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信息的采集与整理范文

信息的采集与整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信息的采集与整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信息的采集与整理

第1篇:信息的采集与整理范文

[关键词]政府;财政政策;自主创新;信息产业

1 政府通过财税政策激励企业研发的理论分析 。

企业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主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投资的决定因素是预期的投资回报率,如果研发投资的预期回报率高于其他投资,则企业就会自动的倾向于这项投资,反之则不会。研发投资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其具有正的外部性,这种正外部性使得投资主体无法完全获得由自身研发投资带来的所有收益,即使在知识产权保护措施相当完备的经济环境中,也会由于专利保护的时限性和其他形式的知识溢出导致投资的私人回报率低于从整体来看的社会回报率,这意味着私人的研发投资水平低于社会最优的水平。jones和williams(1998)认为,保守的估计社会最优的研发投资会是实际投资的2~4倍。所以,无论在当今的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通过实施各种财税政策来激发社会的研发投资是各国政府的一个必然选择。

从总体上说,政府运用各种财税政策提高或激发社会的研发投资主要来自于两大方面。其一是需求方面,也就是通过对研发活动的直接财政补贴或税收激励降低企业的研发成本和弥补企业没有完全得到的收益。这些措施在资本市场更加不完善的发展中国家相对会更加有效,因为在资本市场不健全的情况下,首先,由于缺乏足够的风险资本的加入,企业不能通过外部融资来分担风险,大企业可以转向通过内部融资的方式来进行研发活动,中小企业则会因为缺乏风险资本的加入而无力承担高风险的研发投资;其次,由于在更加不完善的资本市场中道德风险更加严重,使得企业为研发融资的成本更高,从而减小了对研发的投资。WWW.13322.COm当政府通过实施各种财税政策参与社会的研发活动时,则会大大改善这种研发不足的现象,从而促进了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最后是供给方面,政府可以发挥财政力量,通过增大对教育的公共开支,尤其是增大对高科技人才培养的支出从而为社会供给更多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显然,在相同的研发强度下,具有更多的科研人才会提高社会科技创新的效率和产出,从而激发更多的研发活动。

事实上,政府从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出发的各种财税政策的效果在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市场环境以及不同的产业中是不尽相同的,因为影响企业创新的除了政策因素之外还有很多,比如经济的开放程度、市场结构、企业的规模以及知识产权保护程度等,而这些因素是共同发挥作用的,所以,分析财税激励政策的有效性需具体考虑产业的内外部环境。本文分析促进我国信息产业自主创新的各种财税激励政策的选择。

2 运用财税政策促进我国信息产业自主创新的必要性。

首先,信息产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性产业。信息技术是一种面向全社会各行各业的通用性关键技术,较强的渗透性吸引了世界各国对其发展的重视和支持。我国正处在加快工业化进程的关键时期,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对改造我国传统产业、促进其他各行各业的创新和提高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有着重大意义。不断提高我国信息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实施信息化战略,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基础和前提。

其次,我国信息产业大而不强,自主创新能力较弱。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经历了起步阶段、创建阶段,进入到了目前的迅速发展阶段。从2004年到2008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销售收入翻了一番多,从3。1万亿元增长到了7。1万亿元,年增长率高达24。8%。电子信息产业已成为我国工业中发展速度最快、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性和先导性产业。

尽管我国信息产业取得了迅猛的发展,也出现了一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企业,但从整体上看,我国企业研发投入不足,自主创新能力较弱。通过下表可以看出,我国办公、会计和计算机制造业以及广播、电视和通信设备制造业的研发强度(用研发投入与工业增长值之间的比例来衡量)不仅远远低于发达国家还远低于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

通过上述比较可以发现,我国信息产业的研发投入不足,而研发投入是自主创新的根本保证,所以政府应该通过各种财政政策来提高企业的研发投入。

再次,随着全球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我国信息产业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国际竞争更加激烈,我国信息产业面临着内外两方面的压力:一方面,虽然我国已成为世界电子信息产品加工制造的基地,但我国信息产品的技术含量不高,在很多核心技术上没有自主产权,尤其是在集成电路、系统软件、元器件等核心技术上,研发能力甚为薄弱。这导致了我国仍处在整个产业价值链的底端,产品附加值较低;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或通过制定更高的技术标准以及设置更多的技术壁垒来加强对信息技术的控制,或通过在我国国内大量申请专利来占领我国市场,加大了我国本土企业技术创新的难度,阻止了我国信息产业进一步打开国际市场。综上,只有通过加大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才能使我国信息产业取得市场竞争优势,真正把我国信息产业做大做强。

3 提高我国信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财税政策选择。

3.1 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加大对重大产业项目的财政支持

由于我国信息技术发展的基础比较薄弱,一直以来信息产业技术创新自然地选择了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模式。虽然在实施积极的技术创新和机制创新下,技术创新的水平在不断提高,并且个别领域已经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但整体上没有处理好引进、吸收、再创新的关系,技术消化吸收的效率比较低,在大多数核心技术上还与技术先进的发达国家有很大的差距。从国外信息技术创新提升的过程来看,无论是技术创新能力最强的美国,还是实施技术追赶的韩国,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突飞猛进的发展,都离不开政府对一批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核心技术的行政干预和统筹安排。所以,必须要通过国家财政的大力支持,对我国信息产业发展具有战略地位的核心技术进行攻关,从而获得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和提高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3.2 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的直接财政投入

相关统计数据表明,1995—2008年,我国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科技活动经费中由政府筹集的平均比例为4。4%,企业筹集的平均比例为85%,通过金融机构筹集的平均比例约为10。5%;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科技活动经费中由政府、企业和金融机构筹集的平均比例分别为2。9%、88。8%和8。2%。这说明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的科技活动资金主要由企业自身筹集,由政府筹集的数量相当有限,而在我国信息产业整体的研发投入不足以及其他渠道融资不畅的情况下,增加政府的直接投入和对企业创新活动的扶持力度,是提高信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有效措施。

3.3 通过制定各种税收优惠政策激励企业自主创新

与政府通过直接的财政支出加大对研发的投入相比,通过税收优惠政策激励企业自主研发将起到不完全相同的效果。首先,从理论上说,政府加大直接的研发投入可能会和企业研发投入产生互补,也就是起到促进私人研发投资的作用,但在有些情况下也可能会产生挤出效应,从而对整体研发投入增加的效果并不明显,但税收优惠的激励政策直接降低了企业进行研发活动的成本和风险,从而增加了企业的研发投入。其次,税收优惠政策可能更有利于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的建立。在制定具体的税收政策上,一方面要根据企业新产品开发、新技术研发、技术引进等各种科技活动支出制定相应的税收抵扣额,另一方面要不断优化税制,提高税收政策的可操作性,并对各种技术创新的性质进行区分,特别对应用性广的信息技术给予较大的支持,提高信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同时也间接促进了信息技术的应用。

3.4 通过财税政策为企业自主创新融资创造条件

信息产业所包含的大多数行业均属于高技术产业,高技术产业的特点是具有更多的创新机会,同时由于技术的高端性以及技术更新快的特点导致了其研发的更大风险性,所以,通过金融市场为信息产业研发融资的难度更大。政府一方面可以制定通过财政提供贷款贴息的鼓励政策,也可以通过政策性银行为研发项目提供融资支持;另一方面可以通过鼓励和推动风险投资资金的形成,从而促进民间资本对研发投资的支持。

3.5 加大对信息产业高素质技术人才培养的财政投入

人才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根本保证,也是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的决定性因素。leiponen(2005)研究认为,在控制研发强度的条件下,技术性劳动力投入和创新产出之间存在正的相关性,并且colombo和grilli(2005)的研究发现,对高科技企业的发展而言,政府对高素质专业性人力资本的投资比其他形式的教育支出更加有效。针对我国信息产业目前专业性人力资本缺乏以及人才结构不合理的现状,政府必须从供给角度加大对高素质技术人才的财政投入,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激发科技创新精神,充分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营造人才成长的优良环境,加快建设高素质技术人才和各类创新人才队伍,为信息产业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范红忠。有效需求规模假说、研发投入与国家自主创新能力[j]。经济研究,2007(3)。

[2]胡志坚,冯楚健。国外促进科技进步与创新的有关政策[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1)。

[3]高培勇。进一步完善积极财政政策的着力点[j]。经济研究参考,2010(6)。

[4]丛明,朱乃肖。我国实施积极财政政策若干问题的研究[j]。税务研究,2010(1)。

[5]代明,牛昕,戴毅。创新导向型财政政策研究综述[j]。财会月刊,2010(3):89—92。

[6]陈向明,罗贤栋。企业自主创新存在的问题及财政扶持对策[j]。地方财政研究,2007(3)。

第2篇:信息的采集与整理范文

关键词:过度自信 财务困境 逻辑回归

前学术界大多从公司治理的角度去分析财务困境的成因,实际上管理者行为也是企业陷入财务困境的关键影响因素之一。传统理论模型中,经济学家通常将个人行为假定为完全理性的,但是大量研究证实,人们在经济活动中始终表现出一定的有限理性,比如盲目乐观和过度自信。管理者对自己能力的过度自信会使得他们在决策时过于冒险,而忽略风险,从而导致企业发生财务困境的可能性增加。本文将以我国上市公司2007-2011年的数据为样本来检验管理者的过度自信对企业财务困境影响的存在性。

一、文献回顾

“过度自信”源于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是指人们过度相信自己的判断能力,高估了自己成功的几率和私人信息的准确性。在心理学家发现人们普遍存在过度自信的心理特征后,经济学家们研究了这一特征在企业管理者中的表现。Cooper、woo&Dunkellberg(1988)通过对近3 000位企业家的调查发现,81%的人认为企业存续的可能性高于70%,33%的人认为企业一定会持续存在下去,但实际上只有25%的企业能够生存5年以上。Roll(1986)首先提出了自大理论,用来解释管理高层所进行的许多失败的并购事例,开创了过度自信来解释财务异象的先河。但是并没有过度自信对财务困境的直接影响的研究,更多的是对企业的投资、融资、股利政策等单项经济活动的研究。

在投资行为方面,理论研究表明,当企业遭遇内部现金流不足时,过度自信的管理者基于外部投资者低估本企业证券真实价值的认知,不会倾向公开发行股票融资来充实现金流,导致即使对NPV>0的项目,也没有充足的现金流支持,从而造成投资不足的问题(Heaton,2002);而当企业内部拥有充足的现金流时,过度自信的管理者往往会因控制幻觉而低估投资项目的风险(angel,1975;weinstein,1950;March&shaPiro,1957),对项目投资成功过分乐观(Cooper,woo&Dunkelberg,1988),甚至参加一些NPV

在融资行为方面,Heaton(2002)首次应用管理者乐观倾向来解释融资优序异象。乐观的管理者通常会对自己所在公司的价值做出过高估计,认为市场没有完全反映企业证券的价值,而不愿意进行外部融资,除非内部现金流枯竭。Olive(2005)、Barros&silverira(2007)分别调查了美国和巴西的企业,以消费者情绪指数和管理者身份作为管理者过度自信的衡量指标,发现企业的负债水平与管理者的过度自信程度呈正向相关,即自信程度高的经理人管理的公司都会保持较高水平的债务融资。Hackbarth(2008)运用模型推导了管理者过度自信对公司融资决策的作用机理。研究证明,过度自信的管理者往往都会进行高水平的债务融资。

在股利分配方面,安广实(2007)认为,在陷入财务困境的情况下,经理人员不仅不愿追加权益资本,而且还设法通过直接或者变相发放股利等手段从公司抽出现金,使支持负债的资产价值进一步减少,负债风险相应进一步增加。虽然在财务困境下债权人会通过各种途径阻止经理人员从公司进一步抽出现金,但经理人员通常拥有更多关于公司财务和经营状况的信息,并拥有相对的决策权,特别在财务困境下使得经理人员维护长期的、可持续发展的动机减弱,他们可能比在公司经营状况良好时更愿意牺牲公司的声誉或其他长期的利益而为自己和权益人谋利益。

终上所述,目前,国内外对非理尤其是管理者过度自信的研究仍然不够成熟,没有形成较为完整的研究体系。国内学者更倾向于探索管理者的过度自信行为对企业的投资、并购、融资、股利政策等单项经济活动的影响,直接研究管理者过度自信对企业整体影响的较少。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管理者的过度自信会通过其在财务决策上的行为来影响企业的财务,使企业更有可能陷入财务困境。投资决策方面,具有过度自信特质的管理者一般都认为自己的能力比竞争对手要高,而这种对自己能力的高估不仅会使管理者更加轻易的参与过多的商业竞争,甚至会投资一些NPV

假设:在不够成熟的我国资本市场中,管理者过度自信的企业更有可能陷入财务困境。

(二)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本文的研究样本为2007年至2011年在上交所和深交所上市的公司(包括中小板)。在样本选取的过程中,剔除了以下几类公司:金融类公司;STPT类公司;财务数据异常的公司。最后得到6 830个样本。所有财务数据均来自国泰安数据库。

(三)变量定义和模型建立

1.管理者过度自信指标的界定。管理者过度自信指标一度难以被界定,致使相关研究一直处于瓶颈状态。近年来学者们进行了大胆创新,提出了一些替代变量,主要有以下七种:CEO持股状况;相关的主流媒体对CEO的评价;企业盈利预测偏差;CEO实施并购的频率;CEO的相对薪酬;企业的历史业绩;企业景气指数。有研究表明,CEO相对于公司内其他管理者的薪酬越高,说明CEO的地位越重要,也越容易过度自信(Hayward和Hambrick,1997)。因此,本文用高管薪酬的相对比例(XDSLARY)来衡量管理者过度自信,即用薪酬最高的前三名高管薪酬之和/所有高管的薪酬之和来表示。该值越高,说明管理者越过度自信。

2.企业财务困境指标的界定。根据姜付秀、陆正飞(2009)的研究,本文用Z指数衡量,其计算公式为:(0.012×营运资金/总资产+0.014×留存收益/总资产+0.033×息税前利润/总资产+0.006×股票总市值/负债账面价值+0.999×销售收入/总资产)×100,以118为临界值,来判断企业的财务状况,并设置哑变量,如果Z指数大于118,Z=0,否则Z=1。

基于前人研究,本文还设置了一些控制变量,包括公司的盈利性、成长性、公司治理结构。主要有:企业的实际控制人类别( CONTROL, 如果控股股东为国有取值为0, 反之则取值为1);相对薪酬(XDSLARY);高管持股比例(HOLD,所有高管持股数/总股本);投资机会[TOBINQ,以Tobin. Q来衡量,(年初流通股数价值+年初未流通股数账面价值+负债的账面价值)/年初总资产账面价值];负债比例(DEBT,用总负债与总资产的比值衡量);企业规模(size,用企业年初总资产的自然对数衡量);企业盈利性(ROA,净利润/总资产)。为了检验以上结论,本文构造的二元逻辑回归模型如下:

Pr(Zit=1Oit ,Xit)=G(β1+β2Oit+X′itB)

其中,O是过度自信的指标XDSLARY;X是一系列控制变量;Z是哑变量,衡量财务困境,如果公司处于财务困境,则取值为1,否则为0。

三、实证结果

(一)描述性统计(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XDSLARY的均值为0.406,说明我国企业中薪酬最高的前三名高管薪酬之和在所有高管薪酬之和的占比达半数之多的现象很普遍,即企业存在较严重的管理者过度自信;HOLD的均值只有2.94%,表明高管持股在我国的现象还不是很常见;TOBONQ和DEBIT的极大值和极小值相差非常大,说明公司间的投资情况和资本结构差别很大;CONTROL的均值为0.193,表明我国上市公司中19.3%为国有企业。

(二)相关性分析(见表2)

变量的Pearson相关性检验结果(1%水平的双侧检验)表明,反映企业财务困境的Z指数与其他变量的相关性非常显著,为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其中,反映管理者过度自信的XDSLARY与反映企业财务困境的Z指数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正相关,这说明管理者过度自信对企业的财务困境有正的影响。

(三) 回归分析

由表3可知,β2=6.460>0,并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正,这与相关性检验结果保持一致,说明管理者的过度自信(XDSLARY)对企业的财务困境有着显著的影响。管理者过度自信的程度越严重,企业越有可能陷入财务困境中;高管持股比率(HOLD)的系数为0.012,且显著为正,表明高管持股比率对企业财务困境有一定的正向影响,但描述性统计显示我国高管持股比率不是很大,因此这一行为对企业的影响有待进一步验证;投资机会(TOBINQ)和企业规模(SIZE)的结果并不显著,表明这两者不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财务困境行为。

由表4可知,系数的综合检验在1%的水平上显著,对数似然数和R方均支持模型的拟合度比较高,该模型能够很好地解释企业财务困境形成的原因。

四、结论

本文以我国沪深两市2007-2011年间的上市公司为样本,参照前人的研究成果,通过实证分析得出:管理者过度自信对企业的融资行为、投资行为和股利分配行为等的综合影响会加大企业陷入财务困境的可能性。本文直接研究管理者过度自信对企业整体的影响,尝试运用行为金融学的知识分析我国证券市场上的相关异化现象,这是本文的一个突破,对我国企业的实际运营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在证实了管理者过度自信会对企业财务困境产生影响的同时,还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管理者理的保障机制构建。在我国,经理人市场不十分完善,在这种情况下,依托何种机制能够使得管理者以股东价值最大化为目标值得探讨。X

参考文献:

1.姜付秀,张敏,陆正飞,陈才东.管理者过度自信、企业扩张与财务困境[J].经济研究,2009,(1).

2.余明桂,夏新平,邹振松.管理者过度自信与企业激进负债行为研究[J].管理世界,2006,(8).

第3篇:信息的采集与整理范文

关键词: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应用

电力信息采集系统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可以有效地减少用电纠纷,并减少用电损耗,对于用电质量的提高和监控也能够较好地实现[2]。在电力信息采集系统的管控下,电力营销业务将会更加准确,采集的数据也将更加准确、完整,使得电力营销业务逐渐智能化、信息化、准确化,实现电力资源的营销管理跨越性发展,有效的减少电力损耗。

1 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概念

(1)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是国家为实行自动化、规范化国家电网而推行的,它是对电力用户的用电信息进行监控、采集和处理的系统,实现用电信息的自动化采集、异常监测、电能质量监测、用电量分析和管理信息、能源监控、用电设备的信息交互等诸多功能。

(2)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是对变压器的用电量和电表用电量进行计算处理的,用电信息的采集可以实施监控用户的用电量,检测和处理输送电路中存在的电路破损等问题,统计用户用电量并自动抄表。对于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建设,国家有严格的要求和规范,对电力信息采集系统地功能性、安全性和适用性进行严格的规范化管理。国家对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所具有的功能和标准制定了严格的标准,对所有功能都有相应的要求和规范。

(3)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建立要严格按照国家对智能化、自动化电网建设的要求进行建设。电力信息采集系统的建设要保证该系统的规范性和安全性,能够全面地推行该系统,对系统的主要外接设备、数据采集终端、和通讯设备的性能、安全等方面进行规范化管理。

2 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现状

按照国家电网的规划预计,2014年使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覆盖面积达到100%,为覆盖面积内的所有用户进行全覆盖、全采集、全控制的管理。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是通过对配电变压器的用电数据进行采集和分析,实现集监控、电载管理、电损分析等方面为一体的综合化管理系统,建立全面的系统需要设置系统的主站、传输通道和采集设备等,通过全面的覆盖,实现对管辖区域内的用电量管理和监测。

3 用户用电信息采集方式的分类

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通过数据采集终端对电表和输电变压器的数据进行收集,并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管理和交换,用电采集系统终端对信息分类和整理。

(1)变压器的用电信息采集

在变压器上的用电信息采集主要是通过变压器用电信息采集终端这一设备来完成收集的,通过对供电质量地检测、用电量的采集、用户电载的监控等方面来实现,并对采集到的信息进行分类整理和分析。

(2)抄表的用电信息采集

普通居民的用电信息采集工作一般是通过抄表来进行收集的,集中的抄表工作采用集中器和采集器来进行抄表。抄表通过集中器对电表的数据进行收集和处理,并且还具备和终端的数据交换功能。采集器则是对各个电表的用电量信息采集,并能够和其它的行使数据交换功能的设备同时对居民的用电信息等进行采集、整理。

(3)电源终端的信息采集

通过分布在各处的电源终端监控设备可以实现对电源的控制,对居民用电设备的用电量信息进行采集工作,并且对用户的用电质量进行监测,通过终端对接入电网的各处电源执行相关的控制工作。

4 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构建

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是有系统主站、采集终端、通信通道和采集监控设备组成的,主要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系统主站部分,这个部分是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地关键部分,是一个复杂的计算机网络构成的,它主要负责系统所覆盖区域的信息采集、信息管理、信息传输和系统安全等方面,着重管理与其他部件的信息交换。第二部分是信息采集部分,它主要是由信息采集终端和监控设备等构成,负责系统覆盖范围内的数据采集、远程数据之间的交换、各部分信息的交换以及部分网络的监控。第三部分主要是地点监控设备,它是负责用电信息的采集和用电设备的监控,将电表、电线网络、变压器、配电开关等配件的监控。这三个部分构成了整个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三者相互配合,缺一不可。

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构建需要实现规范化和标准化,系统主站要全面化的分析和整理收集起来的信息,满足国家电网对全覆盖、全控制、全采集的要求,全面发挥用电信息采集系统集采集、整理、分析、控制、检查等为一体的功能。

5 结语

我国现阶段的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建设已经基本完善,信息的采集和整理、分析功能也运行良好,能够完好的实现规定的目标。通过大量设备的信息采集和系统的运算、分析,国家电网对用户的用电信息能够做到准确掌握,而周期性的用电采集则是可以顺利完成,不会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

参考文献:

第4篇:信息的采集与整理范文

关键词:自然博物馆;兽类标本;整理;分析

中图分类号:G26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1003001

1 车八岭自然博物馆

车八岭地处广东韶关始兴县东南面,距始兴县城46km。1981年设建县级自然保护区,1988年升级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保护区山势特别高,坡度大,处中亚热带季风候区,常绿阏叶林,森林覆盖率有80% 。物种资源极为丰富,植被类型多样,为各种野生动物的繁衍和栖息提供了保障。目前保护区已发现有1581种动物,其中38种兽类,25种爬行类,40多种两栖类,还有168种鸟类[1]。

车八岭自然博物馆于1991年筹建,馆内存放多年集聚的标本,但有些标本整理不到位,或没有鉴别、或没有标签、或没有介绍说明,甚至有些标本长期堆放在一处没有整理,连什么种类都不清楚,有些标本被老鼠、虫等破坏,这是对资源的极大浪费,动物标本可以形象直观地展示动物的外形,让人们了解动物,提高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其次为科研工作者提供研究的材料,特别是濒危或已灭绝的动物标本,尤其珍贵。所以整理和保护这些宝贵的标本资源迫在眉睫。这对今后的科研、对科普教育有重要意义[2]。

2 整理方法

由于标本的种类多,对标本的整理要有序进行,步骤分为修补、完善、信息的录入、标本拍照、编号复对存档、建立电子档案库等5步。

2.1 修补、完善标本

部分标本年代较为久远,保存条件又简陋,标本残缺破损,进行适当的修补、整形,使其美观逼真。对没有鉴定或有疑问的标本进行及时鉴定或纠错,对于信息如采集时间、地点等不全的,及时补全。

2.2 信息的录入是标本整理最重要的一环

对于一份标本,需要录入表格的信息大致分为以下几类:中文名,种本名或者种加词(拉丁文名称),种下名称,目名科名,标本号(自编号),采集人,采集时间,采集地,采集号(标本标签上的号码),性别,标本状态(完好或破损),标本来源(移交、采集、捐送、交换、购买等),海拔,生境,鉴定人,鉴定时间。录完一批标本还须复查,看是否漏录或多录,编号是否相符。

2.3 标本拍照

这是标本数字化建设不可缺少的一项工作,要求拍到的照片明亮清晰不重影。实际操作时,加以钢尺,比色条等辅助物件,这样可以从照片中清楚地了解到采集信息、鉴定信息、采集号、标本号以及标本的尺寸、色差等等。此项工作穿插在信息录入中,工作人员边录边拍照,分工合作。

2.4 编号复对存档

编号就是之前所说的标本号,为了方便查阅,工作人员按顺序编的的,编号工作也是同信息录入,标本拍照一同进行。拍完照之后,复查照片是否有模糊的,发现须重拍。复对所录标本信息,补全缺失的信息,可根据相关采集记录以及鉴定记录进行补全,同时也可根据附近标本信息推测。做完这些工作,就可以将原标本放回原地存档,并整理所录的信息。

2.5 建立电子档案库[3]

标本信息建档之后,通过数字化处理并建立电子档案库,上传到网络共享,这样不仅方便保护区工作人员管理,同时想了解车八岭有关动物标本的人在互联网上只要进入车八岭的网页就便可查阅动物标本有关的资料。

3 结果与分析

对车八岭博物馆的兽类进行整理,其结果如表1。

3.1 物种多样性

通过整理该保护区动物标本,可以确认该保护区内共有兽类标本103份38种,隶属于6目15科。占广东省兽类种类[4]l24种的30.6%,占全国兽类种类607种[5]的6.3%。与广东省周边一些同类保护区相比,海南吊罗山自然保护区[6]和江西庐山自然保护区[7]分别有46种和40种哺乳动物分布,是略少一点。其中,食肉目的种类最多,有16种之多,占该保护区内兽类种数的42.1% ;其次为啮齿目,有11种,占种数的29.0%:偶蹄目的种类有8种,占种数的21.1% :翼手目、鳞甲目和兔形目的种类各1种,分别占种数的2.6%。

3.2 标本数量统计

整理发现该馆数量极其较少有7种,即水獭,金猫,云豹,豹,华南虎,毛冠鹿和黑麂,占种数的18.4%;数量稀少的有15种,即穿山甲,猪獾,狗獾,鼬獾,黄腹鼬, 貉, 红狭蠓,食蟹蠓, 斑林狸, 棕鼯鼠, 豪猪,银星竹鼠, 小麂, 苏门羚和斑羚,占种数的39.5%; 数量较多的有13种,即普通蝙蝠, 果子狸, 华南小灵猫, 豹猫, 华南兔, 红颊长吻松鼠, 隐纹花松鼠,中华竹鼠, 小家鼠, 黄胸鼠, 华南野猪, 水鹿, 赤麂, 占种数的34.2%; 数量多的有3种,即板齿鼠, 针毛鼠, 褐家鼠, 占种数的7.9%。

3.3 动物濒危状况

从国家保护角度看:有国家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4种[5],即云豹,豹,华南虎和黑麂,占种数的10.5%。有国家I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8种[5],即穿山甲,水獭, 斑林狸, 华南小灵猫, 金猫, 水鹿, 苏门羚和斑羚。

依据中国物种红色名录[8],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现有38种兽类动物中,有国际I级濒危物种6种,即水獭,斑林狸,金猫,云豹,豹,华南虎,占种数的15.8%;有国际II级濒危物种4种,即穿山甲,豹猫,苏门羚,斑羚,占种数的10.5%。

标本及时整理,有利于标本的长期保存,随着环境的不断恶化,动物资源越来越少,动物标本越来越珍贵,重视标本的保存,把标本上传到互联网上,以便能更多的人了解车八岭自然保护区的兽类动物资源,更好的利用这些资源进行科研与科普教育。

参考文献

[1] 蔡达深,宋相金. 广东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资源及保护对策[J]. 生态科学,2005,24(3):282-285.

[2]张罗红.自然博物馆动物标本统计分析的作用[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4,2(1):59-61.

[3]李笑和.环球信息网与虚拟博物馆[J].自然博物馆学报,1997-1998(合辑):56-62.

[4]广东省地方史志编写委员会.广东省志・生物志[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240-258.

[5]王应祥.中国哺乳动物种和亚种分类名录与分布大全[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3:1-231.

[6]吴毅,江海声,彭红元等.吊罗山保护区哺乳动物物种多样性初步研究[J].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6):505―511.

[7]李竹云,杨道德,王琅等.江西庐山自然保护区兽类资源多样性及评价[J].江西农业学报,2007,19(6):105―108.

第5篇:信息的采集与整理范文

关键词: 国土资源;数据整理;入库

中图分类号:P2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7-0208-02

0 引言

国土资源数据是建立科学、规范、高效的国土资源管理运行体系的基础。为进行快速、有效的管理,根据内容的差别,分别建立各专题内容的数据库,如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农用地等级数据库等。

数据整理入库是建立一个高效实用的GIS信息系统的关键一环。没有高质量的数据源,没有对数据进行合理的组织与管理,就不可能建立起一个运行良好、稳定可靠的管理信息系统。

对于国土资源数据采集整理入库的方案设计,我们结合以往在数据整理、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建库以及数据库标准研究方面的经验,不单单从纯粹的数据处理角度,而是从数据建库应用的角度来对数据进行采集、整理、加工。

1 技术路线

国土资源数据一般涉及多种格式,同时图形要素拓扑关系较差、图幅之间未接边等,因此我们将采用GIS技术、空间数据库技术等对现有数据进行转换、按标准进行分层、属性赋值、建立拓扑、接边处理。

国土资源数据的整理工作主要按照国土资源部颁发的金土工程试行标准,对数据进行规范化和标准化,数据按标准进行归类,同时要将数据按特征类型(点、线、面、注记)的不同进行严格区分,每层只能有点、线、面一种要素存储。另外为同时满足制图和GIS对数据检索分析的需要,数据需添加各类要素的编码属性信息以及检索查询的索引信息。在整个数据整理、转换、入库的过程中进行严格的把关,保证数据的空间信息、属性、几何信息的无损入库。

2 整理方式

国土资源数据的整理目前主要还是由人工完成,将原始数据整理成为符合数据标准的数据,这个过程可以有两种解决的思路:

将数据整理为符合中间格式标准的数据,通过转换程序、数据监理程序、入库程序等直接完成入库工作。

将数据直接通过人工整理成符合数据库规范的数据,通过监理程序,来完成入库工作。

3 整理流程

国土资源数据入库是一项复杂的工作,跨越多种数据平台采集方式、数据全过程数据转换、数据整理、监理质检、建库等环节,为了充分保证各个环节的有机连接,我们根据多年的国土数据整理建库的经验,提出了一体化数据建库流程的技术路线,整个流程覆盖从数据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监理到数据建库整个数据生产入库过程,以保证数据的正确性、完整性、符合相关标准规范的要求。

3.1 格式转换 数据转换程序是通过对应数据规范标准来实现无丢失的分层归类和成图方式的转换,达到对数据无损转换的目的,并在转换的过程中完成相应的建立数据的拓扑关系的工作。这种转换实现的不是单纯的图形的转换而是对实体拓扑(特别的面类实体的转换),相关符号对应关系的转换以及对属性数据(编码、名称信息,例如:道路的名称等)的提取。

数据转换程序可完成的以下的操作:

①使数据标准化。数据转换是连接前期整理数据和符合标准的数据的枢纽,转换接口可以保证转换后生成的Shape数据在内容上不少于转换前的数据,即无损转换。

②保证数据精度。原有的AUTOCAD平台与通用的GIS平台数据结构上存在差异,通常的GIS数据平台都存在容量的限制,通过转换程序就可以直接根据标准的要求,平衡数据整理要求和图误差精度。例如:dwg格式数据存在各类圆弧线,而且Shape格式数据是没有圆弧线的类型,所以通过转换程序就可以将各类圆弧化的线经过算法精确加密使之折线化,加密后得到一条精度高的数据线。

③分层精细化。转换程序不仅将在CAD中分层归类的数据直接对应划归入不同的图层,而且还要将可以通过原数据相同类型的地物其内部的不同特性进行更精细的划分,如将CAD中道路设施细分为国道、省道、高速公路、城市主干道、城市次干道等,并定义各类地物按电子地图标准所制定的各类属性表数据结构,使数据的转换更灵活,快捷。

④对数据进行初步的检查。由于在前期的数据整理是以人工判读的方式处理,在制作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存在错误,转换程序可以对前期的数据整理中存在的错误,及时发现并且给出提示,从数据的前期制作进行质量把关。

3.2 数据整理 针对现有数据情况,对于不同数据,采取不同的整理方法:

①MapGIS、DWG等格式的数据进行简单整理后,对其进行格式转换为Shp格式,然后进行后续整理。

②Shp格式的数据,直接进行后续整理。

数据后续整理过程中,主要分以下几个整理环节:数据分层整理、建立拓扑关系、符号化、属性数据录入、图幅接边处理。

3.3 技术细则 数据的处理必须严格按照国土资源部颁发的金土工程试行标准和数据整理方案进行数据分层、分类、代码设置、属性添加工作,在整理时有些技术的细则需要注意。国土资源部颁发的金土工程试行标准和数据整理方案,同时结合系统的实际情况对不同的实体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对数据的类型进行细分,主要的类别大体划分如表1。

对数据按数据分类的处理要点如下:

简单点:实体处理时记录插入点的位置和相关属性,以插入符号的形式采集。

如:飞机场、停车场等数据。

简单无向线:简单线需要针对每一种实体制作线符号,这里所指的线符号必须是采集系统提供的线符号库,不能用程序绘制。

简单有向线:需要对每一种实体制作线符号,这里所指的线符号必须是采集系统提供的线符号库,不能用程序绘制。

A、任何两条不相交的线段不应靠得太近,最小距离0.2毫米。

B、简单有向线符号采集的时候有方向限制,符号化的方向是按照相应的技术标准要求进行采集。

C、采集的时候要按照国标的要求,需要断开的地方全部断开,完全保证图面的效果。

如:防洪堤坝

面实体:

A、根据数据库设计方案所要求构面的图层进行构面。

B、面状要素构面,只采集一次边线,保证构面的边线完全闭合。

C、构成面的边线必须保证其连通性,如果和其他地物有共边的情况,共边的部分必须采用捕捉功能采集从而保证共边的部分完全重合;如果和其他地物相交则不产生交点。如图2。

注记:注记采用点的形式管理。

A、注记的插入点为统一方向的插入点。B、横排注记可以是字符串,竖排注记必须采用单个字符。

4 结束语

本文本着根据国土资源数据内容的差别,分别建立各专题内容的数据库的设计思想,分析和归纳总结了关于国土资源数据库数据的整理方式、整理流程以及针对现有数据情况,对于不同数据,采取不同的整理方法等等,该设计方法克服了纯粹的数据处理,而是从数据建库应用的角度来对数据进行采集、整理、加工。从而真正实现国土资源数据“合理、准确、科学化、规范化”的特点,为国土资源管理提供国土资源数据,为地理信息的综合应用提供基础和支持。

参考文献:

[1]汪志强.关于国土资源数据共享分类的思考[J].国土资源信息化,2005(01).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土地开发整理规划数据库标准.

第6篇:信息的采集与整理范文

概括而言,中药资源普查是按照一定的技术规范和要求,通过实地调查收集有关中药资源的物种、分布、生境、蕴藏量、生产、加工、利用等的实物凭证与综合信息,进一步经过对实物和信息的整理和研究分析,掌握中药资源的现状及其变化规律,以指导中药资源的研究、合理保护与利用。按其工作内容大致可分为实地调查、内业整理、数据分析及贯穿其全过程的组织管理工作。此外,在中药资源普查过程中还涉及到与野外调查区域所在地政府、社会各方面的沟通协调、普查队的衣食住行、交通安全等事宜。所以,中药资源普查既是技术性工作,也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社会性工作。

2保障中药资源普查野外工作质量的技术问题与对策

通过实地调查获得有关中药资源的实物和信息是整个中药资源普查中最基础和最关键的工作,对普查队员技术性要求高、也是决定普查质量的第一重要环节。自2O世纪90年代中药材市场开放以来,中药材的生产经营形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由国家统一组织生产(种植、收购)、调拨经营逐渐转变为完全由市场需求支配调节的个体生产经营,相应地,以县级“中药材公司+各级供销社”为基础的中药材生产经营体系和专业人员队伍也完全解体,这种转变给本次中药资源普查的组织实施带来了极大的困难,更为严重的是熟悉野外调查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极度缺乏,成为各普查试点省、市、自治区共同存在的影响资源普查技术方案实施、保障普查质量的突出的技术性问题。针对这种现状,应着重抓好如下三个环节的工作。

2.1细化中药资源普查工作任务与技术方案

按照全国统一的中药资源普查试点工作的任务和技术要求,各试点省级区域重点普查的品种约200•610•种,方案的细化主要有如下两个方面。一是细化《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技术规范》(以下简称《技术规范》)。进一步明确各项普查内容的含义,相应技术的目的、操作要点、要解决的问题和应获得的资源信息指标,制定《野外工作流程》、《技术指标一览表》,以提高《技术规范》的可操作性和对普查队的具体指导作用。如:“样方调查”获得的信息主要用于“资源蕴藏量测算”,关键指标包括样方中出现的调查品种的“频度”、“密度”及“重量”(5株称重的平均值),而详细记录样方内伴生物种则能反映所调查资源物种的群落组成特征,可为蕴藏量测算中“适生区域”面积划定提供参考;“线路调查”主要是获得资源物种的种类及分布信息;采集标本、药材样品、种子,样方调查和采集记录,拍摄各类照片等,既是构建中药资源数据库、实物标本库的需要,也是确证普查中获得的资源物种原始信息的准确性和信息可追溯的凭证,并为资源普查后续深入研究提供样品等。二是明确各试点县的具体工作任务和目标。中药资源普查一般以县为基本单元。认真分析第一、二、三次普查掌握的中药资源种类、分布生产状况,结合各试点县的生态环境特征,将省级普查的重点品种进行分配,确定各试点县的重点普查品种(野生品种、栽培品种、省级特色资源品种等)以及广布种、珍稀濒危物种的标本、药材、种子采集等分工。将上述两项工作汇集形成《县级中药资源普查操作手册》,人手一册,即可作为普查技术培训材料,也使县级普查队员对于普查工作做到心中有数,是提高野外工作效率和保障普查工作质量的基础。

2.2强化技术培训

鉴于目前中药资源专业技术人员和熟悉野外普查工作内容的人员普遍不足的现状,在制定详细的普查工作方案和技术方案后,技术培训当是最为重要的准备工作。技术培训应根据各试点省、县人员的专业和知识结构情况进行分层次、分对象、分阶段培训。技术骨干的培训以技术支撑单位和协作技术单位人员为主,在全国资源培训普查技术骨干的基础上,结合各省的普查工作任务和技术方案,重点培训物种鉴定(可编辑本省重点普查品种电子版图谱,凝练鉴别要点)、普查技术要点、关键技术指标、信息记录、药用植物摄影等内容;一般人员培训以各县普查队员为对象,重点培训野外工作流程、标本采集及压制、药材样品和种子采集要求等内容。技术培训宜采取室内讲解培训和野外实践相结合的形式,通过模拟组建普查队,独立开展实战演习,再针对存在的问题强化讲解,使普查队员充分了解要做什么?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为保质保量完成中药资源普查野外调查工作奠定基础。

2.3合理组建技术型中药资源普查队伍

根据中药资源野外调查的工作性质和技术要求,普查队组成人员大致可分为技术骨干人员和一般野外工作人员两类,每个普查队至少应配备一名具有在野外初步鉴定物种能力的技术骨干。在骨干人员不足时,可打破县界整合人力资源,将物候期不同(南北地理区位、海拔高低有一定时间差异)的数县联合组建普查队,一个普查队负责数县的普查工作,根据物候期“错峰”各县的野外工作,确保普查队的“技术性”,同时也有利于保障技术操作规范和普查质量的一致。

3统筹中药资源普查内业整理,保障普查质量赢在终点

中药资源普查内业整理工作主要包括有标本压制、腊叶标本制作、标本鉴定与审核、药材干燥、信息整理、数据库录入等,既是专业和技术性较强的工作,也是完成野外调查的中药资源实物和生态等综合信息采集工作后,直接影响普查最终质量的重要环节。内业工作大致可分为野外调查期间的驻地室内工作和野外调查结束后的室内工作两部分。由于野外工作量大,随着标本的不断积累,每日回到驻地后的标本压制、翻标本、药材样品干燥、采集记录与图片整理等工作极为繁重。可在普查队中适当配备(或队员轮流担任)驻地内业整理人员,确保标本压制、药材样品干燥和调查信息的完整、准确。鉴于县级普查队技术人员不足和工作条件较差的实际情况,野外调查结束后的各项内业整理工作宜集中由专业人员完成,如标本统一制作,物种鉴定统一审核,特别是普查信息整理和数据库录入应集中人员同时进行,既有利于保证标本制作质量、物种鉴定准确,又能有效地保证数据库录入信息的准确和完整。

4强化中药资源普查组织管理,保障普查工作有序实施

中药资源普查工作是涉及到省级和县级政府多部门、技术支撑单位与各技术协作单位、不同身份普查人员和管理人员等大协作工作,组织管理是统筹协调各方人力、物力、政策等资源,保证普查工作“按时、保质、有序”实施的基础。应注重加强如下几个方面的统筹协调和组织管理。

4.1健全务实的组织管理机构,强化中药资源普查工作的统一协调

除按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办要求成立相关省级、县级资源普查组织机构外,为保障具体普查工作的有序实施和技术目标实现,还应建立普查工作具体实施的日常管理机构,如由普查技术支撑单位和协作单位技术专家和行政管理人员组成的“中药资源普查项目办公室”,在省级资源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领导下负责普查工作的实施管理。项目办公室下可分设技术组、协调组、后勤组,明确专人负责。技术组负责编写普查技术规范和操作手册,明确各区县的普查指标,制定普查进度表,培训技术骨干队员,督导各区县普查工作和解决普查中出现的技术问题;协调组负责各县的普查协调工作,如各区县普查队技术人员和内业整理人员调配、试点县地方政府的沟通协调、野外工作安全监管等;后勤组统筹交通工具、普查物质调配保障等。

4.2加强专家组巡回督导,发挥技术指导作用

由项目办公室统一安排,组织省级专家组赴普查一线巡回,与普查队一起出野外现场指导,及时发现普查中出现的技术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反馈给项目办公室,及时向其他普查队问题,确保各普查队野外工作的技术规范统一和普查整体质量。

4.3加强信息通报,提高工作效率

《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技术规范》对普查的实物和信息收集提出了具体的技术要求和指标,调查物种较多,标本、药材样品和种子的采集工作量较大。而在实际普查工作中,由于以往资料的不准确或资源状况发生了变化,可能导致各试点县分配的品种与现状不符合,其结果既可能出现重复性工作,如广布种标本、药材、种子的重复采集,又可能出现遗漏,如珍稀濒危、分布狭窄或资源量较少、或分布区域和密度发生变化的品种。对此,一方面,应要求各普查队有全局观念,对于并非本普查队(县区域)规定的普查品种,在符合质量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及时采集,避免漏采,保证任务指标完成;另一方面,在野外普查实施全过程中,应要求各普查队及时向项目办公室上报工作进度、情况和相关信息,由项目办公室根据各品种标本、药材样品、种子等的采集情况,及时向各普查队通报、调整部分任务,避免重复工作,提高工作效率。

5结语

第7篇:信息的采集与整理范文

【关键词】数据采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

0 引言

随着环境试验技术的不断发展,试验类型和试验任务在不断增加,产生越来越多的试验数据,庞大的数据量给统计和分析带来困扰。以往实验室试验人员每月对试验流程卡和实验记录的整理都需要花费大量时间,且整理好的纸质文档并不方便查阅,且纸质文档容易丢失,损坏、常会造成试验数据的不完整,给科研工作造成诸多不便。为了改善这种状况,实验室开发了试验数据管理系统,通过试验室数据管理系统可以进行试验任务下达、任务管理以及试验过程监控。可以有效地对复杂试验数据统计进行查阅、统计、分析,并提高实验室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

1 用户需求分析

根据对试验业务的需求分析和整理,以数据驱动促进业务决策为总体目标,用户主要需求如下:

1.1 试验参数的实时监控、试验流程状态监控;

1.2 试验参数记录的存储、检索、查询;

1.3 试验设备状态监控、校准/检定提醒;

1.4 试验时间统计,试验操作人员工作量统计;

1.5 试验报告的自动生成;

1.6 试验人员、试验委托单位、试验设备的关联性和一致性统一管理等;

1.7 试验数据的入库管理和分析。

2 业务工作流程分析

试验工作流程图如图1:

3 数据流程图分析与设计

根据用户需求和试验工作流程图,系统数据流程图如图2:

4 系统设计

4.1 系统设计原则

以试验业务实际为牵引,注重系统技术先进性,确保易操作性、维护灵活性、可扩展集成性、安全性和可靠性。

4.2 数据库设计

表格设计:本试验系统设计有试验人员信息表、试验设备信息表、试验产品信息表、试验委托单位信息表等;

数据词典设计:对信息表各字段进行定义,确定数据类型和属性;

数据功能设计:根据用户需求,各信息表具有查询、检索、录入、删除等功能,各表通过关键词进行关联。

4.3 统模块设计

试验数据管理系统主要由试验任务管理、知识管理、资源管理、数据管理、采集程序等功能模块组成,如图3所示。

4.3.1 任务管理

任务管理模块是整个试验数据管理系统的第一环节,分为任务立项与分解、任务执行、任务监控三个子功能。主要负责对试验任务的下达,由系统管理员将产品试验任务创建后,设备操作人员按照试验任务参数条件设置程序,启动试验设备对产品进行试验。例如进行振动试验时,操作人员打开采集系统,选定振动台,进行试验任务配置,然后启动记录采集程序,开启振动台进行试验。此时数据采集系统将对试验过程参数实时监控、采集,记录和存储。

4.3.2 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模块中包含试验标准、质量体系文件、作业指导书三个子模块。试验标准模块具备录入、查询、检索、删除功能,由资料员定期将相关现行的试验标准,包括国标、军标、行标和各类产品的试验大纲等录入系统,并及时更新,供相关人员查阅。为试验工作提供依据和支持,如图4所示。

4.3.3 资源管理

资源管理模块包括设备信息管理、人员信息管理、委托单位信息管理三个子模块。设备信息管理包含设备状态管理(空置、运行中、维修中等)和试验设备属性(设备名称、编号、校准日期等)两个下属模块,通过该模块可设备资源进行调配,也可对设备使用频率和运转时间进行统计,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人员信息管理则可以对试验工作人员的信息进行检索,可以按人员姓名对试验任务进行统计,为人员管理和考核提供依据。委托单位管理可以按委托单位对试验任务进行统计,为试验任务来源分析提供支持。

4.4 数据管理

据管理负责对试验全过程数据及相关信息的管理,可以将数据按一定结构进行组织览、查看、查询,并可以将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对已采集的试验数据可根据试验项目、试验设备、操作人员、试验编号等进行分类浏览、查阅、统计,根据试验工时单价,可以计算人员、设备和整个实验室的月度、季度和年度产值,极大提供高统计效率和准确度,并生成统计报表。

5 通讯设计

5.1 数据访问接口

数据管理的核心策略是通过统一定义的试验数据格式及接口,实现各类格式试验数据的统一化管理。在统一数据格式的基础上,提供统一的试验数据访问接口服务,所有针对试验数据的访问均通过数据访问接口来完成。

访问接口体系由访问接口服务平台、服务注册中心和数据交换三部分组成。

5.2 数据转换

系统提供对历史数据的管理和复用。基于统一定义的数据格式,提供数据转换工具实现统一的数据入库功能。本系统采用支持对现有的Excel格式的各类试验运行过程数据和试验结果数据的模板化转换方式。

5.3 采集程序

采集程序是整个数据管理系统中最核心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它在产品的整个试验过程起到实时监控和数据采集两个功能。管理系统与被试验设备之间采用R232和USB端口和网线形成物理通讯网络。目前试验室占地面积约3600平方米,拥有各类验设备七十余台,实时监控功能可以使操作人员在监控室内即可对设备运行状态是否正常进行观察,有效地提升工作效率。数据采集功能则对试验后的数据分析提供支持,通过数据采集和一直观的看到整个试验过程中的运行曲线,这些曲线包括温度、湿度、气压等试验数据。

5.4 通讯网络设计

试验设备的测控和数据采集(DAQ)采用统一的设备接口规范,针对每种试验设备的软件接口进行开发。在实际应用中,采用主控端加采集端的分布式框架,以提供足够的业务适应性和扩展性。在这种模式下,即可仅启动采集,实现针对部分设备的单点采集,也可用一个主控端加多个采集端协作采集的模式,支持多个试验任务采用不同设备同时进行采集和数据入库。

6 用户界面设计

本系统采用大方、美观友好的用户界面,彩色选择考究,满足用户操作舒适性要求,有效降低用户疲劳度。

7 源代码的编写

采用可视化编程语言,大大提高了编程效率。

8 硬件配置

由于本系统投入使用后,试验数据越来越多,故配置了一台高性能服务器;由于试验室场地较大,配置了4用户终端。

9 功能扩展

该系统设计框架留有若干可扩展接口端,通过简单的编码即可实现扩展功能。目前,该系统已和视频监视系统完成对接,实现了试验过程的可视化、数字化。

10 结论

实验室试验数据管理系统的成功应用,有效实现了试验记录的无纸化、试验过程参数监控的集中化、试验工时和产值统计的信息化,试验数据分析的信息化和形象化,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确保了试验记录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对提升试验室的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第8篇:信息的采集与整理范文

【关键词】统计设计 资料收集 数据整理 统计分析 非系统误差

统计工作主要分为统计设计、资料收集、整理汇总、统计分析、信息反馈五个阶段,统计工作的前四个阶段均是容易产生统计误差的阶段,其中统计分析是统计工作中最关键的一步,对信息反馈阶段的基础,它是保证统计工作成果准确性的重要部分。因此,统计分析中的误差控制显得尤为重要。

一、统计分析的基本步骤

(一)样本采集。样本采集是进行统计分析的前提和基础,是统计分析的数据来源。样本采集有不同途径,首先,通过实验观察和测量调查,来直接的获取到信息的方法。二是通过文献检索,阅读获得间接信息。样品采集过程中,除了要注意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而且还特别注意两种不同类型的信息之间的区别:一个连续的数据,也称为测量数据,是指通过实际测量获得的数据;二是间歇性的数据,是指类的事情,也被称为计数数据,等级等属性点数获得的计数数据。对不同的样本数据,在样本采集的初期就应该进行分别对待,保证后续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整理样本数据。整理数据由统计设计标准的分类收集的数据汇总过程中。由于收集到的数据大部分是无序的,零散的,不系统的,统计进入所需的研究数据核查的目的和要求按照之前的计算,不包括其中的一部分不真实的,然后总结或列表,从而简化了原数据可视化,系统化,并能反映在初次分配中的数据。

(三)数据分析。分析数据是指整理数据的基础上,相应的统计计算,获得的数据分布的总体统计特征的统计结论的过程中,它是核心和关键的统计分析。数据分析通常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用来形容一种方法来计算的统计数据反映的集中趋势,分散程度和相关的强度与外部代表性的指标,第二个层次是基于描述性统计,并与推论统计方法进行数据处理,以此来推断总体样本的信息,并进行分析和推测的整体特点和规律。

二、统计工作过程中误差控制

(一)统计设计。统计设计是确定统计工作的主要目的、预期达到何种效果的统计流程、规则的重要步骤。统计设计方案要求考虑问题要全面,针对不同的统计目的确定样本及样本容量。样本量的大小不取决于总体的多少,而取决于:1.研究对象的变化程度;2.所要求或允许的误差大小(即精度要求);3.要求推断的置信程度。当所研究的现象越复杂,差异越大时,样本量要求越大;当要求的精度越高,可推断性要求越高时,样本量越大。因此,在统计设计阶段,合理的确定样本及样本容量是减少统计分析误差的根本条件。

(二)样本采集。样本采集过程即统计资料搜集过程。数据的准确性、真实性是确保统计工作顺利进行以及统计分析、信息反馈的根本要素。样本采集过程应注意一下问题:

1.统计调查人员培训。在进行统计调查之前,统计工作的设计者、组织者应该针对统计调查人员进行一次业务培训。每一项统计调查都是为统计分析的最终目的服务,为更好的收集统计数据,应该让统计调查人员透彻理解统计调查的具体规则、必需调查项目以及必须遵守的相应素质,以减少被调查者对统计调查的误解与抗拒,以此确保统计调查数据的真实性与完整性。

2.调查方式。统计调查有比较实用的调查方式,调查的方式有普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抽样调查、统计报表制度等。具体收集统计资料的调查方法有:访问法、观察法、报告法等。具体采用哪种方式,选取的原则就是结合统计调查目的,节省统计调查经费,选取最优的调查方式或多种调查方式相结合。

3.数据完整。统计数据要求各项数据必须完整,如果某一样本各项数据不完全,就决定该样本才具失败,该样本必须被舍弃,因此,缺失数据项目太多会影响样本的容量,最终会使得统计调查结果失真,失去统计调查意义。

(三)数据整理。数据整理是对调查、观察、实验等研究活动中所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检验、归类编码和数字编码的过程。它是数据统计分析的基础。数据整理一般遵循以下流程:

有上述流程可以看出,应该加强数据审查工作,在这一阶段,很容易判断出是否出现人工录入失误或数据缺失项等相关问题,减少非系统误差出现。

(四)数据分析。在统计分析阶段,要求统计分析人员熟悉统计调查的目的、数据结构及构成等客观因素,根据数据的汇总分类等预处理结果,合理地选择拟合模型。在此阶段,应该注意的就是正确看待每一种统计分析方法的假设条件以及拟合优度等理论要求。

三、结束语

在统计设计阶段由于设计者不可能完全掌握统计调查对象的总体趋势,在数据分析阶段由于采用拟合模型分析,所以存在一定的系统误差,而这些系统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只能通过统计专业人员的专业知识进行理论上的优化,降低系统误差。在数据采集、数据整理阶段,只有加强人员培训、数据审查等办法避免数据输入等非系统误差。同时,在避免非系统误差的同时也应该审查被舍弃的样本数据,避免遗漏正常的异常值,导致异常值丢失对调查对象的总体认识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9篇:信息的采集与整理范文

从信息服务对象的角度,可以把旅游信息分为:政务信息、要素信息、企业信息。

(一)政务信息:包括机构职责、政策法规、工作动态、政务公告、人事任免、行业管理、旅游执法、统计数据、宣传促销、招商引资、规划研究、教育培训等;

(二)要素信息:指涉旅部门、旅游六要素企事业单位的信息,包括旅游线路信息、旅游景区(景点)信息、旅游住宿信息、旅游交通信息、餐饮场所信息、休闲娱乐信息、旅游商品信息、购物场所信息、旅行社信息、旅游应急信息、其他相关信息等(具体内容参见《*省旅游基本信息资源规范》)。

(三)企业信息:特指旅游行业管理部门管辖范围内的各类企业,即A级旅游景区、星级饭店、旅行社和工农业旅游示范点。企业信息可以分为基本信息和经营信息。其中:

1.A级旅游景区

A级旅游景区的基本信息为:名称、地址、地理位置(经纬度、海拔)、邮编、电话、传真、类型、级别、网址、电子邮箱、简介、历史文化、主要特色、周边环境、企业工商注册号、组织机构代码、法人代表、景区内交通、门票、停车场、导游情况、美食、土特产、活动节庆、旅游线路、周边六要素信息、注意事项、地图等(具体内容参见《*旅游基本信息资源规范》);

A级旅游景区的经营数据为:收入、利润、客源结构、管理人员情况、员工情况等(具体内容参见《国家旅游统计调查制度》)。

2.星级饭店

星级饭店的基本信息为:名称、地址、地理位置(经纬度、海拔)、邮编、电话、传真、级别、简介、网址、电子邮箱、企业工商注册号、组织机构代码、法人代表、服务设施、交通信息、周边六要素信息等(具体内容参见《*旅游基本信息资源规范》);

星级饭店的经营数据为:客房出租率、平均房价、客源结构、收入、利润、管理人员情况、员工情况等(具体内容参见《国家旅游统计调查制度》)。

3.旅行社

旅行社的基本信息为:名称、地址、地理位置(经纬度、海拔)、邮编、电话、传真、类型、简介、网址、邮箱、经营线路(具体内容参见《*旅游基本信息资源规范》);

旅行社的经营数据为:收入、利润、组接情况、分社、门市情况、管理人员情况、员工情况等(具体内容参见《国家旅游统计调查制度》)。

4.工农业旅游示范点

工农业旅游示范点的基本信息为:名称、地址、地理位置(经纬度、海拔)、邮编、电话、传真、类型、级别、简介、网址、邮箱、历史文化、主要特色、周边环境、企业工商注册号、组织机构代码、法人代表、景区内交通、门票、停车场、导游情况、美食、土特产、活动节庆、旅游线路、周边六要素信息等(具体内容参见《*旅游基本信息资源规范》);

工农业旅游示范点的经营数据为:收入、利润、客源结构、管理人员情况、员工情况等(具体内容参见《国家旅游统计调查制度》)。

从信息的密级的角度,可以把旅游信息分为:保密信息和普通信息。保密信息主要指有密级的政务信息、执法信息、人事信息等。其余信息为普通信息。保密信息的收集和管理按照国家保密条例等相关规定,由专人负责相关工作。要加强网络安全体系建设,保证网络信息安全。

二、旅游信息板块

旅游信息板块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

(一)涉旅企业:全省各地涉旅企事业单位拥有的旅游信息(具体内容参见《*省旅游基本信息资源规范》);

(二)涉旅政府部门:与旅游相关的政府部门,包括交通、建设、林业、气象、文化、工商、卫生、环保、国土、体育、通讯、金融、保险等部门的旅游相关信息(具体内容见附件1);

(三)各市州、区市县旅游局:全省各级旅游行业管理部门拥有的各类旅游信息,特别是目的地信息(具体内容见附件2);

(四)省旅游局各处室、直属各单位、旅游协会:局内各部门拥有的旅游信息(具体内容见附件3)。

三、信息渠道和方式

(一)主要渠道和方式:

1.主要渠道:涉旅企业,涉旅政府部门,市州、区县旅游行业管理部门,省旅游局各处室、直属各单位、旅游协会。

2.方式

(1)网上填报:分为两类

A.旅游行业管理部门管辖企业的网上填报

依托互联网,建立企业—区县—市州——省四级网上旅游信息填报系统,通过网络快速获取和及时更新旅游信息。企业特指A级旅游景区、星级饭店、旅行社和工农业旅游示范点。

B.涉旅部门的网上填报

有两种方式可供选择。

一是由省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统一全省旅游信息采集内容标准和数据库建设标准,建立统一的数据填报平台,各相关涉旅部门根据要求定期在网上填报和更新相关旅游信息;

二是各相关涉旅部门网站如已有相关信息,采取链接的方式实现信息共享;如网站没有相关信息,采取电子邮件的方式定期进行报送和更新。

(2)手工填报:主要指旅游行业管理部门管辖范围之外的单位和企业

制定规范表格,下发各市州、区县旅游行业管理部门,由其组织相关单位和企业填报,并负责收集上报信息。

(二)其他渠道和方式

以下渠道主要由省旅游信息中心根据实际情况具体实施。

1.互联网

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从互联网上获取各类相关信息,通过电话核实后录入资料库。开通*旅游论坛,通过论坛需求信息,广泛收集、整理网民出游采集的各类信息。

2.旅游书籍、杂志

购买和订阅一些较好的旅游专业书籍、杂志和报纸,从中采编一些有价值的信息。

3.旅游资讯公司

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互换、购买、合作等多种方式,获取已经基本成形的信息资料。但必须注意对其信息进行认真核查,以确保信息的权威性、真实性和有效性。

4.活动采集

与旅游(门户)网站、报纸、电台、电视台、旅游杂志等多种媒体加强合作,策划推出形式新颖、参与性强的网络互动活动,包括开展网上大讨论,网上征集等,通过活动的举办有侧重性地收集整理所需旅游资料。

5.制作宣传手册采集

通过制作发行旅游护照、金穗天府旅游卡、旅游指南光盘、出行导航指南手册、各地旅游宣传专辑、小册子等,有针对性地收集整理分类、分区域的旅游信息。

6.现场采集

每年组织若干采风活动,邀请一些摄影家或旅游爱好者沿我省重点推出的几条旅游线路和新开发景区进行实地采访考察,收集资料,拍摄照片,不断充实数据库(包括图片库)资料。同时信息中心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中适时采集。

7.展览会、博览会、展销会等收集

通过参加大型的展览会、博览会、展销会等会展和会议收集旅游信息。

四、信息更新

所有涉旅信息分为动态信息和静态信息。动态信息是指交通、天气、价格等随时或较短时间内会发生变化的旅游信息。静态信息是指法律法规、部门规章等政策法规类信息,企业的名称、地址、经纬度、邮编、简介、设施等一般不经常发生变化的信息。

(一)分级管理分级负责

由于旅游信息的来源分为企业、区县、市州和省级四个层次,因此信息的采集、审核和管理也需要按照“谁提供、谁负责,谁审核、谁负责”的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进行。涉旅部门、各市州、区市县旅游局和涉旅企事业单位必须按照诚信的原则,提供科学准确的信息。

(二)更新周期

不同类型动态信息的更新周期不同。根据信息的属性,更新周期一般分为随时更新、一个月更新、一个季度更新、半年更新和一年更新等几类。

(三)更新方式

根据信息源和信息填报方式的不同,信息更新采取网上直接更新或手工更新两种方式进行。

五、保障措施

为了确保各种信息采集渠道的畅通,信息采集方式的落实,需要有针对性地制定一系列措施加以保障。

(一)政策法规保障

各地、各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省旅游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省旅游基本信息资源规范》、《*省旅游行业信息化建设细则》,尽快筹备《*旅游信息采集法规》的相关立法工作,以法律手段强化旅游信息采集工作。

(二)组织保障

建立信息员队伍是旅游信息采集工作的组织保障。信息员是旅游信息采集的主要实施者。信息员指省局各处室、直属各单位、旅游协会的信息人员和省旅游信息中心的信息采编人员及各市州和区市县旅游局、涉旅企事业单位的信息采编人员。信息中心采编人员是信息员队伍的核心,主要负责全省旅游信息的分类、整理、加工、存储、、传递等工作。省局各处室、直属各单位、旅游协会的信息人员和各市州和区市县旅游局、涉旅企事业单位的信息采编人员主要负责按照统一的数据标准采集、上报涉及本单位的旅游信息,各市州和区县旅游局还要负责审核下属企业上报的旅游信息。信息员队伍的管理按照《*省旅游信息员管理办法》执行。

(三)经费保障

建立旅游信息采集长效机制是一项涉及面广、工作量大、难度较高的系统工程。在整个机制中,主要依靠信息化手段来完成信息的采集、分类、整理,特别是行业管理部门和企业的经营数据采集,更需要有针对性地研发相关信息采集系统,在减轻或不增加成本,甚至增加相关单位的收益基础上,达到信息采集的目的;另外,信息采集的长效性需要给予信息员队伍以及各个环节一定的物质奖励;同时机制的正常运行等因素都决定了采集机制需要一定的经费保障。

(四)制度保障

1.信息中心的工作人员应加入旅游标准化专家委员会,参与到A级景区、星级饭店、工农业旅游示范点、优秀旅游城市等的等级评定工作中。

2.对涉旅部门、市州、区市县旅游行业管理部门进行目标考核,建立奖惩机制,信息采集工作成效明显的部门和单位由省旅游产业领导小组和省旅游局进行表彰,并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对信息采集工作不重视、不作为的部门和单位由省旅游产业领导小组和省旅游局进行通报,并督促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