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家庭教育研究范文

家庭教育研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家庭教育研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家庭教育研究

第1篇:家庭教育研究范文

(一)调查的对象

在闸北区全部公办幼儿园中抽取34所幼儿园,对幼儿园教师编制的在园740名教师进行调查。接受调查的740名教师中:(1)年龄的分布为:不满25岁的占19.8%,25-29岁的占19.7%,30-39岁占19.0%,40-49岁占35.7%,50岁以上占5.8%;(2)教龄的分布为:0-4年的占30.8%,5-9年的11.7%,10-19年的确4.5%,20年及以上的43.1%;(3)学历分布为:高中及以下的占1.2%,大专占26.4%,本科占71.8%,硕士及以上占0.8%;(4)职称分布为:未评职称的占19.6%,小学二级占6.6%,小学一级占24.5%,小学高级占47.3%,中学高级占1.8%;(5)所属幼儿园的级别分布:二级园占37.3%,一级园占42.8%,示范园占18.5%。

(二)调查的内容

调查的内容由教师基本情况、幼儿园对教师的引领情况和教师的家庭教育指导专业自觉发展情况等三个方面组成。其中教师基本情况包括反映教师自身特点和所在幼儿园特点的16个项目;幼儿园对教师的引领情况幼儿园对教师“明确指导要求”“、提供指导条件”、“创造提升条件”和“营造工作氛围”四类情况24个项目;教师的家庭教育指导专业自觉品质,包括教师“与家长沟通”、“组织家庭教育指导活动”和“进行分类指导”等三个领域的专业自觉品质的24个项目。其中,基本情况的16个项目分别采用数字填充题、等第选择题和类别选择题的题型;幼儿园对教师引领的24个项目和教师的家庭教育指导专业自觉品质36个项目均采用李克特式等第选择题的题型。

(三)调查的手段

调查由各幼儿园组织教师采用填写问卷的方式进行。

(四)调查数据的处理

1.数据的登录。将各幼儿园教师填写的全部问卷集中;根据问卷各题规定的数据幅度设计Excel输入文件;组织教师将全部问卷的数据进行登录并加以合并。2.数据的整理。采用SPSS17.0版统计软件,将Excel数据文件转换成SPSS文件;在对数据进行逻辑校验的基础上,删除非正常数据;根据研究目标的需要,通过转换将变量分解和合并形成新的变量。3.数据的统计。通过单变量描述性统计进行现状分析;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对不同类别教师的家庭教育指导专业自觉品质发展的特点进行分析;通过多变量逐步回归分析的方法,分析影响教师家庭教育指导自觉品质发展水平的教师自身因素和幼儿园引领因素。

二、研究的结果

(一)现状

1.教师家庭教育指导4类专业自觉的发展水平的现状分别计算教师的专业自觉认识、专业自觉动机、专业自觉能力和专业自觉情感的人数、平均数和标准差,并按平均数的大小进行升序排序;对平均数大小相邻的平均数差别逐对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将统计结果编制成表1-1。表中平均数愈大,表示专业自觉品质发展水平愈低;平均数愈小,表示专业自觉品质发展水平愈高。表1-1数据表明:(1)教师家庭教育指导的4类专业自觉的水平,自高到低的排列次序是:专业自觉情感、专业自觉认识、专业自觉动机和专业自能力;(2)以上四类专业自觉品质发展水平相邻均数的差别均具有显著性水平。可以认为,幼儿园教师家庭教育指导的4类专业自觉发展的平均水平是有差别的,平均水平自高到低的次序是专业自觉情感、专业自觉认识、专业自觉动机和专业自觉能力。2.教师在3个指导领域专业自觉的发展水平的现状分别计算教师在“与家长沟通”、“组织指导活动”和“进行分类指导”三个领域专业自觉品质的人数、平均数和标准差,并按平均数的大小进行升序排序;对平均数大小相邻的平均数差别逐对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将统计结果编制成表1-2。表1-2数据表明:(1)教师家庭教育指导3个领域专业自觉品质的水平,自高到低的排列次序是“:与家长沟通”“、组织指导活动”和“进行分类指导”;(2)家庭教育指导以上3个领域的,专业自觉相邻均数差别都具有显著性水平。可以认为,幼儿园教师家庭教育指导的3个领域的专业自觉品质发展水平是有差别的,平均水平自高到低的次序是“:与家长沟通”“、组织指导活动”和“进行分类指导”。

(二)不同类别教师专业自觉品质发展水平的特点

以15个前置变量为自变量,以教师专业自觉为因变量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15次独立样本t检验的结果:略)将检验发现具显著性意义的结果编制成表2。表2数据表明:1)年龄、教龄、兄弟姐妹数、学历、所学专业、职称、所带班级、子女年龄、家庭身份、家教知识来源、指导知识来源和所在幼儿园级别等不同类别的幼儿园教师,在家庭教育指导的专业自觉品质发展水平上具有不同的特点。2)幼儿园教师的这些类别特点具体表现为:(1)在年龄上,80后教师在专业自觉认识和专业自觉能力较差;(2)在教龄上,教龄满5年的教师在专业自觉认识和专业自觉能力上较优;(3)在兄弟姐妹数量上,本人是独生子女的教师在专业自觉认识和专业自觉能力上较差;(4)在学历上,达本科的教师在专业自觉认识、自觉动机、自觉能力、自觉情感和自觉总体上均较优;(5)在职称上,已有职称的教师在专业自觉认识、专业自觉能力和专业自觉总体上较优;(6)在所在班级上,没有带班的教师在专业自觉认识和专业自觉总体上较优;(7)在子女年龄上,未生育的教师在专业自学认识、专业自觉能力和专业自觉总体上较差;(8)在家庭身份上,当父母的教师在专业自觉认识、专业自觉能力和专业自觉总体上较优;(9)在家教知识来源上,主要来之于实践的教师专业自觉认识较优;(10)在指导知识来源上,主要来之于自学的教师在专业自觉的认识、动机、情感和总体上均较差,而主要来之于实践积累的教师在专业自觉的认识、动机、情感和总体上均较优;(11)在幼儿园的级别上,二级幼儿园的教师在专业自觉的认识、动机、能力、情感和总体上均较差,而示范幼儿园的教师在专业自觉的动机和情感上较优。3)未发现在沪生活年限和性格倾向不同类型的教师在专业自觉品质发展水平上存在具显著性意义的特点。

(三)影响教师专业自觉品质发展水平的因素

以幼儿园4个“引领变量”和15个教师“自身变量”为自变量,以教师的“专业自觉总体”为因变量进行多变量逐步回归分析,并将分析结果编制成表3-1。表3-1数据表明:(1)多变量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本调查范围内与教师专业自觉总体发展水平之间存在具显著性意义的因素有6项,依影响力的大小这些影响因素自大到小依次为:幼儿园为教师工作营造的工作氛围、幼儿园为教师提升专业自觉创造的条件、幼儿园对教师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明确提出的要求、教师家庭教育指导知识是否主要来源于指导实践经验的积累、幼儿园为教师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提供的指导条件和教师是否已经获得专业职称。(2)上述6个项目对教师专业自觉品质总体发展水平的决定系数R2=.382,意思是说:这6个因素的影响决定了教师专业自学品质总体发展水平的38.2%。(3)根据表内数据可以建立一个由6个影响因素预测教师专业自觉品质总体水平的回归方程,这个回归方程为:Y专业自觉总体=.220X营造工作氛围+.220X创造提升机会+.181X明确指导要求-.094X指导知识来自实践+.137X提供指导条件+.077X未评职称(4)对这一回归方程实际意义的理解可见表3-2:

三、分析与讨论

(一)结论

1.现状分析发现,闸北区教师家庭教育指导的四类专业自觉品质的发展水平是:自觉情感最好、自觉认识次之、自觉动机第三、自觉能力较差;三个领域是:与家长沟通最好,组织指导活动次之,进行分类指导较差。2.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年龄、教龄、兄弟姐妹数、学历、所学专业、职称、所带班级、子女年龄、家庭身份、家教知识来源、指导知识来源和所在幼儿园级别等不同类别的幼儿园教师,在家庭教育指导的专业自觉品质发展水平上具有不同的特点。3.多变量逐步回归分析发现,与教师专业自觉总体发展水平之间存在具显著性意义的因素有6项,依它们的影响力自大到小依次为:幼儿园为教师工作营造的工作氛围、幼儿园为教师提升专业自觉创造的条件、幼儿园对教师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明确提出的要求、教师家庭教育指导知识是否主要来源于指导实践经验的积累、幼儿园为教师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提供的指导条件和教师是否已经获得专业职称。

(二)建议

第2篇:家庭教育研究范文

现代社会飞速发展,人们的物质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和满足,但与此同时在思想领域出现了精神空虚、道德衰退的现象。现代教育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目标,不仅要求其具有渊博的科学文化知识,更需要具有高尚的道德品格,相比学校教育,家长应更多地承担起对孩子道德教育的责任。

(一)道德教育

传统家庭教育中,古人普遍认为,为人立世,品行为先,要求子女有很好的道德修养,许多家庭把“明人伦”作为教育子女的首要任务和基本内容,历史上有关家庭与道德论著及各种家规家训中,无不把道德教育作为重点。孔子认为,教育首先要让孩子明白孝敬父母、和睦兄弟姐妹,孔子“不学礼,无以立”的观点为人们普遍接受。李清照的父亲曾教导女儿:“气节和学问乃人世间至贵之物”,不管在人生的顺境还是逆境中,都要养成自立自强的性格,面对生活学会独立和自强,在国家存亡攸关时,要坚守住自己的节操和道德底线。这些是在家庭教育中必不可少的道德修养,也是个人道德修养形成与行为表达时应有的价值表现。誉满中外的宋代科学家苏颂在《议贡举法》中,对培养什么样的人说得十分明白:“国家取士,行实为先。”“行实为先”就是说政治品德是最重要的。在“行实为先”的前提下,再要求其“行完学富”,苏颂的家庭教育理念与他的人才观是一致的,即“道德为先,文华次之”。如今,人们的物质利益追求日益旺盛,是见义忘利,还是舍利取义,良好的道德修养是抉择的前提。中国传统家庭教育特别重视对个人道德行为的教育,尤其是孝悌和友爱的伦理道德教育,这值得我们去学习。我们应让孩子从小全面学习传统文化精髓,懂得并掌握做人的基本礼仪规范,让孩子践行基本的家庭礼仪、学校礼仪和社会礼仪,通过日积月累的“微善”行动,让孩子们自觉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实践行者和弘扬者,为少年儿童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启蒙教育

家庭是人的社会化的最初场所,家长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是儿童智力和道德的启蒙者,早期的家庭教育对人的一生成长起着奠基的作用。我国古人特别强调早期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宋学思想家就非常重视早期教育,张载从性、气、习的角度探讨早教问题,发展了孔子“性相近、习相远”的思想,提出“蒙以养正”的观点,认为早期教育是打基础的教育,对人的一生发展非常重要,否则,“其始不正,未有能成章而达者”。明清时期的孙奇逢也非常强调早期教育的重要性。他吸收孟子的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幼儿具有爱亲敬长的天性,早期教育就在于巩固其天性中的善性,使之不受不良环境的影响,养成良好的习性,认为“圣功全在蒙养,从来大儒,都于童稚时定终身之品。”为了让孩子将来能抵御社会上种种不良思想风气的影响,从小就要用格言警语对他们进行教育。早期教育是孩子智力开发和知识才能、行为品格形成的真正的基础教育。在教育效果上,童年时期的价值观念有很强的可塑性,所以早期家庭教育尤其重要。颜之推就提倡应重视儿童早期教育,“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使为则为,使止则止。比及数岁,可省笞罚。”不然,逮及子弟“骄慢已习,方复制之,捶挞至死而无威,忿怒日隆而增怨,逮于成长,终为败德”。为什么要早教呢?颜之推说:“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以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他认为小时不抓紧,至坏习已成,才来管教,徒使“父子相夷夷”,而终无济于事。所以,无论是从生理上还是心理上来讲,这一时期的教育对其一生的影响都是极为重要的。

二、教育内容上应注重人格培养和习惯养成教育

我国传统的教育理论十分重视人格的培养和习惯养成教育,将培养完美人格和良好习惯作为教育的重要目标,现代家庭教育应借鉴吸收这一优良传统。

(一)注重人格培养

中国古代家庭教育非常重视子女人格的培养和完善。在进行家庭教育时强调品学兼修,但是把人格的培养放在第一位。把培养完善的人格作为求学目的,是我国家庭教育的一大优良传统。培养完美人格,除了品德教育,还要加强对孩子独立人格的尊重。尤其是当代家庭中,独生子女问题越来越严重,家长对孩子过度溺爱、过分包办,孩子的意志力和坚韧性得不到锻炼,自立自理能力较弱,对父母和长辈缺乏孝敬之心,这实际是剥夺了孩子在家庭生活中学习生活、在逆境中锻炼意志的权利。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应该是一种理,一旦重“情”轻“理”,家庭教育就会出现盲目性和随意性。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诺伯特•罗素曾说过:那些在童年受到孤独的人要比受到宠爱的人日后更会成功;一个不具备独处精神的人,不可能成为伟人。亦曾有人说过,一个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是操纵在掌权者的手中,不如说是掌握在父母们的手里———社会的未来必定是新生一代的,父母们肩负着塑造未来的重任。因此,当代父母应把培养孩子的完善人格作为最基本的家庭教育目标,为孩子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习惯养成教育

古人除了重视对子女进行道德观念的灌输外,还非常重视对子女进行行为习惯的培养。《礼记•内则》中就提出了按儿童的年龄有计划地进行行为习惯培养的思想:“子能食食,教以右手。能言,男唯女俞。男鞶革,女鞶丝。六年,教之数与方名。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八年,出入门户及即席饮食,必后长者,始教之让”。后人继承这一思想,并不断丰富和发展,在举止、言谈、饮食、起居等诸多方面都提出了详尽的要求,现在家庭教育更要坚持这一要求。家庭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在家庭的日常生活中进行的,教育活动寓于家庭生活过程中。对儿童施教,又重在行为习惯的养成,这其实就是在行为举止、礼貌用语等方面加强对儿童与青少年的品行教育。古人重视早期家庭教育,是为了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从小就指导孩子安排好日常生活,使之通过有条不紊的生活实践,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这是家庭教育的重要方法。这种方法,就是家长指导孩子亲自参与家庭的日常劳动、指导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要比单纯说服教育的方法好得多。形成良好的习惯,要符合礼制的要求,正如荀子说:“凡用血气、志意、知虑,由礼则智通,不由礼则悖乱提慢;食饮、衣服、居处、动静,由礼则和节,不由礼则触陷生疾;容貌、态度、进退、趋行,由礼则雅,不由礼则夷固僻违,庸众而野。故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因此,儿童行为习惯的养成必须在“礼”的规范之中。“养成教育”的概念是由北京市教育学院关鸿羽教授等提出的,它是指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主张首先从生活秩序开始培养孩子的习惯,如严格按照作息时间表起床、吃饭、上学、做事、睡觉等等,并长期坚持下去。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形成一切意志品质的必备条件,家长应从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小事抓起,培养孩子各方面的良好习惯,并注意通过经常性的实践锻炼不断加以强化,只有这样才会取得很好的教育效果。习惯的养成要靠制度来保证,在孩子还不能达到自律的阶段,家长必须制定严格的制度并严格要求孩子去实施;同时,养成良好的习惯还必须加强孩子的责任感教育,使孩子从小便认识到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这样长大后才能对他人以及对社会和国家负

三、教育方法上应注重言传身教和环境熏陶

中国传统家庭教育特别重视生命与性情教育,主张知行合一。在家庭教育中,他们不仅重视言传身教,而且重视环境熏陶。

(一)言传身教

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孔子对儿子的教育不仅仅是言语上的教诲,他终身践行着自己的教育理念,是身教的最好例证。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在一切影响儿童成长的人当中,身教作用最大的是父母,因此对父母的言行提出了很高的标准和严格的要求。陈鹤琴先生认为,在家庭教育诸多因素中,父母的人格因素是施教的核心力量,它对儿童的人格形成起着巨大的潜移默化的影响。由于家长,特别是父母,是孩子最经常、最直接的模仿对象,家长亲自给子女树立榜样,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家长的榜样作用是由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所具有的天然的示范价值决定的。家长亲自给孩子树立榜样,生动、具体,看得见,摸得着,有亲切感,教育效果好;而且家长处处以身作则,还会进一步提高家长在子女心目中的威望,可以把握住教育、管理子女的主动权。然而在现代家庭教育中,孩子往往处于“言教”与“身教”的矛盾中,这样的家庭教育不仅不会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反而会适得其反,使年幼的孩子处于极为矛盾的道德境地中,对其今后道德人格甚至整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是极为不利的。父母应“言教”与“身教”相一致,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陈鹤琴先生就十分重视家庭生活环境对孩子的影响作用。他认为:“小孩子生来是无知无识的,不知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他一举一动可说一方面受遗传影响;一方面受环境的约束,受教育的支配。小的时候,环境中最重要的因素是父母,教养中最重要的因素,恐怕也是父母。”曾强调:“家长要时时处处给孩子做榜样,用正确行动、正确思想、正确方法教育引导孩子。要注意观察孩子的思想动态和行为变化,善于从点滴小事中教会孩子欣赏真善美、远离假丑恶”。因此,家长的言传身教对于孩子的成长及价值观的养成至关重要。

(二)环境熏陶

第3篇:家庭教育研究范文

1.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影响

家庭教育是伴随人一生成长的教育,家长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影响,而且对孩子性格的形成起决定作用。家庭教育有着独特而突出的作用,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会使孩子在学校受到的教育,到了家就“一笔勾销”。要使学校教育达到预期的目的,只有加强学校和家庭的联系,积极争取家长的理解、关心、配合和支持,使家庭与学校形成一股合力,才能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教育的目的。

2.学校教育的特点

学校教育是一种针对许多孩子的共同点的“共性教育”,这种教育最大的特点是“标准化”,即在教学过程中,力求

使更多的学生在某一阶段都达到某一个标准。故区别于家庭教育的个性化设计,学校在教育设计方面,以面向“常态分布”的大多数学生为主。

3.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紧密结合的必要性

(1)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符合学生的成长规律

“孟母三迁”的故事有一个重要的寓意,即家庭教育对人的成长影响深远。常常听到这样的声音,现在的学生凡事愿意自己做主,喜欢独立思考。但也有很多学生没有自己的“思想”,连吃什么,穿什么,读哪所学校也要问父母的意见。其实,无论怎样描述当代的学生,他们和家庭的联系是无法割舍的。这一方面是由血缘关系决定的,另外也与现在的教育体制有关,我们的基础教育主要还是培养“听话”“顺从”的学生,“个体性”“独立性”的土壤还不够丰厚。所以,学生的成长和家庭的联系必然是紧密的。

(2)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符合学生的教育规律

学生是否接纳教师的教育,一方面取决于教育者讲的是否精彩,另一方面就是学生和老师是否有感情。家校的紧密结合是感情产生的桥梁。有家访经历的老师都有这样的共识:教师到学生家走访,会一下子拉近老师与学生的距离,使老师更容易走进学生的心灵,思想政治教育就更贴近学生的心灵。有了这种感情基础,学生回到学校后在老师面前表现得更加“顺从”了,学习劲头更足了。

(3)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符合学生的思想教育规律

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引导,在天然存在的感情基础上,又融进了理性的成分。作为一个对孩子寄予厚望的家长,最基本的会嘱咐孩子到了学校一定听老师的话。并且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家庭教育在学生思想及教育中的地位会更加突出。

二、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的途径

1.构筑家校教育的良性关系

可以通过家长会、电话联系、家长到学校来访等方式构筑家校交流的平台,经历互为信任依赖的良好关系,为家校教育奠定良好基础。在家长会上,我们可以明确对学生的管理目标、管理方法,及如何具体实施使家长对我们有信心;诚恳地邀请家长对我们随时提出意见,使家长感到我们的诚意。电话是我们目前最常用的沟通方式,学生没有及时返校,可以打电话关心一下是否是身体不舒服,学生由于某些原因耽误回家时间,可电话告知家长不要担心,让家长感受到我们强烈的责任心。

2.找准家校教育的共同点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共同目标都是为社会培养各类人才,大致可以分为几个方面:

(1)身份相似。

在某些意义上,父母和教师都是孩子的老师。

(2)目的相似。

父母望子成龙,老师育人成才,父母和老师都希望孩子有前途,能成为有用的人。

(3)任务相同。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父母有教育孩子的义务,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是老师的天职。

(4)休戚相关。

孩子的健康成长是父母的骄傲;学生全面素质提高是老师的骄傲。

3.致力开发学校教育新亮点

(1)成立家长委员会,积极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并为学校的重大举措出谋献策;协助学校开展家庭教育研究,将成功的家庭教育经验推广。

(2)建立学校教育网站,通过设置学校简介、校园动态、校长热线、班主任信箱、家长课堂、留言板等板块与家长互动,并可使家长克服教育中的盲目性。

(3)编制家校联系报纸,涵盖教育信息,家长委员会信息,优秀家长经验谈等,每学期三到五期,发至每个家庭。

(4)由老师和家长分别填写家校联系卡,定期更新联系卡上的老师评价和家长评价,根据评价,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生工作。

(5)向学生及家长开设专门的心理咨询室,围绕学生健康成长开展工作。

第4篇:家庭教育研究范文

关键词:农村 家庭教育 现状 对策

对每个人来说,家庭是个体出生后社会化的第一个环境,是连接个体与社会的“桥梁”,家庭教育的作用可以说是无可替代的。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儿童少年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家长要树立正确的家教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尊重子女的健康情趣,培养子女的良好习惯,加强与学校的沟通配合……”。因此,研究家庭教育的相关问题显得十分重要。学术界对家庭教育的相关问题作了不少研究,出版了一些相关著作,也发表了不少文章。但相对而言,对农村家庭教育现状特别是存在的问题及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研究不够。为了解当前农村家庭教育的情况,笔者对具有显著农村地区特色的湖北省恩施州建始县山区的家庭教育进行了调查研究。现据此对农村家庭教育的相关情况及我们关于改善农村家庭教育的对策略作论述。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恩施州建始县位于鄂西南山区北部,辖长梁、茅田、龙坪、三里、花坪5个乡和业州、红岩、高坪、景阳、官店5个镇,共有368个村(社区居民委员会),3614个村民小组。总户数148676户,总人口507672人,其中城镇人口7.48万人,农业人口43.29万人。本研究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在长梁、高坪等乡镇发放了200份问卷,回收197份,回收率为98%,有效问卷为193份,回收问卷有效率为96%。其中男家长85人,占44.04%,女家长108 人,占55.96%;小学文化程度6人,占3.11%,初中文化程度46人,占23.83%,高中及中专文化程度120人,占62.18%,大专文化程度21人,占10.88%。其中幼儿园家长8人,占4.15%,小学生家长66人,占34.20%,初中生家长106人,占54.92% ,高中生家长13人,占6.73%。问卷的主要内容是了解家长的文化素质、家长的教育观念以及教育方式等方面,共27个问题。此外,还收集和查阅了相关家庭教育的文献,以便比较当前家庭教育与过去之间的差异。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农村家庭教育出现了一些积极的变化

1、部分家长更加关注孩子的思想品德和个性发展。通过访谈及相关文献发现,过去不少家长受“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观念的影响,只顾及孩子的学习成绩,想让他们考大学上重点。因此不断向子女灌输读书上大学最重要的思想,且把上大学作为孩子成才的衡量标准和唯一出路,从而忽视了孩子思想品德的培养及心理的健康发展①。但是,这种教育观念已经逐渐发生转变,自恢复高考制度以来,逐渐打破了我国农村家庭教育培养目标单一的弊端。调查发现,现在家长对孩子的期待有不同的侧重,其中有30.05%的家长认为思想品德在孩子发展中最为重要。(如表1)

2、大部分家长更加关心孩子的教育。在过去,由于社会节奏急剧加快,人们的生活节奏也随之加快,在农村也不例外。一些家长整天忙于工作、地里的农活或是其它的一些琐事,很少有时间来教育孩子。据调查,这种现象逐渐在发生转变,现在大部分家长对待孩子的教育更加关心了, 52.33%的家长几乎每天都会与孩子进行交流,他们交流的主要方式是正式谈话或闲聊。当被问到“孩子跟您聊起学校的事,您的反应如何?”70.47%的家长愿意专注地听并给予意见。同时大部分家长也表示愿意并积极参与到学校组织的一些活动之中(如表2)。

3、大部分家长更加重视民主的家庭教育方式。家庭民主是构建和谐家庭的前提,教育方式也有民主和专制之分。据相关资料表明,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过去特别是在农村家庭中长辈具有绝对的权威,当孩子做错事的时候,父母习惯于打骂孩子②。据调查,当前这种现象正在逐渐转变,一些家长的教育方式逐渐转向赏识教育、说服教育,77.20%家长开始重视民主的教育方式(如表3)。

(二)当前农村家庭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

1、大部分家长的教育观念仍有失偏颇。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是学校、家庭、社会三者教育相互作用的结果。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生活向学校所提出的任务是如此复杂,以致如果没有整个社会,首先是家庭的高度的教育学素养,那么不管教师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美的效果”③。但通过调查发现,只有少数家长认为孩子成才是学校、家庭、社会共同的责任,大多数家长都认为孩子成才要靠学校老师(如表4)。因此,大部分家长对孩子的关爱只是停留在满足物质层次,而忽略对孩子必要的家庭情感教育,把本来属于家长责任范围的事推给了学校老师。通过访谈发现,许多家长在孩子学习、成长的关键期,外出打工赚钱,留下了许多缺少家长关爱和良好家庭教育的留守儿童。外出务工者对自己孩子的成长特别是教育关心极少,使得留守儿童的成长问题成为当前农村教育中的难题之一。

2、不良的特别是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仍然存在。孩子往往喜欢模仿成人,而与孩子接触时间最长、影响最大、孩子模仿最多就是家长。因此父母的言行举止往往是孩子的准则和楷模,对孩子的成长有很大的作用。虽然许多家长口头上常说教育孩子要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有些家长在教育孩子过程中只重言教却不重身教(如表5)。同时调查发现家庭教育也缺乏良好的氛围。例如,孩子在学习时,许多家长沉湎于聊天、打牌、打麻将等,这给孩子的成长带来了非常不良的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在访谈中还了解到,一些家长虽然在观念上已经认识到教育孩子应该赏识、鼓励、说服,但在行动上教育孩子仍然简单粗暴,以抱怨训斥为主。尤其是对不爱学习的孩子,有些家长或放任自流或打骂训斥。据我们的调查,有10.88%的家长经常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而粗暴地对待孩子,而有59.07%的家长偶尔会粗暴地对待孩子。只有30.05%的家长选择了从不粗暴地对待孩子。还有许多家长认为自己孩子太调皮,不得不采用强制手段。

3、家庭教育信息获取渠道闭塞。在地处比较偏僻的山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各方面的信息都还比较闭塞。因此,一些先进家庭教育方式和关于家庭教育的专家讲座是许多家长从未接触过的。从调查结果来看:52.33%的家长开始关注教育方法,但有近一半家长还没有关注教育方法或是不知道怎么关注(如表6),主要是因为这部分家长本身文化程度不高而不知道怎么关注或是由于经济条件差而没有条件关注。比如,不知道如何去订阅关于家庭教育方面的报纸或是没有足够的资金等等。

三、对策与建议

青少年的教育,家庭教育是基础,学校教育是主导,社会教育是辅助,政府支持是保障。所以青少年的教育不能只看作是学校的事,只依靠学校来完成,还必须有家庭、社会、政府的积极参与和支持。

    (一)强化政府统筹与指导作用

1、加大农村教育经费投入,优化公共教育资源。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了要 “进一步加大农村、边远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投入……”。相关政府部门应该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教育的投入,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更好地改善农民的生存环境。

2、重视家庭教育立法,确保家庭教育的法律地位。由于家庭教育缺少立法,家庭教育的法律地位长期得不到确认,家庭教育工作经费的投入与保障、家庭教育理论研究的深入等等,也都受到严重影响④。因此,有关政府部门要制定相应的家庭教育条例与法规,建立和完善农村家庭教育工作的组织机构和运行机制,确定家庭教育的内容和具体实施,使社会、学校、家庭形成合力,共同做好青少年的教育工作。

3、开办家长短期培训班,提升家长的教育素养。考虑到在农村,许多家长空闲时间并不多以及可利用资源稀缺。农村基层教育主管部门可以积极组织一些短期的教育培训活动,请专家进行函授,使家长掌握科学的家教方法。相信通过这样的短期培训可以使家长逐渐懂得或者是学会探索家庭教育的规律和特点,从而树立科学的家庭教育观,不断提高教育孩子的能力。

(二)充分利用社会中的各种教育资源

1、大众媒体应该充分发挥为家长提供获取家庭教育理论、方法与经验的平台的作用。虽然农村获取各种信息的渠道非常有限,但是电视机早已普及。因此,可以倡导在地方电视台设立农村家庭教育专栏。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创办一些关于家庭教育的报刊或者开办网站,教给家长科学育儿的方法,为家长们提供经验交流的平台,共同解决在家庭教育方面的困惑。

2、充分发挥校外教育机构的教育作用。在农村,校外教育机构较少,有关部门应该逐步建立起校外教育网络。如在每个镇、每个镇下的办事点都建立起具有藏书、教育、娱乐等综合教育功能的社区学习活动中心,并定期开展相关的免费的教育活动,以使人们特别是学生和家长在这里获得多方面的教育。

(三)充分发挥学校对家庭教育的引导作用

1、重视教师家访工作,及时与家长沟通。教师家访给教师、家长、学生三方创造了面对面交流的机会。教师家访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首先,通过教师到学生家访谈,可以了解到学生的居住环境、家庭结构以及家长的教育观念、方式等,是获取家庭教育信息的有效渠道;其次,教师可以把家访作为向家长宣传学校教育情况的好机会,使家长了解学校的教育内容、计划、方式、目标,以便家长更好地开展家庭教育;最后,通过教师家访,可以有效地巩固和延伸学校教育的成果,以便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

2、切实办好家长学校,搭建信息平台。家长学校是当前普遍推行的一种家校合作的有效方式。学校可以组织有经验的班主任教师,通过系列问卷调查,发现家长和学生最关心的问题,组织家长和教师的互动教学。通过家长学校的活动,不仅搭建了学校和家长联系的平台,利于教师和家长了解学生,而且能够使家长获得具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法的指导。

(四) 家长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水平

1、扬长避短,积极疏导,善于运用赏识教育。扬长即发扬优点,避短即克服缺点。家长应学会抓住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善于引导孩子用积极因素去克服消极因素,使自己的孩子不断向好的方向发展。正确看待自己的孩子,对孩子身上的优点要充分肯定并给予鼓励,需要注意的是要以精神鼓励为主;对于孩子身上的缺点要明确指出,正确引导,使其改正,从实际出发、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家长应改变“棍棒下面出孝子”这种落后的教育思想,切忌打骂或侮辱孩子的人格。简单粗暴的方法也许在短期内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但是这种简单粗暴的方法可能会导致孩子产生厌学现象或是产生恐惧心理,从而增加了孩子的反抗抵触情绪。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家长不仅要将赏识教育落实在观念上,更要落实在行动上。

2、身教与言教相结合,学会运用榜样教育。俗话说“言教不如身教”,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家长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自古以来,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就是家庭教育的重要方法,而且还是家庭教育成败的关键。家长应通过自身的读书学习,努力为孩子创设出一种浓厚的家庭学习氛围,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之中产生对学习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望。在学习之余,家长还可以订阅一些有益智力的杂志,培养孩子对读书的乐趣,增长孩子的知识面。

总之,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作为家长要充分重视家庭教育的作用,自觉地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履行好家长的责任与义务,为国家培养出合格的建设人才。同时搞好农村家庭教育工作,也是提高农村人口素质的重要内容,又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因此,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以将家庭教育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上去。

参考文献

①鲁忠义、刘国学.新时期农村家庭教育调查报告[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999(1):129-133.

②于佩琴、张玉霞等.农村家庭教育的缺失与对策[j].高校教育研究,2009(1):106-107

③ b. a.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a].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4:67.

④熊少严.关于家庭教育立法的若干思考[j].教育学术月刊,2010(4):46-49.

⑤赵文华、马国彦.教师家访的教育功能探析[j].教师教育研究,1993(4):25-29.

第5篇:家庭教育研究范文

1、家庭教育的含义

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家长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和影响。家长根据自己的期望对孩子实施的一种通过多种方式,包括家庭环境、心理氛围、长辈语言等行为去影响孩子,孩子根据自己的表现反作用于家长的双向的互动过程。家庭教育是一种双向互动的过程,它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是文化、心理、语言、环境等综合因素对孩子施加影响的过程。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家庭教育既是学校教育的助手,又是社会教育的一个方面。

2、家庭教育的特点

家庭教育具有很明显的启蒙性、长期性、全面性。

(1)启蒙性。孩子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了解,人格、品格的形成的起点是从家庭教育开始的。早期的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思想形成、智力发展、品格形成至关重要。比如说小孩爱发脾气,如果开始引导好,他就变得比较平和,就会变成他稳定的人格个性,如果启发引导得不好,他就变得脾气暴躁,逐渐形成了爱发脾气的性格。

(2)长期性。家庭教育的时间最长,远远超过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伴随着孩子从出生、求学到工作,一直在起作用。一个孩子在走向成人、走向社会的过程中和家庭的距离在拉大,但是家庭教育的影响仍然存在,家庭教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所起到的作用要比学校教育还要深远。

(3)全面性。家庭教育涉及到的内容极其广泛。学校要管的,家长要管,学校不管的,家长也要管。孩子的衣、食、住、行、安全、能力、爱好、审美等都离不开家庭对他的教育,所以家庭教育的覆盖面很宽。

家庭教育方式是指父母对子女抚养教育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是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特征概括。家庭教育方式以及家庭结构的完整程度等都对青少年的个性发展有重要影响,

1、家庭教育方式的影响

(1)专制型

专制型父母要求孩子绝对服从自己,孩子的自由是有限的。父母希望他们按照自己为其设计的发展蓝图去成长,希望对孩子的所有行为都加以保护监督。他们与子女之间的关系是不平等的,是“管”与“被管”的关系,因此两代人之间的沟通是不好的。

(2)民主型

民主型父母给孩子自由发展的空间,平等地对待,尊重和信任孩子,能与孩子相互沟通,交流各自的看法,鼓励孩子上进。孩子可以按照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发展,父母也为孩子的发展提出建议,理性地指导孩子成长,对其缺点错误能恰如其分地批评指正,以提高孩子的认知能力。在温暖、民主、宽松的家庭中成长,孩子的个性能得到充分发展,也容易产生发挥自身潜能的动力,在学习上的主动性也较强。

(3)溺爱型

溺爱型父母一般很少向子女提出要求或施加控制, 对孩子的爱缺乏理智和分寸,即使子女提出过分的要求, 往往也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对孩子百依百顺、有求必应、姑息迁就、怂恿包庇。对孩子不合理的要求与缺点既不制止,也不纠正,孩子可以无拘无束,任性胡为。

(4)自由放任型

放任型父母对孩子既缺乏爱的情感和积极反应,又缺少行为的要求和控制,亲子间交往甚少。父母对孩子缺乏基本的关注与了解,对孩子的一切行为举止采取不加干涉的态度,给孩子一种被忽视的感觉。这样的父母认同“树大自然直”的观念,对孩子采取漠不关心、放任自流的教养方式。

2、家庭结构完整性的影响

随着家庭、社会结构的多元,单亲家庭可能因离婚、丧偶、夫妻分居两地等因素而形成。对未成年人而言,家庭是安全的代名词,是快乐之源,是健康人格的发展之端。而当父母双方只剩一方时,对孩子来说,就意味失去了一方的庇护,在心理上必将承受巨大的痛苦,甚至对生活也失去勇气,对社会充满敌意。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健康主要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

(1)自闭和自卑

面对家庭的破裂,孩子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因而遭受的打击比父母更大,而且孩子比成人敏感、脆弱,他们还不完全具备自我调整心理的能力,因而会感到无所适从。孩子也懂得比较,他们会拿自己的现在与过去比,拿自己与健全家庭的孩子比,因而滋生出自卑的心理,做得胆怯,缺乏自信,缺乏进取和积极向上的精神。这些孩子由于被父母疏远,不愿与人接触,对周围的人常有戒备、厌烦的心理。他们总怀疑别人会在背后议论自己,不愿外出活动,不愿与人打交道,表现出自卑自闭的特征。

(2)自我评价偏低

单亲家庭的子女有较为强烈的自卑感,他们感到自己不如别人,自我责备、自我鄙视,将一切的不如意归因于自己不好。由于对自己的评价偏低,他们把工作和学习的失败归因于自己的无能,从而产生不安、内疚、失望等消极情绪,继而导致自己的整个心理失去平衡。久而久之,他们对自己失去了信心,甚至对那些稍加努力就可以完成的任务,也往往因自叹无能而轻易放弃。

(3)焦虑和抑郁

在单亲家庭中成长的孩子易产生恐惧、抑郁、焦虑、敌对情绪,对别人的关心表现得极为冷淡;在挫折面前非常脆弱,稍有不顺心就容易冲动;对生活中的小小摩擦反应非常强烈,自我保护意识过强,极易产生极端行为。这种倾向在女孩身上表现为想痛哭或离家出走,在一些男孩身上则表现为攻击行为。如果不处理好,很容易走向极端,无论对同学,还是老师或是家人都将产生极大的攻击性和报复心理。

(4)妒忌和逆反

单亲家庭的孩子,无论在物质上还是精神上,所能获得的享受,往往不容易得到满足,他们的心理就容易从最初的羡慕演变成妒忌、憎恨。在心理上,他们会表现出对父母一方特别依恋,希望能从父母一方获得双倍的回报。在物质享受上,如果他们不能正确对待这种差距,就容易导致偷窃、抢劫、行骗等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由于单亲家庭中的孩子在“孩子圈”中地位不高,而他们异常渴望被他人欣赏,于是在言行上便刻意地表现出与众不同,有时甚至喜欢“顶牛角,对着干”,以显示自身的存在价值。

在西方国家,崇尚家庭教育方式的“八字”方针,即管束、期望、教导、关爱。研究表明,遵循的父母,最利于在孩子心目中建立威信,最利于子女健康成长。身为父母,就要树立良好的教育观念并给予孩子正确的教育方式。

1、以身作则,合理管束

所谓“身教重于言教”就是这个道理,父母做什么孩子都会看在眼里,也会跟着模仿。如果父母做出率直的榜样,孩子就会很诚实。同时作为父母不应该说一套做一套,这样在孩子面前说话就会失去威信,久而久之给孩子的教育就失去力量。作为父母应当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做孩子的表率。2、赏识孩子,适当期望

父母应该学会赏识孩子,充分尊重孩子的个性。无论孩子在成长的路上是进步还是失败,作为父母都应该学会赏识。随着孩子的不断成长,凡事都要让孩子自己去尝试,父母不应该想着事事担心和代劳,应该放手让孩子自己动手去感受生活,学会克服困难,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同时父母还应当引导孩子树立适当的目标,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同时要帮助孩子理顺长远目标和具体目标的关系,制定计划,坚持执行,培养孩子持之以恒的习惯,让孩子形成不断进取的心理品质。

3、感受关爱,适当挫折

关爱是每一个人都需要的,而成长中孩子更是需要关爱尤其是父母的关爱,作为父母应当尽量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让孩子感受家庭的温暖,从而让孩子学会热爱父母,热爱集体和自然。另一方面,父母应该有意识的让孩子感受一些挫折,比如有意识地让孩子忍受一下饥锇感、失败和批评等,从而锻炼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心理平衡能力,增强竞争意识和平等竞争意识,提高良好的社交能力及合群、协作的素质。

第6篇:家庭教育研究范文

[关键词]基础教育;家庭教育投入;结构失衡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以及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人们对家庭教育的重视度越来越高,家庭教育投入比重也日益增大。基础教育阶段的家庭教育出现了投入结构失衡和扩展性投入结构异化的问题,导致不同地区不同家庭的受教育的程度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这严重影响了基础教育阶段整体教学质量的提升。

一、家庭教育投入、投入结构的内涵及结构分类

(一)家庭教育投入及投入结构

家庭教育投入,是指家庭在孩子教育方面的成本投入,包括资金成本投入和时间成本投入。家庭教育中的资金成本投入,是指孩子在基础教育阶段时,家庭对其在校学习的基本投入和在校外报辅导培训班的资金投入。家庭教育投入结构,是指家庭对孩子在教育上的资金投入的分配比例,投入结构的维度和投入的类别。

(二)家庭教育投入结构分类

目前,家庭在教育方面的投入总体呈快速上涨的趋势,而且在投入结构上正由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化,这表明家庭可选择的教育投入模式越来越多元化。当前许多学者从不同维度对家庭教育投入结构进行分类。魏新和邱黎强将家庭教育支出分为基本教育支出、扩展教育支出、选择性教育支出三类。[1]陈辉根据消费的必要性将义务教育阶段家庭教育投入结构分为必需投入、扩展性投入和选择性投入。北京大学课题组在《2004年中国城镇居民教育与就业情况分析调查报告》中把城镇家庭教育支出分为选择性教育支出和非选择性教育支出。[2]楚红丽把家庭教育支出分为教育类消费支出、生活类支出和机会成本类支出。[3]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家庭教育支出调查”课题组根据经费投入领域的不同,将家庭教育投入分为校内支出和校外支出。本文主要从消费的必要性这个维度来探讨家庭教育投入结构。根据家庭消费的必要性,家庭教育投入结构分为必需投入、扩展性投入和选择性投入。首先,必需投入是指家庭在孩子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为其支付的最低成本,主要包含孩子上学期间所必须投入的经费,如学费、书本资料费、伙食费、住宿费、校服费以及交通费等。其次,扩展性投入是指家庭除了支付必须投入的经费以外,为了能够让孩子获取更优质的教育资源而额外支付的费用,主要包含课外辅导费、课外书本费。最后,选择性投入则指家庭为使孩子接受更优质的教育资源承担的择校费,以及临校租住陪读或者购买学区房等产生的间接投入经费。

二、基础教育阶段家庭教育投入结构失衡的倾向

(一)家庭教育投入结构失衡,扩展性投入出现异化倾向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的经济总量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家庭在孩子教育方面有了更高的要求———他们不再满足于学校内的教育,还追求校外教育。除了家庭必需投入外,更多的家庭选择增加扩展性投入和选择性投入来投资人力资本,导致家庭的教育投入结构失衡。主要表现在:家庭在教育上的投入占家庭总消费性投入比例增大,导致家庭经济压力增大。家庭在教育投入结构上的分配比例失衡,主要指家庭在孩子教育扩展性投入上所占的比重远远超过必需投入的比重,其中用于教育培训的投入比重最大,其投入经费也呈逐年攀升的态势。中国教育在线于2015年的《2015年基础教育发展调查报告》对家长每年对孩子教育培训的投入情况进行了数据分析。调查显示,每年对孩子教育培训的投入超过5000元的家庭占50%,其中超过1万元以上的家庭占25%。[4]家长对家庭教育投入观念认识不同,其对孩子教育投入结构也不同。在很多家庭的教育投入结构中,扩展性投入是其家庭教育总投入的主体,并且呈现出异化的趋势。

1.课外辅导费是家庭教育扩展性投入的主体

新浪教育的《2017中国家庭教育消费白皮书》的调查显示:第一,中国家庭非常愿意在教育上花钱,教育支出占家庭年支出的50%以上;第二,K12阶段的家庭,教育支出占家庭年收入的26.39%;第三,81.26%的中小学生上过辅导班,占三成的中小学生每年在辅导班上花费5001~10000元。这说明,辅导班是教育支出的重头戏,43.06%的受访家庭中,辅导班在教育消费的占比最大。[5]

2.艺术兴趣类培训费是家庭教育扩展性投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家长过分注重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花在兴趣班上的教育经费远远超过了家庭教育的必需投入。《2017中国家庭教育消费白皮书》调查数据显示,89.92%的学龄前孩子上过艺术培训辅导班。

3.家长混淆“优质教育”与“优质教育资源”,过分追求“重点”学校

为了让孩子进入“重点”学校,越来越多的家长在学校附近租房陪读,交高昂的择校费,经济条件富裕的家庭不惜花重金购买学区房。《2017中国家庭教育消费白皮书》的调查数据显示,在K12阶段,55%的孩子交过择校费,大部分在5001~10000元。这些现象都表明家庭教育投入结构严重失衡,扩展性投入和选择性投入的比重远远超过了必需投入的比重,导致家庭教育扩展投入出现异化的问题。

(二)不同地区和不同阶层家庭之间,家庭教育投入出现两极分化现象

第一,我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与内地经济欠发达地区之间的家庭教育投入差异明显。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的大部分家庭,能够提供几十万元的教育资金为孩子选择优质的教育资源;而西藏、云南等地区内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大部分家庭连供孩子完成基础教育都有困难,即便这些经济困难家庭的孩子考上了大学,也会面临辍学的危险。虽然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的政策已经普惠到我国大部分地区,但是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的区域差距和城乡差距依旧影响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第二,每个家庭的经济收入情况以及教育理念等方面的差异,必然导致每个家庭在教育投入方面存在差异。2015年,家长帮联合好未来教育研究院、艾瑞咨询,面向全国家长进行调查的《2015年中国家庭教育消费者图谱》正式对外公布。调查数据显示:第一,在“60后”“70后”“80后”的家长中,近五成家长每年教育支出超过6000元,29.1%的家长教育投入过万元;第二,月收入5000元以下的家庭,近五成每月支出教育费用不超过300元;第三,月收入15000元以上的家庭,平均每月家庭教育支出超过1000元,教育支出显著增长;第四,月收入超过30000元的家庭对教育更为重视,38%的家庭每月投入超过2000元。[6]综上,高收入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投入比重远远超过低收入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投入比重。家庭教育投入在地区和家庭之间的这种分布,必然会造成地区人口受教育程度的不平衡、地区再生或后续劳动力综合素质的不平衡。这种不平衡不仅会拉大国民家庭在收入、生活质量等方面的差距,也会加剧两极分化和教育不公的现象。

三、合理规划家庭教育投入结构的对策

(一)通过促进制度创新和优化选拔机制来抑制家庭教育投入的异化

在传统教育的选拔机制下,家长过分看重孩子文化课成绩。对给孩子报各种课外补习班这种做法,很多家长趋之若鹜,这增加了家庭教育的扩展性投入。教育部门要进一步推进体制创新,明确人才推广渠道,优化人才选拔机制,抑制教育本身的异化,更好地引导家庭合理分配在教育上的投入。

1.促进制度创新的重点是抑制教育自身的异化

“如果一个人受到的是异化的教育,它将会片面性地发展经济性和政治性等某一方面的才能,从而导致他丧失全面性和健全性的发展机会。这恰好符合教育异化的本质特征———对教育培养完整、和谐发展的人的教育本质的偏离和背弃。”[7]家庭教育投入的异化倾向与教育自身的异化是相互影响的,教育异化会导致家庭教育投入异化,家庭教育投入异化也会导致教育异化。因此,促进制度的创新和完善是抑制教育异化的先决条件。

2.改革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是优化选拔机制的重要途径

为了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和扭转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教育应当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基本标准。这对于教育结果具有导向作用,对于教育过程也有指引作用,使教师不再仅仅为考而教、学生不再仅仅为考而学,而且家长不再为分而投。[8]家庭教育投入,特别是扩展性投入也要以孩子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标,真正为孩子幸福生活而投资,而不是将孩子培养成学习的机器。因此,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制度至关重要,只有改革评价制度,才能优化人才选拔机制。政府要引导有关教育部门贯彻落实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鼓励学校采用“创新学分”和“学分银行”来优化教育教学评价机制,抑制教育自身的异化。

(二)鼓励社会资源的投入,规范管理民办教育机构组织

教育资源的差异影响了家庭教育投入的方向和对资源的选择,也影响了家庭教育投入对教育改革和教育有效发展的支持。我国基础教育阶段教育资源的分配存在很大差异。例如,东西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资源利用率不均衡。这些问题导致家庭教育投入差异的增大。同一地区内,家庭收入差距也是导致家庭教育投入结构失衡的重要原因之一。高收入家庭在家庭教育的扩展性投入和选择性投入上都远远超出低收入家庭,这进一步加剧了家庭教育投入结构的两极分化现象。因此,为了实现教育的公平,政府应当鼓励社会资源的投入,规范管理教育机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1.倡导社会“帮扶机制”

鼓励高收入家庭帮助贫困家庭的孩子,倡导社会各界人士为贫困家庭的孩子捐助教育基金,以减轻贫困家庭的教育投入负担。

2.鼓励社区开展公益性辅导班

以社区为单位成立公益辅导班,聘请专业教师辅导孩子的课后功课,并且成立各种兴趣活动班,比如棋类班、球类班、艺术班等,以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社区开展辅导班所需的经费可以由社区和家庭共同承担,这样既可规范管理孩子,又可降低家庭的教育投入成本。

3.规范管理民办教育机构

虽然民办教育机构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基础教育的发展,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家庭教育投入的负担,如收费高攀不下的中小学辅导机构。因此,规范管理民间教育机构的行动迫在眉睫。教育部应通过税收杠杆、再分配资源来管理民办教育机构,通过增加民办教育机构的税收来统一规范收费标准,从而抑制家庭教育扩展性投入异化的现象。

(三)增强家庭教育投入意识,合理规划家庭教育投入结构

1.家长要正确认识家庭教育投入的重要性

在教育投入的形式上,家庭教育投入不仅包括教育经费投入,更包括时间上的投入、精神上的投入和情感上的投入。教育经费投入只是家庭教育投入的一种外显形式,而时间投入、精神投入和情感上的投入是家庭教育投入的内隐形式。因此,家长要正确认识家庭教育投入的重要性,在满足孩子物质需求的同时,多花时间、精力和孩子进行精神上和情感上的交流。家长要想培养一个成绩优秀的孩子,就要更加注重孩子身、心两方面的健康成长。在教育投入方面,家长应把教育性作为第一原则。在选择教育投入总量和结构决策方面,家长首先要将孩子的健康成长放在第一位。

2.家长要合理规划家庭教育投入结构,选择合理的教育投入方式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传统观念使得大多数家长不惜一切代价“重视”孩子的教育。大多数家长在孩子教育投入上存在攀比与盲从的心理,并且缺乏对孩子兴趣爱好的培养和对自身教育情况的理性思考。因此,家长应注重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要根据孩子的年龄选择合适的教育模式。家长在家庭教育时一定要避免急功近利的心态,要建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合理规划家庭教育投资结构,营造“促进身心健康,培养全面发展”的良好环境,保障孩子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继而达到使孩子幸福生活的终极目标。家庭教育投入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基础教育阶段。随着我国科技的快速发展和经济总量的增加,教育规模在不断地扩大,基础教育阶段家庭的教育投入发生了很大的偏差。不同家庭收入的差异以及其在教育投入的不平衡,导致教育投入结构的异化、对优质教育资源过度投资等问题,这影响了基础教育阶段整体教学质量的提升。因此,家长要增强家庭教育投入意识,优化家庭教育投入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政府要加大教育投入,促进轨制创新和优化选拔机制,从源头上抑制教育异化的发生。此外,政府还要鼓励社会资源的投入,规范管理民办教育机构组织,从而积极引导家庭教育投入向良性轨道发展,以推动基础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

参考文献:

[1]魏新,邱黎强.中国城镇居民家庭收入及教育支出负担率研究[J].教育与经济,1998(4):1-10.

[2]蒋珍妮.中国义务教育阶段家庭教育投入的成本收益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4.

[3]楚红丽.基础教育阶段家庭教育消费支出内容与结构的研究述评[J].教育科学,2007(2):1-4.

  [4]中国教育在线.每年家长对子女教育培训投入调查问卷[EB/OL].[2018-03-02].

[5]新浪教育.2017中国家庭教育消费白皮书[EB/OL].[2018-03-02].

[6]2015年中国家庭教育消费者图谱[EB/OL].[2018-03-02].

[7]万作芳.教育异化:概念及表现[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115-121.

第7篇:家庭教育研究范文

关键字:农村留守儿童; 家庭教育; 缺失; 建议

中图分类号:C9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9-122-001

根据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的样本数据推算,目前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为6102.55万,占农村儿童总数和全国儿童总数的比例分别为37.7%和21.88%。与2005年全国1%抽样调查估算数据相比,5年间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增加约242万。这样的情况根本就没有办法保证家庭教育,家庭教育缺失也是必定的情况。

一、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理论概述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迫于生计由农村地区转移到其他地区,而将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由其他的亲人或者委托人照顾的儿童。家庭教育是指家长(父母、子女等家人)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顾名思义,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就是指农村地区的留守儿童缺乏家庭教育的问题。我国特有的二元经济发展,造成了农村传统经济部门和城市现代化经济部门发展的差距,大批剩余劳动力从农村转移到城市,而农村也成为留守儿童输出的基地。[1]

二、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表现和影响

1.表现

留守儿童促成了单亲或者非父母教育模式,但这样缺乏父母的监护的教育模式都存在一定的问题。

1.1父亲单方教育。现代的说法是,女性可以撑起半边天。福禄贝尔也说过,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是操纵在掌权者手中, 倒不如说是掌握在母亲手中。这些足以证明女性的社会地位是非常重要的,而作为母亲在一个孩子的家庭教育中更是不能缺少的。母亲对于孩子的爱是无私的、伟大的,除了能让孩子健康成长,更能够从心灵上助成一个孩子的良好品质。父亲固然也是家庭教育的重要角色,但是父亲做不到重视每个细节,这不论是对孩子的日常生活习惯、饮食照料都是不利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经常看到,通常由父亲一方照料的孩子会缺乏安全感,变得不爱说话而难以沟通。[2]

1.2.母亲单方教育。母亲作为孩子的单方教育者,容易出现的问题大多是因为力不从心,家里家外事事、时时都要操心,这样给母亲带来巨大的压力。试想一位农村的母亲,每天要做大量的农活,回家还得照料孩子。孩子正处在发育期,难免调皮而不理解母亲的难处,母亲压力大心情不好又难免发火。而父亲在家庭教育中具有更强的坚强、果敢的性格向导,缺乏父爱的孩子极容易出现胆小、自卑等女性化性格,这样就是所谓的男性女性化倾向。父母的言传身教才能让孩子形成对异性的正确看法。总之,父母单方面的家庭教育都是有缺陷的,一个完整的家庭才能给孩子带来全面的家庭教育。[2]

1.3非父母教育。隔代教育大多是父母将孩子留给自己的父母照顾,形成的祖孙教育形式。(外)祖父母身体条件和自身的知识水平与孩子需要的教育水平差距甚远,在教育过程中总是力不从心。同代教育的监护人通常是年长的孩子,这样的教育形式太过薄弱,在孩子自己还没有形成完整的自我意识是没有能力教育自己弟弟妹妹的。寄宿教育这类教育模式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如果学校没有完善的管理制度,孩子很难得到全面的照料和培养。[3]

2.影响

2.1学习成绩不理想。隔代监护人由于自身文化水平限制,无法向孩子提供学习方面的指导,而其他监护人处于自身的观念上根本不关心孩子的学习问题。[3]

2.2心理素质不健全。研究表明,通常单亲教育和非父母教育下的孩子由于环境的不完善和家庭教育的弱化,很容易会有激动、焦虑、神经过敏,甚至会对别人嘲笑的言语行动等有过激的反应。

2.3交往沟通能力差。留守儿童没有得到父母的贴身关爱,无法形成对于社会人际交往的正常意识和观念,从而形成错误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三、改善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情况的建议

1.转变父母的观念

在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上父母是关键的角色,父母应该从长远考虑到孩子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尽量在外出谋生计时将孩子带在身边或者委托给有能力照顾孩子的监护人。同时监护人也要深刻意识到自己身上的责任,除了生活起居,还要照顾孩子的心理发展。父母即使不能和孩子待在一起,也要记得通过信件、电话等方式与孩子多交流,不仅关注学习成绩,也要关心孩子的心理需求。[4]

2.加快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破除城乡户籍二元制,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统筹城乡教育发展,这些都是有利的措施。同时政府还要结合媒体的力量,加快转变农民工的意识。让他们知道在外打工也不忘孩子的家庭教育,尽量留一人照看孩子,即使不出去打工,在农村也能发家致富。[5]

3.加强学校教育

寄宿教育的成败在于学校是否有完善的制度,是否能够满足寄宿学生物质和精神上的需求。对于留守儿童,应该更多的去主动了解他们的要求,理解关爱他们。学校和老师一定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观念,培养身心全面发展的、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2]

总之,家庭教育是教育的起步阶段,社会和每个家庭不容忽视的责任,希望在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努力下,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缺失问题能够得到解决。

参考文献:

[1]张军勇.二元经济转化背景下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0

第8篇:家庭教育研究范文

如今,越来越多的农村家长对学前教育开始重视,使得乡镇学前教育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想要使学前教育往更好的方向发展,较为关键的一步是了解家长的教育观念,从而从根本上引导学前教育的发展。然而,家长对于学前教育内容和方法的认识是否正确?本调查主要了解利国镇年轻家长在家庭教育方面所持有的观点。近年来,利国镇托境内丰富的铁矿资源和鲜明的产业优势,农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旅游开发初具规模,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也有所提升。但是,由于家长的专业教育知识不多,他们更多为幼儿提供的是物质上的满足,而忽略了幼儿精神层面的给予。农村独生子女也较为普遍,家长的宠爱行为随处可见,但又受“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材”等传统观念的影响,使得部分孩子身心倍受摧残,学前教育形势不容乐观。

2研究方法和内容

2.1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利国镇学前儿童家长进行了调查。问卷发放100份,回收89份,有效回收率89%,其中有效问卷80份。

2.2研究内容

本研究主要通过对利国镇学前儿童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进行了实际调查,了解了该地区家长教育观念和方式的特点并以此为基础探讨乡镇家长在学前教育方面存在的优点与不足,并为其提供教育实践上的理论依据。本调查的研究对象为幼儿父母,年龄在22岁到48岁之间,从事职业有:家庭主妇、工人、售货员、银行职员、医生、教师、警察、老板等。

3调查结果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恐吓、“贿赂”(过多使用物质奖励)、纵容以及使用暴力情况的调查结果(依次如表一、表二、表三、表四所示)结果表明绝大多数的家长有恐吓、“贿赂”、和使用暴力的行为,有超过一半的家长会纵容孩子。

4研究讨论

受社会经济发展和教育自身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利国镇幼儿家长的教育观念呈现出了独有的特点。

4.1一些家长亲子关系处理不当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许多家长在教育子女方面存在恐吓、“贿赂”、纵容和使用暴力等不良行为,这些都是与当今素质教育相违背的恶。爱是孩子最好的成长养分,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爱心对于孩子来说是最宝贵的”。因此,爱心必须从小开始培养,而鼓励和呵护孩子的爱心也是家长对孩子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只有家长以身作则,摒弃不良行为,全心全意用爱来呵护孩子,孩子才会健康快乐地成长。

4.2少部分家长干涉孩子的愿望

在调查结果中仍有20%的家长干涉孩子的愿望。池田大作说:“家长可以有自己的理想,但干涉孩子各自的理想就等于不承认孩子的人格。青少年不良行为的种子最初就是从这里萌芽的”。世界学前教育组织在《童年》中曾经指出“所有的孩子都不应该受到成人的剥削,孩子的身心和大脑都是属于自己的,不能分割;所有的孩子都有权利在安全并具有激励性的环境里游戏和玩耍、成长和学习,不应该受到外界的伤害和烦恼的刺激;所有的孩子都享有他们所需要的一切,用来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从而使孩子的头脑、身体以及情感得到健康地成长和发展”。因此,尊重孩子就要遵循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中所提到的:“既要尊重孩子的生存权,又要尊重孩子的发展权”。社会需要的是一些富有创意、有性格、有魅力的人才,而不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学生。

4.3品德教育仍需家长的努力

在调查结果中显示,有78%的家长重视孩子的品德教育,同时有11%的家长重视知识技能的发展。在当今金钱社会形势下,有11%的家长重视孩子的知识技能教育是无可厚非的。所谓品德,主要是指自己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孩子拥有什么样的品德,不仅是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家长要注重孩子的品德教育。一个拥有爱心、道德感以及责任感的人,能够较容易取得成功,并且其生活也更容易获得成功。

4.4融洽的家庭关系需要平等相处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有一半的家长愿意和孩子平等相处,只有3%的家长掌握绝对权威。在传统的家庭观念中,父母是孩子眼中的“权威”,父母的话对孩子来说就是命令,只有听父母的话才是好孩子。但是,在融洽的家庭关系中孩子和父母应该是平等的,这种平等不仅仅是指形式上的平等,更是实质上的平等。我们提倡家长与孩子平等的交流、平等的相处,尊重和赏识孩子。平等不等于纵容,提倡家庭民主也不能忽视长幼有序。家庭教育的平等也应该是相互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力,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幼儿园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

5对策和建议

5.1当地政府应组织开展公益讲座

教育是改变生活的最好方法,当地政府应联合幼儿园定期举办家庭教育公益讲座活动,大力宣传家庭教育知识,推动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协调发展。更好地满足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需求,促进全镇幼儿健康快乐地成长。

5.2幼儿园组织外出亲子游

亲子游是家长与幼儿之间良好的交流渠道,能凝聚家庭的亲和力,也是实施教育的一种好方法。家长们在旅游过程中,可以相互交流育儿经验,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5.3幼儿教师定期家访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博士后陶云说:“众所周知,老师理解学生是教好书的前提条件,而对学生的了解不仅局限于学生在学校里的表现,还包括学生的社会化表现,家庭最接近社会,如果要了解社会中的学生,就必须通过家访”。尤其是在幼儿园,通过家访,教师能更直接地了解幼儿的生活习惯、家庭教养方式,也能拉近师幼之间的距离,更好地“因材施教”,帮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5.4家长组建家长委员会

家长委员会是学校的参谋、咨询机构,又是促进学校、家庭、社会联系,加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的一种组织形式,是家长交流的平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要求:“完善教育信息公开制度,保障公众对教育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幼儿园建设家长委员会能完善幼儿园社会参与制度的需要。国内外的教育实践证明,家长委员会可以在协调社会资源参与学校教育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家长委员会,对于建立幼儿园、家庭与社会教育协同机制,提高家长的教育素养和家庭教育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家长委员会作为一个与学校教育机构相对独立、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教育组织机构,有利于形成家庭、学校教育的合力,为幼儿的健康成长创造有利的条件。

6结论

第9篇:家庭教育研究范文

1合作型关系概述

艾斯勒认为,我们的生活主要有七种关系:第一,我们与自身的关系;第二,与我们交往密切的人们的关系;第三,工作单位及社区的关系;第四,我们与国家、社会的关系;第五,国际及跨文化关系;第六,我们与自然及生存环境的关系;第七,我们的精神关系。这七种关系由近及远,构成了我们人类生活的主题。而所有这些关系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种模式:支配型和合作型。支配型关系模式是指生活中由于不平等的地位引发的不平等的关系,即地位高的人发号施令,地位低的人则要听从。支配型关系模式下的家庭和社会以责罚、恐惧和暴力为基础,着重于加强“控制”。

相反,合作型关系模式注重建立人们之间的良好互动关系,营造一个彼此尊重、相互关心的氛围。在这种关系模式下权力和暴力没有被滥用,控制级别模糊淡化,人们总是相互启发和支持,不仅能够给予对方指导性意见,甚至可能的错误也是允许存在的,从而形成一个有利于人们运用判断力和激发创造力的环境。随着科学的进步和发展,人类对自身的认识和了解逐渐加深,人们在教育问题上不断进省。研究表明:支配型家庭教育即传统运用恐惧和暴力的育儿方式如今已经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妨碍了孩子的发展;而合作型家庭教育有利于将孩子培养成情绪稳定、有爱心、有创造力的人,为孩子的全面协调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

2目前我国家庭教育存在的误区

当前,在我国日益深化的改革开放和加快进程的现代化建设中,社会转型使得原有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被打破,新的价值体系和规范体系却还没有完全建立和完善起来。由于认识观念的滞后,我国以支配型关系为主导的家庭教育出现了很多误区,尤其在以下几个方面表现突出:

2.1“做人”的教育出现两种极端———过度溺爱或过分严厉

一种情况是忽视“做人”教育,过度溺爱和保护导致孩子无能。在我国实现计划生育政策的情况下,当前家庭普遍只生一个孩子,这是这个时代特有的独生子女现象。由于一个家庭只生一个孩子,家长自然对孩子倾注了极大的关爱,然而这种关爱过于集中在如何保护孩子人身安全及其物质需要方面,却忽略了对孩子作为人本应具备的道德准则和生存技能教育。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不仅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表现出极大的依赖性,而且嚣张霸道、目无旁人,行为凸显自私、任性。他们缺乏基本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更缺乏对他人的关爱和包容,根本无法适应社会生存需要。另一种情况是强调“顺从”教育,过分严厉和规矩导致孩子心灵失衡。我国拥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在相当多的家庭中依旧保留有较强的传统观念,长幼尊卑次序不容错乱,“家长制”占据绝对地位。在这样的家庭里,父母的意志代表律令,孩子必须遵从,不得违抗,若是稍有不从就施以惩罚。由于对父母只能唯命是从,做人做事要看父母脸色,严重缺乏自的孩子非常容易形成自卑、胆小的个性,自信心和独立性无法养成。这种教育更容易引起一种弊端,就是促成孩子的逆反心理,寻找机会报复他人和社会以得到平衡和补偿。

2.2缺乏全面、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导致孩子过早厌倦学习

孩子的天性是爱玩的,人类天生的好奇心决定了孩子渴望探索他们面对的新奇世界,表现在“玩”这样的实践上。但正是这样的实践,极大地激发了孩子的潜能,养成他们个人的兴趣爱好,形成本身的个性人格,也使自身的智力得到健全发展,这是孩子成长的基本规律。然而现实情况却是我们的社会在转型,衡量个人能力却仍然以学历、文凭作为标准,应试教育依旧大行其道。在应试教育背景下,家长对孩子的考试分数尤为看重,知识与技能技巧训练成为了家庭教育的重心,却忽视了孩子的道德品质、创新能力、合作意识、健全人格等各方面综合素质的培养,背离了家庭教育所应遵循的规律。为了应付考试、取得高分,许多孩子被迫面对单一的知识与技能技巧训练,这样“拔苗助长”的行为导致孩子不仅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更对学习过早产生厌倦。

2.3忽视孩子的个性差异,盲目比较导致孩子无从选择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同样没有完全相同的孩子。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体差异,包括兴趣爱好、身体素质和特长,按照一个标准模式去要求孩子,就会抹杀孩子的个性特征,发挥不了孩子的自身优势。现实的家庭教育中,许多家长按照所谓的成功模式,硬性让孩子去学习他所不擅长的东西:因为觉得音乐很优雅就强迫没有乐感的孩子学习钢琴,期望能培养出一个理查德?克莱德曼;因为别的很多孩子都在学经典古文,就逼着自己的孩子也去读“之乎者也”,以为这样就能培养出中华文化传统的谦谦君子。然而正是这种一刀切并忽视差异的做法,导致了孩子违背自身的生长发育规律。

2.4忽视孩子的实践锻炼和亲身体验,导致孩子动手能力差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这句话意思是说要努力读书以使自己才识过人,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在生活中从而又增长自己的见识,即理论结合实际、学以致用,它深刻体现了理论知识和实践的相辅相成关系,同时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切合实际的教育才能让孩子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这五个方面中,除了智即理论知识是需要灌输以外,其他方面都需要孩子在实践体验中学习形成。只靠听讲培养不了孩子孝敬父母、勤劳诚信、礼貌待人的品行,只有孩子亲身参加了道德、劳动和礼仪等各方面的实践体验,才能内化为孩子自身的道德品行。因此,要积极创造、设计各种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实践活动,让孩子在自己的实践锻炼中经受考验,增长见识和才干,加深体验而不能只靠灌输。然而我国的学校和家庭在教育的方式和手段上惯于灌输和说教,忽视孩子的实践锻炼和亲身体验,导致出现大量具有高学历却被贴上“次品、废品和危险品”标签的孩子。以上几个方面正是支配型家庭教育普遍存在的现象。

3运用合作型关系改善我国家庭教育的几点方法

在家庭教育中运用合作型关系,培养孩子成为情绪稳定、富于爱心、勇于创造的成年人,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改变观念,着力建立符合时展的现代新型亲子关系

亲子关系即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它不仅指血缘关系,更包含着情感以及责任关系等等内容。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封建的家长专制制度长期主导着家庭关系的模式,严格要求“父为子纲”,孩子只能听从父辈的意志,不能发表自己的意愿。这样的家庭亲子关系对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交流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政治生活得到了深层次的民主化,在更多接触到先进国家教育理念的情况下,人们日益认识到,即使是青少年儿童也有追求民主、平等的权利和追求自身价值的实现和个性的权利。越来越多的事例表明,缺乏合作精神的家庭教育,容易造成亲子关系不和谐,导致家庭教育主动权丧失。因此,要不断更新思想观念,主动调整父母子女关系,形成家长适应时展的教育形式。现代新型亲子关系,首先要求家长承认孩子的独立主体地位,改变以往把子女看成附属品、私有财产的观念及做法,充分尊重孩子作为独立人格的个体的权利。其次要求家长正确处理自己和孩子之间的关系,要充分认识到和孩子之间不仅是监护者和被监护者、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的从属关系,而且更是现实中平等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再次,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还应具备长远目光,把对孩子的教育同国家、社会的需求有机结合,鼓励孩子追求实现自身价值时符合社会和时代要求,成为对国家、社会有用的人才。只有这样,家长才能平等地对待孩子、尊重孩子的个性特征,在合作和谐的家庭教育氛围中因材施教。

3.2拓宽视野,转变家庭教育方式

家庭教育方式是影响教育效果的直接因素,合理的家庭教育方式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应。其一要转变以往以学习为单一目标的教育模式,全面兼顾孩子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人品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综合素质的培养,使之成为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符合个体成长规律的实用型人才。其二,从知识型教育到能力型教育的转变。能力型人才是信息时代的必然选择,在信息时代,对于个人来说,知识的积累已经从首位退到了次要的位置,取而代之的是对瞬息万变的信息的应变处理。所以,在家庭教育中,必须鼓励孩子积极参加实践,提高孩子应变处理能力。其三,要从社会大环境的角度来进行家庭教育。恰如艾斯勒的观点,我们生活中的主要关系有与我们交往密切的人们的关系、工作单位及社区的关系、我们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国际及跨文化关系等等,基于我们与整个社会密不可分的现实,养育孩子不应成为一己之私,而要从社会人的角度来考量;不能忽略的是,转变与孩子的交往方式也是非常重要的,即亲子双方的信息交流要从传统的指令式改为互相尊重的沟通式,营造出有利于孩子成长的生活环境,形成民主、和谐的家庭人际关系环境,使家庭处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下。

3.3学习同情、关怀、责任等合作型道德准则并用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