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辩论基本常识范文

辩论基本常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辩论基本常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辩论基本常识

第1篇:辩论基本常识范文

论文摘要:语文,作为中职学校基础文化课程之一,是学生必须学习的一门重要学科,也是一门工具学科。文化学习是人生最基础的认知阶段,是形成学习基本能力的必要过程。学生语文素质的高低。不仅影响着其它学科的学习,而且会对他们今后的工作与生活产生重要的影响。中职语文的教学,着眼于学生健康成长,和企业实际的需要,中职语文教学的目标要最终落实在学生实用能力的培养上。结合近些年来笔者的教学实践,认为学生实用能力的培养要落实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学生上了中职学校后,由于年龄和生理方面的原因,不再像初中和小学那样在课堂上踊跃发言,而是遇事、看问题,要多看看、多想想再说,担心说错了会被其他同学笑话,指出了他人的错误见解,又怕伤了同学之间的感情。一句话,就是不愿多说话。教学中,可联系学生实际,开展一些口语交际能力的活动,例如,能用流利、准确的普通话即席发言,课前三分钟演讲,对课文作复述和转述,与人得体的交谈、答问.乃至进行自我介绍和辩论等。励学生利用各种机会多说话,尤其是当众说话,说话交流时提醒学生不随便、不马虎,注惫特定的情境,能有意识地围绕主题,从语言生动形象、机智风趣等方面去练习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对于那些羞于启齿、言语木呐、辞不达意的学生,可试着先让他读课文,回答一些较简单的问题。如果今天说不了,明天再说;明天说不了,后天再说……持之以恒,一抓到底,直到学生能说、会说、说得清楚。在说的过程中,只要有一点可取之处就予以肯定.使学生尝到“说”伪甜头。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这些能力都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较之书面表达能力使用频率更高、用处更多、社会适应性更强的基本的口语交际能力,这些能力的提高,对今后的工作、生活乃至自己的一生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这不仅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而且还锻炼和提高了学生敢于说话、善于说话的能力。

中职学生正值育春期,具有极强的好奇心,容易被一时的新异现象和新颖对象所吸引,从而对它们发生兴趣,加之现今的中职学生大多较为实际,他们更相信事实,对前途、职业都较为敏感,他们中的多数人早就考虑今后的就业问题了。他们迫切需要了解用人单位如何招聘人才,也迫切需要了解用人单位是如何进行招聘的。所有这些,既对他们是陌生的,又使他们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促使他们从实地体验中寻找答案。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教学中可结合中职语文教材听说训练中的招聘和应聘、自我介绍、演讲、辩论等内容,让学生搜集素材,编成小品,进行实地表演,分别扮演招聘人员和应聘人员,体味应聘人员是如何进行自我介绍和竞职演讲的,在交际时如何注意自己的表情和语气,如何在招聘人员面前恰当地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和见解,从而实现打动招聘人员的目的,促使学生由不敢说、不想说变为敢说、想说、会说。

同时,我结合我校每年一度的“5+1'活动内容,引导学生积极准备校园情景剧的编排,以及演讲、辩论等。这样,学生学有所乐,口有所练,极大地提高了学生进行口语交际的兴趣,为自己今后的求职创造更加有力的条件。

二、培养学生的应用文写作能力

利用课堂教学,讲解应用文写作的基本常识,加强写作训练。结合学生学习生活实际,引导他们进行请瑕条、借条、领条的写作。联系企业实际要求,组织学生进行市场调查、工作计划总结、广告宜传的写作训练。结合我校每年一度的“5十1”活动内容,设置应用文写作大赛项目,切实培养学生的应用文写作能力。

三、提离学生的文化素养

第2篇:辩论基本常识范文

关键词:律师实务;课堂教学改革;实务;创新

法学属于实践性非常强的一门学科,其中的《律师事务》课程更是侧重于将来作为一名法律工作者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然而传统的讲授方式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的听,很少有自己实际技能的提升式参与与提高。因此,为了适应新时期法学教育所面对的各种挑战,配合河南城建学院进行的课堂教学改革,我们以《律师实务》课程为突破口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尝试,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也发现了存在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确定课堂教学改革的基本原则

课堂教学改革应该结合课程的特点有区别的进行,不能简单地为了改而改。因此在进行法学学科的课堂教学改革时,我们确定了切实可行的指导原则,在总的方向上引导不同学科的任课老师有的放矢地进行改革。

1.强化教师的组织与指导,淡化教师的单纯讲解。尽量避免传统教学中教师一味的讲而学生被动地听,提倡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老师是授课过程的组织者和指导者,仅仅对于教材中的难点部分进行深度的讲解,其他能通过学生自学或者讨论解决的内容,原则上不需要教师进行重复性的简单讲解。

2.突出学生的实际参与与技能操演,减少被动的听讲。强调授课老师的组织与指导,必然要加强学生的参与。另外,在学生参与的层面上,重点强调实际技能的培养,一方面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以重点培养学生对理论知识实践化。

3.突出具体案例的处理,淡化单纯理论的识记。强调授课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尽量将理论融入到具体案例中,通过案例导出理论,通过案例阐释理论,在达到理论教学要求的同时,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

4.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实践为重点。既要明确理论本身的重要性,又要明确理论最终是要用来指导实践的,离开了实践的理论就是没有价值的空谈,因此强调课堂教学改革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同时又要以实践为重点。

二、具体的改革方案

(一)正确认识教材,合理安排教授的方式与比例。

在对待高校文科专业教材的态度上,我校法学教研室一直引导学生,不能把同意征订的教材作为既定的范本经典,而只是众多教材中综合评价较高的一种,在性质上也仍然只是学生的参考资料。因此,在鼓励学生拥有超出一本以上教材的基础上,要求教师熟练把握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分类:1、自我阅读部分,由学生在课外自己完成,约占教材的50%;2、教师重点讲解部分,由授课教师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讲解,约占教材的10%;3、学生代表授课部分,约占教材的20%,通过事先分工,由学生自己搜集资料,上台讲授,其他学生做点评;4、实践技能突出的部分,由邀请的校外知名律师、法官、检察官讲授,约占教材的20%。

(二)对学生进行分组,有序训练。

一般根据上课的学生进行分组,原则上班级不宜过大,根据实际情况分为不超过8个小组,每组不超过6人,并且注意男女生比例协调。在教学过程中,多数课堂任务的完成是以小组为单位完成的,比如对具体案件的讨论结果要求每个小组拿出一个结论(当然,小组内部不能形成统一意见的时候,少数意见仍要列入);对相关问题的辩论首先是在小组内部展开,在第二轮的辩论时就是以小组为单位在组与组之间展开;角色的分类以小组为单位,一个小组在每个案件中只承担一个角色,具体的人员有小组内部通过训练决定人选。

(三)精选典型的案例,合理利用课内与课外时间。

《律师实务》课程学时本身不多,一个学期一共不足四十个课时,除去假期等实际授课只有三十个左右因此必须有效利用课堂时间,协调好课内与课外时间的合理利用。这就要求首先,必须精选合适的案例。我们的做法是,教学案例不宜多,要精,有质量,结合教材的内容体系,精选相对复杂的民事案件、行政案件、刑事案件各一个,通过实际案例的处理锻炼学生的法律实践技能。其次,在课堂上对案例进行剖析的基础上,明确大量的、需要学生课外查找准备的与案例相关的证据材料、法律文书等,将课外时间作为课内时间的有效补充。

(四)相对淡化理论的讲授,以锻炼专业技能为主

《律师实务》课程本身就在于为法学专业学生毕业后从事律师实务工作打基础的,因此在课程的授课时,没有必要,也不能仍以讲解理论知识为主,况且,该课程基本都在大四第七学期开设,学生的专业知识基本已经形成,因此,课程的设置也应重在专业技能的训练。我们在具体在案件,有意识地需要锻炼的专业技能包括:回见当事人的基本技能、调查取证的基本技能、案件策略的拟定技能、法庭抗辩技能等。

(五)创新教学方法

除了教师授课、学生讲课、邀请校外知名律师、法官授课外,我们还有意识地进行课前三分钟学生即兴演讲,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在案件的处理过程中,还采用角色扮演教学法、反馈评价教学法、头脑风暴教学法、督导式教学法、合作式教学法等。

三、考核方式

考核不是仅仅给学生一个分数,还要发挥他的有效地督促效用。合理地利用考核方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参与度。《律师实务》课程属于考查课,不进行具体的试卷式考核,具体的考核方式如下:1、注重平时上课的出勤情况,平时的到课情况占20%;2、课堂参与的态度与积极性,占20%;3、分组演练的效果,完成任务的效果,以组为主要单位评判,小组内适当区分,占30%;4、期末模拟审判的材料组织、模拟效果、最后总结报告的质量,占30%。

第3篇:辩论基本常识范文

【关键词】学校心理社团; 存在问题; 改进措施

学生心理社团是由对心理学有共同志趣、爱好的学生自愿组成的学生群体,以宣传和普及心理学知识为主要内容,以自助、他助、助人为宗旨,以活动为载体,引导学生认识自我 提高自我,并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和人格完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高中生有较强的自主性,希望成为自主、自强、自立的人;高中生有发展的独特性,希望成为爱好多、兴趣广、有特长的人;高中生有潜在的创造性,希望成为有创新精神的人。心理社团迎合了高中生的成长发展的需求,利用所学知识做好周围同学心理问题的初级发现和辅导工作,将快乐传递给更多的人,心理社团是高中生实现心理互助、自我成长的有效方式。但是现实的高中生心理社团建设却不如人意。

1 高中生心理社团建设存在的问题

1.1 心理社团流于形式。目前,很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存在形式主义倾向,将心理社团仅仅作为学校在迎接检查和对外宣传中的一项工作内容。学校没有充分认识到学生社团建设的重要性,对社团建设放任自流,没有必要的指导和约束。 由于高中阶段的升学压力等原因,学生社团活动时间难以保证,活动形式也较为单一,因此心理社团有名无实。

1.2 心理社团体系不健全。很多普通高中心理社团在创建之初主旨并不清晰,缺乏对社团建立、运行的整体思考,因此社团创建、成员招募的程序并不严谨,各部门分工、职责不明确,导致在以后的社团活动中遇到困难和矛盾难以解决,社团无法良好运行和发挥作用。

1.3 心理社团缺乏活动经费和时间保障。由于课余时间有限,学生心理社团活动可利用的时间较少,部分老师缺乏对社团活动的正确认识,担心学生贪玩影响学习,所以不允许学生参加社团活动。此外学校对社团活动没有相应的经费支持,活动场地、环境布置也很难满足社团活动的要求。

1.4 心理社团成员缺乏自主性。很多社团虽然是学生自主管理,但是社团成员的组成、任免、活动内容实际上都是由老师决定的,学生缺乏对社团建设的思考,自主性受到限制,使得心理社团并没有实现学生自主管理,自我教育的意义。

1.5 心理社团影响范围有限。社团成员因为共同的兴趣组织在一起,因此活动的内容大多局限在社团成员中,针对全校同学开展的社团活动大多为讲座、知识宣传为主,形式较为单一。加之很多心理社团在招募成员时只注重了个人品德和兴趣,缺少了对成员责任意识的考虑,很多社团成员在班级影响力不够,因此,心理社团并没有真正发挥维护心理健康,实现朋辈教育的作用。

2 以我校学生心理社团的实践,谈谈上述问题的应对措施

为避免心理社团开展的种种弊端,我校在成立心理社团之初,便对社团创建和发展进行了自上而下的讨论和思考。

江苏省泰州市民兴实验中学心理社团于2010成立,是在校团委领导下、由校心理辅导老师直接指导、学生自主管理的学生团体。校团委在团费中设定专项资金用于社团建设,并把学生社团活动作为学校第二课程的内容之一,将活动时间排进课表,保证了社团活动切实、有效地开展。社团成员均由品学兼优、乐于交往,有志心理素质提高的高一学生组成,主要从事心理知识的学习和宣传,开展与心理健康教育有关的活动,维护和促进同学们心理健康。社团采取社长负责制,设社长、副社长各一名,下设组织部、宣传部、编辑部三个部门,每个部门由部长负责,各司其职又相互协作,并通过《泰州市民兴实验中学心理社团章程》明确了社团的组织形式、入会条件、社团制度等内容。重点开展了以下工作:

2.1 编辑社刊《心·视·界》 ,为学生心灵交流提供平台。为了普及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常识,预防心理问题的产生,掌握一些心理自我调节、纠正的方法。社团编辑部定期出版心理报刊《心·视·界》,为同学们提供一个让大家学习心理知识、交流心情故事、一起快乐地学习和成长的平台。根据各年级 各班级的学生的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收集学生学习生活中出现的较集中和普遍的问题,并征集相应的心理感悟文章。期刊设有几个固定的板块,例如社团近期活动介绍“我们的社团”,还有老师来解答心理困扰的“心语信箱”板块,刊登学生征文的“文采飞扬”板块。同时,每一期围绕一个主题设计内容,例如开学初对高一新生开设的“适应新环境”专栏;针对高三学生开展的临考心态与应试策略的“高考进行时”栏目;围绕青春期性心理问题开展的“驿动的青春” 栏目;还有 “心理小测试”、“笑笑吧”和介绍心理图书电影的“精神脊梁”等栏目,成为校园中广大学生炙手可热的读物。学生们在设计和编辑社刊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自己的特长,同时也丰富了心理知识。

2.2 校园广播专栏“心理加油站”,是陪伴学生心灵成长的驿站。每周三的“心理加油站”校园广播我们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学生中存在的普遍问题,设计不同主题的内容。例如:“心灵美文”:阅读促进学生心灵成长的美文配以舒缓柔和的音乐,给全校师生心灵的启迪和人生的感悟;“来信解答”:学生把自己的心理困惑以信件形式放在心语信箱,经技术处理后由主播读出,先由周围的同学帮助解答,最后由心理老师进行针对性、指导性的解答,帮助学生解决成长中的困扰;“成长故事”:通过讲述中学生自己的心理成长历程,或者成功人士的心路历程,启发学生心灵成长。“心海”向学生介绍一些基本心理保健知识,如心理减压、考试应对、人际关系等,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常识,预防心理问题的产生。

2.3 团体心理辅导,拓展学生自助互助助人的能力。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是协会的常规活动项目,在活动内容上,涉及到环境适应、自我认识、人际交往、情绪调节、潜能开发等,活动以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小品表演、演讲辩论等互动形式展开,在团体辅导中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通过分享、体验、感悟,让学生在帮助他人的同时得到启示。积极主动地关心自己的心理健康发展,实现自我成长。

2.4 “心理健康月“系列活动,营造良好心育氛围的契机。每两年的 5月份,心理社团会在全校范围内开“心理健康月”系列活动 通过举办心理健康知识竞赛、主题辩论比赛、心理讲座等形式,帮助学生关注心理健康,获取心理知识,掌握心理方法,让心理健康教育真正深入到广大学生心中。

2.5 心理剧表演,角色扮演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感悟。校园心理剧作为一种直观的心理活动形式,让学生通过直接观察、亲身体验、角色置换的形式去思考心理和行为模式,学会换位思考,获得心理感悟。我们将在今年11月份开展心理剧表演,并由心理社团的各班心理委员牵头,以班级为单位展开评比,力求把校园心理剧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常规形式保持下午,提高学生发现心理问题,探索交往模式,解决心理困惑的心理品质。

3 高中生心理社团发展的展望与思考

我校学生心理社团发展至今已经成为学校开展素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崭新渠道,为培养高中生的自主能力、实践精神和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为进一步促进我校心理社团健康、繁荣发展,我们还需要做以下一些工作。

3.1 建设学生心理社团的专属网站,扩大社团覆盖范围,开辟相应专栏介绍心理社团的近期活动,让全校广大师生乃至校外关注心理健康的人士也能及时掌握社团的动态,参与到社团活动中来。另外,也可以在网站上设置心灵问答的论坛或BBS,学生可以把遇到的困惑与问题以不记名的方式呈现在网上,社团成员给予相应的建议或解答。

3.2 发挥班级心理委员的“侦查员”、“排雷兵”作用。班级心理委员这是目前在大学中比较普遍的朋辈互助模式,因为同龄人往往有较为接近的价值观念、人生经验及生活方式,心理委员可以由学生心理社团的骨干兼任或通过心理社团招募,并定期进行专门培训,他们平时在与同学交往中可以主动运用所学的心理知识和技能帮助同学排解困惑,并可以将解决不了的问题及时向心理老师反映,便于及时发现同学中普遍的和个别的心理问题,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好帮手。

总之,学生心理社团是中学阶段值得重视和大力倡导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载体、新模式,丰富了学生团队活动的形式,符合中学生的心理特点,能够调动中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获得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学校应当不断发展和探寻心理社团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新的结合点和增长点,使学生心理社团活动更有效地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 陈传勤,加强社团建设,培育健康心理[J].陕西教育,2007,11

[2] 钟志农,心理辅导活动课操作实务[M],宁波:宁波出版社, 2007.9

第4篇:辩论基本常识范文

[关键词] 中职学校 语文教学 创业教育

随着社会职业变迁的加速和职业岗位稳定性的下降,寻求以自主创业来代替传统的就业分配,是在当前社会就业矛盾和个人生存发展矛盾背景下产生的新思路。但是我们不得不正视这样一个事实:我国职业学校创业教育严重缺失,学生普遍缺乏独立生存能力,缺少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因此,个人认为教育工作者,尤其是语文教师,要通过教育这个手段加强创业教育,培养开创性的人才,使他们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个人生活质量的改善。

一、 中职学校开展创业教育的实践意义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89年底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首次提出创业教育这一理念。会议报告中要求把创业能力提高到与学术性和职业教育同等的地位。上世纪末,日本从小学开始进行“创业教育”,美国也鼓励“毕业生是要自己创办事业”。

在我国,2002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指出:“职业学校要加强职业指导工作,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开展创业教育,鼓励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小城镇、农村就业或自主创业。”开展创业教育是我国科教兴国的需要,是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缓解当前社会严峻的就业压力的需要。

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完善,在中等职业学校开展创业基本素质的实验和研究,造就具有创业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开创型人才,无疑是职业教育适应市场需求的最佳切入点,同时也是是提高职高毕业生竞争能力和就业率的重要举措。因此,实施创业教育是当前中等职业学校教育中一个重要环节,必须贯穿整个中职教育阶段的始终。

二、 语文教学在创业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对中职学生进行创业教育,是所有中职教师的义务和责任,也是任何一门课程不能回避的问题。语文作为一门实用性和工具性很强的课程,而且是对人生和人性都积极关注的人文课程,完全可以在中职生创业教育方面发挥自己特有的作用。语文课是职业学校的学生学习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扎实的语文素养也是中职学生基本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学生“创业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帮助学生形成创业的基本素质,是赋予中职学校语文课教学工作的新的历史任务。

创业教育与传统的就业教育相比,它不是直接帮助学生去寻找工作岗位,而是重在教给学生创造工作岗位的方法。培养中职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完善学生知识结构,激发学生创业兴趣,提高和增强学生的创业基本素质和创业能力,为有志于创业的学生毕业后进行创业提供帮助,是中职语文教学应有之义。

三、 语文教学中创业教育的开展

1、 创建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创业教育的核心内容。面对中职学生参差不齐的学习基础,要注重营造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保护学生自尊心,培养学生自信心。对学生来说,相关的创业知识、技能必不可少,但更重要的是强烈的自信心和创新意识及进取精神。

在课堂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潜能和智慧,发挥学习的创造性。相应地,教师应改变自我为中心的传统方式,在教学中积极肯定学生中出现的新观点、新思想,只要不出现本质性的错误均可以给予积极的评价。还可以给学生以充分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还可以激发学生创新意识、进取精神,有助于综合素质的提升。

2、 利用课文进行人文熏陶,培养学生创业精神

创业精神是创业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而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完全可以发挥语文学科的特点,结合教材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创业精神教育,帮助他们塑造人格、确立创业意识和正当的创业观,为开创事业做好知识上和心理上的准备。

语文是铸造学生灵魂的有力武器。我们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经过精心选择的,这些优秀的文章不仅蕴涵着高尚的人文精神,而且具有很强的形象性和艺术魅力,如《屈原列传》、《邓稼先》、《雷雨》、《哈姆雷特》等等。我们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赏析这些优秀的作品,引发学生共鸣,激励学生用人文精神塑造自己的人格,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

我们还可以直接利用教材,对学生进行创业精神的教育。如可以通过《悼念玛丽・居里》让学生感受到居里夫人极端困难情况下工作的热忱和顽强,而不畏艰难,不怕挫折,正是创业教育的重要方面;可以通过《敬业与乐业》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在新西伯利亚科学城会见科技界人士时的讲话》又让我们感受到了创新精神的的重要性;而《项链》又可以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

3、 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创业能力

中职学校的创业教育不同于普通中小学教育,它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开放性和实践性。固守狭窄的校园天地对学生进行封闭教育,很难收到理想的效果。教师在实施创业意识教育的过程中,要积极组织学生面向社会,让学生在广阔的社会大舞台上接受教育、提高认识,以便于他们毕业后步入社会能很快适应环境,融入社会。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就是一种培养学生创业能力的很好的途径。

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方法与途径:

(1)口头表达类活动

创业离不开口头交际。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仅靠阅读教学中的“纸上谈兵”不行,单靠课本上提供的“交际练习”不够,必须为学生寻找乐于交际的广阔平台,拓展口语交际训练的空间,充实口语交际训练的内容,不断地提升人文素养和创业能力。

“演讲”。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课外搜集反映创业者创业历程的故事,然后要求学生提炼故事情节,在课堂上说说创业者的创业思想、创业策略、遇到困难时的态度、对抗挫折的勇气等等。这是一项综合性极强的活动,它不但加深了学生的口头表达的能力,而且更受到了一次创业精神的教育。

“辩论会”。辩论会的目的是训练学生的思维,锤炼学生的快速表达能力。中国人讲究谨言慎行,这一点在学生的身上也有所表现,但这对于学生今后创业是极其不利的。为了让学生敢于开口说话,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我们可以开展各种话题的“辩论会”。“辩论会”之前先让同学们自己确定话题,然后定出正方反方,两方各自搜集材料。最后正式开展唇枪舌剑的辩论会。

我们还可以开展诸如“朗诵比赛”、“ 举荐”等等侧重口头表达的活动,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语交际的能力。

(2)信息采集类活动

人类已经跨入信息时代,要求创业者有突出的信息收集能力、分析能力。我们在平时的语文教学实践活动中也可以开展这方面的训练。

首先,利用图书馆、网络等渠道获取信息,研究作品写作背景,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在信息社会时代,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有很多,有时他们了解的信息比老师的还要多。我们看到,在一些语文课上,老师在介绍文章时代背景等有关资料时,有的学生漠不关心,因为他早就知道,或者不想知道。当我们让学生想办法解决一些靠课文不能解决的疑问时,他们很有兴趣,一定想办法解决。

其次,广泛阅读有益的图书。广泛阅读可以使学生从中认识历史和人生,提高观察判断理解的能力。教师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我曾经组织过每周一节的阅读课,让学生到学校的阅览室阅读图书,让学生去涉猎对他们的学习、生活、乃至今后创业有益的图书,以开阔视野,积累知识,提高素养。

(3)社会实践类活动

我们可以结合本地实际,正确引导学生积极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创业所需的探究精神,如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调查研究。我校所在地盛泽是中国著名的“绸都”,历来就有“日出万匹,衣被天下”的美誉。进入21世纪,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经济迅速发展。这些情况,难道不值得我们学生去探究?那么我们完全可以组织学生到市场、工厂去参观访问,了解盛泽的经济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写调查报告,让学生对社会有切身的感受。

(4)模拟场景类活动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应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从劳动就业的实际需要出发,创设与职业活动相关的模拟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语文实践活动”这是中职新课标明确的课程理念。我们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要多创设模拟情境,为学生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做好准备。

如营销专业,我们可以创设这样一个情境:某地要开一个新产品的展销会,我们把学生分组模拟推销,10人一组,其中一人为推销员,一人为顾客,其余8人为观察员。推销员要向顾客介绍产品的材料、功能、价格,并向其推销,顾客则向推销员询问有关产品的各种问题,观察员则观察二人的语言是否规范、得体、有效,指出问题,二人结束后换人担任推销员、顾客,以此类推。

总之,中等职业教育的创业教育,是通过教育,促进学生的创业的基本常识、基本能力、一些必备的创业意识等,为学生未来走上社会,在主动或者被动创业的过程中具备较好的基础。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完全可以将创业教育融入语文课堂,使语文教学在创业教育的大潮中充分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田宝国.职业学校开展创业教育的方式与内容[J].中国培训, 2000.3

[2]姜树卿,曲阜文.关于中等职业学校职业指导教育的研究[J].教育探索,2002(11)

第5篇:辩论基本常识范文

第1操作环节:制定一个实战型的培训计划

物业管理的员工培训是要结合招聘计划来进行,通常是分三步到位,即高级管理员、高级技术员、技术骨干和普通员工。

高级管理员包括正副总经理、行政秘书(或经理助理)、工程部经理、电脑工程师、机电工程师、财务主管。这批人通常应于交付使用前六个月到位。他们的前期工作是负责组建管理公司,参与设备安装及试运行,制定管理计划和对下属员工进行招聘和培训。

技术骨干包括部门经理、水电技术员、电脑操作员、业务员和出纳,应该于交付使用前两个月到位,他们的前期任务是熟悉公司运作程序和部门分工,熟悉设备操作。

普通员工包括保安员、清洁工、园丁,应该于交付使用前三周到位,他们的前期任务是熟悉物业情况,熟悉本职工作和实战演习。

要点a:高级管理员培训内容看范文版权所有

物业管理理念

管理公司组织架构和运作程序

物业及设备情况

住户情况介绍

物业移交程序

物业管理政策法规及相关法律常识

公共契约、住户守则、管理规则及员工守则等文本解释

应变组织、指挥能力

消防、急救常识及器具使用

管理及公关常识

要点b:技术骨干培训内容

责任感,荣誉感培养

管理公司组织架构和运作程序

物业及设备情况看范文版权所有

住户情况介绍

物业移交程序

物业管理政策法规及相关法律常识

公共契约、住户守则、管理规则及员工守则等文本解释

应变组织、指挥能力

公关知识及技巧

消防、急救常识及器具使用

设备操作及维护知识

维修具使用及保养

住户投诉处理能力

要点c:普通员工培训内容

责任感荣誉感培养

管理公司组织架构和运作程序

物业及设备情况

住户情况介绍

物业移交程序

物业管理政策法规及相关法律常识

管理规则及员工守贝

消防急救常识及器具使用

设备操作及维护知识

为使物业管理工作能够一开始就正常运作并且尽旱趋于成熟在对员工进行了全面的专业培训后,还应该在专家的指导下进行多次实战演习,以便及时纠正错误。

第2操作环节:物业管理培训的筹备工作

要点a:培训目的:

迅速认识物业管理建立起正确的管理意服务意识直接运用所学开展实际工作。

要点b:培训对象:

物业管理公司主管以上人员及直接与顾客按触的一线管理服务人员

要点c:培训方式:

集中授课、角色扮演实际操作交流研讨跟班实习收看幻灯录像及现场参观等方式。

第3操作环节:培训的具体内容

具体内容a:入伙前相关课程、

第1课:物业管理概述

物业管理起源于中国古代的皇宫管理,我们的祖先早早就认识到牧业管理的重要性。然而,当今世界性的物业管理会议每二年召开一次,我国却从未参加过。纵观物业管理发展趋势,住宅管理和商业大厦管理将成为物业管理的两大流派,中国必将成为住宅管理高手,能否成为商业大厦管理行家呢?

物业管理除了管理物业外还能做什么?物业管理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创新、进取,总是和别人不一样,又总是走在别人前面。

第2课:房屋建筑及管理基础常识

您会辩论建筑物中的承重与非承重部分吗?您会计算房屋面积吗?您会看建筑图纸吗?您了解多少房地产各级市场基本常识?您知道房屋70年到期后归谁所有吗?如果住户向您问起这些问题,回答不出来可就失职了。

第3课:不同类型物业的不同管理手法

住宅管理要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工业厂房管理要把安全放在首位;写字楼管理要抓住它的生命线即机电设备管理;商场管理范围最大,专业程度最高。但是,掌握了管理的基本功,什么样的物业管理都难不倒您。

第4课:物业管理法规

有人说,中国的物业管理大难搞,因为法规不健全,果真如此吗?如果5年以后才健全怎么办?工作不做了吗?不然,怎样熟知现有洁规并利用有关法规,物业管理人义不容辞。香港采取的是有紧有松的“大笼子”策略,让我们剖析一下。

第5课:物业管理机构的设置

多数物业管理公司都设有保安部、工程部、财务部、经营部等,我们不这样设,为什么?

一个总经理,一、二个副总经理,这样设置合适吗?

一个人必须同时干三件事,否则不称职!怎么于?

第6课:房屋的接管验收及其注意事项

认真仔细验收,是为了方便今后的维护工作,验收不认真,麻烦事在后面等着您。

怎样把好验收关?验收查出不合格怎么交涉以保护物业公司利益?机电设备安装调试要全程跟踪、记录、建立机器档案,如同医生治人建病历一样。调试中曾出现过的问题,可令您在接管后的维护工作胸有成竹,“药”到“病”除。

具体内容b:入伙初期相关课程

第1课:入伙程序及相关事务

办理入伙手续,是接触住户的第一课,上好这一课,可以为今后的双方关系打下良好基础,该说什么话,该做哪些事,想得越全面越周到,今后工作越顺利。

第2课:顾客投诉心态分析及处理技巧

求发泄、求尊重、求补偿,是顾客投诉的三种心态,听其言、观其色,针对不同的心态灵活处理,这里面有策略。

一个不在意,电视报纸曝你光,联名上诉让你慌。那么如何处理投诉呢?这里面有技巧。

第3课:装修管理

装修管理不善,可引来住户投诉,造成危险隐患,发生治安案件等。管理手法不当,双方矛盾形成,还可能影响到住户的关系。矛盾激化,你在明处,他在暗处,令你十分被动,怎么办?建立装修巡查制度,让我们用案例告诉你有效的管理手段。

第4课:房屋机电设备管理技巧

制度化,是机电设备管理的有效方法,周一做什么,周二做什么,定好制度,照办就行了,管理人员怎么流动,制度始终不变。

有人说:机器不过是一堆通上电就会动作的钢铁。我们说:机器也是有感知的,你好好照顾它,它就为你认真工作,你不善对它,那它就会对你不客气!

第5课:绿化养护与管理

招个绿化工程师就可以保证树常青、草常绿吗?不一定,绿化管理并不那么简单,但也不很复杂,这里面有档次、有文化。

玉兰路上玉兰花香,玫瑰路上玫瑰斗艳,由路认花、由花寻路,这不是档次、这不是文化吗?

第6课:紧急突发及特殊事件的处理和防范

火警、匪警等,大家都知道怎么处理。电梯困人、老人犯病、煤气泄漏、住户钥匙忘在屋内进不去、夫妻吵架、丈夫外遇、拾获财物、恐吓电话、派出所检查、孩子深夜未归、接待参观检查、天气突变气候恶劣、停电停水、停煤气、家用电器突然故障、碰伤摔坏、街道办居委会上门公于,政府职能上级主管单位拉赞助乱摊派,特殊车辆及人员不服从管理等等,什么事都可能面对,别怕,我们让你在听故事中学习处理技巧。

具体内容c:进入正常阶段的日常管理相关课程

第1课:有效培训与考核

人员培训是企业内部管理的重要一课,一般的培训,老师讲了100,学生听进去的80,理解消化了60,记住的40,而能够运用的只有20,真正起到作用的,可能还不到10,这样的效果如何改变呢?

考核很难,因为考核标准不易制定,制定出一个好的标准,考核的工作就完成了一半。另一个原因是因为人情观念作怪。

我们追求的考核,是完全客观化的,一个固定标准套在谁身上,就可以考核谁,任何一位考官拿到这个标准都可以实施考核,同时无法掺人个人主观影响。这个标准,就像当年苏联“老大哥”逼我们还债一样苛刻,我们抵债的革果,他们用一个圈来套,大了不行,小了不要!

第2课:物业管理中的财务管理

讲理论,老师累,学主烦。给你一张资产负债表,从头到尾就讲这张表,原来看懂它挺容易,从此,你再不用怕面对阿拉伯数字了!

第3课:业委会的作用及其组建

业委会向往户倡议重新选择物业管理公司说明了什么问题?不容置疑,说明了管理公司失误。怎样让业委会为我所用?怎样处理和摆准双方关系和位置?我们的经验一定对你有用。

第4课:海外物业管理简介

海外物业管理公司做什么?我们在做什么?帮你比较一下,分析各自特点取长补短。

不用亲身出去,看看照片,若有心,你自己也能得到启发。

听听教员在香港三年物业管理工作的经历,现身说法最生动。

第5课:1s09002导入

1s09002简称“埃嗦九千”,有人戏称之为“噜嗦九千”,分析一下,为什么让你感到噜嗦?质量是永恒的竞争法宝,但日本人说,未来竞争取胜的不再是质量,而是……,你怎么看?搞9002,是为了图名,还是确有大用?

第6课:初级电脑

第6篇:辩论基本常识范文

【关键词】推进;思想政治;教学;改革

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要做到“三个回归”──回归育人、回归规律、回归思想政治课的本质。正确推进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必须从规律和本质的高度思考问题,防止形式主义;多一些辩证思维,少一些简单化和片面性,使改革沿着正确的方向扎实推进。本文拟从哲学的角度,对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改革的基本问题进行思考。

1.内因和外因的关系:既要正确定位,又要防止缺位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但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教学过程是教与学有机统一、相互作用的过程。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对我们正确处理教学中主导与主体的关系,正确定位并充分发挥好教师的作用,防止教学误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1 教师要正确定位,找准教学工作的着力点。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决定着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其作用是通过对事物内部矛盾的影响实现的,即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从教育的终极价值来看,学生是发展的主体,教师(外因)教的意义归根到底体现在对学生(内因)学的有效指导和积极促进上。学生作为具有独立性的个体,对外界的影响要进行自主分析、判断和选择,而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他的行动的一切动力,都一定要经过他的头脑,一定要转变为他的愿望和动机,才能使他行动起来”(恩格斯语)。因此,教师必须摆正位置,正确定位,从以“教”为中心转到以“学”为中心,树立“以学生为本”、“教为学服务”的观念,把一切工作的着力点放在使受教育者发生变化上,以学生的发展为最终检验标准,切实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作用主要是创设情景、引导点拨、激励评价,主要是导学、助学、督学、评学,决不能包办代替。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努力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组织者、主动学习的促进者、合作学习的参与者、探究学习的指导者、正确价值方向的引导者,力求把教学过程变成师生之间交往与合作、交流与沟通,教学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1.2 教师要防止缺位,发挥强有力的引导作用。唯物辩证法承认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但并不排斥外因的作用。正如农作物的生长绝不能离开阳光、水分、温度这些外部要素一样,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必要条件。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的活动,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学生高效率的学习和健康成长,离不开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要注意克服目前课堂教学中借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自主预习、交流展示、探究辩论,代替教师强有力的引导,甚至以学生“讲”代替教师“讲”,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放羊式”的不良倾向。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明确基本思路,防止教学误区

教学过程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人的认识是一个在实践的基础上发挥思考的作用,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把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并接受实践的检验,使之得到修正和完善的过程。思想政治课的道理是社会某一领域或整个世界的一般规律,属于理性认识。在这里,需要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2.1 防止情景设置泛化。新教材的着眼点不是知识和技能的简单给予,而是把形成知识的过程的体验、把获取知识的能力的培养放到了突出的位置,提供案例、问题和情境,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体验、去选择、去解决。有的教师,以“理性认识离不开感性认识”为由,所有的结论都要通过探究活动这一过程来完成,加之情景材料选择不精,针对性不强,缺乏必要的整合、筛选和精心设计,使学生陷入材料的堆积中,课堂变得“丰富却肤浅”。这样做既没有必要,也没有实施的可能。这实际上是低估了学生的认识能力和已有基础,也是课堂教学缺乏统筹安排的表现。

2.2 重视概念和原理提升总结。理性认识是必须用概念、判断的形式才能作出准确表述的。列举社会生活中的实例也不能代替对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重要观点的准确表述。感性材料只是起导入的作用,它们的作用是帮助学生理解概念、观点,而不能代替对概念、观点的理解和把握。思想政治课的教育不能停留在实例上,最后还是要达到对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相关的政治、经济、文化、哲学等方面的基本常识的理解、掌握。重要的概念、观点要明确地表达出来,讲解清楚,而不能淹没在例子和材料之中。有的教师一节课下来,学生连最基本的知识线索都不清楚,没有形成明确的观点,即使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主体地位突出出来了,也不能称之为是一节成功的思想政治课。

2.3 重视应用和实践环节。仅有“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过程是不够的,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理性认识,必须回到实践中去,接受实践的检验,使之得到修正和完善。通过应用和实践环节,一方面,让学生在运用中体会学习的价值,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把自己的理解与新的问题相对照,发现自己理解上的误区,体会现实问题的复杂性,在认识上也是一个提高的过程。在实际教学中,既要重视发挥应用和练习的能力提升作用,又要把它作为认识过程的重要环节发挥其加深理解、深化认识的作用,采取多样化的手段搞好基础知识的教学。

第7篇:辩论基本常识范文

如果新古典经济学的泰斗出面质疑在西方已经确立了近二百年的国际贸易理论,这对国际经济秩序的未来意味着什么? 这对中国经济的未来意味着什么? 这是两个极具挑战性的问题。

2004 年6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荣誉教授,战后西方新古典经济学的最主要代表人物保罗?萨缪尔逊发表文章指出,中国的崛起可能引起西方国家重新反思自大卫?李嘉图以来的以要素禀赋比较优势为基础的国际贸易理论。在某些条件下,自由贸易可能对美国不利。一石激起千层浪。这篇文章已经在美国的学术界、媒体、商界以及决策圈里挑起了一场大辩论。正像美国的商业周刊关于这场辩论的专题报道指出的那样,关于这种题目的辩论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它进一步指出,不论这场辩论的结果如何,有一点十分肯定,它必将对美国未来的国际经济政策有重大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美国政府一直在世界上积极推进以多边贸易为基础的自由贸易体制。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美国人极为虔诚地信奉以比较优势为理论基础的国际贸易理论。如果美国人对这一理论的信念发生动摇,美国的国际经济政策势必也要随之变化。在过去的四分之一世纪中中国经济发展成功的最重要前提之一是开放,即贸易特别是出口贸易的迅速发展。如果现行的国际经济秩序发生重大变化,各国保护主义抬头,中国势必成为最大的受害者。

美国的外包与中国的吸引外资可以说是代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大趋势的最贴切的术语。换言之,中国的世界工厂模式是全球化过程中释放市场力量的化身。我们现在必须开始严肃思考的问题是,无限制地释放市场力量最终可能带来的国际政治后果。当美国等发达国家大企业的外包做为一种长期趋势持续下去,或者说,当经济的全球化把全世界变成一个统一的国际劳动力市场,这对发达国家的国内政治和国际政治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发达国家的制造业工作机会将向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大量转移。从企业的角度看,通过转移生产基地,当然会降低成本,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问题是,美国等发达国家将如何应对这种长期趋势? 西方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常识告诉我们,这肯定要导致强烈的政治反弹。 一厢情愿地指望,民主政体下失去工作机会的人,会简单地接受丧失比较优势的现实未免过于天真。

中国经济得以迅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独特的发展模式,即以廉价劳动力为比较优势的基础,大量吸引外资,靠外资企业打开出口的渠道,以大进大出的贸易形式建立世界工厂,并以此带动经济增长。这种发展模式与以往的以日本和韩国为代表的所谓的东亚发展模式相比,有一个重大的区别,东亚模式倚赖本国经济制度支撑下的国际竞争力,它是以本国公司在高附加加值产品的研发和自主品牌方面的比较优势为基础的,以其来扩大出口。而中国模式则主要依赖在生产要素,尤其是廉价劳动力方面的比较优势,来吸引外资,靠外资企业来扩大出口。显然,中国模式对国际经济秩序的压力更大。由于不需要靠高附加价值产品的研发与自主品牌就可以参加全球生产链的国际分工,尤其是在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国际分工,中国在迅速占据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同时,也迅速地向高附加价值的产业迈进。

哈佛大学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指出,当中国和印度的廉价劳动力与高科技相结合时,美国就面临一个大问题。过去,美国等发达国家可以在将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同时,依靠他们在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为本国继续提供就业。但是,当美国等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不仅把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而且把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中的劳动力密集型环节向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转移时,发达国家必然出现本国就业机会减少的趋势。这样一来,他们在国际贸易中不再有比较优势了。这就是为什么西方国家很多人认为,中国的发展模式对发达国家构成巨大的压力,也对中国有竞争关系的发展中国家的就业和工资构成巨大的压力。

中国国内也有很多人认为,由于中国以廉价劳动力为比较优势参加全球生产链分工,中国在实现与日本同等规模贸易时却远远没有获得日本模式下的回报。

中国现在的发展模式显然遭遇了外部压力,而且也面临效益欠佳的局面,这两者加在一起恰恰是中国当前面临的问题所在:中国的发展模式不自觉间恶化了长期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本来,中国理应取得更大的发展成绩。换言之,要取得目前的发展成绩,我们没有必要把国际环境恶化到这种程度。

从资本主义长期运动的角度来看这场辩论毫不奇怪。在上个世纪70年代初期,战后的全球化过程进入了以金融扩张为特征的新阶段。历史上,金融扩张经常导致国际经济秩序的危机,如发生在1870-1913期间的全球化过程,就是在国际金融秩序发生危机后逆转的。当今以美元本位制为代表的国际金融秩序隐含了巨大的金融风险,而美元危机的现实可能性日益增加,这可能会再一次导致国际经济秩序的逆转。前面提及的大辩论同样显示的是,国际贸易秩序可能也处于即将发生重大变化的前夕。

中国今天面临的国际环境在许多方面与日本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十分相似:既存的国际经济秩序是本国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原因,而本国经济的成功却对既存的国际经济秩序又构成巨大的挑战。当时,日本的无为加剧了这个秩序的崩溃,而这个秩序的崩溃反过来又将日本经济推向泡沫,然后再推向停滞。从日本的教训来看,中国必须高瞻远瞩地从全球经济治理的角度来协调本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关系,来捍卫本国的根本利益。对此,我们必须对当前的这种发展模式给予及时的调整。

第8篇:辩论基本常识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现状;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07-0000-01

High Schoo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eaching Practice Exploration

Wang Zongxi

(Meizhou Dongshan School,Meizhou514017,China)

Abstract: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urse is a required course for high school students.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omputer technology,information technology,teaching high school and higher requirements.This pilot study from the teaching practice of teaching high schoo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frastructure of new ideas,develop students creative ability and practical ability.

Keywords:Information technology;Teaching situation;Practical ability

随着社会进步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运用的普及性和要求越来越高,信息技术课程教育在高中教学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这就要求高中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中不断的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以教促学,不断创新。

一、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现状

在从事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发现,目前高中信息技术基础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忽视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大大限制了他们的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从以下几个方面讲:

(一)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往往把计算机软硬件基础知识、Windows基本操作、Word、Excel、PowerPoint等基础知识等内容罗列出来,盲目追求大而全。逐渐失去了学习兴趣,一些学生学完计算基础课后,还是不能熟练地运用计算机解决诸如制作个人信息表格、上网查找所需信息等一些简单而实用的问题。(二)不能很好的因材施教,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差异。高中学生在入学时的信息技术理论水平和操作水平有着较大的差别。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忽视这一点,授课时采用“满堂灌”的方法,造成了两极分化的局面。(三)传统教学的模式,学生个性与主动性无法充分发挥。在当前的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教学中,通常是教师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加投影仪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观看演示。由于在教学中仍是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被忽视甚至被压抑,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了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效果。

二、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改进与思考

笔者在高中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教学中针对以上教学现状,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和研究总结出来的:

(一)采用任务驱动,积极应对“挑战”,提高学生积极性。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如何让学生保持兴趣,突破入门关呢?我的经验是:先上机,给他们感兴趣的任务!将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设计成一系列的“学习实践”任务。通过任务驱动来调动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拓展知识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我在教授Excel中的统计、排序时,先提出问题:这次某某班的月考成绩都在电脑里,今天我要请大家算出每位同学的总分并排出名次。学生很快就明白要完成这个任务,必需知道如何做加法?如何排顺序?然后我在讲解了Excel中的统计、排序方法后,请学生几人一组合作,完成一个真实的任务。这样,学生们带着自己的问题和任务来学习,会更加投入、积极实践。(二)因材施教,采用分层次教学的方法。因材施教就是要求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针对新生入学时计算机的基础不同,教学中可采取分层次教学。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组织教学内容来实施教学。(三)改变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创造了学生主动参与,探索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鼓励、指导学生大胆、灵活地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竞赛,进行自由辩论,互相交流方法,互相启发思路,以实现解决实际问题与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机统一。通过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指导学生用计算机编辑文稿,用窗口画笔画出简单的彩图和制作书签,卡片,用计算机建立自己的学习档案,帮助老师完成考试成绩的计算与管理等。

三、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实践探索

笔者对于如今理论与实践不能很好结合的问题,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教学思路:例如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穿插新的元素,从而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我曾经在班级教学时采用一些手段,结果发现效果很好:(一)在Word,POWERPOINT教学中结合了表格的编辑,图片的插入,字体,段落对话框等的练习,教会学生制作一些完美的个人简历及封面效果图的设计。在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的同时提高基本常识,为走向社会提前铺路。并且介绍一些实用的网站下载资源,让学生练习。既让学生巩固了知识点,又能学以致用,理论联系了实际。(二)正确引导学生Internet的有效运用例如:1.利用“谷歌”或者“百度”等搜索引擎在网上搜索自己所需的资料,教会学生如何巧妙的设置关键词并使用高级功能。并且收发电子邮件。2.使学生熟悉远程运用、视频学习,远程教学,将远程教师的教学情况与现场听课的情况进行双向传输交流,可形成远程的“面对面”教学环境,充分利用辅导方的师资,并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也可利用已录制好的教学视频,在线学习。

四、结束语

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我们应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全面深化素质教育,为学生将来发展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总之,高中课程信息技术教育更要注重实践能力,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竞争能力。信息技术老师在教学中不断学习信息技术教学的新知识、新方法,集思广益、积极改革、锐意进取,不断提高信息技术教育水平,以更好地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更好的能适应新时代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

[2]新课程标准下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模式的探讨.

第9篇:辩论基本常识范文

一、关注学生情感需求,激发“动起来”的欲望

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教师应从“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伴奏者”、“主持人”的角色。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应该成为鼓励者和启发者;当学生的活动取得进展时,教师要充分肯定学生的成绩,帮助其树立信心。每学期初综合实践活动时,我都根据学生的兴趣选择性地确定几个主题(例如,《走进恐龙世界》、《交通连着千万家》、《奥运五福娃》、《神秘的宇宙》等),让他们自由组合成立学习小组,利用课余时间完成任务。然后,通过课堂交流反馈他们的研究成果。这样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激发学生“动起来”的欲望,充分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积极性。当然放手让学生干,不是让他们“自生自灭”,老师作为指导者,参与活动的全过程是很必要的,但有时候作用显著些,如帮助解决立项后的操作难题;有时候作用则显得弱些,如当学生进入资料采集点后就是他们展示自我能力、丰富人生阅历储备的阶段,这时的老师则起辅助作用,就可以“退居二线”。

二、关注已有经验,提供“动起来”的空间

研究性学习是对传统接受式学习的一种改革,是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新教育观念在教学领域的体现。围绕探索主题,展开具有自身学科特色的研究性学习,需要更灵活、开放的同时更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需要在更大的时空范围内将个人学习、班级集体学习及小组合作学习合理地穿插结合,而小组合作学习则是最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于是我在“动”字上下工夫,进一步改革。如上《电与我们的生活》这一系列活动课时,就分阶段地进行教学尝试:(1)活动准备阶段。以博采众长为目的,我与学生融入生活,让他们涉及各种场所,商场、电影院、饭店、证券所……让他们通过看、问、用等活动收集第一手资料。(2)分类整理资料阶段。通过多种方式如出剪报、写日记、画操作图、做调查表等活动让学生动流心得,进行资源共享,丰富资料储备。(3)确定主题研究阶段。活动小组商讨确定研究主题后,我与学生一块筛选他们手中的资料,根据重点再指导他们动脑进行深入研究。(4)成果汇报阶段。各小组确定汇报方式后,我在演练过程中提一些建设性意见。在成果汇报课上,学生大胆展示研究成果,充分展现自我风采,成功地体验快乐。(5)活动延伸阶段。通过开展“安全用电的基本常识”大赛、“电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的演讲比赛及做家用电器的主人的活动,提高学生做研究的兴趣,真正让他们在“动”中学,学有所得、学有所乐。

三、关注生活现状,创造“动起来”的条件

综合实践活动是重过程、重参与、重体验的全新课程,是让学生将实践、体验的收获整理,形成多种多样的成果,如报告、图片、表演、作品等,并进行评价、交流、研讨、辩论。综合实践活动的真正主体是学生,教师应当在学生需要帮助时为学生出谋划策,为学生的“动起来”创造条件。例如:针对小学生很少做家务的现状,我设计了《泉州美食节》一课,本课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动手学做家务的意识和能力。活动开始时先让学生看一些介绍泉州美食的录像,为泉州美食节创设情境。再让他们说说自己最喜欢吃的泉州菜,因为现在生活条件好了,所以他们说的几乎都是饭店里的菜。然后我引导他们说说自己最喜欢吃的家常菜,我估计学生都不会烧菜,因此让他们回家留意爸爸妈妈是怎样烧菜的,并学烧一个菜,下次在全班同学面前露一手。学生一下子兴致盎然,由于时间和条件的限制,我让他们在家做好以后再带到学校来。绝大部分学生都带了菜来,带菜来的那天对他们来说真的就成了一个节日――泉州美食节虽然有的菜并不好吃,有的菜外观不太好看,但到最后都被吃了个精光。这次活动既给学生提供了相互讨论、切磋“烹饪”技法的平台,在体验烧菜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学做家务的意识,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让学生体验到了烧菜的成功和喜悦,激发了学生对生活和家乡的热爱之情。

四、搭建个性舞台,展示学生“动起来”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