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化学物质特性汇总范文

化学物质特性汇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化学物质特性汇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化学物质特性汇总

第1篇:化学物质特性汇总范文

关键词:事故;危险化学品;鉴定

中图分类号:O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大部分化学品都有害、有毒,且易爆易燃,故可能会在运输、生产、保存以及使用的过程中因各种因素引发火灾爆炸、泄露,给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实际上,在我国目前的安全生产领域当中,危险化学品火灾爆炸事故属于多发、常见事故。然而,如今我国很缺乏火灾爆炸事故现场经验,大多数研究主要是以理论为着眼点的,这不符合现场应战的需要。因此,在事故调查分析鉴定的过程当中充分挖掘科学规律,把经验概括起来转变成理论是十分重要且必要的。而危险化学品火灾爆炸事故分析鉴定工作亟待科学的方式与合理的程序去开展,一旦危险化学品火灾爆炸事故发生,应当严守程序开展事故鉴定工作,而这就需要相关人员针对细节的掌握、程序的设计以及手段的选择进行深入探索,建设危险化学品火灾爆炸事故鉴定实验室,为事故鉴定提供良好的条件。

1 危险化学品火灾爆炸事故的取证和调查

要想做好事故管理工作,拥有良好的事故调查技术是前提。一般而言,事故是由危险因素的能量、性质以及感度组成的。而管理缺陷是推动危险因素发展成事故的催化剂。笔者将依靠对于事故的调查分析鉴定推论出事故发生的必要因素。

1.1 现场处理

事故发生之后,应及时救护受伤害者,按火焰热辐射牵扯的范畴或化学品泄漏扩散的情形设定警戒区,并针对前往事故现场的主干道的交通进行管制,以最快的速度撤离污染区与警戒区的闲杂人员。同时,还要仔细保护好事故现场,尽量别破坏和事故相关的东西,必要时应做好标志。

1.2 收集现场物证、绘图、摄影

针对现场情况进行录像与摄影是在现场收集物证的必要前提。一般而言,主要是拍摄现场的一些痕迹,在必要的时候,需绘出事故现场的流程图、收风向、示意图等。而在收集物证时则应选用良好的个人安全防护手段,按已有危化品信息挑选耐腐蚀、耐氧化的采集容器与采集袋,尽量维持物件原来的样子。同时,还需在采集容器与采集袋上贴上标签,标注好采集地点、时间、参数、采集方法等诸多信息。

1.3 搜集人证与事故事实材料

事故发生之后,必须及时搜集人证物证,充分考证人证的口述材料的真实性。同时,选用录音、笔录等手段针对有关人员与当事人进行取证,从而搜集到证人材料,并将相关材料记录在册。此外,还应如实地记录下事故发生的相关事实以备查明危险化学品火灾爆炸事故发生的原因。

2 危险化学品火灾爆炸事故中的检材和分类

所谓检材,指的是在前期物证采集过程当中所获取到的检测材料。因危险化学品是引发危险化学品火灾爆炸事故发生的主导因子,故大多数检材均和此事故的有关危险化学品存在一定的联系。按对于现场的危险化学品火灾爆炸的初步剖析,我们可把检测材料划分成和空气会发生反应生成的物质B、危险化学品原物质A、和水发生反应产生的物质C、对附近环境中别的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物质D、和危险化学物质A发生化学反应形成的物质F等。按照这种分类方式可选择不一样的分析、采集手段,不一样的量程与精度,当然,也可按检材的物理性质划分成液态、气态以及固态检材,也可按照状态性质的差异挑选出不一样的收集器皿与采集手段。

3 鉴定方法的选择及其类别的划分

事故物证的分析鉴定的方法有许多,其涵盖了计算机模拟、实验模拟以及残留物分析等手段。在实践操作时,我们可按事故性质以及反映繁杂程度的差异挑选出一种或者多种鉴定方法加以综合剖析。其中,实验模拟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故无法以一套实验材料、器具很好地处理多种别、多状况的火灾爆炸事故;计算机模拟就可做到这一点,其依靠改变参数,能以较快的速度剖析出结果;而残留物分析这种手段的采用,可将分析结果传至计算机模拟系统,进而提升其精确度,又叫物证分析,如今最为常用的残留物分析涵盖了物理分析、化学分析以及近代仪器分析等。因危险化学品发生火灾爆炸之后会出现很多反应,且形成很多物种,因此,在残留物分析时会牵扯到诸多化学分析方面,故化学分析在事故鉴定的过程当中至关重要。大家度知道,化学分析方法不同,其分析条件与基本原理也会不一样。依据其分析所得到的结果的计量学特点,大概可把化学分析方法划分成三种,即:(1)已获取到广泛认同并凭借着标准专业技术分析方法的形式出现的化学分析方法,毋庸置疑,此分析方法具备合理的测量不确定度与证明过的计量学上的溯源性;(2)得到一个特定技术领域中普遍认同且在国内外权威科技刊物上发表了的化学分析方法,此种分析方法已得到了普遍的运用,并且时常被当成实验室间比对实验与实验室间合作研究的标准分析方法;(3)部分实验室中取得的重复性能较佳的且在一个范围不大的技术圈子当中复现性蛮好的化学分析方法,此种分析方法的溯源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其未得到普遍认同,通常适用于实验室内部控制使用。在鉴定现实事故时,因鉴定分析的结果富有严肃的法律意义,故应尽量选择化学分析的第一种方法;而在行业间技术研究塔伦、实验室研究时,选用第二类比较前言的方法较为适宜。

4 建设危险化学品火灾爆炸事故鉴定实验室

按事故鉴定类别的划分,可从三大角度来配置有关仪表、仪器。在实验模拟方面,可按高频事故案例制作器具模型将实验平台组装起来;计算机模拟平台的搭设的中心在于开发软件;在建设残留物分析平台上,因化学分析环节与危化品种类繁杂、多十分则需很多样仪器设备,这就让化学分析仪器仪表的配置工作转变成实验室建设的重要部分。按照危险化学品的火灾爆炸事故的相关特征,化学实验室在建设时需谨记下面几点。

4.1 危险化学品的基础数据

针对危险化学品基础数据的获取,一般来说,将介质的相态作为着手点是比较适宜的。气态危险化学品大致涵盖了液化气体与压缩气体,而在常温常压的实验室条件下获取到的危险特性数据与基本物性主要有溶解度、临界温度等。液态危险化学品涵盖了腐蚀品、自燃液体等。其危险特性与物性数据主要涵盖了沸点、相变温度、电导率等。而固态危险化学品主要有过氧化物、易燃固体等,其危险特性与基本物性数据主要有溶解度、沸点、粉尘特性等。为此,在挑选实验仪器时,一定得严格按照实际状况进行选择。

4.2 便携式检测、检验仪器

站在现场采集数据的角度搭配一定种别与数理的便携式检测检验仪器以在提升工作效率的同时确保数据采集的真实性。

4.3 大型实验仪器

为了促使危险化学品火灾爆炸事故鉴定实验室能稳居危化品物性分析、检测与分类方面的主导地位,提升公众可信度,应自科研的角度出发选择高精密实验仪器获取精确的危险特性数据与物性数据。

4.4 辅助或配套设施

自火灾爆炸的危险性与危险化学品的有毒害性着手,重视实验与物证采集时的安全防护工作,尽量配备有关的实验室辅助或配套设施。

5 结语

从事故分析、调查、鉴定过程中挖掘出科学规律,将其上升至理论高度,并指出有针对性的措施以避免重蹈覆辙。为此,研究并鉴定危险化学品火灾事故、建设危险化学品火灾爆炸事故鉴定实验室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与探索价值。

参考文献

[1] 史聪灵,钟茂华,罗燕萍等.地铁车厢汽油火灾的模拟计算与分析[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6,16(10):32—36

第2篇:化学物质特性汇总范文

关键词:路用纤维作用机理配合比设计 SMA沥青混合料

中图分类号: U416 文献标识码: A

沥青路面的严重早期破坏与长期重载交通、地理气候、施工质量等外部因素有关,即使采用了改性沥青,仍然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车辙等早期损坏现象,影响车辆正常安全行驶。而作为内部因素,早期破坏更与沥青混合料本身的材料性能密切相关。因此在目前严峻的重载交通和气候环境下,如何优化沥青混合料结构、提高沥青混合料性能是解决沥青路面问题的核心和关键。

纤维通常分为硬纤维和软纤维两大类,硬纤维是指经过拉、拔、轧、切工艺制作的钢纤维;软纤维是由合成纤维制成,又分为聚合物化学纤维(如聚酯纤维、聚丙烯腈等)和矿物纤维(石棉纤维、玻璃纤维、玄武岩纤维等)以及木质素纤维。目前最常用的路用纤维主要有聚合物纤维、矿物纤维、木质素纤维。

一、不同纤维的特点及作用机理

1、聚合物纤维

聚合物纤维根据原材料的不同,有淡黄、白色及其它颜色之分,且不得有污迹和杂质。本文主要介绍聚丙烯腈纤维和聚酯纤维。

聚丙烯腈纤维(腈纶)是由85%以上的丙烯腈与其它第2、第3单体共聚物,经湿法纺丝制得的合成纤维,是一种专用于沥青混凝土“加强、加筋”的纤维。

聚酯纤维(涤纶)是采用石油中提炼出的原材料,加入特种添加剂,采用“旋转-熔化”法生产的纤维。主要用作沥青混凝土纤维添加剂,与其它纤维添加剂相比,聚酯纤维具有很好的抗风化特性,对酸和其它大多数化学物质具有极强的抵抗力。

聚合物纤维作用机理:聚合物纤维在沥青混合料中纤维主要起吸附、稳定和加筋的作用。纤维直径一般小于20μm,有相当大的比表面积,纤维分散在沥青中,其巨大的表面积成为浸润界面。在界面中,沥青和纤维之间会产生物理和化学作用,如吸附、扩散、化学键结合等,在这种作用下,沥青成单分子排列在纤维表面,形成结合力牢固的沥青界面。界面层沥青比界面以外的自由沥青粘结性强,稳定性好。纵横交错的纤维所吸附的沥青,增加了界面层沥青的比例,减少了自由沥青,从而提高沥青混合料的粘度和软化点,使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得到提高。

聚合物纤维的特点:

a.与沥青亲和力强。

b.吸油性好,同普通沥青混合料相比,可以增加沥青膜的厚度,有效稳定沥青,防止路面“泛油”。

c.提高混合料高温稳定性能。纵横交错的纤维所吸附的沥青,增加了界面层沥青的比例,减少了自由沥青,从而提高沥青混合料的粘度和软化点,使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得到提高。长安大学曾对掺加聚酯纤维的沥青混合料与未掺加聚酯纤维的沥青混合料进行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掺聚酯纤维的沥青混合料马歇尔稳定度提高了近36%,其动稳定度提高了近65%。

d.提高混合料低温抗裂性。纤维加强沥青混合料的低温性能与纤维的物化性能有一定的关系。长安大学进行的聚酯纤维沥青混合料的试验证明,聚酯纤维在零下40℃仍能保持柔性和较高的抗拉强度,其低温抗开裂性能优良。

e.提高混合料的抗水损害性能。

f.提高混合料的抗疲劳开裂性能,增强混合料的耐久性。聚合物纤维加入到沥青混合料中,增加了混合料的弹性恢复性能和劲度模量,能有效阻止路面裂缝的扩展,延长了材料失稳扩展和断裂出现的时间,因此材料的抗疲劳强度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耐久性得到提高。

聚合物纤维的应用:聚合物纤维沥青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与密级配沥青混凝土相同,聚合物纤维适用于密级配沥青混凝土混合料,对沥青混合料中的原材料要求与不掺加纤维时相同。沥青混合料配合比按照马歇尔方法确定出最佳沥青用量,实际用量在确定量的基础上增加0.2%~0.5%(具体用量可通过试验确定),并不需要特殊的配合比设计。聚合物纤维的掺加量可根据道路交通量、工程要求(新建、修建、改造)确定。一般新建路面加强纤维掺加量为每吨沥青混凝土混合料掺1.5~3.5kg。

2、矿物纤维

矿物纤维主要是玄武岩做的,与集料属同一种材料,耐老化,特别有利于沥青混合料的再生利用。作为一种新型材料,具有如下几个主要特点:

a.比表面积大:平均直径约5μm,平均长度约6mm,利于防止沥青流失。

b.抗拉强度和熔点高:矿物纤维的抗拉强度大约是钢纤维的3倍,是有机类纤维(如聚合物、植物纤维)的6~10倍。熔点可达1500℃。

c.表面浸润性好:与沥青能很好地粘合,在沥青中的分散性好。

d.抗老化、化学稳定性好:拌合时不与沥青产生任何化学反应,适应沥青路面的各种酸碱工作环境。不老化、不变质退化,不受沥青高温拌合影响。

e.可再生:可100%再生利用。

f.水稳定性好:不吸水、不怕潮。易于运输储存,也有助抑制沥青氧化老化。

3、木质素纤维

木质素纤维是天然木材经过化学处理后,捣磨拉丝精制而成的有机纤维,由于处理温度达260℃以上,在通常条件下是化学性能稳定的材料。木质素纤维呈多微孔长纤维状、无毒无味、比表面积大、吸水性好。

木质素纤维的颜色和其原材料有关,一般为灰色絮状物。为了便于纤维的添加,在絮状木质素纤维中掺加一定量的沥青后形成颗粒状,称颗粒状木质素纤维。

木质素纤维的作用机理:

a.加筋作用:呈絮状的木质素纤维,在混合料中以三维分散作用存在,起到了加强筋的作用,增加了沥青与矿料的粘附性,提高了集料直接的粘结力。

b.分散作用:SMA中矿粉用量较多,易与沥青形成胶团,使胶结料分布不均匀,路面易出现油斑。木质素纤维能使胶团分散,沥青混合料均匀。

c.吸附沥青作用:木质素纤维能保持和吸收SMA等改性沥青路面中多余的沥青,使裹缚于骨料周围的沥青膜变厚,抗老化能力增强,混合料耐久性提高。

d.增粘作用:木质素纤维增加了沥青膜厚度,提高了沥青与沥青之间的粘结力。

e.稳定作用:木质素纤维使沥青膜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在冬季低温下,由于木质素纤维较高的沥青吸附性和加筋作用,路面不易出现裂缝。在夏季高温下,由于木质素纤维较高的吸油性,能承受沥青热胀余量,路面不致产生泛油现象。

二、结合工程实例探讨木质素纤维和矿物纤维的应用

美国于1991年在乔治亚州Ⅰ-85公路使用矿物纤维改性沥青,取得了良好的路用效果,其物理、化学性质稳定,力学性能良好,并在美国得到了大力的推广使用。有的州从再生角度出发,已经开始限制木质素纤维的使用。根据国内外相关研究和应用情况表明,矿物纤维复合沥青在提高沥青弹性、强度及韧性方面有很多优势。

近年,国内对矿物纤维的研究和应用逐渐增多,国内的京珠高速公路(河北段)、粤赣高速公路(长大坡段)、长沙的三汉矶大桥桥面等工程中就应用了玄武岩矿物纤维。为了探寻具有较好抗车辙效果的路面结构,探寻采用矿物纤维代替木质素纤维进行SMA路面铺筑的可能性,掌握矿物纤维的SMA沥青混合料设计。本文对汕昆高速公路板坝至江底段矿物纤维和木质素纤维两种纤维SMA试验段的相关应用情况进行对比。

矿物纤维SMA混合料、木质素纤维SMA混合料的设计特点

SMA路面(沥青玛蹄脂碎石路面)是由沥青、纤维稳定剂、矿粉及少量的细集料组成的,沥青玛蹄脂填充间断级配的粗集料骨架间隙组成的沥青混合料。SMA路面使用的纤维主要有木质素纤维、矿物纤维、聚合物纤维三大类。汕昆高速公路板坝至江底段于2011年12月31日建成通车。全长126公里,采用4车道高速公路标准,设计速度80公里/小时、路基宽度24.5米。建成通车后,可东接广西直达珠三角,西进云南通向东南亚。促进了贵州省特别是黔西南州与东部沿海及西部东盟地区交流与合作。道路结构采用柔性基层沥青路面形式,主线结构厚度达83.6cm,其中主线四层沥青面层总厚度为26cm,主线沥青结构为8cm ATB25+8cm ATB25+6cm Sup19+4cm SMA13,其上、中面层均采用改性沥青,上面层SMA13分别采用了木质素纤维和矿物纤维。表1~表3为汕昆高速公路板坝至江底段其中两个标段的两种不同纤维的SMA13混合料设计结果汇总(其中矿物纤维为进口品牌,掺量为0.4%,木质素纤维为国产品牌,掺量为0.3%)。

表 1两种不同纤维SMA13混合料配合比设计级配组成一览表

注:表中“矿”代表矿物纤维SMA混合料,“木”代表木质素纤维SMA混合料,下同。

表 2两种不同纤维SMA13混合料马歇尔试验结果和析漏值一览表

表 3两种不同纤维SMA13混合料主要性能试验结果一览表

对比分析表1~表3中两种不同纤维SMA13混合料设计结果,可得出矿物纤维混合料设计中几个特点:

a.沥青用量较低,析漏值较高。对于SMA混合料而言,纤维掺量不变时,沥青用量与析漏值是两个互相制约的因素。相较木质素纤维SMA混合料,尽管矿物纤维SMA混合料油石比偏低0.4~0.5,但析漏值还比木质素纤维的高一倍左右。沥青用量较高本是SMA的一大特点,SMA混合料具有较高的沥青用量而不出现析漏,其主要原因是纤维对沥青的吸附作用。纤维吸油率是评价纤维质量好坏的重要指标之一,只有吸油率满足要求才能在SMA混合料中起到稳定、吸附的作用,使沥青混合料在拌合、运输、摊铺、压实的过程中保持稳定的状态,防止沥青滴漏现象的发生。从纤维材料外观来看,矿物纤维表面显得更为光滑,而木质素纤维显得更加粗糙;而矿物纤维直径要明显小于木质素纤维。但由于矿物纤维直径(约5μm)远小于木质素纤维,其比表面积必然比木质素纤维高许多,这对吸附沥青是极其有利的。同时从两种纤维吸油率试验对比结果来看,矿物纤维的吸油率并不逊于木质素纤维,说明,矿物纤维的吸油并不是通过自身空管完成的,很可能是由纤维之间相互交织形成的空间网完成的。

b.细集料和矿粉稍多,级配稍细。矿物纤维SMA混合料级配相对偏细。经过多次试级配试验得出,矿物纤维SMA混合料所用细集料或矿粉用量均需适量增加,方可满足目标空隙率(4%~4.5%)相当且析漏值满足要求(参照美国技术标准,析漏值要求为不大于0.3%)。分析认为,随着细集料或矿粉的增加,一方面弥补了矿物纤维SMA混合料沥青用量偏少引起的空隙率增加,另一方面增加了整个矿料的比表面积,减少沥青析漏的可能。

c.间隙率偏低。在4%~4.5%的设计目标空隙率下,矿物纤维SMA混合料的VMA不能满足17%的要求,随之饱和度也不高。分析主要原因就是在矿物纤维掺量一定(0.4%)的情况下,混合料沥青用量提高容易导致析漏出现,由此沥青用量无法提高。因此,在不增加矿物纤维掺量的情况下,要设计出满足现有规范指标要求(主要是间隙率和析漏值指标)的SMA混合料是比较困难的。若一味地增加矿物纤维掺量,必将显著增加混合料成本(有资料显示,美国多数矿物纤维SMA混合料设计掺量在0.8%以上)。

d.性能指标相当。矿物纤维SMA混合料的抗水害性能、低温抗裂性能与木质素纤维SMA混合料相当,60℃下高温稳定性能相对稍差但也较好。、

e.性价比不高。据了解,目前进口矿物纤维价格约在18000~20000元/吨,而进口的木质素纤维价格约在5000~6000元/吨,通过简单测算可得,矿物纤维SMA混合料(纤维掺量0.4%)成本相对木质素纤维SMA混合料(纤维掺量0.3%)提高约10%左右。若采用国产木质素纤维(价格约在3000~4000元/吨左右),则成本差异更大。笔者通过室内试验验证,采用上述相同原材料,在矿物纤维掺量达到0.8%以上时,混合料油石比可提升至5.8%以上,而混合料的析漏值、间隙率等各项体积指标,以及性能指标均能符合目前国家规范要求,但此时矿物纤维SMA混合料成本相对木质素纤维SMA混合料则提高了25%以上(未考虑混合料寿命周期及再生效益)。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