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血压指导建议范文

高血压指导建议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血压指导建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血压指导建议

第1篇:高血压指导建议范文

【关键词】临界高血压,院外护理,血压转归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1-0199-01

临界高血压也称边缘型高血压,是指血压在正常血压至确诊高血压之间的血压值。根据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标准:成人的正常血压为:收缩压<140毫米汞柱(18.7千帕),舒张压<90毫米汞柱(12千帕);确诊高血压为:收缩压>=160毫米汞柱(21.3千帕),舒张压>=95毫米汞柱(12.7千帕)。(1)在原发性高血压诊断成立之前,患者一般都会经过一个或长或短的过渡时期,可以是几个月甚至几年,这个时期血压值有时在正常范围以内,有时略高于正常。初时以血压正常的居多,随后血压正常的渐少,而高于正常者较多,在医学上称为高血压临界状态。(2)其特点是血压稍偏高,心、脑、肾等器官无器质性损害,但易发展成高血压病。临床观察表明,临界高血压者约有71.5%的人易发展成高血压,心血管并发症的患率及病死率比正常血压者高二倍以上,需要高度关注和重视。近年来,美国的心脑血管意外死亡率下降了20%,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注意了对临界高血压的治疗。(3)

根据笔者对25例患者的护理观察,对临界高血压患者不用或少用降压药,主要施以及时有效地健康教育和护理干预,对控制患者病情发展,降低其确诊高血压发病率,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1 患者特征

25例患者中女性7例,男性18例;40岁以下2例,41至55岁18例,56岁以上5例;有家族病史者16例,工作环境为室内办公室和以脑力劳动为主的有16例,以室外和体力劳动为主的有5例,其他情形4例,总体上是以在办公室从事脑力劳动的中年男性为主。25例患者中除3例是因自觉有头部沉重、易烦燥等不适感,主动就诊发现,两例是因有其他内科病症就诊检查中发现外,其余20例均无明显症状,主要是在体验或无意中测量血压时,发现血压偏高临界。

2 护理干预措施

25例患者中,除对因有其他内科病症住院治疗的两例采用降压药物治疗外,对其他患者主要是采用健康指导和自我护理模式对临界高血压患者进行院外心理和行为干预治疗。主要干预措施是:

2.1 加强健康教育,增强患者信心。通过向患者讲解有关高血压疾病的发病原因、发生机制、临床表现、转归及影响因素等,帮助患者提高健康知识和技能。讲解有关临界高血压的知识,使患者认识到临界高血压的转归,与良好生活方式之间的关系,帮助患者建立良好作息制度,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2.2 指导患者保健性用药。指导患者适量服用肠溶阿司匹林片和三七、、山楂、莲子心、葛根等具有改善血液循环扩张血管、清热解暑、降低血糖、降低血压之效生物类中药饮品,降低血脂和保护毛细血管,稳定血压,控制病情发展。

2.3 根据患者个体差异,合理安排锻炼。根据患者生理、年龄及工作情况等差异,以放松性和耐力性锻炼为主,提出不同的锻炼建议。如对40岁以下的两例男性中青年患者建议进行每星期不低于5次、每次不低于4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锻炼,对56岁以上的3例患者则建议以太极拳、步行、慢跑、保健气功、保健体操等方式锻炼,对41-55岁的中年患者主要建议每天早晚锻炼各一次,每次30分钟左右,早上以慢跑为主,晚上以散步为主。并建议工作环境以室外和体力劳动为主的5例患者,注意控制劳动量,尽量避免负重、长跑、搬运重物等活动。

2.4 指导患者合理健康饮食。一是鉴于钾、钙、镁等元素对血压有一定的抵制作用,建议患者多食用香蕉、柑橘、柿子、杏、荸荠等钾含量高的黄绿色水果和芹菜、洋葱、土豆、胡萝卜、香菇等钾、钙、镁等含量高的蔬菜;二是节制日常饮食,多吃高维生素、富含粗纤维的杂粮、粗粮、豆制品、坚果类等食物,少吃富含高胆固醇的动物脂肪、肉类食物饮食,少吃动物油脂、油腻食品和浓茶、咖啡、糖等刺激性食品,忌暴饮暴食。三是建议男性患者提倡戒烟、少酒,控制食盐量,少吃咸腌菜、泡盐蛋等腌制食品。避免烟碱收缩微细血管,使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和钠盐摄入过多,引起小动脉痉挛,增加心脏负,使血压升高。

2.5 帮助患者调节情绪,避免情绪过度紧张。有助于高血压恢复正常。建议患者保持良好的休息及乐观的心情,学会正确宣泄和调节自己的情绪,心情郁怒时,要转移一下注意力,减轻精神压力,保持良好的心情和心理平衡,防止情绪失调。如对主要从事脑力高度紧张的研究性工作的3例患者,建议其要掌握好对自己情绪的调节,注意劳逸结合,保持充足的睡眠时间,睡前用温水浸泡脚,提高睡眠质量,争取多休息(包括精神上、体力上的休息),尽量避免噪音等有害的慢性刺激的影响。对工作以体力劳动和轻体力活动为主的14例在职患者,则建议患者注意工间休息,工作1小时左右最好能休息5~10分钟,尽量避免重体力劳动和剧烈运动。

2.6 指导患者及时监测病情,按时就医。建议患者自备血压仪,并指导患者掌握自行测量血压的正确方法。要求患者初期要每天一量,血压平稳后也要保持一个星期量一至二次血压;如果血压波动,则要每天一量,一旦血压波动较大,则要及时到医院观察诊断。

3 预后效果分析

通过上述院外护理措施,1年内25例患者中,5例老年患者病情未能有效控制,直接发展为确诊高血压,4例从事研究性等重度脑力劳动工作的患者经过一段波动期后,仍然发展为确诊高血压,7例以体力劳动和轻体力活动性工作为主的患者血压均基本降至正常(偶尔有波动),其余9例基本维持临界高血压。发展为确诊高血压的9例均有家族病史。由此可见,通过健康教育和院外护理干预指导帮助患者养成合理的饮食及健康的生活习惯,可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控制和稳定血压,避免持久性血压升高,降低临界高血压发展为确诊高血压的发病率。但其作用有一定限度,特别是对老年患者、从事重度脑力劳动工作的患者和有家族病史患者只有短期作用,长期效果不突出。

参考文献:

[1] 张廷杰,吴时达.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及国际高血压协会高血压处理指南[J].心血管病学进展,l999,20(3):177.

第2篇:高血压指导建议范文

[关键词] 中青年人群;血压偏高;心理状况;健康教育

1.引言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及不良生活习惯的影响,高血压病的年轻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但中青年对自身血压的关注程度差,对高血压病的认识也存在很大的误区,使血压情况受到忽视[1]。笔者随机选择湖北省中山医院体检中心2007年1月-2008年3月高血压患者150例,年龄分布在20-40岁之间,采用全国血压抽样调查协助组调查表[2]进行了调查与分析。

2.资料与方法

2.1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2007年1月―2008年3月在我院体检中心中发现的150例高血压患者,年龄20-40岁,平均年龄32.45±4.78岁,其中男性98例,女性52例,经统计学检验,年龄、性别上无统计学差异。

2.1.1纳入标准:符合2003年世界高血压联盟“临床医师高血压实用指南诊断标准规定”的诊断标准:静态测量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血压持续偏高1年以上,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知情同意。

1.1.2排除标准:因服用升压药物导致一过性高血压;剧烈运动引起的暂时性血压升高;继发性高血压及有其他器官并发症者;合并有其他严重的躯体性疾病患者;合并有其他神经系统疾病以致精神状态异常者;有精神性疾病或精神性疾病家族史者;有药物或酒精依赖史者。

2.2方法

根据患者受检后的相关反应,询问相关的病史及认知情况,并采用自制调查表[1]详细询问受检者或说服受检者进行填写问答。最后统计相关的比率,并分析原因,给出健康教育处方。

其中调查表的内容主要包括:是否认为本次测量反应你平时的血压状况;有无血压偏高的既往史;是否认为自己现在得了高血压病;高血压病患病的年龄是多少;是否是年龄越大血压越高;是否知道高血压有哪些危险因素;这些因素与高血压病的关系;有无相关的家族史;自己现在的心理状况如何;重视程度如何;以后是否需要继续严密地监测血压;高血压病是否需要治疗;高血压病有哪些并发症;是否认为医生的指导意见很重要;高血压病治疗需要多长时间;高血压病不服药能不能够自愈;降压药物是否需要长期服用;服药期间要注意哪些事项;是否需要控制饮食,改变不良习惯。

根据受调查者的回答分析其心理状况,给出健康教育处方,三个月后进行回访,了解健康教育的效果。

2.3统计方法

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计数资料采用Pearson X2检验。

3.结果

调查发现血压偏高的中青年人群心理方面主要有四种状况,分为:持怀疑态度、过分紧张、不够重视,理性对待。其中能够理性对待者仅占10%。

表1 血压偏高人群心理状况构成比

例数 构成比(%)

怀疑态度 64 42.67

过分紧张 34 22.67

不够重视 37 24.67

理性对待 15 10.00

三个月后对150例患者进行了随访,发现:血压控制平稳者(64例),占42.67%;血压持续偏高者(86例),占57.33%。其中未听从医生建议、忌酒、戒烟,低盐饮食者,且未坚持服药者(38例)占血压持续偏高人群的44.19%;未听从医生建议,但坚持服药者(25例)占持续血压偏高人群的29.07%;听从医生的建议,改变不良生活习惯者,但未坚持服药者(15例),占血压持续偏高人群的17.44%;听从医生建议且坚持服用降压药物者(8例),仅占血压持续偏高人群9.30%。

表2 不同人群血压控制情况

血压控制平稳 血压持续增高 合计 X2 P

未听从医生建议且未坚持服药人群 16 38 54

15.72

<0.001

未听从医生建议但坚持服药人群 15 25 40

听从医生建议但未坚持服药人群 11 15 26

听从医生建议并坚持服药人群 22 8 30

合计 64 86 150

经Pearson X2检验,X2=15.72,P<0.001,具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说明听从医生建议,改变不良生活习惯,注重健康教育,对高血压患者而言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4.常见的心理状况及分析

4.1常见的心理状况结果及分析

4.1.1怀疑态度(64例):受检者发现血压偏高时,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血压计准不准,特别是那些平时没有异常感觉的人更是怀疑。通过调查发现这部分人群占中青年人群血压偏高者的42.67%。

4.1.2过分紧张(34例):一部分人检查以后发现血压偏高,就非常紧张,急切的向医生询自己是不是得了高血压病,为什么会得,要不要紧,能不能好等一系列问题,经过医生详细的解释之后仍感到很紧张。这部分人群的比率是22.67%。

4.1.3不够重视(37例):这部分人群占24.67%。很多人对高血压满不在乎,即使以前曾多次发现血压偏高者,也认为自己没什么症状,所以没必要太在意血压的情况。另有些人知道自己血压偏高,但由于对高血压病的认识存在一定的误区,也没有对血压情况给予足够的重视。

4.1.4理性对待(15例):较少的一部分人群能够理性的询问医生,并听从医生的建议,这部分人群仅占10.00%。

4.2产生前三种心理状况的原因分析

通过调查发现患者产生前三种心理状况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4.2.1不了解随机血压与高血压病的涵义及代表的意义;

4.2.2不了解高血压病对人体的危害,不了解高血压病可能引起很多的并发症,及引发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性;

4.2.3对高血压发生的危险因素及机制不明确;特别是高盐饮食、吸烟饮酒,紧张心理等因素与高血压的关系不明确;

4.2.4对高血压治疗存在一定误区:部分患者知道有高血压病也拒绝治疗;怕服药产生依赖性,认为药物都有副作用;认为通过保健品能治疗;认为血压随着年龄增高是正常现象,不需要治疗等[2]。

4.3健康教育

根据调查、分析的结果,针对不同心理状况给出不同的健康教育处方,这对于那些有心理顾虑,或者有明确高血压病史,反复监测血压偏高的中青年人群尤为重要。健康教育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4.3.1注重心理引导:分为没有高血压病史及有高血压病史者两类。对于前者,主要以沟通和心理引导为主,告知监测血压的重要性;对那些有高血压病史而没有足够重视或存在认识误区的患者,要让其了解高血压病的基本知识,向其讲明高血压是可以控制的,只要有效控制血压便可健康长寿。对疾病忧虑恐惧者,要做好心理疏导[3]。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一定要有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应当让患者明确高血压是一个可以没有症状的疾病,但是必须得到合理的治疗。长期坚持服药,不仅能使血压稳定在理想水平,还可以保证重要器官不受损害。间歇性服药,或频繁换药,会使血压波动更加明显,结果导致动脉硬化,使重要脏器缺血、缺氧,最终形成急、慢性心脑血管疾病。此点务必引起所有高血压患者高度重视。原发性高血压原则上应终生服药,不能以血压的起伏来作为是否服药的标准。

4.3.2控制高血压病危险因素。无论有无明确的高血压病史者,均需向其说明引起血压高的危险因素,并说明这些危险因素与预后的关系。主要危险行为因素包括:超重与肥胖、高钠饮食、饮酒、紧张刺激、吸烟、缺乏运动等。因此改变不合理的生活方式是高血压治疗过程中非药物治疗中重要而有效并且经济实用的手段,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保持良好的心态;控制体重;合理饮食(每天食盐的摄入量应控制在2~5g。对有高血压家族史的高危人群,应及早采用少盐膳食限制摄入含动物脂肪及胆固醇较多的食物。宜多食富钾的食品来增加体内的钾含量。钾盐可对抗钠盐的升压作用,并能保护或减轻过量的钠对血管壁的破坏。要补给含钾多的食物或含钾药物,同时注意镁、锌的补充);戒烟、酒;加强运动锻炼等。

4.3.3服药指导。未按医嘱用药是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不良的首要因素[4]。

(1)服用的必要性:长期坚持服药,不仅能使血压稳定在理想水平,还可以保证重要器官不受损害。

(2)合理服用药物,强调用药的个体差异。高血压病患者应该定期监测血压,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调整用药。目前要求不单纯将血压降至目标值,同时要求平稳降压。选择药物时应尽量选择降压平稳、经济有效、保护重要脏器功能的药物。通过减少服药的次数,避免了多次用药的麻烦,还可以持久的维持药物的浓度,避免短效药物引起的血压骤然下降,影响心、肺、肾等脏器的血液供应[5]。

(3)强调服药依从性。服药期间一定要告知患者监测血压情况,一方面可以了解药物的疗效,根据血压情况调整药物类别及剂量用法,另一方面可以防治药物过量导致的低血压。在用药的坚持中需要家属的督导作用,保证患者用药的依从性。

(4)治疗随诊:患者开始治疗后的一段时间,为了评估治疗反应,使血压稳定地维持于目标水平,须加强随诊,诊视的相隔时间须较短。随诊中除密切监测血压及患者的其他危险因素和临床情况的改变以及观察疗效外,还要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关系,向患者进行宣教,让患者了解自己的病情,了解终生治疗的必要性。

5.结论

虽然目前高血压病出现的趋势越来越年轻化,但对于中青年人群血压偏高的研究相对较少,而他们对于自身血压的关注程度较差,对高血压病的认识也存在很多的误区,从而使他们较老年人更长期地处在高风险处境中[6]。对这部分人的健康教育有着一定的特殊性,任务也相对较艰巨。通过护理人员的健康教育,纠正高血压患者的认识误区,增强其自我保护意识,对帮助患者控制血压,提高治疗的依从性,预防并发症意义重大。

以上的健康教育处方是根据实地调查得出来的第一手资料,并已经应用于实践中,它不但从心理状况的分析出发,同时也考虑到不同态度,不同需要人群的情况,希望能够为健康体检或健康管理中心工作的护理人员做好相关的工作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郑世海.高血压患者的认识误区与健康教育.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7,21(9):67.

[2]全国血压抽样调查协助组.中国高血压的患病率、知晓率及治疗和控制状况:1991年抽样调查结果.高血压杂志,1995,3(增刊)13.

[3]张泽芳,赖丽莎,等.高血压患者心理卫生调查及护理[J].泸州医学院学报,2003,26(5):412―414.

[4]方庆风.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不佳的原因调查[J].护理研究,2002,14(4):155―156.

第3篇:高血压指导建议范文

仅7%患者能坚持每天测血压

目前原发性高血压虽然尚无根治方法,但是高血压对心、脑和肾脏的破坏往往与血压高低密切相关;同时大规模临床试验证明,降压治疗可以减少高血压患者心脑血管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因此,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使血压降到目标值是硬道理。然而血压易受环境、活动、情绪及用药不规则等多种因素影响而发生波动,因此高血压病人要经常自我测量血压,使血压尽可能地控制在140/90mmHg以下。

据调查显示,目前中国高血压患者家庭自测率很低,仅有不到7%的高血压患者能坚持每天测量血压,超过40%的患者只有在头晕、头痛等症状发生时才测量血压,有3.1%的患者甚至半年才测量血压一次,而这些往往都会造成病情延误和严重的后果。

定期家庭自我测量血压是高血压患者了解血压水平的一种非常可靠实用的方法,也是平稳控制高血压、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有效措施。

根据患者的病情,在每天不同时间段多次测量血压,可了解日常生活中血压的动态变化状况。另外,这样做患者能真切地感受到服用药物、限盐、戒酒、减重等手段对血压控制的积极作用,纠正服药不规律、不重视非药物治疗的不良习惯。

每次测血压3遍取平均值

患者在家自测血压时不可太随意,一定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测血压前至少休息5分钟。

2.袖带与心脏保持同一水平。

3.取靠背椅坐位,测血压时保持安静,不讲话,不活动肢体。

4.每次测血压3遍,取其平均值为本次血压值。

5.自测血压的间期及频率。

不同阶段的高血压病人,测量血压的频率不同。

初始阶段:连续测量7天,每天6~9时之间测量一次,每次3遍,取其平均值;18~21时测量一次,每次3遍,取其平均值。计算时排除第一天血压值,仅计算后6天血压平均值,即记录12个读数,取其平均值。

治疗阶段:根据第一周自测血压值指导药物治疗。如改变治疗,则自测血压2周,用2周血压平均值评估疗效。

随访阶段:如高血压得到控制,建议每周自测血压一次;如血压未控制或血压波动大,则建议增加自测血压频率,每天早晚各测一次,或每周自测几次。

特殊情况:如要鉴别隐蔽性高血压、白大衣高血压(在诊室测量血压时高)、难治性高血压,建议每天自测血压早晚各一次,连续测量2~4周。了解24小时血压波动变化,可增加自测血压频率,如6~8时、12~14时、16~18时、20~22时各测一次,连续自测2~4周。

长期观察:一般每周自测血压一回,早晚各一次,每3个月重复头一周的自测血压频率,即每日早晚各一次,连续测7天。血压平稳后,不提倡太过频繁测量血压。

第4篇:高血压指导建议范文

困惑一:新病患用药有啥讲究?

提问人:张晓云65岁

“我今年65岁,以前随着年纪增加,虽然血压总在130/85左右徘徊,但从来没超过140。然而这次体检,却被查出血压超过140。之后,我去地段医院看诊,检查后,医生说我确实是高血压,并建议我去市级医院看专科。唉,高血压是慢性病,看来我的下半辈子要和降压药结缘了。像我这样刚得高血压的患者选药上有什么讲究?”

专家建议1:初诊要去大医院的专科找有经验的医生

初诊很重要,不仅要去大医院的专科,更要找有经验的医生看诊。

高血压药现在有数十种,共分五大类: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血管紧张受体拮抗剂和钙拮抗剂。每种类别的药特点不同,即使同一种类,药物的起效、副作用也不相同,虽然大多数有很好的控压效果,但是具体选哪种药,因人而异。

是否有心脏病;血糖、尿酸高不高;是否有肾脏病变或是其他继发因素影响血压,都与选药密切相关。例如,合并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利尿剂和β受体阻滞剂的应用将作为重要考量;又如心慌、心跳快的患者,若是用钙拮抗剂CCB的话,就会加快其心跳,这时就要考虑把它和β受体阻滞剂联合应用了。

很多患者不理解,都明确了是高血压,医生干吗开药前还要开那么多化验单?正是因为有经验的医生考虑到了药物的差异性与患者个体性适配问题,所以才会在全面的评估患者的健康状况后,慎重开药。

对高血压患者来说,不仅需要药物控制,更需要生活方式的改变。因此,在患病早期得到全面、正确的治疗信息非常重要。而专科有经验的医生通常会在第一次就诊时,给予较为详尽的保健指导建议。

在全面了解这些信息后,再谈治疗,那么患者的医从性会更好,自然今后对高血压的控制也会比别人更胜一筹。

专家建议2:定时服药是重中之重

很多人会问:怎样才算好的降压效果?能够平稳地把血压控制下来的药才是理想的降压药。因此,现在较主流的降压药是长效剂,它们大多数每日服用一次,对平稳控压效果好。

好药只是降压的一个方面,如何把药用好,发挥疗效更重要。在这点上,定时是重中之重。对大多数人来说,上午的血压比较高,因此,我们提议:患者最好早上一起床就服药。如果这种药是一天吃两次的,那么最好严格遵守每隔12个小时吃一片药的习惯。因为这样才能把血药浓度维持在一个理想的区间,而这直接影响到降压的效果。

专家建议3:正常高值血压者,管好生活可不用服药

收缩压在129至139之间,舒张压在8l至89之间属于正常高值血压。这一人群属于患病的高危人群。如果他们依然我行我素,不改变生活方式的话,就会一不小心加入高血压的队伍中。如果通过合理的饮食、运动加以控制的话,就能延缓步入高血压的进程,甚至避免成为高血压患者,因为我们曾遇到过通过改变生活方式把血压降低20个点的人。这种改变包括低盐低脂饮食和坚持不懈的运动。一周做4到5次运动,每次都能达到“三微”效果,即微汗、微微心跳和微微气喘,对降压大有帮助。

困惑二:

血压变化该如何调整药剂?

提问人:李丽芬85岁

“平时我的血压一直控制得还不错,可是今年天气转凉后,我发现自己的血压升高了。我原先以为过两天,等身体适应了天气的变化,血压会稳定,然而没想到已经连续5周了,血压还是控制得不好,我是不是该换药了或是加药量了呢?”专家建议1:固定一个医生,调整药剂有一贯性

很多患者都会遇到血压夏季低、秋季高的状况,每个人对季节的反应不一样,但如果两个星期内血压一直偏高或偏低,那么就需要调整用药了。增减药量或是换药一定要听医生的,而且最好固定一个医生看诊。因为每个医生都有自己的用药思路,认准一个医生用药,能保持用药的一贯性,在调整中取得好效果。

专家建议2:换药时给新药2个月的起效期

有些人问:当我换一种新的高血压药时,怎么才知道它适合我?只要两个月之内能把血压平稳控制好,就是选对了药。

有的人吃了一两周,觉得效果不明显,便急着找医生换药。其实,每种药都要达到一定的血药浓度才起效。例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血管紧张受体拮抗剂,对血管保护性好,能减少糖尿病房颤的发生,保护肾脏功能,但是起效慢,有些需要服用2个月才能达到最好效果。如果在此之前换药,有可能会错过最适合你的药剂。

专家建议3:带着血压记录去看诊

有些患者来看病时会带着一本小本子,上面记录着每天的血压情况,给医生作为调整用药的参考。我觉得这种做法很值得提倡。

除此之外,医生也会在第一次用药或是调整用药前给你做一个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这样你的血压特点便一目了然,这样调整药剂也更有针对性了。

困惑三:忘记服药该如何补药?

提问人:陈阿根69岁

“随着年龄增加,我的血压高了,忘性也大了。做早饭、买菜、送孙子上学,加上早上的事儿多,我常常过了时间才想起吃药的事。最近更是糟糕,我经常甚至不记得自己有没有吃过药。这时,补吃药吧,怕血压降得太低,不吃吧,又怕不利于血压的控制,真是左右为难。”

专家建议1:补药得因人而异,分时制宜

如果你是在中午之前想起没有服药的话,那么可以补药。当然这其中又分两种状况:如果你在平时血压控制得较好,收缩压在120左右的,那么可以不补药;如果平时血压控制得不好,收缩压经常在140左右的,那么还是补药为妙。

专家建议2:找到让自己不会忘吃药的好方法

在看诊时,我常会遇到老年患者问我:我一天要吃好几种药,有没有什么办法能让自己不漏服或重复服药的?我会给他如下两条建议,很管用,你也能试试。

用药盒提醒自己

你可以买一个七格药盒,一格代表一天,把一周的高血压药量分次放入格中,每天吃一

困惑四:激动时血压升高该怎么加药?

提问人:江岚60岁格。要是哪天忘了有没有服过药,只要看看对应的药格有没有空就行了。如果你一天要吃好几次药,那么就买多排药格,一天要吃几顿就买几排,同样把药分放其中,并在每个药格上标明服用时间,每次开药格前,看一看下次服用的时间,以此提醒自己。

放在起床时第一眼能看到的地方

高血压长效药大多只要早上服用一次就行了。所以,你可以在头天晚上,把它放在床头柜,或是和牙膏放在一起,总之,就是放在早上起来第一眼能看到的地方。早上起来,把药服下后,再刷牙、洗脸,开始一天的生活。

“我最大的毛病就是容易激动,而每次激动时就会觉得头晕眼花,我知道肯定是血压上去了。每到这时,我既想加服降压药,但又怕血压因此降过头,很是矛盾。因此,想问问专家遇到像这样血压突然升高的情况,该不该加服降压药?加多少量才合适?”

专家建议1:留十分钟观察期

如果是由于激动导致血压突然升高,那么等情绪平稳后,血压通常会下降,因此可以不必急着加服降压药,等到平静后,过十分钟,再量一个血压。要是血压下来了,就不用吃药了,以防把血压降过头,引起不适。

专家建议2:两种方法调血压

第5篇:高血压指导建议范文

现在主要使用的血压计有三种,水银柱血压计、弹簧指针式血压计、电子血压计。家庭自测血压提倡使用经国际认证的上臂式电子血压计。国际认证的标准有英国高血压学会(BHS)、美国仪器协会(AAMI)、欧洲高血压学会(ESH)。

一般的说,腕部或手指部的电子血压计不可靠。

要诀二 把握自测血压的时间和频率

家庭自测血压分三个阶段:

1 初始阶段 连续测量7天,每天早上6~9点间测量一次,每次3遍。取其平均值;下午18-21点之间测量一次,每次3遍,取其平均值。计算时排除第一天血压值,仅计算后6天血压平均值,即记录12个读数,取其平均值。

2 治疗阶段 根据第1周自测血压值指导药物治疗。如改变治疗,则自测血压2周。用2周血压平均值评估疗效。

3 随访阶段 如高血压得到控制,建议每周自测血压一次,如血压未控制,或血压波动较大,或患者依从性差,则建议增加自测血压频率,如每天早晚各测一次。或每周自测几次。

特殊情况 如要鉴别隐蔽性高血压、白大衣高血压、难治性高血压,建议每天早晚各自测1次血压,连续测量2~4周。要了解24小时血压波动变化,可增加自测血压频率,如早晨(6~8点)。中午(12~14点),下午(16~18点),晚上(20~22点)各测一次。连续自测2~4周。

长期观察 一般每周自测血压一回,早晚各1次。每3个月重复头一周的自测血压频率。即每日早晚各一次,连续7天。血压平稳后,不提倡太过频繁地测量血压。

要诀三 自测血压的基本要求

1 检测电子血压计的性能,准确性。

2 测压前至少休息5分钟。

3 袖带与心脏保持同一水平。

4 坐靠背椅坐位。测压时不讲话,不活动肢体。保持安静。

5 每次测压3遍,取其平均值为本次血压值。

6 贮存血压数值或真实记录血压数值。

你知道吗

一般情况下,家庭自测血压的血压值低于诊所测量的血压,家庭自测血压的平均值135/85毫米汞柱,相当于诊所测量血压的140/90毫米汞柱。非同日多次家庭自测血压的平均值≥135/85毫米汞柱,可考虑诊断为高血压。最好结合诊所测量血压诊断高血压。

1 姿势不正 测量血压时坐的姿势没有保持一种舒适、放松的状态。

第6篇:高血压指导建议范文

高血压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是中老年人最常见的心血管病之一,是一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更是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在我国存在着人群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偏低的现象。特别是在少数民族地区,广大农牧民群众受地理环境、生活习惯、文化程度及经济条件的影响,导致高血压发病率较高,预后也更为严重。因此,农牧区早期高血压病患者改变不良行为和饮食习惯,合理安排休息与运动,使患者了解高血压病早期积极参与预防保健和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尤为重要。

高血压随着病情的发展最终的结果是心、脑、肾 等靶器官损害和各器官功能衰竭。据统计,在我国高血压病患者最后的结局中,70%为脑卒中,20%为心脏病,10%为肾脏病变【1】。对于早期高血压病患者,应加强健康教育,提高早期高血压病患者对高血压病的正确认识,重视早期非药物防治措施。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降低高血压病的发病率,提高控制率及提高高血压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增强自我保健意识,达到强身健体不生病的效果,并能延长寿命。

早期高血压病建议采取非药物治疗,主要是通过干预高血压发病机制中不同环节,使血压有一定程度的降低并对减少心脑血管等疾病的并发症有利。通过平衡膳食、规律运动及改善不良生活习惯等防治措施,可使血压下降,甚至达到理想水平。

1 具体措施如下:

1.1平衡膳食:以低盐、低脂肪、低胆固醇、低热量、低糖及适量摄入蛋白质、维生素及各种矿物质为主。建议每天摄入蔬菜300-500g,水果200-400g,食用油1500ml。做到荤素、粮蔬、粗细搭配,并控制总热量的摄入。

1.1.1戒烟、限酒、(建议成年男性每日饮用酒精量

1.1.2减少钠盐摄入,轻度高血压或有高血压家族史者,每日食盐量在5g以内,中度每日食盐量在1-2g以内,重度可给予无盐饮食;同时应增加钾盐的摄入,每天钾盐≥4.7g(含钾多的食物有坚果、豆类、瘦肉、桃子、香蕉、苹果、西瓜等水果以及木耳、海带、紫菜、蘑菇等)。

1.1.3减少膳食脂肪,脂肪占总热量的25%以下,饱和脂肪酸占总能量的6%-10%,烹调可选用植物油,少吃油炸食物、肥肉及动物油脂,主张以煮、炖、清蒸、凉拌等烹饪方法为主。

1.1.4限制胆固醇的摄入量

1.1.5碳水化合物约占总能量的50%-60%,除米、面外,应多吃各种杂粮及豆类。少吃各类甜点及含糖饮料,以防肥胖和血脂增高。

1.2减轻体重,可通过降低每日热量的摄入,增加活动量,加大热量的消耗等方法,促进自身脂肪分解代谢。超重和肥胖者在半年至一年内减轻体重5%-10%。

1.3规律运动:规律的体育锻炼有益于延年益寿,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和死亡危险。体育锻炼的保护作用主要通过降低血压、控制血糖和体重以及改善心血管功能实现。可根据年龄、身体状况、及个人爱好,选择适宜的活动项目。每天坚持至少30分钟以上的有氧运动。建议每天累计相当于6000步以上的身体活动。不宜选择过度用力、运动强度大、竞争意识强的运动。运动的时间、频率、强度取决于病情。不能一概而论,而要个体化。

1.4健康教育:采用多种形式向患者介绍高血压病的发生,发展、治疗和预防等知识,使患者了解高血压病早期积极参与预防保健和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的重要性。

1.5心理平衡:流行病学研究表明,情绪应激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发展及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改善不良性格,避免情绪激动、过度紧张、及焦虑等,应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

据2001年中国心血管健康中心资料显示,在35岁以上的人群中高血压的患病率为27.2%,知晓率为44.7%,服药率为28.2%,控制率仅为8.1%。有此可见在我国存在着人群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偏低的现象。如何能行之有效的提高高血压的知晓率、控制率和治疗率是十分重要的问题。因此,要正确认识早期高血压,重视早期高血压的防治,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使高血压发病率下降55%,脑卒中下降75%,肿瘤下降33%,糖尿病下降50%,并提高高血压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满意度,人均寿命明显延长,而所需费用不足医疗费用的10%【2】。

参考文献:

第7篇:高血压指导建议范文

我国农村社区高血压患者具有发病率高,知晓率低,脑血管意外发生率高,死亡率高的特点。随着降血压药的不断更新换代,现有的降血压药能使90以上的高血压病人血压控制在正常水平。但在农村高血压患者人群中,血压控制正常率并不高,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病人的服药依从性差是血压得不到控制的一个主要原因。服药依从性是指病人的服药行为与医嘱的一致性。而遵医行为差也是血压得不到控制的一个因素,遵医行为一是病人对医疗措施的遵从,二是为防止疾病的发生,对健康教育与行为指导,避免危险因素的预防措施的遵从。

1 评估

社区随访中发现部分高血压患者由于无特别症状,常不引起重视,存在忘记服药,有时不注意服药;自觉症状改善时,自行停药;服药自觉症状更坏时拒绝服药;擅自改变药量和自行换药。还有不少患者抱怨治疗效果不好,血压居高不下。有些担心终生服用高血压药会有不良反应,与是等到头昏时再服药,直到发生了严重的并发症才被迫就医。因此高血压分级管理比治疗更重要。应着眼于“血压控制率低,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管理高血压。世界卫生组织建议:老年人的血压应控制在于140/90左右为好。不管收缩压或舒张压,只要有一项超过这个标准即为血压偏高,应服用降压药或采用其它降压方法使血压下降,达到这个标准最为合适,不可再进一步降压。

2 措施

2.1 ( 1)在农村社区中应主动发现高血压患者:35岁以上首诊测血压,社区医生有条件发现更早的患者。对干预人群建立健康档案进行登记。(2)持续管理高血压患者:定期监测。了解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对高血压病及危险因素的认识程度和生活方式对病人进行随防和个体化指导,(3)给患者相互交流的时间与空间,发挥血压控制良好患者的作用,提高患者的依从性,提高治疗率,提高控制率。

2.2 健康教育:采取医学讲座,定期出宣传板报及分发相关的健康教育资料,对高血压危险因素如肥胖、不合理饮食、过量饮酒等发病原因、临床表现、用药、监测血压等进行健康教育。

2.3 行为干预:超重与血压水平成正相关,钠摄入量与血压成正相关,老年人对钠很敏感,而且钠的升压作用是随着增龄而增强。严格控制食盐摄入量以小于5克每天,适当加强体力劳动和体育煅煤炼,控制体重。另外应戒烟限酒,吸烟不是高血压的直接原因,但吸烟是脑血管意外和心肌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饮酒会导致血压升高,男性饮酒量越大,血压值越高,慢性饮酒者,每日饮酒量大于30毫升可导致血压升高,建议高血压患者应戒或限酒。

2.4 药物降压:患者在医生指导下合理选择降压,开始用一种药,用药后两周复查血压,效果不好可联合用药。同时对有高血脂、糖尿病等相关疾病进行治疗,平时定期监测血压。应让患者充分了解高血压治疗是一个长期过程,应根据医生制定的个体化治疗方案,端正服药意识,不能擅自停药更不能自行更换药物。降压必须做到缓慢、温和、适度,血压不可降的过低,避免发生意外。

2.5 心理干预:通过交流与沟通,按时随访可最大限度满足患者的心理需要,提高患者对高血压病的认识,由配合治疗转为主动参于治疗,提高治疗的依从性。

2.6 家庭监护指导:指导患者家庭成员学会测量血压的正确方法,注意定时间、定、定部位、定血压计的原则,以保证血压测量的准确性和可比性并加以记录血压值。

3 结果:

通过对高血压患者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随访干预,农村社区高血压患者对高血压病的知晓率、服药率血压控制率得到了很大的帮助,大部分患者都知晓高血压病发生的危险因素和并发症以及一些不良的生活方式,如肥胖,高盐饮食,吸烟饮酒等,治疗的依从性得到提高,遵医行为得到改善。

4 讨论:

第8篇:高血压指导建议范文

【关键词】 控盐;宣传;包装;高血压

【中图分类号】TS9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1-0547-01

由于生活水平的改善,饮食结构发生变化,加上人口跑步进入老龄化,高血压存在“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残疾率高。“三低”知晓率低、治疗率低、控制率低。

2004年,国务院新闻办的“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报告”中指出:我国成人高血压患病率为18.8%,估计全国患病人数为1.6亿,35岁至44岁人群高血压患病增长率男性为74%,女性为62%。随年龄增加而增高,老年人中约有一半的人患高血压病。

高血压,心、脑、肾血管的发病率逐年增高,鉴于我国高血压患者人数众多,预防、控制高血压降低因此引起的心脑血管和肾血管病的患病率、死亡率。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期望寿命的任务非常艰巨。单靠医务工作者难以承担,因此在健康教育上不容忽视。把肥胖、嗜盐、压力大、缺乏锻炼、有家族史、等这些危险因素为重点对象。

这里的作为一个基层的医务工作者,单从盐浅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健康成人每日盐的摄入量不应超过6克。”而中国疾病控制中心通过普查表明:中国人平均每人每日摄入盐量超过一倍有余(13.9克)。‘口重’的人估计会超过20克。习惯了吃咸。特别是农村人,盐吃的更重。餐餐顿顿少不了腌菜、卤菜、酱豆腐、等开胃品。有的方便面、海鲜等成品、半成品大多没有注明调味品的含量,普遍盐的比例较高。

从小习惯了大人做的饭菜,自己不知道是咸是淡。而体内盐的摄入量是多少,难从化验中查出。也不能凭化验结果判断是‘口重’‘口淡’。

人体如摄入过多的纳,造成体内纳与水潴留,导致血管平滑肌肿胀,管腔变细,血管阻力增加,同时血容量增加,久之,血压增高。

盐的主要成分是钠和氯,均是人体内所需的矿物质。在人们食用的精盐中99为氯化钠,1为无机矿物质。

如果我们一天中每餐都不额外加盐,而只是用全粮、豆类和蔬菜、水果。那么我们仍然吃进了500毫克的纳。人体排钠的功能是有限的,人的肾脏每天排纳量2500毫克不是问题。可惜盐这一调味品的作用往往被人用过格,过咸过浓的食物,破坏了或者说打晕了舌头上的味蕾,于是舌头便渴望更咸更有刺激的食物,使之口味更重。这么一来就摄入了过量的盐,疾病随之产生了。

每天食盐不超过6克是多少?缺乏‘参考值’。北京市2007年就限盐开了先河,发放了限盐勺、限油壶,《膳食指导手册》。使人们的健康意识,饮食习惯有了很大的转变。

因此建议盐业部门在生产上做文章,特别是在包装上大作宣传,醒目提示“健康成人每天食盐不超过6克!”像补碘一样预防甲状腺碘缺乏病一样,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我个人建议把盐分成250克一包,内分十小包(25克)供5人一天的用量。再分细些,15克一小包,方便三口之家一天的用量或者一人三天的用量。使人们渐渐知道,并习惯调整自己的口味,最终达到控盐的目的。真正减少高血压病,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第9篇:高血压指导建议范文

北京:46%居民死因同高血压有关

2011年,北京市居民死亡原因中,和高血压直接相关的疾病占据46.3%。为此,今年全市将对12万名50岁及以上居民进行脑卒中危险因素筛查,并对公交司机、出租车司机等展开心脑血管急救培训。

逾18岁市民每3年开展一次慢性病监测

在第15个“全国高血压日”。记者从北京市卫生局获悉,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以及人们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的变化,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现上升趋势。

2011年北京市居民死因分析数据显示,与高血压直接相关的心脏病和脑血管病占所有死因的46.3%。

为此,今年北京市将共计对12万名50岁及以上居民进行脑卒中危险因素筛查,对筛查出的脑卒中高危人群进行健康指导、药物干预等随访管理。此外,每3年拟对全市18岁以上成年人开展一次慢性病危险因素及行为危险因素监测,掌握脑卒中、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的患病率和变化趋势。

重点人群将接受心脑血管疾病急救培训

北京市卫生局表示,今年,将对400名公交司机、出租车司机、交通警察和200名在机场、火车站、商场等密集地点工作的人员进行心脑血管疾病急救知识培训,使其掌握紧急状态下心肺复苏和救助心梗、脑卒中发病者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温薷)

“控盐”就能防治高血压吗?

有些人相信“控盐”就能防治高血压。不久前,卫生部、科技部等15个部门公布了《中国慢性病防治工作规划(2012—2015年)》,其中强调将减少居民食盐摄入量作为工作目标之一。那么——

“我国高血压发病率高与我国居民膳食习惯有密切关系,特别是高盐低钙的饮食容易引发血压高,这已被多年的研究所证实。”中国营养学会主任医师高慧英说。而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高血压研究室主任孙宁玲提出:长期情绪抑郁和不合理的生活方式等都十分容易导致高血压。

那么,限制食盐摄入量对防治高血压到底有怎样的影响?防治高血压还须注意什么?

减盐要循序渐进

“我们常用的食盐即“氯化钠”,其中钠离子可以提供咸味,氯离子为助味剂,每摄入2300毫克的钠,可使血压升高2毫米汞柱。”高慧英说,普通食盐日均摄入量增加2克,可使收缩压及舒张压均值分别增加2毫米汞柱及1.2毫米汞柱;而减少盐的摄入量,可使人群血压水平降低,钠摄入量每降低2300毫克/日收缩压可下降5.8毫米汞柱,舒张压可降低2.5毫米汞柱。

世界卫生组织和中国营养学会推荐每人每日食盐摄入量为6克以下。但我国特别是北方居民崇尚“咸中得味”,平均每人每日摄入食盐为12克,甚至更高。

孙宁玲说,北大人民医院曾做过高血压病人尿检,测试显示只有26%的病人每天钠摄入量在6克以下。而我国居民食盐摄入量高于西方国家;北方人食盐摄入量每人每天约为12~18克,南方为7~8克,北方人群血压水平高于南方。“如果一个每天摄入18克盐的人能减掉10克食盐,那么收缩压和舒张压可分别降低10毫米汞柱和6毫米汞柱。”

鉴于饮食习惯的稳固性,孙宁玲建议减盐行动要循序渐进,逐步减少盐量,让个人或家庭日常饮食慢慢适应。同时,食用盐应细化分类,适用不同人群需要;出售的食盐应明显标注食盐所含成分及适用范围等。另外,患者应当注意少吃腌制品以及高盐零食。

还要配合补钾和钙

我国居民饮食存在高盐低钙的情况,食盐的特点一般是高钠低钾,这些都造成了我国人体中钙、钾等元素的缺失。有些高血压病人,即使他按医生嘱咐吃药、控盐,但是血压仍然未能稳定。

高慧英认为,补钾能够起到扩张血管、增加尿排出钠来降低血压的作用。“因此,在限制钠摄入量的同时适量补钾可使高血压患者血压下降。”

根据美国国家卫生统计中心资料《第三次美国营养监测报告》中在总结高血压防治情况时,就为其公民未能控制钠的摄入量并未能保持一定的钾和钙摄入量而感到担忧。

高慧英建议大家,注意膳食平衡,少吃油脂,多吃含钾食物,如梨、红豆、扁豆、冬菇、紫菜、红薯等。孙宁玲建议:“现在人们烹饪蔬菜时喜欢煎炒或熬炖,这容易破坏蔬菜的营养成分,应尽量改变蔬菜的烹调方法,能生吃就生吃,不能生吃就凉拌。当然,有的高血压患者也可适当地采用药物补钾。”

仅“控盐”还远远不够

导致高血压病并非单一因素,它可能与遗传、肥胖、年龄,生活方式如饮食高盐、高脂、饮酒、吸烟、缺少运动,以及精神紧张、焦虑等等密切相关。“控盐”仅是改善饮食结构的一个方面,对于防治高血压来说远远不够。

随着社会发展变化,生活方式也有很大改变,尤其是现在都市白领的工作需要面对电脑久坐,上下班也以乘车和开车为主,步行很少,缺乏足够的运动,不利于身体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有些人还不知道熬夜也容易引发头晕、目眩等疾病,继而出现高血压。“现在20、30岁就常见患有高血压病的。很多年轻人是继发性高血压,原因是生活方式的改变,高血压都提前发病。”高慧英说,社会竞争激烈,处在为美好生活奋斗阶段的中青年工作压力大,精神经常处在紧张状态中,“越是这样,越要注意劳逸结合,放松心情,减轻精神压力,保持心理平衡”。

孙宁玲还提醒读者,中国注重家庭文化,喜欢煎炒烹饪的食物没错,但一定要警惕,如果孩子生长在“高盐”饮食环境中,形成高盐、高脂、高油的饮食习惯,就容易导致过度肥胖,从而引起高血压等疾病。“控盐只是从生活方式上对高血压防治进行干预,如果已经患高血压病,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及时治疗,选择适当药物治疗。”(符毓萍)

血压患者注意:家庭自测血压记住135/85

新闻背景:由中国高血压联盟、国家心血管病中心高血压委员会等联合组成的中国血压测量工作组近日公布了我国第一部《中国血压测量指南》,推广工作正式启动。

“一般人对高血压的认识是,同一天的3次血压达到或超过140/90mmHg。而在家里量血压,标准要降低5mmHg。就是说,如在家中不同时间、多次测量的血压都达到或超过135/85mmHg,就可考虑诊断为高血压。”中国高血压联盟副主席王文教授指出。

王教授解释,家里环境比较安静,也没有“白大衣效应”,所以在测量血压时往往比较放松,诊断标准也就更严一些。另外,国外多项对自测血压资料的汇总分析也支持,将135/85mmHg作为家庭自测血压的诊断标准。

自测血压建议采用国际标准认证的上臂式电子血压计,一般人群不建议使用腕式血压计。自测血压对初诊高血压或血压不稳定的高血压患者,建议连续家庭测量血压7天(至少3天),每天早、晚各1次,每次测2~3遍,取后6天的血压平均值作为参考值。(左娇蕾)

高血压患者如何应对突发意外?

高血压患者很容易会突发意外情况,如果稍有不慎,严重的会危及生命。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要提前做好预防措施,避免意外发生。

劳逸结合 适当休息

高血压患者要在平时注意劳逸结合,适当的休息是必不可少的。如果高血压患者在劳累或兴奋后,发生心绞痛,甚至心肌梗塞或急性心力衰竭,胸闷,并延伸至颈部、左肩背,面色苍白、出冷汗,此时应叫病人安静休息,并吸入氧气。

及时服药 情绪稳定

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如果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或者在一些突发事件中患者的血压突然升高,并且伴有恶心、呕吐、剧烈头痛、心慌、甚至视线模糊,即已出现高血压脑病。家人要做好高血压患者的思想工作,安慰病人别紧张,卧床休息,并及时服用降压药,还可另服利尿剂、镇静剂等。

心悸气短 警惕发病

由于高血压患者常常面临一些并发症的侵袭,所以大家要时刻提高警惕。当高血压病人突然心悸气短,呈端坐呼吸状态,口唇发绀,肢体活动失灵,伴咯粉红泡沫样痰时,要考虑有急性左心衰竭,应吩咐病人双腿下垂,采取坐位,如备有氧气袋,及时吸入氧气,并迅速通知急救中心。

遇到发病 冷静处理

在日常生活中高血压患者的病症是经常反复发作的,给患者带来极大的健康危害。如果高血压病人发病时伴有脑血管意外,除头痛、呕吐外,甚至意识障碍或肢体瘫痪,此时要让病人平卧,头偏向一侧,以免意识障碍,或剧烈呕吐时将呕吐物吸入气道。(高明慧)

高血压治疗要把握9大用药技巧

专家认为轻松降压应当注意用药技巧:

1、使用长效降压药

提倡使用长效降压药物,每日服用1~2次,保证24小时血压平稳,减少血压的波动。

2、不要随意换药、停药

降压药物只要有效,不必经常换药,更不要随意停用。合理治疗方案的制订,可能需要数周甚至1~2个月的摸索。长效的降压药物需要几天或1~2周才能发挥最好的降压效果,因此,在调整方案时不要着急。收缩压

3、禁忌人群警惕服药

选药应遵循个体化原则,如充分考虑妊娠、心绞痛、肾功能不全、禁忌证等因素。

4、多数人睡前不宜服降压药

忌睡前服用降压药物,因其极易导致血栓形成,引发脑卒中或心肌梗死。具体用药请咨询医生。

5、降压标准个体化

对于仅患有高血压而无并发症者,应降压至140/90毫米汞柱以下;老年患者血压应降至150/90毫米汞柱以下;糖尿病或肾病患者应降至130/80毫米汞柱以下。

6、降压不能太快

对有脑动脉硬化、肾功能不全及老年患者,降压不可过快过猛。

7、联合降压

中等危险或低危险度患者可只用一种药物,而高危险度和极高危险度患者则应同时联合几种药物降压。

8、对症选择降压药

老年人降压多以钙离子拮抗剂和利尿剂为主,年轻患者首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合并糖尿病或糖尿病肾病者首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但血肌酐≥265微摩尔/升时慎用;合并冠心病时首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β受体阻滞剂;合并心衰时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利尿剂,并在心衰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β受体阻滞剂。

高血压患者脑出血后要缓慢降压,应首选钙离子拮抗剂,降压幅度不超过治疗前血压的20%。脑出血后或者收缩压长期≥180毫米汞柱时,禁止使用阿司匹林,当收缩压控制到160毫米汞柱以下再考虑使用。

顽固性高血压需住院同时服用3种及以上降压药物,血压仍在目标水平(140/90毫米汞柱)之上,或至少需要4种降压药物才能使血压降至140/90毫米汞柱以下者,属于顽固性高血压,建议住院详细检查,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高血压。(和怡)

高血压患者护血管的饮食6原则

高血压需要终生调养,与其把健康的砝码押给医院,把养老钱花在保健品上,不如把精力更多地放在饮食疗养和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上,学会选择食材、科学烹饪,学会保持科学的生活方式。这样一来,困扰高血压患者的健康问题将得以迎刃而解,并让你重获身心健康。

控制热能及体重。肥胖者高血压的发病率显著高于正常体重,多数高血压患者会伴有超重及肥胖。限制热能摄取,使体重减轻后,血压就会有一定程度的降低。肥胖者应节食减肥,体重减轻每周1~1.5千克为宜,体重每增加12.5千克,收缩压上升约10毫米汞柱,舒张压上升约7毫米汞柱。

限制食盐摄入。食盐摄入量高的地区,高血压发病率也高。每天吃10克盐,高血压发病率约10%;而每天吃20克盐,高血压发病率则为20%,保持低钠饮食,每天钠量维持500毫克,以维持机体正常代谢。每天供给食盐以2~5克为宜。

多吃降压降脂食物。有降压作用的食物:芹菜、胡萝卜、番茄、黄瓜、木耳、海带、香蕉等。有降脂作用的食物:山楂、番茄、大蒜、洋葱、绿豆等

补充微量元素及维生素。保证膳食中钙的摄入充足。据研究报告,每日膳食,钙摄入800~1000毫克,可防止血压升高。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证明,每日平均摄入钙量450~500毫克的人群比摄入钙量1400~1500毫克的人群,患高血压病的危险性高出2倍。含钙丰富食物有豆制品、核桃、牛奶、花生、鱼、虾、韭菜、芹菜、蒜苗等。大剂量维生素可使胆固醇氧化为胆酸排除体外,改善心功能和血液循环。新鲜蔬菜和水果富含维生素,如:橘子、大枣、番茄、油菜、小白菜、莴笋叶等。

降低脂肪和胆固醇的摄入。脂肪摄入过多,可引起肥胖症和高血压病,高血压是冠心病的主要患病因素之一,高脂肪高胆固醇饮食容易使动脉粥样硬化。

保持饮食规律。宜少量多餐,每天4~5餐为宜,避免过饱。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