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超声在临床中的应用范文

超声在临床中的应用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超声在临床中的应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超声在临床中的应用

第1篇:超声在临床中的应用范文

长春市中心医院电诊科,吉林长春 130000

[摘要] 目的 探讨超声在早期诊断小肝癌临床中的应用及价值。方法 选取在2011年5月—2013年5月间,来我院通过灰阶超声和彩色多普勒超声确诊为小肝癌的患者为6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小肝癌的超声表现。结果 低回声患者病灶在0.5~1.0 cm 为28例,1.1~2.0 cm为10 例,2.1~3.0cm 为9例;强回声患者病灶在0.5~1.0 cm为3例,1.1~2.0 cm为2 例,2.1~3.0 cm为1例;等回声患者病灶在0.5~1.0 cm为8例,1.1~2.0 cm为2 例,2.1~3.0cm为5例。彩超病灶在0.5~1.0 cm为5例,检出率71.4%,1.1~2.0 cm为24 例,检出率92.3%,2.1~3.0cm为34例,检出率97.1。灰阶超声病灶在0.5~1.0 cm为4例,检出率57.1%,1.1~2.0 cm为21例,检出率80.7%,2.1~3.0cm为31例,检出率88.6%。结论 超声在早期诊断小肝癌是比较理想的定性诊断手段,对于小肝癌的早期诊断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

关键词 ] 小肝癌;超声;早期诊断

[中图分类号] R735.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6(c)-0116-02

小肝癌又称为亚临床肝癌或早期肝癌,其死亡率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位列第三位。小肝癌具有体积小,生长较慢、恶性程度普遍较低、发生转移的可能性小等特点,大多数患者能够获得手术治疗。近年来,随着乙肝人群、化学致癌物质的影响,其发生机率也逐年呈上升趋势。有学者调查认为[2],污染的水质及营养的过剩与缺乏与小肝癌的发生有密切关系,其中含有六氯苯、苯并芘、二溴乙烷、二溴乙烯等致癌物。目前,影像技术的发展为肝癌的早期发现提供了可靠的保证[3],临床准确诊断是提高肝癌患者生存率的关键。为探讨超声检查在小肝癌中的诊断价值,对2011年5月—2013年5月间,来我院通过灰阶超声和彩色多普勒超声确诊为小肝癌的患者为6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5月—2013年5月间,在我院经超声确诊为小肝癌的68例患者,男 为49 例,女为19例,年龄在39~78岁间,平均年龄在(53.5±5.8)岁。我国的小肝癌标准是[4]:单个癌结节最大直径不超过3 cm;多个癌结节数目不超过两个,其最大直径总和应小于3 cm。患者病灶在0.5~1.0 cm为 7例,1.1~2.0 cm 为26 例,2.1~3.0cm 为35例;单个癌结节57例,2个癌结节11例。

1.2 超声仪器

灰阶超声仪[5]采用为东芝SSA 240A和Aloka SSD 1200型,探头频率为3.5 MHz;彩超采用PHILIPS5500型多普勒超声仪[6],探头频率2.6~3.5 MHz。

1.3 检查方法

检者检查前4~6 h禁食,检查前10 min饮水500~800 mL,让患者保持仰卧位,常规先用灰阶超声进行肝脏的肋间、 肋下及剑突下等不同部位的纵切、斜切及横切扫查,显示整个肝脏的图影,发现并记录病灶的个数、大小、形态和表现等,当灰阶超声显示不明确时,可以行彩超检查,观察病灶内短杆状或树枝状山流信号,动脉型和(或)静脉型血流频谱。从多方向、多切面证实病灶的存在,通过增强对比度、开启谐波等方法突出病灶的回声,注意沿左右肋缘下声束斜向上方扫查,必要时行细胞学检查。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录入spss 15.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数据资料以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表示,两组比较采用t检验,认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小肝癌的灰阶超声表现

通过对我院的68例小肝癌患者进行灰阶超声检查分析,结果显示病灶呈圆形或者椭圆形,低回声患者病灶在0.5~1.0 cm 为28例,1.1~2.0 cm为10 例,2.1~3.0 cm为9例。强回声患者病灶在0.5~1.0 cm为3例,1.1~2.0 cm为2 例,2.1~3.0 cm为1例。等回声患者病灶在0.5~1.0 cm为8例,1.1~2.0 cm为2 例,2.1~3.0 cm为5例。见表1。

2.2 彩超和灰阶超声对小肝癌的检出情况

通过对我院的68例小肝癌患者行彩超和灰阶超声检查分析,结果显示彩超病灶在0.5~1.0 cm为5例,检出率为71.4%,1.1~2.0 cm为24 例,检出率为92.3%,2.1~3.0 cm为34例,检出率为97.1。灰阶超声病灶在0.5~1.0 cm为4例,检出率为57.1%,1.1~2.0 cm为21例,检出率为80.7%,2.1~3.0cm为31例,检出率为88.6%。见表2。

注:P<0.05。

3讨论

在我国,每年大约有10余万人死于肝癌,占所有癌症的5.6%[7],肝癌发病隐匿,一旦出现临床症状,其病程大多进入中晚期。因此,早期诊断和治疗是提高患者生存率的关键。超声可以反复多次、多和多切面显示病变部位,显示病灶的形态、大小、回声等,具有方便快捷和敏感性高的特点,成为目前临床上诊断小肝癌的重要手段。肝区疼痛是小肝癌首发症状,表现为右上腹部肝区间歇性、持续性钝痛或刺痛,可自行缓解,易误诊为胆囊炎。肝癌细胞进行增殖的消耗,可导致营养不良引起消瘦。其病理特点为,①小肝癌的分化多与癌灶大小有关。②小肝癌具有膨胀性生长和浸润性生长的特点。膨胀性生长呈球形,边界清楚,大部分有包膜;浸润性生长边界不规则,无包膜,伴炎性浸润。③约30%的小肝癌镜下见血管内癌栓。④小肝癌癌周多有肝病背影。从我院的研究中发现,有68例患者中低回声患者病灶在0.5~1.0 cm 为28例,1.1~2.0 cm为10 例,2.1~3.0 cm为9例。强回声患者病灶在0.5~1.0 cm为3例,1.1~2.0 cm为2 例,2.1~3.0 cm为1例。等回声患者病灶在0.5~1.0 cm为8例,1.1~2.0 cm为2 例,2.1~3.0cm为5例。彩超病灶在0.5~1.0 cm为5例,检出率为71.4%,1.1~2.0 cm为24 例,检出率为92.3%,2.1~3.0 cm为34例,检出率为97.1。灰阶超声病灶在0.5~1.0 cm为4例,检出率为57.1%,1.1~2.0 cm为21例,检出率为80.7%,2.1~3.0 cm为31例,检出率为88.6%。从本组研究结果中表明,在诊断小肝癌中,彩超和灰阶超声可以互相借鉴和应用,可提高小肝癌的检出率和诊断的正确性,与国内相关研究[8]相近。

综上所述,超声在早期诊断小肝癌中检出率高,易于早期发现,同时对病灶定位准确,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参考文献]

[1] 宋卫香,王志刚,张群霞,等.携紫杉醇和Herceptin高分子造影剂联合超声体外寻靶及显影效果研究[J].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2012,32(2):445-446.

[2] De Ledinghen V,Laharie D,Lecesne R. Detection of nodules in liver cirrhosis: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 or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A prospective study of 88 nodules in 34 patients[J].European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2002,(2):159-165.

[3] Giorgio A,De Stefano G,Coppola C,Contrast-enhanced sonograph in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s in cirrhotic patients:comparison with contrast-enhanced ultrafast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J].Anticancer Research,2007(6C):4263-4269.

[4] 叶军,陈卫华,凌月蓉,等.小肝癌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C]//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第八届全国腹部超声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10:107-109.

[5] 独建库,李冠海.医学影像学在小肝癌诊断中的应用[J].山西医药杂志(下半月刊),2012(8):239-240.

[6] Danhier F,Vroman B,Lecouturier N. Targeting of tumor endothelium by RGD-grafted PLGA-nanoparticles loaded with paclitaxel[J].Journal of Controlled Release,2009:166-173.

[7] Leen E,Angerson WJ,Yarmenitis S. Multi-centre clinical study evaluating the efficacy of SonoVue(BR1),a new ultrasound contrast agent in Doppler investigation of focal hepatic lesions[J].European Journal of Radiology,2002(3):200-206.

第2篇:超声在临床中的应用范文

【关键词】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法;造影剂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3-0078-01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时从肘静脉注入造影剂,借助特定滤光片及眼底照相机观察造影剂在眼底血管内随血液流动及灌注的过程。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术广泛应用于眼底疾病的诊断中,是治疗眼底疾病的参考依据之一 [1]。在实际临床操作中发现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术极易受各种因素影响致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甚至使生命安全受到威胁[2]。本文通过分析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法的主要流程和注意事项为超声造影在眼科诊断中的应用提供借鉴。

1. 造影前准备 ①造影前调查患者是否有过敏史,为避免造影出现意外应对患者做全面检查。对于青光眼患者,因其不能散瞳也就无法造影。②为在出现意外时及时抢救患者应提前备好抢救物品及药物。③进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应准备三通双通注射器。两副注射器分别抽取5ml 0.1% 荧光素钠稀释液和5ml 10%荧光素钠溶液后做标记按顺序摆放于无菌盘内备用。④ 进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前了解患者病情和身体机能状况,初步评估患者在暗室中可能出现的生理状况。告知患者造影的大致流程,获得患者的主动配合。对于可能出现的不良症状也要让患者做好心理准备,避免到时候患者紧张过度无法配合完成造影。患者眼球的配合是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成功的基础。⑤提前半小时至一小时开始散瞳,充分散瞳有利于眼底周围图像拍摄完全,降低漏检率。⑥造影前半小时给患者服抗过敏药物。

2. 造影中的配合 ①避免光线的影响在暗室中进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让患者提前适应暗室环境可以有效缓解因为不同程度视障而引起的焦虑、恐慌等情况。让患者在暗室门口停留一下来适应暗室环境。保持患者心情平静是为了确保其在陌生状况下能积极配合检查。②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时患者尽可能的少眨动眼睛保持眼睛睁大状态,健侧眼的注意力需集中在红色指示灯上达到固定眼球的效果。避免造影镜头受到污染影响观察,给患者佩戴口罩防止说话、咳嗽和打喷嚏飞溅的唾沫。③用支架固定患者头部,坚持固定姿势15分钟。④在前臂正中静脉或贵要静脉进行穿刺,先缓慢推入0.1% 荧光素钠稀释液 5ml,在患者没有不良反应的情况下再进行相关处理。拨通通向装有10%荧光素钠溶液的注射器时3至5秒内快速推注药物,并从刚开始推注时进行计时。⑤惧光或眼睑皮肤松弛的患者不能按照医生意愿转动眼球充分暴露出病变部位,此时要对其上下眼睑进行有效固定。⑥术后不能直视强光、尿液发黄属于正常现象。药液随着尿液排出所以呈黄色,短时间就可消失。

3. 不良反应的处理 ①快速推注造影剂造成荧光素钠占据一较长节段血管,这段荧光素钠经血液循环系统达大脑后,造成大脑短暂缺氧引发个别患者恶心呕吐、晕厥休克,甚至出现心脏骤停的现象。②尽管只有极少数患者使用荧光素钠出现了过敏反应,但出于对患者的负责依旧有进行过敏试验的必要性。③4至5秒内在肘静脉完成推注是为了保持荧光素钠在血液的高浓度。注意观察注射时患者肘静脉是否发生水肿现象并随时关注患者是否出现了局部疼痛现象。万一药液出现渗漏应立刻停止注射。对患者做施加压力处理,更严密观察患者情况,直到水肿、疼痛等不良反应消失。④若出现一过性恶心,患者应尽力做深呼吸。适当抚慰患者消除其紧张情绪。⑥虽然国内报道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法引发病死率较低,但国外报道的病死率却较高。因此,为应对随时可能出现的紧急状况应在造影检查的过程中备好各种抢救药物与器材。⑦术后6至12小时内皮肤和球结膜发黄,24至36小时内尿液呈黄色,均属正常现象对身体无影响。⑧尽管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不会对孕妇及胎儿产生较大影响,但尽量避免对孕妇作此项检查。

4.讨论

4.1充分散瞳作为造影检查前至关重要的一环可以明显减小漏诊率。若是散瞳不充分瞳孔过小不利于对眼底周边图像的拍摄。散瞳直径低于5mm的患者造影可观察部位大大缩小,重要的病变部位易漏检。

4.2在造影操作过程中熟练的技术运用是成功的第一步。一次性完成静脉穿刺的成功率对于将造影剂送入眼底的时间有很大的影响。荧光素钠药液从肘静脉以血液的速度沿着血液方向直达眼底的时间大约为15秒,但造影拍片开始连续拍摄是在注射荧光素钠 10秒后。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法的短板就在于脉络循环时间太短,因此需在推药时进行计时精确把控时间较早开始拍摄。

4.3整个操作过程离不开患者的支持与配合。让患者正确认识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技术,消除对检验结果的疑惑避免操作过程患者表现出恐惧、紧张的心理。所以提前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是有必要性的。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的操作过程略微复杂,应在术前让患者对此有所了解,如有效的注视指示灯的办法从而更好配合医护人员进行检测。

4.4国内目前超声造影在眼科中的应用正处于发展阶段技术尚不成熟,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法

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其能检测的疾病种类有限例如视网膜血管性疾病、黄斑病变等,这就给超声造影在眼科疾病中的应用留出了发展空间、提供了充足的参考资料。

参考文献

第3篇:超声在临床中的应用范文

【关键词】  肾肿瘤;超声检查,多普勒

     实体肿瘤若仅依靠弥散作用获取氧和营养仅能生长到几个mm3,直径大于1mm的肿瘤通常必需生成肿瘤血管以提供足够的氧和营养,恶性肿瘤的肿瘤血管在形态学及血液动力学特征上均显著不同于良性肿瘤。良性肿瘤血管多属于正常血管,血管分支规则,排列有序,动脉分支由粗到细,有完整的内皮和肌层结构;相反,恶性肿瘤的肿瘤血管有大量不规则的分支,并可以形成突然膨大的结,血管排列紊乱,呈放射状穿入肿瘤内,易成角,通常可见邻近血管间的连通。在血液动力学方面,恶性肿瘤血管存在动静脉交通;肿瘤内缝隙间压力可引起低速血流;动脉末端常常不是毛细血管网,而是畸形的盲端袋;内皮细胞间的缺口造成的异常渗出;血管壁的肌层发育不良,造成的血管收缩不良而形成不规则血流等也构成恶性肿瘤血流的特点[1~3]。因此诊断分析肿瘤的血管、血流特点,可为判断肿瘤的良恶性提供非常重要的信息;同时,恶性肿瘤的生长潜能、早期转移、对治疗的反应、预后等均与肿瘤血管密切相关[4,5],这些信息还将为临床制定科学的个体治疗方案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近年来关于超声造影剂的研究获得了极大的发展,目前静脉内注射超声造影剂能提高血流的回声,增强多普勒信号,提高低速细小的血流的检出,同时,造影剂增强谐波成像能显示肿瘤的微血管,进行肿瘤的微血管实时成像,为肾脏肿瘤的评估提供了新的平台。

    1   超声技术简介

    1.1   超声造影剂

    目前的超声造影剂由静脉内注射的微泡构成,这些微泡大大增加血管内反射体的数量,因而提高了血管的背向散射强度。最早的微泡由空气构成,主要经心导管注射心室造影,而后发展的经静脉注射的微泡相当大,能被肺的毛细血管床所截获,只能进行右心房右心室的增强。造影剂的进一步发展是控制了微泡的直径小于7μm以便能通过肺循环;使用惰性气体代替空气,惰性气体不易溶于血浆,提高了微泡在血管内存在的时间;同时包裹微泡的各种外壳阻止微泡扩散入周围的血浆,进一步增加了其稳定性。临床上使用的微泡必须能承受肺、毛细血管、左心室的压力,能经静脉注射,并且无严重的毒副作用。尤其是无肾脏毒性,以便能成为因碘过敏或肾功能衰竭而不能进行ct扫描的患者的替代品。与ct造影剂不同,超声造影剂是血管内造影剂,不会分泌入集合系统,而且无肾脏毒性[6]。

    1.2   微泡特异性超声成像技术(灰阶或谐波超声造影)

    早期超声造影剂主要应用在彩色与能量多普勒超声中,用于提高对更深、更细小的血管及低速血流的检出或提高对血管检查的成功率(如肾动脉),但彩色与能量多普勒技术并不能检测器官的微循环状态(如肝和肾)。当将谐波技术应用到超声造影剂中时,超声影像又有了一次革命性的发展。超声波在传播过程中,声压呈强弱交替的方式向前运行,局部声压是影响造影剂微泡振动方式的主要因素,同时微泡的振动也与微泡气体成分和外壳的物理性能有关。如果微泡暴露在足够能量的声波中,微泡的膨胀运动幅度大于压缩运动幅度,即产生谐振,收集微泡的谐波信号,滤去组织的基波信号,就可得到仅仅由微泡构成的微血管影像。可以对组织器官进行实时动态造影成像,即灰阶超声造影。主要的灰阶超声造影技术有反向脉冲法、c-cube法、编码谐波血管造影法等,与不同厂家的不同机器有关[6,7]。

    声束与微泡的相互作用较复杂,主要与局部声压有关,它取决于超声频率、输出能量的大小及靶器官的深度,通常以mi表示。在低机械指数时,微泡可稳定地保持谐振状态不被破坏,造影剂有效时间延长,便于进行连续、动态观察病变在脏器的不同灌注时相微泡造影的变化。高机械指数时,血管及血窦内的微泡被破坏,产生短暂的、强烈的非线性信号。因此,间隔一定的时间(使微泡重新进入)重复给予高机械指数脉冲,可以间歇地得到靶器官的微泡造影成像。

    2   超声技术在肾脏肿瘤及肿瘤样病变中的应用

    2.1   肾   癌

    超声造影剂在肾脏中应用最多的是肾脏肿瘤的检出和评价,肾脏肿瘤占新发现的恶性肿瘤的2.6%,肾癌的5年生存率对于ⅰ、ⅱ、ⅲ、ⅳ期的患者分别为91%、74%、67%、32%[8]。肾癌是肾肿瘤中最常见的病变,占肾肿瘤的90%~95%。常规超声检查对肾小肿瘤的检出不如ct敏感,对0~5mm的肾肿瘤,ct与超声检出敏感性分别为47%与0;5~10mm肾肿瘤,ct与超声的敏感性分别为60%与21%;10~15mm的分别为75%与28%;15~20mm的分别为100%与58%;20~25mm分别为100%与79%;25~30mm分别为100%与100%。10~35mm的病变中,ct与超声的定性(囊或实性)诊断的正确率分别为80%与82%[9]。超声的优势在于能较准确地区分病变的囊实性,尤其是ct扫描中发现的小病变,由于部分体积效应的影响,往往需要患者进行超声扫描明确其囊性或实性。传统的超声扫描对肾实性肿瘤的定性诊断常依据肿物的回声高低,有无包膜,内部有无坏死,后方有无声衰减等来鉴别肿物的良恶性。由于这些征象都不是特异性的,而且大部分肿瘤并无上述征象,所以在常规腹部扫查偶然发现肾脏肿瘤后,患者尚需进行ct增强扫描以明确肿物的良恶性。彩色及能量多普勒超声的临床应用,使超声科医生能根据肿物内部血流的分布及血管的形态特点及血流动力学特点来判断肿物的良恶性。当我们将超声造影剂用于肾脏肿瘤的诊断中时,不仅可以更准确地判断肿物的囊实性,更可以探查到肿瘤内部的细小低速血流,提高血流检查的敏感性及准确性,运用谐波造影技术,还可得到肿物早期动脉灌注和肿物微循环状态的信息。有望提高超声对肾脏肿瘤的检出率及定性诊断的正确率,使患者在腹部超声偶然发现肾脏病变时,其心中的疑惑可以在离开超声检查室得到合理的解释。从而减少其转而求助于其他检查需花费的昂贵的费用及等待的时间。同时碘过敏及肾功能衰竭者无需ct即可获得满意的肾脏造影增强扫描。

    戴晴等[10]对19个肾癌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造影增强扫描,造影后19例肾癌均有血流信号增强,包括4例造影前无血流信号肾癌,表现为血流信号明显增多,信号明显增强,血流显示段延长,分支更清晰完整。造影增强超声明显改善彩超对肾癌血供的评价。

    同时,造影剂增强多普勒超声因为提高了对低速细小及深部血流的敏感性,使一些良性病变在造影后显示出血流信号或血流信号增加了,从而导致对一些良性病变的过度诊断。ascenti等[11]对41例肾脏高回声病变进行了超声造影剂增强的能量多普勒研究,将病变内血流信号分型作为诊断依据。将肿物内血流信号分为5型。0=肿瘤内无血流信号;1=肿瘤内局部点状或线状血流信号;2=肿瘤血管由外周伸向肿瘤中心;3=肿瘤血管由外周发出,并环绕肿瘤;4=混合型,指2型与3型混合型。有0~2型血流的高回声结节诊断为血管平滑肌脂肪瘤,3~4型血流信号诊断为不能定性病变,而如果肿瘤内血流信号分布与周围肾实质一致,则诊断为假性肿瘤。能量多普勒检出25例有血流信号,造影剂增强能量多普勒检出31例有血流信号。观察到25例的血流信号较造影前有增加,可以更好地进行血流的分型。但造影剂增强能量多普勒的诊断准确率为56%,而普通能量多普勒的诊断准确率为59%。

    灰阶超声成像因为能提供肿瘤的微血管信息,因此很多学者在肿瘤的定性诊断中将目光投向了造影剂增强谐波成像。造影剂增强谐波成像能增加96%的患者诊断信息,包括提高病变的显著性,病变的勾画及排出假性病变,在64%的病变中提高了诊断信心[12]。造影剂增强高机械指数谐波间歇成像时,小于3cm的实性肾癌表现为强而均匀的动脉期增强,与肾实质比较为等回声或略低回声,在延迟相(90s后)可见增强程度逐渐下降。大于3cm的肾癌表现为强而不均匀的强化,强化区局限于某些肿瘤区,而在彩色多普勒上的无血管区及低血供区则无强化,在注射造影剂后,这些区域的轮廓更清晰。实性肾癌增强灰阶值动脉期为360±947,晚期动脉相为293±879,较造影前有显著的提高[13]。

    也有学者针对肾癌在传统超声声像图上的一些特征性的表现进行了造影剂增强超声的研究:如假包膜。通常认为由纤维组织及受压的肾皮质形成的假包膜提示低组织学分级的肾细胞癌。ascenti等[14]将假包膜定义为灰阶超声上肿瘤周围的低回声晕,造影剂增强二次谐波灰阶影像上肿瘤周围缓慢增强带。造影剂增强灰阶超声检出12例假包膜(12/14),传统灰阶超声检出其中3例,而14例非癌性肿瘤无1例有包膜。假包膜的检出,不仅有助于肾癌的诊断,也有助于选择是否进行保留肾脏的肿瘤局部切除术。

    2.2   囊性肾癌

    对有复杂肾囊肿的患者,鉴别无需切除的良性囊肿和需手术探查或需手术切除的囊肿仍是泌尿外科医生们的难题。ct与mr鉴别良恶性囊肿的依据主要是判断有无强化,但对于小囊肿及囊壁小结节,常常受部分体积效应的影响而无法作出正确的判断。传统超声可以显示囊内细小的分隔,不规则囊壁的增厚及囊壁小结节,但不能增强,限制了其应用。虽然彩色超声能检出血流,但受流速及深度的限制。超声造影剂的应用,克服了这些不足,使超声对囊性病变诊断的准确率大大提高了。造影剂增强能量多普勒超声将难于定性的肾囊肿的诊断准确率由造影前69%提高到造影后77%。阳性预测值达100%,阴性预测值为57%[15]。

    灰阶超声造影能进一步提高囊性肾癌的诊断准确性[16],因为在细小血管不能被能量多普勒超声发现时,灰阶超声造影能看见实质的显著强化。灰阶超声造影对囊性肾癌不规则增厚的囊壁,囊壁结节,及囊内的实性及囊性成分的勾画更为清晰。但复杂的肾炎性囊肿与囊性肾癌一样有类似的动脉期囊壁的显著强化和延迟相造影剂的消退,两者的鉴别尚有困难。同时一些细小的分隔可能强化,少量的微泡通过分隔不是恶性囊肿的特征,显著的分隔的强化和壁结节的强化才更能提示囊肿的恶性特征,但这也不具有100%特异性[8,13]。

    robbin[6]建议造影剂增强超声对肾囊肿的处理原则如下:1型:单纯囊肿,没有恶性潜能,无需随诊。2型:囊肿内有少量纤细分隔或钙化,有很小的概率为恶性。用造影剂增强超声评价,如没有强化,则无需随诊,如有明显强化,结合ct,即使ct为阴性,也需要超声随诊。3型:囊肿内有较多细的分隔或厚的分隔,或有小的壁结节,可能恶性,采用超声造影剂检查,如没有强化,则结合ct,用超声随诊,如果明显强化,则考虑手术,如不手术,则必须进行随诊。4型:很多厚分隔,大的壁结节,或很多壁结节,很大可能是恶性的,采用超声造影剂检查,如果没有强化,则结合ct,超声随诊,如果有明显强化,考虑手术。

    2.3   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肾脏最常见的高回声的肿瘤是血管平滑肌脂肪瘤。forman等[17]报告小于3cm的肾肿瘤有77%是高回声的,大于3cm的肾肿瘤仅有32%是高回声的。肿瘤周围的无回声晕环和内部的囊性区有助于将肾癌从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中鉴别出来,但仍有很大一部分高回声的肾癌与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在常规超声无法正确诊断。一些学者对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进行了超声造影剂增强扫描的研究,认为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是低血供肿瘤,与肾癌富于肿瘤血管有所不同。

    戴晴等[18]发现在造影剂增强彩色多普勒扫描中,4例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中3例无强化,1例仅有轻度强化。造影剂增强的脉冲反向谐波间歇成像时,典型的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动脉期表现为内部点状造影剂进入,在动态扫描的各时相均无明显强化。客观分析肾癌与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强化程度,肾细胞癌强化程度明显较较典型的血管平滑肌脂肪瘤高。早期动脉相与晚期动脉相的p值分别为0.0004和0.0001[13]。也有不典型的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其造影扫描也表现为动脉相的强化和延迟相的造影剂逐渐消退。但量化分析,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强化程度仍不如肾细胞癌[13]。

    2.4   其他良性肿瘤

    肾脏除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外的良性肿瘤发病率低,关于其增强超声成像的文献很少见。quaia等[13]报告的1例ema(embryonal matanephric adenoma),其早期动脉相也有强化,延迟相肿瘤内造影剂逐渐消退,但强化程度较肾癌低。

    嗜酸细胞腺瘤多表现为突出肾轮廓的实性肿物,常规超声、ct无特异性,若能发现其中心星状瘢痕则为特征性表现[19,20]。虽然文献中无嗜酸细胞腺瘤的超声造影表现,但因为超声造影剂能提高血管检查的敏感性,有望显示其内部血管特点,所以对嗜酸细胞腺瘤诊断应有所帮助。

    2.5   肾脏假性肿瘤

    突出的bertin肾柱,胎儿小叶(fetal lobulation)或驼峰常被误认为是肾肿瘤,尤其是对不熟练的超声操作者。通常因为各向异性效应的影响,bertin肾柱回声可略高;胎儿小叶突向表面;肾锥体较深地进入肾窦内;易被误认为是占位性病变。有了超声造影剂,在彩色或能量多普勒模式或灰阶超声模式下,可以清楚显示由肾门向皮质分支走行的正常血管,从而排除肿物的存在[6,11]。所以能评价肾脏的血管,皮质厚度,椎体的空间的造影剂增强超声扫描,对不熟练的超声操作者尤其有帮助。当造影剂增强超声能广泛运用于临床工作中时,可能会成为我们的常规方法用于除外肾的假性肿瘤,而不用求助于更昂贵的ct或mr检查。

    3   小   结

    超声造影剂在肾脏的应用,仍然处于探索阶段,但我们已经可以看到其广泛的应用前景[21]。造影剂增强超声可以取代ct在复杂肾囊肿的诊断和随诊中的作用,避免其昂贵的价格和造影剂的肾毒性及x线的辐射。造影剂增强超声可以增加我们对肾肿瘤的定性诊断信心,减少病人和临床医生的疑惑。造影剂增强超声能有效地排除肾脏假性肿瘤,从而避免不必要的ct或mr检查。

【参考文献】

  [1] weidner n, semple jp, welch wr, et al. tumor angiogenesis and metastasis-correlation in invasive breast carcinoma[j]. n engl j med, 1991, 324(1):1-8.

[2] kook sh, park hw, lee yr, et al. evaluation of solid breast lesions with power doppler sonography[j]. j clin ultrasound, 1999, 27(2):231-237.

[3] raza s, baum jk. solid breast lesions: evaluation with power doppler us[j]. radiology, 1997, 203(1):164-168.

[4] grossniklaus he. tumor vascularity and hematogenous metastasis in experimental murine intraocular melanoma[j]. trans am ophthalmol soc, 1998, 96(5):721-752.

[5] ortéga n, sordello s, plou?觕t j. tumoral vascularization: physiology and therapeutic prospects[j]. bull cancer,1997, 84(4):391-395.

[6] robbin ml. ultrasound contrast agents: a promising future[j]. radiol clin north am, 2001, 39(3):399-414.

[7] lencioni r, cioni d, bartolozzi c. tissue harmonic and contrast-specific imaging: back to gray scale in ultrasound[j]. eur radiol, 2002, 12(1):151-165.

[8] robbin ml, lockhart me, barr rg. renal imaging with ultrasound contrast: current status[j]. radiol clin north am, 2003, 41(5):963-978.

[9] jamis-dow ca, choyke pl, jennings sb, et al. small (≤3cm) renal masses: detection with ct versus us and pathologic correlation[j]. radiology, 1996,198(3):785-788.

[10] 戴晴, 姜玉新, 张缙熙. 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评价肾癌的血管性——一种新的超声造影剂的应用价值[j].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1999, 10(3):179-181.

[11] ascenti g, zimbaro g, mazziotti, et al. usefulness of power doppler and contrast-enhanced sonography in the differentiation of hyperechoic renal masses[j]. abdom imaging, 2001, 26(6):654-660.

[12] barr rg, robbin ml, peterson c. definity-enhanced ultrasound imaging of the kidney in patients with indeterminate masses: value of contrast harmonic imaging with bolus and infusion administration[j].radiology,2001(suppl 221): 316.

[13] quaia e, siracusano s, bertolotto m, et al. characterization of renal tumors with pulse inversion harmonic imaging by intermittent high mechanical index technique: initial results[j]. eur radiol, 2003, 13(6):1402-1412.

[14] ascenti g, gaeta m, magno c, et al. contrast-enhanced second-harmonic sonography in the detection of pseudocapsule in renal cell carcinoma[j]. am j reoentgenol, 2004, 182(6):1525-1530.

[15] kim ay, kim sh, kim yj, et al. contrast-enhanced power doppler sonography for the differentiation of cystic renal lesions: preliminary study[j]. j ultrasound med, 1999, 18(9):581-588.

[16] ascenti g, mazziotti s, zimbaro g, et al. complex cystic renal masses: characterization with contrast-enhanced us[j]. radiology, 2007, 243(1):158-165.

[17] forman hp, middleton wd, melson gl, et al. hyperechoic renal cell carcinomas: increase in detection at us[j]. radiolgy, 1993, 188(2):431-434.

[18] 戴晴, 姜玉新, 常欣, 等. 超声造影对肾脏占位性病变的诊断意义[j].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1999, 20(4):199-201.

第4篇:超声在临床中的应用范文

[关键词] 床边超声心动图;房间膈缺损;封堵术

中图分类号:R541.1;R4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_816X(201 1)04_0282_02

DOI:10.3969/j.issn.1009_816X.2011.04.12

房间隔缺损(ASD)是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随着介入技术及材料的发展,ASD的介入封堵 治疗取得了较高的成功率。由于其痛苦小、住院时间短、风险小、恢复快、能治愈等优点, 更容易被患者接受。本文主要评价床边超声心动图在ASD介入封堵术中的指导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自2007年9月以来,住院我科经超声心动图诊断为ASD病人25例,其中巨 大型房间隔缺损3例,两孔型1例;年龄11~69岁,其中男9例,女16例。

1.2 方法:(1)术前严格把握手术的适应症:术前超声经胸骨旁四腔心、大动脉短轴、心 尖四腔心、剑突下上下腔及四腔切面估测房间隔缺损 直径,明确边缘状况和组织关系。入选病例为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直径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版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均以(x-±s)表示。ASD直径床边超声测量值与测量球囊测量值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P

2 结果

25例患者床边超声ASD直径测量值为(20.52±1.53)mm,球囊导管测量值为(21.41±1.52 )mm,两者无统计学差异(P>0.05)。25例患者包括3例巨大型ASD及1例两孔型ASD均 一次封堵成功,术后即刻超声心动图检查无残余分流,各瓣膜无病理性返流或原有返流加重 ,上、下腔静脉回流正常(见图1,2),手术成功率100%。

3 讨论

ASD是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发病率约占先天性心脏病的18%[1]。目前外科手术 治疗及介 入封堵治疗是纠正心脏解剖畸形,治疗ASD的有效方法。介入封堵治疗因其微创、安全、有 效收到患者青睐。近年来,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经验的积累,继发孔型ASD介入封堵治疗有了 很大的发展:如巨大型ASD、多孔型ASD、边缘不良型ASD等治疗取得了较高的成功率。 25例患者中有3例巨大型ASD及1例两孔型ASD采用肺静脉法均一次封堵成功。超声心动图在介 入封堵术前病例的筛选、指导术中封堵及术后随访中具有重要作用。尤其在术中,超声心动 图能观察封堵器位置是否正确,周边组织结构与封堵器的位置关系、监测有无残余分流及其 他并发症情况,对保证手术成功、减少术后并发症有重要作用。

术中超声心动图能反映心脏解剖结构,能够监测导管的方向和路径 ,避免在伸入左房时损伤房间隔。在释放封堵器时,能够观察封堵器两盘是否贴紧左右两房 ,避免在靠近二尖瓣、肺静脉等结构处打开;在超声监测下进行牵拉试验明确封堵器固定情 况,四腔心切面前后盘在ASD的左右两侧呈“工”字形;心尖五腔心切面两盘分别贴紧左右 房两侧骑跨于主动脉上;上下腔切面封堵器的形态必须与房间隔连线平行,左、右伞面分别 在房缺残端的左、右侧,靠主动脉和二尖瓣根部必须成“Y”字形都是封堵器位置良好的征 象。超声还能够随时监测二尖瓣、三尖瓣、主动脉瓣形态、活动,观察有无残余反流,对保 证手术成功、减少并发症有重要指导意义。

测量球囊被认为是测量ASD直径选择封堵器大小的金标准[2]。邱阳等[3] 报道超声可准 确估计ASD直径,球囊测量并不优于超声。术中我们分别用测量球囊及床边超声心动图测量A SD直径(采用心尖四腔或五腔心显示的缺损值),统计发现两者无明显差异。Ewert等 [4]报道了在无透视情况下仅行超声监测,经心导管封堵19例ASD患者成功。近年来 ,国内已有很多类似报道[5,6]。可见测量球囊在ASD封堵中已非必需。减少测量 球囊的使用可降低费用,避免球囊相关并发症如导致房性心律失常、球囊阻塞二尖瓣口及肺 静脉等[7,8]。

综上所述,在ASD介入封堵术中,床边超声心动图能够监测导管的位置,指导封堵器的 释放,监测封堵器位置、固定情况以及有无返流等并发症。床边超声心动图在ASD封堵术中 具有不可替代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王纯正,徐智章.超声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01.

[2]Mazic U, Gavora P, Masura J, et al. The role of transesophageal echocard iography in transcatheter closure of secundum atrial septal defects by the Ampla tzer septal occluder[J]. Am Heart J,200l,142(3):482-488.

[3]邱阳,郭燕丽,杨康,等.超声心动图与球囊导管测量在房间隔缺损封堵术中测量相 关性的研究[J].重庆医学,2008,37(4):345-347.

[4]Ewert P, Berger J, Daehnert I, et al. Transcatheter closure of atrial se ptal defects without fluoroscopy: feasibility of a new method[J]. Circulation ,2000,101(8):847-849.

[5]安金斗,王团结,郭保静,等.儿童先天性心脏病106例介入封堵治疗体会[J].郑州大 学学报(医学版),2009,44(5):1064-1065.

[6]戴兴,田巨龙,李玉峰.超声心动图在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封堵治疗中的作用[J].医 技与临床,2010,21(4):94-96.

第5篇:超声在临床中的应用范文

【关键词】 PICC; 超声引导; 赛丁格技术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4-0075-02

Application of PICC Placement by Ultrasound Guided with Modified Seldinger Method/ZHANG Jin-ju,DING Fang-fang.//Chinese and Foreign Medical Research,2014,12(4):75-76

【Abstract】 Objective:To analyze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upper arm placement of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 using ultrasound guidance and modified Seldinger technique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craniocerebral.Method:A total of 120 PICC patients who severe craniocerebral were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al group(n=60) and control group(n=60).Observationa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PICC puncture using ultrasound guidance and modified Seldinger technique,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traditional method.Result:The success rate of puncture between two groups had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P>0.05).The observation group after placing tube oozing of blood was low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P0.05).Conclusion: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 using ultrasound guidance and modified Seldinger technique can solve the disadvantages of puncture poor vascular condition difficult,but routine puncture method is the most suitable choice for patients with good vascular condition.

【Key words】 PICC; Ultrasonic guidance; Seldinger technology

First-author’s address:The First Hospital Affiliated to Anhui Medical University,Hefei 230022,China

目前国内较为先进的PICC置管技术为超声引导下的改良赛丁格技术行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技术[1],近年来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临床实践。神经外科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存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严重并发症和后遗症。患者的静脉因临床各种检测与治疗需被多次穿刺,从而受到不可估量的损伤,并可引起其他并发症[2]。为了保证治疗的有效性并减少颅脑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2012年12月-2013年6月笔者所在科室对120例颅脑损伤患者行PICC术,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2月-2013年6月笔者所在科室留置PICC管的患者120例,男86例,女34例,年龄22~88岁,平均(48.0±2.5)岁。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仪器与材料

巴德超声导引系统1台;经外周插管的中心静脉套管及组件(MST)或3F三项瓣膜PICC导管等。

1.3 方法

1.3.1 置管方法 由接受过PICC培训的专职护理人员根据适应证选择是否应用B超引导结合改良赛丁格技术行PICC术。超声引导下应用改良塞丁格技术行PICC 的适用于肥胖患者(体重指数>28 kg/m2)、水肿、反复静脉输液治疗致血管弹性差、肉眼看不见血管、手触摸不着血管、外周血管条件差的患者和需要快速或长期静脉输液抢救治疗的危重患者[3]。

观察组:超声引导下先寻找评估肘上关节2~4 cm最佳穿刺血管,在预穿刺点处做好标记并测量置管长度,消毒穿刺肢体,消毒范围为穿刺点上下各10 cm,左右至整臂。操作者穿无菌手术衣,铺无菌巾,无菌探头用保护套保护。穿刺前在超声引导下再次定位血管,左手固定好探头,保持探头位置垂直立于皮肤,右手持穿刺针在B超引导下以30°~45°刺入皮肤,穿刺成功后固定好穿刺针,将导丝经穿刺针芯轻轻送入,轻压穿刺点,体外导丝剩余10~15 cm,固定导丝撤出穿刺针。穿刺点边缘用2%利多卡因0.1~0.2 ml局部麻醉,扩皮刀钝性扩出0.3 cm 小切口,沿导丝送入插管鞘,使带扩张器的插管鞘完全进入血管,撤离导丝及扩张器,将导管自插管鞘内缓慢、匀速置入预期刻度,剥离套管,用超声探头探测锁骨下静脉、腋静脉、颈静脉,确定无异常后固定导管,X线摄片确定导管位置后记录。

对照组:在肘下两横指处选择静脉及穿刺点并测量置管长度,消毒穿刺肢体,消毒范围为穿刺点上下各10 cm,左右至整臂。操作者穿无菌手术衣,铺无菌巾,了解静脉走向,以20°~30°进针,穿刺成功后降低角度进针0.5 cm,保持穿刺针位置推进插管鞘,松开止血带并嘱患者松拳,用左手中指、无名指、小拇指按住穿刺点上方,右手撤出针芯。插管鞘下方垫无菌纱布并固定插管鞘,将导管自插管鞘内缓慢、短距离、匀速送入。当导管到达肩部时嘱患者下颌贴近插管一侧的肩部,插至预定长度时,嘱患者摆正位置,检查回血撤孔巾,固定导管,置管完成后摄X线片确定导管位置。

1.3.2 置管后护理方法 置管后由置管的静疗专科护士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告知带管期间注意事项,如置管侧手臂不可提重物、保持穿刺点清洁干燥等。置管期间维护按照2011版《临床护理实践指南》规范操作,每日观察两组患者导管情况,出现并发症及时处理。

1.3.3 评价方法 填写PICC置管患者一般情况表,内容包括患者的姓名、年龄、疾病名称、住院号、日期、置管侧手臂血管名称、置入长度、置管方法、使用材料。观察内容:记录两组患者置管成功率;观察置管后机械性静脉炎、感染、导管堵塞、血栓和穿刺点渗血等并发症发生情况。

1.3.3.1 血管条件判断 好:血管可见或不可见,但明显可触及弹性好;中:血管可见或不可见但隐约可触及,弹性感觉不明显;差:血管不可见并且不可触及。

1.3.3.2 置管成功标准 一次穿刺成功试制“一针见血”或皮下探测血管动作3次以下,两次穿刺成功是指另选穿刺进行穿刺,包括皮下探测血管动作3次以上。

1.3.3.3 静脉炎判断标准 参照美国输液治疗护理学会标准。

1.3.3.4 其他观察指标 B超结果显示置管侧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堵管情况,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观察组血管条件明显差于对照组,详见表1。两组患者置管成功率比较,详见表2。两组患者置管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见表3。

表1 两组患者血管条件分布情况 例(%)

组别 好 中 差

观察组(n=60) 3(5.00) 12(20.00) 45(75.00)

对照组(n=60) 49(81.67)* 11(18.33) 0*

*与对照组比较,P

表2 两组患者置管成功率比较 例(%)

组别 1次成功 2次成功 3次成功

观察组(n=60) 57(95.00) 2(3.33) 1(1.67)

对照组(n=60) 55(91.67)* 3(5.00)* 2(3.33)*

*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3.1 超声引导结合改良赛丁格技术行PICC可提高血管条件差患者的穿刺成功率

本研究中,两组穿刺成功率比较,虽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临床筛选过程受到了患者血管条件的限制,选择超声引导下穿刺法的患者血管条件好的仅占5.00%,而血管条件差的患者占75.00%。对于这些血管条件差的患者往往不具备穿刺条件而放弃穿刺,而运用超声引导结合改良赛丁格技术行PICC的一次穿刺成功率高达95.00%。可见超声引导结合改良赛丁格穿刺术可大大提高困难血管的穿刺成功率,从而提高困难血管的穿刺成功率。

表3 两组患者置管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例(%)

组别 机械性静

脉炎 导管相关

感染 导管堵塞 血栓 穿刺点

渗血

观察组(n=60) 0 1(1.67) 2(3.33) 0 11(18.33)*

对照组(n=60) 0 3(5.00) 2(3.33) 1(1.67) 32(53.33)

*与对照组比较,P

3.2 超声引导结合改良赛丁格穿刺术可减少PICC并发症

表3显示,超声引导结合改良赛丁格穿刺术后穿刺点渗血发生率较对照组低。盲穿穿刺点的选择一般在肘下两横指处,固定相对困难,当肘关节做运动时,导管容易随着肘部的运动,在穿刺点处向内或向外滑动,这种滑动对血管内膜本身就是一种刺激,容易使置管初期出现出血现象,导管的这种反复性、经常性的内外滑动,也容易将皮肤中的细菌沿着导管带入体内,一旦细菌在导管表面形成生物膜,则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几率就很高[4]。将穿刺点选择在肘上关节2~4 cm,避免因肘关节的频繁活动摩擦血管内膜,从而减少出血、机械性静脉炎、感染、血栓等各种并发症发生,同时提高患者带管舒适度和美观性[5-6]。

总之,由于PICC置管在颅脑损伤中的应用具有较高护理价值,且超声引导结合改良赛丁格穿刺术具有一定的优越性,故建议在临床中广泛应用。但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应综合考虑患者对自己生活质量的要求和经济条件情况。如果患者血管条件好,经济条件又较差的情况下,采取常规PICC穿刺对成功率并无影响。

参考文献

[1]张晓菊,陆箴琦,戴宏琴,等.超声导引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行上臂PICC置入与盲穿置管的比较[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1):42-45.

[2]李华芳.PICC置管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J].中国保健营养,2013,22(2):863-864.

[3]周维华,曹岳蓉.PICC置管患者并发深静脉血栓的护理体会[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杂志,2008,6(4):59-60.

[4]袁玲,傅荣,李蓉梅,等.三种PICC穿刺方法应用于不同血管条件的效果研究护理研究[J].护理研究,2013,27(3):322-323.

[5]李蓉梅,傅荣.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穿刺法在困难血管PICC置管中的运用效果[J].护理研究,2011,25(8c):2209.

第6篇:超声在临床中的应用范文

[关键词]节段分析法;胎儿心脏;圆锥干畸形

[中图分类号] R714.5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3)15-99-03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in ultrasound diagnosis of Segmental analysis in fetal heart conotruncal defects

FENG Zhiyi LIANG Jinhua

Department of Ultrasound,Heshan People's Hospital,Heshan 5297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value in ultrasound diagnosis of segmental analysis in fetal heart conotruncal defects. Methods Retrospective analysis the 18 cases during the period from Mar 2011 to Jan 2013 by using segmental analysis of ultrasonography to diagnosis the fetal heart conotruncal defects. Results 18 cases of fetal heart conotruncal defects,prenatal ultrasound diagnosed 17 cases,one case were misdiagnosed. Conclusion Segmental analysis in fetal heart conotruncal defects by ultrasonic examination is systematic and accurate,have momentous clinical value.

[Key words] Segmental analysis;Fetal heart;Conotruncal defects

节段分析法(segmental analysis)用来诊断和描述心脏大血管各个节段的结构、位置和相互关系。由于胎儿先天性心脏病的胚胎学发生机制及病理生理变化复杂,因而节段分析法对胎儿心脏复杂型先天性病超声诊断尤为重要。本研究回顾性分析在2011年3月~2013年1月间应用节段性分析法检查出的18例心脏畸形胎儿,旨在探讨节段性分析法在胎儿先心病超声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产前超声诊断心脏圆锥干畸形胎儿18例,胎龄20~36周。

1.2 检查仪器

采用ALOKA 10型彩超诊断仪。二维及多普勒超声检查选用C5-1凸阵探头,选用OB Fetal Echo条件,调节TIB 0.1,MI 0.5。

1.3 检查方法

先进行产科超声常规检查和数据测量,然后应用节段分析法检查胎儿心脏。主要分析步骤如下。

1.3.1 在获得胎儿四腔心切面后 (1)稍侧动及旋转探头,在肝脏的第二肝门区找到下腔静脉,根据与腔静脉连接的是右心房、与肺静脉连接的是左心房。并根据卵圆孔瓣指向的是左心房等特征来判断心房的位置,并观察房间隔的结构;(2)具有调节索的心室为右心室,心室内室间隔面光滑的为左心室;还可以结合二尖瓣前叶、三尖瓣隔叶在室间隔的附着点与心尖的距离进行判断,附着点距心尖较远的房室瓣是二尖瓣,反之为三尖瓣;二尖瓣开放指向左心室,三尖瓣开放指向右心室,以此来确定左、右心室;(3)探头稍向头侧倾斜可显示左室流出道,根据主动脉主干较长、向上延伸分出3支头颈部血管后,主干继续前行与降主动脉相连的特征判断主动脉,并观察主动脉瓣口与二尖瓣之间是否纤维连接。

1.3.2 在获得胎儿三血管切面后 (1)探头稍向头侧倾斜及逆时针旋转,根据走行不远出现分叉的是肺动脉,并且显示左、右肺动脉及动脉导管结构;(2)探头继续向头侧倾斜及逆时针旋转,获得右室流出道、肺动脉瓣口及肺动脉主干,观察肺动脉瓣口与三尖瓣之间是否肌性结构(肺动脉下圆锥)。

在胎儿四腔心、三血管切面间平移及旋动探头以获得系列连续切面,根据主动脉、肺动脉的出现次序,主、肺动脉瓣口的位置及其与心室流出道的交叉连接关系,着重观察圆锥干部位的正常特征:肺动脉瓣与三尖瓣肌性连接,主动脉瓣与二尖瓣纤维连接。

根据获得的所有基本切面及系列连续切面中进行节段性分析,判断静脉、心房、心室及大动脉的位置与连接关系,并观察室壁运动及心包有否积液等情况。

2 结果

应用节段分析法超声检查出心脏圆锥干畸形胎儿18例,其中17例产前超声均准确提示为复杂型先天性心脏病圆锥干畸形,包括法洛四联症6例、完全性大动脉转位4例、肺动脉瓣闭锁伴室间隔缺损2例、大动脉转位型右室双出口2例、单心室伴大动脉异位的复合心脏畸形1例、法洛五联症1例、可疑永存动脉干1例。其中1例产前超声提示室间隔缺损,产后超声证实合并有右肺动脉异常起源于升主动脉。产前诊断圆锥干畸形胎儿均作引产处理。

3 讨论

先天性心脏病的节段分析法于1964年由美国哈佛医学院病理学教授Van Praagh等提出,1976年Anderson等在Van Praagh的分段诊断概念的基础上,基于二维超声技术的发展提出以病理形态为依据,对节段分析法作出进一步修正。早年节段分析法主要用于先天性心脏病的病理解剖学诊断,后普遍应用于先心病的影像学诊断。由二十世纪初开始,国内诸多学者开展了应用节段分析法诊断胎儿先天性结构性心脏病的临床应用研究[1-2]。并且随着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技术的发展[3]及其较二维超声心动图的独特优势[4],亦推动了胎儿心脏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节段分析的研究。国内李婷[5]等研究表明,空间-时间相关成像技术能够在维超声的基础上更为直观地显示胎儿心脏各结构间的位置关系,并能显示一些传统二维超声心动图难于显示或不能显示的结构,为胎儿心脏的检查提供更多的诊断信息和新的视角。

心脏胚胎发育的演变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当心脏大血管内部结构、各节段位置及连接关系等发生异常时,可导致一系列复杂的心脏畸形[6]。其中圆锥干畸形约占先天性心脏病的16%,其中包括法洛四联症(TOP)、大动脉转位(TGA)、右室双出口(DORA)、永存动脉干(PTA)等先天性的心脏畸形。大部分胎儿均临床预后不良,因此在有生机儿(28周)前准确诊断圆锥干畸形在临床上尤为重要。本研究回顾性分析18例胎儿心脏圆锥干畸形,探讨节段分析法在胎儿心脏检查中的步骤及技巧,以提高胎儿复杂型先天性心脏病的超声确诊率。四腔心切面极易获得,有报道孕19周后显示率达95%以上[7],在四腔心切面是显示心房、心室位置及连接的重要切面,在此基础上倾斜及旋转探头,能显示左、右室流出道的发育及心室与大动脉顺序连接,判断心室与大动脉位置及连接关系(图1)。在三血管切面上旋转探头所得系列连续切面,观察右室流出道、肺动脉干及左右肺动脉结构,观察右室与肺动脉的连接(图2),能明显提高胎儿心脏圆锥干畸形如法洛四联症。心室双出口等的超声诊断准确率,这与国内裴秋艳等[8]研究结果相近。

图1 左室流出道长轴切面,显示左心室与主动脉的连接关系

图2 大动脉短轴切面,显示右心室与肺动脉的连接关系

在胎儿四腔心、三血管切面间平移及旋动探头以获得系列连续切面,根据主、肺动脉动脉的出现次序,主、肺动脉瓣口位置及其与心室流出道的交叉连接关系,对于判断心室与大动脉的位置及连接关系,显示圆锥干畸形的结构特征尤为重要(图3)。本组资料中8例心室大动脉位置及连接异常的胎儿心脏圆锥干畸形均得到明确提示。6例法洛四联症及3例伴有肺动脉狭窄的右室双出口及单心室胎儿病例中发现,狭窄的右室流出道及肺动脉内流速增高不明显(图4),这与国内周永昌等[9]研究结果相符合。1例产前超声提示室间隔缺损,产后超声证实合并有右肺动脉异常起源于升主动脉。肺动脉异常起源是一种极为罕见的胎儿心脏畸形,由于异常起源的右肺动脉细小,亦无婴幼儿期肺动脉高压声像表现,因此在胎儿期更难于显示。本研究认为在三血管切面平移及旋动探头细致观察肺动脉干及左、右肺动脉的发育情况,当右肺动脉显示不佳时应注意有无合并此种心脏畸形疾病的可能。

图3 单心室,右室双出口,主动脉及肺动脉平列走行

图4 法洛四联症,PV约1.6 m/s

胎儿先天性心脏病的超声诊断实质是明确每一心脏节段的解剖状况,确定各心脏节段之间的序列和连接关系,因

(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

此应用节段性分析法能够对大部分胎儿心脏圆锥干畸形可作出比较准确的产前诊断。本组18例圆锥干畸形胎儿中17例得到明确提示,1例误诊,敏感性达94.4%以上。由于除了部分胎儿心脏圆锥干畸形(例如干下部室间隔缺损、轻型法洛四联症)可选择出生后进行心脏手术矫治,大部分圆锥干畸形的心脏手术治疗效果不甚理想,因此产前超声明确诊断圆锥干畸形的可考虑选择性终止妊娠,降低家庭社会负担,对于妊娠筛选及产后干预有重要临床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许幼峰,黄勇,张岳灿,等.胎儿心脏的节段性分析法检查[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00,11(1):17-19.

[2] 韦国雄,严坤,梁均强,等.节段分析法在胎儿先天性心脏病超声诊断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心血管病研究,2012,10(2):123-126.

[3] 范莉,颜紫宁.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的发展与应用现状[J].中国心血管病研究,2008,6(6):794.

[4] 钟永凤,于秀英,李玉宏.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J].中国心血管病研究,2008,6(6):551.

[5] 李婷,蔡爱露.空间-时间相关成像技术在胎儿心脏畸形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12,23(6):401-403.

[6] 钟小丽,黄仰华.利用三维超声经之血管气管平面诊断胎儿心脏畸形的价值[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13):118-119.

[7] Shultz SM,Pretorius DH,Budorick NE.Four-chamber view ofthe Fetal Heart: emonstration related to menstural age[J].J Ultrasound Med,1994,37(13):285-289.

[8] 裴秋艳,赵耘,姜玉新,等.胎儿心脏连续扫查方法在产前诊断圆锥干畸形中的意义[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06,15(8):605-608.

第7篇:超声在临床中的应用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利用高频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技术检测颈部、肿大淋巴结, 观察其形态、内部回声及血流分布特征, 并与病理结果对照分析。

根据最终的病理结果, 将病变淋巴结分为乳腺癌例, 肺癌例, 鼻咽癌例, 腮腺癌例, 甲状腺癌例, 胃癌例,正常或炎性反应性增生例。

2 结果

3 讨论

高频超声对浅表组织的显示好,广泛应用在检查颈部淋巴结,研究表明不同性质的浅表淋巴结的二维声像图有着不同的表现,借此可帮助鉴别诊断,以往触诊是诊断淋巴结病变最主要的手段, 大部分肿大的淋巴结可以确定。即便是一位经验丰富的临床医生对一些较小的淋巴结仍会漏诊。在临床检查有时甚至不能判断较大淋巴结的大小, 更不能诊断其被膜外的生长情况及与血管间的关系,这样对于淋巴结肿大的诊断不够准确。

综上所述高频灰阶超声结合彩色多普勒超声明显提高了颈部淋巴结肿大的检出率及检查质量, 通过灰阶结合彩色多普勒超声不但可以发现有无肿块、肿块的位置、大小、肿块内的血流情况,并且在良、恶性淋巴结的鉴别亦有重要的意义,可在一定程度上作出定性的诊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适合在临床进行推广,有利于提高临床诊断的精确性。

[参考文献]

第8篇:超声在临床中的应用范文

[关键词] 门静脉海绵样病变;彩色超声

[中图分类号]R445.1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3-7210(2009)02(b)-055-01

门静脉海绵样病变的超声诊断在门静脉疾病中据文献报道[1]约占门脉性病变的50%。根据典型声像图表现,结合临床病史资料可以为临床提供准确的超声诊断。

1 资料与方法

2003年1月~2008年1月,对16例门静脉海绵样病变的患者进行整理分析,其中,14例男性,2例女性。

使用西门子G-50型,凸阵探头,探头频率为3.5 MHz,检查前空腹8 h以上,患者取平卧、侧卧位,肋下或剑下及肋间斜切。观察门静脉内或其周围异常结构以及二维声像图、彩色血流状态分布情况,根据频谱判断血流方向、性质及速度变化,从而判定门静脉内或其周围异常区内有无存在门静脉血流、分流及紊乱血流。

使用彩色多普勒取样探查时应注意:尽可能调整声束入射角与血流方向之夹角

2 结果

16例门静脉海绵样病变的患者具有超声特征性表现。二维声像图显示:门静脉正常结构消失,门静脉部位出现不规则非均质高回声,门静脉内癌栓或血栓周围呈蜂窝状或弯曲管状无回声,部分患者门静脉主干尚能显示,但壁明显增厚,内腔狭窄。彩色多普勒显示:蜂窝状无回声区内红蓝镶嵌的彩色血管网。脉冲多普勒显示:在门静脉周围海绵样变性区探及连续性低速血流频谱。如果有门静脉与肝动脉动静脉瘘处可见动脉样高速湍流频谱。能量多普勒显示:蜂窝状无回声呈现绒球样及短线状彩色血流。

门静脉海绵样病变需要与门静脉血栓、门静脉瘤栓相鉴别。①根据病史:门静脉血栓、瘤栓都有原发或继发肝病病史,而门静脉海绵样病变则无肝病史。②根据肝脏声像图表现区别:门静脉血栓肝体积可缩小,回声颗粒粗,失代偿者可有腹腔积液。门静脉瘤栓肝大,可见肿瘤回声。而门静脉海绵样病变早期正常,晚期可缩小。③根据门静脉内回声鉴别:门静脉血栓及瘤栓处的门静脉管腔内可见实性高回声,部分或完全阻塞,而门静脉海绵样病变则是门静脉失去正常形态,周围出现不规则非均质高回声。④彩色多普勒:门静脉血栓表现为狭窄处可见高速血流,远端流速减慢,血栓内无血流信号。门静脉瘤栓则可探出静脉血流,或形成动静脉瘘,而门静脉海绵样病变蜂窝状无回声内可见红蓝镶嵌的彩色血管网,可引出连续性低速血流频谱,此为本病特征性的声像图表现。本病还需与胆管炎、胆管积气、胆管内泥沙样结石相鉴别,特别是两病合并存在时更需仔细观察,关键在于是否找到正常门静脉结构,以及是否有门静脉海绵样变性的声像图特征。

3 讨论

门静脉海绵样变性是门静脉系统先天性狭窄或闭塞、血栓或瘤形成,门静脉系统炎症,造成门静脉入肝血流受阻,导致门静脉内压力升高及栓塞后再通和侧支循环形成。其病因为人体血液凝固性增高、门静脉内血流缓慢、肿瘤、感染及门静脉系统先天性发育异常;是非肝病性因素所致,属原发性。继发性门静脉海绵样变性则是因为各种致病因素,如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时,各种凝血疾病导致门静脉周围小静脉增宽,并伴其周围血管新生,与阻塞远端的门静脉连通,引流阻塞远端的门静脉进入肝内门静脉分支。早期一般无临床症状,或仅有原发疾病的症状和体征,晚期为门脉高压,如脾大、腹腔积液、上消化道出血及门静脉高压性胃病等。临床表现的严重程度与门静脉海绵样病变的范围、程度、形成时间的长短及肝动脉、门静脉代偿程度有关[2]。如果门静脉阻塞范围较局限时,若仅为主干阻塞,门静脉海绵样变性的侧支静脉可以跨过阻塞部位与叶内开放的门静脉分支相通,使肝脏的门静脉血流灌注保持正常,是机体的一种代偿机制。如果门静脉阻塞范围较广泛,门静脉海绵样病变则不足以减轻门静脉高压。因此,超声能够早期诊断门静脉海绵样病变,有助于临床治疗措施的选择,为门静脉海绵样病变的诊断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超声特别是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门静脉海绵样病变的诊断,其声像图具有特异性,只要熟悉其声像特征,注意操作手法,诊断不难。因此,彩色多普勒超声有效提高了门静脉疾病的准确性,超声诊断本病可靠、方便、快捷、无痛苦,是其他影像学检查所不能替代的。

[参考文献]

[1]李治安,勇强.血管疾病超声诊断图谱[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4.179-180.

第9篇:超声在临床中的应用范文

关键词:普通妇女;乳腺癌筛查;X射线钼靶检查;超声检查;临床体检

乳腺癌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发病率较高的恶性肿瘤,发生部位在乳腺腺上皮组织,此病主要发生在女性,男性发生率很低。乳腺对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维持不具有重要作用,原位乳腺癌并不会使患者失去生命[1]。但是当细胞发生癌变后,细胞之间的连接变得松散,癌变细胞容易发生脱落,癌细胞脱落后,就会进入循环系统伴随血液和淋巴液扩散到人体各个部位,使得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器官受到损伤,进而威胁到患者的生命。通常情况下,女性患有乳腺癌后,会出现乳腺肿块、溢液、异常等临床症状。据报道,乳腺癌的发病率仍处于较高水平,并且逐年递增,由于乳腺癌患者容易失去生命,所以乳腺癌已成为全社会共同面临的一种疾病。所以对于乳腺癌的筛查工作要加以重视,在本次研究中对临床体检联合超声补充X射线钼靶检查的乳腺癌筛查模式在普通妇女群体中的应用价值进行了研究,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依据纳入排除标准从我区随机选取10000名妇女,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5000例,年龄30~52岁,平均(37±3.5)岁;城市户口2892例,农村户口2108例。研究组5000例,年龄29~50岁,平均(36±4)岁;城市户口3124例,农村户口1876例。研究组和对照组在一般资料上无显著差异,均衡性良好,P>0.05,具有可比较性。

1.2纳入排除标准[2] 纳入标准:①性别为女性;②年龄>25岁;③对本次研究了解,并积极配合检查的女性。排除标准:①已确诊为患有乳腺癌的女性;②未生育过的女性;③临床资料不全的女性。

1.3检查方法

1.3.1对照组只对妇女进行临床体检和乳腺超声检查,临床体检是通过对女性乳腺区域进行触诊,判断是否存在肿块,并对肿块的位置、大小进行详细的记录。对女性进行超声检查时,要保持仰卧位,使双乳充分暴露,利用检查仪对乳腺区域进行全方位的扫查,并对检查结果进行及时的记录。

1.3.2研究组对妇女进行临床体检和乳腺超声检查后,再对妇女补充进行X射线钼靶检查。临床体检和乳腺超声检查方法与对照组相同,X射线钼靶检查可以有效识别女性乳腺区域所出现的异常。

1.4筛查评价标准[3] 对两组的筛查结果进行比较,显效:准确确诊女性患有乳腺癌疾病;有效:确诊为疑似乳腺癌疾病,还需进一步进行检查;无效:未达到以上标准。总有效=显效+有效.

1.5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EXCEL表格形式进行输入,并使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其中,所得计数资料进行卡方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行t检验,检验水准:P>0.05表示差异无显著性,P

2结果

对两组的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研究组乳腺癌患者共有124例,对照组乳腺癌患者共有116例。筛查准确率如表1所示

表1 筛查结果比较(例,%)

注: 两组差距较明显,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3讨论

乳腺癌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发生部位在乳腺腺上皮组织。当女性患有乳腺癌后,在早期不会有明显的临床症状,不容易引起患者的重视,随着病情的不断恶化,癌细胞会进入循环系统伴随血液和淋巴液扩散到全身各处,使人体的重要脏器功能受到影响,严重影响到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而威胁到患者的生命。据相关报道[4],我国女性乳腺癌的发病率一直处于较高水平,并呈递增趋势。由于乳腺癌会使患者丧失生命,所以对于乳腺癌的筛查工作要加以重视,提早发现疾病,尽早采取措施进行治疗,以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目前对于乳腺癌的筛查是通过临床体检和乳腺超声检查来完成的,临床体检主要是对妇女的乳腺区域进行触诊,判断是否有肿块的出现,如发现肿块,要及时对肿块的位置和大小进行记录,再对患者进行超声检查,在进行超声检查时,要保持仰卧位,便于观察。临床体检联合超声检查对乳腺癌的筛查工作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漏诊的几率较高。在本次研究中,对患者进行临床体检和乳腺超声检查后,对妇女补充X射线钼靶检查,通过这种乳腺癌筛查模式,提高了诊断的准确率,并且X射线不会对妇女产生危害。

综上所述,在对于普通妇女进行乳腺癌筛查时,对妇女进行临床体检和乳腺超声检查后再补充X射线钼靶检查,可以使得检查结果更加准确,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郑莹,吴春晓,吴凡.中国女性乳腺癌死亡现况和发展趋势[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1,45:150-154.

[2] 韩历丽,齐庆青,董翠英,等.北京市宫颈癌和乳腺癌筛查现状与结果分析[J].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11,5:292-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