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中音乐教学论文范文

高中音乐教学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音乐教学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中音乐教学论文

第1篇:高中音乐教学论文范文

(一)创设音乐情境,点燃学习热情

实现有效教学的一个大前提是将学生的学习热情点燃。在此,教师要思考如何才能将学生的音乐学习热情彻底点燃?如何才能最大化吸引学生参与音乐课堂学习?其中,以音乐情境为载体,带领学生一起走进情境,入境学习,则能将学生兴趣点燃。传统的以灌输式为主的音乐课堂基本不能调动学生的激情,学生长期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个性完全被压抑,得不到解放,因而有时会产生一定的厌学情绪。因此,教师必须利用情境教学来将学习兴趣唤醒。例如:在学习《欧洲民间音乐》这一课时,笔者以情境带领学生一起学习欧洲民间音乐,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首先,教师利用多媒体呈现别具特色的欧洲人文景观图,让学生足不出户“游欧洲”,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利用问题与学生互动。师:你知道哪些外国音乐家?“舒伯特,莫扎特,贝多芬……”“他们都是来自哪个大洲?”“欧洲”。“非常棒,你听过欧洲的民间音乐吗?它们有何特点?”教师播放罗马尼亚排箫《森林的多依那和妇女的舞蹈》,带领学生一起聆听音乐,感受音乐画面。师:聆听完这首音乐,你眼前浮现了什么画面?你们知道什么是排箫吗?……教师利用问题,让学生参与进课堂,与学生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学生的音乐学习热情也不断高涨。

(二)设计有效问题,激发学生探究

以往的高中音乐课堂出现“低效”“无效”等现象的原因之一在于没有将学生主体性激发。也就是说,教师过于注重自己的引导性教学,认为学生对音乐知识的了解处于浅层次,不具备很强的学习能力。为此,教师多是灌输音乐知识,学生被动听。这样的教学只会让音乐课堂教学走下坡路。为了改变这样的局面,教师应设计有效的问题,激发学生主动探究,进而实现有效教学。例如:在学习《飘逸的南国风》这一课时,笔者设计几个问题,牵引学生思维,达到高效学习的目的。首先,教师播放歌曲《小河淌水》和《弥渡山歌》,等音乐播放结束,教师出示问题:

1.这两首都是有名的云南民歌。请问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差异有表现在哪里?

2.请思考同是云南民歌,为什么会产生这么大的差异?

3.民歌的民族风格,以及地方风格主要表现在哪些音乐要素上?在学生探究时,教师循环播放两首民歌。学生不明白时,先静心聆听音乐,再投入探究。作为教师,则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可以是合作者,也可以是引导者。但是,在学生探究时,不宜对于学生提出的观点当场下定论,而应留下悬念,刺激继续探究。

二、科学评价音乐课堂,激励学生不断参与

第2篇:高中音乐教学论文范文

(一)针对我们的教学内容,要明确创作背景及作品内涵与外延

拿到一首作品,首先要了解音乐创作的历史背景,包括作品产生的年代,与该作品相关的背景材料及作曲家简单的生平。然后就要了解作品的人文内涵、情感意蕴、民族特征、艺术特色和社会价值。最后要搜集多方面资料,全面了解作品的外延,这样我们一方面会丰富我们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也会加深对所教内容的理解。

(二)善于学习,注意取长补短

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说:“三人行,必有我师。”我们音乐教师要注意多听其他教师讲课,有利于对作品更加深入的了解。我们可以听上课教师是怎么讲的,是不是讲到点子上,重点是否突出,想想这堂课有什么特色?同时将课上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主要内容都记录下来,比如,板书要点,教学内容处理,教学方法改革,对这堂课简要的分析,有可能的话与讲课的教师和学生交谈,请上课教师谈这节课的感受,然后谈谈自己这节课所受到的启迪与所学到的经验,谈自己的思考与建议等等。

(三)要重视集体备课,进一步理解作品

俗话说得好:“三个臭皮匠等于一个诸葛亮。”我觉得集体备课的方式是非常好的,毕竟一个人备课的想法是非常有局限的,而大家在一起备课的时候可以各抒已见,把大家智慧的结晶综合到一起,当然,在集体备课前每个人都要对备课的内容理解透,还要对乐曲有所理解,熟透,这样大家在一起备课的时侯才不至以浪费太多的时间,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认为,集体备课是最好的集思广益的途径,集体备课也无疑会使每位教师都受益菲浅!总之,在给学生讲课之前,一定要做好案头工作,要做到自己满意,自己通得过,要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毅力。通过多听、多看、多想、多交流等各种手段以达到把作品吃透的目的。

二、要抓住学生兴趣

俗话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课堂上师生才会产生共鸣,才有利于教学的顺利开展。因此,教师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要做到了解学生,了解教学的实际发生发展的过程,要努力寻找学生的兴趣,并设计激发学生兴趣的手段。

(一)寻找学生兴趣

当我们拿到一首音乐作品,要善于发现作品中隐藏着的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东西,这是很重要的一点。在寻找学生兴趣的时候,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好奇心,要根据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用新鲜的东西来诱发学生对作品产生兴趣。

(二)设计激发学生兴趣的手段

一但寻找到学生兴趣,就要设计激发学生兴趣的手段。具体来说,教师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做:课堂导入,让学生进入课堂情境。根据本堂课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精心设计课堂导入的方法,这种导入最好是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这样学生很快就被吸引进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当中,我们会发现,学生都非常喜欢表现自己。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我们要多鼓励学生参与进来,加深学生对乐曲的理解。总之,教学中,根据具体教学内容,要采取灵活多变的、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手段和方法,以此来增强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兴趣,进而增强学生对音乐本身的兴趣。

三、要让学生参与音乐

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教师的主体作用,注重讲授式传授知识,学生“静坐”着去听音乐,导致学生眼、脑、手等各器官都会变得麻木,甚至时间长了连听音乐的耳朵也会变得麻木了,到头来学生什么也没听进去,更别提感受音乐和提高音乐欣赏能力了。所以要想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浓厚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一定要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要将学生的眼、脑、手等各器官都积极地调动起来参与音乐创作、表演,或以演唱、演奏、指挥、朗诵等形式参与音乐,只有这样,才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才能让他们在参与音乐的过程中更好地感受音乐,也才能真正提高他们的音乐素质。

四、要幽默

作为音乐教师,我们在教学中如果讲话、举止幽默,会对课堂起到一种很好的调节作用。幽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幽默能消除疲劳,缓解学习压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保持幽默,要努力设计幽默的教学语言和教学方法,要寓教于乐,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从我们的教学实际经历来看,教师在教学中适度的幽默有利于提升我们的课堂教学效果。首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我们讲授一些相对抽象或者学生不太感兴趣的内容,学生容易产生厌倦感,在适当的时候,幽默能够活跃气氛,进而迅速引起学生对作品的兴趣。其次,幽默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幽默能把音乐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再次,幽默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幽默能有效地活跃课堂气氛,调动激发人的情绪,在愉快的课堂气氛中,师生之间的交流更易产生共鸣,有利于教师知识的传授。最后,幽默能消除疲劳,缓解学习压力。高中生,面临的是考大学,所以学习非常紧张,学习压力也是非常大的。所以如果我们在教学当中适当地加入一些幽默的成分,让学生在紧张的身心状态中笑一笑,对缓解学习压力,消除学习疲劳是很有帮助的。

五、结语

第3篇:高中音乐教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湖湘文学;民族音乐;协同高校教学发展;研究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3-0098-02

通过研究湖湘文化,我们不难看出其与民族音乐的密切关系,其特有的文化特征及音乐影响力使其成为湖湘音乐表达的重要内容及载体。地方民族音乐作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是当地人民喜爱并推崇的艺术展现形式,文化与音乐相互融合,相互影响,成为当地高校音乐教学的必然趋势。地方民族音乐作为民族文化的展示方式,在湖湘文化的形成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对当地的高校音乐教学产生了直接而深远的影响。

一、湖湘文学、民族音乐、协同地方高校音乐教学的背景研究

湖湘文学、湖湘音乐作为两种不同的地域艺术呈现方式,在中华文学与音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做好当地高校音乐教学的发展指导,做好民族音乐与湖湘文学的音乐课程教学融入具有现实必要性。我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中,明确指出四类协同创新模式之文化传承创新的要求,具体阐述为:通过将地方民族音乐与当地文化融入到当地高校音乐课程教学中,切实提升当地高校音乐教学的创新力与传承优势,从而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增强我国传统文化遗产在世界文化艺术舞台上的影响力。但是我国大部分高校在开展音乐课程教学时忽略了当地文化与民族音乐的音乐教学影响力,特别是湖南地方高校将高校音乐教学与湖湘文化、民族音乐割裂开来,忽视了其教学指导影响作用。对这一问题的改革,是我国各大地方高校音乐教学改革的主趋势。

二、湖湘文化、民族音乐、协同高校音乐教学的意义分析

1.有利于提升湖南高校音乐教育的精神品质与内涵。湖湘文化中最鲜明的一点就是“湖”与“湘”的解读,“湖”从地理位置上解读为洞庭湖,而“湘”则指湘江,因此从地理位置上,湖湘文化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的标签印记,是特定历史文化精髓的展现。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使其涵盖丰富的思想价值与深邃的精神内容,这正是高校音乐教学中所要求体现的教学精神品质。只有引导高校学生感受湖湘文化,品位湖湘文化,探寻湖湘文化,才能使学生更深刻地了解当地的民族音乐内涵,才能在高校音乐课程的学习中做好对当地文化与音乐精髓的把握。湖湘文化不仅承担着教育的桥梁与纽带的作用,更将地域文化与民族音乐融入到高校音乐教学中,使高校音乐专业学生更深刻、更积极地参与到高校的音乐教育活动中。在高校的音乐教学研究中鼓励学生研究、传播湖湘文化,积极拓展湖湘文化层面中的音乐内涵与价值,让学生在精神上得到启迪、陶冶,从而树立正确的音乐价值取向,指导后续的音乐专业学习,增强对音乐教育的亲切情感。

2.有效丰富了湖南高校音乐教育的艺术底蕴。湖湘文化作为历史文化的产物,具有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与深刻的关注研究价值,但是很多湖湘文化却隐匿在民间,等待着我们去发掘、探索。在这些湖湘文化中,我们也可以搜寻到音乐的影子,常见的花鼓戏、巴陵剧都是湖湘文化的内容,也是民族音乐的呈现,而这一切都为当地高校音乐教学指明了努力方向。在方向的指引下,我们不断的去挖掘、搜寻,弘扬传播当地的文化与音乐,做好高校音乐教学的拓展与延伸,不断丰富与完善了湖南高校音乐教学的艺术底蕴。

3.有效推动湖南高校音乐教育理念的创新完善。湖湘文化中最具特色的是其传承与创新性,而这也恰好是湖南高校音乐教学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只有在不断传承与创新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其“育人”导向的功能发挥,只有做好文化与当地民族音乐向音乐专业教学中的融入才能实现高校音乐教学理念的创新完善。一方面,湖湘文化与民族音乐为高校音乐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资源,使高校音乐教学更加系统、丰富。另一方面,音乐教学为湖湘文化的传播与当地民族音乐的弘扬提供了便利,使当地的文化精髓更多地呈现在世人面前。三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三、湖湘文化、民族音乐、协同高校音乐专业教学的不足剖析

基于目前湖湘文化、民族音乐、协同高校音乐专业教学的现状来说,其不足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其一,湖湘文化教育融入力度的不足。只有不断强化湖湘文化、民族音乐中的音乐教学指导元素,才能真正实现三者的协同融合,建构起更加系统完善的教育融入机制。其二,高校音乐专业学生对湖湘文化及民族音乐关注意识较低。大部分学生不了解湖湘文化,更不熟悉当地的民族音乐,湖湘地域特色在其专业音乐课程学习中处于缺失阶段,使三者协同性差,学生对湖湘文化、民族音乐缺乏基本的关注研究意识。其三,湖湘文化、民族音乐与高校专业音乐教学存在结合上的错位。高校作为文化交流碰撞的综合体,应该为学生建构起开放性的知识交流平台,湖湘文化与民族音乐作为地域性特征的文化艺术形态,在与高校音乐专业教学结合时却发生了偏离与错位,多数高校的专业音乐教学忽视地域文化因素的教学指导作用,使其结合存在明显错位。

四、湖湘文化、民族音乐、协同高校音乐教学的策略分析

1.加强对湖湘文化及民族音乐的关注,凸显其高校音乐课程应用作用。从我国湖南各大高校音乐教学现状来看,音乐教学课程设置缺乏地方关注,往往在教学大纲的指导下,以西学为主,带有全盘西化的明显印记,使当地的民族音乐与民族文化始终处于劣势,本土音乐教学十分尴尬。要想打破现状必须从转变价值观念入手,在当地文化的关注引导下积极推动湖湘文化、民族音乐的课程融入,打破原有的单一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参与到多元的课程教学建构中,通过系统化的建构让学生在开展音乐学习时能抓住湖湘文化的历史价值与审美意义,在文化与民族音乐的熏陶感染下茁壮健康成长。

2.积极开展丰富多样的校园实践活动,发挥湖湘文化的音乐教学指导。高校音乐教学的实施推广必须与湖湘文化的传播与民族音乐的发掘结合起来,而湖湘文化的传播推广与民族音乐的资源发掘要求高校必须做好教学实践活动的组织与推广,在这方面,校园艺术社团是高校教学实践活动组织的主力。目前,我国湖南大多数高校都建立起形式多样的校园艺术社团,其借助文学艺术实践搭建了文化音乐交流的共享平台。艺术社团在校园文化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在湖湘文化的熏陶感染下,在民族音乐的素材支持下,逐渐形成了以湖湘文化及民族音乐为主题的艺术类文化社团,使校园社团活动更加丰富多样,实现了文化的传播,也带动了音乐的创新。在艺术社团的不断努力下,完成了当地民族音乐素材的搜集与编写演唱,而这些带有湖湘文化特色并结合当地民族音乐优势的民间歌曲,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了当地文化,感受到民族音乐的艺术魅力,也使其成为当地文化高校音乐艺术展示的有效窗口,对当地的文化建设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3.积极拓展湖湘文化的教育外延空间,实现湖湘文化与音乐教学同步。除了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实践活动,实地采风等也是了解当地湖湘文化,丰富高校音乐专业教学,寻求教学灵感与突破的有效手段。这些都为学生了解湖湘文化,参与当地民族音乐表演拓展了外延空间,成为湖湘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实地采风使学生在实践考察的基础上,可以做好相关音乐素材的整理与编订,使高校音乐专业教学课堂生动丰富起来。学生不仅仅能在课堂理论学习中感受音乐魅力,更能借助第二教学课堂实现课外拓展,这对于湖湘文化的传播及民族音乐的创新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通过湖湘文化教育外延空间的合理拓展,湖湘文化民族音乐协同高校音乐专业教学得到统一,实现了三者同步。

4.积极举办以湖湘文化为主题的讲座,引导学生参与讲座做好音乐创新。湖湘文化的既定文化优势及民族音乐的独有历史底蕴为主题讲座的开展奠定了前期基础。因此在湖南等地高校音乐专业教学的过程中,可以以文化讲座的形式实现湖湘文化、民族音乐及高校音乐专业教学的协同。通过前期的主题选择,讲座的精心策划,讲座的合理安排与布局,讲座的统筹协调,使教学更加生动、活泼,富有趣味性。学生在参与讲座的同时感受到湖湘文化、民族音乐与高校音乐专业教学的密切关联性,从而感同身受,受到启发。通过定期举办该类型的讲座,鼓励音乐专业的学生就讲座主题进行研究讨论,积极探索音乐创新的有效方式与手段,实现高校音乐专业学生的技能提升。

五、结束语

音乐作为常见的艺术展现形式,只有继承文化精髓,不断创新发展,才能实现价值,发挥魅力。伴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浪潮,高校音乐专业教学也备受关注,在学习西方音乐艺术理论的同时,更应该加强对地域性及本土、本国文化音乐的关注。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往往与地域文化、民族音乐存在密切关联,本文选取湖南地区的高校音乐专业教学,以湖湘文化、民族音乐、协同高校音乐专业教学为研究方向,就其协同意义、协同现状进行阐述,在此基础上从理念关注、教学外延的拓展、实践活动的开展、艺术讲座的组织等四个方面提出了协同方向与协同策略,为三者的协同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以期在新时期引导高校音乐专业教学实现新的突破与创新。

参考文献:

[1]周玉屏.湖湘音乐融入地方高校声乐课程的可行性分析[J].北方音乐,2014,(04):176+182.

[2]王文君.论湖南高校音乐教育中湖湘文化的融入[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4):280-281.

第4篇:高中音乐教学论文范文

教育教学论文2600字(一):中职舞蹈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方法探究论文

【摘要】舞蹈是通过肢体动作、面部表情向观众传达情感,分享内心想法的重要艺术形式。观众通过舞者的动作神态感受到了舞者的情感态度,这样的舞蹈才是具有内涵和灵魂的舞蹈。因此,本文积极响应中职舞蹈教学号召,致力于构建具有情感深度和温度的中职舞蹈教学策略。

【关键词】中职舞蹈;情感教学;方法探究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0.11.107

舞蹈教学是中职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一个部分,中职学校舞蹈生众多,但是真正能够通过肢体动作抒发个人情感、升华舞蹈感情的学生却并不多。很多学生对舞蹈的认识过于浅显和单一,认为只要动作做到位就达到了标准,因此忽视了舞蹈最本质的核心情感要求。基于此,中职舞蹈教师必须要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情感,改变学生的错误观念,指导学生通过肢体动作传达情感,并借此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具体探究过程如下。

一、中职舞蹈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必要性

(一)学生抒感的需要

一方面,抒发内心情感、分享个人感悟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诉求和欲望,而有效的情感抒发途径和媒介就显得至关重要。中职学生的生活和学习较为规律单调,缺少多样化的手段来抒发自己的内心情感,久而久之就会造成内心的压抑,不良情绪的累积,给学生的成长造成不利的影响。另一方面,中职学生在学业上经历过失败,遭受过挫折,所以往往比其他普通高中的学生情感体验更为丰富,负面情绪的累积也较为严重,家庭和社会的压力也远超他人,因此,中职学生群体中焦虑、不安、自卑和紧张情绪较为常见。而教师以舞蹈教学为媒介,结合对情感的探讨,对内心的剖析,对意志的强化等教学任务,则能够给广大中职学生创造抒发个人情感,释放不良情绪压力的有效途径,富有情感的舞蹈教学课堂能够安抚学生的情绪,并通过一系列的情感教育将学生带入到多彩的舞蹈世界中,用舞蹈滋养精神,从而获得内心的释放,展现出良好的精神面貌。

(二)打造课堂文化的需要

中职教育不仅仅重视职业技能教育,对文化教育和艺术教育同样有着较高的要求,并致力于培养学生综合的素质和审美情趣。而在打造校园文化氛围这一过程中,舞蹈教学的作用更是功不可没。但是,仅仅只是舞蹈本身的教学也并不能满足这一要求,很多教师忽视舞蹈教学中的情感教育,使得学生将舞蹈学习当作强制性的任务,学过就算过,而无法将舞蹈学习真正转变为校园文化氛围营造的重要环节。因此,中职舞蹈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一点是教师要透过舞蹈的外在形式,加强与学生的情感沟通与心灵对话,让舞蹈学习的精神满足超出身体的疼痛和疲惫。这样,学生才会发自内心地认可舞蹈学习,并积极在课外进行舞蹈练习与表演,打造多元校园文化。

二、中职舞蹈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有效策略

(一)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正确认识情感化教学,构建素质教育课堂

中职舞蹈教学中情感教育工作落实的第一步必须要先从教师做起,先从优化教师教学理念做起,正确认识和接受情感化教学,打造具有情感深度的素质教育课堂。教师要以培养学生“成人”为目标,带领学生在审美、道德、精神、意志等多个方面获得成长与进步,不仅改善学生的形体,提高学生的动作标准程度,还要激发学生的情感,塑造学生的品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打造现代教育所追求的素质化教学课堂。

(二)善用经典舞蹈作品辅助教学,潜移默化地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良好的感知力

学生对舞蹈情感的发掘,对舞蹈情感的抒发不足,很多时候是由于学生积淀不够造成的,学生缺少对舞蹈情感的丰富认识,自然也就无法形成自己对舞蹈情感的个性化理解。因此,广大中职舞蹈教师在舞蹈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的时候要积极弥补学生这一缺陷,善于借助外部力量和素材丰富学生的情感认知,并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对舞蹈情感的感知能力和共情能力,从而为学生舞蹈情感的丰富奠定坚实的基础。教师应当根据舞蹈教学的实际需要,提前借助多媒体和互联网为学生收集相关的经典舞蹈作品,并重点关注舞蹈作品中对情感的抒发和展现,由简入难,逐步带领学生认识多样化的舞蹈情感。比如在表现人与自然相处时的态度与情感时,教师可以选择杨丽萍的孔雀舞为展示素材,并配合专业人员对舞蹈表演的点评和对舞蹈情感的评价进行展示性教学,帮助学生不断丰富自己对舞蹈艺术的情感理解,从而逐渐形成独特的舞蹈情感感知、抒发和表达方式。

(三)保持情感体悟,培养学生发现美的眼光,丰富学生的内心情感

人们对于情感的体悟往往不是凭空产生的,更多的时候需要建立在个人经历、生活阅历、具体事物等基础上,通过判断其中的美与丑,对与错,善与恶而逐渐构建丰富的情感世界。因此,教师在舞蹈教学的时候,也必须要以舞蹈本身为切入点,指导学生对人,对物,对生命进行感悟,对日常生活,对个人经历进行反思,发现细微之处的艺术之美和舞蹈之美,继而收获丰富的情感。比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成长经历中印象最深刻的一个场景或者一次经历,从中发掘情感并将其编为一支舞蹈,通过艺术化的手段分享细微的情感,展示自己对美的感悟和认识,让舞蹈真正与情感相连,从而有效丰富学生的内心情感世界。

(四)积极开展实践教学,将情感教育与表演实践结合

艺术来自生活,情感源于实践是不变的真理,对中职舞蹈教师在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同样有指导意义。教师积极为学生创造舞蹈表演实践的机会,让学生走上真正的舞台,面对真实的观众进行表演,能够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收获对舞蹈情感的不同认识,并不断丰富学生个人的内心情感,提高学生舞蹈情感的抒发表达能力。如为了加深学生对不同舞蹈情感的理解和认识,教师应当安排学生到不同的环境中进行舞蹈表演,近距离感受人、自然、社会情感与舞蹈相联系的切入点,即从中获取丰富的情感,展现学生自身较好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总而言之,正是因为有了舞者倾注的心血和情感,有了舞者对舞蹈动作背后内涵和情感的挖掘才使得舞蹈拥有了灵魂,舞蹈表演拥有了感染力和影响力。舞蹈教学不仅仅是肢体动作的教学,更是对美的分享和熏陶,对情感的浸润和共鸣,因此,教师必须要构建具有情感深度的舞蹈教学策略,不仅要培养学生用舞蹈动作抒感的能力,更要培养学生挖掘舞蹈背后深层情感的能力,有效提升学生的创造力和感知力。

教育教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艺术素质教育与舞蹈教学的思考论文

摘要:艺术素质是学生综合修养重要方面,舞蹈作为艺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将素质教育融入舞蹈教学,能很大程度上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但是在当前的舞蹈教学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考试制度等方面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本文立足于素质教育的背景,分析了传统舞蹈教育的弊端,指出了当前舞蹈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教师要有掌控教学的专业度、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延续性、与多学科的融会贯通、提高学生思维上的创新性。

关键词:艺术素质教育;舞蹈教学;创新;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132(2020)22-0151-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0.22.075

舞蹈是一种通过身体来完成各种优雅的动作表达内心情感的艺术形式。舞蹈教学对于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创造性的、启发式的舞蹈教学应有别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其教学目标、教学形式以及教学过程上应逐步规范化和系统化,这就需要我们舞蹈教师不断地摸索和研究,善于积累和总结,站在不同的视角,采用不同的方式与学生展开教学对话,加强学生的舞蹈实践能力,落实素质教育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的要求。

一、传统的舞蹈教学

舞蹈课程目前一般是纳入高中音乐课程,是音乐课程的一部分。从教学形式来看,主要分为这几部分,首先是教师对于理论知识的讲授,其次是教师对舞蹈动作、基本的动作进行演示,然后是学生实践练习,最后教师来考核学生学习的效果这样一个过程。

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因为这样的课程是非升学考试的内容,所以学生的课时较少,一般是一周一节,所以学习的内容不多。因为需要学习理论,所以在练习方面课上的时间是比较紧张的,需要学生进行课下的练习,但实际上学生课下练习的不多。从学生参与度来看,女生更喜欢一些,在动作练习方面也更加放松,而男生因为兴趣度不够,所以在理论学习中就往往不太积极,导致动作僵硬。到学期末考查一般是以学生舞蹈动作展示为主要考试形式,基本上没有统一的考试标准,所以学生也比较容易通过,这往往也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重视程度不够。总体上来看,学生还是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升学考试的学科上,极少数艺术特长生因为升学专业考试的需要,专注程度要更高一些。

二、当前舞蹈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模式缺乏变化。诚然,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特别是新的高考制度的实施,新的评价机制正在推进,特别是国家提倡要重视艺术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切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但是,从现实来看,可能是长久舞蹈教学课程教学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在教师的课堂教学模式缺乏变化,方法比较单一,缺乏变化,一般还是在坚持原有的教师讲理论、示范动作,学生进行反复的练习这样的一种模式。这种模式下,基本上是教师在主宰着课堂,学生被动参与,教师的教学和学生之间缺乏有效的互动,沟通少;学生兴趣度往往不高,学习积极性不足,这样的现实不仅仅影响了课堂教学氛围,而且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进而影响了教学质量。这与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要求也是背离的,不符合现代教育的理念要求。

2.对学生主体地位关注度不够。素质教育下的课堂教学强调学生是主体,各学科教育教学工作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也就是适应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和其终身成长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其中学生的艺术素质培养就是一个重要内容,而培养学生的艺术素质也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来设计教学活动,安排教学流程,重视学生的体验式学习,要真正让学生参与到学科课堂教学中来。而就舞蹈课来看,学生确实是也在参与,但是这种参与并不是发自学生内心,是被动的。同时,在舞蹈课上,有些教师的要求过于严格,给学生自己创造或者发挥的空间不大,缺乏对学生的鼓励,课堂氛围也影响了学生在课上的发挥。这使学生在课堂上主动性会受影响,学习的动力也会不足。

3.考试与评价机制有待完善。考试与评价是舞蹈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考试和评价能够直观地反馈学生学习情况,对学生来说也是一种激励措施。然而,当前的舞蹈学科的考试和评价机制有待完善,考试形式单一,缺乏创造力,对于学生素质的呈现不够。评价方面教师对学生的单向评价更多,并没有把学生互评和学生自评纳入其中,学生没有参与进来,对于学生的影響就会下降。同时,考试与评价更多侧重于结果,对学生学习过程评价关注不够,对于学生个体的差异性评价也不足,存在一刀切的问题。

三、艺术素质教育对舞蹈教学的启示

1.掌控教学的专业度。教师能收放自如地展示自身的专业水平是素质教育舞蹈教学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把握一个“度”,既要塑造一个容易和学生沟通的、让学生认同的师者形象,又要展示出自己作为舞蹈教师的专业水准和控场能力使学生信服。在教学中不能走极端,如果教师为了和学生“打成一片”而刻意隐藏自己的专业能力,在教学中设置过多的游戏和有意思的活动,或者尽可能做一些学生容易模仿的动作,虽然能使学生顾忌较少地进行尝试肢体活动,但是也会产生负面效应,不仅使学生对于教师的专业性产生怀疑,也不易于促进学生动作质量的进步。另一方面,如果教师为了收获学生的认同而一味地向学生示范“高、精、尖”动作,虽然能打消学生对教师业务水平的疑虑,但是容易使学生心存抵触,产生可望而不可即的感受,让学生感到“我永远也达不到那种水平”,从而打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因此,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去摸索和尝试,既要及时树立起权威和专业的典范,引领学生沉浸于舞蹈,也要与学生形成平等的会话状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参考,帮助学生了解什么是生命的律动。

2.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延续性。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学,都不能止步于课堂中,教师要有足够的魅力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延伸至课堂外,以促进学生学习的延续性。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校的教育环境中,特别是艺术课,如果学生没有足够的兴趣,很难投入地去学,更不用说进行课外的拓展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师应该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首先要有一双敏锐的眼睛,在课堂中要善于捕捉学生和发现学生的兴趣,善于创设融洽、和谐的课堂气氛,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和特点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多种多样的练习形式,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盎然的兴致中迅速自然地进入舞蹈的情感世界。另外,教师要带领学生进行课外拓展,给学生展示的平台,使学生在课堂中积累的方法和小成果得到展示,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这种成功的体验能使学生感受到舞蹈带给他的快乐,从而发展成一种巨大的潜在的力量,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到舞蹈学习中。学生只有对舞蹈有了深刻的理解,才能更好地诠释舞蹈的寓意,使舞蹈具有生命和灵气。

3.与多学科的融会贯通。《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拓宽音乐的学习和应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各学科的课程资源共享能为舞蹈教学带来丰富的源头活水,艺术素质教育下的舞蹈教学的课例设计和具体教学可以借助舞蹈的形式与多学科进行对话交流,通过交叉吸收和跨领域借鉴其他学科的知识点,不仅丰富了舞蹈艺术的表现形式,也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收获了除舞蹈以外的其他领域的知识,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舞蹈、感受舞蹈艺术。但需要注意的是:舞蹈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必须科学、合理,不能过于牵强,其内容必须围绕舞蹈以及相关内容展开,融合过程要以“舞蹈”为载体,不能喧宾夺主,偏離舞蹈艺术的主旨。这种融合是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多样化的表现,舞蹈与多学科的碰撞,有利于丰富舞蹈课程内容,从而发现创新点,提升协调各学科的综合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4.提高学生思维上的创新性。“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任何学习都离不开创新,舞蹈也是。学生在练习舞蹈的过程中,不仅训练外在形象,也是对事物的认知和创造力形成的过程,艺术素质教育下舞蹈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在舞蹈教学中,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例如可以尝试利用多媒体播放精彩的舞蹈视频,让学生对于美的东西融会贯通,使之从中获得灵感,从而促进知识、技能和创造力的结合,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还可以采取“以赛代训”等方式,带领学生参加一些舞蹈比赛,鼓励学生自己创编舞蹈,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舞台感觉,提高自我表现力,还能提高学生对舞蹈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其次,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充分展现自己的舞台,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大胆尝试,加强艺术实践。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要善于创设民主和谐、有利于创新的学习氛围,学生不能一味地模仿教师的舞蹈动作,应改变学习方式,学生只有自己学会创新,才能迸发出创造的火花,创造出更多表现自己思想和个性特点的舞蹈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