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资产估值理论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职院校在固定资产的配置上不科学、不合理,在资产配置的过程中出现重复,设备的利用效率低下,没有达到资源优化配置的效果。在设备的配置过程中过分追求高性能、高配置,造成资金的浪费。部分实验室设备不能进行资源共享,出现设备闲置的情况,最终影响固定资产的经济效益。
二、加强高职院校固定资产精细化管理的措施和方法
1.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
高职院校要按照国家法律和政策的相关要求,制定适合本校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做到资产管理有章可循。规章制度应当确定固定资产的管理组织和人员,通过统一领导,统筹解决,将相关的责任落实具体到个人。通过建立专门的管理部门,实现统一管理,保证固定资产实现精细化的管理。在制定具体的管理策略时应当积极借鉴其他学校的管理经验,保证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的可操作性和可落实性。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应当和财务部门加强对资产的盘存管理,做到固定资产审核没遗漏,为固定资产预算提供准确的参考信息。规章制度应当明确规定资产的清查、入账、统计等管理办法,并且确定日常的检查制度,保证资产管理的有序进行。
2.加强固定资产的配置管理
固定资产配置对于固定资产的精细化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固定资产配置应当按照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的要求进行。高职院校固定资产配置,应当结合学校的实际,做到保障需要、优化结构进行合理配置,提高资产的利用效率,避免资产的闲置和浪费。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借鉴国家对于高职院校办学水平的评估标准来建立相应的管理体系,做到固定资产配置的科学化和合理化,同时固定资产配置纳入到学校的预算管理中,加强预算控制和监督,使预算采购等能够按照制度的要求进行。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资产配置的后期管理,例如对于资产配置的执行完成情况进行监督,对资产进行定期的清查以及对使用情况进行分析,及时掌握固定资产的配置和运行情况,最终达到资产的优化配置。使固定资产配置能真正符合学校的发展要求,使固定资产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
3.加强固定资产的评估和管理
固定资产的精细化管理离不开资产的评估,只有科学地确定固定资产的价值才能真正做到精细化的管理。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应当借助信息化的手段,通过对学校的固定资产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并且进行验收,将调查的结果录入学校的资产管理系统中,保证财务管理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对于建筑物等自建形式的资产,应当在验收之后的六个月之内进行竣工审计,并且做好资产的使用登记和入账工作。对于不能按时完成的自建资产,应当通过暂时评估的方式办理资产的入账工作,做到固定资产管理的有序性。
三、结束语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 固定资产 管理和反思
一、引言
教育理念的革新,使国家和相关部门加大了对中职学校的资金投入力度,从根本上完善了中等职业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同时,也加大了对固定资产的投入力度。相关教育部门和学校负责人要结合中职学校的实际发展诉求,提高固定资产使用效率和管理质量。中职学校固定资产管理过程中,设置有固定的资产管理员,对固定资产明细账进行登记,并建立线上资产管理平台,对各部门实物保管员的日常工作进行协助。中等职业学校固定资产管理涵盖的范围很广。相关管理人员要结合学校的实际发展需求,应用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精细化的管理模式,对学校固定资产进行有效管理。
二、中等职业学校固定资产管理问题
(一)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缺失
固定资产管理一直是中等职业学校日常管理工作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其制度层面存在诸多疏漏和缺失。加之,固定资产管理过于形式化。在日常管理过程中,不注重对固定资产和相关设施进行采购、验收、维护和保养等。对学校内部固定资产实际状况不明确,很难保证固定资产管理过程中的安全性和完整性。一般中等职业学校固定资产财务核算都是由财务部门执行的,而教学设备的管理是由不同学科进行负责的。并没有结合学校发展现状,设置固定的资产管理部门,导致固定资产管理过程中职责不明。
(二)资产管理意识不足
中职学校应用国家财政拨款,对相关配套设施进行购买和引进。但是其在固定资产管理过程中,缺乏严谨的资产管理意识。普遍存在重购买和轻管理的现象。当前,很多中职学校已经将网络化管理模式应用到了固定资产管理中。但是并没有委托专职人员进行管理,导致固定资产管理过程中存在诸多疏漏。固定资产主要目的是满足相关学科的日常教学需求,各部门基于自身利益,对固定资产进行重复购买,导致资金浪费严重,资源共享效率低,缺乏统一的资产管理规划。
(三)固定资产会计核算不规范
固定资产管理需要结合设备购入资金和购入过程中的相关费用,进行记账。但是,实际固定资产的计价方式却是以发票为主,不重视对安装费用和运输费用等进行记录,使固定资产入账不够准确和完整。针对已经投入使用,但是移交手续缺失的固定资产,要先按照估价进行入账,核定好实际价格后,对入账进行调整。比如,部分中职院校建筑竣工之后,验收和决算工作滞后,相关账目不明确。部分获赠的艺术品等没有原始凭据,无法办理入账手续,形成大量账外资产。资产使用部门和管理部门不重视资产台账核对,导致资产管理混乱,无法明确反映中等职业学校资产管理情况。
三、中等职业学校固定资产管理的相关反思
首先,固定资产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具有重要的辅助作用,管理人员要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和分配,最大程度发挥其在教学过程中的价值。相关部门要结合学校固定资产管理情况,建立健全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并成立专门的管理小组,对相关管理人员的职责进行划分。校长负责对全校资产管理进行宏观指导,并对重大事物进行决策。财务部门主要对固定资产进行核算。总务部门要对全校固定资产进行统筹管理,并注重管理过程中的权威性。同时,各科室也要有专门人员对本科室的固定资产进行管理,并做好日常使用记录,将资产管理过程中的变动或者损坏及时上报管理小组。资产管理小组也要及时对学校的固定资产进行清查,真正将固定资产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其次,学校要制定固定资产管理规章制度,并将相关奖惩措施落实到位。中等职业学校的固定资产管理需要以完善的奖惩机制为依托,进而结合固定资产管理情况,对管理人员的日常工作内容和质量进行评定,以此督促他们重视固定资产管理。同时,学校也要建立清晰的固定资产使用情况表和评价考核表,充分调动相关管理人员的日常管理积极性。
第三,重视财务人员和资产管理人员的相关培训工作。近年来,我国财务人员固定资产管理方面的培训比较缺失。学校要通过财务人员和资产管理人员再教育,使其不断拓宽专业知识,提升固定资产的管理能力。同时,要加强财务人员和管理人员的沟通与交流,不断取长补短,从根本上提升中等职业学校的固定资产管理质量,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实验环境,提供充足的硬件设施。
四、结束语
固定资产是中等职业学校开展教学活动和实践活动的物质基础,直接关系到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质量和未来发展方向。财务人员和资产管理人员要重视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提高资产利用率,促进中等职业学校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关键词 高职院校 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 教学改革
一、 高职院校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教育现状及办学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1、高职院校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教育的现状
高职院校开设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的时间稍早于本科院校,至2005年,全国已有41所高职院校开设了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 这些高职院校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建筑建材类高职院校(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河北建材职业技术学院等)、经济贸易类高职院校(广西财经学院、山东经贸职业学院等)、财政税务类高职院校(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内蒙古财税职业学院等)、电子机械类高职院校(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等)、综合类高职院校(十堰职业技术学院等)。这些高职院校在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教学过程中,都有自己的优势和不足。由于高职院校开设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时间比较短,从事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研究的人员较少,目前尚无比较系统的教学改革经验可供借鉴。
2、高职院校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趋同,没有考虑社会对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人才的不同需求,专业建设方向不明确
根据笔者调查,目前几乎所有的高职院校都是把按照注册资产评估师的规格和要求来培养具有资产评估理论知识结构和业务实践技能的,能够胜任各类企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会计核算以及资产评估中介机构的业务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作为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对于这种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笔者认为是不够科学的,没有考虑社会对评估与管理人才的不同需求。笔者认为,资产评估不仅包括机电设备评估、建筑工程评估,还包括企业价值评估、珠宝首饰鉴定、文化艺术品评估、无形资产评估、金融评估、税基评估等,另外房地产估价、旧机动车鉴定评估、土地评估、探矿采矿权评估等也应当属于资产评估的范畴。目前,国务院批准了注册资产评估师、注册资产评估师(珠宝评估专业)、房地产估价师、土地评估师、旧机动车鉴定评估师、注册矿业权评估师等资产评估类职业。为社会培养各种从事资产评估职业的专门人才是高职院校的社会责任,但是,不同的资产评估类职业对资产评估理论知识结构和业务实践技能的要求也是不同的,如果只是围绕注册资产评估师的规格和要求来制定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显然是不能满足社会对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人才不同需求的。
3、高职院校主要围绕注册资产评估师考试科目来设置专业课程,没有考虑主办院校的实际情况,课程设置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
目前,几乎所有的高职院校的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的专业课程都是围绕注册资产评估师考试科目来设置的,这种专业课程设置方法笔者认为是不合理的。现阶段开设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的高职院校多数为非综合性的,一般与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相关的专业不够齐全,导致部分课程难以安排。比如,一些经济贸易类和财政税务类高职院校因在建筑工程及机电设备方面没有相应的教学能力和经验,无法开设建筑工程和机电设备方面的课程,而建筑建材类和电子机械类高职院校对于财经方面的课程则往往难以开设。
4、高职院校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教师缺乏,职称结构和学历结构不合理
高职院校专业教师的主要来源是高校本科及硕士毕业生,但是我国资产评估本科及以上层次专业教育招生不久。2004年,南京财经大学和内蒙古财经学院将资产评估作为本科试点专业向教育部进行申报并且获得了批准,并已在2005年开始招生。此后,山东经济学院、山东工商学院、上海立信会计学院等高校也先后招收资产评估专业本科生,培养从事资产评估工作的紧缺专门人才。2004年,厦门大学积极申报并且第一个获得批准设立研究生层次的资产评估专业。厦门大学财政系资产评估专业的硕士、博士点是国内重点大学首个设立的该学科(专业)的博士、硕士点。上海财经大学在财政学硕士点下设立了资产评估方向。到2007年才会有第一届硕士研究生毕业,本科生要到2009年才能毕业,况且本科院校和资产评估事务所也需要大量的资产评估专业本科和硕士毕业生,短期内高职院校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不可能通过引进高校本科及硕士毕业生来解决师资问题。如何尽快建设一支职称结构和学历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是每一所开设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的高职院校的共同课题。
5、高职院校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相对滞后,不能充分保障实践性教学的顺利开展
加强实践性教学工作是高职教育的显著特点,也是培养高素质的高职人才的根本保障。实践性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除了要有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外,还要有能够组织实践性教学的实习实训基地。由于高职院校开设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时间较晚,实训基地建设相对滞后。为了保证实践性教学的顺利进行,高职院校必须加快实训基地的建设。
二、对高职院校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探索
1、根据社会对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人才的不同需求,结合主办院校的特点和优势,合理确定专业建设方向
由于我国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开设较晚,在产权交易、企业改制、司法实践、融资抵押、财产拍卖等活动中,迫切需要大量从事资产评估与管理业务的专门人才。高职院校要想培养能够胜任各种资产评估与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是不现实也是没有必要的。高职院校可以结合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合理确定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建设的方向,根据所确定的专业建设方向来制定人才培养目标,设置专业课程。笔者认为:具有房地产专业建设经验的院校可以把房地产估价作为专业建设方向;具有土地经济学建设经验的院校可以把土地估价作为专业建设方向;具有财政学和税收学专业建设的院校可以发展税基评估;具有金融、保险专业建设的院校可以突出金融资产的估价、保险评估;工科院校可以凭借学科优势侧重机器设备评估,如旧机动车鉴定评估的专业内容;拥有珠宝鉴定专业的院校可以开展珠宝鉴定方面的专业建设;拥有艺术、文物和考古等专业优势的院校可以突出古董和艺术品的价值评估;具有地质和矿业专业建设经验的院校可以把矿业权评估作为专业建设方向。
2、根据专业建设方向,结合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合理设置专业课程
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是一个典型的跨学科专业,其专业课程应当包括财务与管理方面的课程和资产评估方面的课程,具体专业课程的设置应当考虑专业建设方向和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的内容。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毕业生要到毕业工作后才有资格参加资产评估类职业资格证书考试,这就给资产评估的教育带来了冲击。虽然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学生在校期间不能参加资产评估类职业资格证书考试,但是这些考试科目却是培养学生理论知识结构和业务实践技能所必需的,把这些考试科目设置成专业课程也为学生毕业后参加职业资格证书考试打下坚实的基础。比如以房地产评估与管理为专业建设方向的高职院校,除了要把基础会计、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经济法、税法等课程设置为专业课程外,还应该把房地产基本制度与政策、房地产开发经营与管理、房地产估价理论与方法、房地产估价案例与分析等课程设置为专业课程。再比如以旧机动车鉴定评估为专业建设方向的高职院校把旧机动车鉴定评估师考试科目:汽车原理和构造介绍、汽车性能及新技术介绍、汽车状况检查办法、汽车价值综合评定应用、二手车交易方法与技巧、汽车保险和法律知识、汽车评估基本财务知识、现场评估实习课程纳入专业课程设置也是比较合理的。
3、高职院校通过对专业教师的培养、对紧缺人才的引进和兼职教师的聘请来完善师资队伍,构建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由于高职院校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设置比较晚,而且高校资产评估专业本科尤其是硕士毕业生短期内不可能选择到高职院校就业,所以高职院校要想很快解决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教师的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问题是比较困难的。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在逐步提高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教师的学历和职称的同时,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构建高素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上。高职院校应当创造条件鼓励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教师通过考试获取与专业建设方向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注册资产评估师、注册房地产估价师、注册土地估价师等)并委派专业教师到与专业建设方向相关的评估类事务所参加社会实践,以提高职业素质和实践动手能力。对于有较高职业素质和较强实践动手能力的具备一定的教师素质的资产评估方面的专业人才,高职院校应当创造条件优先引进。对于现阶段高职院校专业教师无法完成的实践性教学任务可以通过聘请相关资产评估事务所的兼职教师来承担。
关键词:内控机制;公立医院;固定资产管理
现行《医院财务制度》明确规定,固定资产是指单位价值在1000元及以上(其中专业设备单位价值在1500元及以上),使用期限在1年以上(不含1年),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资形态的资产。我国公立医院70%的资产都为固定资产,固定资产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医院的经济实力和经营水平,医院现代化医疗设备的数量及医院的规模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这家医院在同行业的地位,其管理水平是证明医院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所以,有相当一部分医院为了提升自己的竞争能力,积极修建医院门诊住院大楼、购进国内外先进的医疗设备,但是由于一些医院内控机制的不健全,在固定资产实现其使用价值为医院创造巨大经济利益的同时,也凸显了医院在固定资产管理方面的新问题。
一、 公立医院在固定资产管理上的现状分析
(一) 医院在采购环节中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缺陷
所谓政府采购指的是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及团体组织按照各级政府所规定的集中采购目录和采购限额标准,使用财政资金对货物、工程及服务进行采购的行为。自2003年1月1日起我国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这条法律的实施,不仅对政府采购行为方面进行了整理规范,而且大大地提高了采购资金的使用效率。我国的医院有90%以上都为公立医院,作为事业单位,在对于固定资产的采购环节上应严格遵守政府采购的要求,但是目前有相当一部分公立医院在固定资产采购的环节中存在着或多或少的管理缺陷,如一些医院擅自作出固定资产的购买决定,采购随意性大。有的对于一些大宗商品的采购则有意躲避采购固定资产要求的集中采购目录,并且故意以零售的形式对其进行购买,更甚者为了达到自行采购的目的,将整体商品恶意分解成若干部分,然后进行分类采购行为,这些违法行为的目的都是为了摆脱政府在固定资产采购方面的监管,从而进行人情采购、私下采购,而相关人员则在固定资产的采购过程中谋取潜在利益。这样不仅使国家财政资金造成很大程度的浪费,而且其商品的质量也存在着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公立医院长远的发展。
(二) 固定资产的财务手续与内部管理制度不符
1. 没有按照规定进行财务核算
一些公立医院对于固定资产购入后没有按照规定进行财务核算。对于医院购进的固定资产记录不全,导致所整理出来的账表与实际现有固定资产不符,并且由于内部控制制度的缺乏导致在固定资产的使用、保管、记录方面存在着缺陷。在一些固定资产的财务处理上,没有投入使用时不进行必要的处理,没有对固定资产进行定期清查。
2. 固定资产处置混乱、手续不全
公立医院的国有资产只有经过所属主管部门的审核同意之后,再上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批,审批通过后医院才能对外进行投资、出租、出借。但是有个别医院为了从中谋取利益而将应该履行的上报过程省略,擅自进行投资、出租、出借,所获得的利益留存在医院供内部使用,有的直接收入“小金库”。由于固定资产占公立医院的总资产比例大,针对于较为贵重的闲置仪器设备,医院应该以市场竞价的形式进行出售、出让、转让变卖。而实际上一些医院存在着略过报批手续这一过程,直接对其进行出售、核销。
3.固定资产的评定标准不清
随着我国的国民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患者对于医院各方面环境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对此,很多医院非常重视医院环境的改善,并且已经将其作为一项长期工作,由于一些如被服、床单、家具等物品需要经常更换,一些医院为了减少固定资产的报废数量,简化财务手续将这些容易被更换的批量购进物品不设置为固定资产而是设置为低值易耗品入账,像这种更换频率较高的资产往往会出现评定标准不清的现象。
(三) 固定资产的管理方式滞后
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大多数公立医院固定资产的管理方法都比较滞后,一些公立医院的管理人员重视对于新设备的购置,但是对于其日常管理维护方面却不太注重,固定资产管理没有落到实处,没有设置固定资产的专管人员。由于无人对其进行管理,使之缺乏正确的使用和必要的维护,容易导致固定资产的加速损坏,对国家造成不必要的损失。而医院的管理人员则认为医院设备仪器等物品数量大、种类多、专业性强,所以对于固定资产专管人员的选择比较困难,加大了管理难度。有一些已损坏的设备仪器,也没有及时进行报废,而是到期才履行报废手续,管理环节避重就轻,管理制度只停留在了表面。公立医院自购进到报废全过程缺乏管理控制,陈旧的管理方式很难适应现代化的管理要求。
(四) 监督管理制度不健全
一些公立医院对于固定资产的监督管理制度缺失。根据《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中规定:各级政府财政部门、事业单位及主管部门应严格按照本办法的规定,严格管理所在机构及下属人员,认真完成事业单位国有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而目前大多数公立医院只是在每年年终时开展一次固定资产年度清查,有的更是觉得公立医院的固定资产属于国有资产,归国家所有,政府拥有其监管职能,应该由政府对其进行分级监管,医院只是拥有使用权,所以不做固定资产清查。不但如此,在对一些公立医院管理人员的职务考核中,固定资产监督、考核方面缺乏快速有效的鼓励措施,只是单纯地对医院管理人员提出固定资产的保值、增值,而缺乏对固定资产的监督,从而直接导致下属部门人员误认为账本与实际资产相符就是对固定资产的监督管理,虽然账面上体现固定资产的保值,但实际上却由于监管的不善已经造成了设备仪器损坏,最终致使医院固定资产的流失。
(五) 现行会计制度难以反映实际情况
虽然公立医院的财务部门都已经按选定的方法对固定资产计提了折旧,但是没有考虑是否适合医院本身情况。单纯地对医院固定资产进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是远远不够的,如一些设备仪器由于其他原因造成的损坏没有入账,这样仍然会导致账面与实际净值存在偏差,从而使医院实际固定资产净值偏低,无法反映真实情况。
二、对于公立医院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管理制度的建议
(一)建立统一的管理机构,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医院应完善内部控制管理体系,提高整体管理水平,加强国有固定资产风险的防范意识,建立统一的管理机构,由医院负责人负责将固定资产管理归入医院整体管理控制体系中。针对一些规模大的公立医院,应建立健全专业部门,明确部门人员的责任,依不同级别,分别进行适合于本级别具体形式的管理。在固定资产的管理方面,应与相应岗位的人员联系到一起,把仪器设备的日常维护工作落实到个人,实行具体的奖罚措施,激励责任人能够认真对待固定资产的日常管理工作,监督、检查仪器设备在使用、配置、处置上是否符合相关规定。同时清晰区分其他类型,并将固定资产按其重要程度进行分类。对于重要的、批量购入的或高于限额之上的资产,按照制度规定划入固定资产管理。而相对次要的、数量少的资产则划入低值易耗品进行管理。
(二) 加强对固定资产采购环节的管理控制
公立医院在运用财政资金时,当其金额达到购置限额之上的固定资产送相关主管部门按规定的程序进行审批。公立医院固定资产归入政府采购范围时,所应用的采购方式应为公开招标或集中采购等方式,不得以政府规定的采购方式之外的其他形式擅自进行采购,以防止相关人员从中谋取利益。医院采购贵重仪器必须通知相关的负责人、财务人员及仪器日常使用维修的专业人员,进行充分的可行性论证,完成相关的手续,并及时进行固定资产投资预算,归入政府采购。此外,医院对于重要的高额的固定资产应当采用集体联签的方式做出采购决定。
(三) 加强对固定资产使用、退出环节的管理控制
公立医院应根据相关规定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对固定资产的使用、出租、出借、投资等做出严格的规定。在固定资产日常使用、维护、维修工作中安排专业人员重点负责。定期进行固定资产的保养维护,延长其使用寿命,防止事故的发生。并且应当加强规范固定资产出租、出借、投资、担保等行为。对于固定资产对外出租、出借、投资、担保必须进行必要的评估或可行性论证,依据规定程序办理。所获得的收入划入医院预算,进行集中管理。医院还应该建立健全资产清查制度,定期进行清查,做好案存工作,以确保医院对固定资产的有效控制。
(四) 加强对固定资产管理上的监督、检查、评价
监督、检查、评价在固定资产管理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加强对公立医院内部的监督、检查、评价不仅可以使管理人员及员工能够认识到在平时工作中所存在的不足,降低可能发生风险的概率,而且能够激励医院相关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端正其工作态度,间接地提高了公立医院的效益。而政府审计部门监督、检查、评价,主要是针对事业单位财政资金及资产方面的评估审核。社会监督、检查、评价机构主要是以会计事务所为主对其进行评估审核,三者分别以不同的角度评价医院的效益及风险,只有三者相互促进,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控制管理体系才能使医院的固定资产得到高效充分的利用。与此同时,还应将医院固定资产控制管理的好坏程度、使用率等方面作为对医院相关负责人监督评价的重要指标,与评价其管理成效挂钩,从而提高工作积极性,提升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
(五) 制定一套便于固定资产管理控制的会计方法
对于医院固定资产的管理,制定一套有效的会计方法必不可少。第一,医院应当设置固定资产折旧科目,确定能够真实反映医院固定资产情况的折旧方法。特别是规模较大的医院,固定资产较多,应当根据与固定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采用平均年限法或工作量法计提折旧。而对于规模较小的医院,考虑到成本相对较小,可以用年限评价法进行核算。第二,上级财政和主管部门应对固定资产大型修缮明确确认标准,针对不同级别和规模的医院,以单项值或固定资产原值的百分比区别固定资产增加或是计入修缮费,以提供更加真实准确的会计信息。第三,由于现代医学的进步,对于医院的固定资产,特别是仪器设备很可能还在折旧期限之中就被更先进的设备所替代,这样变相加速了固定资产的损失,所以医院应设立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科目以便情况发生时进行财务处理。第四,由于医院的一些固定资产已经出售、报废、毁损或到期进行清理,所以在医院处置这些固定资产时,会通过固定资产清理科目核算转入清理的固定资产净值及在清理过程中发生的费用和收入。但因为核算的是净值,就会存在账面价与市场价或重置价之间出现差额,所以应设立辅助账目或辅助账簿,运用资产评估及市场评估两者相结合方式来应对固定资产虚增或恶意减值,从而准确评估固定资产,为医院的固定资产管理提供有效信息。
综上所述,公立医院建立健全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管理系统,不但有利于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提高使用效率,而且对保证医院良性运行,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健康持续发展,最终更好地为患者服务等都具有积极而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医院财务制度[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1:29-33
[2]许建国.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1,(04).
[3]王新艳.医院固定资产管理中的问题及解决办法[J].现代企业教育,2011,(02)
关键词:新三板企业;并购;定向增发
中图分类号:F27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01-0100-03
前言
2015年我国股市遭受重创,创单日8%的最大跌幅,上市企业融资出现困境。定向增发作为企业在资本市场上再融资的一项制度创新,越来越受到上市公司和投资者重视,为实现企业大股东和投资者双赢局面创造可能性。定向增发是上市公司以非公开的方式向符合条件的少数特定投资者发行股份的行为,实质上是一种私募行为,它与配股、公开增发构成上市公司再融资的三大重要手段。
一、定增推演分析
假设A公司为一家新三板上市公司,公司持续经营的初始状态是公司拥有总股本2 000万股,净利润800万元,本出两个假设进行比较(见表1)。
(一)假设A公司的市盈率P/E为25倍,定增3轮
第一轮定增,每股定价10元,定增资产估值1 500万元,定增资产带来净利润150万元/年,按10倍P/E定增150万股。第一轮定增完成后,定增的150万股价格增值到1 650万元,增值150万元(见表2)。
第二轮定增,参考第一轮定增后的股价为每股11元,定增资产估值1 500万元,定增资产带来净利润150万元/年,按10倍P/E定增136万股。第二轮定增完成后,第一轮定增的150万股价格增值到1 800万元,增值300万元;第二轮定增完成后,第二轮定增的136万股价格增值到1 632万元,增值132万元(见表3)。
第三轮定增,参考第二轮定增后的股价为每股12元,定增资产估值1 500万元,定增资产带来净利润150万元/年,按10倍P/E定增125万股。第三轮定增完成后,第一轮定增的150万股价格增值到1 950万元,增值450万元;第三轮定增完成后,第二轮定增的136万股价格增值到1 768万元,增值268万元;第三轮定增完成后,第三轮定增的125万股价格增值到1 625万元,增值125万元(见下页表4)。
(二)假设A公司的市盈率P/E浮动,定增3轮
第一轮定增,每股定价10元,定增资产估值1 500万元,定增资产带来净利润150万元/年,按10倍P/E定增150万股。第一轮定增完成后,定增的150万股价格增值到1 650万元,增值150万元(见表5)。
第二轮定增,每股定价11元,定增资产估值1 500万元,定增资产带来净利润150万元/年,按10倍P/E定增 136.36万股。第二轮定增完成后,定增的150万股价格增值到2 165万元,增值665万元;第二轮定增完成后,定增的136.36万股价格增值到1 968万元,增值468万元(见表6)。
第三轮定增:每股定价14.43元,定增资产估值1 500万元,定增资产带来净利润150万元/年,按10倍P/E定增 103.95万股。第三轮定增完成后,定增的150万股价格增值到2 745万元,增值1 245万元;第三轮定增完成后,定增的136.36万股价格增值到2 495万元,增值995万元;第三轮定增完成后,定增的103.95万股价格增值到1 902万元,增值402万元(见表7)。
二、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定价问题
1.市盈率 P/E
市盈率(P/E)是股票价格与税后每股收益比率。新三板企业在定增过程中,并购双方应确定市盈率的大小。在A公司定增推演中,无论是固定市盈率还是浮动市盈率要能够符合资本市场实际操作要求。A公司在并购谈判中,明确对市盈率(P/E)的认知,一般地,市盈率随着公司的业务特征不同而存在差异,处于上升周期的朝阳行业一般有较高的市盈率,为此,在比较市盈率时,不能简单地进行比较。
2.定增资产估值
在A公司定增推演中,定增资产估值固定在1 500万元,在实际谈判过程中,评估定增资产价值往往需要在一定范围内折价或溢价,推演以1 500万元定增,只是理论上的推敲,在并购中难以实现预期目标,定增资产估值问题涉及到多个方面,包括选取什么方法评估定增资产价值、定增多少份额、何种定增方式等等,定增资产估值是解决定价问题至关重要的环节,也是并购双方能否达成共识的关键所在。
(二)定增回购问题
1.回购方式选择问题
A公司定增推演应考虑“增发出去,回收回来”问题,这也是并购合作协议能否签署的重要一个环节。回购方式可以选取多种定增回购方式,争取提高并购成功的几率。A公司可以通过举债回购、现金回购和混合回购获取实现定增回购的资本,无论并购者以何种方式筹集“本钱”,双方须达成共识,一旦按照回购价格的确定方式,可以选取固定价格要约回购和荷兰式拍卖回购,约定回购的时间、数量等问题。
2.回购保证金问题
当A公司实施定增计划时,并购双方就定增资产评估价值达成共识,为进一步顺利推进谈判,就牵涉到回购保证金问题,A公司与被并购方在回购协议中如何约定解决保证金问题处理办法,包括保证金保管、违约保证金支付等是定增时需着重思考的问题。
三、对策
(一)利用第三方机构合理定价
针对被并购企业实际情况选取重置成本、现行市价、收益现值、清算价格等方式进行价值评估,解决资产定价问题。
1.A公司确定市盈率P/E时,要详细了解公司市盈率变动的影响因素,包括资产负债率、每股收益增长率、控股股东等,这些因素都与市盈率存在显著的相关性。为此,可以在现行市价法、收益现值法或者两者混合方式的基础上,选取符合双方共同利益的方式,合理解决市盈率P/E问题。
2.在定增资产估值问题上,并购双方可以委托第三方机构展开尽调,对并购对象的财务层面、法律层面、业务层面进行调查与核实,从而对资产合理定价,同时约定双方对第三方评价机构评估价格予以认可。在双方达成资产估值基础上,商谈具体定增份额、定增方式,推进并购工作。
(二)签订对赌协议
为达成并购,A公司可以与并购标的签订对赌协议,通过合理设置对赌筹码,对于定增后产生的不确定情况进行约定,应注意考虑两方面:
1.考虑“增发出去,回收回来”问题办法,这是对赌协议需要体现的重要内容,也是并购双方达成定增并购的关键所在。不仅如此,这也会对并购双方进行一个很好的约束,一方面,避免A公司出现“打白条”现象,保证在经营期间能够履行承诺,打消被并购者的疑虑;另一方面,在约定回购股份期限未到的情况下,并购标的不能要求并购方提前并购,保障了并购方的利益。
2.约定回购保证金事项。并购双方可以就回购保证金问题达成共识,设置双方能够接受的保证金金额,委托第三方机构代为保管,保障保证金的安全性。A公司在回购保证金事项上和并购标的协商,一旦因一方未履约触到约定的底线,如何解决纠纷,妥善处置这部分保证金。约定回购保证金事项,是对回购工作的有力补充。
结论
新三板企业为顺利实现并购扩张,提升企业价值,应充分利用定增这一金融创新工具,解决好定增的定价、资产估值等问题,本着“合作、双赢、求是”的原则,为公司引入新的战略投资者,在未来市场上获取更大的收益。
参考文献:
[1] 章卫东,邹斌,等.上市公司定向增发:资产收购与利益输送[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
[2] 郭巧莉,等.上市公司定向增发融资偏好分析[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3,(6):50-53.
[3] 赵阳华,王晶.定向增发与盈利能力关系――理论分析框架研究[J].现代商业,2013,(17):202-203.
[4] 李彬,潘爱玲,杨洋.大股东参与、定增并购主体失联与利益输送[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5,(8):107-115.
The Deductive Research about m&a Based on the new Three Board Enterprise
QU Shun-qi1,LV Jia-kang2
(1.The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Trade in the Technology of Henan University,Zhengzhou 450001,China;
2.The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College of Henan University,Kaifeng 475000,China)
摘 要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一度使公允价值计量饱受质疑。基于此,文章在对现行会计计量方法进行简要回顾、分析的基础上,主要试图阐述公允价值是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计量的必然选择这一基本观点,并提出了公允价值计量运用中应当进一步重点关注和研究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 公允价值 市场经济 会计计量
发展历史并不算长的公允价值已经成为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计量无可替代的、大有取代历史成本计量之势的一种重要方法。只要市场存在,公允价值计量就是必需的,让位于历史成本是会计史上的倒退。认清这一趋势,加强对公允价值计量理论与应用问题的研究,是历史赋予当代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工作者的重任。
一、对会计计量方法的再认识
按照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的规定,会计计量可采用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等方法。这几种会计计量方法既具有其独特优点,也存在一定不足。仅就历史成本计量这一传统会计计量中的主要方法而言,由于假定市场稳定,交易价格合理且不会发生大幅度变化,资产入账后一般保持账面价值不变,账面价值不会与市场价值严重背离。此外,由于历史成本是根据实际发生的交易确定的金额,因而有据可依,具有可验证性、可靠性。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面临的各种不确定性环境因素与日俱增,静止不变的历史成本的局限性日益明显,所反映的会计信息不仅决策相关性较差,甚至导致信息使用者决策失误,就连其真实性也受到质疑。
现行会计计量方法存在的局限性,成为人们致力寻找更好替代方法的缘由。国内外就有一些专家学者倡导采用管理层估值、均值等方法。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这两种方法同样并非十全十美。具体地说。管理层估值法是根据管理层评估结果对资产价值进行记录的一种方法。管理层的估值主要考虑市场因素,立足于市场和资产的内在价值进行确认、记录,是对资产内在价值进行量化。采用这一方法,通常对购进的资产以现行市价作为估值基础,但对于一些投入使用的资产,由于其价值在于该资产所具有的功能价值,因此以资产的特定功能作用效果作为其估值基础,最为典型的资产估值方法是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由于采用这一方法通常是按单项资产估值,而单项资产往往与其他资产相互组合共同实现功能价值,因此,单项资产的功能价值难以确定。
企业持有某些资产的目的是为了充分利用资金,获取持有收益或者分散风险,为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管理层以市价为基础对此类资产价值进行估算,具有主观性,难免出现人为提高或降低资产价格的情况,导致会计信息的可靠度和透明度降低,令会计信息使用者无法判断企业资产的真实状况。同样,均值法是为了避免引起企业财务状况过度波动及对市场价格产生助涨助跌的问题而提出的一种方法。均值不是针对某一时点而是一段时间资产价格的总体反映,这种方法反映的资产价格在一段时间内相对平稳,不会对市场变化的反应过于敏感,缓冲了资产价格的大涨大跌。然而,为了保证资产价格的平稳性和方便资产价格的取得使取得均值的成本最低,这种方法在操作过程中,其时间段的选取方式、选取范围等既至关重要且又难以把握。
二、公允价值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计量的必然选择
笔者之所以认为公允价值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计量无可替代的一种重要方法,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计量的必然选择,主要是基于以下几点认识:
(一)公允价值计量是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系的必然选择
从前述公允价值的定义看,公允价值计量运用的重要前提条件是存在市场或活跃市场、存在市场交易或公平市场交易,在不具备这样条件的社会经济环境里,是难以运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公允价值计量运用的这些重要前提条件与市场经济体制以市场手段实现资源配置的基本特征要求是一致的,符合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系的客观要求。以我国财政部2006年的涉及会计要素计量的企业会计准则而言,有近六成准则不同程度地运用了公允价值计量,涉及范围包括一般工商企业和农业、金融业等特殊行业。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运用为一大“亮点”的这一新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既表明了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进一步趋同,也表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更趋成熟,经济管理水平日益提高,运用公允价值计量的市场环境更加完善。
(二)公允价值计量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保护投资者权益,维护资本市场健康运行发展的必然选择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资本市场的发育和不断完善,企业投资者和经营者分离,股权极度分散,广大股权投资者通常主要依据企业披露的会计信息进行投资决策。特别强调稳健性的历史成本计量要求不高估资产、收益,不低估负债、损失,尤其对于资产的后续计量只确认减值损失而不确认增值收益,使企业披露的会计信息中资产和利润偏离实际情况,致使企业和股权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导致投资者低估企业盈利能力和实际价值。而公允价值计量以市场承认的价格为基础,采取出现减值确认损失、出现增值确认收益的双向计量方式,及时反映资产真实的市场价值,有助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避免企业与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从而最大程度保护投资者权益,维护资本市场健康运行发展。
(三)公允价值计量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适应金融创新要求的必然选择
公允价值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计量无可替代的一种重要方法,特别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公允价值计量得到了长足发展,形成取代历史成本计量之势。历史已经告诉我们,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历史也必将告诉我们,“市场经济越发展,公允价值会计越重要”。
三、进一步加深对公允价值计量的理解和研究
(一)公允价值计量运用与“顺周期效应”问题
众所周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一度掀起了会计界、金融界乃至包括美国一些国会议员在内的较大范围的争议,使公允价值计量饱受质疑。尽管公允价值计量运用已被认为不是也不可能是诱发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也不是引发“顺周期效应”的直接诱因,但是,由于公允价值在反映资产(尤其是金融资产)价格时过于敏感,公允价值计量运用确有明显“顺周期效应”,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放大或加剧金融不稳定。因此,加强对公允价值计量运用中“顺周期效应”产生机理、传导机制、影响路径、应对策略和措施等问题的研究,成为一个摆在会计界乃至金融界、经济界学者面前的需要尽快妥善解决的重要课题。
(二)公允价值计量运用中如何增强会计信息可靠性问题
如前所述,相对于历史成本计量而言,公允价值计量运用使企业会计信息更具有相关性,提升了会计信息使用者所获取的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然而与此同时,由于公允价值计量运用以市场评价为基础,公允价值的确定依赖于活跃市场上的报价、最近进行的市场交易价格、估值技术等,这就使得公允价值的取得实际上成为在客观事实基础上的主观决策,容易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不确定性,从而使会计信息的可靠性难以保障。因此,如何不断提高市场化程度,如何不断完善市场机制和市场报价体系,如何建立健全公允价值信息收集系统,如何不断提高会计人员职业素质和职业判断能力,等等,从而保证会计信息的客观性,增强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成为会计理论与实务工作者长期面临的重要研究课题。
(三)公允价值计量运用中的可操作性问题
前一阵子,全球大宗商品巨头嘉能可公司的股价暴跌,破产传闻不断,令人瞠目。据说,嘉能可公司拥有的矿产资源富可敌国,市场价值远高于该公司当前的股票市值。
这就提出了一个资产估值的理论问题:一个企业的溢价资产究竟是什么?
人们经常混淆两类企业资产:一是企业拥有的资产,二是企业自身的资产。前者是可以和企业分离的,企业破产了,其所拥有的资产依然存在并可以转让。而后者是和企业生死与共的,通常不会在企业消失后仍然存在。由此演绎,后者才可能成为企业自身的溢价资产。
企业自身的溢价资产又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企业家及其团队投入或创造的,二是企业作为一个平台所包容的内部或外部资源。如此细分,人们就会发现:互联网企业最核心的资产并非前者,而主要来自于后者,且可以说它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共享模式和平台模式。由于在企业平台上流动的资产在法理上并不属于平台企业,于是就有了一个重要的资产定义――轻资产。所谓“轻”资产未必很“轻”,只是此类资产在财务的定义上很“轻”,因为该类资产并不属于企业所拥有的资产,却又决定着企业未来的成长与创新。
资本市场把企业变为商品才有了公司股票的交易,而投资人参与的交易主要是未来的预期,所以上市公司的股票才会产生三重溢价:成长性溢价、创新性溢价、领先性溢价。由此判断,大宗商品巨头嘉能可公司的股价暴跌并非来自于公司所拥有的资产贬值,而应主要来自于溢价资产的大幅贬值。于是问题又出现了:公司的溢价资产为何会突然贬值呢?
若将公司拥有的资产剔除,公司自身创造的资产应主要来自于四个方面:一是企业家的创造,二是员工的创造,三是客户的贡献,四是投资人的信心。这四大要素的重要性排序在企业升值和贬值的两个阶段中是有所不同的。企业升值阶段的传导顺序是正向的,由企业家的创造开始依次升级,最后体现为投资人的疯狂;而在企业贬值的阶段,公司将遭遇“逆袭”,即从投资人到客户,再由员工到企业家及其管理团队。
[DOI]10.13939/j.cnki.zgsc.2017.30.043
2016年2月25日,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在媒体交流会上披露,经国务院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研究决定开展国企改革“十项改革试点”。
混合所有制成为国有企业“十项改革试点”的重要载体,而国有资产证券化则成为促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及国企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
1 提高国有资产证券化率是国企改革的重要途径
1.1证券化是国企改革中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重要方向
目前,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的实现方式大体分为两种:一是国有资产证券化;二是引入“非公”战略投资者。
国有资产证券化成为国企改革的大方向,主要因其能促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完善现代企业制度。资本市场具有规范企业制度和约束企业行为的功能,在资本市场的规范要求下,国有企业的治理结构得到落实,信息披露机制得到改进,内外制衡机制得到提升,现代企业制度得以完善。
1.2证券化是盘活东北地区国有资产的理想手段
2016年11月1日,国务院下发《关于深入推进实施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加快推动东北地区经济企稳向好若干重要举措的意见》,提到将在东北三省选择部分国企开展首批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全面深化东北地区国企改革。
东北地区较多国有资产属传统制造业,受到“去产能”等经济形势及政策影响,目前市场估值低,利用上市平台实现资产证券化可以将国有资产估值水平通过资本市场的定价机制恢复到相对合理水平,与此同时,通过上市公司平台融入运营资金以促进产业的转型与升级,有利于东北地区的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1.3充分利用国有上市平台,提高国有资产证券化率,是国企改革的重要途径
提高国有资产证券化率有多种方式。在短期内实现整体上市尚有困难的情况下,通过下属上市公司平台增发股份是提高国有控股集团资产证券化率的快捷手段。
通过上市公司平台融资具有低成本且快速筹集资金、分散风险投资、优化资源配置等重要功能,能拓宽国有企业融资渠道,并在市场化的定价机制中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是国企改革的重要途径。
2 实证分析
为了进一步分析国有资产证券化对于国企改革的影响,本文以非公开发行股票方式为例,统计近期国有企业进行非公开发行股票前后的相关指标变化,进而分析讨论国有资产证券化对国有企业保值增值、盈利能力、杠杆率等方面的影响。同时,本文选取同期未进行非公开发行股票的国有上市公司作为对照组进行对比,以排除同期大盘波动带来的系统性影响,进一步支持提高资产证券化率对于国企改革影响的理论分析。
在实际控制人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的国有上市企业中,本文选取2015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期间进行非公开发行股票的116家国有上市公司,对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盈利能力及杠杆率三个方面相关指标在发行前后的变化情况进行统计和计算,结果如下:
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方面,选取股价增长作为衡量指标。样本发行日前三个月平均股价较发行后三个月平均股价平均增长率为3.11%。
盈利能力方面,选取基本每股收益(EPS)作为衡量指标。样本发行日后一年的基本每股收益较发行前平均提升0.0154。
杠杆率及抗风险能力方面,选取资产负债率及流动比率作为衡量指标。样本2015年年末资产负债率较2015年年初平均下降了6.45%,流动比率平均提升了0.2295。
以上统计分析可见,非公开发行对于国有企业在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去杠杆提升盈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方面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为减少同期大盘波动对以上统计结果带来的系统性干扰,本文选取2015年年未进行非公开发行股票的705家国有上市企业作为对照组,选取相同指标进行统计比较,结果如下。
资产保值增值方面,2015年进行非公开发行股票的公司组股票平均涨幅为50.61%,高出未实施非公开发行组8.6个百分点。
盈利能力方面,2015年未实施非公开发行股票的国有上市公司组2015年年底较年初基本每股收益下降了0.0651,而进行非公开股票发行组基本每股收益率较年初却提高了0.0295。
资产负债率方面,2015年未进行非公开股票发行的对照组平均增加了0.20%,而实施了非公开发行组资产负债率平均下降了6.45%。
流动比率方面,2015年未进行非公开股票发行的对照组流动比率仅增加了0.0534,而实施非公开发行股票组流动比率平均增加了0.2295。
综上所述,实证分析表明,非公开发行股票能够对股价、每股收益及流动比率有正向促进作用,并有效降低资产负债率。可见,通过非公开发行股票提高国有资产证券化率,对于国企改革中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提升盈利能力、去杠杆等方面有着积极的推进作用。
3 结论
根据国企改革“十项改革试点”,混合所有制改革成为国企改革的重点,而国有资产证券化成为国企改革和混合制改革的主要方向。
首先,通过国有资产证券化,可借助资本市场的规范及约束机制,促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其次,通过国有资产证券化,可促进东北传统行业的产业转型与升级,优化企业管理体制,提升资产估值水平,从而盘活东北地区国有资产;最后,利用国有上市平台,提高国有资产证券化率,可拓宽国有企业融资渠道,并在市场化的定价机制中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实证分析表明,提高资产证券化率能够对国有企业上市公司的股价、基本每股收益、流动比率有一定的提升作用,同时有效降低资产负债率,符合国企改革对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提高盈利能力、去杠杆等方面的要求。因此,国有资产证券化是混合制改革及国企改革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周建春.资本市场与国企改革[J].中国金融,2016(18):78-80.
[2]贾小波,黄菊英,任家华. 市值管理在深化国企改革中的作用研究[J].财会通讯,2016(16):29-31.
[3]王健.国有企业所有制改革的理论、实践及未来趋势[J].企业经济,2015(10):26-30.
[4]李维安. 深化国企改革与发展混合所有制[J]. 南开管理评论,2014(3):1.
【关键词】公允价值计量 08年金融危机 会计计量模式
一、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
金融危机过后,人们一方面进行挽救危机的措施,一方面寻找导致这场百年一遇的祸端发生的罪魁祸首,人们从次贷危机望向金融工具衍生品,又追溯到市场及市场信用,希望从这些新兴发生物中找出一些蛛丝马迹来阐明这场灾祸的发生过程。于是在上述领域纷纷尝到苦头之后,金融界的一些人又将矛头直指向当时所采用的会计计量模式——公允价值计量法。一些银行家认为,金融资产和负债按照公允价值计量的规定,在市场并不景气和公允价值缺失的情况下,相关机构对资产过分的进行减值处理而并未考虑到其潜在的真实价值,从而导致相关资产的市场公信力下降,金融机构进入进一步抛售资产的恶性循环,并最终促使了金融危机的产生。基于此种理论,美国约60名议员提出,高声要求放弃当前公允价值计量的计量方法,重归历史成本计量,他们认为此举可有效抑制次贷危机的进一步蔓延。于是在此之后,2008年9月30日,美国《在不活跃市场下确定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美国众议院也在之后通过财政部救市方案,并要求SEC(美国证劵交易委员会)在不损害公众和投资者利益的前提下,考虑暂停使用《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第157号:公允价值计量》。同年12月16日,美国联邦监管机构正式发文同意放松购买银行业务的资本规定,允许企业通过使用无形资产估值来增加资本水平。以上种种,都表明美国承认公允价值在金融危机中的罪魁祸首地位,使得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金融体制,依然逍遥法外。
二、对公允价值的本质理解
目前国际国内对公允价值本质的探讨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独立计量观”,一是“复合计量观”。独立计量观认为,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一样,是一种独立的计量属性,存在其应用的条件以及计量的价格基础,几种计量属性可以并列使用。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我国2006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该准则明确提出了5种会计计量属性,指出公允价值计量与其他几种属性具有平等的关系。而复合计量观则认为公允价值本身不是一种独立的计量属性,而是价值的直接计量(现值)和间接计量(历史成本、现行市价、和可变现净值)的总称。
以上两种观点都从某一方面反应了公允价值的特点。比如,公允价值计量正是基于 “以交易为基础”的历史成本而会计无法真实地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这一事实的产物,公允价值的本质涵义应当依据其在“基于价值会计”体系中的作用来理解。在基于价值会计的体系中,公允价值是会计计量努力实现的理想目标,即真实公允地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对企业资产、负债在不同时点上的反映,依据其不同角度来选择使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
三、对会计计量模式未来发展的展望
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仍是大势所趋。2008年11月11日,由美国特许金融分析师提交美国证劵交易委员会的一份调查报告中提到,公允价值不是造成美国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对于金融市场信用至关重要的公允价值计量应该被保留下来,同时sec副首席会计师Stephanie Hunsaker表示“公允价值会计不应被暂停使用,但需要进一步改进。”
公允价值计量存在的问题。虽然公允价值会计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仍将会是金融市场所采用的主要计量方式,但其难以保证的可靠性、实际操作的高难度性以及公允性的定论复杂性都揭示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短板所在,那么在后金融时代里,我们所应该关注的方向便是如何完善公允价值的披露模式及定价模式,使之在金融市场中真正的成为得到广泛认可的资产的“公允价值”。
使用历史成本计量及公允价值计量的双重猜测。任何计量属性都不是完美无缺的,没有任何一种计量属性能够满足一切计量条件,在日益复杂的金融市场里,单一的历史成本计量和公允价值计量都显得捉襟见肘,那么,是否能够将历史成本计量模式及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并而行之,证据在于,2008年12月底,sec曾向国会提交了一份关于调查市价会计的研究报告。该报告提出从八个方面完善现行公允价值会计:第一,改进SFAS NO.157,而不是废止;第二,现行公允价值计量要求不能废止;第三,采取措施改进现行公允价值准则的应用;第四,金融资产减值需要重新设计;第五,需要更明晰的指南以提高正确的判断;第六,会计准则需要继续满足投资者的需求;第七,采取新的正式措施,规范现行会计准则的实践;第八,进一步简化金融资产投资会计要求。从这份报告中,能观察到准则制定者们对会计准则进一步改善的需求。那么,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对多种价值计量模式进行分析,不断完善双重计量模式的程序。积极发挥他们的优越性,为会计理论的长远发展出谋划策。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