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辩论赛培训课程范文

辩论赛培训课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辩论赛培训课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辩论赛培训课程

第1篇:辩论赛培训课程范文

定义指标与在线测评

测评指标确定后,需要对每个指标进行行为定义。每个素质指标分别包括五项素质剖面,再针对每个素质剖面从测评题库中抽取适合此次培训学员的测评题目。通过行为定义与题目选择可更为准确地反映出学员的胜任水平,从而为后续的学习设计提供更为系统、科学、实用的指导方案。

出具测评报告

在线测评结束后,MTS系统会根据个人的测评结果为每个学员生成《被试者测评报告》。报告从学员的胜任系数角度,通过对所选指标的学员反映进行精确计算,并将学员的个人素质表现与学员群体水平进行比较,分别得出个人与团体的报告。最终,利用素质剖面技术深度剖析学员在每个测评指标上的特质,帮助学员找到素质短板,并提供其实现持续素质改善的发展建议。

基于测评结果设计培训方案

针对测评报告的发展建议,在项目设计上以提升团体能力短板为主要学习目标,同时兼顾个人的成长发展设计整体培训方案。以团队建设、发展他人、执行能力和沟通能力等七项能力指标为主,结合工作性质和具体操作实践设置了六大课程学习模块;其中,针对六大培训模块设置学习方式,结合培训内容,安排两个单元的行动学习、一个单元的考察实践和贯穿始终的训后行动计划,形成了不断循环的学习模式。

混合培养:促进培训效果最大化

设计新颖、有针对性、培训效果明显的系统培训方式是整个项目的重中之重。为增强培训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在项目的设计上遵循成人学习发展的“70-20-10规律”,以提升青年干部当下岗位胜任力为立足点,以成就未来卓越管理者为着眼点,设定了学习者、实践者和传播者三种角色,以此为出发点搭建混合式学习平台。

在“学习者”环节,项目设计了体验式学习、面授课程、参观考察等以知识传播为主的学习方式;“实践者”环节设计了行动学习工作坊、自主学习、主题演讲、课外活动、辩论赛、论文撰写等以技能提升为主的学习方式;“传播者”环节设计了分享沙龙、读书会、训后行动计划、成果转化等训后学习方式。

1.体验式学习

在体验式学习环节,从团队建设、室内体验式活动、体能训练、户外晨练四个角度设计了体验式学习内容。将直接的感官体验和知识型学习结合起来,通过多样化的体验式学习强化青年干部的集体意识,培养团结协作、勇担重任的团队精神。

2.面授课程

在青年干部的课程安排上,以“思想境界上有新的提升,理论水平上有新的提高,能力素质上有新的增强,工作理念和工作方式方法上有新的突破”为课程目标,确定了“党性修炼、管理攀升、思维激荡、知识拓展、心态锤炼、卓越表达”六个模块的专业学习,结合工作性质和具体操作实践,在课程模块学习的不同阶段插入主题研讨、案例讨论、学员分享等多种课程内容转化的学习活动,以促进课程内容与实际工作的对接。

3.参观考察

在参观考察方面,选定同行业先进企业和国内优秀企业为经营管理实践基地,通过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达到青年干部培养的知行合一。

4.行动学习工作坊

在面授学习外,重点将“行动学习工作坊”作为主线贯穿于整个培训项目中,将问题解决能力作为青年干部培养的重点内容之一。通过行动学习把青年干部培养与企业经营管理实践相结合,在行动学习中通过不断解决各种复杂的挑战性问题培养青年干部的战略思维、系统思维、变革创新等经营管理中需要的干部素质,并沉淀出大量可应用的管理工具、案例,这都将有助于提升青年干部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促进业务改善。在为期45天的青干培训项目里,共设计了两期行动学习工作坊。

以指向实际工作问题为导向,通过项目启动、方案评审、教练式促动、成果汇报四个环节,结合学员的专业背景和岗位特点,分别挑选了“世界咖啡”、“群策群力”和“焦点汇谈”三种结构性较强的工具作为行动学习的研讨工具。

项目启动:首先为学员导入行动学习理念。通过深度讨论,工作坊确定了这次行动学习所要达到的业绩指标和能力提升要求,同时就深度汇谈结果对项目组成员进行“促动”,包括聚焦主题、确立愿景、SWOT分析、关键行动确定、行动方案细化六大环节。在聚焦主题时,通过反复讨论,学员们最终确定了“如何促进‘三集五大’在本部门的顺利推进”等紧密结合岗位工作和管理的学习主题。方案评审:制定出的行动方案是否符合公司战略、是否满足项目主题需求、是否具有执行的意义,这些需要在不断的提问引导下让全体学员群策群力,通过反复讨论、反思,最终选定符合公司战略、满足主题需求的学习内容。

教练式促动与成果汇报:在方案的产出过程中,通过“群策群力”和“世界咖啡”两种方式,从可行性分析、细节执行到解决方案进行全面促动。“群策群力”以对话、轮流发言及个人展示等形式展开,不仅为学员提供了积极探索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和目标、战略分步实施的想象平台,也帮学员开阔了眼界,掌握了技能,明晰了自身定位和挑战目标。“世界咖啡”则是在轻松的氛围中,通过弹性的小组讨论,以“桌长轮流制”为机制,从澄清问题、分析问题、排序问题、开发方案和制订行动计划五个步骤针对训后的计划落实展开讨论。讨论完之后每组推选小组代表进行方案汇报,针对汇报的方案由其他学员和促动师利用“SMART”原则进行分析论证。

5.自主学习模式

在项目管理人员的带领下,培训班开展了“主题研讨沙龙”、“辩论赛”、“读书会”、“主题演讲”等自主学习活动,以自主学习的方式促进了个人综合素质的大幅提升,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例如,在“辩论赛”中,项目设计了“人生机遇和能力哪个更重要”、“企业文化外形与内质哪个更重要”的辩论主题,为学员激荡思维、观点碰撞、提升逻辑表达能力搭建了趣味化的平台;“主题演讲”活动则是通过学员的感性回忆与理性沉淀,将培训学习与岗位工作相结合,设定了“电网行业发展专题”、“公司发展战略落地与执行专题”、“管理案例分享专题”、“人文素养提升专题”等主题演讲活动,让学员根据自己的所长选择相应的专题进行演讲。同时中心组织老师组成评委小组,对每个参赛学员的演讲作后续改善点评。通过主题演讲,既为学员提供了形象展示的平台,也提升了学员的公众表达能力。

6.主题活动及课外活动

培训之余,还相继开展了“爱心园地”、“快乐早班车”等主题活动,丰富参训学员的业余生活;同时,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加强了班级凝聚力和组织向心力。例如,在“爱心园地”里,通过轮流记录班级里的好人好事,及时为生病、有困难的学员送出祝福和问候,让大家在学习之余感受到家的温暖;在课外活动中,定期开展羽毛球、兵乓球、打太极等体育比赛和趣味晚会,提升学员身体素质的同时增进学员之间的友谊。

反馈评估:多管齐下推动效果落地

有效的培训评价可以为培训效果落地提供有力的证据。项目期间,中心充分考虑当前的工作实际,在以往比较成熟的评价机制基础上进行了创新探索,建立起“课程评估—知识内化—成果转化”的三段式评估步骤,使培训评价机制更成熟、考核评估效果更显著。(见图4)

1.课程评估

课程结束后,要求所有参训学员填写培训课程评价表,从课程评价、讲师评价及项目管理三方面对培训实施过程进行总体评价,并出具整体的项目评估报告。

2.知识内化

在知识内化环节的评估中,为促进培训知识的内化、固化及转化,中心组织学员定期开展“课堂微分享”和“培训心得撰写”活动。其中,“课堂微分享”让学员每天利用课前10分钟时间分享近日的读书内容或者课程感悟,并以即时贴的形式粘贴于学习园地内;“培训心得撰写”则让学员结合工作实践和培训知识即时撰写课程心得体会和专题论文,并以演讲报告的形式呈现。

3“.2+1”成果转化

为使培训真正见成效,培训中心针对此次培训项目设计了“综合能力提升的‘2+1’成果转化计划”,即1个以个人能力提升为目的的行动计划、2个以改善组织工作为目的的行动计划。学员在每个课程模块结束后,需要根据“2+1”行动计划表制订自己的训后改善计划。由项目管理人员引导学员在《行动笔记》中记录当天学习收获及行动改善计划。同时,行动计划针对每个行动步骤设计了课堂笔记、一对一学员分享、集体研讨、行动公示和行为评价环节。通过训后行为公示和评价环节,对学员的训后行动计划进行监督,有效促进培训成果的转化。

4.训后行动监督

第2篇:辩论赛培训课程范文

【关键词】高职教育 旅游管理 隐性能力

提起旅游管理专业高职生应具备的能力,许多人想到的是“带团、解说、摆台、叠花”等方面的内容,许多地方的旅游管理高职生能力培训中也只侧重以上的内容,当然这是不能否认的。上述能力是本专业学生将来顺利开展工作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然而仅有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在经济飞速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仅有“带团、解说、摆台、叠花”等技能是不够的,作为二十一世纪的旅游管理专业高职生应构建一种以能力为核心的专业素养结构,即不仅要注重本专业学生专业基础技能等显性能力的培养,更要注重隐性能力的培养,如沟通表达能力、创新设计能力、职业素养等方面的培养。

一、培育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

旅游行业是服务性行业,要求与顾客互动,所以服务人员必须具有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特别是在一些前线岗位上,如:导游、酒店前台接待、迎宾员、礼仪小姐等,对服务人员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要求更高。这是由旅游行业的行业特点决定的,也是区别于其他专业最显著的核心能力,所以有人说:“做旅游的,靠的就是一张嘴。”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多种渠道来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和沟通能力,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

1.加强语言培训,说好普通话。

普通话是我国的通用语,讲好普通话是本专业学生的基本能力。由于当地学生的普通话水平较差,地方音比较浓重。要培养学生说普通话的习惯,必须让学生意识到讲一口标准的普通话的重要性和紧迫感。我们采用的方法是:①让学生选修普通话培训课程,在专业知识的指导下练习标准的普通话,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普通话水平测试,通过考级促进普通话水平的提高;②让学生对话,用录音机录下来,自己听听是否好听。有了体验就不再被动学习;引导学生在听广播、看电视时留意播音员的说话;日常生活中,经常与学生交流,形成一种以说普通话为荣的语言环境和氛围,让学生在体验中养成说普通话的语言习惯。

2.借助多种途径加强语言表达教育

课堂上,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改变以往老师“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多组织课堂讨论活动,让学生多参与课堂教学,多发言;在实训教学环节上,尽量做到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发言的机会。在开展课外活动和实践活动方面,学校可通过举办旅游管理专业技能大赛、演讲比赛、辩论赛,组织学生参加义务导游、礼仪服务等活动来锻炼学生的职业技能、心理素质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培养创新设计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二十一世纪的大学生,更需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对旅游行业而言,首先要求从业人员具有创新的能力,其次要把自己创新的思维通过设计表达出来,如宣传口号设计、营销策划设计、景区规划设计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多种渠道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

例如:①在课堂教学方面,教学中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以达到在学中练,在练中学的效果,可采用案例分析、现场教学、情景教学、实验教学、模拟操作等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实现教学的灵活性,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追求“精通”,更要“优美”,以便日后学生在对客户服务中通过自己的优质服务,让客人得到艺术般地享受和精神满足。比如《模拟导游》课程教师就导游讲解部分可以安排学生围绕教学内容,查阅有关资料,结合所学的《旅游美学》、《导游基础》、《导游词编写》、《中国文化概论》等课程,自己编写精彩而有个性化的导游词。在现场教学中,老师作示范讲解,并要求学生作具体讲解,进行学生自评、互评、师评,找出问题,不断改进,逐渐提高讲解技能和服务水平。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学校可有意识地为学生营造一种突出专业特色、启发智慧、提高情趣、健康身心的学习环境,从而达到“润物无声”的境界。例如:支持、鼓励学生为自己的专业设计广告语,自己做校园板报、墙报,为校园文化添活力。

三、提高职业素养,培养高素质人才。

2010年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旅游目的地国,世界第四大客源输出国。良好的旅游发展潜力必然需要大量旅游从业人员,而目前的状况是,真正符合国际旅游业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极其匮乏。与此同时,我国的旅游教育成长迅猛,2008-2009年我国旅游高等院校总量的增长速度达到145.02%。然而,按照传统重理论轻实践、重基础轻素质拓展的教育模式培养的旅游人才,导致培养的学生与市场需要的人才出现偏差。近年来,旅游专业低就业率和高失业率的现状深刻说明了这一点。根据旅游行业的行业特点以及目前旅游高职教育的现状,学校教育在重视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技能能力的同时,更应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职业素养进行潜在的教育。

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必须通过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和课堂内、外的始终如一、坚持不懈的巩固和强化等方式来努力达到目标。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形式等都可根据课程特点进行适当的改革,以加强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并且每门课程都要始终贯穿对学生进行服务意识、礼仪规范、诚实守信、敬业精神的教育,加强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旅游行业对职业着装、语言、形体等有着严格的职业规范,旅游业越发展,对旅游服务者的礼仪要求就越高。所以,一方面,《社交礼仪服务》课程就可以强调把“培育优雅”的理念贯穿于学生心中,让学生首先把自己培养成绅士、淑女,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自觉运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来指导和规范自己的行为,形成良好的日常礼仪、礼貌习惯。每次授课时可仿效旅游企业的做法,让学生互相检查各自的着装、卫生、仪容仪表等,同学之间互相监督各自的坐、站姿的情况,课程讲授增加实训环节,让学生多做、多实践。课后则要留意学生是否主动问候他人、是否微笑待人、言行举止是否到位等。由此学生既学习了必要的礼仪知识,又能自觉运用,使自己的仪容仪表、言谈举止、气质风度与众不同,显示出了特有的旅游职业特点塑造自身良好的职业形象;另一方面,学院可多举办礼仪比赛、茶道比赛、服装走秀、诗歌朗诵比赛等活动,这样,既可以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也可以通过此类活动提升学生的气质,提高职业素养。

参考文献

第3篇:辩论赛培训课程范文

关键词:新医改 医患沟通能力 医学生

随着医学模式从单纯的生物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医患关系也随之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新型的医学目标要求医患关系由医生为主导,病人绝对服从型转变为医生为引导,病人主动参与型的新型医患关系。然而,目前医学教育比较注重医学知识的传授,可以说是一种“专门化”、“职业化”的教育,缺乏对医学外延的拓展和延伸,使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医患关系处理,健康保健意识等方面的能力培养,不能适应健康观念的转变、新型医患关系的变化等。而良好的医患沟通技能是医学生成为一名合格医生不可缺少的条件,也给医学教育提出新的挑战。

一、医患沟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近年来,医学教育出现了质量标准全球化的新趋势。国际医学教育研究所(IIME)、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和世界卫生组织(WHO)等组织,分别提出和制定了关于本科医学教育的基本要求和国际标准,IIME制定的全球医学基本要求和国际标准(GMER)细致地描述了医学院校培养的医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包括职业价值态度、医学科学基础知识、沟通技能、临床技能、群体保健、信息管理及批判性思维等七个领域。交流沟通技能是其中一项重要指标。国外医学院校十分重视医学生医患沟通技能的培养,并逐步建立健全系统化的培养策略,针对医患沟通技能有不同的提法,如临床沟通技能,医学沟通技能等,但其核心集中在医患沟通技能上,目前医患沟通技能的培养己成为英国大部分医学院校的现代大学医学课程的核心部分。同时,美国把它列为21世纪医学生教育课程重点加强的九项内容之一。相比较而言,我国医学教育中对医学生医患沟通技能的培养刚刚起步,尚处于探索和尝试阶段。

二、现状分析

1.医学教育方面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健康意识的增强,人们对医疗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医疗纠纷成为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2005年2月,卫生部首次公布的国家级医疗运行管理调查结果,导致医患纠纷的主要原因中,医患沟通不足占50.56%,技术水平欠缺占17.56%。这表明,医患沟通存在缺陷。尽管有少数医学院校开设了医患沟通技能理论培训课程,但在实际应用中,难以收到明显效果,而且目前没有可以利用的成熟的培训方案。医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沟通能力欠缺,便不同程度并以不同方式显示出来。

2.病人方面

由于病人思想观念不同,对医学教育的理解不一,并非所有的病人都能主动配合临床教育,患者不愿配合临床教学的顾虑是多方面的,有的担心实习生“毛手毛脚”,会对自己身体造成伤害;有的难以忍受大批实习生“观摩”;有的则认为自己是到医院就诊,而不是充当教学道具,在妇科、泌尿科等涉及病人隐性部位的科室,病人不愿有学生在旁观摩,甚至当场拒绝的情形时有发生。在此情况下,医患沟通能力缺乏,极易引起医疗纠纷或投诉。

3.教师方面

1989年,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福冈宣言上指出,所有医生必须学会交流与处理人际关系的技能。但事实上,临床教师队伍素质参差不齐,甚至少数带教教师自身修养及沟通能力缺乏或仅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使得实习生在实习期间对沟通技巧、医患关系、医疗安全、人文关怀的认识处于模糊状态,其医患沟通能力也因带教老师的水平而相差校大。

4.实习生方面

医学生对疾病和患者的认识多来自教师课堂中的理论讲解及对教材文字意义上的理解。而医务人员履行救死扶伤的医学职责必须具有精湛的医术,熟练的技能,这些仅靠学习书本中的理论知识是不够的,要到临床实践中得到锻炼才能提高,而医学生进入临床实习时,由于尚无临床经验,自信心不足,加之对医患关系认识不深,法律意识和风险意识不强,缺乏医患沟通技巧和策略;尤其是面对负面情绪甚至敌对态度的患者时,容易紧张焦虑,行为拘谨,加之体格检查手法不到位等原因,导致患者对其产生不信任感,使实习生处于被动状态,阻碍了医疗工作的开展。

三、对策与措施

1.完善课程设置,重视学生人文素养水平的提高

我国传统医学课程几乎没有设置“医患关系”或“交流技能”课程,因此,改变传统课程设置体系,构建合理、功能互补的人文社科课程体系,如医学心理学,卫生法学、社会学等,将医学、人文教育,沟通能力培养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使学生具有系统的医学心理学、社会学知识,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去处理临床问题的思维方式与习惯,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让他们在浩瀚的人类文化熏陶下,全方位、多角度地正确认识人与社会及其相互关系,从而充分认识和理解病人的心态,主动改善协调与病人的关系。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观念,通过良好的沟通和交流获得病人及家属的信任,使之配合各项操作,从而提高医学实习生的沟通能力和临床实践效果。

2.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促进人际沟通能力的提高

根据不同的阶段,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校内外实践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通过开展医疗扶贫下乡大学生实践、红十字阳光使者、义诊、健康教育宣传等活动,使学生与患者,健康人群直接接触,锻炼培养学生利用新学到的知识服务社会的能力,培养学生人际沟通能力,增强对医学职业的责任感和神圣使命感。

通过课间见习、案例分析、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将沟通的内容和技巧融入医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通过开展以“医患关系”、“医疗纠纷”等为主题的辩论赛,增强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和法律意识,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另外可以通过标准化病人的培训、模拟门诊、模拟医院的推广,临床示教室的开辟,广泛运用视听教材写多渠道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空间,培养学生的临床能力和医患沟通能力。

3.言传身教,充分发挥带教老师的示范作用

带教老师的一言一行对医学生的成长,有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带教老师需加强医患沟通,与病人建立感情,病人出于对主治医生的信任,也愿意配合,带教老师在保证医疗安全的前提下,要尽量为实习生创造机会,在临床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医患沟通能力。当然,这对带教老师也提出来了更高的要求,带教老师要用良好的医德医风去打动病人,用过硬的业务水平赢得病人依赖,使之配合临床教学活动,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加强对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的培养,使实习生经过毕业实习走向临床,面对患者时,能够用良好的医德医风,正确的医患沟通方式,热情周到的服务,合适的语言表达,减少医患矛盾,得到患者的理解和合作。

参考文献:

[1]李奇志.加强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J].中华现代医学与临床,2006,4(5):147-155.

第4篇:辩论赛培训课程范文

在高职院校组织体系中,中层干部起到了上传下达的枢纽作用,其枢纽作用如果发挥不好,就可能使得高职院校的整个教育教学工作陷入瘫痪的状态。因此,高度重视高职院校中层干部教育培训机制的改善,这是保证高职院校各项教育教学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和基础。文章从这个角度出发,首先分析了高职院校中层干部教育培训机制完善的必要性,对于当前高职院校中层干部教育培训机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接着提出了高职院校中层干部教育培训机制的完善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高职院校;中层干部教育;教育培训机制

一、高职院校中层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要性

高职院校中层干部往往需要扮演好两个角色:其一,他们需要依照高职院校的教育方针和政策,切实的将相关政策执行下去,此时是以政策执行者的身份出现;其二,他们回到自己所属的部门和系别之后,就需要依照对应的要求,给予各个教职工布置对应的工作任务,此时他们扮演的是组织者的身份。在这样上传下达的过程中,高职院校中层干部就成为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枢纽,其自身综合素质的高低,也会对于高职教育的质量产生直接的影响。由此可见,高度重视高职院校中层干部教育培训机制的健全,是当前高职院校组织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二、当前高职院校中层干部教育培训机制存在的问题

随着国家对于职业教育的重视,职业教育改革工作的成效显著,高职院校领导层也开始关注于中层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开展,并且也在积极构建高职院校中层干部教育培训机制,希望将其作为高职院校发展过程中的长期性工作来进行。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的由于在此方面缺乏经验,在当前高职院校中层干部教育培训机制构建的过程中,总会出现很多的问题,由此制约到高职院校中层干部教育培训机制效能的全面发挥。具体来讲,其主要问题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职院校中层干部参与意识淡薄

高职院校中层干部教育培训机制的建立,就是为了使得中层干部具备良好的自我提升和完善的学习环境,以便提升中层干部的工作素质,以保证其切实的做好各项工作。但是很多情况下,高职院校积极采取措施去实现中层干部教育培训机制的完善,举行各种活动去激发中层干部参与积极性,但是中层干部作为教育培训的主体,往往显得比较被动,很多时候都是校方三令五申的前提下才去参加的,以这样的态度去面对中层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肯定难以保证高职院校中层干部教育培训的有效性。

(二)中层干部教育培训内容方法不当

虽然很多高职院校也针对于中层干部教育培训形成了对应的规章制度,但是其教育内容单一,教育手段传统,往往难以保证实际教育培训工作的有效性。具体来讲,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中层干部教育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忽视了中层干部岗位多样性的特点,没有针对于不同的中层干部工作岗位性质来实现对应教学内容的调整,一般都是以一刀切的课程体系来应对,自然难以保证教学效果;其二,教学内容过于古板,难以结合当前组织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内容调整,不懂得讲干部业务素质,政治素养,思想品格,生活作风,职业操守等内容融入其中,造成教育培训的片面性;其三,过多的使用集中培训的方式来开展,不懂得以创新的方式来开展教育教学,很容易使得教师感觉到教学模式的乏味性,进而丧失参与到教育培训活动的积极性。

(三)中层干部教育培训奖惩不明确

中层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开展需要具备对应的奖惩机制,这是保证中层干部教育培训机制效能发挥的前提和基础。具体来讲,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中层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过程的监督工作没有切实开展下去,教育教学行为是否科学,教育教学方法是否得当,教育教学效果是否达成,都没有对应的监督,这就很容易使得中层干部教育培训工作陷入无组织性的状态;其二,中层干部教育培训制度没有与绩效考核,薪酬管理,职位升迁等制度融合起来,也缺乏详细的中层干部教育培训奖惩规范,由此难以激发中层干部参与教育培训工作的积极性。

(四)中层干部教育培训师资很缺乏

既然需要构建高职院校中层干部教育培训机制,那就需要去完善中层干部教育培训师资队伍。但是当前中层干部教育培训师资极度缺乏,已然成为影响中层干部教育培训机制发挥效能的重要制约性因素。具体来讲,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中层干部教育培训教师多数都是高职院校的高层领导干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或者部分友校的教育专家,师资结构不稳定,并没有形成长效的师资格局,难免会对于实际教育培训工作的有效性构成负面影响;其二,中层干部教育培训教师的教学过程存在断断续续的情况,并没有形成健全的教育培训档案管理机制,如果存在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交接不善,就可能对于高职院校中层干部教育培训课程的完整性构成影响。

三、促进高职院校中层干部教育培训机制不断完善的策略

(一)树立正确的中层干部教育培训理念

不仅仅要求高职院校树立正确的中层干部教育培训理念,更要求中层干部要正确认识教育培训工作的价值,矫正以往对于教育培训工作的错误认识。对此,应该积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其一,利用校园的现代传媒平台,在全校的范围内开展教育培训工作价值宣传和教育,使得中层干部明白教育培训工作对于学校,对于自己,对于中层组织体系的积极作用,从而从思想上树立正确的干部教育培训理念;其二,在各种校领导会议中,强调中层干部对于学校的贡献,尊重中层领导干部的意见和建议,营造出良好中层干部发言的环境,使得中层干部意识到自身的价值,进而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育培训工作中去。

(二)实现中层干部教育培训内容方法调整

实现中层干部教育培训内容方法的调整和改善,需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对于教育培训内容而言,应该积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调整:实现与当前干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融合,集合当前中层干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实现对应的教育培训方案的制定,以保证教育培训工作与实际干部工作情况之间的吻合;针对于不同系别,不同工作性质的中层干部,以分批开展教育培训工作的方式来推动教育培训工作,以保证教育培训工作做到精确化进行;结合中层干部工作的性质和特点,对于中层干部的综合素质要求进行分析,由此出发实现职业操守,心理素质,教育能力等多个角度的教育培训,以保证教育培训的全面性。对于中层干部教育培训方法选择而言,应该关注以下内容:改变以往集中培训的方式,以分散培训的方式来进行;尝试以开展各种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方式,比如辩论赛,座谈会等方式去开展实际的教学;注重建立中层干部网络信息交流平台,形成第二课堂,以实现教育教学模式的全面调整。

(三)形成健全中层干部教育培训奖惩机制

健全的中层干部教育培训奖惩机制,不仅仅使得教育培训的过程进入到监控的范围,还有利于激发中层干部参与到教育培训工作的积极性。对此,笔者认为需要关注如下内容:其一,形成中层干部教育培训活动的监督制度,保证在教育培训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派遣对应的监督人员,以健全的课程质量评价体系为依据,对于课程的质量和效果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其二,实现中层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与绩效考核,薪酬管理,职位升迁制度之间的融合,如果在中层干部教育培训过程中表现优异,考试合格,可以取得对应的人力资源考核加分,由此去激发中层干部参与到教育培训活动的积极性。

(四)建立中层干部教育培训专业队伍

建立中层干部教育培训专业队伍,是保证教育培训工作有效性的关键所在。为此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其一,实现高职院校之间师资资源的优化整合,将高职院校中教育培训的对象范围扩大化,只要符合中层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需求,在经过特定考核之后都可以将其纳入到中层干部教育培训队伍中去;其二,注重高职院校与其他高等院校之间的交流和沟通,邀请在此方面的专家和学者参与到中层干部教育培训活动中去;其三,实现对于教育培训专业队伍的管理和控制,形成健全的信息沟通机制,以保证各项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四、结束语

作为职业教育的引导者,高职院校领导干部的教育和培训工作关系到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关系到日常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当然在高职院校领导干部中存在大量处于中层的领导干部,他们在整个组织体系中的比重比较大,作用比较关键,在教育培训机制构建的过程中,突出中层干部的教育和培训工作,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探究高职院校中层干部教育培训机制的完善之道,也是急需要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许益成,方颖,金霄翔.高职院校中层干部开放性教育培训体系的构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20:66-67.

[2]张旻.关于高职院校中层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2013,21:7-8.

[3]岳文喜,邓勇,张健.高职院校中层干部队伍建设的问题与改进[J].教育与职业,2014,35:38-39.

第5篇:辩论赛培训课程范文

关键词 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精致化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1 思想政治教育精致化管理的内涵和特征

1.1 思想政治教育精致化管理的内涵

精致化管理起源于20世纪中期的日本,伴随着社会分工和服务的精致化而产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用现代化对“精”的理解就是精益求精;对“致”的理解可以解释为具体详尽。那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致化管理是以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为目的,针对大学生不同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努力调动大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度,给大学生的发展提高充足的空间和机会,使大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最终彰显出高校管理的积极作用。

1.2 精致化管理的特征

从本质上说,精致化管理具有以下特点:第一重视细节和基础;第二重视管理质量和效果;第三重视认真仔细的态度。

高校教育管理的精致化可以从高等院校辅导员的工作中得以体现,即以学生为工作的中心和重心,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尽力帮助学生解决在校遇到的任何问题,科学管理班级学生,促进其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致化管理需要结合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性质进行针对性的有效管理,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平等看待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包括学习成绩不良的学生、家里经济状况不好的学生、个性鲜明经常犯错误的学生等;第二,了解本班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包括学生的家庭状况、兴趣爱好、学习目标和理想等;第三,拥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包括心理理论知识、与人沟通技巧、学生喜爱的网游常识等。辅导员在拥有夯实的理论知识、实践经验的同时,热情积极地投入到学生管理工作中,提高服务意识和指导水平,最终实行精致化管理。

2 思想政治教育精致化管理的途径

2.1 在高校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精致化管理的机制体系

如今的大学生是在祖国改革开放大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一代,其自我意识突出,思想独立,可以自主选择并有维权意识,有主动提高就业能力的需求和想法。所以面对这样特点的大学生,传统的照本宣科已经不能被他们所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精致化管理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顺应时展而产生的。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有明确的要求:高校师资团队的建设应有助于高校的稳定和团结,有助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通过高校师资团队传授给在校大学生,是落实各项教育方针的长效保证机制。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态度和工作能力将直接影响其学生工作效果,并影响学生在校学习的成效,所以在高校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精致化管理的机制体系十分重要和迫切,从国家的角度和战略高度来审视新时代加强和改善高校师资团队建设亦十分必要。具体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改善:第一,从整个学校的认知角度着手,提高思想(下转第125页)(上接第99页)政治教育课程的重要性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地位,扩宽学生与教师的学术交流与互动,对教师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培训,帮助提高整个教师团队的理论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教师团队的专业化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致化管理的基础和前提;第二,要培养出高水平的师资团队,必须对培训课程设置严格把关,不断提高专业知识和现代化管理理念的水平,改善现有的理论知识结构,为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提高服务;第三,推进在高校中形成“一传十,十传百”的学习互助互动氛围,使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发扬光大。

2.2 在高校开展大学校园文化精致化建设

大学是学生学习和成长的重要阶段,而具有高效特定的文化氛围的大学文化可以对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影响,所以要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养,提高其就业竞争能力,需要重视对校园文化进行建设和改善,为大学生成长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具体可以通过以下两个途径进行加强:第一,良好的学习态度是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部分,是学生就业能力的本质,所以学校要重视学风建设,把学习态度作为学校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可以通过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入手树立高校学风,可以采用的方式方法有很多,如辅导员在日常的工作管理中重视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能力和氛围,在学校的课程设置上加大思想政治教育的比重,教师在传授给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重视教学方法的提高和改进,潜移默化地将看待事物的角度和方法传授给学生等。严谨的学习态度和方法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对学生今后的就业也是有利无弊的。第二,扩大学生接受知识的途径,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扩大校园广播、学校宣讲栏、校园报纸广播等渠道,另外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学校也提供了让学生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和平台,如摄影展、书法展、校园辩论赛等,这些都体现出了高校文化的精致化建设。

2.3 充分利用网络进行思想政治精致化教育

为了扩大学生的学习平台,推进高校建立思想政治精致化教育在网络上的发展,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增加教师与学生的接触和交流:比如建立教育专业网站,从学生学习生活的环境出发,通过博文和点评等不同方式来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望,有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建立整合全校辅导员和心理咨询师资源,促进学生与学生间,学生与辅导员和心理咨询师之间的“多对多”及时沟通平台,借助网络这一平台尽最大可能发挥辅导员和心理咨询师对学生的指导作用;在学校公共网络平台上放置有时代特点、有吸引力和影响力的思想政治教育软件课程资料,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平台;在网络上创办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为学生提供学习、交流、咨询、答疑的公共平台,有助于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问题和困扰,使学生对学习产品强烈的兴趣;辅导员在网络开通个人博客,针对当时的热点新闻事件和政治问题给予鲜明的评论,在向学生传递正能量的同时增加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兴趣。学生通过简单的学校实名制注册就可以成为校园网络成员,可以方便快捷地享受以上种种学习和交流机会,与喜欢课程的老师、学校任何一位辅导员进行在线沟通或者留言交流,老师可以在交流中发现学生的问题并给予及时的帮助,拉近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距离,通过有趣的对话交流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对学生今后也发展亦十分重要。另外为了维护校园网络的环境和学习氛围,需要学校成立专门的监管机构,规范学生合理正规使用网络,进行文明的网络行为,为大家营造一个绿色的网络环境,使全体学生和教师团队在网络上平等沟通,畅所欲言,找到归属感,形成知识交流的畅通平台。

参考文献

[1] 王筱棠.基于精致化管理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兰州学刊,2010.7.

[2] 张彦.试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精致化问题[J].中国高教研究,2009.6.

第6篇:辩论赛培训课程范文

另据记者了解,吴书林教授自1990年开展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以来,至今已治愈一万多例各种心动过速病人。在此领域,他有着非常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多项前瞻性研究。1999年,吴书林教授率先在国内应用心电三维电解剖标测技术,开展复杂心律失常如房速、房扑、房颤和室速等的电生理标测定位和指导射频消融临床研究,其研究成果在该领域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而从本届“南方会”他所做的各场学术报告中也可以看出,吴书林教授今年的学术视点,一直与“房颤”这种疾病有着最为紧密的联系。会后,本刊记者围绕这方面的各种话题,对吴书林教授做了深入采访。

坚持学术,注重临床应用与开放协作

作为“南方会”的联合主席之一及多场分论坛的会议主席,在采访开始后,吴书林教授首先对第15届中国南方国际心血管病学术会议作了简要介绍。他说:“长期以来,‘南方会’一直致力于提高我国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水平,拉近与国际间的距离,传播新概念、新技术,推动我国心血管疾病防治事业的蓬勃发展。在这次学术盛会中,6000多位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和参会代表,共同交流了2012年至2013年心血管疾病领域的学术新成果,全面展现了心血管疾病领域的新进展和新趋势。”

吴书林教授继续介绍说:“本届‘南方会’在继承以往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邀请国内外著名的心血管病专家莅临讲学,交流了心血管病防治和基础研究方面取得的新成就,介绍了国内外心血管病研究的最新进展,对心血管领域的热点问题进行深入讨论和经验交流,追求学术共识,提高临床水平,从而进一步促进了我国心血管病学的发展。本着坚持学术、强调应用和开放协作的办会精神,本届‘南方会’设立了几十个专题论坛,交流方式包括专家讲座、手术转播演示、辩论赛、专家见面会、论文宣读、壁报交流和卫星会等,是一场丰富多彩的、高水平、高质量的学术盛会!”

“特别值得介绍的是”,吴书林教授加重语气说,“在这届会议上,大会名誉主席胡大一教授提出了‘医学技术不能遏制慢病流行’的新观点。他认为,现阶段单纯以生物技术很难遏制中国慢性病流行的迅猛态势。大会主席林曙光教授从‘传播与转化’的角度强调,当前医学以加速度的发展,科学知识的传播和转化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迫切任务。在医学和健康领域,无论是医生还是公众,所知和所做存在巨大鸿沟。本届大会一方面以“从指南到实践”为主题,强调医学的培训和知识的转化;另一方面也通过媒体的宣传,把最新的知识传递给公众。大会主席黄从新教授从‘人文与文化’的角度提出,中国面临的问题是需要建立人与人之间相互信任、关怀的社会氛围。科学不是万能的,中国在科技发展和经济繁荣的同时,已经显现了文化的苍白和迷茫,迫切需要推进法治与文明的进程。大会主席黄德嘉教授则从‘预防与整合’的角度指出,预防已经成为医学发展的重要领域,本届大会提倡预防,符合国际潮流。现代医学发展的问题是,分科越来越细,需要学科间的整合。整合的另外一个方面是,大医院和基层医院的联动,这是医疗资源的整合。黄教授还认为,林曙光教授提出的整合概念值得进一步推广。来自台湾地区的大会主席常敏之教授则从‘交流与分享’的角度介绍说,台湾总共有心脏专科医生1500余人,其中300余人为介入医生。‘南方会’规模大、内容丰富,两地应进一步加强学术交流。台湾介入每年是1.5万例至两万例,内地经过这些年的发展,每年已经达到30余万例,病种丰富且病例复杂。香港心脏专科学院主席、大会主席王国耀教授则从‘互补与提高’的角度表示,近些年,香港和内地的学术交流活跃,两地的医疗存在很强的互补性,通过与内地医生的全方位交流,希望能够共同提高临床水平……”

房颤,导管消融治疗地位不断升级

在采访中吴书林教授说:“‘南方会’秉承规范、推广、指导的原则,在注重理念传播的同时,更强调实用性。”随后,他的话题触及了“房颤治疗”这一专业领域。他首先开门见山地说:“目前,国内外的房颤治疗领域已经打响了一场‘翻身战役’,其具体表现在,近两年,国外房颤相关指南陆续更新,如ESC房颤指南和ACCF/AHA/HRS房颤指南等,那么,这些新指南都有哪些亮点呢?”

提出这个话题后,吴书林教授自问自答说:“这之中值得注意的是,欧美新指南均显著提升了导管消融在房颤治疗中的地位。对于药物治疗无效的不伴显著器质性心脏病阵发性症状性房颤导管消融指征显著提高――由‘Ⅱa,C类’提升至‘Ⅰ,A类’了,并在此基础上,增加了新的适应证――对于持续性有症状的房颤患者,导管消融是合理的治疗措施;对于阵发性症状性房颤伴左房显著扩大或者伴左室功能显著下降者,导管消融也是合理的治疗选择……”

吴书林教授认为,之所以说国内外房颤治疗要打一场“翻身战役”,是因为在近两年,房颤导管消融治疗在发展并稳定在相对成熟的治疗阶段后,处于自身发展的一个“平台期”。

对此,吴书林教授详细解释说:“近10年来,房颤导管消融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新技术、新器械大大提高了标测的准确性。冷冻球囊导管、高频聚焦超声球囊和直视化激光消融导管、多极环形消融导管和高密度网状消融导管等新型消融导管的出现和应用,极大地促进了房颤的消融治疗。此外,远程导航系统显著减少射线曝光的时间,旋转式血管造影、局部心腔内超声心动图和经食道三维超声心动图等实时三维影像技术使心脏三维结构显示得更为清晰,这些新技术将电解剖标测系统与CT、磁共振及心腔内超声联合应用,显著提高标测的准确性和消融的成功率。最后,内外科杂交式导管消融将进一步提高房颤导管消融的成功率。这些动态说明,未来的新技术、新器械必将助力导管消融治疗技术在临床上的普遍应用……”

“但是,当前房颤卒中预防的观念仍亟待加强。”吴书林教授继续说,“因为我国接受抗凝药物治疗的患者比例较低,远低于欧美及亚洲其他国家,仅有极少数房颤患者接受了华法林治疗,部分患者未使用任何抗凝药物,而在房颤住院患者中,接受华法林治疗的患者比例也较低。其次,华法林的抗凝作用容易受到药物和食物的影响,用药过程中需要频繁监测凝血功能,国内极少数患者监测INR。最后,对卒中危险分级认识和使用不足,低、中和高危患者药物的使用比例相似。所以我们需要强调的是,房颤卒中预防的观念亟待加强,要提高医生和患者的认知度;优化华法林的使用,开发更方便、快速、经济的INR监测方法,根据基因型选择初始剂量,找出适合国人的抗凝强度;选择新型抗凝药物,如达比加群、阿哌沙班等药物在临床使用中,无需调整剂量,无需监测INR,并且临床研究证实,其在预防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的血栓栓塞和卒中事件方面不劣于甚至优于华法林,可以作为华法林的理想替代药物应用于临床,在提供确切疗效的同时,还可方便患者使用。”

顺着这个话题,吴书林教授还谈及了房颤药物治疗方面的目前进展状况:“在口服抗凝药物方面,相比于华法林,新药如达比加群、利伐沙班和阿哌沙班等具有更好的效果,且安全和方便。新型抗心律失常药物主要包括决奈达隆、伊布利特、塞利瓦隆、阿齐利特、多非利特、维纳卡兰。决奈达隆是对房颤节律控制有效的药物,其疗效略弱于胺碘酮,安全性尚需进一步确定,在用药过程中需要严密监测副作用的发生。塞利瓦隆转复房颤、房扑效果差,替地沙米、阿齐利特、多非利特、伊布利特能够有效转复新发房颤且维持窦律,但需关注不良事件的发生。与胺碘酮相比,维纳卡兰在转复窦性心律、改善症状和生活质量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并且安全性和可耐受性良好,但不能有效地转复新发房扑……”

导管消融治疗房颤的三大问题

既然吴书林教授提出了房颤治疗领域要打“翻身战役”的问题,那就说明目前在该领域是存在一些问题的。就此话题,吴书林教授进一步提出,目前,我国房颤导管消融还面临着三方面的问题:一是经济条件的限制。目前房颤导管消融一次需要约7万元人民币,而且有少部分患者还需要重复消融,如此昂贵的费用,限制了大部分患者接受这一治疗。而且同样由于经济原因,一些新技术的应用也相对滞后。二是普遍存在的医患观念问题。房颤导管消融是近15年左右逐步发展起来的一门新技术,早年的局灶性消融和肺静脉节段性消融复发率还很高,所以还有很多医生和患者对这一技术的发展及其意义不够了解;另一方面,导管消融在近期可以改善症状,提高窦性心律维持率,提高生活质量,但是否能降低房颤患者远期死亡率、中风率等,目前还有待大规模的临床试验来证实。三是掌握这一技术的医生数量还非常有限,该领域的人才培养力度尚有待加强。因为房颤导管消融操作复杂,相对其他如室上速患者的导管消融而言,并发症发生率相对较高,因此做好房颤导管消融往往不只是需要一位有经验的医生,更需要一个优秀的团队,这些都使得房颤导管消融技术的推广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既然吴书林教授提到了“掌握房颤导管消融这一领域的人才培养力度尚有待加强”的问题,那么,他作为广东省电生理界的优秀前辈,会通过一些什么方式来提高广东区域电生理医生的技能呢?

对此问题,吴书林教授首先谦虚地说:“谢谢你的高度评价。”之后他详细介绍说:“广东省在2011年通过卫生部心血管介入直报网络上报的导管消融4886例,起搏器植入3057例,相对2010年增长分别为18.3%、14.1%,这与我们这几年在全省组织心电生理介入培训、提高部分医院心律失常介入诊疗水平是分不开的。我们广东省人民医院在2011年开展的导管消融数量为1800多例,起搏器植入500多例,尤其是复杂心律失常介入病例,达到了40%,为在我们中心参加培训的学员提供了非常宝贵的学习资源。我们还利用广东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平台,通过心律失常学组活动,组织全省热爱心律失常专业的医生,共同学习和交流,同时我们鼓励年轻医生拿出他们的疑难病例或成功病例来交流和深入讨论,使从事这一专业的每一位医生都主动参与到互动学习中来;此外,考虑到房颤导管消融的复杂性和医生的学习曲线问题,我们的培训从心房解剖等基础理论开始,组织医生观摩手术过程,边做病例边解释每一个步骤的要点、到达部位的解剖关系、可能出现的风险等;在后续的培训课程中反复播放病例、拿出一些成功或失败的病例,从正反两方面进行教学。一系列培训和交流活动深受省内心律失常专业医生的欢迎。”

在采访中,作为广东省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质控中心主任的吴书林教授还谈到,面对“遍地开花”的介入治疗开展情况该中心对各机构进行的质量控制问题。他认为:“目前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发展很快,新的医疗技术让广大患者得到了更好的救治,这是件好事情。但是,新技术的推广对医疗机构和个人都有一定要求,原国家卫生部都有明文规定。广东省心血管疾病介入质控中心比较特殊,冠心病介入、心律失常介入和先心病介入质控统一挂靠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我们肩负重任。本所作为广东省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质控中心,同时作为卫生部冠心病介入、先心病介入、心律失常介入三个专业培训基地,把培训基地的工作纳入到整个质控工作中去执行,两方面的工作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质控形式包括定期现场调研、不定期飞行检查、上报并讨论所有死亡病例及有严重并发症的病例、专题培训等多种形式,旨在督促各位医生按照规范进行心血管介入诊疗活动,不断提高技术,减少并发症发生率,更好地用好‘介入’这把剑,为更多的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三位一体”,长期走在国内领先行列

记者注意到,吴书林教授的现任职务是“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而且也了解到,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是我国华南地区最大的心血管疾病诊治中心。既然以“研究所”冠名,“科研”工作势必要成为该机构的重要工作组成部分。那么,平时他们是如何把“临床”和“科研”工作给予定位,又是如何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呢?

对此问题,吴书林教授坦言:“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是一个‘三位一体’的机构,即集临床、科研和教学为一体。我们研究所的临床医疗水平之所以能在国内领先,其动力的源泉在于强大的科研工作。从1978年至2011年的30多年间,共有141项科研成果获得奖励。其中,包括获国家科技进步、中华医学科技奖、国家攻关重大成果奖等国家级奖励21项,部省级奖励68项,省厅级奖励52项。在获奖的科研成果中,有126项推广应用于临床。每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重大科技攻关课题、世界卫生组织与国际大规模多中心循证医学课题共50多项。‘十一五’期间,在先心病外科和心脏介入治疗领域又承担了3项国家支撑计划课题。2011年,广东省人民医院院长林曙光教授申报的《广东华南药物临床试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获得了广东省重大科技专项;医学研究中心余细勇教授作为负责人申报的国际合作重大项目《Niche在干细胞心肌分化与心脏异常发育中的表观遗传学调控机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资助,这是研究所首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庄建院长申报的 《复杂先心病防治网络建设和优化治疗策略研究》入选国家‘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谈到这里,吴书林教授感慨地说:“早在20世纪70年代,广东风湿心、风湿热是高发病,研究所的前辈湘耀教授就组织全所的力量投入到该病的预防和治疗中,得到了世界卫生组织的高度赞扬。如今40年过去了,我们研究所在此领域依旧世界领先。介入技术在30多年前在国内还处于空白,我们研究所的专家率先从美国、日本将这项技术引进中国,开了中国介入心脏病学的先河。如何使心脏病治疗中的器械国产化,从而降低病人费用,是近年来研究所努力的方向。我们承担的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射频消融导管研制’、‘常见先心病、瓣膜病介入治疗技术规范、远期疗效及新技术临床应用研究’,都是围绕心脏病治疗器械的国产化进行的研究,这些研究成果的临床运用都将降低病人的治疗费用,提高治疗效果,为千万患者谋福利……”

采访到最后,吴书林教授说:“凭借我们研究所丰厚的学术积淀,在国内、国际已经打响的这场房颤治疗的‘翻身战役’中,我相信我们一定能够继续走在全国前列,为更多的患者带来实实在在的益处,为本领域的学科发展做出更优异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