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数学教学的思考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方法;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0-0240-02
中国的数学教材几经改版,日臻完善,我们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应该不断进步,跟上世界步伐。如今的新课标教材更是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以前那种学生跟着老师走的刻板的教学方案已不再适用,我们需要一个开放的活跃的相互合作的课堂,需要这样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
1.让学生爱上数学
在教学工作中,我认为首先得让孩子们爱上数学这门课程,就算初中生还处于懵懂时期,但对于自己热爱的东西也会执着,这就很容易出成绩,尽管他可能还不了解数学真正的含义和重要性。如何才能让学生爱上自己不那么了解又有点枯燥的学科呢?这就需要我们老师的多多努力了。
1.1 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老师完全可以让同学们在思考老师的问题的时候自由讨论,这样孩子们不但可以互换想法得到更多的思路,还可以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不让学生们觉得枯燥无味。还可以就学生们所回答的问题进行比赛,看看哪个学生的思考方法最独到,哪个学生的答案最准确等等,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效率,还有助于老师了解学生的自身学习条件。
1.2 做一个幽默的老师。数学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大多是严肃的。而一个风趣幽默的数学老师往往很受学生欢迎,并且教学工作往往是事半功倍,原因何在?幽默的基础是渊博的知识,高雅的玩笑能让人心情舒畅受益匪浅,高雅的数学玩笑更是发人深思,一个幽默的数学老师不仅能让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爱上数学,有时还能举一反三,通过一个数学题让孩子们明白另外的题的解法。不要让自己的课堂充满紧张的气氛,要让孩子们在轻松的环境下学习知识,相信我,这样往往事半功倍。
2.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人生。美国教育家布鲁姆认为90%以上的学生的智力是相差很小的,都能学好。数学学困生往往是没有好的学习习惯造成的。他们不会学习,对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法则死记硬背;不愿动脑筋,一遇到问题就问老师,甚至扔在一边不管。在教学中,我注意要求学生预习、自学,在学习中注意知识的形成过程、结构和联系,总结寻找学习的规律,培养了学生自觉学习的好习惯。解答问题时,也要注意启发引导,让他们自己动脑,引导他们分析问题,解答问题。从不给他们现成答案,要随时纠正他们在分析解答中出现的错误,逐步培养他们自觉思考的能力。
2.1 培养探讨的习惯。课堂上教师通过有针对性客观性的提问,引发学困生进入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场景中,引发他们积极探讨数学知识,逐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讨论的习惯。如在教完相似三角形的同时,你可以向学生提问"我们教学楼前的石柱子你怎样测得它的直径?"让学生讨论,找出相应的方法和规律。
2.2 培养学生善观察的习惯。观察是引发学生学习的一种动力。学困生的观察能力必然要差些,所以我们的老师就要有方法。采用丰富多彩的画面去引导学生观察,从而就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他们就能够积极主动地去观察思考,获得知识,以直至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这样使学生体会观察而带来的收获与兴奋,就自觉养成了观察的好习惯。
2.3 培养小结的习惯。在课后教师要求学生对知识点进行小结,即本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重点在什么地方,最容易出错的地方在哪里?这样强调自己去学习。小结使学生学习的效果明显,认识结构清晰,学过的知识不容易忘记。教学实践证实,只有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才能保持他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3.让学生理解数学
对数学的热爱,扎实的数学功底,有了这两样差不多就塑造出了一半个人才了,而对于人才来说,最最重要的就是不拘一格的思想。他能想到别人想不到的,他能做到别人连想都想不到的。那么,我们的人才便出现了。小孩子的思想是天真的,不受限制的,往往能想到很多大人想不到的事,特别是初中生,拥有了一定的知识且还保留着那种不受限制的的思维,这是最好的。我们要让孩子的想法得到最充分的发挥。一道数学题,可能只有一个标准答案,但一定并不止一种解题方式,在看到学生用你没想到的思路做出那道题时,你最好给他一些鼓励与赞美,而不是告诉他你的方法更好,这样孩子们才会让自己的思维不被困在牢笼里,并对数学产生更浓厚的兴趣,这是一个良性循环。我们老师需要做的就是因材施教,让孩子们的特长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让孩子理解数学的意思便是让孩子们在数学领域里自由飞翔,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
学习能力一直是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教学过程只会持续10几年最多20几年,但是学习的过程是持续一生的过程,时代的更替,技术的发展,让学习的知识内容变得陈旧,为了跟上时代的脚步,我们需要在生活和工作中不断的去学会各种知识,这就需要有一种学习能力,教育过程除了教会现有的知识,还需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这是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教育以有限时间发挥无限作用的机制。
4.结语
初中生是一个即拥有知识又拥有自由思想的群体,而很多人的天赋却是在初中时代被淹没了,这无疑值得我们教师深思,我们需要做的不是告诉他这种方法不对,而是需要在他表现出他与别人的不同时,告诉他你是最棒的。不要再用旧时代的教育方式来限制新时期孩子们的怪想法。让我们的教学方式塑造出更多的祖国栋梁,让我们的教学方式跟上时代步伐。
参考文献:
关键词:课程改革;初中数学;教学
一、变“学数学”为“用数学”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步,股票、利息、保险、有奖销售、分期付款、环境保护等有关数学问题日渐成为人们的常识,但数学应用意识的失落是我国数学教育的一个严重问题,课堂上我们要讲数学的实际来源和具体应用,让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是单纯地做练习题,让学生走出课堂,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意识。在《二元一次方程组》一章学习中,一个学生结合我校的植树活动,编出了一道应用题:为了实现我市“创造美丽信阳”的目标,七(2)班学生决定在“植树节”上山植树,该班学生中男同学的人数比女同学的人数的2倍少8人,男同学每人植树2棵,女同学每人植树1棵,共植树59棵,问七(2)班有男、女同学各多少人?通过这一问题的解决,学生理解了学习的数学知识可以为生活实际服务,懂得了用数学的真正价值,从而提高了他们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在数学中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强化拓展:①测量问题:如测量物体高度、航海、坡比等。②市场营销:利润最大、税率、劳力调配。③几何模型问题:如道路设计、拱桥、零件加工等问题。④坐标问题:射击、投物、喷灌等。
二、变“一言堂”教学为合作讨论
数学知识既是个体的,又是社会的,既有个人独立钻研思考,更有与人合作的方法,合作讨论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和增强学生的互动性。要求老师在课堂上”一言堂“的地位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老师置身于学生中间,与学生平等地对话与交流。因而,老师的职能不再仅仅是传递,训导、教育,而更多是去激励、做为学生的一个高级参谋,否则,学生的主体作用将压抑,本有的学习灵感和创作源泉就会消失。例如讲《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勾股定理》和《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时,组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运用折叠的方法合作讨论出“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的结论。运用两个不同的圆形硬纸片作相对运动,通过量一量、比一比,分小组讨论,学生很自然地归纳总结出两个圆的位置关系及判断方法,同时对相应知识的形成过程也有了较深地认识。
三、变“单一教学”为“多媒体教学”
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多媒体这一新的科技手段正在渗透教育领域,并且在现行课程改革的浪潮中担当着重要的角色。这一新技术在呈现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增加课堂容量,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动能,使学生的学习更加直观、形象、生动方面有其独到的作用,这是老教学由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块黑板的课堂教学所无法比及的。如在《测量物体的高度》一节课时,一个教师采用讲述故事的导入(时期,我军要炸毁前方敌军一座碉堡……),生动形象的画面,伴有战场上特有的声音,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争着去当那个聪明的摧毁敌军碉堡的小战士,这时,教师停止故事的播放,问“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这个小战士是怎样准确地摧毁了敌军的碉堡的吗?学了今天这节课的知识,你就知道了。”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教学,以逼真、生动的画面,动听悦耳的音响来创造教学情况,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清晰化,使学生的思维活跃,兴趣盎然地参与教学活动,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学效果。
针对农村中学生的特点及我在山区长期工作的经验,摸索出了一些有效的方法和措施。
一、转变教师教育意识是农村数学课堂活起来的前提
服务是一种资源,优质服务是创设舒心环境,获取最佳效益有效手段。教学中学生是学习主体,教者服务学生,旨在点拨、引导、创设情境,必须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精湛教学艺术,科学的教学方法,“润物细无声”地引导学生探究、获取知识,学习思维。如推导平行四边形的特征时,我首先让学生回家自制一个平行四边形,以便课堂使用。上课时,让学生分组探讨其稳定性,相等的量及交流制作平行四边形过程。经过操作、观察、思考,学生发现其特征。此过程,教师指导学生操作,引导学生观察和有意识板书就是对活动主体的服务。
二、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
在还未实施新课程的年级,学生大多还停留在传统的学习观念之中,还善于“只听讲不探究,只联系不实践”,那即使教师的教育理念再新,教育观念转变再快,运用再先进的教学方式,其课堂教学的实质还是“输入、接受式”教学,无非是变原来的“输入知识”为现在的“输入学习方式”。例如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因此在课堂上我们让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然而学生有没有想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呢?
更多的时候,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是在教师的要求下“不得已”才进行的。在听课时,我们经常能听到教室说这样的话:“老师,我一个人不行,我们能不能小组合作学习?”而很少听到学生说这样的话:“老师,我要求就开始动笔一样”,究其根源,还是学生自己的学习观念在支配学生自己的行为。因此,教师在学习新课程标准,转变自己教育观念的同时,也应重视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用引导学生探究知识的方法去引导学生探究学习方式。让学生与教师的观念站在同一战线上。
三、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陶行知说过:“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因此我们在教学要求中增加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仅要求选材必须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而且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农村孩子对于城市里现代化的娱乐,商场,机械比较陌生,但他们对于农村的生活,生产很熟悉。教学时要利用数学本身的魅力,创设适合学生的教学背景,尤其在山区资源有限,学生视野较窄的情况下,更要利用学生身边熟悉事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继而增强学生数学的情感。比如,我们组织学生去春游,可让他们学习自己动脑,如何买票更经济、更划算。再如,校运动会将至,请学生根据甲、乙两人的运动成绩相近的跳高运动员,近期内的十次训练记录,选出一名选手参加校运动会的跳高比赛,激起学生的兴趣,他们才会着力解决问题。同时要让学生了解知识的来源、应用于发展,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又如在教学统计知识时,我就组织学生通过对家里,亲戚,邻居的近几年的收入,支持,及经济结构等进行搜集、调查,了解我国农村经济、教育等方面发展的信息情况。并加以整理、运用这些信息资源。这样学生通过经历典型案例的处理过程,培养他们对数据的直观感觉,认识统计方法的特点,体会统计思想和方法运用的广泛性。使他们亲近数学,真正让数学走进学生,让学生在生活里发现数学。
四、动手操作,让学生“跟”进来
关键词:实践活动;意识;学生主体地位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5-0105-01
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以升学为竞争目标,只重视知识传授,而忽视实践教育,只重视课内而忽视课外。数学教学更侧重于教给学生现成的知识结论,忽视了数学学科的基本精神――数学知识的应用。这种单一的学科结构有很大片面性,它把学生的学习精力单纯放在书本学习和书面作业上,不能通过多种多样的活动使学生受到全方面教育,难以使学生在品德、情操、才智、能力等各方面得到良好发展,更难以更好地发展个性特长。
一、开展数学课外实践活动课的地位
数学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学到一些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的知识、思维与方法,解决现实的问题,同时感受到数学的意义和价值。因此我们要树立一种“大数学”教学观,这就要求我们教学的空间要开放,不仅要在课堂教学时努力体现“从问题情境出发,建立模型、应用与推广”的基本流程,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逐步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现实的世界的联系,更重要的是应安排多种可供选择的教学活动。开展初中数学实践课的教学是以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为突破口,重点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及加强学习的实践性和体验性,从单一传统的课堂学习时间,转变为课内外相结合,综合而富有弹性地安排教学。实践活动在实施全面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对学生进行德、智、体、美、劳全面素质教育中起着奠基的作用。
二、开展数学课外实践活动课的作用
了解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数学的表现,也影响他们学习数学的动机。当今社会是科学迅猛发展的时代,新的发明创造使知识量迅速增加,不断更新。而课堂所传授的内容是相对稳定的,难以向学生传递最新的科学知识。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在课外实践活动中,学生有机会接触大自然,接触科学技术,可以学到课本以外的各种知识,获得大量信息。如介绍科普知识,参观科技展览馆,组织各种各样科技实践活动操作等。这些活动可以增加学生对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的了解,在扩大知识面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手脑并用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造才能。社会实践活动还可以缩短书本与社会的距离,学生把学到知识应用于实践中,同时又能用实践中得来的知识补充和完善书本知识,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开展数学课外实践活动课的培养目标
苏联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要满足学生的精神需要,就必须让学生过丰富的精神生活。所以作为实践活动的培养目标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三种意识”和“四种能力”。“三种意识”主要是指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实践意识和竞争意识。“四种能力”主要指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操作能力和发明创造能力。通过开展实践活动课,使学生意识到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通过开展实践活动课,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态度去观察、解释和表示事物的数量关系,培养学生解决日常生活、实际情况中的数学问题,发展为构建数学模型,了解数学研究方法,能提高应用数学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开展数学课外实践活动的方法和原则
初中学生,由于一直处在相当比较封闭的环境中学习,见识面比较狭窄,动手能力差,又由于家庭和学生个体的差异,数学水平的层次参差不齐,要提高一定“层差”学生群体性活动的适应性,教师首先要着眼于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提高来确定活动的多元性,设计有一定层次的数学行动,以适应学生的差异,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对活动课形式的研究。数学实践活动课的内容的选择,一定要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并且有符合初中生特点的可操作性。可遵循以下原则:
1.实践性:活动内容要比较适合学生的实践领域,让学生只要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不要设计过高过难的活动,要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2.兴趣性:活动内容要尽量贴近当今中学生中热点问题,或学生有兴趣的问题让学生去主动参与。变“要我做为我要做”。引导的话要精彩,可以吸引学生参与的热情,还可以让学生更加佩服你,喜欢这一学科。
3.层次性:由于初中学生程度的层次参差不齐,设计活动的内容,要富有层次,不要一刀切,让每个学生通过活动都有所发展。比方说生活中的函数问题,可让较差的学生去演戏,中等的学生去计算,好的生上黑板画图,最后再老师的引导下加以整合形成知识体系。这样使不同的学生都有不同的发展。
五、初中数学实践活动课注意的问题
1.制定切实可行的活动计划,防止合而不作。数学实践活动课要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以及学生知识水平、认知能力,努力做到目的明确、计划周密。对于学生自行设计的实践活动方案,教师要多加指导,使方案更具可行性。防止实践活动流于形式、走过场。
式教学;特点;兴趣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
20―0077―01
新课程改革给数学教学带来新的活力,新教材的教学内容及其呈现方式面目一新,精彩纷呈的画面,生动形象的情景,给人以赏心悦目的感受,新教材融趣味性、实践性、科学性于一体,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理念在新教材中得到充分体现,这也同时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取一些新的方法来完成新教材的教学,充分体现新课标下的教育思想。本文拟结合我校的具体情况,谈谈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些改革尝试。
一、集体备课,资源共享,优化课堂教学
加强集体备课,充分发挥集体智慧的力量,真正做到资源共享。笔者所在学校数学教研组全组成员利用周日晚的时间集中在一起,各年级对本周所教的内容进行分析研究,并对教材、教法、学法进行讨论,充分发表个人的见解:如何抓住重点,怎样突破难点,采取什么教学方法,怎样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等。在这些方面形成比较一致的意见后,然后再各自备课,形成具有个性风格的教案,这样的教案既有集体智慧的结晶,又有个人的教学风采。
二、精心设计疑问,实施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方法是指教师遵循认识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前提下,善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思维活动,主动获取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现在的新教材要求学生活动的内容很多,作为老师要善于引导,因此,我在每节课的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一些问题,每个问题都有启发性、针对性、合理性和科学性,并且对不同层次的问题选择不同层次的提问对象,使所有学生都积极参与,在提问时机把握上尽量成熟。只有精心设计问题,精心安排问题,学生才能有目的地通过思考来获取知识,体验学习成功感,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从而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
三、根据学生特点,联系身边实际组织教学
由于农村学生家庭条件、学习条件都比较落后,导致思维能力、学习能力、认知结构等都相对较弱,数学内容有的很抽象,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所熟识的实际问题出发,联系身边实际,帮助学生完成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例如,“函数”是个抽象而又重要的概念,教学时,我首先从在太阳底下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影子入手,说明一一对应关系,再出示学生所熟悉的实例揭示问题中两个变量的对应关系,并说明x的变化,会引起y的变化,最后顺理成章引出函数概念。
四、适当运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创造性地进行教学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它具有图文并茂、生动形象、加快课堂节奏、增大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习兴趣等特点,但数学是一门特殊的思维学科,许多逻辑推理、论证、简便计算等都要通过板书来传授。因此,质量高的板书对数学效果影响极大,它是无法用多媒体来替代的。因此,在进行多媒体教学时,辅之以必要的板书加以示范,会起到良好的效果。另一方面,在常规的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法也有其独特的一面,也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运用情感教学
1. 热爱学生,增强情感投入。初中生是正处于青春发育期的少年,许多情感问题很容易受到感染。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该热爱自己的学生,以爱心去教化他们,把师生间的距离缩短,让学生感到老师是他们的朋友。
2.化枯燥为趣味,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数学多为抽象、枯燥的,学生学起来感觉无味,这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尽量将书本上的知识加以研究使之变为生动有趣的问题。把抽象而枯燥的知识转变到一种游戏上来,学生在游戏中学会知识。
3.利用初中生“好奇”的心理特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初中生正处在对任何事物都倍感好奇的年龄阶段,教师可抓住这一心理特征,大胆创设能让他们好奇的实际问题。
一、创设生活化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俗语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之热爱并产生探究的欲望。要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必须将学生置身于生活中,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学习情境。正如《数学课程标准》所提倡的“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大量的教学实践证明,宽松、愉悦、和谐的教学气氛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他们探求知识的欲望。创设学习情境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通过看动画演示,讲数学故事将学生引入情境,也可以通过做数学游戏,动手制作让学生亲身体验等等。不论设置什么教学情境,都必须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设计的问题应贴近学生生活,具有探究性和挑战性。只有如此,学生才会在生活化的情境中自主学习,实现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的有效统一。
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化感情力量为学习动力
新课程改革的前提是教师思想的转变和理念的更新,在此基础上改变旧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在新的课程理念下,要打破传统的师生关系,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新的师生关系。在课堂中要创设宽松、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教师的活动在这样的氛围中有序地开展。教师必须尊重学生人格,把微笑带进课堂,把爱心送给学生,充分肯定每一个学生的成绩,使学生真正感受到老师的关心和诚心。教师还要讲究课堂教学艺术,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让每一个学生真正发挥主体作用,堂堂有收获。教师还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挖掘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必然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将感情的力量化为学习数学的动力。
三、因材施教,促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每个班里的学生成绩不同,对数学的爱好程度有异,这就决定了教师必须面向全体学生,根据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因势利导。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关注学情,照顾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最大限度满足这些学生的学习需求,使他们的数学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数学课堂活动,引导他们去思考,去尝试,学会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对他们的每一点进步都要给予肯定,以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新教材一改旧教材单调的内容设计,增加了诸如 “思考”“探索”“讨论”“观察”“试一试”“做一做”等具体问题,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发展空间;设计了一些适合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内容,给程度不同的学生提供了更多选择的余地。教材为教师的教学活动设计了更广阔的舞台,所以,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小组进行合作学习。在小组成员中让优、中、差不同水平的学生合理搭配。在提出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时,要给学生多留一些时间;在回答问题时要尊重差生,理解差生,多给他们提供回答问题的机会。当然,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教师可设置一些较灵活的问题让他们思考、探究,让他们的数学才能得到充分发展。
四、注重学习过程,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
[关键词]情境教学 开放设置 建构
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要从传统的角色中走出来,了解社会对教师职业的新期待,进而形成新的教育教学行为。新课程方案要求教师关注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学生学习的方法,关注教学环境的设计、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新课程新理念,要求把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放在首位。本文结合我在实施新课程过程中的认识和心得谈几点个人的体会。
在新课程教学理念中,课堂是学生自主活动的空间,要让学生在活动中感知、理解、提升。每节课都要有数学活动,要为探究某个问题而设计,不能只为了活动而活动。为了做到这一点:①教师首先要明确活动的目标任务,在活动过程中尽可能探索规律。②怎样把学生探究过程选择适当的方式暴露出来,这是每位教师值得思考的问题。③要注意探究的过程、方法、结果。学生的活动是否达到预期的效果,这与教师设计的活动方案有直接的关系。④在数学活动中要讲究过程的调控,教师要帮助指导。⑤要把学生的探究过程进行归纳总结(如数学方法和情感经验)。活动的最后应落实到知识点上,不能只为了活动而活动。为了使活动能顺利进行,教师还需要注意以下两点:①整个活动中教师要善于抓探究点。②不要过多否定学生的结论,应努力调动学生活动的积极性,以鼓励为主,对学生得出的哪怕是一点点的成绩也应予以充分的肯定。
新课程赋予教师更大地权力,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地安排教材内容和教学程序。例如你觉得课本的引入或问题的情境不符合学生的当地实际,你可以改变问题情境用更贴近学生生活的例子;你也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实际水平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正如专家所说的:“新课程标准中只规定初中三年的教学内容,至于怎么教,采用怎样的方法教可以由教师自己选择。”当然,你所采取的方法要更有利地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教学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一节课的成功与否。下面就教师如何组织数学材料,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维,独立解决问题及教学中注意事项,谈几点本人的做法。
1.以趣味性材料来创设问题情境。对同一个问题,如果教师所提供、创造的问题情境不同,学生也会产生不同的心理情境,从而达到不同的教学效果。在数学教学中,应该借助趣味性材料(故事、谜语等)可以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走进数学内容的情境,从而积极地主动思考、寻找解决的方法。例如在“平方根”教学中,引进关于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希伯斯发现无理数的故事来创设情境。在讲解方程和函数的应用的时候,从学生日常生活中所关注的实际例子引入。
2.分步设置问题情境。所谓的教学设计,就是为不同的学生,起码是不同类型的学生,设计出符合他们需要的学习计划、学习方式与学习进度。教师要根据学生认知规律、思维水平和学习能力等学习实际,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将学生存在的问题解剖成一个个有序的小问题,通过这些小问题的解决引导学生一步步地向大问题逼近,直至问题的解决。
3.开放设置问题情境。开放性问题有助于学生学习态度与情感的培养,即开放性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探索真理的勇气;敢于改造、敢于发现,不墨守成规,不固守己见。在这个过程中,也会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精神与交流协作能力。
关键词:初中数学;阅读;教学
一、阅读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意义
阅读作为人类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十分重要的技能,是人类获取知识与学习技能的重要手段。对于阅读,首先想到的可能是语文阅读,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技术手段的不断进步,学科变得越来越数字化,阅读也就不再仅仅局限于语文阅读,而是一个各学科发展的趋势,需要加强对阅读能力的培养。未来发展对于人类的要求也在不断增长,阅读能力也要不断的加强,不能仅仅停留在对于语文的阅读上,而且要不断培养一种以文字阅读为基础,多学科阅读能力共同协调发展的新的阅读模式。
初中数学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一环,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如今的数学教育过程中,素质教育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快速推进,在数学教育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阅读理解型的新题型。数学语言通常是一种符号化、逻辑化的语言,具有严谨、抽象的特点,所以在培养数学阅读能力首先需要提高自己的逻辑能力。无论是数学问题还是其他问题,最终的来源于目的都是解决实际的生活的问题,学生由于受到年龄的限制,往往会缺乏一定的实际操作经验,所以在阅读数学问题会出现看不懂的困难。在出现这种问题的时候,首先学生会认为是题目太难或者阅读能力不够。除此之外,初中生由于处于青春期,比较活泼,缺乏足够的专注度,不能集中精神在一件事情上很长时间,在进行数学阅读时,通常会比较大意与粗略,对于简单的问题可以解决,但是问题如果比较复杂,题目比较新颖,逻辑关系比较繁琐,学生就会在解决过程中出现问题,读不懂,理解不透,无从下手。所以在对初中数学的教育过程中,加强对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就变得越来越重要。
二、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
1.注重对概念、定理、公式的阅读
在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由于数学学科的学科性质,往往会遇到很多的数学公式、定理等,对于出现的这些抽象的公式定理,仅仅一遍是不能使学生完全理解的,需要多次反复的重复阅读,才能够真正理解其内涵。对于定理以及公式的学习,传统的教学方式是通过老师的灌输,在课堂是进行教学,但是这样简单的教学不能使学生真正的领会,必须加强学生的阅读能力,才能真正做到融会贯通。
2.完整题目阅读,全面理解题意
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教授时往往采取边读边分析的模式,在过程中教育学生应该注意的事项,并且要求学生做好相关的标记。但是这样的传统模式并不能教会学生从总体上去把握题目的要求,会造成断章取义的弊端。通常我们要求学生首先是讲题目完整的进行阅读分析,全面理顺题目逻辑关系,然后再去思考题目的解决办法。这种要求学生从整体上分析题目的方法就需要W生提高自身的数学阅读能力,加强自身的平时训练,才能在平时的解题过程中冲题目的整体进行理解与把握,避免了由于从题目部分理解题目造成的错误。
3.注重数学阅读的信息收集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发现,每一道题目都不是简简单单个别信息组合而成的,往往包含许多的各种各样的信息,在进行数学阅读过程中就需要仔细去分析每一句话中所包含的细节信息,特别是题目中没有明确显示的隐含信息,要将这样的隐藏信息找出,然后通过自己掌握的信息去重新组织题目中呈现的这些细节,然后思考解决的办法,将复杂的题目分解为简单的问题。
4. 注重对数学阅读的有机整合
数学作为基础学科,在发展的过程中发展处许许多多的各种各样的分支,所以在对题目的阅读过程中,要注意培养自己等信息整合能力,经常去思考一些具有一定综合性的问题,学生需要具备一定量的知识面才能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更加要求我们要做好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阅读教学工作。
5.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
目前我国教育主要还是采取传统的课堂教学的方式,所以如何提高学生的课堂阅读效率成为提高学生数学阅读能力提高的关键。对于不同的课堂类型,鼓励指导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阅读,也可以通过学生阅读的类型设置课堂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每一天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罗列出来,估计学生带着这些疑问与要求进行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进行思考。学生在这样一个阅读思考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自已的主观想法,这就要求老师针对学生自己的思考,结合教学的要求,通过实际的例子来指导学生的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比如在对“有理数乘方”的教授过程中,首先老师可以给学生提出一些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例如:有理数乘方的定义,有理数乘方的运算规则、有理数乘方计算中的注意事项等,鼓励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去思考,在阅读过程中找出要解决问题的答案,在学生阅读结束后,鼓励学生对阅读所得进行自己的总结,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对以上的问题进行解答,通过这样的提问回答的过程,巩固阅读内容,让学生自己去学习要学习的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学习效率,是提高数学阅读效率的关键。
三、结语
随着教学要求的不断发展与提高,数学阅读能力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要将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纳入到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去,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积极探索更有效率的教学模式,不断优化教学结构。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阅读,通过课堂讲学过程提高学生的数学阅读效率,要通过讲授数学阅读的方法与思路,让学生自己明白数学阅读在学习的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使学生能够明白通过阅读能够成功的学习很多的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觉性。激发学生的数学阅读兴趣,对学生多鼓励,指导并且提供好的阅读材料,从而真正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 高立钢. 一切阅读题都是纸老虎一中考数学阅读题的研究[J]. 新课程(中学), 2013,(06).
[2] 金丽萍. 初中数学教学中阅读题解题的培养模式[J]. 文理导航(中旬), 2014,(03).
[3] 李军, 石学梅. 学生读错数学题引发的思考一谈七年级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J]. 中学数学, 2014,(14).
所谓转化思想,通常是指将未知问题转化为已知问题,将抽象问题转化为具体问题,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一种数学思想方法,这种转化思想也常常发生在不同的数学问题之间互相转化之中。
数学转化思想无处不在,它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它包含了数学特有的数、式、形的相互转换,也包含了心理达标的转换。在数学中,很多问题能化复杂为简单,化未知为已知,化部分为整体,化一般为特殊……从某种意义上讲,数学证明或数学计算中的每一步都是一种转化,转化思想是数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思想方法。
一、转化思想在教材中的体现
转化思想是一种最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实际上,我们在传授数学知识时,在解数学问题时,经常、反复地应用这一重要的思想方法,只是没有单独地、明显地把它提出来而已。《九年义务教育初中数学》教材处处贯穿了这一基本思想。从它的编排顺序和教材体系来看,往往前面的知识是为传授后面的新知识做准备,后面的新知识通常转化为前面的旧知识来解决。
代数教材中“有理数”一章,在学了有理数加法和相反数后,有理数的减法就可以转化为有理数的加法来进行;学了有理数乘法和倒数的概念之后,有理数的除法,又可以转化为有理数的乘法来进行了;而“方程”这一知识板块,环环相扣,由旧知引新知,把新知转化为旧知,转化思想更是淋漓尽致贯穿始终:分式方程整式化,通过去分母、换元法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或一元二次方程;无理方程有理化,通过方程两边平方、换元法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或一元二次方程;二元二次方程组降次化,通过降次转化为二元一次方程组,进而通过代入或加减消元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或一元二次方程;二元二次方程组消元化,通过代入消元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或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又通过因式分解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的开平方法可以直接利用八年级代数求平方要的问题来解决,而配方法实际上是利用七年级代数的乘法公式对一元二次方程进行配方,然后转化为开平方来解决等。
几何教材中:把圆分割成n个全等的扇形,当n越来越大时,求圆的面积就可以转化为求矩形的面积;学习了三角形这一章知识后,四边形和多边形的问题可以转化为三角形问题来解决,如多边形的内角和可以转化为求几个三角形内角和之和;图形中的线段比转化为面积比,面积比又可以转化为线段比,复杂图形的面积计算又可以用“割”“补”的方法转化为几个简单图形的面积问题……
可以说,转化的思想贯穿了整个初中数学教材。
二、转化思想在解题中的应用
转化思想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个基本思想,不少其他数学思想都是转化思想的体现。就解题的本质而言,解题既意味着转化,既把生疏问题转化为熟悉问题,把抽象问题转化为具体问题,把复杂问题转化为简单问题,把一般问题转化为特殊问题,把顺向问题转化为逆向问题,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等,因此,学生学会数学转化,有利于实现学习迁移,特别是原理和态度的迁移,从而可以较快地提高学习质量和数学能力。
1.把生疏问题转化为熟悉问题
生疏问题向熟悉问题转化是解题中常用的思考方法。解题能力实际上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关键是能否细心观察,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将生疏问题转化为熟悉问题。因此,教师更应深刻挖掘量变因素,将教材的抽象程度,加工到使学生通过努力能够接受的水平上来,缩小接触新内容的陌生度,避免因研究对象的变化而产生的心理障碍,这样做常可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把抽象问题转化为具体问题
许多初中学生碰到一些抽象问题时,往往遇到数学知识理解难、语言表达不顺畅的问题,我根据学生的不同智力情况,通过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来达到初中数学学习的简单化。初中学生智力发展处于由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的逻辑思维的转化过程中,初中学生容易接受具体形象的知识,基于这一特点,数学老师对于一些抽象的数学问题,更要善于将其具体化。其中,教具的合理使用,PPT的灵活呈现,数形的有机结合等都是达到转化目的的有效方法。
3.把复杂问题转化为简单问题
数学解题的过程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对于较难(繁)的问题,通过分析将其转化成几个难度适合学生的思维水平的小问题,再根据这几个小问题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局部为整体服务,从而找到解题的思路。
复杂问题简化是数学解题中运用最普遍的一种思考方法。一个难以直接解决的问题,通过深入观察和研究,转化为简单问题迅速求解。同时,要注意提出的问题应该有一个适当的度,问题与问题之间存在逐步推进的梯度,这样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
4.把一般问题转化为特殊问题
特殊数,特殊式,特殊公式,特殊图形(包括图像)等虽然特殊,但也蕴含着一般的内在性质,因而有些一般数学问题表面上虽然没有突破口、入手之处,但只要我们认真分析找出题中隐蔽条件,转化为特殊问题,就会使问题迎刃而解。
5.把顺向问题转化为逆向问题
许多学生之所以处于低层次的学习水平,有一个重要因素,即逆向思维能力薄弱,习惯于顺向思维,即顺向学习公式、定理等并加以死板套用,缺乏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创造能力和开拓精神。数学中的逆向思维方式随处可见,无论是概念、定义的学习,公式、法则的运用,还是定理、定律及性质的理解,解题的思维方法等都蕴含逆向思维。因此,教师应充分重视顺逆这个问题,发掘教材中互逆因素,有机训练和培养学生运用逆向思维来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6.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数学来自于生活和生产实践,反过来,数学也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它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其中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重视数学知识的应用,加强数学与实际的联系,是《新课标》强调的重点之一。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教师要重在分析,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数学转化思想是中学数学教学中最活跃,最实用的思想方法。除了上述六个方面问题外,数学中转化问题还有很多,如,不规则与规则,运动与静止,空间与平面,变量与常量,图形与符号等,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我们在教学中还应合理组织教学活动,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摒弃“题海战术”的教学模式,重视解题思路的概括解题,这对学生各种思维能力(包括数学转化能力)的提高是极其有益的。
三、转化思想在教学中的渗透
转化思想极其重要,其不仅表现在学习中,也表现在生活中,这种解决问题的策略性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因此,我们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应当结合具体的内容,以转化思想为主旋律,渗透数学转化思想,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会用“转化”思想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在知识的发生过程中,适时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教学内容从总体上可分为两个层次:一个称为表层知识,包含概念、性质、法则、公式、公理、定理等基本内容;另一个称为深层知识,主要指数学思想和方法。表层知识是深层知识的基础,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学生只有通过对教材的学习,在掌握与理解了一定的表层知识后,才能进一步学习和领悟相关的深层知识。而数学思想方法又是以数学知识为载体,蕴涵于表层知识之中,是数学的精髓,它支撑和统率着表层知识。因而教师在讲授概念、性质、公式的过程中,应不断渗透相关的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在掌握表层知识的同时,又能领悟到深层知识,从而使学生思维产生质的飞跃。
在计算有理数乘除混合运算时,把除以变为乘以,使两种运算转化为一种运算,这是多种运算向统一运算转化的体现、在二元、三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教学中,消元的思想就成为转化的指导思想,而代入法、加减法是这一指导思想产生的两种必然方法。当然,加强初中数学中转化思想的渗透,并不是靠对几个范例的分析就能解决的,而要靠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站在方法论的高度讲出学生在课本里的字里行间看不出的奇珍异宝。
2.在问题的探索过程中,着力揭示数学思想方法
我们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一直存有这么一个难点:平时题目讲得不少,可只要条件稍稍一变,一些学生就会不知所措,总是停留在模仿型解题的水平上,很难形成较强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形成,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又是数学教学的核心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结论的探索、发现、推导过程,搞清其中的因果关系,领悟它与其他知识的关系,让学生亲身体验创造性思维活动中所经历和应用到的转化思想方法。若学生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转化思想方法的解题功能,不仅可少走弯路,而且还可大大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与综合素养。
当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他们的转化意识也逐渐得到培养,从而增强了他们运用“转化”这一数学思想解决新问题的信心。
3.在教学的小结和复习中,强化提炼数学思想方法
转化思想方法贯穿在整个中学数学教材的知识点中,以内隐的方式融于数学知识的体系中。要使学生把这种思想内化成自己的观点并应用它来解决问题,作为教师,在具体的授课活动中,通过数学过程中的小结和复习,适时做出归纳和概括,将转化思想方法加以揭示,并使之表层化,使学生达到真正意义上的领会和掌握,增强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的应用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