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纪律教育感想范文

纪律教育感想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纪律教育感想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纪律教育感想

第1篇:纪律教育感想范文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焦虑情绪;护理干预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7.390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7-3831-02

冠状动脉病变发生冠状动脉供血突然中断,导致心肌严重并且长时间的急性缺血形成心肌梗死。其起病急,病情严重,严重可导致患者死亡。近些年由于生活压力大,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也逐渐增高。急性心肌梗死可由于七情失节而引发,患者的不良情绪会导致病情加重[1]。本组研究通过护理干预有效的降低患者的焦虑情绪,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0――2012年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其中对照组40例,男22例,女18例,年龄52-79岁,平均年龄65.7±5.1岁,合并高血压有16例,糖尿病5例,慢性呼吸系统疾病5例。观察组40例,男性19例,女21例,年龄55-80岁,平均年龄66.3±4.9岁,合并高血压有15例,糖尿病6例,慢性呼吸系统疾病5例。心功能分级按照纽约心脏协会进行分级,均在III级以下。所有患者均无严重精神障碍,语言表达能力尚可。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合并症以及心功能分级不同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进行比较。

1.2方法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综合化护理,包括心理护理、健康教育、缓解痛苦。

1.2.1心理护理护理人员要对患者多关心,和患者建立良好的关系,增加患者的信任。护理人员对待患者要和蔼亲切,对患者的疑难问题要耐心的解答,给予患者关爱,让患者保持平静心态,在病房要安静,不要在病房大声说话,护理人员动作要温柔,尽量满足患者合理要求。

1.2.2健康教育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对心肌梗死病情的相关内容进行讲解,让患者更容易理解,了解自己的疾病,让患者了解本病是可以治愈的增加患者的自信心。

1.2.3帮助患者缓解疼痛急性心肌梗死发病时患者会发生胸部疼痛,患者会情绪不稳定,血压升高,心跳过快,会增加耗氧量,护理人员要及时的向医生进行报告,并给与患者止痛药,在用药的同时给与患者轻缓的音乐,转移患者注意力,可以有效的减轻疼痛,稳定患者的情绪。

1.3疗效判定[2]对患者进行焦虑状况评估,采用SAS量表,有20个项目组成,分为四个等级,总分20-80分,分数越高焦虑情绪越重。

1.4统计学处理本实验使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两组之间差异比较使用方差分析χ2检验,P

2结果

2.1焦虑情绪两组患者均有明显的改善,观察组焦虑情况优于对照组,其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在发作时疼痛感使得患者紧张并有恐惧心理,患者很容易会出现焦虑等不良情绪[3],会导致患者引发多种并发症,增加多种并发症的发生。在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中,给患者提供舒适的环境,有利于患者不安的焦虑情绪。护理人员的细心护理,增加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信任,可以更好的促进患者配合治疗。让患者及家属了解疾病相关知识,明白急性心肌梗死是可以治愈的,增加患者痊愈的自信心,积极向上的态度,可以防止患者出现抑郁情绪,并且在患者家属的配合下,能够更好的为患者进行实行治疗,并且增加治疗效果。急性心肌梗死发病时疼痛难忍,患者情绪不稳定,会增加耗氧量,会加重病情,使得患者的疼痛加剧,形成恶性循环,护理人员要及时了解患者的疼痛,给予相应对策,帮助患者缓解疼痛。良好的细心的护理可以给予患者心理的支持与情绪的疏导。本组研究结果与其他报道一样显示有效的护理能够明显的改善患者的焦虑情绪,改善预后,促进患者更好的康复。综上所述,有效的护理措施可以很好的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焦虑情绪,降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让患者更快更好的康复。

参考文献

[1]曾影红,张晓璇.心理护理改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焦虑、抑郁情绪的临床研究[J].护理研究,2009,23(03):609-611.

第2篇:纪律教育感想范文

从教材内容来看,楞次定律将学生知识范围内有关“场”的概念从“静态场”过渡到“动态场”,而且它涉及的物理量多,关系复杂,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学习本课,需要注意的是引导学生在实验的基础上,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尝试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鼓励学生总结物理规律;同时,培养操作能力和探究意识。

2.教学目标

2.1知识与技能。

2.1.1通过实验探究,得出感应电流与磁通量变化的关系,并会叙述楞次定律的内容。

2.1.2通过实验过程的回放分析,体会楞次定律内容中“阻碍”二字的含义,感受“磁通量变化”的方式和途径。

2.1.3通过实验现象的直观比较,进一步明确感应电流产生的过程仍能遵循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

2.2过程与方法。

2.2.1观察实验,体验电磁感应现象中感应电流存在方向问题。

2.2.2尝试用所学的知识,设计感应电流方向的指示方案,并动手实验操作。

2.2.3关注实验现象的个性,找出实验现象的共性,并总结出规律,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2.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3.1在实验设计、操作过程中逐步积蓄探究热情,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的精神。

2.3.2养成主动参与科学研究的良好学习习惯。

2.3.3能够用因果关系和矛盾论的辨正观点认识楞次定律。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楞次定律的探究实验设计和实验结果的总结;感应电流激发的磁场与原来磁场之间的关系;定律内容表述中“阻碍”二字的理解。

4.教学过程

4.1创设情境,质疑搭桥。

播放Flash课件(如图1),再现情境,温故知新。提出问题,引发思考:

问题1:在上述实验中,我们已经得出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是什么?

学生: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是穿过线圈的磁通量的变化。

问题2:磁铁插入与抽出时,指针偏转的方向相同吗?指针左偏与右偏意味着什么呢?

学生:指针偏转方向不同,表明电路中的电流方向不同。

问题3:怎样判断线圈中产生的感应电流方向?

学生:如果事先搞清楚电流表的指针偏转方向与电流进入方向之间的关系,就可以进一步确定线圈中的电流方向了。

(1)学生思考、讨论:如何通过实验来确定才针偏转方向与电流进入方向之间的关系?

(2)设计如图2所示电路,探究指针偏转方向与电流进入方向之间的关系,并完成表1。

设计说明:从学生熟悉的情景入手,让学生观察条形磁铁插入与抽出时,线圈中产生的感应电流的方向是不同的。

4.2提出问题,猜想假设。

提出问题:感应电流的方向由哪些因素决定?如何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

学生分组讨论并猜想:感应电流的方向与磁场方向、穿过回路的磁通量的变化有关。

设计说明: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感悟如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4.3设计方案,实验探究。

学生结合探究问题和已准备的实验器材设计实验方案,交流各小组的设计方案对不同的实验方案,实验探究并记录填写完整;训练学生结合实验目的和已有条件设计实验方案的技能;让学生通过实验操作获得实验结论;培养学生的动手及观察能力和合作精神。

4.4总结物理规律。

教师:引领学生归纳出楞次定律的简洁表述,引领学生理解“阻碍”有什么含义?当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增大时,感应电流的磁场与原磁场反向,“反抗”其增大;当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减小时,感应电流的磁场与原磁场同向,“补偿”其减小。即:从磁通量的角度,“阻碍”就是指增“反”减“同”。

学生讨论,归纳总结:楞次定律:感应电流具有这样的方向,即感应电流的磁场总要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

设计说明:学习如何科学分析问题,揭开现象看本质,得到科学结论。

4.5巩固应用。

例1.如图3所示,4根同样光滑的细铝杆a、b、c、d放在同一水平桌面上,其中a、c固定,b、d静止地放在a、c杆上,接触良好,O点为回路中心,当条形磁铁一端从O点正上方向下插向回路时,b、d两杆将( )。

A.保持不动

B.分别远离O点

C.分别向O点靠近

D.因不知磁极极性故无法判定

【解析】磁铁插向abcd构成的回路时,回路中磁通量增加,产生感应电流。同时,b、d中的电流又受到安培力作用而发生运动。

解法1:先假设N极插向回路,则原磁感线向下呈发散状;因导线切割磁感线,由右手定则,可知感应电流方向俯视为逆时针;根据左手定则知b导线受到向右的安培力,d导线受到向左的安培力。再假设S极插向回路,也可以得到同样的结论。答案C正确。

解法2:当磁铁插向回路的过程中(无论哪极朝下),穿过回路的磁通量增加,金属杆将向O靠近来阻碍磁通量增加。答案C正确。

5.教学反思

第3篇:纪律教育感想范文

【关键词】 孕妇;焦虑情绪;生活质量;健康教育;心理干预;影响

孕妇在妊娠期间,由于身体、对妊娠过程的陌生感、外界环境等多方面的原因而产生焦虑等负性情绪,不仅对孕妇围产期的生活质量产生很大程度上的不利影响,而且不利于胎儿的正常发育。因此,加强对健康教育和心理干预对孕妇焦虑情绪及生活质量影响的研究,有助于改善孕妇的焦虑情绪,提升她们的生存质量。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本组所研究的100例具有焦虑情绪的孕妇是从到我院进行产前检查的孕妇中选择出来的,年龄20~30岁。随机将这些孕妇划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每一组有50例,排除患有慢性疾病、服用过精神类药物的孕妇。

1.2 方法 对照组孕妇主要采取常规性健康教育的方法;观察组孕妇则是在常规性健康教育的基础上,给予具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护理。利用统计学相关的理论知识与焦虑自评量表以及生活质量量表,对两组孕妇的焦虑情绪恢复状况与生活质量进行对比性分析。

1.3 疗效标准 本组所研究的评价标准内容包括:一是无效,即孕妇的焦虑情绪没有得到有效改善,生活质量较差;二是有效,即孕妇的焦虑情绪得到有效控制与改善,生活质量逐步提升;三是痊愈,即孕妇的焦虑情绪消失,生活质量高。

2 结 果

利用统计学相关理论对健康教育和心理干预对孕妇焦虑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影响进行研究与分析。

从上图表中可知:经过一段时间的健康教育与心理护理,两组孕妇的焦虑情绪得到有效控制。其中观察组孕妇的焦虑评分低于对照组,而护理总有效率与生活质量高于对照组。

3 探 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医学护理技术的进步,人们对妇产科的护理技术与护理质量的要求变得越来越高,尤其是对孕产妇心理健康的护理。这是因为很多孕妇由于自己身体的因素,对妊娠知识的认识不足以及外界因素的影响,难免会出现焦虑等负性情绪,对母婴的生命健康造成了很大的不利影响。因此,在新时期加强对健康教育与心理干预对孕妇焦虑情绪及生活质量影响的研究,是摆在人们面前的一项重大而又紧迫的任务。

在临床研究中,造成孕妇产生焦虑情绪的原因包括:一是对胎儿的健康过分担心;二是孕妇对妊娠知识与妊娠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不甚了解,对于分娩中的疼痛具有紧张、恐惧的心理;三是很多孕妇对产后婴儿的照顾护理缺乏自信;四是孕妇所处的生活环境较差,生活质量较低。

针对孕妇在妊娠期所存在的焦虑情绪与生活质量差的问题,需要对孕妇进行健康教育与心理干预方面的护理。其中健康教育的内容包括孕妇的心理卫生、孕妇在孕期的生活保健知识、孕妇分娩前的准备与减轻分娩痛苦的措施、产前的健康筛查、新生儿安全护理以及孕妇产后的健康保健等。在对孕妇进行健康教育的过程中,需要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健康教育的内容编写成册发放给到医院进行产前检查的孕妇,或者在定期邀请具有丰富临床孕妇护理经验的护理人员开展孕妇生活保健方面的讲座时,鼓励孕妇参与其中,又或者护理人员亲自示范产后正确的哺乳姿势与婴儿护理的技能。

对具有焦虑情绪的孕妇进行心理干预,需要与孕妇进行深入的交流沟通,充分了解并掌握孕妇产生焦虑情绪的原因与心理特点。运用认知行为的治疗方法对孕妇进行具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逐步纠正孕妇错误的认知,通过这种心理干预方式让孕妇认识到焦虑等负性情绪对自身健康与胎儿成长所造成的不良后果,鼓励孕妇积极地与错误的行为观念与负性情绪作斗争,以便调节自身焦虑的负面情绪。另外在对孕妇进行心理干预的过程中,可以将音乐治疗的方法应用到其中,运用轻缓的音乐降低孕妇体内皮质醇的浓度,缓解孕妇在妊娠期内所具有的焦虑情绪,使得孕妇的心理、生理以及情绪得到科学的调节。

因此,在孕妇妊娠期内运用健康教育与心理干预等手段对孕妇的焦虑情绪进行调节与干预,有助于提升孕妇的生活质量与促进自身的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 .心理干预对妊娠早期孕妇负性情绪及生活质量影响的临床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2010,21:114-115.

[2] 覃钰纯,范利军,邱坚进.产前健康教育对孕妇焦虑情绪的干预效果分析[J].中外健康文摘,2010,33:358-359.

第4篇:纪律教育感想范文

关键词: 感恩教育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考核评价

一般认为,“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是一种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对于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促进个体的自身发展,增强社会的信誉等具有重要意义”[1]。

高校应当如何有效地对当代大学生实施感恩教育呢?在没有设置专门的感恩教育课程的情况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成为实施感恩教育的重要载体。“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是大学生进入大学之后的第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融思想性、政治性、知识性、综合性和实践性为一体的课程,将感恩教育渗透在“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教学中,可以达到相辅相成、一举两得的教育效果,对于大一新生来说,也是恰逢其时,对于他们顺利、愉快地度过大学四年将有很大帮助。

一、在“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的教学内容中渗透感恩教育

“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的教学内容涵盖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及法律观教育等很多方面。可以说,引导大学生树德和做人,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是“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的重要目的和意义所在,而这一点也正是感恩教育所追求的。

在现代社会,感恩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对党和国家的热爱与忠诚,对社会和人民的包容与奉献;对组织的信任和感激,对工作的勤奋和尽责;对他人的友善和尊重,对家人的理解和眷念;对生命的敬仰和珍惜,对自然的亲近和呵护[2]。可以说,感恩是一个人应有的基本道德素质,是一个人必须具备的道德观和责任观,是做人最基本的修养。将感恩教育渗透到“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的教学内容中,是完全可以而且十分合适的。

在“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的教学内容中,有许多内容和感恩有直接联系。比如在关于人生观的教学内容中,如果单纯从个人的角度谈人生观和人生价值的实现,眼界是比较狭隘的,而且不容易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如果换一个角度,从人的社会性的角度来谈人生观的问题,则会有更宽的眼界,而且可以很自然地联系到感恩问题,也就将感恩教育与教材内容融合到了一起,使学生更容易对人生观有较深刻的理解和领悟。

从谈个人的人生观,联系到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尤其是与父母的关系、与朋友的关系等,让学生体会到每个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与周围的人和事存在着客观的联系,所以,要感恩与自身生命相联系的每一个对象。从谈人生价值的实现,联系到祖国和人民与自身的关系,让学生体会到祖国和人民所提供给自己的一切,感恩自身从社会所得到的恩情,明确只有感恩社会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这样,通过恰当的结合,潜移默化地将感恩教育渗透到“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的教学内容中,既丰富了教学内容本身,又将感恩教育落到了实处,并且二者相辅相成,达到两全其美的效果。

二、在“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方法上渗透感恩教育

除了在“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的教学内容中渗透感恩教育外,在教学方法上也需要渗透感恩教育。“因为道德现象与人的需要、情感紧密相连,真正的道德规范应是道德主体对之有强烈的情感体验。如果仅仅以道德规范、原则的传授,以认知能力的培养为目的,而没有学生相应的道德情感参与其中的话,则此种道德教育注定是要失败的”[3]。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如何将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让这种传递达到应有的教育效果,就需要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获得相应的情感体验。

比如在学习遵守道德规范的内容时,可以围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等方面,让学生谈谈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事情或者周围发生的事情。从这些事情中启发学生领悟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需要每个人不断加强个人的道德修养,而个人道德修养的加强,实际上恰恰是个人感恩于社会、感恩于他人的自然结果,从而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认识到感恩意识的必要性和感恩品质的重要性,认识到懂得感恩是一个社会人的基本素质。

如果在讨论过程中学生有不同的观点,则正好是开展辩论的好机会。真理不辩不明,开展辩论是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它不仅可以促进学生深入思考,而且可以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比如关于老人跌倒该不该扶之类的问题,可以让学生们各抒己见,充分辩论。通过辩论,大家往往更容易形成较为一致的意见和看法。通过辩论诸如此类的道德问题,学生也可以领悟到感恩不仅是要感激帮助过我们的人,更重要的是要将这种感激之情转化为一种乐于助人的品质,这种品质不仅是个体所必需的,而且是社会所必须的,作为大学生应当有这种社会责任感,引领良好的社会风气。

此外,在教学中还可以采用学生写信、演讲、歌舞、小品、绘画、观看影片等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突破传统课堂教学的局限,引导大学生课堂联系生活、理论联系实际。通过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原本抽象的理论化的教学内容就可以摇身一变,成为感性的生动活泼的课堂实践,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强化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可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并且做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

三、在“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的考核评价体系中渗透感恩教育

坚持教育培养与考核评价的相辅相成,才能促进大学生将自律与他律有机地结合起来。目前,“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的考核评价体系还是以书面考试为主,以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程度为考核重点。这种考核评价体系,虽然对学生掌握知识性的内容很有帮助,但对学生能力的提高作用不大。因此,在考核评价体系中,除了考查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外,还要考查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实际情况。科学有效的考核评价体系,能够促进大学生真正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同时必然有助于大学生感恩品质的形成和感恩习惯的养成。

首先,学校应当密切与大学生家庭的联系,畅通家庭与学校之间的沟通渠道,在家庭中建立教育监督反馈机制,并且将大学生在家里的表现纳入考核评价体系。因为大学生的身份不仅仅是学生,更是一名家庭成员,在家庭里的表现优秀,才真正称得上是名优秀的大学生。而且,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往往在家庭生活中才能真实地反映出来。通过考察大学生在家庭里的表现,实际上也给了大学生一个机会,可以使他们更清晰地意识到自己与家庭的密切联系和自己对家庭的责任,促进大学生将感恩情感转化为感恩行动。

其次,学校要组织相关活动,比如组织大学生在校内义务劳动、深入社区扶贫助困、到敬老院搞志愿活动等,将大学生参加这类活动的情况纳入考核评价体系。大学生活应当是丰富多彩的,学校和各学院会经常组织一些有意义的活动,这些活动正是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好机会。“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本身就是很强调实践性的课程,让大学生广泛参加此类活动,有利于大学生在实践中真正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感恩品质。而且,这些活动被纳入考核评价体系,更能增强学生参与活动的广泛性和积极性,久而久之,必然可以实现感恩教育的内化与外化。

此外,还可以鼓励学生自己主动深入社会实践,比如参加义务献血、担当义务交通协管员、义务帮助中小学生辅导作业等,将参加这些义务活动的情况纳入考核评价体系。其实,生活就是个大课堂,它会教给我们每个人各种各样的知识,同时我们在书本上学到的各种各样的知识,也都要回归到生活大课堂去检验和应用。年轻有为的大学生们对生活充满了热情,他们随时随地都在实践着在书本上学到的各种知识和道理,其中许多优秀的大学生已经做得非常出色,应当及时给予他们肯定和表扬。

在“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的考核评价体系中渗透感恩教育,可以促进大学生将感恩意识、感恩情感转化为感恩行动、感恩品质。相信在这些各种各样的活动中,大学生们可以亲身感受到自己对家庭、对集体、对社会的关爱所带来的愉悦感和成就感,这些生动愉快的体验,会悄悄地沉淀在他们的内心深处,形成稳定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感恩品质。

懂得感恩是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将感恩教育渗透到“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中,是实施感恩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二者的有机结合可以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在“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教学过程中,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体系等几个方面渗透感恩教育,可以使感恩教育和课程教学相互融合、相辅相成,达到事半功倍、一举两得的效果。

感恩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近年来一系列暴露感恩意识缺乏事件的发生,冷酷地说明感恩教育的缺失依然如旧。我们不能只有在某些事件发生时,才想起感恩教育的重要性,才想到要加强感恩教育,事情过去了,又什么都不做了。亡羊补牢,为时未晚。现在我们需要立刻行动起来,让感恩代替冷漠,让善良代替邪念,让人与人的关系更加和谐,让社会充满关爱和温暖。

参考文献:

[1]陶志琼.关于感恩教育的几个问题的探讨[J].政治科学,2004(04).

[2]肖池平,万晴.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倡导感恩文化[N].中国民族报,2007-09-28.

第5篇:纪律教育感想范文

[关键词]骨折;心理护理;抑郁;焦虑;住院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0616(2016)03-143-04

在交通行业与建筑行业的发展之下,我国骨折发生率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对于骨折患者,多使用手术治疗方式,很多患者需要进行二次手术,恢复的时间较长,在这一段时期,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会丧失或者下降,因此,骨折手术患者心理压力较大,患者常担心手术费用、术后功能恢复等,产生不同程度的负性情绪,主要表现为焦虑、紧张、抑郁等。这些负性情绪可引起患者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疼痛感加剧、失眠等一系列生理变化,严重者甚至影响手术本身及术后康复。随着现代医学模式向生物一心理一社会模式的转变,心理护理在创伤患者中的应用日益受到重视。为探讨心理干预对老年骨折患者心理状态及术后恢复情况的影响,本研究对100例骨折手术治疗的住院患者实行一对一的术前心理护理干预,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资料来自于我院2013年1月~2015年1月收治入院的骨折患者200例,其中,男126例,女74例,年龄为62~84岁,平均(72.5±1.5)岁,所有患者均排除颅脑损伤及其他严重器质性疾病,无语言交流障碍、精神疾患,应用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评分>50分、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评分>53分。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措施,观察组患者施行术前心理干预,对照组100例患者中男61例、女39例;年龄61-81岁,平均(74.4±10.2)岁;车祸伤54例、严重摔伤30例、高空坠落伤16例;上肢骨折24例、下肢骨折73例、其他部位骨折3例。全身麻醉69例,腰麻31例;39例患者有高血压病、心脏病、糖尿病、脑血管病等慢性病病史;观察组100例患者中男65例、女35例;年龄62~84岁,平均(71.7±11.4)岁;车祸伤50例、严重摔伤31例、高空坠落伤19例;上肢骨折22例、下肢骨折72例、其他部位骨折6例。全身麻醉58例,腰麻42例;35例患者有高血压病、心脏病、糖尿病、脑血管病等慢性病病史;两组患者从年龄、性别、文化程度、治疗措施、住院时间、病情严重程度等方面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入选者告知研究目的后均自愿签署同意书。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予以骨科常规护理,包括专科护理、基础护理、生活护理及健康宣教等。观察组加强围手术期心理护理,具体措施如下。(1)充分理解患者的负性情绪:骨折常突然意外发生,患者毫无思想准备,暂时丧失劳动能力。入院后,患者常因骨折后剧烈疼痛、担心骨折能否顺利康复、治疗所需费用产生的经济负担等产生焦虑、紧张、抑郁等负性情绪,表现为烦躁不安、心悸、情绪激动、失眠、血压升高等症状。骨折术后卧床时间相对较长,患者和外界接触减少或家属难以兼顾,产生强烈的孤独感,患者易产生沮丧、不配合治疗及护理等行为。因此,护理人员应充分理解并尊重患者心理、情绪变化,主动和患者交流,态度亲切、温和,耐心倾听患者的诉说,取得患者及家属的信任,及时发现并疏导患者的不良情绪。(2)把心理干预落实到细节处:骨折患者的心理护理应贯穿于整个围手术期。首先,正确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依据患者个体差异及负性心理严重程度,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术前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告知手术的目的和方法、术中配合技巧及注意事项等,用手术成功的范例激励患者。多用正性的语言鼓励患者,解除患者的心理障碍,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教会患者释放紧张、焦虑、抑郁情绪的方法,如听轻音乐、看喜欢电视节目等,通过转移注意力克服负性情绪。(3)通过减轻患者疼痛程度,克服负性情绪:术前、术中正确摆放,减轻患者不适感。搬动患者时妥善固定患肢,避免加重疼痛引起患者心理不适。术后及时、正确使用止疼药,减轻疼痛不良刺激导致的心理变化。早期进行康复指导,让患者了解术后康复锻炼的重要性,提前做好康复锻炼的心理准备,以提高康复锻炼的依从性。

1.3观察指标

(1)心理评估:使用焦虑白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分别评测术前1d和术后第2天焦虑和抑郁程度。每个量表均含有20个项目,分1、2、3、4共4级评分。焦虑、抑郁评定的分界值分别为50分和53分,分数越高,提示焦虑、抑郁倾向越明显。量表由经过统一培训的护理人员以提问的方式指导患者填写。(2)住院满意度:出院前对两组患者发放满意度调查问卷,问卷满分为100分,>95分为很满意,85~94分为基本满意,≤84分为不满意;(3)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两组病人术后1、7、14d的疼痛程度。比较两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情况。

第6篇:纪律教育感想范文

癌症对于患者来说是痛苦的,对家庭更是一场灾难。随着晚期癌症患者病情的逐渐加重,有许多家庭都笼罩在癌症和死亡的阴影下,照顾者在身体上、精神上都承受着很大压力,他们的需要和感受同样应该是宁养疗护人员关注的焦点,如何使晚期癌症患者的照顾者在其亲人患癌期间维持较高的生活质量,减轻其不良情绪反应,使其更好地照顾晚期癌症的患者,是我们宁养疗护人员努力的方向之一。我们根据128例晚期癌症患者主要照顾者出现抑郁及焦虑的的特征采取认知行为疗法、艺术欣赏放松疗法以及引导照顾者倾诉困扰内心的苦恼、并设身处地的给予其相应的疏导和理解,使其拥有一个健康的心态、并鼓励其坚强面对现实,肯定其为患者所做的一切都是有意义的(过去所做的是有意义的,将来也是美好的),以轻松之心面对病人,全心全意的照顾好病人,真正实现宁养的意义:生死两相安。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调查对象为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宁养院2009年9月17日―2010年5月6日所服务的130例晚期癌症患者的主要照顾者,平均年龄56±3.52岁,其中,男性68人,女性132人。发放问卷130份,收回130份,有效答卷128份(抑郁及焦虑者128人),回收率98.46%,其中焦虑者12人,焦虑-抑郁者89人,抑郁者27人;男性46人,女性82人。在年龄、文化程度、家庭收入、居住地、经济收入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研究工具与方法

1.2.1测量工具: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问卷调查。

1.2.2方法:干预前由130例晚期癌症患者主要照顾者完成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筛选出主要照顾者存在焦虑、抑郁128例,干预后的焦虑、抑郁自评量表由128例存在抑郁及焦虑的主要照顾者完成。

1.3干预方法(表1)

表1受治者干预内容及形式

干预项目 频次和形式认知行为疗法 每月1次 每次1小时 单个交流艺术疗法 每月1次 每次1小时 集中培训音乐放松疗法 每月1次 每次1小时 集中培训受治者座谈会 每月1次 每次半小时 面对面交流《受治者日志》记录手册 干预开始时发放,随访时查看受治者热线 干预期间开通每例受治者2周电话随访2干预效果

见表2。

表2128例主要照顾者焦虑抑郁干预前后效果比较(x±s)

项目 n 干预前(分值) 干预后(分值)SAS评分 SDS评分 SAS评分 SDS评分焦虑症 12 54.82±7.35 50.12±9.37 36.16±4.48# 39.17±6.42#焦虑-抑郁综合症 89 50.63±6.35 53.64±7.25 39.86±5.98# 38.75±6.23#抑郁症 27 52.87±7.76 51.28±5.53 35.45±5.13# 38.93±6.73##P≤0.05

3结果

3.1采用SPSS13.0分析软件,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本研究晚期癌症患者照顾者存在心理问题共有128例,对其进行心理干预,干预前后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2干预前后两组照顾者心理健康发生率的比较:与干预前相比,干预后晚期癌症患者照顾者的抑郁及焦虑指数明显降低,心理健康指数明显提高,P≤0.05。

4讨论

对128例晚期癌症患者照顾者存在焦虑、抑郁、焦虑-抑郁综合症的心理干预,试验结果发现焦虑症患者、焦虑-抑郁综合症、抑郁症患者干预前与干预后均有显著差异P≤0.05,与干预前相比,干预后照顾者的抑郁及焦虑指数明显降低,心理健康指数明显提高,主要采取以下方法进行干预。

4.1认知行为疗法:认知疗法以集中讲座的形式对认知行为方面进行干预,主要目的是改变晚期癌症患者照顾者的认知、心理意象、观点信念和思维方式,建立正确的认知,解决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方法[1]。实验结果显示干预前后晚期癌症患者照顾者的抑郁、焦虑指数明显降低,心理健康指数明显提高。改疗法有效地提高了照顾者对生活中不良事件的应激能力,把不良事件的负面影响降低到最低。

4.2音乐放松疗法:该疗法采用以音乐为背景的语言诱导方式,将音乐治疗与放松训练相结合[2]。在节奏舒缓的音乐下,对音乐所表现的内涵和意境进行描述,帮助受治者展开丰富的想象,这样的放松训练能够抵消生理和心理应激的负面影响,使人的身体、心理和精神重新恢复平衡和协调,帮助晚期癌症患者主要照顾者以更健康的方式对待生活的挑战。实验结果显示音乐放松疗法能减轻晚期癌症患者主要照顾者的不良情绪。

4.3艺术疗法:林晓艺术治疗师主张自由艺术创作表达,将艺术作品和艺术活动视为梦境的具体表现形式,认为艺术创作是来自潜意识的象征性语言,也是潜意识尝试为心理建立秩序的方法之一。照顾者在艺术治疗者的陪同下,透过艺术材料的运用创作,主要的目的是在协助当事者在安全的环境下达到有效的个人改变与成长;移情作用(情感转移)在治疗过程中受治者、治疗者和作品之间扮演重要的角色。当今艺术创作被视为诊断与治疗的工具,我们的实验结果显示了干预前后照顾者的心理改变有明显好转。

4.4心理干预:本文调查显示,约有69%的抑郁症患者同时合并焦虑症状。二者在发病机理、病状表现等方面具有很多相同之处。焦虑和抑郁情绪是一种很常见的情感成分,当人们遇到精神压力、生活挫折、痛苦境遇、生老病死、天灾人祸等情况时,都会产生抑郁或焦虑情绪。心理干预对于焦虑症、抑郁症、焦虑-抑郁症患者是必要的、有效的、有益的。通过此次干预与实验,适时、适度地给予他们个体化的心理干预,改善其心理健康状况是必要的,也是有效的,无论对家庭还是对社会都是有益的。

综上所述,实验结果显示了对焦虑及抑郁的照顾者采用认知疗法、音乐放松疗法、艺术疗法及心理干预都是显效的行为,可以达到让主要照顾者建立正确的认知,建立对待疾病的正确态度,让他们以最短的时间来接受亲属患癌的事实,是减轻他们的焦虑状态的有效方法,值得在工作中推广。

参考文献

[1]王丽.李乐之.肠易激综合症患者的心理状态及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10, 45(1):89-91

第7篇:纪律教育感想范文

[中图分类号] R473.7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4)31-0079-03

Influence of comprehensive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cesarean section perioperative anxiety and stress reaction in perioperative period

ZHANG Aihui

Department of Obstetrics,Shenyang City the Fifth People’s Hospital in Liaoning Province,Shenyang 110023,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on perioperative anxiety and stress reaction inperioperative period of comprehensive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cesarean section. Methods One hundred cases in our hospital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interven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50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routine nursing,intervention group on the basis of control group control group comprehensive nursing intervention, at second days, 1 days before the operation, the changes of SAS third days after operation and two groups of patients before operation (T0), fetal childbirth time (T1), end of operation(T2) changes in MAP, HR, CORT level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pectively. Results After operation third days , the SAS of interven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of patients with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before intervention, and significantly less than before operation 1 days, but SAS score of the intervention group after operation third days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Cesarean section; Perioperative period; Nursing; Anxiety; Stress response

随着医疗技术的日益进步及社会观念的不断改变,选择剖宫产分娩的产妇逐年增多,同时剖宫产的分娩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母婴成活率[1]。但剖宫产术作为强烈的应激源,易使产妇产生焦虑、紧张等负面情绪,加之手术应激,易使产妇围术期出现心率加快、血压升高,不利于配合手术,增加了手术并发症的发生[2]。提高产科护理的质量,可以促进产妇的术后康复、避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而保证母婴安全。对剖宫产产妇围术期实施综合性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有效缓解产妇的焦虑状态,降低围术期应激反应,对于提高手术的效果、降低母婴死亡率具有重要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3年6月~2014年6月在我院行剖宫产的100例产妇纳入本研究。年龄最小21岁,最大33岁。其中初产妇79例,经产妇21例。学历状况:初中及以下19例,高中23例,大专及以上58例。全部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两组产妇的年龄、孕周、学历状况等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表1 两组产妇的临床资料比较

1.2 干预方法

对照组予常规对症护理,包括术前1天向其介绍手术时间、麻醉方法、术前准备及注意事项,术中观察和记录生命体征变化情况,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围术期综合性护理干预措施,具体内容如下。

1.2.1 术前干预 术前1 d由巡回护士到病房对产妇进行访视,收集产妇资料,告知术前准备的项目及意义、麻醉方式、麻醉及注意事项等。在交谈中了解产妇的心理需求,做好心理指导。

1.2.2 术中干预 护理人员到病房接产妇时态度要热情,嘱家属在手术室门口放心等待。行术前准备和操作时动作要轻柔,边操作边与孕妇轻声交谈、解释,分散其注意力,征得产妇同意后再予妥善固定;麻醉手术过程中尽可能握着孕妇的手,提高产妇的安全感及心理承受能力。

1.2.3 术后干预 产妇回到病房后,去枕平卧6 h以上,鼓励并帮助产妇取其舒适的自由。产妇术后切口会发生不同程度的疼痛,护理人员要告知产妇疼痛的性质,指导产妇减轻疼痛的方法,如在深呼吸或咳嗽时,用手捂住切口,防止牵扯到缝线疼痛。早期让产妇接触婴儿,使其尽快建立感情;告知产妇母乳喂养的重要性,并指导产妇进行正确的喂养方法。

1.3 评价指标

1.3.1 焦虑状态评价[3] 采用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累计得分≥50分表示存在焦虑症状)进行评价,每名产妇分别于入院第2天、术前1天、术后第3天进行测试。

1.3.2 应激反应指标评价 比较两组患者术前(T0)、胎儿娩出时(T1)、术毕(T2)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血清皮质醇(CORT)水平的变化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不同时点进行方差分析。P

2 结果

2.1两组产妇从入院至产后SAS评分比较

入院第2天,干预组与对照组的S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1天,对照组的SAS评分较干预前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2 两组产妇从入院至产后SAS评分比较(x±s)

2.2 两组产妇应激反应各项观察指标比较

干预组与对照组产妇T0、T2时点的MAP、HR、CORT 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T1时点MAP、CORT 水平均较T0时点明显上升,但与对照组比较,干预组T1时点MAP、CORT 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第8篇:纪律教育感想范文

【关键词】 下肢骨折 心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5-281-02

骨折多由强大暴力所造成,不仅给患者身体造成伤害,也会带来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尤其是下肢骨折的患者,因丧失生活自理能力和疾病转归的不可预知性,心理问题较为突出。焦虑是紧张、忧虑、担心和恐惧等感受交织而成的一种复杂的情绪反应,也是创伤、手术患者最常见的一种情绪状态,为了解心理干预对下肢骨折患者焦虑程度的影响,特将调查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1月-12月在某院住院的下肢骨折患者40例,患者均为认知能力正常者,其中男18例,女22例,年龄≥18岁,40例患者均为单纯骨折患者,无其他基础疾病;其中股骨干骨折13例, 胫腓骨骨折8例,股骨颈骨折7例,股骨粗隆间骨折4例, 髌骨骨折3例,胫骨平台骨折2例,其他3例。

1.2 方法 入院后2小时内由护理人员采用焦虑量表(Zung氏焦虑自评量表系统(SAS))[1]对其进行焦虑评价。实验组除进行常规护理外,并且在入院后一周内由护理人员持续进行心理干预。

1.3 评价标准 采用Zung的焦虑自评量表(SAS),分别于入院当天(2小时内)和入院后一周测量患者的焦虑程度。此表由20个条目构成,每个条目根据最近一周的感觉分1-4级评定,累积各条目得分为SAS总分,总分越高,提示焦虑程度越重[2]。焦虑程度判断标准: 20分,完全镇定;20-35分,适度焦虑;35-40分中度焦虑;40-80分,严重焦虑。

1.4 统计学处理全部数据用SPSS1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各20例)患者入院两小时内采用Zung的焦虑自评量表(SAS)进行焦虑程度测评结果见表1。

表1 入院时2小时内焦虑程度比较表

两组患者在干预前的焦虑程度差异经统计学处理, t=0.057,P>0.05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患者入院一周后(干预后)采用Zung 的焦虑自评量表(SAS)进行焦虑程度测评结果见表2。

表2 入院后一周焦虑程度比较表

两组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为(t=-3.147,P

3 讨论

骨折患者多为意外创伤,再加上手术影响及对预后的担心,使患者产生紧张、恐惧、焦虑等一系列心理变化,容易引起交感神经兴奋[3]。国内对骨折患者的心理反应的研究也证实焦虑是最突出的心理问题[4]。骨科患者除受手术中及长期卧床活动少,牵引手术患者因不能自行翻身、消化功能降低等生理因素的影响外,还受卧床、环境突然变化、场合不适宜等环境因素影响。表1和2的结果显示,对于骨折患者的心理焦虑问题,通过全面评估患者焦虑程度,为实验组患者制定出系统的、科学的、个性化的心理干预计划,并有计划、有目的、循序渐进的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增加了护患双方的了解和信任,及时发现患者存在的潜在心理问题并给予处理,大大缓解了患者的焦虑程度。对患者实施心理护理首先要进行有效的沟通,为此选择临床经验丰富、掌握沟通技巧、服务态度佳的护士负责与患者沟通,及时了解患者身心动态,针对患者存在的问题和需要,准确、及时地为患者解决问题,满足需要,为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打下坚实的基础。具体干预方法: (一)心理安慰支持:(1)聆听患者的痛苦感受。认同他们的痛苦并及时给予帮助。(2)当患者陷于情绪或身体的痛苦之中不能自拔时,适时给予安慰,并表现出对他们的痛苦感同身受。(3)寻求家庭成员的支持。家庭成员的不断鼓励和支持是患者摆脱焦虑的有力保证。(4)分散患者注意力。风趣幽默的谈话或讲笑话,讨论患者感兴趣的话题。(二)疾病知识支持:(1)用医学常识来解答患者对病情的疑问。及时排解患者对身体疾患的担忧和恐惧。(2)及时和患者就治疗和预后的相关问题进行沟通。取得患者的充分信任,让患者充分了解诊疗过程中的常见问题,避免不必要的恐慌。(3)患者间沟通。患者之间更容易对疾病的痛苦产生共鸣,让心态积极、治疗效果好的患者对其他患者进行开导,让患者看到康复的希望。

护患关系是以解决患者在住院期间所遇到的生理、社会心理、精神等方面的问题,满足患者需要为主要目的的一种专业性的人际关系[4]。通过心理干预,患者对治疗护理的依从性提高,自信心增强,心理状态相应改善,焦虑情绪逐渐减轻或消失。

参考文献

[1]Zung W W K.Arating instrument for anxiety disorders.Psyehosomatios,1971;12:371.

[2]刘贤臣,唐茂芹,陈现等. 焦虑自评量表的因子分析[J].山东医科大学学报,1995,13(33):303-306.

[3]李月梅,张丽. 护理程序在预防下肢骨折患者便秘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0,16(12) :100-101.

[4]陈颖儿,崔秀梅.老年下肢骨折患者的心理分析及康复干预[J],现代护理,2005,11 (6 ):461-462.

[5]李小妹. 护理学导论[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72.

第9篇:纪律教育感想范文

[关键词] 心理护理;手术;子宫肌瘤

[中图分类号] R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5)11(b)-0150-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of psychological nursing on the anxiety in patients with uterine fibroids surgery. Methods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was conducted on the clinical data of 89 cases underwent uterine fibroids surgery in our hospital from May 2013 to May 2015. 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the control group(43 cases) and the study group(46 case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nursing regime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by the conventional nursing, while the study group were given the psychological nursing combined with the conventional nursing. And the SAS scores, sexual function and quality of life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SAS score was much higher in the study group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43.2±3.3) points vs (57.3±3.7) points]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Psychological nursing; Surgery; Uterine fibroids

子宫肌瘤为女性的生殖器官较为常见恶性肿瘤,多发于30-50岁女性,其临床表现多为经量增多、经期延长、白带增多及下腹包块等症状,且伴轻微的下腹坠胀及腰背疼痛等[1]。临床多予以手术治疗,例如常见的有子宫的切除术或肌瘤的剔除术,但由于患者对手术安全性缺乏了解,尤其是那些未生育过的年轻女性,担心术后影响生育等,极易引发不良心理,如恐惧、焦虑等,不仅影响手术开展,且对疾病康复不利。该院对89例子宫肌瘤手术患者予心理护理,旨在探讨心理护理对患者焦虑心理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