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固定资产的成本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修理费用; 成本核算; 费用分配
一、修理费用规定引起成本核算的变化
《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及其应用指南规定:固定资产的后续支出是指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发生的更新改造支出、修理费用等。固定资产的更新改造等支出,满足与该固定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和该固定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计量的确认条件的,应当计入固定资产成本,如有被替换的部分,应扣除其价值,不满足该固定资产确认条件的修理费用等,应当在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该准则的实施引起了企业成本核算的变化,具体表现在:
(一)账户核算的内容
1.制造费用是指企业各个生产单位(分厂、车间)为组织和管理生产所发生的各项费用。其核算内容包括:车间管理人员工资、劳动保护费、折旧费、修理费、物料消耗等。这里的修理费指生产车间所用固定资产的修理费用,此外也包括车间使用低值易耗品的修理费用。规定中固定资产的后续支出不论资本化支出或是费用化支出都不再计入“制造费用”,因此制造费用账户中修理费不包括固定资产的修理费。
2.辅助生产成本是指为企业基本生产车间和行政管理部门服务而进行的产品生产和劳务供应所发生的各种费用。其核算内容包括:为生产产品或提供劳务而发生的材料费用、动力费用、工资及福利费用以及制造费用,如折旧费、修理费等。依照规定,辅助生产成本账户中修理费不包括固定资产的修理费。
(二)固定资产费用化后续支出的应计科目
企业生产车间(部门)和行政管理部门等发生的固定资产修理等后续支出计入管理费用。例如:某公司委托外单位修理生产车间机器设备,对方开来专用增值税发票注明修理费2 000元,增值税为340元,款项已用银行存款支付。根据规定车间修理费用不计入“制造费用”,其会计处理为:借:管理费用2 000元,借: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340元,贷:银行存款2 340元。
(三)固定资产修理费用的摊销
根据规定,固定资产修理费用不再分为经常性修理费用和大修理支出,而统一称为固定资产修理费用。并明确了应在发生时直接计入当期损益,不得采用预提或待摊方式处理。除销售部分的固定资产修理支出计入销售费用外,其他的固定资产修理费用支出都作为管理费用。例如:支付大修理固定资产费20 000元,会计分录如下:借:管理费用20 000,贷:银行存款20 000。
(四)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方法
辅助生产费用分配方法包括直接分配法、交互分配法、代数分配法、计划成本分配法等。例如:某企业有修理和运输两个辅助生产车间、部门。修理车间共提供劳务20 000工时,发生费用计19 000元,其中:为运输部门修理1 000工时,为基本生产车间修理16 000工时,为厂部管理部门修理
3 000工时;运输部门本月共提供运输40 800千米,发生费用为20 400元,其中为修理车间提供运输劳务800千米,为基本生产车间提供运输劳务30 000千米,为厂部管理部门提供运输劳务10 000千米。采用交互分配法,笔者认为,根据规定修理车间为运输部门提供的劳务950元(19 000/
20 000×1 000)直接计入管理费用,运输部门为修理部门服务400元
(20 400/40 800×800),运输部门费用为20 000元(20 400-400),修理车间18 450元(19 000+ 400- 950),修理车间对外分配的会计分录为:借:管理费用18 450,贷:辅助生产成本――修理车间18 450。其他辅助生产费用分配方法也做相应的调整。
二、修理费用规定对企业成本核算的影响
固定资产修理费用规定从某种程度上简化了会计核算程序,避免企业管理当局借固定资产修理费用的会计处理来进行盈余管理,但是也为企业带来了不利影响:
(一)不符合产品成本的定义
产品成本是指企业为了生产产品而发生的各种生产费用总和,包括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直接用于产品生产的费用,计入该种生产成本;间接用于产品生产的费用,需采用适当方法分配计入各种产品成本。生产车间固定资产修理费用是属于为生产产品而发生的间接费用,应将其分配后计入产品成本。而规定中将其一律计入管理费用,不符合产品成本的定义,不符合“企业应当合理划分产品成本和期间费用的界限”的规定,不能真实反映产品成本构成,不利于成本的考核分析。
(二)辅助生产车间提供的劳务在受益对象之间的分配“有名无实”
由于辅助生产车间之间相互制约,互为条件,交互分配费用是辅助生产费用核算与成本计算的一个重要特点。因此交互分配法、代数分配法、计划成本分配法都是建立在交互前提下。在前例中,运输部门为修理车间提供运输,修理车间为运输部门修理设备,要计算修理成本就要确定运输成本,计算运输成本就要确定修理成本。但依照规定,计算运输成本不再计算修理成本,只将修理车间为运输部门提供的修理费直接计入管理费用,修理车间交互后所产生的费用全部计入“管理费用”,这样的处理不但失去了交互的意义,也违背辅助生产车间提供的劳务在受益对象之间分配的初衷,变得“有名无实”。
(三)夸大了管理费用,不利于对管理部门进行公正的评价
管理费用是指企业的行政管理部门为管理和组织经营而发生的各项费用,企业生产车间(部门)和行政管理部门等发生的固定资产修理等后续支出计入管理费用,将夸大管理费用的金额而导致企业经营成本的失真,不利于对管理部门进行公正的评价。例如:有些行业(如化工行业)为了保持设备的良好运转,每年的固定资产修理费用会很高;有些固定资产(如房屋建筑物)的主要构成物无法单独作为单项固定资产入账,也无法大批量地轮番进行大修理处理,但是一次大修理支出又相对较高,很有可能对企业当期损益的合理体现造成不利影响。
笔者认为,取消将生产部门固定资产发生的不符合资本化条件的修理费用计入当期损益的规定,沿袭固定资产费用化的后续支出计入相关成本和相关费用的做法,将生产部门发生的固定资产修理费等后续支出计入制造费用,这符合产品成本的定义,能确定真实的产品成本,使成本信息更好地服务于企业的生产经营决策。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S].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一、固定资产初始计量时计量属性的选择
(一)历史成本计量为主固定资产的初始计量是指确定固定资产的取得成本。2006年《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以下简称“新准则”)明确规定:固定资产应当按照成本进行初始计量。由此可知,在对固定资产进行初始计量时,所采用的基本计量属性为历史成本。
在会计实务中,由于固定资产的取得方式多种多样,不同取得方式下成本计量的具体标准、包含的内容构成会有所不同。如对于外购所取得的固定资产,其成本包括买价、相关税费、使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可归属于该项资产的运输费、装卸费、安装费和专业人员服务费等。对于自行建造的固定资产,其成本由建造该项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必要支出构成,包括工程用物资成本、人工成本、交纳的相关税费、应予资本化的借款费用以及应分摊的间接费用等。
(二)其他计量属性为辅在新准则颁布后,固定资产初始计量在采用以历史成本计量属性为主的基础上,也涉及其他计量属性运用的情况。具体如下:
现值计量的运用。其一,具有融资性质的购入固定资产。在购买固定资产时,如果购买固定资产的价款超过正常信用条件延期支付,实质上具有融资性质的,此时固定资产的成本不能以购买价款确定,而是以购买价款的现值为基础确定。固定资产购买价款的现值,应当按照实际支付的购买价款选择恰当的折现率进行折现后的金额加以确定。其二,存在弃置义务的固定资产。对于特殊行业的特定固定资产,确定其初始入账成本时,还应考虑弃置费用。弃置费用通常是指根据国家法律和行政法规、国际公约等规定,企业承担的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等义务所确定的支出,如:核电站设施等的弃置和恢复环境义务。弃置费用的金额与其现值相比,通常相差较大,需要考虑货币时间价值,按照现值计算确定应计入固定资产成本的金额。
公允价值计量的运用。在实际工作中,企业可能以一笔款项购入多项没有单独标价的资产。如果这些资产均符合固定资产的定义,并满足固定资产的确认条件,则应将各项资产单独确认为固定资产,并按各项固定资产公允价值的比例对总成本进行分配,分别确定各项固定资产的成本。即在对固定资产的总成本进行分摊时,需要以各项固定资产的公允价值作为分配标准。此时,运用了各项固定资产公允价值的计量属性。
二、固定资产后续及终止计量中计量属性的选择
(一)固定资产的后续计量折旧额以初始计量为基础。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实质是对固定资产的应计折旧额进行系统分摊的过程,即每期折旧金额的确定是在固定资产应计折旧额的基础上,采用一定的折旧方法进行具体分摊后的结果。其中,应计折旧额的确定涉及固定资产的成本和固定资产的预计净残值。固定资产的成本在固定资产初始计量时予以确定,固定资产的预计净残值根据该资产在处置中获得的扣除处置费用后的金额确定。与固定资产的成本相比,其预计净残值的金额一般很小,因而固定资产的折旧计量主要依赖于固定资产的初始计量。
期末减值损失的公允价值和现值双重计量属性。根据2006年《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中的规定: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判断资产是否存在可能发生减值的迹象。资产存在减值迹象的,应当估计其可回收金额。当可回收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说明资产发生减值损失,应当计提相应的资产减值准备。
在对资产减值损失的计量中,可回收金额的确定是关键问题。根据资产减值准则中的规定:可回收金额应当根据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间的较高者确定,即在固定资产的期末计量环节中可回收金额的确定涉及公允价值和现值的计量属性。
后续支出的历史成本计量。固定资产的后续支出是指固定资产使用过程中发生的更新改造支出、修理费用等。固定资产发生的后续支出按照处理方式不同划分为资本化的后续支出和费用化的后续支出。不论何种后续支出一般均按实际发生额进行计量,即以历史成本予以计量。
(二)固定资产的终止计量固定资产终止计量时,需要注销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其中涉及到注销固定资产的原值、已计提折旧、已计提的减值准备等,而需要注销的原值、折旧与减值金额在上述各个环节中均已确定,因而对于固定资产的终止计量,不存在需要单独确定其计量属性的问题,而是依赖于前面环节中已经确定的金额。
三、固定资产会计计量属性相关问题探讨
(一)历史成本为主、其他为辅的计量属性是适应现实的必然性要求在固定资产的各个计量环节中,初始计量和期末计量是两个关键的环节。在现存的几种计量属性中,历史成本是财务会计沿用最久的计量属性,它具有客观性、可验证性的优点及计量的简便性,在初始计量中一般而言对于资产来说是首选的计量属性,如对固定资产初始计量时,一般从投入的视角来选择计量属性(如:历史成本)。
按照历史成本计量往往导致企业市场价值与其账面价值的严重背离。即在会计环境发生变化如物价变动的情况下,按照历史成本进行计量所反映的信息可能出现“信号扭曲”,难以现实地描述企业的财务状况。因此在需要报送会计信息的会计期末,采用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和可收回金额孰低计量等其他计量属性,以弥补历史成本的缺陷。如对固定资产会计期末的计量,一般从产出视角或预期收益视角来选择计量属性。
一、固定资产的确认和初始计量会计教学
(一)固定资产的确认
固定资产是指企业以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者经营管理为持有目的,而非直接用于出售,并且预计使用寿命超过一个会计年度的有形资产,包括房屋、建筑物、机器设备、运输工具等。由于企业持有固定资产目的不同,其确认也可能不同,以经营租赁方式出租的机器设备属于固定资产,但是以经营租赁方式出租的房屋、建筑物不属于固定资产,应确认为企业的投资性房地产。房地产企业持有的以备出售的房屋属于该企业的存货,也不应确认为固定资产。
固定资产应同时满足该固定资产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并且固定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计量。但应注意个别情况,环保设备和安全设备虽然不能直接导致企业经济利益流入,但有助于企业在相关资产中获取经济利益,净化环境,保证员工安全,或减少未来经济利益流出,因此应确认为固定资产。对于与固定资产组合才能发挥功效的备品备件和维修设备也应当确认为固定资产,而不是确认为存货,如运输企业的高价周转部件。对于固定资产各个组成部分的使用寿命或为企业提供经济利益方式不同的情况,折旧方式或折旧率有所差别,应分别确认为单项固定资产。固定资产大修理支出达到固定资产取得时计税基础的50%以上,并且修理后的固定资产使用年限延长2年以上的可确认为固定资产,大修理支出要求按照固定资产修理后尚可使用年限进行摊销处理。
在会计教学过程中,应把握好固定资产的定义和确认标准,以及个别特殊情况,可以提出多种类型的问题,如安全设备、抗灾设备是否确认为固定资产?维修设备、备品备件是属于存货还是固定资产?大修理支出如何确认?如何判断固定资产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展开互动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固定资产相关职业判断能力,掌握固定资产确认的理论知识。
(二)固定资产的初始计量
固定资产的初始计量是以固定资产的取得成本计量,是企业购建的固定资产在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支付的一切合理、必要的费用,包括固定资产购入价款、相关税费、安装成本、包装费、运杂费及其他间接费用。固定资产取得方式不同,包括购买、自建、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融资租入、债务重组等,因此其成本初始计量的方法也不同。对于外购的固定资产,是否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职业分析判断,不需要安装的,购入后就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需要安装的则是在安装调试后达到合同标准或设计要求,方可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对于多项没有单独标价的固定资产,在购入时按照单项固定资产公允价值的比例进行成本分配,从而分开确认固定资产成本,即使款项中还有除固定资产外的其他资产,也是按此种方法计量。对于延期支付价款、超过正常信用条件的固定资产,实质上该项固定资产具有融资性质,应以延期支付购买价款的现值作为固定资产的计量成本。自建的固定资产已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的,但未办理竣工结算,应暂估入账,并计提折旧,等办理竣工决算后再调整暂估价值。
在会计教学时,应引导学生通过固定资产基本原则和知识理论做出专业的职业判断,如何判断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如何对购入的多项没有单独标价的固定资产进行初始计量?延期支付价款、超过正常信用期限的固定资产应该如何处理?自建的固定资产成本计量的时间?自建期间的利息支出、停工损失等费用如何进行会计处理?尚未办理竣工决算手续,但是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的固定资产如何确定计量成本?等等有关固定资产初始计量的问题都要求学生具备专业的职业判断能力,做出正确的会计处理。
二、固定资产后续计量会计教学
(一)固定资产折旧
基于职业判断能力的固定资产折旧会计教学的关键应该放在折旧的含义、性质、折旧范围、计算依据和要求上,固定资产在使用的过程中,其价值不断减少,因此应该在固定资产使用寿命之内对固定资产账面价值进行分摊,按照固定资产的性质和使用状况判断其使用寿命和预计净残值。对于己计提减值准备的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时应扣除已经计提的减值准备。已全部计提但仍使用的固定资产和单独计价入账的土地不需要进行折旧处理,提前报废的固定资产也不需要补提折旧。对于自建、暂估入账的固定资产,按实际成本调整后不需要调整已计提的折旧额。对于更新改造、停止使用的固定资产,应转入在建工程,也不需要计提折旧,等再次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后,再重新计提折旧。
在会计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培养学生判断固定资产在各种情景、状况中如何进行折旧处理,影响固定资产折旧的因素有哪些?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如何选择?固定资产单独计价的土地是否计提折旧?等等。
(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固定资产预期经济利益低于账面价值时,应计提减值损失,将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减记至企业预计的可收回金额。固定资产预计可收回金额是其公允价值扣除预计处置费用的净额与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二者之间的较高者。新会计准则并未对固定资产进行减值准备做出明确规定,这就要求学生在实际会计处理是能够发挥职业素质,分析市场经济发展情况,结合企业经营状况准确判断固定资产是否应该进行减值准备。
固定资产减值需要具备专业的会计职业判断能力,在会计教学中,学生应掌握固定资产进行减值准备的理论依据是什么?固定资产减值测试的方法是什么?如何确定固定资产的预计可收回金额和公允价值?
(三)固定资产的后续支出
固定资产的后续支出包括资本化后续支出和费用化后续支出,是指固定资产在使用时产生的更新改造、维修的费用支出。对于能够提升性能、预期为企业带来更多经济利益的固定资产应进行资本化处理,对于将固定资产某项未单独确认的部件替换时,应将其作为固定资产成本进行核算,并将被替换部分扣除,避免重复计算固定资产成本。对于维持固定资产原有功能、正常运转而支出的费用应予费用化,在发生时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同时要分析该项固定资产属于哪些部门,从而进行准确划分。对于经营租入的固定资产,当发生设备改造时,应做长期待摊费用处理。
在会计教学中,学生应判断何时进行、如何进行固定资产资本化和费用化支出。房屋装修支出如何处理?固定资产的更新改造时替换部件如何核算?经营租入固定资产改良时又该如何?
三、固定资产处理会计教学
固定资产出售、转让、损毁、报废时应做终止处理,涉及账面价值、折旧、减值、相关税费等项目计量,通过“固定资产清理”科目进行核算。清理净损益计入“营业外收入”或“营业外支出”。持有待售的固定资产,调整预计净残值,使其能够反映公允价值扣除处置费用的金额,并且不能超过其原账面价值。在会计教学中,学生应掌握固定资产的处置损益计入哪个科目?如何处理持有待售的固定资产?
【关键词】 固定资产;企业会计准则;重要性;对比;影响
一、 固定资产新会计准则产生的原因及其对企业的重要性
(一)固定资产新会计准则产生的原因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与不断完善,涉及固定资产的新情况、新业务不断涌现,旧的会计准则亟待更新,在引入市场经济机制的情况下,这一问题更加突出,严重降低了会计信息的质量,影响会计信息使用者的正确决策,进而在宏观上影响国民经济的运行秩序和发展,为此,对旧的会计准则进行调整和完善势在必然。
(二) 固定资产对企业以及企业会计核算的重要性
1. 固定资产属于企业的生产资料,如生产经营用的房屋、建筑物、机器设备、器具、运输工具等。它是企业进行物质生产的基础,在企业经济活动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2. 固定资产单位价值高,所占资金比重大。固定资产的购置或取得,通常要花费较大的代价。在绝大多数企业中,固定资产所占的资金在其资金总额中占有较大的比重,由于经济价值大的特点,任何在固定资产计价或记录上的错误,都有可能在较大程度上改变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
3. 固定资产的折旧计提对成本费用的影响较大。由于在其使用过程中,它们的价值应以折旧的形式逐渐转移到产品或服务成本中去。由于固定资产的价值较大,即使其折旧计提几乎贯穿整个使用期间,在某一会计期间计入产品或服务成本中的折旧额依然较大,所以,固定资产的折旧计提方法是否合适,折旧额的计算是否正确,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当期的成本费用水平以及固定资产的净值。
4. 由于企业的固定资产种类多、数量大、使用分散、使用期限较长,在使用和管理中容易发生被遗忘、遗失、损坏或失盗,因此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难度较大,问题较多。
二、固定资产新旧会计准则的对比及差异
(一)固定资产概念方面的差异
旧准则从使用用途、使用期限、单位价值上对其定义;新准则仅从使用用途、使用寿命两方面对其定义。特别是在使用期限上,新准则引用了“使用寿命超过一个会计年度”的说法,比旧准则“使用年限超过一年”的说法更为妥当。
(二)固定资产初始计量方面的差异
1. 旧准则没有涉及对“购买的价款超过正常信用条件延期支付”的固定资产的计量,而新准则指出:购买固定资产的价款超过正常信用条件延期支付,实质上具有融资性质的,固定资产的成本以购买价款的现值为基础确定。实际支付的价款与购买价款的现值之间的差额,除应予资本化以外,应当在信用期间内计入当期损益。
2. 新准则关于“债务重组取得的固定资产”的规定与旧会计准则基本相同,但由于《债务重组》新会计准则发生了不小变化,故计量方面出入很大。新准则规定: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的,债权人应当对受让的非现金资产按其公允价值入账,重组债权的账面余额与受让的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比照本准则第九条的规定处理。这就是说,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取得的固定资产,应以其公允价值入账。而不以重组债权的账面价值入账。
3. 新准则中关于“非货币易取得的固定资产”的规定: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应当以公允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公允价值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1)该项交换具有商业实质;(2)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换入资产和换出资产公允价值均能够可靠计量的,应当以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作为确定换入资产成本的基础,但有确凿证据表明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更加可靠的除外。未同时满足本准则第三条规定条件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应当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不确认损益。在涉及补价时,同样区分按公允价值和不按公允价值入账两种方式。而旧准则对换入的资产不区分是否按公允价值入账,均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加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固定资产其入账价值,在涉及补价的情况下,收到补价的一方还得确认收益。
4. 新准则对企业合并取得的固定资产的计量按新会计准则中的“企业合并”确定,即:在企业内部固定资产购销活动中,销售企业以高成本或净额的价格将固定资产销售给集团内部的其他企业作为固定资产使用,并由此确认当期损益;而购买企业以支付的价款作为固定资产原价入账。这种内部固定资产交易,从企业集团整体来看,只是固定资产内部转移或者相当于企业内部自行建造固定资产。其入账的固定资产原价中就包括销售企业因该内部销售而实现的利润。而旧准则不涉及企业合并中取得的固定资产的初始计量。
5. 新准则没有涉及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的计量,而旧会计准则单列一项并说明了处理程序,即捐赠方提供了有关凭据的按凭据上标明的金额加上应支付的相关税费入账;没有提供的则按同类固定资产的市场价值估计金额或按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作为入账价值。
6. 新准则没有涉及盘盈的固定资产的计量,而旧会计准则单列一项并说明了处理程序,即盘盈的固定资产按同类或类似固定资产的市场价值减去按该项固定资产的新旧程度估计的价值损耗后的余额,作为入账价值;如果同类或类似固定资产不存在活跃市场的,按该项固定资产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作为入账价值。
7. 新准则规定确定固定资产成本时,应当考虑预计弃置费用因素。而旧准则不涉及这一方面。
(三) 固定资产后续计量方面的差异
1. 计提减值准备方面。新准则规定:可收回金额的计量结果表明,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应当将资产的账面价值减记至可收回金额,减记的金额确认为资产减值损失,计入当期损益,同时计提相应的资产减值准备。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而旧准则规定:如果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企业应当按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差额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并计入当期损益。已计提减值准备的固定资产,应当按照该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以及尚可使用寿命重新计算确定折旧率和折旧额;如果已计提减值准备的固定资产价值又得以恢复,应当按照固定资产价值恢复后的账面价值,以及尚可使用寿命重新计算确定折旧率和折旧额。因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而调整固定资产折旧额时,对此前已计提的累计折旧不作调整。如果有迹象表明以前期间据以计提固定资产减值的各种因素发生变化,使得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大于其账面价值,则以前期间已计提的减值损失应当转回,但转回的金额不应超过原已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2. 计提折旧方面。新准则未对取得的固定资产从何时开始计提折旧的规定,只规定固定资产应当按月计提折旧,并根据用途计入相关资产的成本或者当期损益。旧准则规定:固定资产应当按月计提折旧,并根据用途分别计入相关资产的成本或当期费用。企业在实际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时,当月增加的固定资产,当月不提折旧,从下月起计提折旧;当月减少的固定资产,当月仍提折旧,从下月起停止计提折旧。
3. 在后续支出方面。新准则规定符合确认条件的,应当计入固定资产成本。另外,将发生的固定资产后续支出计入固定资产成本的,应当终止确认被替换部分的账面价值。而旧准则规定:与固定资产有关的后续支出,如果使可能流入企业的经济利益超过了原先的估计,如延长了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或者使产品质量实质性提高,或者使产品成本实质性降低,则应当计入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其增计金额不应超过该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
(四) 固定资产处置方面的差异
新准则规定了固定资产终止确认的条件:该固定资产处于处置状态或该固定资产预期通过使用或处置不能产生经济利益。同时规定:企业持有待售的固定资产,应当对其预计净残值进行调整。而旧准则不涉及这方面的规定。
(五) 固定资产披露方面的差异
旧准则规定对已承诺将为购买固定资产支付的金额、暂时闲置的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已提足折旧仍继续使用的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已退废和准备处置的固定资产账面价值进行披露,新准则对此未做要求。
三、 固定资产新会计准则对纳税的影响
(一) 由于新会计准则未对固定资产的定义及确认进行实质性的修改,因此不会影响到对固定资产的确认及分类,同样也不会影响到企业的纳税。
(二) 新会计准则及所得税会计对固定资产的计价基本相同,都是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但对在“融资租入固定资产”、“接受捐赠固定资产”、“无偿调入固定资产”等处理方法不一样,对企业的纳税额影响很大。
(三) 在计提折旧的范围上,新会计准则与税法的规定除了在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有差别外,其余完全相同。但两者在对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预计净残值、折旧方法等方面的划分标准依据不同,会对企业的纳税额产生短期波动,但从长远上看,两者是平衡的。
(四)对于已全额提取减值准备的固定资产,新会计准则要求不再计提折旧。而税法上规定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不得在税前扣除,在税法上仍然可以计提折旧。因此,提取全额减值准备会对企业的纳税额造成影响,减少纳税额。
(五)新会计准则要求企业应当按期对固定资产逐项检查,如果由于市价持续下跌,或技术陈旧、损坏、长期闲置等原因导致其可回收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应当将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作为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提取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是为了加强企业会计信息的可靠性,真实反映其资产的价值,使其更符合资产的定义。但税法上要求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不允许在税前扣除,但如果固定资产发生永久性损坏,经主管税务机关审核,可调整至固定资产可回收金额,并确认损失。也就是说,对于企业提取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只有由于发生了永久性损坏的原因导致的资产减值,税法才予以确认,且必须经过主管税务机关审核。因此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提取会对企业的纳税额产生影响。
四、 结论
通过对固定资产新旧会计准则的对比及其变化产生的对企业纳税额的影响,说明财政部制定的固定资产新会计准则及修改完善后的其他会计准则的出台,是我国会计标准与国际接轨的标志,它通过进一步的缩减固定资产的会计处理选项、严肃会计处理程序、提高披露要求等措施压缩了企业利用会计标准漏洞操作利润进而误导投资者的空间和余地,提高了财务报告的使用价值,并使会计报告也更为科学合理,有助于企业经营者管理水平的提高,进而在宏观上促进国民经济的健康、有序运行。
【参考文献】
[1] 《会计》.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编.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7年4月.
关键词:新医院会计制度 固定资产 累计折旧 核算管理
一、医院固定资产的含义和特点
根据新医院会计制度,固定资产一般是指单位价值在1 000元以上(其中专业设备价值1 500元以上),使用期限在一年以上(不含一年),并且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单位价值虽未达到规定标准,但耐用时间在一年以上(不含一年)的大批同类物资,也应作为固定资产管理。
固定资产一般分为在用、非在用固定资产、未使用固定资产、融资租赁固定资产等。医院固定资产主要包括房屋建筑物、一般设备、专业设备和其他固定资产。医院固定资产与其他行业相比,各种仪器具有单位价值高、使用周期长、设备种类繁多、使用地点分散的特点,这样不利于固定资产的清点盘查,增大了固定资产监管的难度。
二、医院固定资产核算的变化
(一)提高了固定资产的确认标准。新医院会计制度将一般固定资产的单位价值由500元以上提高到1 000元以上,专用设备单位价值由800元以上提高到1 500元以上。确认标准的提高,缓解了物价上涨导致固定资产确认标准偏低的现状。
(二)新医院会计制度规定医院应对除图书外的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在固定资产的预计使用年限内分摊固定资产的成本。新增加累计折旧科目,这对固定资产核算的准确性有了相对的提高,大大解决了原制度按固定资产账面价值的一定比率提取修购基金、虚增资产和净资产的弊端,使固定资产价值得以真实、准确地反映,有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进行科学的决策,对考核医院的经济效益及单位负责人的业绩,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三、新医院会计制度固定资产的账务处理
(一)固定资产取得的账务处理。购置的固定资产按照实际支付的买价、税费以及使固定资产达到交付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可直接归属于该项资产的运输费、装卸费、安装费和专业人员的服务费等计入固定资产的成本。
1.固定资产用自有资金购置的,按购置成本,借记“在建工程”(需要安装)、“固定资产”(不需安装)科目,贷记“银行存款”、“应付账款”等科目。对于需要安装的,待安装完毕交付使用时,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在建工程”科目。如有质量保证金的,贷记“其他应付款”科目,质保期满支付质保金时,借记“其他应付款”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
2.用财政补助、科教项目资金购置的固定资产,按购置成本,借记“固定资产”(不需安装)、“在建工程”(需要安装)科目,贷记“待冲基金”科目;同时,借记“财政项目补助支出”、“科教项目支出”科目,贷记“财政补助收入”、“银行存款”等科目。
3.自行建造的固定资产,其成本包括该项资产完工交付使用前所发生的全部必要支出。工程完工交付使用时,按自行建造过程中发生的实际支出,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在建工程”科目。
4.在原有固定资产的基础上进行改建、扩建、大型修缮后的固定资产,其成本按照原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固定资产”账面余额减去“累计折旧”账面余额后的净额)加上改建、扩建、修缮发生的支出,减去改建、扩建、修缮过程中的变价收入,再扣除固定资产拆除部分的账面价值后的金额确定,固定资产改、扩建、大修缮时,应按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借记“在建工程”科目,按已计提的折旧,借记“累计折旧”科目,按固定资产的原价,贷记“固定资产”科目。工程交付使用时,按工程实际成本,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在建工程”科目。
5.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其成本按租赁协议或合同确定的价款、运输费、途中保险费、安装调试费等确定。按确定的成本,借记“固定资产”科目,按租赁协议或合同确定的租赁价款,贷记“长期应付款”科目,按实际支付的运输费、安装费等相关费用,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
6.无偿调入或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其成本比照同类或类似资产的市场价格或有关凭据的金额加上相关税费确定,按确定的成本,借记“固定资产”(不需安装)、“在建工程”(需要安装)科目,按发生的相关税费,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按其差额,贷记“其他收入”科目。
(二)固定资产折旧的账务处理。新医院会计制度增加了“累计折旧”科目作为“固定资产”的备抵项目,医院应对除图书以外的固定资产按照确定的折旧方法按月计提折旧。
1.对于自有资金构建的固定资产计提的折旧,借记“管理费用”(行政后勤部门)、“医疗业务成本”(医疗部门)科目,贷记“累计折旧”科目。
2.由财政补助资金,科教项目资金构建的固定资产计提的折旧,借记“待冲基金”科目,贷记“累计折旧”科目。
(三)固定资产处置的账务处理。固定资产处置包括出售、毁损、报废、对外投资、无偿调出、对外捐赠等。
1.出售、报废、毁损的固定资产,按照所处置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减去对应冲减完毕的待冲基金余额后的金额,借记“固定资产清理”科目,按照已提取的折旧,借记“累计折旧”科目,按照相关待冲基金余额,借记“待冲基金”科目,按照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贷记“固定资产”科目。
2.对外投资的固定资产,按照评估加上发生的相关税费作为投资成本,借记“长期投资――股权投资”科目,按照投出资产已提的折旧,借记“累计折旧”科目,按发生的相关税费,贷记“银行存款”、“应交税费”等科目,按固定资产的账面余额,贷记“固定资产”科目,按其差额,贷记“其他收入”或借记“其他支出”科目。
3.无偿调出、对外捐赠的固定资产,按照资产已提的折旧,借记“累计折旧”科目,按照资产对应的尚未冲减的待冲基金余额,借记“待冲基金”科目,按固定资产的账面余额,贷记“固定资产”科目,按其差额,借记“其他支出”科目。
(四)固定资产清查的账务处理。固定资产应当定期进行清查盘点,每年至少盘点一次,对于盘亏、盘盈的固定资产,应及时查明原因,报经批准后及时进行账务处理。
1.盘盈的固定资产,按照同类或类似资产市场价格确定的价值,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非流动资产损溢”科目。报经批准处理后,借记“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非流动资产损溢”科目,贷记“其他收入”科目。
2.盘亏的固定资产,按照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减去该资产对应的尚未冲减完毕的待冲基金余额后的金额,借记“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非流动资产损溢”科目,按已提取的折旧,借记“累计折旧”科目,按相关待冲基金余额,借记“待冲基金”科目,按固定资产的账面余额,贷记“固定资产”科目。
报经批准处理时,按照相关待处理财产损溢金额扣除可收回的保险赔偿和过失人的赔偿等后的金额,借记“其他支出”科目,按已收回或应收回的保险赔偿和过失人赔偿等,借记“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其他应收款”等科目,按照待处理财产损溢余额,贷记“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非流动资产损溢”科目。
四、新医院会计制度下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一)固定资产购置时,缺乏对固定资产购置前做相应的调查和可行性及使用效率的分析。应加强对固定资产购置的申请、审批、计价、招标、验收、使用、维修等各环节的相关制度控制,使各项工作有据可依、落实责任,引起全院职工的重视,充分认识到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性,杜绝一切违法乱纪行为,激发每个员工的主人翁意识,有效防范固定资产的盲目购置、不当使用等。
(二)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固定资产医疗设备因种类繁多,价值差别大,分布科室分散,给资产清查带来很大的难度。建议医院引进先进的信息管理系统管理固定资产,清晰、准确、及时的反映资产的各种信息,利用现代化医院的计算机联网,将固定资产管理部门、使用部门的终端连接,实现部门之间的资源共享,随时信息互动,这样可及时了解固定资产的使用状况,使资产管理部门更全面、清晰地了解固定资产的使用、分布情况,从而为固定资产的管理决策提供有力保障。
(三)固定资产的核算方法不完善。新医院会计制度将医院自有资金购置的医疗用固定资产计提的折旧计入各期医疗成本,对财政补助资金、科研项目资金购置形成的医疗用固定资产计提的折旧冲减“待冲基金――待冲财政基金”科目,不计入医疗成本,这不符合会计核算的配比原则,不能真实反映医院的医疗成本,直接虚增了当期结余,对医院的成本核算管理也不能做出正确的评价,弱化了医院的成本核算。因各医院不同时间获得财政补助资金金额有很大区别,不利于同一会计期间不同医院之间的横向比较,也不利于医院不同会计期间的纵向比较,直接影响了医院经营状况的评价和考核。建议平时医疗用的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时不区分自有资金和财政补助、科研项目资金,将计提的折旧都计入医院的医疗业务成本,不冲减“待冲基金”科目,待该固定资产处置时再作转出处理。S
参考文献:
1.侯常敏,程薇,刘建民等.新《医院会计制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
2.肖燕霞,崔慧婷,王永照.刍议新医院会计制度下固定资产的核算和管理[J].经济师,2013,(10).
关键词:固定资产 支出 处置 维修
一、前言
从会计原理上来讲,如果这些支出能够延长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增加服务潜能、改善产品品质或者降低产品成本的,都应作为资本性支出;如果这些支出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只涉及当期,或者是为了使固定资产维持正常的使用效率的,都应作为收益性支出处理。当然在实际处理过程中,还可以看金额大小灵活处理,如果有些支出从性质上讲属于资本性支出,但是由于金额不大,如将其作为收益性支出对报表使用者的决策并没有什么大的影响,在实务中,一般企业会从成本、效益及重要性原则出发,将这些小金额的固定资产后续支出统一作为收益性支出处理。
二、固定资产的维修与改良
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损坏。为了额保证固定资产的正常运转,更好地发挥固定资产应有的使用效能,企业必须有计划地及时对固定资产进行维护和修理。
根据维修范围的大小和维修时间间隔的长度,固定资产的维修可以分为一般性维修即日常维修和大修理。一般性维修是为了维护和保持固定资产正常工作状态所进行的经常性维修工作,即我们说的中小维修,具有范围小、费用支出少、次数多、间隔期和维修期较短等特点,例如排除临时性故障、更换部分主要部件和配件、对及其设备进行拆卸和清洗等。一般性维修的支出属于收益性支出,计入企业当期的费用。
固定资产的大维修是指固定资产经过一定的时期后,为了恢复其原有的生产效率,对其主要组成部分或较多的零件进行更新或修理,维修的范围通常比较大,维修费用比较高,维修间隔和维修期较长,像企业房屋和建筑物的全面返修、及其设备的全部拆修等。这种大修理在企业中发生的次数一般比较少,是非经常性的维修。由于大修理的金额用处比较大且收益期不仅限于当期,因此大修理的支出属于资本性支出。
根据我国企业会计制度,企业应当定期对固定资产进行大维修,大修理的费用可以采取预提或待摊的方式。如果采用预提方式核算,则应当在两次大修理间隔期内均衡地预提预计发生的大修理费用,并计入有关的成本、费用,实际发生大修理时再冲减相应的预提费用;如采用待摊方式核算,则企业应当将发生的大修理费用先计入“待摊费用”这一资产类账户,然后在下一次大修理前平均摊销,计入相应的成本或费用类账户。
预提费用是个负债类账户,在采用预提方式进行大修理核算时,由于事先并不知道今后大修理的世界之初金额,预提的金额只能是个估计数字,因此可能与实际发生的支出不符,如果预提金额小于实际支出金额,则少提部分应在实际支出时计入有关成本费用账户,如果预提金额大于实际支出金额,则多余部分可以将冲减有关成本费用账户。
固定资产改良支出是对固定资产的更新改进支出,,例如以质量或性能较好的新资产来代替部分旧资产,这种改良可以延长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提高服务潜能,收益期包含整个使用年限,因此改良支出应作为资本性支出。对改良支出的核算,会计上有三种处理方法:第一种是替换法,即将被改良的旧资产的成本及累计折旧账户都冲销掉,然后记录新的资产的成本;第二种是增加账面价值法,即将改良支出增加到原资产的账面价值中去,被改良资产的累计折旧不变;第三种是冲减累计折旧法,即将改良支出计入被改良资产的累计折旧的贷方进行减冲,以达到实际上延长折旧年限的目的。
三、固定资产减值
虽然会计上强调遵循砾石成本计量基础,但是由于历史成本的局限性,处于谨慎的角度考虑会计上对资产的评价有时会在历史成本的基础上做一些修订,例如对存货的评价采取成本与市价孰低法,如果存货的价值发生跌损,小于原来账上的成本时,企业就要确认相应的饿存货跌价损失。那么作为企业一项重要资产的固定资产会不会发生价值上的跌损呢?如果会,又该如何处理呢?这正是固定资产减值会计要重视与讨论的内容。
由于固定资产是企业的一项重要的生产资料,它不像存货那样是以出售为目的的,因此固定资产的成本一到那入账,除了计提折旧,一般不必经常考虑市价变动对其价值的影响,固定资产账户一般仍然维持其原来的历史成本不变。但是,企业经营过程中实际上会出现一些迹象表明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有无法收回的可能,例如,固定资产的市价当期大幅度下跌,或者固定资产的经济环境、使用状况发生重大的变动等。因此,企业应在期末对固定资产进行检查,判断其是否存在可能发生减值的迹象。如果企业的固定资产存在减值迹象,则企业应估计其可收回金额,如果可收回金额低于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企业就应当将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减记至可收回金额,减记的金额确认为资产减值损失,计入当期损益,同时计提相应的减值准备。
根据我国资产减值准则,可收回金额是指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间较高者确定,而且只要两者中有一项超过了资产的站面价值,就表明资产没有个发生减值。固定资产的公允价值可按照公平交易中的销售协议价格或者按照固定资产的市场价格或同行业类似资产的最近交易价格来确定,固定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限制,应当按照资产在持续使用过程中和最终处置时所产生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选择恰当的折现率对其进行折现后的金额加以确定。
“固定资产建筑准备”账户是“固定资产”账户的抵减账户,确认了固定资产减值损失后,未来会计期间该项资产的折旧应当做出相应的调整,即按照新的账面价值计提折旧。要注意的是,固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
固定资产是企业的重要生产资料,通过资产负债表评价企业的固定资产价值时要注意固定资产净额并非是完全精确的数字,因为折旧费用本身就是个估计的结果,计算折旧费用时,固定资产的预计净残值和预计使用年限都是主观估计的结果,固定资产减值准备金额也掺杂了估计的因素,因此固定资产净额在很大程度上是估计的结果。在物价波动剧烈和经济环境发生大变动的时候,宝宝使用者在评估固定资产的价值时要注意计算固定资产净额所参考的这些估计因素是否发生了变动,以便随时做出调整。
[关键词]差异;固定资产;会计;税收
国务院新颁布的自2008年1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从历史成本和收入与成本相配比原则出发,制定了相应的税务处理方法;财政部新《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以下简称固定资产准则)从及时化解企业经营风险和稳健经营的谨慎性原则出发,制定了具体的会计核算办法。会计与税法是不同的领域。因此,固定资产的会计与税务处理存在较多的差异。
一、固定资产定义的差异
固定资产准则规定,固定资产是指同时具有下列特征的有形资产: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使用寿命超过一个会计年度。固定资产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才能予以确认:与该固定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该固定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
条例规定,固定资产是指企业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使用时间超过12个月的非货币性长期资产,包括房屋、建筑物、机器、机械、运输工具以及其他与生产经营有关的设备、器具、工具等。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企业会计准则》与税法从不同角度对固定资产进行了定义。准则规定使用寿命超过一个会计年度并要求符合确认条件;而税法不但规定了年限。还采用了列举的方式。
二、取得固定资产时入账价值的差异
固定资产取得时的成本具体差异,一般说来有下面几种情况,根据税法与会计准则规定的不同对比如下:
(一)按准则外购固定资产的成本
包括购买价款、相关税费、使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可归属于该项资产的运输费、装卸费、安装费和专业人员服务费等。不以一笔款项购入多项没有单独标价的固定资产,应当按照各项的固定资产公允价值比例对总成本进行分配,分别确定各项固定资产的成本。
在税务处理上,根据条例规定:外购的固定资产,以购买价款和支付的相关税费以及直接归属于使该资产达到预定用途发生的其他支出为计税基础。
另外,会计规定,企业因采购国产设备而收到税务机关退还的增值税款,冲减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但是。《关于企业补贴收入征税等问题的通知》财税字[1995]81号文件规定“企业取得国家财政性补贴和其他补贴收入,除国务院、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规定不计入损益者外,应一律并入实际收到该补贴收入年度的应纳税所得额。”所以,这部分增值税应作为收入缴纳企业所得税,这也是一个重要的差异。
(二)按准则自行建造固定资产的成本,由建造该项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必要支出构成
应计入固定资产成本的借款费用,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处理。在税务处理上,自行建造的固定资产,按竣工结算前实际发生的支出作为计税基础。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会计准则规定对已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但尚未办理竣工决算手续的固定资产。可先按估计价值记账,待确定实际价值后,再进行调整;税法则不承认暂估的固定资产价值。
按准则投资者投入固定资产的成本,应当按照投资合同或协议约定的价值确定,但合同或协议约定价值不公允的除外;条例规定以该资产的公允价值和支付的相关税费为计税基础。
(三)融资租赁的固定资产
按准则购买固定资产的价款超过正常信用条件延期支付。实质上具有融资性质的。固定资产的成本以购买价款的现值为基础确定。实际支付的价款与购买价款的现值之间的差额。除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应予资本化的以外,应当在信用期间内计入当期损益。
而税务处理为: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以租赁合同约定的付款总额和承租人在签订租赁合同过程中发生的相关费用为计税基础。租赁合同未约定付款总额的,以该资产的公允价值和承租人在签订租赁合同过程中发生的相关费用为计税基础。
(四)以固定资产抵债
以固定资产抵债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债务重组》。新准则最大的“亮点”就是债务重组业务交易价格的变化,即债务人以非现金资产抵偿债务的过程分为两步:首先,债务人将非现金资产按公允价值进行处置以确定转让收益;其次,以处置所得(公允价值)偿付债务。同时据此确认债务重组损益。这表明债务重组交易最终以公允价值作为交易价格。
由于新准则采用了等同于税法上使用的销售价格(公允价值),并将债务人债务重组收益计入了“营业外收入”,不再像旧准则一样计入“资本公积”,这样新准则下以固定资产抵债,在所得税方面不再产生财税差异,勿需进行纳税调整。
(五)以非货币易换入的固定资产
以非货币易换入的固定资产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一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该准则规定,只有采用公允价值计价的情况下(必须符合两个条件)才确认损益,而此时不管涉及补价与否,企业都应该将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确认为交易损益。在采用新准则账面价值法(不符合按公允价值计价)时,企业一律不确认交易损益。
税法规定,企业以物易物不论涉及的货币性补价占多少比例,均视同出售旧资产、购买新资产,因此,交易各方均应按照出售资产的公允价值确定有关资产的计税成本,除非属于符合条件的整体资产置换。按准则交换具有商业实质,且用于交换的资产公允价值能可靠计量,按照公允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成本的情况下,收到补价的,换入资产成本加收到的补价之和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加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之和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由于新准则采用了公允价值,并将交易收益计入了“营业外收入――非货币易收益”,不像旧准则一样由于采用账面价值而产生所得税方面的财税差异,所以。在新准则下换出固定资产的计税成本与会计价值一样,固定资产交换无需进行纳税调整。
(六)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
通过捐赠取得的固定资产,按该资产的公允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计税基础,会计和税法规定基本一致。
(七)按准则确定固定资产成本时,应当考虑预计弃置费用因素
弃置费用通常是指根据国家法律和行政法规、国际公约等的规定,企业承担的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等义务所确定的支出,如核电站核设施等的弃置和恢复环境义务等;而除税法对特殊行业另有规定外,一般企业不允许预计弃置费用因素在税前扣除。
三、固定资产折旧的差异
固定资产折旧方面的差异表现在提取范围、折旧提取方法和折旧年限上。
(一)在提取范围方面
在会计处理上,固定资产折旧的范围为:企业应当对所有固定
资产计提折旧,但是,已提足折旧仍继续使用的固定资产和单独计价入账的土地除外;而税收制度对非生产经营活动中使用的固定资产,原则上与取得收入无关的固定资产不得计提折旧。
(二)在折旧提取方法方面
按准则企业应当根据与固定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合理选择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可以采用平均年限法、工作量法、年数总和法、双倍余额递减法等;而税收制度对折旧费用的计算原则上采取直线折旧法,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方法不允许采用缩短折旧年限法。对符合政策规定的加速折旧条件的固定资产,应采用余额递减法或年限总和法,由企业对符合政策规定的固定资产可在申报纳税时自主选择采用加速折旧的具体方法,同时报主管税务机关备案,主管税务机关发现不符合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条件的应进行纳税调整。
(三)在折旧年限方面
按准则企业至少应当于每年年度终了,对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预计净残值和折旧方法进行复核。使用寿命预计数与原先估计数有差异的,应当调整固定资产使用寿命。预计净残值预计数与原先估计数有差异的,应当调整预计净残值。与固定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预期实现方式有重大改变的,应当改变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固定资产使用寿命、预计净残值和折旧方法的改变应当作为会计估计变更。而条例规定:除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外,固定资产计算折旧的最低年限如下:1、房屋、建筑物,为20年;2、飞机、火车、轮船、机器、机械和其他生产设备。为10年;3、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器具、工具、家具等,为5年;4、飞机、火车、轮船以外的运输工具,为4年;5、电子设备,为3年。从事开采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的企业,在开始商业性生产前发生的费用和有关固定资产的折耗、折旧方法,由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行规定。生产性生物资产计算折旧的最低年限如下:1、林木类生产性生物资产。为10年;2、畜类生产性生物资产,为3年。
四、固定资产改良支出、维修费用的差异
固定资产改良支出是指固定资产的改造、改建、扩建等支出。这种支出有可能使流入企业的经济利益超过原先的估计,如延长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或者使产品质量实质性提高,或者使产品成本实质性降低等等。在会计处理上,固定资产的更新改造等后续支出,满足准则规定确认条件的,应当计入固定资产成本,如有被替换的部分,应扣除其账面价值;不满足准则规定确认条件的固定资产修理费用等。应当在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
条例规定已足额提取折旧的固定资产的改建支出,按照固定资产预计尚可使用的年限分期摊销;租入固定资产的改建支出,按照合同约定的剩余租赁期限分期摊销。改建的固定资产延长使用年限的,除上述两项规定外,应当适当延长折旧年限。固定资产的大修理支出,是指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支出:修理支出达到取得固定资产时的计税基础50%上;修理后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延长2年以上。上述大修支出,按照固定资产尚可使用年限分期摊销。其他应当作为长期待摊费用的支出,自支出发生月份的次月起,分期摊销,摊销年限不得低于3年。
【关键词】 医院; 新制度; 固定资产; 创新; 制
2010年年底,财政部会同卫生部修订出版了新的《医院会计制度》,新制度对固定资产的管理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从固定资产的含义到科目的设置,从折旧的计提到不同资金来源的账务处理都做了详细规定,在借鉴企业会计固定资产管理的基础上又有创新,紧密配合医疗体制改革,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精神。通过这些变化,本文对如何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如何做好信息的基础工作让固定资产的待冲基金和折旧为将来医疗项目价格的确定提供强而有力的保证作一探讨。
一、这次新制度与旧制度相比的优势之处
(一)在科目设置上新增了“累计折旧”和“固定资产清理”两个科目
与旧制度相比的优势:一是固定资产以净值在会计报表中列示,这样能一目了然了解医院固定资产的原值、折旧、净值,改变了旧制度下固定资产期末账面价值以原值列示存在资产虚增现象,旧制度规定按照固定资产原值的一定比例提取修购基金,计入当期费用,提取的修购基金直接补充了净资产,造成了净资产的虚增。固定资产长期按原值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中,既不利于反映固定资产的损耗情况,也不能真实反映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新制度的规定能更科学客观地评价医院的固定资产状况,更合理地组织医院的运营,保证医疗任务的顺利完成。二是核算了固定资产清理的全过程,原来固定资产出售、报废、毁损没有得到上级的批示,该资产就一直放在固定资产总账里,没法核算它的清理过程,北京积水潭医院为了区别它和其他在用资产的区别,给这部分资产单设了一个名字“等待报废资产”,等上级的批示下来后进行账务处理:借:固定基金,贷:固定资产,如有变价收入:借:银行存款,贷:专用基金――修购基金,因旧制度没有折旧和固定资产清理科目,对出售、报废、毁损的固定资产在报表中无法体现清理过程,而这次新制度设置了这两个科目,规定对出售、报废、毁损的固定资产的账务处理如下:借:固定资产清理、累计折旧、待冲基金,贷:固定资产,变化就在于新旧制度的记账时间不同,新制度规定当固定资产拟出售、报废或发生毁损时,需先将固定资产净值转入固定资产清理科目,并通过该科目记录清理的过程,而旧制度是在固定资产清理完毕后将清理结果进行账务处理。“累计折旧”和“固定资产清理”两个科目的应用对医疗行业固定资产的管理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新制度对固定资产的含义重新进行了定义
新制度中固定资产是指单位价值在1 000元以上(其中:专业设备单位价值在1 500元及以上),使用期限在1年以上(不含1年),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资形态的资产。单位价值虽未达到规定标准,但耐用时间在1年以上(不含1年)的大批同类物资,应作为固定资产管理。新制度把固定资产分为四类:房屋及建筑物、专业设备、一般设备和其他固定资产。图书参照固定资产的管理办法,加强实物管理,不计提折旧。本次从定义中体现出内涵变化,金额从500元变化为1 000元(专业设备由800元提升到1 500元),单位价值的提高更有利于管好固定资产,因为物价指数的不断升高,导致资产的价值也在不断攀升,如果还按原来的单位价值来管理固定资产,势必导致投入的人力、物力在管理一大部分低价值的固定资产,管理的效率低下,新制度的规定有利于固定资产的管理。新制度对于应用软件也有了明确规定,如果其构成相关硬件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应当将该软件价值包括在所属硬件价值中,一并作为固定资产进行核算,如果其不构成相关硬件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应当将该软件作为无形资产核算。因旧制度无相关规定,医院在处理应用软件时很难统一,这也导致不同的审计部门出具的审计意见也各异,有让调入无形资产的,有让进入期间费用的,有让进入固定资产的,医院左右为难,此次新制度明确了应用软件的核算口径,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在各个医院的难题,对医院的信息化管理也起到了促进作用。
(三)对在建工程作出明确规定,从源头上制定确认标准
要求医院的在建工程实行全生命周期管理。“在建工程是指医院已经发生必要支出,但按规定尚未达到交付使用状态的建设工程。”医院除按本制度执行外,还应按国家有关规定单独建账、单独核算、严格控制工程成本,做好工程概、预算管理,工程完工后应尽快办理工程结算和竣工财务决算,并及时办理资产交付使用手续。这些规定不仅明确了可操作性,而且在管理上指出了控制的关键点。例如:加强在建工程的管理,从工程起始点的概、预算管理到工程完工后尽快办理工程结算和竣工财务决算并及时办理资产交付使用手续,这些管理概念的提出是医院替政府实现公共职能和确保医院公共事业健康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和经济保证。从源头上指出医院的在建工程必须加强内部控制。制度的这些规定使实操中确认标准统一,对于那些多年来在建工程中制度松弛,概、预算管理不严谨,工程施工中管理不到位,财务处理不及时,致使工程潜亏隐藏在账上而不及时办理工程决算和竣工验收的事项亮出了红灯,必须归顺到确认的标准中来。同时也对违法违纪的现象提出警示必须收敛,否则违反制度。
(四)规定了固定资产的明细核算
固定资产的明细账中增加每项固定资产原价中财政补助资金、科教项目资金、其他资金的金额及其所占比例的登记,要求出租、出借、作为担保的固定资产设置备查簿进行登记,这在旧制度中没有相关规定,新制度的规定对固定资产的管理更精细化,更全面完整地反映医院资产的价值,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对固定资产资金来源比例在明细账中完整体现,做到账账相符、账实一致,为下一步的项目成本核算和病种成本核算奠定了基础,对将来的医疗项目定价提供了数据支持。
二、新制度的创新之处
新制度在借鉴企业会计固定资产管理的基础上又有创新,新设置了待冲基金科目来核算财政拨款和科教资金购置的固定资产和材料,使用财政或科教资金购入固定资产账务处理:借:固定资产/在建工程,贷:待冲基金――财政补助资金/待冲基金――科教项目资金,同时借:财政项目补助支出/科教项目支出,贷:财政补助收入/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银行存款,按月提取折旧时,按照财政拨款、科教项目资金形成的金额部分,借:待冲基金――财政补助资金/待冲基金――科教项目资金、医疗业务成本/管理费用/其他支出(其他资金部分购买固定资产提取的折旧金额应进科目),贷:累计折旧,固定资产出售、报废、毁损的账务处理:借:固定资产清理、累计折旧、待冲基金――财政补助资金/待冲基金――科教项目资金,贷:固定资产。在使用财政补助、科教项目资金购买材料的账务处理:入库时借:库存物资――卫生材料,贷:待冲基金――财政补助资金/待冲基金――科教项目资金,借:财政项目补助支出/科教项目支出,贷:财政补助收入/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银行存款;出库时借:待冲基金――财政补助资金/待冲基金――科教项目资金,贷:库存物资――卫生材料,通过待冲基金科目核算了财政拨款和科教资金购置的固定资产和材料的全过程,反映了资金使用的来龙去脉,待冲基金科目的设置是一个创新,它符合现实需求,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像医院这样的事业单位项目资金的拨付情况和使用效果,能客观地评价政府对医院的项目资金投入的情况。
新制度在固定资产科目的设置上有许多亮点,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和完善,为了全面、真实、准确反映医院成本信息,保证财务核算与成本核算结果的一致性,医院会计制度改革要为医院科室成本核算和医疗项目成本、病种成本核算提供最基础的会计数据,目前所有成本核算的数据都与会计核算的数据一致,这就导致新制度中待冲基金的设立保证不了成本的全面、真实、准确,因为财政拨款和科教资金购置的固定资产和材料都通过待冲基金核算,其他资金购置的固定资产和材料进入了医疗成本,因对各个医院拨款的项目不同,导致各医院计算出来的项目成本就失去了可比性,价格方面更是无法比较,病种核算也无从参考。例如:一台1 000万元的核磁共振设备,财政拨款500万元,医院自筹500万元,按照使用六年计算每年折旧为166.68万元,进入医疗成本和待冲基金各为83.34万元,项目成本是由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组成,其中直接成本由人员成本、设备折旧和物资材料组成,在计算磁共振的项目成本时折旧成本应该以166.68万元除以磁共振的工作量乘以工时,但现行成本核算制度要求成本核算和会计核算的医疗成本数据保证一致,在待冲基金里的83.34万元就不能进入项目成本,这样核算出来的磁共振的项目成本就比医院自筹1 000万元购买核磁共振设备计算的项目成本数据小很多,核算出来的数据就没有了可比性。如果固定资产按照资金来源所登记的明细账核算,把财政补助资金和其他资金在进行成本核算时都计入医疗成本,这样核算出来的医疗成本数据就与会计核算的数据不一致,成本核算结果与会计核算结果存在较大差异。会计核算与成本核算共同构建了医院核算体系,为了客观地反映医院的成本,笔者认为会计核算和成本核算可以不一致,实行双轨制在成本核算的医疗成本中加入待冲基金(用财政拨款购买固定资产每月计提的折旧和材料),这样核算每个医院投入在每个医疗项目上的口径是一致的,这样计算出来的成本就具有了可比性,医疗项目成本和病种的构成就有了核算基础。实行双轨制,并不意味着成本核算和会计核算各自独立,二者之间有内在联系,成本核算中的医疗成本要大于会计核算的医疗成本,它包含待冲基金(用财政拨款购买固定资产每月计提的折旧和材料),这就要求会计基础工作要特别扎实和完善,做好信息的基础工作,在固定资产的信息系统中从卡片的原始录入就得区分资金来源,按比例登记,每月能从系统中提取用财政拨款购买固定资产计提的折旧和材料的待冲基金金额,为成本核算提供了数据基础。
三、总结
笔者首先探讨了新制度与旧制度相比的优势之处;然后分析了新制度的创新之处,对新医院会计制度中固定资产管理做了一些分析,新制度完善了会计科目体系,明确了有关计量标准,指导了医院的会计工作,对医改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院财务制度: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制度[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1.
[2] 侯常敏,程薇,刘建民.新《医院会计制度》解读与衔接[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
[3] 赵宜珍,周瑞,李春.医院财务管理研究与实践[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
[4] 王玉华.浅谈医院全成本核算管理[J].卫生软科学,2005(3).
【关键词】公立医院;财务管理;改进措施
一、前言
公立医院作为国家的医疗服务机构,是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自身可持续性发展不仅关系到医疗体制改革,更关系到社会民生建设。面临日益复杂的经济环境,公立医院时常遭遇财务问题,甚至财务危机。因此,公立医院财务管理变得愈发重要,研究其存在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及优化方法,是保证公立医院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对医院本身和卫生事业建设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方面,医疗服务也是用于交换的商品,但凡商品都适用价值规律,卫生领域也不例外。研究公立医院财务管理,有助于医院自觉遵循和运用经济规律,正确处理与外界间的各种复杂经济关系,正确定价、合理补偿,适应市场需求。
另一方面,建立质量和效益相结合的医疗机制是深化卫生改革的目标之一。研究公立医院财务管理,能促使医院对自身经济活动进行考核,从而达到有效利用卫生资源的目的。同时促进各医疗机构开展公平竞争,建立完善开放的医疗服务市场。
二、公立医院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由于体制的束缚和观念的禁锢,我国公立医院的管理运行机制略显陈旧,“等、靠、要”思想依然顽固,参与竞争的意识严重不足,缺乏根据市场调整经营方略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财务管理经验尚浅且问题重重。这些问题归结起来主要是成本核算和固定资产两个方面。
1、公立医院成本核算问题
成本核算是财务管理中至关重要的环节。我国公立医院的成本核算方法与行政事业单位相同,以实际成本与权责发生制原则为基础,按照国家统一规定的成本项目归集和分配成本费用,这种事业单位成本核算方法长期沿用,但随着医疗体制和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深入发展,原有核算模式已不能完全适应医院加强财务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要求。
(1)成本核算基础薄弱
我国公立医院的成本核算,重视计算而非管理,忽视事前控制。公立医院大多采取单纯按支出情况来统一计算成本费用,实际上是游离在成本形成过程之外的。只是事后的静态反映,不能说明成本责任的归属,这样导致奖惩制度无法与成本责任相联系,因而造成医院各部门科室及医护人员对降低成本既缺少动力又没有压力,积极性受到束缚,长期以来只有少数财会人员关心成本的被动局面。
(2)奖金分配制度导致成本核算不全面
目前大多数公立医院成本核算的意义还局限于在科室奖金分配阶段,奖金分配的标准制定导致成本核算不全面。
奖金分配基本公式为:奖金=(收入-成本)×提成比例
为防止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医疗质量,将公式调整为:
奖金=(收入-成本)×提成比例×质量分+工作量指标+经济收入指标+单项扣+专项补贴+级别
质量分:各医务科室按制度进行评分,即医疗质量、护理质量和文明服务质量的总分数。
工作量指标:实际占用床日数、出院病人数、每个医生平均承担的住院人次数、诊疗人次数等。
经济收益指标:平均住院日收入、药品占业务收入比例、平均床日药品收入、门诊人均医疗收入、门诊药品占医疗收入比例等。
单项扣:病案归档率,无菌物品阳性率等。
专项补贴:加班补贴、夜班补贴等。
级别:职务、职称、工龄、学历等。
这种奖金分配制度涉及的成本不全面,未包括间接成本,因此(收入-成本)出现负值的月份不多。若按全成本核算,容易导致(收入-支出)均为负值。医院为保证医护人员的利益,一般不采取全成本核算方式,现行的奖金分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成本全面核算的推行。
2、医院固定资产管理问题
公立医院固定资产管理问题主要是科目设置不甚合理。首先,缺少“折旧计提”,仅使用“固定资产”、“固定基金”对固定资产进行帐务处理。以“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同时反映固定资产价值,且两者账面数额一致。但是随着固定资产购入方式的灵活化,这种科目设置已无法满足管理需求。当医院购入旧的固定资产时,“固定资产”科目反映其原值,而“固定基金”科目反映其净值;当融资租入固定资产时,“固定资产”科目反映其原值,而“固定基金”科目随已付款增加而增加,使得“固定资产”账面数额不等于“固定基金”账面数额,显然这种处理方式的“固定基金”科目已失去反映固定资产实际数额的作用。
其次,公立医院不按照固定资产原值和使用年限计提固定资产折旧,而是按收入的一定比例提取“修购基金”。固定资产增加时,按收入比例提取相应的“修购基金”,作为购买固定资产的资金来源;固定资产减少时,一种是固定资产清理报废的处理,将固定资产的残值变价收入和清理费用列入“修购基金”、另一种是固定资产出售的处理,按实际收到的出售价款,同时反映“银行存款”、“修购基金”项目的增加,并按原购价反映“固定基金”、“固定资产”的减少。在这样的账务处理中,以收入数额为基数计提的“修购基金”和固定资产的实际情况产生脱节,无从对固定资产折旧数做出反映。
这种做法有两大缺陷:第一、不能反映固定资产折旧数,不能根据经营需要合理补充固定资产数;第二、资产负债表不能体现折旧数,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不能准确反映其净值,从而导致资产和净资产虚增或虚减。
三、公立医院财务管理问题的改进措施
从上面问题可以知道主要是成本核算和固定资产是公立医院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的最重要的两方面。存在问题就必然需要解决,笔者建议采取以下措施加以解决:
1.开展全面成本核算
目前我国公立医院成本核算的开展不够全面,管理现状不容乐观,开展成本核算的重点应放在控制成本支出、核算标准成本上。
(1)加强成本核算基础工作
首先,确立成本目标、增强成本控制只有明确成本管理目标,医院才能在目标的指引下生存发展,一旦丧失目标,极易导致成本管理工作的偏颇。成本管理是医院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医院整体目标的实现,医院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推行具有本院特色的成本管理目标,以此加强成本核算。笔者认为,成本管理目标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普遍适用于一般规模公立医院。一是根据医院实际情况,制定各医疗科室等责任单位的消耗定额、费用定额,作为医院控制成本的标准;二是在医疗服务过程中将医院实际成本消耗与责任目标(标准成本)进行比较,及时揭示脱离责任目标的差异,加以分析并采取措施改进。三是在会计期末,计算出各医疗科室的年度实际成本,考核目标完成程度,分析差异原因,查明责任归属,作为评价各医疗科室业绩的依据,为下期成本目标确立提供参考、指明方向。
(2)全面合理分摊费用
费用分摊要涵盖医疗费用、管理费用和服务费用。医疗成本,分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直接成本包括人员费用、材料消耗等,直接计入科室成本;间接成本包括交通费、公务费,按确定的分配方案如按人数进行分摊,计入科室成本。行政后勤部门的核算办法,可实行定额管理,简化分摊工作量。在此要特别注意比较容易忽略的几点:职工的各项保险金的核算,减掉个人支付部分,其余额按各科室实有人数分摊计入科室成本;医疗事故及赔偿支出,根据医院规定适当进入科室成本;离休人员费用、独生子女补助等公共性质支出,可不分摊科室成本。
2.合理设置固定资产科目
笔者建议医院在购置固定资产时,借鉴企业会计核算方法,借记“固定资产”,贷记“银行存款”,不再通过“固定基金”科目核算。此举能加强固定资产核算的真实化、规范化、标准化,缩小事业单位和企业会计核算的差距,使会计信息具有可比性。
增设“折旧计提”科目,固定资产的折旧处理方法,按照现行制度规定,我国公立医院对购建大型固定资产的核算采用当期一次性核销方法。但部分医院当期经营并不具备承受购建大型固定资产的能力,而且现在购建大型医疗固定资产的融资渠道也日益多样化,为更合理反映医院固定资产的使用,本文建议采取下列三种折旧方法对固定资产进行核算:
一是采用平均年限法,将固定资产价值按使用年限平均计入各时期医疗成本,其优点是真实反映医院当期经营成果,适用于普通的大型设备;
二是采用加速折旧法,将医院固定资产每期计提折旧,在使用初期计提多一些,后期计提少一些,从而相对加快折旧速度,适用于中等价值且折旧年限短的固定资产;三是单位工时法,固定资产原值在使用寿命期间规定完成的工作总量按工时数平均计算折旧,适用于固定资产在各个期间使用程度很不均衡且使用磨损对设备影响特别大的情况。
在固定资产废弃处理上,建议增设“固定资产清理”科目,准确核算固定资产清理费用,真实详细地反映其损益情况。便于医院准确、及时的掌握大型固定资产,尤其是贵重医疗设备的保有情况。
四、结语
本文将研究观点立足于公立医院财务管理整体,从会计的角度出发对公立医院成本核算和固定资产进行审视,对其进行问题分析和措施提出,希望能对提高公立医院财务管理水平有帮助。
参考文献
[1]徐小琳.现行医院财务风险分析[J].现代商业,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