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经济全球化的案例及分析范文

经济全球化的案例及分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经济全球化的案例及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经济全球化的案例及分析

第1篇:经济全球化的案例及分析范文

【关键词】中式英语 全球化 英语全球化

引言

随着熟悉的中式英语“long time no see”转正成为标准英语词汇,越来越多中式英语涌现出来,诸如“good good study, day day up”、“you can you up, no can no bibi”等。这些极具中式特色的英语,受到关注的同时,也一直饱受争议。全球化的今天,中式英语到底会何去何从,值得深入探讨。因而,笔者带着对中式英语的相关思考,开展了相关文献阅读。研究中结合中式英语案例的呈现,对中式英语的成因及特点加以总结,进一步探讨全球化与中式英语二者之g的关系,最终浅析中式英语在全球化大背景下的存在问题以及发展趋势,希望引发更多思考。

一、中式英语简介

1.中式英语定义。中式英语,即指带有中文语音、语法、词汇特色的英语,是一种洋泾浜语言。英语为“Chinglish”,是汉语(Chinese)及英语(English)的英文混合而成的合体字。中式英语,部分违反了常规语法规则,带有很明显的中式特色。

2.中式英语成因。中式英语的存在,必定有其原因,主要有:

(1)历史渊源。自清末起,皇家掀起英语学习热潮。随后,英语学科的设立鼓励中国人学习英语。直至今日,中国的英语学习者高达2.5亿人,而过程中,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出现了具有中式特色的英语,并随着使用者数量的增加,有部分中式英语转正成为正式词汇。

(2)文化背景。由于不同国家有着不同文化背景,因而语言也大不相同。诸如,汉语有其特有的成语,唐诗宋词等,而英语中也有带有一定历史文化背景的俚语。为更好地保留文化韵味,同时又难以找到对应的合适英文表达,中国文化有的诸如“jiaozi”“kongfu”等词汇便保留了下来。

(3)思维习惯。外语学习,不仅是对语言本身的学习,更是对思维习惯的培养。英汉两种语言恰恰反映出中英思维的差异,诸如汉语是整体思维,而英语是个体思维。所以中国学习者,尤其初学者,一时难以进行中英思维转换,便出现了符合中式思维习惯的英语。

(4)语言体系。英汉两种语言隶属于不同语系,其中英语属于印欧语系,而汉语属于汉藏语系,因而两者在语法、词汇、句型结构等均有差异。此外, Lado在其错误分析理论中指出,当母语规则与外语规则有差异时,学习者把母语规则迁移到外语中去,母语便会干扰外语的学习。因此,中国学习者在学习英语中,仍会受到汉语的影响。

3. 中式英语分类。基于上述缘由,中式英语逐渐形成体系,其可细化为以下四类:

(1)语音中式化,即英语语音中加入中式特点。黄路(2009)的论文中就中式英语与英语发音差异做了如下图表。

该表清晰地反映了中式英语的语音特色。

(2)词汇中式化,即英语词汇中加入中国元素。热门中式词汇“geliable”、“tuhao”、“niuablity”、“zhuangability”等,现已被收录在美国在线俚语词典中。

(3)语法中式化,即不符合英语标准语法而具有中式语法习惯。典型的“mountain people mountain sea”就完全不符合英语语法,词语按照中文习惯进行了一一对应,从而出现了这样的表达。

(4)语用交际中式化,即为实现交际目的,遵循了中式习惯。例如,中国人见面打招呼,会问“吃了吗?”,与之对应,“Have you eaten?”开始成为新的打招呼话语,等同于“How are you?”。

二、全球化概况

1.全球化定义。全球化(globalization)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现象进程,从20世纪80年代后日益凸显。全球化是一种概念,指的是全球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联系不断增强,国与国之间交往频繁,因而各方面开始相互制约相互影响。

2.全球化表现。全球化具体表现即经济全球化,政治全球化,文化全球化。经济全球化使得各国的经济紧密相连,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往来越发密切。政治全球化意味着国与国之间在政治上相互依存,外交军事等均受到影响。文化全球化使得中西文化不断交流碰撞,其中语言全球化是文化全球化的一个具体表现,而英语作为全球通用语言的地位进一步得到巩固和发展,甚至更多地成为非英语国家人们进行沟通的共用语言。过程中,许多带有浓厚地域特色的变体诞生,而中式英语便是典型的变体之一。

3.全球化成因。全球化在经济、政治、文化的具体表现不同,其成因也不同。

(1)经济全球化成因。经济全球化离不开生产力的迅猛发展。同时,随着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和贸易组织的成立,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往来日益频繁,加之市场的需求以及分工的细化,都进一步加深了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

(2)政治全球化成因。政治全球化基于经济全球化。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难免会有矛盾冲突,这时便需要国家这一政治主体之间加强合作、协商、对话,促进国际间的交流发展。

(3)文化全球化成因。文化全球化同样基于经济全球化,是全球化在文化领域的反映。各国经济往来中必定伴随着文化的传播与交流,其中涉及思想,文学艺术,影视作品,历史典故等多方面内容。

三、中式英语与全球化的相互作用

1.中式英语对全球化的影响。至今,中式英语在新英语词汇的占比约达5%-20%。作为新英语词汇的重要来源之一,中式英语的发展已经在悄然地促进世界英语发生着变革。总而言之,中式英语能够加速语言的全球化,同时为语言多样性贡献重要的力量。

2.全球化对中式英语的影响。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更加频繁,中式英语也会引起前所未有的关注。因而,全球化无形中促进了中式英语的发展,同时也对于中式英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全球化进程中,中式英语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而需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而提高语言的可理解性以便更好地发扬中A文化。

四、中式英语在全球化大背景下的应用

1.中式英语在全球化大背景下的存在问题。中式英语在受到青睐的同时,也被扣上“错误英语”“不地道”等帽子。在承袭中式英语色趣味的部分之时,仍需注意其存在问题:

(1)缺乏词汇和句型灵活转换的能力。诸如,肤浅,若简单根据字面会错译为skin shallow,但结合词义,转化一下用词,用skin deep会更加合适。

(2)一味崇尚中式英语,不利于语言精准性。在英语学习的最初,不要以中式英语为标准,从而忽视了对官方英语的学习。

2.中式英语在全球化大背景下的发展趋势。回顾这150多年中国人的英语学习史,人们对待中式英语的态度逐渐转变。最初,中式英语受到嘲讽,被认为是英文水平低的表现。随后,越来越多人在公共场合里不经意间的“巧妙”错用,再到今日受到外国人的追捧,甚至开始自创中式英语。现如今,生活的方方面面,诸如翻译,广告,报道,菜单,写作等,都存在着中式英语的身影。全球化大背景下,中式英语若能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必定会成为语言中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五、结论

笔者对于全球化大背景下中式英语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给与了些许建议,然而,本研究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针对中式英语在全球化大背景下存在问题的总结不够全面,而发展趋势的分析也存在主观倾向性,缺乏一定的科学数据或是实证研究的支撑,望后续研究能够更加科学更加系统地对中式英语加以探讨和分析。

参考文献:

[1]高翼.英语全球化的影响以及对中国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J].赤峰学院学报:科学教育报.2011(10):96-97.

[2]黄路.中式英语的语音特点及成因[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9(3).

[3]李文中.中国英语与中国式英语[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4).

第2篇:经济全球化的案例及分析范文

关键词: 经济全球化 中国经济影响 应对策略分析

经济全球化的过程早已开始,尤其是80年代以后,特别是进入90年代,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大大加快了。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与跨国公司的深入发展,既给世界贸易带来了重大的推动力,同时也给各国经贸带来了诸多不确定因素,使其出现许多新的特点和新的矛盾。经济全球化对每个国家来说,都是一柄双刃剑,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特别是对经济实力薄弱和科学技术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面对全球性的激烈竞争,所遇到的风险、挑战将更加严峻。因此,研究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一、经济全球化的概念

经济全球化提法最早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90年代得到认可,但目前没有统一概念。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1997年5月发表的一份报告中指出,“经济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贸易及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则认为,“经济全球化可以被看作一种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经济、市场、技术与通讯形式都越来越具有全球特征,民族性和地方性在减少”。为此,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理解经济全球化的内涵:一是世界各国经济联系的加强和相互依赖程度日益提高;二是各国国内经济规则不断趋于一致;三是国际经济协调机制强化,即各种多边或区域组织对世界经济的协调和约束作用越来越强。从广义上讲,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总的来讲,经济全球化是一个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先进科技和生产力为手段,以发达国家为主导,以最大利润和经济效益为目标,通过分工、贸易、投资、跨国公司和要素流动等,实现各国市场分工与协作,相互融合的过程。

二、经济全球化的特点

探讨经济全球化,各有各的看法,一般认为经济全球化在21世纪主要的特点有四个。

1.以金融为核心。金融一体化和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基本上是一致的,世界金融一体化的特色可以归纳成几个方面:一个就是世界货币,自从货币脱离了金本位以后,它在一定程度上是虚拟化的,只能用购买力作为衡量标准。汇率的变动只是影响国际的购买力,对国内商品购买力影响并不是很大。

2.以知识为基础。知识经济有四个层面的含义,一个就是以知识为基础的产业,在产业结构里面占主要成分;第二个,知识在经济增长中占主要作用,而我们国家目前主要还是依靠投资来拉动增长;第三个,知识在生产力的构成中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另外管理本身是叫做生产力的软件,因为只有通过管理才能把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工具有机的组合、优化。

3.以信息技术为先导。信息技术发展的结果是缩小了地区空间的距离、争取了时间的效率。所以信息技术在21世纪,在企业管理里将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4.以跨国公司为载体。 跨国公司可以说是经济全球化的载体。有些跨国公司在发展中国家的行为引起一些争论,包括影响当地的经济、干涉内政、采取逃税等等方面的行为,引起一些责备。但是现在看来,比较大的跨国公司是比较注意自己的行为规范的,当然有些公司可能还是有些问题。

也有人从生产关系的角度分析,认为“经济全球化”实际上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利用科技进步,借自由化之名,行控制世界经济之实,使发达国家越来越富,发展中国家越来越穷的历史过程。进入90年代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快。经济全球化,有利于资源和生产要素在全球的合理配置,有利于资本和产品在全球性流动,有利于科技在全球性的扩张,有利于促进不发达地区经济的发展,是人类发展进步的表现,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但是,对每个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都是一柄双刃剑,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与跨国公司的深入发展,既给世界贸易带来了重大的推动力,同时也给各国经贸带来了诸多不确定因素,使其出现许多新的特点和新的矛盾。特别是对经济实力薄弱和科学技术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面对全球性的激烈竞争,所遇到的风险、挑战将更加严峻。当前经济全球化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乏公平合理的新经济秩序,国际竞争的公平性和有效性不强。

三、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

目前,经济全球化已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并对世界各国经济、政治、军事、社会、文化等所有方面,甚至包括思维方式等,都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这是一场深刻的革命,任何国家也无法回避,唯一的办法是如何去适应它,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在历史大潮中接受检验。经济全球化对中国有正面和负面的影响。

1.全球化给中国带来经济增长机会的同时使竞争加剧

近些年我国经济增长率均达到10%左右,为世界之最,对外贸易蓬勃发展,贸易地位也由1979年的世界第27位上升至目前的第4位,并在2003年首次超越日本成为亚洲最大的进口国,吸引外资自1993年以来连续处在发展中国家东道国的首位,截至2003年,累计实际利用外国直接投资5015.76亿美元。经济全球化在这如此骄人的“硕果”中所起的作用是功不可没的。我们在充分利用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分得了经济利益的“蛋糕”。

然而,辉煌的背后我们却面临着来自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竞争。自2001年尤其是9.11事件以后出现了世界性通货紧缩,美、日、欧等发达国家经济滞胀甚至出现下滑,就业压力增大,而中国却保持了良好的增长势头。发达国家为了维护本国市场,加大了对国外产品的歧视力度,新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采用了更为隐蔽的方式如环境保护措施、技术认证与安全标准、反倾销、保护知识产权等。作为始作俑者的发达国家将矛头大多对准发展中国家,近几年发达国家对中国提起了多起涉及倾销、环保、技术标准的出口贸易的诉讼案,这是我们不得不应对的问题。

经济全球化发展到今天,已有大批发展中国家走上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发展战略,从而导致了一般制造业生产的生产能力过大和激烈竞争,这一发展战略走到了一个困难的阶段。比如印度近年来就备受关注,形成了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威胁,许多外国投资已由我国转向印度,发展中国家也在向我们提出挑战。

2.在全球化中中国的国际分工地位分析

近两年我国由于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强劲,再加上加入WTO带来的正面效应和全球生产转移效应,成为全球瞩目的外商投资首选地。经济全球化推动了中国制造业的长足发展,中国廉价劳动力的优势吸引了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体的跨国投资,中国取代其他国家或地区承担起国际分工中的制造业,国际产业结构发生调整和转移。“中国制造”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中的一个重要现象,以至于中国被授予“世界工厂”的称号。

然而,我们需要认识到目前中国处于什么样的分工地位。中国的工业化确实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中国是在知识经济和信息经济时代,在国际产业转移下和在外资大量流入下成为世界工厂的,中国毕竟处于国际分工的低层次地位和利益分配相对不利地位,仍然处于国际产业链的低端。目前与其说中国成为“世界工厂”不如说只成为“世界车间”,因为中国主要承担的是加工,而不是从技术开发到市场营销的全过程。而就制造业整体看,无论是比重还是高端制造业产品目前仍然在发达国家,中国只有发展起现代知识经济,才能说真正实现现代化,才能像建设一个现代经济强国迈进。从长远看,中国也必须在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分工合作,才能获得更大的利益。说中国已成为世界工厂,既是对中国发展现实的承认,也是对中国发展战略的一种警示。

3. 外国直接投资的正负效应分析

跨国直接投资大发展是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国际投资不是一场“零和游戏”,合作和资源配置优化创造了更高的效率,利用了闲置生产要素,形成了共赢。2002年我国创造了吸收外资数量第一位的纪录,超过500亿美元。根据国家信息中心的分析结果,1981年到2000年,在我国GDP年均9.7%的增长速度中,大约有2.7%来自利用外资的直接或间接贡献。另据计算,在1991-2000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每增长一亿美元,可以促进GDP增长18.48亿美元,足以说明外资是保持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外资有利于我国增加收入和创造就业岗位,有利于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带动我国的产业结构升级,也有利于国内市场竞争活力的提高。然而,目前我国的外资利用存在的问题使其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了负面效应。

外商投资地区结构改善进展不快,地区倾斜加剧了经济发展的不平衡。1983年外国投资的比例东部占87.75%,中部8.96%,西部3.20%,2000年东部为86.97%,中部为9.09%,西部3.13%,可见这与西部大开发战略目标极不协调,不利于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和区位优势发挥,不利于地区间的共同富裕。同样,外资的产业结构投向也存在失衡,第二产业尤其是一般制造业占据了较大比重,加剧了我国产业投资结构偏差,导致我国出现结构性过剩,供给与需求结构错位,内需拉动乏力。为有效改进这些这些问题国家制定了“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区域发展总体方针,“万商西进”工程就是具体的实施。2007年1-6月,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增长速度明显加快。特别是西部地区实际使用外资增幅达51.93%,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39.76个百分点。积极鼓励各地区重点发展具有市场竞争力和区域优势的产业,增强自我发展和自主创新能力,以实现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及协调发展。

决定外资大量流入中国除了中国发展的良好环境与前景外,是地区间争夺外资激烈竞争所造成的地方政府的无限制让利。外资利用了中国这种地区间竞争获得了超额国民待遇和过高的优惠,再加上本来就容易发生的跨国公司转移利润行为因我们放松监管而更加严重,利用外资的效益被明显减少了。同时这种超国民待遇的存在也产生了外资对内资的“挤出效应”,近年来我国的居民储蓄居高不下投资不足与此不无关系。

四、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几点建议

2007年,亚洲地区政治、经济形势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政治上,尽管整个地区局势趋于平稳与缓和,但一些国家出现了局部动荡。经济上,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合作不断加快,亚洲经济继续发挥着引领世界经济发展的领头羊作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以其深刻的影响作用于各国经济,我国采取措施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重点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加速经济改革,拥有标准占领技术高点

应加速推进我国经济法制改革,促进市场机制的完善,尽快建立和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调控和管理体系。积极参加经济全球化,进一步提高我国经济的对外依存度,包括贸易依存度和投资开放度,提高参与国际分工的能力,为微观经济主体进入国际市场创造宏观环境。拥有标准占领技术高点,现在我们造成财富差距主要的原因是知识差距,就是由于我们现在没有自主创新和自己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东西少,技术依存度有50%是依靠自己,50%依靠引进技术。知识包括标准、品牌,也包括你的技术、专利等等,这些东西的价值是很难用实物跟它比较的。比如说标准,谁拥有了标准,谁就可以说占领了技术的高点。

2.加强质量管控,扩大对外交流

应努力提高国有或民营企业自身的经营能力,改进技术和管理,降低生产成本,抓好质量管控,扩大对外交流,使产品有能力进入市场并占有一定份额。中国也要发展自己的跨国公司,中央提出来要“走出去”的战略。到国外投资,扩大对外交流,需要做大量工作,要熟悉当地的法律、文化、历史,还要在当地建立关系网。我国现企业第一步是找,第二步是设立销售办事处,第三步是设立生产企业。真正实现跨国经营的公司还是很少,所谓实现跨国经营的跨国公司,就是从全球的角度制定它的战略,能够从全球的角度来考虑它的盈利模式和商业模式。现在有些上市公司热衷于并购国外的企业,这个也是跨国公司发展的模式,但并购的时候应该重视市场和文化的差异。

3.健全机制,提高风险意识

随着参与全球化的加深,在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领域都将有相当规模的交流,我国将更多地融入越来越自由化的国际金融市场,但由于我国金融体制还不健全,在这一进程中,我们要始终注意风险的防范和危机处理。建立风险防范意识和机制。全球化进程,使各成员的管理机制和发展模式都受到挑战,面对较为频繁的外部制度的影响,内部制度冲突的机率与风险不断加大,存在着管理环境和经营环境的不确定性,这在短时期内是必然的,要注意形势研究及时提出对策。

4.适时开放,逐步进入国际市场

全球化的发展进程,使资本、技术、人才、市场等资源的配置和重新配置变得越来越快,对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的影响深刻而频繁。适时开放市场,只有市场开放了,才能成为世界经济的组成部分,但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市场不能马上无条件地全面开放,而是要有条件、有步骤地,在适应自身发展水平的情况下开放,这样才能产生对贸易双方都有利的效益。同时必须遵守国际贸易规则,因为市场经济从某种程度上讲是法制经济,所以中国必须遵守规则并参与规则的制定。还须发展资本市场。任何一个想要让企业家大展宏图的国家,都必须发展其资本市场。但中国虽然拥有高储蓄率,却只有很小一部分流进了私人企业,流入高科技公司的储蓄更是少之又少。在这方面,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竞争力还处在劣势,因此在准入领域和准入时间上一定要与国家的长远发展相适应。中国经济发展这么快,中国企业是做了很大贡献,我们要把中国企业的实践经验认真地进行案例研究,上升到理论来指导我们的实践,专家学者要深入到企业里,总结中国企业的经验,然后上升到理论。这些应是逐步进入国际市场应具有的条件。

参考文献:

[1]周春明.《经济全球化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2]李勇军.《全球化浪潮——中国经济安全面临的挑战与抉择》.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第3篇:经济全球化的案例及分析范文

关键词:区域一体化;经济全球化;发展战略规划;城市群

一、概述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和世界城市网络中城市间竞争的加剧,当今世界城市发展已呈现城市区域化和区域城市化这一显著的变化趋势。正是为了顺应这种发展,区域一体化已成为我国规划界关注的热点课题。本文通过区域一体化发展的产生和发展动因两个主要方面的研究,认为区域一体化规划是区域层面规划领域的一次重要创新,并将对省域甚至是区域的整体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然而,我们深深感到区域一体化的战略部署还有许多本质问题,方法问题、规划思路问题及区域层面的空间治理的重要影响问题等值得加深认识。

二、区域一体化发展的理论探索

联系国内外对于城市群、都市圈及同城化的理论探索,浅析在我国经济及城市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区域一体化的理论概念发展。

我国对城市群的研究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初,城市群(UrbanAgglomeration)是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城市集聚与城扩散的一种组团发育的高级现象(姚士谋、陈振光,2007)。在城市群的发展过程中,核心城市与所在区域协调发展至关重要,直接影响和决定着城市群的发展进程和发展水平。

都市圈仍然是一定尺度的城市群的概念。从地理学的角度来看,都市圈作为城市经济、社会活动的载体是一个空间概念;而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它的实质是城市的经济联盟,反映为“经济区”的概念(张正康,2002)。都市圈的发展与城市群的发展从本质上来说是基于同一理论溯源的。

同城化是城市相互作用的一种新模式,是指相邻城市空间一体化、经济一体化和制度一体化的地域过程与现象。同城化也是相邻城市产业发展相互协调、商品和要素跨区流动的额外成本逐渐接近于零的经济一体化现象。同城化更是相邻城市为提升综合竞争力而主动打破城市间行政壁垒和地方保护主义的一种制度一体化现象(桑秋、张平宇等,2009)。总而言之,同城化是在两个城市或者多个城市的空间距离与产业结构互补的基础上而衍生出的一种地域现象。

城市群、都市圈及同城化这三个学术概念在关于中心城市与其周围城镇的组合及相互关系方面的表述是一致的。目前,国际上对于区域一体化还没有统一的概念与界定标准。笔者认为,区域一体化是城市群、都市圈及同城化现象的特别表征。区域一体化是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为打破传统的各城市之间的行政分割和地方保护主义限制,逐步实现资源共享、统筹协作,提高区域经济整体竞争力而提出的一种区域发展战略。从更广义的范围上来说,区域一体化表征一种超越行政区划的经济融合,强调经济要素资源的合理配置,并且意味着高程度的区域合作与融合。

三、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动因

(一)国内部分区域一体化案例

通过对沪苏、港深、广佛、沈抚、西咸、长株潭等国内具有重要意义的区域一体化案例的定性及定量分析,从而进一步研究指出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基本驱动因素,从规划发展的角度提出区域一体化形成的基本条件以便更深入的学习研究,见表1。

(二)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关键因素

基于以上对相关案例的归纳及了解,笔者认为区域一体化的驱动力的来源离不开以下几方面的条件支撑,见表2。

简而言之,区域一体化的发展离不开地域相邻、经济和社会发展等要素紧密联系,具有空间接近、功能关联、交通便利及认同感强等关键驱动因素。

四、结语

第4篇:经济全球化的案例及分析范文

关键词:民族高校 国际经济学 教学改革

一、引言

《国际经济学课程》是经济类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课程,其理论性较强,以西方经济学为基础,主要研究国际经济关系,也就是研究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及由此产生的生产要素流动和利益分配。国际课程内容主要包含微观部分――国际贸易部分和宏观部分――国际金融部分,具体来说包含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部分是国际贸易理论,介绍了比较优势理论、要素禀赋理论、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等当代国际贸易理论,主要解释了贸易产生的原因和动力、贸易模式和贸易利益的分配。第二部分是国际贸易政策,主要介绍了关税、配额、出口补贴、倾销等贸易政策的经济效应,并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贸易政策,以及贸易保护主义存在的原因,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政策和产业政策。第三部分介绍了汇率和开放条件下的宏观经济理论,从国际收支及国际收支平衡表出发,依次介绍了汇率决定的各种理论。第四部分介绍了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具体介绍了国际货币体系和浮动汇率制下国际宏观经济政策。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国际经济问题,能够掌握关于国际经济的基本知识,把握经济学思维方式和研究范式,这对于应对全球化竞争,培养应用性、国际化人才至关重要。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与国际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国际经济学是教育部认定的高等院校经济类核心课程。依据笔者多年该课程的教学经验,《国际经济学》理论性强、知识点多和教学难度大,教学效果差。民族高校的民族地区生源较多,学习基础相对薄弱学习本门课程难度较大。笔者在民族高校从事多年国际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民族高校国际经济学课程教学实践改革方面的想法。

二、关于教材的选择

国际经济学作为经济类专业的核心传统课程,教材版本众多,选择范围很大,随着理论的发展,各版本教材内容差异较大。国内比较经典的国际经济学教材以人大版和高教版的教材为主。国内教材编写以传统理论为主,逻辑性强,非常符合中国学生的阅读思维,但其理论表述往往不太接地气,比较抽象枯燥,不够生动,案例相对较少且缺乏代表性,更新再版速度慢。国际上此课程的经典教材多为克鲁格曼和萨尔瓦多撰写,这两位作者编撰的教材内容全面、系统完善,并不断的更新再版,保证了内容的新颖性和时效性,配有充分的习题和网络教学资源,受到许多教师和学生的欢迎。但国外教材的编写风格往往有些形散神不散,不注重提炼和总结,阅读能力不强的同学往往不容易理清头绪抓住重点,而且国外教材通常计量分析模型较多,难度较大,基础差的学生学习起来很吃力。虽然国内和国外教材各有优点和缺点,相比较而言,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和国际化程度的提高,对民族高校学生来说,我更倾向于选择国外经典教材,能够将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学生的国际化视野,推荐选择克鲁格曼或萨尔瓦多编写的国际经济学经典教材的中译本,并推荐学生阅读对应的英文版教材,提高专业英语水平。当然,如果选择国外经典教材,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过程中要条理清晰、融会贯通。

三、用历史的眼光来学习本课程

国际经济学课程开设于大学二年级,学生刚刚学完西方经济学,虽然具备了西方经济学基础,具备了学习国际经济学课程的基础条件,但学生还很少涉及W习本专业的专业课程,对贸易和金融等知识缺乏具体的认识,脱离具体的历史背景来学习贸易纯理论和模型是不现实的。任何理论都产生于特定的历史时期,具有特定的历史背景,将贸易理论和模型放到特定的历史背景中来讲解,这样就有血有肉,便于学生深入理解。比如对于重商主义的观点,认为“财富就是金银,金银就是财富”,认为贸易是零和游戏,鼓励出口、限制进口,追求贸易顺差实现金银财富的积累,重商主义产生于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15世纪末,西欧社会进入封建社会的瓦解时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萌芽和成长;地理大发现扩大了世界市场,给商业、航海业、工业以极大刺激;商业资本发挥着突出的作用,促进各国国内市场的统一和世界市场的形成,推动对外贸易的发展;与商业资本加强的同时,西欧一些国家建立起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运用国家力量支持商业资本的发展。随着商业资本的发展和国家支持商业资本的政策的实施,产生了从理论上阐述这些经济政策的要求,逐渐形成了重商主义的理论。针对这一历史背景,推荐学生观看《大国崛起》记录片,其中有两集是讲述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崛起,这部分资料很好地契合了重商主义思想的背景。将经济史、贸易史和本课程结合起来,让这些枯燥的理论鲜活起来,让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对理论的理解。

以历史的眼光来学习国际经济学课程,重点人物的学习也是一个很好地突破口,如重商主义的托马斯・孟,绝对优势理论中的亚当・斯密,比较优势理论中的李嘉图等,让学生搜索资料,认真去学习这些关键人物的背景、职业、思想等,让这些理论更加丰满。

四、案例教学与参与式教学相结合

许正松等(2011)通过调查发现,案例教学法在《国际经济学》课程中实施较少,且效果欠佳,应该在充分案例准备、完善案例教学组织形式和灵活运用网上教学手段等方面提高案例教学的质量。教学胡静寅(2012)认为我国高校《国际经济学》教学大多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且学到的都是“死”知识。黄家骅(2013)认为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不是直接、简单地告诉学生一个国际经济学原理,而是通过让学生在社会生活方面发生过的案例中充当角色,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通过自己的分析、思考,做出判断,得出结论。

从表面上看,国际经济学侧重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理论及模型研究,比较抽象,但任何理论都是从实践中来,服务于现实,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理论联系实际,把案例融入到教学过程中,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国际经济学的案例非常多,但要选择很好很合适的案例能够深入浅出的说明一个道理、解释一个问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将理论与现实结合起来,我更倾向于寻找当前国际经济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和现实生活中的实际现象之类的案例,让学生有切身的学习感受,降低理论学习的难度。比如在讲汇率这部分内容时,结合近两年来人民币不断贬值的事实,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人民币贬值的情况,结合汇率决定理论,引导学生从物价、利率、货币数量等角度去思考,确实消化和理解汇率决定理论,且可以应用汇率决定理论去预测未来人民币汇率的变动趋势,进一步思考人民币贬值会给自己的生活会带来哪些方面的影响。将枯燥的理论与学生的现时利益相结合起来,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以往的案例教学中,许多老师很容易陷入老师主动讲、学生被动听的局面。针对现在教学课堂规模比较大的情况,为避免学生偷懒情况,有必要采取适当的奖励措施,引导学生提前做好下次课的案例准备,确定一个主题,在讲完下次课内容后,让学生自己利用收集的资料结合所学的理论主动讲解某一个问题,这时学生与老师的位置调换,这会促使学生准备的更充分,也更容易认识到自己的不足,经过老师的点评,理解的更加透彻。在案例教学中,学生应该是主题,老师是关键,学生主体参与覆盖案例教学的整个过程。这种案例教学与参与式教学的模式更容易彰显学生的主体参与精神,激发学生创造性,让学生在参与中积极思考,克服困难,更容易获得成就感,对所学知识记忆和理解更深刻。

第5篇:经济全球化的案例及分析范文

关键词:后危机时代;外向型企业;转型升级

[中图分类号]F1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12)8-0038-08

一、后危机时代我国外向型企业发展面临的环境

1.国外需求减少,国际市场萎缩

在过去的一年里,世界各国均受到金融海啸的袭击和经济危机的影响,导致经济疲软不振,国际贸易形势出现逆转。美国、日本、欧盟三大贸易伙伴需求急剧减少,国际市场萎缩。根据近几年的统计,美、日、欧市场占我国出口份额的60%以上。但由于美、日、欧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导致经济滑坡,国民财富大幅度缩水,国内需求减少,进而影响到我国外向型企业的发展。同样,其他贸易伙伴对我国商品的需求也大幅度的下降。在这种背景下,我国的出口受到极大影响,外向型企业生存环境恶化。

2.经济运行的动荡性加剧

一方面,从宏观经济的视角来看,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受阻,各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逐渐进入了利益调整和重新分配的时期,由此可能引发世界经济的动荡加剧。各个国家均从自身经济发展的利益出发,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措施,采取了不同经济刺激手段,这都或多或少的对原有经济秩序和国际市场造成影响。另一方面,我国宏观经济虽然出现不断向好的局面,但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也将面临新的困境。如要解决政府刺激内需的持续性问题以及有效实现“国进民退”等问题,解决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问题,而相关政策的任何制定和调整都有可能影响市场脆弱的神经,从而引发国内市场不同程度的震荡,这无疑将对外向性企业造成影响。

3.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贸易摩擦加剧

贸易摩擦与全球或一国经济的发展状况有很大关系,但经济发展良好时,贸易摩擦会减少,当经济发展减弱时,贸易摩擦将加剧。2008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遭遇了大量贸易壁垒,贸易摩擦加剧。以贸易救济调查为例,2008年,美国对中国的不锈钢压力管、管线管、柠檬酸、后拖式草地维护设备、厨房器具置物架和挂物架等产品发起5起反倾销反补贴合并调查,涉案金额5.1亿美元。同时,美国对中国的床用内置弹簧组等产品发起5起反倾销调查,涉案金额2.8亿美元。之后的轮胎特保案以及后续的案例严重影响了我国的出口。另外,我国还遭受其他国家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据统计,我国因遭受国外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每年损失至少几百亿美元,遭受技术性贸易壁垒前五位的国家和地区是美国、欧盟、日本、东盟和俄罗斯,主要贸易伙伴影响我国工业品出口的技术性贸易措施类型集中在认证要求、技术标准要求、产品的人身安全要求、环保要求、有毒有害物质限量要求和包装及材料的要求等六个方面;影响农产品出口的技术性贸易措施类型集中在食品中农兽药残留要求、细菌等卫生指标要求、重金属等有害物质限量要求、加工厂和仓库注册要求,以及食品标签要求等五个方面。受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影响较大的行业排在前五位的是机电仪器、橡塑皮革、农食产品、纺织鞋帽和化矿金属。受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影响较大的省份及市区排在前五位的是广东省、山东省、江苏省、上海市、河南省[1]。2009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遭受贸易摩擦更加严重,出口困难进一步增加。

4.市场监管日益加强

2008年金融危机发展的重要背景是经济全球化与经济金融化。全球最新一轮经济全球化始于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由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与美国总统里根开启,以新自由主义理论为指导,在世界范围内竭力推行市场化、自由化、私有化与国际化。正是有了经济全球化,美国的资本驰骋世界,美国将金融衍生品行销到世界,将风险转移给世界。经济金融化即企业生产、居民生活以及政府管理越来越依赖金融服务,社会经济高度依赖金融,各国经济运转也片刻离不开金融。在国际市场,每天有数万亿美元的交易,而反映实体经济的商品交换流转不到2%,绝大多数是钱与钱的交易。经济金融化不断演绎的一个重要结果是虚拟经济远远超出实体经济,世界经济头重脚轻,失去了重心,惟有高速运转才能保持平衡。金融危机的惨痛教训,对近年来西方所倡导的新自由主义与经济金融化是沉重打击。面对日趋复杂多变的市场,政府惟有进一步加强对市场的监管和约束。

5.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步伐加快

过去一段时期内,随着科学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世界经济和贸易快速增长。在全球经济的制造板块、金融板块、资源板块三大板块中,我国在制造板块形成了强大优势。金融危机后,出口导向发展模式难以为继。以往的经济危机中,都因科技的突破得以化解。美国政府最近推出的经济刺激计划包括了大量的科技投入,尤其是在新能源等领域的大量投资,同时还强调产业升级的必要性。可见,金融危机将给各国经济和企业带来强制性的调整,而且这样的调整将在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内存在。

6.绿色经济和能源环保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随着世界经济的增长,资源、能源消费总量也在迅速增长。与此同时,环境问题越来越严峻,全球碳排放增长非常快。从长远看,各国对资源和能源的竞争将日趋激励,价格也将不断上涨。展望后危机时代,经济学家们普遍认为,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和能源环保产业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家萨克斯最近撰文指出,现在是实施“绿色救助计划”的时候了。经济危机提供了历史性机会,那就是将泡沫经济和过度消费转向一个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来。这些都决定了对外贸易在原有结构下不可能再持续快速增长,这对我国外向型企业经营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第6篇:经济全球化的案例及分析范文

一、新世纪财务管理面临的挑战

对于财务管理的环境变迁,从宏观环境看,主要体现在:经济全球化浪潮势不可挡;知识经济的兴起;信息技术、通信技术与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等等。

1、经济全球化浪潮。21世纪,网络经济将带动电信、银行、保险和运输等全球服务业市场继续扩张,跨国公司已突破反垄断法约束,全球购并将涉及更多领域,国际政策协调集团、非政府组织的国际网络和区域性经济组织,通过全球范围或区城内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安排,将在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对财务管理有着直接影响的是金融全球化。金融已经成了改变我们生活的关键性力量。

2、知识经济的兴起。知识经济的发展方向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知识对传统产业的高度渗透,全面提高传统产业的技术含量,促进产业不断升级。二是高新技术产业的迅速发展。那么,对于知识资本如何进行确认、计量和管理又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3、电子商务蓬勃发展。网络财务的最显著特点是实时报告,企业可以进行在线管理。

4、企业重构。由于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高度发达,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已突破传统的长期固定的合作关系。

二、21世纪财务管理的发展趋势

当代财务管理的理论与方法已经不完全适应21世纪财务管理的环境变迁,为了更好地满足21世纪财务管理的需要,财务管理理论与方法将以环境变迁为契机,不断进行创新。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可以预见财务管理将呈现出以下的发展趋势:

1、理论基础建立在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并重的基础上,既重视有形的物质资本管理,即传统的筹资、投资和利润分配,又重视无形的知识资本管理,即知识资本的取得、使用以及对知识资本的所有者进行企业剩余分配。在工业经济时代,决定企业生存与发展的主导要素是企业拥有的物质资本,如果一个企业的物质资本雄厚,其发展就越有优势,其利益高于其他要素所有者的利益,并掌握企业的剩余控制权。但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扩展了资本的范围,改变了资本的结构。在企业新的资本结构中,物质资本的地位将相对下降,而知识资本的地位将相对上升。

2、公司理财手段与方法以网络财务为主,并将网络财务融入到企业资源规划(ERP)系统中。网络财务是以互联网INTRENET、内部网INTRANET以及电子商务为背景的在线理财活动。

3、财务风险管理与财务安全管理并重,风险投资管理将成为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随着企业所面临的金融全球化、知识经济和电子商务等财务环境的变化,企业所承受的财务风险进一步加大了。金融全球化和电子商务所产生的“网上银行”及“电子货币”将使国际间的资本流动更快捷,资本决策可在瞬间完成,这使得货币的形式及本质发生变化,从有形形态演化成无形形态、从直接价值演化成间接价值等。知识经济将使信息传播、处理、反馈以及更新的速度大大加快。这些新变化既给企业带来机遇,同时也加剧了企业的财务风险。同时,有可能忽视财务安全管理,无意中为经济犯罪行为打开了方便之门。电子商务业务的拓展,特别是金融性业务的拓展,往往容易出现一种严重的脱节现象,这就是业务发展与有效监督机制不能同步进行,业务和技术有新的发展,而有效的监督跟不上,从而严重威胁企业的财务安全。企业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比如财务软件的“防火墙”技术等。

4、财务制度更加灵活多样,既降低现代企业的成本,又增加企业的亲和力。财务制度作为一种公开的“财务合约”,用来规范企业的激励和约束机制,而激励与约束机制又是为了降低企业委托关系中的成本。现代企业的委托关系一般包括顾客与公司、债权人与股东、股东与经理以及经理与雇员等多种关系。在组成和约集的众多关系中,都会出现难题和成本,而和约集又构成了现代公司。由于委托人与人之间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会有多次利益背离,委托人为了确保人的行为符合自己的利益,就有必要进行激励、约束;惩罚和监督,而这些强制措施都会带来成本。财务危机使情况更加复杂,它加剧了大多数的难题和成本。为了提高企业的财务价值,可以预见,企业将采取更加灵活多样的激励机制,如员工持股、利润分成、高层管理人员股票期权以及灵活的福利制度等,来降低企业的成本,同时也增加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另外,对于财务和约中的债务和约、管理和约等的执行情况要进行监督,从而建立健全约束机制。现代企业的约束机制也是多层次、多角度的,如政府法规、馈券条款、债券评级、财务报表审计、维持良好声誉等等。激励与约束是相对应的,缺一不可。

5、财务评价体系创新。21世纪财务管理的评价体系创新:一是进一步拓展传统的财务分析指标体系。二是对知识资本等无形资产的财务评价比重增加。

三、启示与对策

第7篇:经济全球化的案例及分析范文

管理心理学从管理出发,将心理学的原理和成果与其他相关的学科成果应用到管理活动中,分析和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规律,研究组织管理活动中的社会心理现象,以及个体、群体、领导、组织的具体活动的规律性。它包括丰富的内容,涉及组织管理中的各种心理问题,探索激励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各种途径和技巧,提高对人的行为的预测、引导和控制,是以调动人的积极性,协调与建立组织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实施管理的过程中注意不断满足人的心理需要,进而发挥组织成员的主动性、创造性,提高工作效率,优化组织效能为目的的学科⋯ 。有明确的研究对象和学科性质是各门科学独立的标志,管理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分支学科,也是管理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管理心理学是建立在心理学、行为科学、社会心理学、系统科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学科基础之上,并运用这些学科的理论、方法研究管理中的心理现象的一门学科,因而也是一门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边缘性学科,是一门应用心理学科 J。概括地说,管理心理学要义是以组织中的人作为独特的研究对象,研究如何调动人的积极性的学问。

2 管理心理学的学科特色与应用价值

(1)学科特色

任何组织都是由人组成的,任何组织又都是离不开管理的,管理是追求效能的,管理的主体是人,而管理心理学研究的是组织管理活动中个体、群体、领导、组织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发展。这就表现出这一学科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涵盖性、维度和宽广的应用空间。管理心理学重视组织中个体心理与管理的关系,重视组织中群体心理与管理的关系,重视领导心理与管理的关系,重视组织心理与管理的关系。可以说,它的发展是所有组织成员的需要,所有管理者的需要。现代化的组织处于社会这个开放的复杂系统中,无时不在与其他组织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管理心理学注重与外部组织的联系,注重与外部组织人的联系,使组织在社会复杂系统中达到自适应。一个理论如果没有特色,就没有地位;没有基础,就没有水平;没有应用,就没有发展。管理心理学可以说具备了特色、基础和应用几方面的特征,尤其是管理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的基本点,正是对“组织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这一认识。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一系列个体、群体、组织等亟须解决的理论课题和现实问题,呼唤新的研究成果为之服务。需要是理论发展的动力。管理心理学发展和应用空间广阔,特色和魅力彰显。

(2)开发人的潜能。调动人的积极性

人具有物质和精神双重属性。德裔美籍思想家,著名的精神分析医生E.弗洛姆(E.Fromm)曾指出:“心理学的进步并不在于把称之为‘自然”’的领域和称之为‘精神“的领域相区分,而是从‘物质一精神’的整体上把握人。”‘‘人,认识你自己”这句名言,成为历代心理学家为之奋斗的目标。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有巨大的潜能,这种潜能需要开发。对于每个人来说,充分挖掘人的潜能,是创造积极人生、走向成功的重要条件。创造力是人类巨大潜能的表现。据研究表明,用来进行心理活动的大脑容量有100亿个比特,可以装下全世界图书馆的藏书内容 。《美国心理学会年度报告》载,任何一个大脑健康的人与一个伟大的科学家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他们的差别是用脑程度和方式的不同,而这个鸿沟不但可以填平,甚至可以超越,因为从理论上讲,人脑的潜能几乎是无限的。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在《行为管理学》中得出如下的结论:按时计酬的员工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 ~30% ,而受到充分激励的员工其能力可发挥至8O% ~9O% 。可见,调动人的积极性是个极为重要的课题。在现代组织管理中,应用心理学研究成果,会有效地发现和开发员工的替能,提升员工的创造力,进而使组织中的人往和合作达到1+1>2的效能。把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应用到管理,为开发组织中人的潜能,进而提高组织的管理效能提供了理论基础。

(3)提升管理现代化效应。顺应经济全球化

现代化管理,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是现代化的管理,科学的管理,它同单凭个人主观臆断的管理、经验主义的管理,单纯依靠行政手段进行的管理是不同的。随着经济全球化,管理的内容越来越复杂,生产的社会化已超越了国界,分工协作也从组织内部、国内组织之间向跨国之间发展。跨国公司作为与现代化生产相适应的组织形式,在全球经济化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而跨文化交流在全球经济化过程中是必须面对的。了解民族差异的管理者在与其他国家的人共同工作时,可以适时地调整管理风格,使组织中的人为实现组织目标和自身目标而努力工作。例如,他们知道英国人很注意保护自己的隐私,所以会避免问英国人个人问题;而希腊人对个人问题却是可以接受的,这表明你对他感兴趣。管理心理学在发展中关注了这些新课题。在经济学教科书中,人被抽象为劳动力,并被作为与资本、土地地位等同的生产要素;而在管理心理学中,人性假设理论是基础儿n叭。美国管理心理学家道格拉斯·麦克雷戈认为,在每一个管理决策或每一项管理措施的背后,都必须有某些关于人性本质及人性行为的假定。管理的主体是人。管理心理学强调推行“顺乎人性“的管理,强调尊重员工的心理和行为规律,增进与组织员工的感情联系;强调各种激励机制,满足职工的各种合理需要去激发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强调根据人的个性差异有效配置人力资源,人尽其才;强调民主管理,提倡员工参与决策和管理;强调管理是种服务。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于顺应全球经济化,提升各类组织的管理现代化效应,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都是彰显的。

3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管理心理学研究新视野

我们正处在瞬息万变的时代。从2O世纪9O年代苏联解体,到计算机网络风靡全球,从亚洲经济危机和复苏,到欧洲统一货币,跨国集团、跨国组织的跨国经营,促使全球经济朝着全球化的方向发展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流动和配置的加速是经济全球化的突出表现,主要表现形式为跨国经营模式。一个大的企业公司往往在其他国家、地区开设子公司,如可口可乐要在4O多个国家和地区行销。经济全球化促进了跨文化交流。民族文化是有差异的。跨国组织中的跨文化差异对组织中个体、群体及组织自身正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学科研究要为时展服务。管理心理学在这场变革中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并呈现出新的研究特点。我国学者凌文辁、郑晓明等撰文概括了近2O年管理心理学的研究特点和发展趋势:管理心理学的研究从个体理论向整体组织理论扩展;在理论发展上,重视吸收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在学科体系上,更强调组织的动力学和人力资源的系统开发;在研究领域方面,突破了传统的框架,管理培训与发展、工作业绩评估、管理决策、组织文化、跨文化研究已成为热门领域,并取得了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出现新的研究视野:

其一,重视精神和物质激励有机结合的研究。激励问题是管理心理学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自管理心理学诞生以来研究最多的领域,曾产生了内容学派、过程学派及行为学派等诸多理论。进入2O世纪8O年代以后,虽然很少有新的激励理论提出,但在前人的基础上,越来越重视激励研究的应用性和可操作性。新型的激励是赋予员工更多的权利和责任,使员工意识到自己也是组织管理者,进而发挥自己的自觉性、主动性和首创性,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实现其自身的人生价值和对社会的贡献。正如著名未来学家托夫勒在《未来的激荡》一书中所说,“人类正从一种饱肚子的经济走向心理经济。”当代管理思想家、英国商学院教授韩迪(C.Handy)特别提出“企业会员(membership)的概念,强调建立组织与个人之间的心理契约。他认为,如果员工被视为企业的“工具”,无论再怎么赋予员工活力,充其量只能增进效率,而无法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有更进一步的贡献。只有将员工看成企业的会员,给予他们决定企业未来的权利,他们才会将自己的利益和企业的利益连在一起。正如美国学者马斯洛等认为的那样,追求需要是人类的一种本能,追求各种需要的满足,是人类的天性。员工进入组织工作,为的就是组织能够提供机会满足需要。人,都是需要被激励的。唯有受到激励,人才有干劲,尽其所能,甚至于不眠不休。员工在组织所受到的激励,大致可分为两类,即外附激励与内滋激励。外附激励如公司的政策和公司的管理以及待遇、工作保障等;内滋激励如工作的认可、工作的成就、工作本身是否符合个人的能力与兴趣和发展等 J。提供外附激励与内滋激励,也即是物质激励一精神激励相结合。管理心理学的新发展更加重视人在组织中的这种物质与精神的双需求。

其二,重视组织文化建设和学习型组织建设的研究。组织文化是组织的个性,是组织的核心价值。培育充满创新精神的组织文化离不开组织人员能力的培养和发挥。为了有利于创建一个基于能力的企业文化,应该尽一切努力确保新聘用的管理人员和员工具备更多的能力。传统的企业一般只重视规章制度建设,而新型管理还同时强调组织文化建设和学习型组织建设。每一个成功的企业必定有自己的企业精神,用一种共同的价值观来熏陶全体员工。独特的组织文化和学习型组织建设,正在全面影响着现代组织各项管理职能的实现和组织效能的发挥。在跨文化和本土化的组织文化中,全球经济化带来的组织管理中的人际交往和文化摩擦等问题,已引起学者的广泛注意。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知识的积累和创新,使现代组织更加重视对知识和人才的管理,终身学习的理念已蔚然成风。在管理心理学的新视野中,把现代组织看成是学习型组织,要求员工不断获取新知,发挥知识或团队的整合效能。学习型组织是通过培养弥漫于整个组织的学习氛围。充分发挥组织成员创造性思维的一种高度柔性、符合人性发展的组织。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中,把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系统思考看作是学习型组织的技能。传统组织把人看作是管理的客体,对人的假设是“经济人”;学习型组织则把人既看作是管理的主体,又看作是管理的客体,对人的假设是“学习人”。美国排名前25家的企业中,几乎全部是按照学习型组织的模式改造的。

其三,重视以人为本和人文关怀相渗透的领导方式转型研究。传统工业管理,往往“管理过度”而忽视对人的关注。现代组织管理需要领导方式转型,关注组织中人的发展,让每个成员都有参与管理的机会。美国学者布莱克和穆顿在《管理方格理论》中描述了对人的关心程度和对生产的关心程度五种风格,证明对人的关心程度和对生产的关心程度最高的9.9型管理方式,是现代组织管理最有效的。现代组织与个人之间、领导与被领导者之间呼唤一种心理默契。这种心理默契,无疑是建立在以人为本和人文关怀相渗透的领导方式转型的基础之上的。以人为本、以德为先,乃管理行为之本质,文化激荡、管理创新、激励行为,乃世界进化之动力¨ 。以人为本、人文关怀应是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相互尊重和认同。人是有情感的,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体验,人文关怀是对人的情感和内心世界的敬重。无论是领导给员工过生日,送蛋糕,还是节假日到员工家中慰问;无论是领导的一句夸奖,还是领导轻拍一下员工的肩膀,都会给员工一种情感上的慰籍。对员工表示私下的人文关怀,会产生出乎意料的效果。美国通用电气公司总裁专程去医院探望生病的公司推销员的妻子的案例,已被收人多本教科书。

第8篇:经济全球化的案例及分析范文

[关键词]MALL城市商业空间传统商业空间空间形态

中图分类号: TU984.1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已经快速地进入了消费时代。在几十年前的中国,消费行为还只能在为数不多的商店中发生,而在现在的城市里商业空间已经遍布城市各处。然而观察这看似百花齐放充满多样性的商业空间的发展前景后,可以隐约地觉察到它的空间形态有单一化的倾向,这并不完全是空间本身本身造成的,而是与社会生活中的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因素紧密联系的。商业空间正是城市生活的一种反映,对城市空间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力。本文试图通过案例分析的手段,去探讨对商业空间的设计启示。

MALL的诞生,传统商业空间的死与生。

近20-30年来全球化盛行,“全球”一词即表明当今社会已完全身处于世界的语境之中。全球化的核心是经济全球化,即是将所有生产要素在不同的国家与地区之前能自由移动,使商品流通的障碍减少,资本管制放松的状态。在这样的背景下,经济全球化同时联系到人们日常的消费行为以及商业空间。

MALL的诞生背景与经济发展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出现的跨国贸易、资本流动、劳动力在各国境之间的流动,而那时世界大部分地区都在从农业经济向资本经济转变,一种新的商业空间在此时诞生,那就是百货公司。1852年世界上第一家百货商店Bon marche在巴黎诞生,综合化消费是百货公司的定位,与传统的单一消费功能的商业空间不同,在百货公司可以买到几乎所有日常用品,商业空间从传统的散点排布向集合型发展,对空间的需求随之增大。由于百货公司满足了现代消费的需要,很快就向世界其他地区蔓延,上海先施公司是中国第一家百货公司,诞生于1917年10月20日,虽然比世界第一家晚了将近70年,但是却从此开始改变中国城市以往以市、集、街为主的传统商业空间。从百货公司开始,商业空间开始打破从向左右延伸到带状空间的形式,出现了团状集中型空间。

1.2、大众消费观的心理诉求与MALL的兴盛发展

MALL消费背后也有一种文化的支持,城市里的人喜欢去MALL是因为其功能强大,认为MALL是一种时尚的消费方式,是现代的生活方式的体现,这正是大众传媒将这一种观念转化为普世价值观的。

但是在现代经济下,无法去阻止MALL强大的杀伤力,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这也是一种磁力,对经济的影响力所产生聚集吸纳效应和辐射扩散效应放大到了城市区域经济甚至是国内区域乃至国际区域。据统计美国占MALL的消费总额60%,欧洲占了29%,日本是17%,台湾地区为9%,SHOPPING MALL已被誉为“商业业态的最高形式”。而且MALL具有很强的辐射性,在一定的区域内,由于MALL功能强大、空间占有率高很容易成为区域的主导商业空间,因而压制了其他类型商业空间的发展。

MALL空间的单一化与传统商业空间的复兴

2.1 MALL的空间形态

库哈斯在《哈佛设计学院购物指南》里提出MALL已经走到了尽头。而由于经济背景的差异,在国外MALL开始走向中小型发展道路的时候,我国正在走从SHOPPING MALL向LIVING MALL转型的过程。LIVING MALL除了购物式消费还提供了一些其他消费而从组成复合型商业空间,如游戏、餐饮、生活休闲等,中国的MALL还在不断地扩张。

2.2传统商业空间注入MALL的活力

但消费行为并不是缘起于最近几十年才兴起的MALL的空间中的,回到以带状形商业街区为代表的传统商业空间中,则会发现其空间的形态比MALL更为丰富,街道的疏密形成了不同业态的商业空间,但在能提供的消费功能上也许不及MALL来的大而全面,而且以街道为代表的传统商业空间由于自主经营,缺乏统一的管理与运营,在业态的设置与分布上缺少策划,某些所谓的商业街区也只是城市一张旅游名片,成为了纪念品一条街,难以满足人们不断提高的消费观念与需求。

三、案例分析——商业空间的复合型发展

3.1对传统商业空间的继承与发展

上海新天地分为南北两个区域,是继承原有的空间的同时创造新的空间的典型案例。南部的购物娱乐中心就是一个典型的MALL空间,北部的石库门区域则可以理解成这个MALL的“裙房”,在这片老的街区进行统一的管理与运营,并对内部设施做了统一的布置,让南北两部分形成一个互补的整体,无论是作为商业开发噱头亦是对原有的资源利用的角度来看,都满足了当下这个快速更新的社会里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心理诉求,而且在空间上弥补了MALL的单一空间类型,丰富了商业空间,利用符合现代消费的新空间对传统空间作为补充,同时又促进商业业态组成的多样性,业态策划为复合式的商业开发,集合购物、餐饮、酒吧、娱乐、影院、艺术、酒店、健身、教育等为一体,商业业态呈现出多元化的形式(如图1)。

(图1)

3.2创造全新商业街区

位于北京著名酒吧街三里屯西侧的三里屯VILLAGE从项目策划开始就走上了传统商业空间的复合型发展这一条道路。在MALL就标榜着现代、时尚的消费观念的今天,三里屯VILLAGE放弃了封闭的MALL,而选择了开放的“村落”VILLAGE。尤其在南区的平面肌理上可以看到,南区的VILLAGE采用了传统商业空间,在11座低密度建筑中形成了南北方向开口较少,东西方向开口较多,交汇于中心广场的街道空间。由于街道空间流动性强的特点,大大促进了人的流动,刺激消费行为的产生。

四、结语

商业空间的形态影响着人们生活中最主要的社会行为——消费行为。如果当经济水平、价值观、技术达到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时,现有商业空间呈现的多样性将会向单一化转变,MALL的出现及成熟发展使得传统商业空间逐渐失去主导地位,但传统商业空间的开放性是封闭的MALL空间在空间局限下无法提供的。因此,在如今的城市发展来看,除了MALL的空间形式以外,传统商业空间依然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若将两者合理相互补充,将MALL的模式导入传统商业空间中,可以丰富商业空间类型,形成复合型的城市商业空间,大大提升城市商业空间的活力。

参考文献:

扬·盖尔:《交往与空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年。

罗伯特·文丘里:《向拉斯维加斯学习》,知识产权出版社,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

第9篇:经济全球化的案例及分析范文

我国传统的外向型企业以出口低价产品为主,随着国内劳动力成本的持续攀升,加之国内环境压力不断上升,靠低价占领国际市场的策略已经不足以让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立足,寻求转型升级是外向型企业保持市场竞争力的必由之路,企业大量渴求精通国际投资理论的国际化人才。(四)完善国贸专业知识结构的需要当前,过于注重实践的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在某种程度变成了输送贸易技能人才的培养机构,国贸专业的学生实践主要是货物进出口贸易全过程的模拟,这与培养综合能力的本科教育目标相违背。国贸专业学生必须具备国际经营所需的各种专业知识,其中也包括国际投资知识。

二、对策建议

(一)明确教学目标

应根据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设定教学目标,区别于国内一些重点本科院校,如华中科技大学将国际投资课程教学目标设定为:掌握国际投资的概念、基本理论、目的和作用,学科发展现状,深入了解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投资的特点和方式;了解发达国家对华投资发展过程、特点及投资的政策,掌握国际投资环境分析、经济分析和适度规模分析的一般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学习国际投资方法,培养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湖南大学国际贸易专业国际投资课程的教学目标为:通过课程学习让学生掌握国际投资知识,培养科学思维和利用国际投资解决实际问题的初步能力。相对于重点本科院校学生,独立学院学生的理论学习能力较差,对理论学习的专注度不足,需简化理论学习要求,突出应用本科教育目标,因此应将国际投资课程教学目标设定为:了解国际投资主要理论,建立全球化经营理念,掌握实行对外投资需要遵循的一般规律。学时设定为2学时。

(二)简化教学内容

目前国内尚没有专门针对独立学院的国际投资课程教材,现有的国际投资学教材主题内容相似,如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李燕燕主编的《国际投资学》,其内容框架包括:国际投资导论、国际投资理论、跨国公司、跨国银行、非银行跨国金融机构、国际投资环境评估、国际投资项目选择、国际投资决策、国际资本运作、国际投资管理、国际投资政策和中国国际投资。根据独立学院学生特点,应将教学内容调整为三个板块:国际投资理论;国际投资运营,包括国际投资环境评估、国际投资项目选择、国际投资决策、国际投资管理、国际投资政策;中国企业的对外投资实践。

(三)改革教学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