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校国防教育现状范文

高校国防教育现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校国防教育现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校国防教育现状

第1篇:高校国防教育现状范文

关键词:公共政策学;课堂教学;四步案例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2-0071-03

公共政策学是教育部公共管理教学指导委员会要求开设的所有公共管理类本科专业的四大平台课程之一,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公共管理类本科专业在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开设,现有行政管理、土地资源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城市管理等四个专业,且公共政策课程均已在上述四个专业开设。因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是我校唯一拥有经济学和管理学两大学科交叉优势的学院,教学研究覆盖区域经济和公共管理两大学科,因此本文拟在此学科交叉背景下,针对《公共政策学》的课堂教学思路进行探讨,以期为公共政策课程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提供参考。以1887年伍德罗·威尔逊(Woddrow Wilson)提交关于行政研究的论文开始,美国公共行政学科方始建立。1951年美国政治学家勒纳和拉斯维尔共同主编《政策科学:视野与方法的近期发展》一书,该书第一次对政策科学的学科性质、研究内容、发展方向作了详尽的论述,被人们认做是公共政策学诞生的标志[1]。中国公共政策学科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引进西方政策科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目前已成为中国公共管理学科乃至整个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领域极为重要且富有活力的一部分。由于在我国发展较晚,还属于一门新兴学科。总的来看,公共政策教学的专业化人才缺口较大,高校教师在公共政策教学过程中偏重理论,在关注社会公共政策现实、提出政策解决方案等方面较为欠缺,从而使这门课一定程度上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末”[2],在课堂教学上存在诸多问题。尤其是案例教学和社会现实的结合不够紧密。由于选择合适的案例开展教学,有助于学生从“课堂学习”到“政策实践”的转变与体验,因此案例教学也是公共政策学发源地美国的MPA、MPP教育的基本工具和方法。针对以上问题,本文试图结合我国高校公共政策学的课堂教学情况,谈谈目前存在的现状和问题。

一、当前公共政策学课堂教学主要方法

近年来,各高校《公共政策学》任课教师针对公共政策学学科的复杂性、多样性特征,加强理论研究和探讨,不断探索新教法。以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济南大学等高校行政管理本科专业公共政策课程组为例,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有[3]:

1.教材讲授法。多年来公共政策学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理论体系,一般涵盖西方公共政策学介绍、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理论模型、公共政策概念、功能、类型和公共政策系统、公共政策价值、公共政策环境、公共政策的决策体制、政策议程和制定模式、政策工具以及公共政策的执行、评估、终结等分析过程。教材讲授法,一般会梳理上述基本理论。在讲授中,首先介绍公共政策学的历史起源;其次介绍公共政策所研究的理论体系;再次介绍公共政策分析过程和具体分析方法。通过教材讲授,让学生熟悉公共政策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脉络,了解公共政策的主要理论规范和一般研究方法。

2.案例教学法。在一般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案例教学,是公共政策学课堂教学的重要授课方式。通过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来加深对公共政策学原理的认知,来实现对现实问题更加规范深入的分析,这是任课教师必须解决的重要课题。解决途径之一就是案例教学法。公共政策学教材内容有大段理论阐述。虽然我国公共政策研究起步较晚,但丰富的政策发展现实使得可供用以教学的公共政策案例俯拾皆是。教师可以通过实践案例,引导同学们用所学理论指导与分析实践,在实践分析中总结鲜活理论,提高公共政策实践模拟的能力,从而不断提升理论分析水平和公共政策视野。每堂课可以穿插一到两个案例。一般在上一次课结尾让学生们了解素材,然后分组、分班级或指定几个人准备,在教师讲解的基础上引导重点发言和集体讨论,其他人可以发表意见。根据教学内容逐次展开分析。逐日积累,可以整理形成案例库。一般来说,准备的同学都能充分搜集整理相关资料,阐述时能做到逻辑清晰,观点独特、立场鲜明,课堂气氛一般较为活跃。

3.时事解读法。公共政策的重要范畴之一就是国家每次召开重要会议出台的重要文件。一方面,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朝气蓬勃、对社会满腔热情、忧国忧民,关注时政、关注国家发展;另一方面,限于知识、阅历、经验,大部分学生对当前的热点政策问题一知半解、跟风赶潮,没有自己独立的观点和见解,思考问题和社会现实结合不够紧密,容易陷入“空谈误国”的群体氛围,急需老师引导。为让学生及时了解和掌握国家重大方针、政策,把握时政动态,公共政策学课程组根据国家重大和主要会议精神,专门制作专题讲座课件,让学生了解前沿政策。在解读时事政策时,任课教师还补充讲解公共政策基本理论知识,用理论原理来解释时事政策,用当前政策来验证理论原理。

二、当前我国高校公共政策学课堂教学突出问题及创新思路

虽然可以较为深入地讲解教材、较为生动地分析案例,较为鲜活地结合时事,但综合来看,当前我国公共政策学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理论发展滞后实践,难以和政策现实对接。公共政策学教学中,理论和实践的脱节现象较为普遍。面对丰富的政策现实案例,却常常发现难以和社会的现实政策实现无缝对接。原因在于:一是教学中的教材理论有余而实践不足。限于我国公共政策研究的深度和公共政策学教学的历史,虽然《公共政策学》等众多高校的教材不断更新引用最新的社会政策案例,辅之以专题讲授和案例教学,但是理论为主、实践为辅的根本格局没有变,教材中大段的理论叙述和现实常有脱节现象。公共政策学的核心特征——实践应用性没有得到充分体现。二是理论与现实差距巨大。讲解理论基本上是从科学性角度来阐述,把标准化、系统化、理想化作为常规思维来对学生进行引导教学。但是现实、实践又是零散、复杂、多样、丰富、变化、普遍联系的,因此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时间差距、现实差距、情况差距都很大,难以即时跟进,超前预期。

2.教学内容方法单一,难以和社会发展同步。一方面,教学内容基本上都是介绍公共政策的概念、学科对象、性质、范围,讨论公共政策的特征、类型、功能,介绍政策主客体、环境、公共决策体制和公共政策分析方法的应用等内容,且常年不变。面对不断变化的情况、质疑能力不断提升的学生、政策分析不断发展的现实,常年不变或极少改变的教学内容难以满足不断发展的政策现实。

另一方面,虽然近年已经改观很多,但公共政策研究领域重规范分析、轻实证研究、重定性分析、轻定量研究的倾向仍然大量存在,特别是跨学科研究、比较研究和系统分析、统计分析和历史分析等方法的运用较为欠缺。较为单一的教学和研究方法偏重于灌输理论知识,使得深入、丰富的研究方法和课程教学的结合在很大程度上脱节。

从上述问题中可以看出,近年来我国高校公共政策学课堂教学仍旧没有脱离照本宣科的窠臼,并没有紧紧联系丰富的政策现实实践,从根本上进行课堂教学创新。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怎么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从而在鲜活的政策现实中有所启发、有所收获,才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所在。

三、改变思路主要有两个方向

1.注重交叉学科知识渗透,锻炼政策仿真实施能力。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具有跨学科、边缘性、实践性的显著特征,公共政策又具有复杂性、尖锐性、普遍性、专业性、变化性和发展性等特点,公共政策学的课程内容关联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公共管理学、法学、系统分析与运筹学等学科。[4]因此,交叉、综合、多学科知识的渗透和相互联系教学就显得非常必要。通过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不同学科的知识背景和学科视角,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公共政策的基础理论,更加深入地把握政策对象,不断增强公共政策的制定、实施、评估、分析等综合创新能力。在这一方面,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具有天然优势。我国绝大部分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公共政策的着力点都放在城市,且均以经济管理为主,通过经济管理手段推进国家进步和社会发展。因此,以经济学和管理学为基础的交叉学科教学具有学科优势。在学生逐步熟悉公共政策学的基本理论框架知识的情况下,可以进行课堂仿真模拟教学,通过当前我国现实政策问题的模拟和解决,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主动性,模拟现场情况,进行实时点评。

2.创新案例教学方法,还原政策发展情景脉络。从国内来看,目前公共政策学的案例教学,或者如前所述以专题讲座法形式出现,或者以典型案例形式进行,均存在着不够系统、脱离实践、单向讲解等弊端,不能真正把公共政策学的原理应用于实践而又能高于实践——即通过学习理论知识来拿出解决现实政策问题的办法。

为实现课堂教学和现实情况的无缝对接,应给同学们以公共政策实践的机会来深入了解。这一机会可以从到公共政策制定相关部门参访、请国家机关有关领导或相关人员讲座、通过课题研究复证公共政策产生流程等三个方面着手,不断锤炼学生的政策分析和思路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陶学荣.公共政策学[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2]王筱静.2011年MPA系列讲座——公共政策学的引进及其中国化[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2).

[3]邹琪.对我国高校公共政策学课堂教学方法的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2,期.

第2篇:高校国防教育现状范文

【关键词】普通高等学校国防教育师资队伍

早在1985年,我国开始实行普通高校大学生军训试点工作。这对普通高校来说,是一次发展机遇,同时也是一个新的挑战。面对机遇和挑战,普通高校需要建立一支国防教育师资队伍,来完成大学生的国防教育的理论教学和军事训练任务。而这支队伍最初只是依靠武装部、保卫处、学生处、体育部等负责大学生军训工作的队伍;当全国普通高校扩招后,普通高校国防教育师资队伍面对大量的国防教育工作,显得力量薄弱,问题多多。为了确保国防教育工作的质量,普通高校必须要建立一支强大的国防教育师资队伍,做坚强后盾。而如何建立这样一支队伍,就成了普通高校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了。

目前,各高校的国防教育师资队伍的情况各有不同,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四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所有国防教育工作都由部队派人负责,部队派人全面负责大学生的军事训练和军事理论课教学工作,这种情况通常发生在早期;第二种情况,以部队派人为主,普通高校协助管理为辅;第三种情况,普通高校成立国防教育学院,以招收国防生为主,同时让国防生辅助训练大学生;第四种情况,以普通高校的国防教育师资队伍为主,部队派人协助开展军训为辅,其中最后一种情况是当前多数高校存在的现状,也是大势所趋。

一、普通高校的国防教育师资队伍的现状

1、国防教育师资队伍大多数始于普通高校的武装部或保卫处

我国自1985年实行高校大学生军训试点以来,大学生的国防教育工作主要由地方各高校的武装部、保卫处、学生处、体育部、军事教研部(室)等部门负责,这些部门负责大学生军事理论教学和军事训练两方面工作,由于这些部门的人员主要是部队转业的军人,他们擅长军事技能训练,通常以开展大学生军训工作为主,而在军事理论教学方面,因为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是高中毕业生,文化程度偏低,教学和科研能力十分薄弱。

2、国防教育师资队伍的军事理论根底浅

这支力量当中的武装部、保卫处、军事教研部(室)的成员,主要是部队复员军人,他们在大学生军事技能训练方面大有用武之地,而在课堂上实施军事理论教学方面,略显知识匮乏和经验不足,至于科研方面更加薄弱。其中的体育部、学生处的教师所学专业则是体育和管理,他们主要是临时应酬一下工作,完全心不在焉。另有一部分教师,或是留校的,或是从本校教师当中抽调的,他们所学的专业有哲学、历史、法律、物理、外语等,均非国防教育专业。长期以来,他们所从事的大学生军训试点工作,也主要是简单的军事技能训练和基本军事常识的普及教育,要想把他们转变成为一支国防教育师资队伍,非一日之功。

3、国防教育师资队伍的年龄、学历、职称、专业等结构不合理

目前,这支队伍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专业结构均不合理,总体结构不均衡。就其年龄结构来看,有的高校其年龄结构偏高,有的高校其年龄结构偏低,以某高校为例,50-60岁的教师约占总数的33%,而20-30岁的教师约占总数的13%,明显年龄偏高,后继乏人,令人堪忧;就其学历结构来看,也有很大的缺陷,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为零,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约占总数的7%,具有学士学位的教师约占总数的66%,学术上缺少带头人,科研力量薄弱;就其职称结构来看,也很不合理,具有教授职称的教师为零,具有副教授职称的教师约占总数的53%,具有讲师职称的教师约占总数的33%,具有助教职称的教师占总数的13%,职称结构明显不均衡。总之,这样一支队伍结构不合理,后劲不足。尽管如此,像这样的高校尚属上等之列,其他高校就不得而知了。

4、国防教育师资队伍的发展遭遇瓶颈

1999年6月,国家关于普通高校扩招的政策出台以后,普通高校开始了跨越式的发展,至2004年底,高中毕业生毛入学率已达19%,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进入到大众教育时代,急剧膨胀的学生数量给所有大学教师带来了超负荷的工作量,同样国防教育师资力量更是严重不足。每位国防教育教师每年至少要担负三、四门乃至更多的课程,同时还要完成本校大学生的军事训练工作。长期以来,繁重的教学任务把他们压得透不过气来,工作繁忙,无暇学习,得不到新知识的补充。

我们知道,科研活动是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基本途径之一。但是,绝大部分国防教育教师无法有效地开展科研活动。他们整天在忙着上课,根本没有时间静下心来搞科研;他们所教的课程繁杂,无法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例如某教师,他所承担的课程有军事思想、国防建设、世界战争简史、军事地形学、高技术战争、军事高技术、信息化战争等等,即便有了一点儿科研成果,也缺少发表的阵地。由于科研跟不上,所以教师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就比较差,科研能力提高也受限,教学方法和内容必然老化,进而影响了教书育人质量。由于上述原因和体制上的限制,国防教育教师职称晋升难度较之其他专业教师要大得多,使得绝大多数人缺乏进步的动力。

1985年至今,普通高校的大学生军训试点工作长达24年之久,其中的大学生军事理论教学工作却没有得到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整个教学机制和体制不很健全。受此影响,其师资队伍在普通高校中也自然被边缘化,时至今日,仍沿袭陈旧的军事理论教学模式,使之在整个大学教学工作中,始终处于次要地位。例如上课时间,被安排在下午、晚上、周六、周日等次要时间段上,几乎没有黄金时间段――上午时间。国防教育理论课被教务部门划为考查课而不是考试课,这样一来,大学生们也不重视,他们要么因忙于业余活动不来上课,要么来上课因天气炎热而昏昏欲睡,教师受此影响难以教出好的教学效果。诚然,军事理论教材内容滞后,缺乏吸引力,使得大学生们自然不感兴趣。在这种情况下,国防教育教师想要提高教学质量难上加难,长此以往,则陷于恶性循环当中。现在很多地方高校仍只注重抓重点学科师资队伍建设,忽视国防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二、如何建立一支普通高等学校的国防教育师资队伍

国防教育师资队伍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国防教育教学质量的优劣,必须当作头等大事来抓。

首先,上级主管部门以及学校主管领导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坚持正确的政策导向,坚持正确的国防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方针,即“引进优秀的,用好现有的,留住关键的,培养未来的”,“引进优秀的”,就是由人事部门把好进人关,引进高学历、高职称、有教学和科研能力的教师,最好在专业上靠近国防教育专业;“用好现有的”,是因为现有的教师是国防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他们多年来从事国防教育的教学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教学经验,有了他们做基础,还可以以老带新;“留住关键的”,是因为国防教育师资队伍的好坏,关键在于师资人才,尤其教学和科研能力兼备的教师很难得,他们通常要经过多年的历练才能成为这样的人才,他们懂专业、会教学、能科研,思想稳定,是队伍的精华,更是核心;“培养未来的”,就是要培养好年轻的教师,他们是这支队伍的希望和未来,人事部门更要精挑细选,从年龄、专业、学历乃至人品等各个方面把好进人关,否则后患无穷,贻害国防教育事业。总之,普通高校要想建好这支队伍,必须真正处理好国防教育教师的引进、培养和使用的关系。

其次,普通高校的主管领导必须拿出时间和精力落实该项工作,并协调好军、地之间的关系,多为国防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创造有利条件。在当前的情况下,应以现有国防教育教师为主,军队派遣教官为辅;以专职国防教育教师为主,兼职国防教育教师为辅,同时,适当引进教学与科研能力兼备的优秀教师,最好在专业上靠近国防教育,发挥学术带头人的作用,从整体上搞好学术梯队建设,使其形成老、中、青三结合的有机整体,为实现国防教育长远发展目标打下良好基础。

再次,采取具体措施,逐步构建国防教育师资队伍。依据成功的经验,人才引进和师资培训是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两条基本途径,那么,国防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也不例外。在引进人才上,要杜绝盲目引进和急于求成,尤其应该有老教师们的民主意见。对中青年教师必须进行师资培训,鼓励他们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尤其要攻读国防教育专业,派他们到兄弟院校进修学习,参加有关学术会议,同时要发挥老教师的作用,对青年教师采用导师制,一对一地带他们入门,让他们参看老教师、名教师的教案,多听老教师、名教师的课,组织专家听青年教师的试讲,有针对性地多提宝贵意见,在确保试讲通过的情况下才能上讲台。督促各位国防教育教师认真备课,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丰富和更新知识,与时俱进,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实现可持续发展。

最后,普通高校要弄清国防教育师资队伍的发展趋势。总体来看,比较好的发展趋势应该是,在现有的国防教育师资队伍基础上建立学院,例如国防教育学院、后备军官学院等,以此为依托,发展壮大这支队伍,让这支队伍既能抓好国防生的管理工作,同时又能兼顾做好国防教育的理论教学工作和大学生的军事训练工作。总之,普通高校要经过不断努力,才能建成一支适合的国防教育师资队伍,才能为国家乃至军队培养出更多、更合格的国防人才。

【参考文献】

[1] 普通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基本途径与对策探讨[J].杭州电子科学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

第3篇:高校国防教育现状范文

从历史的角度看,我国高校设置过于专业化,除了国防类高校外,其他高校对国防教育的体现不充分,尽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也有国防教育的内涵,但从属于思想政治教育范畴,国防教育的效能不突出。这也导致了许多人对国防教育认识的不到位,不能充分认识国防教育的独特教育价值。在现实中,还有不少人简单地把国防教育看成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组成,这既是对国防教育的缪见,也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片面化理解。现代高等教育在内涵和外延上都有别于传统高等教育,特别是在教育的方式、技术、功能和实践模式上发生了巨大变化,高等教育的综合服务功能较之从前大大强化了,社会化服务能力强是其时代特色。高等教育与国防教育的教育切合是时展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新课题,但国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是同一的教育内涵,其教育特性有许多相似和相通的方面,而它们的教育构成和效能具有不同的特点,对它们进行简单化的教育处理,必然导致片面化的教育收效。认清国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同的教育属性,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准确定位二者的教育关系,对有效开展国防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全面的认识和实践明晰意义。

在高校存在着二者教育的重叠和雷同情况,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国防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和效果,也反映了教育实践中对二者教育定位的不准确。只有科学定位,找出差异,才能使二者的共同教育收效和特别教育收效都得到充分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在爱国主义、安全观、国防观等方面与国防教育在内容上是直接重叠的,而对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又是不可或缺的,国防教育也是特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处理二者的教育关系直接影响到教育实践和效果,这是教学中必须有效应对的现实问题。国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多方面的教育共性,在教育实践中有着共同的教育属性和要求,但不能将国防教育混同于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兼顾各自的教育特点和要求。现实中就存在着较普遍的把国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不加区别的简单化教育对待,使二者的教育收效都受到直接影响。只有从高校教育发展的实际出发,协调好国防教育内涵与其他教育内涵的关系,统筹国防教育发展与其他教育内涵发展的关系,才能充分实现国防教育的教育发展价值,有效实现国防教育的培养目的。

创设新的国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模式

教育整合实质上是发展的整合,通过对国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整合实现直接的高校国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和强化,也促进高等教育的改革创新。而科学有效的教育整合本身就是对教育实践的改革创新,实施对国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整合就是直接的教育实践创新,其目的在于创新国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模式,促进教育和谐,实现高等教育的又好又快发展。创建新的国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模式是教育整合的直接目标,而促进国防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与高等教育发展的和谐是教育整合的根本目标。强化国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效能,积极创新教育实践模式,提升高校服务社会发展的教育效能。通过整合高校教育资源,科学定位国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使其教育价值得到全面实现,使高校的教育服务能力得到提升。特别是教育服务社会发展的效能得到提升,离不开高校对国防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功效的强化,只有创新国防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内涵和功能,协调好不同教育实践之间的关系,通过创造性的教育实践实现国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使其教育创新效能得到强化,从而更有效地服务于社会发展。首先,实施课程创新为教育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对现行的国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重新组织设计课程的知识构成,协调好二者的课程关系,实现科学化的教育分工,对课程知识构成进行多元化改造,提升课程的知识化、科学化水平。

课程知识的整合实际上是对课程的再创造,要参照社会发展需要对课程知识进行适时改造,为国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提升打好知识基础。其次,注重教学实践的改革创新,强化教育的创新培育功效。课程实践的创新既是课程知识创新的必然要求,也是课程创新的有机构成,创新国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既是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时代性要求。现代教育理念对创新精神有着强力的时代诉求,国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充分体现创新的时代精神,使其在教育内涵和教育形式上得到全面体现,在教学实践中要贯彻创新精神并实施积极的创新举措,运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和丰富的教育手段来实施课程教学,使课程教育的创新效能得到强化。再者,解放思想、开拓眼界、创新体制机制,营造鼓励创新的教育氛围,激发教育创新的热情,为教育创新提供有效保障。国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离不开有利环境的支持,特别是新体制机制的激发和保障。高校要积极倡导创新、鼓励创新,给予创新全面的教育支持,既包括人财物的支持,也不能缺失了制度和环境的支持,在激发出创新动力的同时为创新实践创造有利的平台,提供便捷的条件。当然,科学的引导和有效的管理也是确保教育创新的必要条件,通过加强管理、科学引导来保障教育创新的有序进行,真正实施有序创新。只有全面的创新,国防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得到真正加强,实现对高等教育服务效能的提升。实施全面的教育创新,统筹发展国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加快建设和谐的高等教育。

第4篇:高校国防教育现状范文

一、加强国防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爱国理念

国防教育作为国家教育的战略性工程,既是开展国家安全教育的重要手段,也是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手段。历史证明国家没有国防就谈不上国家独立和国家安全,更谈不上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安居乐业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同盟国在早期战事中因自身对和平思潮的深信不疑,进而在国防教育上放松警惕,导致国民的国防安全意识淡薄,最终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吸取历史的教训,我国在大学生的教育活动中一定要加强国防教育,通过国防教育不仅能够提高大学生的国防意识和爱国理念,同时也让他们更加懂得和平的重要意义,进而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充分认识国防教育的重要意义,将爱国热情内化为建设祖国的强大精神动力。和平年代里长大的当代大学生,对待国家安全并不重视,国防意识淡薄,因此,高校在增强大学生的国防意识和爱国理念方面的责任重大、任务艰巨。

(二)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忧患意识

中华民族自来就有“未雨绸缪”的忧患意识,一个民族如果丢失这种忧患意识将是非常可怕的事情,不仅不利于社会发展,甚至危及国家和民族的存亡。生活在当代大学生更应该珍视革命先辈用生命换来的来之不易的和平,自觉在思想上和行动上树立忧患意识,时刻警惕威胁国家安全的隐患。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国际局势变幻莫测,国家安全形势变得更加复杂,在@种环境下,如果对国家安全缺乏危机感和正确的认识,将会给祖国的繁荣发展带来巨大的隐患。因此,加强国防教育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忧患意识,在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局势时,以更清醒的头脑去面对国际局势的变化,强烈的民族危机感去参与到国家建设中去,。

(三)有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大学生是国家重点培养的建设性人才,其素质的高低将对国家未来发展有着最直接的影响。当前高校重要转型期,倡导的素质教育,国防教育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国防意识,同时也是学生关心国事民情和强健体魄的重要契机,进而有利于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全面发展。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中,国防素质占有重要位置,它不仅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方法,同时也为我国未来国防建设培养了重要的战略人才。

二、当前大学生国防教育现状分析

(一)国防教育形式化严重。处在当前的和平年代,发展是时代的主题,人们对战争的记忆模糊,国防意识逐渐淡化,这就导致为提高学校的就业率,高校对国防教育的开展并不重视。对于国家明文规定的国防教育方针政策,虽有设立相关课程,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流于形式,很多时候为了整体教学进度服务,国防教育课时被无限缩减,有时只以一场军事讲座应付了事,因此,高校国防教育的教学效果也可见一斑。

(二)国防教育的师资素质参差不齐。由于高校对国防教育课程的重视程度不高,师资队伍建设相对滞后,师资素质参差不齐,专业水平普遍偏低,国防教育投入资金较少,缺少专门的研究室,更谈不上教师的再培训工作了。同时,很多高校的国防教育课程的教师都由其他专业的教师兼任,加之高校教师的教学任务普遍繁重,导致国防教育课程质量一直堪忧,学校的不重视还体现在对学生的学分管理上,很多高校将国防教育课程作为选修课程,学期末的考试有些也是采取交论文和开卷考试的形式结课,这就导致学生对国防教育课程也不够重视。

(三)国防教育的教学过于形式单一。由于国防教育课程往往作为选修课,所占分数比例并不大,学生自然对其重视不够。同时由于其滞后的教学配置,教师在课堂上所讲内容往往是很久之前的知识,与时事联系较少,也与学生所学专业联系甚少,为此,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在国防教育的实践课程中,军训课程也是被删减简再删减,除了基本的军队礼仪课程,技术性的射击、战略战术学习基本都被删减掉了,高校也只是以走过场的形式来应付法律赋予的国防教育的义务。

(四)国防教育投入不大。大多数高校并没有设立国防教育的专门的教学经费,因此,师资投入不足,在硬件设施投入上也是少之甚少,针对国防教育的训练基地更是无从谈起,针对国防教育的专业化课程如射击、体能训练等课程,大多以跑跑步,站站军姿了事,有些学校军训任务由地方军校或者部队来指导,然而学校的专业理论课程与训练课程脱节严重,学生很难得到系统化的培养。

(五)学校的国防文化氛围不够浓厚。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学生价值观的形成。由于高校对国防教育课程重视不够,各方面资源投入不足,相关实践活动较少,即使有也得不到重视,活动效果也往往不尽人意。这就导致很难在校园文化中营造浓厚的国防文化氛围。

(六)学科专业之间相互交流较少。国防教育课程作为高校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同时学科与学科之间联系较少,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形成系统,不利于知识的全面掌握。

第5篇:高校国防教育现状范文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在千百年来的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起来的、为本民族绝大多数成员认同和接受并渗透和体现在民族共同的心理、文化、思想、性格和情感中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品质和精神风貌等核心文化心理和精神特征的总称,是反映中华民族共同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优秀精神品质。中华民族精神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既体现了民族精神的共性,又包含着独特的个性。党的十六大对中华民族精神概括指出:“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在中华民族精神的内容体系中,爱国主义居于核心地位。列宁指出:“爱国主义是由于千百年来各自的祖国彼此隔离而形成的一种极其深厚的感情。”对于中华民族而言,爱国主义不仅是她在千百年来生存和发展中凝结成的崇高的民族情感,也是中国56个民族共同的价值选择。长期以来,中华儿女把爱国主义视为个人生命的根基和发展的基础,当做人生的价值标准和精神目标。爱国主义精神绵延不绝,支撑着中华民族战胜困难,保持生机和活力,不断前进和发展。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精神发挥着强大的社会整合功能和社会促进作用,它包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一直发挥着强大的凝聚力、号召力和统摄力,它深深地镌刻在人们的思想中,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民族成员的行为和实践,它像一根强有力的纽带把整个民族紧紧地联结和黏合在一起,在起到协调、统一的整合作用的同时也引导和促进着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二、国防教育与民族精神培育的关系

国防教育是国家为巩固和加强国防而对公民进行的普及性教育,目的是培育国防后备人才,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和凝聚力,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提高公民履行国防义务的自觉性。国防教育具有明确的民族精神教育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总则写道:“国防教育是建设和巩固国防的基础,是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途径。国家通过开展国防教育,使公民增强国防观念,掌握基本的国防知识,学习必要的军事技能,激发爱国热情,自觉履行国防义务。”由此可见,国防教育是以爱国主义为主旋律,担负着提高思想道德、民族精神、科学文化、心理健康等素质的重任。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国防教育的核心也是爱国主义,两者的价值取向是一致的,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内容的国防教育,有助于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两者是统一的、相辅相成的关系。

三、当前高校大学生国防教育现状分析

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培育主要以国防教育作为重要的活动载体,由于种种原因,目前高校的国防教育活动存在着流于形式的倾向。

1.国防教育师资力量不足。从事高校国防教育工作的教师队伍,其整体素质的高低是国防教育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近些年来,国防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有了一定的提高,一些高校开设了国防教育专业,进一步加强国防教育师资的培养,但总体上看仍存在问题:一是编制不落实。按照相关规定,高校一般应设军事理论教研室,根据学生人数配备相应比例的专职军事理论教员,而实际上许多高校国防教育师资的配备人数比例远低于规定要求。二是教师的学历、职称、科研水平普遍不高。高水平教师的缺乏增加了国防教育开展的难度,降低了国防教育的教学质量,阻碍了国防教育的改革进程。

2.国防教育形式内容简单。“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和科学文化的发展,国防教育将逐步摆脱传统军事国防观念的束缚,而代之以更新、更完善、更丰富而且是全民、全方位、立体、开放的现代化大国防观念。”0高校国防教育要培养具有大国防观念、具有民族精神的人才,它是集思想性、知识性和技术洼为一体的综合性教育,应该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大学时期,所以,仅传授军事知识是不够的。目前,仍有部分高校对国防教育的认识不够深刻,把军训作为国防教育的单一手段,应在加强军事训练和军事理论教学的同时,结合重大节日、纪念日、国防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媒介以及国防教育实践,积极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3.国防教育氛围欠缺。目前,多数高校的国防教育都是依靠军训和军事理论课来进行的。军训在各高校都能正常进行,但许多学校对学生进行军训仍然停留在队列和内务管理层面,缺乏更深层次的枪械使用和枪械射击训练。军事理论课教学存在较大差异,大部分学校都能按照《军事理论教学大纲》规定的课时要求开设军事理论课程,但也有少数学校不能达到学时要求,甚至根本就不开,或者搞形式主义。国防教育的经常性活动比如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军营一日、射击运动及国防教育日活动等,除了部分学校在一定程度上能开展外,不少学校基本上没有。再加上有些学校的重视不够,使得国防教育的渠道过于单一,形式过于简单,经费过于欠缺,从而无法形成良好的国防教育的氛围。

4.国防教育课程建设滞后。国防知识是一个包容了从内政到外交、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从基础科学到应用科学的知识群体。“在当今时代,一些发达国家的国防教育已经超出了纯军事的范围,主张从政治、军事、民防、经济、技术、心理、外交、精神等诸多方面增强公民的现代军事意识和战争意识、自强意识和面向未来意识、现代竞争意识和科学意识。”目前,高校国防教育课程建设多数处于孤立状态,没能做到与相关学科知识的融合,军事理论课的内容基本上包含中国国防、军事思想、战略环境、军事高技术和信息化战争等内容,内容相对简单,也缺乏完整爱国主义教育的核心内容,这既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以大国防观念为主的综合素质,也不能形成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内容的民族精神。

四、高校国防教育与民族精神培育的思考与对策

1。健全和完善组织机构,不断优化师资队伍健全机构是搞好国防教育的组织保障,高校在进一步加强和稳定人武部建设的同时,特别要加强军事理论教研室的建设。师资队伍是高校国防教育实施的关键,高校国防教育一定要从师资队伍建设抓起。应制定科学、合理的国防教育教师编制,建立一支素质过硬的专职国防教育师资队伍,在队伍建设中既要重视将具有较强的组织指挥能力和实际教学经验的部队转业干部充实到教学队伍中来,同时还应该补充一些普通高校的毕业生。应制定科学、合理的培养规划,切实加强对国防教育师资的培养和继续教育,不断提高在岗教师的学历层次和实际工作能力,使高校国防教育教师不断更新知识内容、改善知识结构。应建立国防教育学科的技术职务评聘制度,逐步形成本学科领域的技术职务评审体系。

2.发掘和整合文化资源,大力拓展和丰富国防教育内容。新世纪的大学生国防教育,应紧紧抓住影响国家安全的重大问题、世界军事斗争领域的热点问题,强化爱国主义精神这个核心,并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通过拓宽国防教育内容,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不断适应经济发展和军事斗争的要求;应运用多种形式和手段,采用多元化的模式,营造学习和宣传国防教育知识的良好氛围,高校可以利用节日载体如重大节日、纪念日、国防教育日,场所载体如国防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媒介载体如板报橱窗、校报校刊、校园广播电视,实践载体如军事训练、军营一日等,定期开展一系列的爱国主义主题教育活动,进行各种国防宣传活动,丰富大学生的国防和军事知识,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第6篇:高校国防教育现状范文

一、目前高校国防教育的现状

(一)对高校国防教育认识存在偏差

目前,部分高校领导对国防教育重要性的思想认识存在偏差、目标不明确,对有关军事教育的任务、培养目标,军事教育如何适应素质教育,以及面向未来进行教育改革等问题的认识不深刻,从而导致高校国防教育的综合功能在高校的教育中得不到充分的发挥。部分高校尚未把它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必要环节,只是简单地把军训当作大学生国防教育的全部内容,认为学生进行了军训就是接受了国防教育,学校的国防教育任务就已经完成了。有的高校领导甚至认为,国防教育是军分区、人武部、军事院校的事,国防现代化建设所需的军事人才应由军事院校培养,地方普通高校能简单地搞一点军训,开设一点军事理论课便可以了,没有必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虽然全国普通高校都要求开设军事训练课和理论课,但是还有很多高校没有设立“军事教研室”等专门的职能机构,有的高校虽有,却有名无实,只是挂了一个牌而已。部分高校没有专职的军事教师,每年需要开设军事理论课时,都是临时从部队院校聘请教师前来上课,导致在教学效果和教学管理上存在许多问题。大部分院校国防教育活动的开展缺乏有计划、有步骤、有目的的实施,为“教”而“教”,其综合教育功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而事实上,高校的国防教育应当与其他课程一道担负起培养学生爱国、爱党精神的任务,指导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优良道德品质和高尚精神境界。

(二)国防教育师资队伍信息化知识储备不足

高校国防教育信息化人才建设的关键是教师,从事国防教育的教师一方面要有相当学历,有一定的军事工作和军事生活经验,懂军事,熟悉理论,军事素质较高,另一方面必须具备相应的信息意识、信息素质和信息教育能力。但各高等院校从事国防教育的专业教师多数是“半路出家”或是干部担任,还有一些学校是由人武部的干部直接担任,他们虽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但相对于其他领域的教师专业素质来说显得理论素质偏低。再加上工作多是兼职,受到知识结构、学习和工作条件的局限,对大学国防教育理论缺乏系统的研究,不能主动适应当今世界信息化发展趋势,不能准确把握信息化对高校国防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缺乏积极应对的办法和措施,因而处于被动状况。事实上,高校国防教育师资队伍需要军事教师对信息和信息技术保持强烈的敏感性,及时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动态,掌握科学发展的前沿知识和技术,并及时补充到教学过程中;具有积极主动地挖掘信息、搜集信息和运用信息能力,掌握信息和信息技术的处理手段;预测信息的前瞻性,提高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并能自如地把各种信息工具运用到教学工作中,扮演好知识的传播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信息技术教育的领航者的角色。

(三)高校国防教育信息化内容缺乏

当前,高校国防教育信息化内容缺乏的表现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教材信息化内容缺乏。各高校使用的国防教育教材内容相对于现代信息战发展趋势而言,尚存在不足。随着科学技术发展,信息战全面影响着现代战争,使军队的体制、作战思想、作战手段、作战方法、作战保障和作战准备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因而传统的军事理论教材中的军事科技章节的部分内容显然不太适应形势的发展,应该对现用教材中的军事科技章节的内容进行调整,不断增强有关信息战的新知识、新内容,特别是科技成果在军事领域的成功应用等。二是信息化内容教学缺乏体系。对于信息化战争的了解,主要依靠教师的个人喜好,根据时事新闻进行讲授。但这种渠道显然缺乏稳定性和持续性,不能向学生充分、及时地介绍各种信息化战争背景下的国防理论、国防学术、国防科技的最新成果及发展动向,难以向学生传授最先进的国防理念、世界武装力量发展方向、未来战争的可能面貌等等。而只有在教学具体内容上广泛涉猎装备、战术、谋略、战法、军事思想、高新科技、新概念武器、国际军事形势、我国国家安全形势等,才能吸引更多同学参与国防课程的学习,培养他们关心国防信息化建设的意识和兴趣。

二、高校国防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新途径

(一)加强国防教育师资队伍正规化建设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国防教育专业师资队伍是搞好大学国防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师是教学第一线的组织和实施者, 如果没有一支坚强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 教学质量就难以提高。国防教育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可以实行“择优选调”,“两条腿”走路的方针, 即主要从高校国防教育战线从事教学工作有丰富经验和相当水平的教员中选调, 以他们为教学骨干。另一方面, 对目前的军事课教师进行再教育, 如借肋驻地军校力量举办学习班, 脱产学习等, 提高他们的军事素质。其师资队伍建设还必须加强领导, 建立必要的规章制度, 督促和激励教师进取, 做到政治上爱护, 思想上帮助, 工作上支持,生活上关心, 尽可能解决教师的实际困难, 以解后顾之忧。同时, 制订出中、长期国防教育教师培养规划, 逐步建立和完善国家、省市、高等学校三级教师培训制度, 有计划、有目的地培训中青年教师。方式上可以采用在职深造、短期培训、交流学习等多种手段, 开阔视野, 提高教学科研的综合能力。

(二)建立国防信息网,充分利用网络为国防教育服务

互联网络已成为广大民众接受各种信息及思想观念的重要渠道。省军区应当建立本省国防信息网,借助网络平台发挥本省军事教育资源为高校国防教育服务。国防教育信息网可以将优质军事理论课程制作成网络课程形式,这样,不仅可以充分利用驻地部队军事资源和高校优质课程的优势,打破高校各自为战的孤立局,面破解高校寻师无门的难题,还可以使高校之间国防教育资源充分利用,形成强强联合的局面。高校国防教育建设则要主动借助网络平台,在校园网上开设国防教育专栏,建立国防教育新的阵地,这对提高国防教育的时效性,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大学生可以利用国防信息专栏开展集信息浏览、图书资料、虚拟网站、电子邮件、文件传输、远程登录等多项内容的国防教育活动。国防教育网络化必将成为国防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最有效、最现实的选择,不但满足了信息化教育所需,而且不需大量的重复投资,可最大程度地利用相关设备、资源的规模效应;还可以把国防教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有利于在潜移默化中强化全民的国防观念,有利于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浓厚氛围。

第7篇:高校国防教育现状范文

关键词 高校 体育教学 国防教育 大学生综合素质

改革高校现行国防教育的教学方式,理清国防教育与体育教学的关系,把准切入点,把国防教育纳入学校体育教学体系的总规划中,从教学实际出发,构建一种多元,有效的体育教学体系,使国防教育做到经常化,制度化,课程化,无疑,对增强大学生的国防意识和国防观念,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有现实意义和重要作用。

1高校体育与国防教育的密切关系

1.1体育与国防教育起源的同一性

体育的范畴包括了学校体育、军事体育、群众体育,竞技体育等。军事体育是国防教育的组成部分。追溯军事与体育的关系,可发现,体育起源于生产劳动,发展于人类战争,自古与军事密不可分,现代学校体育教学的很多运动项目发源于军队,如马术、射箭、铅球、标枪、铁饼等。在现代教学学科中,体育是最能体现浓厚的军事色彩的课程,体育既包含了军事的主要内容,同时也是练就军事所需机能的主要手段,两者相辅相成,体育竞技的“对抗性”、“竞争性”、“战术性”与军事技能如出一撤。

1.2体育与国防教育目的的相似性

体育是运用各种项目对身体进行训练,强身健体,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克服困难,知难而上的精神,同时,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团结协作,为国争光的爱国主义精神。为了国家安全和民族利益,在国防建设中,国家早已将强身健体提高到国家安全的高度,并形成了“以民为体”、“富国强兵”、“寓兵于民”的军事思想和“爱国教战”、“崇尚武德”的国防教思想。这种强身健体的形式,成为了弘扬爱国教育,提高军队素质、增强战斗力的主要手段和方法,也使得体育包含了丰富的国防内涵。因此,学校体育教学与国防教育具有目的的相似性。

2基于国防教育的高校体育教学对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作用

2.1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政治思想素养

政治是统帅,是灵魂,没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就等于没有灵魂,政治素质是国防首要的素质。政治思想素质在大学生国防教育中起主导作用,高校体育教学中渗透国防教育,使体育运动与国防精神相结合,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教学,有利于坚定大学生的政治信念,增强爱国热情和民族凝聚力,强化国防意识,在国防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勇于为祖国流血献身,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和国防观念,为国防建设输送具有较高政治素养的后备人才。

2.2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心理因素对于平时学习工作和任务完成有着重大影响,体育教学中渗透国防教育的相关内容,可以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实践证明,受过专门锻炼的、训练有素的人在完成战斗任务时表现出精力旺盛、精神高度集中、知觉敏锐、反应迅速、行动准确、果断而又小心谨慎的良好身心素质。而心理素质较差的人,在各种危险的环境下,表现为生理心理紧张,如血压升高、脉搏加快、呼吸急促、心率加速、注意力及思维能力降低等。丰富的经验和熟练的军事技能有助于战胜紧张和恐惧,保持心理稳定性。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可以通过各种运动技能训练,培养大学生勇敢顽强、坚忍不拔、吃苦耐劳和不怕困难的优秀心理品质,使其具备良好的身心素质。

2.3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国防观念

大学生是未来国家经济建设的主力军和国防建设保卫者,他们中的许多人不仅要投身于祖国的现代化建设,而且还将走进军队和预备役的行列,成为未来国防建设的主人。高校体育教学融入国防教育,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军事训练的项目,使大学生亲身体验国防技能,牢固国防知识,树立国防观念,为军队储备一大批高素质的后备兵员,以便需要时为军队输送高技术军事人才,成为战时扩建、组建军队的骨干。一个国家的安危,常常与一国家公民的爱国热情、国防观念和献身精神密不可分。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渗透国防教育是最实际、最直接的崇军尚武、履行国防义务的教育,是培养国防人才,开发智力资源的有效途径。

2.4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优良品质

军队以严明的纪律、严谨的作风而著称,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国防教育,让大学生在体育教学中自觉学习到军营的优良传统,提高自身作风素养。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按照军训的要求进行军事化管理,巩固军事训练的成果;通过严格要求,使大学生养成正规、严格、慎独、科学的生活习惯;通过军事化队列训练,培养大学生雷厉风行、整齐划一的作风和服从命令、听从指挥的意识;通过各种运动规则教育,增强大学生遵纪守法观念,加强组织性纪律性;通过在班集体形式的教育可以培养大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团队精神和协作精神。

3融入国防教育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建议

3.1组织编写融入国防教育的高校体育教材

高校应建立健全国防体育教学机制,组(下转第140页)(上接第138页)织体育教师根据大学生的特点,编写适合国防体育教学的教材,拓宽体育教材内容,发掘与国防教育相关的军事体育项目。高校可尝试把尽可能多的军事体育项目有机的融入到体育教材之中,大胆地投入到实际教学活动中去,使体育教学即完成了体育教育的目标又体现了国防教育的特色。另外,可考虑开设相关选修课程,如定向越野、柔道、摔跤、擒拿、救护、战场制敌、野外战场生存训练等课程项目。就拿“定向越野”来说,该项目原本为军事项目,是军人在作战中运用地图、判定方位、选择行军路线、接近目标的军事行动,由于其集跑步、翻越、识图等于一体,集团队性、挑战性、娱乐性、趣味性于一体,受到学生们的欢迎。

3.2不断提高体育教师的业务水平

高校应制定相关的激励机制,鼓励体育教师学习相关的国防体育知识,组织体育教师多渠道的参加各类国防教育培训,拓宽业务知识,把准切入点,使国防教育与体育教学相互融合,自觉不自觉的运用体育教学之中,以不断提高体育教师的国防体育教学水平。

3.3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防体育竞赛活动

高校应利用各种时机组织形式多样的国防体育竞赛活动,弘扬校园军事体育文化精神,如射击比赛、军事障碍比赛、军体拳比赛等。国防体育竞赛活动既是高校国防教育内容的一种有力补充,更是对国防教育活动的一种创新和拓展。有条件的高校可以组织小分队战术竞技、军事夏令营等活动,考虑与部队联合开展军事体育运动,让大学生在参加运动中学习军事技能,接受国防教育,体验军事体育运动的乐趣,提高大学生参加国防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高校国防教育向深度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芳枝,付宏.关于加强当代大学生军事体育教育思考[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06,25(2):99- 101.

[2] 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

[3] 陈晓鹏,马楚虹,王晓,等.军事体育的历史演变及发展趋势――也论体育与军事[J].四川体育科学, 2006(3).

第8篇:高校国防教育现状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军事理论;爱国主义教育;忧患意识培养

高校国防教育将保卫祖国、弘扬爱国主义热情和精神作为教育的重点,并随着社会进步和时展赋予新的内涵,从而激发广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和凝聚力。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国防忧患意识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职责。在军事理论课程中包含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有:帮助大学生掌握基本的军事知识和技能;还要培养他们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作风;增强他们的国防观念,忧患意识和爱国主义观念;形成强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力量。

一、抓好《军事理论》师资队伍建设,明确高校国防教育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

根据教育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教体艺〔2007〕1号)和《学生军事训练工作规定》(教体艺〔2007〕7号),切实加强普通高校军事课课程建设和大学生学军活动,促进高等学校军事课课程规范化、科学化,建立有资质的军事理论课程教育教学研究师资队伍是落实这项工作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保障。高校应当把师资队伍结构状况、建设培养看作大学生国防教育的生命线。

二、结合军事课堂教学,开展国防教育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兴盛与发展的基本条件。当今社会,“振兴中华,实现四化”,全面实现社会主义小康社会是我国各族人民共同的奋斗目标,是中华民族具有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共同追求。而国防建设,既是这一奋斗目标的组成部分,又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保障。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是我们倡导一切进步思想和先进文化的永恒主题。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让学生牢固树立“国家兴盛我荣耀,国家衰败我耻辱”的观念, 激发广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和凝聚力,这也是高校国防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三、军事理论教学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防忧患意识

古训曰“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孙子兵法云,”天下虽安,忘战必危”,无数的历史事实表明,一个国家倘若没有强烈的国防忧患意识,就会处于十分危险的境地,国防忧患意识的重要性无论如何强调都不为过,尤其是未来国防建设的主力军一大学生的国防忧患意识水平更是至关重要。国防教育活动是增强大学生国防忧患意识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要在高校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国防教育活动,引导学生认识国防忧患意识是爱国主义的思想核心和具体体现。

四、开展军事理论国防教育“第二课堂”有利于拓深学生的爱国主义

爱国主义教育主要是使学生在政治观念、国家意识、民族利益等较高层次上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它主要解决学生的政治立场、爱国主义精神及民族精神等方面的问题。根据《教育法》、《国防法》和《国 防教育法》开展的国防教育“第二课堂”活动,凝聚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在目标、原则、对象上与爱国主义教育保持高度的一致,以其特有的教育内涵,在全方位落实爱国主义教育的作用,发挥爱国主义教育的功能,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品格和能力等方面,进一步拓深了爱国主义教育的内涵,已经成为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利用国防教育场所,开展参观访问活动;利用优秀的文学作品、影视和戏剧作品进行教育;利用大众媒体开展教育,宣传表彰英雄人物;开展各类的国防教育讲座;鼓励大学生自发组织各类国防社团;组织各类军事体育运动等等。

五、提高学生的爱国意识和自觉性,保驾护航实现伟大“中国梦”

中国为什么会出现被史学家称为“康乾”盛世在仅隔44年后,沦为帝国主义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悲惨境地呢?究其原因,除了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弱,经济科技落后外,主要是清政府国防废弛,国防观念和国防意识异常淡薄,以致中国国防力量极其虚弱,整个国家处于“有国无防”状态。当今世界是大变革、大转折、大发展的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大好时期,正处在伟大复兴的历史新起点。在提出的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宏伟目标下,需要强大的国防力量作支撑,也更加需要全体社会公民具有更强烈的国防观念和忧患意识,在思想上筑起一道牢不可破的精神长城。国防教育使大学生青年明白,随时接受祖国的挑选,懂得公民的国防权力和义务,树立青年报效祖国的意识,培养护国之志。

通过开展大学生军事理论教育教学活动,必须充分激发其中包含的强大爱国主义教育功能,不仅仅是帮助大学生掌握基本的军事知识和技能,还要培养他们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作风,增强他们的国防观念,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观念,形成强大的精神力量。高校国防教育力争能够使大学生把民族的共同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能够和全国人民团结一心共同抵御外来侵略颠覆的威胁,能够为民族的共同利益不惜牺牲个人或局部利益。这样,就能在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下把大家紧紧地团结起来,使中华民族具有坚不可摧的伟大力量——浓烈的的爱国主义情感。(作者单位: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

参考文献:

[1]焦树国;加强国防观念教育的思考[J];中国商界(上半月);2012年02期

第9篇:高校国防教育现状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军训;国防教育

大学生军训是学生履行兵役义务、接受国防教育的基本形式。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军事训练,既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社会主义新人的客观要求,也是开展国防教育,强化国防意识,为国防建设培养高素质后备人才的战略举措。目前,高校军训工作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为此,本文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一、高校军训工作的重要意义

1、军训培养了大学生良好思想品质。军训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培养思想品质很好的机会。每一位教官都是一个榜样,他们保卫祖国,服务人民精神值得每个同学学习;每一位教官都是一个楷模,他们艰苦训练、坚韧不拔的意志力影响着每一位军训的同学。同时教官们坚定的信念、坚强的毅力以及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培养了大学生的集体观念和集体荣誉感,激发了大学生刻苦学习、自强不息的精神。在军训过程中,很多高校一般还会穿插一些思想政治教育的报告,开展感人事迹报告会,对大学生进行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

2、军训增强了大学生的忧患意识和民族使命感。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大学生习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在平凡而舒适的环境成长,忧患意识越来越差,逐渐忘记了自己作为一名新时代大学生所肩负的使命。虽然短短十几天的军事训练并不会极大地提高他们的战斗素养,但学生们看到了和平年代中战士们的朴实和无私,感受到了士兵随时做好准备为祖国奉献一切,体会到了“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忧患意识。在军训过程中,每个学生心中都会一种压抑不住的冲动,一种为自己的祖国奉献的激情,一种让中华民族重新站在世界之巅的责任和自豪感!

3、军训是加强国防教育的重要措施。大学生军训是高校国防教育的重要形式,我们应从战略高度来认识国防教育的重要性。首先,军训加强了国防后备力量的建设。对作为后备兵源的大学生进行军训,他们在大学期间,就能学到一定的军事知识和技能,大大提高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国防素质。其次,大学生参加军训是现代化国防建设的需要。未来的战争主要是先进科学技术的竞争,谁在科学技术上领先,谁就将在现代化战争中占优势。要建设现代化的国防,科学技术是关键性的环节,而大学生又是科学技术的主力军。第三,大学生军训是国防教育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一定的时间集中训练,能最有效地深化学生的国防观念,能最快地取得国防教育成效。可以说军训是增强大学生国防意识、振奋民族精神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大批国防后备人才的根本途径,是全民国防教育的重要阵地。

4、大学生军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情感。当代大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很多学生生活依赖性强,独立性较差,不能适应集体生活,不懂得如何正确处理好人际关系。军训采用了军事化管理,使他们学会了服从命令,学会了交往,学会了自我管理等等。军训过程中经常开展的宿舍内务整理评比等团体性活动,培养了学生集体意识和团结协作精神,激发集体荣誉感,强化集体主义精神。

二、高校军训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大学生军训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目前,不少高校还没有意识到军训工作的重要性,还没有设立专门的学生军训工作管理机构和配备专职人员。少数高校领导不能站在国家高素质人才培养和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高度来看待学生军训工作,把学生军训仅仅当作一项简单的任务来做,存在着军训经费不足、军训场地受限制、军训内容简单等问题,致使每年军训只是走过场。许多高校对于军训各环节缺乏统筹安排,没有把学生军训纳入正式教学计划,未能按照军训大纲要求改进军事教学手段,完善训练教学设施。

2、军训成果未得到充分巩固。大学生军训一般会在新生入校2-3周内开始进行。军训的内容主要包括队列训练、内务整理、实弹射击以及军事知识、军人风纪等教育活动。学生通过这一段时间训练,在政治、思想、组织纪律、生活作风上有了一定进步。但是,这种短期教育所形成的成效,由于未能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巩固,往往很快就会消失掉了。军训结束后,大多数学生如释重负,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组织纪律、精神风貌、内务整理等方面很快出现下滑,被子不叠,宿舍脏、乱、差等现象很快就表现出来,与军训期间的表现形成强烈反差。

3、军训内容单一,军训教学模式不统一。很多高校简单地把军训看成是进行分列式表演、歌咏比赛、内务评比的活动,与中学生的受训内容几乎毫无区别,训练内容单一重复,水平较低,缺乏与学生专业特点相结合的分类训练,使大学生产生厌烦情绪,导致学生训练的积极性不高。同时忽视了军训应当是开展国防教育、理想教育、提高学生组织性、纪律性的有效手段和途径。在军训时间安排上,军训的实际训练用了一半的时间,另一半时间则完全是为了最后的方队表演,致使军训的效果大打折扣。

三、提高高校大学生军训质量的对策

1、加强对军训工作的组织领导。高校领导应更新观念,充分认识大学生军训工作的重大意义,把大学生的军训工作列入学校日常工作计划,按照军训大纲要求,加强军事学科建设,改进军事教学手段,完善训练教学设施,提高军事课教学质量。各个高校需要成立一个学校副书记挂帅、武装部和教务处牵头的学生军训管理机构,积极加强军训各管理部门的沟通,通过谈话、会议、公文积极疏导信息的传递工作,保障了军训整个工作的上传下达,使得军训管理部门的政令能及时传达,凝聚力得到充分展现。同时对训练科目、理论教学进行考核,促进军训工作的顺利开展,实现军训工作在高校教学中的正常化、系统化、规范化。

2、采取有效措施,巩固军训成果。学生军训通常是在新生开学初进行,通过军训,学生在思想政治、组织纪律、军事技能、生活作风上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如果在这之后的大学生活里得不到巩固,军训期间取得的成绩将会前功尽弃。因此,巩固军训成果应作为高校学生军训的重要环节。一要把军事理论课贯穿大学教育始终,逐渐拓宽和加深军事教育的内容;二是以革命传统节日为契机,每年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国防教育活动;三是要抓住出早操、升国旗、开展国防知识竞赛等活动的机会,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四是要利用假期组织学生参加军事夏令营,进行军事体育技能比赛等,提高他们的军事技能水平;五是要结合学校实际,在宿舍管理上,按军训的要求去检查、落实。

3、要与时俱进创新军训项目。按照《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的要求,做好与中学军训内容的有效衔接基础上,创新理念、把握重点、增强针对性、提高趣味性整合大学生军训内容。在普及传统军训项目中创新,尽可能地多开展一些诸如野外生存、定向运动、军事体育和战术训练等有内涵、有趣味的军事训练项目,无疑能成为学生爱好军训的一个重要兴趣点。各所高校应该建立军事理论课教研室,建立军事科目专职教师队伍,尤其要将那些转业到高校工作的军队干部利用起来,推进理论和队伍建设,改善军训的物质和人员条件。军事教育要结合国际军事动态尤其是我国军事形势进行,将信息战、现代高技术局部战争和国际战略环境、最新军事思想和技术等引入军训课堂。

总之,在新形势下,高校要把大学生军训工作看成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须按照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要求,围绕国家人才培养的长远战略目标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需要,努力促进军训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和法制化,为国家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刘宝昌.高校军训工作现状及对策探析[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05(4).

[2]林玉瑞.当前高校学生军训工作之我见[J].福建警察学院学报,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