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村委审计报告范文

村委审计报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村委审计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村委审计报告

第1篇:村委审计报告范文

一、指导思想

村级财务审计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维护村集体和农民的合法权益为核心,坚持依法依规按政策办事的原则,严格执行各项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弄清村级经济实力,理顺财务关系,明确村干部的经济责任迎接村级换届,保持农村社会稳定和经济健康发展。

二、审计的范围和方法

村级财务审计的范围,主要是村集体经济组织、村委会及其下属企事业单位。重点是审计**年村委会换届以来(审计期限:**年换届之日起——**年8月31日止),村级财务活动情况和主要负责人任期经济责任。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重大问题,可追查到以往年度,立案逐项进行审计。

村级财务审计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由乡镇、街道办事处组织进行审计,做到五个结合:审计查账与走访群众相结合,审计查账与核查实物相结合,审计与化解村级债务相结合,审计与处理问题相结合,审计与建帐建制相结合,确保审计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三、审计的主要内容

(一)村集体财务收支情况。审查村级各项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完整性。重点查明收入是否及时入帐,有无被侵占、挪用;非生产性开支是否严格控制,有无挥霍浪费;村内各项工程的决算情况;未入帐的费用情况;村公益事业资金、土地补偿费收入和政府有关部门下拨资金的管理使用情况;村财务收支是否按时如实上墙公开;民主理财制度是否健全等。

(二)集体资产、资源、资金及专业项目管理情况。审查集体资产、资源、资金的管理制度是否健全并严格执行,帐款、帐物、帐帐是否相符,集体资产、资源和专业项目的承包标的、期限、方式等是否经集体经济讨论决定,标的较大的是否引入了招投标机制,承包或租赁者是否按合同及时缴纳承包款或租金,有无因管理不善造成集体资产和资源的损失浪费。

(三)村级债权、债务情况。查清债权、债务增减变化及拖欠占用情况,摸清帐外债权、债务情况。重点审查有无借款举债用于违背政策规定的非生产性支出,是否新增村级债务,有无存在盲目举债情况,有无将集体资金擅自借给个人、企业和外单位,有无擅自为个人、企业和外单位提供担保或抵押等。

(四)村级民主决策情况。审查村级重大事项决策是否由村民代表会议或村集体班子会议讨论决定,有无“个人说了算”的情况存在。

(五)群众要求审计的其他问题。如村干部任期内的经济活动和责任目标完成情况、村干部任职期间的经济责任等群众要求审计的问题。

四、审计的基本程序

开展村级财务审计工作,要严格按照《湖北省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办法》规定的基本程序和方法进行,确保审计工作质量。

各级农村经营管理部门要依法行使农村审计监督的职能,具体承担村级财务审计工作的业务指导。各乡镇、街道办事处要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明确审计事项的范围和内容、审计方式和方法、人员配置和分工、具体工作步骤和要求等。在审计期间,要通过宣传发动、设立举报箱等形式广泛收集意见和村民反映的问题,确保审计工作有效进行。

财务审计工作结束后,应形成审计报告,并召开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通报审计结果,同时在村务公开栏张榜公布,接受群众监督。对审计出的问题,要严格按照有关法规政策进行处理。审计查出被侵占的集体资产、资源和资金必须如数退还给集体;涉及村干部违法违纪的,要提出处理意见,移交纪检监察部门处理;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要移交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当事人的刑事责任。对村级财务管理混乱的村,要提出具体整改意见,组织力量帮助整顿,制定规范化管理制度。

审计结果要作为村级组织候选人的必备条件之一。审计出的问题未退赔处理以前,不能作为村级组织候选人。

五、财务审计的工作步骤和时间安排

为确保财务审计工作顺利进行,收到实效,各乡镇、街道办事处要按照组建机构、制定实施方案和配套文件、宣传发动、培训骨干、逐村实施审计、规范管理等步骤,集中领导、集中力量、集中时间开展财务审计工作。总的要求是:村委会及其下属企事业单位审计面要达到100%,整个审计工作必须在9月25日前结束,并提交审计报告。10月上旬,市组织专班对各乡镇、街道办事处的村级财务审计工作进行专项检查验收,对验收不合格的,要追究责任,重新审计。

六、审计工作的组织领导

村级财务审计工作是村委会换届选举前的一项准备工作,各级各地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统一部署,集中时间,切实抓紧抓好。

(一)强化领导。村级财务审计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以乡镇为单位进行。市成立村级财务审计工作领导小组,由市委副书记李进新同志任组长,市委常委、副市长卢斌、市长助理袁道海任副组长,市财政局、市民政局、市审计局、市监察局、市经管局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经管局。各乡镇、街道办事处要成立相应的村级财务审计领导小组和审计专班,集中动员部署,培训骨干,统一组织力量,逐村开展审计工作。

第2篇:村委审计报告范文

成立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并作为项目法人全面负责项目建设工作。统筹协调相关单位,成立了项目规划实施办公室和项目督查办公室,负责工程规划、组织施工、建设监理招标等。通过竞争立项,将黄腊乡粮食主产区确定为项目区,具体分为龙潭、青鱼塘、孔陇黄腊4个片区。项目工程建设期间,由西秀区水利局、财政局、黄腊乡政府联合组成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对项目建设的全过程进行监管。工程建成后,由黄腊乡政府和各村村委会根据当地实际制定相关管理制度,建立工程后续管护组织,由各村村委会统一管理,明确具体管理人员,确保工程充分发挥效益。

二、规范施工管理,确保工程安全

项目施工过程注重管理规范和管理方式创新,严格按照国家有关工程建设管理程序,实行项目法人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和责任追究制,制定西秀区小型农田水利项目管理制度,明确项目法人、技术负责人、主管单位职责,与工程建设人员签订安全目标责任书和廉政责任书,切实保障工程质量。实行事前备案、公示,事中事后监督、审计制度,同时,注重信息公开,及时将项目工程规划、“民办公助”政策、项目建设过程和建设成果等情况在安顺日报、贵州1日报、贵州电视台等媒体上进行公示,构建了政府负责、社会监督、企业保证的质量管理和监督体系,为工程建设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确保了工程安全。

第3篇:村委审计报告范文

具体包括:税收收入、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国有资产及国有资源有偿使用收入、政府自筹收入、政府债务、招商引资制定的优惠政策及上级财政部门、主管部门下达到镇街区的财政资金等。

二、强化支出管理,规范支出行为

(一)对行政运转经费实行上限控制。行政运转经费包括:办公费、印刷费、咨询费、手续费、水费、电费、邮电费、取暖费、物业管理费、差旅费、因公出国出境费、公务接待费、维修费、会议费、培训费、劳务费、委托业务费、公务用车运行维护费、食堂补助、赞助捐助、各种奖励、福利费及其他。依据镇街区规模、财力状况及工作量大小,参考2013年市委市政府年度责任目标对镇街区考核分组办法,分档核定人均行政运转经费上限数,其中:一档镇街区包括开发区、高新区、度假区、诸由观、东莱等镇街区,人均不得突破5万元;二档镇街区包括等镇街区,人均不得突破4万元。

(二)对重大支出事项要实行党委、政府集体研究制度。对基本建设、大宗物资购置、大型修缮及一次性支出在5万元以上的项目,要经党委、政府集体研究决定,并形成会议纪要存档。基础设施建设、公益事业建设、大型修缮建设等要有工程预算方案和决算审计报告,并进行投资评审和公开招标。采购纳入政府集中采购目录以内的货物和服务,必须实行政府集中采购。

(三)镇街区对自行出台的各类普惠式优待政策要认真进行梳理,量力而行,做到可持续。对超过自身支付能力、不切合实际的普惠式优待政策要立即纠正,避免相互攀比。对今后拟出台普惠式优待政策,提前要做好论证工作,报市政府审批后执行。同时对村级出台的普惠式政策,镇街区也要严格把关,加强指导。

三、实行项目审核报批制度

(一)项目报批范围。从本意见下发之日起,以下项目实行审核报批制度,需上报包镇的市领导审批后,报市财政局备案。

1.单价或一次性购置总额在10万元(含10万元)以上的大宗物资购置;

2.单项投资在50万元(含50万元)以上的基本建设项目,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公益事业建设、生产性投入、土地征购、房屋购置及大型修缮等;

3.镇街区制定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包括镇街区同村委签订的用地租赁合同、同企业或村委签订的土地补偿合同、镇街区出台的用地税收返还政策及用地财政补助政策等;

4.行政运转经费超限额部分;

5.出台普惠式优待政策;

6.其他应该报批的项目。

(二)项目报批办法。

1.对纳入报批范围的项目,经镇街区党委、政府集体研究后,由财政所(局)填写市政府统一印制的项目审批表,一式二联,连同书面的申请材料一并报包镇的市领导审批。

2.对基本建设项目,要同时上报项目预算方案。工程完工后,还要上报结算审计报告。

3.招商引资制定的优惠政策,由镇街区以正式文件上报包镇的市领导审批,文件内容包括:拟出台的优惠政策及政策依据、出台的原因、受益的单位或个人、资金来源等。

4.行政运转经费超过规定限额的部分需在每月15日至20日上报,待批复后财政所(局)才可以付款、入账。

5.出台普惠式优待政策,由镇街区以正式文件报市政府审批,文件内容包括:拟出台的优待政策、出台的原因、受益的单位或个人、资金来源等。

(三)项目审核依据。

1.是否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及上级有关部门的规定;

2.是否符合市委、市政府的有关规定;

3.项目可行性;

4.项目资金来源是否有保障;

5.镇街区负债情况。

四、切实抓好镇级政府性债务的管理

镇级政府性债务包括:帐内债务和帐外债务。帐内债务包括金融机构借款、财政部门借款、其他单位和个人借款、应付工程款等。帐外债务包括:用地租赁费、土地补偿款、用地税收返成及用地财政补助、镇办企业转嫁到政府负担的债务及政府为单位或个人提供借款担保形成的债务等。

各镇街区要严格执行《关于坚决制止发生新的乡村债务有关问题的通知》([]39号),按照“制止新债、摸清旧债、明确责任、分类处理、逐步化解”的要求,进一步规范约束政府行为,从源头上防止发生新的政府性债务。确因特殊情况需要举债的镇街区,不论数额大小,都必须上报市政府分管财政领导批准后,报市财政局备案。

对文件下发之前已形成的债务,各镇街区要组织人员全面清查、核实,按债务来源和用途,逐笔登记造册,建立债务台账并报市财政局。

市财政、审计、监察等部门要定期对镇街区债务进行检查,并将检查情况进行通报。

镇街区每年都要争取拿出部分财力专门用来化解历史遗留债务,每年底要将债务化解情况报市财政局。

五、落实责任,严格执行规定

各镇街区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严格执行本意见,认真履行报批制度。不准先建后批、先买后批或对超限额部分支出先付款后报批,不准采取化整为零等变通手段规避审批,不准政府出钱以企业、村庄等其他单位及个人名义进行大宗物资购置,原则上不准突破核定的行政运转经费上限。

各镇街区要建立健全财务报告制度,按时向领导小组办公室报送《资产负债表》、《收入明细表》、《支出明细表》及收支分析报告等财务资料,并确保上报数据准确、内容真实。

市财政局要认真履行职责,提高效率;要做好日常监督管理工作,及时了解镇街区对本细则的执行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向分管市级领导汇报;要指导镇街区抓好财务管理工作,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做到“职责明确、制度健全、操作规范、运转高效”。

对未按规定报批项目的镇街区,市财政局要按未报批数额扣减镇街区财力;对未经批准擅自出台土地优惠、用地优惠及税收返还等政策的镇街区,要追究镇街区主要负责人责任,并按政府兑现上述出台政策所承担的费用扣减镇街区财力。

六、本意见下发前,在2013年1月1日后已发生的属于报批范围内的项目,由各镇街区于10月31日前报市财政局备案。

第4篇:村委审计报告范文

一、抓住一个关键点,在加强领导、健全机制上狠下功夫

抓好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领导重视是关键,规范运作是重点。领导干部的认识程度,决定着抓工作的力度。近年来,为全面落实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该区利用多种形式教育引导各级干部尤其是农村干部,从维护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从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促进农村发展、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高度,去认识和把握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切实提高思想认识,明确工作思路,健全机制,深入扎实地推进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一是加强组织领导。专门成立了由区长任组长,分管副书记、副区长任副组长,区直相关部门和乡镇(街道)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并进一步明确了纪检监察牵头协调,民政部门负总责,财政、农业、经管、司法、计生等部门负责具体业务指导的工作职责。各镇(街)、村也都成立了相应的工作机构,明确责任,落实人员,形成了区、乡镇、村三级联动,职能部门协调配合,上下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二是健全工作运行机制。近年来,**区委、区政府先后制发了《**区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实施方案》、《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具体意见》,区纪检、组织、农业、民政等有关部门也都下发专门文件,指导和规范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健康开展。区村务公开民主管理领导小组还建立了联系会议制度,每月通报一次情况,每季度召开一次例会,每半年进行小结,年底进行考核总评,切实加强协调和指导。三是健全督查机制。在督查范围上,实行点面结合,每月15日前每个镇(街)随机抽查三分之一的村,每季度组织一次全面普查,推动村务公开全面开展;在督查方式上,坚持明查与暗访相结合,普查时,组织专门人员进行明查,抽查时,采取不打招呼、不提前预约、不用基层人员陪同,督查人员直接进村入户暗访的方式,保证了督查工作情况真实可靠;在工作力量上,坚持专兼职相结合,除从区纪检、组织、民政等部门抽调专门督查人员外,还从社会上聘请了30余名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作为兼职督查员,实行划片管理、交叉督查。四是健全考核奖惩机制。**区委、区政府建立了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目标责任制,区级领导、区直部门、镇街干部与乡村帮包联系点,同目标、同责任、同奖惩,实行党的建设、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村务公开民主管理、计划生育等捆绑式帮包、一体化考核。同时,还建立实施了村务公开民主管理责任追究制度。对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出现严重问题的,实行“一票否决”,镇、村集体当年不予评先树优,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人当年不予提拔重用,直接责任人进行诫勉或免职,进一步增强了各级干部抓好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的责任意识。

二、抓住一个根本点,在公开到位、提高群众满意度上狠下功夫

村务公开民主管理是农村一项长期的工作。为此,该区始终坚持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内容,改进形式,拓宽渠道,确保做到全公开、真公开、群众满意,有力地推动了村务公开工作向纵深发展。

首先,在公开内容上,由侧重财务公开向政务、事务、财务、计划生育和村民点题“五位一体”拓展。政务公开内容主要是农村政策落实情况、社会救助情况以及宅基地审批情况;事务公开内容主要是工作安排情况、村干部管理情况以及集体资产管理情况;财务公开内容统一按省农业厅制发的财务公开表格内容公开;计划生育公开内容按计生部门规定的统一格式公开;村民点题公开指公开栏未涉及到或村民要求公开的其他内容。其次,在公开方式上,按照“统一时间、统一版面、统一格式”的要求,由公开办事结果向公开办事全过程拓展。本着节省、实用的原则,在村部及群众居住集中、醒目的地方统一设置固定、永久的公开栏。为使村务公开真正成为“阳光工程”,还要求各村把政策依据、规章制度、办事方式、审核程序及办事结果等内容如实告知群众,把村务公开由事后公开调整为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公开。第三,在公开范围上,由单纯村级公开向乡镇(街)、村、户三级联动公开拓展。除规定必须对群众普遍关注的饮水、用电、宅基地审批、计生指标、道路建设等10余项内容定期公开外,还印制了村务公开表,由村填报,镇(街)审核。村务公开表镇(街)、村各1份,公开内容“一表定死”。村级公开的同时,镇(街)同步公开,使群众不论是从乡镇(街)了解到的,还是村委会了解到的内容都一样真实可靠。区、乡镇(街)根据村务公开表的内容定期抽查或普查,发现内容不实的,及时予以通报整改,避免了公开内容不真实、假公开、不公开现象的发生。同时,针对行政村规模调整后村级规模较大的实际,选取了部分村实行入户公开试点。即在公开栏公开村务的同时,村干部把村务公开表直接送到各自然村的村民代表、驻村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家里,由这些同志入户进行讲解宣传,让广大群众即便坐在家里也能及时了解到村务公开的情况。

三、抓住一个切入点,在完善决策、扩大民主管理制度上狠下功夫

为落实好群众对村务工作的决策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区结合第六届村(居)委会换届后建章立制的机会,重点规范了三项制度,有效提高了民主管理质量。一是规范村级重大事务决策制度。按照先党内后党外的原则,规范了村党支部的决策组织权,发挥核心作用,保证决策活动的正确方向;规范了村民会议的决策表决权,使表决结果充分体现全体村民的意志;规范了村委会决策执行权,维护村委会在村民自治中的法律地位;规范了村民议事组织的决策监督权,让群众参与决策的整个过程。同时,在镇、村两级推行了重大事务民主听证制。对产业结构调整、重点项目建设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召开由党员代表、群众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参加的民主听证会,广泛征求意见,增加工作透明度,减少或避免决策失误。二是规范财务管理制度。村级财务收支情况是农民群众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也是村级管理的一个难点。为此,该区建立健全了村级财务“双代管”和民主理财制度。村级财务“双代管”即将村级财务、帐务全部纳入镇(街)代管,各村不再单独设立财务帐目。民主理财即村里的每笔支出单据,都必须有村支部书记、村主任和经办人的签名方可支出;所有支出单据,必须由民主理财小组审核通过并加盖民主理财专用章后才能入帐。通过强化监督管理,有效地堵住了村级财务管理上的漏洞。三是规范监督制度。建立健全了民主评议制度和村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民主评议制度。即:每年对村班子、村干部进行一次评议,评议时,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班子成员都要作述职报告,并接受党员、群众的质询,由评议者评出称职或不称职,由镇(街)党委、政府考核认定。两次被评为不称职的村党支部班子成员和村委会班子成员,要进行组织调整或通过法定程序进行罢免。村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每年底由各镇街抽调经管站、审计站、财政所的同志,对全区107个行政村、18个居委会进行交叉审计,形成审计报告,在村务公开栏进行公开,接受群众监督。

第5篇:村委审计报告范文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发展的环境下,为保证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审计监督的重要性显得更为突出。宁波审计直面传统审计机制存在的问题,转变审计理念,探索开放式审计,在审计实践中显示出强大的创新活力,取得了可喜的成效。近几年来,宁波市审计局多维度多层次的开展了开放式审计。开展的小区物业运行与管理审计调查、财政资金转移支付的审计调查、出租车管理及运营情况的审计调查、城区内河治理的审计调查、水资源和城市供水情况审计调查等一批项目中,获得审计署“全国地方优秀审计项目”有5个、“全国地方表彰审计项目”有4个,获奖审计项目数量和等次在全国同类城市中名列前茅。宁波开放式审计的主要做法有:

    (一)集思广益,开放搞立项。为保证审计立项的科学性和社会性,宁波审计开放式进行审计需求调查。一是通过发送《审计立项征求意见函》征求党政领导和社会各方对审计重点的意见和建议,调查党委政府的审计需要;二是利用网络平台,开通局长信箱,广泛征求广大网民的意见和建议,了解社会各界的需要审计;三是“沉下去”,走访有关单位和普通群众,面对面征求立项建议和意见。如我们每年坚持走访市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城市建设与环境资源保护委员会、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委员会等专门委员会,及时了解人大对审计工作的要求,听取人大对审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走访市委政策研究室、市政府经济发展中心,征集审计立项意见建议;通过与普通百姓的走访交谈,了解百姓心里在想什么,他们急需解决的问题有哪些,这其中哪些是与审计工作相关的,是可以通过审计有所作为的;通过走访新闻媒体了解群众呼声,哪些老百姓反映最强烈、矛盾最突出的问题可以作为审计项目。

    (二)广开言路,问计于民。确定年度审计项目计划后,利用网站等媒体的覆盖面和影响力,通过新闻媒体和市审计局网站公布年度审计项目计划,并在局网站上滚动公布正在审计和即将审计的项目,公开审计热线电话和电子邮箱,向广大民众征求“审什么”,“怎么审”。每年都能收到很多来电、来信和来函,从中吸取到了许多有益的意见和建议。

    (三)内外合一共同打造重点项目。在审计局内部探索审计项目招投标管理方式,每年选取几个重点审计项目,审计组长在全局范围内公开招标选拔,审计组成员实行双向选择,强化了局内审计资源的协调配合和整体效能发挥。重点项目的审计方案需提请局专家组讨论,有的需召集外部专家咨询会共同商讨,确保重点项目目标明确、突出重点。审计实施中、审计报告形成前,一般都需召开内外专家咨询会,问诊审计发现的问题,把握审计重点,确保审计目标实现。开放式审计孕育了审计干部发散性思维,拓宽了审计人员的视野,审计不再是单纯就财务论财务,不再局限于被审计单位的单一财务会计数据。审计人员树立了业务数据与会计数据的比对、与相关单位的关联数据的比对等多维分析,甚至利用网络“搜索引擎”工具从互联网上搜集相关信息等发散性的审计思维,极大丰富了审计的内涵。如:对法院财政收支审计--暂收的执行款审核中,除了审核其执行款的真实、完整性,还采集法院的执行文件、案卷等资料,利用开发的计算机审计小软件,将业务数据与财务执行款进行比对;又如审计社保局管理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情况,与公安、民政部门管理的居民及死亡人员情况进行比对,分析是否存在已死亡人员还在领取养老金的问题。

    (四)审计为民是开放式审计的立足点。“审计为民”是国家审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宁波审计局逐步树立起“审计为民”、“审计维民”和“审计靠民”的思想,在审计工作中努力做到“问审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审计工作始终围绕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开展,得到了群众的支持和理解。如小区物业运行与管理审计调查、宁波市出租车管理及运营情况的审计调查、宁波市城区内河治理的审计调查、宁波市水资源和城市供水情况审计调查、宁波市公共停车情况审计调查等一批项目就体现了审计为民的理念。同时,在审计类型的选择上,大力推进审计调查、绩效审计、跟踪审计等类型,实践证明,这些审计类型的运用为开放式审计锦上添花。

    (五)广而告之,公开信息。一是实行审前公告制度,在审计组进点之前在被审计单位张贴审计公告,告知审计时间、范围、内容和重点、审计纪律以及举报电话等。二是实行审计结果公开。通过报刊、网站等渠道公开审计结果报告,也适时召开审计情况通报会,如召开市直机关、企事业单位、部门审计情况通报会,将审计发现的违法违规问题进行通报,促进了有关部门的整改落实,同时也使部门单位的领导以及有关人员提高了规范管理的意识,法制观念得到了加强。

第6篇:村委审计报告范文

为进一步巩固提升脱贫攻坚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促进脱贫户、监测对象产业发展,按照区委、区政府的总体部署,以脱贫户、脱贫人口、监测户、监测人口为工作重点对象,着力改善发展条件,为全面致富奔小康提供强有力的保障,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项目建设背景

XXXXXX共有XXX户XXX人,其中建档立卡脱贫人口XXX户XXX人。近年来,XXX大力发展果树、茶叶、稻药轮作等特色产业,现有柑橘XXX亩,茶叶XXX亩、水稻3XXXX亩、泽泻3XXX0亩。XXX村依托自身产业优势,于2020年成功创建了区级现代农业园区。

由于园区道路等基础设施薄弱,导致脱贫产业无法连片发展,沿线农户产业发展受限,周边389户农户生产生活也极为不便,道路、沟渠等建设迫在眉睫,急需解决。

二、项目建设基本概况

(一)项目名称

XXXXXX现代农业园区产业路及渠堰新建项目

(二)项目建设内容及规模

1.硬化XXX米宽生产道路520米,修建护坡及边沟;

2.硬化XXX米宽生产道路740米,修建护坡及边沟;

3.沟渠整治XXX米、田型整治XXX亩;

(三)项目建设标准

1.硬化2.5米宽生产道路520米为混凝土硬化,厚度为15厘米;修建护坡及边沟100米;

2.开挖路基740米,4米宽,硬化3.5米宽生产道路740米为混凝土硬化,厚度为20厘米;修建护坡及边沟340米;

3.田型及沟渠整治能有效提高稻田作业宜机话程度,降低暴雨天气对稻田的影响,实现旱涝保收。

(四)项目建设期限

项目建设期为4个月:XXX年8月至2022年2月20日。

(五)项目预期效益

项目的建成将极大改善园区核心区(1、2、6组)生产、生活道路状况,一定程度上解决1组、2组和6组产业发展受限难题,巩固提升脱贫人口、监测人口的脱贫成效,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三、项目建设进度

(一)2021年8月,科学规划阶段。对点位进行现场勘察、设计,开展评审、招标等前期工作。

(二)2021年9月—2021年12月,实施阶段。完成道路开挖和沟渠整治、道路硬化等工作。

(三)2022年1月底,待“泽泻”中药材收割后将田型改造整治完毕。

(四)2022年2月底,验收总结阶段。开展项目验收及资金拨付。

四、项目造价及资金来源

农业园区建设项目造价概算为107万元,工程设计费、监理费、管理费、评审费、竣工决算、审计等费用除外。

五、项目建设及责任分工

(一)项目建设方式

1.XXX人民政府监督指导XXXX委员会实施项目建设。

2.XXX村民委员会严格按照工程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规定和程序确定施工、设计、监理单位。

3.按照工程项目建设管理规定进行项目建设,建设资金必须进行结算审计,工程最终造价以竣工决算审计报告为准。

(二)责任分工

一是项目建设用地按照 “土地自调、林木自移、矛盾自消、手续自办”的原则,由XXX村委会负责协调。二是XXXX村民委员会负责项目的财评、进度、安全、自查、竣工决算、档案资料等工作。

六、项目监督管理

(一)严格执行扶贫资金管理制度。按照四川省财政厅等七部门关于印发《中央和省级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规定,坚持衔接项目资金紧跟项目工程建设进度,实行县级财政报账制,自觉接受新闻媒体和社会各界的监督。

(二)严格执行项目报帐和检查验收制度。项目必须严格按照规划实施,按照设计组织施工,按照项目质量规定组织竣工验收。

第7篇:村委审计报告范文

1 农村财务管理的涵义

农村财务管理是对直接归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支配、管理的各种资产所发生的一切收入及其使用、分配等财务活动的核算、计划、监督与控制。农村财务管理的核心是要维护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的合法权益。加强农村财务管理,是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客观需要,也是规范村级财务管理的现实需要,还是加强村级干部队伍建设的制度需要。

2 农村财务管理的有效模式--村级会计委托

村级会计委托形象地说就是会计在乡(镇)里,出纳在村里。 2009年云南省在全省范围内全面推行村级会计委托服务,乡镇成立村级会计委托服务中心,免费为村集体经济组织记账,实行村级财务和资金委托的管理方式,服务的内容主要包括:会计核算、资金管理、财务收支、会计档案和提供会计信息。以笔者所在的县为例,全县统一模式,乡镇挂牌设立村级会计委托服务中心,按照统一管理、集中核算的管理方式开展委托工作。村级财务在坚持所有权、使用权、审批权、收益权不变的前提下,按照民主自愿、因地制宜的原则,在对村级进行全面清产核资的基础上,由村集体和乡镇中心签订委托协议,将会计核算、资金管理委托乡镇村级会计委托服务中心代管,中心以村为主体分设账套、独立会计核算,取消村会计和出纳,设立村报账员。制定了县级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管理制度,具体规定了现金和银行存款、票据管理、集体资产台账管理、债权债务管理、财务审批、财务结报、民主理财及财务公开、一事一议筹资筹劳、财务审计、会计档案管理等十制度、明确规定中心主任、会计、出纳、审核、微机档案员和村报账员岗位职责等六职责,明晰账务处理流程和报账流程两流程。做到全县统一模式制度上墙,统一配备财务软件及相关设备,全面实行会计电算化,为加强村级财务管理提了基础保障,截止2015年末全县代管村集体资产4660万余元,其中货币资金1883万余元、固定资产及林木资产2688万元,2015年度代管村级收入3419万余元,支出2081万余元。

推行村级会计委托服务8年来,农村集体财务管理从根本上得到了改善。特别是长期以来村级缺乏专业会计人员,会计基础工作薄弱,债权、债务不清等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有效解决了村集体账务不健全的问题,结束了过去那种农村财务白条抵账、回忆账、多头账、包包账的历史,使村级账务由糊涂账变成明白账。

3 当前农村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3.1 村级会计委托机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3.1.1 机构不健全

乡镇村级会计委托服务中心是在整合乡镇农经站现有人员基础上设立的,但乡镇机构改革撤消了乡镇农经站,中心不再单独挂牌,致使村级会计委托服务中心在管理体制上存在着主管部门、单位性质不明确的问题,导致工作中经常出现扯皮推诿现象,直接影响着村级会计服务工作的正常开展。

3.1.2 人员素质不高

村级会计委托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直接影响农村财务管理的质量和效果。乡镇会计委托服务中心没有专门的人员编制,工作人员基本是农经员兼职且部分人员未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造成工作人员不稳定,且难以适应村级财务工作质和量上的要求,如一个有33个村包含5个社区的镇,村级会计服务中心只有3名兼职工作人员,持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只有2人,目前全县中心工作人员33人,持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只有17人,仅占51.51%。

3.2 村级资金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3.2.1 账外账和私设小金库。村集体虽然签订了委托记账协议,但没有将全部财务收支交服务中心核算和管理,由村直接收取的资金如房屋租金、山林承包款、捐赠收入等未进入服务中心统一开设的银行存款账户,以村干部个人名义储存。资金收支管理、使用混乱,形成账外挂账,村级资金安全完整得不到保障。

3.2.2 资金收支缺乏有效监管。实行委托加强了核算职能,但对各村的经济活动内容不掌握,只能以账论账。村开支随意性大,村干部人人收钱,人人管钱,形成谁收钱,谁花钱,再加上审批手续不健全,个别村干部管钱、花钱、批钱自己一人负责,会计核算成了记账员,失去了应有的监督,报账不及时,白条列支现象普遍存在。

3.3 村级财务公开不规范

3.3.1 公开存在走过场,搞形式的问题。村级财务公开流于形式,在公开内容上轻描淡写,没有涉及实质性的问题,甚至出现内容与形式不一致的情况。部分村的财务公开就是直接复印几张账页粘贴在公示栏,财务公开数据不真实、不准确、不完整。

3.3.2 无监督,不透明。有些村账务一年或几年不与群众见面,使民主理财、财务公开等管理制度成为一纸空文,使村级财务管理失去了应有的监督和约束力。

3.4 村级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

3.4.1 制度不健全,无章可行。有的村在财务管理方面没有制度,财务管理无章可循。

3.4.2 执行不严,有章不循。虽然制定了相关制度,财务人员却听之任之,财务手续混乱,内部制约失控。村报账员未按结报制度及时报账,报账手续不全,部分村大量列支会议费,但无相关会议记录材料;部分工程建设未进行公开竞价或招标,未签订施工合同,工程完工没有结算,支付款项未按规定取得合规的票据等。

3.4.3 集体资产产权登记管理缺乏统一完善的操作程序。清产核资工作滞后,台账不清,资产处置不报告、对外发包不向群众公布。

3.4.4 村级一事一议筹资捐资管理制度不完善,筹资捐资管理工作难于规范。在一事一议 公益事业项目建设筹资捐资管理中,村、组对一事一议 筹资捐资交会计委托中心管理有顾虑,给资金管理及工作带来了困难。

3.5 各方监督不到位

3.5.1 重核算、轻监管。村级会计委托工作中只注重核算,缺乏行使村级财务监督职能的积极性。

3.5.2 村级报账员缺乏财务知识,对村财务监督不够,管理不严。

3.5.3 村财务公开制度形同虚设。村集体对财务公开随意性很大,什么时间公开,公开什么内容,怎样公开很大程度取决于村干部对财务工作和民主监督的认识,村民难以监督。

3.5.4 村务监督委员监督不到位、不完全。从监督内容来看,主要是对村支出的监督,对支出是否合理合法进行审核,但是对收入是否入账并不能加以有效监督,另外由于村务监督委员缺乏财务知识,要想监督到位是很难的。

3.5.5 审计监督缺失。会计委托中心工作人员基本上由乡镇农经员兼职,农经人员对村集体进行审计形成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县、乡农经管理部门审计监督弱化。

4 加强农村财务管理的对策建议

4.1 强化委托中心机构建设,完善工作机制

村级会计委托是实现村级资金、资产、资源规范管理,促进农村稳定和谐发展的有效措施,其作用的发挥,需要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首先要从明确村级会计委托中心管理体制入手,明确县级管理机构、细化责任、强化措施,规范对乡镇村级会计委托中心的监督与管理工作,适当增加人员编制,相对稳定工作人员,从体制和管理上提高中心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建立健全农村财务管理长效机制。其次是在工作人员调配上引入竞争机制,对现有人员难以满足工作需求的适当考虑政府购买服务,财政部门要加强对农村财会人员的培训,切实提高中心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再次是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积极配合,广大群众的监督认可。形成思想认识统一、机构人员到位、工作措施具体有力、责任明确的村级财务管理体系,为农村财务健康运行提供强大的机制保证。

4.2 建立健全制度,规范财务行为

4.2.1 完善农村财务管理制度。各级部门特别是县级财政、农业部门对所制定的相关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管理制度和报账流程等规定中,已不适应当前农村财务管理工作的规定、条款,进行全面梳理完善,乡镇要结合实际对各项具体实施办法和工作流程进行梳理完善,推进财务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4.2.2 完善村级资金管理制度。明晰村级资金拨付流程,强化资金支出审批,从源头上治理账外账和小金库问题,对不按资金管理程序拨付资金,造成村集体经济组织资金管理混乱和流失的,明确追究其责任相关规定,确保村集体经济组织资金全部纳入乡镇会计委托服务中心统一管理、统一核算。

4.2.3 完善村级一事一议 筹资捐资制度。建立完善一事一议管理制度,规范议事、筹资、建设等程序,财政、农业部门做好事前引导、事中指导、事后审计,保证一事一议制度执行中的公开透明,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4.2.4 完善村级资产登记管理制度。规范资产资源承包、租赁、出让、拍卖行为,使集体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完善村级资产台账,所有资产上报委托中心登记管理,三年一届的村两委换届工作中,要认真开展清产核资工作,进行资产产权登记规范管理。

4.3 健全财务监督管理机制

4.3.1 健全村务监督委员会机构,规范村务监督委员的职责、工作制度和议事规则。充分发挥村务监督委员的作用,贯彻落实农民群众依法行使的民主权利,保证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

4.3.2 完善村级会计委托中心监督机制。建立中心工作考核责任制,对农村财务管理工作业绩突出的,按《会计法》规定给予一定奖励。提高中心工作人员的综合业务水平,充分发挥委托中心的监督职能,加强对村集体经济业务和财务收支的监督。

4.3.3 主管部门和乡镇配备专职或兼职财务审计人员或审计小组,切实履行财务审计监督职责,对农村财务进行常规性审计和村干部离任审计,必要时由县审计部门直接进行审计。

4.3.4 坚持村级财务一年一审,村干部任期届满或离任时按规定进行审计。审计工作结束,形成书面审计报告,由审计负责人签名后,报县、乡经管部门备案,审计结论在财务公开栏和村民代表会议上进行公开。

第8篇:村委审计报告范文

(一)虚增资产收入

为了达到上市目的,A公司2007年上市的招股书表明,至2007年6月30日,A公司的固定资产净额为506635万元,A公司购买的马龙县旧县村委会土地960亩,金额为955万元,共计900多万元虚增资产,购买的马龙县土地累计3500度亩,实际价值为170多万,但虚增3000多万元,“马鸣基地”围墙作价6869万元,但根据数据计算围墙每米的作价高达1200度元,显然不符合市场价值。A公司对于存货也存在虚增,根据A公司上市时的招股书表明,公司存货18亿元,主要为各种树木。

但是调查表明,某树木市场价格约50元,但A公司账面价格约250元。除了对于资产的虚增,A公司为了达到上市标准,采用伪造合同,伪造发票等手段虚构交易业务,上市前虚增营业收入296亿元,上市后虚增营业收入251亿元。A公司使用虚构交易的方式虚增收入,公司首先以土地款,灌溉等工程名义汇出资金,比如工程款成本为1000万,但A公司账面支出1亿,再利用相关的法人账户以销售名义将9000万转回A公司。这样就会有9000万现金转回A公司,公司资产,收入,利润都可以有所增加。

(二)频繁更改事务所

在上市的三年中,A公司频繁更换事务所,2008年前,A公司结束了合作7年的会计师事务所,2009年,A公司更换了中审亚太会计师事务所,但中审亚太出具了保留审计意见,随后2011年A公司再次更换到中准会计师事务所,但是中准会计师事务所出具了无法表示审计意见,最后2011年年度审计,山东正源和信有限责任会计师事务所对A公司出具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并且在不断变换事务所的同时,审计费用也逐渐增长。由之前的30万,最后增长到了60万。

(三)玩弄现金流

A公司在2010年第一季度的现金流量更正表中,将取得借款收到的现金,筹资活动现金流入小计,偿还债务支付的现金三项更正为0,变动率100%,上亿资金消失。现金流再次无法正确反映A公司资金运动的真实情况,而是成为A公司伪装自己的手段。总资产调整前为1046446712,调整后为806167434,调整幅度达2296%,负债总额调整前为497749590,调整后为486720782,调整幅度145%,所有者权益总额调整前为566062531,调整后为318849316,调整幅度4367%,营业利润调整前22200735,调整后26543469,调整幅度1956%。

2010年第一季度现金流量表报告更正,取得借款收到的现金,更正前为1566826525,差异达-1566826525,变动率为100%,筹资活动现金流入小计更正前1566826525,变动率为100%,偿还债务支付的现金更正前为614452694,变动率为100%,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更正前53728128,经营活动现金流入小计更正前为11272966443,更正后6428185099,变动率-43%。

二、A公司与D公司比率对比分析

D公司,1992年成立,于2009年在中小板上市。主营业务设计,施工,苗木,养护运营,生态与一体的,全产业链发展的城市景观生态系统企业。D公司经营模式与A公司类似,因此将二者相比较。A公司与D公司比率分析,A公司流动比率2011年为113,速动比率06,资产负债率,2011年为6832,存货周转率2011年为069,应收账款周转率2011年为214,总资产周转率2011年为03,销售毛利率中2011年为1678,销售净利率-18%,净资产收益率为-1629,总资产增长率为778,人均销售收入为8042,人均净利润为1425,人均资产总额为281。

D公司流动比率2011年为184,速动比率2011年为106,资产负债率2011年为523,存货周转率2011年为148,应收账款周转率位332,总资产周转率为099,销售毛利率位3703,销售净利率-18%,净利润增长率为-37124,总资产增长率10555,总资产增长率10555,净利润增长率7431,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1002,人均销售收入183,人均净利润283,人均资产总额249。

A公司短期偿债能力,长期偿债能力明显不足,通过流动性可以算出营业周期,可得2011年A公司的营业周期为690天,而D公司仅为352天。应收账款周转率发幅度下降,又表明未按合同约定收款期限收款的长期应收款较大,转入应收账款,则发生坏账的可能性较高。表明A公司经营管理能力,资金运用能力较弱。由成长性和收益性,可以得出A公司资金短缺,融资渠道破裂,尤其是销售毛利率和销售净利率之间的巨大差异,得出企业盈利能力差且整体下降。总体而言,A公司经营效率,资金管理,运用能力都明显较差。

三、启示与思考

(一)控制环境

着眼于A公司,上市三年,高管全部经历大换班,三位监事全部换人,当年参与上市的高管早已离职,财务总监也换过两任。董事长何学葵又以自我膨胀,孤僻,做事独断专行的个性把控着公司,这无疑给企业带来极大的风险。

(二)风险评估

对A公司,2010年才改变业务结构,由之前的绿化苗木生产为主,绿化工程设计施工为辅,调整至在现有的苗木生产经营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绿化工程业务。因为苗木生产受自然灾害影响较大,企业需要及时分散风险。但是这一改变来的太晚,并且由于客户拖延支付货款,导致绿化工程无法正常推进,导致应收账款发生坏账损失的风险加大。

(三)控制活动

A公司内部控制的重点是采购与存货管理,但是最后问题恰恰发生在公司存货的增加导致流动资金短缺,存货积压造成资金流短缺,农产品又极易受天气自然条件的影响,需要合理的计提减值准备,公司在2009年亏损高达15亿也说明企业未能对存货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

(四)信息与沟通

但A公司却在2010年频繁出现信息披露滞后,说明A公司管理层水平偏低,无法做到与投资者及时有效沟通。

(五)内部监督

A公司尽管已经上市,但整个管理层还依然采用家族史管理,从各个环节都没有有效的监督和检查,充满着随意性。因此要强化监事会的功能,完善企业内部审计体系,充分发挥相关监督部门的作用,完善监督体制,形成监督屏障,确保企业健康、稳定发展。

四、结论

第9篇:村委审计报告范文

本文对第三部门对中国扶贫开发事业的主要贡献进行了总结,以广西财政扶贫项目参与式管理试点项目的实践为例,分析了第三部门对扶贫机制创新的作用方式与效果,提出了第三部门促进扶贫机制创新的相关建议。本研究对于新阶段扶贫开发按照党的十七大要求,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第三部门在扶贫开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第三部门对中国扶贫开发的主要贡献

国际民间组织合作事业是在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1979年中国政府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正式签订了双方之间的合作协定,拉开了中国开始接受国际多边组织提供的经济技术援助的序幕。20世纪80年代期间国外民间组织开始进入中国。从80年代中期开始,国内的民间组织也逐步发展起来,大多与国际民间组织合作实施了大量的扶贫项目,不仅增加了资金投入,而且引进和探索了新的扶贫方法,为中国大规模减贫成效的取得做出了积极贡献。

总体来看,第三部门在中国扶贫开发事业中的主要作用体现在:

1 提供了一系列新型的扶贫开发模式。各国政府、各国际机构在反贫困的斗争中发挥了主导作用。民间组织在扶贫过程中最大的优势是制度创新、扶贫模式的建立。例如参与性乡村评估(PRA)在扶贫领域中的应用并取得了不少成功的案例。小额信贷理念在中国西部农村的实施,数百万的农民通过小额信贷的方式摆脱了贫困。

2 引进了一大批国际先进的项目管理经验。国际民间组织的项目一般资金额度有限,但管理程序和管理方法均建立在确保资金直接到户、贫困人口能够参与并直接受益基础目标上;项目管理从设计到立项、实施、监督、评估均采取国际通行的做法,利用有限的资源而达到最大的效果和效益;以建立在以社区为基础的综合发展模式,资源有效配置。

3 培养了一批从事国际合作的扶贫专业机构和人才。国际民间组织合作项目特别强调机构建设和人才的培养。多年以来,国际民间组织在中国的活动,逐步培养了一批既懂国际惯例、项目管理又了解中国国情并能吃苦耐劳的高素质的项目管理专业人员。尤其是通过民间组织援助的项目的实施,为基层(县一级)的对外经济技术交流开辟了一条新的渠道,进一步开阔了当地干部和群众的视野,培养和锻炼了一批执行国际民间组织合作项目的管理人才。

4 提高了多数中国民间扶贫组织的规范化经营程度。近年来,不少基金会和非营利机构开始出版机构的年度报告和审计报告,公开机构透明的管理制度,扶贫的民间机构愿意接受社会的监督等。这一变化都与国际民间组织合作事业分不开的。不少国际民间组织都旨在促进中国民间组织的规范化,实现规范化经营的中国民间组织已成为人们的希望和努力目标。从现在趋势看,从事扶贫活动的中国民间组织将逐步步入国际化轨道,能够自主独立、自主经营、自主制约和自主发展。

二、从广西财政扶贫项目参与式管理试点项目看第三部门对扶贫机制创新的作用

(一)项目背景

参与式农村发展的理念和方法,作为在许多发展中国家被验证有效的扶贫方式,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被一些国际援助和发展机构引入中国,并且在各地的实践中创造了许多成功的模式。进入21世纪,在新时期扶贫开发过程中,在国家有关部门的推动下,全国各地开始大规模地开展参与式村级扶贫规划,得到了贫困地区群众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建立了以贫困农户需求为导向的项目库,为政府扶贫资源更系统和有针对性的投入奠定了基础。但是如何将参与式发展理念和方法渗透到政府扶贫开发的方方面面,仍面临许多挑战。

从2002年开始,广西外资扶贫项目管理中心与香港乐施会合作投入185万元无偿资金,在全州县开展参与式财政扶贫资金使用与管理试点。经过3年多时间的实践和探索,全州县扶贫办初步建立起县、乡、村(屯)不同层面财政扶贫项目参与式管理的新模式,为参与性理念和方法在政府扶贫开发中的具体应用找到了新的突破口,为政府扶贫资源使用效率的提高以及贫困社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可操作的经验借鉴。

(二)财政扶贫资金参与式管理试点的设计与实践

1 试点县基本情况

全州县位于广西东北部,与湖南省西南地区相接。全县76万多人口,辖区总面积4021.74平方公里。全县有重点贫困村30个,贫困农户7760户,贫困人口48442人,2001—2005年的财政扶贫资金投入为2900万元。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在桂林市所辖县区中处中等水平。

2 财政扶贫资金使用与管理的现状分析

根据对全州县政府执行财政扶贫项目管理现状的观察与分析,财政扶贫项目的管理有如下的特点:(1)政府扶贫项目中对项目最切身利益的相关者——贫困村的广大群众在项目中的地位、权益和责任的定位不够清晰和明确;(2)财政扶贫项目的管理依照原有的行政体系运行,但就如何保证扶贫资源使用的有效性,缺乏扶贫系统内部细致的工作要求以及保证外部参与和监督的机制。

3 全州县参与式财政扶贫资金使用与管理试点的实践

全州县参与式财政扶贫资金使用与管理试点从2003年4月开始,第一阶段历时3年。2003年,在蕉江瑶族乡大丫自然村和东山瑶族乡紫贝冲自然村开展社区综合发展项目的实施。通过项目实施,县扶贫办奠定了对参与性理念、工作手法以及综合社区发展的理解。2004年,在财政扶贫的基础设施项目(屯级路修建)中开始尝试使用参与性的工作手法,得到了村干、村民欢迎和肯定。同时,也初步探索出村民参与财政扶贫项目管理的原则、程序和方法。2005年9月,全州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出台“关于印发财政扶贫项目参与式管理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试点项目区覆盖4个贫困行政村。试点工作进展顺利,项目在县扶贫办、乡政府对参与性理念的接受和工作思路转变,社区自我组织和管理能力的提高以及财政扶贫资源的监管和使用效率的提高上都取得了积极的效果。

(三)财政扶贫项目参与式管理的基本模式

全州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通过正式文件,明确规定和规范了各级项目执行机构的角色和作用:县扶贫办既是项目的管理者、监督者,又是项目协作和引导者;试点乡镇和村委是政策的执行者,又是项目的协作者;项目区群众是项目实施的主体,对项目拥有知情权、决策权、所有权。

财政扶贫项目参与式管理实施的过程在原有的项目计划、项目组织实施、项目监测、项目验收四个阶段的基础上细化和添加成以下六个环节:

1 宣传发动。由县扶贫办召集试点乡/镇政府、村委和村民代表,介绍政府的扶贫政策和方针,试点的缘由、意义。大概要经历的阶段,所采用的方法。

2 项目申报。(1)由试点乡/镇人民政府、村委组织召开村民代表、村民小组长会议,回顾十年规划项目库内的项目并进行选择排序,初步决定年度要上报和要做的项目。村民代表和组长会后向村民反馈会议内容,征求群众意见;再次召开村民代表、村民小组长会议,集中群众意见,确定申报的项目。(2)乡/镇人民政府引导、协助村委就村民代表会议决定的项目按照既定统一格式填报项目规划申报表,并送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申报立项。(3)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就试点乡/镇申报的项目,依照上级扶贫系统的要求予以审查。并及时上报争取立项。

3 项目公示。(1)所申报的项目一经批复,县扶贫办即将项目批复情况以文件形式下发到试点乡/镇,并用协议的形式将项目移交给村委,协议明确村委与县扶贫办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角色定位、责任以及行为/工作范围。(2)由村委组织召开村民代表、村民小组长会议,通报项目批复情况。同时将项目直接交给项目覆盖区,并要求村委与村民代表和村民小组长将项目名称、规模、资金、实施和验收时间按既定格式张榜公布,同时以口头形式传达到群众,以保障群众的知情权。  4 项目实施。(1)村委组织覆盖区群众召开会议讨论(会员人数、标准、妇女比例等)选举产生相应的项目实施小组、监督小组,定职责、进行人员分工。(2)组织进行理念培训:由县扶贫办协助试点乡/镇、村组织项目覆盖区实施小组、监督小组和群众进行培训。(3)项目乡/镇、村委协助项目实施小组组织召开群众大会讨论、决定项目实施方案,包括实施计划、办法、纠纷处理、山林水利关系协调、投工投劳等,制定物资保管、财务、会议、监督制度。(4)项目实施小组按照制定的方案、制度组织群众实施项目,群众、监督小组既参与实施又监督实施,县扶贫办、试点乡/镇政府、村委引导协助项目实施。(5)资金使用坚持社区支配,合理使用,公开透明,民主监督的原则。项目公示后,由村委协助项目实施小组组织群众讨论制定资金使用计划向社区公布,报乡/镇政府和县扶贫办备案。项目启动后,由项目实施小组按照资金使用计划申请资金,资金下拨实施小组约定的帐户,在监督小组、村委乡/镇政府的监督下使用。监督小组定期或按工程进度公布资金使用情况(要求到具体细目)。报账凭据须经过项目实施小组、监督小组长签字,村委负责人签字并加盖公章方可报账。(6)项目结束前,试点乡/镇政府、村委协助,项目实施小组组织项目覆盖区群众讨论、产生后续管理办法。

5 项目评估、验收。(1)村委协助,项目实施小组负责汇总项目实施、资金使用的书面汇报,申请县扶贫办、乡/镇政府进行阶段性评估验收,验收结果作为报账依据。(2)实施小组组织村民进行自我评估,准备书面材料,申请终期评估。(3)终期评估验收组由县扶贫办、业务部门、乡/镇政府、村委、项目实施小组、监督小组、群众代表组成。评估指标包括项目实施质量、资金使用透明度和效率、群众参与和满意程度、弱势的关注程度、群众自我发展意识和能力的变化、后续管理等方面,方法包括现场勘察、走访群众。(4)项目终期评估在最后一次申请报账之前进行。评估不过关,项目不能通过验收。

6 后续管理。项目覆盖区群众、实施小组在县扶贫办和乡/镇政府的监测下按照讨论产生的项目后续办法进行后续管理。

(四)财政扶贫项目参与式管理试点的效果和影响

1 试点的直接效果体现在:一是项目在改善贫困村的生产生活条件的同时,提高了贫困村自我组织、实施和管理项目的意识和能力。二是提高了扶贫资源的使用效率。大大减少了资金中转环节被挤占和挪用的空间。村民对项目的拥有感也使村民投入支持配套项目和负起相应的监督职责,在保障了政府扶贫资源的使用效率的同时,节省了政府的投入。而且,对项目后续管理的重视也最大限度地避免了政府在未来的重复投入。

2 试点的间接效果主要是:(1)新的制度保证了村民参与财政扶贫项目的知情权、发言权和决策权,使整个项目的资金使用和管理过程“民主、公平、公开”,使项目资源使用到位和高效,充分体现了村民的意愿,因此得到了村民积极的拥护,也就改善了村民和干部之间的关系。(2)县乡扶贫人员工作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3 试点项目产生了较好的影响,体现在:(1)本试点是对财政扶贫项目管理制度的创新和完善,为村民参与财政扶贫项目的决策、管理和实施提供了制度空间。(2)县扶贫办的工作人员实现了态度和行为的三大转变:一是从不了解参与性的理念和方法到自觉地应用;二是从只关注项目结果到关注项目的过程、结果和可持续性并重;三是从只关注项目建成和质量到关注项目过程中对村民自我管理和发展能力的建设。(3)全州县财政扶贫项目参与式管理的模式,无论在提高了扶贫资源的使用效率,还是在实践“新农村”发展建设中的“民主管理”的要求,都提出了新的思路和见解。全州的模式得到了桂林市扶贫办的充分肯定,桂林市在自治区的支持下,已决定在全市更多县的贫困村内进行推广,为创新和完善全市的扶贫开发机制提供借鉴。

三、第三部门促进扶贫机制创新的思考与建议

(一)第三部门促进扶贫机制创新的机遇

根据党的十七大的部署和对扶贫开发提出的新要求,未来的10多年,中国的扶贫事业将会继续有一个新的发展。在新阶段扶贫开发事业发展中。主体依然是政府,国际组织也会继续充当配角,而民间组织将充当拾遗补缺的作用。主要原因是建立在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还有一个相当长的磨合期,因此民间组织在扶贫开发事业中需要分析自己的作用和角色。

1 效率优先。民间组织从事扶贫不需要庞大的政府系统和极其复杂的协调机构,而可直接达到村庄和乡镇,直接到户,这中间无形之中降低了成本,减少了周转机构,可直接参与扶贫工作。民间组织的参与将有助于中国政府实现减贫目标。而民间组织的高效工作将深得基层百姓的欢迎。

2 社区为基础的参与方式将进一步被接受和推广。民间组织所倡导的社区综合发展具有巨大的潜力。由政府大包大揽的做法将逐步改变,如何发挥社区的力量,还有待深入的研究和实践。

3 制度创新。民间组织来自百姓,而真正的创新机制又依靠了民间组织来自“船小易调头”的特点。民间组织将有能力、有机会创造出政府部门和国际机构所不能办到的机制。

4 国际化的比较优势。这一点仍然是国际民间组织合作的优势,例如小额信贷的成功经验是建立在引进孟加拉GB模式的基础上。而国际上不少成功的经验,我们应大力提倡,当然需要经过先试点再推广,以减少社会消费成本。

(二)第三部门促进扶贫机制创新的政策建议

1 政府应为从事扶贫活动的第三部门的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法律和政策环境。作为从事扶贫开发为宗旨的民间组织、社会团体,政府应从税收、登记、管理和监督方面应有明确规定。一方面促进此类民间组织的发展,另一方面应加强其监督功能和手段,从社会上筹集的资金应明确用途,公开透明,以确保扶贫到村,资金到户,受益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