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学生创业心理分析范文

大学生创业心理分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生创业心理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大学生创业心理分析

第1篇:大学生创业心理分析范文

本文依据对90后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的调查结果,提出了对策与建议。指出大学生的创业意愿强烈且创业动机呈多元化趋势,但其创业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要加强大学生创业意识培养,加强大学生创业实践锻炼,有效利用政府对创业提供的优惠和支持,增强创业信心,争取创业成功。

【关键词】

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对策

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异常严峻,因而大学生自主创业越来越受到政府和社会的高度重视,创业教育也应运而生。90后大学生作为极具特色的一个群体,他们的思想特征、心理特点受到改革开放、经济全球化等因素的影响,有着不同前人的审美观和人生观,他们敢于冒险,乐于表现自我。90后大学生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实施自主创业不仅是一种积极的就业模式,而且是使个人潜能得到充分发挥、自我价值得以实现的有效手段。但众所周知,创业是艰难的,并非一帆风顺,自主创业能否成功,关键在于创业者是否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因此,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创业教育的前提和关键。本文通过实证调研了解当前在校大学生的创业心理素质现状,提出对策,为高校制定创业心理教育方案提供依据,同时也为90后大学生在激烈竞争、优胜劣汰的社会现实中求新、求变,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得到提升提供借鉴。

一、调查过程

1、调查对象

本文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以个人为单位对辽宁省沈阳市5所高校部分大学生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有效问卷961份,有效率为96.1%。在被调查对象中,男生530人,占总数的55.2%,女生431人,占总数的44.8%;其中来自农村的学生658人,占总数的68.5%,来自城市的学生303人,占总数的31.5%;调查对象中本科生811人,占总数的84.4%,研究生150人,占总数的15.6%;调查对象主体是大三学生,调查中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年级学生分别占总数的8.1%、15.9%、49.8%、26.2%。本次问卷调查样本范围较广,对于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生源地的学生都有涉及,调查取样具有较高的信度。

2、研究工具与研究方法

本文在借鉴韩力争、姚德明等人的“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调查问卷”基础上,自编“90后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调查问卷”,该问卷由30道选择题(含多选题)组成,主要依据90后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的内涵,从创业意识、创业心态、心理适应能力、社会支持与创业心理的关系几方面来设计调查问卷并展开调查,数据分析方法采用定量研究与定性分析相结合,主要使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15.0和Excell对回收的数据进行统计。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大学生创业意愿与动机分析

创业意愿是指个体对于是否从事创业活动的一种主观态度,是个体自身的感受。创业意愿的高低决定了创业活动的可能性,而高创业意愿者则更易从事创业活动。所以,了解90后大学生的创业意愿至关重要。而创业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从事创业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些目标的内部动力。它是鼓励和引导个体为实现创业成功而行动的内在力量。通过对调研结果的统计分析表明:

(1)过半的大学生对创业感兴趣,有创业意愿。对创业兴趣的调查结果显示:在被问及“您对大学生自主创业所持有的态度”时,67.4%的大学生回答感兴趣,17.8%的大学生回答不感兴趣,14.8%的大学生选择不确定。不同年级的学生其创业意愿表现为低年级较为集中,随着年级的增长逐渐产生分化,即一年级学生有创业意愿的比例最高,四年级学生创业意愿比例降至最低。其主要影响因素为低年级大学生对就业和创业有着更高的期望值,且“理想我”占主导,而随着年级增长,面对各方面的压力和挫折,“现实我”占主导,对创业所具有的风险、责任、困难等的了解逐渐冷却了最初的创业热情。

(2)创业动机分析。本文对大学生的创业动机进行调查,让被调查的大学生从十项影响因素中选择影响自己创业的主要因素(多选),结果表明大学生创业的动机呈以下特点:

一是创业动机多元化。在10个大学生创业动机的因素中,选择6个因素的学生比例占总数的40%以上,其中73.4%的学生将创业看成是“一种挑战”、55.8%的学生认为创业是“为家人提供一份保障”、51.8%的学生为了“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因此说,90后大学生选择创业的动机具有多元化特点,而且动机非常强烈。

二是把创业当作挑战是首要的驱动力。在所有创业动机中,挑战动机最为主要,调查显示高达73.4%的大学生表示选择自己创业是将创业看成“一种挑战”。而这与其他调查结果不尽一致,这表明90后大学生有其独特的思维方式,他们喜欢挑战、喜欢刺激,也表明90后大学生并非是人们所说的颓废的一代。从此项调查结果来看,有41.4%的大学生表示参与创业活动的主要原因在于其是“获得大家认可的途径”。这表明90后大学生想证明自身的价值是可以得到社会和他人认可的。

2、社会支持对创业的影响

(1)创业面临困难现状分析。在调查中,在被问及“目前创业,你将遇到的主要困难有哪些”的问题时,大学生的选择为:经验不足(352人)、资金不够(285人)、没有相关创业指导(209人)及没有清晰的创业方案(115人),其中经验不足以及资金不够是实施创业活动的首要困难。没有相关创业指导及没有清晰的创业方案在创业中也是较为主要的问题,这表明一方面大学生对国家创业政策的了解不够全面,另一方面也凸显了创业教育的缺乏和创业实践平台的缺少。

(2)影响大学生创业的因素分析。在调查中,当被问及“您认为影响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因素有哪些(多选)”的问题时,大学生认为政府的扶持力度是最为主要的因素,占78.1%,所学专业是否热门也是较为主要的因素,占53.4%,学校的支持力度占43.0%。其中,政府的扶持力度在大学生看来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这表明社会支持在大学生创业中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总之,调查表明,社会支持系统与大学生创业心理的形成有着密切的联系,较为完善的社会支持体系是促进大学生创业的优先条件,同时也对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创业倾向有着积极的正向影响。

3、创业能力与创业人格分析

对在校大学生创业能力进行的调查统计中,59.2%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是值得信赖并且充满活力积极向上的人,42.8%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具有影响他人的能力并使人信服,52.3%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有勇气和谋略去处理事情,32.5%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对即将涉及到的领域有很好的专业背景和技术,39.8%的大学生有过管理经验,并擅长组织活动。通过调查结果可知,90后大学生具有较强的合作能力、人际能力、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能体现出当代大学生良好的创业能力潜质,而其对市场的判断能力和协作能力程度较差可能与较少参与创业实践,锻炼机会较少有关。

创业人格是指个人气质和性格在创业行为和活动中的心理外显。在对大学生创业人格进行的调查中,大学生对“自己喜欢并勇于向困难的目标挑战”赞同的占53.8%,对“勇于承受失败与挫折的打击”赞同的占56.4%,对“愿意努力工作并实现目标”赞同的占51.6%,对“我需要做的事别人很难阻止”赞同的占36.7%。这表明大学生的创业意志非常坚定,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和灵活性,社会责任感较强。

三、对策与建议

通过调查分析可知大学生的创业意愿强烈且创业动机呈多元化趋势,社会支持影响大学生的创业,且其创业能力也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高校应采取多种方式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指导和教育。

1、加强大学生创业意识培养

高校应以现代创业教育理念为主体,在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中,逐步将创业教育提升到重要地位,教育大学生要认清社会发展形势,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新形势,树立自主创业的意识。鉴于此,高校应适当开设创业教育相关课程,并将其纳入学校课程体系。如开设《创业学》、《创业心理学》、《创业指导》和《市场营销》等课程。通过创业教育课程的系统讲授,让学生深入了解和全面掌握国家关于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及创业者必备的知识、能力与心理素质,尤其要引导学生全面理解创业的深刻含义,同时高校应为具有创新意识的大学生提供良好的教育和服务。

2、加强大学生创业实践锻炼

良好创业心理素质的形成重在实践训练。一方面,学校要通过建立创业见习基地、创业实习基地等,为学生的创业实践提供便利,让其充分感受创业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并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努力加以克服。另一方面,学校要充分利用校内资源与场所组织学生进行创业实践。学校可以采取公开招标的方式,适当地对学生开放后勤市场,如校内餐饮、便利店、书店、报亭、文印店等服务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处于主体地位,体验创业的全过程,不断积累创业经验,减少高年级学生对创业具有风险、困难的畏惧情绪,增长创业才干,从而增强创业自信心。只有经受过创业实践的锻炼,创业目标才会更加明晰,创业信念才能更加强烈,进而形成良好的创业习惯和人格。

3、有效利用政府对创业提供的优惠和支持

由调查结果可知,大学生急需创业资金、培训和相关管理机构的扶持与帮助,大学生对社会支持有很大的依赖性。而国家和政府为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陆续出台了多项优惠政策,涉及融资、开业税收、创业指导、创业培训等方面。但多数大学生对国家和政府的创业政策了解不全面,导致他们主观上认为国家和政府提供的社会支持较差,埋怨政府在此方面的工作不到位。因此,各级政府和高校应向大学生扩大创业政策的宣传力度,在社会支持体系与大学生创业之间建立绿色通道,构建全方位的信息传播网络系统,让更多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了解并有效利用政府对创业提供的各项优惠,增强其创业的信心,克服各种阻力与困难,争取创业的成功。

【参考文献】

[1]韩力争.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调查问卷的编制[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113).

[2]杨天梅,单洪雪,刘泽东.山东省工科大学生创业心理的现状分析与教育对策[J].现代教育,2012(13).

[3]洪映君,廖传景.大学生创业心理调查与对策研究[J].高校教育管理,2012(6).

【作者简介】

第2篇:大学生创业心理分析范文

关键词:创业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创新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6-07-26

就业是高校学生最终需要面临的难题,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问题也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发展,实施就业政策能够 促进就业结构的优化。高校要保证自主创业的有效性,就要加强创业观念教育,使更多大学生能成为社会中的创业者。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单一性教育形式的存在

我国受传统教学形式的影响,教育呈现单一。但现代化教学形式,不仅要求在课堂上实现理论教学,还要有先进的实验教学、户外实践教学等促进其教学的多样化。但由于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还比较落后,大学生只是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学习,并没有掌握思想政治教学中的主要内容,这种被动式的教学过程根本不能使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得到有效发挥。大学生在学习阶段,由于个人思想逐渐成熟,都开始有自己的想法,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忽略了学生的个人想法,违背人文性教学理念,学生就可能在教学中处于弱势。所以说,单一的、简单的教学方式只会让学生头脑僵化,应付式学习,不利于学生素质水平的提高。

2.教学内容与实际不符

大学思想政治课程中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式都与现实的发展需求存在较大差距,无论是思想政治教学中的理论知识学习,还是实践知识学习,都存在与实际的教育活动较大脱节的现象,并且其中的理论知识体系过大,涵盖的知识面也更深。课外知识中的大部分知识都为理论性知识,虽然高校也聘请了相关专业人员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学习进行引导,但由于他们对理论学术知识的讲解都比较深奥,学生根本无法真正理解[1]。所以,高校应将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大学生不仅要了解理论知识应用的主要形式,还要将其联系实际生活,这样才能保证自身理论知识得到充分利用。如果缺乏对实际生活的思考,学生即使掌握了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概念,但完全不能将其应用到实际中去。这种脱离实际生活的教学过程,不仅会降低思想政治教学理论课堂效率,还会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发挥不出应有的教学效果。

3.学分制学习的弊端

目前,大学教学中还存在学分制的教育模式,这也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不利影响。现代教学理念,主要培养的是高素质、高水平的复合型人才,应该为学生提供不同的学习空间。但高校仍旧在使用学分制教育模式,该教育模式导致了受教育者个体在知识的掌握度上存在较大差异。受传统教学理论的影响,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时,主要以班级、学校集体性教学为主。而学分制教育模式主要以教师的教学为主,以学生的学习为辅在学分制教育模式下,传统的集体、班级教学都不存在,主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并将校园中的社团活动、文化建设等作为一种无形管理模式,班级教学模式也将转化为以学生为对象的教育方式。但学生的集体观念刚形成,对组织性活动或者团结协作活动等没有积极参与的意识,而且受学分制的限制,集体学习现象在不断弱化,受个人学习习惯以及选课时间的差异影响,学生容易养成不良习惯。这些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统一理念的形成造成较大冲击。

二、创业教育理念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对策

1.培养创业教育理念

将创业教育理念渗透到教学中去,能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有效途径。在大学创业教育中,主要的课堂形式为参与性教学,该教学方式是以学生为中心,实现灵活性、直观性教学,不仅能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去,还能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从而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变得主动。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学生与教师之间要保持良好的交流方式,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学生能准确把握学习的主要目标,明确教学任务的主要实施方向,从而将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活动中去。教师利用多种教学手段不断吸引学生,实现创新与传授相结合。教师在教学中,还要遵循以人文本的教学原则,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让学生积极参与到问题讨论中去。高校要增强大学生的学习实效性,促进学生的体验式教育以及交互式教学,宣传大学生中的成功代表,使学生以先进人物为楷模,在课堂上促使思想政治发挥影响作用,还要增强学生的积极参与力度,从而使大学生在教学中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实际的思想政治教学效果。

2.营造创业氛围

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学提供良好的教学氛围,能促进其实效性的发挥。根据课堂内与课堂外教学体系的形成特点,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高校中构建的教学体系都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思维等为主要教学目标,以实现素质教学。该课程的开展可以将相关理念贯彻到经济学专业、管理学专业中去,以增强大学生的创业思想,促进学生创业知识体系的形成[2]。在课外教学中,主要以学生的实习为主,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将爱国主义精神、道德教育思想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学的重点内容,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大学生的自身素质,将大学生培养成自主创业人才。创业教育理念的形成能改善学生的性格,并提高他们在社会中的适用性以及独立性,采用该教学方法,能使培养的学生符合当代的社会需要。在丰富多彩的创业氛围中,学生能够将自身经历与理论知识结合起来,从而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水平。教师可以开展创业教育活动,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教育活动的创建要以丰富的实践方式进行仔细策划,不仅要实现活动开展的针对性,还要以创新内容作为其保障。在这种创业教育氛围中,大学生不仅能获得丰富的创业经验,增强自身的责任意识,还能促进社会文化与社会和谐建设,从而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奠定合适的基础。

3.引进企业教学

实现企业与高校的结合发展,能够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打开良好的教学通道。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话题,将社会因素引入该教学中,能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丰富的教学渠道。因为企业与高校的结合发展能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的教学动力,让学生对自己的创业发展计划进行有针对性的规划,实现良好创业。将企业文化带入到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去,在实践教学中,将企业作为主要的教学平台,使学生能根据自身的发展情况对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积极加以解决,从而在较大程度上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积极性。

三、总结

根据以上对相关问题、相关对策的分析与探讨可知,将创业教育纳入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中,不仅能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有利的发展载体,还能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热情,从而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发挥更大功能。

参考文献:

第3篇:大学生创业心理分析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就业问题;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2-0031-02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及其原因

在当前全民创业的大环境下,创业已经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一种重要选择,每年有大量大学毕业生以创业的形式实现就业,完成大学毕业生群体的分流。也由于大学生创新创业对市场拉动的作用以及大学生创业对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缓解,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得到了国家和社会的大力支持。大学生创业者对大学生群体了解深入,非常清楚大学学校周边的创业商机所在,推动大学生创业能够有效盘活大学学校周边的商业环境,对打造大学城商圈有着非常巨大的贡献。

但在大学生创业者之中可以发现,较为缺乏的市场经验和年龄阅历也成为大学生群体在创业中的劣势和短板,这些问题不仅给大学生的创业过程增添了阻碍,还影响到了创业过程之中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大学生创业者不能不对这些问题和可能带来的对心理状态的影响加以关注。

在大学生创业者之中可以发现,会选择创业这条就业之路的原因非常多样,有的是由于家庭背景对商业较为感兴趣,有的是在大学在校期间通过打工发现了商机,也有的是对就业压力感到恐惧试图逃避,但纵观所有的大学创业者,缺乏工作经验和市场了解的创业者占有较大的比重。这些大学毕业生出于不同原因走上创业之路,但对未来的迷茫和对市场环境变动的恐惧却是相似的。

不同于不少经验丰富的创业者,很多大学生创业者进入这个行业的时间很短,对行业的大致情况有一定的了解,但相比于在这个行业内工作很久的创业者来说有着先天的劣势。他们往往在进货渠道、销售途径、宣传手法、经营策略上有着一定的缺乏,虽然有着大学生学历所带来的学习知识较快、容易接受新事物的优势,但在创业初期必会经历一定的波折。不少心理素质本事就有所欠缺的大学生创业者往往在创业初期就面临着各种问题难以为继,创业的夭折也会使他们对自己产生质疑和厌恶,带来消极情绪。

经验的短板不仅体现在知识和经验上,还会反映在创业者的心态上。有着丰富经验的创业者由于在行业之中摸爬滚打多年,经历过行业的波折,对行业的巨变有着心态上的准备和经验上的积累,在市场再次发生变化、环境有所改变时往往能够冷静下来思考对策,但对于新入行的创业者来说一次市场的波动就足以将他们淘汰。同时,创业的过程从不会是一帆风顺的,资金链断裂、市场开拓失败、进货渠道缺失、产品信任危机、竞争对手出现等等问题是创业之中常常会出现的。富有经验的创业者可以做到专注于问题的解决,以冷静的心态面对复杂的局面,但大学生创业者常常会在考验之中失败,产生自我厌恶和烦躁情绪。

二、大学生就业中的心理状态及其原因

除了创业需要面对的紧张和担忧,走上就业岗位的大学毕业生也会产生各种心态上的问题和心理健康上的困扰。在就业压力逐步加大的当下中国,不少大学生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心理压力,长期奔波于求职现场,由于对自身的了解和定位不够准确,对就业市场的需求了解较少,再加上自身竞争力的缺乏,往往会在求职过程中遭遇挫折,产生消极的情绪。

不少学生在进入大学时才刚刚脱离应试教育的大环境,对于自己的人生缺少规划和安排,在专业选择、学校选择等等方面多是听从家人的意见,自身对所选专业既缺少认识,也缺少兴趣。在大学四年的求学生涯之中,不少学生由于长期被家长管束的逆反心理、对自己专业兴趣缺缺或是受到不良影响,在大学期间的学习有着得过且过的心态,认为及格就好,对于自己的专业缺少兴趣和深入研究,对于自己在毕业后的人生发展也从未思考。在大学混了四年之后,不少学生惊恐地发现自己即将毕业,在恐慌之中进入了求职市场,由于对自己能力缺乏认识,对于行业的发展方向和市场前景也缺乏了解,在求职时不能够有的放矢,在应聘时缺乏针对性和主动性,在求职过程中遭遇不顺也是可以想见的。

除了心态上缺少准备,不少大学毕业生在能力上也有所缺乏,有些学生对于专业知识一知半解,不仅缺少专业需要的职业能力证书甚至未能通过四级、六级等基础的英语技能考核,有的甚至会面临课程未能通过补考、毕业论文未能通过的尴尬局面。由于自身能力的缺乏,这些学生在就业市场上遇冷也是非常正常的。除了主观上能力不足的原因,客观上的就业局势也给大学毕业生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中国大学扩招以来,大学生数量急剧增多,但就业岗位相比增长较为缓慢,每年会存在大量的就业缺口,带来严重的就业问题。更为严重的是,未能在大学毕业当年求职成功的应届毕业生会在第二年重新进入求职市场,与学弟学妹共同竞争就业岗位,带来就业形势一年严峻过一年的紧张局面。面对着应聘会上人山人海的场面和数十人、数百人竞争同一岗位的现实,参加应聘的大学生很难不感到恐慌和紧张,而应聘时屡屡遭拒也会使他们开始自我怀疑,走向消极情绪之中。

三、大学生创新创业过程中的心态调整方法

为了正确应对创新创业过程中大学生可能面临的心态问题,大学创业者在进入创业阶段前就应该做好心态上的准备和调整,并为了未来的创业过程进行一定的积累。只有充足的积累和正确的应对才能够帮助创业者正确应对心态问题,在面对挫折和不顺时正确应对。

在创业前,大学创业者首先应该做好市场调研,对于创业的过程中的方方面面做好统筹准备和正确规划。例如,如果想开一家饮品店,创业者首先需要考虑饮品店的潜在客源是什么样的群体,是主要面对哪些人服务,是大学城之中的大学生还是市中心的休闲旅游人群?这决定了饮品店的地址、饮品店的经营模式、饮品的定价以及店内的装修风格。若是针对大学生群体的饮品店,就可以将店面开在大学校园之内或是紧邻着大学校门,店内装修应该是活泼生动的以迎合大学生的喜好,店内饮品价格不应该过高。若是在市中心的饮品店,就应该租人流量大的位置,店铺面积可以较小,以外卖和打包饮品为主,饮品价格可以相对较高。除了店铺的定位,饮品原料在哪里进货?营业执照在哪里办理?附近有没有相似店铺构成竞争关系?潜在客户喜欢什么样的口味?只有通盘考虑这些问题,创业者才能够真正做到心中有底不慌不乱,对于自己的创业过程有所规划和设计。

在创业过程中遇到问题时,创业者切忌慌乱急躁,更不能对共同创业的合作者迁怒,避免互相指责互相埋怨的可能性。创业者可以选择进行一些能够放松自己的娱乐活动,例如参加运动、出去旅游、与朋友聚餐,通过调整环境使自己从急躁的环境之中脱离开来,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做到排除情绪解决问题,以冷静的心态找到问题所在,并对症下药有的放矢。

四、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心态调整方法

大学生就业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在挑选企业和岗位的同时,企业也试图为自己选择最为适合岗位的员工,因此大学生求职需要把握这一实质,有的放矢地应聘才能够提高应聘的成功率。为了做到有的放矢,大学毕业生首先应该做到正确地认识自己,只有这样才能够知道自己的能力上限和能力短板,才能够调整自己的职业和岗位的心理预期,并将之与企业要求互相比对,找到最为适合自己的岗位。大学毕业生在求职前,可以花费一定的时间对自己的能力和性格做分析。为了对自己有充分的认识,学生可以将一张纸对折,在纸的两部分分别写出自己擅长的项目和存在的短板,并根据这些内容撰写简历和选择岗位。例如,如果性格内向,擅长的项目就可能是文字工作和编辑撰稿,短板可能是社交能力和沟通技巧,在岗位选择上就可以选择文字性的工作和需要细致耐心的工作,排除需要应酬和沟通的推广销售类的工作。

在应聘时遇到挫折,大学毕业生也应该以平常心对待。面对多人竞争同一岗位的现状,求职者首先需要做的是认真思考这个岗位是否适合自己,自己是否符合岗位的硬性要求。在确定岗位适合的情况下,毕业生可以通盘考虑自己在应聘时的优势和劣势,并针对自己的优势重新设计自我介绍内容以突出亮点。

五、结语

在大学生创新创业和求职就业的过程中,学生会面临着很大的就业压力和对未来的迷茫,初步接触社会带来的挫折会使很多学生不知道如何面对。但通过一定的心理准备和提前规划,大学创业者和毕业求职者就能够更为轻松自如地面对创业和求职时的压力,更好地迎接挑战。

参考文献:

[1]孙桂丽.高职学生就业心理分析与指导[J].课程教育研究,2013,(02).

[2]于洁,牛淑珍.基于提升创新创业能力的民办高校商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成功:教育,2013,(01).

[3]韦国燕.创新创业教育在高职计算机类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建设[J].计算机教育,2011,(05).

Under the New Situation,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ve Undertaking and Employment Psychological Research

TANG Di-juan

(Hunan Polytechnic of Environment and Biology,Hengyang,Hunan 421001,China)

第4篇:大学生创业心理分析范文

关键词: 福建省 就业现状 就业观念

一、就业现状

(一)就业形势压力大

高校大学招生人数不断增加,各地区招生要求不尽相同,很多学生会选择沿海、经济较发达的地区。招生数增加往往会影响该地区后期的就业问题,很明显的一个问题是岗位竞争力,这会直接影响毕业生的就业率,很多刚出来的大学生由于岗位竞争力大而处于待业状态。据统计,2010年全国毕业人数631万人,2011年全国毕业生人数660万,2012年我全国毕业人数为680万人,2013年全国毕业人数为699万人,2014年全国毕业人数为727万人,2015全国毕业人数为749万人,2016年全国毕业人数为756万人[1]。我省这几年的毕业人数为22.3万、23万、23.6万、24.2万、24.8万、26.2万和26.6万。福建省为外贸型经济,近年出口贸易受阻都会影响即将毕业的学生的就业。

(二)就业面临的问题

随着毕业生人数不断的增加,岗位的供给不足以满足大学生就业这缺口,导致供需求之间的不平衡[2]。某些大学毕业生往往综合能力不强,不具备适应新工作的能力,不能快速地融入社会。其次是福建省毕业生的流向不尽合理,大部分都选择集中在沿海相对较发达的地区,构架不清晰,导致就业分配不合理。将毕业的某些大学生不愿意从底层做起,觉得这样子的工作不符合自己作为,往往很多时候机会就这么错过。所以好的就业观念心态是大学生要具备的。

图1 图2

从图1和图2可以明确清晰地看出,全国和福建省大学生毕业人数逐年增长,证明随着福建省大学生的毕业人数剧增,带来的隐患是社会上所提供的岗位不足以满足大学生的就业需求,导致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3]。

(三)就业形势发展

表1数据表明当然研究生和本科生就业率均下降,普遍毕业生就业质量均有所下降[4]。

表1 2013年―2016年福建省大中专高校毕业生就业率

(四)工资待遇

福建省目前的劳动力工资水平仍然处于相对较低的层次,公司所提供的福利不完整,自然而然影响学生的就业选择。某鋈スぷ鞯拇笱生可以很清晰地看出就业能力强的往往公司各方面的待遇都很不错,也相对完善。让我们用一组数据更形象地了解福建省劳动力的就业工资水平,如表2所示。

表2 2010年―2015年福建省毕业生就业工资水平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福建统计年鉴》相关数据计算。

(五)就业地区选择

在福建省,某些大学毕业生会选择偏沿海的城市就业。目前的大学生市场几乎可以说是处于一种饱和的状态,供给大于需求,这导致大学生普遍劳动力廉价,只有各方面综合能力很弱的大学毕业生才有可能较好地立足这一市场。但尽管事实如此,并不影响大多数大学生选择沿海的一些城市。针对此次的问卷调查,从厦门、福州等多个地区入手,通过大三、大四学生给予的反馈并整理分析数据后发现下述的四个地方被选择所占的比例很大。如图3所示,选择厦门占总人数的31.2%、福州占26.8%、泉州占19.7%、漳州占13.8%、其他地区占8.5%。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其主要原因是这几个地方地处沿海地区,经济形势好,发展空间较大。

图3 福建省大学生就业地区分布图

为什么绝大多数大学生会选择靠近沿海地区工作?因为沿海地区的经济实力相对较强,发展空间更大,但是如果大家都这么想的话,必定会造成沿海地区的劳动力过剩,而相对靠近内陆的地区缺乏劳动力,随之呈现的问题是劳动力市场的分配不合理。所以在就业思想上,大学生应该看准经济形势和就业形势的市场发展趋势,选择更适合自身的地区发展。近年来,由于福建省颁发的一些有利于大学生就业的优良政策,这些政策措施就是为了更好地解决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就业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立足社会,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才。

二、产生现状的原因

(一)心理分析

1.矛盾心理。在价值多元化、各种矛盾凸显的社会背景下,以及在西方思潮的影响下,某些现代大学生在就业岗位需求的心态取向上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功利性和个人主义倾向。在上述调查中,较多大学生就业的意向目标基本都是沿海地区,他们胸怀大志却不愿意从基层做起,都认为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较好有利于未来工作的开展,但是没有很好地进行全面的自我认识和对职业的认知,缺乏合理的职业定位,导致盲目就业,在求职过程中违约就业后再频繁跳槽的屡见不鲜。这既不利于社会就业资源的合理分配,更不利于毕业大学生的发展。

2.虚荣心理。在本次调查的福建省几所院校中发现即便来自不同地区的大学生就业过于集中的情况仍然严重。由于安稳、资源、待遇成了公务员的标签,大量毕业生报考公务员。把就业这一问题简单地看成一项“面子工程”,造成就业方向错位。然而事实上我们应该追求的是“体面的就业”,所谓“体面”是一种被尊重、被关注、被平等的心理感受。这绝非是那种纯粹为了面子而极端地追求名与利而被社会扭曲了的不健康的“面子就业”。

3.焦虑心理。大学生希望毕业后都能早日从事一份高薪职业这并不难理解,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在于某些学生背负着赚钱养家的生活压力,致使他们不得不向沿海城市靠拢以便寻求更好的就业机会。但对于劳动者而言,就业不仅是养家糊口获得一份工作,而是获得一个能充分发挥其生产技能和被世人所认可的职位。某些大学生毕业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进入企业工作压力太大,工作缺乏保障,只是社会上的高级打工者,在这种惧怕的心理因素的作用下致使他们无法大胆地就业更难谈自主创业。

(二)经济驱动

1.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地区经济的发展步伐放缓其中也包括沿海的福建地区,这无疑加剧大学生的就业竞争。经济学家厉以宁指出,就业周期与紧急增长周期是不重叠的,经济滑坡在前,就业滑坡在后,这正是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后各地区经济持续不景气的主要原因。然而,尽管经济发张的脚步减缓,更多的大学生毕业后的第一选择仍是沿海地区。在本次对福建省几所院校大学生的调查中,有近75%的学生选择毕业后留在厦门、福州、漳州等地区工作。在他们看来,尽管经济不景气但沿海城市还是能给他们带来比中西部地区更好的发展条件与机遇。

2.目前,国家正大力支持海西建设,在海西建设势头的带领下,福建省其他地区都呈现出发展的良好势头,如近年来闽西发展迅速、就业岗位剧增。因此,福建省大学生把海西各地市纳入就业考虑范围。

三、引导就业观念改革的建议

(一)学校国家需要共同努力引导大学生就业

福建省作为海西建设的前沿,有很多创业的机会。但就大学生自主创业而言,大学生有着创业的激情与憧憬,但缺乏创业的实际行动和能力。学校应以“职业指导”代替“就业指导”,这两个名词虽然仅有一字之差,但在理念上不尽相同。从内容上看就业指导通常指向毕业生就业问题,在于就业、创业和毕业生政策指导,职业素质教育思想不够突出。而职业指导更侧重思想、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职业知道的目的在于更好地就业,但在内涵上它覆盖的面更广。从时间上看,就业属于短期的行为,更重结果。而职业是一个长期行为,更强调过程和内涵[5]。在本次调查的福建省几所高校中,例如:福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福州外语外贸学院等,它们在校园内均设有创业园,其目的是让更多的大W生加入自主创业这一行列。学校把大学创业园作为大学生创业实践的基地,选择优秀的创业项目进入学校创业园,聘请高校老师和校外企业家对大学生的创业项目进行指导,并且根据学生特点帮助学生确定适合学生的创业项目以此提高学生的创业技能。目前,国家正通过加强创业教育、建立系统的政策框架、设置合理的创业平台等一系列措施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

(二)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多数家长认为考上大学就是找一份稳定的工作,因此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受家庭因素的制约而不能很好地就业及对自身职业生涯的发展。父母应该理解孩子的选择,正确引导孩子跟紧时代的步伐理智地看待就业问题,而不是简单地按照自己的意愿将想法强加在孩子身上,这对孩子正确就业观念的培养是不可取的。大学生要转换思维、改变观念,有科学的职业规划。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条件,及早做好长远的职业生涯规划,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除此以外,大学生还应对自身的就业做一个短、中、长期的就业规划,根据所学的知识和自身的实际情况,对是否进行自主创业,或是自主择业有合理的安排与计划,这会使自身的就业之路变得更顺畅。

参考文献:

[1]吴鹏,王光荣,孟庆全等.浅谈新形势下大学生创业教育[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1):82-83.

[2]孙创锦.大学生就业难背景下职业指导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报,2016,29(1):56-58.

[3]云绍辉.大学生就业区域流向研究现状与展望[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6(3):43-47.

[4]黄振霞,周岚峰.大学生就业选择中的家庭因素探析―基于福建省六所高校毕业生的调查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1):113-116.

[5]刘娟.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政府职能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3.

第5篇:大学生创业心理分析范文

功利主义是一种个体为追求幸福而不考虑行为的动机与手段,仅考虑结果对最大快乐值影响的价值观念。同样,就业功利主义是毕业生为了追求理想的生活状态,在求职过程中不考虑主观努力与客观因素的影响,对工作提出的过高期许与要求。个体追求幸福本无可非议,但是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必须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并愿意为之付出努力,否则就是功利的、盲目的、不可取的。

一是拜金思想盛行,将高薪酬看作求职的唯一标准。受到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很多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过于看重眼前的薪酬待遇,将其看作评价工作质量的唯一标准,薪酬高的单位门庭若市,薪酬低的单位却无人问津。然而,薪酬高的单位一般招聘程序多,考核标准高,高薪的背后是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素质的严格要求和巨大的求职压力。相反,很多薪酬低的单位入职门槛相对较低且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和发展潜力,能够为毕业生们提供良好的锻炼平台和较大的晋升空间。

二是地域选择偏向前沿城市,追求生活的舒适与便捷。前沿城市拥有完备的基础设施和健全的服务体制,能够给生活带来诸多便利。很多毕业生将生活在前沿城市当做荣耀和奋斗目标,为了留在大城市、沿海城市宁愿放弃西部和基层更好的就业机会而“蜗居”一隅,靠微薄的收入维持生计。但是前沿城市具有激烈的竞争和巨大的生活压力,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想要立足非常困难。生活环境相对宽松的基层和边远地区对大学生的需求十分迫切,却无法吸引大学生前去发展,造成结构性失业和地区人才匹配不均等问题出现。

三是追求工作“稳定”、“体面”,择业类型单一。受传统思想和家庭环境影响,众多毕业生将目光聚集在社会地位高、工作环境稳定、社会评价好的职业类型上,而对其他类型的职业不予考虑。但是,这些职业类型对毕业生的需求相对较少,而且一般要经过非常严格的筛选程序,结局充满了偶然性和不确定性。这种思维定式会裹住众多毕业生求职的脚步,最终错过最佳就业时间而无法顺利就业,给家庭带来经济负担的同时也影响社会的安定和谐。

二产生就业功利主义价值观的原因

就业功利主义价值观的形成有来自社会、高校、家庭和大学生自身等各方面的因素,深入分析其产生原因能为解决就业难题,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寻找突破口。

1社会层面

一是社会问题凸显,生活压力日益增大。经济的快速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日新月异变化的同时也带来了贫富差距拉大,生活成本增加,社会保障体系滞后等诸多社会问题,而这些问题势必给即将毕业的大学生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为赚取足够生存成本,争取顺利过渡,避免刚踏入社会便遭遇窘境,他们必将把薪酬待遇和晋升机会看得至关重要。

二是传统思维影响,职业评价观念落伍。受到“学而优则仕”等传统思想的影响,社会将地位、薪酬、职业稳定性等作为评价就业质量的惟一标准,这种标准也直接决定了大学生对各类职业所进行的优劣排序。受不合理的职业评价观念驱使,很多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会受功利主义思想支配,优先考虑社会评价高的职业,争做管理者而非劳动者,以期花更少的时间拿更多的酬劳,忽视社会需求与就业形势,最终与很多就业机会失之交臂。

三是社会风气浮躁,服务奉献意识淡薄。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和经济变革时期,民众更多地将目光聚集在谋取利益和物质享受上,而对于道德和文化素养的自我培育十分漠视。受这种风气影响,很多大学生在择业时首先考虑个人利益,其次才是社会责任,对于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等美德更是避而远之。如今大学生已鲜有为祖国奉献青春的激昂热情和建设边陲的豪情壮志。相反,爱慕虚荣、喜欢攀比、以自我为中心等标签已贴在青年学生的身上。

2高校层面

一是招生数量多,就业关口造成人才拥堵。近年来招生数量的迅猛增长为大学生就业造成巨大压力。就业关口,高校毕业生数量持续增长,社会总体就业需求却基本固定,很多精英行业人才需求基本处于饱和状态,无法满足大学生已有的就业期望。当很多学生不能以正确的心态和理性的眼光看待时代变迁时,功利主义就更加明显,就业难的问题也就更加突出。

二是教育模式脱离社会需求,大学生难以形成准确定位。当前的教育模式重智育,轻德育,一味将大学生打造成高端学术型或者精英领导型人才,却将服务奉献、踏实勤奋、团结协作等用人单位看重的基本素养忽视。此外,学校的授课方式与内容也与社会需求存在差异,学校一般偏重理论教学,容易忽视学生个人技能与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造成很多学生“眼高手低”,对自身实际的实践和操作技能没有清醒认识。

三是就业指导工作不到位,提供职业信息不全面。很多高校在就业指导方面仍存在很多不足。就业指导只抓临时工作,没有形成持续不断的指导体系,导致学生缺少明确的职业规划和就业目标;就业指导只重局部工作,不能为学生提供全面有效的就业信息,使学生无法对社会需求情况、就业政策和求职技巧透彻掌握,容易带有盲目性;就业指导只搞表面工作,缺乏就业价值观与求职理念的教育引导,很多学生在产生功利主义价值观时无法得到及时正确的纠正。

3家庭层面

对于很多家庭而言,培养一个大学生意味着投入整个家庭大部分金钱与精力,有的甚至为此背上沉重的债务。为回报父母,缓解家庭生活压力,大学生就会迫切希望获得可观的经济收入和较高的社会地位。此外,家长们也盼望子女工作后能够获得环境舒适安逸、社会地位高、收入稳定、离家较近的工作。很多学生为满足父母的意愿,在选择行业、地点或待遇时会有严格的要求,使自己的择业范围缩小,最终限定求职步伐。

4个人层面

大学生较少接触社会,对社会现实了解不全面,社会经验不足,无法对自身进行准确定位,受外界因素影响较大,容易凭想象判断事物,产生不切实际的想法。此外,很多大学生缺乏明确的职业规划,仅仅把工作看作是谋生的手段。马克思认为,在选择职业时必须考虑的最重要的原则是生活和工作的目标。很多大学生缺乏对未来的规划,缺乏有助于追求自身幸福和完美的就业指针,导致职业价值观念的模糊或偏差。

三解决对策

大学生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个人和家庭的前途与命运,还关系到国家的发展与社会的安定。为此,社会各方应携起手来,加强对大学生就业价值观念的教育与引导,努力营造良好的就业舆论氛围,提高大学生职业素养,切实有效地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1社会层面

一是提高就业保障,吸引毕业生到基层边远地区就业。例如,对家庭贫困学生提供就业援助,发放就业补贴,并号召企事业单位积极向家庭贫困的学生倾斜;对参加“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公益性项目的学生给予良好的薪酬待遇,发放生活补贴和社会保险补贴,并完善后续就业政策,保证毕业生无后顾之忧;敦促基层企业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改善福利待遇,完善休息休假制度,并为毕业生提供职业技能培训,提高毕业生工作能力。

二是提供优惠政策,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加大对毕业生创业的政策与资金支持,设立毕业生创业扶持专项资金,制定针对大学生创业的专项政策,通过发放创业补贴,提供小额担保贷款,减免行政事业性税费等形式减少毕业生创业风险,并通过提供创业信息与专业培训,提高创业成功几率,让毕业生减少顾虑,放开手脚,在创业中锻炼能力,实现个人追求,同时实现以创业带动就业,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

三是加强宣传力度,营造公平自主的就业氛围,倡导积极健康的社会风尚。充利用新闻媒体广泛宣传就业政策,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合理的就业观和成才观;积极倡导公民注重文化素养,提升道德品质,弘扬传统美德,转变陈旧落伍的思想观念和重利轻义、浮躁虚荣的社会风气;此外,社会还应规范就业市场,建立健全就业选拔机制与监督机制,消除大学毕业生求职过程中的不正之风,创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就业环境。

2学校层面

一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确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念和素养,是解决大学生就业功利主义问题的重要途径。为此,要坚持以为指导思想,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科学合理的就业观,协调处理各种利益关系;用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使大学生明确责任,坚定信念,务实肯干,勇敢面对困难,在实际工作中提高本领,历练品质;用民族精神鼓舞斗志,深入开展爱国主义与集体主义教育,号召大学生增强自身责任感,提高服务奉献意识,积极投身到祖国各项建设事业中去;还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提高大学生服务人民、辛勤劳动、诚实守信、团结互助意识,从思想观念入手增强大学生的职业道德与素养,使大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并融入社会。

二是就业指导工作提早入手,贯穿全程,全面到位。高校应切实贯彻落实四年不断线的就业指导方针,建立层次鲜明的分年级就业指导体系,正确引导,及时纠错,使学生形成科学合理的就业观念。大一开展入学适应教育和专业认同教育,并引导学生了解就业方向及所需职业素养;大二进行专业基础教育与综合素养教育,并引导学生开始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大三指导学生加强专业学习,同时明确职业目标,有针对性地提高自身职业技能;大四强化求职技巧与社会适应教育,加强求职技巧培训和实践演练,并引导学生关注职场,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实际工作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在整个过程中,要确保专业学习和能力提升不断线,就业指导和心理教育不断线,力求全方位、多角度,保证学生观念正确,眼光开阔,素质过硬。

三是理论讲解与案例分析相结合,增强就业教育的吸引力与说服力。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在进行就业指导时既要加强理论教育,深入分析就业形势与政策,讲解求职策略,又要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分析,以增强教育效果。例如,邀请从基层和边远地区艰苦工作环境中成长起来并取得优异成绩的往届毕业生返校做就业经验交流,用亲身经历和体验来说明基层和边远地区在锻炼自身能力和实现自我价值中的优势,打消大学生心中的误解与忧虑,也可以从反面典型入手进行劝导,说明功利主义价值观对于毕业生今后发展的阻碍。同时,还需要高校完善毕业生就业跟踪机制,对往届毕业生的求职过程和职场发展情况进行了解与统计,建立毕业生就业典型资料库,以确保就业指导案例资源充足。

四是转变传统教育模式,提高与社会需求匹配度。高校应改革传统教育体制,在加强理论教学的基础上注重实践教育,通过定期组织学生开展业务实习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并建立严格的考核与管理制度,避免实习流于形式,使学生真正在亲身实践中领会理论知识,了解未来职业性质,提前调整就业预期并掌握职业技能与素养。此外,还应注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做到德育与智育并重,能力与成绩齐抓,尤其要加强思想道德教育与综合能力的提升,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和综合能力分别与党员发展和评奖评优相挂钩,提高学生积极性与主动性,实现学生品德高尚,能力全面,心理成熟,切实提高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3家庭层面

家庭因素对大学生的求职心理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家庭中父母的思维容易影响孩子在成长中慢慢形成的价值观,因此父母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价值观进行正确引导能够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父母应该多关注就业形势,了解就业政策,及时调整自身心理预期,改变职业评价标准。在子女进行就业选择时,能够为其提供科学合理的指导与建议,并充分尊重子女的就业选择,避免对其施加压力。针对子女在求职过程中产生的功利主义倾向,父母应该及时进行劝导,使子女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鼓励其通过自身努力获取满意工作,实现人生价值。

4个人层面

为改变或有效避免就业功利主义价值倾向,大学生要调整心态,转变传统的就业观念,制定科学合理的就业目标。大学生应该主动搜集就业信息,了解经济发展状况和各行业就业形势,为自己挑选合理的就业方向。也可以对理想岗位进行实地考察,通过社会实践或业务实习等形式了解工作环境和发展前景,及时调整职业规划和心理预期。此外,大学生还要学会对自我价值观进行调整与控制,主动陶冶情操,提升思想道德修养,树立勇于承担,乐于奉献,求真务实,艰苦奋斗的价值观念,在发现问题后积极与老师或同学进行沟通交流,学习经验,吸取教训,及时纠正错误观念,用积极、乐观、健康的心态面对就业,迎接挑战。

十上,总书记关于“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的论述阐述了当前就业工作的“新思路、新模式、新要求、新任务”。大学生积极转变就业功利主义价值观念,树立科学合理的择业与发展观念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重要方法与途径。为此,社会各方要合力对大学生就业进行正确引导,大学生也要从自身做起,加强自身修养,形成积极、健康、科学、合理的就业价值观念。只有这样,大学生才能充分利用国家的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的政策,顺利完成从校园向社会的过渡,才能实现“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就业”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陈凯,叶正平.“90后”大学生功利主义职业价值观现状调查与研究[J].才智,2012(21).

[2]吴正龙,李冬.当代大学生功利就业问题的思考[J].中国科技创新导刊,2012(20).

[3]任献华.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就业中的思想政治教育[J].教育与职业,2010(3).

[4]张晓芳.我国大学生择业价值观研究[J].科技导刊,2010(6).

[5]张萍.当前大学生就业地域取向及其思考[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14).

[6]六根成.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价值观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职业时空,2009(11).

[7]何丽君.大学生毕业待业与大学生就业价值观[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8).

[8]包春飞.大学生就业价值观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0(18).

第6篇:大学生创业心理分析范文

关键词 大学生

职业生涯规划

一、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及择业中的心理障碍

(一)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一个人对自己未来职业发展的历程的计划。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副院长陆士桢教授的一项调查表明,有67.29%的大学生确定了自己的职业定位,但是有49.84%的大学生对自己所选择的职业缺乏了解。从数字来看,有近一半的大学生没有进行过职业生涯设计。一般来说,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是在大学期间逐渐形成的,认识职业生涯规划,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关键环节。

在高中,传统的教育观念仍是:学校就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知识殿堂,学生就要学有所成再论职业。为此,学生对自身的评价出现了偏差,追求的不是综合素质,而是学习成绩。 “职业”对他们来说,是一个非常遥远的词汇。

进入大学,据有关材料显示,许多大学只在大三、大四才开设就业指导课。绝大部分学生认为就业指导课 “信息量小”、“内容陈旧”,授课教师大多没受过专业训练,或是缺乏理论基础,,缺少对职业生涯的规划意识,或是教师本身对就业的实际情况并不了解,空谈理论。做为学生自身来讲只有迷茫、困惑,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未来和发展。

(二)大学生择业中的心理障碍。大学生由于不能正确认识自我、缺乏指导、社会经验不足,在整个职业生涯的规划和实施中就会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从而影响未来的发展,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自卑心理。自卑是一种缺乏自信心的表现,也是一种消极的、失去心理平衡的心理状态。它不仅使一些毕业生悲观失望、忧郁孤僻、不思进取,而且有碍于自身聪明才智的正常发挥。有自卑心理的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往往缺乏勇气不敢面对竞争、不敢参与竞争,觉得自己事事不如人。

2、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但就业期望值偏高导致理想与现实脱节后的自负心理。大学生经过几年的学习和锻炼,又赶上了国家发展的最好时期,他们希望把自己的未来同国家的命运、社会的发展联系起来。就工作和事业而言,当代大学生都有一种强烈的进取精神,充满着对美好理想的憧憬。另一方面,又自以为经过大学的学习和锻炼已经满腹经纶,自命不凡,存在脱离实际的盲目自大的心理。表现在择业中,他们往往过高的估计自己,不能对自己的知识、能力、性格、爱好、气质,适合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做出正确判断,由此造成高不成低不就的被动局面。

3、重实现人生价值,但缺乏务实的心理准备。大学生在职业选择和职业评价时,越来越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在择业中,很多大学生都不愿碌碌无为。但是学生又缺乏务实的心理准备,不愿深入基层、农村等急需人才而又能发挥作用的地方,缺乏脚踏实地的工作态度和艰苦创业、去第一线做具体工作的心理准备。一旦事与愿违,就导致上进心和事业心受到挫折,产生严重的自卑感和失落感。

4、职业价值判断的标准趋向务实化,但又存在比较明显的实惠性和功利性心理。当代大学生的职业价值判断标准正在由以往的理想主义变为明显的务实主义。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大学生往往更看重社会地位和职业声望,在市场经济建立的过程中,这种追求职业价值观逐渐转向“经济价值型”,把对“前途”和“成才”的长远期盼转化为对工资收入、住房、职称、发展机会等具体条件的要求。择业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追求实惠和功利化倾向。在就业的选择上,学生更注重职业的经济价值,而忽视了职业的理想价值;在职业的取向上,把择业范围定在都市,或大机关、大单位;在职业的去向上,不仅要选城市、选职业、选单位,而且要讲条件、讲福利、讲待遇。

5、渴望竞争,但缺乏竞争勇气的保守心理。就业制度的改革,为大学生的择业提供了平等的竞争机会。大学生已意识到现代社会一个人如果没有强烈的竞争意识,不通过竞争,就不可能成就事业。但是,由于大多数没有经过社会实践的锻炼,在社会为其提供的竞争机会面前就表现为胆怯和束手无策,不敢大胆应聘,积极择业。因此,不少大学生产生了精神不振、脆弱等心理现象。

另外,毕业生在择业时,还存在观望心理、懒散心理、虚荣心理、狭隘心理等,这不仅影响他们正常的择业,而且对自身的人格培养、道德修养、身心健康也有较大的危害,必须通过引导、教育加以纠正和克服,使其顺利毕业,积极择业。

二、调适大学生择业中的心理障碍,引导大学生确立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

(一)调适心理障碍的方法

1、加强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价值观教育,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教育应加强大学生的价值观及理想信念教育的力度,引导其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鼓励毕业生志愿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使个人价值在与社会价值的交融中得到升华。

2、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首先要考虑的是正确客观的认识自我和评价自我。使自己在求职择业时做到心中有数,把自己摆在合适的位置去求职;其次要树立自信心。在正确把握自己的情况下,勇于迎接挑战,参与竞争,相信自己,自信而不自负;再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在求职择业过程中,做到逆境不气馁,顺境不骄傲,面对现实,勤于思考,百折不挠。

3、加强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就业指导既是毕业生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同时又是化解毕业生择业心理矛盾的有效途径。学校应主动通过就业指导,根据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就业规律,帮助做好就业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加强就业指导工作,一要开设就业指导课,积极宣传各级政府和学校有关毕业生就业工作方面的政策,耐心细致的做好学生的教育引导工作;二是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进行榜样教育,既要在往届毕业生中寻找艰苦奋斗、业有所成的榜样,又要在应届毕业生中树立意志坚定、自愿到基层工作的榜样,对大学生进行教育;三要早抓就业教育工作,就业教育应当从大学生入校时做起,全体教职工,尤其是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让学生了解学业与就业的关系。目前,还有一种提法就是就业指导要辅导员化,班主任化,使大学生尽早树立起良好的就业心态和健康的就业心理素质。

(二)通过成功素质训练,合理定位,指导其实现人生目标

成功素质训练是20世纪20年代在美国发展起来的一种对个人成功素质进行训练的技术,是由拿破仑·希尔在卡耐基的提议下历时25年,对2万人进行调研后提出来的。成功素质训练是以培养和训练个人的成功素质为目标,通过心理分析、心理训练和行为训练等一整套科学方法,在强化积极心态、规划成功目标、勇于成功实践等方面对受训者进行成功素质训练。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辅导与成功素质训练两者缺一不可。两者必须有机结合,才能指导学生实现人生目标,走向成功。

1、实施成功素质训练

(1)开设成功素质训练选修课。采取朗读、辩论、目标训练、自我暗示、网上交流、跟踪培养和调查等训练方式,针对性地开展团队训练、信任感训练、意志力训练、破除心理障碍训练、发散思维训练和打破常规思维训练以及领导素质和行销能力训练等等。

(2)重点在“强化积极心态、规划成功目标、勇于成功实践、掌握思维方法、控制自我情绪、提高领导素质、坚定成功信心、培养个性品质、挖掘创新潜能、训练专注毅力、强化成功意识、超越失败困境、科学利用时间、养成良好习惯、保持身心健康”等方面对受训者进行成功素质训练。

(3)建立成功素质咨询机构。解决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日常学习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并有选择地建立学生成功素质训练的跟踪档案。记录并监控学生在确定了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后的成长历程,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跟踪辅导,及时纠正其偏差,不断激发其创造创新精神,培养职业成功所具备的综合素质,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轨迹发展,帮助其实现人生目标。

2、职业生涯规划辅导与成功素质训练实践

(1)将就业指导纳入必修课。就业辅导应纳入必修课,从入学至毕业,分阶段、分重点地为学生提供包括职业生涯规划、就业信息指导、求职技巧训练等各方面的指导。除开设必修课之外,就业指导还要渗透到各科教学中。任课教师不仅要教授专门知识和技能,还要阐明其在职业领域中的应用,以及应用中应遵循的各种原则。

(2)辅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价值观的确定。要让学生明确在自己的生命历程中,什么是最重要的?价值观的确定是规划职业生涯的根本。

自我条件分析。目的是让学生客观、全面地认识自己,从而选定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生涯。

外界环境评估。主要是评估各种环境因素对自己职业生涯发展的影响。只有对这些环境因素充分了解,才能在复杂的环境中做到趋利避害,使职业生涯具有实际意义。

职业生涯的选择。在选择职业的过程中要考虑性格与职业的匹配、兴趣与职业的匹配、特长与职业的匹配、内外环境与职业的相适应。良好的职业选择是以自己的最佳才能、最优性格、最大兴趣、最有利的环境等信息为依据进行的。

职业生涯策略。职业选择一般由短期目标、中期目标、长期目标组成。确定职业选择目标后,行动成了关键环节。这里所指的行动主要指落实目标的具体措施,主要包括教育、培训、实践等方面的内容。

三、健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开发与管理,促养机制改革

第一,系统开设职业规划教育课程,建立职业测验与咨询服务机构,开展持续的职业生涯教育。

第二,高校大力推进改革,从制度上扶持大学生职业规划实。

首先,改革招生制度,优化培养计划,完善课程体系。允许学生有充分的选择专业权利,条件许可的学校尽可能实施完全意义上的学分制。学生不仅可以选专业,同时可以选择学习的内容,有助于学生形成个人的“核心竞争力”。

其次,在导师指导下,建立学生自主选课制,加强引导和管理,不断修正和更新大学生的人生和职业发展目标。只有建立自主的选课制,才能真正保证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顺利实现。

最后,完善学籍管理制度,推动大学生创业机制的建立,有效促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实现。要有效地促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实现,必须实行学习年限的弹性管理。一方面,学生要确立自己的职业规划,需要到社会上了解自己职业锚所在以及市场需求。另外,一部分品学兼优、创新能力强的大学生具有较高科技能力和知识水平的生产力,具有创业的优势。当机遇降临时,“机不待我,时不予待”,学校可提供方便,在标准学业年限的基础上适当放宽某些刚性的规定。笔者认为,如果高等院校高度重视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并大力推进改革,从制度上支持大学生职业规划的实现,我们的大学生就会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在明确的职业发展道路上前进,提高学习动机和质量,为学校和社会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王本贤.浅谈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J].教育与职业,2003;(11):50

2.李守信.消除认识误区积极化解大学生毕业生“就业难”的讲话[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