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我的弟弟小萝卜头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抓人物特点
俗话说:“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描写外貌就要“以形传神”地把人物的特点反映出来,决不能为写外貌而写外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定外貌,从一定程度上表现出自己的内心状态。如六年级上册第17课《少年闰土》一文中这样写闰土:“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这可见他的父亲十分爱他,怕他死去,所以在神佛面前许下心愿,用圈子将他套住了。”读了这段话,闰土这个在海边长大的农村少年形象就跃然纸上了。作者仅仅抓住闰土的脸、头上、颈上的装饰就把海边生长的特点――紫色、绍兴人的风俗――小毡帽,刻画得淋漓尽致。
二、注意人物身份
人物身份不同,衣着打扮自然也不同。如第11册15课《金色的鱼钩》一文写炊事班长:“炊事班长快四十岁了,个儿挺高,背有点驼,四方脸,高颧骨,脸上布满皱纹,两鬓都斑白了。”这段话把一位勤劳、朴实、诚恳而饱经风霜的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为后文写老班长为了照顾病号而光荣牺牲埋下伏笔,这样的描写就是注重人物身份成功地人物外貌描写。
三、注意人物内心感情
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在不同的时期、不同情况下,年龄、经济地位、职业、心境、感情都在起一定的变化。这种变化必然会反映到人物的外貌来。因此,外貌描写不仅要写出人物特点,还要写出人物思想感情变化而给外貌带来的变化。要通过人物神态表情的描写反映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如人物“高兴”时的外貌:每逢高兴的时候,他就容光焕发,他那矮小、结实的身体像充了电似的精神十足,使他的两眼和皮肤增添了令人难以相信的光彩。
人物疼痛时的外貌:钻心的疼痛又一次向她袭来……她两手紧紧抠住车厢,摒住了呼吸。她脸色白得像一张纸,冷汗把额头、鬓发都湿透了,紧闭的双眼已含满泪水,瑟瑟发抖的长睫毛像在水里浸泡着一样,紧紧咬着下唇渗出一缕血痕……
人物“发怒”时的外貌:他真的发怒了,一张原本白净的脸涨得通红,额上静脉突起,眼睛瞪得圆圆的;牙齿也咬得嘎吱嘎吱地响……
人物“伤心”时的外貌:他拼命忍着,紧闭着双唇,跟孩子似的把呜咽哽咽下去,可是眼泪还是涌上来,亮晶晶地挤在眼圈边上,一忽儿功夫两颗大泪珠离开眼睛,慢慢地顺着两颊流了下来。
以上事例形象地描绘出人物在不同心境时所表现出来的外貌特征,突出了人物的内心情感,突现了人物性格特征。
四、注意人物的性格特征
人各有各的性格,就是一对双胞胎,尽管长相一样,但性格和气质是不尽相同的。因此,人物的外貌描写不能为描写而描写,而要刻画人物的思想性格。抓住这个特征反复描写,不仅可以叙写人物的命运变化过程,显示人物感情的变化,而且可以反映人物思想境界的升华。这一点,对于塑造人物形象,突出文章主题,增强文章的感染力是极其重要的手法之一。当然相反的要注意,离开人物性格的外貌描写就显得苍白无力外是不可能感染读者的。如下面片段:“矮矮的身材,黄里带白的脸色,浓黑的胡子,和善的眼睛里射出正直的慈爱的光芒。”这段话是12册第20课《书的故事》里描写鲁迅先生的外貌,写出了鲁迅先生的和蔼可亲、正直、善良的性格特点。又如“她叫小丽,穿一件红底白点小罩衣,凸额头,塌鼻梁,一头柔软的卷发:总是不声不响,像个静默的小哲学家似的。”这段先描写小丽的长相轮廓,然后用比喻的手法写出她文静的特点。
五、要写作注意顺序
肖像描写往往是多方面进行的,写作应按照合理的顺序进行。人物的面容长相、五官特征、身材的高矮胖瘦、衣着及表情等,怎样以较好的顺序去体现呢?
1.从整体到局部
如第10册第22课《丰碑》这样描写军需处长:他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详:右手的中指和食指间还夹着半截纸卷的旱烟,火已被雪打灭;左手微微向前伸着,好像在向战友借火,单薄破旧的衣服紧紧地贴在身上。这段话先整体写军需处长一神态镇定、安详,再局部描写一右手、左手、衣服,这就是从整体到局部的顺序。
2.从局部到整体
所谓从局部到整体就是先描写某些部位所具有的明显突出的特点,然后再写人物全貌。如长期监狱生活把弟弟折磨得面黄肌瘦。他长得脑袋大,身子小,难友们都很疼爱他,叫他“小萝卜头”。这是《我的弟弟“小萝卜头”》一文描写“小萝卜头”的外貌,先写他的脸面、脑袋、身子,然后再描写他的全貌像个“小萝卜头”,文章有序、简练而生动。
3.按不同方面
“启、读、练、知、结”这五要素在小语自辅教学中是主要的五个教学环节。它的作用是:“启”,即提出要解决的中心问题,包含激起学生自学的心理动力,引起思维的渴望。“读”,把在启这个环节上提出的中心问题作为思维的对象和主体,学生独立看书学习。“练”,由看书阅读转入到做练习,是对各种语文能力的训练。“知”,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的信息反馈过程。“结”指教学环节结束或教学总体结束时进行的小结。
启、读、练、知、结这五要素,在小语自辅教学中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单以要素角度看似乎不够完整,如从教学功能角度看,五要素已包含了其它诸要素。如,“启”、“结”可以采取学生“议”的方式,又可以采取教师讲的方式,还可以采取“议”、“讲”融为一体的方式。至于读、练、知三要素在语文教学中更是离不开议、讲、写等要素的贯穿与交融。再者每位教师都十分清楚“导”的重要性,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启”和“结”是以导为主的,读是导读,练是导练,知是导知。在自辅教学中,离开导的教学,就从根本上歪曲了自辅教学,从实质上背离了在教师引导、激发下训练学生语言和思维这一学和导的关系。
启、读、练、知、结这五要素在小语自辅教学中,它们既是相对独立的,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同时又是与其它诸要素密不可分的。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教材内容、课型特点、训练要求、学生差异等实际情况,将五要素相互调整,随时组合出许多不同形式的课堂模式。
下面举例说明。小学语文第五册《我的弟弟小萝卜头》一课第三件事,弟弟在艰苦的环境中是怎样学习的。可采取“启读练知”的教学模式。也就是提出启发问题,“启”:“从哪些词中可看出弟弟在狱中学习条件很艰苦?哪句话写出了弟弟学习很刻苦?”接着带着问题安排“读”。学生读后教师以“启”中的问题,向学生检测,就是“知”。第一句中的答案,是“一支笔,一张纸,不容易,太珍贵”等。第二句中的重点句是“不管夏天多么闷热,冬天多么寒冷,他总是趴在牢房的地上写着,算着。”完成这个环节之后,教师再把理解引向深入,利用“启—读—练”的模式。“启”:“狱中闷热时会什么样?寒冷时什么样?弟弟是怎么做的,为什么?”接着安排“读”。“启”是引导,“读”是实践,再安排“练”,让学生围绕问题展开议论,在议论中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弟弟小萝卜头在狱中学习条件是何等的艰苦,学习态度如何的刻苦。通过学生之间的认识及情感的交流,达到阅读从理解内容到体会思想的深入。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认识能力。
再如,小学语文低年级中的《归类识字》教学部分。已往的生字教学,是教师一个个领教,学生一个个地跟着学,反复进行音、形、义的大合唱,形成学生的机械识记,效果较差。经过教改实验可采取启读练知结的教学模式。首先利用前一组的生字,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提出本节课要解决的中心问题,即寻找利用熟字学习生字的规律,引起学生思维的渴望,从而把教师的教法转化为学生的学法。后面的几组生字是学生思维的渴望,从而把教师的教法转化为学生的学法。后面的几组生字是学生自己借助拼音,运用由熟字学习生字的规律自己学习。要求读的过程要达到两个目的:一要借助熟字、字典掌握生字的音、形、义;二要通过观察比较找出书写时的关键几笔,这是读—练的环节,在这一环节中还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小组讨论学习在前,个人学习在后的方式,同时每个环节中又有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进行适时的调节,使学生知道对错。这是“知”的环节。最后教师的小结应是进一步掌握本课重点,突破难点的教学环节,它是思维深化的过程。通过这种实验我们明显地感到,学生在自学的实践中不但形成了自学生字的能力,而且形成了有意识记的思维品质。
以上的例子可以说明“启、读、练、知、结”五要素组成的课堂模式的具体应用,可以使教师自觉地发挥“导”的作用,而学生又能被引导进入学习的实践。使用与不使用这个模式,其课堂结构是明显不一样的,使用了这个模式,就可以改变教师一言堂的局面,从而使课堂教学能以训练为主。
怎样才能使教师使用好“五要素组合”模式呢?大体要做到以下几点:
1.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那种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片面追求分数第一的观念,是不能培养学生能力的。要培养跨世纪的一代新人,就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学习的实践。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越强,其实践的效果越好。“五要素组合”模式实质是“教”与“学”的组合,而教是在于导,放是在于学,是以“教”去调动学生的学习实践,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
2.“五要素”是教学过程中的具体教学方法,其中“启”、“结”是以教师为主的活动,“读、练、知”是以学生为主的活动,同时既有学习活动(读练),又有检测活动(知),既有读书活动(读),又有解题活动(练)。每一次组合都是教与学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要合理搭配,调整五要素之间的联系,要素之间具有最佳联系才能发挥最佳效益,才能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和其它素质得以明显的提高。
3.组合起来的模式,一定要适应于具体的教学环节,具体的教学内容。一定要适应“大纲”规定的年级重点和教材的具体要求。要具有可行性。
4.教学过程要适应学生的心理特征,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年龄特点,不同学生的心理品质,使操作“模式”的过程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启发学生进行思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探究性,变苦学为乐学,变被动为主动,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具体加强三年级段的训练呢?我认为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教会学生通过理解关键词语和中心句来理解一段话的主要意思
一段话总是围绕一个意思来说,能比较完整地说明一个问题,反映一个中心,而这个中心的内容一般用一句简明扼要的话来概括的,这就是中心句。中心句在段首,一般是点出全段的核心,或是限制叙述的范围;中心句在段尾,一般是交待事情的结果,概括全段的意思,或点一个问题;中心句在段中,一般是起连接作用。
例如《我的弟弟“小萝卜头”》第三段,就是围绕第一句话“弟弟很爱学习,也很有礼貌”这个意思说的。这个中心句在段首,点出了全段要叙述的核心内容,抓住这个中心句子,就抓住了全段的中心。有的段落主要说明什么,并不是一目了然的。例如《翠鸟》第三段的主要意思,并没有用一二句来点明,这就需要通过分析“机灵”、“难以逃脱”等关键词语,理解第二句话的主要意思是说翠鸟比小鱼更机灵,再通过研究这一句同其它各句的关系,来理解下面的话是举例说明第二句。
二、引导学生研究句子之间的关系,懂得怎样组句成段
首先,要使学生知道,段是由句子组成的,懂得一段话中每句话的意思,懂得句与句之间的联系。如《富饶的西沙群岛》的第七段,一共有四句话,第二句讲岛上树多、海鸟多,第三句讲鸟蛋多,第四句讲鸟粪多。这三句话前因后果,关系紧密,又由第一句总领,全段逻辑性强,缺一不可。教师不仅要使学生理解句子所表达的内容,还要使学生了解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而自觉发现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经常重视这方面的训练,就能提高儿童的认识能力,逐步掌握事物的规律。
其次,要帮助学生理清一段话中的层次,探明作者的思路。例如《群鸟学艺》一课中凤凰对小燕子说的那一段话,共有三句。每句话就是一个层次。第一句话说搭窝的要求,第二句话说搭窝的方法,第三句话说照这样的方法搭窝的结果。反复进行这方面的训练,帮助学生很快理清段的层次,就能使他们做到思考周密,思路清晰。
三、帮助学生理解段的表达方式,懂得怎样把一段话写具体
作者为了说明一个主要意思,需要采取一定的表达方式来展开。有时举例说明,有时具体描绘,也有时从几个方面分别叙述。三年级的阅读训练,不仅要使学生了解一段话中句子之间的关系、段的结构层次,还要懂得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把一段话写具体的。进行段的训练,不仅要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同时要注意发展他们的形象思维。例如《翠鸟》第一段介绍翠鸟的“外形很美丽”,不仅条理清楚,而且描写生动具体,使人如见其状。作者写它的羽毛“颜色非常鲜艳”用的是“总起分述”的写法,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同一课第三段,写翠鸟叨鱼的动作敏捷,就采取了先概述后举例的方法,突出了翠鸟比小鱼更机灵,令人十分信服。
这两段的表达方式就是不同的。教学中,可根据课文的不同特点,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展开想象,体会不同的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把抽象的文字变成鲜明生动的形象,就能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使他们体会课文是怎样做到言之有物的,学到把一段话写具体的本领。
各种段的表达方式是带有规律性的。让学生学习一些基本段式,将有助于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思维程序,学到一些写作规律。但是,学习段式要在较多的阅读、实践的基础上进行,切忌在尚未领会的情况下生搬硬套。
四、指导学生分段训练,逐步提高学生分段和概括段意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 文学意识 文学知识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0-0046-01
前言
语文教学包含文学知识,也包含文学意识即作品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小学语文教育是一个人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体现在对学生语言、认知等基本技能的训练上,同时它也担负了道德与审美的教育作用[1]”。小学时期文学意识是第一位的,而文学知识则随着学历的提高而增加,所以小学语文需要养成文学意识和初步的文学知识。语文教学包含文言文,现代文和西方文学,三者对文学意识和文学知识的侧重点不同,教师需要区别对待。
一、文言文的文学意识和文学知识的养成
“古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实现小学语文教学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2]”文学经典的字里行间不仅体现着作者的思想,更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缩影,其不足在于脱离时代和应用。
文学意识方面,文言文要服从现代文,学习文言文的目的,最终要落实到现代文,通过二者的差别以加强学生对现代文的思考。“小学语文所选古诗词具有生活性、通俗性、哲理性等特点,学生容易领悟到古诗词所蕴涵的传统人文思想[3]”,比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教师可以从三方面启发,一是这首诗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二是这个道理在今天有什么意义,三是改写。第一是基础,可以转化为作者生平,文学风格,艺术手法等问题,第二是重点,主流的观点就是后两句推崇个人能力素质的提高,第三是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改写经典,对于写作能力有着一定的提高。这样学生学的就不是“八股文”,而是满含时代应用的文言文。
文学知识方面,文言文更重要的任务在于补齐现代文的漏洞,比如语法。文言文的语序变换很常见,需要学生有较强的语法知识。语法知识在现行教学中几乎被忽略,缺失语法的危害也很严重。试想教师讲《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的“一树”是名词做状语,学生问什么是名词和状语,教学过程就无法继续。教师以课后题的形式布置语法,理论介绍和部分习题相结合,学生一周学一种成分,一个学期后具备了基本的语法知识,学习现代文更加顺利。
二、西方文学的文学意识和文学知识的养成
西方文学在于异域的文化和思考。其教学几乎就是文学意识的培养。与文言文类似,西方文学也要服从现代文,学生学习西方人如何思考,从而学会自身如何思考。
文学意识方面,西方文学服从于现代文。西方文学在教材中的篇章一直比较疲软,经典超出小学生的接受范围,固有的过分赞美苏联和批判美国已经遭到反感。以下几个方面可以作为未来的教学选择:其一,文艺复兴前期的作品比如《哈姆雷特》和《堂吉诃德》注重人本,与当下的风气类似,学生既能学习到人性的光辉,还应该清楚地看到两个角色的个人和时代弱点,从而联想自身。其二,师徒类作品,学习《雷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对比《伪君子》进行启发,《雷雨》继承了三一律,从而使得情节紧凑扣人心弦,但是《伪君子》桌子下面藏人的手法是《雷雨》没有的,那是法国民间故事的素材,这些细微差别实际上就是中西差别的缩影。其三,写景类作品,《瓦尔登湖》一直被看作知识分子无病的病态寂寞,但是在小学生看来,它是一部轻松明快的写景作品。以上三类可以节选加入小学语文。
文学知识方面,教师应该有意识地渗透西方文学理论的概念,西方文学有着固定的理论,流派,创作手法,甚至对立面。教师讲述这些知识让学生对理论有初步的认识。重视实践缺乏理论是中国学生的通病,这个问题短期之内也无法解决,教师通过西方文学,略微提升学生的理论视野即可。
三、现代文的文学意识和文学知识的养成
现代文既是小学语文的主体和重点,也是文言文和西方文学的最终目的和归宿。现代文的教学很大程度上就是整个语文教学,具体表现在阅读和写作。由于文言文和西方文学分担了大部分现代文应该负担的硬性知识,现代文得以比较自由地发展。
文学意识方面,现代文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积极乐观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比如《美丽的小兴安岭》让学生热爱自然和家乡,《我的弟弟小萝卜头》和《》让学生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挑山工》和《手术台就是阵地》让学生爱岗敬业。教师要尽力捕捉生活中的亮点和闪光点,让学生觉得学习和生活是快乐的事,这在入门期尤为重要。
文学知识方面,现代文要注重应用,侧重的是作品的应用性而非文学性,教师“需要把生活作为语文教育与教学的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欲望[4]”。与时代联系紧密的作品需要重点分析,已经与时代绝缘的作品可以稍微关注。比如《电子计算机和多媒体》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后者是经典,但与今天已经没有丝毫关系,前者的文学性不如后者,但是与生活与应用联系都很紧密,教师在讲述的过程中与学生的共鸣也很多,教学开展也顺利。
四、结语
小学语文处在语文教学的入门期,“塑造学生的人文修养,情感体验式最适宜的阶段[5]”。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培养学生的文学意识以及初步的文学知识。文言文,西方文学和现代文各有侧重,文言文和西方文学服从于现代文,通过古今和中西差别以引发对自身思考,同时补充一些知识漏洞。而现代文要让学生树立积极乐观的三观,重视生活和应用的联系。文言文,西方文学和现代文从三方面有侧重的努力,可以养成学生的文学意识以及初步的文学知识。
参考文献:
[1]李祖荣,浅析小学语文教育的基石作用——对小学语文教育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09年12月
[2]曹艳春,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资源浅析[J],学理论,2010年6月
[3]余忠淑,新课标下小学语文古诗词人文教育探讨[J],四川民族学院学报,2011年6月
但处于纠结中的父母,考虑的则是五花八门的问题了:经济压力会很大吗?自己的精力够用吗?会影响两个人的生活质量吗?怎么平衡对两个孩子的爱……
对这个问题,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苏珊·纽曼有这样一段话:“孩子当然是生命的奇迹,但也是一项严肃的投资。‘要几个孩子’和‘要不要孩子’本质上其实是同一个问题,关键在于’做出任何有关家庭规模的决定之前,请务必想清楚,身为父母的你和孩子相处的时间和质量,你展示给他们的对待生活的态度和方法,才是决定你和他们是否幸福的最重要因素。”
所以,我们邀请了已经有了两个孩子的四个家庭,听听他们的故事,以及他们的想法,他们的感受。或许对于“要不要第二个孩子”你会从中找到最合适的答案。
老二是计划外的。
没怀孕前,夫妻俩对于“生一个好还是两个好”的问题,意见一致,觉得有和没有老二都可以。
拿Julia的话来说:“虽然,在很早之前我曾经有要两个孩子的想法,因为我相信两个孩子的家庭更利于孩子的成长,孩子们会从小就有机会学习如何与人分享,也不会孤单,也更利于孩子性格的建立,但是因为怀老大的过程太过痛苦,也对一个孩子的日子很满意,所以后来就对怀老二的想法不再强烈。”
但说归说,后来意外地怀上老二,也有点小惊喜。
除了家人的期待之外,先生和Julia也觉得有两个孩子的家庭更利于他们的成长,得知怀孕时,觉得这是老天的恩赐,上帝送来的天使,当然应该珍惜。
问及对两个孩子的感受最深之处,Julia觉得最大的困难就是“精力”,她和先生都各自有自己的事业,工作比较忙,也没有老人能够帮忙,孩子小的时候还好,只要照顾好生活起居就OK了,而孩子大点,爸爸妈妈就要投入更大的精力陪伴,教育也要跟得上。
Julia总觉得,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比生活起居更重要的就是教育和陪伴,给予两个孩子富足的精神陪伴,陪他们玩,给他们读书,带着他们去认识和探索这个世界,让他们的内心强大而有包容性,是她和先生努力的目标。
在面对两个孩子的问题上,一向有计划性的Julia是这样解决的:
和先生的口头协议。不成文的默契吧,各自按照自己的专长对孩子的养育有个分工:妈妈负责采购和生活照顾,爸爸负责陪着玩;妈妈负责自己擅长的英语,爸爸负责带着孩子们运动,如打篮球和跑步;能分开行动的就分开行动,但凡能全家一起行动的就尽量全家总动员。
找到一个好的帮手。Julia很幸运,找到了一个很好的育儿嫂,从老大的月子开始,一直到现在的妹妹,都是阿姨在帮着她。育儿嫂有她的专业技能,能够在育儿中很好地帮到Julia,有了这样的帮手,她无论工作还是出差都很放心。
心态真的很重要。Julia说孩子的成长非常快,所以她更愿意“走一步看一步”,这个心态让她在“妈妈”这事儿上不纠结,不紧张,也不较真,这反而能让她快速找到当下最好的解决方案。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会有完美异常的解决办法,但总会有最合适的那个,而Julia恰恰能找到那个最合适的,包括养育和教育两个孩子。
不一定非要做一个万能的妈妈
1.放轻松,给自己的心态放一个假。作为既要工作又要照顾孩子的父母来说,除非所有事情亲力亲为,否则不可能所有的事情都那么完美无缺,尤其是有两个孩子的妈妈,你的心态会直接影响两个孩子的情绪,所以你要明白,你不是万能的,万能的那是超人。
2.找到合适的定位。要真正达到家庭和个人的完美平衡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并不是那么容易,但身为两个孩子的妈妈也不要变成这样的状态:在家的时候想着工作,工作时惦记着家里的孩子。或者全职的时候想着上班,而上班了又羡慕全职妈妈。所以,你要给你自己设定一个“角色定位”,在某个时间段或者工作时调整到相应的“档位”。如果你上班,就踏踏实实地做好工作,尽量减少加班的几率。那么回家时调整到“居家档”,忘掉工作的事情,全心地陪孩子。而如果你全职,就不要羡慕职场妈妈的工作独立,而要让自己精神饱满,可以在孩子大一点的时候,能够拥有充分返回职场的可能。
3.利用帮手的力量。你真的要明白,这已经不是妈妈们要安顿孩子、带孩子去打针、孩子生病时要赶工作的年代了,作为妈妈,你可以安排饮食、采购家用,但你也要找到一个能帮到你的帮手,比如能够很好沟通的老人,有育儿经验的育儿嫂,甚至是能够提前做好分工的丈夫,即使你们就两个孩子的生活细节和教育做一个大概的分工,这样的分担也会让妈妈不至于完全限于两个孩子的养育中去。而且,如果丈夫能够参与进来,会最大限度地加深你们的感情,这种心态上的参与感也会让妈妈放松。
都觉得东吉和东珠就像两个天使,挥舞着小翅膀,在爸爸妈妈身边飞来飞去。
妈妈易佳说他们本身就是特别喜欢热闹、愿意给爱、渴望互爱的一类人,很渴望将自己的人生阅历和感受和孩子们分享,所以在要老大之前,就和先生商量好还要第二个孩子。
易佳在生妹妹东珠前,最担心姐姐东吉的感受。姐姐是家里的第一个孩子,大家的心血和关注都在她的身上。如果有了老二,家里人包括自己能公平对待老二吗?如果有人会偏爱老二,姐姐会不会很失落?
在易佳和先生看来,老大的感受是最大的参考值。所以在要老二之前,她无数次和先生讨论“我们能不能给予孩子平等的爱?会不会因为关心老二,姐姐在这么小的年龄无法理解而有心理的缺失?”
但是生下东珠以后,这些担心都得到了解决,因为只要你给孩子传达的是真正的爱和温暖,她就会觉得“爸爸妈妈依然爱我,同样爱着妹妹,也同样爱着我”。
和易佳生老二之前想象的一样,他们每天的生活非常丰富,每天都会有两个天使一样的小人儿仰着脸,不停地叫你“妈妈”,肆意妄为地占据你的人和时间。
当然,有的时候会崩溃、会烦躁,但更多是满满的收获,因为她们会给予和“成功”二字等同重量的满足和感受。
问易佳:“两个孩子中会更喜欢哪个吗?”她说:两个孩子会带给你与一个孩子完全不同的感受——原来,孩子与孩子也是那么得不一样。姐姐是敏感型,嘴甜。妹妹是探究型,胆子大,爱探索。姐妹两个从性格和气质完全不同。
虽然理智告诉易佳,一定要平等地喜欢两个孩子,但事实上,哈哈,两个孩子带给你的感触是完全不同的,看见姐姐喜欢姐姐,看见妹妹喜欢妹妹。易佳还说,也许当两个孩子慢慢长大以后,随着性格和处世的不同,大多数父母还是会有些偏爱那个更像自己的一个。
所以在问:“两个孩子会吵架吗?”的问题时,易佳说,姐妹两个不仅仅是吵,还曾经打过。姐姐抢了妹妹的东西,撒腿就跑,姐姐把玩具藏在自己怀里,妹妹上去咬姐姐的屁股,姐姐大哭。
能说谁不对呢?从易佳个人而言,并不是很赞成逼着孩子硬要分享或是给别人自己的玩具。因为在大人看来就是一个玩具,在孩子们眼里那就是一辆“宝马”或一个“奢侈品”。父母能做的就是引导,去征询她们的意见,少一些干涉或是指责,让孩子自己去发现与人的相处之道。
无论如何,易佳觉得两个孩子自有两个孩子的好,因为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需要同伴。当看到妹妹被别人抢了东西,3岁的姐姐冲上去说:“你为什么让她哭?”这样的场面,怎么形容呢?易佳最后说:“两个孩子的家庭,更要懂得感受每个孩子的不一样,不要去评定谁好过谁。”
王芳是典型的北京姑娘范儿,爽利、能干,长得漂亮大气。
见面问她,谁在帮着带孩子。她轻描淡写回一句:就我们俩。
她说的是她和先生。瞬间觉得王芳的形象“高大”起来,是啊,你想啊,现在的年轻人自己带孩子的,真不多。而且是两个,都是男孩,真的是精力无限旺盛啊!
想当初,她和先生就是想让老大有个伴儿,让孩子知道兄弟姐妹间的“相亲相爱”和“相互扶持”。
最早的时候,王芳因为第一胎是剖腹产,曾经有犹豫,因为医生曾经告诉她,伤口愈合得并不是很好,所以第二胎的过程中会面临伤口开裂的危险。但王芳最后还是决定要第二个孩子,用王芳的话来说:“人有时候一狠心就什么都有了,而且老天特别眷顾我,工作时间还算自由,而且小区里的生活条件特别便利,附近有医院,这些在我考虑要不要老二之前,都考察好了。”
一个人带过孩子的妈妈都知道,就是这些生活细节最耗费精力。虽然看着两个儿子的眼睛都会放光,但王芳也实在地说,老大今年5岁了,这5年她的全部精力百分之百都放在了孩子身上,几乎连照镜子的时间都没有。
这点可能是所有养育两个孩子妈妈的心声吧,在要第二个孩子之前,需要无数次地问自己:我可以吗?我的时间可以吗?我的精力可以吗?
王芳做到了。前提是这5年她牺牲了自己的个人时间、个人工作以及个人生活。
其实王芳也非常感谢自己的先生,孩子生病的时候,一早去医院挂号,上一天班,下班回来跟两个孩子一起闹一起玩,一个大男子汉带着两个小男子汉的镜头也是这个家庭最动人的一幕。
王芳觉得,大人要告诉孩子,“兄弟就是那个随时能跟你一起面对这个世界的最亲密的人”,而不是那个“会抢你玩具和好吃的坏蛋”。
正确的教育方式和沟通,是他们教育两个孩子的基本原则。
有时候,她也会困惑:怎么能让老大觉得爸爸妈妈并没有因为弟弟的到来而减少对他的爱,又能让老二感受到自己并不是那个随时会受到老大欺负的“小萝卜头”呢?后来王芳和先生发现,其实很多两个孩子的家庭都会面临这个问题,而对此最好的解决方法并无定论,也许对孩子们来说,让他们自己自然地相处,一切都会顺理成章。
请相信孩子们,他们会找到自己最舒服最有效的成长方式,两个小朋友更懂得怎么与其他的孩子相处,这是父母给予他们的最天然和最为高贵的“成人礼”。
朱玲和邓岩都是独生子女,80后。
朱玲记得特别清楚,父母都要上班,自己小时候的每个假期几乎都是自己在家里度过的,特别特别渴望有个兄弟姐妹和自己在一起。所以对于弟弟恩彤的出世,毫无悬念。
但朱玲强调,在准备要生弟弟之前,她特意询问了姐姐的意见,不到4岁的雨彤奶声奶气又满含期待地说:“妈妈,你再给我生一个弟弟妹妹吧,我喜欢。”
朱玲说,其实在要第二个宝宝前,是要和老大“商量”一下的,听听她的想法,因为孩子的内心非常敏感。幸好雨彤是那种包容心比较强又有爱心的性格,弟弟出生的时候,雨彤就陪伴在妈妈的身边,她快乐得不得了!
两个孩子需要面临的问题,很有意思:
他们会懂得玩具怎么在两个人之间分配。
好吃的、好玩的也要与彼此分享才有意思。
姐姐懂得照顾弟弟,可以帮妈妈拿弟弟的尿不湿,当然也很愿意帮妈妈把尿不湿扔进垃圾桶,喂弟弟吃水果是她最乐意做的事。
弟弟的是姐姐的小尾巴,他乐意这样和姐姐在一起,小小肩膀会挡在对姐姐不够友好的小朋友的前面,姐姐哭的时候一直为她擦眼泪。
这里面的很多东西,抽象又难以解释,只有通过两个孩子的相处他们自己才会慢慢明白,这是父母用无数的道理所不能达到的效果。雨彤懂得相处,懂得宽容,对于自己的“姐姐”的角色已经融入到了她自己的性格和成长当中。
朱玲和邓岩的工作都与艺术相关,她在中央美院工作,先生邓岩在清华美院工作,艺术青年的感觉从两个人身上延伸到了孩子那里,对孩子的教育宽松而开放。拍摄现场两个孩子因为抢一个滑板车发生争执,还不懂事的弟弟用手掐了姐姐。朱玲和邓岩都像没有看见一样,悄悄地让他们去解决。姐姐自然是生气了,不理弟弟,一会儿,自觉做得不对的弟弟拉着姐姐的胳膊,又吹又亲被自己掐红的地方,还端了一杯水给姐姐,说:“给你,喝吧!”就此和好如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