6个子系统、综合布线工具箱里工具的使用、模拟墙和配线装置的介绍、双绞线如何制作包括T568和T568A的标准,光纤怎样连接包括光纤的冷接合融接、配线架如何使用包括24口网络配线架和110语音配线架还有光纤配线架、PVC管如何截取和安装到模拟墙上等。讲解和演示完基础知识之后我们会把班级同学按照分组教学法在学校综合布线实训室中完成模拟实验。
四、校企合作
职业教育应以市场为导向,职业教育应服务于区域发展。因此职业教育必须与企业密切联系。职业教育应以企业的生产环节作为教学内容、此外,企业要有员工在学校,学校也要有教师在企业,使产教深度融合。作为生产经营活动的直接参与者,企业的用工需求决定了学校输出人才的就业状况,企业在人才培养中应该承担重要角色,企业应与学校密切沟通,精诚合作,参与课程教学的全过程。企业还应在人才培养方案、提供实习机会、培养急需的专业人才方面多做努力。
五、互联网+的应用
现在互联网+是一股浪潮,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应用。因此有人就提出互联网+职业教育的口号。中职学生对手机比较感兴趣,爱玩手机,因此我们中职教育可以运用同学们的这一特点把手机作为计算机网络课程的一种教具。那么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中如何利用互联网+呢,首先可用于翻转课堂,比如下节课要讲制作双绞线,可以先把制作双绞线的视频传给同学们让同学们先看一遍,这样在教学的时候就会有很好的效果。其次可以在课堂上应用,比如本节课是讲IP的相关知识,这样我们就可以使用手机作为介质,比如先上网查关于IP的知识,如IP的定义,分类,查询、设置等,然后可以让同学们分别查看自己手机的IP地址。最后还可以用于布置课外作业。教师可以把作业发送到同学们的手机上这样同学们只需在手机上就可以完成作业了。
六、教师去企业锻炼
职业教育是位国家培养应用型的制造业人才,因此职业教育非常重应用,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有在企业实际工作的经验,最好是双师型教师。如何让教师具有实战经验呢?很显然就是每年寒暑假教师去企业锻炼。比如我在讲制作网页有关的知识的时候我一般会按照教材的要求和我所理解的要求同学们怎么做,但当同学们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后可能会发现客户的要求和公司的要求可能和学校里老师所要求的不同。假如教师在企业实际工作过做过关于网页制作的业务那么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就会告诉同学们他在企业设计网站的时候客户一般会有什么要求,公司一般会有怎样的应对方式以及哪些是最不容易做到的,哪些是容易出错的等等。计算机网络是一门更新很快的学科。比如前几年我们还处在2G时代而现在马上就要进入5G时代了。因此教师去企业锻炼可以掌握最新的业界前沿动态,反过头来再与学生交流,这样就避免了学生学习的知识比较陈旧的弊端。综上所述,计算机网络课程可以从理实一体化、分组练习法、项目教学、校企合作、互联网+、教师企业锻炼几个方面共同创新。理论和实践也都证明从这6个方面去创新计算机网络课程是成功的。
参考文献:
[1]谢希仁.计算机网络.电子工业出版社,第6版,2013:108.
[2]尚风琴.计算机网络基础教程.人民邮电出版社,第1版,2008:33.
[关键词]“二段四步”教学法人才培养运行机制
[作者简介]田广东(1968-),男,吉林长春人,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通信工程系主任,研究员、教授,主要从事物联网、通信技术和信息化技术的研究和教育工作。(重庆401331)
[课题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9年度课题“高职软件专业教学模式创新与学习方式转变的研究”(课题编号:D/2009/01/095)和2010年度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高职工学结合‘12345’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课题编号:ZCG41)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0-0146-02
各国政治、经济、文化、工业化进程及职业教育发展水平的各异,导致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经过长期的锤炼也呈现出各自的特殊性。国际上主要的职业教育模式有:以德国为代表的“双元制培训”;英国的“三明治工读制度”;日本的“产学合作”;以加拿大、美国为代表的CBE(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职业教育模式;以澳大利亚为代表的TAFE(Technical And Further Education)模式;俄罗斯的“学校—基地企业制度”等。
国内的高职教育从建国初期的“半工(农)半读”制度发展至今,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顶岗实习,在企业建立固定的校外实习基地,让学生顶岗实习以获得实际开发经验;二是订单培养,为企业定向培养人才,将企业所要求的内容作为必修或选修课程融入教学计划;三是校企集团,由企业办学或学校办公司,紧密联系市场需求,实现学生知识结构与产业需求之间的融合。经济结构的特殊性、地区行业的差异性以及国内外教育体制的不同,使国内高职高专教育急需从业者进行机制创新,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使培养的学生具备经过高等教育的基本素质和专业的职业技能。
一、“二段四步”教学法的内涵
针对高职教育及学生的特点,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我们提出了通过实践项目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点,把知识变能力的“二段四步”教学法。
“二段”就是将高职教育分成“文化理论素质培养”和“职业能力训练”两个阶段。“文化理论素质培养”阶段就是通过人文素质课程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论素养和专业基础知识,使高职教育与中职和社会培训机构相区别,使学生具有经过高等教育培养的素质;“职业能力训练”阶段就是面向市场基于工作过程的职业能力锻造阶段,使学生成为准职业人。
“四步”就是“职业能力训练”阶段,分成“学着做”“跟着做”“自己做”“带着做”四个步骤。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考虑高职学生的特点,通过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工作过程的理实一体化项目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自觉性,使学生通过项目实践培养和提高职业能力。
“二段四步”教学法的核心就是以就业为中心,以具备工作能力、让学生有吃饭的本事为中心。将培养再学习能力和提高综合素质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通过学生典型引导和教师言传身教,使学生提高综合素质,具备完整的职业能力。通过“校与企合、教与学合、学与工合”,建立“学生、学校、企业”的合作共赢机制,依托企业促教学、促就业,依靠教师、依赖学生建设特色院校和专业。并用“五化”(校企合作市场化、课程开发多元化、教学模块化、实训项目化、考核实际化)作为实施的保证措施。
二、“二段四步”教学法的运行机制
1.“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创新教学机制。这种创新机制的教学法的运行机制是变现行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实习或实践课”机制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理论实践一体化的“二段四步”教学法。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育人方案、营造育人环境、搭建育人平台、管理育人过程、享有育人资源,实现工学结合日常化,校企合作全程化。
“二段四步”教学法将三年高职教育分成“文化理论素质培养”和“职业能力训练”两个阶段。“文化理论素质培养”阶段将人文素质课和专业基础课压缩在一年完成,以掌握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综合素质为主。这一阶段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论素养和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具备经过高等教育的基本素质。“职业能力训练”阶段就是面向就业的职业能力锻造阶段。这一阶段将培训包等教学资源,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形式、以实际项目的训练式进行教学,使学生具备职业能力,学会吃饭本事,解决企业、社会要求毕业生工作就能创造价值的问题,本阶段分为四步:“学着做”就是将职业技能要求的基础知识转化为逐渐增加技术难度的实例,学生学着一个一个实现项目,通过训练熟悉技术开发环境和基本技术技巧,具备职业基本能力和常用工具。这个阶段的方法是先做后讲再讨论总结知识点。通过实际项目实例训练,让学生体会职业技巧,了解职场环境,激发学习兴趣,带着问题通过实践学习理论,总结掌握知识点。“跟着做”就是将市场化校企合作得来的过去完成的真实的实际项目让学生重新实现一次,通过逆过程总结、比较、感受完整项目的职业运作过程,找出差距。“自己做”就是学生参与实际项目,将市场化校企合作运作来的实际项目,让学生以企业的角色参与,通过真实项目训练,使学生感受职业技术能力要求和心理素质的差距,通过教师引导,用总结讨论的方法使学生具备基本的职业技能。“带着做”通过创设品牌特色专业,以技术优势保证获得长久和稳定的横向课题和项目,由教师当项目经理或顾问,带领学生组成项目团队运作实施。
2.“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创新合作机制。以市场的实际需要为导向,培养教师成为能带领学生解决企业实际需求的工程师。用市场化机制,吸引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可以通过建立“实训、实习与企业需求对接网”“创新团队推介”“项目展示会”“创业大赛”等市场机制,调动企业参与的积极性,探索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三赢”模式。通过市场化校企合作平台,激发教师和学生用市场化的方法,参与市场竞争,以技术优势赢得稳定的实际项目,变“求企业合作”为“我能为企业创造效益”,以吸引企业主动合作。
3.“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创新运行机制。要联系政府有关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通过承办“产业高峰论坛”等活动,建立“实习实践、创新创业协作体”“产业联盟”,实现“建立长期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和创新实践基地”的目标。在协作体内邀请大型企业和行业龙头科研院的主要负责人建立校企联合董事会,与学校科研人员定期召开对接会,为解决企业技术难题、培养企业急需人才建立稳定通道。建立由企业各层次人员参与的校企联盟,下设各专门委员会,以能提供实际服务为基础,坚持为企业服务的意识,定期组织活动,并使之制度化。通过“校与企合、教与学合、学与工合”,实现“学生、学校、企业”的合作共赢。企业通过合作,解决技术难题,获得稳定、高质量的人力资源;学校通过合作,利用社会资源,解决办学所需的实习实训条件、案例及实际项目问题,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学生通过工学结合,既能享受企业提供的奖学金、实习津贴,又能解决毕业就业问题。实现学生接受系统专业教育与接受职场文化的同步,接受学校教育与作为准员工适应企业过程的同步。培养学生对就业企业的归属感、认同感和忠诚度,实现从学生到员工的角色转变。实现“学中有工、工中有学”,变“以工代学、以学代工和工学交替”的工学结合模式为“工学融合”。用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课程观设计人才培养方案。以职业岗位(群)和工作过程分析为课程设计基础,以典型产品或服务为学习项目载体,以职业能力形成为课程内容设计依据,以实际项目实践和真实职场环境为课程教学主线,实现学生学习过程、职业能力训练与学习结果的统一。
4.“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创新教学团队运行机制。在高职教育阶段引入导师制,成立由教师和企业人员共同组成的教学团队。学生和教师双向选择,从学生入学开始就将就业目标深入教师和学生心中,将工学结合落到实处。
5.“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创新教学手段。校企合作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模块化软件培训包,用工学结合的项目教学机制代替传授知识教学模式,采用模块化的项目教学法,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实现“课程开发多元化”“教学模块化”“实训项目化”“考核实践化”。“课程开发多元化”是课程开发主体由“教育专家主导”变为“社会需求主导”,开发主体由学校教师和企业专家、课程专家共同组成。“教学模块化”是将行业企业成熟的核心技术,按教育理论,采用“技能层进”的方法,由浅入深模块化为专业的学习培训包。“实训项目化”是用实际项目完成实训,实现理论与实践知识的综合,职业技能和职业态度、职业情感的综合,实训的每个项目都为一项具体的行动化学习任务。“考核实践化”是改变过去的答卷考试方式,引入项目实际效益和用户考评的方法。以考核学生运用掌握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核心,实行过程性考试与实践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以实际技能为核心,将实践能力和项目能力纳入考核,以全面衡量和控制教学质量。
三、“二段四步”教学法的意义
1.微观意义。一是创造性地引入模块化学习培训包。二是在高职教育阶段引入由企业人员和教师组成的教学团队,通过言传身教引导学生,增强教师的责任感。三是在校企合作中引入市场机制,解决了校企合作学校热、企业冷的问题,杜绝了校企合作停留纸面、流于形式的问题,实现了企业得实惠、学校得就业指向、学生得锻炼和教师得提高的多赢局面。四是在课程中引入心理素质影响和职业素质模块,解决了高职生从学生到员工的心态转变问题,使学生从大不了考试不及格重考的学习心态,转变为做错了或不能保质保量按时完工要赔偿损失的工作心态。
2.宏观意义。一是有利于丰富完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理论创新、体制创新。办好高职学院,必须着力解决人才培养与校企合作机制的问题,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和校企合作机制,把“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由此带动专业调整,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二是有利于提升高职电子信息类专业的教育内涵,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建立可操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
当前,高职院校都在积极探索和实践“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大部分院校的培养模式改革滞后,理论规划有、动作少,校企合作协议多、实施少。落后的培养机制严重影响了高职教育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机制改革与发展的进程。本文提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人才机制,特别是“全程化、日常化”的教学机制,市场化的合作机制,联盟化的运行机制,也就是基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二段四步”教学法,可操作性强,形成的理论体系和成果可作为其他高职院校机制创新的蓝本。用市场化手段与企业形成良性互动,对探索可持续发展的动态人才培养机制有很好的推动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基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软件培训包的模块化、项目教学体系,对推动课程体系改革、化解就业难题,实际效果好。
[参考文献]
工程教育认证是国际通行的工程教育质量保证制度,也是实现工程教育国际互认和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的重要基础。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开展工程教育认证,推动教育国际化,增强工程教育竞争力,保证工科学生质量,从而保证未来工程师职业能力水平,扩大我国工程教育的影响,对高等教育质量有着全局性的意义。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在国际上得到了越来越多国家的重视。我国于2006年开始建立工程教育认证体系,2012年开始筹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并着手申请加入《华盛顿协议》。2013年6月,中国正式加入《华盛顿协议》,表明了我国工程教育质量及其保障得到了国际工程教育界的认可;意味着为我国的工程类学生提供了具有国际互认质量标准的“通行证”,为将来走向世界打下基础;标志着我国工程教育国际化迈出了重大步伐,促进我国工程制造业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核心是标准,认证标准既是专业认证思想和理念的体现,又是专业认证制度实施的根本。我国2012年版通用标准规定了专业在学生、培养目标、毕业要求、持续改进、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和支持条件7个方面的要求.专业补充标准规定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类专业在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和支持条件3个方面的特殊要求和补充。该标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产出导向(目标导向)的教育取向以及持续改进的质量文化。在认证标准中,师资队伍是实现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最直接因素,是课程体系的实施者,直接影响学生的培养质量和目标的实现程度,在专业认证中起重要的作用。本文拟针对电子信息类专业工程教育认证标准探讨普通工科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的教学团队建设。
一 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对师资队伍的要求及当前的师资现状
1 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对师资队伍的要求
我国2014版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中强调教师应具有足够的教学能力、专业水平、工程经验、沟通能力、职业发展能力,并且能够开展工程实践问题研究,教师的工程背景应能满足专业教学的需要。教师数量能满足教学需要,结构合理,并有企业或行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在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类 专业补充标准中又专门强调,大部分从事本专业教学工作的 教师,其学士、硕士或博士学位之一应属于电子信息与电气工 程类专业,绝大部分从事本专业教学工作的教师须具有硕士 及以上学位,具有企业或相关工程实践经验的教师应占总数 20%以上。从标准中可以清晰地看出,工程教育除了要求教师 的专业背景外,还非常注重教师的工程背景,其目的就是引导 工程教育真正回到突出工程的轨道上来。
2 当前的师资现状
(1)缺乏工程背景
大多数普通工科院校的教师都是刚毕业的硕士生、博士生,直接从学校到学校。教师只有理论知识,没有实际工作经验;只有专业背景,没有工程背景。很多教师特别是专业课教师,虽然理论基础扎实,科研方面也是专家,但实际工程经验非常有限,对生产现场的设备和技术改造、信息更新情况不能及时了解,难以胜任对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这样的师资现状也很难完成“为学生提供指导、咨询、服务,并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职业从业教育有足够的指导”,达不到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的要求。
(2)企业或行业的参与度不够
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中强调课程体系的设计要有企业或行业专家参与,强调有一定数量的企业或行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长期以来,在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师资队伍中,企业或行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的情况虽然有,但数量不够也不稳定,甚至根本就没有聘企业或行业专家作兼职教师,导致企业或行业对工程教育的教学参与程度不够。
(3)思想认识重视程度不够
师资队伍建设处于自发的状态,而不是自觉的行为。表现为师资队伍建设的发展目标不明确,只注重数量,不注重质量,甚至只是为了应付评估工作而临时拼凑在一起;教师的自我发展意识不清楚,自身发展的目标和计划不明确。思想认识重视程度不够,直接影响专业的师资队伍结构的合理性和发展的可持续性。
二 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的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教学团队是实现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是最直接因素课程体系的实施者,办学特色、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等都是通过教师来实施,直接影响学生的培养质量和目标的实现程度。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支结构合理、运转灵活的教学团队,可以保证教学任务的高效完成,在专业认证中起重要的作用。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中强调教师应具有工程经验、能够开展工程实践问题研究,教师的工程背景应能满足专业教学的需要,专业应有企业或行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从标准中可以清晰地看出,工程教育除了要求教师的专业背景外,还非常注重教师的工程背景,其目的就是引导工程教育真正回到突出工程的轨道上来。
根据文献6所提供的电子信息类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及电子信息类专业本科生的就业现状可以看出,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应着重培养三种类型的工程师(以下简称“三型工程师”),即“生产维护型工程师”“产品开发及工程实施型工程师”和“研究型工程师”,以满足信息类产业的需求,解决生产一线的生产技术问题。为高质量地培养符合工程教育认证的电子信息类专业“三型工程师”,必须根据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和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类专业补充标准对师资队伍的要求,建设电子信息类专业“三型工程师”的教学团队。
1 教学团队的构建模式
根据电子信息类专业“三型工程师”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标准和培养体系,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为指导,建设基于“生产维护型”、基于“产品开发及工程实施型”和基于“研究型”人才培养的教学团队。采用“优秀带头人+课程群教学人员+企业导师+外籍教师”的人才队伍组织模式,具有企业或相关工程实践经验的成员应在20%以上。团队成员分为学术型和应用型两种,学术型成员主要负责保证团队的学术水平和学术能力,使团队的研究、开发及教学能够得到可持续发展;应用型成员应具有工程背景,负责学生工程背景的培养和工程能力的训练。通过优化年龄结构和学缘结构,坚持学术导向与市场导向相结合的原则,建设优势互补、相互激励、跨学科、跨国界、校企合作的适应于“三型工程师”人才培养的教学团队,有利于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科建设和专业发展,有利于培养平台的国际化。
(1)优秀带头人
教学团队要有好的带头人。优秀带头人是教学团队的领头羊,对教学团队的专业性程度影响极其显著,在团队建设的整个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核心作用m。因此优秀带头人首先要具备较高的专业学术水平,有敏锐的学术洞察力,能够准确并及时地把握市场需求和专业的未来方向。其次必须热爱教学,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最后应具有吸引人、团结人、凝聚人的品德修养和人格魅力。为了提高教学团队的国际化水平,拥有良好的国际视野,优秀带头人还应当有一定的国际交流能力。
(2)课程群教学人员
课程群在这里主要指“生产维护型”、“产品开发及工程实施型”和“研究型”三个人才培养模块的相关专业课程教学人员,是人才培养方案的主要实施者。该部分成员分为学术型和应用型两种。学术型成员除了负责专业理论型课程的授课任务外,还必须注重科研能力的培养,承担团队的科研工作,代表团队的学术水平;应用型人员主要以实验实践类课程教学为主,不仅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应具有工程背景。团队中的课程群教学人员应为学生提供指导、咨询、服务,并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职业从业教育有足够的指导。
(3)企业导师和外籍教师
为保证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保证未来工程师的职业能力水平,推动工程教育国际化,增强工程教育的竞争能力。团队应从国内外知名大学和著名企业聘请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及一定教学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高级操作技能型人才、管理人才等担任兼职教师。兼职教师均承担本科教学工作,如授课、学术讲座、毕业设计和生产实习指导等。企业导师和外籍教师的聘任不仅可以充分满足提升教学水平的需求,而且还能带来新的理念和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资讯,有效地弥补了工科教师缺乏专业性实践的不足,是课程群教学人员的延伸和补充。
2 教学团队的建设思路
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电子信息类专业“三型工程师”教学团队以切实提高工程教育质量、增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面向职场的就业能力为愿景目标,为完成目标而明确分工协作,以优秀带头为核心,以知识技能互补、业务能力互补、教龄年龄和职称结构合理的教师和企事业人员组成。为使教学团队能够高效运行、持续发展,实现共同的愿景目标,在团队建设过程中应着重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1)组织文化与自我意识 每个组织都有自己的文化,组织文化是组织的灵魂。教学团队是否能发挥强大的协同力,在很大程序上取决于该团队是否拥有和谐和宽容的文化氛围。教学团队的构建不是简单的人员叠加和堆砌,要通过各位成员的相互配合、共同教研、以老带新、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和科研创新,使教师的整体素质和教学能力不断得到提高。因此就必须处理好团队的组织文化与成员的自我意识之间的关系。
教学团队的组织文化应该是一种先进的理念和价值观的组合,鼓励创新,容许失败;强调集体价值观,重视彼此共同进步;不压抑成员的个性化发展。其和谐宽容的文化氛围应该能够唤醒教师的自我发展意识,包括对自己过去专业发展过程的意识、对自己现在专业发展状态水平所处阶段的意识以及对自己未来专业发展的规划意识。通过团队建设使团队成员由单兵作战变成了团队作战,带头人、课程群教师、企业导师及外籍教师都能通过团队的优势互补增强自身的实力,其能力和业绩的提高离不开团队的支撑,形成一种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具有特定教学目标的有机整体。
(2)教学与科研
教学团队是围绕教学构建的,其建设是以课程为核心的。围绕课程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工程人才的目标。工程人才的培养是面向行业企业的,是以产业为导向、以能力为目标。课程教学已不仅局限在课堂,是以项目为驱动,面向生产实际和科研领域的教学。因此,正确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是团队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教学与科研是相辅相成的,教学支持着科研,科研引领着教学。没有科研的教学是空洞的,也是经不起考验的。优秀教师的作用不仅是教给了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启迪和培养学生学习和研究的素养和能力。很难设想一个从未做过科研工作的教师能够培养学生的研究创新能力,所以进行科学研究不仅是大学教师的职责之一,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同时,理论课的教学也不容轻视。实际上,学过和教过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体会是有很大差距的。博士毕业是具备了深入理解课程内容的能力,但还需要运用这种能力去深入钻研课程的教学内容。因此,团队中的学术型成员除教学之外,还要负责拿项目报课题,保持团队站在学科的前沿,使团队具有可持续发展性和旺盛的竞争力。团队中的应用型成员要参与项目的实施过程,把科研成果转化成宝贵的教学资源。以科研促教学,从而促进教学与科研协调发展。
(3)理论与实践
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中明确提出工程实践与毕业设计f论文)至少占总学分的20%,强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协作精神以及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要求团队成员不仅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有一定的工程实践能力,尤其是应用型教学人员必须具有工程背景。这样,教师才能在专业课程中渗透工程意识、工程思维,讲授工程技术方法,而且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将大量工程类科研成果作为教学案例,将工程训练融人课堂,结合课程大作业、课程设计等多种形式,加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训练。
针对教师普遍缺乏工程背景,尤其是青年教师存在的学术、学历水平高、工程实践能力相对弱的问题,可通过“传帮带、走出去、请进来”的做法,丰富教师的工程背景,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具体做法为:青年教师到校后先到实验室实践半年,还可利用校内外实习基地在指导实践教学过程中积累和提高自己的实践经验;邀请有工程经验的校外专家来校讲学,使教师了解社会需求;加强教师的科研,结合科研课题深入工程实际中提高工程实践能力;鼓励应用型教学成员参加注册工程师考试,建立双师型的师资队伍。
(4)学校与企业
工程教育认证标准要求对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和考核应有企业或行业专家参与。因此,各教学团队要将专业发展和市场导向相结合,加强与企业界的合作,根据各自的培养目标在相关领域聘请行业企业技术专家或精通一线工作程序、熟悉专业基本理论基础的技术业务骨干和能工巧匠作为团队的兼职教师,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和教学工作,指导学生企业实习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等环节,提高团队教学与行业企业现实的吻合度。
一方面,团队的企业兼职教师直接在现场带领学生进行实习,不仅发挥他们熟悉现场情况、了解工艺流程和具体设备使用状况的专长,同时还可以让学生了解企业的一些现场记录,以及通过与现场操作工作的交流了解具体设备的技术现状。另一方面,团队也要鼓励学术型成员给企业授课和承担企业课题,从而提高教师的市场意识,学会从实践中发掘教学素材和科研选题,拓展教学视野和研究思路,有利于增强教师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保持与工程发展同步;同时,团队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应用型成员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和顶岗工作,获取在企业工作的经历,切实提高应用型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
(5)工程教育国际化
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中要求毕业生要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的交流、竞争与合作能力。因此,各教学团队在建设过程中,要立足国际观点进行高等教育改革,提高我国工程师在国际上的竞争力。通过聘请外籍教师充分开展国际交流合作,提高学生的外语沟通能力,增强学生的世界公民意识。工程教育认证制度是国际通行的质量保障办法,高等工程教育的国际化已成为一个大趋势,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的教学团队建设就必须与国际接轨,为工程类学生提供具有国际互认质量标准的“通行证”,为将来走向世界打下基础。
三 结束语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一项系统性和专业性都很强的工作,而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教师的整体素质和教学水平与所在教学团队的建设密不可分,因此工科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是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的后台支撑。根据大连民族学院信息类专业本科生的就业情况和大连地区信息类企业的人才需求情况,结合中国工程教育认证标准,提出了电子信息类专业“三型工程师”教学团队的构建模式及建设思路,提高师资队伍在工程教育中的支撑度,担任起帮助学生全面掌握知识、提升通用工程能力的责任,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的、符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的电子信息类毕业生。
参考文献
[1][8] [9]项目为驱动,面向生产实际和科研领域的教学。因此,正确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是团队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教学与科研是相辅相成的,教学支持着科研,科研引领着教学。没有科研的教学是空洞的,也是经不起考验的。优秀教师的作用不仅是教给了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启迪和培养学生学习和研究的素养和能力。很难设想一个从未做过科研工作的教师能够培养学生的研究创新能力,所以进行科学研究不仅是大学教师的职责之一,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同时,理论课的教学也不容轻视。实际上,学过和教过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体会是有很大差距的。博士毕业是具备了深入理解课程内容的能力,但还需要运用这种能力去深入钻研课程的教学内容。因此,团队中的学术型成员除教学之外,还要负责拿项目报课题,保持团队站在学科的前沿,使团队具有可持续发展性和旺盛的竞争力。团队中的应用型成员要参与项目的实施过程,把科研成果转化成宝贵的教学资源。以科研促教学,从而促进教学与科研协调发展。
(3)理论与实践
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中明确提出工程实践与毕业设计f论文)至少占总学分的20%,强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协作精神以及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要求团队成员不仅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有一定的工程实践能力,尤其是应用型教学人员必须具有工程背景。这样,教师才能在专业课程中渗透工程意识、工程思维,讲授工程技术方法,而且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将大量工程类科研成果作为教学案例,将工程训练融人课堂,结合课程大作业、课程设计等多种形式,加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训练。
针对教师普遍缺乏工程背景,尤其是青年教师存在的学术、学历水平高、工程实践能力相对弱的问题,可通过“传帮带、走出去、请进来”的做法,丰富教师的工程背景,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具体做法为:青年教师到校后先到实验室实践半年,还可利用校内外实习基地在指导实践教学过程中积累和提高自己的实践经验;邀请有工程经验的校外专家来校讲学,使教师了解社会需求;加强教师的科研,结合科研课题深入工程实际中提高工程实践能力;鼓励应用型教学成员参加注册工程师考试,建立双师型的师资队伍。
(4)学校与企业
工程教育认证标准要求对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和考核应有企业或行业专家参与。因此,各教学团队要将专业发展和市场导向相结合,加强与企业界的合作,根据各自的培养目标在相关领域聘请行业企业技术专家或精通一线工作程序、熟悉专业基本理论基础的技术业务骨干和能工巧匠作为团队的兼职教师,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和教学工作,指导学生企业实习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等环节,提高团队教学与行业企业现实的吻合度。
一方面,团队的企业兼职教师直接在现场带领学生进行实习,不仅发挥他们熟悉现场情况、了解工艺流程和具体设备使用状况的专长,同时还可以让学生了解企业的一些现场记录,以及通过与现场操作工作的交流了解具体设备的技术现状。另一方面,团队也要鼓励学术型成员给企业授课和承担企业课题,从而提高教师的市场意识,学会从实践中发掘教学素材和科研选题,拓展教学视野和研究思路,有利于增强教师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保持与工程发展同步;同时,团队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应用型成员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和顶岗工作,获取在企业工作的经历,切实提高应用型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
(5)工程教育国际化
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中要求毕业生要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的交流、竞争与合作能力。因此,各教学团队在建设过程中,要立足国际观点进行高等教育改革,提高我国工程师在国际上的竞争力。通过聘请外籍教师充分开展国际交流合作,提高学生的外语沟通能力,增强学生的世界公民意识。工程教育认证制度是国际通行的质量保障办法,高等工程教育的国际化已成为一个大趋势,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的教学团队建设就必须与国际接轨,为工程类学生提供具有国际互认质量标准的“通行证”,为将来走向世界打下基础。
三 结束语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一项系统性和专业性都很强的工作,而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教师的整体素质和教学水平与所在教学团队的建设密不可分,因此工科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是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的后台支撑。根据大连民族学院信息类专业本科生的就业情况和大连地区信息类企业的人才需求情况,结合中国工程教育认证标准,提出了电子信息类专业“三型工程师”教学团队的构建模式及建设思路,提高师资队伍在工程教育中的支撑度,担任起帮助学生全面掌握知识、提升通用工程能力的责任,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的、符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的电子信息类毕业生。
参考文献
[1][8] [9][10]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秘书处,工程教育认证工作指南(2013版)[M].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秘书处印,2013(1)
[2]吴岩.“五位一体”高等教育评估制度与工程教育认证[J].工程教育认证交流研讨会,2013(11).
[3]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秘书处.工程教育认证工作指南(2014版)[M].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秘书处印,2014(3).
[4]胡顺仁,赵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实践探索[J].武汉大学学院(理学版),2012,58(S2):130-132.
[5]查建中.论“做中学”战略下的CDIO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3):1-6,9.
[6]李敏,张俊星,陈兴文,本科院校信息类专业学生就业探究[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版),2010( 6):17-19.
[7]李漫.高等院校优秀教学团队的构建和运行模式研究.硕士学位论文[D].南京理工大学,2008(6).[10]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秘书处,工程教育认证工作指南(2013版)[M].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秘书处印,2013(1)
[2]吴岩.“五位一体”高等教育评估制度与工程教育认证[J].工程教育认证交流研讨会,2013(11).
[3]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秘书处.工程教育认证工作指南(2014版)[M].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秘书处印,2014(3).
[4]胡顺仁,赵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实践探索[J].武汉大学学院(理学版),2012,58(S2):130-132.
[5]查建中.论“做中学”战略下的CDIO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3):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