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动物激素的化学本质范文

动物激素的化学本质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动物激素的化学本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动物激素的化学本质

第1篇:动物激素的化学本质范文

1.教材的地位、作用及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体液调节》这一节课,首先在引言中,讲述了体液调节的概念,并且指出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然后讲述了动物激素的种类和生理作用、激素分泌的调节、相关激素间的协同作用和拮抗作用、其他化学物质的调节作用这四部分的内容。

《体液调节》一节中动物激素的内容,与第二章讲述的“细胞的增殖、分化和衰老”,第三章讲述的“人和动物体内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第五章讲述的“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第八章讲述的“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和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等内容有关。“其他化学物质的调节作用”这一部分内容,与第三章讲述的“细胞呼吸”等内容有关。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动物激素的种类和作用;激素分泌的调节;相关激素间的协同作用和拮抗作用;其他化学物质的调节。

(2)情感目标。树立实践出真知的观念;树立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树立事物之间存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观点;树立中华民族身体素质的责任感。

(3)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从事科学探索的能力;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或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

3.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动物激素的种类和生理作用;激素分泌的调节;相关激素间的协同作用和拮抗作用。

(2)教学难点。激素分泌的调节;相关激素间的协同作用和拮抗作用。

二、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

以一个人在寒冷环境中打哆嗦的图片,让学生感受一下在寒冷环境中起鸡皮疙瘩或“打抖”的经历。然后告诉学生这是人体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的结果,从而引入本节课的内容。之后让学生讨论什么是体液调节,在讨论中形成体液调节的概念。

六、相近内容,对比阅读

人们对事物的熟悉往往是通过对比的方法而使熟悉得到深化的,对比能够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在阅读时,要鼓励学生多对易混知识进行对比,以利于把握和记忆。例如,在《遗传的物质基础》的学习中,注重DNA与RNA、核酸和核苷酸、核糖和脱氧核糖、核糖核苷酸和脱氧核苷糖等的比较;在《细胞工程》的学习中,注重植物体细胞杂交与动物细胞融合的比较,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的比较等等。在布置给学生比较内容的同时,笔者还教会学生采用适当的比较手段,如列表比较、画概念图等,引导学生学会归纳总结、图文转换、知识迁移等。

七、指导学生在阅读中简化记忆

生物学教材中基本概念与定义较多,而且表述简练、抽象,学生往往在理解上存在一定困难而不容易记住。如果学生在阅读中,学会归纳、概括和“提纯”,就能增进对概念、定义的理解,便于记忆。如“DNA的结构”一节有一段约300字的文字,叙述了DNA的组成元素、基本组成单位、分子结构、立体结构。这节要求记忆的内容多又细,我们可以指导学生归纳成“五、四、三、二、一”的记忆法:五种组成元素、四种脱氧核苷酸、三个小分子、两条脱氧核苷酸链、一个双螺旋结构。这样就比较容易理解和记忆。生物教材上有很多知识点比较零碎,给学生的记忆带来极大的阻碍,课堂上或课后可以鼓励学生找方法阅读记忆。如人体必需的八种氨基酸意成“携一本亮色书来读”;植物必需的七种微量元素记成“铁臂阿铜目”;有丝分裂时期的特点编成“间期复制、前期三体、中期排队、后期分家”;原核生物为:“一支细线蓝子”。面对如此多的诙谐的口诀,学生不禁大笑,但笔者更致力于激励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鼓励他们自编口诀。

第2篇:动物激素的化学本质范文

【关键词】 生物教学 能力培养 理论联系实际

中职生物学概念较多,是中职生物学教学的重点、难点。正确的生物学概念,既是生物学知识的组成部分,又可为获得更系统的生物学知识奠定基础。传统的教学就是教师讲、学生背的过程。新型的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习、掌握了某个概念,更重要的是通过概念的学习,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不同认知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组织方式来实现生物课堂教学。

一、扎扎实实打好基础,拼命赶进度不可取

重视和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仍然是职业高中首要的学习任务。

抓基础知识,就是要抓生物课本知识,教学中力求每章节过关。由于各学生之间的智力差异和学习基础不同,学生对生物的知识的掌握能力不同,教师应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尽量降低落后面。那种为了留更多的复习时间而在平时教学中拼命赶进度的做法,必然造成学生对知识的“消化不良”,甚至使部分学习跟不上的学生对生物失去兴趣。

抓基本技能,要抓好生物用语的使用技能和实验基本技能。平时的实验教学中,要让学生真正了解每个实验涉及的生物反应原理、装置原理和操作原理,多给机会让学生动手做实验,体验通过实验进行观察和研究的过程和乐趣,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

二、重视获取知识的过程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要提高学生的能力,就要在教学中加强学生科学素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平时教学与复习,都不能“重结论,轻过程,重简单应用的机械操练、轻问题情景和解答思路分析”。而应该重视获取知识的过程,让学生掌握学习生物的“基本学科思维方法”。

三、抓住关键字、词,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生物概念是用简练的语言高度概括出来的,其中每一个字、词,每一句话、每一个注释都是经过认真推敲并有其特定的意义,以保证概念的完整性和科学性。在教学概念时,教师可指导学生自己分析概念,并从关键性字词入手学习。这样的学习过程学生不仅强化了概念,有利于加深对概念的理解,而且提高了学生对文字的处理和分析能力。如学习光合作用的概念时,书上给出的定义是: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讨论,找出关键字词,从中概括出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条件、原料、产物。再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和具体的两个阶段。

四、重视相似概念的辨析、比较,把握概念之间的本质区别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很多概念,致使我们在学习时易混淆不清,在运用时产生错误的理解,或把一个概念的某些属性运用到另一个概念中去。因此,在学习时要运用辨析、比较的方法区别易混淆的概念,通过列表格等方式对相关概念进行比较和联系,找出概念之间的本质属性,区别概念之间的差异以达到对概念的正确理解和区别。由于表达概念的词语基本相同(如生长素与生长激素),或内容上有共同的因素(如半透膜与选择透过性膜)。例如:生长素与生长激素,可从它们产生的部位、化学本质以及生理功能等方面进行比较,生长激素是由动物的脑垂体前叶分泌的一种动物激素,其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具有促进生长的作用,主要是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和骨的生长;生长素是由植物体的特定部位产生的一种植物激素,其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具有促进和抑制植物生长的双重作用。又如:半透膜与选择透过性膜进行概念教学时,半透膜是指一些物质可以透过,另一些物质不能透过的多孔性薄膜,如猪肠衣、鸡卵的卵壳膜、离体的膀胱膜、蚕豆种皮、青蛙皮等。根据半透膜是否具有生命现象可分为生物膜和非生物膜。选择性透过膜是具有活性的生物膜,它对物质的通过既具有半透膜的物理性质,还具有主动的选择性,如细胞膜。因此,具有选择透过性的膜必然具有半透性,而具有半透性的膜不一定具有选择性透过,活性的生物膜才具有选择透过性,从而使这两个概念的区别一目了然。在生物学中,还有很多概念属于这种情况,如反射和应激性、先天性疾病和遗传病、性激素和性外激素等等,均可用比较法进行学习、巩固。

五、理论联系实际

生物学是与生产、生活、社会现象密切相关的,中职校生物教学要注意与生活实际联系,加强应用和实践环节,以此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这可在教学中创设一些相对新颖的情境来实现。通过真实、全面地模拟和再现生产生活的实际场景、科学研究的过程、科学上的重大发现、高科技成果等把生物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在一起,增强生物问题的应用性和实践性。

要把生物理论知识生活化,让学生去实践,去调查、探讨,达到锻炼能力的目的。让学生运用生物学知识解释和印证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如让学生开展“糯米酿酒的研究”,学生就可在研究中印证和掌握温度对糯米甜酒制作的影响、不同原料对糯米甜酒制作的影响、酒曲对糯米甜酒制作的影响、酒曲的成活对糯米甜酒的影响等知识和技能。

六、运用归纳、整理法,构建知识体系

第3篇:动物激素的化学本质范文

一、悉心引入,激发兴趣

概念是高度抽象的产物,这就容易造成在教学实践中,概念越多教师越难教,学生越难学。所以,引发学生学习概念的兴趣就显得非常重要。例如,在学习“伴性遗传”概念前,教师可先介绍一下道尔顿症发现的故事;在学习“顶端优势”的概念前,教师可把课前准备好的经过整枝处理的桂花枝条和未经处理的桂花枝条同时展示在学生面前,并且设问:为什么会出现这两种不同的情形呢?这样,把本来要讲的内容调换到概念前面,插入或者增加一个引入新概念的精彩导言(或诗句、故事、实验、课外活动、录像、投影等)。这些都会引起学生学习概念的强烈兴趣,虽花时不多,收效却非同寻常。因此,教师在备课时针对不同的概念采取不同的方法引发学生兴趣,是学好概念的前提。

二、追根溯源,加深理解

高中生物学十分重视概念的形成,可以说全套教材很少有单纯描述一些客观事实而不进一步形成概念的部分。在教学过程中,诸如基因、中心法则等概念,教师感到枯燥而难教,学生觉得难学难记,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往往是教师忽视了对内容做科学、全面的剖析和严密的表达,而仅仅是做了简单化的处理。如对“基因”这个概念就应按遗传学的历史发展情况分不同层次表述:从细胞水平上说,基因主要位于染色体上,有一定的位置,是线性排列;从分子水平上看,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段;从遗传信息的贮存和表达来看,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段中四种脱氧核苷酸的特定的排列顺序。综合这几个方面,最后总结出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的功能和结构单位。这样巧妙地从不同角度加以层层剖析,可以帮助学生直接、规范、透彻地理解所学的概念,同时还有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完善,有利于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突出重点,抓住本质

通过抽象概括形成概念之后,还要引导学生分析概念所包含的具体的知识要点,如“酶”的概念中就包含来源、生化效应和化学本质三个要点,“等位基因”概念中包含位置上的等位性和功能上的控制相对性状这两方面重要的内涵。当然,对基本概念的准确掌握,还必须抓住概念的本质,这对于近似概念尤为重要。如生长素和生长激素都有促进生物生长的作用,虽只有一字之差,但生长素(IAA)是由植物的分生组织产生的植物激素,化学成分为β―吲哚乙酸;生长激素(GH)是由动物脑垂体分泌的动物激素,化学成分是蛋白质,它们有本质的区别。又如,原核生物和原生生物、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内环境和细胞内液、极核和极体、细胞凋亡和细胞坏死、原代培养和传代培养等。通过比较明确这些概念与其他概念的联系,以及与哪些概念容易混淆,它们之间的主要区别是什么,等等,从而达到深刻理解概念、掌握概念的目的。

四、讲究教法,化难为易

当学生大脑中贮存的概念多了以后,就会发现有些不同的概念具有某些相同的内涵,容易造成概念的混淆,干扰概念的正确掌握。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它们进行比较,找出不同概念的不同内涵,从而加以分辨而不致混淆。如应激性和适应性的概念,可从定义、产生原因、产生过程、表现方式等方面加以比较,从中找出它们的主要区别:应激性侧重的是过程,是一种动态反应,需要的时间短,而适应性侧重的是结果,大多数是静态的,是通过长期的自然选择而形成的,需要的时间长。两者的联系是:有的适应性是在应激性的基础上形成的,并通过应激性来实现。

对于那些有从属关系、相交关系等较为简单的概念,教师可用图解法帮助学生建立直观形象,便于学生理解记忆。如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概念可让学生用集合中的韦恩图(也叫文氏图)来直观地表示出相互间的从属关系。种间关系中的寄生、竞争、捕食等概念可分别用坐标图表示出两种生物间的相互关系。遇到那些描述连续变化或微观现象的概念时,可多用实验法帮助学生理解分析,得出概念。如学习有丝分裂的概念前,先做观察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让学生观察细胞有丝分裂各时期的特点,了解有丝分裂的全过程,为讲述有丝分裂概念做铺垫,这样更有利于有丝分裂概念的掌握;讲原生质的概念前,先让学生观察紫鸭跖草花瓣细胞内原生质的流动情况,便于建立起原生质是细胞内生命物质的概念。

五、及时巩固,强化记忆

第4篇:动物激素的化学本质范文

A. 当感受器接受刺激后效应器若产生反应,则①释放的递质使③兴奋

B. 刺激感受器,但大脑皮层发出指令使效应器不反应,则②使③抑制

C. 若用药物阻断②与③之间的联系,刺激感受器后,效应器不产生兴奋

D. 突触后膜上有分解递质的酶,便于使突触后膜及时接受新递质的作用

2. 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

A. 血浆的主要成分包括水、葡萄糖、血红蛋白和激素等

B. 免疫对内环境稳态具有重要作用

C. HCO3-、HPO42-等参与维持血浆pH相对稳定

D. 淋巴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是淋巴、血浆等

3. 为了验证胚芽鞘尖端确实能产生促进生长的某种物质,用胚芽鞘和琼脂块等材料进行实验时,对照实验的设计思路是( )

A. 完整胚芽鞘分别置于单侧光照射和黑暗条件下

B. 胚芽鞘尖端和未放过尖端的琼脂块分别置于胚芽鞘切面的同一侧

C. 未放过尖端的琼脂块和放过尖端的琼脂块分别置于胚芽鞘切面的同一侧

D. 胚芽鞘尖端和放过尖端的琼脂块分别置于胚芽鞘切面的同一侧

4. 如下为人体内血糖平衡调节的部分过程,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刺激下丘脑某内分泌泉激素甲血糖浓度降低

A. 激素甲是人体内惟一可以降低血糖浓度的激素

B. 下丘脑还可产生某种促激素释放激素直接促进激素甲的分泌

C. 该调节过程包含了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两种方式

D. 缺乏激素甲的病人体内蛋白质供能的比例会增加

5. 下图表示人体某一免疫过程,与此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中表示的是细胞免疫过程,且细胞a是吞噬细胞

B. 同种抗原再次进入,细胞b能大量分化成细胞c

C. 图中d为抗体,且分布在血液或内环境中起作用

D. 若HIV侵入人体后,主要攻击的细胞是T淋巴细胞

A. 兴奋可以在A、B神经元之间和B、C神经元之间传导

B. C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只能接受B细胞产生的递质

C. 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的递质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D. 若ab=bd,则兴奋在ab段和bd段的传导速度相等

7. 下图为神经细胞的一部分膜结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若此图为突触后膜局部结构,则神经递质可被①识别

B. 静息电位的形成与膜上的②、⑤等载体有关,A面为正电位,B面为负电位

C. 若此图为突触后膜局部结构,则兴奋经过此处时的信号转换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D. 若此图是突触后膜局部结构,则动作电位产生时,Na+可通过结构②由A侧进入B侧

8. 某些寄生虫能靠不同方法在具有免疫力的人体内生存,称为免疫脱逃作用,如非洲睡眠病原虫。病人感染该寄生虫并出现病症时,血液中的虫数会按着一周左右的周期而波动,每一次波动中,新的虫体都具有新的表面抗原,虽然宿主会再对新的表面抗原产生另一拨新的抗体来对抗,但在歼灭虫体之前,寄生虫表面的抗原又改变了,因此使用传统方法制备疫苗来预防感染的做法都失败了。请根据上文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寄生虫表面抗原的化学本质是糖蛋白

B. 由于病人体内新抗体产生的速度总是慢于虫体表面抗原的改变的速度,因此虫体可以有效脱逃抗体的消灭

C. 人在患一次流感治愈后,今后还有可能再患流感

D. 用传统方法制备疫苗来预防感染的做法都失败的原因是体内产生的抗体浓度不够

9. 图甲表示剥离出脊蛙的脊髓一侧的一对脊神经根,图乙表示对应曲腿反射弧的三个相连的神经元。电刺激脊蛙的后肢皮肤,脊蛙后肢出现曲腿反射。请阅读表中实验与对应的结果或分析,作出正误判断实验目的、操作、结果分析表上述①~⑤五项结果或分析中,其正确的是( )

10. 调节是生物体维持自身正常生命活动的重要功能,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

A. 含有神经递质的突触小泡进入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会引起后膜发生电位变化

B. 由于敏感性不同,促进芽生长的生长素浓度一定会抑制根的生长

C. 垂体既能分泌激素,又与下丘脑相联系,所以是内分泌活动的枢纽

D. 植物生长素从植物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的极性运输需要能量

11. 科学家发现,在脑内有一类突触只有突触结构而没有传递兴奋的功能,被称为“沉默突触”。你认为下列最可能导致这类突触“沉默”的是( )

①突触小体中没有细胞核 ②突触后膜缺乏相应的受体 ③突触前膜不能释放相应的神经递质 ④突触前膜缺乏相应的受体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④

12. 图1是将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一侧,一段时间后,测定胚芽鞘弯曲的情况(弯曲角度用α表示);图2是生长素浓度对胚芽鞘生长的作用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琼脂块中生长素浓度为b点时,α具有最大值

B. 只用图1实验即可证明生长素有促进生长的作用

C. 琼脂块中生长素浓度为d时,胚芽鞘向左侧弯曲

D. 琼脂块中生长素浓度不同,但可能形成相同的α

13.“环境激素”是指在人类生产和生活过程中产生的释放到环境中并持久存在的天然植物激素和人工合成的化学污染物,被称为“21世纪的公害”。如杀虫剂、塑料增塑剂、除草剂、洗涤剂等。在动物体内富集引起神经系统失调、内分泌紊乱等症状。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环境激素”可能通过干扰激素的降解导致激素含量过多

B.“环境激素”只能通过干扰动物体内的激素调节机制影响健康

C.“环境激素”可能通过干扰激素调节导致激素分泌不足

D. 污染的河流中出现雄性化雌鱼,标明环境中存在类雄性激素“环境激素”

14. 下列关于植物激素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植物激素的效应通过其直接参与的代谢过程体现,植物激素的合成不受环境因子的影响

②扦插带芽枝条易成活是因为芽能产生生长素

③温特实验证明了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刺激是生长素,生长素从胚芽鞘尖端基部进入琼脂块的方式是主动运输

④苹果果实的自然生长与生长素有关,而且也与乙烯有关

⑤矮壮素处理可以抑制植株增高,培育出矮化的水仙,与矮壮素的作用相反的植物激素是赤霉素

⑥燕麦胚芽鞘中生长素的极性运输与光照方向无关

⑦顶芽生长占优势时侧芽生长素的合成受到抑制

A. ①②③⑦ B. ②③⑤⑥

C. ④⑤⑥⑦ D. ②④⑤⑥

15. 为了验证胚芽鞘尖端确实能产生促进生长的某种物质,用胚芽鞘和琼脂块等材料进行实验时,对照实验的设计思路是( )

A. 完整胚芽鞘分别置于单侧光照和黑暗条件下

B. 胚芽鞘尖端和末端放过尖端的琼脂块分别置于胚芽鞘切面的同一侧

C. 未放过尖端的琼脂块和放过尖端的琼脂块分别置于胚芽鞘切面的同一侧

D. 胚芽鞘尖端和放过尖端的琼脂块分别置于胚芽鞘切面的同一侧

16. 取生长正常的成年雄鼠甲,对其体内甲状腺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进行不间断检测,每隔3d对甲鼠的甲状腺做一次等量切除,其甲状腺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水平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图中a代表甲状腺激素,b代表促甲状腺激素

B. 实验表明,在正常情况下促甲状腺激素的含量与甲状腺的体积成负相关

C. 该实验启示我们,“大脖子病”患者可通过手术切除部分甲状腺使其甲状腺激素含量恢复正常

D. 图中下丘脑分泌的a激素通过垂体作用于甲状腺抑制b激素的分泌

17. 一个神经元接受许多不同种类和不同性质神经元的影响,并对所接受的信息进行加工,使相同的信息加在一起,相反的信息互相抵消,然后决定是兴奋还是抑制。帕金森患者手脚会出现不自主震颤或肌肉僵直,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相关递质的释放出现异常,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帕金森病的原因是多巴胺释放减少和胆碱释放增多所导致

B. 多巴胺和胆碱均属于神经递质,多巴胺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胆碱的兴奋作用

C. 帕金森患者出现肌肉僵直是因为多巴胺的抑制作用减弱而胆碱的兴奋作用增强打破了原有的平衡

D. 治疗帕金森病药物的作用机理应该是一方面促进胆碱的释放,另一方面抑制多巴胺的释放

18. 下列有关人体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红细胞中溶菌酶的杀菌作用属于人体的第一道防线

②抗原都是外来异物

③人体分泌的乳汁中含有某些抗体

④吞噬细胞可参与特异性免疫

⑤过敏反应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

⑥HIV主要攻击人体的T细胞,引起自身免疫病

⑦对移植器官的排斥是通过细胞免疫进行的

A. ①④⑤⑥ B. ①②③⑥

C. ③④⑤⑦ D. ②⑨⑥⑦

19. 人体所有活细胞的细胞膜都能( )

A. 在神经递质的作用下产生兴奋

B. 依靠主动运输转运无机盐

C. 参与分泌蛋白的转运过程

D. 识别侵入体内的抗原物质

20. 下图是运动神经元的突触前抑制机理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完成神经调节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B. 刺激轴突1后,神经元3膜电位变化的情况是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

C. 在③中给予某种药物后,再刺激轴突1,发现神经冲动的传递被阻断,但检测到③中神经递质的量与给予药物之前相同,这是由于该药物抑制了④的功能

D. 图乙是运动神经元3受到刺激产生兴奋时的膜内电位变化图。A情况显示单独刺激轴突1时,测得神经元3膜内电位差值约是10mV。与A情况比较,B种情况下,轴突1释放神经递质的量减少,导致Na+内流量相对增加,使神经元3兴奋性加强

21. 下图是人体某局部组织的模式图,图中箭头表示物质的交换方向,A、B、C表示结构,a、b、c、d表示液体。据图分析回答:

(1)图中a~d中,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的是 。O2浓度最低的是 。d的渗透压大小主要与 等的含量有关。

(2)在正常情况下,组成A结构的细胞具体的内环境是 和 ;组成B结构的细胞具体的内环境是 和 。抗体主要分布在图a~d中的 。

(3)某人喝入大量的食醋后是否会引起内环境中pH明显下降? ,原因是图中[ ] 内存在着 物质。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血浆中蛋白质含量降低,会引起图中[ ] 增多,其结果是将会引起组织 。

22. 为研究促甲状腺激素(TSH)分泌的影响因素,研究者从刚宰杀的大白鼠体内分离新鲜的下丘脑和脑垂体。然后把这些结构单独或一起培养于含有或不含有甲状腺激素的培养基中,培养后测定培养基内TSH的浓度,结果如下图:

(1)在上述实验中设置A瓶,可证明 。

(2)将A瓶分别与其余的装置比较,可以得出哪些结论? 。

(3)现在研究者想进一步研究在活体实验条件下,甲状腺激素含量对TSH分泌的影响,请从下列所给实验材料及器具中选出所需的并设计实验。

供选实验材料及器具:大白鼠若干只、甲状腺激素、生理盐水、普通饲料、注射器

实验步骤:

23. 有许多实验研究生长素(1AA)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模式,下面是以玉米胚芽鞘为材料的两个实验:

实验一:将切下的胚芽鞘尖端放置于琼脂块上(如图1),移去尖端后,将琼脂切成大小相等的若干个方块,将方块不对称地放在除去尖端的胚芽鞘上,实验保持在完全黑暗处进行12 h,每个胚芽鞘弯曲的角度以图2所示的方法测量,并计算平均值。每次放人琼脂块中的胚芽鞘尖端大小相等但数量不等,这样重复上述过程,结果如图3所示。

实验二:用含有不同浓度(已知)IAA的琼脂块代替放置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进一步实验,结果如图4所示。

(1)绘图表示。如何将琼脂块放置于胚芽鞘上,才能得到图2的结果?

(2)实验是否一定要在完全黑暗处进行?为什么?

(3)解释实验二中IAA从0μmol・L-1到1.8μmol・L-1的结果。

第5篇:动物激素的化学本质范文

1.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的是()

①血液、组织液和淋巴 ②血浆蛋白、O2和葡萄糖 ③葡萄糖、CO2和胰岛素 ④激素、递质小泡和氨基酸 ⑤进入胃中的牛奶 ⑥口服的抗菌药物 ⑦肌肉注射的青霉素

⑧进入输卵管与卵细胞结合

A.②③⑦ B.①②③⑦

C.①②③⑦⑧ D.①②③⑥⑦⑧

错因分析 本题错选的原因是不清楚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如不知道血液与血浆的区别,误认为①正确而错选。

解析 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只有②③⑦符合题意;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两部分,血细胞不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递质小泡在神经细胞内;消化道、呼吸道、泌尿道和生殖道(如输卵管)是人体的外界环境,故⑤⑥⑧对应的场所都属于人体的外界环境。

答案 A

易错点2 内环境理化性质及调节掌握不准

2.关于动物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A.血浆渗透压与蛋白质含量有关,与无机盐含量无关

B.H2CO3/NaHCO3是维持细胞外液pH稳定的缓冲物质

C.细胞内、外的Na+、K+分布不平衡状态是通过消耗能量来维持的

D.人体散失水分过多会导致大脑皮层的神经中枢产生渴觉

错因分析 易错点1:调节水和无机盐平衡的中枢在下丘脑,但渴觉的形成在大脑皮层。易错点2:内环境的稳态主要包括pH、温度、渗透压和各种化学物质的含量等的稳定。

解析 解题的关键是记牢、记准内环境稳态的相关知识。血浆渗透压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血浆的pH能够保持稳定,与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密切相关。细胞内、外的Na+、K+的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需要消耗ATP。

答案 A

易错点3 血糖平衡调节认识不足

3.如图是人体内血糖平衡调节示意图,据图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由图可知,血糖平衡的调节是由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完成的

B.图中甲表示胰岛B细胞,乙为胰岛A细胞,A为胰高血糖素,B为胰岛素

C.结构③通过释放神经递质,直接影响甲的分泌

D.血糖降低能直接刺激胰岛和肾上腺分泌相应激素

错因分析 对血糖调节的有效刺激、神经调节的作用机制及三种激素的作用机理理解不透彻是出错的原因。如分不清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细胞,导致错选B项;不清楚神经调节在血糖调节中的作用方式,而错选C项。

解析 由图可知,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可以由血糖浓度直接刺激,也可以由下丘脑某一区域感知血糖浓度的变化通过有关神经进行调节,所以血糖平衡的调节是由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完成的;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素受下丘脑相应的神经中枢控制,血糖不能直接刺激肾上腺分泌相应的激素。

答案 D

易错点4 水盐平衡调节认识不足

4.如图甲表示人体内ADH(一种激素)分泌的调节过程,图乙是正常人一次性饮入1 000 mL清水后的排尿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ADH由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产生,垂体后叶释放

B.血浆渗透压的变化引起ADH合成、分泌量发生变化的调节,属于神经调节;ADH发挥作用的调节,属于激素调节

C.若“+”“-”分别表示促进和抑制,则a、b、c分别表示“+”“-”“+”

D.若“”“”分别表示增加和减少,则引起图乙中AB结果的调节是ADH合成、释放量“”,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量“”,排尿量“”

指点迷津 (1)排盐一定伴随着排水,但排水不一定伴随着排盐。

(2)水平衡的调节既有神经调节又有体液调节;而无机盐平衡的调节只有体液调节。

(3)人体对K+需求量较少,对Na+需求量较大,因此人体内更容易缺Na+。

(4)Na+、K+的来源主要是食物,排出途径都是大肠、肾脏和皮肤,肾脏是可调节排出量的排出途径。Na+以肾小球、集合管重吸收多少调节含量,K+以肾小管分泌的多少来调节含量。

解析 ADH是抗利尿激素,该激素由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合成,垂体后叶释放;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最终导致ADH分泌增多,该过程为神经调节,抗利尿激素引起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增强,属于体液调节;a表示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b表示水分被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后,抑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c表示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促进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合成抗利尿激素;AB表示排尿量增加,说明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少。

答案 D

易错点5 体温调节掌握不到位

5.如图为人体体温调节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示意图中字母表示的结构名称:A为________________,B为________,C为________。

(2)人体主要的散热器官是________。当人体处于41 ℃的外界环境中时,主要的散热方式是____________。

(3)人体受到寒冷刺激时,甲状腺分泌活动加强。完成这一反射活动的反射弧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种反射属于________反射。

(4)甲状腺能参与体温调节,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错因分析 本题易错的原因是不理解人体体温调节的机制。如在寒冷或炎热环境中,不知道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如何发挥作用,需要哪些器官、腺体、激素的参与,具体调节途径如何等。

解析 当人进入寒冷环境中时:①从神经调节看,调节过程为:皮肤内的冷觉感受器传入神经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皮肤内的血管收缩、立毛肌收缩、汗腺不分泌、骨骼肌战栗);②从激素调节看,在上述过程中,有关神经的兴奋还可以促进肾上腺的分泌活动,使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导致体内代谢活动增强,产热量增加。相反,当人进入炎热环境中时,同样可通过一系列调节活动,使人的体温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当环境温度超过人的体温后,其散热方式主要是蒸发散热。

答案 (1)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骨骼肌 肾上腺 (2)皮肤 蒸发散热 (3)皮肤冷觉感受器传入神经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传出神经甲状腺 非条件 (4)甲状腺能分泌甲状腺激素,促进新陈代谢

易错点6 免疫过程理解不到位

6.如图为人体特异性免疫的部分过程,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给未感染过禽流感病毒的人注射灭活的H5N1禽流感病毒可以诱导M细胞迅速增殖分化

B.E细胞接触被抗原入侵的靶细胞,导致靶细胞裂解

C.当同一种抗原再次进入人体时,产生的浆细胞均来自记忆细胞

D.图中具有识别功能的细胞有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M细胞

错因分析 不能正确识别M、E细胞的类型、功能及图示代表的特异性免疫类型是错选的原因。如误以为M、E细胞分别为记忆T细胞、效应T细胞,而错选A或B选项。

解析 图中所示的过程是体液免疫过程,其中M细胞为记忆B细胞,E细胞为浆细胞。未感染过禽流感病毒的人,体内没有相应的记忆细胞;导致靶细胞裂解的是效应T细胞;当同一种抗原再次进入人体时,浆细胞来自记忆B细胞和B细胞;图中除E细胞没有识别抗原的功能外,其他细胞都有识别抗原的功能,但吞噬细胞的识别功能没有特异性。

答案 D

易错点7 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产生机理不清

7.如图表示枪乌贼离体神经纤维在Na+浓度不同的两种海水中受刺激后的膜电位变化情况。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A.曲线a代表正常海水中膜电位的变化

B.两种海水中神经纤维的静息电位相同

C.低Na+海水中神经纤维静息时,膜内Na+浓度高于膜外

D.正常海水中神经纤维受刺激时,膜外Na+浓度高于膜内

错因分析 易错点1:对神经纤维上兴奋产生的机理不了解。不知道动作电位的高低与细胞膜外Na+浓度呈正相关,而错选A项。易错点2:对静息电位产生的机理和检测的部位不了解,同时,没有注意到图示中两条曲线在未受到刺激时是重叠的,而错选B项。

解析 本题通过图示的方式考查Na+内流引发动作电位的原理。依图示,在受到刺激后,由于正常海水中膜外和膜内的Na+浓度差较大,所以Na+迅速内流引发较大的动作电位,对应于曲线a,故A项正确。未受刺激时,两种海水中神经纤维的静息电位相同,故B项正确。在两种海水中,均是膜外的Na+浓度高于膜内的,故C项错误、D项正确。

答案 C

8.如图为某一传出神经元与肌细胞形成的突触。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①的形成与高尔基体有关

B.参与突触形成的肌细胞膜面积增大有利于神经递质的作用

C.④兴奋时,膜内外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

D.②释放的神经递质一定会使肌细胞兴奋

指点迷津 (1)神经递质的分泌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属于胞吐。

(2)突触小泡中神经递质的形成与高尔基体有关。

(3)神经递质可能作用于下一个神经元,也可能作用于肌肉细胞或腺体细胞,使肌肉收缩或某些腺体分泌相应物质。

(4)突触后膜上的受体

①化学本质是糖蛋白。

②受体具有专一性,不同的受体接受不同的信号分子。

③受体接受刺激过于频繁则敏感性降低。

④受体的合成与分泌蛋白的合成过程类似。

(5)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后,立即被酶催化分解或被移走而迅速停止作用。

解析 图示突触结构中,①为突触小泡,它起源于高尔基体;②为突触前膜,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中,并且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相应神经递质的受体;③为突触间隙,即两个神经细胞或神经细胞与肌细胞之间的间隙;④为突触后膜,图中由肌细胞膜构成,肌细胞膜面积增大有利于接受神经递质。神经递质有两种,一种是兴奋性递质,一种是抑制性递质,突触前膜(②)释放的神经递质可以使后一个细胞兴奋或抑制。

答案 D

易错点9 激素分泌调节理解不透

9.据图判断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垂体可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直接调节甲状腺分泌激素

B.垂体可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

C.下丘脑可通过分泌激素调节垂体的活动

D.血液中较高的甲状腺激素对下丘脑和垂体具有抑制作用

错因分析 因为不理解下丘脑、垂体和甲状腺分泌的激素之间的关系,而不能准确作出判断。

解析 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然后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同时,甲状腺激素会对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起反馈调节作用。

答案 A

易错点10 神经、体液调节之间关系不清

10.细胞通讯是细胞间或细胞内高度精确和高效地发送与接收信息的通讯机制,是一种对环境作出综合反应的细胞行为。图中甲、乙所示为人体内常见的两种不同类型的信号分子及其信号传导方式,丙、丁表示不同的信号分子对靶细胞的作用方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若甲图表示激素调节方式,则参与这类信号分子分泌的细胞器肯定有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

B.若乙图所示的靶细胞为人体唾液腺细胞,从神经调节方式的结构看,②属于传出神经,并且乙图的调节比甲图更准确、更迅速

C.若乙图所示的靶细胞是垂体细胞,则其所接受的信号分子应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D.人体性腺所分泌的信号分子对靶细胞的作用方式应为丙图所示的作用方式

错因分析 本题错选A的原因是不知道参与体液调节的物质除蛋白类激素外,还有其他成分的激素。错选C的原因是不知道下丘脑通过合成并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来调节垂体分泌相应的促激素。性腺分泌的性激素是固醇类激素,能以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入细胞,因此性激素是与细胞内受体结合后发挥效应的,如果是多肽或蛋白类激素,则只能与细胞膜表面受体结合后发挥效应。

解析 体液调节中的激素有氨基酸衍生物、固醇类和肽类(蛋白质)等,氨基酸衍生物和固醇类不是在核糖体上合成的;垂体接受的来自下丘脑的化学信号分子有多种,不一定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性腺分泌的固醇类激素是与细胞内受体结合后发挥效应的。

答案 B

11.如图表示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某植物茎生长的影响,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P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是该植物茎生长的最适浓度

B.当生长素浓度高于P点所对应的浓度时,茎生长仍被促进

C.曲线表明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

D.当生长素浓度高于M点所对应的浓度时,该植物的根生长开始受到抑制

错因分析没有理解植物的不同器官对同一浓度生长素的敏感度

不同,导致不能正确分析图中的曲线变化。对生长素最敏感的是根,其次是芽,最不敏感的是茎,图中生长素浓度为M点所对应的浓度时,对茎的生长既不促进也不抑制,但对根的生长来说早已受到了抑制。

解析 图中的曲线可表明低浓度的生长素能促进茎的生长,高浓度的生长素会抑制茎的生长;由于根对生长素的敏感度高于茎,所以,当生长素浓度高于图中的M点所对应的浓度时,该植物根的生长早已受到了抑制。

答案 D

易错点12 植物激素之间的关系认识不清

12.南京地处亚热带地区,四季分明,植物能接受外界光照、温度变化的刺激。某些植物通过调节各种激素的合成,使得冬天休眠、夏天生长,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10 ℃有利于过程①②和过程①③④,30 ℃有利于过程①③⑤⑥

B.冬天休眠时,植物体内的赤霉素和脱落酸的含量都会增加

C.长日照能促进过程①②和过程①③④,短日照能促进过程①③⑤⑥

D.由图可知,植物的休眠和生长都只由一种激素调节完成

错因分析 一是不能从题中提取“冬天休眠、夏天生长”的信息,二是不能将冬天和夏天与10 ℃和30 ℃联系起来,三是不能将赤霉素、细胞分裂素和脱落酸与植物的休眠和生长之间的作用关系联系起来,导致易错选A项。

解析 冬天休眠时植物体内脱落酸含量较高,夏天生长时植物体内赤霉素和细胞分裂素含量较高,故10 ℃有利于过程①③⑤⑥,30 ℃有利于过程①②和过程①③④,可见植物的休眠和生长等过程都是多种激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答案 C

易错点13 种群数量变化曲线理解不透

13.如图所示为自然环境中生物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d处波动可能是因为出生率和死亡率变动

B.“涸泽而渔”会使鱼的数量下降至b以下,使生态系统发展停滞甚至崩溃

C.灭鼠时如果仅杀死一半的老鼠,可能效果适得其反

D.c处种群个体数量不再上升的原因与环境容纳量无关

指点迷津 (1)K值与K/2在实践中的应用

项目 灭鼠 捕鱼K/2 灭鼠后,要防止鼠的种群数量在K/2附近,否则鼠的种群数量会迅速增加,无法达到灭鼠效果 捕捞后,使鱼的种群数量维持在K/2附近,这样鱼的种群数量会迅速回升 K值 改变环境,使之不适合鼠生存,从而降低K值 改善鱼生存的环境条件,尽量提升K值 (2)在K值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为0,即出生率=死亡率,但种群数量达到。

解析 A项中,d处的波动是出生率和死亡率波动造成的。B项中,“涸泽而渔”使鱼的种群数量过少,小于K/2,增长速率低,使生态系统发展停滞甚至崩溃。C项中,灭鼠时仅杀死一半的老鼠,即剩余K/2,此时鼠群增长速率,很快能恢复到原状。D项中,环境容纳量限制了c处种群个体数量的上升。

答案 D

易错点14 食物链和食物网分析能力差

14.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成的复杂营养关系构成了食物网。如图所示是一个陆地生态系统食物网的结构模式图。下列各项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有2个,它们是该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

B.若丙种群数量下降20%,辛种群数量不会发生明显变化

C.在该食物网中辛占3个营养级

D.只在丁和辛、丙和乙之间既存在竞争关系又存在捕食关系

错因分析 对种群之间的关系分析不透,析图能力差是导致错答该题的主要原因。在分析食物网图中种群的关系时,只考虑到“丙”是“辛”食物来源的重要环节,而忽视了“辛”处于营养级,有多条食物来源。错误地认为“丙”的数量下降,会使“辛”的最终食物来源减少,从而导致“辛”的数量下降,错选B项。

解析 由题图可知:除丁和辛、丙和乙间同时存在竞争和捕食关系外,乙和丁之间也同时存在竞争和捕食关系。

答案 D

15.以下表示动物利用食物的过程

正确的分析是()

A.恒温动物的④/③值一般高于变温动物

B.哺乳动物的③/①值一般为10%~20%

C.提高圈养动物生长量一般需提高③/②值

D.食肉哺乳动物的③/②值一般低于食草哺乳动物

错因分析 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全过程理解有偏差是导致本题出错的主要原因。

解析 图中“获取量”代表动物获得食物中的总能量(如获得100 kg草中的能量),“食入量”代表动物吃进体内食物的总能量,“同化量”代表被该动物固定到体内的总能量(未同化的能量主要存在于动物粪便中),“有机物质积累量”代表该动物体内增加的有机物质量(用于动物生长、发育等过程)。恒温动物需要通过呼吸作用产生更多的热量以维持体温,因此,恒温动物呼吸代谢消耗量大,④/值一般低于变温动物。生态系统中,某营养级全部生物通过同化作用固定的总能量中只有10%~20%被下一营养级生物同化,因此,哺乳动物的/①值不符合生态系统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③/值越高说明动物对食物的利用率越高,越有利于提高动物的生长量,但食肉哺乳动物与食草哺乳动物的/②值大小无法比较。

答案 C

易错点16 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之间关系不清

16.低碳经济和绿色生活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如图表示碳循环局部示意图,分析回答:

(1)碳在生物群落内以________的形式进行流动,煤是“高碳”能源,通过燃烧,碳主要以________的形式进入大气圈。

(2)图中表示生产者的字母是__________,若因环境污染造成生产者锐减,则F、D的数量将________。

(3)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能量流动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若D增加1千克,则至少需消耗E________千克。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假设图中的D属于珍稀濒危物种,将其引入某动物园繁育的保护措施属于________。

错因分析 不能正确分析碳循环过程中各部分的名称;对能量流动的相关计算中传递效率按10%还是20%计算混淆不清;对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不能尽量用生物学术语回答。

第6篇:动物激素的化学本质范文

[关键词]生物 物理 化学 渗透 同位素示踪法 光学知识

自然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的有机整体,生物学与物理、化学和数学等各门学科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的。因此必须加强学科间的横向联系,以打破因单学科教学而造成的知识、思想的禁锢,解决多学科之间相互交叉渗透的问题。现代生物学研究的历史就是运用了大量的物理、化学等学科知识和方法。最典型的例子是:上世纪五十年代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就是几个学科的科学家通力合作的经典。因此,为了使高中学生适应当前社会对综合性人才的需要,以及适应当前高考中理科综合的要求,教师在生物教学中,要加强生物学科与其他学科,特别是物理、化学学科之间的联系。下面笔者就此谈谈几点体会。

一、生物与化学知识的渗透

高中生物与化学有着高度的双向渗透性(在大学中甚至有一门生化学科)。在生物教材中,几乎每一章都渗透着化学知识。一些生物学的实验现象、实验原理也都是建立在一定的化学知识上,这些知识是理解生命现象的基础。但是由于高中生物教材与化学教材知识点存在脱节,导致学生对部分知识难以理解和记忆。为此,笔者对一些化学知识进行了适当的解释、补充,加强生物与化学知识的联系渗透,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1.生物组织中的还原糖、蛋白质和脂肪的鉴定原理与化学知识的渗透

在化学学科中学过、做过许多物质的鉴定实验,其原理大多是利用被鉴定的物质与所用的化学试剂发生颜色反应或者产生沉淀。我们生物学上的物质鉴定也利用此原理,如某些化学试剂能够使生物组织(如花生的子叶)的某些有机化合物产生特定的颜色反应。

例如:(1)可溶性还原糖(梨汁)+斐林试剂水浴加热砖红色沉淀

(2)脂肪(花生子叶)+苏丹Ⅲ染液显微镜观察橘黄色

(3)蛋白质(豆浆)+双缩脲试剂 先加NaOH溶液创造碱性环境再加几滴CuSO4溶液 紫色反应

2.蛋白质、核酸、糖类和脂质的结构、性质与化学知识的渗透

由于高中生物教材与化学教材知识存在脱节,及高一还没有学习有机化学。因此,许多学生对氨基酸、核苷酸和多肽等结构难以理解。为此,教师除了要把有关知识讲透以外,还要让学生了解教材知识的脱节问题,加强相关知识与化学知识的渗透,帮助学生加深理解,以提振学生的信心。

例如:在《生命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这一课的教学中,要使学生认识到:许多重要的生命活动以及生理机能(如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免疫作用等)都与蛋白质有关,没有蛋白质就没有生命,向学生说明蛋白质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氨基酸的结构特点是本课的重点更是难点。学生对氨基酸的分子结构甚至名称都是很陌生的,上课时要让学生先了解如鸡蛋、瘦肉等食物消化后就是氨基酸,并且以最简单的甘氨酸为例,指出其中所含的化学基团是-H、-COOH、-NH2,使问题简单化,进而得出氨基酸的结构通式。了解氨基酸的结构后,逐步地学肽、三肽、多肽和蛋白质形成过程的脱水缩合反应以及水解反应,进而帮助学生认识、理解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多样性,帮助学生解决生物与化学知识之间存在的脱节问题。

3.同位素示踪法在生物学科中的应用与渗透

高一学生对放射性同位素的概念还不了解,应适当加以介绍:用同位素示踪剂对研究对象进行标记后,可以利用放射性探测技术来跟踪,判断放射性同位素通过什么路径,运动到哪里,以及分布在何处等。用于示踪技术的同位素一般是构成细胞化合物的重要元素,如3H、15N、18O、32P和35S等,其在生物科学的许多实验中被广泛使用。

例如:(1)分泌蛋白在细胞中合成部位及运输方向。科学家将用3H标记的亮氨酸注射入豚鼠的胰脏腺泡细胞中,观察放射性同位素的转移情况,从而知道它是按照“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的方向运输的,并得出各细胞器之间是协调配合的关系的结论。

(2)光合作用中氧气的来源。1939年,S.Ruben(鲁宾)和M.kamen(卡门)研究光合作用中释放的氧到底是来自于水,还是来自于二氧化碳。他们用氧的同位素 18O标记H218O和C18O2,做两组光合作用的对照实验,最终证明了光合作用中释放的氧全部来自水。

(3)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1952年,A.D.Hershey(赫尔希)和M.Chase(蔡斯)用被35S(只标记蛋白质)和32P(只标记DNA)标记的噬菌体分别去侵染未标记的细菌,然后测定子代噬菌体中含放射性同位素的情况,而得到DNA是遗传物质的结论。

(4)DNA分子半保留复制的确认。50年前,有人认为DNA是全保留复制,也有人认为DNA是半保留复制。为了证明这两种假设,也用到了放射性同位素15N去跟踪、推理。最后得出DNA是半保留复制的。此外,在研究光合作用的暗反应(卡尔文循环)、胚胎发育的过程等方面也运用到此化学知识。

4.物质间的结构差异、功能区分与化学知识的渗透

生物学中有许多的物质学生很容易混淆,究其原因是化学知识的有限。如:生长素和生长激素就是其中的一对。从化学本质来看,生长素是吲哚乙酸,它的化学结构式是C10H9O2N,当然不是蛋白质。而动物产生的生长激素是蛋白质类,两者无论是结构还是相对分子量都相差很大,生长激素的分子量要比生长素的大得多。从功能方面看,生长素是植物激素,是由植物的茎尖、芽尖等分泌的,能促进植物细胞的伸长(要强调生长素的两重性),而生长激素是动物垂体分泌的一种蛋白质,能促进动物的生长发育(主要促进蛋白质合成和骨骼的生长)。这样,结合化学知识来进行理解,学生能快速、准确地理解相关物质之间的结构差异和功能。

二、生物与物理知识的渗透

高中生物与物理也有着高度的渗透性,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所列的内容中,也有许多涉及物理学知识。例如,“使用显微镜观察有丝分裂的细胞”应用了光学知识;在“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就涉及光谱的知识;而“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则需要物理学上的关于电势差的内容。当然,在各个版本教材中,还可能涉及其他的物理学知识。这些物理学知识对于学生学习生物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下面以光学知识为例做简单介绍。

1.光学知识和显微镜

显微镜是生物实验中最常用的仪器。在初中阶段(主要是初一),学生已经使用过显微镜(一般是低倍镜),并在生物和物理教学中,对显微镜的结构和原理做了简单的叙述。而在高中阶段,则要求学生使用高倍显微镜来观察各种细胞及其结构(如:花生子叶中脂肪的检测和观察、观察进行有丝分裂的细胞等实验)。而高倍显微镜的操作是在低倍显微镜的操作基础上完成的,显然难度要大些,因此要求学生先了解:(1)生物实验室里的显微镜都是光学显微镜,利用的是可见光。光学显微镜工作原理是:采用两级放大,即目镜和物镜的两级放大。物镜的放大倍率通常为10~40倍,目镜的放大倍率通常为5~16倍。(2)虽然高倍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大,但视野比低倍显微镜的小,而且还较暗。要先使用低倍显微镜后再使用高倍显微镜,换镜前一定要先把物体移到视野中央。

2.光学知识和色素

生物必修教材第一册P100的例题:海洋中的藻类植物习惯上依其颜色分为绿藻(如浒苔)、褐藻(如海带)和红藻(如紫菜),它们在海洋中的垂直分布依次是浅、中、深,这与光能的捕获有什么关系?要解释好本题就得让学生先了解有关光学的知识:不同颜色的藻类吸收不同波长的光。水层对长波的红、橙光部分吸收要明显多于对短波(蓝、绿光)的吸收,也就是说到达深水层的光线主要是短波长的光(如蓝色光),而藻类本身的颜色是反射出来的光,即红藻反射了红光,所以我们见到的紫菜为红色。而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反射绿光的就是绿藻,如我们见到绿色的浒苔就分布于海水的浅层。

在光合作用“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也涉及光谱知识。在光合作用的研究史上,美国科学家Englemann(恩吉尔曼)的实验就是利用光通过棱镜时的色散现象,从而形成的连续光谱而获得了叶绿素的吸收光谱图。用三棱镜观察叶绿体中色素的吸收光谱,观察方法如下图所示。

通过提取液(主要是叶绿素)的光线,经三棱镜色散后,在蓝紫光和红光区域的光线变暗,说明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

3.X射线衍射图和DNA双螺旋结构的提出

课本在介绍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提出时,出示一张Franklin(富兰克林)使用X射线拍的DNA分子的衍射图,但对这张照片是如何得到的、表示什么意思没有做任何说明。如果要了解这张图,就需要物理学关于光的衍射的知识。其实从五十年代初开始,富兰克林、威尔金斯(Wilkins)就研究DNA对X射线的衍射现象,并获得了许多DNA的X射线衍射图谱;沃森和克里克则敏锐地根据这些图谱和其他数据提出了DNA的双螺旋结构模型,从而奠定了现代分子生物学的基础,开辟了生命科学的新纪元。

第7篇:动物激素的化学本质范文

一、选择题(2.5×20=50分)

1.(2014·海南,12)关于人体内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肾上腺素的分泌活动不受神经的直接支配

B.胰岛素的合成需要mRNA和核糖体的参与

C.肾小管上皮细胞是抗利尿激素的靶细胞之一

D.血糖调节中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作用相互拮抗

[答案] A

[解析] 中枢神经系统可直接通过神经支配肾上腺释放肾上腺素;胰岛素是蛋白质,合成时翻译过程需要mRNA和核糖体的参与;抗利尿激素能提高肾脏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这一过程是肾小管上皮细胞参与完成的;胰岛素(降低血糖水平)和胰高血糖素(升高血糖水平)相互拮抗,共同维持血糖含量的稳定。

2.(2014·新课标Ⅱ,3)关于在正常情况下组织液生成与回流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生成与回流的组织液中氧气的含量相等

B.组织液不断生成与回流,并保持动态平衡

C.血浆中的有些物质经毛细血管动脉端进入组织液

D.组织液中的有些物质经毛细血管静脉端进入血液

[答案] A

[解析] 血浆中的液体渗透到组织间隙,形成组织液,含有较多的氧气,与组织细胞进行代谢交换的组织液氧气含量较少,即回流的组织液氧气含量较少。内环境中的组织液的量通过不断生成与回流,保持一定的量,对于维持内环境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正常情况下,在毛细血管处,有些物质(细胞需要的营养物质)进入组织液,组织液中的细胞代谢废物也会从毛细血管静脉端进入血液。解答本题时易误认为产生和回流的都是组织液,氧气浓度相同。

3.据图判断,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①对于组织细胞的正常生理活动,过程a较过程b和c更为重要 ②组织液中的CO2有害无益 ③组织液中的物质是有变化的 ④过程b或c受阻可导致组织水肿

A.①③  B.①②

C.②④ D.③④

[答案] D

[解析] 过程a、b、c对于维持内环境的稳态都是必需的;组织液中的CO2浓度太高或太低,会出现病理反应,但并非一定有害无益,如CO2扩散至血液中可刺激呼吸中枢的兴奋;组织细胞的代谢活动处于不断变化中,因而组织液中的物质是有变化的;过程b或c受阻可使组织间隙渗透压增高,导致组织水肿。

4.人体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下列现象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的是()

A.寒冷时出现寒颤

B.从平原到高原,有的人出现肺水肿症状

C.接受抗原刺激后,B淋巴细胞增殖和分化

D.饮水不足时,抗利尿激素释放增加

[答案] B

[解析] 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参与调节的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稳态调节一般包括体温、水盐、血糖、酸碱度等方面的调节。A 是受寒冷刺激时的体温调节,C是免疫调节,D是水盐平衡调节,而B仅是对环境变化的一种生理性“适应”。

5.下图表示具有生物活性的蛙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灵敏电流计连接在坐骨神经表面,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电刺激①处,电流计指针会发生反向的两次偏转

B.电刺激①处或②处均可引起腓肠肌的收缩

C.电刺激②处,电流计能记录到两次电位变化

D.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方向与膜内的电流方向相同

[答案] C

[解析] 图表示具有生物活性的蛙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神经末梢与肌细胞的接触部位类似于突触,那么兴奋传递方向在此处只能是神经肌肉,且是电信号与化学信号的互变,电刺激①处,电流两次经过灵敏电流计,电流计指针会发生方向相反的两次偏转,A正确;电刺激①处产生的冲动可以由神经传递到肌肉,引起肌肉的收缩,直接电刺激肌肉也可以引起肌肉的收缩,B正确;电刺激②处,产生的神经冲动不能传递到神经纤维上,故电流计不能记录到电位变化,C错误;由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是双向的,且膜内电流方向代表了兴奋的传导方向,D正确。

6.图甲是青蛙离体的神经—肌肉标本示意图,图中AB+BC=CD,乙是突触放大模式图。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刺激C处,A、D处可同时检测到膜电位变化

B.刺激D处,肌肉和F内的线粒体活动均明显增强

C.兴奋从E到F,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D.③的内容物释放到②中主要借助生物膜的流动性

[答案] D

[解析] 刺激C处,形成的兴奋可以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故A可以测到膜电位变化,兴奋可以通过突触从C传向D,故D可以测到膜电位变化,但是兴奋通过突触所用时间要比在神经纤维上传导所用时间长,故A错。刺激D处,兴奋无法通过突触传递到C,故C处轴突末梢突触小泡线粒体活动不会加强,肌肉不会兴奋,故肌肉线粒体活动也不加强,故B错。E为突触后膜,F为突触前膜,故兴奋只能从F传到E,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故C错。③突触小泡的内容物递质释放到②突触间隙中,依赖细胞膜的胞吐,与生物膜流动性相关,故D正确。

7.将记录仪(R)的两个电极置于某一条结构和功能完好的神经表面,如下图,给该神经一个适宜的刺激使其产生兴奋,可在R上记录到电位的变化。能正确反映从刺激开始到兴奋完成这段过程中电位变化的曲线是()

[答案] D

[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由于两个电极与细胞膜外侧相连,则开始时两极间的电位差为零,施加一有效刺激后,记录仪的指针将向不同方向偏转两次,即会形成两个相反的波峰,所以答案选D。

8.甲、乙、丙三种植物激素及NAA的作用模式如图所示,图中“+”表示促进作用,“-”表示抑制作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甲、乙、丙皆为非蛋白质的小分子有机物

B.甲、乙皆可促进果实成熟

C.乙、丙之间具有协同作用

D.甲、乙之间具有拮抗作用

[答案] B

[解析] 甲、乙、丙分别为脱落酸、赤霉素,生长素。甲、乙都不能促进果实成熟。

9.下列有关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免疫系统通过识别并清除异常细胞、病原体等,实现其维持稳态的作用

B.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传递的过程中,不会出现膜的转移和融合

C.激素起作用后即被灭活,故机体需源源不断产生,以维持其含量的动态平衡

D.下丘脑能调控垂体相关激素的分泌,进而调控甲状腺、性腺等内分泌腺的活动

[答案] B

[解析] 免疫系统具有免疫清除功能,避免因疾病的发生导致内环境稳态的破坏;激素与靶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后会灭活,因此需不断产生以维持生命活动的需要;下丘脑通过分级调节、反馈调节机制调节甲状腺、性腺等内分泌腺的活动;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泡中,神经递质的释放需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发生融合。

10.若H7N9禽流感病毒侵入人体,机体免疫应答过程中不会发生的是()

A.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病毒B.T细胞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

C.浆细胞进行分裂并分泌抗体D.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

[答案] C

[解析] 体液免疫的过程中,吞噬细胞摄取处理病毒,暴露抗原决定簇(H7、N9),并将之呈递给T细胞,T细胞将抗原呈递给B细胞并分泌淋巴因子,促使B细胞增殖分化为记忆细胞和浆细胞(效应B细胞)。浆细胞是成熟的功能性细胞,不再进行细胞分裂。因此,ABD正确,C错误。

11.如图表示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在调节血糖代谢中的相互关系,当血糖浓度降低时,激素①分泌量增加。据图分析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饭后半小时,图中的激素②分泌量增加,该激素是由图中的胰岛A细胞分泌的

B.结扎胰导管后导致腺泡组织变性,但胰岛无变化,结扎动物不产生糖尿

C.激素①和激素②都作用于肝脏,但二者发挥作用的效果不同

D.腺泡细胞的分泌物不含有激素,也不会进入内环境发挥作用

[答案] A

[解析] A项错误:当血糖浓度降低时,激素①分泌量增加,说明激素①为胰高血糖素,由胰岛A细胞分泌,饭后半小时,图中的激素②分泌量增加,该激素是胰岛素,是由图中的胰岛B细胞分泌的;B项正确:结扎胰导管后胰岛无变化,能产生胰岛素,结扎动物不会产生糖尿的症状;C项正确:胰岛素促进肝糖原合成,胰高血糖素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D项正确:腺泡细胞分泌多种消化酶,正常情况下其分泌物不含有激素,消化酶也不会进入内环境发挥作用。

12.下图表示多种植物激素对豌豆幼苗生长的调节作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①代表的植物激素是细胞分裂素

B.激素②③在细胞伸长过程中具有拮抗作用

C.a浓度和b浓度对细胞伸长的作用不同,体现了激素②的作用具有两重性

D.在幼苗生长过程中,除了图中的激素①②③外还有其他植物激素的作用

[答案] A

[解析] 图中激素①②都能促进细胞伸长,具有该作用的激素是生长素和赤霉素,细胞分裂的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

13.(2015·新课标Ⅱ,5)下列与病原体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抗体可以进入细胞消灭寄生在其中的结核杆菌

B.抗体抵抗病毒的机制与溶菌酶杀灭细菌的机制相同

C.Rous肉瘤病毒不是致癌因子,与人的细胞癌变无关

D.人感染HIV后的症状与体内该病毒浓度和T细胞数量有关

[答案] D

[解析] 抗体分布于血清或者血浆中,不能进入细胞起作用,A错误;抗体消灭病原体的作用是通过与抗原特异性结合,抑制病原体对细胞的侵染或抑制病原体繁殖,并形成细胞集团或沉淀,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溶菌酶的作用是直接溶解、破坏细菌结构,B错误;Rous肉瘤病毒是一种诱发基因突变的生物致癌因子,C错误;T细胞是特异性免疫中起重要作用的细胞,HIV的宿主细胞为T细胞,因此感染HIV后,感染者体内HIV浓度和T细胞的数目,息息相关,D正确。

14.(2015·北京)乙肝疫苗的有效成分是乙肝病毒的一种抗原。接种该疫苗后,人体会产生相应抗体。该抗体()

A.由T淋巴细胞产生B.可与多种抗原结合

C.可裂解乙肝病毒D.可被蛋白酶水解

[答案] D

[解析] 抗体由浆(效应B)细胞产生,与抗原结合具有特异性,其作用原理是抗原与抗体结合,阻止抗原对细胞的黏附或者抑制病原体繁殖,最后形成细胞集团或沉淀,抗体不能直接裂解抗原,因此ABC错误。抗体是一种分泌蛋白,其化学本质是免疫球蛋白,因此能被蛋白酶水解,D正确。

15.现有甲状腺激素、胰岛素、肾上腺素、生长激素、胰高血糖素五种激素。a、b、c、d、e分别代表其中的一种。图中除d、e两种激素为拮抗作用之外,其余直接相邻的激素之间在某些生理作用方面均为协同作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a、c、e分别代表的激素为生长激素、肾上腺素、胰岛素

B.a、b两激素在生长发育方面具有协同作用,a侧重促进生长,b侧重促进发育

C.d激素最主要的作用部位是肝脏

D.切除下丘脑与垂体的联系后,受影响最小的是激素b、c

[答案] D

[解析] 由于d、e为拮抗作用,其余直接相邻激素之间都是协同作用,故a为生长激素,b为甲状腺激素,c为肾上腺素,d为胰高血糖素,e为胰岛素,A正确;生长激素侧重促进生长,甲状腺激素侧重促进发育,B正确;胰高血糖素的作用为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C正确;切除下丘脑和垂体的联系后,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受影响较大,D错误。

16.如图是医院验血报告单的部分截图,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甲患者

检测项目 检测结果 正常值 T3 4.1 ng/dL 10~200 ng/dL T4 2.8 μg/dL 5.5~12 μg/dL TSH 22.7 ulu/mL 0.2~7.0 ulu/mL 乙患者

检测项目 检测结果 正常值 T3 345.1 ng/dL 10~200 ng/dL T4 15.8 μg/dL 5.5~12 μg/dL TSH 1.1 ulu/mL 0.2~7.0 ulu/mL

注:T3和T4均反映甲状腺激素水平,TSH反映促甲状腺激素水平

A.甲可能是甲亢(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乙可能是甲状腺肿大患者

B.正常人刚从寒冷的室外进入医院就抽血体检,检测结果中甲状腺激素的含量与正常值相比可能会偏低

C.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甲状腺激素都能调节TSH激素的分泌

D.遇到紧急情况时甲状腺激素增多,心率加快,内环境的稳态失衡

[答案] C

[解析]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可作用于垂体使其分泌的TSH量增加,当甲状腺激素含量增高到一定程度,又会反过来抑制垂体的分泌,使TSH激素量减少,C正确。甲可能是甲状腺肿大患者,乙可能是甲亢(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A错误;甲状腺激素可促进产热,寒冷条件下,体内甲状腺激素较高,进入医院立刻抽血体检,自然甲状腺激素指标偏高,B错误。

17.将枪乌贼巨大轴突置于体内组织液的模拟环境中,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增大模拟环境中K+浓度,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变小

B.增大模拟环境中Na+浓度,达到动作电位峰值所需时间变短

C.减小

模拟环境中Na+浓度,动作电位的峰值变小

D.静息时细胞膜对K+通透性变大,静息电位的绝对值不变

[答案] D

[解析] 细胞外Na+浓度比细胞内高,受一定强度的刺激后,Na+内流,产生动作电位。若模拟环境中Na+浓度越高,Na+内流则越快,刺激引发动作电位所需时间变短,动作电位的峰值越大,A项、B项正确。如果模拟环境中Na+浓度,膜内外电位差减小,则动作电位的峰值变小,故C正确;细胞外K+浓度比细胞内低,静息状态时,K+通道开放,K+通过易化扩散的方式外流到膜外,产生静息电位。若模拟环境中K+浓度越高,则K+易化扩散越慢,产生的静息电位越低;反之,若质膜对K+通透性变大,则静息电位的绝对值越大,D项错误。

18.对小鼠按下列步骤进行实验:①注射放射性碘,②注射一定量促甲状腺激素。定时进行甲状腺放射性强度检测,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放射性碘经协助扩散进入甲状腺细胞

B.若不注射促甲状腺激素,则曲线下降速率加大

C.图示时间内,小鼠血液中甲状腺激素不含放射性碘

D.曲线下降段,小鼠血液中能检测到放射性碘

[答案] D

[解析] 放射性碘经主动运输方式进入甲状腺细胞,A错误;促甲状腺激素可作用于甲状腺,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合成与分泌,若不注射促甲状腺激素,则曲线下降速率减小,B错误;合成甲状腺激素需要碘,甲状腺细胞分泌甲状腺激素会导致甲状腺中的放射性强度下降,因此在图中曲线下降段,小鼠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含有放射性碘,C错误、D正确。

19.下图表示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一种方式,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若分泌物为甲状腺激素,则可直接反馈调节的靶器官是垂体和甲状腺

B.若分泌物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则分泌细胞位于下丘脑中

C.若分泌物为甲状腺激素,则可反馈调节下丘脑细胞的分泌活动

D.若分泌物为促甲状腺激素,则甲状腺为靶器官

[答案] A

[解析] 甲状腺激素是由甲状腺分泌的,当甲状腺激素分泌较多时,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因此,甲状腺激素直接反馈调节的靶器官是下丘脑和垂体;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是由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

20.以枪乌贼的粗大神经纤维作材料,在神经纤维某处的细胞膜内外放置电极a和b(如下图),在图中M点给予一次适宜刺激,通过电压表测量神经细胞膜内、外电位差(膜内外电位差=膜外电位-膜内电位)。坐标图中符合实验结果的曲线是()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 B

[解析] 由图可以看出电压表测量的是细胞内外的电位差,未兴奋时为静息电位,兴奋时为动作电位。M点受到刺激,a点受到兴奋前为静息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膜电位为正值;M点受到刺激,a点受到兴奋时为动作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膜电位为负值;a点兴奋后,动作电位恢复到静息电位,膜电位再变回正值,故选B。

二、非选择题(50分)

21.(10分)(2015·广东深圳二模)某水产动物幼体均为雌性,存在性反转现象。下图表示该种动物在自然状态下性反转相关的生理机制,下表为有关研究结果。请回答。

组别 褪黑激素 幼体数 中间型数 雄性数 对照组(正常饲喂) 174.3(ng/L) 18 14 4 实验组(饥饿处理) 253.6(ng/L) 18 7 11 (1)图中下丘脑分泌的激素A为________,该激素通过________运输到垂体。该动物的性别表现直接取决于体内________________(两种激素)相对含量的变化。

(2)脊髓胸段含有反射弧结构中的________,反射弧内信息传导和传递的形式为________。该种动物性反转的调节方式为________。

(3)表中数据表明,饥饿处理使该种动物雄性反转率提高了________,雄性个体摄食量大,生长速度快,结合图表分析水产养殖提高该种动物产量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

[答案] (1)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体液 促黄体素和卵泡刺激素

(2)神经中枢 电信号和化学信号 神经—体液调节

(3)38.9% 幼体时适当减少营养(幼体饥饿处理使其性反转成雄性个体),成体时增加营养

[解析] (1)分析题图可知,下丘脑分泌的激素A能通过作用于垂体最终影响生殖腺的发育,所以激素A是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素分泌后通过体液运输,选择性地作用于靶器官或靶细胞;图中显示,该动物的性别表现直接取决于体内促黄体素和卵泡刺激素相对含量的变化。

(2)脊髓中含反射活动的低级中枢,反射活动中兴奋既要在神经纤维上传导,也要通过突触传递,所以反射弧内信息传导和传递的形式为电信号和化学信号。图中显示该动物性反转的调节方式为神经—体液调节。

(3)分析表中数据可知,幼体饥饿处理使该种动物雄性反转率提高了11/18-4/18=38.9%;雄性个体摄食量大,生长速度快,结合图表分析可知,水产养殖中幼体时适当减少营养(即幼体饥饿处理使其性反转成雄性个体),成体时增加营养可提高该种动物产量。

22.(10分)为了研究乙醇对人体神经行为能力的影响,科研人员选取若干自愿者,等量饮用同一种酒,参照世卫组织神经行为能力测试标准,测试简单反应时(对简单信号作出反应的最短时间)、视觉保留(对视觉信号记忆的准确数)和血液中乙醇浓度。以受试者自身未饮酒时为对照,计算能力指数相对值,结果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测试期间受试者血液中乙醇浓度的变化说明人体能通过调节维持________。

(2)随着血液中乙醇浓度的迅速升高,神经行为能力指数相对值明显降低,可以推测乙醇会________兴奋在相应反射弧上的传输时间,从而降低了机体的反应速度和判断能力。

(3)对视觉信号作出判断与反应需经过的神经中枢位于__________________。

(4)动物实验显示,乙醇能增加脑组织中某种抑制性神经递质与相应受体的结合。由此推测乙醇可能影响了兴奋在________处的传输。

(5)凡有神经系统疾患、视听觉及手部运动障碍者不能作为测试对象,原因是受试者的________必须结构完整和功能正常;甲状腺功能亢进的患者也不宜作为受试者,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从而干扰测试结果。

[答案] (1)稳态 (2)延长 (3)大脑皮层和脊髓

(4)突触 (5)反射弧 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会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解析] (1)受试者血液中乙醇浓度能够在较短时间内下降至较低水平,这是人体通过神经-体液调节维持稳态的结果。(2)饮酒后,神经行为能力指数相对值明显降低,这说明乙醇可能会延长兴奋在相应反射弧上的传输时间,从而降低机体反应速度和判断能力。(3)对视觉信号作出初步反应的低级中枢位于脊髓,作出复杂分析、判断和进一步反应的高级中枢位于大脑皮层。(4)乙醇能增加脑组织中某种抑制性神经递质与相应受体的结合,从而影响了兴奋在突触处的传输,这是饮酒后机体反应速度变慢的可能原因。(5)本实验研究的是乙醇对人体神经行为能力的影响,实际上是测量兴奋在反射弧上传导所用时间的长短,因此只有反射弧结构完整和功能正常的人才能作为测试对象。另外甲亢患者由于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会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也不宜作为受试者。

24.(10分)如图为一个蟾蜍屈肌反射实验装置的结构模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动作电位沿着神经纤维传导时,神经纤维细胞膜内侧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动作电位传导方向________(相同、相反)。

(2)已知药物X能阻断蟾蜍的屈肌反射活动,肌肉不能发生收缩,但不知是阻断神经纤维上的兴奋传导,还是阻断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或是两者都能阻断。现有一个如上图所示的屈肌反射实验装置,请利用该实验装置从A、B、C、D、E中选择四个位点做实验位点进行探究。(在实验位点可以进行药物处理或电刺激。假设药物X在实验位点起作用后,其作用效果在实验过程中都不能消除)。

实验步骤:①将药物X放于________点,再刺激________点;观察记录肌肉收缩情况。

②__________________;观察记录肌肉收缩情况。

实验结果预测及相应结论;

若__________________,说明药物X是阻断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

若__________________,说明药物X是阻断神经纤维上的兴奋传导;

若__________________,说明药物X是两者都能阻断。

[答案] (1)相同

(2)实验步骤:①D E

②将药物X放于B点,再刺激C点

实验结果预测及相应结论:

①处理后肌肉收缩,②处理后肌肉不收缩

①处理后肌肉不收缩,②处理后肌肉收缩

①处理后肌肉不收缩,②处理后肌肉也不收缩

[解析] (1)动作电位时,受刺激部位的神经纤维膜外为负电荷,膜内为正电荷,未兴奋部位膜外为正电荷,膜内为负电荷,而电流方向是由正电荷向负电荷流动,所以在膜内是由兴奋部位向未兴奋部位流动,这与动作电位传导方向是相同的。

(2)观察该结构模式图,由于兴奋是从前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到后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细胞体,所以在正常情况下,动作电位的流动方向是EDCBA,要知道药物究竟阻断神经纤维上的兴奋传导,还是阻断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可以①将药物放在D处,刺激E处,观察肌肉的收缩情况;②将药物放在B处,刺激C处,观察肌肉收缩情况。若①处理后肌肉收缩,②处理后肌肉不收缩,说明药物X是阻断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若①处理后肌肉不收缩,②处理后肌肉收缩,说明药物X是阻断神经纤维上的兴奋传导,若①处理后肌肉不收缩,②处理后肌肉也不收缩,说明药物X是两者都能阻断。

25.(10分)为了研究早餐质量对学生血糖和胰岛素水平的影响,某研究小组选取40名健康学生志愿者,按平时早餐习惯分成不进早餐组、高糖组、高脂高蛋白组和均衡营养组,按组别给予相应早餐,并分别于空腹(餐前)和餐后1、2、3小时取静脉血检测血糖浓度和胰岛素含量,实验期间不食用其他食物,实验结果见下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不进早餐组2小时后表现出精力不旺盛,注意力不集中的状态,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8篇:动物激素的化学本质范文

在与饥饿漫长的斗争史中,人类虽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胜利,但同时也将潘多拉的魔盒打开了。虽然我们生产出了食物,但是为了让牲畜保持健康,我们给它们打抗生素;为了让作物免受虫害乃至丰产,我们向它们喷洒农药:为了消除疾病增强营养,我们甚至被迫在食物中添加了各种维生素和添加剂。在这种困惑中,一个看似能解决食品生产中所有毒副作用的词语悄然面世,这个词就是“有机”。有机看似包打切,但代价相当高昂――而且,这种代价还不仅仅只是花钱那么简单。

食素也好,吃荤也罢,我们烹调的方式表明了人类的本质就是去利用和消化食物。不管我们的食物经过了多少加工或基因改良,和当初那些从树上爬下来的祖先相比,我们的消化系统并没有改变太多。如此说来,是不是工业添加剂添加得越少,我们的食物就能达到越完美的地步呢?事实可能并非如此。

从远古时代起,人类就学会了很多关于食物的知识,我们不但学会了各种人工饲养技术,而且还通过在食物中添加营养元素对营养不良加以消除。这些成就令人钦佩,成就背后的最初动机也是相当高尚的;作为一名医生,我认为以食补来替代药补是种最理想的健康境界。我觉得堪称改变人类疾病史的食物添加剂有三种:叶酸、omega-3脂肪酸和维生素D,叶酸补剂有助于预防神经管缺陷和某些儿童癌症,omega-3脂肪酸的较多摄入会促进脑部发育,提升智力;而乳制品中的维生素D和钙减少了佝偻病的发生。滥用当然不应该,但少量精挑细选的食品添加剂对人类的确是大有益处。

尽管如此,在食物链中引入一些化学物质还是引发了各种担忧。为了让牲畜加速生长而滥用的激素让消费者们苦恼不已,因此那些宣称不舍激素的肉制品比普通肉自然要贵出不少。不过,这样的额外付出自然是合情合理的,不然的话,我们还得尽可能的去了解用在动物身上的各种激素,因为这些激素对人体的影响也不尽相同。

现代食品生产的个主要优势在于减少了食物传染性疾病的发生。虽然偶尔还会爆发一些让消费者患病甚至丧命的大肠杆菌污染事件和紧急召回事件,但我们对于食品入市前详尽的安全措施已经甚少持怀疑态度了,我们在享受美食的同时不用再顾及各种寻常的健康威胁了。我对本地出产的有机食品一直持偏爱态度,但同时我也接受这样的说法如果这些食品在进入你的餐桌以前没有经过安全监管,你还是会有可能因此而患病。

第9篇:动物激素的化学本质范文

1结合科学发展,激发兴趣

教师要结合不断发展的科学知识,介绍生物与人类文明及社会发展的重大关系,让学生体会到“处处有生物”的真情实感。如基因工程、克隆技术等新兴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要介绍在世界未来十项热门高技术中占有重要地位的遗传工程和仿生学的最新成果,譬如生物细胞已被作为“微型工厂”用于生产各种“高附加值的物质”,诸如抗菌素、抗癌物质、香料、激素和酶等,基因疗法已进入临床试验,以基因为靶子的药物研制将成为医药开发的焦点等使学生认识到生物学研究有着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同时还可介绍我国在环境保护、生物学研究方面的现状,如我国森林覆盖率只有12%,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等,让学生意识到在生命领域中尚有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从而增强了他们的危机感和责任心,激起他们探索生命知识的热情,树立从事生命科学研究的远大志向。

2善于提出问题,诱发兴趣

渴望了解生物的各种生命现象及活动,揭开生命运动的本质、规律,这是学生们普遍存在的心理状态。依据所教内容,结合学生的知识基础,有意识地创设一些富有趣味、含有质疑性的问题,在课堂上巧妙地制造悬念,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种子和果实的形成》中,我先简略介绍了大千世界中百花种种、果实繁多,然后设问:“为什么一朵桃花能变成一个又大又甜的桃子?”“为什么果实都结在开花的部位?”在介绍“显性基因遗传和子代性状”时,提出了“为什么有的父母都是双眼皮或一单一双,可子女却是单眼皮?”这些问题必然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开动脑筋思索、积极发言,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了课堂气氛,使他们很快进入学习状态,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适当扩展知识,增强兴趣

在动植物王国中,有着数不尽的奇闻趣事和探索不尽的奥妙。这些恰是学生感兴趣、乐于汲取的知识养料。结合教学内容,适当利用3-5分钟的时间,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植物的生活、繁殖特点;动物的觅食、争偶、护幼、御敌的趣事。例如物种间的竞争;鸟类的筑巢、育雏方式;猩猩、猴群的社群生活;狮子王国;奇妙的动物“语言”和“行为”等。教师再结合实际进行形象而生动的讲述,学生听来乐此不疲,在充分增强生物学习兴趣的同时,也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4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兴趣

生物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而且实验最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好课堂演示实验,做好随堂实验,上好实验课。如教学《生物和细胞》时,可以充分利用显微镜,组织好课堂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植物细胞和人的口腔上皮细胞,将微观世界展现在学生面前。然后将学生带进实验室,让他们亲自动手操作,观察洋葱鳞片表皮细胞的结构。在实验过程中,学生时时有兴奋和满足的心理体验,能满怀激情地探索:“其它的动植物的细胞会是什么样的呢?”“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从中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呢?”生物实验中充满了发现的乐趣和未知的魅力,学生必然会兴趣大增。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创新演示实验,增加设计实验,布置家庭实验,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兴趣。实验能让学生从中领略到类似科学家般的成功感受,诱发学生产生研究生物现象的强烈欲望,从而培养学习生物的兴趣。

5理论联系实际,促进兴趣

生物是一门自然科学,很多的知识与我们的生活紧密联系,比如在农业、医疗、环境、工业等方面。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我就以此为教学的主线,围绕生活来谈对应的知识,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基因的显性与隐性”这一节教学中,我首先给同学们展示各种生活中的遗传病图片,如双胞胎中肥胖症的患者、白化病小孩、进行性肌营养不良人群、无脑儿患者、兔唇等图片,让学生对这些疾病有直观的认识,让他们能很好地把枯燥的生物知识联系现实,使其有真实感,从而引发他们的好奇心来学习本节课内容。在“激素调节”这节内容中,根据生活中的一些相关实际问题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如果我们班有些同学觉得自己有点海拔低了点,想增高,应该怎么办?”有的学生说穿高跟鞋,有的学生说吃增高药等就此讨论开,兴趣也调动起来了。紧接着我引入正题,问他们:“广告上说的含有生长激素的增高口服药效果是如何的明显、有效,你们会相信、会买吗?”学生会进行正反两方辩论。最后我告诉他们:“生长激素是蛋白质,在消化道里会被水解成氨基酸,失去促使人生长的效果。要想长高,应该进行科学的锻炼以及适当的药物进行调理。”这样学生既掌握了生长激素的生理作用、化学成分以及作为药物的使用方法,也让他们见识到科学的力量,更加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促进了学习的兴趣。

6开展课外活动,提高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