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经济实力的体现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把提高现代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今年召开的两会和通过的我国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创建新型国家体系,特别提出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建设。要创建和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现代企业,这些都已纳入了我国“十一五”规划建设之中,成为新一轮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国策。国家要以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要广泛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全面提高产业技术水平,要运用市场机制来推动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和优势行业集中,以尽快形成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企业。
政府支持企业的自主创新,主要体现在资金的投入和政策的引导上,此外,政府还应当负责组织基础研究成果的转化研究,它对应用类研究有极大的帮助。虽然我国用于研究与开发(R&D)的经费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一直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但因为欠账太多和基数过低,使得目前我国R&D的投入占GDP的比重仍落后于很多发展中国家,至2006年刚超过1%, 而发达国家已超过3%,世界500强企业平均R&D与GDP平均之比已接近10%。由于我国研究与开发经费的长期缺乏,导致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进展迟缓,要成为技术创新主体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多数大中型现代企业技术开发与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缺乏参与市场竞争和国际分工的能力。在我国大中型现代企业中,引进技术费用至少是消化吸收费用的10倍以上,国有企业的比例更高;技术开发费用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仅为1%;仍有40%的现代企业的研发机构没有稳定的经费来源。
针对我国国情,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推进结构调整的中心环节。研发和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大量引进技术和消化吸收不够;市场营销和自主品牌不足,为别人作“嫁衣”;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经济可持续发展。因此,提高现代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必须健全技术研究和开发体系。要坚持把推动自主创新摆在科学发展观的前沿,大力增强现代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能力,在实践中走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现代企业自主创新的新路子。要瞄准世界科技发展的前沿,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加强技术创新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同时,还要加强经济政策和科技政策的相互协调,营造有利于技术创新、发展高新技术和实现产业化的政策环境。促进科研与生产“两张皮”的结合,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强化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提高现代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必须坚持先进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创新相结合,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要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增强国际竞争力;要大力提高利用外资质量,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出发点,不断优化利用外资结构,促进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要继续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强同国外的经济技术合作,增强企业的技术和市场开发能力。通过加强原始性创新、继承创新和在引进技术基础上的消化吸收,为结构调整提供支撑,为增强重点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摆脱关键技术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提供支撑。必须完善鼓励创新的政策体系,大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要组织实施若干重要科技攻关项目,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在事关现代化全局的科技资源,努力实现突破;要保护和支持发明和创新的专利权,在创造的经济效益中保留一定比例的收益归创新者,并为技术创新项目的技术转化和推广提供实际支持。
二、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
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全球性的产业结构调整也进一步加快,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得我国现代企业前所未有地感受到技术创新在生存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现代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建设企业技术中心是提升现代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关键环节和重要内容,也是现代企业自我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内在需求和参与市场竞争的必然选择。当今世界现代企业之间的产品竞争已经不是单纯的产品数量和价格的竞争,而主要是产品技术含量、品牌附加值、质量安全性、绿色环保和成本的竞争。自主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也是现代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自主创新是我国经济转型时期的战略选择,只有切实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加科技自主开发能力,掌握自主知识产权,突破发达国家及跨国公司的技术垄断和封锁,争取更为有利的贸易地位和竞争优势,才能为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提供重要支撑。
新一轮的全球性的产业结构调整,促使跨国公司以强强联合为主要内容的兼并和重组步伐加快,从而在更大范围内整合资源,拓展优势,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对于今日中国而言,无论是科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都应该以技术创新作为国家的重点和抓手,明确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因此,如果能够大力提升现代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这将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源动力。现代企业的竞争力正越来越成为国家的竞争力,而现代企业竞争的核心竞争力,也就是自主创新能力。大力提升现代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已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的战略重点。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增强使得国际间的竞争日益加剧,来自国际社会的技术壁垒、环境壁垒、反倾销调查等限制,多数是针对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和技术含量低的产品,这已经成为发达国家遏制我国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重要手段。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在企业,企业需要增强创新主体意识,加强创新能力建设,强化创新激励机制,培育企业创新文化,整合利用外部技术资源。但是,这不意味着各级政府无需承担相关职责,政府的职责在于制度建设和改善环境,以此来激发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大力提升我国现代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关系到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战略任务。要坚持把推动自主创新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把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推进结构调整和提高企业和国际竞争力的中心环节。目前我国跟踪仿制多,重复引进多,继续创新少,自主创新更少。由于经济实力所限,在R&D方面投入长期处于低水平,企业科技体制和科技管理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和弊端,而热衷于广告投入和重复建设。如果不尽快改变这些不利于自主创新的大环境,就很难改变在科技自主创新竞争中的被动地位。为此,必须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不断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把立足点从过多依赖国外引进技术逐步转移到主要依靠自主创新上来。要强化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地位,通过规划和协调促进技术链的整体突破。现代产业技术通常以技术链的形态存在,单项技术创新很难取得效益,需要技术链的整体突破。因此,要引导和协调现代企业在创新活动中的分工协作,建立和发展现代企业创新战略联盟,促进形成以大企业为龙头的创新链。中小企业则可通过参与大企业的分工协作,获得大企业技术扩散的效果,使处于技术链不同环节的现代企业都能分享创新收益,推动行业共性和关键技术的整体突破。
我国设立的国家创新体系中,明确提出了要确立企业技术创新和科技投入的主体地位。健全技术研究和开发体系,支持现代企业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打造知名品牌、增强企业的研究和开发能力。加强经济政策和科技政策的相互协调,形成协调一致和分工合作的良性机制,营造有利于技术创新、发展高新技术和实现产业化的政策环境。进一步提升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需要构建完整的创新体系,关键是支持自主创新的政策环境,当前,重点应该在科技政策和经济政策的协调一致。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是源于市场、归于市场的活动。这种创新主体和活动过程,既要求一个支持自主创新的科技政策,又要求一个支持自主创新的经济政策。这一政策环境应该是产业政策与科技政策高度统一的,应该是理论、认识与时间高度统一的,仅仅停留在孤立的科技领域内或单纯的口头上,都不能发挥实质性作用。同时,要以鼓励企业技术创新为导向,尽快调整我国的税收政策。税收制度是影响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和国际竞争力增强的重要因素。
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必须着力培养富有创新能力的各类人才。培养和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按市场规律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遵循创新型科技人才成长规律,用事业凝聚人才,用实践造就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用法制保障人才,不断壮大科技人才队伍,努力形成江山代有人才出的生动局面。要真正做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坚持把发现、培养、使用、凝聚优秀科技人才作为科技发展的重要任务,进一步营造有利于科技进步激励创新和人才辈出的政策与制度环境。建立健全技术创新、技术开发的激励机制,凡成绩突出的科技人员和职工给予重奖,实现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紧密结合,促进产学研之间的有机结合,促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跨国公司为了加快全面进入我国市场的步伐和加速产品的自主创新能力,纷纷将生产基地和地区总部设在我国,同时,在我国技术创新能力较强的中心城市开始设立研发中心,这标志着国外现代企业已从过去单纯的产品竞争转变为从整个产业的研发、生产、销售、服务的技术创新链的各个环节的全面竞争。现代企业建立技术中心的目的,就是要形成适应市场竞争要求和企业发展需要的企业技术开发体系及其有效运行机制,提高现代企业的市场反应能力、协调、应用资源的能力,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和发展后劲。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国内的现代企业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加强和完善自身企业技术中心的建设将直接提升现代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
三、以现代企业作为自主创新的主体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设提出:“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自主创新的基本体制架构。”同志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做了进一步的阐述,明确指出“要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全面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中央关于企业是创新主体的决策,明确了建设创新国家的倚重对象,有利于调动经济界的财力、物力资源,使科技发展更加切合国家现代化事业的实际需要。纵观世界工业化、现代化的历史,可以发现,一个新兴产业的兴起,一个国家的强盛,起着关键作用的是一批大企业在技术创新上的突破运用和商业化。重视和发挥现代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对于把握21世纪的战略机遇,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用15年时间把我国建设成创新型国家,都有极为重要的作用。现代企业要在创新活动中发挥资金投入、创新活动和成果转换三个方面的主体作用,这是对现代企业自主创新的三项要求,有很强的针对性,是体现主体作用的关键问题。
首先是像筹措发展资金那样用心用力,加大力度,使现代企业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
投入是现代企业创新的物质基础,必需的资金投入和智力条件相结合,才能推进科技创新,取得创新成果。越是开发科技含量高的技术,投入越大。2005年我国的R&D投入占GDP的1.32%,而历史上最高年份是1960年的2.32%,那时我国财政收入只有572亿元。现在全国财政收入已超过3万亿元。财政收入多了,投入比例反而下降呢。这一方面是认识问题。各级政府对科技研发投入同国家技术进步、经济发展的认识不清,位置摆得不妥当。另一方面也是体制问题。投入主体的单一性和拨款渠道的固定化,致使除了国家投入不足外,多数企业不重视研发投入。据调查,在2005年我国企业500强中,有373家企业研发投入都小于销售收入的1%,而国际上发达国家的大中型企业,一般都达到3%左右。这种状况完全不符合科技进步的客观实际,不能适应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合作与竞争的需要。把现代企业作为创新的主体,这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企业是主体的地位完全一致。深化改革,投资领域的多元化,应当突出引入企业资金投向技术创新,把“科教兴国”的战略落实到“科技立企”。2005年中央直属国有企业销售收入66000亿元、实现利润6000亿元,约占销售收入的9%,以这样大的营业收入和利润,承担投入主体是有条件、有实力的。现代企业要像筹措发展资金那样,多方筹措研发资金,技术进步迅速的产业和有条件的企业,应当进入资本市场、加快折旧、直接将研发投入摊入成本,以保证研发工作的实际需要。中央企业都是大企业,是国家的经济骨干,它们的投入必将对我国现代企业产生广泛而巨大的带动作用。
其次是扩大内外合作,使现代企业成为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
资料表明:截止2005年底,我国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只有约15.8%展开科技活动。中央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已经多年,在企业里只落实到这种程度,实在发人深省。现在企业里普遍存在两个大问题,一个是管理放松,一个是技术放松。前者越来越多地暴露当前的问题,如安全事故,能耗、物耗上升,质量下降,环境污染等;后者则集中表现为对企业的长期影响,如缺乏创新能力,竞争力减弱,应对市场的能力不断下降等,最终影响到国家的综合国力。现代企业开展创新活动,表现在企业内部,是积极推进科普知识宣传教育,是多层次的技术培训,广泛的小改小革和创造发明,鼓励试验,允许失败,把科技活动的氛围搞得浓浓的,以激发广大职工的创造性。在企业的外部,主要是企业与科研单位和大学之间的关系。我国科研体制的一个突出问题是科研与生产“两张皮”,科研和生产严重脱节。科研单位有科研成果,企业不知道或者不适用;企业需要的技术和发明,科研单位不了解或者是不能提供。科研机构和大学与市场毕竟隔了一层,而企业跟市场则联系密切,休戚与共,让现代企业在“产学研”里面发挥主体作用,就是抓住了联动链上的启动环节,能激发企业的需求,推动合作各方面向实际,走向市场。
[关键词] 陕西省;竞技体育;现状实力
[基金项目] 咸阳师范学院2012年人才引进项目(12XSYK081)。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12-345-1
一、陕西省竞技体育的发展历程
在我国举国体制的号召下,竞技体育不断发展壮大,也取得了2008年奥运会51金的丰收年,这样良好的环境为陕西省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从开始训练到现在也走过了50多年的风雨,为国家输送了很多优秀的运动员,这些优秀运动员在世界大赛上崭露头角,摘金夺银。陕西省的优势项目、重点项目也逐一的突显出来,在项目的规划和布置上也有了新的突破,现在正处在国家十二五规划中,陕西省也对本省体育进行了十二五规划,我们应该趁势而上,把陕西省的体育事业带动起来。通过查阅文献对本省的体育发展规划为三个阶段,初创与提高时期、全面发展时期和蓬勃发展时期。
(一)陕西省竞技体育的初创与全面发展时期。以来,在举国体制的号召下,群众体育搞的红红火火,竞技体育也不断攀升,从1954年陕西省体育局成立以来,陕西省的竞技体育开始了新的征程,不断创造体育佳绩,在国内比赛和国际比赛中,陕西省运动员逐渐占得一席之地。从第一届全运会到现在,我省的竞技体育经历了一个逐渐提高的时期。陕西省通过成功举办1999年全国四城会,竞技体育事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近10年来,陕西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有利时机,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这为陕西体育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陕西省顺应大众体育消费需求,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体育产业发展纲要》,不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进一步树立了全社会共同兴办的大体育产业观,体育产业在水平、结构和规模等方面都取得了新的发展,陕西省也提出了合理的项目制胜规律。在各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突破和成绩,这归因于我省水上项目训练的科学性,要求我们一定要分析到项目的制胜规律,这样才能转化为训练的理论科学性。
(二)陕西省竞技体育的蓬勃发展时期。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竞技体育开展的红红火火,为国家输送了大量的优秀体育健儿,并在世界大赛和奥运会中勇夺奖牌,为国家争得了不少荣誉,在“十一五”期间,我省运动员在参加国际、国内大赛中,共获得世界冠军35个,亚洲冠军34个,全国冠军93个。其中,在北京奥运会上夺得2枚奥运金牌和1枚武术比赛金牌,是我省参加历届奥运会取得的最好成绩,全省已有6所体校被命名为国家级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
二、陕西省竞技体育的现状实力分析
对陕西省现在的现状分析得用陕西省近期参加的比赛所获得的成绩来说明。全运会是除了奥运会国内级别最高的赛事,各个省市尽可以发挥自己本省的优势特色来展现自己的水平,也很有说服力,陕西省在最近参加的第十届、十一届全运会中,奖牌榜和总分榜不断上升,从22名提高到了21名,总分也从第20名提高到了19名,但是我省总体实力还处在中下游水平,要继续往前发展,陕西省的竞技体育之路还任重而道远。我省传统优势项目发挥稳定,十一运会上我省的射击、射箭、跳水、武术获得6枚金牌,其他重点项目也获得了很大的进展,田径获得2枚银牌、1枚铜牌,获得前十名的项目也越来越多,但是我省现在竞技体育方面优势项目不足,项目总量偏小,布局不尽合理,尖子运动员、高水平教练员较少、训练管理机制落后、后备人才基础薄弱等不足,是现在我省竞技体育的制约现状。
(一)陕西省获得全运会的金牌数及金牌名次曲线图。我省参加的全运会成绩第一届全运会获得金牌只有1块,第二届、第三届上升到了4块,第四届获得了9块金牌,达到了陕西省金牌历史最高值,而从第五届到第八届开始下降,除了第六届拿得了8块金牌,第9届拿到了8.5块,第10届又减少了拿到了3块,第11届又重新拿回了9块金牌,达到了陕西省在全运会的最好成绩,金牌数、奖牌数和团体总分都达到最高. 由此可以看出陕西省的金牌成绩是在曲折中前进。
(二)陕西省奥运成绩带入全运会情况统计。北京奥运会创造历史最好成绩,为中国体育代表团取得金牌总数第一做出非常大的贡献。陕西省奥运成绩带入全运会的成绩从25届到29届陕西省奥运会成绩带入全运会来看,成绩不断上升,总分一直上升,从3分到77分,分数突破性很大,而且金牌也越来越稳定,27届、28届都是一块金牌,到29届为3块金牌。由此可见,陕西省的成绩也是在稳步上升。
三、结论
(一)陕西省的竞技体育发展经历了三个时期。分别是初创与提高时期、全面发展时期和蓬勃发展时期,并在这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本省独特的特色,也逐步形成了本省的优势项目,正在为了建设西部体育强省而努力。
(二)陕西省在最近的比赛中表现突出,逐渐形成了自己强有力的训练特色。我省运动员在参加国际、国内大赛中,逐渐崭露头角,稳步上升。陕西省的竞技体育成绩在曲折中上升。
参考文献:
[1]郭轶群.陕西省竞技体育发展现状及方向分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7,(04):52-54.
关键词:高校 绩效管理 问题 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7-123-02
时代的发展和实践的变化总是给理论研究提出新的课题。目前,我国高校正处于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在科学发展观的理念指导下,在人们对一个更加公正、高效、客观的教师评价体系鼎力构建与期待中,各地高校进行了管理体制的改革,实施了卓有成效的新的管理模式。绩效管理正是一种基于提高高校教师的绩效、开掘教师的潜能、整合师资进而使高校的管理更加科学和合理的一种管理思想。因此,如何正确认识教师绩效管理是当前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
一、当前高校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般来说,绩效的基本含义就是指一个组织的成员完成某种任务及完成该项任务的效率与效能,是效率与效益的总和。在高校,效率可包括教学效率和科研管理效率等,效益则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指工作或管理的结果和价值。{1}教师绩效评价是指高校用来衡量和评鉴教师某一时段的工作表现和工作质量,进而协助教师成长的一个过程,亦即对教师角色活动现实的或潜在的价值进行评价的活动。这种评价活动应在正确的教师评价理念和原则指导下,根据学校规定的任务和目标,按照规定的程序,运用科学的方法,借助现代技术广泛收集评价信息,对教师的工作数量和质量进行价值判断。但现有的高校教师绩效管理的情况并不令人满意,存在许多待解决的问题。{2}
首先,绩效管理的考核标准不够明确。德鲁克在管理学的奠基之作《管理的实践》一书中提出三个经典问题:我们的事业是什么,我们的事业将是什么,我们的事业究竟应该是什么。高校绩效管理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提高高校教师的绩效,目前,高校教师绩效管理应着力于鼓励先进教师,奖励优秀教学人才,提高教师对教学工作的光荣感、使命感和责任感;帮助教师发现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尽快改进教学方法,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但当前高校教师绩效考评还没有制定一个比较客观的考评标准,比如仅仅从德、能、勤、绩、廉五个方面进行考核。有的高校管理者对绩效管理制度的运行机理及其如何体现教师的绩效成绩不清楚,在绩效考核的时间、方法、目的、内容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程度的问题,使绩效考核难以实行。
其次,绩效管理的考核手段不够科学。高校教师绩效管理中指标的设定在整个管理体系中意义重大,它将牵引着全体教师围绕着指标体系运转。指标设定的是否科学合理公正直接影响绩效管理的效果。当前各高校试图量化各岗位的工作,定量化的考核在某种程度上能避免人为的因素,相对来说比较公平。但教学、科研如果仅仅追求数量,质量就会受到影响。应该警觉的是目前普遍实行的学生评课制度,虽然弥补了绩效考核中非量化性的因素。但学生在给教师打分时不一定公平合理,情绪化及功利性倾向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教师的综合评价,进而失去了科学的公正性,可能会导致教师去讨好学生而丧失原则的庸俗化现象产生。
再次,缺乏考核结果的反馈机制。一直以来,我国高校实行的是传统的人事管理体制,为鼓励教师努力工作,以更好地完成学校交给的任务,往往实行“奖惩性评价”,即达到目标要求者予以奖励,达不到目标要求者则予以一定的惩罚。{3}而绩效考核结果通常在考核以后就直接交给人事部门保管,教师很少知道自己的考核结果,即使知道考核结果,由于相关主管领导或人事部门并没有就相关考核结果及时与被考核者沟通,导致了诸多体制转轨中隐蔽性问题的发生。教师有时并不能通过考核后的沟通知道自己在工作上的优势与不足,当然也就不可能进行分析总结。甚至有些教师会对绩效考核的公正性产生怀疑,在工作上产生抵触情绪,从而影响到工作的效果。
二、高校绩效管理的实现路径
绩效管理是一种过程管理,能够激励教师不断地追求卓越,走向自我完善。“制定教师绩效评价指标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全面评价一个人,而是根据学校和国家的需要,为了在某些方向上给教师一个明确的指导,引导教师把个人的自觉期望纳入到学校或国家的大目标中来”。{4}绩效管理是一项全新的管理手段,没有现成的模式和既定的方法,它需要我们在工作中不断探索,勇于创新,力求使高校的管理水平得到全面提升,实现高校的发展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应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用现代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完善教师绩效管理体系。首先,建立科学的考核体系。科学的考核体系建设需要深入调查研究,针对不同的类型分门别类地制定考核分支体系。高校教师的工作因岗位、专业的不同而产生一定差别,从事应用型专业的教师或科研人员相对容易出成果,而基础学科的教师就相对难一些,分类考核就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对考核指标作更细的分类,从而提高考核的科学度。学校与教师签订岗位聘任合同后,将对岗位职责进行详细说明,岗位聘任制对教师起着激励和约束的双重作用。根据岗位聘任合同,不同岗位设定不同薪酬,真正打破高校薪酬制度中存在的平均主义和大锅饭现象。其次,将考核结果作为确定教师绩效考核工资的重要依据。高校要充分发挥考核的作用,把考核结果与教师的薪酬挂钩。体现多劳多得、按劳取酬的分配原则。对于能够真正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教师给予更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在考核教师对高校的价值贡献时,综合考虑,起到鼓励先进、激励后进的绩效考核作用。再次,健全福利制度,激发教师潜能。福利是教师收入的间接组成部分,福利在某种意义上对于教师更具价值。要按照法定福利和校定福利来支付。法定福利是根据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向教师提供的福利,如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等政府明文规定的福利制度,而校定福利则是高校根据自身情况设置的福利。福利内容可包括购房资助、购车资助、节日奖金、旅游资助等。
第二,建立有效的考核结果反馈机制和积极的沟通交流系统。首先,建立有效的考核结果反馈机制。管理者应把绩效评估看作“是一种师资管理过程,既是师资规划、作用、培养、晋升等的补充,又是对这些管理过程的检查”{5}。绩效考评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绩效反馈。绩效考评结果正确会促进教师的信心和对绩效考评工作的重视,使教师自觉地朝绩效提高方向发展,反之就会挫伤教师的积极性。高校要在教师提职晋升、薪酬调整、岗位调配、激励、培训、人力资源规划与开发等过程中充分运用绩效考评的结果,形成良性循环的用人机制。在教师的使用上,建立科学的晋升机制,营造人尽其才的氛围。在做好竞聘上岗和严格岗位绩效考评的基础上,推行薪酬分配制度的配套改革,彻底打破平均主义的薪酬体制。要在薪酬分配问题上切实体现绩优者薪酬也优厚。应根据年度绩效考评的不同档次,在不同职称的分配系数基础上,再加上不同的权数,按贡献大小、绩效好坏来确定每个教师的实际经济待遇,充分发挥薪酬分配的激励导向作用,鼓励冒尖和创新,以调动起大家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其次,建立积极的绩效沟通系统。绩效沟通是绩效考核的核心。要使绩效管理取得理想的效果,绩效沟通尤为重要。为提高管理绩效,有必要建立一个开放式的绩效沟通网络,使被考核人员、制定战略的高层决策者、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其他的行政部门之间实现全方位的沟通。无论是在绩效考核标准制定前,还是制定实施过程中,包括实施结束后,都要通过绩效沟通网络或者其他方式,让广大教师参与到绩效考核的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了解问题、解决问题,使大家清楚地知道标准的制定与执行是在大家共同参与的过程中完成的。进而达到互通有无,信息畅通,资源共享,心情舒畅,沟通及时的目的。
总之,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的主阵地,只有充分遵循高校管理的规律,实施科学合理的绩效管理,方能真正达到提高高校教师的业务水平和创新能力的目的。新的绩效管理体制的运行过程,应以绩效沟通为绩效管理的核心,以激励机制为手段,实施持续改进的绩效问责,以期使高校绩效管理朝着健康、科学的方向发展,达到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目的,从而为全社会培养出大量的合格的四有人才。
注释:
{1}陈达云.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行高校绩效改革[J].教育与管理,2006,(2):25-28
{2}庞鹤峰.我国高校教师绩效评价研究现状初探[J].中国高校师资研究,2006(06):32-37
{3}黄骏.人力资源视野中的高校教师绩效考评[J].教育探索,2003(10):93-95
{4}李军.高校教师绩效管理体系的构建[J].高等教育研究,2007(01):54-58
关键词: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解决方法
我国现代社会处于经济文化高速发展的时期,人力资源管理对于事业单位发展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经济师的人力资源管理作为单位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内容,不仅需要良好的管理制度和方法,同时也需要有效的实施措施。事业单位需要不断的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培养促进单位发展的各类人才,强化人力资源管理的措施,从而促进事业单位的长期稳定发展。
一、人力资源管理的意义
人力资源管理是对员工从事不同职业的各项体力、脑力劳动进行有效分配的过程,对于事业单位来讲,为了高效的开展各项经营活动并促进单位发展,单位内部的所有员工但在单位的结构体系当中扮演者不同的角色,分别执行单位经营过程中的不同任务,而要想使每个员工都能发挥出其最大的优势,就需要对单位内部人力资源进行高度的整合和利用,人力资源管理便发挥了其作用。经济师在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当中起到了创建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一会培养单位后备人才的作用,对于事业单位的正常运营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但目前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尚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因此,改善当前事业单位内部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对于促进事业单位的长期稳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不完善
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是事业单位人员管理正常开展的前提,但我国许多事业单位经济师人力资源在管理的过程中,并没有完善的管理体系作为人才管理的依据,与此同时,现今许多事业单位对于人才的管理仍然采用与以往传统的管理方式,未能意识到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作用,管理体系的缺乏造成单位运营效能的降低。
(二)人力资源管理规划不合理
当前我国一些事业单位由于没有意识到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从而在进行单位内人力资源管理时,也没有制定相应的人才管理规划方案,使得单位的长期发展规划和经济评估失效,阻碍了事业单位的发展。
三、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的改善方法
(一)完善事业单位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是确保事业单位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正常开展的重要内容,构建完善的事业单位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可以有效的避免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使得单位内部人才能够得到合理的分配,促使人才发挥自身最大的优势。针对目前我国事业单位在人力资源管理上还存在着管理体系不健全导致的管理缺乏依据的问题,事业单位首先应当建立起有效的人才培养制度,由于不同事业单位发展的方向、目标都存在着差异,单位运营规划也各不相同,因此,事业单位需要根据自身内部运营的特点,结合当前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创新,使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与单位发展一致,与时代特征相同步。除此以外,事业单位还应当建立起单位内部人才培养的方案,并出台一些能够发挥员工职能潜力的政策,不断地培养和发展技术型人才,从而使事业单位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得到提升,进而促进事业单位的发展。
(二)合理规划事业单位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
我国事业单位机构的改革不断加强,做好人力资源规划的工作对于事业单位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通过对人力资源进行合理的规划,可以给事业单位内部不同人才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为人才实现自身的价值提供一个有效的平台。为了做到这一点,事业单位应当从两个方面进行人才的管理:首先,事业单位应当对当前单位内的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对于经济的发展趋势做出合理的预想,并根据这些单位内外的环境特点,制定出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的规划措施,从而使得单位的运营与时代的发展相适应,促进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能力的提升。事业单位应当除此以外,事业单位还应当以提升经济师人才管理能力为重点,通过设立有效的人才考核制度以及人才奖励和惩罚制度,来选拔综合素质能力强的经济师人才管理人员。通过上述方式,对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进行合理的规划,提升事业单位未来经济发展评估的准确性,从而促进事业单位全面的发展。
(三)提升事业单位职员的竞争意识和技术水平
提升单位员工的竞争意识以及专业技术水平是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而竞争意识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可以通过人力资源教育培训的方式来实现。单位对于人才的培训首先需要确定培训的内容,这需要在事业单位内部开展座谈会,对当前事业单位发展的培训需求做出充分的调研,确保人力资源培训的有效和合理。其次,对于人员的培训除了需要提升人才的专业能力,还应当促进员工职业道德的提升,使得员工的思想素质能够和事业单位岗位要求相匹配。再次,事业单位应当端正员工的工作态度,并不断地提升人才的工作热情,使员工的职业发展规划能够与促进事业单位发展的需要相一致。让员工能够在完成岗位职责的同时,充分的发挥出自身特长,激发内在的潜能,使得事业单位能够快速的发展。
四、结束语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事业单位对于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量将会增加,对于人才的专业技术能力以及职业道德水平也会相应的提升,加强事业单位经济师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十分重要。针对目前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管理体系不完善、管理规划不合理以及奖惩机制不健全的问题,在今后的事业单位人才管理当中,应当完善事业单位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合理规划事业单位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并提升事业单位职员的竞争意识和技术水平,使经济师能够重视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科学的开展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使管理体系和制度得到完善,促进单位内部员工的竞争意识和水平的提高,从而促进事业单位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永岐.浅谈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现状及对策[J].技术与市场,2016,23(12):153
[2]王大庆.浅析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J].财经界,2016,(33):365
一、企业现代经济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制度不完善。现阶段,我国部分企业严重忽视了企业管理制度的重要性,导致企业管理制度在某些方面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不仅如此,还有一些企业虽然已经对管理制度进行了相应的完善,也引起了足够的重视,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执行力度却明显不足,使得企业员工对管理制度缺乏较高的认可度,从而制度的设置就严重缺乏了实用性。而且在管理制度长期不完善、不健全的状态下,企业的财务监督等工作也会因此受到负面影响,进而阻碍企业经济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管理模式相对落后。目前,因为企业现代经济管理模式相对落后,导致经济出现了无法持续增长的不良现象。所以,企业想要继续扩大经济经营规模,必须要通过加大企业投资的方式,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但是大批量的投资会严重影响企业资金的流动性,造成企业其他活动的不稳定发展,而且如果企业投资中途出现问题,就会因为资金问题,阻碍业务的顺利开展,严重者还会造成企业破产。所以,管理模式对企业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企业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对管理模式的高度重视。
(三)管理人才素质不高。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前提储备,是企业经营管理的基础,也是造成企业现代经济管理模式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现在许多企业内部虽然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管理团队,其中的管理人才也应有尽有,但是由于人才的综合素质过低,严重缺乏创新思维,最终阻碍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并且,企业对于管理人才并没有制定专门的激励机制或者是相关制度,这就进一步降低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得员工的潜力不能被深层次挖掘,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企业的创新发展。与此同时,由于部分企业现代经济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偏低,工作的执行能力相对较差,严重阻碍了我国企业的发展。
二、企业现代经济管理模式规范化具体措施
(一)建立健全经济管理体系。在我国企业的发展进程中,建立科学合理,且具有规范性的经济管理体系,既能够推动我国企业的现代经济管理组织结构的有效建立,还能够进一步实现企业对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目前,我国企业的现代经济管理中存在着人才紧缺的问题,据此对企业人员进行合理配置,充分发挥员工的优势,进而提高我国企业现代经济管理工作的整体质量。我国的企业建立健全的经济管理体系,一般主要是针对管理阶层工作人员的,因为管理人员是企业决策和运行发展的核心人物,也是保证企业经济活动得以有序进行的关键,所以说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现代经济管理整体水平。这就要求企业在建立现代经济管理体系时,必须要提高对企业管理人员的要求。在此基础上,企业还需要加强对企业现代经济管理相关法律法规的重视,进一步完善经济管理体系的建立,保证企业整体的有序发展,具体合理地规划整个企业的经济活动,从而保障企业现代经济管理的规范化发展。
(二)企业人力资源的有效管理。在企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加强对经济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管理,能够有效促进企业现代经济管理的规范化发展。想要强化对企业经济资源的管理,必须要做的是规范经济管理人员,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这将在很大程度上推动我国企业现代经济活动的顺利展开。而在进行人力资源配置时,对于管理层应该选取充分具备专业素质和能力的员工,以此保障在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过程中,可以实现科学有效的管理,为企业现代经济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且,在企业现代经济管理工作的进行过程中,还需要加强对管理人员的固定培训,以此提升企业管理人员的专业实力。伴随着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变化发展,企业现代管理人员必须要具备一定的专业能力和管理经验,因为开展管理工作,需要高素质和高能力的管理人员,这样才能有效保障企业经济活动的顺利进行。在此基础上,还应该重视对激励机制的建立,以此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保障企业经济活动的有序进行。
(三)制定完善的经济目标规划。企业经济活动想要顺利开展,必须要有明确的、完善的经济目标规划,这样才能积极推动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规范化发展。而在制定经济目标规划时,需要结合企业的具体情况,企业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设定适当的、最优的经济目标,保证企业能够在发展过程中实现经济目标。而在制定企业目标的过程中,还需要明确企业的经济发展状况,根据制定的经济目标规划,对整个实施过程进行全程监督,从而保障企业经济活动的有序开展。在企业经济目标得以合理规划后,还应该进行严格审查,确保经济目标规划能够满足企业的现代经济管理模式的规范化发展,进而才能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
(四)创建企业管理评定体系。创建企业管理的评定体系,全面评定企业的经济管理,这不但能够确保企业现代经济管理模式的规范化发展,还能够进一步为企业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而企业经济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主要包括三大项,即目标评定、经营战略评定、业绩评定。企业的目标评定对我国企业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优化企业的发展方向。而企业的经营战略评定,主要是针对企业的战略决策的。在企业现代经济管理工作的进行中,企业的业绩始终呈现的是正相关的发展模式,这也进一步说明了企业的经济管理模式与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相适应。而创建企业管理的评定体系,有助于实现企业现代经济管理模式的规范化发展。
三、结语
【关键词】范围经济;一体化;组织管理;竞争优势
从微观经济学的角度讲,企业的纵向一体化能够使企业的产品链在各个环节同时开展,当这些活动得以完成时,企业的范围经济也将产生。可见,企业的纵向一体化是企业实现范围经济的基础和前提。此外,任何一项生产经营活动都是由企业和市场共同完成的,而范围经济实现程度的程度是企业形成一体化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对企业范围经济和一体化对企业或者产业的影响则涉及较少。而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更多的企业在追求了规模经济的基础上,其生产组织方式开始向范围经济和一体化经济模式转变,以此来迎合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的普遍要求。
一、对范围经济和一体化的释义
(1)范围经济释义。对现代组织而言,由技术、管理知识与经营信息的共同作用而形成的范围经济往往涉及到组织管理的多个层面,是一个难以忽略的参数,因为当范围经济达到一定程度之后,企业之间的纵向或者横向联合就成为可能。可见,对现代组织而言,无论是技术知识、经营管理经验还是获取信息的能力都是具有一定价值的,在对这些要素进行获取的过程中,需要付出一定的甚至是高昂的代价。同时,这些要素由于可以在市场上进行交易,定价较难,估值不易,尤其当企业选择跨国经营时,传统的技术转让并不被特别看重,相反,直接投资则被看成是最为有效的方式。因为直接投资可以通过对先进技术的应用,对信息的整合和对市场经验的应用,实现高效率的组织和管理。(2)一体化及纵向一体化释义。一体化是一个广义的词汇,包括前向一体化、后向一体化、纵向一体化、横向一体化等,本文所指的与范围经济相关的一体化为纵向一体化。按照管理学和社会学的理论,纵向一体化指的是企业上游的产出能够作为下游的投入,并且这样的一系列纵向生产过程要集中在一个企业内部进行。因此,在企业进行纵向生产时,各阶段各环节之间进行的生产活动都会以产品的形式最终呈现。当然,即便是彼此之间互为投入和产出,如果这些产品是通过不同的企业制造出来的,然后在市场上进行交易,则往往被认为是不同的产品产自不同的企业。即便是企业在实行纵向一体化时只生产一种类型的产品,同样能将不同阶段呈现的产品看作是不同。所以,实行纵向一体化的企业实际上是在进行多种产品的同时生产,不同的是,这些多产品的交易过程是在企业内部进行的,只有最后一阶段的产品才会流通到市场上参与交易。从这个角度讲,企业即便只生产和经营纵向生产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产品,由于其掌握的技术、管理知识与信息存在于不同的阶段,为了保证生产与经营能够正常的进行下去,企业需要对上下游企业或者各阶段的技术特点、管理特点与信息进行了解和掌握。否则,上、下游之间的生产协调是难以实现的。
二、范围经济的风险与福利分析
(1)范围经济的风险。范围经济对现代组织的益处是十分明显的,首先表现出来的是组织管理成本的降低,在短期,选择纵向一体化的企业能够在财务会计方面取得范围经济,同时还能够在必要的情况下实行低成本扩张战略,以低于市场预期的价格获得企业所需的关键生产资料或者资源,以此来增强企业在产品市场、证券市场上的竞争优势;而从从长期看来,企业选择纵向一体化战略能够取得范围经济的优势。但是,风险也在这一阶段暴露出来。因为,企业实施纵向一体化战略的原始目的在于最大限度的满足客户多方面的需求,最大限度的为客户提供相关而又不同的产品。可是,当这一战略进行到一定的阶段,企业会在外部环境的作用下去片面的追求纵向一体化所能够带来的优势,使企业陷入到恶性循环的陷阱之中,给企业带来巨大的压力与风险。可见,盲目的实施纵向一体化战略将使企业的技术获取成本显著增加,分散企业在主营业务上的资源和管理者对主营业务的注意力,而企业的成本变化也将更加复杂和模糊。(2)范围经济的福利。从组织管理的角度讲,范围经济实际上是对协同的一种真实反映。也就是说,现代组织需要对不同的业务进行协调和管理,使企业能够以更低的成本和更快的速度使自身的资源优势发挥到极致,并以此建立起新的长期的竞争优势。当然,范围经济和规模经济既存在联系又有一定的区别,范围经济的福利效应也是十分明显的。当增大投入时,企业的单位成本得到降低,规模经济呈现出来;而随着企业业务的增多,范围经济就会呈现出来。范围经济的出现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销售,优化采购,增进研发。
三、一体化的风险与福利分析
(1)一体化的风险。现代组织管理采取一体化的发展模式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市场机制本身固有的特性会作用于企业的组织结构,使其产生一定的风险。比如,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市场机制的作用过程不但具有一定的随机性,还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不公平和不公正,像强者获利、弱者受损等。所以,企业采取一体化的过程并不是稳定的,而是存在较大的风险的;其次,在国际比较优势发生变化的条件下,一个参与国际分工的企业如果不能因此而进行有效的结构调整,或者是没有能力来完成这样的结构调整,那么它们就会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受损,而这被看做是一体化的另一个主要的风险。(2)一体化的福利。从产品的水平差异方面来看,消费者的偏好是多样的,在产品存在水平差异性,并且生产的平均成本递减的情况下,即使在两个完全相同的国家之间也能展开部门内贸易。从水平分工的理论我们可以看出,规模经济是部门内贸易的一个重要因素,并且是贸易得益的一个重要来源。一体化战略将原本被保护主义分散孤立的国内小市场统一起来,形成一个更大的市场。通过这个大市场内的激烈竞争,实现大批量生产等的技术利益。所以,水平差异的部门内贸易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内在动力,直接促进了区域经济的一体化。如果贸易转移效应超过贸易创造效应,一国参加关税同盟的净福利将是负的。维纳的理论可以很容易地推广到其他区域经济合作形式。
四、结语
在产业经济学中,纵向一体化经营是指企业沿主导产品生产链向其上游或下游相关产业领域不断扩展的过程。根据其向上游或下游扩展的方向不同又分为后向一体化和前向一体化。自从进入20世纪后期,世界经济发展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浪潮汹涌澎湃。对于国际经济关系在全球化和区域化之间的关系,学者有着不同的解释,并对其未来走向得出不同的结果。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全球化的先导和基础,全球化是区域化的必然归宿,因此,研究范围经济与一体化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参 考 文 献
[1]李尊然.论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关系[J].经济问题.2007(4):102~104
【关键词】现代企业;经济管理;问题;应对措施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我国企业迎来了升级换代的良好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更为严峻的危机。现代企业要不断加强经济管理,立足市场和实际,不断创新,完善和改进经济管理手段和措施,全面提升自身管理效率和质量。
一、现代企业经济管理的内涵和意义
企业经济管理,顾名思义,是指为了实现企业资源的应有价值,所进行的一种管理。企业经济管理目的就是为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且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这就要在企业进行的经济活动中,做出科学合理的计划、协调、组织、监控。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经济活动也逐步扩大,企业经济发展策略也要适时而变,而企业要想在经济活动中获得好效益,就必须要加强改善经济管理工作。在现代经济社会中,经济管理必然贯穿于企业发展的始终,是现代企业发展的核心,现代企业只有不断提升和创新经济管理工作,才能使企业经济活动规范化,引领企业朝健康、效益的方向发展,从而给企业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实力,推动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二、现代企业经济管理存在问题分析
企业要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发展壮大,抓好经济管理是前提之一,它影响着企业管理效率、质量和企业效益,然而很多企业就在经济管理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了企业发展。因此,我们对现代企业经济管理存在的具体问题进行分析,不断积累管理经验,进而找到有效解决方法。
1.经济管理理念陈旧。在市场经济竞争中,企业的经济活动往往是追求利益最大化,企业为了赢得更好的经济效益,经济活动往往只顾当前利益,忽略了长远利益。如很多企业把管理重点集中在生产和经营环节,而对经济管理工作则不予重视,相关管理规章制度与执行大多形同虚设,长此以往后即影响了经济管理部门的工作质量和效率,又抑制了一部分积极上进职工的工作热情和干劲,最终结果导致企业的经济管理部门出现混乱,企业的发展前景受到影响。
2.管理组织相对落后。一是在企业的经济管理中有的管理者认为就是投入人力、物力来推动促进企业的经济管理,而对企业管理的模式、方法、运转等却重视不够,造成经济管理不科学效率低下,影响了工作推进,限制了企业发展。二是在现代企业中,由于各部室间相互交叉,多数存在一定的认识误差,经济管理中获取的各类信息和数据会有不同,导致领导在进行科学、客观决策时拿不准。
3.经济管理体制不完善。制度往往是工作开展的依据和保障,在现代企业经济管理中,制度的不完善就会影响到现代企业经济管理工作的开展。目前,企业的经济管理制度多数还不完善,所采用的制度仍然比较传统、落后,没有依据时代形势及企业自身实际做出调整和改进。
4.经济管理人才匮乏。随着企业规模不断膨胀发展,企业管理复杂性也在逐步提升,这对管理工作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当前,企业经济管理专门人才还相对匮乏,目前阶段经济管理人员能力也有待提高。
三、现代企业经济管理问题应对措施
通过对企业经济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分析,结合笔者多年的工作经验和研究,提出以下问题解决措施以供参考:
1.及时更新经济管理观念。企业管理观念是现代企业经济管理的思想基础,也是开展具体管理工作的指导理念。在现代企业经济管理工作中及时更新经济管理观念至关重要,尤其是企业高层领导的管理观念更加重要。因此,要转变传统守旧的管理观念,及时树立切合时代经济发展要求的现代企业管理观念,同时在企业内部大力宣传企业经济管理的重要性,营造好内部管理的环境氛围条件。
2.创新经济管理制度和策略。企业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要参与主体,在经济管理制度和策略的制定中,首先要全面解决企业现有的组织模式和架构问题,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其次在经济管理制度的拟定中,要坚持全面分析、综合考虑的原则,依据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的实际需要,及时调整企业管理制度的有关内容,不断提升管理制度的实际操作性和管理效果。同时,工作中要注意做到奖惩分明,这样有利于经济管理工作的推进,也是促进员工自觉参与管理、严于律己的制度保障。
3.完善经济管理体系。建立完善的经济管理体系能更好地发挥企业经济管理作用,一是要对人力、物力加大投资;二是要根据企业经济管理具体情况做出相应的模式、方法调整,不断促进企业发展。同时,还要对企业的经济管理体系进一步优化,对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做到及时发现,有效分析,针对性的加以解决,这硬拍芨好的实现管理目标。
4.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想提高企业经济管理效率,专业人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一是强化企业经济管理人员的职业教育,不断提高他们的职业综合素养;二是不断提升职业能力,通过专业知识技能培训,提高企业经济管理人员专业水平;三是是引进专业人才和提高薪酬待遇留住人才。
论文摘要:绩效管理是目前许多高校实施管理体制改革的一种普遍模式和有效途径,从现在的情况看,高校绩效管理中还存在绩效管理目标不够明确、管理手段不够科学等问题。要实现科学的绩效管理,必须用现代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完善教师绩效管理体系,建立有效的考核结果反馈机制和积极的沟通交流系统。
时代的发展和实践的变化总是给理论研究提出新的课题。目前,我国高校正处于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在科学发展观的理念指导下,在人们对一个更加公正、高效、客观的教师评价体系鼎力构建与期待中,各地高校进行了管理体制的改革,实施了卓有成效的新的管理模式。绩效管理正是一种基于提高高校教师的绩效、开掘教师的潜能、整合师资进而使高校的管理更加科学和合理的一种管理思想。因此,如何正确认识教师绩效管理是当前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
一、当前高校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般来说,绩效的基本含义就是指一个组织的成员完成某种任务及完成该项任务的效率与效能,是效率与效益的总和。在高校,效率可包括教学效率和科研管理效率等,效益则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指工作或管理的结果和价值。{1}教师绩效评价是指高校用来衡量和评鉴教师某一时段的工作表现和工作质量,进而协助教师成长的一个过程,亦即对教师角色活动现实的或潜在的价值进行评价的活动。这种评价活动应在正确的教师评价理念和原则指导下,根据学校规定的任务和目标,按照规定的程序,运用科学的方法,借助现代技术广泛收集评价信息,对教师的工作数量和质量进行价值判断。但现有的高校教师绩效管理的情况并不令人满意,存在许多待解决的问题。{2}
首先,绩效管理的考核标准不够明确。德鲁克在管理学的奠基之作《管理的实践》一书中提出三个经典问题:我们的事业是什么,我们的事业将是什么,我们的事业究竟应该是什么。高校绩效管理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提高高校教师的绩效,目前,高校教师绩效管理应着力于鼓励先进教师,奖励优秀教学人才,提高教师对教学工作的光荣感、使命感和责任感;帮助教师发现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尽快改进教学方法,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但当前高校教师绩效考评还没有制定一个比较客观的考评标准,比如仅仅从德、能、勤、绩、廉五个方面进行考核。有的高校管理者对绩效管理制度的运行机理及其如何体现教师的绩效成绩不清楚,在绩效考核的时间、方法、目的、内容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程度的问题,使绩效考核难以实行。
其次,绩效管理的考核手段不够科学。高校教师绩效管理中指标的设定在整个管理体系中意义重大,它将牵引着全体教师围绕着指标体系运转。指标设定的是否科学合理公正直接影响绩效管理的效果。当前各高校试图量化各岗位的工作,定量化的考核在某种程度上能避免人为的因素,相对来说比较公平。但教学、科研如果仅仅追求数量,质量就会受到影响。应该警觉的是目前普遍实行的学生评课制度,虽然弥补了绩效考核中非量化性的因素。但学生在给教师打分时不一定公平合理,情绪化及功利性倾向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教师的综合评价,进而失去了科学的公正性,可能会导致教师去讨好学生而丧失原则的庸俗化现象产生。
再次,缺乏考核结果的反馈机制。一直以来,我国高校实行的是传统的人事管理体制,为鼓励教师努力工作,以更好地完成学校交给的任务,往往实行“奖惩性评价”,即达到目标要求者予以奖励,达不到目标要求者则予以一定的惩罚。{3}而绩效考核结果通常在考核以后就直接交给人事部门保管,教师很少知道自己的考核结果,即使知道考核结果,由于相关主管领导或人事部门并没有就相关考核结果及时与被考核者沟通,导致了诸多体制转轨中隐蔽性问题的发生。教师有时并不能通过考核后的沟通知道自己在工作上的优势与不足,当然也就不可能进行分析总结。甚至有些教师会对绩效考核的公正性产生怀疑,在工作上产生抵触情绪,从而影响到工作的效果。
二、高校绩效管理的实现路径
绩效管理是一种过程管理,能够激励教师不断地追求卓越,走向自我完善。“制定教师绩效评价指标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全面评价一个人,而是根据学校和国家的需要,为了在某些方向上给教师一个明确的指导,引导教师把个人的自觉期望纳入到学校或国家的大目标中来”。{4}绩效管理是一项全新的管理手段,没有现成的模式和既定的方法,它需要我们在工作中不断探索,勇于创新,力求使高校的管理水平得到全面提升,实现高校的发展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应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用现代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完善教师绩效管理体系。首先,建立科学的考核体系。科学的考核体系建设需要深入调查研究,针对不同的类型分门别类地制定考核分支体系。高校教师的工作因岗位、专业的不同而产生一定差别,从事应用型专业的教师或科研人员相对容易出成果,而基础学科的教师就相对难一些,分类考核就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对考核指标作更细的分类,从而提高考核的科学度。学校与教师签订岗位聘任合同后,将对岗位职责进行详细说明,岗位聘任制对教师起着激励和约束的双重作用。根据岗位聘任合同,不同岗位设定不同薪酬,真正打破高校薪酬制度中存在的平均主义和大锅饭现象。其次,将考核结果作为确定教师绩效考核工资的重要依据。高校要充分发挥考核的作用,把考核结果与教师的薪酬挂钩。体现多劳多得、按劳取酬的分配原则。对于能够真正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教师给予更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在考核教师对高校的价值贡献时,综合考虑,起到鼓励先进、激励后进的绩效考核作用。再次,健全福利制度,激发教师潜能。福利是教师收入的间接组成部分,福利在某种意义上对于教师更具价值。要按照法定福利和校定福利来支付。法定福利是根据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向教师提供的福利,如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等政府明文规定的福利制度,而校定福利则是高校根据自身情况设置的福利。福利内容可包括购房资助、购车资助、节日奖金、旅游资助等。
第二,建立有效的考核结果反馈机制和积极的沟通交流系统。首先,建立有效的考核结果反馈机制。管理者应把绩效评估看作“是一种师资管理过程,既是师资规划、作用、培养、晋升等的补充,又是对这些管理过程的检查”{5}。绩效考评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绩效反馈。绩效考评结果正确会促进教师的信心和对绩效考评工作的重视,使教师自觉地朝绩效提高方向发展,反之就会挫伤教师的积极性。高校要在教师提职晋升、薪酬调整、岗位调配、激励、培训、人力资源规划与开发等过程中充分运用绩效考评的结果,形成良性循环的用人机制。在教师的使用上,建立科学的晋升机制,营造人尽其才的氛围。在做好竞聘上岗和严格岗位绩效考评的基础上,推行薪酬分配制度的配套改革,彻底打破平均主义的薪酬体制。要在薪酬分配问题上切实体现绩优者薪酬也优厚。应根据年度绩效考评的不同档次,在不同职称的分配系数基础上,再加上不同的权数,按贡献大小、绩效好坏来确定每个教师的实际经济待遇,充分发挥薪酬分配的激励导向作用,鼓励冒尖和创新,以调动起大家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其次,建立积极的绩效沟通系统。绩效沟通是绩效考核的核心。要使绩效管理取得理想的效果,绩效沟通尤为重要。为提高管理绩效,有必要建立一个开放式的绩效沟通网络,使被考核人员、制定战略的高层决策者、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其他的行政部门之间实现全方位的沟通。无论是在绩效考核标准制定前,还是制定实施过程中,包括实施结束后,都要通过绩效沟通网络或者其他方式,让广大教师参与到绩效考核的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了解问题、解决问题,使大家清楚地知道标准的制定与执行是在大家共同参与的过程中完成的。进而达到互通有无,信息畅通,资源共享,心情舒畅,沟通及时的目的。
总之,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的主阵地,只有充分遵循高校管理的规律,实施科学合理的绩效管理,方能真正达到提高高校教师的业务水平和创新能力的目的。新的绩效管理体制的运行过程,应以绩效沟通为绩效管理的核心,以激励机制为手段,实施持续改进的绩效问责,以期使高校绩效管理朝着健康、科学的方向发展,达到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目的,从而为全社会培养出大量的合格的四有人才。
注释:
{1}陈达云.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行高校绩效改革[J].教育与管理,2006,(2):25-28
{2}庞鹤峰.我国高校教师绩效评价研究现状初探[J].中国高校师资研究,2006(06):32-37
{3}黄骏.人力资源视野中的高校教师绩效考评[J].教育探索,2003(10):93-95
2017七年级历史下册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试题
知识冲浪
一、请填入一个你认为最恰当的答案
1、东南沿海地区指_____省、______省和______省。
2、我国最早设置的四个经济特区是: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
3、我国目前面积最大的经 济特区是______省。
4、______地区已 成为我国新兴电子工业基地和全国最大的家用电器产地。
5、我国两大著名的股市是______和______。
6、______流域是我国重要的农副产品生产和出口基地。
7、___ ___是长江流域发展的“龙头”,也是全国最大的______中心。
8、甘肃______成为我国著名的航天城之一。
9、西北地区盛产优质_______,被誉为“白金”。
10、为了合理利用水资源,吐鲁番人兴修了______进行灌溉。
二、请选择一个你认为最佳的选项
11、我国的哪个地区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巨大的发展潜力。请选择…………( )
A、东部地区 B、中部地区 C、西部地区 D、北部地区
12、我国经济特区最集中的地区在…………………………………………………( )
A、华 东地区 B、东部沿海地区 C、东南沿海地区 D、西部内陆地区
13、位于福建省经济特区是……………………………………………… …………( )
A、深圳 B、珠海 C、汕头 D、厦门
14、已成为我国新兴的电子工业基地和全国最大的家用电器产地的是…………( )
A、珠江三角洲 B、长江三角洲 C、山东半岛 D、辽东半岛
15、已成为我国最大的综合工业基地和高新技产业基地之一的是………………( )
A、珠江三角洲 B、长江三角洲 C、山东半岛 D、辽东半岛[来源:学科网Z2017七年级历史下册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测试题K]
16、已成为我国的一个国际性港口城市,港口货物吞吐居全国第一位;也是全国最大 的工业中心和商业中心的城市是………………………………………………………( )
A、 广州市 B、杭州市 C、上海市 D、天津市
17、我国西部地区人口仅占全国的约22%,但土地面积约占全国的………………( )
A、27% B、37% C、47% D、57%
18、西部的 x疆克拉玛 依市和四川的攀枝花市已分别成为了我国著名的…………( )
A、石油工业城市和钢铁工业城市 B、钢铁工业城市和石油工业城市
C、都是石油工业城市 D、都是钢铁工业城市
19、世界上海拔最高和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是 ………………………………………( )
A、青藏铁路 B、兰新铁路 C、京九铁路 D、成昆铁路
20、既是我国许多大河的发源地,也是我国生态建设的重点区域的地区是……( )
A、东部地区 B、中部地区 C、西部地区 D、东北地区
读图分析
三、读图分析题
21、读《珠江角洲城市分布图》,完成下列要求:
(1)在图中填上下列内容:香港、澳门、广州、深圳、珠海
(2)说说看:珠江三角洲 地区发展经济的优势。
活动探索
四、根据 下列要求,完成相关活动
22、请大家讨论一下后,试说明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发展经济的有利不不利条件。
23、我国已经并网发电的浙江海盐秦山核电站和广东深圳大亚湾核电站,这两座核电站为什么首先建立在我国的东部沿海和南部地区,你知道原因吗?
2017七年级历史下册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测试题参考答案
一、请填入一个你认为最恰当的答案
1、广东 福建 海南 2、深圳 珠海 汕头 厦门 3、海南 4、珠江三角洲
5、深圳股市 上海股市 6、长江 7、上海 工业 8、酒泉 9、长绒绵 10、坎儿井
二、请选择一个你认为最佳的选项
11、C 12、C 13、D 14、A 15、B 16、C 17、D 18、A 19、A 20、C
三、读图分析题
21、(1)、略
(2)、答题要点:
① 交通方便,有陆上铁路公路交通,临海、海上交通也便利;
② 接近港、澳,有利于吸引外资、技术和人才
③ 当地劳动力资源丰富,气候宜人,农业基础好等。
四、根据下列要求,完成相关活动
22 东 部 中 部 西 部
优 1、 交通方便(海、陆、空、江河);
2、 教育发达,人才丰富、科技力量强;
3、 3、工业、农业基础好;
4、 气候等自然条件好;
5、 劳动力资源丰富。 1、 陆上交通方便;
2、 能源、原料丰富;
3、 农牧业较好;
4、 具有承东启西的区域优势。 1、 能源资源丰富;
2、 地域广阔;
3、 有一定的畜 牧业。
缺 能源、原料缺乏 。 1、 人才、技术、资金缺乏;
2、 交通不十分方便;
3、 工业基础较薄弱。 1、 交通落后;
2、 人才、技术缺乏;
3、 工业、农业落后;
4、 水资源缺乏。
23、答题要点:① 东南地区工 业发展快,耗能量大;② 该地区缺乏常规能源;③ 核电站的建设地区适应性强。
看了“2017七年级历史下册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测试题”的人还看了:
1.2017七年级历史下册期末试卷及答案
2.2017年七年级历史下册期中考试卷
3.2017七年级下册历史卓越的工程试卷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