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化学教学能力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实验在化学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化学教学本身并不只是传授给学生一些初步的化学概念和规律,而是通过一系列有效的教育教学手段,全面提高学生的智能,使他们能够掌握和运用一些化学原理和实验手段,学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学会辩证而客观地认识世界.从而在将来能够独立地、有创造性地进一步深入学习和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运用化学实验,通过一系列有效的方法和手段,能够较好地发展学生的智能。多年来,我在培养学生化学实验技能方面,从以下几个方面起进行了思索,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分析一个典型实验,阐明一类实验规律
根据化学教学大纲和教材,就实验内容来讲,可归纳为以下几种类型。1、有关制取固态、液态、气态物质的实验。2、有关阐明概念,证明基本理论和定律的实验。3、有关研究物质的性质和各类物质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实验。4、有关定量方面的实验。一般说来,每一类实验的原理、装置、操作等方面总有规律可循。因此我何在讲每一类实验中的第一个实验时,首先向学生分析这类实验的设计原理和内容要求。而后再指导学生亲自动手完成实验,在此基础上师生通过分析、对比,共同总结出这类实验的规律,以期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目的。如通过“粗盐的提纯”的实验,我们引导学生总结出制取纯净的晶体物质的实验原理和所需要的基础知识以及操作等方面的规律。在实验原理和基础知识方面,让学生着重掌握:①组成混合物的各种物质的溶解度;②混合物中各类物质的性质和它们之间能否相互发生反应(若能反应,需要弄清反应条件)。在实验技能方面让学生掌握:①所用各种玻璃器皿的性能和使用方法;②有关物质的溶解、过滤、结晶
二、明确选择仪器的原则,正确选用仪器
实验中,培养学生准确地选择仪器,是保证实验顺利完成的前提之一。为此,我们从下述几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再结晶的操作方法。1、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性质、反应条件选择仪器。中学化学教材里,讨论化学反应的条件有:常温、加热、加压、催化剂、光和电等。根据不同的反应条件、反应物的性质来制取新物质时,所需要的仪器也就不完全相同。因此,我们在初中化学讲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时,着重向学生阐明两点:①凡是对固体物质进行加热制取气体时,均可采取制取氧气的这套反应装置;②集气的方法和操作,应根据气体的溶解度、对空气的相对密度、常温能否与水或空气中任一成分反应等因素而定。因为我们在讲氧气时进行了上述分析,所以在讲一氧化碳、甲烷等气态物质时,就可以从启发学生通过对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性质、反应条件等因素的分析,提出实验所需要的仪器、装置,来完成制取上述物质的实验。2、根据控制化学反应速度的要求来选择仪器。在实验室里,为了达到安全而又迅速地制取某种物质,有些反应需使反应速度加快,有些要控制生成物的量,有些则反之。为此,在实验中,要采用适应这些要求的装置。这样分析、讲解,使学生在进行实验设计时就能正确地选好仪器。
三、分析典型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
实验操作的正确与否,不仅是保证安全和实验效果的先决条件,也是培养学生实验技能所必需的。在这方面,我们除按实验原理、要求提出有关的操作内容和要求外,还着重讲了下述几点:1、剖析一个典型实验,讲清一类实验的操作内容:如通过实验室里制取氧气的实验分析,可归纳总结出下述操作内容:①仪器的选择、连接和固定:②装置气密性的检查;③药品的取用;④加热方法;⑤气体的净化和干燥;⑥气体的收集和放置;⑦装置的拆卸。对这些操作,都应讲清它们的知识、理论根据。2、通过对某些实验操作的分析,向学生阐明实验操作的要点。我们在分析某些实验操作时,为了让学生学得会,记得牢,总是把操作要点总结成几个字或几句话,让学生便于记忆。如在配制一定体积的浓度溶液时,在分析演示的基础上我们总结出:?称(对固态溶质要称,?液态溶质要量)、溶(溶解)、洗(洗涤溶解时容器的内壁)稀(稀释至容量瓶的刻度)四字配制法。教学实践证明,学生根据。实验内容、操作内容和要点,独立地进行实验,往往能提出一些改进某些实验的设计。
四、根据实验内容,处理好演示实验
准确而有效地进行课堂演示实验,不仅在培养学生实验技能中起着示范作用,而且也是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方法,从而更好地揭示知识的内在联系,使知识更加系统、深化。教材中的演示实验一般可分两类:一是实验难度较大的(如实验装置比较复杂或实验中使用剧毒药品和学生操作有危险的实验),这是少数。这类实验必须由教师演示,力求操作规范化。二是实验技能难度较小,这是多数的实验。对于这类实验,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改为边讲边实验的形式,实验条件较差的学校,某些课题也可以让学生到讲台上,在教师指导下去完成实验操作过程。实践证明,对一些较简单的实验,经常在老师指导下,让学生动手去做,除了增加他们的操作机会以外,还呵以起到两个作用:①使学生对一些被认为是无所谓或被忽视的常规操作(如试剂的取用,取量的多少,试管夹持,一般加热等等),及时发现错误,及时纠正,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②在实验过程中,向“学生恰当地提出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所学的知识更加系统化和深化,而且也能提高学生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实验操作技能。
关键词:化学教学;学生能力;教学方法
近几十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化学科学迅速发展,要求人们创造性地发现新规律、发明新技术和创造新材料。这就对化学这一基础学科提出新要求,必须在加强双基教学的同时,注意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特别是要培养学生初步具有独立的学习和运用科学知识与方法进行创造性劳动的能力。由此可见,以教师为中心,以传授课本知识为目的的教学方法传统教学法,完全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因此,革新教育思想,改进教学方法已成为当前化学教学的重要研究课题。现就我在具体教学实践中的教学方法与能力的培养叙述如下:
一、课前给出预习提纲,通过阅读,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阅读包括课前预习和课堂教材阅读两个方面,在这个阶段着重抓好预习提纲和阅读技能的培养这两个环节。要组织好预习,必须有一个切合学生实际的预习提纲。有了提纲,学生就有目标,才能把学生的思维引向一定高度。可根据以下原则提出预习提纲。
1.要根据所学内容给出预习提纲,而且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带着问题探求知识。
2.预习提纲,不仅要反映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而且要提出学生容易忽略的问题。
3.要遵循认识发展规律,由浅入深地提高学生思维能力。通过给出预习提纲,教给阅读方法,使学生在课前通读教材,大体上了解教材的内容,针对预习提纲里的问题找出正确答案,抓住重点,概括内容,在教材中做好标记或记好笔记。
二、课堂上通过学生讨论和教师指导,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课堂上教学的核心就是把教学重点放在学生的学上,而教师在于相机诱导和启发。课前预习,有的学生满足了大体了解,缺乏钻研精神,因此,对不同内容的思考方法,在课堂上应进行具体指导,让学生就阅读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进行讨论,必要时还可以结合实验。学生在讨论中积极开展思维活动,探索、发现、寻求问题的答案,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启发、引导、解惑和及时配合点拨式讲解。讨论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具体做法现归纳如下:
1.以分组讨论为主,面向多数,使每个学生都动脑思考,动口探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2.讨论的内容应以解决预习中所提到的疑难问题为主,但教师要有意识地启发学生思维,引导他们掌握教材重点,突破难点。
3.对讨论过程中提出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教师应抓住重点给予点拨、精讲,或者组织实验,及时为学生消除学习中的障碍。
4.经过讨论,指导学生自己概括整理教材重点。
三、努力研究改革实验教学,增强实验教学的效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
在实验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为了增强实验教学效果,不仅要求教师具有熟练地进行中学化学实验操作的能力,做好演示实验,指导学生做好实验,而且要求教师善于指导学生观察实验,改进和研究中学化学实验和应用实验。提供多动手、多观察、多思考的机会,在课余时间开放实验室,允许学生到实验室补做或者复习尚未熟练的实验内容,有余力的学生进行自己设计的实验,以满足他们的求知欲,并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智力和实验操作技能。积极开展化学课外科技实验和活动,为了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应积极开展趣味化学实验,联系生产和生活的实验及化学产品制作和演示实验研究等化学课外科技实验,设计和布置化学实验展览,进行演示实验表演、学生设计实验评奖等活动。
四、通过适当的习题,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1.强调学科知识的重要性
化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科学,与工农业生产、日常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但是,化学原理及规律本身又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学生在理解和掌握上存在一定的难度。在教学中我注意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介绍化学知识的实用性,强调化学在生活、国防乃至社会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和重要性,使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到化学知识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乃至高科技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在实际教学中,适当向学生介绍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化学领域和高科技领域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通过这些知识的介绍,使学生了解科学家们对待科学的态度,研究科学的方法以及他们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精神,了解科学技术给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带来的巨大动力,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从中受到良好的科技意识教育,树立良好的科技意识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念,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坚定了学习化学,学好化学的决心和信心。
2.充分利用化学发展史教学
一部化学发展史,本身就是一部人类认识自然,揭示自然的创新活动史,蕴含着无穷的创新教育节点。通过化学发展史的教学,不仅能够使学生了解化学发展的历史和一些著名化学学家的典型事迹,同时也能较好地培养学生良好的科技意识和创新意识。在教学中,我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选用适当的化学学史材料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如利用多媒体工具向学生介绍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表、拉瓦锡发现空气的组成、道尔顿提出近代原子学说、汤姆森发现电子等,在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化学学史教育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新意识,实现了创新在学生心理上的认可和思想上的内化。
3.重视实验教学
化学是一门一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操作性。加强实验教学,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自主创新的能力。根据十几年的教学经验,我认为加强实验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改革课堂演示实验教学,把部分演示实验改成学生上台演示或边讲边实验的形式,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亲自动手操作机会。(2)注重学生实验教学。对学生实验的教学,教师要求学生按“预习─实验─观察记录─分析讨论─总结报告”的形式进行,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组织学生认真讨论,分析原因,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根据实验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写出实验报告,从而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强化课外活动的组织管理
1.化学课外活动也是加强对学生进行科技知识和科技意识教育的重要阵地
与课堂教学相比,课外活动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选择性。通过开展课外活动,可以使学生将课堂上所学到的运用于实际,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课外活动中要努力营造一个创新人才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让学生放下肩头沉重的书包,轻轻松松地投入到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中。活动的方式可以采取诸如:举办科普知识讲座、竞赛活动,开展社会调查、实践和服务活动及各种兴趣、特长、学科小组活动,举办小发明、小创造、小制作及小论文比赛活动等等,这些活动具有趣味性、自主性、灵活性的特点,如果正确加以运用,对于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开拓学生视野,丰富课外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都有积极的意义。在充满浓厚趣味的课外活动中,我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精心设计趣味化学实验让学生来完成如“变大红花”、“自制可口可乐”、“化肥的分析”、“土壤酸碱性的测定”等等。通过这些实验,既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又能帮助学生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通过阅读开阔视野
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教师要指导学生阅读有关的科普读物,使学生更多地了解科技知识和科技发展的新动向,增加学生的科技知识,并定期组织“实用化学知识竞赛”和相关交流活动,努力调动学生学习、读书的积极性,使学生掌握更多的化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科技阅读能力。
3.组织社会调查活动
化学知识的延伸在于开展广泛的社会调查实践活动,学生可以利用教材中的知识,去解决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如学习“自然界中的水”后,我布置学生调查当地水资源的利用情况、水质环境的污染情况;结合教材相关内容,调查土壤污染、化肥及农药的使用情况,并提出自己的“小专家”建议,引导学生主动运用学到的知识,自觉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为创新实践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总之,加强学生科技意识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意识,是科技发展的需要,也是培养新世纪合格人才的需要。迈入新世纪,知识经济呼唤着人们的创新能力。为了使中华民族在新世纪里能够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列,我们化学教师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使命,应该奋发有为,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思维能力高考思维的整体性思维的科学性
化学教学在强化基础知识的同时,要着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而且也是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的重要举措。中学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一、培养学生思维的整体性(有序性、广阔性、综合性)
教师引导学生将中学化学中掌握的知识点统摄整理,使之由零散到系统、由孤立到整体。
一是通过教师点拨、启发,让学生总结每章知识网络、理解章与章之间的关系及中学化学的体系。做到定期完成、定期检查。如“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一章,共有三节内容,首先化学反应速率是研究化学反应的快和慢,把速率知识运用到可逆反应中就可以过渡到平衡的建立与移动,再把两部分内容结合起来并引伸到工农业生产中,就过渡到合成氨工业。其次要把握章与章之间的联系。如勒沙特列原理是化学平衡中的重要原理,把它运用于“电解质溶液”中,就可准确掌握外界条件对弱电解质和盐的水解程度大小的影响,可以准确理解水的离子积常数及溶液酸碱性知识。再就是要理解整个中学化学的精髓,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以实验为基础可建立科学的理论,用科学的理论可以理解元素化合物的性质、制法和用途,然后联系到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所以教师要在引导学生把整个中学化学形成有机整体,使之网络化,从而有序地储存方面下功夫。
二是依据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精选习题,使用三个层次的练习即系列练习(单章知识点习题)、单元练习(如有机化学)、综合练习,培养学生不同层次的思维能力,使知识更系统化、网络化。
三是抓整体评价即综合测量与评价的对策,应当把每道题看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不孤立地看待每句题干。即分析问题的整体逻辑结构;分析问题涉及知识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选择最佳的解决方法。以此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二、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针对性、适应性)
引导学生将题设情境分解,找出解答的关键,能够运用自己的知识,将其分解、迁移、重组,使问题得以解决。
首先,利用内含干扰性典型练习及巧算巧解习题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如96年全国高考化学第32题,题目通过某纤维高分子的结构简式来设计,着重考察羧基与氨基间的缩聚反应,将学过的肽键知识迁移,由于题目所给二者的书写方法具有一定的干扰性,通过这些障碍考察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其次,通过专题讲座、专题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针对性。针对某一专题,教师要传授学生解题方法及思维规律。如电解计算,学生不易掌握,问题的关键是建立关系式。通过指导,让学生明确两条主线,即通过电极反应把转移电子数、阴阳极产物、原子量等联系起来;通过电解反应把阴阳极产物、质量分数、式量、PH值等联系起来,进而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解题方法,提高思维的针对性。
三、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科学性、逻辑性、深刻性)
引导学生将化学信息按题设情境抽象归纳形成规律,并运用此规律进行推理,通过分析、综合、比较、论证选择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首先,让学生在实验室验证有关中学化学基础知识对化学实验进行质疑,并在教师引导下设计一些简单实验,让学生多动手,通过定性或定量实验形成规律,培养学生思维的科学性。其次,改变教师讲学生听、以及全讲全评的习题课教学模式,教师要下功夫备好习题讲评课,通过抽查易错混点、重点习题、分析学生易错的原因以及题目的逻辑关系,让学生自己讲解,最大可能地暴露矛盾,然后教师提示启发,以此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第三,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建立易错易混习题库,并对典型问题加以剖析,如96年全国高考化学第9题,题目看起来并不难,但设问形式新颖,很有可能错误地理解题意,从题干中看出,进入装置的是这4种气体之一,尾气也是这4种气体之一,但二者不见得是同一种气体,这是解题的关键,题目着重考察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另外,还可通过课堂教学主渠道和课外活动相结合,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总之,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改革教学方法,大胆地向应试教育挑战,向四十五分钟要效率,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关键词】能力 创新 培养
在教学中如何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是当前国际上共同关心的教育理论问题之一。教学过程中到底教会学生什么?是“鱼”还是“渔”?是教学生还是教学生学?在有机化学部分的教学中,越来越明显地感觉到方法与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一、教学过程与学习方法的培养
中学阶段,化学可分为有机与无机两大块,结束无机化学的学习,同学刚接触到有机化学,兴趣很浓。这时候,是再一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佳时期,也是进行学习方法与学习能力培养的最佳时期。在教完甲烷、乙烯、乙炔之后,我就总结出有机化学学习的一般规律与方法:结构性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制法(工业制法、实验室制法)一类物质。
比如“乙烯”这一节的教学,我就打破书本上的顺序,先讲乙烯的分子结构。介绍乙烯分子的结构时,先由分子组成讲到化学键类型、分子的极性、空间构型;据碳原子结合的氢原子数少于烷烃分子中碳所结合的氢原子数引出不饱和烃的概念,得出乙烯是分子中含有碳碳双键的不饱和烃。再由其结构看其物理、化学性质,展示一瓶事先收集好的乙烯气体,让学生从颜色、状态、气味、溶解性、密度、毒性等几个方面来思考;根据乙烯结构中化学键的特征――双键容易断裂讲乙烯的特征化学反应――加成反应、加聚反应,根据绝大部分有机物易燃烧的性质讲乙烯的氧化反应(补充讲乙烯能跟强氧化剂发生氧化反应)。再由乙烯的物理、化学性质来讲其用途并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事例,如作有机溶剂(物理性质)制造塑料和纤维(化学性质)等。最后对这一类含有碳碳双键的烃,介绍其物理、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以后几节的教学,我都反复强调这样的学习方法:结构性质用途制法一类物质。到了讲烃的衍生物,我请同学自己站起来阐述这样的研究方法,我顺着这样的思路一点一点地讲下去,很清晰。学生自己掌握,复习时也就感觉到有规律可循、有方法可用。有机化学其实很好学,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学习方法,时时提醒学生,以后就是进入高一级学校,有机化学的学习与研究也采用的是同样的方法,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激发了他们学习与探索的兴趣。
二、教学过程与能力培养
1、自学能力的培养。
适应于有机化学的特点,在教学学习方法和知识的同时,我还加强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在学生基本上都掌握了有机化学的一般学习方法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自己总结。比如“乙醛”这一节,通过约20min的阅读,我就请同学自己列提纲,然后复述,重点围绕“乙醛的组成和结构是什么?有哪些物理性质(展示样品)化学性质?由这样的物理、化学性质决定了它有哪些重要用途?工业上如何制取?这类物质(如甲醛)有哪些物理、化学性质?”进行教学,通过这样的训练,我觉得学生不但强化了方法,更培养了能力,特别是自学能力。
2、观察能力的培养。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有机实验的过程中,我时时提醒同学要细致、全面,而且要有思维。比如实验室制取乙烯时,加药品的过程,温度计的摆放,实验中烧瓶、集气瓶内的变化,为什么要加石棉网、碎瓷片等等都应特别重视,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3、动手能力的培养。
在强调观察、思维能力培养的同时,我还特别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比如演示完乙醛的银镜反应和乙醛与氢氧化铜的反应后,我就请两个同学来演示用甲醛代替乙醛的同样反应,要求其他同学注意观察并指出其错误。在演示完乙醇与钠的反应实验后,要求同学做钠与水反应的实验,有的同学竟用大块的钠并用手去拨。通过这些课堂实验,课堂上及时纠正错误,学生感受颇深,他们自己做实验时就很动脑筋,也很规范,提高了他们的动手能力。
4、记忆能力的培养。
人类没有记忆就没有智力活动可言,“不记则思不起”,没有记忆,思维、想象、创造就失去了基矗化学是半记忆性学科,同样的教,同样的学,有的同学就是学得好,究其原因,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记得牢。因此在有机化学教学与复习中,我就重视记忆方法、记忆能力的培养。
一、提高学习兴趣,激发探究动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对自己感兴趣的现象、原理、规律等,总是主动、积极地去认识、探究。因此,在教学中,应设法激趣,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例如,我在演示实验室制取乙烯的实验时,有学生曾提出,烧瓶内的残留物为什么变黑,是否有新的黑色物质生成?此时就顺势启发:肯定有新物质生成,大家在课后思考一下会是什么物质,为什么有这种物质生成,此外是否会产生影响乙烯纯度的物质,怎样用实验论证。请设计方案,若方案合理,可提供实验条件供大家验证。这样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兴趣和欲望,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了有效探索,得到了满意的结论。
二、创设情境,营造探究环境
采用各种教学手段,最大限度地调动感知器官,激起学生高度的学习兴趣和最大限度的集中注意力,连续不断地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促使学生真正主动地“跳一跳,摘到桃子”,这才是真正的现代教学观,更加符合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升学的教育,促使整个教学质量的提高。这就要求教师深入研究教材,精心设疑布阵,以便营造探究的氛围。教学中巧问善诱是营造这种氛围的最好方法。因此,教学中要善于问,更要会问,更要指导学生多问善问。要问得恰当,问在知识关键处,问还应掌握坡度,问在难易适中处问更应选准时机,问在教学当问处。造成学生感到时时有问题可想,促使联想,对比思考,设想种种解决方案,从而使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在学生的大脑中展开,学生形成开放式探索性思维。
三、创造模型,提高学生空间思维能力
要通过化学教学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一方面应该加强化学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的联系,另一方面要全盘了解化学教材中的多学科因素。化学概念与原理可以利用学生相关学科知识来类比、同化、理解、接收以致应用。在晶体结构中切割出一个基本结构单元,弄清该单元中的点边面为多个基本单元所共有,则这一个点,一条边,一个基本单元的贡献只能是它的1/m(m为基本结构单元数)。这是“平均值原理”在晶体结构中的运用。在晶体的有关计算中利用这一原理可使问题迎刃而解,忽略这一原理将使所有计算误入歧途。例如,NaCl晶体的一个单元中,顶点上的离子被8个单元所共有,每个单元实际拥有该离子的1/8;棱上的离子被4个单元所共有,每个单元拥有该离子的1/4;面上的离子被两个单元所共有,每个单元实际拥有该离子的1/2;体内的离子被该单元拥有。这样使学生更加清楚一个基本结构单元中原子离子个数,从而得到正确的化学式。
四、巩固总结,使学生真正具有探究能力
课堂教学中常常会有一些与本节知识有关,即本节知识的生长点,但这些知识又不属于本节必须掌握的内容。为不冲淡本节课的主题,使知识紧凑,可指导学生自己查找相关资料进行阅读、分析、以成为本节课的延续和深化。这样做学生逐渐养成不断探究化学奥秘的习惯。同时,化学学习中会有许多有争议或有难度的问题出现,这时,教师不要包办代替解答,应鼓励学生通过讨论解答。讨论时,教师要启发学生层层深人地分析问题,疏导思维障碍,纠正思维偏差等。讨论,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手段,由于我们上课前不强调预习,提出的问题在学生讨论时,不会造成思维定势,学生的思维不会受课本的限制,学生可根据已有的知识,想办法解决,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创造潜能,调动其探究积极性。另外,指导学生整理、小结,归纳各知识点及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分析知识点与考点的关系,研究学习方法,并对自己的学习过程、思维方法、思维品质进行评价和整理,从而使知识达到高层的迁移。探究习惯一旦养成,思维品质也就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优化,探究能力自然也就得到了提高。
一、激发兴趣,诱发探究动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对自己感兴趣的现象、原理、规律等,总是主动、积极地去认识、探究。因此,在教学中,应设法激趣,以诱发学生的探究动机。
1.实验,激发兴趣。例如,学习化学变化时,除了做教材上的有关实验外,还可增设“魔棒点灯”、“水变牛奶”、“果冻的生成”、“神出鬼没的小猫”等试验。看到有趣的实验现象,学生的探究动机油然而生,疑问自然形成并想办法解决,实验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2.引导启发,得出规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针对某些内容,直接设疑提问,引导学生思考,用已有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如在讲到二氧化碳的制备时,因为此前已制备过氧气,也见过制备氧气的两套装置,所以我这儿提出了这样的几个问题:①制备二氧化碳的装置和制备氧气的哪一套装置相同?②根据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应用什么方法收集二氧化碳?③如何验证二氧化碳已经收集满了?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通过思考会得出结论,教师只需最后总结一下。
3.结合实际,应用知识。化学是一门应用科学,化学技术的成果服务于社会,造福人类,具有现实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应该强调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联系。化学教学应该综合:①环境保护知识,如水质分析、食品检验、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酸雨、汽车尾气、金属腐蚀与防护、土壤改良、三废处理等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的现代意识。②工农业生产,如三大合成材料、冶金、石油、煤,新物质、新能源、新技术的开发利用等问题;提示化学原理、生产过程、工业规范;研究如何提高生产效益,减少环境污染,展示未来世界化学科学的前景;挖掘如“侯氏制碱法”等素材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结合“山东假白酒案”等社会现象,来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道德意识,增强民族自尊心和社会现代感。总之,化学教学应充分利用化学材料的特点,在实现本学科“双基”目标的同时,加强同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其他学科的教法也应如此)。这样可以更有效地实现各学科教学所追求的共同目标――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课堂教学真正由追求“分数”提高转向追求素质提升。
4.变换教法,引向深入。教学内容,是对学习活动产生兴趣的主要源泉。不断变换教法,能使兴趣产生迁移,形成新的兴趣,把学习不断引向深入。例如:在讲授硬水和软水这一节时,我首先向学生发问:①什么是硬水、软水?②硬水对人类生活及工农业生产的危害何在?③怎样进行硬水软化?然后让学生围绕这些问题读书,分析教材内容。事实证明采用此法本节课学生兴趣浓厚,情绪高涨,知识掌握得相当好。讲《爱护水资源》时,让学生像学语文那样阅读,讲《质量守恒定律》时让学生像学数学那样严密推理,讲《原子的构成》时让学生发挥想象,知识相互渗透,而且学法也相互渗透,最重要是使学生感到不同的学习内容,具有不同的体味,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根本源泉。
二、创设情境,营造探究氛围
要通过情境的创设,提高学生空间想象力,从而启发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接收及应用。
一、创设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学习兴趣是通过感悟、体验后在内心深处产生需要的倾向.它是学习的前提和主动参与探究的动力.有目的地创设学习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引发学生产生好奇心,从而产生探究解决问题的学习动机.
学习情境的设计,应以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为前提,诱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观察感受为基础,强调学生对学习的探究性;以发展学生的思维为中心,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创设学习情景通常有以下几种方法:从化学与生活的联系引入;从化学与社会的结合点入手;利用化学实验创设问题情境;利用新闻报道、影像资料;利用科学故事等,都可以创设学习情境.
二、动手实践,培养探究能力
实验是化学的灵魂,是化学的魅力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源泉,更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形式,实验探究活动有利于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揭示化学现象的本质.教师要精心设计各种探究性实验,组织和协助学生动手实践,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乐于探究,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三、讨论交流,拓宽探究广度
新课程标准提出,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真实的情景中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展开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使学生的认识逐步得到发展.在设置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后,应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分析、讨论交流,提出比较合理的假设,展开进一步的探究.通过实验探究,适时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让学生尝到实验设计成功的甜头,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信心.
例如,在讲“质量守恒定律”时,为了证实“化学反应前后反应物的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物的质量总和”,教师可以设疑:用“白磷在空气中燃烧”这个化学反应进行实验验证.想一想,该如何设计实验方案?提示:查找有关资料,思考并交流讨论.
学生甲:应该将白磷的燃烧密封在一个封密装置中.可以按课本演示实验的做法,在锥形瓶口的橡皮塞上安装一支玻璃棒,将灼热的玻璃棒与锥形瓶内的白磷接触,引燃白磷.将反应前后的实验装置(包括反应物、生成物在内)进行称量,比较反应前后的总质量是否相等.
学生乙:我觉得这种做法很难使玻璃棒与白磷接触,我想改进一下,不用玻璃棒,用酒精灯加热锥形瓶中的白磷.
学生丙:我想用凸透镜聚焦太阳来点燃白磷.
老师提示:在实验过程中,有时白磷燃烧放出的热量会使空气膨胀,冲开瓶塞导致实验失败.这个问题如何解决?
各小组展开讨论,讨论结果:在单孔橡皮塞插一段导管,导管上端绑一个气球,橡皮塞塞紧锥形瓶口,白磷燃烧时空气膨胀,把气球胀大,从而解决了空气膨胀冲开瓶塞的问题.
苏维姆林斯基认为,研究性学习的核心是思考.学生自己思考分析、讨论交流,修正某些认识,使知识、技能的获得、兴趣的培养、与他人合作等都体现于探究活动之中.讨论交流拓宽了探究的广度,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在语言表达中锻炼自己,树立自信.
四、反思评价,分享探究成果
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完成知识与技能目标后,反思自己达标的思路和方法,并与其他同学对照,使自己的认知条理化,完善认知系统结构.
一、教师首先质疑、反思传统的教学模式,预设学生的质疑
常听同行发出这样的感慨:一节课下来累死了!这其实是应试教育思想在现代化学课堂上一个缩影,不难预测这种教学方式实际收效甚微。
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学是一个双向活动,教师只是课堂的引导者、组织者,而学生才是课堂的主导者、实施者。在教学设计中还要对学生的质疑有充分的考虑,做到以人为本,给学生留出思考的空间。教师要求学生不仅要认真听、主动想,还要大胆地去质疑、去联想,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和动力,才有可能由此引发知识转化为具体的行动。
教育家布鲁纳指出:“教学不应该奉送真理,而应该教人发现真理。”所以教师在课堂中应大胆放手让学生去尝试、操作、探索、归纳,而不是包办、代办,努力做到:凡是学生自己会学的,老师不讲,凡是学生自己会做的,老师不代替;凡是学生自己能讲的,老师不暗示等。所以说,“问题”其实不是问题,而是解决问题的良好开端。不要害怕问题,放手去做,有时会收获无法预约的精彩!
二、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敢于质疑问难
首先,尊重学生并努力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学生习惯于被动地接受知识,他们不想质疑,也不敢质疑。因此,我们教师应当更新教学观念,营造一种民主、和谐、宽松的氛围,学生才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应该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性,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多提问题,教师充分肯定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并耐心予以解答,并以不同的方式肯定并鼓励学生质疑,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给学生的质疑创造良好的机会,让学生想问、敢问。
其次,允许学生质疑“出错”。这是学生敢于质疑的前提,从而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提出的问题出现错误时,给予鼓励,决不求全责备,更不讽刺挖苦。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培养每个学生的质疑意识和质疑习惯,让学生好问、会问。这样长期坚持,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转换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更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在化学教学中,应善于指导学生的质疑方法,培养学生质疑能力
“敢问”只是质疑的初级阶段,“善问”才是关键。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提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的质疑方法,使学生明白“怎么问”、“问什么”。我在教学中主要是从以下几方面引导学生提问的。 转贴于
1.创设情境,让学生产生质疑的愿望
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来展开教学活动:采用图画、声音、动画等形式,以学生耳熟能详的谚语、民俗、典故为载体,导入课堂教学,让学生产生质疑的愿望。例如在学习氯气性质时,我首先用多媒体展示几幅图片:氯水的形成;潮湿的氯气使有色物质褪色,而干燥的氯气不会发生这样的现象;氯水在光照下分解并释放出氧气等。然后综合利用创设的情境,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问题提出以后,依据情景提出了多种假设,设计了不同的实验方案。鼓励学生设计实验,动手操作,在探究中找到答案。
2.结合教材,让学生把握质疑的时机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设置问题,提出引人入胜、耐人寻味的问题,引起学生头脑中的认知冲突,留下悬念,刺激学生的求知欲,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释疑而探究的动机。例如,在讲“金属钠的性质与应用”时,可以这样设问导入新课,教师首先演示“滴水生火”的实验,然后提问:俗语说 “水火不相容”,为什么刚才的实验却用水点着了火?这些问题提出后,会引起全体学生极大的兴趣,使学生听课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在此基础上,老师因势利导将学生引到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上。其实每节课只要老师创设的情境适当,都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也就能水到渠成地提出问题了。
3.合理安排教学各环节,为学生充分交流质疑提供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