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探究性课题研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科学的核心是探究。科学教学应让学生积极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并初步养成科学探究的习惯,从而培养其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为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并能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科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手段的学科,教师更应当通过实施探究性实验教学,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让学生勤于思考,乐于探究。本文就此结合亲身经历对科学探究实验教学设计策略及实践后的反思进行阐述。
一、探究性实验教学的设计策略
实验探究教学的过程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以新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的身份,通过实验、阅读、讨论、课外实践等多种方式去发现、探索和解决所产生的问题。而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的特点,实验探究教学可概括为六个环节:观察并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信息收集;分析与论证;总结与交流。
(一)观察并提出问题及进行猜想和假设。
科学探究中巧问善诱是营造良好氛围的最好方法。因此这就要求教师深入研究教材,精心设疑布阵,创设宽松的教学情景,在课堂中适时恰当引导学生善于提问,更要会问。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教学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提出问题则是创造性思维的表现。对于中学生来说,能发现具有科学意义的好问题主要依赖于教学中教师对问题情境的创设。问题创设的基本方法有:让学生面对要加以理解的科学现象和事实、布置旨在解释现象或寻找实际运用该现象的问题性作业、让学生分析生活中的疑问等等。
[案例1]
在探究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时,向学生提问:坚硬的物体在受力的挤压时是否发生形变?学生齐声回答“没有发生形变”。学生的回答就是一种假设,假设是否正确呢?可先用手挤压圆底烧瓶请学生观察,再向圆底烧瓶中加满红墨水塞上带有细玻璃管的橡胶塞再挤压,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后深刻认识到微小形变不等同于没有形变。
当然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多种多样,但共同点都是让学生感到问题的存在,让他们在头脑中能发现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注意从多层面去观察、分析问题,认清问题的结构,对问题进行整理进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然后教师可点拨学生根据已有资料和客观事实,对探讨的问题有根据地进行猜测、联想,提出一种或几种可能的答案或结论,即提出假设。
(二)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与信息收集。
实验探究要重实证,使学生主动参与实践和体验过程。提出假设后就要想方设法用实验去检验它,用实证材料去或支持假设,这是实验探究教学完成对所学知识建构的重要环节。在这一环节里教师要运用一定的教学策略,创设条件使学生积极参与假设验证活动的设计,指导学生合理选择实验仪器及规范的操作,让学生相对独立地进行实验观察、控制条件、记录现象,调控探究过程,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科学素养。
[案例2]
在七年级上册科学教学《生物与非生物》这一节里,学生对“蜗牛有哪些感觉”这个问题特别感兴趣,由于他们受到成长环境的影响,对蜗牛了解非常有限。特别是之前并没有面对过“蜗牛的感觉”这一类的问题,生活经验显然不能为他们解答这个问题提供帮助。在此情况下,教师应引导他们以人的感觉为参照,作出类似蜗牛有视觉、有听觉、有嗅觉、有味觉、有触觉等假设。然后指导学生通过查资料的方式了解蜗牛的生活习性,亲自去抓蜗牛,并在教师指导下设计实验方案(举一例):取四只健康状况相同的蜗牛平均分成两组放在载玻片上,一组用脱脂棉蘸取白醋,另一组用脱脂棉蘸取清水,观察并记录蜗牛的爬行情况,经过这种探究性的实验让学生对“蜗牛有哪些感觉”有了准确的认识。
(三)分析与论证,并进行总结与交流。
完成实验探究环节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借助对比、分析、综合、概括、推理等思维方法,对所获得的实验资料和数据信息进行判断、选择、分析,作出科学的抽象解释,用科学的语言、文字、图线、图表等形式加以系统化、简明化、概念化,把感性认识上升以理性认识,得出科学和正确的结论,指导学生进行合作交流,使学生完成对知识的建构。
[案例3]
在探究“影响通电螺线管磁性强弱的因素”时,首先指导学生根据教材提供的实验电路和控制变量的实验方法分别测出了在线圈匝数不变时,电流随着电阻的变化而变化的数据。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及对收集到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他们很快就得出结论“当线圈匝数一定时,电流越大,通电螺线管磁性越强。”根据同样的原理,学生也很快得出了“电流一定时,线圈匝数越多,通电螺线管磁性越强。”通过这种探究性实验过程,学生很快就完成了对此知识点
的构建。
二、科学教学中开展实验探究教学实践后的体会
(一)改变教师教育教学观念,重视探究性实验。
在平常的教学中,教师经常会有一种惰性,觉得一个实验过程过于简单或是复杂麻烦就放弃去做。而随着基础教育改革,教师们开始重新审视和深刻认识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多重教学功能,树立“以实验为基础”的理科教学观,积极开展实验探究教学活动。并“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真正让学生自己通过探究学习活动,提高他们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质疑创新能力,提高他们的科学综合素质。
(二)将演示实验升级为探究实验,优化实验构建。
教学过程中,演示实验虽然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提供感性认识,启发积极思维,但学生一般都是处于被动状态,不能主动参与探究。因此教师适当增加探究实验的数量,例如把部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让学生在实践中多思考、勤分析,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取新知识,加强实验探究能力;增设一些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的趣味性实验,家庭小实验或小制作,训练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布置课外实验方案的设计,增加制作型实验和课题研究型实验,以更好地发展学生爱好特长,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从而使得实验构建得到优化。
(三)要善于就地取材,适当增加学生实验机会。
由于学生在动手能力、实验操作技能等方面各有差异,同时也由于实验探究教学需要大量的实验仪器,对此很多学校不能做到应用自如。综合以上部分学生在平时的实验探究学习中,实验数据误差过大,而不能顺利完成,导致对所学知识以及实验操作方法掌握不扎实。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更好地进行探究性教学,任课教师应学会善于利用身边的物品,尽量用一些普通的物品来进行实验,同时再给予学生具体的指导,确保实验能安全顺利地完成。
《化学课程标准》将研究型学习列入课程计划,一个新的教学理念在逐步形成。研究性学习与学科课程是新课程体系的两大支柱,二者相互联系,将达到相互促进的目的。就化学学科而言,化学学科以其实践性、综合性、广泛性、适用性的特点,促进学生对化学学科知识的掌握,从而关注社会、关注生活,提高能力。
高二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掌握一些基本的利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一定的信息占有量,以及跨学科的综合思维能力。在高二年级开展研究型学习与化学学科整合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
指导教师在开展研究性学习与化学学科整合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和挖掘教材中的研究性、探索性因素,全方位、多渠道地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为了保证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充足时间,切实减轻高二学生过重的课程负担,在高二下学期我选择第八章合成材料作为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对象。因为这章教学要求层次比较低,而且全章教学又没有很多理论知识,所以本章不是教学的难点,而这一章密切联系实际和新的科学技术知识,学生非常感兴趣。若是教师按照传统的方法进行讲解,则势必会降低学生学习的兴趣,也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好奇心。这一章还用一定的篇幅介绍白色污染,若只是要学生看看书,肤浅地了解什么是白色污染,而并没有实际考察体验,那么这样的知识也并不丰满,学生的环保意识并没有被激发。
将这一章作为研究性学习的活动进行开展,让学生走进商城、工厂,走进生活,并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带进课堂,互相交流学习,使他们进一步认识到合成材料的重要性,增强对合成材料的亲切感,使学生的学习更有兴趣、更生动活泼。
指导教师首先对将要研究的课题做一些背景知识准备,如讲加聚反应,认识高分子化合物等,当然更重要的是创设探索情境,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让他们想参与、想研究。
在学生有了一定知识准备和心理准备后,提出总课题“认识合成材料”。
研究目标:认识高分子化合物的结构特点和基本性质;了解三大合成材料及新型有机高分子材料的性能、特点和用途等;了解白色污染,树立环保意识。
教学设计:高分子材料无处不在,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及新型高分子材料,在教材中作了一定的介绍,根据教材的特点将学生分为四个大组(按学生的个人兴趣自由组合),分别就以上四个方面进行研究。在每个大组的基础上又将学生分成小组(一般4―5人为宜),就这一研究领域中的某一问题进行研究。
第一步骤,学生根据小组所负责的内容进行开题报告(包括可行性验证,研究计划、方法、时间等),教师进行指导。第二步骤,在图书馆或在互联网上查阅所需资料,做好资料收集。第三步骤,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去工厂、商店实地考察。第四步骤,整理报告,实验研究,做出专题小论文或制作课件、展板、实物标本等,并在课堂交流汇报,相互学习。第五步骤,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指导、总结。
研究成果采撷:各个小组在课堂上进行了汇报,如“塑料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小组的成员一边展示制作的课件,一边介绍塑料的历史、现状(包括利、弊)及对塑料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展望。这其间还给学生介绍一些小常识,现场教学生利用试验方法鉴别有毒塑料和无毒塑料,学生积极响应,纷纷要求上台演示,课堂上出现预约的气氛。
“生活中的合成纤维”小组的学生以网页的方式向学生展示合成纤维的来历、纺织纤维种类、常见衣料成分及特性等,给学生介绍一些洗衣常识,鉴别化纤衣料的方法,最后将自己制作的不同纤维实物标本展示给学生看。
“白色污染”小组的组长像专家一样向学生介绍白色污染的概念、来源、危害及目前治理白色污染的技术,还给学生展示他们到白色污染严重的区域拍摄的照片。
在每一组汇报之后,其他小组都可以提问,最后进行评价和总结。
在这样的课堂上、这样的教学中,与以往的传统教学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学生的能力得到锻炼和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得到更好的发挥。
一、建立课题组,确定研究课题
课题组从高一年级产生,原则上自愿报名,由有兴趣且有能力的十五名学生组成,并选出一名组长作为负责人,组长一般由具有组织和管理能力的人来承担。因为高一下学期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经济方面知识,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社会生活中选题。教师在该环节中最主要的工作:一要当好“记录员”,尽可能把学生提出的各种课题记录在案;二要当好“裁判员”,在认真听取学生对各课题充分论证基础上,发表自己的观点,挑选其中有研究价值和可行的课题;三要当好“规划员”,根据学生观点的相似性,把学生分成若干个课题研究小组。在这一阶段,学生经过一定的时间通过报刊、电视广播、自己的生活环境等多种方式获得许多值得探究的课题,通过思考提炼出来,形成一个个问题或观点,为选择研究性学习课题奠定了基础。如对青少年违法犯罪研究;中学生消费面面观;中学生上网情况的调查与分析,从“五一”、“十一”黄金周看当地旅游业的开发;从超市的兴起看地方经济的发展等等。在选题问题上,我十分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鼓励他们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确定自己熟悉的感兴趣的课程进行研究,因为只有以学生自主选择为基础,辅之以教师的指导和评估的正确选题,才能保证学生在研究性学习全过程中始终处于亢奋状态,使整个学习过程充满活力和希望。所以我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多次召集课题组成员进行理论研讨,凭着易操作、感兴趣、信息流量大的原则,最后确定“从芝英超市的兴起看地方经济的发展”作为本次研究的课题。
1.课题的由来
芝英街道位于美丽的华溪江畔,离永康市区14公里,在330国道边,风景优美,交通便利。芝英街道管辖范围53.3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7952人,有78个行政村,三个工业园区,大小厂家1500多家,流动人口约为2万。近几年,随着芝英民营经济日益发展壮大,其产生的环境效应和产业效应有力地增强了客商的投资信心,吸引了大批客商来投资。给芝英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活力,而各厂家、商家要抢占市场,拥有自己的消费群体,就使出浑身解数,在芝英街道的一些重要地带兴办了大大小小的17家超市。我们课题组认为这些超市的兴起对消费者的消费观念及对芝英经济的发展都有重大的影响,因而有必要进行研究。
2.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参与文献查阅、社会调查等活动,其目的是让学生在实践中去发现和研究问题,体验和感受人生,从而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课题组成员走遍了芝英的大街小巷,对芝英超市作了全面的调查与分析,共同探讨了芝英超市兴起的原因、超市的经营理念及管理体制、超市面临的竞争压力及存在的问题,为今后超市的发展提出了许多合理化的建议,从而规范超市的管理,引导消费者合理消费,这对芝英经济的发展乃至整个小康经济的发展,都具有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二、制定研究方案,开展实践活动
研究性学习过程一般分为选题、开题、研究、成果展示四个阶段。选题是第一阶段的中心任务,是研究性学习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和基础。确定“从芝英超市的兴起看地方经济的发展”课题后,首先,我将课题组分成四个小组,如芝英超市的“概况组”、“管理组”、“弊端组”、“建议组”,每个小组由三至四人组成,各小组成员之间分工必须明确,如对资料的整理、论文的撰写等都需要有专人负责,才能使课题得以顺利进行。然后,我召集研究小组成员集中讨论制订具体的研究方案,制定具体的实施计划,开展课题研究的实践活动。
1.举办各类研究方案的辅导讲座
由于学生刚刚接触研究性学习,对其了解不深、知之甚浅。为了推进研究性学习,我特地给学生开设“科研方法专题讲座”,系统地向学生讲解“如何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如何收集和处理相关资料信息”、“如何撰写论文或研究报告”、“如何开展问卷调查及实地调查”等方面的知识,让学生了解研究性学习的基本常识。此外,。我还聘请了政府、工商所或税务局的有关人员到学校举办“地方政府管理经济的办法与途径”、“超市的兴起与居民生活水平的关系”、“地方政府对超市的管理”等讲座。通过这一系列学习活动,激活了已有知识,获得了新知识,为下一个环节做好了准备。
2.课题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开展研究性学习,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研究课题选定后,教师就要指导学生探究问题解决的策略和具体办法。而课题研究的方法很多,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根据问题的性质特点,灵活选用,综合运用,扬长避短,生动活泼地开展课题研究。我在实际教学中,主要指导学生采取文献法和调查法。
文献法。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去阅读、研究相关的历史文献和报章杂志,在众多的信息中去比较、鉴别、判断、取舍,使学生得到启发,受到教育,开阔视野,探求新境。在这一环节,教师的主要工作就是根据学生所确定的研究性课题,帮助学生查找参考文献和参考书目,指导学生阅读文献资料,进行研究。当然,在网络社会日益发展的今天,我们还要指导学生学会借助网络工具,查阅参考文献。这样就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学习研究、探索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本课题“概况”小组成员利用课外时间查阅了大量的相关资料,并利用收集到的材料进行课题论证,使其更具说服力。他们查找了各村老年会里珍藏的村谱、永康志、乡土教材记载等,来论证芝英具有悠久的历史、优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及近几年民营经济的日益壮大,吸引了大批客商来投资,正由于拥有这样庞大的消费群体,各厂家、商家把投资目光锁定芝英,兴办了像“金都”、“华联分店”等一些大型超市,超市的繁荣促进了一方经济的发展,而芝英经济的发展,对永康经济乃至浙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从而明确自己所要研究问题的社会意义和价值,为课题的学习研究注入了强大动力。
调查法。实施社会调查是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第一步。社会调查具有开放性、探索性和实践性,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这一环节,教师的主要工作有三:
一是教师要指导学生搞好调查方案的设计。调查方案要实用,要有一定的弹性,应包括调查目标、调查对象、调查内容、调查方法、调查区域、调查人员的组织分工及可能出现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措施等内容。“从芝英超市的兴起看地方经济的发展”的调查方案,其调查目标是通过调查把所学的商品、价值规律、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生产与消费的关系、经营者的素质等知识应用于实际,并在应用中提高能力,获取新知识,培养创新精神,认识到人民生活水平在改革开放中提高,国家在改革开放中富强;调查对象是居民、超市老板、销售人员、芝英税务所、工商所等;调查内容是超市销售商品的品种、质量、超市的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今后发展方向等。调查方法是上集市与他人交谈,进行问卷调查,走访各超市老板,进行实地调查。调查后要指导学生进行科学地统计和分析,从中获取有利于研究问题的有效信息。二是教师要做好社会调查路线和地域的查看和协调工作,并与社会调查对象取得联系,使其理解、支持和配合学生搞好社会调查,同时要教育学生讲文明礼貌,注重安全与效率。如本课题的“管理”内容,小组成员到“金都”超市调查时,受到超市老板的热情欢迎,有问必答,向他们介绍了超市的经营理念、管理体制、营销手段等,叫学生到学校、社会上多宣传,还给了他们一些有价值的资料,学生们十分高兴,也增强了调查的信心。三是教师要指导学生对获得的丰富的文字和数据资料进行深加工,运用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思维方法,从中获取有效信息,并对实际工作提出切实可行的具体建议。如本课题“建议”小组成员通过对芝英超市的全面调查,认为超市要发展,要有更好的效益,就必须:一要创新管理,引导超市管理者打破家族式的管理模式,提高管理人员整体素质和管理水平;二要打造品牌,进一步提高商品的科技含量,创精品,创名店,提高市场竞争力;三要提倡诚信。“诚信”不仅仅是一个商家的生存理念,更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内涵,而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商家创市场难,保市场更难。因此,商家应树立并保护“诚信”意识,时时刻刻都不可以放弃“诚信”;四要扩大规模。经营者要加强连锁经营,向大中型超市发展。这些合理化的建议得到了各超市老板的充分肯定和重视。
三、撰写小论文,展示研究成果
小论文,是体现和反映研究性学习成果的重要形式。学生撰写小论文是一项综合素质训练,教师要指导学生以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态度来撰写小论文,学生对自己所收集的各种信息,对在社会调查中所获得的各种材料、结论,要按照“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原则进行鉴别、取舍,然后按其内在逻辑整合成文。由于许多学生刚刚接触研究性学习,不知道该怎样撰写小论文,所以教师首先要安排一些专题讲座,向学生介绍论文的写作结构、写作方法、写作内容等,同时,要召集课题组会议,由各研究小组对自己所研究的部分内容进行总结、交流,再由课题组的组长综合各小组成员的意见,确定一个写作能力和研究能力较强的同学执笔完成论文。这样就给学生提供了一种小组相互协作,依靠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完成课题研究与总结的机会。小论文写成后,要邀请老师,组织学生,进行论文答辩,并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学术交流。课题组历经半年的时间,在完成论文后许多同学深有感触地说:“通过研究性学习,我们学习到了许多平时在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而且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得到印证和丰富,体会到了做一件事的艰辛与快乐,也认识到了互相帮助、团结一致的重要性,虽然这只是我们的初次尝试,但更重要的是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和领悟,从而捉高了我们的组织管理能力、合作学习能力……”。
总之,在政治课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离不开教师的精心设计和引导。有了教师的指导与管理,才能确保研究性学习的可行性、可操作性,才能让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越好,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积极性就越高。所以要设计出一个科学、合理的研究性课题,对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要始终以引导者、参与者和促进者的角色参与到学生的研究活动中去,要求救师要加强理论教学与指导实践相结合,使自己成为“研究型”教师;要求教师要博学多才,既要精通学科知识,又要对其他邻近学科关注和了解;要求教师要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点拨和督促,组织灵活多样的交流研讨活动,不断提高政治课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冯新瑞.研究性学习在学科教学中应用的探讨.课程・教材・教法,2002(5).
[2] 叶澜.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教育研究,2002(10).
[3] 刘焕林.研究在社会调查中进行.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3(7~8).
论文摘要:学生提问是课堂参与形式中比被动回答更高层次的认知活动。本文介绍一项对中学英语课堂学生提问现状的调查和分析的行动研究,以及引导学生由消极被问走向积极提问的具体做法。
一、引言
课堂提问对于课堂教学具有积极的意义。学生提问是课堂参与形式中比被动回答问题更高层次的认知活动(cognitiveinvolvement),国外的研究都证明了这种认知活动的作用和价值,并积累了一定的文献。VanDerMaj,Dillon(1994)认为,学生提问能够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口语表达能力、读写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国内研究者(宋振韶等,2004)认为,学生课堂提问有助于促进思维和良好个性的发展;促进交往能力的发展;促进知识的获得和巩固;提高学习兴趣和动机;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形成健康的行为方式。
在笔者任教的高中一年级两个班中,英语课堂上学生提问的积极性不高,多数学生用中文提问,提问的质量也不高,英语使用的频率较低,且使用英语提问的形式单一化。女学生提问次数少,男学生提问较积极主动。一部分学生喜欢提问,其余的学生几乎从不提问。平时提问的学生成绩明显高于课堂上沉默的学生。研究和推动学生提问是搞好英语课堂教学的重要课题。
二、调查方法及结果分析
(一)观看分析课堂录像
为了弄清课堂上学生提问不积极的原因,笔者进行了调查研究。基本做法是:请人对两个班的英语课堂进行现场录像,然后笔者反复观看,发现教师话语占据了课堂大部分时间,而且主要是以提问形式呈现。课堂上45分钟,教师话语占了28分钟,其中l8分钟用于提问。学生向教师提问很少,学生之间提问根本没有出现。
(二)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
笔者对两个班95名学生就英语课堂学生提问的必要性和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对学生不提问的原因进行了访谈。问卷调查显示,两个班中78%的学生认为英语课堂上学生提问很有必要,22%的学生认为英语课堂上学生没有必要提问。69%的学生认为英语课堂上学生不敢提问、怕提问的情况比其他科目更普遍。个别访谈显示,学生认为英语课堂上不敢提问有外界的因素,如教师、同伴和课堂气氛;也有自身因素,如心理、观念和行为能力。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性格因素:内向、胆小、害羞,占学生总数的l8%。
2.兴趣因素:不喜欢英语、对英语缺乏兴趣,占学生总数的15%。
3.行为因素:没有提前预习,占学生总数的11%。
4.知识因素:不知道怎样提问,尤其是用英语提问感觉很吃力,占学生总数的12%。
5.能力因素:理解力差,占学生总数的9%。
6.习惯因素:没有提问的习惯,占学生总数的10%。
7.教师因素:教师的消极性反馈,占学生总数的l8%。
8.性别因素:女学生多数比较腼腆内向,问题不多,男学生相对比较活跃,占学生总数的7%。由此可见,英语课堂上教师的因素和学生本身的个性对学生提问意识的影响比较明显。
三、干预措施
针对以上调查和分析,笔者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英语课堂提问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课堂教学进程应该由教师来把握。课堂提问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引导教学进程方向的作用。对不利于学生提问的因素进行干扰,引导学生由消极被问走向积极提问。学生不是一开始就善于提问的,提问也是一种观察学习的结果。教师的提问方式主要以开放式问题为主,以便让学生不断地探讨并提出疑问。通过对教学语言的调整和优化,激发学生的提问意识,尤其是用不断变换的英语语调和语速引导学生敢问、会问。只要学生参与了课堂提问,教师就及时给予反馈,尤其对成绩差的学生的提问。此外,不仅用“YESorNO”反馈,而且引导学生讨论同学的提问,最后进行积极的总结和补充。对学生课堂提问着重评价其提问的技巧和行为,不对学生的思维品质和个性特点加以评价。
(二)丰富课堂提问的模式。英语课堂提问一般是“教师提问一学生回答一教师再提问学生再回答”的单一模式。这种模式不能使学生的提问意识和主动思考能力得到提高和锻炼。笔者采用学生感兴趣的英语材料,如英文电影和歌曲等视听材料,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在看完电影和听完歌曲后,让学生设置与材料相关的问题,写在纸条上供同学之间互相提问并讨论,对于很难解决的问题,教师进行临场指点。为了鼓励学生提问,还在教室里设立问题园地,让学生将自己的疑问在园地上,向同伴征集答案;还制作了一个问题箱,让不善于表达的内向的学生也有机会提出问题,并鼓励其他同学积极对问题箱中的问题进行解答。对于比较难的问题,教师整理后再拿到课堂上分小组,互动解决。
(三)开辟课外提问的渠道。在每次英语课后,让学生将学习中的问题通过电子邮件发送到教师邮箱,教师一一进行解答,对于有价值或频率比较高的问题则每周用一节课的时间进行现场解答,并引导学生相互讨论。
四、结果评价
通过一个学期的实践,两个班级的学生自主提问的积极性有了明显的提高。大多数学生渐渐地克服了在英语课上怕提问的心理。性格内向的学生即使课上不对教师提问,也会参与学生之间的互相提问与讨论。这种善于发现问题和讨论并解决问题的提问使得两个班级的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也越来越强。课堂的气氛比较活跃,学生开始由被问者向提问者转变。
[关键词]小学科学 探究实验 实效性
探究实验的主要特点是学生亲自收集和获取实验现象和数据,在实证的基础上进行逻辑推理和思考,联系自己的经验和有关的理论,作出判断和结论;通过交流、讨论、辩论和再思考,逐步建立起对科学概念的理解,而不仅仅是依靠讲授来接受科学概念。要想切实提升探究实验的实效性,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我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1有效的备课是提高探究实验实效性的坚实基础
教师在备课时应想清楚这节课到底想干什么,怎么去做。一节课只有40分钟,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有若干个环节,要想在40分钟里获得最大限度的效益,则需要对教学过程进行科学设计,对40分钟合理分配,尽量避免无效时间,避免无效环节,让目标落实步步为营。
1.1吃透教材 钻研学生,找准探究重点
在教学中,教师的教要依赖于学生的学,学生的学要靠教师的教,教师在备如何教的同时,更要注重备学生怎样学,了解学生的学情和他们的思维方式。“前概念”对学生掌握科学概念的重要性使得科学教师在备课时要去了解学生的原有知识状况,而实际上很多时候,学生的想法会出乎我们的意料,学生前概念的水平以及暴露的一些问题,正是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所在。
要了解学情,本班的学生接受程度是哪些,哪些问题是大部分的学生能回答的,哪些问题只有个别的学生能回答出来。如此考虑的话,能兼顾班级中不同等级的学生,给优等生发挥的空间、给学困生逐步向上的阶梯。每个人的知识经验、生活环境和认知水平等都不尽相同,教师备课时也要预设到课堂中学生可能会出现的各种状况,并思考好对策,提前做到心中有数。
要充分把握教材,紧抓重难点,围绕重难点展开,将本课的基础知识落实到位,能不讲的不讲,能让学生自己思考的,教师不代讲,将课堂时间花在真正有用的知识能力的训练上。在备课过程中,可以在脑海中想象班级中的学生对于这个问题会怎样回答,预设答案,与课堂中真实的场景进行比较,那在课堂上的反映,解决问题会更加的得心应手。
我在第一次上教科版《沉和浮》单元第五课《浮力》时,由于没有吃透教材,没有备足学生的学,遇到了麻烦。第一个活动是“感受浮力”,学生感受完浮力之后对书本上的“当泡沫塑料块静止浮在水面时,它受到的浮力等于它受到的重力,且方向相反”这句话无法理解,他们认为不是应该浮力大于重力泡沫塑料块才浮在水面上的吗。一来二去,我花了很多时间去解释为什么是浮力等于重力,结果学生还是无法理解,还导致在进行第二个活动“测量泡沫塑料块受到的浮力”时,没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讨论制定“测量浸入水中的泡沫塑料块受到的浮力大小”实验计划。这一课的知识非常抽象,也很难理解,虽然我课前准备了许多的问题来引导学生,但是学生的思维跟不上老师的教学,无法理解为什么浮力等于重力加上弹簧测力计的拉力,使学生的学习非常的被动。第二次上课时,我预设了许多种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也制定了相应的对策,当学生没法理解浮在水面上的泡沫塑料块受到的浮力等于自身重力时,我用拔河比赛来帮助学生理解,两个方向相反的力气在拔河,当两边力气一样大时,物体(拔河时中间的红领巾)就静止不动了,如果有一边的力气稍微大一点,那么这个物体(红领巾)就跟着它走了,这样深入浅出,学生很好地理解和接受了,对于理解第二个活动中“浮力=重力+拉力”也有很大的帮助,使得整体教学过程非常流利,学生的学习也变得很主动。
1.2把握探究关键,精简探究活动
对于一个主题,教材中往往安排两三个探究活动,一个活动有时还要二次探究三次探究,因此,找准探究关键,删繁就简,避免无效环节是进行有效探究的重要策略。
我在执教《空气的热胀冷缩》这一课时,教材安排了两个探究活动,第一个是仿照水的热胀冷缩装置,在空平底烧瓶口塞上塞子,中间穿一根玻璃管,然后在玻璃管中间留一段红色水柱,放到热水中观察水柱的变化;第二个是空锥形瓶口套上气球放到热水杯中观察气球的变化。经过课前实验,我发现第一个实验管子中留一段水柱难度较大(玻璃管较粗,受重力作用水易流下来)。于是我决定放弃第一个而保留用气球的那个,另外我还加了一个“喷泉”实验,实验现象更明显,效果更突出,同时这个实验和锥形瓶气球装置并不是完全平行的,而是有了一个小小的梯度,学生都表现出了较高的兴趣。
2激发兴趣,让问题成为有效探究的起点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探究源于问题,有问题才会引发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科学问题,是有效探究的前奏。因此,在科学课堂中,必须精心设计,让问题成为有效探究的起点。
导入是关键。好的导入如同路标,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导入应该开门见山,简单流畅,直奔主题,有时可以带点神秘色彩,学生会更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遇到感兴趣的事物时,总会充满好奇,产生质疑,并会想尽办法去深入学习探究。
五年级下册《热》单元第二课《给冷水加热》,我用问题引入,“等体积的冷水和热水有没有轻重?”“谁轻谁重?”
引发学生思考,难道冷水和热水还有轻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把装有冷水的密封袋放入到热水中,实验现象出乎学生的意料,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探究欲,为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做好了铺垫。
Abstract: With the advance of the development of quality education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educati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curriculum integration as a new mode of teaching is increasingly a concern of teachers. Integration experts and scholars have a lot of theory, research and the integration of practice of the discipline-specific theory and implementation strategy is not enough in-depth and comprehensive. This article will focus on exploring the mode of the type class integrated IT and junior high school physics to be explored, and the provision of teaching practice case for your reference.
关键词: 探究性学习;信息技术;压强;教学设计
Key words: inquiry learning;information technology;pressure;instructional design
中图分类号:G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4-0233-03
0 引言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和人才机制改革步伐的加快,以知识为核心的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尤其是信息技术引入教学以后,普遍呼吁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来取代,于是信息技术环境下科学探究式教学以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应运而生,并且日益成为当今物理教学模式的一种主流,新的课程改革把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整个教育改革的灵魂,重点在于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并将探究性学习置于突出地位。信息技术环境下实施探究性教学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大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问题”中思考,在“探究”中创新,使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得以充分体现。笔者对信息技术与物理探究型新授课的整合模式做了一些探讨。
1 探究性教学法的内涵
探究式教学法(Inquiry Teaching),又称发现法、研究法,是指学生在学习物理概念和原理时,教师只是给他们一些事例和问题,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观察、实验、思考、讨论、听讲等途径去独立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方法。它的指导思想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觉地、主动地探索,掌握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研究客观事物的属性,发现事物发展的起因和事物内部的联系,从中找出规律,形成自己的概念。在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自主能力都得到了加强。是物理教学一种核心的教学方法。
信息化是二十一世纪的标志,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思维的创造性工具。
多媒体是信息技术一项教学工具(Learn from IT),能够把各种技术手段完美地融合到课程之中,届时计算机演变成为真正的教学工具,教师最主要的任务不再是空洞的讲授与繁琐的实验,而是如何应用现有的各种现代手段的优势发挥出来,进行学科教学。
2 多媒体应用模式
在多媒体应用于脚下的研究中,教学模式的研究可谓重中之重,是研究与实施整合的重要环节,教学模式又称教学结构,简单地说就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所建立的比较典型的、稳定的教学程序或阶段。它是影响教学的重要因素,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3 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
一个完整的教学模式包含具体的操作步骤,信息技术作为教学中的要素,应该对教学起到媒介辅助作用,因为探究学习的教学模式不仅关注学生“知道什么”,更关注运用信息技术“让学生自己探究动手”方面下功夫,通过学生主动探究,亲身体验促进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动态建构”,下面是教学模式结构图。
下面提供九年级物理教学“压强”一节教学案例。
4 教学案例
4.1 创设情景,导入课题 课题导入是一节课的开头戏,导入的首要任务是使学生对与教学无关的活动得到抑制,迅速投入到新的学习中来,并使之得到保持。运用信息技术在此环节的作用是现生活情境,目的是使学生有亲临其境的感觉,以激发学习热情,形成跃跃欲试的心态。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引入情景:①播放一段风光片:金色的海滨,松软的沙滩,人们的身后是一串串大小不等、深浅不同的脚印。(图2)
②让学生同时观察视频说出它们有什么特点?
通过观察和体验,提出自己想知道的问题,如:
问题一:沙滩上为什么会留下脚印?
问题二:脚印的深浅为什么不同?
问题三:打针时,为什么会感到疼痛?
问题四:什么样的书包带感觉更舒服一些?……
教师引导:既然上述现象都是由于压力在物体上产生的效果不同引起的,那么现在,压力作用的效果跟哪些因素有关?
【设计意图:运用信息技术之所以创设这样的教学情景,一是帮助学生消除压力都是由重力产生的、大小总等于重力的误区;二是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感受压力的存在与作用效果的不同;三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4.2 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获取新知识的过程应该是学生经历探究发现的过程,在新课程理念下,让学生“探究”是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物理教学来说,主要包括经历概念的建立过程,经历规律的发现过程,经历方法的探究过程。探究实验是学生经历过程的根本保证和最基本的活动形式,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动手实验是中学物理教学的重要一环。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实验是物理实验教学的特点,学生探究实验不仅可以让学生记住某些相关结论、探究步骤,而更为重要的是能够使学生透彻理解并且完全掌握产生结论的过程。在普通物理课堂的探究实验中,由于受到常规实验仪器本身的限制,实验效果常不如人意。而通过多媒体技术模拟实验软件的辅助,模拟一些重要的,但在现实实验环境下难以完成的一些物理实验,则可弥补常规实验仪器的不足,提高物理实验的演示效果。(图5-9)
本环节信息技术是运用东师理想的物理虚拟实验平台,本平台根据课型,提供各种课堂教学软件,这些软件大部分是素材的形式,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实际需求组合使用的课件。例如:压强模拟实验就有两种不同形式的素材可选,学生可以根据兴趣探究实验。目前,用于课堂教学的课件多是基于PowerPoint、Flash等软件制作而成的,便于教师根据需求修改操作。(图5-9)
引导学生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与受力面积大小有什么关系”的实验,确定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经讨论,明确实验方案:让受力面积一定,研究压力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的关系;让压力一定,研究压力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的关系。
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压力大小,受力面积;――实验变量。
思考:如果同时改变两个实验变量导致实验结果发生改变,能否确定是哪个变量引发的实验结果的改变?
大胆猜想:应该怎么做?
总结得出:当有多个实验变量时,让一个变量发生改变其他变量保证不变,看实验结果是否因此改变。――控制变量法
学生相互切磋,合理分工,共同实验,探究发现。分析归纳,得出结论。最后各小组边演示边讲解,相互交流、取长补短。
学生得出结论:当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显著;当压力大小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显著。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体验“探究实验”的乐趣。同时培养学生的归纳分析能力,运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及语言表达能力】
4.3 温故知新,建立概念 学生掌握新的概念,应该从已有的概念入手。因为新知是在已有的知能基础上建构起来的,一个人只有把自己所具有的知识和方法有机地整合在一起,才能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已有的旧的概念既能抓住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概念的构成要素、概念的本质特征、与相近概念的区别和联系,又能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物理概念来分析、解决有关的物理问题,在运用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形成自然记忆,促进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充分暴露概念理解中的误区,及时组织学生解决存在的问题,纠正误区,完善认识。
提出问题:观察下面的画面思考大象和芭蕾舞演员谁对地面的作用效果明显?当压力大小与压力作用面积都不同时,应该如何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
引导学生回忆之前学过的知识:当一只猎豹2分钟跑4800m,一辆汽车2小时行120km,比较它们谁跑得更快?――通过比较速度即单位时间内行驶的路程用类比的方法:我们通常选择用单位面积上的压力,来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压强的定义:我们把作用在物体单位面积上的压力叫做压强;用英文字母P表示 压强定义式:P=F/S 国际单位:1N/m2=1Pa
【设计意图:利用图片情景将速度的概念与压强概念进行对比,运用类比的方法找出压强的公式和单位。】
在这个过程中,信息技术解放学生的双眼去观察,解放学生的双手去实验,解放学生的大脑去思考,解放学生的嘴巴去交流,使他们可以无拘无束地尽情发挥,充分感受科学探究的乐趣,领略探究过程的美好与和谐,体验探究问题成功时的喜悦,呈现出一种开放的、自主的学习格局。
参考文献:
[1]韩晓红.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高等理科教育,2005(02).
【关键词】可行性研究 问题 措施
一、项目投资决策的可行性研究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项目投资决策的可行性研究作为一个法定程序在我国各类项目的投资活动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对于减少在国内外工程建设项目投资中的“钓鱼工程”,杜绝“拍板工程”,有效控制投资,保证科学决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出现一些突出问题:
1.可行性研究的深度不够,质量不高,不能满足决策的需要。
2.不重视多方案的论证和比较,可行性方案单一,无挑选余地。
3.调查研究浮浅导致项目投资收益的计算失真。
4.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对内缺乏独立性、公正性和客观性。
5.研究分析中不注重对敏感性问题和风险因素的分析。
6.投资单位重咨询轻评估,追求可行性研究报告评估过程的高“通过率”,造成不小隐患。
二、解决对策
1.健全项目投资决策可行性研究的咨询机构
为适应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我国勘察设计及工程咨询单位必须实现两大转变:一是改企转制,由过去的隶属于部门的事业单位,转变为独立的市场竞争主体,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二是转变经营机制,由过去局限于特定行业开展单一业务的职能型机构,转变为面向投资建设全过程服务、按照市场机制进行的社会中介机构。在当前加强工程咨询勘察设计企业内部改革,努力提高队伍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外国工程咨询设计机已进入中国市场,这就要求我国工程咨询设计单位要勇敢地走向市场,使科研与设计工作上一个新台阶,转变观念、加强管理、增强技术人员的责任感。设计是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桥梁,图纸上每一条线、每一个点和数字都代表着技术责任和一定数量的资金,设计质量的优劣与工程建设有直接的联系。科研要以质量控制为核心,对项目的规模、建设标准、工艺布局、产业规划、技术进步等方面应实事求是地科学分析。从事科研的人员要真正树立为国家、为项目建设业主服务的精神,熟悉国家和地方对项目建设的有关法律、政策、规定,准确掌握有关专业知识,不断学习新技术,真正做到科学、独立、不受任何干扰地把握好产业的发展方向,提高科研的深度和质量,为社会提供质量精良的产品。
2.进—步提高对科研作用的认识
大量国内外投资项目建设实践证明,即使耗费一定资金进行的科研证明项目不可行,也胜于不做科研就盲目进行项目建设投资。对项目整体效益的影响而言,项目前期进行的科研其费用投入较少,项目的主要投入在施工阶段;项目前期科研对项目生命期的影响却最大,稍有失误就会导致项目的失败,产生不可挽回的损失,而施工阶段的工作则对项目生命期的影响很小。可见,项目前期科研工作对投资的影响有多么重要。
因此,不断提高对投资项目科研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认真扎实地做好投资前期的研究论证工作十分必要。科研作为一种科学的方法,在投资决策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宏观上讲,科研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从微观上讲,科研关系到投资项目的成败,企业的成败。从发达国家的实践来看,科研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投资决策手段,所有的投资项目都要进行客观、公正的可行性研究,通过科研来取舍项目。
3.改革经济体制和项目管理体制,增强主体宏观经济效率意识
要加强经济体制改革,培育完善的市场,疏通生产要素各流通环节,使生产要素能够自由、迅速流动,使整体生产要素与局部生产要素的流动突现出来,使人们意识到项目分析,如果忽视宏观经济资源配置就会失败,建立一套财务效益与国民经济效益并重的项目管理体制,在“四大体制”尤其是“项目法人负责制”中,加入项目参加者对项目国民经济效益负责的内容,确立其法律地位,把项目国民经济效益纳入项目分析、审批、实施和验收等项目管理环节中。
4.探索项目科研的方法,制定相应的行业标准
建立对拟建项目科研内容进行审计的制度容,包括经济分析的方法和评价指标,做到完善项目分析和验收规范,突出经济分析和国民经济效益。在项目分析规范设计方面,要改变目前只规范性分析结论,以财务分析和经济分析结论为基础,主要以经济分析结论为依据。在项目验收规范设计方面,要设立和完善考核项目国民经济效益的指标,明确项目验收时应考核项目国民经济效益指标的达标情况,以促使项目主体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重视项目国民经济效益。
国内曾有不少人认为,搞了投资项目科研,又做了项目评估,前期工作就算做到家了。实则不然,借鉴国际上的经验,其实还存在一个对投资项目科研结论进行再审计的问题。这是投资项目财务分析,不规范经济分析的做法,国家有关项目分析的文件中要增加经济分析内容。
5.决策支持
决策是项目审计管理关口前移进行决策控制的最后一个环节,放弃或忽略这个环节都有可能给拟建中的投资项目带来隐患。
Abstract: Curriculum system is an important link in postgraduate training, especially for cultivating innovative talents under the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cooperation.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necessity of personnel training under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cooperation, analyzed five key factors for innovative curriculum system settings, including training target, course characteristic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curriculum function, optimization and adjustment of curriculum structure, implementation and evaluation of curriculum system.
关键词: 产学研;创新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Key words: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cooperation;innovative;personnel training;curriculum system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04-0260-02
0 引言
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是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以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竞争,归跟结底在于创新人才、高新科技人才的竞争和争夺。而这些竞争的压力,最后都传递到教育发展与人力资源开发上。因此,迎接知识经济挑战,改革和完善人才培养尤其是高层次人才的培养非常必要和紧迫。培养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从体制改革、机制完善、人才培养等多方面努力,产学研合作教育正是创新研究生培养的重要途径[1,2]。本文以重庆理工大学国家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的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为研究和实践对象,从加强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与重庆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结合起来等方面入手,为高校产学研一体化的研究生教育培养提供坚实有力的教学支撑体系。
1 产学研人才培养必要性
我国《高等等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2006-2020》中明确指出“要以构建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为突破口,形成有利于推动自主创新的良好环境,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奠定科技体制基础”。近年来,我国在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实践活动,但由于起步较晚,总体上还处于探索阶段。如何建立一个共赢的、可持续的产学研结合研究生培养模式,实现既定目标,还需要深入研究。在产学研结合的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高等院校应当怎样将“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思想融入到研究生培养全过程?而影响产学研结合的研究生培养的因素有很多,如招生过程中的生源,培养环节中的课程设置与教学,科学实践过程,论文选题和研究,贯穿整个培养过程的导师指导制度以及校企结合培养的环境与氛围等[3]。
2 课程体系几个关键因素
课程体系设置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关键在如何体现“创新”,如何在产学研背景下创新?本文认为创新型课程体系的设置需要从培养目标、课程特点及影响因素、课程功能、优化调整课程体系结构、课程体系实施与评价机制五个关键因素:
2.1 培养目标 我国目前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在培养目标上很模糊,使学生在理论知识和科学研究方面缺乏孕育创新精神的意识。所以,创新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现必须为研究生培养确立一个明确的核心思想,即是培养目标[4]。
2.2 课程特点及影响因素 课程体系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体系”,而是处于一定的环境之中,并与相关因素相互影响与作用,共同服务于整个研究生培养过程。不同培养模式的研究生教育,其课程设置与教学方式也有所不同。
2.3 课程功能 课程结构是课程内部各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方式。课程功能是某种特定结构的课程在与外部环境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功效和作用。课程功能可以比较灵敏地反映各种外部条件(社会发展、知识的增长和学生的成长等)的影响,并随着种种外部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变化。课程功能的变化必然导致课程结构的改变,而改变了课程结构又能更好地促进课程功能的发挥。
2.4 课程体系实施与评价机制的探索与实践 课程实施方法与评价机制对实现课程的作用有重要影响。课程实施方法将直接影响学生对课程的接受程度,而通过合理的课程评价不仅可以确定课程的效果,可以发现课程实施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还能不断地促使课程体系中的相关知识与环节及时、灵活的调整,促进课程体系的不断优化,从而使之有利于学科发展、满足社会需要和大量创新人才的培养。
3 应用与实践
重庆理工大学多年来一直坚持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积极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革探索与实践,一直坚持“教学、研发、产业”三者统一的教学理念,强调应加强研究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鼓励研究生积极参加创新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5]。
我们在制定本学科人才培养方案时,首先从研究人才培养目标着手,通过对我国各高校(特别是重庆各高校)现有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调研分析,为产学研结合的研究生培养课程体系设置确立核心思想――掌握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相关领域方面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对本学科所从事的研究方向及其有关技术领域有较深入的研究,具有从事本学科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和必要的社会实践经验,具有及时更新知识和调整知识结构的能力。第二,通过探讨研究生课程体系的特点与影响因素,建立影响因素模型。明确以随机过程、矩阵论、现代通信理论、数字信号处理与实践为专业基础课,涵盖本学科信息与通信两个方面,再从信息获取与信息处理技术、信息智能分析技术等相关研究方向上形成自己的方向课程群。第三,结合企业和社会需求,进行研究生课程功能分析与研究。课程功能可以比较灵敏地反映各种外部条件的影响,并随着种种外部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变化,课程功能直接影响课程结构,课程功能的变化是课程结构改变的依据。本学科课程体系为适应企业和社会需求,一般三年进行修订,尤其对一些技术发展变化很快的课程进行微调大纲中教学内容,如无线传感网络、可编程片上系统等课程。第四,产学研结合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强调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因此,在课程体系设计中需要提高企业、学生的参与度和满意度,将企业认为必须掌握的专业知识纳入核心课程体系,使课程功能与课程体系结构二者之间得到最大的优化与整合。最后,通过课程实施方法改革与评价机制的完善,在实践中检验课程体系设置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不断对课程体系中的相关知识与环节进行调整,促进课程体系的不断优化,从而使之有利于学科发展、满足社会需要和大量创新人才的培养。
4 结束语
大学聚集了丰富的智力资源,集中了一大批优秀的科研团队和先进的实验设备,同时也积淀了大量的学术成果,只要具备了一定的政策支持以及外部经济环境,大学就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而这种能量的释放主要是通过大学的主要功能之一――人才培养来表现出来,尤其是通过高层次人才――研究生的培养,才能最大发挥这种能量。而对于研究生人才的培养主要也通过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来实施,通过与产学研紧密结合,才能培养出满足市场、企业、社会需求的创新人才,才能实现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这一宏伟目标。
参考文献:
[1]汪兰芳.产学研一体化及其对地方高校科技发展的促进作用[J].科技创业月刊,2005(4).
[2]马廷奇.产学研合作与创新人才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11(6):44-46.
[3].坚持产学研一体化,增强自主创新能力[J].求是,2006(9).
[4]施菊华.产学研合作教育视域下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2012(3):180-182.
[5]刘叶,邓成超. 构建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长效机制――以重庆理工大学为例[J].中国高校科技,2012(1):49-51.
――――――――――――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改;高考题型
考试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测试,尤其是高考,可以说是决定学生以后命运的一个转折点。近几年,由于新课改的实施,对考试的题型也有了一些新的要求,想要很好地测试新课改实施后的效果,就要制定一些相应的考题。对于之前的高考题型我们要择优进行选取,好的地方进行完善,不好的地方直接删去或改变题型。
一、新课改对题型的影响
1.题型具有时代性
课改后的语文教材,很多内容都跟上了时代的脚步,不再像以前的教材,停留在一个时段。相应的高考题型也发生了改变,题型中的内容越来越具有时代性,例说2008年的高考题中,奥运会相关内容的题目随处可见,例如这样一道题:就奥运会中的比赛项目标识图形,结合两种以上的修辞对图形特征进行联想描写。这道题可以说是不仅具有时代性,还考查了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可以说是全面地对学生进行考核。
2.题型具有地域特色
课改前的高考命题是全国性的。课改后,为了适应课改中提出的“积极利用各地资源”的思想,全国有很多省份开始自主命题了,这样就使试卷具有各自的地域特色,也使考生能在做题时不仅能学习,还能对自己的家乡更深入地了解,可以说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
3.题型具有开放性、探究性
语文新课改中要求学生不能死读书、读死书,要灵活运用所学到的知识。这就使高考的考题越来越具开放性和探究性。在文章的阅读理解中,通常会让学生阅读全文后谈谈阅读后的人生感悟。这比之前的让学生直接回答一些问题更具开放性、探究性。它能使得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发散思维,积极进行探索,使思维活跃起来。
二、考试题型内容的改变
在作文的写作上,课改前的作文要求一般是以记叙文和议论文为主,而课改出现后,作文通常会要求以论述的方式进行写作。论述不单单指的是议论或记叙,它是记叙和论述的综合体。这也就意味着,学生在写作时要边记叙边议论。而且还要求了写作的内容要深刻,中心思想要具有启发性。
在现代文阅读的题型中,课改后更注重对文章主旨的分析,还要求深层次地对文章的中心思想进行理解,多角度地对文章进行分析。这就使原来“死”的阅读材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