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语文学习的重点范文

语文学习的重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语文学习的重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语文学习的重点

第1篇:语文学习的重点范文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焦点问题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对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来说,其焦点问题莫过于学生。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只有教学过程作用于学生,才能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才能完成教学任务。因此,从课堂教学的根本上来讲,教师所关注的焦点问题就是影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反映出来的种种问题,这些问题关系到学生自身的成长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只有教师做到对课堂教学的焦点问题的有效处理,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

一、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应关注和谐课堂的创造

课堂教学中,首先,教师要关注和谐课堂的创造,为学生营造学习氛围,关注影响学生学习的外在因素。学生在学习中,有时会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导致精力不集中,在课堂上的听课效率低,对教师提出的问题,不能积极参与等等,使课堂教学的效果也受到了影响。所以要从课堂教学环境着手,及时排除影响学生的环境因素,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其次,教师还要重视培养与学生之间的师生情谊,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取得学生的信任,有利于课堂教学的开展。只有建立在和谐的师生关系基础上,才能达到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默契的配合,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处在初中阶段的学生,思想还没有度过叛逆期,往往用喜欢和不喜欢来衡量事情的重要性。所以,教师要用宽容的心态来对待学生的这个特殊时期,并引导学生用正确的态度对待学习,同时也要与学生进行情感上的沟通与交流,理解学生在学习上的真正需要,这样才能让课堂教学在一个良性的环境下进行,以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从而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应关注学生学习情感体验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对语文教学的要求要更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在语文学习中,学生在具有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的同时,在情感方面也得到愉快的体验。这种情感可能是在朗读过程中产生的,也可能在欣赏文学作品的过程产生的,还可能是在写作过程中所要表达出来的情感。所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情感体验,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在课堂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并及时进行处理。

这种问题一般体现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无法对教师提出的问题作出透彻的理解,没办法参与到课堂的讨论中。这时教师要及时发现学生的这种情感表现,特别是对缺乏语文学习兴趣的学生,教师更要关注他们的表现,以作出有效的解决方案,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进行。另外,对学生的写作也要格外地关注。学生的写作水平是语文学习水平的一个真实反映,学生在写作中能熟练运用各种写作手法以及对修辞的充分把握,是一种对语文知识掌握情况的检测。学生通过写作可以将自己的情感表现出来,不仅丰富了写作的内容,还能让自己从写作中得到一种愉快的享受。而对于写作水平不高的学生,他们对语文知识的掌握不是很扎实,并且在语文学习能力上较写作水平好的学生有一定的差距,所以他们的写作内容平淡,有时甚至还会认为写作是一种负担,他们从写作中所体验的情感就谈不上愉快了。

针对这些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问题,教师要及时察觉,和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真实情感,并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通过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消极认识,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

三、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应关注学生能力的培养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所以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无论是学生学习情感上的问题,还是学习能力上的培养,都要给予学生足够的关注,以促进语文课堂教学任务的具体实施。教师要针对教学的内容及时调整教学思路,调动起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自主性,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教师要在课堂教学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合理安排好课堂教学的时间,做好课文的导入,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去探索语文学习的奥秘。在课堂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学习方法,改变以往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在启发式教学中,让学生养成爱思考、主动探究问题的好习惯。所以,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加以规范指导,对不良的学习习惯要及时纠正。例如,学生没有养成预习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对课文没有一个提前的了解,以至于学生在听课中找不到重点,精力不能集中,对知识没有一个深入的理解。所以教师要注意课堂上的引导,让学生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四、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应关注课堂教学效果

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是教学质量的保证,这也体现了教师和学生的默契配合,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要对学生足够地关注,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做好课堂教学设计,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提高学生在课堂教学的配合度,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五、结束语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主体性,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沟通桥梁,从情感上了解学生,关注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及时察觉学生的学习需要,为学生在学习中排忧解难。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只有通过教师不懈的努力,才能让语文教学工作的开展取得更好的成效,实现对学生的教育任务。

参考文献

[1] 汪海燕.语文课堂要“润物细无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之点滴做法[J].21世纪中学生作文(初中教师适用),2009(08).

第2篇:语文学习的重点范文

关键词:培养;初中生;学习语文;兴趣;方法

怎样使学生具有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是我们在教学中必须解决的难题,我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的。

一、调查了解,掌握学生的情况

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必须了解学生,研究学生。了解每个学生学习语文的态度、习惯、兴趣、爱好、原有的基础等各方面情况,是教师能否教好学生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那么,在接受新班级的时候,教师要通过下列途径了解学生学习语文的情况:

(一)摸底检查。

根据学生以前学习的内容,对每个学生进行语文基础的摸底检查。了解学生原有的基础水平和智能状况。掌握他们的薄弱环节,力图使今后的教学有的放矢。

(二)填表调查。

从听说读写几方面,让学生填写《语文科情况的调查表》。在听的方面:了解学生上课是否认真听讲,平时是否收听广播等;说的方面:了解学生上课能否用普通话流利回答问题,是否会讲故事,是否会根据课文内容说出文章的大概意思等;读的方面:了解学生有没有预习习惯,是否经常阅读报刊、课外书籍,是否上网查阅相关的资料等;写的方面:了解学生能否独立完成作业,是否做阅读笔记和写日记等。

(三)和学生交谈。

通过交谈了解学生学习语文学习的态度、要求,以利于因材施教,改革程式化的教学方式方法。

二、精心设计,教法力求新颖

要使学生对语文学科感兴趣,关键在于课堂教学设计。教材不同,教法也应该不相同,千万不要苟同。因为根据初中生的年龄特征,一成不变的教法会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因此,对每篇课文教师都要力求以新颖的教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语文教学过程的实施中,我就采取多种形式的语文教学方法,如语文案例教学、观摩教学、现场教学等,改变过去语文教学中方法单一、以言语传授知识为主的“逻辑演绎”式的教学思路,引入体现“语文知识——活动”的发展式教学。比如新生入学的第一课,为了引起学生的学习语文科兴趣爱好,我认为教师应该讲一讲一些关于中外著名人物的语文学习的故事以及伟人关于学习语文的精辟论述、文坛名人的趣闻轶事,古今大师的名言佳篇,中外名家爱好文学的真人真事,以及语文与行行业业、千家万户、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旁征博引,深入浅出,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和求知欲望。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成功与否,关键是培养学生的信心、爱好和兴趣。要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引人入胜,教师的课堂教学就必须做到新颖多样,每一节课各有千秋,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让学生在快乐中有所收获。

通过实践和调查研究证明:教师注意教法的多样化,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培养学生好学深思的习惯,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重要环节。语文课堂提问,是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目的、要求,设计问题进行教学问答和小组研究性学习的一种形式,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语文课堂提问水平的高低,体现一位语文教师教学驾驭课堂能力,也对调动学生积极性、优化课堂教学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一双手》一文,我就采用了分层设问的方式进行教学。先提出问题“这是一双怎么样的手?”这个问题学生较容易从课文中找到答案——“天下第一奇手”。然后问:“作者是如何具体描写这双手的?”这个问题有点难度,要求学生阅读思考,深入分析,得出答案:运用了视觉和触觉,从理性上去感知,一层层写出手的特征。最后,我顺势利导,提出下面有一定深度的问题:这双手揭示了主人公怎样的精神境界?这样一组从易到难、环环相扣的设问,使学生很容易理解本文的重点和难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培养学生学会预习,鼓励学生问质疑难

培养学生学会预习语文的能力也是十分重要。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分为以下三步逐步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

(一)要求学生在上新课前要通读全文一遍。

包括查字典、词典,解决字、词、句问题。

(二)教师要求熟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涵。

如在教《理想》一文中,我让学生放声自由反复诵读全文,从中体会文中多的是“是字句”,“使字句”和一连串的“理想是……”、“理想使……”的参差的美、节奏的美、和谐的美,使理想内涵得到多角度的揭示,美的形式与美的内容相得益彰。

(三)教师要求精读课文。

注重提出问题,要求每个学生根据课文内容,书面提出二到三个问题。或向同桌或同小组,或课堂向教师质疑,看哪位同学的问题提得又多又好,经大家评议当课打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一边教学一边探索,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体系。通过教学实践发现,教学的过程,实际上是教师有意识地让学生“生疑——质疑——释疑”,发展学生思维的过程,如果教师不断地拧紧学生思维的“发条”,使它转动起来,就能够调动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四、调动内外因素,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一)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学习语文目的的教育。

积极学习语文态度的形成和巩固,要建立在明确的目标基础上。要利用各种形式,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懂得学好语文的重要意义,进而使他们明确学习目的,把语文学习与个人前途、家庭利益、国家四化建设、民族命运联系起来,为自己学不好语文而内疚、自责,从而激发学好语文的动机,使消极因素转变为积极因素。

(二)以语文教师自身的教学实践激起学生的共鸣,进而感染学生,逐步形成学语文的兴趣。

如教师和蔼可亲的教态,善于控制和表达自己的情感,主动创造民主、融洽的课堂气氛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创设使学生有美感享受的情境。调动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的注意,在其乐融融的气氛中获得知识、陶冶情操。要充分发挥教材本身的情感和美感作用,并辅之以教师得当的教材处理和动情的朗读引导、恰当而富于启发性的提问、清晰美观的板书等等。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欢迎你上语文课,喜爱语文课,学语文的兴趣也将会日益形成和加深。

总之,培养学生的语文兴趣,始终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使教学的各个环节对学生随时都产生新的诱惑。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保持新鲜感,才不断产生浓厚的求知欲。

参考文献

[1] 初中语文教程.

第3篇:语文学习的重点范文

关键词: 初中语文 综合性学习 教学方式

“综合性学习”是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倡的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它通过语文知识、学习能力的综合及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和综合化,培养初中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初中生语文素养。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大部分老师对语文综合性学习重视程度不够。面对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新型的教学方式,多样化的教学内容,很多老师都有一种无以下手的感觉。如何有效地组织语文综合性学习,成为广大初中语文教师面对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下面我就此问题谈谈看法和体会。

一、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要体现语文性

语文综合性学习,就是利用语文和其他学科的联系性,通过学科之间的共性培养初中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但是在进行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些问题和不足,如:有的内容过于宽泛,成了各科知识大杂烩,毫无中心;或过于追求形式和气氛,成了课堂表演课;或偏离了学习目标,使教学失去了语文学科的主导地位,使语文课失去了语文味,各种非语文的东西在课堂上“你方唱罢,我登场”。

实际上,虽然语文综合性学习强调学科的综合性,但它毕竟是语文学习课。不管语文综合性学习涉及哪个方面,哪一学科,采取哪种方式,其最终目标都是致力于初中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例如综合性学习“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其活动目标是多方面的,包括天文、地理等不同学科内容,这对初中生来说是一个能够自由遐想的广阔天地,但应当注意,我们在为学生回顾和展望了人类对大自然的认知后,其着眼点最终要放在指导他们探究“大自然奥秘”上。如搜集有“大自然”的成语,有关“大自然”的古诗词、谚语等。我在教这一课时就重点让他们收集有关大自然的成语和谚语,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收集有关资料,兴趣大增。特别是学生对民间的精卫填海的故事的绘声绘色的讲述,把大家引入了人类早期对大自然的认识中,从而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了解了人类对大自然现象的认识过程,同时为人类的聪明智慧而惊讶,也正是人类这样丰富的想象,才造就了丰富的传统文化。通过这次综合性学习,一方面培养了初中生搜集、筛选和整理资料的能力,提高了初中生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另一方面培养了初中生对大自然的兴趣和探究未知世界奥秘的精神,进而有效提高了初中生的语文素养,并且充分体现了课堂教学的语文性。

二、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中要正确处理教师的指导作用

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强调突出学生的自主性,让他们自己设计,组织活动,真正成为综合性活动的主人。我们既不能大包大揽,更不能放任不管。对于我们来说,这是一项非常难把握的教学内容。目前,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存在两大问题。

1.教师大包大揽,一切都安排好和准备好,孩子们只是填空的机器。上周,我观摩了一就节综合性学习课,内容是“世界何时铸剑为犁”,老师制订了活动方案,活动以知识竞赛为主,题目老师早已准备好,内容极为丰富,包括战争的故事、人物、书籍和名言等,课上由活动主持人读题,各小组开始必答和抢答,活动开展得井井有条。这位老师对这次活动可以说非常用心,肯定花了不少时间查阅资料,老师显然非常累。但是孩子们是很轻松的,他们只要按照老师布置的内容课前积极预习,课前准备好答案,整个教学的课前准备完全由老师包揽。这样的活动课实际上与以前的课堂教学没有区别,起不到提高初中生语文综合素养的作用。

2.教师放任不管,布置任务后就不管不问。认为这是充分培养孩子们的自主、合作和探究能力。这种做法完全忽略了老师对学习的指导作用。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心智成长,但知识结构并不完善,还不完全具备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在大量信息中,他们很难挑选出有价值的信息,并由此得出正确结论。如果我们只做一个旁观者,一味地追求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培育他们的探究精神,则这种先进的教学方法华而不实。例如在开展“菊文化的魅力”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尽管课本提供了“对菊的科学探究”、“一起赏菊、“菊文化探胜”三种活动方案,但这些方案偏大,由于受条件限制,其操作性不强。此时,我们可以把某些方案细化,如专门研究“古诗文中的菊文化”,或者对某些方案进行变通调整,活动效果就会理想得多,否则易造成空洞。这就要求我们准确把握新课标对初中生“主体地位”的理解,不能一味强调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并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三、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过程要注重活动主体的广泛性

第4篇:语文学习的重点范文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 会学 八步走

文言文是现行中学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升学考试的内容之一。因此,认真研究文言文教学,探讨符合文言文教学特点的方法和规律,从而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效率,是每一个教学人员的重要任务。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侧重在“讲”字上下功夫,教师讲,学生听或记。教师逐字逐词细解释之后再疏通句子,逐句意思弄懂之后,再概括段意,把各段意思概括起来,讲通之后再概括主题思想,再讲解写作技巧。在讲授知识时,教师不厌其详,不厌其细。但我们用课改的精神,从素质教育的高度,从学生未来的发展来审视传统文言文教学时,不难发现,这种方法施教的结果是“学会”。而当今以至未来,知识大爆炸,信息瞬息万变,科技迅猛发展,学生仅靠老师教会的知识如何适应?因此,我们必须改变传统教学那种少、慢、差、费的做法,变学生“学会”为“会学”。

那么怎么在文言文教学中让学生“会学”呢?

笔者认为文言文的教学可以分为一读二译三析四评五练六诵七结八思八步走,老师重在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而不是教给知识,也即“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一、读

读是文言文教学的核心,是学习文言文最有效的方法之一。首先是要求读准字音,特别要求掌握通假字、古今字、异读与破读。其次是读准句读节奏,要求在语言层面上通读文言文,做到停顿正确。再次是读出语气和语势,这样有利于体会文言文的感情和气势,表现出抑扬顿挫、跌宕起伏的节奏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自能逐渐领会文章的大意。

读课文一般分五遍进行:

1.教师范读一遍,让学生勾画出重要字词的读音和节奏,何谓重要呢?就是学生不会的,只要是不会的就是重要的,不同的学生重要的内容不同。

2.自己默读一遍。在老师范读的基础上,学生自读,还有不会的,借助书下面的注释和工具书,扫清字音障碍。

3.抽个别学生读,让一学生读时,其他学生认真听,并对这个学生的读进行评价,评价可从两个方面进行,既要指出好的,又要指出学生的不足。

4.全体学生齐读一遍。目的让优生带动后进生,读通课文,读出课文的节奏。

5.学生自由朗读一遍。目的让全体学生锻炼朗读,获得语感,领会课文大意。

二、译

老师先教给学生文言文翻译的方法,文言文翻译要做到五个字“留、替、调、补、删”,留:年号、地名、职称、器具等,可照录不翻译;替:用现代汉语词语替换古义词;调:调整倒装句的语序,如宾语前置、介宾短语后置、定语后置等;补:省略句中省略的主语或谓语;删:删去不译的词,如发语词等。然后要求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小组学习翻译,教师巡回指导,答疑解惑。

学生朗读时觉得明白了课文的意思,在用笔翻译时,才感到有许多地方很不顺手,一些难词、难句的障碍横亘在面前。他们被逼迫着看注释、查资料、动脑筋、小组讨论,问老师。解决问题的自觉性、主动性增强了,咀嚼知识、消化吸收的能力提高了。诸如文言文的词法、句法老师这时不必肢解,不必讲授了。这样做的好处是,提高学生整体感知文言文的能力,养成利用注释,翻查资料,质疑请教的学习习惯。

笔译之后,让学生分段分层说说翻译的内容,再让别的学生评价、校正,最后教师给予点拨。

教师点拨时,应注意几点:

1.给予学生肯定性、鼓励性的评价。

2.学生出现的疏漏之处,订正时要让其掌握规律性的东西。如①单音词变为双音词;②补出省略的句子成份;③调好句子的语序;④强调古今词义的不同。

3.告诉学生:能直译尽量直译,但并不是所有句子都能直译,直译不通要意译。

三、析

析,即分析,就是教师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进行的必要的分析,目的是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分析的方法要因文而异,一般说来,对那些属于议论性的文章,可按照论述的逻辑顺序进行分析,要分析论点,特别是中心论点。属于记叙性的文章,可按照叙述的时间先后或空间变换进行分析,一般要重点分析人物和事件。对文学作品,或根据作者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来进行分析,或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来进行分析。通过这样的分析之后,便可进一步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择要概括文章的写作特点。

对文章进行分析,一定要突出重点,切忌面面俱到,泛泛而论,一定要使学生真正学有所得。

四、评

所谓“评”,就是对课文的思想观点进行评价,目的是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认识能力和分析批判能力。

中学教材选用的文言文都是名篇佳作,其艺术性、思想性千百年来滋养着一代又一代读书人。其中的思想情操,对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都有非常大的作用。因此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渗透在文言文的教学之中。但由于时代和作者本身的思想局限,在文章中难免有一些消极因素。因此,有必要指导学生学会对课文进行鉴赏、辨别、分析、批判,做到批判地继承,古为今用。

对古代作品进行评价,要做到两点:①要根据作品的实际,抓主要方面;②要客观、恰当,要一分为二,绝不能脱离作者生活的年代和所处的阶级地位,对古人提出不切合实际的要求,更不能以今人的标准去人为地拔高。

五、练

素质教育反对搞题海战术,因此设计练习要精简、要抓重点、抓考纲,既做到对学生学习效果有效的反馈,又能举一反三,巩固双基。

六、诵

背诵要建立在对文章的含义和内容理解的基础上,理解了背诵也就容易了。如果是死记硬背,不仅效果差、记不牢,而且容易产生畏难情绪,不利于文言文的教学。文言文的背诵要抓住名篇、名句,采用提纲提示法、 分层分段法,力争做到关键句子当堂成诵。

在背会的基础上,要让学生朗诵,有情感地朗诵,真正地走进作者的心灵。

七、结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要想取得事业上和人生上的成功,反思最重要,而总结又是反思的前提,让学生每学完一课都进行总结。课堂总结不是老师在那里总结,要把“表演权”让给学生,让学生总结在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学会的方法,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有何体会,感觉有哪些还没有做到最好,可以采取怎么样的方法去补救等等。每一节课都这样总结,既可以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态度又可以使学养成凡事总结的习惯,还可以教会学生总结的方法。

八、思

我们经常说教学要进行反思。文言文教学要求我们反思什么?反思我们的备课,反思我们的教案,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课堂机智。通过反思我们能找到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通过反思我们能找到改进提高的办法,通过反思我们能够完善我们的教学艺术,通过反思我们能够成就我们的教师事业。

第5篇:语文学习的重点范文

透;做法

〔中图分类号〕 G633.4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

15—0090—01

英语教材包含着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文化、民俗、风情等许多文化知识,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才能更准确地把握英语的语言本质和思想内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认识不同国家不同的社会状态、政治体制及文化习俗等。下面,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浅谈一些在这方面的认识和做法:

一、介绍英语词汇背景知识,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

教师应引导学生在不同的语境中使用得体的语言,将中西文化在称呼语、致谢、谦虚、赞扬、关心等方面的表达差异自然地渗透到英语教学中。比如可将英语国家谈话中的禁忌归纳为五个字母:I、W、A、R、M。其中I代表income,W代表weight,A代表age,R代表religion,M代表marriage,由此引出“七不问”:不问对方收入,不问体重,不问年龄,不问,不问婚姻状况,不问“去哪儿”,不问“吃了吗”。而在中国,与人谈话问这些问题恰恰表示着关心、亲近和友好,谁遇见熟人不谈这些就是“冷漠”、“高傲”和故意制造距离。许多中国人相信“佛主”左右着人世间的一切,于是,就有了俗语“借花献佛”、“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等;西方人信奉基督教,他们相信上帝的存在,相信上帝能够拯救人类,造福人类,于是就有了相关的 “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帮助自助的人),“God bless you”(上帝保佑你)等。再如“dog”一词,中国人看来常是贬义的,汉语中常用“走狗”、“丧家犬”、“狗仗人势”等来形容所厌恶的人。但是英语国家的人对狗的看法似乎与中国不同,他们认为“狗”是人类最好的朋友,忠诚可靠,所以,“dog”在英语中往往含有褒义,如 “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a lucky dog(幸运儿)”等。

二、通过多种直观形式,让学生体验英语国家文化氛围

笔者经常引导鼓励学生多接触一些英美原版的文艺作品,让学生收集一些英语国家的物品和图片,了解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体会中西文化的差异。利用电影和电视引导学生观察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等方面的情况,如各阶层的人们吃什么,穿什么,住什么,如何交往,进行什么娱乐活动,如何庆祝节日,以及说话的表情、手势、体态等。如在西方文化中,人们通常用拥抱或亲吻的方式向他人表示祝贺,而在大多数东方国家里,人们是用握手的方式来向他人表示祝贺。又如在英美等国家,人们举行葬礼时一般穿黑色礼服,表示庄重和对死者的哀悼;而在中国,人们多穿白戴孝表示对死者的怀念。在英美等国家,人们举行婚礼,新娘一定要穿白色,以示“纯洁高贵”,而中国的新娘一般多穿红色,以示“吉祥幸福”,更有趣的是“红色”被英美国家的人们视为“罪恶”的象征。

三、广泛开展英语课外活动,拓宽学生英语实践空间

第6篇:语文学习的重点范文

一、预习只是教学的前提条件

在一节语文课上,当一个学生把“纤细”的“纤”字读错音时,老师说:“你预习得不够充分,谁来帮助他?”然后,老师连续找了几名同学来读,直至找到标准答案为止。有的教师在课改过程中这种做法司空见惯,貌似找其他人帮助,实则在批评那个学生,且冠以“预习不充分”之名。学生正确的读音没有掌握,也未必就是“预习不充分”,也有可能是基础不扎实。况且,预习也只是初步学习,不能代替课堂教学。什么叫预习充分?一是学生通过自学,初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扫清生字障碍,为课上进一步学习掌握打基础。二是学生通过预习,查找资料,分清段落大意,了解文章大致内容,初步理解课文,划出自己认为重要的词句,提出不懂的问题,以备课上学习讨论。不管怎样,预习只是学习的第一步,不能把检查预习当作课堂教学的全部。预习只能为课堂教学做准备,做铺垫。预习是为了课堂上更好地理解知识,课堂教学才是学习、理解知识并加以升华的过程。

二、重视学生的自我朗读

作为教师的我们倒是应该注意这一点。在第一课时新授前,学生课文读得怎么样了,有没有查字典词典,课文内容是不是已经知道,体会到哪些情感了。如果学生这些都没有做到,老师就读了,那学生就依葫芦画瓢,字词典不用去查了,内容情感无须体会了。只要照着老师的样子去朗读,也可以读得有声有色,但是他们理解不了多少。最多也只能说是鹦鹉学舌,并不有“形”“神”兼备。针对这些不足,我们要注重学生的自我朗读体验,倡导“四步读书法”,即读准(要动手查字典)、读畅(要反复读,达到熟练)、读情(要分析内容,把握感情基调)、读境(要发挥想象,仔细品味),如此一步一步深入的读,由浅入深地把握课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促使学生实现与作者心灵的碰撞,在晓之以理,以情促读的基础上,学生的朗读才更加坚实,才不会空洞无物,矫揉造作。用“内在的眼”去看作者描绘的世界,用“内在的耳”去倾听作者的心声……在这个无形无声的世界里,每个人的看法可能不同,因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三、分清主次,切勿本末倒置

在课堂教学中,一些问题本该在课内解决,有的教师却经常提出这样的要求:“回家后再读读”,“课下再练练”,“这个问题课下再讨论”,“谁有不同意见课下再讨论”,等等。

课下练习的作用不可否认。但课堂教学是做什么的呢?忽略课堂的主阵地作用,教师不进行有效的指导,学生不对知识进行理解内化,主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得不到落实,这些都是不对的。把一些重要的学法指导放在了课下,而在课堂教学中却一带而过,这种做法是不负责任的。一方面,这些说法的实际意义就是老师对知识准备不足、拿不准或不会而简单打发了之。另一方面,对于管不住自己的学生来说,这种要求也就成了“耳旁风”,根本收不到应有的效果。实际上,应紧紧抓住课堂教学这个根本。师生互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教学的三个维度,做到课堂结构优化,提问精当,促使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去学习。这里要注意两个问题:一要克服随意性,课堂不能被教师冗长的讲解所占用,否则,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尊重,参与机会将被侵占;二是克服教学的盲目性,切忌放任自流,表面轰轰烈烈,没有实际效果。

四、肯定评价的运用艺术

在教学中,学生回答的问题不全面,有教师往往是如此评价的:“你回答得还不够全面,谁补充?”

其实,这样评价是对学生的一种否定,他们的积极性已经受到挫伤。我们不妨可以换一种说法,积极运用肯定的评价:“你的回答看出你经过了认真的思考,其中一个方面答得很具体,再想起还有没有其他方面。”老师如此评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五、给学生的思维插上翅膀

第7篇:语文学习的重点范文

一、冠词:用法相互混淆

虽说英语中只有定冠词和不定冠词,但其用法并非三言两语可以说清,即使掌握一些规律,也有不少例外。学生对用或不用冠词容易混淆。如:

Can you play the piano?你会弹钢琴吗?(乐器名词前常用定冠词)

The young man has turned writer.这个年轻人成了作家。(在系动词后作表语的单数名词前习惯上不加冠词)

二、名词:数的概念和规则掌握不好

英语中的名词有单数、复数、可数、不可数等形式,其变化形式复杂、规则繁多,学生常常对这些规则的运用不能得心应手,而汉语的名词没有数的概念,也不强调可数和不可数。如:Passer-by/Passers-by(过路人),woman teacher/women teachers(女老师)。有些名词形式上虽是单数,意义上却是复数,如:police(警察),cattle(牛)等。而另一些名词形式上虽然是复数,意义上却是单数,如:news(消息),works(著作)等。

三、动词:形式相互混淆

英语动词是句子的关键。就英语动词分类而言,有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延续性动词、非延续性动词、感官动词、系动词、状态动词、反身动词等,每一类型的动词都有各自的用法特征。学生常把不及物动词当作及物动词用,把非延续性动词当作延续性动词用。如:

1.他已经到这儿三年了。

(误)He has come here for three years.

(正)He has been here for three years.

2.我借这支笔好长时间了。

(误)I have borrowedthe pen for a long time.

(正)I have kept the pen for a long time.

注:come 和 borrow是非延续性动词,不能加时间段。

就动词的形式而言,非限定动词的时态、语态也令学生头痛,因为有的动词后面要求接动名词作宾语、而有的动词要求接不定式作宾语、还有的两者都可以。如:

Would you mind opening the window?打开窗子可以吗?

I remember seeing him.我记得见过他。

Please remember to shut the door.请记住关门。

四、连词:不用或用错

汉语是综合性语言,强调的是“意合”,句与句之间可以不用连词,把种种关系“隐含”在上下文中;英语是分析性语言,强调的是“形合”,句与句之间或主句与从句之间需要一种方式来表达它们之间的句法关系。如:

1.尽管他年事已高,但他仍然拼命工作。

(误)Although he is old,but he still works hard.

(正)Although he is old,he still works hard.

2.因为他病了,所以他没上学。

(误)Because he was ill,so he didn’t go to school.

(正)Because he was ill, he didn’t go to school.

(正)Being ill,he didn’t go to school.

五、时态:混淆动词的时态概念和形式

英语动词的时态有16种,常用的有9种。虽说它们的形式是固定的,但用法是灵活的。因此,学生常把某种时态的用法套在另一时态的用法上。该用过去时的地方却用过去完成时来替代,该用过去完成时的地方则用过去时来代替。如:

(误)I had met him in the street this morning.

(正)I met him in the street this morning.

六、被动语态:形式和用法不能运用自如

汉语中被动句的使用比英语被动句的使用的频率相对来说要少一些,学生不习惯运用英语被动句。汉语的被动句往往用一个字就可以决定其被动的意思,而英语的被动形式不仅与本身动词的形式有关,而且还与时态、语气及主语与动词的关系有关。如:

澳大利亚说英语。

(误)Australia speaks English.

(正)English is spoken in Australia.

七、虚拟语气:形式的复杂性和用法的灵活性令学生感到困惑

1.但愿我现在知道答案。

(误)I wish I know the answer now.

(正)I wish I knew the answer now.

2.假如你早来几分钟的话,你就会遇见那位科学家。

(误)If you had come a few minutes earlier,you would meet the scientist.

(正)If you had come a few minutes earlier,you would have met the scientist.

八、主谓一致:忽视“一致性”问题

汉语的人称代词和主谓一致的问题十分简单,但英语中人称和主谓一致性的问题却比较复杂,令中国学生困惑不已。如:

1.(误)Three years in a foreign country seem like a long time.

(正)Three years in a foreign country seems like a long time.

注:主语形式虽为复数,但在意义上视为单数,谓语动词应采取单数形式。

2.(误)The mother together with her daughter are on the way to school.

(正)The mother together with her daughter is on the way to school.

注:主语是“the mother”而不是“the mother together with her daughter”。因此,谓语动词用单数形式。

3.(误)The crowd was fighting for their lives.

(正)The crowd were fighting for their lives.

注:主语形式虽为单数,但在意义上却为复数,谓语动词应采取复数形式。

九、从句:种类多且表现形式复杂

英语的从句有主语从句、表语从句、定语从句、状语从句、同位语从句等,每种从句都要求用相应的语法形式。因此涉及到连词、关系代词、关系副词的选择时,中国学生就很容易混淆;在用英语表达时,也往往忽视英语中的连接词。如:

主语从句

(误)She was chosen made a tremendous stir in her village。.

(正)That she was chosen made a tremendous stir in her village .

表语从句

(误)This is that we want.

(正)This is what we want.

定语从句

(误)Everything which he said greatly interested us.

(正)Everything that he said greatly interested us.

当然,学生英语语法学习中的问题决不仅仅限于这些方面,其他的如文化背景、风俗习惯、知识面和修辞知识等等都影响和制约着学生英语语法能力的提高。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在今后的英语语法教学中应注意两个方面:一是要尽可能地加大学生的阅读量,在阅读过程中扩大词汇量、巩固语法知识、增强理解能力,不断获得语言感悟能力和吸收能力;同时还要加强英语语法实践的训练,以此来巩固所学的语法知识和提高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二是教师要仔细地批改学生的作业,找出问题与错误,认真讲评,帮助学生弄清其中的来龙去脉,作到标本兼治,使学生从所犯错误和出现的问题中取得经验教训,以便在日后的听说读写中少犯或不犯类似错误。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持之以恒,就一定能解决学生英语学习中出现的语法错误,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张道真.实用英语语法.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2] 翟象俊,余建中.21世纪大学实用英语.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第8篇:语文学习的重点范文

关键词:中学语文 作文教学 突破

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如何能够让作文教学找到突破,能够借助有效的教学模式切实提升作文教学的效率,这个问题很值得探究。本文将透过实例展开对于问题的分析,会探寻提升作文教学实效性的好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

一、对细节的把握

很多教师在作文教学时都过于宽泛,对于许多问题都只是泛泛而谈,没有很好的起到对于学生的引导与点拨。作文教学涉及的内容非常庞杂,不仅有很多好的写作技巧、写作经验需要学生们积攒,写作方法的把握也非常重要。很值得一提的便是在作文中对于细节的把握,这一点也是很少出现在课堂上的一个教学要点。从很多学生的习作中我们都能够感受到,大部分空洞乏味的作文的造成一方面是因为文章缺乏详实的论据,语言组织较差,另一方面如果我们加以留意会看到,其实对于细节的把握是很多学生作文时的软肋,大部分学生都不具备这种能力,很难将细节呈现的真实、具体而富有感染力。因此,教师应当有意识的在这一点上寻求突破,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引导学生们进一步关注于细节,并且培养学生对于细节的综合把控能力。这些对于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与写作技巧将会是很大的推动。

教师可以有意识的设置一些对于细节的描写的题目来锻炼学生的这方面能力,命题时也要注重技巧,最好是那些容易引起学生共鸣,同时能够很好的体现细节的题目。例如,某次课堂上我让学生们描写关于父爱最触动你的细节,一位学生这样写道:

夜深了,我打了个哈欠,伸了伸懒腰,却无意间瞥见了依着门框沉思的父亲,他看见我,忙掩饰道:"我冲了杯牛奶,趁热喝吧。"牛奶却早已不热了,原来他怕打扰我学习,已经在门外等了好久……

这段文字非常精彩,充分体现了对于细节的描摹与把控,文字不仅真实、具体,而且很能打动人,这才是细节应当彰显的力量。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这方面能力,当学生具备将细节写的生动感人的能力后,对于事件的描述自然会有更好的把控,这些都是学生综合写作水平提升的良好写照。

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作文教学中另一个需要突破的关键点在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这也是写作素养的一种良好体现。随着我们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大家对于生活中的许多细小的事情都在慢慢忽略或者不以为然,对于生活的观察能力也在逐渐流失,这些都会成为学生在自己习作时的障碍。教师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们养成良好的对于生活的观察习惯,并且要提升学生对于生活的感知能力。生活是作文素材最大也是最为直接的来源,学生们只有善于观察、勤于观察、乐于观察才能够积累更多有价值的写作素材与写作经验。

很多学生不仅不善于对生活展开观察,而且也不知道应当如何观察。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将这一点得以突破,可以借助相关文本的教学让学生们领会到一些实用的观察方法。以比较观察法为例,比较观察是用比较的方法观察人或事物。当写作时需要准确地体现人物与景物的突出点时,用比较观察法是一种很好的选择,它可以发现事物的不同点,易于把握人物与景物各自具有的显著特点。郁达夫在描写《故都的秋》时就很明显的采用了比较观察法,主题是赞美北方的秋天,却总是用南方的秋来比照对衬,南方的秋天"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南此更突出了北方的秋天"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运用比较观察最容易区分、突显事物的特征,并且能够很好的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教师要借助有代表性的写作素材来深化学生的观察能力,这对于提升大家的写作水平会很有帮助。

三、培养写日记的习惯

作文教学中另一个需要重点突破的要素则在于提升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让大家的语言组织与表达更为娴熟,这是写作能力的基础,也是作文教学的一个关键点。提升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方法有很多,培养学生写日记的习惯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写日记通常更为自南随意,学生们可以以任意形式、任意基调来记录一天的生活。这种写作方式不仅给学生们提供了极大的自由度,也能够很好的对于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展开锻炼。

日记是将学生生活和写作联系起来的最好的纽带,可以培养人的思维、陶冶人的情操、锻炼人的文笔,同时,也可以帮助人的记忆,积累生活的经验。长期坚持写日记可以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让学生们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使学生自觉不自觉地留心生活,喜欢上写作。当学生们开始坚持写日记时,就必须要留心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以及所想。日记中大可以评价"9?11"事件、伊拉克战争,小可以记述洗衣、做饭、养花、除草、钓鱼、踢球……不仅如此,文体也不受限制,记叙、议论、描写、抒情、说明,这些都可以灵活运用,这样就自然而然地将学生的生活与写作联系在一起了。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写日记的习惯不仅是对于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一种锻炼,也能够很好的增强大家对于生活的感知与体验。

第9篇:语文学习的重点范文

[关键词]:语文教学 手语 应用技巧

学校毕业后青涩而懵懂的我走上聋校语文教学的岗位,那时我对手语的领悟有着许多的迷茫和困惑。10多年来经过教学实践的历练令我对手语的理解有了些许浅显的认识。何谓手语?手语是以手指字母和手势代替语言进行交际的方式。而《中国手语》对“指语”和“手势语”的表述方式所作的界定为:指语,以右手五指不同方式的屈伸组合,并代表 26 个汉语拼音字母的固定指式为“手指字母”。运用手指字母只拼汉语字头表达词义的方式,称为“指语”。指语多用于表述较为抽象的词义。而手势语 则 通过手臂与身体个别部位或动作的合理配合,以生动形象的方式表达词义。

由于中国文学词汇量庞大,而聋人的手语语法与其依附的常规语法却无法完全相符。就让在聋校语文教学中我常常遭遇以下几点手势语运用的难点问题:

一、关于《中国手语》中没有的词语语文教学中应用技巧

手语在聋校教学中,是一项重要的充满了乐趣的知识。它是师生间言语交流手段之一,它更是师生间思想沟通直观、形象而便捷的桥梁。而聋校教师在讲台上面临的问题之一是如何用手势动作恰当地表达字义词意,让学生深刻理解汉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而《中国手语》首续两集仅有5672个手语单词许多词语并没有列入其中,这给我的教学增添了些许难度。

《中国手语》中没有的词语,教师在教学时候将如何应对?我认为:第一,教师不能只依靠个人的“发明”,应依靠教师集体,群策群力,研究解决。第二,师生努力,共同推敲。聋生的认知、感知能力超群,他们可以形象而直观地演绎手语,可以借鉴运用到语文教学中。第三,运用“书空”的方法。比如“几、乙、丁、”等等汉字我们完全采用“书空”的方式来表达令其简单而明了。第四,加强手势语与手指语的结合。特别是展示成语的手势语时,可以尽量地采用这个方法来服务于教学。

教学实践中,对于手语书上查不到的词语往往习惯于用拼音字头代替。这样的方式很容易让学生思维混淆,容易打出完全一样的词语,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应强调拼音指语和手势语结合表达词义会贴切很多。毕竟,文法手语是聋人在学习主流语言。而受汉语语法结构的影响能准确表达的的汉语手势最容易在汉语教学过程中形成。

在教学《到海边去》一课中,在讲“依依不舍”一词时,手语书上没有该词。由于该词便于直观演示,我在课堂上请一位学生上台配合。我先给她讲解词语含义然后请她与我分角色演示“难分难舍”之情节,该生是一位很聪慧的孩子,她做了一个把头靠在我身上的动作。那一刻,我深受启发:用左右手相互依靠打出“依依”一词随之讲解 “不舍”一词,右手摆动成“不”,再打“离开”一词手势语。于是,“依依不舍”一词在我们的共同创意下应运而生了。

身体的形象动作对聋生而言是最直观、最确切的表意手段。同样,与实际形状相似的手势表达词义,也会起到直观、简明的效果。教材中所创编了的这类“形似手势”,便可将我们的语文教学变得浅显易懂,孩子也乐于接受,教师教学自然得心应手。

二、对于一词多义词语教学手语如何应用的问题

中国的常用字有几千个,研究手势构词,是手势语发展的核心问题。准确而恰当的手势语构词对提高手势语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生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手势语做作为聋生学习汉语的一种主要表达形式,如果不能准确表达汉语的字义词意,不能在聋校教学工作中发挥作用,那么这种手势语就失去其存在的意义。那么,我们该怎样应变一词多义词语来进行语文教学呢?

在聋校语文教学中,手势构词类型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等几大类。手势语的构词类似“六书”造字方法,同时还存在一种手指仿字类。

课堂上我在讲“苹果”一词时,我将手势语运用指事类方法形象地结合苹果这一实物让聋生理解“苹果”一词。学生很容易地“苹果”的汉字和手语结合在一起。但我发现问题出来了,当我在讲“如果”一词时学生还是打成苹果的“果”字, “如果”的“果” 正确手语应打成拼音指语。相同的困惑依然出现在“放学”和“放下”的“放”字上。这样的困惑在我们的教学中经常发生。如何解决呢?在讲解“花开了”这词时,我采用象形类方法将右手缓缓张开,如同花蕾绽放的样子。学生一目了然理解了该词。但若死板地书空成“开”字,学生则是一头雾水难以理解结果演变成事倍功半的局面。让学生理解“开水”的“开”教学该词的讲解采用“花开”所列的方式收效很好。当然,我们也不能一概而论手语有时也需“书空”的紧密配合。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逐字将短句或词语表达出来,选准手势语的构词类别,利用手势语手指语和“书空”相结合方式讲解词义学生的理解和听写才会准确无误。

三、关于语文教学中自然手语与中国手语的应用问题

自然手语就是一种未受过健听人群语言干预和影响并多数为聋人自己创造,以单个手势为主的手语表达方式。其特点是:词汇量教少,表达方式单一且以形象比划为主。《庄稼的好朋友》一课中在讲 解“螳螂”一词时中国手语书没有该词。我的做法 是:首先将螳螂的图片供给学生传看,然后询问学生:“你们会用怎样来表达这只昆虫的手势语?”。孩子们不假思索地各自比划出“花色不一”的手势语,气氛很是活跃。其中张浩同学将两只手弯曲,模仿螳螂两只前爪的摸样最为形象。我提出问题:张浩同学表述的这个“螳螂”你们能看懂吗?能理解吗?觉得恰当吗?是否还有更好的要表达“螳螂”一词的手势语?结果,全班同学一致表示赞同。这堂语文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那么,自然手语和中国手语在语文教学中应怎样灵活运用便与学生理解,从而促进教学呢?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自然手语永远能为我们聋校师生所使用。因为它具有极强的形象性和指事性,易于理解应灵活地予以借鉴。在语文教学中,当运用中国手语难以解决问题时可根据自然手语的特点适当灵活地加以借用。如某些难以用手势语或文字讲解清楚的词语时,可用自然手语进行表达就一目了然。

其次,中国手语应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语言。因为它是依附与汉语的手势语,其词汇不仅与汉语词汇形成一一对应的关系且遵循汉语语法规则。同时还应重视聋生语言能力的培养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