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环保学习材料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纸浆活动;开发;实践
一、问题的提出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教育应适应孩子,而不是让孩子适应我们的教育;教学内容应源于孩子的生活;教师要注意观察孩子,发掘孩子的兴趣,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增长幼儿的知识,培养孩子的求知欲望,发展幼儿热爱生活、表现生活的能力与情感。
(一)现状分析
开发教学资源,让教学更加生活化,这也是幼儿园教学要大力提倡的理念。选择纸浆画是因为其色彩比较多样,符合幼儿园孩子心理特点的缘故。目前我孩子对纸浆画制作的整个流程从浸纸―拌浆―粘贴已经十分了解了,而且操作时也比较得心应手。
(二)概念鉴定
纸浆画,就是以纸浆为主要材料创作的美术作品。纸浆画颜色鲜艳,具有浮雕效果,可以在木、瓷、玻璃、石、纸等多种材料上绘制,干后即可成品,制作纸浆画是一种充满童趣的活动。
二、材料收集依靠生活实际
纸浆画的材料选择应该体现生活化:卫生纸,也可以是废旧纸张,报纸等,胶水、各种色彩的颜料。选择适当的卫生纸可以提高幼儿艺术创作的效果,比如要选择那种粗糙、吸水性好的质量稍差些的纸,这样容易制成纸浆。使用的颜色要根据需要来定,注意节约和环保,最好是色彩丰富一些的。
做纸浆画的底版材料丰富多样,可以用硬纸板、木板,废旧鞋盒、纸盘、老式的瓦片、酒瓶、酒坛、薯片罐、方便面盒、纸杯等等,但最好选用不吸水的材料。同时可以开展亲子废纸、废旧材料的搜集大行动,幼儿将生活中的废纸、瓶瓶罐罐等废旧材料搜集起来,为开展纸浆画活动做好铺垫。同时也从小培养了幼儿的环保意识,注意生活中的节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通过大家的收集,把材料分为三大类:瓶罐类;纸艺类;其他类。
(一)瓶罐类
瓶罐类有酒瓶、酒坛,薯片罐等。
(二)纸艺类
纸艺类有纸盘、方便面盒、纸杯、鞋盒等。
(三)其他类
PVC管,老式瓦片,三合板。
给幼儿选择学习材料的时候要注意安全和环保,同时还要注意色彩和样式,因为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心理特点,丰富多彩的学习材料可以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激发幼儿无穷的创造力,获得更高的学习效果。
三、区域设置井然有序
根据纸浆画制作的流程我们创意纸浆活动设置了“巧手浸浆”“五彩拌浆”“创意纸艺”“创意瓶罐”四个区域。为了便于孩子了解每个区域的具体操作步骤我们在每个区域中设置了步骤图,“看”是幼儿认知世界的重要途径,除了在活动前老师的现场制作,老师还把每一步的操作步骤展示出来,引导幼儿在动态中感知纸浆画制作的过程,激发幼儿对纸浆操作的兴趣。同时为避免某个区域出现人员拥挤的现象,我们给孩子提供了进区牌,让孩子们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区域。每个区域都有两个管理员老师,做好每个区,每一次观察记录,做好评价。
四个区域如下:
合理的区域设置让幼儿制作纸浆画能力得到良好的发展和提升,但同时,教师也要做个有心人,因此活动的观察评价必不可少。
四、实施内容丰富多彩
(一)拓展幼儿的创新能力
为积极营造幼儿园特色活动氛围,让纸浆画更富特色。通过选择材料的不同,制作图案的变化,选择颜色的搭配以及辅助材料的添加来增加教学的趣味性,我们不应该忘记增加教学辅助材料的作用和意义,那就是发散幼儿的思维,给他们一个放飞思维和想象的空间。
(二)装饰美化幼儿园环境
幼儿制作的纸浆画可以进行展示,开展纸浆画美化幼儿园活动。从走廊挂饰墙饰,隔板木框摆饰,其余空间装饰等纸浆画展示不仅可以美化幼儿园环境,同时也可以让幼儿产生自豪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与参与热情。
XX市第二小学现有30个教学班、在校学生2000多人,教职工84人。学校始终坚持“树优良校风、建优美环境,创优异成绩、展一流风采”的办学指导思想,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以德育为首,教学为中心,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努力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稳步上升,办学水平不断提高。
我校历来重视环境教育,确保学校环境教育持续发展。注重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整体素质。努力争创市级“绿色学校”。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健全组织、制定计划
加深对绿色学校的理解,让绿色思想渗透到师生思想和学校各领域中,这是进一步提高创建实效的前提。学校领导班子深入学习了“绿色学校”的创建标准,学习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并利用教职工大会、班子会、红领巾广播站和国旗下讲话以及宣传橱窗等途径,在广大教职工和学生中广泛宣传绿色理念,邀请环保专家对全体教师进行理论培训,宣讲绿色学校的涵义和环境教育的重要意义。学校还印发绿色学校的学习材料,通过多种渠道,使全体师生对创建绿色学校的意义和绿色学校的内涵又有了新的认识,并能在自己的教育教学中注重渗透环境教育。学校管理人员的绿色理念也增强了,能自觉地将绿色学校的创建工作与学校的日常管理结合起来,将创建活动融入到各项工作之中。
二、坚持课内渗透与综合实践相结合
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学校的任何一种教育活动只有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了,才会显示出生命力,才会达到应有的效果。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是培养学生环境素养的主要渠道。学校要求在课堂教学中能有效地结合教学内容,贴切自然地渗透环境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思想,同时要注重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和师生关系,使学生在课堂中不仅能学到科学知识,同时让充满人文关怀的课堂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通过这样的课堂教学来提高学生的环境素养和人文素养。
新课标将综合实践活动列入了小学课程之中,我校结合课堂教学,组织学生开展了“梅溪河水质情况调查”、“校园内树木品种调查”等课题研究活动。
学校组织学生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充分利用植树节加大宣传力度,充分认识绿色学校建设工作的重要意义,给学生创造既增长知识,有陶冶情操的良好学习、生活环境。在“世界水日”、“世界环境日”到来之际,组织学生参观观看节水宣传片、撰写节水小论文;在中高年级开展了““绿色主题阅读”征文比赛;在校园内开展了“牵手绿色、养绿护绿”活动;举办了以环境教育为主题的讲座,组织学生进入社区进行环保宣传以及卫生整治活动。
为了使全体学生参与绿色学校的创建工作,学校开展了创建“绿色班级”的活动,制定了“绿色班级”的评比标准和评比办法,学校各班均参加了此项活动。班级成立了环保小组;配备了小小管理员,负责节水节电;班级墙报重新布置,开辟了“绿色园地”专栏,宣传环境知识和绿色理念;教室里摆放了花草,有学生专人护理。
在学校和少先队组织的号召下,部分同学还成立了环保志愿者队伍,有的同学还做起了文明监督员,对那些不讲卫生、破坏环境的行为进行监督或举报。学生的行为习惯有了较大改善,环境意识有了较大提高。
三、校园环境整洁,教育成果突出
我校校园环境整洁优美,布局基本合理。教室、办公室整洁明亮,教室布置得各有特色,班级都有盆栽绿化,既美化了环境,又培养了学生护绿意识和爱心。校园可绿化的土地均得到绿化,春有鲜花艳丽,冬有苍松常青。
学校建立了“每天三扫,一周一大扫”的卫
生制度,垃圾实行袋装统一清运。经过广泛宣传教育,校园内学生乱扔垃圾的行为大为减少,学校还改造了水电使用装置,较少了跑冒滴漏现象。 在创建绿色学校过程中,学校坚持把创建工作与学校的日常教育和管理结合起来,把环境教育落实到育人的各个环节之中。通过创建,我们深深体会到,师生对环境问题的更加重视了,环境行为有了较大改善,节约资源已逐步变成师生的自觉行为,绿色思想正不断深入到教育教学及学校管理的各方面。
营造“花园式”校园,争创“绿色学校”,是全体师生孜孜以求的目标;筑绿色风景线,育自觉护绿人,是我们不懈的追求。我们希望借此申报“市级绿色学校”的契机,能进一步认识不足,扬长避短,让我校环境教育持续发展并有所突破和创新,努力把环境教育工作推上一个新水平。
申请学校:
一、环境保护教育注意“两个为主”
1.以渗透为主
环境保护教育没有单独设学科,而是把丰富多彩的环境保护教育内容渗透到各科教学、各种活动及日常生活中去。幼儿园很多的主题活动中都可以渗透环保教育的内容,如,“垃圾的分类”“动物王国”“丰收的季节”,这些主题活动中的内容无一不与环保教育紧密联系,教师必须紧紧抓住这样的教育契机,渗透爱护动物、保护环境、珍惜劳动成绩、勤俭节约等教育内容。
2.以游戏为主
我们认为,环境保护教育也一定要寓于各种游戏之中,引导幼儿在活动中学,在玩中受教育。如在建构游戏中,老师和小朋友一起收集无毒无害的废品,利用各种废旧材料进行建构游戏,使幼儿在游戏中懂得如何减少垃圾和利用废物,回家还能向父母和爷爷奶奶做宣传。生活中很多的废旧物品可以用来自制玩具,环保的纸箱可以用来搭建城堡,塑料瓶可以用来做花盆,做保龄球,月饼盒可以用来做迷宫……在自制玩具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孩子一起参与其中。这样的废物利用,既节约了开支,又培养了幼儿从小不随手乱丢垃圾的好习惯。
二、环境保护教育要做到“四个结合”
1.认知活动与养成教育相结合
幼儿园可以开展爱护花草树木,爱清洁讲卫生,爱护公物,节约水、电、粮食、纸等活动,开展这样的活动,既要求幼儿对环境保护的知识有所了解,更注重他们养成一系列良好的行为习惯。如开展节约用水的教育,可以使幼儿初步了解水有什么用、干净的水是怎么流到我们家的,并组织小朋友进行污水与植物生长、清水与植物生长的优良对比实验,让幼儿知道节约用水和保护水源的重要性。
2.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
幼儿园开展环境保护教育必须取得家长的支持,让家长了解对幼儿进行环境保护教育的必要性、可行性。通过召开家长会、家长开放日等形式,请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活动。发放给家长一些学习材料,将一些环保知识介绍给家长,让家长在家可以有的放矢地对孩子进行环保教育。我们还可以提倡让家长带着小朋友一起到公园去游览、写生、表演、游戏,让孩子一方面充分感受大自然的美,另一方面也进一步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3.日常教育与专题教育活动相结合
幼儿园的环境保护教育虽然应以渗透为主,但也要进行一些必要的甚至是系列的专题教育活动。此外,在“爱鸟周”“粮食周”“世界地球日”等各种环境纪念日中可以组织一些主题活动,如,爱鸟周进行“鸟儿鸟儿天上飞”的主题活动;在植树节组织大班小朋友种树、到大街上宣传、举办“植树造林好”的小展览;在世界环境日,大班可以进行“我最喜欢的环境”“救救地球”等美术创作活动等。
4.环保教育与幼儿年龄特点相结合
幼儿园在进行环境保护教育时,要时刻考虑幼儿的年龄特征,避免成人化。环境保护教育目标的制定具有层次性,内容是幼儿常见的易于理解和接受的,并且还介绍一些人们普遍关注的环境问题。同一课题在各年龄段要有不同的教育要求。以认识声音、减少噪声为例,小班要求分辨好听和不好听的声音,懂得保护嗓子;中班要求能分辨多种声音,知道哪些是噪声以及噪声的危害,懂得保护自己的听力;大班则要求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噪声的危害及防止噪声侵扰的办法,要求小朋友当小宣传员。
一、挖掘教材内涵,渗透环保教育
1.立足科学教材资源
科学教材中蕴含了较丰富的环境教育内容,以教科版三年级上册为例:第一章《植物》,第二章《动物》,第三章《我们周围的环境》,第四章《水和空气》中可进行环保教育渗透的内容很多,需要我们一线教师进行深入挖掘。例如,在《植物》单元中我结合《校园的大树》一课教学,教育学生植物也是有生命的,我们不能伤害它,在观察时不要随便采摘新鲜的树叶、树枝、不要用力摇晃树干,不要在树皮上刻画等,进而引导学生爱护花草树木。在《动物》一单元中引导学生观察时尽量不伤害小动物,观察完动物要把小动物放回家,不破坏动物的生活环境。在《材料》单元中重点教育学生节约能源,做到可回收利用的绝不随便扔掉。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还应用多媒体技术把身边一些触目惊心的水污染照片和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的图片展示给学生,让他们身临其境地感受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破坏带来的潜在危险。
2.开发校本教材资源
为了更好地落实科学课的环保教育,2012年夏我们依托《科学》教材,《综合实践活动》教材融合儿童身边的一些资源开发一套集趣味性、活动性、创新性和实践性于一体的校本教材《创新与实践》。本着让学生通过调查与探索、观察与实验、设计与制作、创新与发明等一系列活动,了解身边的环境问题、尝试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并用自己的行动来实现绿色环保的生活理念。如让学生通过调查研究《校园的噪音防范》,了解噪音也是现在社会很严重的环境污染源,它会对人类的生活工作甚至身心健康带来很严重的危害,进而提倡孩子在校园等公共场合要做个文明的小公民,尽量远离噪音的污染,健康成长。通过《矿泉水瓶的利用》《变废为宝》《自制手提袋》《自制编钟》等设计制作活动提高学生的废物再利用意识。通过开展《茶叶的妙用》《身边的小鸟与环境》《饲养蚯蚓》等观察研究活动了解身边的环境问题,提高环保意识。
二、借力科学探究,提高环保意识
1.开展绿色探究
实验是科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功能不但是促进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掌握,提高动手能力,培养创新能力等,同时也包含着环境教育的重要情感目标,其效果较课堂教学更具有直观性和实效性。因此,不论是教师在自己做或指导学生做实验时,都可以脚 踏实地地进行环境教育。例如,在做观察植物的叶时,收集的叶子是植物的落叶,观察比较水的多少时尽量用较少的水,比较完的水收集起来其他班做实验时再用,观察油菜花时到植株上观察,不随意采摘。实验结束后,对实验废液、废物不能乱倒、乱扔,应倒入废液缸中或放到指定地点。这样做既保护了环境,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从一点一滴做起,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2.自制环保教具
科学学习活动需要有足够的、效果良好和安全的学习材料及仪器设备,这就要求我们创造必要的条件满足教学需求,提倡因地制宜、因陋就简、自制教具,师生共同准备材料。教学时我们学校的科学老师在仪器设备紧缺的情况下,留心周围有用的生活“垃圾” 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用具、家庭物品、废旧材料等满足学生的探究活动欲望。如易拉罐、泡沫块、饮料瓶、滴流瓶、薄铁片……把这些“垃圾”分类存放起来,使用时随时可得。我们不仅自己搜集“垃圾”,还鼓励学生搜集,并指导学生制作教具。我还经常和孩子们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废弃的材料制作教具,如看到有位老师制作了“骨膜模拟实验装置”后,发现这位老师为了让学生看到“骨膜”的振动,在铁筒前放一面镜子。受这篇文章的启发,我做了一个支架把铁筒支起来,并从支架上支出一面镜子,在“骨膜”正中安装一个小灯泡,利用铁筒安装一个简单的电路,把废弃贺卡上的音乐芯片连接在电路中。当“骨膜”振动时,音乐响起,小灯泡亮起来,从镜子上也能看见“骨膜”的振动。这样,不仅引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清晰地看到“骨膜”的振动,而且激发了学生废物再利用的欲望。
3.引领科技实践,体验绿色生活
【关键词】工程力学;教学改革;环境工程
工程力学是教育部21世纪高等学校规划科目,是工科专业主要的基础课程,兼有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双重性质,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基本概念和实际计算并重的课程。我国的环境工程专业大部分是七十年代以后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发展起来的,属于单独的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另外,给排水工程专业因涉及到环境工程给水处理、污水处理以及管网等内容,随着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其与环境工程专业之间的交叉性也越来越密切。随着国家不断加大对环境工程专业中水环境修复、大气污染治理、固废处理方面的投资,各种环保设备的设计及应用越来越多,这些设备在实际当中受力及变形情况分析决定了工程力学开设的必要性。
环境工程专业中开设工程力学,其内容主要包括静力学和材料力学两部分。目前大部分学校环境工程专业安排学时基本在60学时以下,其中讲授内容约占90%,实验教学约为10%。因此存在学时少、内容多的问题;而且由于工程力学存在较多抽象的概念,学生理解较为困难,目前存在计划中要求加快进度而学生实际不具备加快条件的矛盾。因此要尽可能多的讲授课程内容,使学生学好本课程,必须调整教学体系,从教学思想上彻底更新,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兼具理论知识和实际能力的人才,就具有更为突出的社会现实意义。
1.教学内容及教学时间安排
在环境工程专业领域中,与工程力学相关部分主要是各种环保设备及给排水管道在实际当中的受力及变形情况分析,因此学习工程力学需选择合适的内容。静力学作为各种力学内容学习的基础,是各个专业学习工程力学的必修部分。材料力学研究材料在各种外力作用下产生的应变、应力、强度、刚度和导致各种材料破坏的极限,是所有工科学生必修的部分,是设计工业设施必须掌握的知识[1]。对于工科学生来说,学习材料力学需要的理论力学内容在高中阶段已经掌握。因此结合环境工程及给排水专业选择材料力学的内容将是主要问题。
工程力学是对环境工程中用到的环保设备的安全性进行分析的课程。因此应该在开设环保设备相关课程的同时或之后开设工程力学。而实际当中,部分高校往往在大学二年级上学期开设,学生在还未接触专业知识下进行学习,导致不能与实际情况联系,理解较多抽象的概念比较困难,这一现状不但增加了教学的难度,打消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学后印象不深,进而削弱了学习效果。
2. 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
目前,工程力学课程主要还是以讲授内容为主,约占90%;抽象的概念及受力计算导致学生学习过程中普遍认为难于理解。针对性的解决方法主要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结合物理及数学知识提高理解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并且提供实际实践实验提高学生兴趣。因此可从以下几种教学手段及方法进行。
2.1 增加教学实验
实验操作不但能强化感性认识,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透彻;还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科研能力的重要手段。由于课时有限,目前环境类专业工程力学课程中主要是材料力学部分开设了一些简单的实验,如材料的拉伸一压缩试验、等强度梁实验等。为了增强理论力学课程的兴趣性,应适当增加相关的实验课,比如在讲解动量矩守恒时,演示动量矩守恒实验:在转椅上双脚离地,站在上面,双手分开。手持健身哑铃或者等重的书本,会发现展开手臂时,转动变慢了,收缩手臂时,转动变快。这个小实验也可以让学生在户外的健身器材上亲自演示[2]。在讲解脆性材料的扭转破坏现象时,可以在课堂上拧黄瓜来演示,把与轴线成45℃角的断口清晰展示出来。再比如,讲解杆件组合受力变形时,可以演示健身器材握力棒受力变形情况,讲解受力后弯曲方向变化情况。讲解压杆稳定性问题时,可用较细的PVC管材演示不同长细比临界状态变形情况。这些小实验都易于操作、简单直观,又节省学时。比较复杂的实验也可以在实验室进行操作录像,并通过多媒体放给学生看。 这样以往枯燥无味、抽象呆板的力学课会变的趣味盎然,从而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3]。另外,教师应总结教学实验经验,编写《工程力学》实验教学大纲,工程力学课程实验指导书等,用于指导实验教学,达到理论和实践良好互补。
2.2 理论联系实例
抽象的概念及受力状况往往使学生难以理解,如果能结合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实际例子加以解释,将能激发学生的理解联想能力,将理论与周围事物紧密相连,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锻炼学生的观察思考能力。如“约束”的概念对于学生来说是第一次接触,教师可以以教室中的物体为例子,如教室中的某根梁在自重的作用下应做自由落体运动,而它处于静止状态的原因就是此运动受到了限制,而限制它运动的它周围的物体对于它来说就是约束。比如讲解固定铰链支座和辊轴支座时,可以带领学生实际考察一些铁路桥梁的固定形式。在讲构件受力变形时,扭转变形方向只靠教师讲起受力和变形特点学生不好理解,我们可以举一个类似的例子,如我们在洗脸时拧手巾,手巾的变形就是扭转变形,让学生试着应用规律进行分析。再比如介绍力矩概念时就可以以教室中的门作为例子,教师可以亲自将力施加在不同的位置,让学生观察效果,总结力使物体绕某轴转动的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此方法使学生不但对该门课程更感兴趣、课堂气氛较好、学生乐于参加探索、分析、总结理论要点知识,并且可以与周围事物联系密切,帮学生将知识与生活相连,增强学生的学习乐趣,对周围事物的观察能力。
2.3 学生参于课程讲授
大部分课程授课教师基本都是在讲台上口授,长期授课难免枯燥乏味,往往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可以尝试让学生讲解某一具体章节内容。教师事先向学生布置讲授内容,下次授课前以抽点方式让部分学生讲解,教师和其它学生对其讲课情况进行点评,讨论讲解中存在问题,分析正确的解题思路。未讲解的同学可以通过台上同学和教师的讲解情况与自己的思路对比,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认识,将易范的错误、忽略的问题自我更正。学生在此过程的表现均计入过程性考核成绩中[4]。此教学手段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的印象,也提高了学习乐趣及积极性。
2.4 运用现代教学手段
恰当的教学手段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尤其是关于工程构件在受力下的变形情况,单单依靠讲解和板书的教学手法,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应充分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将文字、图片、声音、动画视频融为一体,展现工程构件受力及变形情况。有声有色的情景式教学环境,使传统教学中难以讲清的内容变得生动具体。另外,还可以将工程领域的实际问题及时灵活地引入教学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实践兴趣。通过演示三维彩色仿真动画、动态教具和工程实例图片,可以拓展学生工程视野,可以更好地将一些工程实例展现在学生眼前,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另外,针对多媒体教学中关于计算讲解中存在的缺点,教师需结合板书讲解计算的步骤和做题过程中的注意事项[2]。
为拓宽学生的视野及知识的深度与广度,应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举办与课程相关的系列讲座,使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此课程的理论基础和实际价值。
2.5 自编习题册
由于工程力学融合了物理和数学的许多知识,因此学生需要大量的习题练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每章讲解完后,将学生分成多个小组(每组3-5人),让学生以考试试卷的形式(包括填空、选择、判断和计算题),在课余时间总结此章中的内容,掌握知识点的重点、难点。教师根据所出试卷判断学生掌握情况,及时查漏补缺,完善每章试卷;最后将全部章节的试卷汇编成册,让学生据此内容进行练习,提高学生掌握知识点的准确性。
3. 优化课程考核方式
由于工程力学教学综合了讲授、实验及习题练习等多种教学方式,因此在课程成绩的考核上需要制定一个合理的评定标准, 然而当前普遍都是以理论知识考核为主、实践能力考核为辅,这就直接关系到在上述问题探讨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学习兴趣问题。因为成绩的评定和实践部分结合的不紧密直接导致学生对实践部分的忽视,而实践部分恰恰是最能让学生体会到理论知识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得到应用的部分,因此提高实践考核在课程整体考核中的比重是非常重要的[5]。因此可以按照理论和实践考核分别占50%和40%的比重进行考核,平时课堂上提问回答、作业、随堂测试等情况占总成绩的10%。采用这一综合评定标准,不但能考察学生熟练掌握力学知识的能力和实验动手的能力,还考核学生平时学习的认真态度,使其从先前的被动变为主动,课程的学习氛围会在一个良性的环境中得到充分提升。
4. 结束语
总之,环境工程专业的《工程力学》课程的讲授,必须综合学校的特点和学生以及专业的特点,真正做到以人为本,课程的内容确实做到适应专业和学科发展的需要,真正把培养具有综合素质能力学生的指导思想贯穿整个教学活动中。培养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的适合环境工程专业培养目标要求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 范钦珊. 工程力学教程[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 张雅静,李治国,冯海全. 浅谈工程力学教学中多种教学方法的应用. 科技创新导报,2012,19:157-158.
[3] 赵冰,张岩. 材料力学实验教学模式改革的探讨[J].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 (3): 115-116.
[4] 王环.互动教学法探索[J].高等理科教育. 2003, (s2):178-180.
[5] 张伟,李丹. 浅析高校工程力学教学中的改革与创新. 科技信息,2012,7:304-309.
作者简介:
王万峰(1979-),男,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环境污染控制研究及环境工程专业教学工作。
关键词:中学地理;课堂教学;乡土地理;应用
一、巧用乡土地理素材,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布鲁纳曾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乡土地理材料就在学生周围,既为学生所熟知,又为学生所喜爱,学生时常接触。但是,学生对于这些客观存在于他们周围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有的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有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只要经教师一经点拨,便可言传,所以乡土地理材料具有亲切、易懂、富有生命力和感染力的特点。如在讲地图概念时,问学生在哪儿见过地图吗,学生马上争先恐后地回答:公园、车站、书报等。及时表扬他们之后再问什么时候用过地图,在学生兴高采烈地谈到利用导游图在风景区旅游,从城区图上查找街道、建筑物或商店等地名时,问学生:那么什么是地图呢,学生会目视老师欲言又止,等待老师点拨。这时拿出准备好的城市规划图、屏南县地区图、鸳鸯溪导游图和一些照片,让学生比较地图和普通照片的异同,学生很快会得到地图的三要素。此时概念的学习就水到渠成,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较高。
二、善用乡土地理素材,培养实践综合能力
乡土地理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既可开展野外考察、环境监测、资源考察、规划开发,又可开展社会调查、参观旅游等活动。错综复杂的自然、社会环境,促使学生在考察活动中动心、动手、动脑,不断地去接触、分析、思考、解决一连串的问题,这无疑会提高他们地理观察和调查的能力。由于乡土地理考察所接触的一些问题,与乡土地理环境、乡土经济发展是紧密结合的,远较地理课本知识复杂,这就为学生提供了进行丰富多样、鲜活的、学生感兴趣的现实地理问题,从而有利于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如在讲区域自然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时,笔者在讲完教材的理论知识和分析完山西省的煤炭能源资源的开发条件后,还引导同学们从屏南路下的区域资源状况,市场和交通条件去分析新余是如何开发花岗岩并发展石板材工业的。通过层层分析,不但让学生掌握了课本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三、活用乡土地理素材,增强绿色环保意识
地理课程肩负着确立学生正确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时代使命。乡土地理与区域地理相并列,共同作为地理课程的两大学习载体。乡土地理因其浓缩地理综合性、地域性,可使学生在具体化、生活化的背景状态感悟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观念。教学中,联系乡土地理实际,介绍本地环境的过去与现状,分析环境的破坏给人们带来的危害。如在对学校周边地区环境的调查中学生了解到:有的农田,焚烧秸秆产生烟雾,造成交通障碍,空气污染;屏南榕屏化工厂产生大量的“废水” “废气”等污染了附近的大气、水和土地,造成福建省癌症村的严重后果。同时在学校还可针对学校用水情况向学校提交建议书,积极开展拒绝白色污染进校园、回收废旧电池、开展低碳环保小制作等活动。以引导学生去深刻理解环境与人类生存、发展的密切关系,自觉地保护环境。
四、妙用乡土地理素材,培养观察生活习惯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既不可能把所要讲的事物和现象都搬到学生眼前,又不可能都前去观察,也不可能都靠实验解决问题。但是,一切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赖的。只要充分利用客观存在于学生周围的、为学生所熟知的乡土地理材料,就能够加深学生对所学的地理概念、地理知识的印象和理解,从而逐渐培养学生对生活观察的习惯。如讲授“降水量季节变化”时,引导学生回忆屏南一年中每个季节降水的情况,从而加深学生对降水量季节分配规律的印象。接着介绍“降水量年际变化”时,引导学生回忆和观察屏南每年洪水期时河水水位高低的变化情况,从而加深对“降水量年际变化”概念的印象等。
五、深用乡土地理素材,激发培养积极情感
乡土地理教学要求通过具有实践特色的教学过程,让学生认识家乡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主要特点,了解家乡人民如何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初步懂得如何注意协调好家乡的人地关系以及家乡经济建设的战略方向和美好前景,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和树立建设家乡、建设祖国的雄心壮志。可以结合教材开展本地地理环境、自然景观、文物古迹、城乡交通等介绍活动。通过活动,了解家乡的过去、现在和展望未来,学生们兴趣特别高,充满了对家乡的热爱,更坚定了建设美好家乡,改变家乡的贫穷落后面貌的决心与信心。
【关键词】新课标 科学教学 德育 渗透 途径
“教之道,德为先”,大量的事实证明:“有知识,并不等于有德行。”在学校的各项教育活动中,德育是重中之重。德育为五育之首,教师通过教学过程中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知行统一的原则,不仅要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还要培养他们良好的思想品德。在科学教学过程中,完成教学任务和目标的同时,把德育加进课堂教学中自觉地渗透德育,提高了学生的德育素质,培养学生的良好情操。
所谓渗透,就是指不作系统讲授,在进行知识技能教学的同时,运用各种教学手段、语言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和感染。本学年在课堂常规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过程中,我是从以下几点做的:
一、课前准备与课堂活动中渗透德育
小学科学课涉及到科学探究、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这几大领域,教学中常常会遇到明显或不明显的德育题材的学习内容。在备课时,我们就要有德育意识,在准备教学活动、学习材料或实验材料时更要考虑设计与学生年龄特点、心理特点等相适应的德育活动。在课堂教学中,当进行到与德育有关的环节时,要想办法不露痕迹的将德育渗透进教学材料、师生活动中。
以生命世界为例,教材中就有多处涉及德育活动。比如三年级上册《植物》单元中第三课“大树和小草”,最好选择修剪下来的植物枝条和田间地头的狗尾草来观察,第五课“植物的叶”中动员学生在校园里捡拾落叶也是一个非常不错的设计和实践活动。《动物》单元中第一课“寻访小动物”教学中,观察活动前一定要让学生先讨论清楚怎样去寻访小动物,活动中应该注意些什么问题。学生交流讨论后达成共识:爱护小动物、不伤害和不惊扰小动物、不破坏小动物们生活的环境、注意自身安全等。孩子们经历这样的活动形成的印象肯定会特别深刻。
二、课堂教学中适时地渗透德育教育
小学生知识面狭窄,理解能力低,社会经验又少,学习基础各不相同,同一班级存在差异,同一年级不同班级也存在差异,不能用固定的模式去教授,得从实际出发,恰当地设计三维教学目标,适时地渗透德育。如三年级的《磁铁》这一单元,在孩子们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我引领孩子们对磁铁的磁性、两极等做了进一步的认识,通过了解我国古代指南针的发明和应用,增强了孩子们的爱国情感,适时地给孩子们做了一个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让孩子们感受到科技进步的巨大影响,从而树立孩子们积极向上的学习动力。
三、在学生参与实验观察中渗透德育
小学生的特点是:求知欲强但缺乏持续性。这就要求老师结合教学及时的组织活动,让学生们积极的主动参与,并做好引导和督促。三年级的《动物的生命周期》这一单元,主要是以观察蚕的生命周期为主。三年级的学生平时对一些常见动物的生长、死亡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却很少去关注动物的生命周期。为此,我特地去购买了蚕,让孩子们自己在养蚕活动中亲自去观察蚕一生形态的变化。在整个养蚕活动过程中,放手让孩子们自己查阅资料,自己去校园里采摘桑叶来进行饲养、清洁、观察、记录。而我在整个过程中做好促进工作,给予孩子们适时的指引,促进让孩子们探索、领悟的学习能力,领悟生命的可爱和可贵,懂得珍爱生命。
四、重视实验教学,在实验中渗透德育教育
小学生好奇心强,对周围身边的事物表现出很大的探索欲,教师应根据科学学科的特点让学生自己去实验去探究,培养他们严肃、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温度与水的变化》这一单元,要求学生通过观察水的固、液和气三态,来研究水在融化、结冰、蒸发和凝结等过程中发生的变化。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有目的、有步骤、有层次地指导学生观察,逐个完成教学目的,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自然界“物质循环”的概念。在整个单元的实验过程中,通过观测、记录、猜测和讨论培养了孩子们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
五、善于利用课后整理,渗透思想教育
一节课结束后,部分学习材料的处理问题也很重要。比如三年级上册《水和空气》单元中前面六节课几乎每节课或多或少都要用到水,每节课下课后,教学活动中使用过的水该如何处理呢,直接倒掉?留待下节课使用?收集起来留作他用?看来可以考虑让学生来讨论这样的问题。三年级下册《温度与水的变化》单元第二课“测量水的温度”中使用过的水完全可以留起来,在第三课“水结冰了”、第四课“冰融化了” 和第五课“水珠从哪里来”中继续使用。
加强社区普法阵地建设
为了加强“五五”普法工作的领导,社区建立了由居委会主任、党总支书记为组长、党总支副书记为副组长,社区宣传专干、计生专干、环卫专干等为成员的普法领导小组,建立健全了内保、消防、安全、计生、环保等工作制度和组织网络。领导小组职责明确、工作制度健全,不定期召开社区普法会议,分析、检查、研究、交流普法工作,查找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各种措施,保障了普法工作的顺利开展。
在“五五”普法中我们高度重视普法宣传员队伍建设,并以此带动全社区普法工作的进行。为了更好地发挥普法宣传员骨干作用,提高他们的水平,社区在购置一些法律书籍、宣传学习材料和音像材料的基础上,还每月一次定期集体学习,讨论学习心得提高了广大宣传员的整体素质,使普法工作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精心制定普法工作要点
社区根据街道“五五”普法规划,结合社区实际,制定了《关于在社区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第五个五年规划》,明确普法重点对象,重点开展以宪法、民法、刑法、婚姻法、劳动法、继承法等与社区居民生活相关的法律法规为内容的宣传教育工作。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切实做好全民法制宣传教育。同时,我们还专门针对社区矫正人员、刑满释放人员进行相关法律、政策宣传。并且,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利用假期组织辖区内中小学生参加社区公益劳动,通过参加劳动向他们灌输爱国守法、自立自强的思想。学习《未成年人保护法》、《国防教育法》等一些与自身相关的法律法规,孩子们纷纷表示受益匪浅。这些工作,为“五五”普法工作的深入开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创新普法宣传形式,使法制宣传方式方法由单一化向多样化转变,推动全社区学法用法热潮
社区注重用传统方式进行普法宣传,抓住节假日,结合重大政策法律出台,集中时间、集中人员,深入开展各类主题法制宣传活动。在“12.4”法制宣传日等有意义的节日与街道司法所合作在红光金鼎广场组织法律宣传活动;6月26日是全国禁毒日,我们广泛开展禁毒禁赌宣传等。
同时,注重创新宣传方式,如在文体活动中加强法律宣传,以文艺表演等方式更好的增强教育效果,寓教与乐;组织居民观看在录像片《天职》、法制电影《东京审判》等,进行形象化教育,扩大宣传面;组织法律知识竞赛法制寓普法教育于知识竞赛之中,强化居民接受教育的自觉性等,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通过多层次,多形式,多方位地普法宣传教育,使全镇的公民法律意识进一步提高,公民学法、知法、懂法、用法蔚然成风,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
四、搞好社区依法治理工作
----殷文
根据省局统一部署,在全局范围内开展3个月的"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大讨论"活动,本次大讨论对于深入贯彻省局一系列会议精神,认识和把握新常态下对地质工作的新要求,围绕能源矿产结构和国家、省重大战略地质需求,为"十三五"开好头、起好步具有重大意义,非常及时,很有必要。因此,我们要进一步把解放思想作为破解发展难题,通过扎实开展"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活动,强化党员干部特别是技术型领导干部的发展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创新意识、服务意识。
1,认真学习,解放思想。要认真学习王玉君局长和唐院长的一系列的讲话精神,深刻理解其内涵。认真学习国内外相关行业转产升级的典型案例,通过学习,深刻认识和领会局党委做出转型升级、提质增效重大部署的战略意图。通过学习领导讲话和讲座,本人理解,转型升级并不一定要转产或转行,应当更多地强调发展质量和效益,转行转产与转型并没有直接的对等关系,产业升级的内涵既包含产业之间的升级,也包含产业内的升级,转型与升级之间是相互促进的,转型的方向是升级,升级的目的是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
2,理清思路,认清形势。从下发的学习资料及有关材料上看,目前,地矿经济发展环境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进入深度调整的冰封期和深水区,一方面,全球矿业市场剧烈震荡,地质勘查产能严重过剩,矿业形势由热变冷,经济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另一方面,矿产资源供需矛盾依旧突出,国家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高速铁路、公路等基础建设仍保持较大的规模,对传统大宗矿产品的需求仍维持高位,但是,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推进,迫切要求加强生态地矿建设,绿色发展、环保发展要求矿业勘查开发由粗放型向环保型转变,传统的地质勘查已无法适应新常态下经济发展需要,必须调整矿产勘查结构,坚持绿色发展,建设生态地矿。
以上是本人肤浅的见解,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转型升级 提质增效大讨论心得体会
----刘国鲁
在学习了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大讨论的学习材料之后,我有了一些自己的心得体会。加快推进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已成为广大干部职工的共识,这种共识必将为我院"十三五"发展开好局、起好步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也将为我院实现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绝的精神动力。
推进地矿经济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对我们来说就是一场革命,既是一场攻坚战,更是一场持久战;既是适应当前经济新常态和地矿经济结构性调整的重大举措,也是破解制约发展瓶颈、实现地矿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不二选择。正是基于这个判断,局党委把2016年定为"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突破年"并集中3个月时间开展"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大讨论"活动。我院根据局党委的安排部署,研究制定了"关于在全院开展‘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大讨论活动的实施方案",全力推进大讨论活动深入有效开展。
所谓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指的是转变地勘单位发展方式,特别是转变地勘单位的运行模式,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集中体现在着力加强生态地矿、活力地矿、开放地矿、幸福地矿、平安地矿、法治地矿 "六个地矿"建设,努力实现地矿经济持续健康平稳发展,打造百年地矿。推进地勘单位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是建立在对我国地勘经济发展新形势和我院事业发展历史方位的正确而清醒的分析之上的。"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方式将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主题。同时,我国地勘经济将进入结构调整、质量提升的新阶段。对我院而言,"十三五"时期,是在并不优越的基础条件上,破除发展瓶颈,实现我院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转折期和机遇期。面对先天的不足,只有依靠后天的加倍努力,创造后发优势,才有可能迎头赶上。抢抓这个重要的机遇期,通过重点抓产业结构调整、提质增效,推进我院转型升级,调动我院一切有利于促进单位事业发展的积极因素,可以弥补我院人、财、物方面的不足,保证单位实现健康平稳可持续发展。
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依靠什么?一是依靠开拓创新的领导班子。根据国家发展战略,结合单位实际,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准确把握"向哪转"的大方向;二是依靠勇于担当的干部队伍。根据院领导班子的工作要求和自身行业发展趋势,准确把握"怎么转"的具体实施;三是依靠扎实肯干的职工队伍,坚决落实各项工作,深刻体会"为什么转"的重大意义。
我院大讨论活动提出了,努力树立"六种意识",解决"六个方面问题",实现"六个发展"的总任务。围绕这一任务目标,我认为应当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加强学习研究,增强树立"六种意识"的主动性。深入学习局党委和院领导班子关于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一系列工作部署,坚持"拿起来""看进去""做出样",把握行业发展趋势,积极思考、提前行动,树立转型意识,坚定转型方向;树立忧患意识,坚定转型信心;树立创新意识,坚定转型动力;树立担当意识,坚定转型责任;树立团队意识,坚定转型合力;树立风险意识,坚定转型质量。
——深刻自警自省,提升解决"六个方面问题"的能力。
深刻领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思想内涵和重大意义,结合自身实际,不断自警自省、自问自查,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决思想认识问题,提升转型内驱力;解决工作思路问题,提升转型方向感;解决开拓创新问题,提升转型突破力;解决增强工作闯劲问题,提升转型担当力;解决强化执行力问题,提升转型落实力;解决改进工作作风问题,提升转型效果力。
——扎实做好本职工作,夯实实现"六个发展"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