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解构主义建筑特点范文

解构主义建筑特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解构主义建筑特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解构主义建筑特点

第1篇:解构主义建筑特点范文

【关键词】施工技术;工艺流程;解决方案

1.钢结构的建筑特点

(1)民用建筑中采用钢结构的建筑做法与传统结构形式区别较大,施工中可借鉴的经验不多,须做好前期细部设计,尤其是装饰装修与主体结构的结合。

(2)加工精度要求高,要加强构件加工工序质量控制及安装顺序的合理安排。

(3)焊接工作量较大,焊接质量要求严,对特殊工种人员的劳力组织及专业技能要求高。

(4)由于钢结构高空作业防护难度大,施工中安全管理要引起高度重视。严格安全操作规程,强化全员安全意识。

2.工艺原理及关键技术

(1)对原钢结构设计图进行了细化扩大节点设计,并达到了构件制作与整体安装的质量标准要求。

(2)采用先进、合理的加工机械设备(模具),防止构件出现焊接变形。提高钢结构框架安装精度。

(3)工序上进行了改进,在保证空间框架刚度的前提下先安装完全部钢框架主体结构后,再安装各楼层板。

(4)对高层钢结构工程内外装饰装修设计,采用科学合理的连接方式进行装饰施工。

3.工艺流程及操作要点

3.1钢结构节点细化设计

(1)应用绘图软件对钢结构框架节点结构按平、立、剖面进行1:1绘图放样。施工图纸细化设计,达到构件制作与整体安装的质量标准。

(2)利用钢结构计算软件进行各类构件的受力计算,利用cad图形设计平台对复杂连接节点和复杂构件放大样,建立钢结构符号节点库,实现图形信息微机化。

3.2加工制作钢结构构件

钢结构构件全部采用场外加工.其中钢柱每节按三层分段。在加工过程中要做好质量控制,并按照设计施工图和gb50205—2001钢结构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的规定进行验收。

3.3钢结构安装

3.3.1构件验收、矫正

钢构件在进入安装现场后,由专业质量检测人员对构件的质量进行检查弹出钢柱的安装轴线。若发现在运输过程中钢构件发生变形缺陷后,马上进行矫正和处理。

3.3.2地脚螺栓安装工艺

将地脚螺栓全部用上、下螺帽固定在钢套板上,用8的钢筋将地脚螺栓焊接固定在基础主筋上,加固完成后进行混凝土浇筑待上部结构安装调整完成后对所有钢柱底板下的间隙用c40细石混凝土进行二次灌注。

3.3.3安装与校正

a.安装顺序。按结构平面形式分区段绘制吊装图,吊装分区先后次序为:先安装整体框架梁柱结构后楼板结构,平面从中央向四周扩展,先柱后梁、先主梁后次梁吊装,使每日完成的工作量可形成一个空间构架,以保证其刚度,提高抗风稳定性和安全性。

b.钢柱的安装。为了便于调整柱的垂直度,在预埋螺栓上先拧上数个螺母(至少4个),全部拧到接触基础面,并用水平仪找平后,开始吊装钢柱。吊装钢柱时,为了防止意外事故出现(如雷雨天气,必须停工),在柱的上端活系两根缆风绳,可以四个方向临时固定,也可用来调整垂直度测量校正。钢柱吊装就位后,用两台经纬仪和水平仪对钢柱进行测控,微调通过调整柱底脚板下的螺母来实现。

c.主次横梁的安装。在第一个空间受力单元的4根钢柱安装完后,便可安装柱之间的主横梁和次横梁。在吊装过程中对吊点进行计算和试验。安装过程中先用撬棍插入钢梁两端的螺孔内,再将临时螺栓拧入,待结构安装精度调整达到标准规定后,将高强度螺栓自由穿人栓孔内。高强度螺栓的安装顺序原则上是以接头处刚度较大的部位向约束较小的方向进行,拧紧顺序是由螺栓群中心向四周进行,高强度螺栓紧固分为初拧和终拧,初拧扭矩一般控制在终拧扭矩的50%左右。

d.焊接。梁、柱安装采用手工电弧焊。原则是采用结构对称、节点对称、全方位对称焊接。多层焊接宜连续施焊,每一层焊道焊完后应及时清理检查,清除缺陷后再焊。焊接接头要求熔透焊的对接和角接焊缝。多层梁柱焊接时,应根据安装情况先焊顶层柱与梁节点,其次焊底部柱与梁节点,最后焊中间部分的柱与梁节点在焊接顶层柱与梁节点时,应先焊柱顶垂直偏差较大的部位,以利用焊接后收缩变形应力达到减少柱顶垂直偏差。焊接顺序宜从中间轴线柱向四周扩散施焊。

e.钢柱加长连接。钢柱安装顺序同首层,用高强螺栓将腹板两侧夹板紧固连接。在连接时,为避免造成轴线的积累误差,则必须注意每节柱的定位轴线均应从地面控制轴线直接引出,以保证整根柱在允许偏差范围内调整好后进行高强度螺栓初拧,待本层第一个空间结构受力单元安装完毕并检测合格后,对钢柱连接螺栓进行终拧。

3.4钢结构与装饰材料连接方法

3.4.1隐框铝合金玻璃幕墙

幕墙龙骨与h型钢柱的连接件采用180mm×l00mm×10mm角钢(l=100mm),型钢表面热镀锌防腐处理,龙骨为180系列隐框铝合金型材,玻璃为中空钢化镀膜玻璃。本工程幕墙龙骨采用型钢连接件直接焊于h型钢梁上,焊接形式为满焊,焊缝高度不小于8mm,焊接完按要求对焊点进行防腐处理。

3.4.2型钢骨架金属幕墙

本工程中外墙采用金属夹芯横墙板。幕墙龙骨采用方管,方管与h型钢柱的连接件采用110mm×70mm×10mm角钢(l=200mm),与主体h型钢柱竖向间隔900mm焊接一个固定点。焊接形式为满焊,焊缝高度不小于7mm;龙骨为180mm×70mm×20mm×3mmc型檩条。主体结构跨度为7.2m,c型檩条水平放置时,跨中挠度较大,影响受力要求,因此在跨中采用50角钢竖向作支撑。

3.4.3楼地面工程

楼板混凝土底模采用压型钢板,规格为yx-76-344-688。厚度为lmm,压型钢板与钢梁之问连接用栓钉规格为16×l10mm,间距400mm。混凝土浇筑前要验算压型钢板的强度和刚度。

4.质量要求及技术措施

(1)专职质检员对大型焊接、轧制h型钢等主要材料认真进行质量验收。

(2)构件上连接孔的孔径、孔距进行全部跟踪生产检查,对样板、模具、胎具每天至少检查一次。

(3)钢结构工程所采用的钢材应附有钢材的质量证明书,各项指标应符合设计文件的要求。

第2篇:解构主义建筑特点范文

1 短肢剪力墙结构

短肢剪力墙结构是指墙肢的长度为厚度的5-8倍剪力墙结构,常用的有“T”字型、“L”型、“十”字型、“Z”字型、折线型、“一”字型。

这种结构型式的特点是:

①结合建筑平面,利用间隔墙位置来布置竖向构件,基本上不与建筑使用功能发生矛盾;

②墙的数量可多可少,肢长可长可短,主要视抗侧力的需要而定,还可通过不同的尺寸和布置来调整刚度中心的位置;

③能灵活布置,可选择的方案较多,楼盖方案简单;

④连接各墙的梁,随墙肢位置而设于间隔墙竖平面内,可隐蔽;

⑤根据建筑平面的抗侧刚度的需要,利用中心剪力墙,形成主要的抗侧力构件,较易满足刚度和强度要求。

对短肢剪力墙结构的设计计算,因其是剪力墙大开口而成,所以基本上与普通剪力墙结构分析相同,可采用三维杆-系簿壁柱空间分析方法或空间杆-墙组元分析方法。其中空间杆墙组元分析方法计算模型更符合实际情况,精度较高。虽然三维杆系-簿壁柱空间分析程序使用较早、应用较广,但对墙肢较长的短肢剪力墙,应该用空间杆-墙组元程序进行校核。

在进行以上分析后,这种结构在结构设计中仍然有需要引起重视的方面。

(1)由于短肢剪力墙结构相对于普通剪力墙结构其抗侧刚度相对较小,设计时宜布置适当数量的长墙,或利用电梯,楼梯间形成刚度较大的内筒,以避免设防烈度下结构产生大的变形,同时也形成两道抗震设防;

(2)短肢剪力墙结构的抗震薄弱部位是建筑平面外边缘的角部处的墙肢,当有扭转效应时,会加剧已有的翘曲变形,使其墙肢首先开裂,应加强其抗震构造措施,如减小轴压比,增大纵筋和箍筋的配筋率;

(3)高层短肢剪力墙结构在水平力作用下,显现整体弯曲变形为主,底部小墙肢承受较大的竖向荷载和扭转剪力,由一些模型试验反映出外周边墙肢开裂,因而对外周边墙肢应加大厚度和配筋量,加强小墙肢的延性抗震性能。短肢墙应在两个方向上均有连接,避免形成孤立的“一”字形墙肢;

(4)各墙肢分布要尽量均匀,使其刚度中心与建筑物的形心尽量接近,必要时用长肢墙来调整刚度中心;

(5)高层结构中的连梁是一个耗能构件,在短肢剪力墙结构中,墙肢刚度相对减小,连接各墙肢间的梁已类似普通框架梁,而不同于一般剪力墙间的连梁,不应在计算的总体信息中将连梁的刚度大幅下调,使其设计内力降低,应按普通框架梁要求,控制砼压区高度,其梁端负弯矩钢筋可由塑性调幅70%-80%来解决,按强剪弱弯,强柱弱梁的延性要求进行计算。

2 异形柱结构

异形柱结构是指柱肢的截面高度与柱肢宽度的比值在2-4,相对于正方形与矩形柱而言是异形的柱子。它包括异形柱框架和异形柱框架剪力墙,常用的有“L”型、“T”型、“十”字型。

这种结构的特点是:

①由于截面的这种特殊性,使得墙肢平面内外两个方向刚度对比相差较大,导致各向刚度不一致,其各向承载能力也有较大差异;

②对于长柱(H/h>4)可以不考虑剪切变形的影响,控制轴压比较小时,受力明确,变形能力较好。而对短柱(H/h

③异形柱由于是多肢的,其剪切中心往往在平面范围之外,受力时要靠各柱肢交点处核心砼协调变形和内力,这种变形协调使各柱肢内存在相当大的翘曲应力和剪应力,而该剪应力的存在,使柱肢易先出现裂缝,也使得各肢的核心砼处于三向剪力状态,它使得异形柱较普通截面柱变形能力低,脆性破坏明显;

④特别是异形柱不同于矩形柱,它存在着单纯翼缘柱肢受压的情况,其延性更差。

在进行异形柱结构设计时,除满足高规中对结构布置要求外,还应注意几个方面的问题:

(1)异形框架的计算

由于其截面的特殊性,在柱截面对称轴内受水平力作用时,弹性分析计算其翘曲应力很小,此时如同承受水平力的偏压构件,仍可按平截面假定分析,按砼设计规范计算,特别是在框――剪,框――筒结构中,对6度及其以下烈度区的Ⅰ、Ⅱ类场地,框架柱只承担水平风载的一小部分,如按一般偏压柱计算,误差较小。此时异形柱可用等刚度等面积代换成矩形柱后由程序进行整体分析。而在水平力较大,且水平力作用在非主轴方向,则翘曲应力不容忽视,按平截面假定误差较大,则应对异形柱框架结构进行有限元分析,决定内力和配筋位置及大小。

(2)轴压比控制

对框架结构,框-剪结构,柱的延性对于耗散地震能量,防止框架的倒塌,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且轴压比又是影响砼柱延性的一个关键指标。由试验结构分析,柱的侧移延性比随着轴压比的增大而急剧下降。

在高轴压比情况下,增加箍筋用量对提高柱的延性作用已很小,因而轴压比大小的控制对柱的延性影响至关重要,特别是异形柱结构剪力中心与截面形心不重合,剪应力使砼柱肢先于普通矩形压剪构件出现裂缝,产生腹剪破坏,加上异形柱多属短柱,这些导致异形柱脆性明显,使异形柱的延性普遍低于矩形柱,因而对异形柱的轴压比要严格控制。

当高层建筑的高度进一步加大时,其水平力的影响会愈来愈显著,对结构的延性要求也愈高。由天津大学土木系对异形柱延性资料可知,影响异形柱延性的因素比普通柱要复杂,且不同的柱截面形式,如L型、T型、十字型,在相同水平侧移下,其延性性能也有较大差异,因而,轴压比控制应参考天津规程。但天津规程的控制过于繁锁,在结构计算中,柱的纵筋与箍面的直径还没有设定,因而箍筋间距与纵筋直径的比值还无法确定。为在实际工作中便于使用,可按不同的截面形式(L、T、十字型)与不同的抗震等级两项指标从严控制,对低烈度地区的这类结构是能够满足其延性要求的。

(3)配筋构造

第3篇:解构主义建筑特点范文

关键词:高层建筑;施工特点;结构施工;施工技术

目前,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人们对房屋的需求量日益增大,高层建筑建设规模不断扩大,以更好地解决我国的人口居住问题,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然而,近年来由于高层房屋修筑的增加,房屋的结构也变得越来越复杂,从而给高层房屋施工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而随着高层建筑施工环节的增加,我们需要加大高层建筑施工质量控制,以确保建筑施工的质量。下面结合工作实践,主要就高层建筑结构的施工特点以及施工技术应用进行了论述。

1 高层建筑的结构类型及施工过程

1.1 高层建筑结构概述

(1)框架结构:在高层建筑施工中,首先应该做的就是将建筑的基本框架搭建起来,这是建筑施工的根本所在,主要是由建筑的梁和各部部位的柱构成的,将他们相互连接组成框架的结构,这种结构在多层房屋的建筑施工中是比较常见的。框架是整个建筑的根本所在,因此在实际施工中一定要加强框架的强度使其不容易变形更加坚固,承担起基础的作用。由于高层建筑的形态各异,所以框架的设计是可以非常灵活的,同时框架的抗震性相比之下是非常弱的,这就需要建筑中的其他结构与之相呼应进行加固。

(2)剪力墙结构:通过钢筋混凝土墙材料结合建筑物的内外侧墙体组成的就是剪刀墙结构。它施工时通过大模等相关技术使建筑物平面分成很多的开间,进而建筑物的水平和竖直方向的负荷得到很大程度的减少,它具有高强度的作用。

(3)框架与剪力墙相互结合构成的结构:在高层建筑超过15 层的建筑施工中,就应该使用框架与剪刀墙相互结合的结构体系进行加强稳固和抗震的施工,这样的施工结构可以很好地将平面格局分配合理,具有很坚固的建筑物基本结构。

(4)筒体结构:建筑物的侧面承重力通过筒体结构完成,将各个筒体固定在建筑物的基础之上进而形成了一个将高层建筑封住的壁梁。它主要是悬空的,这样的设计有利于高层建筑可以消除侧力造成的弯矩。

1.2 高层建筑物的施工过程

(1)高层建筑物基本框架结构的施工:高层建筑物基本框架结构的施工是非常重要的,决定着建筑物的质量安全。基本框架的施工过程有两种,第一种是先对建筑基础进行浇注施工,这很大程度地解决了如何对高强混凝土进行制造和浇注问题,然后就是将建筑的大梁和楼板一起装在预先设计好的位置。另一种方法就是先把建筑的梁进行装制,再进行浇注混凝土,最后把建筑物的楼板吊起来。这样施工过程有利于将各个模板相互合理地组合起来。

(2)高层建筑大模板的施工特点:在对高层建筑物进行大模板施工时,大部分建筑物都已经超过16层。在剪刀墙的平面上通过充分地利用大模板进行浇注施工,同时在建筑物的外部墙体上使用砖进行砌筑,在内部墙里是通过使用钢筋混凝土设计的,充分地使得建筑物具有很稳健的结构。

(3)筒体结构的施工:筒体的结构设计工程是比较大的,根据筒体的基本特点分析,使得进行建筑物施工时要大量的筒体结构,使得运输的过程很难有效地进行,用相关技术设备将筒体垂直运送到楼板上是容易受到季节和环境的影响的,这样的施工过程是需要很长的时间的,技术工人通过运用提模的施工方法,将各个筒体从底部一层层地输送到梁、柱等框架结构上的。

2 高层建筑结构的施工技术应用

2.1 高层建筑梁式转换层施工

梁式转换层采取把上部剪力墙落于下部的转换大梁框支梁之上,同时由框支柱支持框支梁,工程上把这个称为梁式框支剪力墙结构。梁式转换层结构的传力方式采取墙-梁-柱,传力直接且明确,在实际的工程上不仅便于计算、分析,而且其施工也是简单明了。在底部大空间框支剪力墙的结构体系中得到广泛应用,是因为其梁式转换层因其独特的优势,但是对上下轴线错位结构,由于需要较多转换次梁,也就有着比较明显的局限性。在工程实践中,其结构形式多种多样,基本原理大多采取用下部的转换大梁以支托上部的结构。

总的来说,进行高层建筑转换层的设计时,因为下部楼层空间比较大,转换层高度就有可能发生突变,这就需要考虑把转换层上、下楼层的结构抗侧刚度和承载力设计达到一致,以确保转换层的传力部位有效,来满足高层建筑抗强风与抗震设计的要求。在进行转换层的抗震设计时,除了要考虑风荷载、竖向荷载或水平地震作用以外,还要对竖向地震的作用进行计算。竖向地震剪力计算一般可通过反应谱法或者动力时程计算,工程上往往近似考虑把转换层地震竖向剪力以重力荷载内力乘增大系数(通常选取 1.1)。在对上部无完整剪力墙进行设计过程中,如果其不符合前述框支梁条件,那么设计时先应符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规定,计算时要按照转换梁设计由剪压比控制来确定,应当具有合适的含箍率。

2.2 高层建筑的钢结构施工

钢结构高层建筑的施工,通常根据建筑本身的特点进行施工。钢结构的焊接、吊装、安装和拆除等都有相当严格的要求。对于那些较高的高层建筑,外框基本都是以全钢结构为框架,通过钢梁斜撑和核心筒的连接来达到建筑结构的稳定性,并通过楼面钢板的铺设与混凝土的浇筑来保障楼面的平面刚度。另外,在进行钢结构施工时,塔吊的起重能力对钢结构的施工质量与效率有着直接影响,所以在进行钢结构的施工时,除了应严格进行钢结构的测控、吊装和焊接技术之外,还要严格地控制塔吊等辅助设备。在钢结构中焊接技术也是十分重要的,由于钢结构的焊接技术内容比较复杂,而且质量要求较高,施工任务较重,所有在施工过程中需要采取合理的焊接工艺才可保证工程质量。通常工程焊接的方式一般采用斜立焊和立焊的方式进行,采用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在焊接时尤其要注意好焊枪的施焊角度、焊丝伸出长度、焊缝层间清理,从而形成一套完整的焊接操作方法,完成钢结构的焊接工作。

2.3 高层建筑的混凝土结构施工

在高层建筑结构的施工中,混凝土的施工技术显得尤为重要。由于高层建筑的施工周期较长,混凝土可能会受到气候与工作条件的影响,这时就要控制好混凝土的强度。在开工之前,要按高层建筑的设计要求来配制不同强度等级的混凝土,并进行相应的强度测试,等到试验结果出来后,为了达到高层建筑的施工标准就要对混凝土的配合比进行一定的调节。在泵送混凝土时要进行细致的检查,因为在高层建筑施工时施工单位为了抢工期都会忽视养护的时间,在对混凝土浇筑时没有完整的养护措施与具体方案,易产生混凝土结构的问题。试验需要调整的是砂石、水泥和含水率的配合比,在调整过程中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调整,严格计算配合比,保障工程的施工质量。在混凝土养护时,要从人员、水源、养护时间要求、昼夜和覆盖等多角度考虑采取措施,还要注意根据不同水泥品种来确定养护时间,并且加强养护期督查工作。除此之外,也需注意非混凝土的质量问题所产生的裂缝,设计中需要设置一些永久性伸缩缝,防止因结构断面突变而产生的应力集中,要高度重视构造钢筋的配置,对采取混凝土小型砌块等轻质墙体,要增设间距不超过3m的构造柱,较大层高的墙高中部要增设混凝土腰梁,需特别留意梁底的砌筑要求和屋面保温与隔气层的合理设置。

3 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现代科技技术得到了广泛的运用,高层建筑工程结构施工作为一个非常复杂的项目,我们需要将现代科技技术运用到高层建筑结构施工当中,不断的提高我们高层建筑结构施工技术水平,以确保高层建筑建设的整体质量。

参考文献:

[1]胡远洋.关于高层建筑结构中的转换层施工技术分析[J].中华民居(下旬刊) ,2013(12) :328.

第4篇:解构主义建筑特点范文

【关键词】:解构主义德里达埃森曼

【Summary】:Deconstruction architecture is characterized by fragmentation of the whole.The deconstructionist philosophy major channels by the influence of the philosopher Jacques Derrida and Peter Eisenman.Pay attention to the heterogeneity of things andchange the closed structure to the open structure.By introducing heterogeneity things to create a multi-level things.Follow with interest of this article and reading process, dismantled holistic, systematic, sow differences.

【Key words】:DeconstructionDerrida Eisenman

中图分类号:TU-02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988年伦敦泰特美术馆和学院团体联合举行了一天的国际研讨会,会上考察了“建筑和艺术中的解构”,会后由活跃的建筑理论家詹克斯等帮助策划了《A.D.》杂志1988年3/4期合刊的专号,题为《建筑中的解构》。两次活动标志着解构建筑艺术正式登上了国际建筑舞台。

一.解构主义建筑的特点

解构主义建筑的特点是把整体破碎化(解构)。主要想法是对外观的处理,通过非线性或非欧几里得几何的设计,来形成建筑元素之间关系的变形与移位,譬如楼层和墙壁,或者结构和外廓。大厦完成后的视觉外观产生的各种解构“样式”以刺激性的不可预测性和可控的混乱为特征。

解构主义建筑的哲学思想

2.1.德里达的解构哲学

对于建筑理论,解构主义哲学的主要渠道是通过哲学家雅克·德里达与彼得·艾森曼的影响力。德里达不但认为作品处于解构和开放状态,而且主张开放各学科之间所存在的学院式的边界。他认为“各个领域之中本就有解构,如哲学,文学,绘画”,因而他也涉足了一番建筑领域,甚至还有和埃森曼合作搞设计的经历。

(Deconstruction)在建筑界译作解构主义。普遍认为德里达的解构主义哲学对解构建筑有极大的影响。德里达作为一个哲学家,他能从理论上全面地把我解构主义革命的意义及其局限性。

德里达的学术贡献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西方文化的形而上学基础进行了理论批判,一是开启了对待文本的一种游戏姿态。德里达思想的核心是解构。解构一词实际上来源于海德格尔的分解概念。现象学分解是海德格尔现象学方法的成分之一。他把分解看做是“一种批判的步骤”,“最初必须利用的概念被分解至它们由此引出的源泉”。他认为,概念在历史长河中会被遮蔽会出现偏差,这就需要理清其语系,寻找起源。推断归宿。德里达同样发现概念偏差的存在,但他并不寻找其起源与归宿,而是紧紧抓住概念偏差或语词歧义,进而利用它未分解文本的一致性。也整个就是说,海德格尔旨在恢复对话,德里达却消融了对话的可能性。于是,海德格尔为了建立基础存在论而强调存在论差异,德里达为了消解形而上学而启用分延,意指差异的展开。

德里达的理论和其他后结构主义思潮有共同的倾向,批判凭客观理性恢复世界秩序的形而上学的传统,试图恢复非理性和伦理性事物,由逻辑线索导致到非逻辑性的领域,怀疑和对元语言及本文说明的精心推敲,重视异质事物,主张将封闭结构改为开放结构,通过引进异质事物创造多层次的事物,关注特殊的本文和阅读过程,拆散整体性,系统性,撒播差异性。他们还认为,没有决定作品终极意义的绝对真理,注释过程严格说来是无穷尽的过程,惟有包膜,没有内核,没有隐秘,没有不能再。

于是,有学者指出,在德里达的抨击下,确定性,真理,意义,理性,明晰性,理解,现实等等观念已经变得空若无物。通过对语言结构的颠覆,德里达最终完成了西方文化传统的大拒绝。德里达结构的矛盾指向了传统形而上学的的一切领域,指向了一切固有的确定性。所有的既定界限,范畴,等级制度,在德里达看来都是应该的。

2.2建筑中的解构主义哲学

从现有的作品分析,对解构理论比较了解并在作品中有所体现的建筑师当数埃森曼和屈米。如埃森曼所追求的“之间”,即为后解构主义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他说,解构寻求“之间”,即丑在美中,非理性在理性中,去发现被压制的东西,现实的反抗者,去打断本文性,并使系统错位。以致只有在此刻他才能看到真正的解构主义的方案出现。在方案中,抓住“之间”,阐明“不足”,创造一种使人迷离的建筑。对屈米来说,解构不是运动也不是风格,而是分化瓦解建筑界的一部分。他认为,强调元素的综合,和谐,构图和把潜在着根本不同的各部分天衣无缝地重合在一起的长期实践,使建筑变得远离外部文化,远离当代文化现状。这就需要使系统开放。屈米的解构主题在拉·维莱特公园的设计中可以找到,它是一个整体的隐喻群体,有哲学的,心理学的,电影的隐喻。屈米主张在界限上工作。如哲学——非哲学,文学——非文学,当然也有建筑——非建筑。这与埃森曼的“之间”有相似之处,因为多种含义,所以就变成了无含义,从而使显示消解——分化。埃森曼把解构称为“扰乱了的完美”,可以说把这种倾向的表达得最为“完美”。“扰乱了的完美”这个词虽然不太像一个流派或展览会的名称,却把解构或反构成主义的创作思想和作品描述得十分形象。把建筑本质中本来已经完美的关系扰乱了,把原来衡量美的形式法则破坏了,出现了过去很少出现的变形,扭曲,斜翘等反形式的形象。

从解构建筑实例去理解解构哲学

由于解构哲学的晦涩难懂,而解构主义在建筑中又很难有统一的解构模式,要理解建筑中的解构哲学,通过一些解构大师的建筑作品我们会有所体会。解构主义建筑大师主要有埃森曼,屈米,盖里,扎哈哈迪德,库哈斯等。

实例一:荷兰海牙国立舞剧院

库哈斯的作品常给人以矛盾感,这个矛盾感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个是缺乏普遍性的矛盾,一个是缺乏必然性的矛盾。以库哈斯的荷兰海牙国立剧院为例。在该建筑作品中,库哈斯提出了一种“新节制”观点,密斯的简约主义风格训诫了所有那些升起和跌落的抽象形体,它们被松散地组织在一个材料与色彩构成的螺旋形中,从黑色的拉毛水泥旋至金色的金属薄片,螺旋形的诸端以最实用的形式置于建筑的背面,而后旋向装了玻璃的倾斜的铝柱墩,经过舞台高出部分的舞蹈人物壁画,最后到达屋面。这一切和用缆绳悬吊在大厅的卵形舱体及游泳池都暗示着一种反主题的姿态。另外,曲线的阳台,对比的色彩,所有这些聚在一起传播出一种极端敏捷而又节制的舞蹈感,这种反引力和空间张力概念的应用体现出一种超现象主义的手法,一些列离异的冲突形成一种语言游戏的场景。

实例二:Vitra消防站

德国维特拉家具公司消防站是哈迪德少见的实现作品,这个方案有着让人耳目一新的建筑造型,建筑物用混凝土浇筑而成,全长约100米,建筑物面向场地中的大道,尖锐的刀刃状的长而薄的房檐——这个割裂空间的锐利棱边如同在“香港顶峰俱乐部”竞赛方案中所描绘的锋利的建筑碎片。扎哈的设计理念就是用线性的空间与周围的环境结合在一起。建筑物沿着大道又低又长地延伸下去,但并不是单一的正方体的横向延续,而是三个相似三角形的锐角并排重叠在一起,各自不均衡的体块拼在一起构成整体的和谐。入口处向上略微扬起的飘板,极具个性。室内空间也如建筑外观给人的感觉一样,充满着流动和变化。倾斜的墙体,不在水平面上的屋面板,处处体现着维特拉维消防站的独特个性。

小结:德里达认为,解构这一文化结构,并不是就是要抛弃西方传统和秩序,而是从这一秩序内部来怀疑,破坏这一秩序,造成内部的震荡,从而深入地理解这一文化结构及其局限,最终将西方哲学和文化推进到一个新阶段。而解构哲学思想给建筑带来了新的活力和设计思路。丰富了建筑形式及理论。解构主义建筑对现代建筑的冲击,对传统建筑形式的颠覆,引发了更多的人去思考建筑存在的本质。诸多建筑师对解构建筑的尝试,不管是盖里扭曲的手法,还是扎哈充满动感的线条,又或是莫斯对节点的象征性分析,都为解构主义建筑提供了多种途径的探索。

参考书目:邬烈炎《解构主义设计(现代十大设计理念)》 [M]江苏美术出版社

邹德侬《解构主义和反构成主义建筑》[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6年

吴焕加《关于美国建筑师盖里》[J]《世界建筑》 1998年第3期

薛恩伦《哈迪德与动态构 成》 [J]《世界建筑》 1998年第4期

第5篇:解构主义建筑特点范文

1、象内之境

解构主义建筑的艺术意境之象内之境,指利用解构建筑中的形体造型所造之境。通过赋予形体造型“意”,寄托主观情思予客观物象,是由气韵生动的形体以最赋予动态、不平衡的美学意味的“游离”运行所形成,这是一种变化丰富、莫测端倪的形体集合,造型正侧逆衄、起转违和难以穿尽的意境意味。如盖里设计的维特拉家具博物馆,是形象与情趣的契合,造型莫测端倪、正侧逆衄,犹如一个“风中雕塑”。其形象正所谓:“鳞羽参差”,“偃仰向背”,“分锋各让,合势交侵”,“发迹多端,触变成态”,造成了“虽相克而相生,亦相反而相成”的动态形象。意境就是在这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动态形象中产生,是形象与情趣的契合,是景和情的统一。意境美寓于形式美中,形式美是意境生成的基石,具有灵感神思的解构建筑创造,是生命通过形式组合运动的一种“审美历险”,这是解构建筑的生命之所在,也是意境审美创作的关键。

2、境中之意

境中之意,表征为审美创造主体和审美欣赏主体的情感表现性,与客体对象现实之景与作品形象的融合。在客体对象的主题引导下让审美欣赏主体与创造主体产生思想感情的共鸣,情景交融,物我同一。解构建筑的意境与书法有异曲同工之处,也是由“象”、“象外之象”、“韵外之致”浑融整合而成,建筑与主体物我同一、情景交融,在主体心理上引起共鸣。解构主义建筑空间充满了“人”的气息,是一种“人性”的空间,成为人的“自我”的“对象化”,这个“自我”即是纯精神的,又是身体的。所以说,人与建筑情感交流的过程,就是人的情感与建筑空间心理不断碰撞解构的过程,从而达到境中之意的境界。建筑艺术的境中之意,建筑的形体造型禀有了创作主体的情性风貌,使建筑不仅仅是形体的运动、场所的熏陶,而表征为抒情写意与物象灵神暗合,即“达其性情,形其哀乐”。如建筑师里伯斯金德设计的柏林犹太人博物馆,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当它还是一个名字和空屋子的时候,就已经吸引了全世界几十万人的眼球,当时就有不少人在留言薄中写道:就让它留空吧。境中之意,就是产生于这种“情景交融”、“心物相契”的审美意象,经由审美体验的升华而达到的意境。解构主义建筑具有丰富的情感表现,奇丽瑰美,春意盎然,具有高度的审美价值,能培养欣赏者精微高妙的审美情趣。

3、境内之道

第6篇:解构主义建筑特点范文

关键词 服装设计;解构;潮流

解构一词的出现与二十世纪,它的出现与人类的发展及社会科学和哲学的发展是离不开的。它是一种反传统的观念同时又是人类进步的文明表现。解构主义者称没有结构是一成不变固定静止的,任何作品都是由一种开放的状态形成的。德里达认为,解构并不是简单的颠倒原有的位置,关键在于其认定不同物体之间仅有一些微小差别,而没有优劣的等级秩序,不同物体同时存在着相互渗透、相互包容的关系。同时又是对原有事物按照新的逻辑关系进行重新的排列组合。

解构主义最早出现于建筑设计上,因此在20世纪80年的建筑风格上出现了不同的造型效果,比如立体形态与平面形态的结合,运用一些破坏、扭曲等处理手法达到耳目一新的设计效果,如盖里的跳舞的房子。艺术家利用这种分解的概念,将原有的形态打破,而后进行重组、叠加,在不破坏原有秩序的前提下重视局部的表现,创造出一种神秘的不确定感。

解构主义是一种前卫的、时尚的服装风格,始终保持着在世界范围内对服饰文化的影响,并且将设计理念进行了拓展和延伸。将解构的特点融入到服装设计理念当中展现出不一样的设计特点。作为服装设计的三大基本要素色彩、款式和面料,同样可以从解构的理念入手对三个基本要素进行设计创新。

在服装造型当中色彩能够美化人体形象。色彩的解构与重组要在对色彩理论知识熟知的前提下进行色彩设计。将原有的色彩提取后再创造,运用色彩对人心理刺激反应的原理,将其更加概括抽象,在艺术作品当中表现出独特的审美效果以及更为广阔的色彩世界。

服装的风格是一种审美特征和审美认知,并且是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下的产物。服装的结构主义风格是以人的主体为造型基础,从而强调其造型的比例、层次以及立体感。解构主义则是将构成服装造型的基本元素进行分离、组合形成独特的轮廓特征。

解构主义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对社会学、哲学、文学、艺术、心理学等都有深刻的影响。有着“面料魔术师”之称的三宅一生,提倡没有结构的设计模式。1992年三宅一生推出其代表作品褶皱系列,将整体的面料打散把东方传统的平面构成的概念运用到服装造型当中,形成了其独特的解构主义设计风格。1997年川久保玲的春季会名为Dress Meet Body,将服装与人体合二为一,把服装当中的零部件进行重组排列,将口袋的造型颠倒展现出一种独特的不平衡感。

凯洛林・里诺滋・米尔布克对解构主义时装解释说:“解构主义时装,最显著的特点是在身体与服装之间所保留的空间。他们的服装,应用了多样化的方法,配合多样化的创意,顺着身体的曲线设计。”

解构主义最初是以东方的设计思维为基础,以和谐为设计根本所创造出来的二次空间。它打破了传统对服装结构的设计,除了突显服装的层次以外更加注重人体的舒适感。并且给穿着者一定的主动权,由穿着者来感悟和展现服装的设计理念。解构看似无形,但是又疏而不散这同时又和东方的玄学文化像通,展现出来其神奇的魅力。

解构将服装设计带入一个充满活力的风格当中,他将设计语言与禅宗文化合理的结合在一起,运用打散、分割、组合将服装的各个结构进行再设计,将服装本体与穿着者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展现出丰富多彩的设计语言。解构主义在当今服装设计当中更加具有吸引性。一件服装早已打破了原有的固定结构状态,经过设计师独特的设计手法,将解构的理念展现出来。它是一种充满个性的风格状态,将原有的严谨的服装解构打破,从复杂多变的视角入手使服装充满了不可捉摸的张力。这种理念看似无形,却疏而不散。设计师从不同的角度对整体的服装进行大胆的改造,将原有的部位重新整合分解从而得出新的造型结构。用截然不同的视角来诠释服装的意义与状态。

作为服装设计元素之一的面料,在创作过程中同样可以融入解构的理念。随着科技的发展面料的更新层出不穷。大量的新型材料的应用更是将服装的可视性提升到一定的程度。同样是日本设计师三宅一生,其面料便是最先打入国际舞台的时装艺术品。在服装设计的过程当中他总是致力于研究超前的服装作品,注重面料的选择与更新。在他的作品当中有很多前卫的设计概念,比如用一片面料裁剪出来的服装,以及“褶皱”系列,这种独特的设计理念将服装的整体造型带入一个全新的篇章。

第7篇:解构主义建筑特点范文

关键词:国际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建筑形式

中图分类号:TU-098.2文献标识码:A

20世纪,伴随着现代化的步伐,国际主义建筑轰轰烈烈地登上了建筑舞台,运用世界上任何地方都可以得到的钢铁、玻璃、混凝土材料开发出了经济合理甚至达到良好物理性能的“标准化”建筑。其结果,由建筑师们发起的轰动一时的新造型艺术运动。

一、后现代主义的兴起

法国的建筑有着悠久的历史,并且注重保护自己的历史建筑和文化传统,但近现代的建筑风格却走向了现代主义运用简洁、通透的手法,舍弃了传统建筑的符号。这是因为他和其他的欧洲国家一样就是非常的重视传统,尊重传统,他们对传统的态度就是老的东西一定要保护,但是新的东西是不能循规蹈矩。历史是在前进的以前的传统风格包括城市格局要保留。但新的建筑思想以及建筑,就要有当代的理念、时代的精神来思考,来创造。现代建筑实际上是受到现代艺术的影响,一个是工业化的发展水平,另一个是受到现代艺术发展的影响,也就是说现代的艺术,现代的绘画是领跑现代建筑风格。才有了众多的艺术流投身的建筑设计中去,建筑始终受到科技水平、生产力的影响以及艺术流派的影响是很深的,所以现代建筑与现代艺术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现代主义在欧洲得到蓬勃发展但在中国现代主义并没有被接受。比较被认可的是后现代主义和新古典主义。那么什么是后现代主义呢?简单的说就是对古典文化的复兴,对比较有传统文化底蕴城市和建筑韵味的追求。比如美国等一些国家文化历史比较短,所以想要模仿历史悠久的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传统和建筑风格,这种情况在我国也存在,我国历史悠久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与文化素质的提高,大众的审美发生了变化开始追求新的生活方式也就是居住环境的空间形式。比如喜欢一种贵族文化,也就是拿来显示自己的身份。所以在国内很多地方出现了模仿欧洲古典文化建筑。现代建筑它表现的不单单是去模仿传统的建筑元素或者制式的建筑风格,而是一种完全对自由空间的追求,对自由设计理念的追求,后现代设计是在现代主义之后发展起来的一种设计,它对现代主义的突破首先是在建筑领域,大分后现代主义设计师同时也是有影响的建筑师。他们认为现代主义只重视功能、技术和经济的影响,忽视和切断新建筑和传统建筑的联系,因而不能满足一般群众对建筑的要求[1]。

二、后现代主义的发展

20世纪60年代以现代主义为主,80年代出现了“后现代主义”倾向,相对于此对70年代进行了明确的定位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个时期无论是从政治上还是经济上都被视为是停滞不前的时期。60年代末出现的对现代主义的深刻反省,进入70年代以后,如同填补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落差似的,诞生了许多尝试性的作品。针对否定现代主义的课题,人们都在各自摸索着答案,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表现理想。以后的一个时期则是培育“后现代主义”的核心时期。

实际上后现代主义建筑的设计观念对设计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后现代主义设计理念的形成开端,理论界普遍公认的是从建筑领域开始的。这也是由建筑自身的特点决定的,具有公共性特征,长久

实用性和巨大的审美影响力等,这也使得建筑领域的风格变化格外引人注目[2]。

三、后现代主义对建筑设计的影响

1972年,以《五人建筑师》为题的白色装订本作品集问世了。彼得埃森曼、理查德迈耶、迈克尔格雷夫斯、查尔斯格瓦斯密、约翰海扎克5名建筑师在同一时期以纽约为中心展开了各自的创作活动,他们从格布西耶初期的住宅设计中摄取词汇,他们的作品都是以白色平滑的墙面构成的,都会给人一种奇异的感觉。虽然他们的作品风格完全不同,但相对于文丘里、穆尔等费城学派,他们被称作纽约学派。他们的活动与以后的现代主义再认识相联系,经过曲折的发展,形成了所谓的“晚期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对立局面。

所谓建筑的解构主义不应该与现代主义对峙,可以说它也只是现代主义潮流中一种展开设计的形式之一。尽管后现代主义受到批评,但是其创新性和标新立异性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3]。作为建筑语言他们常常运用非常新的形态。但是,不管是什么时代,其想要表现的核心往往还是与人们的意识深处相通的贯穿始终的东西。现代主义建筑风格上的排他性和单调性在其发展后期引起人们的厌倦,人们开始追求更加富于人情味的、装饰的、变化的,个人的、表现的、传统的形式,后现代主义建筑应运而生,所谓建筑的解构主义,在理论上是否真正与其语言的确提示了建筑表现的一种可能性。将建筑作为一种乐趣的态度,以及从建筑中发现某种新东西的强烈欲望。

设计本身就是以人为主体的创造过程,由设计师来创造,由大众用某种行为消费方式来承载享受设计。人类社会本身就是一个多元化,历史差异并存的形态,而人本身作为一种自然个体,具有两种需求的全面功能。这也决定了设计多种风格可以共存和相互影响、相互整合[4]。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到进人八九十年代,从髙科技形态、晚期现代主义、乡土主义,到上述的解构主义等, 建筑界简直就是一种百花齐放的局面。这就是所谓的“后现代主义”时代。建筑设计倾向,弗兰姆普敦的论点也许与大的潮流相悖。现代主义与地方主义两极对立的局面发展到现在也许巳经不是什么新东西了。后现代主义采取的是折衷的手法,把传统的文化脉络与现代设计结合起来,虽然在 20 世纪60~90年代是盛行期,但带来了设计界的繁荣时代,潮流前沿的多元化设计,开创了装饰艺术的新阶段[5]。

弗兰姆普敦的研究与他的古典主义索养不无关系,一些传统的东西对当代显得有些过于沉重。他对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空间论进行的所谓独到的解释和引用,使海德格尔理论解析不仅得到了广泛的传播,而且也使哲学界的研究有了相当的进展。在其理论被广泛应用的今天,也许巳经没有什么新鲜感。但是,对现代建筑无节制蔓延所引发的疑问,尊重一些地方或集团所继承的有价值的东西,并认真地从中学到某种东西的态度却不是用简单的流行语言所能表述的。

[1]于秀军.关于后现代主义建筑.宜春学院学报,2003(5):81-93

[2]王敏.浅谈现代主义建筑与后现代主义建筑的差异.山西建筑,2006(19)28-29

[3]周蓓蓓.浅谈后现代主义建筑.学院摺英,49-52

[4]丰谷.新时期的建筑美学思想.华中建筑,1994(1)1-9

[5]王受之.世界现代建筑史[M]1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

第8篇:解构主义建筑特点范文

关键词:三宅一生;张肇达;解构主义;风格;东方哲学

20世纪50年代,随着日本经济实力的增强,一批服装设计师独具一格的“日本风格”在国际舞台上逐渐崭露头角并对巴黎乃至世界的时装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著名的有三宅一生、山本耀司、川久保玲等。其中三宅一生作为现代主义服装设计师,其作品融合了东西方的设计风格,将传统与现代完美结合。在服装的造型上打破传统的设计模式,对服装结构进行重新解构和组合,运用解构主义的处理效果,强调面料的独特性和混合性图案的拼贴,采用不对称的裁剪、利落的线条以及独特的色调来进行设计。

张肇达,20世纪80年代走向世界的中国时装设计的拓荒者;在市场与优雅之间创造完美平衡;他的成功,源自丰富的文化内涵,同时也源自他始终低调而不懈追求服饰的完美境界。从“东方晨彩”、“大漠”,到“紫禁城”以及“江南”高级时装会……无一不包涵着向生命中某些尊贵元素致敬的意味。

解构主义最让人惊艳的地方,就是其往往难以预料的出招模式,但也不是在设计上随心所欲的解构及组合,看似零乱不堪的服装设计,实质却具有内在的结构联系因素和总体性能考虑的高度理性化特点。

由于每个设计师有各自的喜好,设计思路和表现手段,上述二位解构大师设计作品所表现出来的解构风格,对主题的诠释肯定也截然不同,通过对他们作品的分析、比较,不难发现各自的特点。

一、采用的色彩的侧重点不同,表现氛围、基调各异

三宅一生的作品选择的设计色彩不拘一格,外观造型自由奔放,从中可以看到他理想主义、乐天派和充满挑战的个性,他的作品总是充满个性的灵光,服装形态带着无拘无束的解放感。三宅一生极具艺术家的精神与气质,他将服装中的艺术属性最大限度地发掘出来,将服装设计的领域扩展到了一个前人从未涉足的范围。三宅一生的成功来自于他对日本民族服饰的解读和传承方式。跳出对具体服装元素一招一式的模仿,而继承了具有精神性的审美文化:简约淡薄,含蓄暧昧。

在张肇达的作品中,你可以看见奢美与华丽中沉淀出的朴素,也可以看见风景:层峦叠嶂的山脉与斗折蛇行的溪水,还有特色的建筑,朴实的民风;也许更能够看见壮阔的宇宙和迷人的星斗。他非常善用的色调是蓝色系和红色系,这两个色调之外他非常善用黑白色调和黄褐色调。如果拿中国人的传统思想来评价他的用色习惯,那是吸纳了阴阳法则,五行法则的。设计师的浪漫主义情怀,在对传统、陈旧、甚至经典进行批判、解构和重构的过程中,确立了对立而统一的哲学思维,创造出或许是属于未来的新高雅文化,再次印证服饰艺术创造的无限可能。

二、外形轮廓,面料选择

三宅一生的时装在造型上,他借鉴东方平裁制衣技术,裁开、拼接,再组合,与西方传统的设计思想相反的是,它的服装给人提供的是第二皮肤,而不是让穿衣者被动地局限在设计师设计完成的造型中。他的作品不仅仅是装饰身体,还非常强调内部和外表造型结构,是名副其实的具有艺术特征。他认为“时装没有固定的样子,人们可以依他们想要的样子去穿着”,“衣服穿在外面,但必须用心体会”。他预留了人体与布料的想象空间,使面料在人体上律动起来,并跨越了服装既有的形态:上衣可能是裤子,裤子也可能是袋子,没有边界的创意空间,让三宅一生的作品始终充满着“发现”的艺术。他特别重视布料所传达的信息,布料的性质及特点是他创作的灵感来源之一,衣服上的线条、织物的色调,往往会成为他表现手法上的借鉴他将自古代流传至今的传统织物,应用了现代科技,结合他个人的哲学思想,创造出独特而不可思议的织料和服装,被称为“布料魔术师”。

张肇达在造型上,最擅长的就是以线条来作为自己设计作品里最强有力的表现手法:最常见的是黑白线与色彩的线,这些线条的形式在他2000年以来的作品中大多以装饰的手法出现在裤子上,多是竖的,少量作品中也有横的;出现在上衣的时候则以线来做款式的切割设计,大多是打破水平与垂直节奏的斜线。这些线使用各种不同的技术来组成的,比如有珠片绣、有行缝、有抽丝后的面料再造、有面料本身的色彩间隔线型图案、有装饰缝……这样丰富的手法,仅仅是为了在作品中将线的语言强化出来。

然而到了2002年,张肇达的作品明显在结构方面相对复杂了很多,所用的面料种类更丰富了,他在比较多的地方应用了皮草,设计作品也相对沉着了很多。用颜色方面比较2000年的作品更加纯粹壮观。在线的应用上,他更多应用了曲线。2004年紫禁城主题的系列作品中,他开始用直线与曲线构成一种轻快的组合,虽然灵感来源是宫廷建筑比较宏伟沉重的造型,但是,他将之表达得相对时尚轻盈。在工艺上表现了比较多样化的一面。比如将青花瓷的图案用丝绸印染来表达,雕廊画柱的内容则体现为行缝工艺与面料再造工艺。并且在款式上多用了很多现代气息很重的七分裤。这和他在2000年那场秀上常用的直筒长裤的款式有了明显的反差。

三、结语

在破坏中求整体,在传统中求现代,设计一组对立矛盾不难,但要集诸多对立矛盾于一身,并达到更高层次整体和谐则十分不易。虽然他们的设计灵感都来源于东方的哲学思想,但其真正的设计理念是站在时代高度对中日两国传统服装审美文化产生的服装外部表现形态差异化的全新演绎。

参考资料:

[1]彭俊宜.服装设计与审美内涵的阐释――从三宅一生的经典设计风格谈起.商业文化[J],2010.

第9篇:解构主义建筑特点范文

关键词:解构主义;“龙”和“dragon”;文化霸权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2-2485(2008)09-023-007

一、引言

法国当代著名哲学家雅克,德里达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解构主义,他以一种全新的批判的不破不立的目光去看待事物,引起了思想界和学术界的轩然大波。德里达认为解构不是一种方法,不是一种分析。也不是摧毁,而是一种策略,最大的特点是反中心,反权威,反二元对抗,反非黑即白的理论,但解构并不是否定,它总是带着肯定的要求去看待事物,对物持有一种既怀疑又肯定的批判的态度。“解构”是一个文化时代性的特征,从字义来看,解构主义是指对于正统原则与正统标准的否定和批判。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保持一个民族文化的个性和独立性变得更加重要,我们更要重视保护、发展和传播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价值观念,让中国参与世界性话语建构,我们不能被动地等待西方认识我们,让西方逐渐地以他们的方式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古老文明,而应当以一种新的眼光去审视中国文化在全球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采取主动的方式,让我们的文明在当今的全球文化中拥有更大的更具影响力的一席之地!

二、解构主义视野下的“龙”和“dragon”

2008年北京奥运日益临近,但人们始终对“龙”落选2008奥林匹克圣火形象久久无法释怀,“中国龙”落选!而鱼,大熊猫,藏羚羊和可爱的小燕子当选!许多人对此很是纳闷,这里就关系到一个很长时间至今还没有解决的跨文化交际和传播中的误读问题。“龙”在当今许多词典中被误译成“dragon”。在这儿先来分别看看它们在不同文化中的意义。

(一)中国“龙”

先秦时,龙是一种神兽。商代时,龙是作为神人坐骑或一种祥兽出现的。《礼记·礼运篇》中就称“‘龙、麟、凤、龟’,谓之四灵。”

国人的传统思维认为,非真龙天子不能称帝,而龙亦成为皇帝的专利。皇帝的身体是龙体,皇帝的脸色为龙颜,皇帝的居处叫“龙庭”,皇帝的服饰称“龙冠”、“龙服”。当今中国人心目中的“龙”是中华民族阳刚之美的代表性意象。北京故宫太和殿共有龙12654条。

在华人看来,龙是吉祥的神物,是“四灵”之一。它是尊严的化身。华人大多有龙的情结,十二属相里有龙,有大龙、有小龙,二月二又叫“龙抬头”。水嘴儿,叫龙头;灯火游动叫火龙;桂圆叫龙眼。在中国文化中,一切与龙沾上关系的事物似乎都是吉祥的象征:天上的星宿有龙星,地下的风水有龙脉。食物中有龙虾、龙眼,衣饰中有龙袍、龙冠,行具中有龙船,建筑中有龙亭,动物中有龙马,植物中有龙葵、龙柏;端午节有赛龙舟,元宵节有舞龙灯。关于龙的成语更是数不胜数:龙腾虎跃、车水马龙、画龙点睛、龙潭虎穴、成龙配套、藏龙卧虎、叶公好龙……。由此可见,“龙”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形象,

(二)西方文化中的“dragon”

西方文化中的“dragon”也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传说中的“dragon”是看守财宝的怪物,类似鳄鱼,长有翅膀。口吐烈焰,生性凶残,令人望而生畏。有研究称,在西方有关屠“dragon”的故事有一千多。这些故事中的“dragon”无一例外都是邪恶的,与人类为敌,需要英雄来铲除。英国的英雄史诗《贝奥武甫》有杀死巨大“dragon”的故事。

在现代英语口语中,“dragon”是性情暴烈的老妇人的象征(a fierce bad-tempered old woman)。再看看“dragon”在最新权威词典里的解释吧!

1、a large angry,imaginary animal usu,able to fly and breathe fire(附有插图)。

(The Basic Dictionary of American English,外研社,2002年1月第一版,第184页)。

2、a mythical monster like a giant reptile. In Euro-pean tradition the dragon is typically fire-breathing and tends to symbolize chaos or evil,whereas in the Far East it is usually a beneficent symbol of fertility,associated with warer and the heavens

(The New OXFORD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年1月第一版,第638页)。

由此可见,英语的“dragon”大概有以下特征。这是一种传说中或想象中的动物,类似蜥蜴,体形庞大,性情凶猛,长着双翅。一条长尾。爪象鹰爪,通常会飞,口中喷火。

(三)解构主义视野下的“龙”和“dragon”之何去何从?

通过对比分析,很明显“龙”和“dragon”在中国和西方世界是截然不同的两种事物。许多学者和专家提出给“龙”改名,由“dragon”音译成“loong”。但也有许多学者持反对意见。他们认为,随着中国的逐步走出家门,踏入世界。在地球上有了五星红旗的一大块立足之地,中国人咳嗽一声。地球人吓一跳,“龙”的形象慢慢会被接受和理解,他们这样说有一定的道理。但试想一下,中国人是“龙”的传人,如果哪个国家的形象是“猪”。他们无论怎么美化,怎么大力宣传,“猪”在他们的心目中是如何的神圣!但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他们始终是“猪的传人”啊!

从“龙”英译成“dragon”历史看,是以来西方话语力量建构的结果,这就涉及到一个超越了跨文化交流界限的哲学问题:如何看待后殖民时代民族国家的自我形象的认同和重构?在西方话语中心者的眼里,原始落后和积贫积弱的东方只是—个证明了西方的强大的“他者”。西方虚构了一个适合自己利益要求的“东方”,并反过来将这个形象强加于东方,使东方纳入西方中心的权力机构,从而在语言上和文化上完成对东方的殖民和新殖民。在这个过程之中,东方语言文化再次陷入了被殖民、消灭的危险境地。

在全球化不断深入发展的今天。一方面,我们必须让中国更好地了解世界:另一方面,我们更要重视保护、发展和传播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价值观念,让中国参与世界性话语建构,破除以西方的“文化霸权”为特征的西方话语权力中心。

1985年,“象牙海岸”这个名字永远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取代的是一个新的响亮的名字:“科特迪瓦”!就是因为“象牙海岸”是一个法语单词的音译!最近韩国的首都“汉城”这个称呼也被韩国人民的呼声吞没,取而代之的是“首尔”他们这样做是因为“汉城”听起来很象中国的一个小地方!他们都是通过政府征求国民的意见,然后向全世界宣布他们的决定。树立自己的文化特色和形象。中国的“龙”就为什么不能这样做呢?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