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财务共享的特征范文

财务共享的特征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财务共享的特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财务共享的特征

第1篇:财务共享的特征范文

近年来,因董事会治理失效而导致财务危机发生的时间频发,四川长虹因董事会制定的以规模取胜的战略思路导致巨额应收账款无法收回,而发生了严重的财务危机。中科健公司因治理结构不完善,对高管层严重缺乏监督和制衡,导致公司陷入严重的财务危机。巨人集团在成立不到六年就陷入了财务危机,以上事件中所提到的财务危机的爆发,内部治理结构失效是关键,而内部治理的核心是董事会治理,因而可以见得董事会治理十分重要。

二、研究假设

(一)伴随董事人数的增加,董事成员间的交流沟通会有障碍,会导致“群体性思维”这一现象,董事们会产生偷懒行为,决策的质量会随着降低。因此,本文认为随着董事规模的扩大,增加了财务危机发生的可能性。提出假设1:董事会规模与公司陷入财务危机的可能性正相关

(二)目前我国董事会“内部人控制”现象突出,问题较为严重。董事长在兼任总经理时,权利过于集中,监督机制失去效力,所以,相比较两职分离而言,两职合一将加大财务危机发生的可能性。提出假设2:二职合一与公司陷入财务危机的可能性正相关。

(三)由于委托问题的存在,从而造成股东、董事会和经理人中间,始终有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因此,独立董事的比例越大,就越能抵消内部人控制的负面作用。提出假设3:独立董事占董事会人数比例与公司陷入财务危机的可能性负相关。

(四)从目前我国的董事会会议现实情况看,存在许多问题。比如董事的出席率不高,议事规则不健全等问题,不能起到增强董事会治理的效果的作用。

提出假设4:董事会会议次数与公司陷入财务危机的可能性正相关。

(五)董事会成员越高的持股比例,董事们将要承担因财务决策的失误造成的损失。董事持股将个人利益与公司的长远利益联系起来。

提出假设5:董事会成员总持股比例与公司陷入财务危机的可能性负相关。

三、统计检验

(一)数据来源与样本

本文选取了2010~2014年间在我国沪、深两地上市的A股公司,并对样本进行如下筛选剔除:(1)剔除金融、保险行业公司;(2) 剔除数据缺失不全的公司;(3)剔除数据存在奇异值的公司。最终取得2752家上市公司的8542个样本观测值,行业类型18个行业大类。本文所有数据均来自国泰安数据库,统计分析均使用STATA12.0软件完成。

(二)变量与模型

本文以经典的Altman模型中的Z值作为衡量财务危机可能性的关键指标,z=0.012x1+0.014x2+0.033x3+0.06x4+0.999x5,其中X1=营运资本/总资产,X2=留存收益/总资产,X3=税息前利润/总资产,X4=股东权益的市场价值/总负债,X5=销售收入/总资产,Z值越大,企业陷入财务危机的可能性越小,解释变量为董事会规模(LNBSIZE)、董事会两职设置情况(DUALITY)、独立董事比例(INDEPENDENT)、董事会会议次数(FREQUENCY)、董事持股比例(PERCENT),控制变量为:公司规模(LNSIZE)、财务杠杆(LEV)和总资产增长率(GROWTH)。本文控制了5个年度哑变量和18大类行业哑变量。

(三)统计结果及其分析

1.描述性统计。为了消除极端值对统计结果的影响,我们对Z值与GROWTH指标在1%水平(双侧))上进行了winsorize缩尾处理,描述性统计结果详见表1:

从上述描述性统计结果可以看出:

①财务危机衡量指标Z值方面,根据Altman模型可知65.72%的样本公司财务状况稳定,其Z值大于2.675;1671家样本公司可能走向财务危机的边缘,其Z值小于1.81;剩余1257家样本公司Z值位于1.81与2.675之间,属于灰色地带,无法判断其财务状况。全行业Z值的平均数为7.102,远远大于2.657,说明我国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总体财务状况稳定②董事会规模方面,董事会人数的自然对数最大为2.8904(18人),最小为1.3863(4人),且平均值为2.1571,说明董事会规模差异略大,但人数基本控制在9人左右。③根据理论,为减少“内部人控制”的影响,我国绝大多数上市公司(约74.53%)实行董事长与总经理的两职分离。④独立董事所占比例方面,从样本数据来看,99%的上市公司均达到证监会的最低要求。⑤董事会会议次数的标准差为3.7528,表明公司会议的召开次数相差悬殊,一年内召开董事会会议次数最小为1次,最大为57次。⑥董事会持股比例方面相差巨大,约三分之一上市公司持股比例为0,严格遵守我国公司法中有关“董事在任职期内不得购买本公司股票”的规定。同时还发现:上市公司规模(LNSIZE)相差较大,标准差为1.237;资产增长率(GROWTH)均值在20%以上,远远大于我国GDP的平均增长率;财务杠杆即资产负债率(LEV)水平在44%左右,整体偿债能力尚可。

2.回归分析。模型回归结果表2所示,根据模型回归数据发现,样本R2值为35.26%,调整后样本的R2值为34.61%,并且在1%的水平上通过了F检验,说明该模型拥有较高的拟合优度和较强的解释能力。方差膨胀因子VIF均小于2,说明模型中的各自变量之间不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问题。

本文通过上述理论与实证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研究结论:

1.董事会规模与企业陷入财务危机的关系显著为正

2.董事长和总经理两职合一与财务危机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即董事长兼任总经理的公司更不易发生财务危机。

3.独立董事比例与财务危机的发生呈负相关关系,但负相关关系并不显著。

第2篇:财务共享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 IT审计; 财务共享服务模式; 大数据; 云会计

【中图分类号】 F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16)24-0128-04

一、引言

财务共享服务模式是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新技术以财务业务流程再造为基础的分布式管理模式,目的是优化组织结构、提升核算流程效率、降低财务核算成本以及为企业创造价值,其站在市场视角为内外部客户提供专业化财务服务。在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下,集团企业将日常的、共同的、分散的、大量的、重复的、可标准化的财务会计流程从下属分公司剥离出来,统一交给财务共享中心进行处理[1],实现了业务处理、数据存储的集中,同时也增加了IT风险。IT风险[2]已经成为企业的“经营风险”,包含IT环境风险、IT管理风险、IT技术风险和IT平台风险等。大数据时代基于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IT审计目的是为了找出并解决财务共享的IT风险,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新技术,通过对大数据进行采集、处理、分析以发现问题。

IT审计一直受到诸多学者的重视,曹立明[3]分析了IT审计本质、目标与方法,认为IT审计是会计信息化的内在要求,并对会计信息化IT审计的目标、内容和实施条件进行分析,最后对会计信息化IT审计面临的问题进行了阐述。覃宪姬等[4]以广州地铁IT审计为例,在分析了广州地铁信息系统审计现状的基础上,构建了广州地铁IT审计框架并对其具体内容、实施步骤、审计策略以及审计方法进行了阐述。柳芳[5]从ERP系统安全性风险、业务流程风险和ERP系统管理风险入手,对ERP固有风险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IT审计对策。李有华[6]将企业IT风险分为IT战略风险、IT项目风险、IT安全风险、IT服务风险、IT合规风险,并在此基础上对IT审计的内容、标准、范围、方法和制度进行了分析。

综观上述文献,大多数文献都基于传统信息系统,并从传统审计手段的角度出发对IT审计的框架、发展与实施进行研究。在大数据时代,财务共享服务模式成为大型集团企业的首要选择,其IT架构更多地运用到云计算技术,并需要大数据进行技术支撑。审计人员在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下进行IT审计时将更多地运用大数据审计[7]手段进行IT审计,从数据的角度发现疑点,以减轻审计工作量,提高审计工作效率。有鉴于此,本文从大数据的角度对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下IT审计的特点进行分析,梳理其数据流程,在此基础上构建IT审计框架模型,并对其实施流程进行阐述。

二、大数据时代基于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IT审计框架

(一)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下IT审计的特征分析

一般认为IT内部控制包含组织层面的IT控制、一般控制和应用控制三个层面[6],审计人员通常以此为基础展开IT审计工作。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下的IT审计需要充分结合财务共享IT架构特征,其IT审计范围如图1所示。同时,三个层面的IT审计在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下也出现了有别于传统企业IT审计的特点。

1.组织层面的IT审计

组织层面的IT审计主要检查财务共享IT架构的设计是否合理,以及是否得到有效实施,其核心内容是管理层控制。集团企业建立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战略目标清晰,即降低财务核算成本,其IT战略规划应当以实现该目标为前提,并以此为基础进行IT部门与职能的设置。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下组织层面IT审计应当对财务共享IT战略规划、IT部门与职能的设置是否符合财务共享战略目标进行检查,并对其实施的有效性进行审计。

2.一般控制层面的IT审计

一般控制层面的IT审计是为了确保IT系统运行的可持续性,能够为应用控制提供支撑,审计对象包含软硬件平台、网络等。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下集团企业将财务核算业务集中,借助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新技术实现了财务核算流程再造和数据的集中存储,其IT技术风险应当得到审计人员的重视。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下一般控制层面的IT审计应当对数据安全、基础设施更新、访问安全和网络安全等主要风险点进行审计。

3.应用控制层面的IT审计

应用控制层面的IT审计主要检查业务系统层面所设计、执行的IT控制是否能够确保整个系统具有可信性,以及是否能够完成相关数据的产生、记录、传递、处理、分析和报告等功能。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下集团公司、各分子公司的ERP、HR、OA等其他业务系统需要和财务共享中心实现数据对接与共享,为财务核算系统提供数据支撑,其间数据的产生、记录、传递、处理、分析和报告都是IT审计的关键风险点。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下应用控制层面的IT审计应当对财务核算流程的设计与实施、业务系统与财务共享中心的数据对接、登录权限等内容进行重点关注。

(二)IT审计程序流程框架

COBIT(Control Objectives for Information and related Technology)即信息系统和技术控制目标,是一种用于“IT审计”的知识体系,由美国信息系统审计与控制协会(ISACA)于1996年首次提出并于2005年更新到COBIT 5.0。目前COBIT已经成为众多国家的政府部门、企业对IT的计划与组织、采购与实施、服务提供与服务支持、监督与控制等进行全面考核与认可的业界标准。由于COBIT 5.0具有普适性,因此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下的IT审计可以此为基础构建IT审计流程框架。在大数据技术背景下基于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IT架构与传统IT架构有所区别,在构建IT审计流程框架时应当充分考虑到这一点。

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下的IT审计流程框架包含IT审计指南和IT审计流程两部分。其中IT指南是参考COBIT 5.0得出的IT审计标准,在IT审计过程中起着指导作用,包含关键审计因素、流程能力模型、风险控制模型、IT技术可信评估和IT审计知识库等内容。IT审计流程则包含制定审计目标、风险评估、制定审计计划、设计审计程序、执行审计程序和出具审计报告六个流程,如图2所示。

(三)IT审计数据流程框架

在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IT审计中,审计大数据的产生、传递、处理和分析贯穿整个审计过程。为了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提高审计效率,审计机构可以历史数据、互联网数据等组成的大数据为基础构建审计数据中心,并建立IT审计知识库,帮助审计人员进行高效的IT审计。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可以通过IT审计知识库中的IT审计知识对审计对象的关键风险点进行重点关注,通过大数据审计方式对审计对象提供的相关大数据进行审计。待审计人员出具审计报告后,可将该审计项目的主要风险点、测试方式以及实质性程序等相关审计数据反馈到审计数据中心以完善IT审计知识库,形成IT审计的数据闭环,如图3所示。

三、大数据时代基于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IT审计流程

大数据时代基于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IT审计应当是一个包含审计大数据产生、传递、归集和使用的闭环系统,在审计过程中应当由IT审计指南对IT审计的计划、实施进行指导。

(一)制定审计目标

审计人员在进行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下的IT审计时,应当充分考虑该模式下的特点,结合财务共享的IT战略规划,明确审计的时间、目标和范围。集团企业建立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战略目标为降低财务核算成本,为了实现该目标,其IT架构应当满足技术可信、内部控制有效、数据平台安全等基本要求,也是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下IT审计的主要目标。在不同性质的IT审计中,审计人员可以按照实际的审计需求选择不同的侧重点来制定满足实际需要的审计目标。例如内部审计中,审计人员进行IT审计时更多地关心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下的应用控制制度建设是否合理、是否得到有效实施;社会审计中,审计人员进行IT审计时则更加在意通过财务共享服务模式是否能够提供真实可靠的财务信息。

(二)风险评估

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IT架构相较于传统IT更多地使用了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因此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下IT审计的审计风险与以往所有差别,例如审计人员在IT技术层面可能无法对IT技术风险有足够的了解,可以通过权威的第三方IT咨询机构获取该审计项目中财务共享下IT技术的评估报告,即IT审计指南中的IT技术可信评估。除了IT技术风险外,审计人员还应当充分考虑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下独特的审计环境,结合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下的业务流程再造,对财务共享中心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情况进行评估,得出可能的其他审计风险以及风险发生的可能性,通过建立二维风险矩阵的方式对风险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评估。

(三)制定审计计划

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在考虑企业IT管理框架、人力资源配置等因素的基础上,审计人员应当充分结合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下财务处理流程标准化程度高、业务量饱和以及财务核算成本低等特点,分别制定总体审计计划和具体审计计划,包括确定审计目的、审计范围、人力调配以及审计策略等内容。需要注意的是,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下运用了大数据技术,传统审计手段很难进行有效的IT审计,应当在审计计划中明确使用大数据审计等审计手段。

(四)设计审计程序

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下的IT审计程序包含IT管理层控制、IT一般控制和IT应用控制三部分。大数据技术在该步骤得到广泛运用,审计人员可以通过大数据爬虫获取互联网数据,从财务共享数据中心获取集团大数据,然后使用数据驱动测试、数据挖掘、数据多维分析等方法对大数据进行分析,实施审计程序。同时,审计人员也可以使用IT审计知识库比对其他财务共享IT审计项目,辅助确定IT审计中的主要风险点。

1.IT管理层控制

审计人员在进行IT管理层控制时可以结合COSO内部控制框架与财务共享实施情况设计调查问卷,向分子公司总经理、集团财务部员工、财务共享中心负责人等发放。然后可以根据问卷结果与财务共享负责人或IT管理层进行访谈,以评价集团企业在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下IT管理层控制的有效性。

2.IT一般控制

审计人员在进行IT一般控制时可以采取问卷调查、访谈、穿行测试等方式,也可以直接通过第三方IT咨询机构获取企业IT技术评估报告,以确认该审计项目中财务共享服务模式数据安全、基础设施更新、访问安全和网络安全等主要风险处于可接受范围内,不需要整改。

3.IT应用控制

审计人员在进行IT应用控制时可能更多地会运用大数据审计的方法获取审计证据,例如对采集到的大数据进行清洗后通过SQL查询、大数据挖掘和多维分析等方法寻找审计疑点,或通过黑盒测试法进行数据驱动测试以发现IT系统运行中存在的问题。除了大数据审计的方法外,穿行测试与控制测试也能帮助审计人员找出应用控制设计与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五)执行审计程序

按照设计好的审计程序进行下一步工作,审计人员需要结合风险评估结果对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三个层面进行控制测试,根据实际需求实施实质性程序,通过大数据审计、穿行测试等审计手段得出审计证据,并将从中得出的主要控制风险告之相关人员,记录测试和交流沟通的结果。

(六)形成审计意见,出具管理层建议

按照得到的审计证据,结合最初制定的审计目标得出最后的审计结果,并根据审计结果当中的所发现的问题向管理层出具审计意见和提供建议,在与管理层进行沟通后取得其对管理建议的相关回复。

出具审计结果后审计人员应当将相关数据反馈到IT审计知识库以形成新的IT审计知识,完成审计大数据闭环。

四、结语

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建设需要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支撑,但同时也改变了其IT审计的审计环境。本文基于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特点构建了该模式下IT审计的审计流程框架并对其具体流程进行了分析,以期对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下的IT审计提供理论指导,帮助集团企业降低或规避其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下的IT风险。

【参考文献】

[1] 王德宇.财务共享服务与企业管理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5(5):160-163.

[2] 周常兰.IT风险控制整合框架的构建――风险控制四维整合框架的引入与扩展[J].经济体制改革,2014(2):102-106.

[3] 曹立明.论IT审计与会计信息化[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2(12):108-113.

[4] 覃宪姬,陈瑜,佟柱.信息系统审计的透视与思考――基于广州地铁审计案例的分析[J].中国内部审计,2014(8):62-69.

[5] 柳芳.基于ERP系统固有风险的IT审计对策[J].中国内部审计,2013(12):67-69.

[6] 李有华.企业IT审计方法研究及应用[J].中国内部审计,2013(10):63-65.

第3篇:财务共享的特征范文

1.1基于平衡记分卡的工程项目团队绩效模型

平衡记分卡通过财务、顾客、内部流程以及学习和成长四个维度,全面反应工程项目团队的绩效。工程项目团队是为完成某一建设项目,而由不同知识背景、技术特长的成员所组建的临时性团队,随项目的成立而建立,随项目的结束而解散。工程项目团队绩效区别于工程项目管理绩效,它不以项目的工期、质量和成本为核心目标,而是同时强调财务目标、非财务目标和长远目标。本文依据平衡计分卡的基本要求,结合工程项目团队绩效的特征,界定了工程项目团队绩效的四维度指标。工程项目团队绩效评价周期相比企业较短,而信息共享是团队功能的重要方面,它更能体现工程项目团队成员的知识共享和交互,因此在评价输入中引入信息共享来替代学习维度。另外,工程项目的参与方在团队中均发挥着较大作用,业主方、设计方、咨询方、承包商等项目各方之间不仅是合同的关系,在毛义华提出的多维平衡计分卡中,将业主视为利益相关方的参与方,将使平衡记分卡的考量指标更加突出合理,因此,本文认为将平衡记分卡的第二个维度考虑为利益相关方更全面反映团队绩效。以平衡计分卡为核心的工程项目绩效体系作为一种全新的绩效评价方法,既有财务衡量和利益相关方维度指标,也包括对内部流程及组织的信息共享与成长进行测评的业务指标。前者用来说明项目团队绩效的主观和客观表现,而后者则是对财务业绩的驱动系统的考察。

1.2财务层面———工程项目团队绩效的客观表现

在工程项目团队中,财务指标作为平衡记分卡的最高层,体现了团队绩效的高低,是团队绩效的最终反映。同时,也不必要像单独的财务指标体系那样全面。团队根据自身特点从常见财务指标中选择体现团队特征及绩效的指标,构成BSC财务层面的内容。为了体现项目团队综合管理的特点,项目团队与传统商业项目不同,是以项目整体的绩效与成本进度的优化为目标。团队将在价值工程、设计能力等方面对项目的成本有较大贡献,是团队价值的体现。因此,本文选择挣值、预算效率和风险控制作为财务管理的绩效指标。

1.3利益相关方层面———工程项目团队绩效的主观表现

在将客户维度调整为利益相关方维度之后,该维度是团队各参与方对于团队的工作管理水平、质量控制、进度控制等各方面的满意度的评价,是一种主观对于客观的评价。在工程项目团队中,一方面,必须保证较高的团队成员满意度,它是影响团队绩效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业主承担较多的风险,是项目的发起人和最终的受益人,业主的满意程度直接反映了项目的最终效果;同时,工程项目受到水土污染、噪音影响的限制,在环境绩效上有一定的限制,本文将环境作为利益相关方对于团队绩效评价的一项内容。因此,提出如下假设:假设1:利益相关方的满意度正向反映财务结果。

1.4内部流程层面对工程项目团队绩效的影响作用

内部流程维度表示团队提品或者服务的过程。项目团队需要流畅的工作关系和团队结构,使得团队信息和资源充分共享,项目各参与方成为项目的“合作伙伴”或“盟友”,而非传统工程项目的“合同关系”。深入挖掘内部流程结构的关键指标,是构建该层绩效评价的核心内容。高效的内部流程结构在构建合理的团队管理结构的基础上,可充分提高团队的作业及功能的集成度,同时增强成员间的团队凝聚力。另外,合理的团队结构也表现出较高的团队柔性,以使团队功能具有更强的应对变化和风险的能力。团队管理结构反映了团队的工作结构特征,高效率的团队管理结构表现出成员间的作业协同效率和互依性。将协同工作定义为业主与承包商为了相互的利益共同工作,以达到更大的利益[2]。协同程度的高低可以利用一系列指标特征如工作效率、承诺等进行表示。作业互依性是指工作流程中为完成作业任务个体间所需交互的程度[15]。Rico指出作业互依性与沟通在对团队绩效影响上具有同步互作用,即低作业互依性行业且异步沟通条件下,或者高作业互依性且成员同步沟通条件下,团队的绩效水平最高[16]。Rousseau则指出在互依性水平较高的团队中,需要团队成员紧密配合来共同完成作业任务,以提高团队协作行为的效能,进而提高团队绩效水平[17]。项目团队集成度是团队将不同的目标、需求和文化融入到一个紧密结合的相互支持的组织中,使之成为具有协同过程和文化的联合体[18]。Baide研究发现集成度与团队工作的效率成正相关,提出了团队集成度矩阵对团队进行描述,并指出了集成度评价的六维指标。在高集成度的团队中,所有重要的决策都由核心团队经过充分的交流形成统一意见,保证决策对于项目的实施更有利[19]。团队凝聚力是一个反应团队紧密合作过程的动态过程,高凝聚力的团队中,成员共同工作、频繁沟通与交流、保持任务实施过程的协调性[20]。团队凝聚力可以从结构联系(社会联系)和思想协同(内部联系)两方面建立。结构联系是结构维度的体现,反映了团队成员关系的强度、交流与沟通的频度。思想协同理论是团队成员完成项目活动采取协同方式的认知。曾圣钧参考Widmey-er、Farh等人的绩效评价量表对团队凝聚力、团队成员行为和团队绩效进行研究,并利用结构方程对调研结果进行分析,考察凝聚力对团队绩效的影响机制[21]。团队柔性表现为一个团队适应变化的能力。组成优秀项目团队的成员有在项目过程中随时作出调整以应对突发及紧急变化的能力,这种成员适应变化能力的总和形成团队柔性。McComb将团队柔性定义为团队在必要时对团队行为及组织进行调整以应对风险及不确定事件的发生[22]。对团队柔性的评价对于团队功能的完善及降低不可预见事件的影响有重要的意义。Gefen等指出,如果项目团队在应对变化时,能够做出灵活且有效的反应,那么整个团队的工作绩效也会随之提高[23]。因此,提出如下假设:假设2:团队内部流程结构对项目财务结果起积极作用。假设3:团队内部流程结构对利益相关方的满意度起积极作用。

1.5信息共享与成长层面对工程项目团队绩效的影响作用

财务、顾客和内部流程三个方面反映了团队应在哪些方面做出努力以取得期望的绩效。而知识共享与成长是BSC的基础,这个维度关注项目中产生长期作用的知识共享和团队成长等因素,以促进其他维度取得理想的效果。工程项目团队建立在知识共享和信息整合的基础上,畅通的信息沟通与信息获得是保证团队顺利运作的必要前提。从管理的角度来看,必须挖掘知识共享的决定因素以实现良好的团队管理。当团队成员了解其他成员的知识领域,技术知识才能更有效的共享和交互。因此,Wegner提出交互记忆系统的概念,他认为该虚拟系统将成员的知识集合起来,使团队成员具有协同的意识,并了解相互间的技术特点,是团队成员寻找、存储和整合信息的有效渠道。团队管理TMS的能力将决定有效而畅通的信息共享。另外,由于团队成员构成来自各利益相关方,信息的共享也给各方带来一定的信息风险。信任也是决定团队信息共享的一个关键因素[24]。Huang在研究中指出信任是通过TMS对信息共享产生作用的[25]。团队成员的信任程度越高,对于团队信息的共享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同时团队信任对于TMS系统的构成也有积极的影响,成员间的信任可鼓励团队成员搜寻、获得和交流不同角度的信息。因此,提出如下假设:假设4:团队内部的信息共享与成员的成长对内部流程起积极作用。假设5:团队内部的信息共享与成员的成长对利益相关方的满意度起积极作用。假设6:团队内部的信息共享与成员的成长对项目财务结果起积极作用。

2研究方法

2.1研究样本与调查程序

为验证基于平衡记分卡的团队绩效概念模型和假设,本文首先对不同项目组织中的各类人员进行关于绩效关键指标的访谈,了解业主、团队成员满意度相关影响因素的内涵;其次,通过专家讨论并在理论研究以及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确定设计本项研究的量表;最终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分析数据,应用结构方程模型验证本文的假设。

2.1.1量表设计

本文量表在已有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根据研究专家和实际管理者提出的意见最终完善而成,本文的所有变量测量均采用Likert5级量表(1=“完全不同意”,5=“完全同意”)。量表的具体设计如下:财务维度主要考察团队工作的财务效率,从工程团队项目管理能力和经营能力两个方面进行指标的选取,考察挣值、预算效率和风险控制三个维度。利益相关方维度分别从业主满意度、成员满意度以及环境协调能力三个方面进行测度。根据Yang提出的相关指标,结合平衡记分卡的特点,业主满意度的测度分为建设阶段和交付阶段两个阶段。在建设阶段从团队管理、进度控制、资源管理三个方面评价,而在交付阶段从工程质量、成本控制和文件管理三个方面评价[26];成员满意度则从工作满意度、激励和团队归属等方面进行评价;环境协调能力主要是衡量企业对环境的影响能力和适应能力,采用的子指标为:与政府和其它企业的关系、与企业内部各部门的沟通、企业文化的环境适应性。内部流程维度考察团队凝聚力、团队柔性、以及团队集成度和管理结构四个方面。团队凝聚力参考Widmeyer的研究量表,通过绩效目标达成、责任共担和成员互助意愿三个题项来测量[27]。团队柔性则根据McComb提出的五维评价体系进行衡量[22]。团队集成度在Baiden提出的工程项目团队集成度量表的基础上,提出团队集成度的四个关键因素:单一团队目标、无缝工作组织、成员关系、均等的机会[19]。管理结构则从管理幅度、组织设计和任务设计三个方面评价。信息共享与成长则分别测度信息共享和成长两个方面。信息共享从Huang提出的从信任和交互记忆系统两个层次对信息共享的效率进行评价,并采用5个题项分别对这两个维度进行评价[25]。成长从团队成员的教育、培训及工作机会三个方面进行评价。

2.1.2样本选择和数据收集

本文中的数据来源于工程项目团队管理人员、团队成员及高校科研人员。为了保证量表的信度和效度,在正式调研之前,首先在专家和部分项目组成员中发放调查问卷完成了预调研,通过主成分分析完成量表的优化。进行调查数据的收集时,财务层面的测度指标主要通过被调查公司的财务报表和项目报告进行提取,其他三个维度则在前一部分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将每一维度下的不同指标的测度项转化成相应的描述而形成调查问卷(如:信息共享与成长包含信息共享和成长两个维度的测度项。其中,成长维度包括三个子测度项:成员教育、培训及工作机会,将其转化成相应的描述,即:团队内部对成员教育充分;团队内部有良好的培训体系;团队内部提供充足的工作机会;之后由被调查人对每一个测度项相应的描述进行1-5的打分,从而得到调查数据。调查问卷针对天津、河北、山东、深圳的工程项目管理人员、团队成员及高校相关专业科研人员进行发放,共发放问卷326份,收回有效问卷261份,问卷有效回收率达80%。

2.2问卷有效性测试

2.2.1信度分析

在对模型进行评价和检验之前,首先对量表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信度是指不同测项测量同一变量的程度,内部一致性信度是最常用的信度测量方法,目前学术界普遍采用Cronbach’sα系数来检验数据的可靠性[28]。为保证研究所用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本文使用SPSS18.0对量表的效度和信度进行检验。本文所使用的样本中,KMO=0.901>0.5,Bartlett球形检验的χ2值为2125.656(自由度为78)达到显著,总量表达到有效。量表数据的Cronbach’sα为0.908,表明该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此外,Hotelling’sT2(p<0.001)检验结果表明,信度分析符合真分数测量理论假设,信度分析效果较好。而各分量表信度分析结果表明:知识共享与成长、内部流程、利益相关方及团队财务维度4个潜变量的α系数值分别为:0.858,0.893,0.747,0.947,均满足大于0.60的要求,并且各个题项与总分的相关系数(i-tem-totalcorrelation)比较高。因此,该量表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和可靠性。

2.2.2验证性因子分析

信度分析结果表明,内部流程维度、知识共享与成长和利益相关方及团队财务维度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相关性,由此,将前述结构模型输入A-MOS,利用采集的数据对其进行验证,得到结构方程模型的拟合指数(表2)、模型检验结构(表3)和全模型路径。效度分析主要通过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进行测度。由于量表是借鉴国外已有研究基础上形成,因此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结构效度是指量表测量结果同期望评估内容的同构程度。运用验证性因子分析(confirmatoryfactoranalysis),利用AMOS8软件来验证量表的构建效度。下表给出了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结果表明测量指标的标准化因子符合大部分大于0.7,并在统计意义上高度显著(T值>1.96)。测量模型的拟合指数表明:近似误差均方根(RMSEA)和标准均方根残差(SRMR)小于0.08,规范拟合指标(NFI)、非规范拟合优度指标(NNFI)、比较拟合优度指标(CFI)均在0.90以上,由此,测量模型和数据具有较好的拟合度,本研究构造变量的效度较好,适合做结构模型分析。拟合度的衡量分为整体模型拟合度检验、测量模型拟合度检验与结构模型拟合度检验。整体模型拟合度指标是用来检验整体模型与观察数据的拟合程度,其衡量指标主要包括绝对拟合指数、相对拟合指数和简约拟合指数。表2给出的整体模型拟合优度指数显示:χ2/df=3.18满足了2<χ2/df<5的要求,RMSEA为0.09,满足小于0.8的要求。表3给出了测量模型的路径系数。由表3所知,各负荷系数T值均大于参考值1.96,由此在p=0.05的水平上具有统计显著性,即模型的所有观测变量与其对应的潜变量间的系数都达到了显著水平,表明该模型各变量的度量指标能够充分反映其对应的潜变量的情况。由此可知,各类拟合指标均达到了参考值的要求,表明提出的模型与实际数据拟合良好,可用于验证研究假设。

3数据分析及研究结果

模型输出的各指标均达到了理想的数值,表明该结构模型整体在统计上是显著的。理论模型及标准化路径系数如图2所示,结果显示本文提出的六个假设中,五个假设得到验证,一个假设未被验证。如表4所示,与本文的假设1、3、4、5、6相一致,团队内部的信息共享与成员的成长对平衡记分卡的其他三个维度起正向影响作用,团队内部流程结构对项目各利益相关方的满意度提高有积极作用。此外,团队绩效的主观表现利益相关方满意度也正向反映了财务这个客观维度的绩效。而本文提出的假设2则未能得到验证。与假设2不同,统计结果表明,团队内部流程结构对项目的财务结果存在较弱的负向关性。本文认为,这种负相关关系由两方面所致,一方面项目团队进行团队内部流程结构的构建,从传统的工程项目管理模式进行变革,需要一定维持投入和间接成本,且项目投资方对该类成本的投入较为敏感,希望保持现状,导致其对财务影响产生副作用;另一方面本文财务绩效的考量侧重反映项目贡献,搜集的数据未能全面体现团队工作对企业财务的影响,是内部流程结构影响的部分作用。此外,团队内部流程结构和项目的财务结果之间,存在直接效应-0.02(即两者之间直接相连的路径系数),也存在通过利益相关方的间接效应0.075(0.16与0.47的乘积),团队内部流程结构对项目的财务结果的总体效应为-0.02+0.075=0.055。因此,对财务维度而言,内部流程结构变化产生直接的阻碍作用,又会通过利益相关方对其产生间接的促进作用,两者综合之后才会产生促进作用。

4结语

本文为了进行工程项目团队绩效的驱动力分析,提出基于IPO模型的改进BSC项目团队绩效理论模型,参照前人的研究成果设计相关量表,测量了财务、利益相关方、内部流程以及信息共享和成长四个维度。应用协方差内部环境模型进行实证分析,验证了假设1~6,并寻找工程项目团队的关键绩效指标。研究结论如下:

(1)在基于平衡记分卡绩效模型下,信息共享与成长和内部流程、利益相关方和财务维度的基础影响维度这两个层次之间相关性较强。本文的研究样本表明,其中除内部流程有弱负向性财务维度外,其他维度均产生正向影响。在下一步的研究中,应构建更全面的财务评价指标体系,以提高模型有效性,进一步验证内部流程对财务维度的间接促进作用。

(2)在信息共享和成长维度下的评价指标中,项目团队成员比较关注团队与自身的成长,而信息共享的表现因素中,信任比交互记忆系统有更强的作用效果。因此,在构建工程项目团队时,应该更关心对团队成员的重视,提升有关软硬件条件。同时,培养团队信任,构建流畅的信息共享和交流渠道。

(3)在内部流程维度的评价因素中,四个基本层次在该维度都起着较为重要的作用。其中柔性占据较为明显的地位。本文认为工程项目团队中,在保证团队管理结构、集成度和凝聚力建设的基础上,仍然需要将团队的柔性放在重要位置,拓宽团队对变化作出反应的广度,并加快对变化作出反应的效率。

(4)在利益相关方维度的评价因素中,业主满意度仍然是绩效终端表现的最重要因素,体现了团队服务目标导向性。同时,团队的引入使工程项目中成员满意度在对项目结果判断中的作用上升,但分包商、政府等环境因素仍不是工程项目关键因素。

第4篇:财务共享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跨地区财务共享中心 措施 财务管理

跨地区财务共享中心属于企业进行财务集中管理的一种新型模式,其是将不同国家或者不同地区的实体会计业务集中在某个特定的区域,实现低成本、高质量、高效率向各个业务部门与单位来供应标准化服务的目标。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跨地区财务共享中心的发展就成为各个企业谋取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

一、构建跨地区财务共享中心的重要性

当前,各个企业构建跨地区财务共享中心的主要目的在于以下几个地方:其一,建设跨地区财务共享中心的主要目的在于减少运营成本。将各个地区的业务与资源进行有效的集中,能够有效减少重复岗位的支出;针对财务流程进行优化能够有效缩短工作时间。其二,建设跨地区财务共享中心能够促进企业标准化进程的发展。其能够将企业各个地区分散的管理活动与资源得到有效的整合,能够为企业进行标准化的工作流程、业务流程以及统一管理提供良好的平台,在统一、标准的财务核算流程的指导下,企业自身的财务管控能力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其三,建设跨地区财务共享中心能够一偶笑提升服务的效率与质量,财务共享中心当中拥有不同地区或者有关子公司办事处的全部财务信息,信息汇总、分析等工作能够更为便捷,跨部门、跨地区信息整合更为容易。其四,建设跨地区财务共享中心能够有效企业的规模扩张能力,跨地区财务共享中心能够有效集中企业的有关财务职能,能够促进企业新业务的建设更为效率,从而有效提升企业规模扩张能力。

二、传统财务管理与跨地区财务共享中心的差异性

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主要是通过国家或者区域的CFO下属分支机构A B、C 等多个分支机构的财务经理,并且在各个分支机构的财务经理以下又会分别设置管理会计或者财务岗位,而在其之下还会设置出纳岗位。跨地区财务共享中心则主要可以划分为报表与总账团队、资金管理团队、内控审核团队、旅游费用团队、应付账款团队以及应收账款团队等众多根据职能进行划分的队伍,管理更为科学化、专业化。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主要采用统一的标准制度、平台系统,并且是规模经济,而跨地区财务共享中心的结构更为协调、独立、扁平,并且资源更为集中,相应的成本更地,流程更为规范。

三、构建跨地区财务共享中心的措施

(一)调研、分析以及决策

每个企业自身的管理特征与实际需求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所以必须要针对构建跨地区财务共享中心所要实现的目标实施研究,其最终的结果是内部控制、流程制度支付、组织变革以及后续IT系统运行的重要依据,并且能够推动共享服务模式的最终形成。

业务调研,指的是通过专家咨询顾问、软件开发商共同掌握企业实际业务流程,必须要注重收集以下几点信息内容:当前业务运转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内控管理薄弱部分;各个业务流程当中所需要的审批流程、报表信息、表格以及单据;核算与财务管理的实际业务流程;岗位职责、岗位描述、内部控制要求、管理模式以及财务管理组织架构等。

模式研究,通常包含下面几个地方:业务评价体系的需求,组织机构的设置,人力资源的重新配置,风险控制的需求,制度与流程的标准化与统一性需求,保证IT系统的数据支持与接口,研究管理层与各个业务机构的现实需求,研究企业所处的内外部财务管理情况,研究并构建企业共享服务模式的详细类型。

决策,所谓决策主要指制定整个项目的详细计划,主要包括相应的解决方案与实施的范畴,而解决方案包含软件功能与业务功能的测试与匹配设计,业务流程与业务分析,讨论、审批最后顺利制定解决方案。

(二)构建财务共享中心的关键要素

1、构建新的业务流程

建立健全业务流程是企业通过跨地区财务共享中心来实现自身业务与信息数据有机整合的目标。而这个业务流程的构建应当严格遵循下面几点基本原则:财务分析与基础业务分离、财务信息系统集成、财务流程模块化、财务流程标准化、数据信息全程共享以及财务数据业务化。

2、利用IT提高跨地区财务共享中心的工作效率

通过利用IT平台,跨地区财务共享中心能够统一储存企业总部的财务制度,企业各个区域的其他部门只能够查看,而无法随意改动,通过技术层面和制度层面的有机整合,使得财务共享中心存储的信息资料更为完整、规范。

3、建立健全财务体系建设

一套完善的财务体系是保障跨地区财务共享中心有序开展工作的重要保障,这就需要企业构建一套囊括营销财务、企业产品财务、分公司财务等有关的制度体系,通过制度的保障,使得企业能够始终针对自身的财务体系实施不断的调节,保障相应的财务体系能够与企业自身制定的战略相符合。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处在竞争白热化的市场中,构建跨地区财务共享中心对于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这就需要各个企业充分掌握跨地区财务共享中心的实际情况,通过参考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从而有效保障跨地区财务共享中心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促进企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顾洪林.中国企业建立财务共享中心探析[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3,01:23-25

第5篇:财务共享的特征范文

一、财务共享服务模式概述

财务共享服务模式指的是在企业财务流程处理过程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将组织结构进行科学配置,不断规范现有流程,提升工作的效率与质量,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创造更大的价值,从市场的角度出发为企业的客户带来专业、高质量的服务,对企业内部财务展开分布式管理。

二、财务共享服务的主要特点

共享服务促进企业管理方式的重要转变,而财务共享服务是其中一种形式,企业依托专业的分工、标准的设计流程与先进的信息技术,以客户需求为出发点提供服务。具有如下特点:服务性,指为企业的各个机构、供应厂家及客户提供财务集中处理的服务,适应企业发展需求。信息化,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以信息化为支持,借助信息系统完成在线操作。法定性,经过和相关客户以及厂家签署服务协议,带有法律效力。规模性,财务共享服务为企业提供相关的财务服务,将其中重复率高而相近的业务集合起来共同处理,压缩了企业的经营成本。专业性,财务共享服务模式需配置专业化的管理者与技术工作者。规范性,财务共享服务模式应用统一的规范与标准,实现高效运作。

三、企业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制度建设研究

(一)有效设计财务共享中心的组织结构

第一,科学设定企业的机构职能。财务服务中心的建设为财务部、业务部的结构与职责带来了变革。企业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职能结构设定准则十分关键。因此应当结合企业特征,采用问责的方法,责任落实到机构、个人,确保基础核算和管理工作的分离。第二,有效制定各级别的权限。需要从财务共享中心制度的设定准则入手,对问题进行系统分析。如某集团企业将整体的组织体系划为三层:共享服务、业务账务、专业服务。共享服务主要为集团所有层提供服务;业务财务一般负责和企业业务产生直接关系的财务计划、财务分析、预算管理等工作;专业服务负责承接与集团财务有关的成本规划、财务管理、税务分析等工作。

(二)合理整合财务、业务流程制度

第一,企业需要统一标准,找出工作流程关键点。制定流程制度方面,应当秉承从简到繁、从易到难的准则。前提是标准一致性。标准指的是对财务核算、业务审批的标准进行统一设定;统一指会计有关的政策、科目、核算细节之间的统一。然后由财务专业人员对以往的流程进行分解,找出流程的关键点,提升企业预前处理水平。同时,在财务、业务工作流程制度的建设上突出“为客户服务”的理念,秉承“业务流程全覆盖”的准则。第二,加强流程制度的后期优化管理。如果企业没有及时处理流程制度在执行期间的矛盾,忽略制度的后期管理,则会严重影响制度的执行力,导致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工作无法顺利展开。所以,应当加强财务工作的监管力度,依据需要及时对制度进行调整与优化。

(三)统筹协调财务管理制度

第一,细化财务流程的规定内容。为了加强企业财务服务中心管理制度的效果,确保财务、业务工作人员有效落实,企业可以依据实际发展情况,发行相关的工作指南,同时严格规划财务共享下财务工作的各项职责。第二,优化财务内控的管理制度。企业实行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以下,会把以往比较分散的项目统一整合到共享服务平台。财务内控制度应当包含:预防资金外流的管理制度、经共享中心平台相关资产的登记、折旧等政策,以确保资产信息的真实性。第三,实行财务的审批制度,建立互交式的核查体系。企业成立财务共享中心以后,各个分支企业全部银行账户会交于总部管理,进行资产货币的统一使得与管理,既缓解了分散管理资金调动难的问题,又规避了审计、法律方面的风险,财务审批的制度不可缺少。审批程序如下:经过共享中心的职员审批,为确保没有失误,再将审核交予未通过的业务进行复核与审批,如果两次的审批结果一致,则业务通过。如果存在不同,此业务将再次交予审批负责者进行终审,这样,经历至少两次的审批流程,使得结果更加具有说服力。

(四)建立科学的人才管理制度

第一,设定财务共享中心工作者的培训计划。企业实行共享中心以后,会对财务、业务工作人员进行重新定位,财务不但要熟练掌握相关工作技能,而且需要对业务前端进行认识。为此,企业应当加强职工的培训力度。在财务共享中心发展的各个时期,展开相应的培训与管理。第二,建立轮岗式管理制度。对基础交易型的职工,由于工作的技术性不强,晋升发展有限,因此只需要通过岗前培训与业务培训。轮岗培训可以提升工作的积极性,有利于全面提升能力。对财务类或决策类的职工,一般作为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技术含量、专业技能等要求都很高,培训可以丰富业务贮备量,便于企业培养中高层的管理人才。

结束语

总之,建立共享服务中心制度带动了企业会计实际信息化管理,更好让企业顺应当前时代的发展潮流。领导者应当依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权衡利弊,确保共享中心有效运营,为企业降本增效、集中优势,在市场竞争中取得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第6篇:财务共享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会计信息;网络化;财务风险

企业会计信息网络化以网络的高技术形式涵盖了企业财务运转的各个过程。会计信息网络化以财务管理为核心,有效的实现了业务管理和财务管理的一体化,并且实行远程操作,进行动态会计核算和在线财务管理模式相结合,促进了管理的数字化进程,促进了企业管理信息化的进程。客户信息的来源渠道增多,会计信息的时效性增强,会计信息容量和内涵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企业的会计信息网络化呈现出自己独有的特征。

一、企业会计信息网络化的特征和基本构成

企业会计信息网络化的特征主要体现在:集中性、全面性、动态性、开放性和多样性五个方面。集中性主要体现在企业的会计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高度共享,企业财务部门与各部门的协调性加强,通过网络实现了信息的高度集中,企业的财务资源得到有效整合,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全面性体现在企业通过企业数字化实现企业传统会计中不可计量的信息的全面反映,实现了实物资产和非实物资产的全面数字化;动态性则是企业利用网络技术的发展有效的实现业务信息的及时转化,变会计核算的事后核算为全过程核算,变静态核算为动态核算,企业通过多种渠道获得财务信息,再通过财务软件实时地反映,是企业做出正确的财务决策的依据;开放性则体现在企业财务部门通过网络将大量的数据从企业的相关部门直接采集,企业的各部门也可以通过共享平台获取网络信息;企业会计信息网络化多样性体现在理论的多样性、会计方法的多样性和渠道的多样性上,“会计信息既有财务信息,也有非财务信息;既有货币信息,也有非货币信息;企业既可定期如按月、季、年提供信息,也可随时提供信息;可以提供数字化信息,也可以提供图像化信息与语音化信息。”企业会计信息网络化的以上特征促进了会计信息网络化的基本构架。对内,企业会计信息网络化促进企业各种业务活动与经营治理的紧密结合,会计作为整个网络的一个核心子系统,紧密的联系了各种基本业务,在各基本业务点上进行数据输入,通过网络系统的既定路径传输数据,形成一个以“电子联机实时处理为基本特征的网络化控制的信息系统”。对外,则是利用企业的各项对外交往事物和相关信息搜集的一个共享平台,利用内部网络系统加强与外部的紧密联系。从而形成一个由内到外的全面的完整的会计信息网络化体系。

二、如何促进会计信息网络化的有效实现

首先,必须要建立起完善的网络财务系统。建立完善的网络化系统是实现企业财务信息网络化的基本前提,只有在一个系统完整的有机统一体中才能有条不紊的实现财务精细化管理。网络财务系统,以网络技术为基础,有效的实现各项财务管理的信息交流。形成一个对内监控和管理网络财务,对外安全便捷的实现电子货币或者电子转账的业务对接;实现资金流、信息流和物流的三位一体,进行企业财务信息的集成化管理。另外,网络财务系统还能够实现财务运营结构的创新,能较快的反映财务监控和调整情况。“作为虚拟的运营财务管理系统,能够充分利用网络的虚拟性和便捷性,打破了地域的限制。加快了资金的周转,是货币和票据实现电子化,财务信息和财务业务扩展的有效平台。”其次,选择多样化的信息披露。多样化是企业会计信心网络化的一个具有代表性的特征。通过网络的多样性,我们可以通过多样化的信息披露方式有效实现会计信息的网络化进程。“网络会计的财务信息报告利用网络的优势,采取联机报告的方式,实现企业对内与各种业务的控制和管理进行信息交流”,对外及时向相关部门和外部用户进行相关的信息披露。另外,针对不同的用户和不同的决策目的,在不同时期,针对不同内容和形式进行企业信息集合,形成动态的信息报告系统也是由于会计网络化的多样性决定的。信息集成是会计信息存在的一种基本形式,是决定信息是否有用的关键,因此,在针对多样性的客观主体时,务必要选择多样化的信息披露方式,用动态形式来反映财务情况。同时,还可以提供双向交流,建立财务分析专家和用户在内的双方面财务信息资料,进行及时有效的分析和预测,提供多种形式的信息查询渠道,实现内外便捷。最后,提高核算方法和账户体系的灵活性。网络化的会计信息具有复杂性,而信息使用者需要直接接触基本信息进行数据整合,因此必须要提高核算方法的灵活性,在原有的账户体系上进行改进,建立与网络化相适应的账户体系结构,“实行动态实时控制及动态的信息列报。”

参考文献

[1]刘良惠.论会计信息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商业研究.2002(15)2002

第7篇:财务共享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国内企业 财务外包 决策管理

面对灵活多变的市场环境,源自对卓越绩效的不断追求,众多企业从战略决策角度出发,把企业非核心业务活动外包出去,而将有限的资源专注于更具有核心战略意义的业务环节中,因而财务外包(Finance and Accounting Outsourcing,简称FAO)成为当前业务流程外包中发展较为成熟的领域,也是发展较快的一种企业财务管理创新模式。

一、财务外包概念内涵

(一)定义

财务外包是指在有限资源的前提下,企业为实现预期目标,将内部财务管理过程中的某些事项或流程外包给外部专业机构,由外部专业机构代为操作和执行并提供必要指导的一种财务管理新型模式。

(二)内容

主要有财务业务外包、非财务业务中的财务外包以及财务人员的外包三大类。通常所说的财务外包内容是指有关财务业务的外包,包括总账管理、应收、应付账款、发票对账、工资管理、税务管理等会计职能的外包;非财务业务中的财务外包多有被动性特征,因财务问题广泛存在于所有业务中,当一些非财务业务外包时,此项业务中包含的相关财务问题会随着一并外包出去;而财务人员的外包主要表现为企业的财务人员由外部专业机构派遣。

二、财务外包特征优势

(一)特点

从当前企业引入的财务外包业务情况来看,财务外包具有专业化、流程化、独立性、调节性等特征。具体来说,专业化指接包方通常是具有较强专业技能的外部机构,为企业提供专业化的财务外包解决方案;流程化表现为两方面,一指外包的对象就是企业财务中的某些流程或模块,二是作为业务流程外包的一种,财务外包之所以能够吸引企业主要在于其标准化的处理流程;独立性指承接财务外包的接包方企业是作为第三方独立存在的,通常接包方会同时拥有多个客户,但与这些接受其外包业务的企业没有关联关系,它所承接处理的财务相关信息具有客观可靠度;调节性则体现在财务外包具有优化企业资源配置的功能,通过将重复度高、耗时量大的日常基础性会计业务外包出去,管理层将有更多精力投入到企业战略决策上。

(二)优势

毫无疑问,引入财务外包模式为企业财务管理带来了一系列的好处。首先,它能有效改善财务部门辅助业务对核心业务的支持作用,日常繁杂业务的外包,使管理层更有效制定企业宏观战略,提高运营效率;其次,财务外包能增强企业的持续竞争力,通过共享专业财务信息应用平台,降低资本性支出的同时减少了人员雇佣成本,内部财务人员也有机会学习到专业机构的相关技能,提高企业整体财务管理水平;此外,财务外包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了源自企业内部的财务操作风险,依托规范化、标准化的流程,有效地遏制了企业财务存在的不透明情况;最后,良好的财务外包合作模式有助于促进双方的战略合作,形成规模效应,催生新的合作领域,实现双赢。

三、财务外包分类模式

结合财务外包的发展历程及特点,可分为传统财务外包与现代网络财务外包两大类。相比于传统财务外包中较原始的外包过程――将整套财务业务根据需要分解成若干模块后进行选择性外包,现代网络财务外包则更具便捷与高效性,企业借助网络信息技术,充分利用服务商所提供的网络财务应用平台来高效发挥企业的财务职能。

尽管随着财务外包的迅速发展,外包方式也越来越多,然而从接包方角度出发,可划分出眼下四种主要的财务外包模式,包括会计师事务所、记账公司、财务咨询公司和财务共享中心。国外大型企业多倾向于选择后两者,例如汇丰、壳牌都自建了财务共享中心,IBM、埃森哲、Capgemini等著名咨询公司也是国外企业财务外包时的首选。而国内企业引入财务外包模式时考虑到特殊的背景和政策要求,多选择前两者,当然随着中国市场的快速成长与发展,有些大型国企开始与国际趋势一致,例如中国电信、四川长虹等建立了企业财务共享中心。

四、国内企业财务外包的问题

宏观层面上来看,受经济环境与体制影响,国内企业的财务管理创新程度还不够,加之我国外包行业起步晚,专业人才又比较匮乏,信息化水平较低,一些大型管理系统如ERP等才刚起步,没有统一的监管方式及相关法律保障,因而对财务外包的热情总体来说不高。

而针对国内企业财务外包的具体情况,问题主要存在于:一是国内不少企业的管理模式并不适合外包业务,例如一些制造型企业产、供、销“一条龙”式的管理模式无法切分出模块化的业务来进行外包,还有一些企业所有权、经营权不分家,较重的集权思想影响到财务管理观念的创新,经营者不乐意接受财务外包模式;二是企业与接包方之间的沟通与信任问题,沟通的缺乏使企业的期望与接包方所提供的服务不一致,而一些企业在财务外包项目运行后不再积极与接包方交流,造成信息不对称,严重影响到外包质量,还有不少企业担心泄露商业秘密,对接包方所提出的相关流程步骤要求配合度不够,致使外包效果远不如预期。

五、国内企业开展财务外包的建议

企业选择财务外包,是想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降低运营成本,提高整体经营效率,以实现长期稳定持续发展的目标。因而国内企业在财务外包时,要注意兼顾安全、成本和效率。

首先,放开财务外包理念,改进企业管理模式。管理层面对运营成本高、企业发展慢的困局,有必要革新财务管理思想,充分了解财务外包对企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并配合以企业管理模式的调整改进,这种改变并非一朝一夕,需要逐步突破企业产销一体化的格局,为财务外包提供切入点。

其次,根据企业自身需求确定合理的财务外包模式,慎重选择接包方。不同业务类型或发展阶段的企业对财务外包有着不同需求,企业应在确定自身定位,理清外包需求的基础上决定财务外包的内容及层次;同时由于我国的信誉体系等相关体制还不够健全,选择接包方时不仅要综合考虑其专业能力、技术支持、管理理念、市场地位以及市场成熟度等因素,更需要对其信誉度加以高度关注。

最后,与接包方建立正确的关系。信任是一切交易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定期的交流沟通能够排除合同进程中的不确定因素。通过与接包方建立良好的对话协调机制,企业能够较好的掌控外包项目,促进财务外包的顺利开展。而随着合作的深入和所要承担的职责变多,需要双方界定好工作范围,把握好方法和尺度,形成一种合作共赢的良好局面。

参考文献

[1]李心合.外包的财务管理与财务的外包管理[J].财务与会计,2008(6).

第8篇:财务共享的特征范文

摘 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进步,财务共享服务成为跨国企业集团广泛关注和采用的一种新型的财务管理模式。本文通过对企业集团构建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研究,分析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特点、优势与风险,并提出构建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 财务共享服务 实施建议

中图分类号: F275 文献标示码:[J]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大企业纷纷依靠立子公司来扩大自身经营规模,而子公司为企业带来效益的同时,也使企业自身面临着巨大的风险,而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正是规避这一风险的良好途径。

一、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发展现状及特点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起于上世纪80年代,最早由美国福特公司研究并应用于自身的财务工作改革,并于20世纪逐渐引入国内企业。

根据有关调查报告显示:“2005年以来,中兴通讯、长虹集团、中英人寿保险公司、物美超市等国内企业陆续开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建设,并逐步投入使用。”根据ACCA与德勤管理咨询的一份联合调研结果显示,在所有的我国被调研的企业集团中,目前有31%已经实行了财务共享服务这一模式,其中,在规模较大的企业中实施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比例较高。

与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相比,财务共享服务模式具有一些独特的特点。

首先,财务共享服务具有规模性。它是通过整合企业集团内部或子公司间重复建设的财务部门和重复进行的财务工作来优化组织结构,以此来形成规模经济,进而降低企业成本的一种模式。

其次,财务共享服务具有规范性。它通过整合手段来节约成本、提升工作效率,建立了统一化和标准化的模式、流程、操作规范以及执行标准。进一步说如果企业集团对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规范性管理存在漏洞,会大大提高自身的经营风险,甚至危及生存。

最后,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也具有技术性的特点。一方面,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建立是以逐渐完善的信息技术(即ERP,管理信息系统)为背景的,也就是说,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必须依托于信息化财务管理,而非传统手工的财务管理。另一方面,由于工作涉及到对专业软件的操作,也需要配备专业的技术人员来完成相应的工作。

二、构建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原因及风险

(一)降低财务管理成本,提升企业效益

Sehulman对世界500强企业中实施财务共享服务的企业进行案例研究,发现福特公司和通用电气公司通过构建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分别将财务人员降低30%和25%,可见财务共享服务模式对企业成本降低的效果是十分明显的。

(二)提高财务信息通明度,实现信息共享

调研发现,各级集团子公司不仅担任扩大整个集团经营规模的角色,还使集团面临比较大的风险。具体体现在:子公司虽然在组织结构上属于集团,由集团进行战略与发展管理,但是财务工作仍然相对独立,但其大部分融资需要由集团提供担保,这便是集团所面临风险的根源。在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下,子公司多数以月报的方式向集团汇报财务、业务状况,此模式下集团得到的信息必然存在滞后性,无法及时的发现子公司的财务隐患;此外,由于月报这一形式存在很强的主观性,以及集团本身的管理措施存在漏洞,同样也面临着巨大的舞弊风险。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构建,可以缩短各子公司与集团之间的沟通时间,一方面子公司能够及时向集团提供有效的信息,使集团对子公司的决策更具实时性;另一方面集团能及时监控子公司的财务信息和经营状况,及时把控子公司的发展方向。

(三)支撑企业的发展战略

集团在新地区建立子公司或收购其他公司,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能马上为这些新建的子公司提供支持。同时,子公司管理人员更集中精力抓公司的核心业务,而将其他的辅助功能通过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提供的服务完成,从而使更多的财务人员从会计核算中解脱出来,为业务部门的经营管理和高层领导的战略决策提供高质量的财务决策支持,促进核心业务的发展。

(四)极易造成核心人员的流失

财务共享模式下人工成本的降低同时也意味着公司的裁员,裁员对公司员工信心的消极影响是巨大的,会使员工出现忠诚度降低、安全感缺乏以及消极工作等现象。而核心人员忠诚度降低就将导致跳槽现象的发生。核心人员的离职对集团自身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虽然集团可能在短期由于人工成本的减少而出现利润的增长,但从长远来看,将缺乏发展的潜力与新鲜的血液。

(五)极易造成巨大的税务风险及税务机会成本

一方面财务人员不再直接接触子公司所在地税务局,对税务风险的敏感性极大的降低。同时,为了满足税务人员的约谈、询问、审计等工作而疲于奔命。另一方面由于税务人员与各子公司财务人员的沟通不畅,导致各项税收优惠政策申请的困难程度不断加大,使得公司失去大量税收优惠机会成本。

三、构建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建议

(一)采用分阶段、分步骤的方式进行

构建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长期的过程,集团不应盲目的期望一步到位的变革,引入这一模式难免出现对模式局部特征理解不到位的问题,而强行进行整体的变革,必然会使没有预料到的问题集中的暴露出来。这样一方面使集团短期内的发展呈现倒退的趋势,另外会使相关人员无法看到这一模式的优势所在,丧失信心。为此,应分阶段、分步骤的实施这一模式,先从部分变革做起,不断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集团全面实施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必须结合企业实际情况

任何先进的管理方法,都必须同自身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这样才有助于企业的发展。财务共享服务模式是由国外企业率先研究并实施的,由于国内外经济形势、体制等诸多差异,这一模式并不是完全适用于国内企业的具体情况,管理者不能对这一模式全盘接受,在认清自身情况的前提下,选择性的接受,并在实践过程中积极的发现问题,将这一模式与企业自身的发展状况充分结合,从而实现企业的快速发展。

(三)实行财务管理制度标准化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构建的基础就是整个集团财务管理制度的标准化。首先,在集团层面制定标准业务规范,并经过评审,以此作为实施财务共享服务的基础。其次,通过集中培训的方式使各地的财务组织全面掌握新的标准,为正式施行奠定基础。最后,标准化的顺利实施要靠持续不断的监督执行。

(四)注意从分散管理模式向集中管理模式转变

财务共享服务是一种典型的集中式组织模式,它通过将服务端(共享服务中心)和客户端(企业集团成员单位)分离的方式,重新定位集团和基层业务及子公司之间的业务界面和业务关系,并将从事标准化财务工作的财务人员从成员单位分离出来,归属到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以实现财务人员的集中化。这样使原来基于整个集团按照成员单位进行的财务部门构建就转变为基于业务类型的财务部门构建,并将基于业务类型的财务部门剥离出来,集中归属到财务共享服务中心。

(五)要熟练、灵活的运用信息技术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最重要的作用在于它建立了一个IT平台,将一切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制定的一切财务制度都固化在统一的数据库中,包括财务作业流程等都在信息系统中进行统一设定,成员单位不得随意修改,从而保证集团的战略得到有效贯彻和落实。中兴通讯的实践表明以网上报销模块、票据影像模块、过程绩效测评模块和综合管理模块为核心的共享服务系统平台为财务共享服务的实施奠定了强大的信息系统基础。

总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具有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及效率、降低公司成本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等诸多优点,逐渐成为许多国家企业竞相效仿的企业财务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 ACCA,德勤.财务共享服务现状与展望[J].首席财务官,2013(5):82-85.

[2] 张庆龙,董皓.财务共享服务模式探讨及其选择[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2(2):66-69.

[3] 张瑞君,陈虎,张永冀.企业集团财务共享服务的流程再造关键因素研究[J].会计研究,2010(7):57-64.

[4] 修涛.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下总会计师职能转变的思考[J].经济视野,2014(7):247-248.

第9篇:财务共享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财会信息化;企业管理;应用路径

1引言

对于企业的运营管理而言,财会管理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当今社会,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和大数据技术等先进技术不断发展,促使企业的财会管理方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多数企业开始重视财会信息化的建设和运用,尤其是利用财会信息化手段可以有效提升企业的管理效率,保障业务工作的开展,增强企业的竞争实力,有助于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使企业实现长足发展。

2财会信息化的特征

目前,推进财会信息化可以提升企业财会管理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所以对财会信息化进行分析势在必行。企业财会信息化具有的特征通常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实时性特征。财会信息化是借助先进的大数据技术、网络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为财务和会计工作提供帮助和支持,以经济业务驱动财会工作,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直接产生财务数据,实现信息流、资金流及物流的实时整合。例如,某企业在销售产品后,通过信息系统进行出库操作,一旦产品完成出货,库存数量自动减少,财务模块及时显示应收账款,具有很强的时效性。第二,共享性特征。在企业管理过程中借助财会信息化手段,能够使工作人员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支持下,对财会数据进行科学的分析和有效的处理,这不仅可以帮助工作人员节约工作时间、提升工作效率、简化工作内容,同时,能够让工作人员利用互联网信息化平台对财会数据信息进行共享,有利于实现财会信息的最大化利用,为企业的各个部门提供了参考依据,对于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也具有一定的帮助作用。第三,集成性特征。财会信息化的集成性特征主要体现在对企业财会信息化平台进行集中管理,财会工作人员能够利用财会信息化平台对企业的各项财会信息进行集中收集、整理和分析,同时,对财会信息数据的利用进行有效的监督,并通过对财会数据进行有效优化整合的方式,实现对企业的实际运营状况进行动态化管理的目的。通过对财会信息进行集中管理,财会人员能够对企业中可能发生的财务风险进行集中预测和判断,并提前制定可行的应对策略,防范风险的发生。即便出现了财务风险也能够及时进行解决和处理,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营。总而言之,财会信息化对于企业高效开展财会管理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和现实意义,企业通过对财会信息化的应用可以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财会信息化在企业管理中应用的必要性

3.1有助于提升企业内部管理水平

在企业管理过程中财会管理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涵盖了企业运营的各个方面,例如,技术开发投入、员工工资发放、生产成本投入等。传统的财会管理模式主要以纸质资料为媒介对财会数据进行记录和管理,这种方式不仅了浪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降低了工作效率,同时,不利于工作质量和管理水平的提升,甚至在对数据信息进行整合的过程中会出现错误,从而为企业管理者作出决策带来不利的影响。除此之外,一旦数据出现损坏或者丢失的问题,极易影响企业财会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也会使企业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尤其是对企业的长远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将财会信息化手段应用到企业管理中,借助大数据技术和信息化技术等先进技术的优势,使企业实现动态化管理,尤其是对企业的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动态化管理,这样能够为企业开展各项工作、推进各项业务提供支持和保障。首先,实现财会信息化能够对财会管理模式进行优化和改进,提升财会管理水平,为企业管理夯实基础。将财会信息化手段应用到企业管理中,有助于企业管理者对财会工作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对财会工作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不足之处进行全面的了解和掌握,例如,现金流存在滞后或超前现象、员工成本消耗较大、产生非增值成本等问题,进而对管理模式作出适时调整。其次,实现财会信息化能够对市场发展趋势有精准的了解,为企业发展指明前进方向。最后,实现财会信息化能够促进企业管理者转变管理理念,树立与时俱进的思想和观念,时刻把握市场发展的前沿信息,能够意识到引入新理念和新技术对企业发展带来的推动作用,明确只有加快财会信息化建设,提升企业管理水平,才能促进企业健康、稳定发展,为提升企业经济效益助力。

3.2有助于提升企业绩效管理效果

企业无论是开展生产激励,还是开展管理约束,抑或者进行经营监督,任何一项工作都离不开绩效评价。在绩效评价过程中,通过对考核指标进行量化处理,利用财会信息化管理系统具有的优势和功能对考核指标进行分析对比,从而得出客观公正的评价结果,而且评价结果具有真实性和针对性特点,可以提升企业绩效管理的效果。相对于传统的财会管理模式,财会信息化管理模式具有收集信息更快速、更全面的优势,以及对信息进行快速、精准处理的特征,通过应用财会信息化管理模式,可以将分散在各个部门的财会信息整合在一起,让企业管理者对企业的资金运营状况和物资实际使用情况有更全面和更及时的了解和掌握,为企业管理者调整指标、落实考核提供精准的数据支持,降低企业经营风险,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3.3有助于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作

在企业管理过程中应用财会信息化手段,可以针对多项工作进行协调和统筹推进,不受空间和时间的影响。在落实财会信息化之建设前,企业财务管理组织通常为垂直式组织结构,企业各个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存在障碍,造成企业部门之间协作不足。财会信息化模式的应用,不仅能够实现上下信息的畅通交流,同时,能够根据企业的实际管理需求,建立扁平化、网络化的财务组织,进而加强不同部门之间的横向联系,确保横向信息交流畅通无阻,各个部门之间的协作也更加密切,有利于企业进行财务决策、财务预测以及财务风险控制等。

3.4有助于企业进行成本管理控制

财会信息化工具的应用,有利于企业对成本进行管理和控制。相对于之前采用的会计处理方式而言,财会信息化为财会管理工作带来了更多的便利条件,同时,降低了企业的成本投入。传统的财会信息处理方式主要以纸质材料为媒介进行数据记录和统计,相关的报账工作主要以纸质文件传递的形式进行记录和操作,这需要企业购买大量的财务票据,增加了企业的成本投入。首先,财会信息化的出现,实现了从纸质单据向电子单据的转变,进而降低了财务票据的购买量,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降低成本投入的作用;其次,运用财会信息化模式能够在网络中对各部门的财会信息进行共享,缩短了人工传输数据的时间,在提升工作效率的同时降低了人工成本;最后,借助信息化系统,财会工作人员能够对物资采购、业务活动、资产盘点等进行实时数据化管理,为预算编制、资金安排工作提供参考依据,进而合理管控成本。

3.5有助于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是企业于行业立足的重要前提。财会信息化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确保企业管理人员能够及时掌握企业的经营情况。尤其是对于大型企业而言,其在全国各地甚至世界范围内拥有数量众多的分公司,对于管理者而言,对于一些分公司的日常经营管理等无法做到现场管理。通过财会信息化的应用,管理者可以通过登录管理信息系统对于分公司的财务收支及经营状况进行实时查询,并根据不同地区分公司的经营状况以及当地市场行情对发展战略进行及时调整。财会信息化的应用有利于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统筹全局,及时把握市场商机,紧跟市场行情变化采取必要的改进举措,从而大大提升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4财会信息化在企业管理中应用的问题

目前,我国企业的信息化水平有待提升,企业对信息化建设的认识还存在不足,因此,在财会信息化的建设和应用方面还存在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企业管理者的理念有待更新。企业管理者的管理思想和理念对于提升管理质量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和作用。目前,部分企业在进行财会管理的过程中仍然采用落后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缺乏对新技术和新方法的正确认知,而且部分管理者对于信息化技术的接受能力较差,甚至对财会信息化建设存在排斥心理,不利于财会信息化在企业中的应用和发展,进而影响了企业的持续发展。第二,数据安全得不到保障。财会信息化虽然具有很多优势,但是如果财会工作人员的应用水平不高和管理力度不足,且安全防护措施不到位,极易造成数据泄露等问题,影响企业的数据安全,为企业带来财务风险。第三,财会工作人员的能力不足、素质较低。由于我国的财会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发展速度较慢,而且这方面的专业人才较为匮乏,企业的财会工作人员在应用信息化工具方面经验不足、能力较差,对计算机以及财会系统软件不能熟练应用,难以满足财会工作信息化发展的需求,限制了财会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和实效。

5财会信息化在企业管理中应用的策略

5.1正确认识财会信息化,转变经营管理理念

为转变企业管理者对财会信息化的片面认识和了解,必须使他们意识到应用财会信息化手段对于优化财会管理、促进企业发展发挥的重要作用,提升主管人员对财会信息化的接受度和应用能力。目前,部分企业的管理者片面地认为财会信息化就是会计电算化,认为财会信息化的作用相当于企业核算电算化的作用,在这种思想的误导下极容易出现浪费人力、物力,降低财会管理工作效率的问题,无法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因此,企业管理者必须转变落后的经营管理理念,全面理解财会信息化的内涵和要求,意识到应用财会信息化的重要作用,树立正确的财会管理观念,重视提升财会人员对信息化工具的应用能力,并为有效开展财会信息化工作提供软件支持和硬件保障,最大限度地发挥财会信息化的作用。

5.2加强财会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企业财会信息化管理应该紧随时展趋势,构建符合大数据时展需求的信息系统。企业需要建立集资产管理、核算、结算、预算等于一体的服务体系,构建对各部门的财会信息进行统一整理和共享的财会管理信息系统。财会管理信息系统可以根据各个部门的业务构成情况对资源进行合理和优化配置,为企业使用资金提供有效的信息参考,提升资金的有效利用率。除此之外,要积极构建系统中的共享模块,创建良好的信息共享平台。通过共享中心的建立,完善资金、成本等信息共享子系统,使企业管理者能够对企业的实际运营状况和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和掌握,为企业管理者作出决策提供数据支持。与此同时,要加大财会信息化管理模式的执行力度。通过信息化系统做好信息收集、分析和处理工作,并对这些数据进行深度的挖掘,然后对当前的各项方案进行调整和优化。企业应该重视相关软件的开发和更新,使企业的财会管理信息系统能够满足时展提出的最新要求。

5.3加强信息安全保护

为避免财会数据出现泄露、丢失等问题,确保数据安全,为企业资金安全提供保障,企业需要加强信息安全保护。一般情况下,人为因素与信息安全息息相关,因此,需要企业从以下方面加强信息安全保护:第一,财会人员需要树立较强的风险防范意识,提升风险防范能力,并积极学习信息管理工具的应用方法,保证信息安全,避免出现数据丢失和遗漏等问题。同时,要构建系统化和规范化的管理制度,实行责任到人制。企业要加强内部管理,加大对企业工作人员的管理力度,对于造成信息丢失或泄露的工作人员给予严肃的处理。第二,合理引进先进技术对网络系统进行优化和完善,加强对网络系统的监管,并聘请专业化的技术人才,对网络环境、客户端加强防护和管理,构建完善安全的系统环境,为系统的安全运行提供保证。

5.4提高财会人员的综合能力,打造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财会人员是推动财会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企业要想加快财会信息化的发展和应用,就必须加强对财会人员的培训和教育。目前,多数企业的财会工作人员依然采用传统的财会工作模式,对于新型的财会信息化管理较为陌生,甚至存在抵触心理。与此同时,企业中财会信息化方面的专业人才较为缺乏,对于企业落实和执行财会信息化工作制度产生了负面影响。因此,首先要提升财会人员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升他们的专业化水平,保证财会人员具备过硬的财会信息化基础知识、较强的工作能力以及较高的职业素养,并以此为基础,构建高素质的人才团队。其次要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和指导。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要根据财会信息化的应用现状对现有的工作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和指导,让他们熟练并应用办公软件和系统软件。最后要落实和执行财会信息化管理制度,明确每个员工的工作职责和工作内容,进而充分发挥财务会计工作人员的作用,为财会信息化的应用和发展提供基础保障。

6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就必须提升自身的财会管理能力。随着各类信息化技术的发展,财会信息化的应用为企业财会管理提供了支持和帮助,通过应用财会信息化手段可以提升财会管理的效率和质量,为提升企业管理水平、促进企业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金伟琴.企业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中小企业,2021(10):111-112.

【2】唐纯.财务信息化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应用[J].财会学习,2021(26):49-50.

【3】郭兴宇.会计信息化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应用策略[J].投资与创业,2021,32(13):59-60+63.

【4】陈如强.财务信息化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应用[J].商讯,2020(28):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