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学校作业管理案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档案管理 职业学校 评估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09.007
The Role of File Management in the Evaluation of Vocational Schools
WANG Ying
(Changzhou Health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School, Changzhou, Jiangsu 213002)
Abstract The evaluation of vocational school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which relates to school reputation, directly affects 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the school.The importance of file management in evaluating is growing. Schools should take measures to strengthen the full file of archives, Sound file management system, promote the electronic archives management,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ersonnel management, integration and evaluation of organic school archives archives archives and other measures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chool's development and make due contributions.
Key words file management; vocational schools; assessment
职业学校档案是学校在教学、科研、管理以及其他各项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对学校、学生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能真实、客观反映职业学校建设与发展的历程。①近十年来,我国国务院、教育部、财政部等部门先后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教高[2006]14号)、《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等文件,标志着高等职业教育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工作重心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从重点抓规模扩张转向抓内涵建设。期间,学校要接受各级各类的评估,如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星级学校评估、示范专业评估、特色专业评估等。在众多的评估中,学校档案是最可靠的第一手材料,是评估专家需重点检查的内容,在衡量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和管理水平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 档案管理在职业学校评估中的作用
职业学校评估意义重大,事关学校声誉,直接影响着学校的生存与发展,档案管理在评估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1.1 档案是职业学校做好评估工作的基础
档案资料是职业学校历史的真实写照,不仅客观反映了学校建设发展的过程,也是衡量学校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职业学校要做好评估准备工作,撰写自评报告、拟定汇报材料的内容和数据大部分来源于档案资料,如果没有完整、系统的档案资料作支撑,常会使评估准备工作处于被动地位,为准备佐证材料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因此,完善的档案资料是做好评估工作的基础。
1.2 档案资料是专家作出科学评估的依据
职业学校在接受评估时,评估专家要在2~3天进行全面考察评估、掌握和了解学校的办学状况,档案资料的查阅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无论何种形式的评估,评估专家都要将评估材料中大量的统计表、文字叙述都要查找原始档案资料逐一验证。职业学校档案具有独有的原生性、真实性、系统性,能全面展示学校工作成就与办学特色,常成为评估专家了解学校办学状况的重要媒介,对学校的工作业绩发挥重要的支撑和验证功能。因此,科学规范、齐全完整的档案材料是评估专家全面了解学校各项工作状况进而作出科学评估必不可少的凭证依据。②
2 档案管理在职业学校评估中尚存在的问题
在职业学校评估中发现,目前档案管理的滞后性与被动性还较为明显,具体存在以下问题。
2.1 档案管理意识较为淡薄
职业学校常存在重视教学、轻视档案管理的现象。在评估时,对学校办学条件、办学质量、管理水平等评价的主要依据是查阅档案资料,如档案管理意识较为淡薄,对档案建设不重视,不从收集档案原始资料的源头抓起,常导致材料收集不全,流失在各部门或个人手中,或收集后没能及时归档而积压。在接到评估通知后再着手收集整理所需各类材料时,才发现许多档案工作虽然做了甚至做得较好,但因为没有形成文字材料或没有进行科学整理归档,出现无证可查的现象,在评估时常顾此失彼,再次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整理补充材料,造成被动局面,影响评估结果。
2.2 档案管理制度不太健全
多数职业学校成立专职档案管理部门、配备专职档案管理人员的时间都不长,档案管理制度常不健全,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如档案资料的上交与收集缺乏有效的制约机制,未建立规范的部门归档、档案统计、档案保密、档案管理人员岗位责任等制度,③没有明确归档范围、归档时限、归档质量,导致档案材料积压、收集不全或查询不便等问题。
2.3 档案分类管理与评估指标不相一致
目前职业学校档案分类按国家档案局制定的全国高等学校的档案实体分类法进行分类管理,与学校接受评估的指标体系通常不一致,不利于档案资源的整合与共享,难以实现有机衔接,在评估需要提供资料(档案的移交和查找利用)时造成困难,常要以馆藏档案材料为基础,根据评估要求进行必要的补充、加工和整理。
2.4 评估结束后档案的后续管理不到位
评估时档案资料常十分重视整理和保存,但在评估结束后常不能及时移交档案管理部门,致使用于评估的档案资料管理不到位,尤其是需要提供原件的档案资料,有的是为迎接评估从其他部门借调过来,评估结束后材料就撤回到原部门,致使留存的资料难以反映评估的全过程,加上许多职业学校没有设立评估办,评估结束后评估档案无专人管理,材料丢失现象严重。在学校接受其他评估检查时,常出现拆东墙补西墙现象,把一些材料按评估要求重新组合,出现评估档案管理无序的现象,对档案管理和评估造成不利局面。
2.5 档案管理手段相对落后
受传统档案管理模式的影响,加上对档案管理重视不够,致使档案管理手段相对落后,仍以手工操作、纸质管理为主,计算机数据管理处于初级阶段或尚未开展。随着学校办学时间的增长、开设专业的调整、内涵建设的加强,目前的档案管理手段难以达到管理要求,也就无法满足各种评估对档案资料快捷检索、提取的要求。
2.6 档案管理人员素质相对不高
目前,职业学校专职档案管理人员编制不足,且毕业于档案管理专业的人员较少,大部分档案管理人员是由其它岗位转岗而来,经短期培训或自学后上岗,档案管理意识不清晰、缺乏基本的档案管理专业知识与技能,不能对档案信息进行深层次研究和开发,仅能做一些收集、保管和简单的分类工作,难以适应新时期职业学校档案管理的需要。
3 档案管理更好地服务于学校评估的举措
为了更好地发挥档案在学校评估中的作用,提升评估结论的可信度,需从档案管理理念、管理措施和制度建设等方面加强评估档案的规范化建设与管理。
3.1 强化全员档案意识
学校档案对了解学校的历史和现实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学校档案不完整就无法还原历史,无法全面反映学校各项工作的全过程,也就谈不上档案的开发和利用。因此,强化全员档案意识对确保完成各种评估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学校要利用各种媒体和机会如校园网、宣传橱窗、有关会议大力宣传加强档案管理的意义,使全体师生员工对档案的重要性有较为深刻的认识,使之在平时工作中养成了解档案、关心档案、重视档案、随时积累档案资料的良好习惯。为了满足学校各种评估的需求,要转变传统档案管理理念,具有超前服务意识,制定科学的档案管理计划,在学校形成人人参与档案管理的良好氛围,使档案管理步入良性循环轨道。
3.2 健全档案管理制度
学校档案管理部门要以评估为契机,完善档案的规范化和标准化管理。(1)学校设立专职档案管理机构与管理人员,全面负责学校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利用,并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关系。(2)建立档案管理目标责任制,将收集、保存档案资料与各职能科室及个人的年度目标管理挂钩。(3)健全各种档案管理制度,明确部门及个人的职责,做到奖惩分明,在学校形成档案有人管、有人做、有人查的良好机制,为学校顺利通过各种评估检查提供全面、可信的档案资料。(4)做好档案管理的基础工作,尽可能将原始资料收集齐全,归档合理,在评估检查需要时能准确及时地提供。
3.3 努力推进档案电子化管理
随着学校办学时间的延长、内涵建设的加强,学校档案资料将越来越多,一方面增加管理的强度和难度,给需要利用时查找带来不便,另一方面增加存储空间和保管费用。因此,要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创造条件将档案资料进行数字化翻拍,实现纸质档案电子化,有效解决档案数量的增长和存储空间不足的矛盾,使档案管理发生质的飞跃,真正发挥档案资料的使用价值。档案电子化管理将能确保档案资料质量及网络环境下数据的通用、共享与交换,因而也能更好地满足各种评估对档案信息检索、利用的要求,这将成为档案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
3.4 努力提高管理人员素质
目前职业学校档案管理人员在人才结构和能力结构等方面整体水平较为薄弱,面对快速发展的科技创新时代,新技术的不断涌现,要求档案管理人员除了要有精通档案专业知识和良好的政治素质外,还必须掌握多学科、多领域的知识与技能,能灵活运用计算机、网络等现代化技术。因此,学校对现有档案管理人员要定期进行培训,不断更新专业知识,提高现代化管理能力,不断提高管理水平。
3.5 有机整合学校档案与评估档案
为适应评估需要,在学校档案分类管理时要结合评估要求尽量与评估档案有机结合,将有关评估指标项目列入学校档案实体分类法中,结合国家档案局的《归档文件整理规则》的要求,实行“简化整理,深化检索”方式,由学校档案管理部门负责对评估档案材料进行集中统一管理、监督和指导,④既保证学校档案资料齐全,又方便评估检查时的查找利用,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在各种评估结束后将评估档案作为专题档案及时移交学校档案管理部门,纳入学校档案统一规范管理。
职业学校评估工作是检验学校办学条件、办学质量的重要手段,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学校档案在评估工作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因此,学校必须加强档案建设,提高制度化、规范化管理水平,积极推进档案电子化管理,以更好地服务于学校接受各级各类的评估,为学校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注释
① 马玉杰.本科教学评估与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研究[J].档案学研究,2006(6):22-26.
【关键词】中职学校 现代企业管理 案例教学 案例模拟 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3-0165-02
现代企业管理课程的教学是为了让学生了解、掌握现代企业的基本概念,企业的基本原理。具有一定的适用企业管理的工具和方法,解决企业管理中的实际问题,以适应现代经济生活的需要。是一门非常适合中等职业学校开设的专业课程,为了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案例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及意义。
一 案例教学在现代企业管理课程中的作用
现代企业管理是一门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没有形成意识形态的学科,在学习过程中很难在头脑中存在一定的形象思维。学生容易觉得枯燥乏味,由于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固定的授课地点,使用固定的教材,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对陌生的教学内容无法理解和消化。案例教学法是把在企业中发生的真实事例融汇到教学中,用通俗易懂的案例来解读企业管理的理论和方法,通过典型案例把学生带入特定的现场进行分析,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大胆讨论、踊跃发言,使学生掌握了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增加了学习兴趣,同时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求知欲望,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 案例教学在教学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现代企业管理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教师虽然非常投入地讲解,却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这种侧重于理论知识的讲解,只单一地培养了学生的动脑能力,学生无法理解和掌握深奥的理论知识,无法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导致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不能从容应付,使所学知识无用武之地。若是把大量生动活泼的实践案例融入教学中,把生硬死板的理论通过案例来解读能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和需求。教师要根据每节课的教学内容,把大量的案例融入理论教学中,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加深理解,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三 提倡多元化教学方法
1.双向互动式教学法
现代企业管理的互动式教学模式,强调了与时俱进,要求不断有创新的教学理念导入,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和创造性。强化学生间、教师间的多维互动,师生的角色由主导型向伙伴型转换,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为主动学习。
2.现场模拟、深入浅出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和内容要求,在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分析技术的基础上,通过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的现场,由学生进行模拟案例的整个过程,使学生通过模拟深刻地体会到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在实践中的运用,然后组织学生对本案例进行深入浅出的分析、讨论、发言。不但提高了学生的独立思考的能力,同时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模拟实际案例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集体协作性。
3.案例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及合作意识
案例模拟教学是通过几个或全班学生的参与合作来完成。在模拟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利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进入角色,设身处地进行分析和判断,集思广益,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模拟使学生切身体会到参与的重要和合作的快乐。案例模拟是把学习的理论和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4.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案例教学是以独立思考、自由发言为主要形式;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出发点,引导学生大胆思考,勇于发言,拓宽思路,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充分发挥演讲辩论能力,从而达到提高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效果。
四 探索案例教学对加强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
现代企业管理是一门非常适合中等职业学校开设的课程,综合性、科学性、实践性都很强。技工学校现代企业管理教学主要立足于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正确评价和认识自身在企业活动中的价值,提高综合素质和发展潜力。采用传统的教育方式难以实现,而案例教学方法的应用是一种有益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新的教学模式。
1.案例教学加强师生间的交流与沟通
教学中的案例教学能创造出生动、活泼和有趣的教学氛围,从而达到教学相长、共同提高的目的。在模拟案例的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参与其中,在组织方式上可以采取分组讨论的形式,也可以分成正反两方你问我答等多种形式。教师的参与使得师生之间有更多的交流与沟通,加强了教师对学生所掌握的理论知识不足的了解,及时抓住了学生的薄弱环节,以便组织重点辅导。
2.课前做好案例教材工作
教师在课前必须深入研究教材内容,达到通透理解,方能准确无误地准备好案例教材。以国内企业经营中的实际案例为主,给学生提供一个真实、具体的经营实例;还要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反复推敲,使深奥抽象的理论既简明易懂又具有可操作性,同时启发学生提出不同看法及要求,由此针对学生的知识储备状况和特别关心的一些问题拟好讨论题,然后根据教学目的及实际情况选择实践案例教学。
3.教学过程中案例分析要准确
采用案例分析教学法时不能将这一方法固定化和格式化,要根据不同情况灵活组织课堂,营造一个良好的气氛和环境,认真听取学生的发言,并适时加以引导。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采取小组活动形式,把一个班分为若干小组,每组模拟一个企业经营管理组织,使学生准确掌握理论在实践中的正确应用。
4.总结、反馈很重要
关键字 网络情景学习,网络资源,自主学习,协作式学习
【分类号】TP3-4
一、 前言
计算机不仅是一种工具,也是一种文化,工具是可选的,文化却是必备的。作为二十一世纪的大学生,必须通晓计算机文化、网络文化及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等。
“计算机文化基础”是高校开设最为普遍、受益面最广的一门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着重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操作技能,并兼顾实用软件的使用和计算机应用领域的前沿知识,为学生熟练使用计算机和进一步学习计算机有关知识打下基础,因此学好这门课对非专业的大学生来说是非常必要的。
二、存在问题
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遇到很多难题,诸如选课人数过多,学校要派大量的教师从事该课程的教学工作,投入很大,由于计算机基础教学并未在大中小学中成为一个系列课程,师资力量、经费支持以及设备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使得以计算机能力为基础的信息基础课程在全国各中学开展和实施的情况出入很大,这导致学生的层次高低不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内容与进度就得考虑这一情况,只能讲授一些常规性知识,提高型或创新型知识就会让很多学生吃力,就可能不能满足一部分学生的更高要求,没有了个性化教学,特别是实验教学更是如此,很多问题有的学生很快就能领会,对一个专业教师而言,可能要从事几个教学班级的这样的公共课程教学工作,他们的精力也大都用在了公共课教学上,再加上专业课程教学任务,教师也很难再有精力从事教研科研工作。
目前绝大多数高校都很重视这门课的开设,开发了诸如多媒体教案或者教学CAI系统等,并尝试将因特网技术及其应用、多媒体技术与应用等引入课程内容体系,开发了课程网站和网络资源建设,进而申报为校级或省级精品课程等等。但是目前开发的教案、课件或课程网站等很多存在一个通用的问题,即仅仅是信息技术与教学机械地结合,很多只是课堂内容的罗列和展示,没有很好地达到在线交流、沟通协作、传道授业解惑、使用友好、易于接受等机制,没有有效地组织成一个以“教”和“学”为主的教学氛围,缺乏网络情景学习与课堂交互启发模式。如何不断地创新教学模式,创设一个基于网络资源的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呢?在保证教学质量同时,又将教师从低层次的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
目前我校情况尤为如此,学生计算机水平高低严重不等,选修人多而教师少,在课堂上教师只能按照中等层次的情况来选择授课内容,基本型和拔高型的知识都是略微顾及,对基础特差和特好的同学来说就不是很实用了,学生在课堂之外不懂得如何自主学习、在网络浩瀚中找到有用信息。如何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提高全校学生的计算机文化知识和操作技能,减轻教师任务,培养学生自主式和协作式学习能力[1],提高实验课教学效果[2],引а生课后学习,创新当前教学模式迫在眉睫[3][4]。
三、课程组开放式网络教学的探索
我们学校计算机课程组探索一种全新的开放式网络教学模式,即基于课程网站、实验案例系统、作业管理系统、无纸化考试系统、学习沙龙等五大动能的远程网络“教”与“学”模式,实现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式和协作式的教学模式,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要求,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挖掘他们的创新和创造能力。
本模式将实现计算机文化基础的开放式网络教学平台,如图1所示,具有以下五大功能:
图1 平台功能模块图
1、为适应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改革,积极开展远程教育和开放式网络教学方法的研究,开发课程教学网站,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能力。教学网站要超越传统的信息技术与教学机械结合的层次,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创建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景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通过基于网络资源的情境探究学习,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新知识与自己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和差异,明确学习活动的方向和所要达到的目标。
2、为解决实验课上资源共享、上传作业等问题,开发基于MYSQL的作业管理模块。作业管理模块要实现新闻、资源共享、上传作业等传统功能,而且还要实现教师后台在线批改、成绩登记、实时考勤等新的需求,建设成开放式的网络环境,满足师生网络交互。
3、为适应实验课程教学,开发基于FLASH的实验案例模块,把实验过程做成一个个生动FLASH,做成一个完善的实验案例模块,提高了学生的实验实践能力。实验案例要能够把主要的操作、实验案例等生动、准确地反映出来,要吸引人,要有交互性,系统要准确、生动,还可以选登学生的优秀作品等,最终形成一个完善的实验案例模块。
4、为解决全校学生课程考试人数多,批卷任务重等问题,开发基于WEB的无纸化考试模块,学生能够远程网络考试、自我测试,系统能够自动批改等,解决了传统考试需要大量人力物力的问题。无纸化考试模块要能够实现后台题库的添加、删除、修改等,具有随机自动组卷功能、自动批卷功能、远程在线考试功能等,解决了多人考试快速批卷的问题。
四、结束语
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开放式网络教学平台实现一种全新的开放式网络教学模式,即基于课程网站、实验案例模块、作业管理模块、无纸化考试模块、学习沙龙等五大动能的远程网络“教”与“学”模式,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教师资源和优秀学生资源,实现一个“教”、“学”与“测”,“问”、“答”与“协作”,“案例”、“作品”与“沙龙”并存的学习平台,充分吸引教师和学生的参与,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前提下,实现差异性教学,突出学生个性,实现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式和协作式的教学模式,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要求,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挖掘他们的创新和创造能力。
参考文献
[1] 李姗.协作式教学在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课教学中的实践.中国电力教育, 2009,(12) .
[2] 姜漓等.分专业分层次的“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研究[J]. 中国电力教育,2009,(11)。
1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跨越式发展,信息技术已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21世纪人类已经全面进入信息时代。
教育部颁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中提出要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培养学生信息化环境下的学习能力,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学习的良好习惯,发展兴趣特长,提高学习质量;增强学生在网络环境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目前,智能终端诸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相继走入师生手中并进入课堂,教学媒体也更加丰富,这说明我国教育信息化时代已经到来。
2 伊犁州中职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现状
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位于祖国的西北边陲,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伊犁州一共有近20所各类中等职业学校,信息技术课一直做为各校的公共基础必修课,学校也对该课程十分重视,比如派信息技术教师外出学习先进技术与教学理论,加大信息技术教学实训设备的投入力度,鼓励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改革等。
近年来各校信息技术课也出现了许多新的教学模式,如任务驱动法、项目分解法、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等,2016年几所学校信息技术相关教师还进行了信息技术课作业管理与评价改革相关课题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这些改革仍然是课上进行知识传授,课后也只是学生针对布置的作业进行简单的知识内化,更有甚者,目前各校的信息化学习环境还不完善,学生课后作业大多局限于传统纸质作业,只能进行基础理论知识的练习。所以,学校信息技术教学改革只仅仅局限在有限时间的课堂上的改革。
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笔者认为大胆进行课程教学改革,让本专业学科的教学模式紧跟时代潮流、走在学校的前沿,是我们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更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
3 翻转课堂介绍
2011年,可汗学院和它所代表的翻转课堂,迅速蹿红美国,并影响全球,成为全世界最热门的教育改革和教育创新的话题。所谓翻转课堂的学习模式,就是在信息技术支持的信息化学习环境中,课程的授课教师通过提供以教学视频为主要形式的学习资源,让参与学习的学生在上课前完成对教学视频等学习资源的观看和学习,完成对新知识的学习过程。在课前环节完成之后,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通过相互协作一起完成作业答疑、问题探究和互动交流等活动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
4 伊犁州中职学校信息技术课开展翻转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笔者曾以伊犁师范学校为实验基地,进行了为期一学期的翻转教学教改实验。该校有三间现代化的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室,20M光纤接入国际互联网,辅助电信及移动的无线网络覆盖。学生拥有智能手机的数量占95%以上,且学生已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和自主学习能力。综上软硬件条件,该校信息技术课程初步具备开展翻转课堂教学实验的条件。
下面笔者以《excel公式的应用》一课为例,详细分析一下本人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尝试过程。
4.1 教材及课题的分析
本内容选自信息技术教程《计算机应用基础(windows 7 及office 2010)》第四章第二节内容。Excel是办公软件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件,是对数据进行管理与分析的常用软件。本节内容主要讲解的是excel的公式的编写、公式的复制等知识,这些知识点是excel数据处理的基础,也是excel应用最广的知识之一,是学习Excel的一个重点。
4.2 学生学情的分析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的共性是对理论知识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比较被动,自主学习能力比较差,excel相关知识偏理科,学生对理工科课程的学习能力很差。再者很多学生来自偏远农牧地区,他们接触计算机不久,技能基础和个性差异大,但大部分学生对计算机这门课程有很强的兴趣。本课设计的任务主要顾及到学生的学习兴趣之外,更注重实用性、生活性,并对学生的技能基础和个体差异进行考虑。
4.3 教学资源的准备
教材中的案例通用性相对较强,针对性不足。所以笔者以自身教学经验根据教学要求与目的重新组织了能激发学生兴趣的具有特色的案例,将一部分经典案例录制成微课,另一部分案例做为学生自我检测的练习题。
所有资源按教学流程上传至笔者提前创建好的网络学习平台,供学生随时在线观看、下载或在线操作。下表是本节课的教学资源列表:
4.4 教学过程的组织与实施
为了充分对各种教学模式进行比较,笔者将教学过程的组织与实施设计成三种模式,对三个班进行了不同的教学实验。
笔者在实施的时候,为所实验的班级建立了无线网络,并定期为学生开放了多媒体网络机房,尽可能的创造了学生的网络学习条件。
4.5 结果与反馈
第一种方案是典型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将学生的知识学习放在了课外,知识内化放在了课外与课内。这种方式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效果非常好。
第二种方案更适合于学生自主学能力不强及学习环境不足的教学模式,在课前学生能根据现有的条件尽量提前进行知识的自主学习,课中再根据情况自主进行一遍知识的学习并内化。这种方式能照顾大多数学生的学习,但对师生精力与时间耗费都较大。
第三种为传统的教学模式,知识传授及内化巩固全在有限的课堂中,课外因无学习环境与学习压力,学生基本不接触本课程。整堂课学下来,所掌握的知识基本在一周以后忘记了大部分。
5 伊犁州中职学校信息技术课开展翻转课堂教学优点分析
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可以兼顾不同程度学生,最大化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采用集中备课,尽教研组全力准备优质教学资源,不因教师专业水平与教学能力差异影响学生学习效果。
部分中职学校教师在各部门兼职情况较多,对课堂教学不能至始至终全面投入精力用心上好每一堂课,使用本教?W模式可有效解决矛盾。
6 不足之处及影响因素
翻转课堂的魅力在于为每个学生提供了个别化的学习环境,但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适合这种教学。这种模式更适合于计算机水平较高、学习的主动性高,有一定自主学习能力的学生。
伊犁州中职学校学生人数与学校规模与各校信息化教学与学习环境建设还不匹配,影响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
关键词 CMM2 实验室资源管理 需求管理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公共计算机实验室是教学活动的重要场地,它主要承担计算机基础课程、少数计算机专业课程、计算机各类考试培训、计算机毕业设计等。本文主要分析我校实验室资源管理的现状,提出了目前实验室资源管理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是实验室管理调度不方便,管理工作量大,资源未能充分利用,设备使用管理混乱,教师课件、学生作业管理不合理等。基于以上情况,有必要使用CMM2需求管理方法进行系统的管理。
1CMM2的概述
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简称CMM,其前身是由SEI研究制定的一种评估软件承包商能力的规则集。CMM2的核心是可重复级建立的项目级管理过程,可对项目的成本、进度进行跟踪和控制。CMM2级的生产过程、标准、工作产品以及服务都被严格定义和文档化,是基于以往类似项目的管理经验来管理的新项目。它已经成为软件开发和软件管理的业界标准,对实验室资源管理有指导意义。
2 KPA在实验室资源管理的应用
2.1 需求的重要性
软件需求是CMM2级中一个非常重要的KPA。其目的是为了在客户和需求的软件项目之间建立共识。这是软件项目规划和管理的基础,需求变更依赖于配置管理的变更控制流程。
2.2 KPA在实验室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在信息化教育普及的今天,计算机课己成为高校每位学生的必修课。众所周知,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是离不开上机实践。随着学校办学水平的提高和办学条件的改善,如何发挥实验室的效能,最大限度地为教学服务。既要提高实验室的管理水平,又要减轻实验室的管理工作,这是目前摆在高校的一个迫切课题。
3KPA的任务
对业务需求、用户需求、功能需求等进行有效的组织和管理。
目前实验室管理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调课不方便:实验室在满足正规教学任务时,手工排课管理员无法及时了解实验室课程安排情况,易造成冲突,调课不便。
(2)工作量大:在上机过程中,管理员需随时进行上下课检查登记,特别是实验室使用频率高,微机台数较多的情况下,更是忙做一团,需安排多人管理,造成管理混乱和费用增大的问题。
(3)对设备管理不到位:一个人管理多个实验室,平时设备的维护、借出、报废等情况登记不详。
(4)对教师的课件,学生的上机作业保存管理等不合理,有时服务器空间占满,导致服务器效能下降。
针对以上的问题,我们需要对CMM2级需求管理进行裁剪以满足实验室资源的管理。
3.1 实验室资源管理获取需求概述
结合CMM2级的理论为指导,专门开发的具有实验室资源管理特色的软件系统,包括:用户管理,设备管理、课程管理的功能模块。能够提高实验室的管理效率和管理质量,满足学生和教师上课的需求,方便实验室日常的管理与维护工作。
3.2 业务需求分析
前面分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实验室调课不方便,管理工作量大,设备使用管理混乱,教师课件、学生作业管理不合理等。对这些问题,需要根据实验室的条件和需求,开发相应的实验室管理系统。
3.3 用户需求分析
用户需求描述了用户使用系统而完成的任务集合,用户需求在用户案例或方案脚本中予以说明。收集和分析用户需求是不容易的,很多需求是隐形的,很难获取,更难保证需求完整,而需求又是易变的,这就要求用户和开发人员进行充分交流。
学生用户需满足查看课表(包括机房和时间),查看教师的课件,按学号班级保存作业。教师用户需满足查看课表、查看学生作业,保存课件供学生查看,教师填写上课日志。管理员主要是设备维护和管理,根据课表按时开关机房,随时调课。
3.4 功能需求分析
功能需求定义了开发人员必须实现的软件功能,它源于用户需求。它在开发、测试、质量保证、项目管理及相关功能中起了重要的作用。非功能需求描述了系统展现给用户的行为和执行的操作等,包括要遵从的业务规则、人机接口、安全性和可靠性等要求。
学生用户要完成查看上机课表,查看教师课件,访问自己的文件夹,提交实验作业等功能。
教师用户要完成查看上机课表,访问自己的文件夹,上传课件,查看学生作业,填写上机登记表等功能。
管理员用户要完成管理和维护设备,管理上机课表及设备使用情况,做好详细登记等功能。
4 结束语
随着软件规模的增大,人们逐渐认识到软件工程在软件开发中的重要作用,需求分析是软件工程重要的阶段。CMM2级的需求管理被广泛应用,本文主要根据我校实验室资源管理的现状,对CMM2级进行裁剪,并将其应用于实验室资源管理过程。解决了实验室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完善了系统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降低了软件和硬件的设施成本和维护升级成本。
在“云服务”的环境下,院校的计算机专业不用再每年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来进行计算机硬件设施的更新维护和软件的升级安装,学校只提供要求不高的计算机、安装一般的操作系统和浏览器即可,同时,教师和学生也可以随时随地地使用到最新最优的软硬件资源,构建自己的个性化学习环境,教师可以进行集体协作备课,学生可以根据自身需要进行协作学习,共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云计算”还能为学校提供可靠和安全的数据存储中心,数据储存在云端,教师和学生无须担心病毒的入侵和硬件的损坏导致数据丢失,改变了以往计算机实训室管理的弊端。
2.云服务教学辅助平台加强了教学的有效性。
目前在国内,除了百度百会、腾讯QQ等公司提供的云服务教学辅助平台外,还出现了许多公司自主开发的云服务教育平台,一般包括的功能有通告、资源共享、建立个性化教学环境、建立个性化学习环境等,主要强调了学生利用该平台能够随时随地进行自主学习,实现以“学”为主导的教学模式。高职院校目前的教学计划设置都是按照固定的班级、固定的课程,选修课程无设置或数量较少,不利于学生兴趣和能力的发展。云服务环境下,高职院校也可以很好地实施“淘课”制度,相近专业设置不同的项目课程供学生选择发展方向,增强了教学的有效性。同时,云服务环境和微平台的结合,能够为微课程的开发和利用提供有利条件。
3.学习环境更加开阔和个性化。
在云服务环境下,非正式学习在学习者的学习活动中所占的比例将越来越大,云服务平台上共享的资源足够的丰富,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展开学习,并且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需要,定制学习计划和学习资源,“学”在云服务环境下真正占据了主导地位,实现了个性化的学习环境。在云服务环境下,学习方式和学习界面更简单易操作,只要会上网,会使用浏览器,就可以进行学习。
二、“云服务”环境下计算机专业教学模式改革
1.教学方法。
目前高职院校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有:项目+任务驱动教学法、案例教学法、项目导向教学法、分组讨论法等,采用的多是“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这些方法只是在上课教师的统一调配下运行在课堂上,通常是以“教”为中心,不能很好地和学生的课下自主学习进行协作配合。“云服务”环境下,教育教学的相关资源进行了整合,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基于云计算的教学辅助平台,平台能够提供以任务驱动的协作学习方式,是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系统,学生通过平台可以随时随地地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学习。目前省内已经有不少的院校开始使用诸如河南数字大学城等服务平台来进行教学改革,平台中可以创建课程、创建班级、对班级进行日常管理、作业管理、共享资料、交流讨论等,教师可以随时随地地共享教学资料、评价学生的作业,对学生的日常情况进行及时掌握,摒弃了学生手写作业这种不适合计算机专业的古老做法,同时解决了学生相互抄袭的作业批改难题。在“云服务”环境下,可以对“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进行升级,采用“学-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教学设计过程如图1所示。在这个模式下,首先教师要通过平台共享一节课的内容和教学目标,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进行学习,来完成一定的任务,提交相关的作业,同时通过平台报告遗留的问题,教师通过平台总结和解答学生的问题,以便在课堂上能够把握重点,对于学生都会的知识点进行总结性讲解,对于深层次的知识和技能进行过程性讲解。学生通过平台可以共同完成案例和项目的制作,讨论相关的问题和知识点,共享自己的作品,达到团队协作的真正目的。云服务平台的运用提升了原有教学方法中“学”的占有比例,改变了过去上课过程中教师按照某种教学方法从头讲到尾,很难把握学生的学习程度和知识水平层次,也不能很好地做到因材施教的情况。
2.教学手段。
高职院校采用的教学手段一般是多媒体教学,计算机专业尤为突出,在多媒体教室进行教学后,在多媒体机房进行上机实践,有些学校尚且不能满足一边上课一边实践的硬件数量要求。对于课程上机实践,教师通过“极域电子教室”等软件将作业发给学生,学生做完后将作业提交至教师机,教师再进行批改,程序非常麻烦。同时,对于计算机专业来说,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更新换代迅速非常快,学校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来进行软硬件的升级和维护,一旦不能及时更新,会影响学生的学习,也会使学生心里产生不满情绪,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来说都有很大的影响。“云服务”环境下,高职院校无须考虑这些问题,特别是计算机专业,只要提供满足基本要求的计算机即可,即使是过时的旧计算机也可以重复利用,满足边讲边实践的基本要求,并且利用云计算技术来储存实践需要的资源,通过云计算辅助平台来发放、收缴和批改作业,简化了教师和学生的工作程序。
3.教学内容。
在以前的教学环境中,高职院校学生完全受教于课堂教师,在学期之初,教师制定统一的教学计划、统一的实训指导书,教学内容和实训内容对于每位同学来说是一样的,对学生的学习是一种束缚,不利于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发展。云服务针对学科特点,根据每个学生的知识水平,在它带来的学习环境中,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己需要,定制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和学习资源,而不需要所有学生都步调一致,学习同样的内容,特别是针对计算机行业,每一种技术都对应着实际的一个工作岗位,学生可以针对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不同的技能课进行学习,以满足实际工作发展的需要。云服务平台不仅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个性化、针对性、目的性,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云服务平台实现了实验实训的虚拟化环境,能够在平台上安装需要的软件,利用虚拟化环境进行实际操作,使实验实训的训练过程更加真实,基本能达到和实际环境一定的效果。
三、结论
关键词:精品课程;网络平台;.NET;建设
1 引言
随着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各学校将努力提高学生培养质量作为主要抓手进行改革。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内容,实施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深化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系统工程。
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精品课程已经从传统的静态课程建设转向互动式课程建设。对精品课程的目标从传统的“以教为中心”转换为“以学为中心”的建设。通过精品课程网络平台,可以使教师与学生进行互动,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更进一步的掌握。
本文通过从精品课程网络平台系统构架,系统功能设计,系统实现方面,介绍基于技术的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体现了.NET技术在WEB应用层方面的优势。
2 精品课程网络平台系统构架
精品课程网络平台主要目的是为教学服务的,能通过该平台实现专业知识的传授,因此必须按照教学过程中教学设计内容进行网络平台设计。图1为精品课程网络平台的教学设计过程,通过该过程,明确了本网络平台的基本工作包括:网站的功能定位、使用者分析、课程内容的优化选择与结构设计、课程内容表现与信息资源的选择、网站在教学中应用方式的确定和评价方式设计等。
按照国家精品课程申报要求,课程网站至少提供该门课程的课件、案例、习题、实训实习项目、学习指南等教学相关资料,总体要求是教学资源丰富。
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必须体现出职业性,通过精品课程网站,可以利用虚拟技术让学生更加直观面对知识,甚至可以直接动手操作。增加职业资格认证的内容,保证高职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有效提高技能素质的提高。
3 精品课程网络平台系统设计
根据平台系统构件的分析,要满足完整的教学设计过程以及其它兼顾要求,精品课程系统至少应该包括课程管理模块、互动程序管理模块、扩展程序管理模块、用户管理模块、数据管理模块、站点管理模块,具体功能模块图如图2所示。
各个功能模块下面,可以在加入二级模块。例如互动程序管理模块下面,可以加入互动程序,包括BBS留言、在线答疑管理、作业管理、题库管理、自动评分系统。通过互动模块,可以让教师通过该平台与学生实现多时间段的互动,了解学生参与课程的情况。
4 精品课程网络平台系统实现
系统的开发平台可采用Windows server 2003操作系统,它很好的集成了框架,相比其他操作系统,使用广泛、简单、开发效率高。
网络平台成模块化结构,可以提高重复使用率。利用进行编程。是微软公司的ASP技术发展而来的活动服务器网页的缩写,ASP脚本直接嵌入HTML代码,并且通过内置的ADO对象链接数据库等,使动态页面变得简单。通过Dreeamweaver结合对网页进行布局。
后台数据库采用SQLServer2005,它是一个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能够支持企业级关系型数据库的管理系统,能与windows操作系统紧密集成,具有方便易用的图形管理界面,使用友好。
5 结束语
网络平台的建设突破了原有教师与学生之间空间与时间之间的限制,可以更好的实现教学。按照本文的方法,已经成功开发和建设了院精品课程《电气控制与PLC》,市精品课程《角膜接触镜验配技术》。在使用过程中反应良好。
[参考文献]
[1]侯治富,金祥雷,谷树严,等.精品课程建设目标及实现途径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6(1):21-23.
关键词:高职院校;财经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4)03-0061-02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学校为实现其培养目标,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包括专业设置、课程模式、教学设计、培养途径、实践教学等要素。即回答“培养什么人”和“如何培养人”两个根本性的问题,是对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培养途径、培养方法等要素的综合概括。
一、高职财经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培养目标定位不准,难以满足社会需求
人才培养目标必须围绕市场和职业需求加以定位,而现实中财经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常常缺少市场调查,忽略就业导向,忽视人格本位德育教育、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定位不够准确和清晰,曲解学生从业岗位群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使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不一致,从而出现供过于求、又供不应求的假象。
(二)校企合作不够深入,互惠互利机制不成熟
目前,多数高职院校与企业签订了实质内容不强的校企合作协议,合作项目以接收学生顶岗实习为主,忽视了企业的需求,造成企业没有合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企业则认为只要签订了协议,就是对学校的支持,合作只是一种形式。所以,造成了校企合作形式化、表面化,校企合作的长效互惠互利机制并不成熟。而财经管理类专业由于学生实习岗位的零散性,致使校企合作更加艰难,加之管理岗位的机密性,学生只能跟岗实习,很难顶岗实习。
(三)培养模式缺少内涵,改革创新力度不大
多数高职院校沿用“2+1”或“5+1”人才培养模式的做法,只能说明学校安排学生顶岗实习的时间为一年或一个学期,缺乏改革创新,体现不出如何工学结合、工学交替,如何顶岗实习,如何共用校企两类资源。财经管理类专业由于顶岗实习单位只能接收少量学生协岗实习,所以人才培养模式更加缺乏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内涵,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表面化现象更加严重。
(四)课程模式比较传统,内容脱离职业标准
由于财经管理类专业与工科专业相比有较大不同,课程改革出现了不符合国情、校情、专业的生搬硬套,造成了部分财经管理类核心课程改革效果不理想,甚至无法实施的局面。导致原有的课程体系已经打破,体现就业导向、职业能力的新课程体系却没有建立起来,教学内容重复,无章可循,无序可依,专业课程内容没有对接职业标准,致使课程内容脱离财经管理工作实际。
(五)教学模式缺乏创新,方法手段相对落后
目前,各高职院校的财经类专业仍然延续着许多不可取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传统注入式、满堂灌、填鸭式教学等现象广泛存在,把传授知识视为教学的唯一目的,结果导致重教有余、重学不足,灌输有余、启发不足,理论有余、创新不足,严重抑制了学生的思维活力,压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把记忆当成接受知识的唯一途径,不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
(六)“双师”教师比较缺乏,实践教学流于形式
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需要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做保障。要求专任教师要有较强的专业实践操作能力,能够胜任“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任务;要求行业企业兼职教师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而财经管理类专业的一些“双师”教师是通过参加全国组织的统一考试而获取“会计师”、“经济师”、“注册会计师”等职称资格证书的“双证”教师。这些所谓的“双师”教师,一是职业资格证书与所教专业不完全对口;二是持证教师通过考试取得资格,基本没有企业工作经历,缺乏企业实践经验和职业岗位意识,自身动手能力不强。从企业聘来的兼职教师更是缺乏教学经验,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二、高职财经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建构的实践探索
高职财经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本思路是以教育思想观念转变为先导,以深度合作的校企合作平台建设为保障,与企业合作共同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体系和专业核心课程,共用学校、企业两类资源,共建校内财经管理类模拟实验室,共同开展人才培养质量评价,逐步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一)成立专业建设机构,真正发挥指导作用
学校在会计金融学院和现代服务学院的会计、会计电算化、会计与审计、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等专业中吸纳行业专家、企业管理骨干和学校专业带头人与骨干教师组建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召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教材体例论证会,讨论财经管理类专业教学标准,协商财经管理类各专业的顶岗实习安排,组织安排专业调研,将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行业企业标准对接,指导构建工作过程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真正发挥指导作用。
(二)政行企校深度合作,打造人才培养平台
学校现代服务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依托哈尔滨职业教育园区,以互惠共赢为原则,与海尔集团、哈尔滨炜伦申通快递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合作,建立“校中厂”,开展快递运营实训、仓储配送、运输实训、顶岗实习等形式的合作;与哈尔滨龙运物流园区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建立“厂中校”,开展企业员工培训、学生顶岗实习、教师实践锻炼等形式的合作。会计金融学院会计类专业与哈尔滨轴承制造公司、哈尔滨医药集团公司等10家企业合作成立校企合作理事会,负责人才共育、师资共培,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校内外实训基地,共同创建会计师之家、注册会计师工作站。
(三)适应职业岗位需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物流管理专业与海尔集团、哈尔滨炜伦申通快递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合作,创新“工学交替双循环”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高素质高技能型物流管理专门人才。即第一个循环以校内物流实训基地为依托,实现“校内模拟的学训交替”;第二个循环以校外实训基地为依托,实现“顶岗实习的工学交替”。会计电算化专业与哈轴等企业合作,创新“岗证课融通、德能识共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以会计岗位的工作需求为基准,将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会计专业等技术资格证书考试内容融入课程体系中,实现岗、课、证对接;道德培养、技能训练、知识学习融为一体。
(四)对接管理工作过程,建设特色财经管理课程
财经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与工科专业有着较大的区别,往往以工作项目或完成任务的流程为导向开发课程体系。物流管理专业将岗位职业资格标准与课程教学内容有机融合,即将《物流师国家职业标准》、《采购师国家职业标准》、《仓储从业人员职业资质国家标准》和《国际货运员标准》的主要内容纳入教学内容中,校企合作开发构建岗位能力渐进式的课程体系,共同建设“仓储作业管理”、“物流信息管理”、“配送作业管理”、“运输管理”、“采购管理”等5门优质核心课程。会计电算化专业按照市场调研分析的结果,借鉴国际会计认证标准,参照财政部会计从业资格、会计专业技术标准,引入行业企业岗位职业标准,构建基于会计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
(五)有效提升“双师”素质,保证模式顺畅实施
为了保证财经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需要专兼结合的“双师”教学团队做保障,为此,学校出台激励性政策,鼓励教师在提高教育教学能力的同时,强化实践能力提高。物流管理专业提出“打造具有高级物流师职业资格的专兼结合教学团队”,中级以上职称教师全部考取高级物流师职业资格,同时每年选派3名教师下企业挂职实践,提高实践能力。会计电算化专业提出“打造具有会计师职业能力的专家型教学团队”,要求副高以上职称教师都要成为企业财务顾问或专家。同时财经管理类各专业都聘请了高水平的管理人员作为兼职教师,保证了财经管理类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顺畅运行。
(六)建立学做一体环境,教学做练有机结合
学校按照财经管理类专业培养目标要求,坚持职业性、开放性、实践性的原则,融入行业、企业、职业和实践要素,与企业合作共建实训基地。一是引企入校或校企合作共建校内仿真性的会计模拟实验室、营销模拟实验室、企业管理模拟实训基地等,做好学习区、实训区、资料区的设计,做好相应的案例、模拟实训软件准备,让学生在仿真岗位、仿真流程、仿真项目等环境中学习相关知识和训练职业能力,达到“教学做练”相结合,提高教学质量。二是与企业合作在企业建立学生顶岗实习基地,使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顶岗训练职业能力。三是加大投入,建立业务管理信息系统,购买仿真实训软件完成相应的实训任务。
参考文献:
[1]孙百鸣,崔淑鑫,田瑞.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校企合作
平台建设问题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1,(9).
[2]王长文.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职业
技术教育,2011,(17).
关键词:选修课程;VIS;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5)15/16-0041-04
课程开设背景
《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改革方案》提出:为满足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发展需要,学校要构建体现多元开放、充满生机活力、多层次、可选择的课程体系。同时,鉴于各级各类比赛中常设置有VIS(Visual Identity System,视觉识别系统)设计的赛项,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笔者开设了《CorelDraw与VIS设计》选修课程。
CorelDraw是一款矢量图处理软件,适合用于VIS中各个组成要素的绘制和后期VIS手册的排版,所以笔者将课程命名为《CorelDraw与VIS设计》。
课程意义及目标
这是一门技术与艺术深度整合的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审美情趣,提供给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平台与机会。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结合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逐步引导学生设计制作出一套VIS,从中掌握VIS设计的概念、原则、方法与制作技能,并掌握CorelDraw软件的应用技巧。
课程的有效实施
《CorelDraw与VIS设计》选修课程共设18课时。课程采用“先见林,再种树,最终形成自己的一片林”的理念开展教学。笔者首先让学生欣赏全国、省级的各类比赛中优秀的VIS设计作品,了解整体课程理念及终将达成的学习目标全貌,再由浅入深地制作VIS中的应用项目,最终设计出VIS,并将之应用到各个应用项目中,编辑成一小套完整的VIS。
课程具体课时安排如下页表。
课程第一章意在让学生“先见林”,一睹该门课程的风采,让学生了解CIS、VIS等相关内容,通过欣赏知名企业及全国赛事中优秀的VIS作品,了解整个课程的学习任务及目标是了解和体验VIS设计完成的过程,并最终设计制作出一套非营利性组织或活动的VIS。
第二章让学生逐步“种树”,层层深入地学习利用CorelDraw绘制VIS的各个组成要素。这一章学生既要学习CorelDraw软件的使用技巧,又要灵活地应用技巧绘制出VIS中部分应用物品,最终这些应用物品都将成为VIS手册中的一部分。因此这一章在内容设置上,看似纯粹地学习CorelDraw软件,实则每一课时都是围绕VIS展开,两者相依相存,逐步深入。
第三章是一个提升,但也还属于“种树”的过程――给自己的树设计制作一个独特的标志。当学生掌握了CorelDraw的使用技巧,再来设计VIS中的标志,会更加得心应手,设计出来的标志也更具含金量。
第四章意在让学生形成自己的一片“树林”。学生将设计绘制好的VIS的各个组成要素整合在一起,编辑、排版、美化,形成一本简单的VIS手册,最终达成教学目标。
如何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呢?
1.CorelDraw与VIS自然整合
课程包含CorelDraw和VIS设计两大部分内容的学习,要在18课时内有效地达成课程目标并非易事,笔者也是在不断摸索中前行。课程开设初期,在CorelDraw软件教学部分,笔者没有紧紧围绕VIS展开,课堂上用的范例、给的任务时而会与VIS无关,有些课纯粹为了教CorelDraw而设,虽然当堂课也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但对整个课程目标所起的作用甚微。那么如何将CorelDraw与VIS两项内容自然而然地整合在一起,用尽可能少的课时完成新课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能不能用CorelDraw来逐步绘制VIS中部分组成要素?这样每节课创作出来的作品将都是最终作品的一部分。后来逐步形成了现在第二章内容的设置,紧密围绕VIS完成CorelDraw的使用技巧部分的教学。
2.概念与实例有机结合
概念总是抽象难懂的,但它并非现象而是本质。学生形成概念的过程是一个从感性到理性认知的飞跃。为了使学生掌握概念,教师就要从实例出发,让学生从形象的实例中认识概念。例如,讲CIS和VIS等概念时,笔者辅以“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VIS”及近几年全国赛事中获奖作品“快乐学习体验中心VIS”“长沙梅溪湖VIS”等范例进行形象分析,学生便能轻松直观地理解各个概念。
3.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
纯粹的理论学习枯燥而又乏味,很容易将学生拒之门外,学生若能在实践中潜移默化地掌握理论知识,不仅课堂上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而且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度也都会得到提升。例如,1.3企业标志设计,看内容简介似乎都是理论性的知识,但教师可以提供多种多样的标志让学生据此进行分类,这样学生既能切实掌握标志的分类,又能深入地了解教师提供的标志所蕴含的意义。课堂上还可以让学生设计一个标志的草图,并阐明创意,从而让学生了解到每一个标志都蕴含着一定的内涵。
实践需要理论来支撑,而用理论又可以反过来指导实践。本课程CorelDraw软件部分的学习,貌似都是技能的学习,只需会实践即可,但倘若没有基于理论的理解,学生就无法自如地应用于创作。例如,两个对象之间的相交、相减、焊接、结合,假如学生不懂各功能的意义,每次都得试一试才可知道效果,那么势必会导致事倍功半。又如,用贝塞尔曲线绘图时,假如不理解贝塞尔曲线的原理,学生将难以画出想画的曲线。
4.基于网络平台开展教学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了给教学提供一种交互、开放、便利的环境,《CorelDraw与VIS设计》这门课程基于Web网络多媒体教学平台开展,让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有机结合。在平台上教师可以开设课程、设立课时、上传课堂资料、管理选课学生、管理和评价作业、管理测验和查看测验分析数据等。学生可以自主学习、欣赏和评价同学的作业、参与测验、查看测验结果及分析数据等。
基于网络平台的教学更具系统性、直观性和交互性。网络教学平台不仅是一种工具还是一个教学助手,为学生巩固知识、课后学习及探究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图1为网络教学平台课程章节截图。
5.微课辅助教学
基于学生学得快,忘得快,水平参差不齐的特点,也为了更好地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的条件,笔者从互联网上筛选了一些与本课程相关的微课,自己也制作了一部分重难点的微课,挂于网络教学平台上相应的课时下供学生自主学习。无论是通过网络下载的微课,还是自己制作的微课,时长尽可能不超过5分钟,微课名称以知识技能点命名,微课内容精简扼要,主题突出。如此,学生既能快速找到自己想学的微课,也能耐心观看。
微课是一种非常好的辅助课堂教学的资源,但不建议教师在课堂上播放微课给全体学生看,毕竟课堂上有教师,那么珍贵的一个师生当面交流的机会,怎能被微课取代?微课可以查漏补缺,可以用于巩固知识,可以是课堂学习的拓展与延伸,但无论怎样,微课适合满足学生对不同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要求,而非强制全班学生一起学。
6.模仿借鉴中创新
本课程要求学生不仅需掌握CorelDraw软件的使用技巧,更要学习VIS的设计原则与方法,最终独立设计出一套VIS。选修本课程的学生都是初学者,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地要欣赏、参考优秀的VIS作品。初学CorelDraw软件,甚至还会模仿已有的VIS,照葫芦画瓢,模仿得越像越好。模仿可以让学生快速掌握基础的设计方法,提升审美能力,但仅限于学习。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模仿中需有自己的感悟、提升、优化,在借鉴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思考,可以吸取参考作品的某些元素与风格,取其精华,再加入自己的设计理念,重新设计形成自己的作品,绝对不可抄袭他人的作品。
7.作业评价系统激励教学
作业能有效地反馈教学效果,从学生的作业中能直接分析出课堂教学的成效,因此一个优秀的作业管理系统又是反馈作业强有力的平台。本课程基于网络多媒体教学平台开展教学,在该平台中包含作业管理系统,有教师布置作业、学生上交作业、作业统计、作品欣赏、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等功能。
学生上交的作业都会以缩略图形式在网页上直观呈现,学生可以相互鉴赏与评价作品,学生对其他同学的看法和评价是比较在意的,这样一种直观的展示方式,激励着学生认真、努力、用心去学习与创作。作业管理系统能统计每次作业未交学生的名单,以便教师找学生沟通,了解情况。基于Web的作业系统也方便学生管理自己的作业,可以下载、修改、删除,整理,图2、图3为作业系统截图。
课程实践成效
选择学习本课程的绝大多数学生切实体验到了VIS设计的整个过程,了解了VIS设计的方法与原则,最终形成了自己的那一片“小树林”――设计出一小套VIS,多位学生还在省、市中小学电脑制作比赛中获奖。
学生懂得了用CorelDraw设计绘制VIS,并能举一反三利用CorelDraw来解决实际问题,如制作社团的宣传海报、为运动会设计联盟服、寝室文化节活动绘制插画等。
结束语
《CorelDraw与VIS设计》这门课程内容及难度的设置符合高中学生的心理接受能力,满足了不同潜质的学生有选择的多样化、个性化学习的需求。本课程的学习,对有些学生而言,也许只是多学到了一些知识与技能,或者只是激发了他们这方面的兴趣与爱好,但对有些学生而言,本课程的学习能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甚至影响着他们的职业生涯,有一定的实用性与价值。学生通过课程的开展,将自己的想法有效地付诸实践,让创意绽放出美丽的花朵,激发了创新意识,提高了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丁剑超,王剑白.VI设计(电脑美术与艺术设计实例教程丛书)[M].北京: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
[2]程.VI品牌形象设计(中国高等院校设计专业系列教材)[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0.
[3]陈青.VI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4]郭新生,张瑞娟.中文版CorelDraw图形创意与制作实例精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