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中学历史的方法范文

高中学历史的方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学历史的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中学历史的方法

第1篇:高中学历史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高中历史;历史教学;方法创新

成功老师对一个学生有100种方法,失败老师会用一个方法给100学生。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包括科学的教法和科学的学法。实践告诉我们科学教学可以事半功倍,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科学规划、充分开发新课程教学资源,保证中学历史教学方法创是我们新课改的核心和关键。

一、创建多样的历史教学观

梁启超有云少年强则国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历史教育对青年学生尤为重要。新世纪以来我国教育思想进行了重大变革,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到了教育改革的核心位置,在历史教学中也将历史教学方法创新放到了首要位置。新课改是机遇也是挑战。改革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高中历史教师应极转变观念,着眼于科学发展观,从自身做起,树立全新的历史教学观。首先,教师自身必须有创新观念。在对历史教学的把握上,教师应能够掌握和了解历史主干知识的基本脉络,能够在更高层次上对历史教材进行驾驭,并轻车熟路地运用教材;在教师角色的定位上,能够积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由传统的教学支配者向教学组织者、引导者转变,能够在学生历史学习过程中,通过创设一种宽容、和谐、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为学生营造开放积极的课堂环境。其次,历史教师应具备历史学科教研教改能力。高中历史教材经历了数次修改,历史事实的观点也有很大的变化。在历史研究中,“史无定论”,因此在历史课堂教学上,作为历史教师,应敢于针对历史教材进行质疑,用新的视野来观察、分析、评价历史,带动并调动学参与历史研究,活跃学生思维,提高学习历史的兴趣。

二、创建兴趣问题式教学模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设计得可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对学生思维产生积极启发性的作用,有利于使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新课改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因此,笔者认为在历史教学中,应通过兴趣问题式教学模式的搭建,来促进学生良好的历史思维发展,最终达到历史学科教学效果。第一步,要营造民主开放的课堂学习氛围,为兴趣问题教学的开展创造必要的环境条件。具体在历史教学学习中,教师要大胆鼓励学生就历史问题进行探研究,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例如,在对康乾盛世的评价上,有学生提出“我看康乾盛世期正处于17~1 8世纪这个重要的历史剧变转型时期,统治者却继续加强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和固守重农抑商政策、闭关锁国政策,未能应历史潮流、与时俱进,推进中国社会进步,造成近代中国的落后,后人对康乾盛世评价太高了”。对于学生这样的评价,我鼓励学生大胆各抒己见,并顺势展开课堂讨论,通过浓厚的民主开放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其次,历史教师应善于创造历史问题情境。爱因斯坦也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教师应该善于创造历史提问情景,鼓励激发学生多提问多思考培养对历史学科的兴趣。

三、创新历史教学方法

在历史教学方法创新上,建议可以通过引入影视资源,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人性化水平。高中历史中涉及的史实很多,教师如果照本宣科势必使课堂教学变得枯燥,这样很难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在实际教学中,如果能够将历史知识与影视资源、演义等结合起来,势必能够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致。例如,在讲授秦的统一时,建议结合了电视剧《芈月传》和一些野史、小说等进行教学,将课堂教学故事化,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历史知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授学生历史思维方法是首要的。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知识浩如烟海,学生在学习中一时难以梳理出头绪,许多学生会认为历史太难学了。这里历史教师应重点教授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帮助学生领会历史的规律,理清知识结构,进而形成历史思维习惯。在历史教学中,老师要结合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进行探究式教学。

第2篇:高中学历史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科书;模块内容;应对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21-047-2

高中历史模块教学伴随新课程改革即将十年的历程,面对“一标多版”的教科书及其他教材资源,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也遇到不少问题和困惑,本文试图以“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专题教学为例,依据对标准的理解、教科书本身的特点和学生心智发展的特点建构科学的教学目标,而后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科学指导教学实践,并愿与一线教师分享交流。

一、教学内容的异同

1.课标版与大纲版教科书的比较

(1)内容组织方式的不同。以往大纲版教科书中,组织历史内容的基本单位是“章”。“章”下设“节”,“节”下设“子目”。章划分历史阶段,节组织历史阶段中的内容,子目展开具体内容。以章作为教学单元,有利于认识历史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特点。

课标版教科书与大纲版教科书相比较,最明显的特征是“依据‘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原则,以专题的形式构建高中历史教科书新结构”[1]。大纲版教科书中关于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专题的具体学习要点基本都有涉及,但是以通史的顺序零碎分布在各个章节中。课标版教科书以专题编排形式取代了通史编排形式。为了体现知识的完整性,在课程标准框架内,教师作一些适当的链接,以便使各个模块和专题之间建立联系,形成可以相互关联的知识体系。

(2)具体的内容选择和表述的不同。大纲版教科书“一纲一本”,所以其教科书内容的表述也是唯一的。教学大纲对教科书编写、教师教学和学业评价的影响是直接的,往往带有过强的约束力,这极大地限制了教师开展教学工作的创造性,教师没有发挥的余地。在教学大纲时代,教科书被认为教学的依据。国家制定的课程计划、教学大纲和学生的年龄特征对历史教学内容的深广度有所规定和要求。而新课程改革后,根据《课程标准》编写的教科书共有人教版、人民版、岳麓版和大象版四个版本,其中前三个版本使用的范围比较广。

(3)教科书内容的表现形式的不同。大纲版教科书往往在一章、一节或某一问题之中,写入现成的、所谓权威的结论或观点,不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和感情培养。后来教科书也做了一些局部调整,引用了大量的文献资料、表格和图片资料来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体现出了“图文并茂”、“生动活泼”的特点。新教科书在编写中充分继承了旧教科书这一优点,并增加了不少文献资料、图片资料,让生动丰富的史实说话,让学生亲自感受历史的博大精深,走进历史,感悟历史。

2.课标版不同版本内容比较

在“一标多本”的背景下,课标版教科书不同版本各有特色。各个版本对本专题内容的处理上有所差异,无论是课文子目的确定、知识点的选择和观点表述,还是选择的角度及其组织方式都是匠心独运,各具特色。

(1)单元结构顺序的差异。从历史模块三的整体结构来看,人教版、岳麓版和人民版三个版本教科书关于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专题的内容所处的位置不同。人教版一共是八个单元,以中国史为主线,按照专题将中外历史大致按照时间先后顺序穿插排列。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专题处于第五单元。人民版模块三也是一共八个单元,顺序是以先中国史,后世界史,两条平行的线索,跟《课程标准》的内容排列顺序完全一致。岳麓版模块三一共是六个单元,以中国史为主线,将专题按中外历史大致时间先后顺序设置,单元设置顺序与《课程标准》差异较大。岳麓版与人教版、人民版相比较,最大的不同在于没有将“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设置为一个单独的单元,而是将其作为“第五单元 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中的一个部分。

(2)具体知识点的差异。一是在内容选择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比如关于洋务派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人民版没有提及,人教版设置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一子目,简要介绍了洋务派的代表人物、思想主张和目的、实践和意义。岳麓版的表述最为详细,设置了“体用之争”一目,对顽固派、洋务派的主张进行了比较具体的解释和评价。

3.教学中的问题与困惑

本专题反映了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发展的思想历程以及在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近代思想解放运动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以此为学习主题体现出了典型性、时代性和现实性的特点,但在主题设计和教学实践中的仍然有些问题值得商榷。

(1)教科书中值得商榷之处

第一,洋务派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和早期维新思想是否应该纳入教科书?洋务派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下掀起的是对后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实践,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着重要的地位,加强对这一思想的了解也有助于学生客观公正地认识地主阶级的探索历程。19世纪60年代产生的早期维新思想是当时最先进的思想,后来对康梁维新思想也有着深远的影响。人民版对于这两部分内容只字未提,使近代思想解放的历程显得不够完整。

第二,民主共和思潮是否属于近代思想解放潮流?《课程标准》将“民主共和思潮”放入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的专题中,而没有将其作为近代思想解放潮流的学习要求。毋庸置疑,民主共和思潮在20世纪初的思想界占有重要地位。如果按照《课程标准》的教学安排,势必就会造成学生知识的不完整。而从教科书的安排来看,只有人民版教科书在“顺乎世界之潮流”一课中设置了民主共和作为一个子目。岳麓版在一课中提出“是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但是查找教科书学生无从知晓在思想文化领域的情况,容易造成学生思维的困惑。

(2)教学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第一,教学容量大与教学时间有限的矛盾。无论人教版的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还是人民版的“顺乎世界之潮流”,还是岳麓版的“师夷长技”,涉及的知识点繁杂,学生要掌握的内容太多、用一课时的时间难以完成课标任务。如果在课堂实行谈论、探究等教学方式势必造成课时紧张;如果急于完成教学任务又势必造成教师语焉不详,学生似懂非懂。这就产生了教学内容容量太大与教学时间有限的矛盾。

第二,知识跨度长与学生基础薄弱的矛盾。中学历史课程是建立在学科基础之上的,离开了历史学科的基本特点,也就不成为历史课程。采取专题的方式构建高中历史教学体系,本意上是使教学内容精练、主题重点突出,但却客观上导致了课程结构跳跃性过大,强调发展与变化的历史学科的根本特质被弱化,知识系统破碎。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专题涉及的历史知识时间跨度较长,由于部分初中的历史教学不够扎实,从而导致部分高中生缺乏扎实的历史基础知识,如果仅仅教授思想史部分的内容,学生学习起来稀里糊涂,不知所云。久而久之,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逐渐下降。高中历史教师在授课时,为了使学生能够形成完整连贯的知识体系,不得不额外补充一些相关的内容,这就增加了教学时间和容量,导致多数教师感到课时过紧,无法按时完成教学计划。

二、教学内容选择与应对策略

1.依据课程标准要求确定专题教学目标

为达到管理并控制课程的目的,课程标准就要对学科知识内课程标准确立了对学生的培养目标,规定了学生在情感、态度、技能、知识与能力方面应达到的水平标准,是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我们应该依据课程标准要求确定专题教学目标。内容标准的概述部分涉及两方面内容:一是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二是基本的技能、能力要求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

2.根据专题教学目标对教科书内容进行增删处理

在教学目标确定后要对教学资源进行分析和整合,在“一标多本”的背景下,各版本教科书所选择的内容与专题目标的相关性程度是不同的。如,人民版用整整一课时呈现在中国传播的史实,同时还列举了无政府主义、西村主义等各种思潮,这些内容对“了解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这一知识点的意义,并不十分重要,反而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教学过程中应该删除。

3.有选择地利用不同版本教科书的资源

课标版教科书各版本对本专题学习要点的呈现,从历史内容的选择及其表现形式到蕴涵的史学观点都有很大的差异。现代教学论强调“不是教教科书,而是用教科书”。因此,教师在明确教学目标、设计具体的教学方案时,必须确立新的教科书观,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灵活地利用教科书,使教科书成为一种动态的、生成性的资源。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以学生使用的教科书为母版,广泛涉猎各个版本,取其所长,补其所短。对其他版本教科书资源的选择利用,主要涉及呈现同一历史知识时所采取的不同观点、材料及其表述方法。从史学发展的趋势来看,岳麓版选择学习内容和评价结果的角度比较符合主流观点;从教学内容的可接受性来看,人教版设计的“学思之窗”和“历史纵横”等辅助课文比较精到,既便于教也便于学。教科书资源的利用就应该充分地考虑到这些问题。

第3篇:高中学历史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高中 物理教学 探究式学习

《高中物理课标》明确指出:“物理课程应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要实现上述目标,探究式学习不乏为一种有效的方法。探究式学习,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运用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并获得亲身体验的实践活动。

一、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意义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与探究性学习的培养目标和学习方式是相辅相成、交互作用的。

1.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就是要实现从传统的应试教育向现代的素质教育转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对于高中学生来说,随着认知结构的丰富,感知能力也进一步发展,新事物更能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探究性学习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智力潜能,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他们在尝试中得到快乐,产生兴趣,获得知识。

2.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观察新鲜事物是青少年的天性。在物理教学中,教师通过研究教材、精选教学内容让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能培养学生动手、观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等能力,给他们以观察、思维、表现及成功的机会,也是教师成功教学的重要方式。

3.能提高学生探究未知的素质

人的素质高低和能力大小,主要由其探究未知世界的态度决定。也就是说,人探究的心理态势是发展探究能力的根本。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如果经常开展探究式学习,不仅在趣味性、实用性方面迎合高中学生的心理要求,而且还能打破课堂、教科书的限制,使学生在“教学做合一”的活动中培养起科研、创造和实用意识,提高学生探究未知的素质。

二、高中物理探究式学习实施方法

在探究式学习中,方法是探究学习的关键,能有目的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促进学生产生质疑、困惑,从而激发他们进行创造的探索。

1.创设学生积极探究的教学环境

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营造出“教师――学生”及“学生――教师”间的自由、平等的环境。例如在实验时,教师在教室走动起来,与各小组进行交流,倾听学生对问题的看法,并及时进行探究评价,帮助学生确定下一步计划;必要的情况下,要进行讲解、示范,把学生的疑问与探究的积极性联系起来。

2.创造良好的讨论氛围

讨论是创造的“助产士”。在探究教学过程中,讨论很重要。例如可以用系列问题引导学生对物理概念进行讨论探究。为了便于学生更好地开展这一活动,在课前,可以进行分组;在讨论时,教师要进行积极地引导,使学生在交流中展现自己的方法和成果,倾听他人的探究经验,并能进行客观的比较与鉴别,从不同角度改进自己的学习经验,正确理解获得的知识,使学生的智力从“常态”跃迁到“激发态”,由此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3.提供培养学生形成探究能力的机会

能力的形成总是和行为息息相关,因此,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不但要明确学生科学探索的要素、方法,还要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即发生探究行为。为此,教师要提供培养学生形成探究能力的机会,就要留给学生一定时间,让学生发生相关的探究行为。如实验探究学习中,要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物理仪器和药品,让学生主动积极地进行实验探究,并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交流和发问的时间。

4.充分利用丰富的信息技术

丰富的网上资源创建了探究学习条件,对学生探究问题的解决意义重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要给定一个大致的方向,学生就可以从互联网上查询相关信息,找出本组或本人感兴趣的问题以及相关解答,使学生探究问题迅速定位答案,为学生形成非线性思维、产生灵感创造了条件。

开展探究式学习,不仅是高中学生学习物理的主要方式,更是一种习惯问题。为了使学习高中物理真正成为培育学生科学素养的过程,课堂教学应积极采用多样化的探究式学习方式,使学生在科学思想的感染下,学会探究,学会学习。

参考文献:

1.夏艳红.谈物理探究式学习的开展[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5.(05)

第4篇:高中学历史的方法范文

一、历史课堂学习“四习惯”:预习—笔记—思考—温习

我们常说,习惯影响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可见良好的习惯多么重要。学习更是这样,好的学习习惯可以提高学习效率,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习能力。历史学习要养成四种好习惯:即不经预习不上课,不动笔墨不看书,不经思考不提问,不经温习不作业。要养成预习、笔记、思考、温习的习惯。

二、历史教材阅读“九到位”

1.阅读课前“说明”,明确学史目的。2.阅读课文目录,形成框架结构。3.阅读章节导言,把握背景线索。4.阅读历史正文,夯实历史知识。5.阅读小字、注释,拓展历史思维。6.阅读文献材料,提高研究能力。7.阅读历史地图,形成时空观。8.阅读历史图画、表格,提高观察力,想象力。9.阅读书后年表,理清历史线索。

以上只是要求历史阅读要全面,要到位。而历史阅读的方法还很多,需要在历史学习中不断总结。

三、历史学习三步曲:了解(准)——理解(深)——见解(新)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历史学科的特点,我们总结了历史学习三步曲。这三步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点到线再到面,循序渐进,循环往复,便于进行高效、系统而有趣味地历史学习。在教学中,我们运用“三步曲”,取得较好的效果。

“了解”是历史学习第一步。即了解历史事实、梳理历史线索、概括阶段特征等。历史就是人类社会以往的运动过程,它是一定人物在一定时间、地域内进行的一些重大活动。因此,每一个历史大事的要件都要了解清楚,诸如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经过、结果等都要了然如胸。“了解”的要求一是“准”,历史是一门科学,科学要求准确严谨。这就要求历史学习要建构明确的时空观。一是“全”,即方方面面,全面掌握。“了解”的基础是记忆,因此,要提高记忆力,探究记忆方法。

“理解”是历史学习第二步。历史学习要求弄清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因果关系,揭示历史偶然性和必然性的辨证联系,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等。理解的要求是“深”。这就要求历史学习时应精读、细读、有重点地阅读;要善于综合阅读,诸如历史地图、历史材料、图片乃至注释都应有目的地读一读;学习时,要讨论,要探究,要思考,要查阅资料,要整理笔记,生生合作,师生交流。

形成“见解”是历史学习第三步。历史学习要从历史的成败得失中总结经验教训,从纷繁的历史现象中获得深刻的历史启迪,要善于在历史的联系比较中获取历史认识,运用正确的观点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进行科学的评判。“见解”的要求是“新”,即要有新意,不可人云亦云。要去感受历史,从历史中获取人生智慧,要学以致用。 转贴于

四、总结记忆方法,减轻学习负担

历史学科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记忆量大,靠死记硬背肯定是很痛苦的,所以学生历史学习更要不断总结记忆的窍门,只有这样,历史学习才会事半功倍,乐趣无穷。以下是一些基本的记忆方法。

1.浓缩法。浓缩法就是化繁为简,去粗取精,紧扣关键字眼,把繁杂的内容进行压缩、整理的过程。

2.比较法。比较法就是对两个或两个以上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从不同角度进行对比,从中找出异同,把握特征增进记忆。

3.图示法。图示法是老师教学板书经常使用的方法。历史学习使用图示法可以化繁为简,由点到线,由线成面,简洁明了形象生动,记忆变得轻松。

4.制表法。把相似易混的历史知识通过制表的方法掌握。制表法和比较法有所不同。比较法是要求比较异同,找出规律;而制表法只是把相似的历史知识放在一起,进行对照,以便掌握。

5.历史年代速记法。历史年代的记忆只要动脑,也是有法可循。或连续记忆,或间隔记忆,或谐音记忆,或数字重叠记忆,或中外对比记忆等等。

五、历史复习四步法:史实—史通—史论—史感

第一步:“史实”——知识整合。历史复习的第一步,要梳理该章主要大事,归纳历史线索,概括阶段特征。这就要求学生对基本史实和阶段特征的掌握必须准确、全面,要建构清晰完整的历史体系。复习时,要快速阅读,迅速翻检,准确勾勒历史线索,从政治、经济、文化等不同层面概括历史阶段特征。

第二步:“史通”——联系比较。联系与比较,触类旁通,古今中外融会贯通,形成立体思维。这一步要求学生不能拘泥于本章的内容,而要以本章知识为主要出发点,前后联系,能力迁移。

第三步:“史论”——史论结合。运用所掌握的一些理论,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进行评价,对历史现象进行探索质疑,科学分析历史的因果关系,使历史学习上升到较高理论层面。

第四步:“史感”——感受历史。学生通过系统的历史学习和复习,感受历史,走进历史,体验历史,形成全新的历史时空观和历史新感受。“史感”更多的是体现出史学的功能,从历史中认识现实,增强时代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从历史的成败得失,纵横比较中,产生新的经验教训、启发,以此指导生活,引领人生。

第5篇:高中学历史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 历史; 改革; 创新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10-0138-01

一、推行新课程高中历史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

原有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存在着许多不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问题”。如在旧课程的目标上,存在着教条化、成人化倾向,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和灌输,忽视了学生对历史学习的体验和感悟,“忽视对学生社会责任感、道德品质、个性发展的培养”;“在课程的内容上,仍存在着‘难、繁、偏、旧’现象,留给教学活动的余地过小”,而高中阶段的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意识是极其强烈的,他们关注自己的个性发展与人生设计,他们不再把自己的思维束缚在教材中,束缚在学校里,他们有意识地开始关注国家社会的前途命运与自己的人生价值相结合,他们的自控能力逐步增强,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批判性也明显增强,高中历史旧课程的教学要求刚好压制了高中学生这些增长的因素,因此,旧的高中历史课程是直接导致学生厌学历史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使历史的教学功能大打折扣的重要原因之一;在课程的实施上,旧课程仍是以教师、课本为中心,学生的主体地位仍未得到充分体现。这些都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二、只有充分熟悉到新课程与旧课程的联系和区别,才能正确实行高中历史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高中历史新课程与旧课程存在着继续与发展的辨证关系,所以它们有一致的地方,如,都强调历史课程的基础性和发展性的功能,无论是新旧高中历史课程,对重大的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都会涉及到的,对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也有一个较为清楚的脉络;又如,新旧课程都关注历史教育评价和教学评价,旧课程的历史教育评价和教学评价较为单一地表现在每学年的考试之中,最重要的是在高考的成绩中,而新课程在这方面的评价,表现的手法更为开放,手段也更多;又如,在教学目标上,行为动词的使用体现了新课程对旧课程的继续关系,要求学生把握历史知识的一些行为动词有“知道”、“概述”、“列举”、“体会”、“感受”等。当然,新旧课程的区别也是很明显的。

从高中历史新旧课程教育的目标来看,旧课程主要重视学生的共同发展,而新课程不仅重视学生的共同发展,还为每个学生创设未来发展的平台和机会,如新课程的高中历史除了必修课之外,还为学生提供了选修课,而且,选修课的内容又分为《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等六个学习模块,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任选若干个选修课模块,这样就可“让不同爱好爱好、不同特长的学生能更好地规划自己的职业选择和长远发展目标,从而设计自己的人生道路”。高中历史新课程在教学活动的内容上,与旧课程差异是较大的。新课程在这些方面的要求提高了,其教学活动的内容更丰富,活动的形式也更多。新课程不仅要求学生进一步熟悉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还要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只有充分熟悉到高中历史新旧课程的区别,才能更好地进行新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创新。

三、在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中,应该注重的几个问题

(一)反对忽视历史基本知识的教学,去空谈改革与创新

有不少历史教师,在高举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创新的旗帜下,认为可以放弃历史的基本知识,而片面强调学生的思辨性和开放性,这只能导致的出现,导致学生人文素养、民族意识的空泛。比如,在学习高中新课程必修课程《历史Ⅰ》时,假如连“人类政治活动发展主线及其时段性政治发展特性”(尤其是那些基本的历史概念)都一无所知,就不可能达到新课程必修课程《历史Ⅰ》所要的教学目标,不要说通过古今贯通、中外相联的专题,从中外历史的发展与联系中使学生获得启发,更好地认清国情、熟悉世界,就连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一般的社会责任感可能也没有。不理解“封建专制主义中心集权”与“民主”的概念,不了解它们发展的前因后果,就不可能正确评价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就不能很好地理解“民主与专制”在中外历史上的影响等等。

因此,尽管新课程强调宏观性、思辨性和开放性,甚至培养创造力与批判性思维,但在把握历史基础知识上,与旧课程的要求有一致性,这是新课程对旧课程继续的一面,这也是我们高中历史教师应该继续发扬的一面,假如忽视历史基本知识的教学,去空谈改革与创新,这种改革和创新必然失败。

(二)反对借口把握历史基础知识,又使历史教学从新回到旧课程教学的老路上

高中历史新课程已实行近2年了,但还有不少教师对新课程的教学仍用旧的教学方法,他们主要的理由是,旧方法更有利于学生把握历史基础知识,更有利于学生的应试能力的提高。其实,他们错了,因为新课程的考试内容要求与旧课程有很大的差别,仍然采用旧的教学方式,包括以教师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答案模式化等等,肯定不能适应新课程的考试要求。

在教学新课程时,应该采用“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应该使“其教学活动的内容更丰富,活动的形式更多”,比如,探究问题的方式有很多,可以上网查找资料并在网络上与别人探讨历史问题,还可以小组讨论,可以在课堂中进行辩论等等,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可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爱好,又能达到新课程所要求的教学目标(如“学会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因此,进行新课程教学的高中历史教师,一定要改变旧观念,要按照新课程的要求进行教学,否则,新课程的改革与创新就成了一纸空文。

第6篇:高中学历史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高中数学 开放式教学 教学模式 运用

开放式教学法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强化学生的合作意识方面具有显著作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合理运用开放式教学法是深化高中数学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式,也是完成素质教育最终目标、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理论结合实际,对这一教学模式在高中数学中的开展进行积极探索,是当前教学工作中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高中数学教学中实现开放式教学的科学内涵

一是推动封闭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开放式教学法不仅是实现数学教学内容上的开放,还包括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相互作用的开放,其教学形式上则涵盖了时间及空间的开放。这一全新的高中数学教学模式,充分实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自发性,改变了学生对数学教学枯燥、乏味形象的认知,这成为封闭式课堂教学模式向新型教学模式彻底变革的巨大推动力。

二是提高学生课堂学习兴趣,学生学习由被动化为主动。学生作为教学对象,是有思想有个性有感情且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因此,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忽略了这一点,教师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成为被动接受的客体,知识的传授主要依据“填鸭式”方式完成,这种模式既无法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及吸收,也无法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开放式教学模式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弥补了这一缺陷。教师通过让学生对知识点进行自我感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同时,通过创新,不断增强课堂的开放程度,使课堂气氛轻松自由,有效缓解了数学学习的抽象性及难理解性带来的倦怠感,增强了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角色实现了由被动接受者向主动探索者的转变。

三是激发学生潜力,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开放式教学法致力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目的、学习兴趣及学习能力选择不同的教学,综合学习能力突出者能积极参加多项数学活动,激发其探索精神;综合能力不那么突出的也能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完成不同的任务,挖掘其在某些领域的特殊才能,激发其进取精神。这是教学目标多元整合性的极佳呈现,可以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激发其不同潜能,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开放式教学法在高中数学中的具体运用策略

一是创建开放的教学环境,营造轻松的教学氛围。完成教学环境的转变,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是开放性教学模式运用时把握的重点。第一,在高中数学教学课堂上,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学生的进步及时给予肯定;第二,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学习心理,根据学生的生理及心理特点安排教学,讲解问题时适当创设情境,让学生切身体验,感悟学习数学的乐趣,同时,让其对数学学习的重要性有新的认知;第三,教师在课堂上要多设置开放性的问题,激发学生参与讨论的热情,引导其对问题进行思考和拓展。

二是实现探究式教学。这主要是针对数学概念、数学公式而展开。教师在开放式教学中,要注意活化知识内容,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结合教材材料,从学生的好奇心及求知欲出发,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对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究,既加深学生对概念及公式的理解,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是开展小组学习,增强团队协作意识,激发学习兴趣。第一,根据学生性格特点等将学生进行不同的分组,并进行分组学习与讨论,相互合作,使每位同学都参与到学习与讨论中,培养集体观念,增强团队意识;第二,根据不同小组的学习特点及学习能力下发不同的学习任务,教师对不同组的学习成果给予鉴定及点评,并给予表扬和指导,让学生切实感受学习的,增强学习兴趣的同时提高学习效率。

四是适当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高中数学具有极强的抽象性与难理解性,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图文声像的表达汇聚一体,可以将静态事物动态化、枯燥公式生动化、无形立体几何有形化、抽象概念直观化,调动学生的思维,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同时,多媒体信息技术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听觉与视觉,可以最大程度的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也增强了数学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从而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结束语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高中数学教学中开放式教学法的合理运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只有顺应新时代的要求,认识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不断与时俱进,深入理解开放式教学这一全新教学模式的科学内涵,并在高中数学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对相关策略进行合理运用,才能进一步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效率,也为提升高中数学教学的水平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刘妮. 高中数学开放式教学的探索[J]. 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2014(12):44.

[2] 刘铭. 关于高中数学开放式教学的思考[J]. 群文天地,2012(12):153.

第7篇:高中学历史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物理实验;思维方式;教育模式

随着高中课改的推行,物理实验的重要性日益体现。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的最新修改中,对于物理实验的要求已由从对学生了解实验演变成学生独立完成实验。在面对物理实验重要性逐步加强的必然趋势下,物理老师在实验教学中的方式也应该是与时俱进的。

一、物理实验教学中所面对的问题

1.物理实验课堂效率低

在传统物理实验课堂上,对于实验,大多数高中老师都采用一一列举的方式,过多的发挥理论物理的基础作用,忽视了物理实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性。并且在实验课教学中,许多实验是十分抽象的,例如电磁感应现象即是对于楞次定理的探究,在以讲为主的教育模式中,学生对于这种抽象的讲解方式缺乏理解能力并且十分容易产生倦怠、厌烦心理。因此,在实验教学中,大部分学生只能做到懂得如何去做,面对很多问题只能选择死记硬背,不能从物理现象上分析问题,最后做出解答。

2.对于结论的过度追求

在实验过程中,由于实验器材或者学生的错误操作,实验数据经常存在或多或少的误差,并且这种误差通常存在于相对简单的实验中,例如测量电阻电压,因为实验器材的累积使用,对于电阻产生了影响,而学生由于缺乏对于错误或者实验数据的误差分析能力,遇到数据相差甚远的情况,往往会产生负面心理作用,最后选择重新连接电路这种最笨的办法。可见,学生对于实验正确结论的过度追求影响了学生练习实际的分析能力,由此造成了学生实验动手能力不强的现象。

3.实验教学方式的单一性

老师在实验教学中,我们通常可以看到这样一个现象:老师在上面将实验理论基础、实验步骤一一罗列,学生在下面奋笔疾书,一节实验课下来,笔记本上做了满满的笔记。但是在考试中,这些笔记却通常派不上用场,学生由此发问:“我上课明明听了讲,为什么还是不会做呢?”这种现象完全可见实验教学方式的单一性对于学生的影响。在课改大环境下,我们不难看出,试卷出题越来越新颖,旧的单一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新课标的要求了。

二、物理实验教学的有效策略

1.以培养学生思维为教学中心

马克思说:“思维造就世界。”由此可见思维的重要性,因为学生的思维能力不足,所以他们在面对实验的过程中,遇到不会的缺乏思维主动性,要不就举手问老师、问旁边同学,更有甚者直接抄袭实验数据。或许这些都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却不是培养能力的正确办法。老师在教学中应该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为中心,自觉突出学生在实验中的主导地位,老师起的应该是指导作用,且需是有限的指导作用。

2.重视实验数据的差异性以及实验中遇到的特殊情况

很多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过度放大数据的重要性,上文说到,这其实是学生实验效果不理想的重要原因。实际上,实验是一个科学探究的过程,而并非是得到实验结论的过程。在实验中,对于问题的发现及解决,对于科学现象的认识或理解都是比实验结论更重要的东西。所以,在实验中,我们所面对的形形的问题,或者实验数据与标准数据有差异的情况,都在给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机会。老师在课堂上所讲的内容,从根本上讲,这些实验手段都是服从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的,实验的根本意义,是在于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也得到思维的训练,从而可以学会用不靠死记硬背而靠自主理解的方式面对在考试中面对的问题。例如,在现今的教学中,学生连同教师都相对较为忽视实验的重要性,在实施实验的时候,学生往往不重视实验,出现实验差异也漠不关心,此时,教师应当强调实验数据差异的重要性,让学生从差异数据中选择实验出错的地方,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注重细节的好习惯。

3.扩大教学宽度,改进传统教学方式

所谓的教学宽度,即是老师应该学会融会贯通,学会将实验内容与生活现象结合在一起,而不是一味地照本宣科,将知识硬塞进学生的脑中。比如,在摩擦起电实验中,老师就可以将实验与冬天脱毛衣的时候会产生电光结合在一起,老师通过这种与生活接轨的教育方式,不仅能加深学生对实验的理解,同时也能活跃课堂气氛。

而对于改进传统教学方式方面,即老师可以利用多种形式来鼓励学生自主完成实验,例如,静电屏蔽实验,老师可以制造一些魔幻气氛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比如,比较简单的内接法与外接法实验,老师可以通过竞赛的方式,对最先探究出差异的学生进行奖励。

简单来讲,条条大路通罗马,教学方式并不是唯一的,对于教育方式的改变是动态的过程,而老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改变具体实施方式。

在新课标下,物理实验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是物理实验的教育理念并不仅限于让学生获得高分,但是我们不否认成绩的重要性,只是相比之下,物理实验的侧重点应该在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动手能力,而在新要求下,老师们更应该选择更新的教育方式,从根本上做到“一切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只有更新教学理念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进行高效学习。让学生在实验中学习,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探究精神,进而有效地提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第8篇:高中学历史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高中物理 实验教学 方法探讨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3.071

高中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需要形成自己的物理思维和意识,生活中的体验也对学习物理有一定的帮助,比如感受摩擦对生活带来的好处和坏处、电为我们生活带来的便利、热能的使用为我们带来的美食的享受等等现象都与物理有关,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带来的乐趣,爱上物理这门学科,这样对教师开展教学有很大的帮助。在具体的物理实验课的教学中,教师应该怎么做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物理教师呢?笔者根据自己从教的一些经验,提出一些个人观点和教学方法,希望能抛砖引玉,不对之处望广大同仁们给予指正。

一、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千年之前,圣人就曾提出过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一种积极的心理倾向,表现为人对某一事物的好奇心和吸引力,这种好奇心和吸引力能促进人的思维发展,也是学习过程中一种强大的内驱力,因此兴趣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效率。所以,在物理实验课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培养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比如可以给学生讲一些关于物理的小故事,如牛顿在苹果树下开启万有引力的思考、阿基米德在洗澡时打开浮力定律的大门等等趣味小故事都能很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本人在教学历程中,发现有的女生对学习物理没有太大的兴趣,因为大家对女生学习理科有一种偏见,虽然也有很多女生学理科学得非常好,但是很多人都觉得女生没有男生学得好,所以这种偏见可能给女生的学习造成一种无形的压力,导致她们在以后的物理学习中遇到一点困难就退缩,她们会想“反正大家都说女生学物理学不好,我估计也是学不好吧”,所以教师更应该给予女生更多的鼓励,经常给予鼓励,告诉她们女生照样可以学得很好,老师每天给她们鼓励,她们会觉得很开心,学习也会更加积极主动,所以教师适当的鼓励可能会改变学生的一生。

二、让学生明白实验目的

高中生早已形成自己的思想意识,没有目的的事情很难引起学生的关注,一旦盲目开始,很快便失去兴趣不愿继续,而且记忆不深刻,容易忘记,所以一定要让学生明白实验的目的,比如在做“用单摆测重力加速度”实验时,实验目的就是用单摆测当地的重力加速度,平抛运动实验的实验目的是用实验方法描出平抛物体的运动轨迹,从实验轨迹求平抛物体的初速度。有了目标之后学生做起来更有动力,更具有针对性,能更长久的记住实验的相关知识点。

三、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和归纳能力

对于高中生来说,具备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归纳能力非常重要,因为高中课程繁多,课业压力特别大,每科分配下来的时间特别少,此时如果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弱,那么学习的效果就不理想,需要在老师或者同学的帮助进行学习,但是这对于高中的课业来说不现实,所以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尽快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比如在学习了验证动量守恒定律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来验证能量守恒定律,让学生自己思考验证方法,通过亲自动手实验把两者之间的关系理清,找到相同点和不同点,了解两者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成立,什么情况下不成立,通过老师的提示和引导,学生很快能自己总结出两者各自的使用条件,这样的学习过程更深入、更有意义,学生也更能从中感受到自己的努力与成果,增加学习的兴趣。

四、善于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传统的实验教学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虽然也有一定的好处,比如教师更易掌控课堂、理论的讲解会更透彻一点、操作简单、备课轻松,但是内容过于平淡,多数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只需要动动笔,做一下笔记,课下做题就生硬的套用公式,导致实验课完全没有体现出来真正的意义和优势,比如实验的操作性、结果的多样性、参与的广泛性、实验原理的科学性和实验的趣味性。多媒体教学正好能够弥补这些不足,具有极强的可视性、模拟性、交互性、重组性和智能化,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由于时间、空间、资源的限制无法完成有些特殊的实验,而有了多媒体,运用集成声音,图像,文本,影像,动画的功能突破空间、时间的限制,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利用动画影像对实验进行模拟,比如天体的转动、卫星的运动、日月食的形成、电荷在磁场中的运动,这些实验在一般的学校实验室根本无法实现,而通过多媒体能最大限度地保证实验效果,增加实验的趣味性和直观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的刺激大脑,进而快速形成深刻的记忆。

五、善于学科间融合

物理的学习和数学有很大的联系,物理要用到很多的数学知识,比如学习力学时就需要用到三角函数,解物理题时,也要用很多数学的方法来解答,如果数学学不好,即使知道了方法,最后还是得不到准确的答案。比如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运用了数学的乘法知识,三角函数在物理的运算中也有很大的作用。

六、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归纳总结

第9篇:高中学历史的方法范文

总之,一切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式、方法、措施、效果等最终都发生在课堂上,课堂教学质量是影响教育质量的核心问题。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问题,作为教师更应该关注,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物理教学中,教师应运用物理学科本身的魅力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和情感,同时,教师本身以饱满的热情、强烈的求知欲、热爱物理学科的情趣,带领学生去探索物理世界的奥秘,就会对学生学习兴趣产生巨大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教学实际出发,经过精心设计,将最新的教学理念融入每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注意广泛搜集物理学科最新成果,结合教学内容,巧妙地包装,隆重地介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运用实验法、谈话法、调查法、文献法等学习方法,使学生从被动的学习方式中解脱出来,进行自主式研究性学习,对物理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随着科学技术地不断进步,各种先进的教学媒体走进课堂,教师还可以借助投影仪、计算机等先进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现教学效果的优化。

二、注重丰富教学真情实感

如果我们对物理教学无真情实感,只是做一个知识的传声筒,这样能否感动学生引起学生思想感情的共鸣?事实证明,这样必然使学生感到学物理太枯燥乏味。这种不动感情的教学绝不是好的教学,只重威严的教师也不可能是受学生欢迎的教师。霸蛮强逼课堂强灌,只会出庸才,出不了人才,更出不了天才。因而我们一定要丰富对物理教学的真情实感,像艺术家的“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们站上讲台,就要情满于讲台,意溢于讲台,这样才有物理教学艺术可言。任何学科的教学,要想创造最佳的教学效果,都离不开好的课堂环境,对于内容比较抽象、枯燥的物理课来说,创设一个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尤显重要。课堂情境的创设者是教师,一堂课上得好与坏,这跟教师所采取的教学步骤、方法以及创设的课堂情境有很大的联系。我们的课堂要让学生的心情激荡,使他们感到物理学知识神圣、有魅力和诗意,才能在愉快的氛围和环境中,迸发激情,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意愿。创设教学情境的手段和方法多种多样,往往要因人而异,因课而异。

三、合理安排课堂教学,注重理解

提高物理教学质量,关键在于课堂教学,我认为对于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合理安排、注重理解的思想很重要。合理安排要求通过教师的备课,把这一节课的重难点吃透,并依由易到难的次序讲解,深入浅出,使学生便于理解。我们要合理安排时间,对要点问题多做横向、纵向联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启发学生,引导学生进行主动的思考、发现,增加学生思维的活动量,引导学生的思维不断深化,从而领会知识、掌握知识,加深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使学生在45分钟的绝大部分时间里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中。在课堂的绝大部分时间要使学生思维处于主动的、积极的状态,从而培养其科学的思维方法及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反对片面强调知识讲授

现代教育强调以人为本,教学要注重学生的自身发展和个性化需要,要训练学生在一生中不断创新,建立自我发展的机制,而非单纯掌握眼前的信息和技术。当然,学生的知识、教育背景和兴趣爱好不同,培养目标也必须有弹性。对于能力的培养,我们提出统一的比较高的要求和规格,并不意味着人人要达到统一思维水平。我们不能挑选学生,却可以选择因材施教。在统一要求的同时,也能体现个体发展的目标,体现不同水平层次的差异性。

要培养学生的能力,首先必须使学生在学习中主动起来,积极起来,手脑并用。教师当然还是要讲解知识,但更重要的是启发和指导学生去动手动脑,引导学生去正确地分析考虑问题、探索知识。

五、充分发挥实验的功能

中学物理教学中,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以及教师自身的观念问题,对物理实验教学的认识仍停留在呈现物理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能力这一层次上,把实验教学仅仅看作是一种传授知识的手段,使得实验的功效:启发、验证、激发兴趣方面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为了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除了从实验本身进行改进之外,同等重要的是要从发挥实验教学系统的整体功能方面去考虑,特别是通过教师创设的问题、架设的桥梁等探究情景,让学生的求知欲和思维能力在主动探究中得以提高。

六、加强课后拓展活动的指导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