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营运资金风险的概念范文

营运资金风险的概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营运资金风险的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营运资金风险的概念

第1篇:营运资金风险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改进方法 企业集团 资金管理

资金管理在企业及企业集团财务管理中的位置极为重要。实践证明,在集中管理的模式下,资金的运行更加安全且富有效率。但随着企业集团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也暴露出了监管力度、运营效率、管理考核等问题。这需要借助财务、信息化等管理手段,进一步使集团资金得以良性循环,发挥出资金最大的运转能效,同时更加有效地控制风险、保证资金安全。

一、资金管理主要方法

针对目前资金集中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优管理的优化,最终全面提升集团预算管理水平、加强管理融合、建立资金监管。通过健全资金管控体系控制资金风险;保证资金收付通畅、加速资金周转、降低资金成本,实现细化资金营运管理提高资金利用效率;综合利用信息技术、优化资金分析考评,实现为集团管理层提供优质信息,最终达到集团资金集中管理效益最大的目标。

二、建立资金支付监管系统

(一)建立资金监管与风险识别系统

结合企业集团自身特点对资金支付项目进行风险分类,据此确定不同资金支付项目的监管流程,这也是风险管理的基础。就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而言,主要偏重于针对资金的运营风险进行识别与预警。据此,应建立集团资金管理风险与预警体系,判断资金管理风险存在的大小,以及对集团的影响范围和程度,从而构建集团资金风险管控系统。

(二)资金监管系统与预算系统的对接

资金监管系统属于新建的资金支付管理系统,完善了整个资金支付的流程。该系统的建立和使用必须和原有的预算管理系统有效对接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资金支付项目的范围应小于预算项目的范围。对于资金监管支付项目的确定,应本着付现的原则,即凡是付现的预算项目就要纳入资金监管的支付项目。对于资金监管的支付流程,既要考虑有效实施监管,又要尽量避免由于管理流程的重复而造成企业资金管理效率的降低。

三、建立资金收支平衡动态体系

(一)建立资金头寸管理机制

企业集团实行资金集中管理下,资金头寸是一定时期内企业集团资金集中收入减去集中支付后的余额。从内部融资角度看,资金集中管理是集团资金中心对内吸收成员单位银行存款和向成员单位提供内部贷款的过程。因此,可以借助商业银行的资金头寸管理模式对企业集团集中的资金进行类头寸管理。合理的资金头寸是一个围绕最佳值波动的概念,确定合理的区间或最佳值是资金头寸管理的核心。

(二)加强企业内控制度

建立和完善资金的日常管理制度,如银行账户余额控制制度、资金预算管控制度、资金计划调拨制度、资金支付审批制度、票据集中管理制度等等。只有建立完善的资金内部控制体系,才能有效地规范和控制集团各项资金使用行为,为防范资金风险提供制度保障,才能有效保证企业资金安全和效率的平衡统一。

(三)提高网络资金结算比率

资金流动性的提高可以提高资金的效益,而与银行的深度合作可以采用多种手段提高资金流动性,同时又保证资金的安全。与银行构建网络交易平台将为企业集团资金收付提供了一种安全、高效的支付手段。通过网银系统,提高了集团资金的到账速度和效率,大大缩短了资金在途的时间,做到资金的“零在途”,同时更降低了由于人为处理造成的差错率,还节约了往来银行的时间及费用。

四、完善资金管理考评制度

(一)资金管理评价内容的完善

结合营运资金与供应链的关系,可以将营运资金进行重新分类,将经营活动的资金分为营销渠道、生产渠道和采购渠道营运资金。不论是营运资金总体管理评价还是经营活动营运资金或筹资营运资金管理评价,均采用周转期指标进行评价。以销售收入计算周转期,评价营运资金总体管理绩效和经营活动营运资金管理绩效;以销售成本、完工产品成本和材料消耗总额计算周转期,评价各渠道营运资金管理绩效[1]。

(二)资金管理评价制度的完善

资金管理的评价,虽然有明确的要求,但多由于执行性较差,始终没有对集团各单位的资金管理进行明确的评价。因此,除了是评价指标各家科学有效之外,建立完善评价制度,更是落实资金管理评价工作的有效手段。完善现有的管理制度,在资金管理的考评内容方面制定定期的考核评定机制,将资金管理的考核指标纳入每年的企业绩效考核的指标体系之中。这样,可以将企业的资金管理水平与企业整体的经营管理、领导者的薪酬相结合,从而使各单位更加重视企业的资金管理,提高企业的现金管理水平。

五、结束语

综上,对目前企业集团的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选择适合企业集团资金管理发展和特点的优化手段是较为现实的做法。首先,引入新的资金预算管理目标并建立资金监管和风险预警系统;其次,通过优化进一步达到资金安全与效率的动态平衡;最后,对于资金管理的分析考评,引入更为科学的考核指标以及建立更加有效的制度,对现有的资金管理评价体系进行完善。在保证资金安全的前提下实现最大效益。

第2篇:营运资金风险的概念范文

建筑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为国家创造了巨额财富,也提供了数以亿计的就业机会。即将出台的国家十三五规划顶层设计中强调,我国的产业结构的调整,一带一路、京津冀一体化、长江经济带、新型城镇化建设等国家战略实施都离不开建筑企业的参与和支持。企业的营运资金是潜在的资金源泉,它关系着企业的生死存亡,是施工企业经营和财务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也代表着一个企业的现代化管理水平。因此,为了保证建筑企业的资金运作可持续,就必须加强企业的营运资金管理,提高抗风险的能力,积极构筑行业壁垒,为建筑企业营造一个健康的生存和发展环境。

2 建筑企业营运资金的定义

营运资金可分为狭义和广义概念。广义的营运资金是指企业全部的流动资金,包括货币资金、交易性金融资产、应收账款、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预付账款、应收利息、应收股利、存货等项目,也称为营业周转资金,是企业资金中流动性最强、周转速度最快的部分,是企业正常运转和获得利润的根本保障。狭义的营运资金是个静态数据,是指在某个时点企业的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差额,即所谓净流动资金。净流动资金的多寡代表企业拥有的流动性地位,净流动资金越多表示净流动资产越多,其短期偿债能力越强。狭义的流动资金管理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流动资产管理,另一部分是流动负债管理。对建筑企业来说,流动资产管理主要涉及货币资金、应收账款和存货,而流动负债管理主要涉及到应付账款、应付职工薪酬、应交税费、应付利息等项目。本文所指的是广义的营运资金管理。

3 建筑企业营运资金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垫资现象普遍,流动资金压力大

建筑业本来就属于竞争性行业,近年来由于受国内当前经济下行和供求关系的影响,处于完全竞争状态,是一种不受阻碍、干扰和控制的市场结构,施工方是价格的完全接受者。建筑企业为了承揽工程或者获得更多的工程份额,垫资施工已经成为企业的一种竞争手段,也成为一种行业常态。一般来说,施工企业的垫资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投标期间垫资:投资方在发出邀标书时,要求竞标单位提供投标保证金,投标结束后,投资方会退还未中标单位的保证金,而对于中标单位,保证金被计入签订的正式建筑合同中,以工程进度款等形式返还。

2)项目启动垫资:对中标单位,投资方要求施工方提供保证金作为工程项目启动资金,保证金在施工过程中根据工程进度返还,造成垫资施工。

3)工程期间垫资:对工程进度款的不足额支付,造成部分垫资施工。比如在双方的施工合同中约定承包方报送的月进度报表经发包人确认后,于次月支付确认工作量的70%,这样的付款条件造成承包人对当月已经完成工作量形成100%的垫资,在次月对上月已经完成工作量形成30%的垫资施工。

4)按约定形象进度垫资:在双方的施工合同中约定,如基础全部完成且发包方检验合格后开始支付进度款;或者结构封顶后按一定比例支付工程预算价款等,使得建筑企业承担垫资。

5)全额垫资施工:在建设工程施工期间,发包方不向承包方支付任何工程价款,承包人自行负担工程期间的所有资金费用,只有工程项目建设完工经竣工验收合格后,发包方才按照合同约定支付工程款。

3.2 存在大量的应收账款,三角债严重

应收账款是营运资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资产负债表里位列货币资金之后,从理论上说,应收账款的变现能力优于其他流动资产,但实际运作中却由于诸多因素导致应收账款无法及时变现,给企业增加了资金压力。由于建筑业社会生存环境较恶劣,应收账款的数量和所占流动资产的比例几乎都高于其他行业,也是三角债的高发区。建筑企业应收账款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应收账款数额和所占比例大。我国建筑业已经进入微利时代,每个建筑企业为了获得行业的平均利润率,或者争取较高利润率就必须采用激进的营运资金政策,往往采用垫资方式承接业务,增加了应收账款的坏账成本、机会成本、管理成本等运营成本。

2)应收账款账龄长,三角债严重。由于对投资方的资金实力调查不充分,工程竣工之后工程款不能及时支付给建筑方,进而导致了拖欠工程款。但是政府多次出台治理拖欠农民工工资的政策,施工企业为了及时发放农民工工资,不得已向银行办理贷款或承兑汇票,加剧了企业的财务风险。同时施工企业拖欠工程物资供应商的款项,供应商又拖欠生产厂家,生产厂家又拖欠原材料供应商,形成了社会资金的恶性循环,因此,建筑业成为典型的三角债高发领域。

3)忽略应收账款的合同管理。在建筑合同签订前,缺乏对合同关键条款或内容的严格把控,一般按投资方起草的法定合同范本稍做改动就签订合同。在建筑合同签订后,未设置专人和专门机构对其进行保管、收款统计、收款登记、收款对账、收款进度对比、收款的全面跟进,出现收款条款的缺失或收款条款不执行等情况,尤其对工程尾款数额或工程质保金的确认,需要具备资质的第三方中介机构进行审价或工程监理部门审核确认,这就需要建筑企业对合同的严格管理,否则由于拖欠时间太长,发生应收账款坏账的可能性就非常大。甚至,有些施工单位碍于情面或考虑到以后的长期战略合作,采取先施工后签订合同的作法,造成施工单位在工程竣工投产后在预决算金额、工程量的认定等方面产生分歧,引起了大量的法律纠纷和官司,但是很难清偿甚至无法追款的结局。

3.3 营运资金内部监督机制较薄弱

监督机制是现代公司制度的固有组成部分,良好的内部监督机制是保证公司正常运转的重要条件,其中内部审计是内部监督机制的关键组成部分。而我国建筑业在营运资金内部审计方面,存在以下三个主要的问题。

1)领导不重视内部审计。在不少的建筑企业里,由于领导认为设置内部审计机构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或者公司营业执照年检时的需要,因而存在随意撤并或精简内审机构的现象。有的企业甚至不设置内部审计部,只在财务部门下设内部审计,或者设立一个内审室,或者临时抽调财务人员应付检查。凡此种种,使得建筑企业的内审机构势单力薄,内部审计在建筑企业常常流于形式,被管理边缘化,或者受控于管理层,缺乏独立性,难以获得符合实际的第一手资料。

2)内部审计质量差。内审的作用不仅仅限于事后监督,更多的应该是事前预防与事中控制。而大多数建筑企业尤其是中小型建筑企业,只重视事后的审计结果,忽略在项目的运行前期和整个过程中,内部审计对整个项目的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和评价,导致内部审计的质量较差,无法达到治标与治本的效果。

3)对外部审计的抵触情绪。虽然政府投资和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建设项目都要进行外部审计,且理论上来讲对其监督是客观的,但大多数建筑企业对外部审计存在抵触心理及其诸多因素的影响,很难达到对管理者预期的监督、提升和改进效果。

4 加强建筑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的建议

4.1 加强建筑企业应收账款管理能力

从某种意义上说存在的大量应收账款是建筑企业的癌细胞,将直接减少建筑企业的经营活动现金流入,使得现金净流量减少,严重加大了建筑企业营运资金风险。因此如何减少、盘活、优化应收账款就成为了建筑企业的头等大事。建筑企业要切实把工程项目作为管理重心,着眼工程项目的全过程,抓好资金营运特别是抓好应收账款管理工作,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在承接项目前,管理层和法务部应该仔细研究工程合同,尤其是涉及工程价款的支付进度和方式、工程施工工期、工程尾款支付时间、违约解决方式等关键环节的合同条款。企业坚决不承揽价格偏低又没有资金保障的项目,规避可能的大量应收账风险。

2)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建筑承包方要及时向投资方报告工程进度,办理工程进度结算,结算工程价款,比照工程进度与资金结算的匹配,严格关注投资方的财务状况,使建筑企业的主营业务所产生的现金流入有可靠的保障。如果出现投资方有严重违反合同,无法按照进度支付工程价款的问题,应该立即进行协商并关注事态的发展,避免形成大量的应收账款,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3)在工程施工完工后,积极办理完工决算报告和相关签证手续,对形成的应收账款加大催款力度。要与投资方充分沟通、谈判和协商,对于处于资金困难的投资方,建筑企业应该积极应对,采取债务重组、非货币资产抵债、应收账款保理、债务转股权等方式,消化应收账款,盘活营运资金。

4.2 加强建筑企业商业信用筹资能力

商业信用是指在商品交易中由于延期付款或者预收款项而形成企业间的借贷关系,是企业之间的直接信用行为,属于自然性融资,一般都无息,具体包括应付账款、应付票据、预收账款等。商业信用筹资具有容易获得、一般不提供抵押物担保、无需办理繁琐的筹资手续、企业具有较大的主动权等优点,因此建筑企业在诚信、确保如期履行各种契约关系的的基础上,谨慎使用商业信用,全面提高商业信用筹资能力,进而减轻营运资金压力。

1)充分考虑商业信用筹资所带来的风险。结合企业实际财务状况,利用财务分析方法,正确评估商业信用筹资风险,对商业信用筹资的成本收益进行比较,分析选择适合自己的商业信用政策,避免发生无法按期偿还的信用风险。

2)充分认识信用管理的重要性。商业信用是社会信用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很大的外在性,影响着其它信用的发展。建筑企业应该加强商业信用管理,使重视信用成为企业经营管理的一种自觉理性选择,为企业信用筹资提供良好的保障。

4.3 加强建筑企业营运资金管理能力

1)建立符合企业实际的营运资金管理制度。营运资金管理制度包括:做好前期营运资金计划和预算、中期的营运资金控制、后期的营运资金考核机制、年底的营运资金反馈和修订等,目的是做到对营运资金规范、合理和有序的管理,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

2)建立符合企业实际的资金统一结算中心。建筑企业的资金分散是导致建筑企业资金链紧张的一个重要原因,为了发挥资金的规模效应,建筑企业应该建立集团内部的资金结算中心或者财务公司,统一资金调度,降低资金的使用成本,提高资金的周转率,发挥资源配置优势,增强集团融资与偿债能力。

3)提高资金财务部门人员素质。人才是企业的发展根本,不少建筑企业的领导依然保持着陈旧观念,认为财会人员只是出纳和管钱,资金财务部门不能为企业创造利润。随着我国的电子商务、电子结算、网络银行、网络金融的快速发展,财务和资金部门工作内容和方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因此建筑企业应该通过积极培养、内部选拨、对外招聘或者培训人才等措施,提高资金部门人员专业素质和综合修养,以应对我国不断发展的网络结算的快速变化,进而保证企业营运资金结算往来的安全。

4.4 加强建筑企业营运资金的内部审计

1)增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独立性是审计的灵魂,只有保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才能作出客观公正、不偏不倚的审计评价。要做到内部审计完全独立于企业经营,首先应该明确内部审计机构的定位。从建筑企业的实际来看,当前建筑企业设立内部审计机构的情况不一。我国有些大型建筑企业或上市公司几乎都设置审计委员会来指导审计部的工作,审计部都是由监事会、董事会或企业总会计师的领导。而现实中,大部分建筑企业只设立了审计部且审计部等同于一般行政职能管理部门。因此建筑企业应该建立完善的内审制度,成立专门的审计委员会,审计委员会直接隶属董事会或者企业最高领导机构,审计人员的工作为审计委员会负责而不是为总经理和管理层负责,以此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审计的客观公正性。

2)完善内部审计职能。随着我国建筑企业的发展,有的大型建筑企业已经完成上市或者正在申请上市,有的已经走出国门,成立了海外子公司分公司或者项目部等,因此建筑企业内部审计的工作内容要实现相应的转变:从财务收支审计向内部控制审计、预算审计、决算审计转变,积极开展关于建筑企业经营活动范围内的资金流动、营运资金管理、资本运用、负债状况等的管理审计和评价,进一步丰富内部审计内容,并针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的建议,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提升和扩展内部审计职能。

3)提高营运资金审计工作质量。内部审计能否有利于建筑企业加强管理和防范风险,能否改进经营与内部控制的分析与建议,实现企业价值的保值增值并改善组织运营的目标,取决于内部审计工作质量。内部审计只有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深入结合建筑企业的生产经营特点,恪守客观公正、不偏不倚的职业道德,才能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紧紧围绕建筑企业发展战略目标,主动行动有所作为。

第3篇:营运资金风险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资金流;内部控制;框架;风险;

一 资金流内部控制的基本内涵

资金流是信息时代,企业在面临内外部复杂环境过程中,强化供应链体系,整合自身资源过程中的关键力量。资金流是一个内涵和外延十分丰富的概念,既不同于传统意义的上的资金、资产的概念,也有别于现金流的概念。资金流可以从广义与狭义的角度来定位:从狭义来看,资金流是企业(或组织)等交易主体通过转移商品、服务以及可以物化的人力资本等涉及到的资金往来的动态过程。在这个动态过程中,每个涉及到资金往来的结点都与前面或后面的结点呈现出连续性的特征,共同构成资金流的概念。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资金流的内涵和外延得到不断的拓展,并且日益得到了人们的在重视。资金流已经成为现代物流、信息流、商流进行不断的融合、对接以及能量交换的主要载体,成为现代企业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从广义来看,资金流是企业或其他组织在运营过程中所有交易(包含了内部与外部交易)活动以及业务往来涉及到的资金流动过程中所呈现出的静态与动态形式。从动态的过程中,企业所有的交易都可能有货币资金的参与,而货币资金在交易的过程中形态以及数量上会伴随着交易的过程不断的变化而变化,从而表现出不同的状态,资金流就是由货币资金在交易过程中通过不断的运动和形态不断转化为而形成的。举个很简单的例子,企业使用现金购买原材料,原材料经过加工后,以商品的形式出售给消费者,然后企业获得销售收入。在这个过程中,现金、原材料、商品、销售收入,共同构成了资金流的内涵,这个连续过程中可以深刻揭示资金流的形成与变化过程中。从以上对于资金流的基本内涵分析来看,本文对资金流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了深刻的理论拓展,从新诠释了资金流的内容和特点。在现代企业环境下加强资金流的内部控制,确保资金流的稳健性,有效的规避资金风险的发生,成为企业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见识基础。

二 风险整合理论与企业资金流内部控制

随着企业现代化环境的逐步确立,企业内部控制理论也逐渐由原来的内部牵制理、内部控制结构理论向内部整合理论、风险管理理论发展。风险整合理论认为企业企业内部控制环境、会计制度以及控制程序要素之间必须通过有机整合,才能使内部控制的效果最大化。当前企业面临着日益复杂的内外部环境,控制企业经营风险以及财务风险成为实现企业可持续性发展的关键环节。风险整合理论强调内部控制的环境与会计制度以及控制程序各要素之间必须内在的逻辑统一性,要在风险控制导向下展开内部控制工作。

对于资金流内部控制来说,风险整合理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风险整合理论认为应将企业管理当局的管理风格与理念融入到资金流内部控制环境当中,通过科学合理的会计制度来制定资金流的确认以及控制流向的方法,对于涉及到资金流的各项经济业务应该适当的进行分类,在交易账户管理上要以风险控制为原则,在程序上要明确相关人员的责任分工、账户管理、记录以及复核等工作。风险整合理论认为企业资金流内部控制必须从实现资金的增值与保值解放出来,要进行功能的再拓展。资金流内部控制必须以风险控制为导向,积极配合企业整体战略目标的实现。资金流内部控制是一个多向的,反复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几乎每个要素都与其他要素之间存在紧密的关系,一旦某个环节出现问题,必然影响到其他环节,因此必须通过有效的整合来实现企业资金流内部控制的目标。

三 企业资金流内部控制的框架构建

(一)企业资金流内部控制的目标

资金流内部控制的控制目标是整个框架构建的基础和逻辑起点,资金流内部控制首先必须保证资金流的安全。企业在各种交易以及商品、产权的交换过程中,都会有伴随资金流的出现。例如企业对外销售商品,可能会出现应收账款,在形成应收账款时或者进行信用折扣时,必须加强内部应收账款的管理,要从内部严格信用折扣标准与条件。其次资金流内部控制要保证资金流的效益性。资金流是企业运行过程中的关键因素,通过资金流融合到企业的整个价值链条当中,在资金的各种形式与转换过程中,使企业获得资金增值。资金流的合理调动和分配,可以有效的减少企业资金沉淀,提高资金周转效率,减少财务费用,增强资金的配置效率,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资金流内部控制的最后一个目标是必须通过资金流的有效控制,减少企业发生资金风险的概率,规避财务风险的发生,配合企业整体发展战略的进行。通过采取严格职责分工、实行交易分开实施内部稽核、实施定期轮岗制度、风险评估等措施加强资金风险的控制。企业在投资、筹资、资金运行过程中都会产生资金风险,因此资金流内部控制必须加强风险的控制,确保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二)企业资金流内部控制环境的完善

资金流内部控制的环境包括了:企业的治理结构、组织保障、内部审计、从业人员的素质等。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是资金流内部控制环境得以优化,发挥作用的关键。企业必须建立一个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通过高效科学稳定的财务决策,来达到资金流内部控制的目标。科学的公司治理结构必然会对资金流内部控制给予充分重视,从而建立良好的组织结构,保障资金流内部内部控制各项制度得到执行。内部审计是资金流内部控制的关键,内部审计是企业当中“第三方”的监督力量,关于资金流的内部审计是要求企业相关的审计人员对于资金流的安全情况、涉及到的财务信息的真实性与完整性、效益性进行审计,从而确保企业资金的安全。从业人员素质是企业资金流内部控制制度以及相关安排涉及能否得到执行的关键力量,企业的财务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从业素质,保证资金流内部控制措施得到观察和执行。例如对资金流环节内部控制中存在的薄弱环节,财务人员要有能力制定关于资金应急预案和积极的财务政策降低库存资金占用,积极清理各项欠款,加大对欠款客户的清理力度,加强对资金的管理控制,尽快处理期末各环节盘盈的产品,盘活存量资金,确保资金链条的安全。企业产品的销售,关键在于货款的回笼。同时企业必须制定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政策,以确保资金管理与控制的效果与质量。

(三)企业资金流内部控制的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是资金流内部控制的关键环节。从资金的运行角度来看,企业的筹资、投资以及资金运行这三个阶段,在分个阶段都会产生各种资金风险。例如筹资活动可能由于决策不当,产生举债风险;投资活动可能产生内部舞弊而导致经济损失,由于投资决策不当,导致企业项目蒙受损失等。资金运行中,资金记录的不当,有关票据的遗失、变造、伪造、被盗用以及非法使用印章,可能导致资产损失,法律诉讼或信用损失。因此必须针对企业每个资金流发生的阶段,进行风险评估。

在风险评估中要对资金流内部控制的健全性进行评估。比如在生产经营中是否设置了针对性的资金流上游、下游的内部控制措施。这些制度安排是否贯穿始终。要对资金流内部控制的合理性进行评估,针对关于资金流控制的措施的执行难度与执行效果以及实用性进行评估,还要考虑成本效益因素。还有对资金流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评估,对一些内部控制的措施是否和国家制定的相关法律法规抵触,是否存在漏洞导致执行不力,从而影响到了控制效果,导致出现一些意外的情况。要针对资金流内部控制存在的缺陷进行分析,如果关于资金流内部控制在执行中没有实现规定的控制目标或者没有执行规定的控制活动,也不能及时提供控制执行有效的相关证据。那么这种控制肯定是有缺陷的,因此必须进行的及时的反馈、修正以控制风险。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要求,企业应当结合风险评估结果,通过手工控制和自动控制、预防性控制和发现性控制相结合的方法,运用相应的控制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度之内。控制措施一般包括: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授权审批控制、会计系统控制、财产保护控制、预算控制、运营分析控制和绩效考评控制等。

(四)企业资金流内部控制的监督

内部监督制度是资金流内部控制取得良好效果的另一保障措施,内部监督制度是企业进行资金流内部控制监督的依据,按照企业内部控制的基本规范的要求,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情况设置分工合理,职责分明的内部审计机构,并具有规范的内部监督程序与方法。内部监督一般分为日常和专项监督两类。日常监督是要对资金流控制的情况进行常规检查,而且这种检查是持续的。日常监督中应该将资金流控制的检查与企业日常的经营活动结合起来,要及时的发现关于资金流控制的存在的缺陷和问题,并及时的纠正。专项监督是在企业内部的组织结构、经营方向、方针战略以及关键的业务流程发生重大变化时,针对资金流内部控制的检查,例如关于重大投资项目、融资项目都会涉及到巨大的资金流,此时必须开展专项的监督,明确专项监督的内容和方向,及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形成反馈性的意见,提出完善资金流内部控制的书面的意见和报告,促进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

(五)企业资金流内部控制绩效考核

资金内部控制绩效考核是控制资金风险、提升资金内部控制效果的关键。资金流内部控制是一个动态的概念,要求在每一个环节都应设置相应的控制和考核方案。企业资金流的形成伴随着企业筹资、投资、利润分配的全过程。在筹资阶段应重点加强对资金流的源头控制,力求做到降低资金成本,确保企业能够有充足的资金源头。在投资阶段,应加强企业营运资金管理、净现金流量的管理,并分别建立对应的绩效考核制度。例如经营净现金流量主要是受营业现金收入的影响,在企业销售过程中为了加强对营业现金收入的控制,应制定“谁销谁负责”的原则,销售完商品仅仅是完成了收到现金流的第一步,对于因为销售所形成的应收账款,企业应该采取奖罚并用的策略,要要经常对购销业务进行清查,看有多少货款未到位,并采取与对方对账等方法,及时了解情况,掌握企业资金的流向并将了解的情况及时向法定代表人汇报,防止内外结合,将货款私吞。例如资金流关于应收账款的回收率以及坏账出现的频率、预算管理执行情况、资金收付的执行情况、票据保管情况等。根据这些内容,制定合理的业绩权重,形成科学的绩效考核方案,不但可以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同时也可以强化企业资金流内部控制。

结论

资金流的内部控制是关系到企业发展的重要环节。企业面对复杂多变的环境,企业的各种经营活动都在不断的调整,因此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情况,建立一套符合企业自身发展的资金流内部控制框架结构。也就是说资金流内部控制框架不是一层不变的而是动态的。内部控制环境的完善、内部监督以及风险评价将会成为资金流内部控制的重点内容,对于这些需要我们给予持续的关注。

参考文献

[1]夏建杭.如何健全内部控制来防止货币资金舞弊[J],金融经济,2009年第8期:146

第4篇:营运资金风险的概念范文

一、企业的血脉――资金链

曾有巨人的大厦仿似一夜之间轰然倒塌,之后也有德隆、三九等风靡一时的大型企业集团在经历了短暂的辉煌之后,沉寂于市场再无法见到其身影。时至今日,温州中小企业发生资金链断裂造成众多小企业关闭,部分企业抱团取暖,政府与银行亦在某一程度上联手以避免资金链危机扩大化;同时,随着温州民间信贷事态的日益严重,一些做着信贷生意上市公司也无法再独善其身。

作为企业资金流动的循环,资金链就好似贯穿人体的血脉一般贯穿在企业延续过程当中。资金链的断裂亦有轻重,轻则就像人体遭受的可愈合的伤口,会使由于缺乏营运资金造成生产中断或经营中断的情况发生,进一步会对企业的自称造成损失;重则可能就会出现扼住人体命脉的动脉大出血的情况发生,导致企业最终由于失去自身补足血液的能力、无法到期偿还债务而陷入财务危机。

二、基于风险管理流程的资金链审计架构

1.风险管理与内部审计

COSO于2004年《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下文中简称为“ERM”),该框架以内部环境、目标设定、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以及监督为要素,构建了一个动态的风险管理流程。

随着企业风险管理近几年的发展,内部审计的范围也扩展至风险管理、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这三大领域。如Turnbull指南曾详细说明了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审计中所承担的责任:第一,为董事会、管理层提供有关公司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框架充分性和有效性的客观确证,帮助管理层完善风险识别和管理的程序;第二,帮助董事会加强和改进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框架;第三,提供风险管理方面,特别是围绕内部控制系统的设计和应用方面的建议;最后,采用控制自我评估等方法促进公司内部对风险及控制理念的关注和解释。

本文将从企业风险管理出发,在内部审计融合到风险管理活动这一过程中提出专门针对资金链循环过程中的涉及到风险管理的资金链审计。

2.提出资金链审计的原因

有相当一部分企业集团内分布着作为母公司整个供应链流程中各环节的“支持型”子公司。这类子公司或者为从事实业的母公司提供实业所需的资源支持,或者为母公司的产品进行推广营销。如果此类子公司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发生了资金链断裂或者出现资金链断裂的风险,那么或多或少的,母公司会受到一定的冲击,此时更需防范子公司资金链危机蔓延至母公司。

对于上述情况,企业集团不仅需要构建一个合理的风险管理流程加以制约,更需要在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的融合过程中进行资金链相关的内部审计活动。

3.资金链审计的概念

资金链审计首先是作为企业内部审计的分支活动由内部审计人员实施,以企业自身针对融资、经营、投资活动中的各项重大资金运动的风险管理流程为依据,着重于从可能威胁到企业进行各项重大资金活动的风险为起点,贯穿企业各项重大资金活动,在重大资金活动的过程中进行持续的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及时反馈到内部审计职能部门手中,以协助内部审计基于风险导向的审计过程更好地评价风险,继而推进内部审计发挥增值及改善企业经营绩效的能力实现最大化。

此外,针对企业集团实施的资金链审计不仅能够对集团母公司的资金活动的风险管理流程进行合理的评估,更能在呈现评估结果时提醒管理层注意防范资金活动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并采取适当行为防范资金链问题在集团内部蔓延。

根据这一概念,基于企业风险管理流程的资金链审计应当涵盖如下职能:①判断管理层在企业进行资金活动的可行性研究阶段、决策阶段、实施阶段以及资金活动投向项目的后续进行阶段是否设置了合理适当的风险识别程序,并确认管理层用来识别此类重大资金活动中可能发生的重大风险的程序是否有效;②针对目标相似的资金活动,内部审计人员需要确认管理层是否对各资金活动项目进行了正确的风险评估,并依据风险大小排列项目的优先次序;在资金活动的实施阶段,应确认管理层是否持续地对各重大资金活动进行恰当的风险评估;③评价企业用于重大资金活动的风险管理流程的设计是否恰当,并确认这一针对资金链管理中的可能发生的任何风险的应对都应当是适当的,并且符合企业的政策、发展战略及发展目标;④判断管理层是否向董事会报告了所有重大资金活动中会对企业集团整体的资金链造成冲击的关键风险;⑤复核管理层对于企业集团所有重大资金活动的关键风险的管理是否到位,以合理保证管理层的控制得到有效的执行与监督。

4.资金链审计的作用

资金链审计的概念框架使得执行此部分审计业务的内部审计人员将重点放在所有与重大资金活动有关的各个环节可能发生的风险识别、评估以及应对上,扩展了企业集团开展内部审计活动时可能面临的重大资金风险难以辨别的情况。通过执行此部分活动,内部审计人员能够对企业集团资金活动所面临的风险进行充分的复核分析,并能够及时反馈至管理层及董事会,促进内部审计活动的效率性以及效果性。

由于风险管理日前已经成为企业中的关键流程,因而促使内部审计工作的重点不再是测试控制,而是确认风险及测试管理风险的方法。也正因如此,分析、确认和解释关键性的所有重大资金活动的风险才是资金链审计的焦点。此时,内部审计人员一旦将所有重大资金活动中企业的风险管理流程是否得到合理制定以及是否得到一贯执行反馈至董事会及监事会,将会在很大程度上推进管理层改进企业集团针对“企业血脉”的资金链活动的风险管理体系;也能够持续的使企业治理层保持原有风险管理体系的效率效果,并针对资金链审计的评价结果进行行为上的修正。

三、实施基于风险管理的资金链审计对企业集团实施内部审计的影响

与传统的内部审计活动相比,资金链审计的对象是企业集团所有重大资金活动中可能面临的各种风险,它是对风险管理流程、内部控制以及企业集团发展战略进行综合审计的过程,着重于企业集团发展战略实施过程中发生的资金活动的风险发现与风险管理,并且对管理者及其进行资金活动的决策及实施行为种可能出现的风险都给予了相应的关注。

传统制度基础内部审计方法的审计重点是单位作业系统内部控制的规划、测试与报告,即决定应设计的控制―评估控制风险―确定企业目标―发现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或可能发生的问题并提出建设性的建议。与此相比,资金链审计作为内部审计活动中的一个分支活动,十分明确地将重点放在与企业资金链有关的所有重大资金活动上,更加着重于企业集团的资金链风险是否得到了适当的管理与控制。

此时,资金链审计的流程应当如下进行:在编制针对资金链的审计计划时,内部审计人员应该在了解、识别、评估可能影响企业集团资金链的风险的基础之上制定相应的审计计划;继而,以风险评估得到的资金活动项目的优先次序为依据进行安排;之后,开展审计业务时,应采用能够反映企业集团在资金链环节的风险的重大性、发生的可能性以及频率的用于检测风险的技术与方法;最后,资金链审计需要出具一份报告反馈至内部审计只能不猛,此时,该报告应当能够准确传达企业集团当前针对资金链有关环节的风险管理的现状以及评价,并以“咨询顾问身份”对可改进的地方提出建议,从而降低“企业血脉”可能发生的风险。

在这一过程中,资金链审计能够促使企业集团的重大资金活动与企业的发展战略以及企业发展目标的配比度更高,资金活动的结果也将更具效率。

参考文献

第5篇:营运资金风险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房地产企业 资金管理 问题

一、引言

根据报道,2014年度福建省民营企业纳税百强中,房地产企业占据62个席位。以小见大,房地产行业是我国经济发展中非常重要的产业。房地产企业在扩大内需、改善民生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所以房地产企业的健康发展就有着其必要性。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通过资金管理实现良好的现金流至关重要,是房地产企业正常经营运转,以及提升房地产企业生存能力的关键要素。故此加强这一方面的理论研究就有着实质性意义。

二、房地产企业资金管理及其主要特征体现

(一)房地产企业资金管理内涵分析

对于资金的管理而言主要是企业的财务管理功能的细化以及延伸,也是在企业的整体管理过程中的核心所在。房地产企业的资金管理则主要是将资金运动作为特征规律的重要依据,然后结合国家的相关法律政策,进行有效的组织企业资金运动并能正确处理资金的关系,是对资金统一协调控制的过程以及动态化的管理。对房地产企业的资金流转主要是通过资金筹集以及资金使用和资金回流这几个重要环节进行的。

(二)房地产企业资金管理的特征体现

房地产企业的资金管理主要是将资金的运动特征作为重要的依据,其自身有着鲜明的发展特征,主要体现在房地产是资金密集型的行业,所以在资金的实际管理过程中就相对比较复杂化。房地产在开发流程方面相对比较繁复,要经过诸多的阶段,并在资金的投入量方面也是相对较大,财务关系相对复杂,这些都造成了资金的管理过程中存在着困难。

房地产企业的资金管理特征还体现在项目周期长以及资金管理有着风险性方面,并较容易受到国家政策法规的影响,由于房地产是推动城市化进程当中不可或缺的因素,所以国家针对房地产就结合实际的情况加以调控引导,在项目开发的诸多环节都要通过相关的部门加以审批,所以房地产行业的发展不可避免国家的宏观调控,在资金的管理上也会受到相关法规政策的影响。

三、房地产企业资金管理的问题及影响因素

(一)房地产企业的资金管理问题分析

从当前房地产企业的资金管理情况来看还存在诸多的问题。外部资金来源相对较不可控,信贷规模时松时紧不能平稳满足企业需求。资金沉淀相对比较严重,在建工程对资金占用久金额大,楼款监管资金可能闲置不能及时利用。房地产资金的预算管理制度方面还没有得到有效完善,缺少对企业在项目投资以及经营等各环节的资金管理控制。资金结算管理模式方面相对比较落后,资金管理的意识相对比较淡薄,造成了只重视工程质量的控制而忽视对资金的控制。对资金的管理方面缺乏科学合理性,从而就造成了资金的浪费。除此之外还有资金的使用监督在激励机制层面较为缺乏等问题。

(二)房地产企业的资金管理影响因素

对房地产企业资金管理产生影响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的外部影响因素有:宏观经济、信贷政策、市场供求、税收政策、地理位置等。主要的内部影响因素有:管理体制、管理者经验、开发周期、成本控制、偿债能力、营销能力和应收账款等。房地产企业通过对这些因素有效利用和优化配置,对资金进行一系列计划、组织、管理及控制活动,实现正数的净现金流量和最佳的资金使用成本。

四、房地产企业资金管理的优化策略探究

第一,房地产企业资金筹集不能仅仅局限在自有资金,而要积极开拓外部融资渠道。比较银行开发贷款、境外上市融资、合作开发、信托融资等多种渠道,探索最适合企业的道路。制定资金的预计需求计划,在这一过程中对综合性的因素充分考虑,尤其是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并结合项目的开发计划及市场信息,加以选择融资渠道。实力雄厚的房地产企业,首选境外上市融资,可降低融资成本,优化资本结构;其次建议与外资银行展开房地产项目融资合作,外资银行契约精神强,开发贷款有保障。在经济发展呈现下行的态势中,实行必要的融资策略,对预防楼市低迷资金短缺或扩大生产经营等,都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第二,熟悉地方房管部门预售资金监管政策,在遵照专款专用、全程监管等原则的前提下,及时按规定用途申请售楼资金,避免售楼资金沉淀,最大程度地减少占用自有资金。从商品房预售阶段开始,加速存货的去化和应收账款的周转,营运资金力争通过申请监管预售资金自给自足,不依赖股东资金投入。以福建省为例,应重点关注工程主体封顶、工程单体验收和商品房竣工备案等三个关键节点,申请从监管预售资金支取土地出让金和项目净利。至此,售楼资金基本落袋为安,公司管理层又可以筹谋下一阶段的投资活动。

第三,应强化房地产企业员工的资金管理意识,各级的领导也要能够对资金管理的重要性充分认识,并要能够强化全员参与的成本管理意识,有预见性地对资金使用中的细节加以完善。比如商品房体量大需分期预售,那么相应地工程方面也要贯彻执行分期滚动开发的理念,以减少在建工程的资金成本占有量。比如制定差异化的商品房售价,那么就不能追求同样的品质,要有匹配的成本,避免设计师完美主义思想形成资金的浪费。比如企业现金流充足有闲余资金,那么财务人员有责任提醒建议,可考虑开展保本理财或内保外贷等业务,或直接归还开发贷款等。通过定期监控各项资金流动的状况,及时地发现资金使用问题并及时地加以解决,从而促使各项目资金的投向以及使用都更加接近企业的整体利益。

第四,针对房地产企业资金使用的管理要能在资金的预算以及考核方面进行强化。通过建立资金预算管理体系,制定土地投资、工程建设、销售回款、财务融资、税费缴付等计划,抓好现金流的长期规划。聚焦重大现金收支的预测和计划,合理控制单笔超百万元支出的付款进度,预防潜在的现金流短缺,及时开展融资安排或资金调度,追求现金流的平衡乃至盈余。另外通过专门的财务指标建立评价考核制度,量化现金流预算管理目标,落实预算责任单位,调动执行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强对预算执行力的分析及考核,有助于对企业的整体财务状况以及未来的发展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

第五,对资金管理风险指标的构建及评估体系要充分重视。根据房地产企业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营运能力指标、现金流指标和偿债能力指标等设置参数和确定权重,跟踪和识别经营中的现金流风险,计算评价指标及时发出预警提示。如果属于房地产企业自身影响资金管理的因素,如信用等级较低、管理体制不健全、成本控制力度不够等薄弱环节,通过预警提示采取一定的应对措施,这些因素造成的资金筹集、资金使用风险是可以减少和规避的。另外还是要强调降低资金风险必须加快售楼资金的回流,对房地产企业的资本周转率进行有效提升,制定能够有效促进企业资金回流的营销方案,争取早日的收回开发成本从而实现资金回流。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房地产企业的资金管理要能紧密地和实际相结合,全面地考虑房地产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阶段,针对资金流转中的资金筹集、资金使用和资金回流环节,系统化地制定相关的管理措施,积极有效地解决房地产企业资金管理问题,促进房地产企业长远平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泽芬.房地产企业的资金管理模式与控制措施分析[J].经营管理者,2014,(24)

[2]安尼.试论房地产企业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3,(05)

第6篇:营运资金风险的概念范文

(一)影子银行的基本概念

“影子银行”(shalldow banking)一词最初源于在2007年9月份召开的美联储年度会议,由保罗?麦考利―美国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CEO所提出[1],虽然麦考利当时并没有对影子银行给出一个明确的定义,而只是泛指那些游离于金融监管框架之外的,却与传统的商业银行相平行的为流动性与期限性转换带来便利的实体或准实体(没有独立的法人组织,由一个实体下属的一个部门或是某个项目开展的业务)[2]。在中国,由于金融市场发展的不完善,金融创新还处于初级阶段,所以中国式的“影子银行”并不能与美式的“影子银行”同日而语,对此,国内学界人员对于我国的“影子银行”的含义也是莫衷一是[3]。在杨旭(2012)看来,它不仅包括不受利率管制的证券化业务,也包括信托公司、委托贷款、金融租赁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以融资转投资的业务,还包括银行监管之外的民间借贷等行为[4];FSB(2011)年广义地将影子银行定义为:“游离于传统的商业银行体系之外,却与传统的商业银行有着平行地位,进行流动性转换,期限转换的实体或准实体[4]。

(二)影子银行的产生与发展

在中国,影子银行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比如:信托公司、租赁公司等都呈现出了影子银行的特点,但影子银行的规模在2010年才真正地壮大起来。在2009年为了应对金融危机,我国政府投放了大量的信贷,致使信贷规模迅速增长,2010年以来国内信贷规模缩减,银行开始收紧银根,这一行为措施给正处于旺盛时期急需大量资金的经济实体带来了巨大的冲击[5]。对于那些短期前景看好的行业(如房地产行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明显的优势,经济实力比较强,银行经权衡综合因素后,显然会将储蓄者的资金更多地贷放给这些行业,这对于中小企业无疑是雪上加霜。而这些中小企业要想继续生存立足,必须筹得所必需的流动资金,于是这些资金的短缺者这就构成了市场的需求者。与此同时,那些资金实力比较强的组织或机构正在寻找投资机会,也就担当起了供给者的身份,所以,影子银行就大规模地应运而生了[5]。

二、影子银行给经济带来的优势与弊端

(一)影子银行的优势

1.影子银行不仅是金融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金融界金融产品的一种创新。自2015年以来,我国为了使利率逐渐向市场化过度,发挥好利率对市场的引导作用,中央银行在短短地几个月的时间里先后对利率进行了两次调整,加大了存款利率的浮动区间,给各大银行机构带来了一定的压迫感,银行为了保持原有的利润,不得不加快对金融工具的创新,大部分金融机构不苗头对准了影子银行,将表内业务转向表外业务,拓宽了金融服务的领域,得以使资金实现最优配置。

2.影子银行完善了商业银行的功能和服务[6]。在利率管制和存款准备金的管制之下,商业银行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致使资金的流动性大打折扣,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影子银行是商业银行对“理财产品”的一种创新,可以满足更多的需求者,使原本不达标的中小企业有机会融得营运资金,加快了市场资金的流动性,拓宽商业银行的服务界面。

3.促进证券化市场的改革,使证券化市场更健康地运行。银行一方面要接受银监会的监管,另一方面还要与众多金融机构竞争市场份额,赚取超额利润,这使银行不得急需改善内部的资产负债表,将表内业务转移到表外业务来,积极投身于证券化热潮中[5]。这不仅能为消费者和企业的借款行为提供了保障,还推动了经济的增长和资产定价功能。在影子银行体系下创造出来的理财产品或是其他金融衍生工具加快了资金的流转速度,使流通领域中的资金得到最优配置,能够更多地满足市场上的资金需求者,提高整个经济运行的效率。

(二)影子银行的弊端

影子银行就像网络一般,是一把双刃剑,既能促进经济的发展,又可能会给经济带来重创[7]。它优势源于不受利率体系管制,而也正因为此,让整个系统出现了漏洞。

1.加大了金融脱媒的规模,放大了银行的信贷风险。由于影子银行游离于银监会的监管,所以它的杠杆率极高,创造出来的信用货币比商业银行高出许多。它既能像商业银行那样变相地通过各种各样的渠道吸收存款,也能对外发放贷款,而且这种趋势愈演愈烈,比如目前广为盛行的民间借贷、小额贷款公司、网络平台借贷(如金融互联网P2P平台)等[5],这些机构直接越过了银行,以各种手段和名义实现了资金的融通,往往这些金融机构给投资者带来的收益率远高于银行存款,使资金不断地涌向这些部门,而且对于资金使用者来说有着较低的门槛,这对于银行信贷能力有较大的替代作用。银行为了锁住原本属于自己的那部分利润,也开始纷纷开展表外业务,将部分从储户吸收进来的资金运用到表外项目里,虽然银行的存贷利差缩减了,但是等到具有一定规模时,利润也是相当可观的。表面上看这只是资金在银行内部的流动,其实不然,当经济趋于繁荣时期,银行可以赚取额外的利润,一旦影子银行这整条资金链断裂后,会给银行造成极大的损失,甚至倒闭。

2.可能会造成我国经济实体向虚拟经济转化。影子银行的业务具有非正规性,它的资金使用价格远高于银行的存款利率,而这种被不断提高的资金成本会严重影响我国的实体经济,使实体经济的成本进一步加大,这对目前只有或低于3%的实体经济体带来巨大的压力,甚至可能造成资金不足导致倒闭。相反,资金的供给方会紧紧地抓住这一时机,将资金投放于“影子银行”体系下的金融产品,获取较高的收益。然而,这会使资金从实体经济流向虚拟经济,造成实体经济的“空心化”[8]。

三、影子银行的监管策略

虽然影子银行是一把“双刃剑”,但是我们应该以客观的态度正视这一问题。影子银行就像网络一样,给我们带来许多方便之处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许多困扰,但是如果我们能够合理的加以监管与运用,引导影子银行走上正轨,为我们创造出无穷的价值。

(一)深化金融改革,营造优质的金融市场

深化改革,加快金融市场的发展是规制影子银行的必经之路。把握时机,推进金融工具的创新,使利率逐步放开走向市场(我国正在朝此方向不断努力),实现完全由市场价格来平衡供需双方。改革金融结构体系,优化社会融资基本结构,针对不同的客户群研发不同系列,不同层次的金融产品,不断使金融产品多样化、实用化[9]。

(二)完善金融监管体制,隔离风险

认识到影子银行有较高的杠杆率,而由此带来的金融风险也不容小觑。一旦该体系的资金链断裂,就会泱及银行等相关金融机构,所以,我国可以通过建立一道防火墙,将该体系的风险与金融机构隔离开来[9],当发生危机时,金融机构可以有效地控制风险,解决危机,避免风险在行业内扩散。银行要实现逐步表内外业务的规范与分离,实行单独账户管理,并加强对“理财产品”的监管,不断提高业务的透明度,实时对客户负责,共同完善对其监督管理。

第7篇:营运资金风险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 低碳激励机制; 碳绩效评价; 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C93;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5)17-0069-04z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经济,其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利用和低碳、无碳能源开发。世界经济在经历了工业化、信息化之后,正在走向低碳化。2003年英国政府发表了题为《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的能源白皮书,首次提出了“低碳经济”概念,并引入了气候变化税、碳排放贸易基金、碳信托交易基金、可再生能源配额等政策,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国际社会主流的战略选择。

一、建立企业低碳激励机制的必要性

众所周知,在低碳经济发展初期,那些使用新能源的企业,其能源获取成本相对于高碳能源来说呈现出较高的态势,高成本必然需要高售价才能得以补偿、获利,在高碳能源成本依然相对廉价的今天,低碳产品因其售价高必然会受到高碳产品售价低的驱逐,从而获利空间少,市场需求小,企业必然缺乏实施低碳的动力。因此,政府部门制定怎样的低碳激励机制才能调动起企业低碳积极性已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综观我国低碳激励方面的理论与实践,其现状概述如下:

(一)政府部门的低碳激励实践中缺乏相关激励政策

目前我国政府部门对企业的激励手段通常有财政拨款、贴息贷款、税收返还等,然而现有的这些激励机制在鼓励企业实施低碳方面,很难收到预期的激励效果。原因有二:其一,现有激励机制对企业生产经营所造成的环境影响(如二氧化碳排放引发的温室气体效应)较少涉及,相比较而言,更加注重企业经济效益的达标与增长,这样的激励导向必然会向企业传递经济效益至上的不利信息,从而使得企业对环境绩效无暇顾及,发展低碳经济的动力严重不足;其二,试点中的低碳激励机制因缺乏相应的考核标准急需完善。

(二)学术界的低碳激励理论仍以传统财务绩效评价为主流

目前,学术界对企业低碳绩效评价的研究渐渐成为热点,这些研究对企业低碳水平的评价方法主要存在两种倾向:一是以传统财务指标为主,强调企业低碳经营活动的盈利性,然而由于目前会计实务操作中对碳排放活动的确认与计量尚没有形成公认的标准,因此以货币计量假设为前提所形成的会计数据,很难对企业碳排放活动的投入及产出后果进行较为准确的经济描述,无法合理评估企业低碳绩效;二是现有的低碳绩效评价指标大多停留在静态指标的考核上,如低碳投资规模等,这无疑会使得企业偏离低碳投资效率的努力方向,而一味追求低碳设备与技术的绝对投资额,从而无法产生激发企业低碳效率与潜力的激励效应。

鉴于此,本文认为建立一套具有针对性的企业低碳激励机制无疑有着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二、我国现行的企业激励机制

我国现行的企业激励机制主要包括两种:2002年的《企业绩效考核操作细则》和2010年的《中央企业经营负责人绩效暂行考核办法》。

(一)2002年的《企业绩效考核操作细则》

该细则设计了基本指标、修正指标及评议指标三个层次的考核指标体系。该细则的企业效绩评价实行百分制,指标权数采取专家意见法――德尔菲法确定,主要计分方法是功效系数法,用于计量指标的评价计分;辅助计分方法是综合分析判断法,用于评议指标的评价计分,实施多户企业评价排序,采取适当形式公布排序结果。

(二)2010年的《中央企业经营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

该办法主要采用EVA对央企经营负责人进行业绩考核,包括年度经营业绩和任期经营业绩考核两部分,即对企业负责人的奖励分为年度绩效薪金奖励和任期激励或者中长期激励,将考核结果作为企业负责人任免的重要依据。

从上述两种现行企业绩效考核办法来看,我国企业的绩效考核量化程度日趋提高,这说明企业绩效考核的客观性、公正性日趋增强,但这两种考核办法对环境绩效尤其是当前企业低碳绩效的考核尚未涉及,很难满足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

三、企业低碳激励机制的四大要素及试点范围

根据激励理论可知,激励机制有很多种,但无论采用哪一种方式,激励机制要想取得预期的激励效果,至少应包括四项组成要素:激励主体、激励客体、激励规则、激励标准。那么,本文所要建立的低碳激励机制应该具有怎样的四要素?

(一)激励主体

就目前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现状而言,本文认为单凭企业自觉自愿实施低碳尚存在一定的困难,而通过政府相关部门向所辖企业提出低碳要求、提供低碳资金从而实现低碳激励,不失为可行的激励措施。因此,以政府相关部门为激励主体是本文提出的第一大企业低碳激励机制要素。

(二)激励客体

企业低碳激励客体是激励机制的第二要素,其意义在于,低碳激励客体是激励主体努力工作后渴望得到的结果,只有当低碳激励客体足够大时,才能够激发出低碳激励对象的内在动力,使之乐于遵循一定的低碳激励规则,实施预期行为,否则,低碳激励机制即如无根之草,激励目的将无从谈起。当今社会的发展以可持续发展观为主导思想,每个企业公民都应该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但如果仅从道德层面对企业进行社会责任约束的话,其实施效果很可能流于形式,因为企业毕竟是以营利为目的的组织,只有那些能够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活动才会被企业主动接受和认可,要想让企业实施低碳,必须首先让企业能够感知到低碳经济利益的存在。参考我国现行的企业激励措施可知,作为政府主管部门,对所辖区域的企业进行激励的主要手段是向企业提供政府补助,如财政拨款、贴息贷款、税收返还、税收优惠等,这些激励措施说明政府部门的激励取向主要是通过向考核优良的企业提供低成本营运资金的方式,激发企业积极性。也就是说,只要企业积极施行低碳理念,就能够得到政府的低碳资助,由此,本文认为政府补助是实施企业低碳激励机制极为重要的激励客体。

(三)激励标准

好的激励标准能够为企业树立起正确的低碳风向标,本文认为建立一套具有针对性的企业碳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能够为企业低碳激励机制提供激励标准。

1.企业碳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本文所提出的低碳激励机制要求在进行企业低碳绩效评价时,不应局限于传统绩效评价的投入产出比(如低碳资金回报率等),而是要引入竞争淘汰机制,在做实做好对企业进行基本碳排放盘查工作的基础上,充分调动企业主观能动性,从而建立引导企业节能减排的长效机制。因此,在进行企业低碳绩效的考核指标设计时,需把握好以下原则:

(1)以实物计量为考核基础。“实物计量”是有别于传统绩效考核的基本原则,即重点考核“剥去”货币资金价值“外衣”后的碳排放量,而非“货币计量”假设下的会计指标(如低碳资金回报率等)。目前,学术界常见的低碳绩效评价大多沿用的是货币计量原则,即将碳排放量与企业货币时间价值与资金风险价值进行融合后,将所谓低碳收益纳入会计报表。这样虽然可以将碳排放活动“财务化”,但却模糊了企业碳排放行为的责任界限,不利于企业碳排放行为的直接考核,不利于政府对其进行动态的激励考核。

(2)以可持续性为考核核心。“可持续性”强调的是企业减排潜力的考核要点,即政府需将有限的节能减排资金用于那些有能力驾驭低碳设备与技术的企业,避免低碳设备与技术的浪费与闲置,从而实现低碳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3)以努力程度为评判标准。“努力程度”反映的是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主观能动性,而非经营规模、盈利水平和企业资质等。强调“努力程度”主要是基于当前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尚处于初级阶段,低碳生产模式的成本与传统高碳生产模式的成本相比,短期内必然呈现较高的态势,如果仍以传统绩效评价的经济效益为主导,必然促使企业高碳经营。因此,为激励企业采用低碳生产模式,政府相关部门应更加关注企业“努力程度”,激发企业低碳主观能动性,这也是本文低碳绩效评价与传统绩效评价的区别所在。

2.企业碳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本文所构建的碳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主张从多个角度对企业碳绩效进行全面评价,旨在为企业实施低碳树立低碳风向标,实施全面减排。具体见表1。

3.评价方法

(1)指标的实际得分。在对企业的低碳绩效进行评价时,需要先对企业各项低碳指标的实际值进行打分,即实际得分=(量化值R(x)/标准值x mod)×权重。

(2)综合得分。按照指标层、目标层及准则层的顺序计算企业低碳绩效的综合得分。具体步骤如图1所示。

(四)激励规则

低碳激励规则是低碳激励机制的第四大要素。其意义在于为低碳激励客体在激励对象间的分配提供一种分配秩序,即激励主体在努力工作之前需要事先“约法三章”。常见的激励规则有择优排序、设定激励界限,优胜者或达标者得到奖励(正激励),落后者或未达标者受到惩罚(负激励)。本文认为,低碳激励的规则也应该遵循这一原则,因为只有打破“大锅饭”格局后,才能形成一种争先恐后的竞争氛围,充分调动起企业实施低碳的积极性,企业低碳激励机制才能行之有效。

本文认为企业低碳激励机制的激励规则应包括如下内容:

1.核心指标考核为主――旨在关注低碳努力程度

由于目前我国的低碳经济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市场需求尚未形成,实施低碳的成本所呈现出的较高态势不但使得很多企业望而却步,也使得那些勇于尝试低碳经济运行模式的企业失去了获取高额利润回报的机会。因此,本文认为企业低碳绩效的考核应具有阶段性特征,即在低碳经济发展初期,政府相关部门更应关注企业的努力程度,即低碳水平的动态指标,而不是传统的盈利性指标;待企业低碳经济逐渐发展至成熟期,政府可再进行相应指标的动态调整。

2.综合指标评价为辅――旨在倡导企业全面减排

核心指标考核为企业低碳经济的发展树立了低碳风向标,指明了低碳努力方向,放下了低碳高成本的沉重包袱。然而,在低碳经济发展初期,企业获得政府资助是缓解低碳高成本的重要手段之一,但从内部实行全面减排才是企业克服低碳高成本障碍的根本之举。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在对企业核心指标考核的同时,也很有必要对企业进行综合指标评价,如从企业内部流程、客户、低碳资金的筹集与使用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倡导全面减排,从而深入挖掘一切减排机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低碳。

3.引入锦标机制,实行末位淘汰――旨在引入竞争

委托理论中,有一种通过比较相对业绩对人(即企业经营者)进行激励的方法――“锦标制度”,它是从竞赛的角度出发,对委托理论的解释。在锦标机制中,每个人的所得只与他在所有人中的排序有关,与他的绝对努力程度不直接相关。可见,锦标机制可以在低碳经济发展进程中引入竞争机制,成为企业发展的约束机制,能够使激励主体间形成“你死我活”的竞争关系,即只有当每个企业都能够意识到,在一组竞争者中低碳发展水平排序靠后时,就有可能失去获得政府低碳资金补助的机会甚至被淘汰(如关停并转等),企业才会有自发的动力实施低碳,以迎合政府发展低碳经济的号召。

(五)试点范围

本文所提出的企业低碳激励机制强调了阶段性的特征,这包括两个层面的涵义,即在低碳经济发展初期,政府相关部门一方面可先以企业努力程度为考核重点进行绩效排名与激励,另一方面在确定试点范围时可从国有骨干企业开始,总结试点经验,待激励机制进一步完善、成熟后再分行业、按经营性质全面展开。

四、我国低碳激励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存在的问题

1.企业碳排放数据的获得尚存在一定困难。碳盘查、碳审计数据的准确性是碳绩效评价的根本所在。我国目前在碳盘查、碳审计方面的业务尚未全面展开,企业碳排放数据的获得尚存在很大局限性,因此,建议政府尽快将碳盘查、碳审计业务流程化、制度化,为企业低碳绩效评价提供客观依据,从而使得低碳激励机制真正发挥作用。

2.碳绩效评价与经济效益的衔接有待于碳排放相关会计准则的出台。将碳排放纳入企业传统财务报表是未来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必然趋势,但有关碳排放权的会计处理方法,就目前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来看尚处于探讨阶段,然而对企业低碳绩效进行评价进而予以适当激励已刻不容缓。本文认为,企业低碳激励机制目前可以“实物计量”为主,碳绩效与经济效益的完全衔接尚有待于碳排放权相关会计制度的出台。

3.碳排放权的初始分配与交易有赖于碳交易市场的运行及进一步完善。

(二)相关对策

1.企业低碳激励机制应具有阶段性特征。企业低碳激励机制的建立应充分考虑低碳经济发展初期成本高、难度大的特点,循序渐进,以企业低碳努力程度考核为主,并通过综合评价倡导全面减排,协助企业渡过低碳经济发展初期的难关。

2.关注企业的低碳努力程度有利于加速企业的低碳试点进程。政府利用市场化手段,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促进企业实行低碳化发展,是我国实现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途径之一。我国当前发展低碳经济需要兼顾经济发展与节能减排双重任务。以企业低碳经济活动的努力程度为评判标准,有利于调动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主观能动性,企业只有主动发展低碳经济,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也是本文低碳绩效评价与传统绩效评价的重要区别所在。

3.当地政府要想将有限的低碳资金分配给真正能够节能减排、低碳经营的企业,必须关注企业的减排潜力(即低碳水平的可持续性),打破“大锅饭”的僵局,才能真正调动企业积极性。

4.对碳排放行为实物计量有利于重点考核“剥去”货币资金价值“外衣”后碳排放量的动态变化,可以更加清晰地反映企业碳排放行为的实质性特征,有利于政府对其进行动态的激励考核。

【参考文献】

[1] 梁毕明,蒋文春.低碳经济下生产型企业综合绩效评价的构建[J].会计之友,2011(4):32-34.

[2] 刘利群.低碳经济下企业业绩评价体系的改进:基于平衡计分卡的研究[J].会计之友,2011(4):52-56.

[3] 财政部,等.企业绩效评价操作细则(修订)[S].2002.

[4] 麦海燕,麦海娟.企业低碳水平的动态绩效评价[J].财务与会计,2013(1):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