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初中学生德育教育范文

初中学生德育教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学生德育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初中学生德育教育

第1篇:初中学生德育教育范文

关键词: 初中生物教学 德育教育 课程改革

德育是教育的灵魂,德育对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如果只注重知识传授而忽视做人引导,必然会造成受教育者的畸形发展。德育教育方式并不是固定不变的,相反,其环境是无所不在的。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德育的内容并不像其他有些学科一样在教材中以文字的形式显现。由于其理科特性,往往很容易使我们较多地重视它的严密的知识体系传授,而忽略其德育内容的教育。而事实上,生物教材,尤其是初中部分,不论是植物,还是动物,或是人体部分,都蕴含着丰富的德育教育内容。因此,教师只要能够努力地去钻研教材,发现、挖掘其思想内容,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就能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又得到了思想道德上的教育,可谓一箭双雕。

一、认真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子,积极进行德育渗透

德育以知识为载体具有巨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能够给学生带来深刻的影响。因此,生物教师应寻找教材内容与德育工作相渗透的最佳结合点,尽力做到德育与生物知识点教育水融。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有许多案例,如通过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爱护动物的情感;通过探究“酸雨”对小麦种子萌发的影响,认识酸雨的危害;通过校园绿化设计,学习有关常见花卉、树木等植物的知识,提高审美情趣,增强爱学校的情感;模拟“血型鉴定”,理解血型与输血的关系,提倡义务献血;探究我国人口增长的趋势,关注我国人口增长的趋势和可能产生的后果,等等。这些探究性的案例使学生理解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了环境保护的意识。

在教学目标确定中,要考虑三维目标如何确定和实现,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要准确有效确定,要相互渗透,相互关联,尤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确立是教学内容的升华,是学生对知识理解的深化,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归宿,也是对学生德育的实现。

二、打破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方式,水到渠成地进行德育渗透

初中生物教师应针对初中学生自身的特点,结合每一节课的具体内容,制定出不同的适合他们的方案,自然地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千万不可牵强附会,生搬硬套,硬性渗透。比如在讲“传染病及其预防”一课时,我通过大量举例艾滋病对人类社会造成的危害、防治的艰难程度和预防途径方面加强与学生的互动,让学生听、讲、感受(受害者的情景)艾滋病给人们带来的生活上的艰难和心理上的负担。艾滋病传播途径有血液传播,包括不正规的献血和输血,吸毒者用同一针相互注射;性传播,就是不良的发生;母婴传播,父母是艾滋病病毒的携带者,生下的孩子也会携带艾滋病病毒。在这过程中,让学生说自己的看法和讲自己的感受,说说自己怎样认识和预防艾滋病,又怎样对待艾滋病病人,利用自己所学的植物病毒的知识来解释一些艾滋病的症状和预防理念,引起学生心灵上的震撼。艾滋病的传播的途径比较多,但与人正常交往,比如握手和互用餐具,是不会传染的;而放荡者是最危险的人群。因此,我们应学会关爱艾滋病人,不歧视他们。同时加强自身休养和防范,加强明辨社会不良事物的能力,提高自控能力,不要贪图小便宜,或轻信他人美言,而上当受骗,给自己带来严重后果。一旦怀疑自己携带艾滋病病毒,尽快到正规能够检测的医疗机构诊断,正确对待,善待生命。所有学生听了这一介绍后,讨论非常积极,个个都发表了自己的想法。这样一来,德育渗透水到渠成。

通过这一节课,我让学生在联系生活实际的课堂氛围中自然而然地接受道德教育。有效的教育应是在不知不觉中完成的,教师应因势利导,淡化德育痕迹,使学生在接受学科知识的同时受到感染和熏陶,真正做到润物细无声。

三、实施多变的教学方法渗透德育教育

课外活动是生动活泼地向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它可以根据学生的爱好、兴趣志愿选择参加,不受教学计划的限制。教师可组织学生参与如下活动:对校园植物挂牌,说明其名称、产地及多种价值,增强学生对自然价值观的认识;利用“地球日”、“国际湿地日”等世界性纪念日及我国的“植树节”、“爱鸟周”等一系列科普宣传节日,办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栏,增强学生保护环境、保护动物的行为意识;将校园的花、草划分成片,交给学生管理,培养学生对植物的情感,在禁止他人违规行为中约束自己一些不良的生态道德行为。

开主题班会。班集体具有巨大的教育力量,它能向其他成员提出要求,指明努力的方向,通过班集体制定的纪律、开展的活动、舆论等培养其成员的道德方向。在班级活动中,每个学生通过自己的经历和感受,积累生活经验,掌握道德规范。另外还可以开展专题讲座、社会实践,等等。

总之,生物教师所面对的是正在生长发育的青少年,他们活泼好动,自制力差,可塑性强。对他们进行德育教育时,教师如能注意上述方法,从实际出发,以教学内容为载体,以教学过程为渠道,选择恰当的教育方式,利用生物知识中蕴含的德育教育素材,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就一定会使德育教育在生物教学中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家瑜.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思考.时代教育,2010.11:133.

[2]生物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5.

第2篇:初中学生德育教育范文

关键词: 初中思想道德教学 德育教育 有效途径

新课程理念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求教师应用多种教学策略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思想品德课程知识,具备一定的道德素养,又要求教师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加强德育教育,以便促进学生的发展。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加强德育教学工作,让每位学生都能均衡发展,从而为我国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学生。

一、德育教育的重要意义

由于初中学生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尚未成熟的阶段,就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来看,大部分初中学生都会在学习中、生活中产生一些逆反心理,如不加以引导,势必会影响学生以后的发展,德育教育刚好可以解决这一问题,能够让学生明白做人的道理,分清是非观。为了让学生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教师应该加强德育教育建设工作,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有效措施

1.深挖教材内涵,提炼德育因素。

教材作为教学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如加以利用,会使教学效果更加显著,更能满足新课程理念对教学的要求。因此,教学前,教师应该深挖教材内涵,提炼出合适有效的德育因素,再寻找一个切入点,加以引导。但由于德育教育属于情感态度区域,涉及范围较广,需要教师根据实际的课程课程,并结合学生的内心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呈现课程内容,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

2.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过于注重教师的威严,盲目认为只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就算完成教学任务,只顾把课程内容灌输给学生,完全不顾学生是否已经掌握,也没有给学生提供自由发挥的空间,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降低,严重弱化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角色,突出学生的主体思维,强化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其成为学生学习中的指导者与引导者。为了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教师应该改变教学角色,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善于与学生交流与沟通,多给学生提供自由发挥的空间,从而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实现新课程理念的寓教于乐。譬如:教学前,教师先设计出几个探索性且导向性较强的问题,再引导学生自行阅读文本,并回答问题,也可以要求学生把自己感到困惑的地方勾画出来,这样既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发挥学生的情感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也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更是促进学生情感激发最重要的途径,从而使德育教育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所以,在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感情因素在教学中的应用,如在基于大纲要求和学生心理情况的基础上创设合适有效的教学情境,用情入境,将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用一种更加生动的方式表现出来,刺激学生的感官器官,从而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为开展德育教育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譬如:讲解《举世瞩目》一课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唱国歌、表演节目等方式,都能调动学生的爱国情怀,从而陶冶爱国情操。

4.开展丰富多样的德育实践活动。

有效教学不应该只局限于课堂中,而应该尝试将课程内容拓展于课外活动中。譬如:在校园内,开展手抄报、演讲比赛、辩论赛等,使学生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文化知识,如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普及,大部分学生都已染上了网瘾的恶习,教师可以针对这一问题,开展课堂辩论会,正方代表:学生还是应该以学习为主,不应该玩电脑,反方代表,计算机能够拓宽知识面,了解更多的知识。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德育实践活动,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又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敢于发言的习惯,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并让学生在参加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综上所述,德育是我国教育最重要的一项内容,教师应该深挖教材内容中的德育因素,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强化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身示教,还应该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大力开展丰富多样的德育实践活动,以便将德育教育更好地渗透于教学中,增强德育教育的渗透效果,从而为我国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小梅.思想品德课法律常识教育实效性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5.

第3篇:初中学生德育教育范文

【关键词】德育教学;生活化;相关研究

中学生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希望,在对学生开展的思想道德教育时必须要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通过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来反映出道德教学在学生成长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通过德育教育的生活化,使学生更好地认识与理解生活,进而更加热爱生活,这样学生才能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不断严格要求自己,树立起正确的理想以及抱负,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引导学生认识生活

首先,应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目前我国的中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其适应能力比较差,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在开展德育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成才指导、心理疏导、生活督导以及思想引导等方法来帮助中学生逐渐适应其学习环境,不断提高其适应能力。其次,注重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在德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把学习心理的规律以及基本知识向学生进行必要的介绍,注重对学生学习毅力、意志、态度、兴趣以及动机等一些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有效解决学生心理活动中的一些学习障碍,这样可以使整个教学过程更加活跃以及通畅。第三,强化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好坏对学生的学习效率有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习惯一旦形成其学习行为就会依据自主化程序来进行,在当前教育形势下,良好的学习风气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以及学习质量的关键因素,所以,在中学德育教学中必须要强化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第四,引导学生学习科学的学习方法。一个科学的学习方法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大大提升,也是学生获得学习成果的重要手段,因此,在开展德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播学习的内容,更要教会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二、注重对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

德育教学的逻辑起点以及重要前提就是交往,德育教学离开交往教育就很难实现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一目的。尤其是现在中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在长期的娇生惯养中使学生很难接纳以及理解他人,学生在交往中的问题主要是,第一,功利性,即学生过分关注自身的利益以及需要,更加注重自身的感受而对他人的人格以及价值缺乏必要的尊重。第二,封闭性,即由于学生的生活圈子比较窄,很容易沉陷在自我圈子中,对于外界的一些事物没有兴趣或者极不适应。第三,冲动性,即学生对于其在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小事通常会用比较极端的手段或者过激的行为解决。第四,双重性,这不仅表现在学生没有自给自足的能力,很大程度上需要其父母的帮助,同时还表现在他们迫切想从父母的约束中解脱出来,使自己成为一个自由的人。要实现中学德育教学的生活化,教师必须要对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生理特点有一个全面的掌握,这样才能够对学生遇到的一些问题以及困难进行针对性的解决。

三、把德育教学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德育教学不仅包括学生的认知活动已经体验活动,同时还包括学生的实践活动,因此,在德育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重视起道德实践,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一个生活化的情境中开展德育教学,这样才能够使德育教学的实效性大大增加。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把德育教学的理论知识的讲授和实际生活中的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这样学生才能够在生活实践的情境中来探索生活、发现生活以及体验生活。

四、把德育教学和生活化的校园文化联系起来

校园文化是一种特殊的群体意识以及意识形态,校园文化中的生活气息具备其特有的人文环境,学生长期受这种人文环境的渗透以及熏陶,必然会使自己的文化素养得到一定的提升。在开展德育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充分利用生活气息比较浓厚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重要影响,在校园文化中浸入德育教学,可以使德育教学更加情境化以及自然化,对学生又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开展生活化德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校园中的植物园以及地理园等,并通过设计文化墙、绿化角、艺术角、班徽以及班级口号等形式促使形成良好健康的文化氛围。

五、把德育教学和社区生活联系起来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我国的中学校园也更加开放,这也为德育教学回归生活提供了一个契机,一个开放的校园必须要充分体现出其社区性,把社区生活和学生的校园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的生活空间得到有效拓展,也使中学的德育教学有一个全新的视角。把社区生活和校园生活联系起来可以使中学的德育教学真正融入到生活中,通过学生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来启发学生积极学习德育知识,对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以及道德品质有很大帮助。

初中的德育教学对学生的身心成长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德育教学的作用更加突出,把德育教学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促进德育教学的生活化可以使学生更好地认识生活、理解生活、体验生活以及热爱生活,培养学生健康、积极、向上的思想情操,使其有坚韧的意志力来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困难以及挫折,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吴长春. 寓“生活导学”于德育课“生活化学习”之中[J]. 江苏教育. 2011(15)

[2]. 程宗武. 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中构建生活化教学模式[J]. 教书育人. 2011(23)

第4篇:初中学生德育教育范文

【关键字】思品 德育 无痕教育

在以往初中思品课中,思品课的实效性存在差距,其原因在于其与真实生活世界的脱离,过于重视教学目标中的知识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较为忽略,使得初中思品课的教育功能弱化。而在德育教育过程中,初中学生理性不足,感性相对较强,单纯的说理教育,学生可能只是无动于衷的听。而且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生理和心理变化的时期,逆反心理相对较强,如果在教育引导过程中过早的暴露教育意图或教育意图明显化,可能会引起学生的反感,甚至达到适得其反的教育效果。一位教育家说过:“不露痕迹的教育是最有效的教育.。”无痕教育是指把教育意图和目的隐藏起来,通过间接、暗示或迂回的方式(不知不觉、潜移默化、不留痕迹),给学生以教育的教育方式。它既是一种教育方式,更是一种育人技巧,是一种教育的哲学境界,同时也最适用于初中学生的生理心理年龄特征。在此浅谈新课改要求下的思品学科与德育理念相结合对初中学生进行无痕教育的有效探索。

一、初中思品课是学校德育管理的重要阵地

初中思品课是对中学生系统的进行公民品德教育必修的课程,是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良好道德品质的主要途径。同时初中思品课教育教学活动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阵地。

在我校德育处的教育主题和思品课得到了有效的结合,根据思品书初中阶段的整体设计和三个年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德育处制订了德育教育的三大板块即爱班爱校(初一年级)、爱家乡(初二年级)、爱国(初三年级)三个板块,同时围绕德育的三大板块,三个年级的思品教材也进行了初步整合,使得教育教学浑然一体,实效性较强。

同时,狠抓系列活动,拓展思品课的教育空间,从校园文化入手开展雅园式德育教育,突出校园系列班会特色、网络建设特色、社团组织建设特色,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如社团活动可以设新闻社、法制社、心理互助社、读报研究社等。

贯穿开学到期末的综合素质评价,依据河北省初中生综合评价标准从道德品质,公民素养,交流与合作,学习能力,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六个方面进行基础性评价,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确定评价内容,试评并调整,得出阶段性结论,纳入思品课成绩当中,使得学生注重德育过程培养。探索新的德育工作模式和德育评价体系,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二、创设情境,体验感悟

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落实“活动引领教学”的理念,恰当的组织一些活动、创设一些情境,设计一些由表层到实质的问题,重视教育过程,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体验和感悟,则会达到“使学生受到教育并避免学生感觉有人在教育他”这样一种“润物无声,教育无痕”的意境。

比如,在七年级珍爱生命的教育中,我们直接谈生命多么可贵,我们要怎样珍惜爱护生命等等,学生可能会觉得很茫然。若学生设身处地进行情境模拟:假如你能活到一百岁,你要做的事情有哪些?剩下来的时间你打算干什么?这样学生在思考、讨论或者交流的过程中对珍爱生命的感悟就会更深刻。

三、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意识,加强德育教育

以往的思品课教学未能充分重视学生主动地学习和发展。在德育方法上,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性的发展。我认为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中,要发挥思品课的德育功能必须搞活课堂,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针对初中思品课的特点和初中学生具有一定思考能力和辨别能力的特点,我在思品课教学中,较多的采用了讨论课、辩论课、讲演课等形式,让学生自由的表达对某一问题的看法。比如,在具体教学中,可结合现实中比较泛滥的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观点让学生进行辩论,最终引导他们形成符合时代进步的人生理想,勇做“中国梦”的践行者。还有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焦点访谈、今日说法等节目是对学生德育教育的很好素材。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多观看这些节目,让他们结合思品课的内容发表自己的看法,经过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他们的是非观念、道德判断力将得到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准也会逐渐升华。

四、创造条件,扩展教学阵地,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新《课程标准》在教学方法上,强调社会实践活动是本学科教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并强调要增加课堂教学中学生活动的成分,有计划地组织社会实践活动。根据这一要求,从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积极性,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一个有利于师生共创共生、合作交流的学习氛围出发。在家长的全程陪同下,结合学校假期自主管理,积极创造条件,带领同学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进行社会调查、参观访问、撰写小论文、法制专题讲演会等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使思品课的德育功能无形中得到提升。促进正确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在2016年暑期保定一些县区发生洪水,我校初三学生在老师和家长的支持与陪同下,到受灾区进行慰问演出;而且每学期我校都在校园内举办义卖活动,师生将不看的书籍、用品、小制作、艺术作品等卖给需要的师生,将所得的义卖款捐助给贫困山区的对口小学建图书馆等活动。这些活动一方面锻炼了学生们各方面的能力,同时更无形中诠释了奉献精神、亲社会行为、责任等思品课中的重要知识内容,要比课堂中的讲解更形象、深刻。

五、加强思品教师自身的道德修养

第5篇:初中学生德育教育范文

一、发扬中华民族美德:尊老爱幼

例如朱自清的《背影》这篇著名的记实散文,教育培养很多代人,因为课文充满了亲子之情,在教学的过程中,有意识地让学生们体会父母对自己的一片爱心,这种爱心体现在哪些方面呢?让学生们自己去思考、回忆。比如说,你去学校上课了,天下雨了,父母给你送伞;天冷了,父母给你送衣服或添加衣服;早晨六点起来给做早餐;或放学回家,问你今天的学习情况。这些都体现了父母对子女的一片爱心,你怎么不去尊敬他呢?

通过《背影》的教学,有意识地引导他们爱自己的父母,爱自己身边的人。特别指出在父亲四次背影中,最感动人的是爬月台买桔子的背影,儿子被父亲的爱深深地感动了。儿子对父亲的爱已有深刻的理解。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后,学生对父母的爱是否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如果不理解的话,那这篇课文就无意义了,《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还会选它吗?

每个人都有一个完整的大脑,都有一定的思维能力,相信学生们会去理解深思的。假如一个人不爱自己的父母,他还爱别人吗?希望同学们发扬中华民族的美德,尊老爱幼吧!

再例如初中第五册《傅雷家书两则》中,父亲对儿子的教育,反映了傅雷的教子观。课文中用形象、生动的比喻:“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这就说明了父母对儿子的谆谆教导,使儿子控制情绪。还有对于感情的创伤要“当做心灵的灰烬看”等等,十分真切的表达了父辈对晚辈的关心和教育,字里行间洋溢着亲情,似朋友间的感情交流,温暖着彼此的心灵。这样,让儿子在外,不感到孤独与寂寞,安心静心的学习,达到父亲的愿望,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才。

父亲对儿子的关心和担忧,那么儿子也应该对父亲的尊敬,爱父辈象父辈爱儿子样的深情。这是教师在传授知识时,让学生理解“爱”的意义。

二、培养良好习惯:勤劳俭朴

我们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认识素质教育的实质,它就是人的教育,以此来提高全民素质,具体来说,就是要求学生素质都要得到提高和发展。在应试教育中,我认为德育教育没有摆在首位,而把分数提在首位了。在社会生活中,青少年学生的公德失范现象随处可见。那么在素质教育中应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呢?

首先,素质教育中的语文课教学,一定要结合现状传授知识与道德,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现在,在校学生中,独生子女不少,在勤俭节约方面做得很不够。好吃懒做的人确实存在,针对这种存在的现象,语文教学应加强这方面的教育。教学《一辆纺车》高度赞扬了革命前辈“自力更生,丰衣足食”的精神,联系学生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大手大脚及平时的各种浪费现象。如买来的食物不好吃,或是吃不完的扔掉,这就是浪费。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并让他们背诵幼儿园读过的启蒙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让他们再认识到粮食的来之不易,农民的辛苦。再结合课文《俭以养德》,从理论上讲解“节俭不仅是经济方面的事,而且牵连到思想品质”的道理,让同学们认识节俭的重要性,从而得到理性认识的提高。

三、树立良好风气:文明礼貌

个人的道德规范是从小培养的,可以说从3岁到4岁就开始培养,这也与家庭的道德规范有很大关系,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孩子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文明言行举止的家庭,孩子同样文明;粗言暴举的家庭,孩子也同样是不文明的。因为孩子身在其中,俗话说“有其父必有其子”,这话说得在理。

第6篇:初中学生德育教育范文

因此对于问题学生的转正,是我们教师正面临的一大任务,许多教师也正在为之奋斗与努力,笔者在十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也尝试着运用多种方法去转化问题学生。效果最好的是运用“扬长避短”的教育法,给点阳光,让其灿烂。

一、转化问题学生基本立足点 ——满足需要

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从低级到高级呈现层次性的发展的五个阶段,即生理需要、安全的需要、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作为问题学生,会因其带着问题学生的帽子而缺乏师生间的情感交流,缺乏父爱、母爱、师爱;甚至可以说连起码的尊重都得不到,常常面对的是老师的批评、同学的冷眼、家长的责备,所以缺乏一种“安全感”。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既要激发儿童的信心和自尊心,又要对学生心灵里滋长的一切不好的东西采取毫不妥协的态度。真正的教育者就要把这两方面结合起来。这种结合的真谛就是教师对学生的关心。”我们可以这么说,我们教师不仅仅要指出学生的“问题”,更重的是要真正去关心问题学生,和他们一起分析探讨存在的原因及改正得到方法,如果教师付出真诚的关怀,学生一定能感受到老师的这种“爱”,如果学生在老师长期的关心、温暖下,他们的心理上能得到满足,那么要转化他们就能收到更好的效果。我想,这是我们转化问题学生的一个基本立足点。

(听一位班主任课余谈论)有一初三学生甲,家境比较富裕,成绩平平,学习目的不明确,态度也不端正,性格比较外向,平时喜动,活泼有余沉稳不足,无论上课还是下课,常常是手动脚动嘴不停,害得老师常常到班主任处告状,结果是可想而知,往往是被班主任以扰乱课堂纪律而狠狠地批评一通。另外更为严重的是,他喜欢课余在教室里追追打打,经常与其他同学闹矛盾,同学反映到班主任处,往往倒霉的就是他(名声在外);而且有时追打,也会损坏一些公物。由于屡教不改,班主任对他是恨之入骨,只要一有错处,不是点名批评,就是拉到办公室去好好地教育一番。而且班主任厉害的是把该生所犯的错误一一登记在案,每一次批评教育,班主任都要把他的旧帐翻出来,一一数落一通。应该说这位班主任的工作极为细致、严格,学生有错了应该对他批评教育,可是效果呢,可以说是微乎甚微,也可以说是没有,因为这位学生一直是这样,也许他习以为常了,至于他内心如何,他没有吐露。

直到有一天,语文老师在学习了《心声》一文后,叫学生也仿照课文的写法,把自己埋藏在心里的话也一吐为快。这位学生就在作文里一吐心声:他也认识到了自己这样做是不好,对自己不负责,对班级有影响,也妨碍了同学的学习,他也想改,可是他自制力比较差,一时半会改不过来;但是班主任又不给他机会,总是严厉地批评指责,而且总是新帐老帐一起算,让他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来,他希望老师给他时间与机会,相信他,信任他,给他一点关心与指导,让他能改邪归正……

看了这则案例,我们可以清晰地认识到:并不是一味的严厉,就能教育好学生(因为过分的严厉常常带给学生的是压抑的环境和心态)。

二、转化问题学生有效出发点 ——长善救失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这样的一段话:“我坚定地相信,儿童在认识周围世界的同时,应当认识自己,应当充满一种深刻的自我肯定的感情。自我肯定是自我教育之母。自尊感是一个人的荣誉感、名誉感、健康的自爱心的最强大的源泉之一。当你走上教育工作这个创造性的岗位时,请记住:你必须教会儿童进行脑力劳动,教会他们思考、观察、理解,从脑力劳动的成果中感觉出自己的精神力量。”苏霍姆林斯基的这番话,其实是告诫我们教师,必须引领学生去正确认识自我,去引导学生发现自己身上“优点”,最终引导学生去作自我肯定,以促进学生的不断进步。

同样心理学家发现,任何一个学生,如果没有可确认的心理缺陷,通常可以改变现状,朝积极的方向发展变化,并最终成为合格的、以致优秀的社会成员。对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任何一名“问题学生”,他们都有向良好方向发展的愿望,都有着积极向上的一面,他们也希望自己的成绩好、表现好,能被老师、父母、同学看得起,问题就在于我们教师如何引导,疏渠开源,打破偏见,以其所长克其所短,充分挖掘其身上的闪光点,用他们自身的积极因素来克服消极因素,做到“长善而救失”。

上个学年我所教的董扬洋是一个颇为“有名”的人物,纪律差,常常惹祸闹事,字迹潦草,作业拖欠,成绩很差,当面听教,背后一套,令所有教他的老师都感到头疼。

我想:与其一味的批评教育,何不寻找一下他的闪光点,诱发他主动改过的内驱力呢?但是他那么调皮,我真的想不到他的优点,拿什么来表扬呢?但是我可以为他创造条件啊。

这天有一位老师借我们班上课,我在后面听课。那位老师让学生朗读文章。他高高地举起了手,那个老师也不知道他的实际情况,就叫了他。没有想到他朗读地出乎大家的意料,特棒,老师冲他笑了笑,并提高声音表扬说:“读得很不错,很有感情。”我看到他先是一愣,接着红着脸把身子挺了挺,明亮的眸子向我扫视了一下。我明白那眼神里满含着惊讶、期盼和自信。他一定没有想到,谁都不喜欢的他还会受到表扬。后来,有朗读的时候,我就请他朗读,并表扬他的朗读天赋。久而久之,他在同学的心目中的地位也提高了许多,尤其是在上语文课时。慢慢地,他变了,变得爱学习了,字也写端正多了,能按时完成作业,遇到不会的能主动地问教师了,看到他一点一点进步了,我打心眼里为他高兴。

随着新课改的全面实施和推广,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已经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不让一个学生掉队”,“要让每一个学生抬起头来”。防差转差也就成了每个教师共同研究的课题。从董扬洋的转变中,我深深体会到教师的爱,有直接的感染力,这样学生才能信师道,听师教,主动转变自己。在班主任工作中,我认为转化问题学生与培养优等生同样重要,对问题学生我们只要关心、爱护他们,做深入细致的工作,因势利导,循循善诱,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老师的关心,使他们有亲切感、安全感、信任感。我坚信,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因此我认为,这是转化问题学生的一个有效出发点。

三、转化问题学生的理想点——自我教育

《学习的革命》一文中提出的四个层面学习说指出,他们一般都具有一定层次的需求,并渴望得到满足,而他们在学习上是需求一旦得到满足与赏识,他们内心的潜动力就会像火山一样喷发发出来,从而上升到高层次的追求……相反他们的自尊心一旦受到伤害,即使是无意的,轻微的,也往往会留下心理的创伤,由此造成情绪低落,甚至产生逆反心理。所以在转化过程中,教师一定要从这个角度出发,寻找适合其转化的心理需求寻找符合其心理发展的“最近发展区”,以提高实效。

“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这是教育的本质要求,又是教育的艺术,内化水平的体现。自我教育主要指学生对自己的思想认识、行为表现等进行自我的解剖与评价,学生在自我认识的基础上,对自己的言行进行约束和支配,对外界的影响进行自我的分辨与取舍。简言之:自我教育,就是学生能自己提出任务,主动采取措施,自觉进行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

记得刚刚接手的初三的一个班级,其中有一个女生上课分神,作业马虎随便甚至高兴则做,不高兴就不做,但是她也不和你针锋相对,就是不理你。我耐心细致地找了她几次,说了好多理,也对她满怀期望,但是,她却没有多大的变化,该怎样还是怎样。怎么才能真正促动她,使她能够转化,我也想了好久。和其他老师交谈其她,他们也是这么认为,没有办法,只是把她晾在一边。我想这个女生肯定没有受过表扬,或者没有收到老师的真心表扬,这也许是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于是开始注意怎么样为她创造一些被老师赞扬或让她感受到老师真爱的机会。一次诗句默写,她成绩比较理想,我马上抓住机会,表扬来她,我看到表扬的时候,她低下了头。又过了几天,语文测试她得成绩又进步来不少,于是我又借机把她和另一位比较优秀而且也取得进步的女生放在一起表扬,她同样低来头,面上有些红晕,我知道这是她激动和高兴缘故。现在这个女生已经能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学习了,人也变得活泼大方了。

具有自我教育的人,他总能既将自己作为自身的主体,又能作为客观的对象,通过对个人的认识、实践及外界的信息的反馈,理智地分析自己的内心活动及言行,克服或减少不利于集体的言行,以使自己更符合集体的要求。只有自觉地把客观要求与影响内化成为自我需要的人,才能达到“自我期望”的思想境界。因此,不引导初中生进行自我认识和自我塑造,德育教育就失去意义。在学校培养自我教育的人,这不单单是学生在学校期间进行教育的重要方法,也是对学生一生的成长也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这是我们教师要追求的一个理想。达到来这一点,就可以达到“不教”的最高境界了。

第7篇:初中学生德育教育范文

关键词 初中体育 有声教学语言 运用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同样的教育方法,因为语言的不同,就可能相差二十倍。”大家都知道,评价一节体育课教学效果的好坏,不完全取决于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而往往取决于教师所采用的教学语言,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凡是有经验、教学效果好的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都十分重视教学语言的运用,重视研究如何运用教学语言来提高体育教学效果。

体育教学中的教学语言,就其表现形式,可分为:有声教学语言和无声教学语言。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就有声的教学语言进行了反复的总结研究。经过细致的剖析,发现富有特色的教学语言,大致可以为以下几类:

一、指令性教学语言

“口令”是队列队形练习的“指挥棒”,是最简洁的指令性教学语言。每节体育课都离不开队列队形练习。如何正确运用这根“指挥棒”,是组织队列队形练习的关键。正确的口令,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一切行动听指挥的军队作风,养成严格遵守课堂纪律的良好习惯,为一节课的严密组织打下良好的基础。像这类指令性教学语言,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语言,也是体育教师必备的基本功。

二、组织性教学语言

语言是组织教学的纽带,是传授知识、技术、技能等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在体育教学中的语言组织,是较为复杂而又细致的一项工作,因为体育教学过程是由各教学部分、教学环节组成的,并在室外不同的教学环境中进行的。要使各教学部分紧密衔接,教学环节环环相扣,教学秩序井然,就必须采用多种教学措施,运用多形式的语言教学技巧,来加以组织、控制。如:在教学中进行分组练习时,就必须通过清晰、宏亮、准确、果断的组织性的教学语言,让学生听清、听懂、听明白,这样就可以迅速地调动队伍,组织教学,同时通过具有艺术性的教学语言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精神振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教学环节过渡自然、省时,从而使教学过程顺利进行。

三、指导性教学语言

语言是学生学习活动中的最佳“导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有些技术动作,只给学生作示范,学生不容易掌握,学为己用,甚至会形成错误的技术动作。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实际,仔细分析学生对哪些问题和动作概念可能理解不清或者受旧技能的影响而产生错误动作。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把这些作为教学重点,通过指导性的教学语言,指导学生学习运动的技巧、技能,提高讲解与动作示范的质量,使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明确动作要领与完成方法。

例如:在教学铅球这一内容时,学生容易出现抛球而不是推拨球的错误,分析其错误原因主要是学生对推铅球“推”的概念理解不正确,加之学生受生活中投抛动作的影响,致使学生完成推铅球的动作时,过早转头,肘关节下降,握球手置后于肩而导致“抛”而非“推”。教学时,教师应反复强调:(1)持球手的臂肘要与肩平;(2)投掷过程中注意“推拨”,这样就可以达到预防与纠正“抛”的错误动作。从而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运动的技巧、技能。

再如:宣布上课的内容、目的、任务,揭示教学重点、难点,讲解篮球运动后转身、掷标枪等练习方法与步骤,剖析错误动作的产生,讲评练习效果等,这些都具有讲解的特点,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运用指导性教学语言是直接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获取知识,掌握技术、技能的主要途径。因此,教师只有通过正确精炼、生动形象、层次分明、条理清楚、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学生才能及时得到教师的反馈信息,了解自己练习的效果,增强练习的主动性,使教学活动不断深化,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和运动成绩相应不断提高。这种指导性的教学语言的讲解,对提高教学效果将会产生举足轻重的作用。

四、启发性教学语言

语言可以直接点燃学生思考探索的火花。体育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技术、技能,同时还要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学习品质,因此,语言在启发学生思考探索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和心理特征,结合教学实际和教材的特点,巧妙地运用提问、暗示、点拨、提示、比喻等技巧性语言,来启发学生的活动思维。

例如:在指导学生在学习跳远时,有的学生出现上体后仰的错误,这时向学生进行这样的提问:“为什么会出现上体后仰的现象呢?”、“起跳前是要把步幅逐渐变小,还是逐渐拉大呢?”通过这类的提问,点燃学生的智慧之火,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考中,去发现问题,不断探索,从而进一步分析、解决问题,掌握起跳的技术。

五、教育性的教学语言

语言是育人的必要环节。每节体育课都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品德教育内容。因此,教师要善于根据体育教学的特点,在传授知识技能的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切实做好育人工作。在教学中注意观察、了解学生的思想、心理与行为表现,把握好教育的方法与时机,对症下药。对于学生做得好的方面,要及时表扬,对于做得不好的行为表现要耐心教育疏导,从而使学生的身心素质不断提高。

第8篇:初中学生德育教育范文

现代中学生的生活条件逐步提高,家庭中都是以独生子女的身份受尽宠爱,所以在与社会的交流和交往中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丧失了基本的生活交往和独立生活的能力。初中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针对现代中学生的特点进行课程设置和教材选编,七年级下册的初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教材首先论述了生命的独特性,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人的基本生活品质:自尊、自立、自强,结合每个章节的概念分析、具体事例论证以及如何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让学生在与教材和教师的交流中逐渐实现自己准确的价值定位和人生定向,明白自己身上肩负的责任和义务。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主要就是培养学生的社会生活适应能力,结合近几年社会上的初中学生发生的恶性事件,对于初中生的思想品德进行教育,对于培养我国未来的社会建设的主要力量进行不懈的努力。将整个初中生的思想和责任意识牢固树立起来,对于学生以后的发展有很大的奠基作用。

二、责任意识的培养策略

1.结合教材的主要目标对学生进行思想启蒙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课程设置是层层递进的关系,依靠逐步的累计最后实现总的价值。七年级的思想品德教育主要的培养方向是让学生明白自己应该承担对自己的责任,主要是通过个人能力的提高,让学生明白只有做一个自立自强的人才能更好的与生活和社会进行交流。八年级思想品德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对于法律的责任意识,就是要懂法、守法、维护自己应有的权利,同时应履行自己应尽的法律义务,培养学生在集体生活中不仅对自己负责,还要对他人负责,这是学生在法律意识层面的主要职责。九年级的思想品德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对于国家责任的承担,在承担自我责任和法律责任的基础之上,培养学生对于国家责任的承担,对于培养学生的远大志向有很大的帮助作用。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思想就是通过个人连接到社会,最后归于国家责任的培养,那么在教学中就要遵循这样的线索,利用合适的教材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思想品德教育。例如在进行七年级下册第三课《走向自立人生》这节课时,把握课题的主要教学目标“锻炼个性心理品质,磨练意志,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状态。”通过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来和学生进行交流,对自立的行为和不自立的行为进行区分和比较,对于现代初中生的依赖心理进行分析和改正。比如说在课堂上可以让学生介绍一下自己在家里能够干什么,会不会洗衣服,会不会帮爸爸干活,会不会在犯错后主动承担错误,这些都是可以在教学中运用到的策略。培养学生的自我生活和自我学习的能力,减少家长对于孩子生活上的帮助和溺爱,培养学生独立生活的能力,并且和学生家长进行交流合作,实现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独立,真正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

2.老师以身作则和学生进行合作交流我们常说为人师表,老师通过日常生活的细节来展现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无形中就给学生树立了榜样示范作用,而且对于教材中的相关教学可以通过与学生的交流来实现引导和教育的作用。在九年级第四课《保护环境》的教学中,可以创设情境,利用多媒体声音影像功能,通过视觉直观的信息体验来感受现代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并且让学生在讲一下自己在生活中看到的污染环境的现象或者自己是如何保护环境的,老师在学生们的发言之后,做出总结和提出建议,以自己生活中的细节来向学生展示可以从哪些方面保护环境,还可以让学生组织实地的考察和调查,通过真正的实践活动了解环保的重要性,从而自觉地承担社会责任。

第9篇:初中学生德育教育范文

关键词:环境;生态伦理;初中生物;教学

20世纪以来,社会经济迅猛发展,同时也带来众多的生态环境问题。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对环境问题都越来越重视,生态伦理思想也得到越来越多的普及。初中生物教材中有很多关于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内容,生物老师应该在教学中采用多种手段,培养学生正确的生态伦理观,全面提升学生的生态伦理素质。

一、生态伦理素质的基本内涵

生态伦理素质是指人们在对自然、生态环境进行实践活动形成的道德素养。目前全球的生态危机日益加重,正逐步威胁着人们的生存空间,只有不断提高青少年的生态伦理素养,才能让我国的经济增长由资源型转变为科技进步型,才能有效贯彻科学发展观,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二、目前初中生生态伦理素质的基本状况

根据在学校的调查,初中生的生态伦理知识、环保知识比较欠缺,保护生态的理念和实践能力都较弱。这些和他们自身、家长、

学校和社会宣传有较大的关系。

1.学校教育不足

当前的初中教育,过分关心的是升学率,关注的是基础知识的构建,而基本上没有进行生态伦理教育。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尽管有部分章节谈到了环境保护问题,但是很少从人与自然的价值观、消费观、权利观等方面去讨论和引导,未能让学生从伦理道德的角度形成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同时,生态伦理的教育往往停留在组织一些简单的环保活动上,手段过于单一,传统的教育模式缺乏吸引力和趣味性。

2.家长意识不够

家长的生态伦理观念直接影响着学生生态伦理素质的形成。由于部分家长本身的文化素质不高,尤其农村学生的家长很少接受相关知识,导致这些家长很难从正面影响学生的生态伦理观。

3.社会环境的影响

良好的社会环境也将促进学生正确的生态伦理观形成,相反,则会起到阻碍作用。由于社会热点问题太多,信息量太大,媒体在宣传生态伦理观念时引导不够。同时由于生态环保监督机制不够健全,导致一些监督措施成为形式主义。公众真正参与意识不强,学生生态伦理观念难以形成。

三、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提升学生生态伦理素质的策略

初中生正处于身体发育和心理健全的阶段,在这个阶段提升他们的生态伦理素质,形成正确的生态伦理观有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同时也有助于整个社会生态伦理素质的提高。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有不少章节和内容都和生态、环境保护以及生态伦理直接或者间接相关。教师应该从多方面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态伦理观。

1.做好典型课程的教学设计

例如:在《生物与环境》一章中,教师应该紧扣环境保护这一核心,采用情境式教学。教师尽可能多地收集图片、影像等相关资料,利用课堂讨论、辩论等方式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又如,在《生态系统》一章中,可以采用小品的形式,由学生扮演各种生物,演绎生物链、食物网的各种变化。这种教学形式为课堂教学增添了不少活力,使得学生对于生物之间的关系有一个更为直观的形象,有助于生态学概念的形成,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态伦理观。

2.结合社会活动,提升生态伦理素质

目前,我们已经形成了植树节、地球日、世界环境日、世界水日、湿地日、爱鸟周、无烟日、人口日、土地日、减灾日等众多节日,旨在宣传生态、环境保护。教师应结合这些节日,开展生动活泼的活动,引导学生提升生态伦理素质。

如,我们可以结合爱鸟日举办讲座或者组织学生参与相关媒体组织的征文比赛;在讲传染病一节时可以观看有关非典的影视录像,让学生认识到人类破坏环境的危害,让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生态保护的重要,督促自己形成正确的生态伦理观念。

3.突出农大优势,开展研究性学习

江西农业大学有众多与生物学相关的专业,如农学、林学、动物学、环境保护等专业。同时大学还有植物园、生态实验园。江西农业大学附属中学利用相关优势,邀请大学农林学院的专家教授,为学生传授一些最新知识,或者组织优秀学生参与他们的一些研究,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提升生态伦理素质。

总而言之,初中生物是一门重要的自然学科课程,将对学生今后正确的生态伦理观形成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生物教师应该坚持对学生灌输生态环保的理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式,才能让学生真正认识到,只有尊重大自然发展规律,社会才能和谐、可持续发展,这样才能让他们真正提升生态伦理素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