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地摊经济的概念范文

地摊经济的概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地摊经济的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地摊经济的概念

第1篇:地摊经济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宏观调控 低碳经济 节能技术

我国作为世界发展中国家,由于早期对能源的利用率较低,仅以有用为主,造成了能源的严重浪费。因此,如何更好的开发新能源、挖掘节电潜力,有效减少电力损耗,早已成为进一步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

1、强化对电力系统的宏观调控

1.1 加强对小火电的管理力度

由于受历史因素的影响,我国拥有众多的小火电机组,这种小火电机组的缺陷就是效率低、能耗大且污染较为严重。例如大型的火电机组的耗煤290至340克/千瓦时,而中小机组则需要耗煤380至500克/千瓦时,而5万千瓦的大型供电机组耗煤为每千瓦时400克。从中可见容量不同的机组间的巨大差异,同时小火电机组向空气中排放的烟尘和二氧化碳在电力行业的总排放量上所占比例也较大,其污染较为明显。在当今社会逐渐节约化发展的情况下,部分小火电机组已经相继关停,仅有部分地区存在一定的狭隘思想,地域保护较强,致使其实施不到位,这明显与国家经济发展相悖。

1.2 积极开发利用可再生资源

通常我们将常规能源以外,具有环保、节能、并能够循环再利用的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风能以及氢能等称之为可再生新能源。针对当前我国的能源发展现状,我国不断增加新能源的利用与开发力度,近年来,我国的太阳能与风能发电发展逐渐加快。对于可再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过程中还应做好能源发生电网与再生能源电源间的影响,进行有效的管理、技术措施,强化电网调度,以减少新能源的入网后造成的负面影响。

2、促进管理节能力度

电网的优化运行,应当通过分析计算系统关键节点数据技术,并制定优化运行方式,据此进行电网的运行调度。

利用错峰方式进行负荷安排,进一步提升负荷率。负荷率越大的电力系统,供电期的负荷波动也就越小,电能耗损也就越低。因此,应当保证系统内负荷的时间均衡,尤其是针对大型负荷供电区,要尽量采取错峰使用,实现供电时段总体平衡。进一步实现系统负荷的总体平衡,保证电网运行三相、电网运行环节间负荷、变压器等主要等负荷平衡,促使设备与系统维持在经济运行状态,减少设备与电网耗损。

3、降低电网耗损,增加技术改造力度

除去发电机与其动力部分的电力系统,可将其归属为电力网的范畴之内,电力网所涉及的范围囊括了绝大部分电力系统,降低电网耗损有利于达到电力系统节能的目的。可利用高电压等级进行供电,在同等电量的输送情况下,电流越小、电压越高,线损也会越低。为了降低耗损,可进行电网的多环节技术改造。利用多回线路与环形线路供电,缩短线路迂回供电,部分电路在不使用时要断开电源,降低耗损,提升导线的绝缘水平,降低漏电与传输损失。实施无功补偿,利用发电机来提供电力系统无功,或同时采用补偿的方式来补充系统无功需求,并对一般变电站母线进行集中补偿,以提升电力设备利用率。

4、提高对电力变压器的节能的重视程度

合理确定变压器的容量尤为重要,一般变压器处于经济运行状态时,其负载率一般保持在60%左右。一旦容量过大,就会出现明显的空载损耗增加;而容量过小,又会出现小马拉大车的情况,加重损耗,不但增加了投资,还影响系统供电的可靠性。

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可以选择可调容的变压器,根据负荷大小来调节容量档位,借此实现降低空载耗损。或者选择节能型变压器,利用新型铁心材料,改变传统叠片设计结构,降低噪音与磁阻损耗。虽然该种变压器的一次性价格投入较高,但其经济效益极为明显。

5、节能的其他途径

普及全民节电意识,加强节约用电宣传。并采取管理和技术的相应节电措施,对厂区、宿舍区和住宅等实行单独计量,并针对大范围供电系统采用分表分摊和总表控制等管理措施,以减少由偷漏电而造成的电能浪费。在照明器上采取容器并联,以降低电压与电能损耗。并就此实施负荷终端无功补偿。

对于照明灯的使用过程中,应普及节电装置或节电开关的应用,按照照明工具的具体使用情况,例如:照明亮度要求、时段等适当设置照明开关,避免长时间无间休用电,缩短用电耗损。而公共场所或是室外照明灯采用光电控制或计算机控制自动控制装置,使其既可保证照明设施的正常使用,也能达到节约用电的目的。

6、推动新节能技术的积极开发

使用燃料电池,并将其逐渐推广开来,这种燃料电池与一般电池的基本原理大致相同,二者的差别主要在于它是利用天然气、煤气和氢气等向负极的连续输入来实现的,并且燃料电池可连续输出电能,实现50%的电能转换,起到显著的节能效果。

利用超导技术进行新技术的积极开发,电力超导技术主要利用金属导体电阻的特性,它随着电阻温度降低而逐渐减小,并在其温度处于极低值时,电阻为零,这也就是常说的超导现象。由于超导体具有良好传导性能,一般工程上的输电损失约在10%,为了降低输电损失,可使用超导电缆进行输电供应,这种电缆在电力节能方面具有显著的效果。

7、结语

总之,挖掘我国电力系统的节电潜能、将电力系统损耗降至最低,进一步提升供电效能,早已成为实现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推动国民经济稳步提高的关键。本文笔者主要从降低电力系统能源损耗入手,并就电力系统的技术改造、宏观调控和调度管理等多个方面进行阐述,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及广泛的工程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第2篇:地摊经济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 地摊经济; 治理; 法律困境;

Abstract: Both the central and local governments relaxed relevant policies on the street vending economy and explicitly encouraged its development,But the street vending economy in many places seems to have returned to the situation that being chaotic if it's released or being inanimate if it's administered. The reason is that there are lots of prevalent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treet vending economy,such as the difficulty in protecting the rights after sale,the influence on the normal order of the city, and the improper way of supervision. To overcome thepredicament,it is necessary to use the rule of law thinking,improve the market access system,innovate the way of supervision,establish industry self-governing organizations and implement laws and regulations in detail,so as to help the street vending economy adhere to the path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truly become the vitality of China's economy.

Keyword: street vending economy; administer; legal predicament;

在国家宏观政策的鼓励和支持下,地摊经济顺势发展,全国迅速开启了地摊经济复兴模式。地摊经济展示出其独特的经济驱动势能,但其中也不乏盲目跟从的势头。如今潮流逐渐减退,地摊经济又被纳入强制规范的列表之中,摊贩和城管间的“猫和老鼠游戏”重复上演。可是地摊经济从来不是可有可无的“角落”经济,其出现带有一定的正负效应,我们只有将其带到“阳光之下”——使其合法化,合理化,规范化,才能为长足的经济发展提供更强有力的动力支撑。

1 、地摊经济的基础理论梳理

1.1、 地摊经济的概念

地摊经济,是指通过摆地摊而获得收入来源的一种经济形式。由于人类个体有限的生产能力和多样化的物质需求,加之后来劳动分工的明确化、职业化、专业化,早期的物物交换逐步演化成商业贸易。但贩夫走卒,古已有之。地摊经济作为人类最原始、最有生命力的商业活动之一,有其独特的优势,不仅填补了老百姓购物的一段空白,在疫情背景下还能发挥缓解就业压力、繁荣经济市场、改善民生等作用。

1.2、 地摊经济的类型及特征

1.2.1 、叫卖地摊与问价地摊

根据摊主的贩卖方式,可分为叫卖地摊与问价地摊。叫卖地摊的摊主多以叫卖的方式,宣扬折扣优惠细则,吸引客源,促成交易,其特征为利润低、销量大。问价地摊则是等待消费者问价,部分商品在摊贩与消费者的一问一答中降低价格,促成交易,其特征为被动、价格因人而异。

1.2.2、 食品地摊、服饰地摊、生活用品地摊与娱乐地摊

根据地摊贩卖商品种类,可分为食品地摊、服饰地摊、生活用品地摊与娱乐地摊。食品地摊无论是加工过程还是售后,易产生垃圾,食品安全为消费者最关心的问题之一;服饰地摊因其售卖尺码及款式多样,通常占地面积大;生活用品地摊数量最少,商品质量安全引人关注;娱乐地摊多设在广场等面积大、人流量多的地方,占地面积较大。

1.3 、地摊经济兴起的溯因

1.3.1、 疫情背景下政策鼓励

近几十年来,地摊经济相关政策有放宽趋势。近来受疫情影响,国内失业人口增加,各个群体经济负担都有所加重。国家为推动经济发展,扩大内需,放宽了地摊经济相关政策,鼓励地摊经济的发展。各地也纷纷出台相应政策或措施以促进地摊经济发展,减轻就业压力。截止2020年6月,先后有江西、辽宁、陕西和南京、成都、厦门等多个省市明确表示鼓励发展地摊经济并出台了系列宽松政策。[1]

1.3.2 、地摊经济“三低”特质

地摊经济有着创业门槛低、失败风险低、商品价格低的“三低”特质。创业门槛低,是指对经营者的学历及技能要求不高,没有店铺租金的压力,对资金不足、身体有缺陷、年龄较高但又想获得收入的弱势群体来说,是一条保障自己生存权的道路。失败风险低,指的是前期的资金投入不多,经营成本不高,中低收入群体数量大,市场广泛。地摊经济没有店面租金,店员服务等压力,商品价格一般都比较低,大部分商品算得上物美价廉,竞争优势明显。

1.3.3、 填补了消费者的需求空白

首先,地摊经营者大多会选择人流量多的地点摆摊,如学校、居民区、大型商场的周围。这一选择为居民、学生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消费途径。其次,从地摊经营的内容来看,多以小吃、零食、日用品为主,而城市居民的主体以中小阶层为主,物美价廉的“地摊货”可以很好满足部分日常需求,填补了商超之外的消费市场,满足了消费者购物便利的需求。

2 、地摊经济调研情况分析

2.1、 调研情况

本次调研主要以问卷、走访调查为主,电话咨询等为辅。问卷调查分为线上调查与线下调查,针对不同群体设计了两份不同问卷,一份针对地摊经营者采取线下调查方式,另一份针对非地摊经营者采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调查方式。针对地摊经营者的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352份,针对非地摊经营者的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268份。调查地点为湖南省长沙市,走访的地区主要集中在长沙市岳麓区、雨花区、天心区等。

2.1.1、 地摊经营者调研情况

通过问卷数据和走访调查结果可知,在长沙从事地摊经营的劳动者,大多是缺乏学历和技能的外来务工人员且近一半为中老年人群体(如图1、图2所示)。

大量的进城务工人员,在缺乏其他技能的情况下,加之年龄偏大,学习新技能的积极性不高和过慢,多数会选择从事摆摊从而维持在城市生活的成本或者补贴家用。大部分经营者对当前地摊经济的监管和执法感到不满意,城管执法不够公开透明,多数从业者对关于地摊方面的法律或法规不太了解,对于政府出台关于地摊经济相关规定,有一部分人认为很好,但多数人认为没有用,从而也就造成的目前地摊经济“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局面。

2.1.2、 非地摊经营者调研情况

非地摊经营者问卷部分,采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调查方法,接受调查的群体主要为当地居民、外地游客、当地学生等。在268份的调查问卷中我们发现大多数对地摊经济有一定的了解,也在日常生活中多次接触到地摊经济,因此他们对地摊经济的态度是基本支持的。非经营者认为地摊经济方便了居民的生活,提供了多样化的物品选择,从而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也有一部分非经营者发现了地摊经济存在的问题,即噪声污染、环境污染和卫生质量问题,他们希望国家可以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保护消费者的权益。

2.2 、调研问题分析

2.2.1、 管理制度不完善

虽然地摊经营者与非地摊经营者立场不同,但他们都表示出了对现在地摊管理的不满。地摊经营者表示,目前城管执法方式较以往有所改善,但仍存在执法不文明、不公正的现象存在;非地摊经营者则认为政府在试点的时候没有广泛征求人民群众的意见,没有结合实际;在执法的过程中不够透明。所以在地摊经济管理的过程过,政府和其他管理机构应当充分考虑各方意见,建立高效沟通的机制,规范城管执法过程,结合地摊经济的客观特性,因地制宜做好规划与管理。

2.2.2 、政策宣传落实不到位

无论是地摊经营者还是非地摊经营者,他们对于地摊经济的认识都存在滞后的情况。非经营者对城管的印象基本停留在了之前新闻所报道的粗暴、野蛮上,而根据经营者的反映,城管的素质是有所提高的;经营者对当前地摊经济相关法规也不熟悉,实际上早在2016年湖南省政府就出台了《湖南省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小餐饮和食品摊贩管理条例》,在这部条例中明确规定了食品摊贩经营方式和范围等。造成这些现象的出现,客观上可归咎于政府宣传不到位。同时法规出台后,政府部门没有出台相应跟上立法的规范性文件,来具体引导地摊经济,政策精神难以落实。

3 、地摊经济发展的法律困境

通过实地调查和文献资料研究,我们发现地摊经济发展的法律困境主要集中在售后、秩序和监管三方面。售后问题主要发生在经营者和消费者之间,部分经营者职业道德不高,对产品、服务的质量把关不严,易发生侵权等纠纷;此外消费者也存在维权困难的现实难题。秩序问题则发生在经营者与社会公众之间,主要包括噪音污染、环境污染在内的污染问题和交通堵塞问题等。监管问题则发生在经营者与管理者之间,主要是执法模式不文明以及现有规划试点不科学的设置与管理。

3.1 、售后维权艰难

由于地摊经营流动性和自主性较强,进货渠道多元化,且目前针对规范地摊经营的法律尚不完善,尤其是产品来源追溯的监管机制的缺乏,使得地摊商品来源不明,即使发现劣质商品和食品过期变质也无从追溯。同时,地摊经营的自主性决定了摊主进货渠道的多元化,这也加重了对其来源的监控和管理的负担。再者,当前各类食品摊点缺乏相关食品安全与质量公示,也没有相关第三方机构,如质检和维权机构的介入,消费者无法直接了解摊点食品安全情况,在出现食品安全或质量等问题主张维权时,难以取证,追责困难。[2]

3.2 、影响城市正常秩序

3.2.1、 环境污染问题

地摊经济常常伴随严重的环境污染,包括噪音污染、空气污染、生活垃圾污染等。由于地摊多设在人流量大的交通十字路口、居民区的空地处、学校周边等处,他们的叫卖声以及经营过程中产生的噪音极易影响周边居民的生活。食品加工产生的油烟、随处乱倒的垃圾和食物残渣使当地的环境陷入“脏乱差”,给城市环卫管理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还有一些地摊经营时间较长、较晚,容易损害居民休息权。在经营中,油烟、食物气味和垃圾等常常影响周边环境。

3.2.2 、影响交通秩序

经营的逐利性驱使摊主聚集在人流量大且人群密集的地点经营,而这些地点通常也是城市规划中的交通网点、商业繁华地段、娱乐场所中心圈和居民小区密集区等区域。由于地摊经济自身特点,区域内部缺乏统一的摊位规则。同时受部分经营者素质较低的影响,地摊经营不可避免和城市规划在空间上有交错的现象,加重了空间利用上的矛盾,容易破坏正常运行的交通秩序,影响交通安全。

3.3 、监管方式不当

3.3.1 、执法方式不当

城管暴力执法这一社会热点不止一次上了“头条”,因管理方与被管理方地位上的不平等性和管理的强制性,舆论常将问题归责于管理一方,而忽略了执法与被执法的双向关系。暴力执法问题出现的原因有二:一是管理制度不完善、措施不配套、执法方式不妥当;二是城市管理者与地摊经营者缺乏有效沟通。城管和地摊经营者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地位的不对等使两者的立场和意志有明显的差异。

实际生活中,城管在执法的过程中,较缺乏人性化的执法方式。大多数经营者对于城管的执法方式都有所不满,主要体现在执法过度、方式简单粗暴和不文明执法三个方面。而一般以地摊为生的人,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素质较低,缺乏相应的法律意识,当出现事故纠纷时,他们比较倾向于用自己的方式处理问题,而不是通过法律途径,且手段比较偏激,容易与城管发生肢体冲突,进一步激化矛盾,不利于治安管理和社会和谐。

3.3.2 规划管理不科学

在城市管理中,政府部门是管理者的角色,而地摊经营者是被管理者。虽然服务型政府已取得较大成效,但在地摊经济管理与执法方面仍存在着较大进步空间。此外,因为现实管理问题各不相同,政府根据最基本的管理职能,有时不得不强制介入地摊经营,干预市场。此时,由于缺乏系统、科学的论证以及充分听取经营者的意见,政府部门的某些举措显得“费力不讨好”或者“药不对症”,在地摊经济中较为明显的一点就是政府规划摊点设置与管理制度不科学、不合理。

在放开对流动摊贩限制的开始阶段,城市管理者盲目划区,强制要求摊贩到某指定地区经营,这种缺乏有效沟通协商与科学论证的决策,最终导致了客流量不能满足摊贩的经营需要,摊贩又回到之前的场所进行经营,试点区一片凄凉的尴尬处境。[3]

4 、地摊经济发展困境的化解

4.1、 完善市场准入制度

引导地摊合法化。大部分地摊经营者为生活困难、就业能力较弱的群体,比如城市下岗职工、无业人员和进城的农民等低收入群体。地摊主体资格的非合法化,让流动摊贩处于“身份缺失”的状态,没有进入市场经营的合法身份,被排除在市场之外。主体资格的“缺失”使得地摊经营者也失去了自我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的外在监管的压力与动力,这不仅影响商品市场秩序,也会激化经营者与消费者的维权矛盾。

因此,促进地摊主体经营资格的合法化既是对摊主从外部规范转化为内部自觉约束的途径,倒逼其进行自我整改、升级服务质量,也是解决买卖纠纷,规范市场秩序的途径。地摊经营主体合法化是对地摊经营者的合法身份进行明确的证明,以此将合法地摊经营者与非法地摊经营者进行区分。建议对摊主实行备案制,对资质合格的摊主出具资质证明。宣传鼓励居民在地摊聚集点进行消费时,认准在合法地摊进行消费。这从“卖”“买”“管”三方面进行了规范。[2]

4.2 、创新监管方式

4.2.1、 规范进货渠道,透明商品质量检测监管

利用互联网,多方联动监管。“互联网+”走进生活已不再是新鲜事,上到政府利用互联网公开信息,下到社区信息共通,地摊经济的管理也应该加入互联网,尤其是对货品来源渠道的监管应充分利用互联网的透明度高、覆盖性广的特点,给每件货品的来源贴上“标码”,一扫便知其“家门”。同时,各摊位在售卖货品时应自觉接受质量检测,合格的摊位则颁发质检合格证书,公示在摊位明显位置,使消费者安心;若不合格,则强制其整改,整改不合格纳入“地摊黑名单”,限制其经营。完善多方联动监督机制,建立健全摊主自我监督与群众、城管等多方监督的联动机制,强化社会组织监督。

4.2.2、 管理部门合理规划管理摆点区

结合民意合理规划摆点区。因地摊经济依托于人流量发展的特性,管理者应充分调查地摊经济发展的特性,实地走访,综合考虑经营者的意愿与城市秩序等,合理规划摆点区。并对区域进行分类,分为固定区域与流动区域,进行个性化管理。摊位的分配也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用抽签等方式进行分配,并定期更换。

4.2.3 、日常管理与抽样监管有效结合

日常管理与抽样监管相结合,标准化管理。管理者需对地摊的摆放进行规范,以防堵塞交通。对摆点区域的环境卫生进行监管,必要时可采取对区域内的摊主收取适当费用,聘请清洁工人对该区域进行清洁。为保障地摊商品的质量、食品安全,监管部门需定期对地摊商品进行抽样检测,对不合格商品进行公示,并计入经营者档案。践行柔性监管下的刚柔并济。[4]

针对地摊经营带来的环境问题,相关政府部门应出台一套系统的考核制度对地摊经济进行考察管理,具体的考核项目应该包括设施完善、摊位卫生、垃圾袋装、个人卫生、用具整洁等方面。考核制度可以让城管执法更加有依据,在规范了地摊经济的同时,也使经营者形成社会责任意识。建议国家和有关标委会将地摊经济纳入标准化的重要范畴,制定符合中国特色和中国市井气息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制定完善的地摊运营管理标准规范将是缓和地摊与城市环境管理之间的矛盾、解决流动摊贩管理难度大的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5]4.2.4维权渠道多样化

推动维权渠道多样化、便捷化。地摊经营者在商业活动中,以生产销售小商品、食品和农产品为主。其在生产销售过程中常常会面临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不全面、监管举措未落实、自身产品管理能力不足等问题。[6]为方便消费者维权及信息反馈,管理者可要求经营者在其摊位上张贴消费者维权平台二维码,二维码集资质查验、评价、投诉等功能为一体,消费者可通过扫码反馈消费体验。若出现侵权问题,经管理部门查实后将依法对经营者采取相应措施,维护消费者权益;若体验感良好,也可通过扫码反馈,影响摊位评级;若对管理或者其他方面有所建议,也可通过其反馈给管理部门,以便管理部门听取建议,改进管理办法。

4.3、 建立行业自律组织

4.3.1 、地摊行业自律组织的组织架构

行业自律组织是现代经济社会重要的市场主体,发挥着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重要作用,在性质上属于社团法人。一般而言,行业自律组织以协会或者商会的组织形式表现出来。地摊行业自律组织是在政府指导和监管下,为实现地摊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而建立的被行政主体授予了一定公共管理职权的社会组织。相比较于政府的管理模式,地摊行业自律组织更加灵活、民主、公平,更够在市场秩序中最大程度的激发地摊经济活力,从而助力地摊经济发展。

行业自律组织组成人员包括从业人员和会员两大部分,从业人员中不仅包括高级管理人员和普通职员,还包括专业人员,即给行业提供专业指导的专家。在地摊协会中,从事专业工作的应当是精通经济管理学和城市规划学的专家。会员则是在地摊协会中进行登记注册的地摊经营者,会员中又分为中级、初级、高级三等会员,其中没有营业执照、从事地摊经济时间短的地摊经营者则是初级会员。初级会员可以向高级会员升级,以时间、收入、口碑等综合因素为考量。

4.3.2 、地摊行业自律组织的基本运行模式

地摊协会的运行基本遵循“经营者—协会—消费者”的循环模式。首先是地摊行业的经营者即地摊经营者注册成为会员,再由协会工作人员进行地摊经营者摊位实地考察来确定等级;其次由协会的地摊监管工作人员定期检查会员地摊经营者的经营状况,每个地摊经营者都必须通过年末考核,否则将会进行降级或者除名处理;最后由协会的地摊调查人员收集消费者的反馈信息,并将其公布在协会官方网站上,以便会员地摊经营者学习改进。协会专家负责解答会员地摊经营者的问题,并且提出建议和改进办法。

4.4 、落实细化法律法规

现行有关地摊经济的法律制度设计存在的一个很大问题,就是缺乏更加微观和细致的规范性文件来具体引导、规范现实地摊经济面临的问题。多地的省人大常委会和省政府出台的规范性文件都对地摊经济的发展提出了原则性的要求,但是规范本身较为宏观和原则,现实中缺乏的是贯彻这些基本理念的市区一级的规范性文件。因此,管理者对地摊的执法自由裁量权过大,更多凭的是当前政策的态度,政策鼓励则放宽监管,一旦政策收紧,则又恢复以往的简单打击取缔模式。为了实现对地摊经济的长效化治理,有必要落实和细化法律法规,为地摊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加严密和坚实的制度性保障。具体而言,地方政府的管理办法应当从源头规范,制定市场准入的主体标准和行业标准。贯彻落实“六稳六保”的方针,明确细化地方政府的主体责任,积极作为,为地摊经营者提供一个优质、有序、科学的监管环境。规范经营者的权利和义务,规定法律责任和救济途径,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5 、结语

地摊经济作为我国有着几千年悠久历史的传统经济形式,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对于其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售后维权艰难、影响城市秩序、监管方式不当等发展困境,应当运用法治思维,从完善市场准入制度、创新监管方式、建立行业自律组织和落实细化法律法规等方面予以化解,为地摊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构建制度保障,让这“人间的烟火”更加亮丽和蓬勃。

参考文献

[1]安宝玉,杨素媚,刘媛媛,等.地摊经济健康发展的多方联动机制探索——以山东省中小城市为例[J].商场现代化,2020(20):19-21.

[2]张胜玉,冒王磊.“身份”与“空间”能否延续?——后疫情时代城市流动摊贩治理的思考[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6):25-29.

[3]陈业宏,王岩.论“地摊经济”嵌入现代治理体系的行政监管路径——以15个城市的监管政策为样本[J].湖南社会科学,2020(6):93-103.

[4] 李健,欧逸梅.《民法典》背景下的“地摊”——地摊经营者的法律风险分析[J].现代商业,2020(32):21-24.

第3篇:地摊经济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展示;艺术;设计;空间;素质;构成

一 前言

(一)展示的概念和功能:展示活动和展示设计,以其特有的信息直观性和集中性,群众参与的广泛性和社会性,而成为人们生活中哥哥领域的信息媒介与桥梁。展示的概念就是以传递信息、启迪人们思想、满足和推动社会需要与进步为目的,以直观、生动的形式与观众进行沟通的活动。就字面的含义而言,有展出、陈列、示范、体现等意思。是人们按照一定的功能、目的进行的展示空间、道具、展品、陈列、照明、色彩等创造性工作的统称。

(二)展示的史略:在人类社会的初级阶段,在物品交流的集市上,商品摆在地摊上供人观看和挑选,即是当代商场与展销会的雏形。中国近代的展示首先由外国传教士在大城市所办的博物馆开始,到1905年由我国著名的民族企业家张謇在南通市建成的第一个中国人自己的"博物苑",经过多年的发展,上世纪30年代已经发展到20多个博物馆。工业革命以后,随着世界生产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世界性的博览活动也非常活跃,并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我国建国后,在短短的时间里,从中央到地方新建了大量的博物馆、纪念馆和商业展示设施,并大量举办各种展览会,培养了一大批展示专业人才。我国先后参加了众多的国际博览会、组织,引进了来花开的各类产品博览会和国外先进技术。这为中国的展示事业提供了很多的启示和机会。

二 展示设计中的空间运用

(一)空间的概念和特征:所谓的空间是指和实体相对的概念。用哲学的观点解释,空间是无形态的,凡实体以外的部分都是空间,空间是不可见的。然而,在造型领域里,所谓的空间却是另一回事。它是指在实体环境中所限定的空间的"场",即实体与实体间的关系所产生的相互吸引的联想环境。假如离开了实体的限制,视觉空间的形态也就不复存在了,或者说,已经变为无限空间形式了。而且限定空间的实体越强,则空间的有限性就越强。相反的,限定空间的实体越弱,空间的有限性就越弱。《老子》有言:"凿户墉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一切事物都存在于正反两方面的对立之中,它们互相依存,互相转化。

(二)空间的分类和功能形式:空间大体上可以分成三类,即闭合空间、开放空间和中界空间。所谓闭合空间,是指主要空间界面是封闭的,视线无流动性。例如建筑的室内空间,四面封闭,空间界面的限定性十分强烈。所谓开放空间,是指主要空间界面是开敞的,对人的视线阻力是相对弱的。例如建筑的室外环境是露天的,大幅度的空间是没有界面的。由于内部空间对实体形态限制比较强,所以它的空间形象也十分明朗。若再细致分类的话,内部空间还可以分成直线系空间和曲线系空间两类。直线系空间又可以进一步分为水平型空间、垂直型空间和斜线型空间三类。

空间的布局合理安排妥当,给人的感觉好像有无限的伸展余地,简洁大方,把空间的功能形式充分的体现出来。

(三)展示空间的构成风格造型:在展示空间的构成风格中,突出的表现在根据不同的展示内容,进行不同风格变化。在展示构成的造型上也是多种多样,此外还有文字体造型最大限度的提高空间利用率,增加有限空间的信息含量,所以优秀的展示空间造型,利用了其暗示与象征作用,来烘托展示的特定氛围。目前,展示空间进一步由规格摊位式的封闭设计发展到开放设计,使空间分隔更加灵活多变。空间的序列设计与节奏设计,充分反映了展示的性质及其展览宗旨,更着意强调人性味。

(四)展示设计的空间尺度分析:展示设计的空间尺度是非常重要的。在参观的过程中,人的舒适性,自由性,主要取决于展示设计空间基本尺度的合理性,单元形态和整体尺寸都是可变参数,应与人的生理,心理尺度相适应。符合人体功能的要求和习惯,所以在设计过程中,要根据人体的标准尺度进行变化。

三 展示空间的表现形式

(一)空间的平面设计布置形式:当观众被吸引,在摊位前徘徊的时候,合理精致的平面布置将会使他们不由自主的进入参观,展示空间艺术设计的任务就算完成了一半。在入口处,应该设有接纳登记台,或交换名片,或派发宣传资料和纪念品。过了入口处,就要开门见山的进入信息空间,让精美的展柜、别致的展架和琳琅满目的展品即刻进入观众的眼帘。展示空间设计的平面质量是确保空间质量的基础,必须满足其设计要求,有意识地去追求或者赋予某种形式美感。

(二)展示空间的立面设计:立面设计是展示空间的核心构造,它不仅是在大的展示会空间起到醒目的宣传作用,多数还是展示本身的主要结构支撑。因此,立面要有一定高度,造型新颖并具有代表性,有醒目的标识系统,形成展示空间气势宏大的美景。另外由于展示会大都周期较短,在设计立面空间时,一定要解决好结构问题,以便于现场快速拼装和拆除。商业展示强调的是空间和主体展示面,风格多以简洁明快的手法体现,沿袭近代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的简约格调,用块面形体和流畅线条组成灵活空间。展示会里人流方向不一,因此在设计立面空间造型的时候必须考虑到多方位的视角,在动态的流线中体现自身形象。

(三)展示空间的艺术处理技巧:展示空间本身是一门构成艺术,用实体限定来创造带有心理情绪的立体空间构成是展示设计的主要艺术手法,展示空间的艺术处理技巧由此更显得重要。

在游览展示会过程中,观众随着空间的变化而相应改变着情绪。既然是空间,它必定相对于人是流动的、延续的、有时间性的。那么综合分析,它具体包括了:协调统一;均衡稳定;渗透融合;主次关系;空间顺序和空间程序这几方面,展示空间艺术处理技巧的立足点就在于此。

第4篇:地摊经济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事件营销;整合营销;实施策略

我国现阶段,随着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市场供求关系的转变和加入WTO后所面临的全球经济的挑战,以及消费者需求的多元化发展,使得市场竞争变得异常的激烈。而在这样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事件营销作为一种新型的营销手段,经多次成功演绎,使得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事件营销。

一 事件营销的概念与发展历程

(1)事件营销的概念

事件营销,又称活动营销,英文名Event Marketing,是指企业通过策划、组织和利用一些具有名人效应、新闻价值以及社会影响的事件或人物,吸引消费者、社会团体和媒体的兴趣与关注,以提高企业或产品知名度和美誉度,从而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并最终促成产品或服务销售的手段和方式。

(2)事件营销的发展历程

事件营销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是适应爆炸式增长的各类政治经济活动、体育赛事等需要而产生的一项营销活动。我国最早的关于事件营销的实践活动产生于上个世纪初,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变、各种营销手段的发展、消者费需求的多元化以及网络的迅速崛起,事件营销的发展也经历了萌芽、起步、快速发展和完善四个阶段。从最开始的无意识的宣传行为到借助大型事件推广品牌,再到主动挖掘事件、策划事件,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成功案例。

二 服装企业事件营销的应用现状和问题分析

(1)事件营销在服装企业的应用现状

近年来随着大量服装网商的加入,服装品牌的营销战役不断升级,常规的营销工具,如广告、打折、满就减等高投入低产出的营销方式难以保持持续的竞争力。菲利普・科特勒说:“我越来越倾向于公共宣传(Publicity)和事件营销(Event Marketing),而不是把大笔的费用投入在广告的传播上。”事件营销以其整合性、依托性、参与性、时效性等优势在这场竞争中取得了决战性的胜利。

耐克就是一个成功的典型。2008年北京奥运会,刘翔的退赛使全世界为之震惊,同时也使其代言品牌厂商措手不及。耐克认准该事件的热点效应,合理揣测大众的心理动态,第一时间发表态度:“刘翔一直是中国最杰出的田径运动员。耐克为能与刘翔紧密合作而感到自豪。在此时,我们理解他的感受,并期待他伤愈复出。”在广告投放上,耐克也及时更换了平面广告,在各大平面及网络媒体投放新版刘翔广告。根据某网络社区的数据显示,刘翔退赛后,网友对耐克的关注度明显上升,而且给予耐克品牌“支持”、“赢了”、“感动”等正面评价。本来刘翔退赛会在一定程度上使耐克品牌遭受损失,但是事件发生后,耐克准确作出判断,以此为契机来做为营销的突破口。耐克品牌表白的态度和第一时间更换的广告,与公众对刘翔退赛的惋惜、理解和支持不谋而合,顺应民意,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2)服装企业事件营销存在的问题

1)事件与企业形象和产品互不融合。企业一味地追求热点事件,不考虑事件和产品的相关性,而是生搬硬套,导致产品形象混乱、目标市场模糊,使事件营销效果不明显,甚至出现反作用。2)事件营销没有整合电视、网络等传媒资源,闭门造车。有些企业以为只要有热点事件就可以了,没有借助媒体对事件营销活动进行宣传,自己忙得热火朝天,但参与互动的人却很少,活动覆盖面窄,没有真正起到营销的作用。3)追求短期效益,缺乏长期规划。一些企业只看到事件营销能够在短时间内提高知名度和销售,却忽视了其塑造品牌形象,提升品牌价值的作用,没有将其纳入企业整体战略规划。比如企业邀请明星代言,但是在线下却没有进行很好的品牌规划,反而像买地摊货一样,导购员在专卖店门口边卖力吆喝边挥舞着衣服大甩卖。4)缺乏对事件成果和风险的预见性。即使是有争议的事件,换个角度也能成为有效的事件营销活动,企业缺乏这样的认识,使事件从眼皮底下溜走,成为竞争企业的营销利器。而企业缺乏对事件营销风险的预见,不能够在出现营销反作用的第一时间采取有效的措施,将不利影响降到最低,或反败为胜。

三 事件营销的实施策略

好的事件营销能够凸显自己的企业文化和品牌理念,让消费者体会到企业塑造的精神面貌和力量。在进行事件营销的过程中,企业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事件的选择

企业要对自己的目标消费者有深入的认识,了解他们关注的信息,并有针对性地借助和策划事件。这样在事件营销时就能将事件同企业的文化和理念,以及消费者的心理诉求三者关联起来,在营销过程中准确地把企业信息传达给目标消费者,使之对企业的文化、品牌理念、产品和服务产生认同甚至共鸣,提升品牌形象,并最终形成忠诚。

(2)事件营销要整合企业内外各方面资源

包括企业营销人员、客户、新闻媒体、政府部门、以及事件相关人群等。与此同时,企业还应积极借助广告、促销、公共关系等渠道向消费者传达一致的企业信息,做到多渠道营销。

(3)过程信息反馈和风险预测

事件营销的风险来源于事件本身和营销过程中的诸多不可控因素,因此从事件营销活动开始到结束企业都应该保持监控,并根据反馈的营销效果迅速调整营销战略,将风险降到最低。

(4)将事件营销纳入企业整体规划

事件营销不是炒作,不是为了取得一时的爆炸性传播效果或暂时的销售增长,因此企业要把每一次事件营销活动都当成一种长期的战略行为。

综上所述,服装企业应将事件营销纳入企业整体品牌营销规划,最终实现事件营销在塑造和维护品牌,乃至最终实现品牌忠诚的有效贡献。

参考文献

[1] 菲利普・科特勒.营销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韩)申光龙.整合营销传播战略管理[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1.

[3] 陈颖.试论事件营销在中国企业营销战略战术上的应用[J].博锐管理在线,2005.

[4] 王进明.企业事件营销研究[D].硕士论文,南京理工大学,2008.

第5篇:地摊经济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绿色施工技术;对策

中图分类号: TU74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随着人口的增加、能源的短缺已经开始危及到人类的生存。建筑是消耗自然资源最大的生产之一。建筑业是我国经济的支柱产业,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社会发展必须要大力发展建筑业,同时又要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注重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绿色建筑”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绿色建筑是将可持续发展理念引入建筑领域的结果,将成为未来建筑的主导趋势。

1.绿色施工的概念

绿色施工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工程施工中的重要体现,它是以环保优先为原则、以资源的高效利用为核心,追求低耗、高效、环保,统筹兼顾实现经济、社会、环保、生态综合效益最大化的先进施工理念。根据绿色奥运建筑评估体系的内容,绿色施工可以定义为:在保证质量和安全的前提下,通过切实有效的管理制度和工作制度,改革传统施工工艺,改进传统管理思路,最大程度地减少施工活动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减少资源与能源的消耗,促进施工过程中降耗、增效和环保效果的最大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施工技术。绿色施工不是独立于传统施工技术的全新技术,而是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施工技术,涉及到生态与环境保护、资源与能源的利用、社会经济的发展等可持续发展的各个方面,这种全新的理念也必将带给建筑业经济、社会、环保等多重效益。

2.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工程施工中的应用———绿色施工

具有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施工方法或技术,我们称为绿色施工技术或可持续施工技术。它不是独立于传统施工技术的全新技术,而是用“可持续”的眼光对传统施工技术的重新审视,是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施工技术。

绿色施工技术对于工程施工而言,并不是很新的思维途径,降低施工噪音、减少施工扰民、减少材料的损耗等在大多数施工现场都会引起重视。而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工程施工中应用的重点在于将“绿色方式”作为一个整体运用到工程施工中去,实施绿色施工,以便在建造过程中对环境、资源造成尽可能小的影响。

绿色施工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工程施工中应用的主要体现,是绿色施工技术的综合应用。绿色施工并不仅仅是指在工程施工中实施封闭施工,没有尘土飞扬,没有噪声扰民,在工地四周栽花、种草,实施定时洒水等这些内容,还包括了其它大量的内容。它同绿色设计一样,涉及到可持续发展的各个方面,如生态与环境保护、资源与能源的利用、社会经济的发展等。

3.工程实例

3.1工程概况

以某市政改造工程为例进行说明。该工程为一项旧城区改造工程,即在原有建筑的基础上对该地区的其他相关设施进行修缮。重点是一条公交专用车道的改建,道路全长3300m,将原有的非机动车道拓宽为公交专用车道,包括人行道和路口的改造等。

3.2绿色施工理念的引入与应用

绿色施工的理念将融入该城区改造的每个施工进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2.1 施工组织设计。在传统的施工技术基础上,结合本工程的实际情况,对施工组织设计的内容进行提升和优化。首先,从以人为本的角度考虑,结合改建工程时间紧,对市民出行影响巨大等因素,合理安排施工进程和施工程序。其次,根据对施工进程的安排及控制,对施工机械设备合理调用和配置,实现机械效用最大化。最后,在分部分项的施工中对人工、机械、材料、方法和环境进行全面把握。

3.2.2 节约使用材料。在建筑施工中,要消耗大量的砂、石、水泥、钢材等材料,这些材料都属于不可再生资源,拆除原有建筑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并造成资源的浪费。因此,在进行城区改造的同时,要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同时,在施工过程中,要尽量使用环保建材,例如在铺设人行道时掺加一定比例的粉煤灰、矿渣等废弃环保的建材。还要尽可能地节约使用施工用料,减小材料在现场的损耗率,提高材料的使用率。

3.2.3 控制生产环节的噪音

在拆除爆破原有建筑、混凝土浇捣过程、基坑开挖过程、房屋内部装潢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噪音。这就要求施工队伍在施工的过程中进行封闭施工,采用低噪音大机械设备,合理安排施工时间。原则上产生噪音较大施工步骤在白天进行,夜间要在零点前结束当天的施工作业;派专人定时检查机械设备的完好性,不使用超期、老化的设备;对安全脚手架的高度限制在楼层作业面上3m以上,架体表面挂满纱网和竹笆片,吸收和阻隔噪音,防止噪音向扩散。

3.2.4 控制施工中的污水排放

市政工程中的污水源主要分为施工用水和生活用水。施工用水又包括基坑开挖抽取的地下水,搅拌泥浆、冲洗运输车辆与机械设备的多余水,其中含有大量的泥沙,在施工操作中,这些水要通过沉淀池的二次沉淀方可排入市政管道。生活用水要经过化粪池过滤处理后方可外排。

3.2.5 控制施工过程的空气污染

施工中会产生大量的粉尘和对大气有害的有毒气体。

对于粉尘的处理措施包括:在工地出入口进行专人清理和高压水枪冲洗;在场内运输道路和施工楼层每天派专人清运垃圾、洒水;在场内围墙空余场地种植草和灌木;尽量使用商品混凝土以减少搅拌过程中的粉尘;将场中的沙、石、泥土等易产生粉尘的材料用塑料布覆盖。

由于改建道路中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在沥青拌合、运输、摊铺阶段容易对大气造成污染。因此,在沥青混凝土出厂时要严格按照规定控制其出厂温度;在拌和过程中,要设有粉尘回收装置;摊铺时,应缓慢、均匀、连续不间断地摊铺,不宜采用人工摊铺;热拌沥青混凝土要在路面自然冷却达到50℃,方可通行。

3.2.6 回收再利用建筑垃圾

在旧城区改造中需拆除大量原有建筑和道路,这就会产生大量的建筑垃圾。对这些垃圾进行分类,可实现建筑垃圾的回收再利用。例如强度较高的可回收建筑垃圾,可在路基施工中作为路基加固使用的材料;废木、废纸、塑料及金属材料等可送往专门的废品回收站加以回收利用。不可回收的建筑垃圾应运往指定的地点进行处理。

4.发展绿色施工技术的对策与展望

我国的建筑业总体上科技含量不高,信息化水平低;施工企业以传统的粗放经营为主。要实现建筑的可持续发展,还需要从多方面进行改革。不仅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还要在科技装备上不断完善,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开展建筑科技开发的相关研究。要有计划地进行科技攻关,研发新型材料和机具,吸收利用国际先进技术。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建筑业只有与信息技术相结合才能实现更大的发展,软件的开发与应用已经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对我国的建筑业产生深远的影响。借助计算机辅助计算和管理的软件可以更好的引导施工向着绿色施工的方向发展;优化材料配置可以实现材料的合理利用,节省材料的用量;利用最新的成型软件技术可以使建筑模板的版型更科学合理,更利于模板的周转利用。

5.结语

针对我国目前人口众多,在能源紧缺和环境恶化的严峻形势下,老百姓对经济发展水平与人文居住环境协调发展提出的更高更严要求的背景下,我们立足现在,着眼未来,深刻检讨与审视建筑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资源浪费以及环境污染问题,要走“能源消耗最少,环境污染最小”的发展道路,因此应大力推广绿色建筑。而绿色施工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的范围极广,我国在绿色施工方面还有很多问题亟待研究和解决,让我们共同努力,利用现有的研究成果,为人类提供更好的生活空间。

参考文献:

第6篇:地摊经济的概念范文

“布波族”由“bobos”翻译而来,又译作“波波族”(BoBo族)。这一名词源于美国资深编辑大卫・布鲁克斯(David Brooks)根据其多年观察所得而写成的《BoBos in Paradise》(《天堂里的布波族》,中文译名为《布波族:一个社会新阶层的崛起》,中国对外翻译公司出版,2002年10月),它由“布尔乔亚”(Bourgeois)和“波西米亚”(Bohemian)两词合并而成。“布波族”指的是那些拥有较高学历、收入丰厚、追求生活享受、积极进取、崇尚自由解放并具有较强独立意识的一类人。族,即某一群或某一类人。

虽然“布波族”起源于美国,但它并非美国所独有的文化风尚,而是迅速波及全球,成为世界当下的一种文化时尚。《大西洋月刊》记者在采访大卫・布鲁克斯时提了个问题:“你认为波波士是美国独有的吗,也许欧洲是更好的波波主义展示区?”这个聪明人回答说:“写的时候我认为是美国人的,但现在看来,从日本到瑞典,巴西到阿根廷,波波们似乎遍及全世界。”这说明它不仅遍及的范围广泛,而且众多领域也都受其影响,如布波文学、布波电影、布波餐厅、布波书屋等,此外还有专门为迎合“布波族”需要而设计的电视、冰箱等家用电器,这些都是“布波族”这个新兴文化消费群体所催生出的产物。

这股风尚也波及到中国,并热极一时,但布波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更多地带有了一种中国本土化的色彩。中国的布波族们指的是“那些受过高等教育、追求时尚、生活富裕的年轻高级经理、媒体或广告界人士等所谓‘新贵’中被称为‘小资’的一部分人。与欧美的小资相比,中国的布波族无论在财富、生活方式以及所受教育方面都堪称有过之而无不及”。他们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又看重生活品质,无论是豪华住宅区、高级轿车,还是名牌时装、精致美食,他们都是消费主体。但是中国的所谓“布波族”诞生于本土固有的历史文化语境中,作为文化的舶来品,它缺失了原产地美国的那种历史渊源,缺乏历史与现实土壤。因此,除却形而上的内容,只是继承了一些表面的生活方式,多多少少有些走样。就“布尔乔亚”特质而言,中西的布波族们并无多少异质;就“波希米亚”情愫而言,西方的布波族们更加匹配具有艺术气质和生活放荡不羁的波希米亚传统,中国的布波族们则源于社会新生的有文化的中产阶级,他们谙熟中西方文化传统并深受其影响,所以反传统的勇气和方式就不如西方那般激烈。而且,中国布波族们的生活基础是大城市,在这种压抑的环境下,很难或根本无法体味波希米亚那种聚族而居,追求自由,不受拘束,亲近自然的“流浪”感觉。虽然他们也定期旅游,遍历名山大川,并自标“流浪”,寄情于山水,但与“波希米亚”与生俱来的那种特质相比,这种“流浪”则带有几分作秀的意味。也有人认为中国并不存在“布波族”,所谓的“布波族”只是人们理想的一种生活方式。慧远就认为:“‘天堂里的布波族’原本就带有几分乌托邦的味道,而在中国目前的经济文化环境中,与其说‘知识与财富兼得,趣味与地位兼有’的布波是一种现实,倒不如说它是一种理想,是少数先富起来的人为自己量身定做的一幅人生蓝图。”实际上,对于中国人而言,“布波族”更像是一个新兴的文化概念,与雅皮、白领、金领、小资、新新人类等并无两样。这是各路媒体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纷纷抢注的五花八门的新思想、新观点、新概念、新词语,更像是文化热潮中的匆匆过客,但作为全球性的文化热潮,它的影响力足可以改变中国人的生活理想和审美趣味。

二、“布波族”的美学解读

第一、多元化审美观念的整合

早在1964年,社会学家格雷纳(Cesar Grana,1919―1986)的《波希米亚对抗布尔乔亚》就对“波西米亚”和“布尔乔亚”的文化特征进行了勾画。根据布鲁克斯的描述和他对格雷纳的引述,我们可以勾画出这两个阶层在文化上的特征。所谓的布尔乔亚就是经济学家们眼里的人类――经济的动物。对于布尔乔亚而言,积累财富是他们人生的目的,表现财富是他们的人生表达。对物质和财富的追求就是要在形式上建构一个区别于其他社会成员的群体,也因此构成了他们的文化特征,即把自己所有内在的或外在的特质用物质的形式表现出来。在这里,物质的所有属性都要归结为可以用货币表达的价值,没有货币价值的物质是没有意义的。所谓的波希米亚就是文学家们眼里的人类――亲密的动物。对波西米亚而言,展示精神是他们人生的目的,表现精神是他们人生的表达。对精神独立的追求也要在形式上建构一个区别于其他社会成员的群体,也因此构成了他们的文化特征,即把自己所有内在的或外在的特质用表意的形式表现出来。对他们而言,任何物质本身都没有了货币价值,其全部价值就在于它的表意性,长头发、胡子、非洲工艺品等等都只不过是表达的工具而已。 也就是说,“布尔乔亚”和“波希米亚”本是水火不容的两个概念,它们在文化上有着质的区别,这种强烈的反差使“布波族”在诞生之初就具有多元性、矛盾性特征,而且极难融合。事实上,“布波族”就如同一种强力粘合剂,它跨越了社会各阶层之间的鸿沟,用弥补的方式铺就了一条有效、通融、完满的沟通渠道,将社会粘合成一个连续体,这也就使“布波族”顺利地获得了认同和赏识。在布波文化获得认同与赏识的同时,这个阶层的审美心理就代表了整合多元化审美观念所做的努力。

如果说“布尔乔亚”和“波希米亚”分别代表了不同阶层的审美文化心理,属于多元化审美观念的话,那么“布波族”的审美文化心理就是在整合这多元化的审美观念,它既不是对这两个不同阶层审美文化心理的单向取舍,又不是对这两种不同审美文化心理的简单折中。“布波族”兼顾了这两个矛盾的阶层,具有这两个阶层的双重特征,它的审美文化心理既有别于“布尔乔亚”的实用、舒适与享受,又不简单等于“波希米亚”的自由与特立独行,它的审美文化心理是整合了多元化审美文化心理形成的又一元,不会也无法取代“布尔乔亚”、“波希米亚”审美文化心理,而是与它们一起共同构成了更加多元化的审美文化心理。

第二、精致化、个性化审美趣味的盛行

布波族的特点表现在两个方面:一、布波族在个人的消费享乐方面,非常重视物质的质感。二、在经济能力可负担的范围内,布波族有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潇洒。也就是说,对布波族而言,生存已不再是个问题,他们在赢取财富、世俗权力和物质享受的同时,又试图保持一种个性化的自由精神,随兴浪漫的生活方式,乃至波希米亚式的叛逆、拒绝约束与反物质主义,而这就是“布波族”精致化、个性化审美趣味的体现。

他们讲究生活品位,注重生活质量,追求精致的极品生活,但这丝毫不掩盖他们个性化的审美趣味:他们精选细挑的质料和一丝不苟的手艺,但他们从不迷信名牌,他们毫不介意T恤破仔裤,又显现出另类的潇洒。他们追求最不落俗套的欧洲汽车、波尔多红酒,但他们从不执着拘谨的享受生活方式,吃地摊也一派轻松自若。他们不是不要古董,但与典型的资产阶级相比,他们更有一种实用主义的生活美德。古董对他们来说是一个祖传的柜子,一对拍卖会上争到的花瓶,或是旧家具店淘来的黄铜糖罐。他们对一切美的事物都有偏好,中西古今艺术,建筑美学、环境保育、家具装潢、时装设计,这使他们比别人更有气质。他们对色彩的运用有时大胆得令人咋舌。在大多数人还在追求和谐的时候,“布波族”已经打翻了调色盘,让家的颜色变成某种生活状态的写照。火红、柠黄、靓蓝、瓷白……如此不适宜家居的大红大绿却可以在“布波族”的家中见到。他们对风格的统一表现得漫不经心。极简主义的干净与“冷酷”是他们崇拜的格调之一。泛着金属光泽的不锈钢厨房让他们有生活在太空舱中的后现代幻觉,不过,这并不妨碍他们继续在卧室里铺上柔软的伊斯兰地毯,并且在临睡前点上支印度梵香。不断地变更职业,从一个城市搬到另一个乡村,甚至变化生活方式和节奏。穿着泛白斜纹布裤出席股东大会的比尔・盖茨,被认为展示了一种个性。总之,变化是他们不变的宗旨,这注定我们只能对此进行描绘,却无法定义。

第7篇:地摊经济的概念范文

    韩剧带来的不仅是动人的爱情故事、跌宕的人生情节,它同时也将韩国的饮食习惯、生活方式、服饰潮流、消费习惯、道德观念、家庭伦理等民族文化持续地对外输出。事实上,韩剧已经成为文化输出的主要途径,具有经济和文化的双重含义。

    一、韩剧中的文化输出

    韩剧的成功,是文化产业的商业成功,同时也是文化输出的成功,并由此带动了相关产业链的大发展。如今,中国服装市场流行的是韩版服饰、淘宝网上热门的是韩国品牌、各大超市叫卖声很响的是韩国泡菜、公交车广告荧屏上不停播放的是韩国风味餐厅,还有韩国的手机、化妆品、汽车、医药产品、家电等等,“韩流经济”渗透力之强可见一斑。韩国的经济效益得益于韩剧编剧文化输出的自觉意识,或者这种自觉意识根本就是后续商业目标的要求,不管怎样,由于这种自觉意识的存在,韩剧最大限度地将韩国的饮食、服饰、消费习惯、道德观、家庭伦理等对外输出,使其国人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乃至韩国的国家形象深植于观众脑海中。

    1.生活方式的输出

    韩国人的生活方式在韩剧中的体现主要表现在其服饰文化和饮食习惯的传播上,它向世界展示了一个生活安定美好又极具民族特色的韩国。

    (1)服饰文化

    韩剧将市场定位于女性群体,本文主要从韩式服装对女性的影响进行分析。

    韩式服装可分为韩服和韩版服饰这两大类。韩服主要是指韩国自古流传下来的传统服装。在《大长今》、《女人天下》等古装历史剧中,大量韩服络绎不绝地展现在观众面前。韩剧将目标受众定位在女性观众,而韩剧中韩服的展示亦是以都市女性为主要目标。它在向观众传递着这样一种观念:韩服是端庄闲雅、是展现女性柔美的象征。韩国人对韩服的重视和喜爱,在镜头中毫无保留地展现在观众面前。在《乞丐王子》、《可爱的你》等任何一部现代剧中,都会有结婚时主人公认真准备、隆重穿戴韩服的情节。可以说,韩国人的韩服情节已经成为他们的一种民族自豪感。这无疑使众多观众对韩服更加印象深刻,难以忘怀。

    韩版服装不同于传统的韩服,它没有像韩服一样的深刻内涵,但是它却比韩服占有更大的消费群。受韩剧影响,存在基数庞大的年轻人成为韩版服装的忠实消费者。韩版服装主要有两个发展方向。一种是以学生为目标群体的搞怪休闲类。《新娘十八岁》中的贞淑尽管身着校服,但却极尽能事地搭配上色彩鲜艳的围巾和手套,整体风格奇特而抢眼。另一种则是以都市白领为目标受众,以新奇的搭配、得体的剪裁、典雅的设计夺得中国消费者,特别是女性消费者的青睐。

    韩服、韩版服装的成功登陆,使得韩国服装饰品企业也不断积极进军中国市场。上世纪90年代第一毛织、迪可、衣恋公司等开始进入中国。2000年以后,韩国服装饰品的消费群体进一步扩大,更多的人开始将目光停留在韩国品牌上。这种现象引起了韩国服装企业来华投资的热潮,到2004年,利用自有服装品牌进军中国的韩国企业达到了21家。

    (2)饮食习惯

    韩国电视剧风靡十余年,它的特色之一,就是美食飘香。在韩剧中,韩式烧烤、酱汤、拌饭、酒酿,甚至泡菜都有着一丝不苟的讲究。韩式餐饮在中国已经借韩流东风进入白领餐饮选择的主流。

    韩剧中随处可见韩国的传统文化元素,温暖的小吃馆、街头排挡常常成为韩剧的场景,展示了韩国独特的泡菜和清酒文化。《Only You》、《蓝色生死恋》、《新娘十八岁》、《人鱼小姐》等等,几乎所有的现代剧中都有这样一些场景:男女主角坐在街头的小排档里喝酒聊天,或是女主角一个人、婆婆妈妈辈的妇人盘着腿在家喝闷酒等等,而贤惠的主妇制作泡菜的场面几乎出现在每部现代剧里。

    韩国饮食在中国的市场随着韩剧的热播拉开帷幕。韩式泡菜、石锅拌饭日益红火,韩式烧烤遍布京城乃至全国各大城市。韩国料理虽然价格昂贵,但依然人气十足,特别是《大长今》播放以后,韩国饮食在中国的口碑达到了最高峰。

    2.价值观念的输出

    关于韩剧中价值观念的输出,可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观念某一突出方面的传播进行分析。

    首先看政治观念。韩剧在日常生活的场景中不忘潜移默化地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在《澡堂老板家的男人们》一剧中,老金头时不时会冒出几句爱国言论,比如支持韩国货,疯牛病并不影响韩国农民的牛肉等等。细看各类韩剧会发现,它在整个剧情的安排中不会特意说他国的弊处,却会极端强调韩国的优秀和韩国人对本国的热爱和支持。再看经济观念。韩剧常常塑造这样一些角色:《他们样的生活》中,玄彬被塑造成作为电视剧导演的白领却会去超市跟阿姨、大婶抢购打折商品的人物;《屋塔房小猫》中的郑多彬喜欢在街头的地摊里购买衣服;《Only You》中的韩彩英时常与其好友坐在街头简陋的排档里喝酒聊天……在绝大多数韩剧中很少会出现剧中人物铺张奢华的场面,即使是达官显贵,也只是在衣食住行方面较为精致,却不会突显这些物品的经济价值。可以说,韩剧在向观众传达着韩国人的一种节俭务实的消费观念。第三是文化观念。在文化观念方面,首先是韩剧展现在观众面前的其国人的礼仪风尚:父母面前毕恭毕敬,长辈面前温文有礼,男女之间互相尊重。鞠躬、下跪成为韩剧中演员们出现频率最高的动作。其次,在各类韩剧中,非常注意女演员对东方女性含蓄、内敛和敦厚气质的表现,她可以不是女主角,但是剧中必须有这样一个人物存在。此外,曾提及的韩剧对韩服的重视,也从一 个侧面反映了韩国人特殊而鲜明的民族情怀;最后是社会生活观念。韩剧对社会生活观念的传播主要表现在家庭伦理剧中。家庭伦理剧是韩剧的主要类型之一,占据其总量的一半左右。家庭是此类剧中出现最多的场景和叙事单位,客厅、起居室、厨房往往就是剧情发生的主要场景。如《澡堂老板家的男人们》、《孪生兄妹》、《看了又看》等这样一系列作品,其对家庭题材的刻画直接反映出了韩国人对家庭的重视。与此相联系,由家庭伴随而来的是韩国人对血缘亲情、伦理纲常的态度和观念。韩剧很多有意思的情节设计就是从血缘、人伦、长幼、礼爱入手的。更值得一提的是,《孪生兄妹》、《人鱼小姐》、《看了又看》等这样一类家庭生活剧,应该说它们的人物设计很少有善恶之分,情节冲突多来自观念层面的冲突,如传统与现代、平凡与富贵、消极与积极等等。

    韩剧重视爱情,重视婚姻,传达给观众的是一种非常美好的感觉。这一特色使韩剧深受观众,尤其是女性观众的喜爱。韩剧中爱情的美主要是以悲情为主打,它总喜欢把感情放在生死的关头,白血病、血癌等不治之症成为考验爱情的试金石。人为造成的兄妹苦恋的迷惘困惑、三角恋和绝症车祸等都是常见的元素,在这些一波三折的故事里,总会有家庭的温馨和对爱情的美好,以及对它们的细心呵护和恒久坚持。

    3.国家形象的输出

    韩剧尤其是青春偶像剧对韩国本土品牌的电子产品、汽车以及韩国风景名胜等进行了大肆的渲染,在很大意义上成功塑造了韩国科技发达、景色优美的国际形象。

    (1)电子产品与汽车业

    电子产品以手机为例。在韩剧中,主人公接听电话的特写镜头通常都能让观众看清手机的商标,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手机品牌是LG和三星。《达子的春天》中吴达子手中拿的是三星SCH-V900。《My Girl》里穷得叮当响、到处被人追债的女主角珠裕琳,用的是明晃晃、厚度不到16mm的超薄手机三星SCH-V840。《宫S》中男主角Se7en用的是LG手机高端系列“BlackLabel”的最新力作LG Shine。可以说,韩剧为LG和三星打了不小的广告,让所有的韩剧迷都记住韩国的手机品牌,并形成了该品牌的优质概念。

    同样的,这种隐性广告的威力也在韩国的汽车业里发挥着神奇的威力。韩国的本土品牌——现代,通过韩剧的“扩散”,成为韩迷心中的首选。近年来,韩剧中的一大类型剧即青春偶像剧,赢得了巨大的市场。而青春偶像剧的一大特色就是“灰姑娘情结”,有了灰姑娘当然少不了王子及其华丽的出场,由此,韩国汽车作为必备的现代交通工具在屏幕中得到了成功的展示。

    (2)旅游景点

    在景点方面,如今引起疯狂旅游热潮的各个韩国景点大多数都是韩剧的拍摄地。无论是青春偶像剧,还是家庭伦理剧,韩剧对景点的选取都十分讲究。这不仅是追求剧情的需要,更是对外推广其旅游资源的需要。作为韩国风景最优美的地方,济州岛在一大半的韩国影视作品中都可以看到。《大长今》、《All In》、《收信人不明》、《恋风恋歌》等都以此作为主要拍摄地,而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大长今》和《All In》两部电视剧。与济州岛不同,阿爸村和祥云废校之前都是默默无闻的地方,甚至连韩国本土的人都很少来过这里,但一部《蓝色生死恋》却让这些地方成为旅游胜地。南怡岛是江原道首府春川市远郊汉江上的一个小岛,面积不足2平方公里。自从2001年电视剧《冬季恋歌》放映后,这里便成了旅游热线。

    韩剧对韩国本土风景的刻画,成功引发了各国韩迷的神往,为韩国创下了巨大的旅游收益。概言之,在文化、社会生活观念的传播之外,韩剧还为韩国塑造出了科技发达、景色宜人等外在形象,还包括深厚的文化内涵、优良的礼仪传承和较高的国民素质等内在特质,它们一起塑造了韩国良好的国家形象。2004年,由影视作品引发的韩国大众文化产品在日本社会广泛流行,形成了“韩流”现象。在“韩流”的影响下,融合了旅游与影视、音乐等文化要素的新的旅游产品甚至改变了日本游客对于韩国的固有印象。现在日本游客对于韩国的主观印象可以用“浪漫”、“时尚”、“有品位”、“怀旧”、“纯情”等词汇来代表。

    二、文化输出的背后:文化与经济的共赢

    韩剧、韩国产品、韩国文化大规模的对外输出,归根结底是经济全球化时代背景下的产物。韩国政府对文化产业的大力支持首先是出于对经济效益的追求。这种“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现象,正是对文化经济价值的凸现。

    1.“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经济全球化时代的韩剧输出

    经济全球化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它蕴含着国家经济观念的全球化。随着国家的经济和市场界限越来越被突破,无论是政府、跨国公司还是国际组织都树立起了全球性的经济视野,日益重视把国家利益放在全球范围内来考虑。

    同时,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已经越来越在文化领域显示出它的特殊效应。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打破了那些旧的阻碍文化传输的各种壁垒,各种信息畅通无阻,遍布全球。在这种文化传输的过程中,强势文化以其强烈的同质化力量影响着不同民族、不同文明体系中人们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价值观念等,人们的统一味越来越加强。

    经济全球化时代韩剧的成功输出有着多方面的原因。首先,韩国面临本土市场狭小,消费能力有限的困境,急于开拓海外市场以促进其经济的发展,而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适时地为韩国制定其“文化立国”的国策赋予了时代背景和现实需求。

    其次,经济全球化必然伴随世界市场的形成与跨国公司的进一步发展,而这为韩剧的跨国跨文化输出提供了绝佳的平台。与此同时,在当前时代大背景下,以全球化、高速化、个体化为特征的多媒体网络覆盖全球,广播、电视、互联网不仅改变了全球人类的生存环境、生活方式和文化体验,而且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产生深远的影响,为跨国跨文化传播提供了充实的媒介环境。

    此外,全球性的扩散使各国观众在观念上易于接受外来文化,使韩剧海外传播的受众市场得以保证。

    2.文化渗透:弱势韩国文化的成长

    韩国文化伴随电视剧的输出,是为经济搭台的手段,而它所带来的弱势韩国文化的成长,则是韩剧输出的文化附加值——韩国是当今东亚地区新兴工业化国家的代表之一。然 而韩国在历史上一直是作为一个文化弱国而存在,它给世界的印象是文化底蕴不如中国,国际影响力不及日本。而如今,“泡菜文化”、“韩服文化”等韩国民族文化正越来越多地被异族人们了解和接受。

    韩国文化的成长并非偶然。在全球化的条件下依托经济实力,它一方面大量地吸收外来文化的积极性因素,努力将西方的现代化思想和本民族的文化传统结合起来,挖掘本国的文化价值,形成新的民族文化精神;另一方面又主动走向世界,实现文化扩张。韩剧的巧妙之处在于它没有直接明显的强调自己的国别身份和意识形态特征,而是将这些元素融入细节之中,在剧中小人物的日常琐碎的生活里一点一滴地展示出来,润物细无声地进行传递。由此,韩国摆脱了文化弱势的枷锁,逐渐成为强势文化的代表被世界所认同。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前,朝鲜半岛在长达35年的日本殖民统治中一直面临着日本倾销工业产品和流行文化的威胁。直至1997年,韩国政府因金融风暴重新认识文化产业,并将其作为21世纪发展国家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1998年韩国政府正式提出了“文化立国”的国策方针,并于当年宣布将逐渐解除引进日本流行文化方面的禁令,适当放松日本文化的输入。这种做法的深层次原因在于他们要大胆地向日本输出自己的文化产品,向外扩张自己的文化,其最终目的是推动韩国文化在世界舞台上的出场。

    韩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指出,发展文化产业必须开拓国际市场,把以中国、日本为重点的东亚地区作为登陆世界的台阶,利用国内市场收回制作成本,通过海外市场赢利。韩国的文化产业主要以韩剧为龙头。据韩国文化观光部统计,韩国电视节目出口额2001年为1235.6万美元,其中韩剧出口约790万美元;2002韩剧外销收入达1639万美元;2003电视节目出口额达4300万美元,韩剧就占86%(约3698万美元)。韩剧成为韩国电视最大的输出品。

    值得补充说明的是,韩剧文化输出之所以成功,其文化元素的打造自有其高明之处。英国人类学家泰勒认为“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意义来说,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在全球一体化下,所有受大众欢迎的产品,都必须在文化的共享性和差异性上与既存文化相融。从某种程度上说,观众对电视剧文本的解读,实质上就是不同文化之间的博弈,在经过了文化的冲突和碰撞之后,达到文化接受和文化认同。美国学者曾经提出了文化折扣(Culture Discount)的概念,他们认为,由于语言和文化的特殊性,一部电影(或者其他产品)在其本土之外可能不会流行,而文化折扣越小,则越容易流行。其次是缺少把传统文化底蕴和当代精神意蕴相揉和的智慧。韩国电视剧在文化观念上采取了八面玲珑的策略,尊重的同时又在隐忍着自己弱势的地域文化,在不忤逆西方文化价值的基础上,直接高举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东方文化的旗帜,从而规避了东、西方的文化冲突。韩剧给我们的经验是吸收外来文化创造本民族文化,发展富有中华民族特色的现代文化。

    随着中国的不断发展,中华文化的吸引力正在增强,但是世界对中国的了解却还远远不够。而通过国产电视剧对外传输中国文化来重新塑造中国的形象,让世界认识中国,韩剧告诉我们的正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2.电视剧经济效益的全面拓宽

    韩国在全球化时期集各种社会功能于一体的电视传播尤其是跨国电视传播,在经济功能层面“成为经济侵略的一种方式”的最好佐证。在取得文化之战胜利的同时,“韩流”借助电视剧的传播,在中国和儒家文化圈内各国先抢占电视市场,然后一步步扩展至整个文化市场,最后到整个经济领域,为韩国挣得了滚滚财源。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看到,电视传媒可谓是功勋卓著,它透过自身平台促进了这种沟通交流的发生,使不同文化能够融合,从各自身上吸收具有生命力的成分,融汇成一种富有影响力的文化。“电视通过反映一定的文化符号,塑造一定的文化形象,带来经济效益和产业利润。”由此,电视剧的经济功能日渐凸显,成为一种可向纵深挖掘的经济资源,进而成就一个完整的产业链。

    韩剧品牌传播的营销策略,使韩剧得到了二次甚至多次收益。反观我国的影视文化产业,目前还缺乏在国际上真正叫得响的 文化品牌,电视剧的价值实现形式还主要依靠广告这种传统单一的模式,获益不多,又受制于投资方,失去了掌握市场的主动权。因此,实行多种赢利模式,推动电视剧产业化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电视剧发展的当务之急。

第8篇:地摊经济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文化产业 音乐产业 可持续发展 比较探究

音乐产业是人们对音乐生产制作领域的统称,主要由唱片公司、音乐制作公司和发行销售公司组成。音乐产品的发行量和产值是衡量一个国家或者地区音乐产业发达情况的标准。音乐产业与电影电视、动漫游戏以及演艺表演等关系非常密切,是文化产业中创意程度最高、最易被大众接受的一种文化艺术形式。大力发展音乐文化产业不仅能够带来经济的增长,更重要的是能够陶冶人们的情操,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

一、中国音乐产业的概念及其发展历程

产业一般被认为与经济相关,所以提出音乐产业的同时也出现了音乐经济和音乐工业等表达形式。总的来说,音乐产业是指文化产业中的音乐部分,其隶属于文化产业下的艺术产业。文化产业是指通过工业化或商业化的方式进行的文化产品或者文化服务的生产、供应和传播。文化产业包括影视业、音像业、广告业、咨询业以及出版业、文化旅游业等。根据对文化产业的定义将音乐产业定义为:能够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以市场化的方式进行的音乐产品的生产和提供音乐艺术服务的活动的总称。

在近20年内,中国的音乐产业得到了迅猛发展,创造的价值令人瞩目。但是从1997年开始,我国音乐产业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其具体表现为:

1.原创音乐作品匮乏

盗版的盛行使得很多唱片公司无法收回其投资成本,在其新产品的制作过程中开发成本大大降低,音乐产业逐渐走向原创匮乏,严重影响音乐产业的发展。

2.传统唱片市场萎缩

据统计,2003年我国唱片的销售总额为12.2亿元,但是最近统计结果显示不到一亿元。各个省市内的很多音像店都面临倒闭的状态,就连地摊上倒卖的盗版光盘也鲜有人问津,由此可见唱片行业的萎缩状况十分严重。

3.数字音乐的冲击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人们可以在网上方便下载到喜欢的音乐,这对音乐光盘的冲击非常大。特别是网络盗版音乐,严重损害了音乐产业的利益,也成为制约音乐产业发展的关键。

4.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我国音乐产业实现数字化是其必然,但是这就会造成音乐制作者的权益无法受到合理的保护、利润的分割不均等,这严重打击了音乐提供者的积极性。

二、西南地区音乐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对策

1.西南地区音乐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

我国西南地区的音乐文化源远流长,有着非常强烈的民族特色。该区域的民族音乐有着不同层次的文化特征,大多数以诗、歌、舞相结合的形式表演,内容复杂多样。有的已经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音乐体系,如彝、白、回、壮、傣、苗族等,民族音乐文化与其独特的节庆活动结合在一起,使其民族音乐文化更具开发价值。客观来说,西南地区的民族音乐资源是国家文化产业中绝无仅有的资源优势,但是由于没有形成规模效益,缺乏产业化的基本条件,其现状具体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

(1)集约化程度不高。《唱山歌》《纳西古乐》等西南地区的音乐市场一直吸引着人们的视线,但就其市场运作来说,只局限在需求阶段,还没有形成产业化的规模效益。在产业化发展中将资源优势转换成规模效益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否则无法实现其音乐的定位。通过对西南音乐文化市场的调查发现其形成规模化效益的项目很少,音乐文化资源没有转换成产业,仍然停留在作坊式阶段。

(2)缺乏相应的政策和措施。政府的态度和政策的状况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特别是投资、融资政策会直接影响音乐文化产业的发展。对于西南地区来说,其音乐产业的发展缺乏整体布局,短期行为较为普遍。很多地方在音乐产业方面还缺乏实质性内容和政策的支持,有的甚至还停留在概念阶段,这对西南地区音乐产业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制约作用。

(3)缺乏经营主体。在我国西南地区文化经营单位的规模都比较小,集约化程度不高,造成音乐文化产业的市场占有总量较少。资金短缺就会造成音乐文化产业的发展后劲不足,在音乐资源的开发方面存在着资源闲置、不足等一系列问题。此外,资金不足也造成了音乐产业的宣传和创新力度的下降,西南地区的音乐艺术仍然处在自然存在的状态。

(4)音乐产业人才匮乏。音乐文化产业的人才是高素质、复合型的人才,需要掌握国际市场音乐文化产业的游戏规则以及全球化经济下的谈判和经营。在我国西南地区,文化产业的人才非常缺乏,其资源的配置机制还停留在简单组合和非要素组合阶段。

2.西南地区民族音乐文化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相应措施

我国西南地区音乐文化产业还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要想使其能够适应时代潮流就必须寻求新的文化产业经济增长点。具体的措施为:

(1)突出民族特色并加强宣传。民族音乐文化要实现产业化,就必须要组织一定的人力对其民族音乐文化进行深入挖掘、整理,突出其民族特色。并且要让民族音乐既符合当今时代的特征,又有市场需求。在挖掘和整理的过程中,要充分挖掘西南民族音乐中与现代元素相结合的那一部分,同时,增加西南地区民族音乐的宣传,将其打造成能够在全国乃至全世界普及的作品,最终取得相应的经济效益。

(2)改变其经营模式。西南地区音乐产业要走从品牌经营到文化经营,最后到产业经营的道路。一个产业的经营都要经过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西南地区丰富的音乐资源是其独特的资源优势,在发展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并且坚持创新的精神,从而培育出独具特色的品牌。因此,在后续的发展过程中,我们要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从而打造一个贴近民众生活,展示西南民间艺术的精品文化项目。

(3)建立资金支持机制。任何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音乐产业亦是如此,因此,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努力拓宽其融资渠道。音乐产业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具有良好的发展机遇,市场经济的发展降低了文化产业的门槛,吸引了大量民间资本的参与,实现了融资渠道的多元化。此外,还需要建立完善的政府资金支持,给予音乐文化产业一定的资金支持,扶持文化产业的发展。

(4)积极实施人才战略。为了打造音乐文化产业的精品工程,就要建立高效的人才培养方案和人才吸引机制。建立相应的教育培训机构,逐步完善音乐产业人才的培养,建立音乐产业人才资源库。在实施的过程中,还要充分调动和发挥音乐产业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西南地区民族音乐文化产业的竞争力。

三、内蒙古地区音乐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对策

1.内蒙古地区音乐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

内蒙古地区居住的主体是蒙古族,他们从小受蒙古族风土人情的熏陶,感受着内蒙古草原的风情,聆听着蒙古族的民歌。通过大量的调查发现,大部分内蒙古地区的人们喜欢听蒙古族的长调民歌。其是内蒙古地区游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魅力。目前长调民歌的传承面临着以下困难:

(1)口传身授的局限性。一直以来,长调民歌都是通过传承人口传身授的方式进行的,其本身非常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缺少文本形式的记载。这样很多的曲调或者演唱方式会因为传承人的去世而遗失,很多著名的演唱艺人年事已高或者去世,长调民歌也面临着很大的传承危机。口传身授这种古老的传承方式严重制约了蒙古族音乐的发展。

(2)环境的不断变化。内蒙古生态环境不断遭到破坏,草原逐渐消失,导致牧民不断搬迁,使得内蒙古地区的民族音乐传承失去了艺术土壤。在蒙古族的音乐中有很大一部分是跟马有关的,但是随着公路和铁路的建设,草原上马匹的数量正在急剧减少,这种跟马有关的民歌也必然面临衰竭的局面。此外,在内蒙古地区研究蒙古族音乐理论的人才匮乏,很多年轻人都喜欢流行音乐,这导致了蒙古族音乐艺术的发展因为人才的流失而日益衰退。

2.内蒙古地区民族音乐文化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相应措施

(1)发挥政府的推动作用

蒙古族人民在其游牧的生活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草原文化和民族文化,为国家留下了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在长调民歌的传承中,政府要积极发挥其效能,把蒙古族长调民歌作为一种社会资源纳入地区发展的部分。从蒙古族民歌的特征来看,其具有非常明显的区域性和个体性,在其传播的过程中,各利益主体也各不相同。因此,政府部门就要充当调解人的角色,充分了解各方面的诉求,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使蒙古族长调民歌能够顺利地得到传播。

(2)培养蒙古族音乐传播的土壤

蒙古族的长调作为一种民族特色音乐,在其传播的过程中要结合时展的特点,充分利用网络进行传播。目前,原生态的大型艺术表演和民俗风情已经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但是一种音乐文化的传播不是单单靠一个文化遗产日的媒体报道或者一次专场演出就能够实现的,必须考虑如何将更多的群众纳入到蒙古族音乐的保护大军中来,网络或者媒体的传播是其关键所在。同时,在内蒙古地区,旅游资源非常丰富,每年都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观光。如果将长调民歌作为旅游开发的一部分,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大力宣传内蒙古地区的音乐文化,使游客在观赏美景的同时感受民俗歌曲的魅力,从而使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内蒙古地区的民族音乐,实现以游带艺,加快内蒙古民族音乐产业的蓬勃发展。当然,这也需要各旅游单位大力培养高素质的长调歌手,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四、西南地区与内蒙古地区音乐文化的比较及发展策略

通过对两个地区民族音乐现状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西南地区主要以少数民族为主,其音乐各具特色,但是其演唱群体主要是民间艺人,受其自身条件和思想的束缚,音乐的传播受到了一定的限制,没有形成完整的音乐产业体系。故西南地区的音乐只能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传播,没有被外界广泛接受。与西南地区音乐相比,内蒙古地区的音乐形成了一定的体系结构,但是其口传身授的教育方式使得该音乐的传播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此外,由于内蒙古地区多为游牧民族,草场的退化和牧民的迁移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该地区音乐文化产业体系的形成。这两个地区的音乐都没有采用合理有效的传播方式,在学校的教育中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这让两个地区的音乐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为了更好地传承民族音乐,使其健康持续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加大政府扶持力度,不论是西南少数民族还是内蒙古地区,其音乐传承都是靠专职民间艺人或者非专职的音乐爱好者,政府要给予这些人员高度的关注。如给生活困难的艺人一定的生活补助;对濒临失传的音乐进行一定的抢救,增加一些公共政策等,使这些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走进社区、学校和乡村。

(2)发挥学校的优势,在学校开设相应的课程,使更多的青年学子能够接触和了解到这些具有传统特色的民间音乐,并且逐步培养学生和民族音乐之间的深厚感情。

(3)合理利用媒体,通过媒体宣传民族音乐,使更多的人能够听到这些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并且让更多喜欢音乐的人能够通过网络方便地获得自己想要的相关资料,实现音乐的共享。

(4)使音乐产业的发展与当地经济相结合,利用当地有效的资源优势,如旅游等,在旅游景点进行适当的宣传。

总之,在我国,人们越来越重视少数民族文化艺术,西南地区和内蒙古地区是少数民族集中的区域,都具有各自的民族特色音乐。蒙古族以长调为主,西南地区以各族民歌为主,但是二者都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音乐文化产业,使其民族音乐的发展受到了限制,本文通过对西南地区和内蒙古地区音乐的调查研究,探究了其音乐产业的现状及其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在未来,我国民族音乐文化产业面临着很好的市场发展机遇,也面临着很多困难。要想实现民族音乐文化产业的发展,就必须加强市场监管力度,增设国家音乐产业发展基金以及加大政府对民族音乐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使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得到更快和更好的发展。

(注:本文为内蒙古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以民族音乐文化提升内蒙古文化软实力的公共政策研究”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12B015)

参考文献:

[1]赵沛.中国音乐产业的概念界定及其发展现状[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08(4).

[2]冯子标,焦斌龙.分工、比较优势与文化产业发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3]刘玉珠,柳士发.文化市场学[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2.

[4]祁述裕.中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报告[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5]赵明媚.努力实施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产业发展战略[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4(4).

第9篇:地摊经济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和谐社会公共产品西部城市

一、城市公共产品的基本内涵

公共产品(Publicgoods)一词由瑞典经济学家林达尔于1919年提出后,已经逐步成为公共经济学或政府经济学的一个基本概念。一般认为,公共产品是指在增加一个人对其分享时,并不导致成本的增加,而排除任何人对其的分享确要花费巨大的成本,即消费上存在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产品。

根据对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满足条件,公共产品被分为纯公共产品(purepublicgoods)与准公共产品(quasi-publicgoods)两个类别。纯公共产品又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制度意义上的纯公共产品,如收入分配、经济干预等;另一类是实物形态的纯公共产品,如国防、灯塔等可以用边际替代率分析的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分为两类:一类是与规模经济有联系的产品,称为自然垄断型公共产品,如供水系统、天然气煤气系统等社会基础设施(socialinfrastructure);另一类是优值产品(meritgoods),即不论人们的收入水平如何,都应该消费或者得到的公共产品,典型例子如社会卫生保健、传染病防疫、中小学教育等。

如果从政府提供的角度按照性质进行划分,公共产品可以划分为教育类、社会保障类、公共医疗卫生类、环境保护类、公共科技类、公共事业类、公共秩序类、公共行政类公共产品。按照存在或受益范围,公共产品可以分为在全国范围内存在的全国性公共产品(如防空)、在一定区域内存在的地方性公共产品(如城市路桥)和在单个社区存在的社区性公共产品(如居民小区绿地)。

在上述分类的基础上,可以认为城市公共产品是指在存在形态和受益范围限于城市地域的地方性公共产品。从属性上讲,城市公共产品主要属于准公共产品;从区域上讲,城市公共产品主要属于地方性公共产品。典型的城市公共产品包括公共安全、公共教育、公共卫生、城市消防、环境保护、城市道路、行政司法服务和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等。

二、城市公共产品对社会和谐的影响

在社会范围内,所有产品可以被简单地看作是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的总和,而人的需求又可以被划分为公共需求和个人需求。从理论上讲,公共需求主要由公共产品予以满足,个人需求主要由私人产品予以满足,在消费领域二者有着一定的互补性和替代性。从现实上讲,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和社会阶段,公共需求和个人需求也会相互转化,即众多的个人需求可能会上升为公共需求,原来的公共需求也可能下降为个人需求。国际经验也表明,一国的人均GDP从1000美元向3000美元的过度时期,正是该国公共需求快速扩张的时期。就中国而言,从“一般温饱”向“全面小康”、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加速转型的关键时期,由于公共生活领域的政府干预或者“公共选择”的局限性,使得人们对公共产品在量和质上的需求差异、政府公共供给与民众公共需求之间很难达成一种均衡,往往会导致一定的社会矛盾,形成若干不稳定因素,影响社会的整体和谐与持续发展。城市在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具有强大的带动功能和辐射作用,城市公共产品的供需矛盾也往往被放大,对城乡关系、城市生活和区域发展形成影响。

首先,影响城乡统筹发展。由于“建国以来,我国政府在公共产品供给方面采取了整体上长期偏向城市的政策”,所以“无论是改革开放以前还是以来,在城市和农村之间,公共产品的供给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别,这种差别的存在会对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收入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城市居民不仅在改革开放以前享有的公共消费品、公用设施和基础设施大大优于农村居民,而且在改革开放后享有的义务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和公用设施等也优于农村。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城市公共产品供给制度是依托国家权力和公共政策的强制建立的,而农村的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却主要依靠广大农民的革命热情、积极性和凝聚力,以农民自身的贫困为代价”建立。可以说,城乡居民利益失衡和城乡发展失调在很大程度上与公共产品密切相关。

其次,影响城市内部和谐。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和城市的急剧扩张,一系列影响城市内部和谐的问题也随之产生。例如,大中城市对能源的高度依赖与水电设施的安全运行、重大疾病传播与公共卫生应急、人口流动与城市治安改善、低收入阶层安居与廉租房建设、城市弱势群体与社会保障、人口增长压力与公共交通、工业企业与环境保护、生产消费活动与市容环境维护,等等。

在大多数情况下,若干问题会形成连锁反应,影响着城市社会的和谐度。例如,“占道经营”一直是西部城市的市容顽疾,屡治屡占,屡占屡治,堪称不和谐因素。表面看,占道经营者在影响市容环境、道路交通甚至偷税漏税,但是实质原因在于城市公共产品供给不足,是劳动就业、廉租房供给、义务教育、社会救助等公共需求无法满足的结果。包括市容执法人员与占道经营者之间的冲突,也往往与双方对公共服务方式的认同有关。据调查,在占道经营者当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在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因为再就业面临困难,住房和子女教育成为问题,为了生计租门面做生意本钱不够,所以只能靠摆地摊或者游走于街头小巷做零星买卖。从公共政策过程分析,尽管他们是改革成本的直接承担者,但是由于在“公共选择”过程中处于社会弱势一端,在政策议程中他们的利益诉求未能或者难以上升为公共需求,群体利益得不到充分表达所致。

再次,影响区域协调发展。城市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有着强大的辐射功能和带动作用。城市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对于实现城市居民社会福利最大化,促进城市发展至关重要。在西部大开发背景下,切实加强西部城市公共产品供给,必将对西部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要的拉动作用。但是,我们以1999年~2003年西部城市市政公用基础设施作为比较对象,选取人均拥有城市维护建设资金、用水普及率、燃气普及率、每万人拥有公交车辆、人均道路面积、污水处理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等八项指标作为比较内容,通过研究发现:西部城市在市政公用设施供给方面总体上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和东部水平;用水、供气、公交和道路等方面,不仅落后于东部而且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去甚远,即使在国家政策大力支持下,在短期内依然鸿沟难填;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绿地建设等市容环境卫生方面差距较大,环境保护任重道远;能源和交通状况相对落后。

三、对建设和谐社会进程中政府政策的基本建议

当前,各级政府面临着公共产品供给的双重压力:一方面要承担改革成本,解决历史欠账问题;一方面又要着眼于发展,并为中长期发展创造条件。公共需求的全面增长与公共产品供给的短缺,是一个相当突出的问题。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政府理应更多地通过提供公共产品,缩小城乡之间和贫富之间差距,缓解城乡各种社会矛盾,促进区域之间和区域内部协调发展。具体而言:

第一,重视城乡居民需求差别,合理确定供给内容。由于我国社会长期处于城乡二元对立的状态,城乡居民在公共需求方面依然存在着巨大差别。我国70%的居民生活在农村,“三农”问题还未得到彻底解决,部分农民还处于温饱状态。当城市居民转向对享受性、应急性公共产品的需求时,农村居民的生存性、生产性公共产品可能尚未满足。因此,在确定公共产品供给内容、供给顺序时,应该注意城乡居民公共需求内容差别,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按需供给。第二,注重居民消费需求引导,加快城乡经济开发。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进程中,政府在向社会提供的公共产品应该充分发挥引导作用,紧扣时代特点,做到与时俱进。在提高城市化水平时,应该通过向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如用现代化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绿色城市、园林化城市标准引导城市建设,引导城市居民公共消费由量的增加向质的提高转变,提升整体竞争力。在构建农村和谐社会进程中,首先保证农村居民对公共产品量的需求,适时适度促进公共产品质的提高,引导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城镇化速度,促进城乡一体化。

第三,搞好城市内部需求调节,加强弱势群体保护。在改革时期,各种利益关系错综复杂。很容易出现两种现象,即一部分在强势群体看来并不需要的公共产品,往往却是弱势群体所必需的;或者强势群体成为公共产品的受益者,弱势群体却成为公共产品的成本负担者。因此,政府在提供共产品时,应该注意到弱势群体的话语权有限,利益表达机制弱化,需求容易被社会忽视这一特征,综合平衡强势群体和弱势群体利益,搞好公共产品需求调节,加强弱势群体保护。

第四,合理确定公共支出流向,促进社会相对公平。由于绝大多数公共产品的供给成本是由公共财政支出的,因此公共支出流向对公共产品的供给结构和供给面有着巨大的影响作用。政府应该从满足公共需求角度出发,首先在确保公共财政支出优先用于最急需的公共产品供给,如基础设施建设、义务教育等。其次,应该自觉纠正“跑”项目、“争”项目的误导作用,公平合理的确定公共财政资金在面上的横向分配,防止“马太效应”在公共产品供给领域出现。

第五,适当适时引入市场机制,提高产品供给效率。政府垄断供给被认为是造成公共产品供给低效率的重要原因。为此有必要在实物性公共产品供给中引入市场机制,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供给主体多元化。但是,由于我国市场体系尚不完善,在引入市场机制的过程中应该把握好时与度,大胆谋划、谨慎操作,防止“市场失灵”。除此之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设会,同样需要扩大公民政治参与,树立治理理念,提高制度性公共产品的供给效率和供给质量。

总而言之,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政府理应密切关注人民群众对公共产品的需求变化,提供足量优质的公共产品来满足公共需求,促进个体“自由”、政治“正义”、经济“效率”和社会“公平”的实现。

参考文献:

[1]李军鹏:政府公共供给指标体系研究[J].公共行政,2003(9)

[2]叶文辉:城市公共产品的市场化与公共服务的效率改善[J].江西社会科学,2004(04)

[3]刘乐山何炼成:公共产品供给的差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一个原因解析[J].人文杂志,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