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博物馆调查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北京皮影艺术造型及其特点
明至民国初年北京城图初探
“福聚德”商号的经营状况探析
解析博物馆展览中的多媒体设计
试论张次溪在北京文化史上的地位
关于北京旅行指南类文献的探讨
博物馆巡回展览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论博物馆藏品管理工作的困境与机遇
浅议博物馆的公共服务与管理
关于博物馆教育活动宣传的一些思考
案例阐述“微展览”的理念与策划
对博物馆经费来源的一点思考
从社会认知角度浅谈博物馆的作用
北京地区博物馆教育资源现状研究
博物馆文创的设计思维——以首博为例
蒙古旭烈兀王与帕竹地方政教关系考
从李永定墓志看唐幽州城的军事地位
关于博物馆展览重点展品的几个问题
以形式设计的语言阐示内容设计的内涵
博物馆文创实践——首博文创开发与思考
有关外藩蒙古王公与京师清廷关系的再思考
博物馆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探讨
有关外藩蒙古王公与京师清廷关系的再思考
首都博物馆藏晋代赐封少数民族官印探微
关于城市文化建设与文化遗产保护的思考
浅谈徐悲鸿对法国绘画艺术的继承与创新
考察北京市老字号企业博物馆的总结与思考
新媒体技术革新对博物馆宣传产生的影响
首都博物馆藏晋代赐封少数民族官印探微
瑞士钟表展带来的关于设计构思与设计实现的反思
门头沟的传家宝——谈京西古村落传统建筑装饰
博物馆应该将更多更好的展览呈现给广大观众
北京地区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的现状调查
关于“笔底仙踪——明清佛教神像画展”的一点思考
浅谈“佛韵——造像艺术集粹”展的理念及其实践
探讨杜威的兴趣教育观在博物馆儿童教育中的实践
清代北京城市民间借贷现象管窥——对40份借契的简析
新博物馆学视野下的社区营建——以建国门社区为例
流动的声音景观——北京、河北礼俗用乐的比较研究
北京地区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的现状调查
试论博物馆交换型展览——以首博交换型展览为例
如何实现“陈列设计是一种创造”以上海博物馆为例
论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与首都博物馆管理模式的对接
唤醒远去的古都记忆北京汉蓟城内外燕蓟遗迹探考
清代北京城市民间借贷现象管窥——对40份借契的简析
新博物馆学视野下的社区营建——以建国门社区为例
流动的声音景观——北京、河北礼俗用乐的比较研究
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是文创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发具有一定收藏、欣赏和实用价值的文创产品,既满足了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又能提高博物馆的经济收入,缓解资金不足,有利于博物馆实现“以文养文”的目标。但是当代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存在若干问题,制约着文创产业的发展,本文从这些问题出发,提出了具体的解决对策,以期促进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
21世纪以来,经济、社会与文化发展日趋一体化,政府越来越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并加大了资金投入,相应的政策、法规也日渐成熟,给博物馆文创产品的开发创造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开发文创产品势必成为博物馆适应时展的必然趋势。
1当代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国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势头良好,但因处于初级阶段,还存在若干问题,主要体现如下:
1.1经费紧张、经验缺乏、政策不完善博物馆经费只够维持日常运营,开发文创产品明显资金匮乏;在日常运营中,与市场接触机会较少,导致缺乏营销经验;国家对文创产品开发方面的相关政策法规有待完善,不利于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与支持。
1.2博物馆特色不明显,产品开发缺乏创意文创产品缺乏博物馆特色,如有些产品只是把书画作品或者文物的图案直接印制在丝巾、抱枕、T恤、文具用品、茶具等物品上;有些产品只是对文物实体模拟复制;有些产品与旅游纪念品十分相似,缺乏好的创意[1]。
1.3品种雷同,缺乏新鲜感耳机、调味罐、U盘、纸扇、香炉、书签、雨伞、杯子等相似产品屡见不鲜,缺乏创造力和想象力,也就失去了文创产品该有的吸引力。
1.4优良产品匮乏,价格两极分化缺乏价格适中、品质优良、可带走的文创产品。低档产品制作粗糙,不够精美,很难激发观众的购买欲;高档产品虽工艺讲究但价格昂贵,令观众叹为观止,限制了产品的营销和推广。另外,文创产品开发的产品结构有待优化、调整,在创意、设计、制作、生产、宣传、营销、服务等一系列环节的衔接有待进一步完善,未形成完整、成熟的产业链,博物馆实现文创产品的产业化任重而道远。
2当代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的具体对策
文创产品的开发应把握住以下几个关键点:以满足消费者的文化需求为中心,一切工作以消费者的利益为出发点;要有目的、有计划的开发文创产品;组建一个富有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创意团队;注重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建立一支专业基础扎实、市场嗅觉敏锐、擅长经营管理的综合型人才队伍;在产业链条上,注重完整性,遵循共赢共荣的原则选择合作企业。具体的实施对策如下:
2.1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进行宏观体制改革为促进文创产业产业化、规模化的持续快速发展,国家需出台更加明确的宏观政策及详细的法律条文,具体包含出资问题、人才培养问题、利润分配问题、企业合作问题、税收减免问题等。
2.2建立有效的开发模式,缩短周期,提高效率文创产品的开发是一项冗长、繁杂的工作,从产品定位开始到提出设计思想到正式投入生产直到销售,整个过程会经历很多阶段,持续时间长、涉及面较广,因此必须按照一定的流程来开展工作,具体包括调查研究、确定开发品种、提出设计思想、初级打样试制、进一步调整、确认生产、投入销售,只有这些环节相互促进、相互制约,才能顺利、协调的开展文创产品开发工作[2]。成功开发出新产品的关键是缩短开发周期,建立有效的开发模式,这样不仅能节省新产品开发的时间成本,还能节省资金成本。
2.2.1文创产品开发前期进行全面、缜密的调查研究制定文创产品开发任务往往是以调查研究为基础,开发人员只有通过真实、全面的调查研究报告才能制定正确的产品开发计划,提高开发的成功率,避免产品在开发过程中由于各种客观因素而中途终止,或者产品开发出来却不被市场认可。充分的市场调查可为后续的一系列工作提供可靠依据,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调查研究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消费者进行调查随访:从消费者的根本利益出发,收集目标消费者的信息(文化层次、年龄层次等),分析其需求和构成比例,以此来选择并确定新产品开发的种类。第二,深入了解市场上同类产品的具体情况:时刻关注消费市场的流行趋势,并深入了解同类产品的具体情况(产品材质、销售渠道等),搜集相关资料,参加展会,可有助于我们了解市场、激发设计灵感,同时可对市场预期做充分了解。第三,调查产品实现生产的可行性:调查需要考虑新产品的材质、生产工艺等能否达到;核实要合作的生产商是否要求起定量;预估开发新产品大概的成本。
2.2.2加强沟通,获得更全面的信息做出详细有效的调查报告,不仅要搜集大量市场信息,还需要博物馆内各职能部门的紧密配合。可组织一个项目小组,成员来自生产计划、市场评估、设计、生产、工艺等职能部门,及时为开发设计人员和决策者提供相关参考数据和信息[3]。
2.3多方位开拓发展销售渠道第一,尝试与企业、协会等社会机构合作来推广产品,拓宽销售范围。这些机构一般因商务需求需要经常采购商务礼品,营销人员可向这类客户群推广产品,相信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产品的销量。第二,密切关注行业类相关展会并积极参与,把握机会推广产品。第三,博物馆的很多形象资源具有发展成形象品牌的潜力,我们应积极挖掘品牌潜力,并进行合理规划,提升其品牌价值。当品牌具有了一定的美誉度和知名度,即可进行品牌授权,不再是通过卖一件或者几件产品来获得收益,而是通过授权来获得更好的收益。
总之,完善的政策法规加上有效的开发模式和多方位的销售渠道,只有这三个方面均良好运转才能确保文创产品开发具有长久生命力。对于消费者而言,将文创产品带回家,不仅得到了情感上的满足,还丰富了博物馆经验;对于博物馆而言,在获得经济利益的同时还发挥了其更大的功能,提升了社会影响力,真正做到了文化资源的有效传递。
参考文献:
[1]张尧.基于博物馆资源的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设计研究[D].苏州大学,2015.
[2]马晶晶.当代博物馆文创产品与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对策探讨[J].吕梁学院学报,2015,(4):59-63.
关键词:博物馆;文化衍生品;开发
中图分类号:G2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3-0205-02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张柏同志曾说:博物馆文化产品是服务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宣传和推广博物馆文化的有效手段,同时又是满足群众精神文化消费的需要。这里所讲的博物馆文化产品,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既包括非物质形态的知识、思想以及服务,也包括以物质形式表现的书籍、复制品、纪念品等。而这类将博物馆的文化内涵外化为物的文化产品,或可以称之为博物馆文化衍生品,逐渐为博物馆界所重视。
博物馆文化衍生品,从目前调查来看,主要可以归纳三类:第一类是依托博物馆馆藏文物设计制作的各种材质的饰物、实用物等工艺品;第二类是博物馆馆藏文物的复制和仿制品;第三类是与博物馆馆藏文物或与博物馆展览相关的书籍、出版物及各种纪念品。虽然对于文化衍生品的重视程度有所加大,但目前多数博物馆对于此类文化衍生品的开发起步较晚且资源不足,对于体积、重量、用途、观众心理、观众需求、市场上类似产品销售情况、包装设计等因素尚缺乏全局考虑,仍显现出开发能力不足,产品缺乏特色,品类单调,开发无序等缺陷。笔者认为,博物馆文化衍生品的设计开发不仅要依托单体文物所衍生的信息、知识及审美价值,同时还需秉承下述几方面因素,才能够逐渐满足市场需求,形成具有博物馆特色的系列文化衍生品,成为宣传博物馆文化的重要手段。
一、紧密结合博物馆文化活动,突出自身特色
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李文儒曾讲:开发博物馆文化产品,不从文物、博物馆中寻找、发掘创新的原料元素,是失策;文物、博物馆界没能充分提供丰富厚重的优质资源,是失职。因而博物馆各类衍生产品的开发都应依托博物馆以及博物馆的各类文化活动而存在,这一特征也是其他文化衍生品在开发设计过程中所共同具备的特征之一。随着文化事业快速提升、文化体制改革加速的步伐,各类博物馆也开始充分发挥自己的资源优势,充分利用馆藏文物资源,大力发展以文物展览展示为主的,寓教于乐的文化展览展示鉴赏、观光、休闲娱乐、度假、餐饮、信息提供、资料查询服务等一系列文化旅游和活动。各类形式不同、风格各异、主题鲜明的文化活动,可以给这些博物馆参与者带来各种感官的触动,可以使人感悟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这些参与者可以因为各自的阅历不同得到属于自己的体验,进而会自觉地产生保留住或珍藏这种认同感或体验的欲望,故此,博物馆推出与展览陈列等文化活动相配套的博物馆文化衍生品,正好可以使人们的这种愿望得到满足,促成消费。因此,博物馆的文化衍生产品的设计和开发应该是这类文化活动的补充以及其他形式上的延伸,而这类文化活动又会在文化衍生品的推广过程中成为了最直观和最有效的宣传和销售方式。如大英博物馆曾于2007年9月推出“秦始皇·中国兵马俑特展”,大英博物馆为配合此次展览推出的各类明信片、文具、文物模型等兵马俑系列纪念品,仅此类文化衍生品的收入就足以支付该展览的借展费用了。
当然,充分利用馆藏文物资源并非否定文化衍生品开发上的创新,在利用馆藏文物的器形或者纹饰进行创作设计时,既不可以将这些文化符号简单地堆砌,也不可以将这些元素随意改动,而是需要将这类文化符号进行提取进行加工和再创造,不仅要保留文物的精神内涵,还需要注重市场需求,融入现代设计理念或流行元素,在具有艺术性和观赏性的同时,还可以赋予实用性,使传统美学与现代美学融为一体,相得益彰。
二、进行市场调研,确定目标观众群
博物馆文化衍生品是博物馆文物和文化艺术的符号,需要能够代表本地区、本民族历史文化特色,而以往的博物馆文化衍生品多是作为外事活动馈赠之用,或者作为一些文物、文化、艺术等方面的专业人员研究、借鉴之用。博物馆开发出的文化衍生品多是具有地域和民族历史文化特色的高档次、高文化艺术品味的商品,以满足这些需求。
现阶段,博物馆文化衍生品还应更多的考虑大众需求,由礼品与专业研究之用的产品,逐渐转向纪念和生活日用品。随着旅游业的高速发展和博物馆免费开放工作的不断推进,观众的数量以及背景较以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消费的侧重也随之倾斜,因而在博物馆文化衍生品的开发和设计中需要对消费人群进行充分的市场调查,注重市场需求,确定博物馆文化衍生品的目标消费人群,才能更加有针对性的开发相关产品。目前阶段对于大部分观众而言,价格低、实用性强且具有一定艺术价值的文化衍生品才是首选,而对于注重艺术性、收藏的小众来说,衍生品的生产则要少而精,甚至可以效法国际流行时尚品牌经常推出的限量版产品等,吸引高端消费者。因此,博物馆的文化衍生品需要将高档化和平民化相结合,各类产品可以设定高、中、低等多个价位或多个品种,把握材质、形状、大小的区别,形成多种类、不同档次的产品体系,更广泛地与购买者产生心理或情感上的共鸣,从而能充分满足观众将“博物馆带回家”的愿望,满足不同观众人群的需求。
(合肥工业大学,安徽 合肥 230009)
摘 要:高校博物馆作为我国博物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育人功能的发挥对于履行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职能,推动文化繁荣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合肥地区部分高校博物馆为例,分析了在肥高校博物馆的分布与发展现状,并提出高校博物馆的定位及教育职能转变的实现途径,旨在促进高校博物馆的转型和发展。
关键词:高校;博物馆;教育职能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7-0040-03
收稿日期:2014-10-11
作者简介:鲍丽娟(1980—),女,安徽宣城人,合肥工业大学党委宣传部讲师,主要从事高校文化建设及宣传思想工作研究。
基金项目:2013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课题“高校校史馆、博物馆育人功能发挥状况与对策研究”(13JDSZ2049);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SK2013A153)。
高校博物馆是重要的专业教育和素质教育基地,承担着收藏、研究和教育三大职能。教育部党组副书记杜玉波指出,必须把发挥博物馆的育人功能摆在加强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位置,立足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新阶段,全面审视高校博物馆的历史使命和任务;服务高校学生全面发展新需求,充分发挥高校博物馆的育人功能和作用[1]。课题组选取合肥地区部分高校博物馆进行调研,
系统梳理在肥高校博物馆的分布与发展现状,分析研究高校博物馆的定位及教育职能发挥情况,并积极探讨对策。
一、合肥地区部分高校博物馆发展现状
据《2012年全国博物馆名录》显示,安徽省高校博物馆登记在册的仅有2家[2]。课题组分别向中国科技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等9所在肥高校博物馆的参观者和在校学生发放问卷,对博物馆展厅整体的规模、布局、环境、参观频率、服务水平、育人功能发挥等方面进行了调查。问卷共计900份,其中有效问卷866份,总回收率为96.2%,数据统计如下。
(一)在肥高校博物馆发展现状
开放程度和参观频次总体偏低。课题组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无特殊目的几乎不去博物馆,只有少数学生比较频繁。调查显示,78.5%的人选择平均每年参观高校博物馆“0—3次”,18.3%的人选择“4—7次”,3.2%的人选择“8次及以上”。在肥高校博物馆普遍存在开放程度较低的问题,11%的人认为高校博物馆对外开放程度“非常好”,12%的人认为“较好”,认为“一般”和“不太好”的分别占38.5%和17.8%,10.3%的人认为“很不好”,还有10.4%的人表示“不了解”。
针对馆藏布局、基础设施建设情况的调查中显示,认为“一般”的人数占47.5%,认为布局环境“死板沉闷”的人数占12.5%,认为“较好”的人数占35%,仅仅有5%的人认为环境“舒适优雅”。调查中发现,31%的被调查者认为高校博物馆最需改进的是展览方式,其余依次为硬件设施(20%)、馆藏品(17%)、服务态度(14%)、讲解水平(14%)、其他(4%)。不少受调查者表示现有硬件设施陈旧,跟不上时展的步伐,展览方式趋于单调。
对讲解员的讲解服务相关调查中,选择“很满意”的人数仅占7.5%,选择“满意”和“较满意”的占50%,有42.5%的人表示没经历过讲解服务。一项针对高校博物馆工作人员学历期望值的调查显示,41%的被调查者认为高校博物馆工作人员应具备本科以上学历,且知识面丰富,能掌握基本的操作知识;22%的被调查者认为高校博物馆工作人员应具备硕士以上学历,有较强表现力;29%的被调查者认为高校博物馆工作人员应具备大专以上学历,熟练掌握业务知识,8%选择“其他”。这表明六成以上的被调查者对高校博物馆工作人员的学历期望值较高。
(二)在肥高校博物馆育人功能发挥情况分析
针对在校学生参观目的调查中,出于“兴趣”而参观博物馆的人数占总人数的32.5%,选择“集体活动需要”的占30%,选择“学习研究”的占20%,选择“娱乐游玩”的占12.5%,还有5%的人选择“其他”。在对博物馆展览内容的期望调查中,选择展览“历史”和“科学技术”内容的人数分别占总人数的28.4%和25.7%,选择“人物”的占14.9%,选择“艺术”的占13.5%,选择“军事”的占9.5%,选择“民俗”的占5.4%,选择“工业”的占2.6%。
针对高校博物馆应发挥的作用,35%的被调查者认为是“培育高校学生的科技素养”,其余依次为“普及科学知识”(26%),“从事科研活动及科技交流”(21%),“提供讲解及培训服务”(14%),“其他”(4%)。此外,课题组对高校博物馆育人影响做了调查,认为“更好地了解学校历史和文化”的人占到了52.5%,认为博物馆可以“开阔知识面,提升科学知识素养”的占35%,对其育人功能发挥“无太大期望”的占10%,2.5%选择“其他”。
通过调研发现,受访大学生对在肥地区高校博物馆的满意程度一般,在肥地区高校博物馆的育人功能没能得到充分的发挥。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首先是场馆建设与管理问题。在调查中发现,不少高校博物馆的建馆积极性不高,博物馆面积较小,有的甚至蜗居一隅,发展空间受到限制,直接限制了其育人功效的发挥。其次,展品资源问题。丰富的馆藏资源是博物馆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很多受访高校博物馆工作人员表示,展品收集方面存在很大困难,若从校内其他部门收集,展品的归属难以划定,而若从社会搜集,除了归属划定问题,也会涉及资金问题。再次是场馆开放问题。调查结果显示,9所高校目前均主要对在校师生开放,对社会成员的开放程度很低,高校博物馆育人功能的主要受体是在校师生,育人功能发挥的覆盖面窄。再次是管理队伍问题。高校博物馆的工作队伍受编制待遇的影响较大,很多高校缺乏与之匹配的人事管理政策,导致专业人士不愿来、待不住。调研的9所高校中,有的高校采取招募志愿者的方式解决人员空缺问题,但志愿者的专业程度不够,流动性大,不利于工作队伍的稳定,影响博物馆的长期发展。最后,资金投入问题。无论是场馆建设还是人员问题,都需要资金支持。高校博物馆资金目前均来自于学校,而学校资金的投入大部分集中于科研与教学,因此会造成高校博物馆资金投入较少,这对场馆建设、维护以及发展都是很不利的,从而也大大影响了博物馆育人功能的发挥。
尽管合肥是一座科教城市,但仅通过《2012年全国博物馆名录》就不难看出,地处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的高校博物馆,不论是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胜于中部地区的高校博物馆。早在全国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成立之前,上海地区就已成立了高校民族文化博物馆,北京地区成立了北京高校博物馆联盟[3],并已逐步向社会开放,社会各界反响热烈。地区性高校博物馆联盟的成立业已成为推动本地区高校博物馆建设运营、交流合作、文化辐射的重要平台。身处江淮大地,承载浓郁徽文化,又沐浴着科技创新之风的合肥高校,应当充分认识高校博物馆在当今文化建设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整合资源,形成联动,利用其丰富的馆藏资源和人才优势,积极拓展博物馆的育人职能,带动整个地区高校博物馆的良性发展。
二、高校博物馆的准确定位
目前部分高校博物馆社会开放程度一般,育人功能没能得以很好的发挥,高校博物馆需要重新审视自身定位,从“校内博物馆”走向“大众博物馆”,从“封闭式”走向“开放式”,由单一的服务学校拓展为服务社会公众,使高校里的“宝藏”走进人们的视野,实现它应有的价值。针对育人功能定位,应当明确以下两个问题。
(一)对象
高校博物馆的服务对象主要分为以下四类人群:一是在校师生。高校博物馆不同于社会博物馆,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利用高校自身学科特点和科研优势,辅助课堂教学,服务于师生的成长成才。二是社会公众,尤其是中小学生。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应试教育逐渐向素质教育过渡,高校博物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理想场所,是中小学生拓宽知识,开阔眼界的第二课堂。高校博物馆既可以举办各种展览,又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互动活动,通过易于为普通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达到科普教育的目的。三是海内外校友。随着国际化教育的进程,越来越多的学子走出国门,海内外校友已成为高校博物馆社会教育服务的新型对象。阔别母校多年,海内外校友可通过参观学校博物馆(或是浏览网上数字博物馆),了解母校的变化与发展,增强对母校的归属感、认同感和自豪感,激发校友的爱校热情。四是国际友人。随着国内外的交流日趋频繁,留学生等外国人士也成为高校博物馆服务的对象,高校博物馆俨然成为外国友人了解中华民族和知晓学校的名片。
(二)主题
对于服务的主题,应当注重以下几点。
一是普及科学知识。高校博物馆可结合研究领域和专业特色,将最新科研成果形象生动地展示给公众,同时可聘请学校专家对这些科研成果进行通俗易懂的讲解,通过资源共享、知识渗透,使观众了解更多的学科知识信息。
二是传承学校历史。高校博物馆是学校鲜活的名片,其馆藏文物承载着学校历史,通过若干富有生命力的文物,可以清晰地展示学校每阶段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发展的脉络,从而实现传承学校历史,弘扬学校精神的作用。
三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目前,不少高校博物馆馆藏的文物标本是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留传下来的珍宝,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文明的实物鉴证。通过一系列的展览可以让参观者从展品中直观地感受到祖国的繁荣昌盛,从而从内心深处萌发出对于祖国的自豪感。
四是传播民族文化。高校博物馆可以通过开展彰显学校特色的活动,举办以弘扬民族文化为主题的展览,向参观者传递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有的专业性较为突出的高校博物馆可以联合地方博物馆举行地方文化展览,通过一些具有地域特色的实物展示,进一步传播本地文化精髓,使得参观者深深地体会到所在地域文化的博大精深。
高校博物馆一般是依照所在学校的专业强项和主要研究领域设立,其主要作用也是围绕教学和科研展开。因此,与一般重视科普性和趣味性的社会博物馆相比,高校博物馆的专业性和系统性比较强,这就决定了高校博物馆在先天方面难以对本专业之外的学生产生很强的吸引力。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如果高校缺乏主动宣传的动力,就不会被公众所知晓。有的高校采取不作为态度,仅将博物馆作为科研、教学的载体,而忽略了它作为文化传承的载体作用,就会造成高校博物馆门可罗雀,教育功能甚微。
在履行高校博物馆育人功能时,高校博物馆应利用自身特点,围绕一定的主题展开,积极服务于大学人才培养。通过开放式、全方位、专业化的展陈,使大学教育不再局限于课堂上和书本中,而是延伸到更广的领域中去。高校博物馆在育人功能方面所起到的教学示范与思想引导作用巨大,已逐步成为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不可或缺的部分,努力为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添砖加瓦。
三、高校博物馆教育职能转变的实现途径
高校博物馆作为国家博物馆事业中的一股特殊力量,既肩负着对高校师生的教育责任,又承担着面向全社会的教育职能,面对新时期的挑战,高校博物馆必须转变思想、合理定位,在展品内容、展览形式、传播渠道、队伍建设等方面大胆改革创新,从而实现自身的转型和发展。
(一)丰富展品内容,陈列形式多样化
目前,我国高校博物馆藏品的数量和质量参差不齐,有的博物馆藏品多达数万件,其中不乏国宝级的珍品精品;有的高校博物馆依托于学校专业特色而设立,藏品主要集中在某一专业领域;有的高校还未曾开办博物馆。高校应整合校友及各类社会资源,广泛征集藏品,提升展品的数量和质量。在陈列形式上要突破现有的“柜台展示”,引入声光电等高科技的手段,不定期地开展临时布展、讨论会、沙龙、演讲会、报告会及科普知识讲座;经常性地举办博物馆展览创意设计比赛;积极鼓励在校教师利用博物馆资源进行现场讲学;把博物馆变为在校大学生的重要实践基地。
(二)主动融入社会,育人功能广泛化
高校博物馆除专业教育和科学研究之外,还承担着科普教育、素质教育的职能。免费开放形势下的高校博物馆,要主动打开馆门,并根据公共文化需求的特点,改革创新展品内容和形式,增强高校博物馆的休闲性和艺术性,开展例如“大手拉小手”参观博物馆、“万人进校园”等活动,提高自身的社会知名度,以赢得更多的观众。同时高校博物馆要主动加入地方文博系统,扩大与其他高校博物馆、社会博物馆、地方政府之间的交流合作,更好发挥其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三)发挥高校信息技术优势,传播手段立体化
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建设以馆藏信息系统、虚拟展厅以及新媒体手段为主的全方位教育传播互动平台。信息时代下的数字博物馆的出现,给传统的博物馆带来新的气息,有效克服了传统博物馆在空间、时间、距离、内容等方面的限制,满足了人们随时随地参观博物馆的需求,使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得到了更广泛化和多样化的发挥。加快推进数字博物馆进程,注重宣传平台建设,既要稳步推进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形象推介,更要重视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宣传力量,新老媒体集体发声,合力扩大高校博物馆的影响,使之真正成为各高校对外宣传的“名片”。
(四)加强队伍建设,发展机制长效化
管理队伍建设是高校博物馆科学发展的重要瓶颈,打造一支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博物馆管理队伍是必然趋势。新形势下的高校博物馆管理人员除熟悉馆藏品管理维护外,还应掌握博物馆学、信息管理学的专业知识,同时了解某些领域专业学科知识。然而,由于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激励机制,很多高校博物馆管理人员被“边缘化”,有的高校甚至因为没有稳定的管理队伍,出现“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现象。高校博物馆要科学设置岗位,完善岗位管理,健全发展的长效机制,吸引专业技术人员,稳定管理队伍,不断提升学生志愿者队伍的业务素质、专业志向和公益精神。
高校博物馆彰显着大学精神、地方文明与民族文化,它的发展需要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高校博物馆不仅要在数量上得以扩展,更应当在质量上得以提升,找准定位,丰富馆藏,扩大宣传,逐步建立起完善的机制,切实担当起教育使命,为大学精神的传承、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杜玉波.高度重视统筹推进发挥高校博物馆育人功能[N].光明日报,2012-06-04.
达人语录:让博物馆为公众熟知,融入人们的生活,是我们博物馆人的责任
中国不缺博物馆,只缺人气
2015年是故宫博物院建院90周年,一批重量级文物特展相继亮相,引起人们的极大兴趣,甚至出现了故宫博物院一票难求的局面。与故宫博物院动辄上万的游客相比,在平日里,有很多博物馆却始终人气不旺。其实,每个博物馆都有其独有的瑰宝,公众对历史和文物还是很感兴趣的,但是可能因为推广等方面的欠缺,使得大部分的博物馆平时鲜有人问津。
博物馆“高大上”,但是沉闷。文物有文化,但是不说话,让人略感无聊……在故宫博物院里,柳叶氘的出现,让这座古老的城池“开口”为大家讲起了故事。
如今,在博物馆的小圈子里,柳叶氘可能是知名度最高的摄影师了,他拍的那些有关博物馆和文物的照片,每一张都美得让人窒息,尤其是他拍的“馆记”系列照片,在微博上拥有一大批拥趸者。
失望的调查激发责任感
2007年,机缘巧合之下,柳叶氘考进了中央民族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大学四年,柳叶氘的成绩一直在班里名列前茅。真正令他产生震撼,让他对博物馆行业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的,是大一暑假一次实践考察的经历。“那次的调查主要是想了解北京市民对博物馆行业的认识、熟悉程度。”2008年,柳叶氘与同学在北京十几家博物馆内外发放了100多份调查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经常去博物馆的人还不到两位数,有逛博物馆习惯的人几乎没有。对于这样的结果,柳叶氘感到很失望,这激发了柳叶氘的斗志:“如何让博物馆为社会公众所接受和了解,让更多的人走进博物馆,是一个热爱自己专业的博物馆人的责任!”
学科初体验
说起所学的专业,柳叶氘认为这是一门很宽广的学科,需要多方面的知识融会贯通。同其他学科一样,文物与博物馆学也有一些基础的课程,像“博物馆学概论”。然后还有一些进阶的课程,主要偏向与实际操作结合的内容,比如“博物馆与观众”“博物馆陈列设计”“博物馆教育”之类的。当然,文物与博物馆学也特别强调实践的重要性。柳叶氘所就读的中央民族大学里有一个民族博物馆,他曾在里面参与过一个关于民族文字的策展,他说:“从选定陈列主题,挑选展品,再到布展,都是由老师和学生组成的策展小组一起完成的,我们在一起学到了不少东西。”
《求学》有话说:虽然文物与博物馆学相对于一般学科来说是“小学”,高考分数线相对其他专业来说要低一些,但其分数线也随着所在院校的水平而水涨船高。例如2010年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的录取分数线是529分,是当年复旦大学在上海招生的专业中的最低分,但依然比当年的上海高考分数线(第一批)464分高出一大截。需要注意的是,文物与博物馆学并不是一门单一的学科,往往需要历史、文学、美学、语言学、宗教学、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等多方面的知识积累,因此,在选择学校时也要把该专业所在学院的学科综合优势一并考量。
艺术的对焦,拉近公众与藏品的距离
除了博物馆工作人员,柳叶氘的另一重身份就是摄影师了。同大多数摄影师一样,柳叶氘爱上那捕光逐影的感觉也源自巧合。当时他正在拍一片浸泡在蒸馏水里的织物,“乍一看就是一块破布,”柳叶氘说,“因为我当时是蹲下来拍的,光从上面倾泻下来,整个画面感觉很好。尽管只是一块破布,也因为有了一个造型而变得美好,这给我带来了震撼。”
当然,这只是一个起点,真正让柳叶氘醉心于文物拍摄的是另一件事情。当时他正在拍首都博物馆龙泉窑展里的一个梅瓶标本。拍完之后他发现,标本边缘的线条构成了类似于山峰的造型,看上去特别像珠穆朗玛峰的南坡。由于梅瓶的釉是青釉,显得特别素淡,再加上背景也非常好,使得整个画面极具美感。至此之后,柳叶氘认为可以从摄影的角度,认认真真地在博物馆里拍摄出一些好作品。
摄影秘诀大公开,让你的照片永远美美哒!
在不断的实践中,柳叶氘逐渐摸索出了一些在博物馆中拍摄文物的技巧。
1.不要用闪光灯。闪光灯会对文物造成破坏,而且,由于博物馆里绝大多数的文物都是用玻璃罩着的,用闪光灯一打,玻璃就会反光,整个画面白花花的,根本看不清你拍的是什么。
以2010-1-23为时点,综合以下权威网站的数据:Alexa the Web Information Company(/)、Google(/)、站长之家(tool.chinaz.com/),对以上几个全球知名博物馆的网站进行了综合的对比分析,结果如下:
PR值,即Page Rank,网页的级别技术。它是Google排名运算法则(排名公式)的一部分,用来标识网页的等级/重要性。级别从0到10级,10级为满分。全球知名的博物馆网站PR值均相对较高,说明博物馆因社会功能和地位使其网站的重要性得到较高评价。
Alexa是一家专门网站世界排名的网站。Alexa 排名是目前常引用的用来评价某一网站访问量的一个指标。Alexa排名一般在1万到5万之间,排名比较正常,说明知名博物馆的网站流量不是特别高,保持在一个相对合理的量级上。
国外知名博物馆大多内容丰富,被Google收录信息页面数在万等量级;而国内除了上海世博会情况比较特殊,信息量和收录量较大外,其他知名博物馆的收录数比较低。
博物馆网站的定位和规划设计
门户网站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网站的生命周期一般分为网站定位、规划设计、开发测试、运营管理、营销推广、完善演化六个阶段。
博物馆门户网站定位的确定首先是以博物馆的定位为中心,明确网站配合博物馆形象塑造、品牌传播、知识营销、客户互动、活动营销等目标所起的作用,通过在互联网上传播展示博物馆魅力和价值来吸引更多的观众,获取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其次要以观众需求为导向进行博物馆门户网站的定位:博物馆以观众为本,考虑如何获得观众的认同、共鸣和互动,提升观众的心理依存。要客观评估自身具有的优势和劣势,将观众细分为不同群体,对每个群体不同的特点和相同的需求进行识别,根据地理区位、从属职业、人口结构、教育程度、兴趣爱好等对市场进行定位,对不同的市场运用不同的营销方案,不断通过对观众的调查、分析和预测,来思考网站的定位。
在确定网站定位之后进行更全面和详细的门户网站规划设计,包括内容和功能规划、UIUE设计和技术设计等方面的内容。
内容和功能规划跟门户网站的定位密不可分。每个博物馆都要差异化经营,每个博物馆网站也要有自己的特点。深入思考哪些实地的服务内容可以在门户网站上进行充分的介绍和营销;哪些线下传统的陈列展示可以迁移到门户网站上,迁移过程中依托技术手段要做些什么样的创新变化;哪些陈旧的服务模式
由于互联网的存在变得累赘;哪些曾经力不从心的服务内容在互联网上可以创新实践。
UIUE设计包括UI和UE两个方面。用户界面(简称UI,即人机界面),指用户和某些系统(不单指电脑程序,还包括某种特定的机器、设备、复杂的工具等)进行交互方法的集合。用户体验(简称UE)是一种纯主观的在用户使用一个产品(服务)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心理感受。因为它是纯主观的,就带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个体差异也决定了每个用户的真实体验是无法通过其他途径来完全模拟或再现的。但是对于一个界定明确的用户群体来讲,用户体验的共性是能够经由良好设计的实验获得的。用户体验主要是来自用户和人机界面的交互过程,也就是UI。前面列举的几个中外知名博物馆网站在UIUE方面做得都非常不错。
博物馆网站的开发和CMS内容管理系统
网站建设在做好UI设计、内容栏目规划之后,技术上的设计和具体的开发由于网站功能需求和建设技术趋于成熟,网站主体部分的功能可以选用成熟的CMS通过定制开发和参数配置的方式便捷地构建起来。
关键词:博物馆 文化衍生品 公共艺术教育
在一般意义上,博物馆具有收藏、研究、展览和教育等多元社会职能。在这些不同社会职能中,为教育服务是其最终目的。①随着近年来社会整体对于文化认识的不断提升,博物馆在公共教育方面的职能表现得更为突出,博物馆的公开展览和随之产生的文化、审美体验已成为当代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要方式之一。许多博物馆尝试通过举办更多更丰富的展览,开展公益讲座、亲子活动、座谈交流、印制教材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吸引更多的观众近距离地参与到博物馆的公共艺术教育活动之中。因此,博物馆各种教育资源也正在被不断挖掘,而在一系列展品资源之外,还有可利用的文化资源即庞大的衍生品资源,本文试从博物馆衍生品的的基本概念、国内外博物馆衍生品发展的情况以及博物馆衍生品作为博物馆艺术教育资源等方面加以分析和阐述。
一、博物馆衍生品概念阐释
“博物馆衍生品”是近年来出现的一个新的概念,虽然目前对于博物馆衍生品尚没有确切公认的定义,然而,博物馆衍生品是以馆藏文物或外来展品为基础,通过对原作形式进行再创作所产生的新的产品,其在内容、表现形式、主题思想等方面与原作有着密切的联系,又因其同时具有艺术性和纪念性,因此兼具商品性。②
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博物馆都开发有艺术衍生品。特别是在旅游业日趋火爆的今天,我国各类博物馆也都在积极开发相应馆内藏品或展品的艺术衍生品,各个博物馆内都有艺术品商店,衍生品种类也十分丰富。目前所看到的大致有以下各类:复仿品类、日常用品类、出版物类、纪念品类以及饰品类。
1.复仿品类
复仿品类衍生品多是高精度复制、仿制展品的艺术品。复制类衍生品最大的特点就是高近似度地复制原作,从研究和观摩角度来说,其清晰度和观赏性方面有时会胜过原作。例如,美术出版界家喻户晓的日本二玄社复制的历代中国国宝级书画,就显现出精微的还原能力、高超的制作水平。
仿制类衍生品制作要求没有复制品那样严格,有些只是复制原作的局部。如印刷画片、热版画,将原作进行等比例缩印,衍化成了精美摆设品。
2.日常用品类
日常用品类衍生品几乎包括了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最常见的有服装、丝巾、背包、冰箱贴、茶杯垫、钥匙扣、U盘、文具盒、书签、便签本……种类庞杂并且设计空间极大,设计者可以从馆内文物藏品或展品中直接提取出设计元素,巧妙地附加在一些日常用品上,既赋予了普通物品文化艺术信息,又令观众易于接受。这类产品也是最接近普通商品的艺术衍生品。
3.出版物类
出版物类衍生品多指出版印刷的展览画册、明信片、光盘等。一般会附带展品信息的介绍和说明文字。出版类衍生品通常具有文献性、记录性和媒体传播性。
4.纪念品类
纪念品类衍生品是针对原作或与原作相关的某一场合或事件制作的衍生品,通常具有很强的主题性,限量性。例如,为博物馆建馆周年庆或者大型展览周年庆设计制作的徽章、工艺品等。
5.饰品类
饰品类衍生品是将馆内展品内容体现在项链、戒指等佩带装饰物上,或者直接仿制著名画作、雕塑中人物佩戴的首饰。但目前国内博物馆衍生品在此类衍生品方面的开发还比较少。
二、博物馆衍生品的社会认知状况
笔者近期在首都博物馆和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等地针对不同的看展人群做了一份对于衍生品认识情况的调查问卷③,结果显示,很多观众目前对“博物馆衍生品”这个概念尚十分陌生,只有少数人曾在博物馆内购买过相关文化产品,这部分看展人群中的78%倾向于购买博物馆衍生品中的徽章、书籍、明信片等;倾向购买具有实用性的日常用品、饰品类的人较少,只占到22%。从这些现象可以看出,大多数观众对于衍生品的认识仅停留在旅游纪念品的概念上。观众认识不够的原因首先是目前博物馆展示给观众的衍生品有一定局限性,再就是价格昂贵的高仿瓷器、书画,这些衍生品的相对单调导致难以激发多数观众的购买欲望。其次,博物馆对文化衍生品的宣传也不到位。
在调查中,79%的观众认为文化产品的开发是有必要的,认为开发博物馆衍生品更有利于文化的传播;91%的观众认为目前国内博物馆衍生品并不理想。其中有很多观众还为衍生品的开发提出了建议。
从以上可知,在一些观众眼中,博物馆衍生品在少儿教育、提升公众文化审美水平的过程中是可以发挥作用的。目前国家对于博物馆衍生品的开发也十分重视。2009年我国国家文物局在北京组织召开了全国博物馆文化产品开发工作座谈会。全国各大博物馆都参与了会议。会上,中国博物馆学会向全国博物馆发出了《关于加强博物馆文化产品开发倡议书》。如今,各大博物馆也已经意识到衍生品在博物馆附属功能当中能够发挥的重要作用,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首都博物馆等都已将博物馆文化产品的进一步开发提上日程。全新亮相的国家博物馆计划将文物的衍生品做到世界一流的水平,国博馆长吕章申预言,未来国家博物馆文化属性的延伸将是的四五倍……并希望能通过衍生品达到“无处不历史,无处不艺术,无处不学术”的文化教育理念。④
三、博物馆衍生品对公共艺术教育的积极作用
让公众亲近文化艺术,让文化艺术走近群众,是当今博物馆肩负的重要使命。如今,博物馆逐渐从以往单调的展览展示性质中脱离,开始走向更加多元化的博物馆公共空间,公众的文化艺术教育成为博物馆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博物馆衍生品作为一种依托文物展品资源而产生的文化产品,恰恰能在传播和弘扬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在文化教育和艺术体验中发挥独特的作用。因此,综合博物馆衍生品在公共艺术教育中的积极作用,突出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可拓展体验式教育
从展品的艺术观赏形式来看,博物馆内的展品往往是隔着玻璃,很难让观众真切体验到展品的形式和质感,观众对绝大多数展品的欣赏和理解,仅仅停留在讲解员口头介绍的层面上。例如对于中国古代书画或小件器物的欣赏,不近距离观看很难观察旧时的纸墨以及艺术家的独到之处,而传统意义上对于书画或小件器物的欣赏,却恰恰是要在手中把玩时有所体验。在这一点上,复制品就能够帮助人们还原艺术品的传统欣赏形式,零距离体验艺术品的美感价值,故宫书画部一位专家曾指出,有很多书画复制品的清晰度甚至比原作更胜一筹。
近年来,国外很多博物馆也在不断增加对于展品的体验项目,如在日本的一些博物馆,就在普及古时衣装穿着的体验活动,博物馆工作人员根据对古代服饰的研究,制作了相类似的装束,可以让观众试穿。这些衣服有传统贵族服饰、佛教衣装,等等。这种方式不仅抓住了观众的好奇心,也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让很多观众很快理解掌握了过去衣物的穿着讲究和穿着方法。⑤
2.可推动生活化教育
目前,国内多数观众对于博物馆的教育职能范围的认识,多是从博物馆举办的展览讲解、讲座,或是针对少年儿童的亲子活动和手工体验课程等活动中获得。而事实上,人们对于文化艺术的接受,并不单单通过口头讲解或视觉观赏。听讲座往往是灌输式的受教过程;看展览以及手工体验课也毕竟是短暂性的感官接触,观众在这些过程中多属于被动式接受。笔者认为,直接教育是普遍方式,而日常生活里的耳濡目染,同样可以起到重要的作用。在博物馆开发的展览衍生品中,有许多常见的生活用品,比如笔记本、手机链、手表、口杯等等,这些用品经过精心设计,使之包含了文物信息和文化含义,人们在日常使用的过程,也可以说是文化体验的过程。例如,中国博物院将乾隆八玺中的“宜子孙”印跟珊瑚、钻石结合,做成珠宝吊坠,既好看,又有中国传统延泽后代的吉祥含义。时下流行的iphone手机,由与SIPALS⑥公司合作开发了系列青花图案、王羲之《兰亭序》行书纹样硅胶手机套,让使用现代科技的人们,无论走到哪里都能感受到典雅的元明青花缠枝、充满隐士味道的魏晋文人曲水流觞、吟诗作赋的文化乐趣。
3.可拓宽观展受众群
进入现代社会以来,博物馆的受众群体的范围在不断拓宽,从过去仅仅提供给少数人群的展览到免费开放面向更多的观众,博物馆逐渐成为了除学校之外的另一种教育机构。而实际上目前多数社会公众对于博物馆的教育认知仍不全面,很多人还未认识到博物馆的文化教育功能。在国外,很多博物馆研究人员如今已经不仅仅单纯讨论博物馆所发挥的教育职能,对于观众群体的进一步扩大也成为很多博物馆人员所要研究的课题。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普通人对于生活的艺术化、审美化都有了不同程度的追求。博物馆大量文物藏品的展出可以调动起观众欣赏和学习文化艺术的热情,越来越多的观众在了解展品信息后,希望能够通过拍照等方式将其永久保存,此时,博物馆更需要架构起展品与百姓需求之间的桥梁。而博物馆衍生品就可以起到这个作用,它可以拥有比博物馆展品本身更能够满足当今人们内心需求的效应,因为过去只有少数人能够收藏珍贵的艺术品,如今博物馆的衍生品却可以走进平民百姓的家中,并且它是能够将艺术原作的价值最大化释放的极佳工具。这些由博物馆文物衍生出的文化产品,其艺术内涵能够加深观众对于展品信息的认知,也因为它具有的实用功能使得人们能够在身边随时使用,既可以传播文化,也可以吸引更多的观众走进博物馆,成为博物馆的常客,从而有利于帮助博物馆拓宽来馆参观的观众群体。例如,在博物院,工作人员直接把衍生品售卖处设置在展厅的最后部,使其成为展览的一部分,从而使礼品商店成为每位游客参展的必经之地。同时建立起礼品销售互联网,观众可以通过网站订购其产品。这些服务的层面不仅让衍生品拥有的文化价值能够最大化得到扩展,而且扩大了博物馆自身的影响力,同时,因其售卖方式的灵活性,在很大程度上也拓宽了观众群,从而拓宽了文化普及的范围。
综上所述,博物馆衍生品作为一种从展品直接派生出来的文化产品,能够帮助人们随时接受潜在的文化熏陶,也能够辅助博物馆进一步履行艺术教育的职能。事实上,文化修养的提升往往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博物馆衍生品不单单是保留了传统文化,其本身也是经过再加工而生成的艺术品。当日常用品也具有了文化的内涵,就会产生所谓的“生活美学”。在生活中时刻体验博物馆传统文化,也必然接受了博物馆的隐性教育。
同时,以提高广大群众的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为出发点,以体验与赏鉴、娱乐与学习相结合的、多管齐下的方式为教育手段,应该是每个博物馆的文化教育宗旨。而博物馆所拥有的丰富资源如何能够得到充分挖掘,如何能够进一步利用文物展品丰富公众的精神生活,仍然是博物馆的一项长期的工作。博物馆展览衍生品作为一种文化商品,不仅能够成为博物馆的融资新渠道,还可以有效地传播博物馆展览文化信息,提升博物馆自身形象,推动文化普及,从而进一步提高受众对于文化艺术的认知。而优秀的博物馆衍生品甚至可以成为某件文物,甚至整个博物馆的形象标识。
因此,在教育多元化、教育手段多样化的今天,博物馆衍生品作为一种将文物展品的文化艺术属性进一步延伸的艺术品,能够辅助博物馆的公共文化艺术教育,成为公共艺术教育的一种资源,同时也能够为博物馆自身带来利益。相信随着各博物馆对衍生品的进一步开发,未来会更加彰显出它对于公共艺术教育的作用。
注释:
①丁新豹.博物馆与历史教学.香港历史博物馆刊物专题文章,2006.
②依据来源:笔者结合化学衍生品与金融衍生品的学术定义,以及文化创意产业概念所综合推衍出的定义。
③笔者于2010年在故宫博物院、首都博物馆、中华世纪坛三地针对展厅观众做“博物馆衍生品公众认知情况”问卷调查,对象人群有在校学生、高校教师、公司白领、文化学者、少儿家长等。
④段泽林.中国国家博物馆将全新亮相[DB/OL].省略/xinwen/content/2010-12/22/content_727679_2.htm, 2010―12―21.
⑤桥村爱子.2010年日本博物馆、美术馆的社会公共教育――现状与未来之展望[J].张雅静,译.美术观察2011(2):15.
⑥SIPALS是香港知名创意精品品牌,其环保理念和设计风格得到中国的认可,双方在2008年展开授权合作,开发系列故宫文化元素的产品。
萧山博物馆明确“以文物为根本,以观众为核心”的服务理念,以“探索观众愿望,满足观众期望”为服务口号,一直努力践行让观众成为博物馆的核心,强调博物馆信息传播活动的双向性,着力改变以往博物馆高高在上的姿态,充分注重博物馆与社会公众的紧密联系与交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定位社会服务,明确部室功能。萧山博物馆从服务机构名称命名上对功能明确定位,在部室设置时,将负责宣传教育、讲解接待、对外服务等相关工作的部室命名为“社会服务部”,从理念上对该部室的主要功能进行了准确的定位。
2.打造专业团队,提升服务质量。一支高素质、高层次的讲解队伍是博物馆开展社会服务工作的重要支撑。讲解员要通过生动的语言来增强观众的记忆力和感受力,带动和提高博物馆的服务接待水平,吸引更多的人走进博物馆。萧山博物馆利用“文博学堂”这一平台,平均每年举办10次讲座,邀请古陶瓷研究、书画鉴定、语言培训、摄影技术、地方史研究等各方面的知名专家开展专题讲座,同时积极创造机会让讲解员“走出去”培训深造。萧山博物馆还培养了一批“志愿者讲解员”,在寒暑假、节日期间义务讲解、服务,既使志愿者队伍得到了充分的锻炼,也为博物馆发展提供了极大的帮助和支持,更为社会教育拓展了空间。
3.细致调查摸底,摸清观众需求。萧山博物馆定期、不定期地开展调查问卷,摸清观众的真正需求。结合流动博物馆进校园、进社区以及文化遗产日、国际博物馆日系列活动等,面向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群体,深入探求观众的愿望。通过博物馆网站观众留言栏、咨询台的意见簿,及时与观众联系反馈,沟通交流。这种做法,重在致力于增强观众的主人翁意识,有效地增加了博物馆与观众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有利于不断完善我们的制度,将博物馆各项工作推上一层楼。
4.根据观众类型,制定服务方案。博物馆根据观众类型的不同,分别制定和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和手段。主要分为以下几类:一是密切与教育部门的衔接,为在校生提供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服务。如为学校参观团体提供参观和动手操作的场地、道具、讲解和餐饮服务、纪念品服务等。萧山博物馆承担着区内文物保护的工作职责,已经与省市考古部门联合成立了考古基地与工作站。因此,我们还为文博考古专业的学生提供藏品研究和考古发掘实践的机会。二是为青少年提供博物馆体验服务。通过举办“大中学生书写八千年历史”、“博物馆夏令营”之类的主题活动,在特定的时间博物馆专门为青少年观众创设零距离接触文物、接触博物馆、学习讲解服务等机会,激发青少年观众对博物馆的热爱。这些教育推广活动,从发现文化遗产的感性及生活趣味中,累积了大家对文化传承的认同感,发挥出文化遗产继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功能,真正起到了文明薪火代代相继的作用。三是为成年人提供终身教育服务。我们借助江寺民俗文化园的平台协助社会团体办展,安排文化艺术休闲活动,也为他们创造了自身发展与提高的机会,包括举办学术讲座与研讨会,结合展览内容安排体验活动,提供文物鉴定咨询等。四是为残障人士等特殊群体提供特殊服务。笔者认为,衡量幸福指数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社会的特殊群体是否也享受到先进文化的平等待遇。博物馆针对有特殊需要的观众群体量身定做不同的服务设施。比如,提供免费的观众随身物品寄存、参观导览服务,配有语音导览器,提供残疾人专用轮椅,增设无障碍通道和残疾人专用厕所,展板和文物的高度设计尽可能照顾到轮椅观众的阅读。五是为家庭观众提供专门服务。设计一些宣传小品,如陶笔、折扇、越窑青瓷茶具、文房用具等,创设有奖知识竞猜、印纹硬陶、古钱币拓片制作等亲子活动,同时还设置与博物馆主题陈列相应的模拟制陶等多媒体体验区,增强趣味性,增进亲子间的情感交流。
二、以做活为准,挖掘博物馆展览资源
萧山博物馆是一座地方性历史艺术类博物馆,其展览定位以城市特色为脉络,综合运用多种展示手段,形式更为活泼,更加注重对展品的诠释和博物馆参观体验本身。也就是说,因地制宜,结合藏品资源实际情况来确定博物馆的功能定位和展览陈列方式,设计理念尽显一个“活”字,挖掘博物馆展览资源,推动社会教育向前迈进。一是展览内容鲜活。打破循规蹈矩的城市通史式的展览方式,展览内容以特色见长、不落窠臼。萧山地方物质文化遗产最鲜明的特点在于:从远古新石器时代早期的软陶器到唐宋越窑青瓷为止的几千年之间,有一个相对完整齐全的陶瓷发展序列,这种客观的文化遗产现象不见于周边其他地区,形成萧山地区特有的传统文化景观。现在进化镇境内还保存着春秋战国时期的20多处窑址,这是萧山祖先遗留给后人最为闪亮的重要文化遗产,也是萧山人最值得自豪和纪念的传统文化内容。馆内主题陈列“瓷器曙光”在2010年度浙江省陈列展览精品评比中荣获最佳内容设计奖。“瓷器曙光”寓意瓷器从这里出现、发展,该陈列为“萧山作为中国瓷器发源地之一”文化品牌的打造做着最好的注解。
展览使观众能够更系统和深入地了解萧山的历史和特色,也特色鲜明地宣传了萧山。二是展示手段活泼。通过场景复原、动画演示、模拟操作等声光电高科技手段展示展品的内涵,以更加直观浅显的形式提高了观众与展览的互动,围绕展览内容精心组织活动,吸引观众参观的兴趣。比如“萧山历史名人”陈列,结合实际,我们分三个层次进行陈列布展:第一层次,如唐代大诗人贺知章、民族英雄葛云飞、画坛巨匠任伯年等10位最有影响力的名人,以模拟场景的形式安排较大空间进行展示宣传;第二层次采用实物陈列、图片上墙、文字说明等形式展示,第三层次百位名人通过多媒体资料库搜索的方式呈现展示,观众根据需要可以自行查阅。这里展示了萧山先贤们的伟大业绩和崇高品德,也是萧山历史的缩影,透过名人则从一个侧面展示了萧山的历史文化发展脉络,体现和宣扬了萧山的人文精神。三是临展选题灵活。博物馆在做精做优固定陈列的基础上,需要花更多的精力不定期地举办临时展览,拓宽博物馆的生命力,以更广泛的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效益。在展览主题的选择上要充分突显灵活性。地域文化特色是一个地区区别于另一地区的显著标志。在城市高速发展的今天,城市面貌已趋于雷同,用地域文化特色展览教育市民,可以增强其文化的个性意识;可以丰富城市文化内涵,提高城市文化品位,张扬城市文化个性,同时地域文化特色是当地独有的文化资源,在当地百姓中有着深厚文化根基,办这样的展览当然深受当地百姓的欢迎。如2012年6月推出的“萧山花边精品展”就是以萧山的花边文化为基点推出的一个展览,展览将经济与文化结合,将物质跟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通过现场挑绣技艺展示与花边实物展览,对萧山花边发展的百年历史进行了全面的回顾,也是对萧山曾经的传统产业的肯定,更是对该手工技艺的传承和弘扬,勾起了许多人对“挑花挑出三层小洋楼”的那个年代的回忆,实现了服务社会、教育大众的目的。
三、以文化为魂,开发博物馆创意产品
创新博物馆体制机制,深入挖掘与博物馆藏品和展览内容相关的民族传统文化元素,设计、制作丰富多彩的博物馆文化产品,拓展和延伸博物馆的教育、传播和服务功能,使博物馆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博物馆文化产品的开发,是博物馆扩大影响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博物馆延展教育功能、拓宽服务渠道的重要途径。但博物馆的文化产品又不同于普通商品,在开发过程中,我们认为要注意以下原则:首先,博物馆的文化产品开发应以消费者的需求为导向,改变以往博物馆纪念品的价格高不可攀,普通人不敢问津的局面,充分注重高档化和平民化结合,同时兼顾实用性。一方面要因地制宜,开发出有地域特色的高档次、高品位的文化产品,以满足活动馈赠、研究欣赏等需求。萧山博物馆研发的越窑青瓷文房用具、茶具等系列产品是采用本地原料,恢复一千七百多年前西晋时期烧造越窑青瓷的生产工艺和唐代越窑“秘色瓷”烧造工艺研制而成。产品在一定区域内有较高的美誉度,受到大众的欢迎,满足公众“把博物馆带回家的愿望”。另一方面我们还应考虑大众需求,开发成本低、价格低的纪念性文化产品,满足普通观众的需求。其次,在财政允许的情况下,要不断开拓多元的销售渠道。除了博物馆礼品部经营这种传统的销售渠道外,还可以与其他社会机构合作,开设网上商店等,借助社会力量扩大宣传范围。网店的营销模式,符合时展的趋势,同时也为人们购买相关文化产品提供了便利。再次,应当积极推进馆际合作、与企业合作的文化产品开发模式,围绕“文化”这一核心,有效整合资源,形成优势互补,将文化创意产业工作推向更高层面。
四、以网络为媒,延伸博物馆服务功能
当今世界是知识化、智能化、信息化的时代。以电子信息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已成为推进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也为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广开门路。随着网络及信息产业高速发展,数字化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工作方式及受教育的方式。数字博物馆也应运而生,数字博物馆最大的优势是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突出了自身优势,以藏品特点、展览风格和研究成果取胜,在远程教育中,形成了互联网上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这是一次飞跃,达成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的目的。不出门就可以跨越时空,访问那古老的文明,无论是想一睹跨湖桥八千年的独木舟,还是要领略良渚文化的玉石文明,亦或是泥与火的文明从陶到瓷的发展历程,只要鼠标轻轻一点,就会展现在眼前,所需要的各种信息,均能轻松获取。数字博物馆不受开放时间限制,人们可以在网上随时了解到博物馆的最新动态,有利于互相了解,加强博物馆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总之,数字博物馆的出现,克服了传统博物馆在空间、时间、内容等方面的限制,满足了人们随时随地参观博物馆的需求,使博物馆的教育、服务功能得到了更广泛化和多样化的发挥。博物馆收藏的是古老的传统、遥远的文明、历史的沉淀,但我们要掌握并进行合理利用最前沿的技术手段,来提升信息传播的及时性、广泛性,扩大影响力。
关键词 流动博物馆;展览;提升
流动博物馆以主题展览为基本单位,将原博物馆的陈列展览微缩化,并带出博物馆展示,为受众普及科普知识,培养受众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兴趣。为使公众了解丰富的文物知识、悠久的历史文化、神奇的科技原理、奇妙的大千世界,我国的博物馆工作人员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积极探索博物馆展示、教育新途径,实行走出去的博物馆展示方式。如各博物馆纷纷开展的"送展下乡"、"送展进校"等活动,贴近群众,扩大受众。笔者理解为,此类活动是我国流动博物馆巡展的前身。
2010年,中国科协开始在山东、四川、云南、甘肃、宁夏等九省区开展中国流动科技馆巡展试点工作。截至2012年7月,中国流动科技馆已到达45个市县,共接待公众190万人次,受到了公众的欢迎。中国科协也将会在总结试点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于2013年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中国流动科技馆巡展工作。可见,中国流动科技馆的巡展工作正开展得如火如荼。那么,如何建成流动博物馆,如何把博物馆服务送到基层和偏远地区的公众身边,让至今不能共享博物馆资源的公众,也能享受到科普公共服务,是博物馆工作人员努力的方向。因此,对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来说,充分认识流动博物馆的特点,理清当前可以进行流动展览存在的问题,才能有效提升博物馆展览质量。
1 流动博物馆馆的特点
1.1 平易近人。众所周知,传统意义上的博物馆场地固定,展厅固定。博物馆的这种不可移动性,使得受众必须亲自前来参观,从而给人一种高高在上,不可亲近的感觉。如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位于自贡市釜溪河畔,龙峰山脚下,以清代陕西盐商投资兴建的西秦会馆为馆址,馆内有中国井盐科技史陈列展示井盐文化知识。因而众多学生、当地群众以及省内外的游客,纷纷前来了解中国近两千年的井盐生产历史。然而据调查,自贡很多村、镇的孩子们,仅管对会馆建筑、盐业科技充满好奇,但却无缘到盐业历史博物馆参观学习。而现在的流动博物馆,可以采用专题讲座、大篷车等形式,送展到校,送展下乡,甚至送展到偏远山区、民族地区、革命老区等群众很少有机会接触到博物馆的地区,使更多的人享受到博物馆资源。如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在开展"神奇的盐都,可爱的家乡",走进校园科普讲座活动中,孩子们全神贯注听讲座,争先恐后看展板,一张张天真稚嫩的面孔,透着好奇、兴奋与满足。因而,把博物馆"沉"到基层,把展览办在百姓家门口的这种送上门的服务,就尤显得博物馆态度平和,平易近人。
1.2 量身定做。博物馆的服务工作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因而流动博物馆的展品要针对不同对象"量身定做"。如走进校园的专题讲座,要考虑到孩子们的理解能力,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还可以根据学校情况,利用幻灯片展示,使讲解图文并茂;送展进社区活动,可使语言方言化、生活化,便于群众接受。
2 展览存在的问题
2.1 内容单一。井盐文化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流动展览可以整合盐文化资源,来组织、策划和制作一些具有较高水平的展览,进行巡回展出。就目前情况来看,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离形成丰富完整的流动博物馆还有很大差距。其流动展览的展示内容单一,主要集中在西秦会馆艺术展和中国井盐生产科技史展览上。盐业历史博物馆的这两个展览涵盖了该博物馆基本陈列展示的主要内容,但与庞大驳杂的自贡井盐文化相比,则内容单一,略显单薄。
2.2 形式简单。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的两个常设流动展览,图文相配,以展板的形式展出,相对于现在博物馆展示上常用的声、光、电等多媒体技术展示手法来说,形式相对单一。另外,以在校学生为主要受众对象的科普讲座内容缺少个性,所有学生听到的讲座内容完全一样,致使讲座活动缺少活力和启发性。并且,这些讲座不能与学校教育特别是学科课程、实践活动结合起来,虽然丰富了学生的第二课堂,但不能有效发挥对学校教育的补充功能。
3 展览提升的途径
3.1 展示内容的扩展。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如何整合盐文化资源,设计制作出有地方特色的、较高层次的流动博物馆展览,并纳入到四川省巡回展览中进行交流展出,甚至与境外的博物馆进行交流,与国际接轨,从而扩大博物馆的影响力,需要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是要依托藏品,展示特色文物。盐业历史博物馆主要收藏、研究和陈列中国井盐历史文物;珍藏有世界上唯一的一套古代钻井、治井工具群,完整地展现了中国井盐生产技术发展的历史画卷;展现两千多年来我国井盐业在钻井、采卤、输卤、制盐和天然气开采利用等方面的恢宏历史和卓越成就。因此,盐业历史博物馆在巡展中,可以有针对性地展示井盐生产工具,展示以"中国最古老股票"为代表的一大批盐业契约、档案,展示凿井的"工作日志"岩口薄等,向受众介绍古代先辈们如何利用这些工具,创造世界钻井史上的奇迹,如何为人类文明做出卓越贡献。
二是要立足特色,发挥专业优势。盐业历史博物馆以盐史文物为特色资源,有几十位从事盐史研究的专家、学者及工作人员,创新展览,来展示井盐生产历史和科技文化。如2011年,在参加中国科协和中国科技馆举办的全球流动展览,即《中国古代机械成就展》活动中,盐业历史博物馆设计、制作的参展模型《古代井盐开采机械》,展品技术精湛,设计精美,制作精细,用现代技术把千年盐都钻井采卤技术的魅力凸现出来。这一项目是博物馆发挥专业优势,制作特色展览,所进行的有益探索。
三是要深入研究,挖掘盐文化资源。盐文化是自贡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广泛,凡与盐相关的生产方式、生产技艺、制度、风俗、人物、建筑等都可以视作盐文化。盐业历史博物馆在设计展览时,可以将井盐文化分类整理,形成类型较为全面的一系列展览,开展展示教育活动。如盐场人物展,展示自贡曾经显赫的盐商家族;西秦建筑展,展示西秦会馆、王爷庙等特色建筑;盐都风俗展,展示由井盐生产而形成的盐都风俗等。这些展览内容丰富,各成体系,可以全面展示自贡井盐文化,弘扬自贡历史文化,而且便于巡回展出。
3.2 展示手段的改进。展示内容和展示手段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好的内容需要好的展示形式来表现,因而需要适应时展的要求,采取多样化形式,吸引、激发和满足受众的需求。如今,现代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图形显示技术的发展,为博物馆的展览提供了广阔空间。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在设计流动展示时,要更新目前单纯的以专题讲座和展板展示为主的展示方式,借助高科技媒介,让新型电子产品为流动博物馆展览服务,以激发观众的兴趣和好奇心,深化观众对展品的理解。
参考文献
[1] [1]张瑛.论博物馆流动展览的有序发展[A].回顾与展望:中国博物馆发展百年-2005年中国博物馆学会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