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成人学前教育专业范文

成人学前教育专业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成人学前教育专业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成人学前教育专业

第1篇:成人学前教育专业范文

一、实施素质教育,对成人高校体育专业教学管理提出新的要求

现有的成人高校体育教学管理模式存在很多弊端,一是教学目标不明确,有相当程度的模糊性;二是教学内容陈旧,教学缺乏创新;三是教学效率低,搞满堂灌、填鸭式的方法进行教学,呆滞死板,效果不好;四是教学管理评价体系缺乏规范性、制度性,在教学管理评价中很盲目,不知如何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在体育教学管理中并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

为了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改进体育教学管理,强化高标准的体育教学管理意识。首先加强成人高校体育专业科学管理。对管理人员要加强体育管理科学、教育科学的学习,增强体育科学管理意识,强化体育科学管理,使体育教学管理科学化、制度化、系统化;其次增强成人高校体育管理服务意识。成人高校体育教学管理是对体育教学工作进行的科学组织、协调、控制和指导的管理,要在成人高校体育管理中树立服务育人的意识。最后强化成人高校体育教学高标准服务意识。对成人高校体育教学服务工作高标准,严要求,强化质量管理意识,为师生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而努力。

二、成人高校体育专业课程改革及教学模式改革与实施素质教育的关系

成人高校体育专业课程的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体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就是调整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以提高学生的素质、发展学生的个性为核心的、符合素质教育的新的课程体系。

实施素质教育,成人高校体育专业应积极主动适应课程改革,从修订教学计划开始,目标定位要明确,增删教学内容。我们培养的学生质量如何,取决于课程设置,使学生从课程中学到实用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成人高校体育教学应启发、鼓励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敢于和善于提出问题,善于观察分析,敢于探索,敢于创新学习方法,大力推进启发式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使学生在学习的整个过程中保持主动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体育教学应以素质教育为核心,合理设置课程结构,组织多样化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增加实践环节,鼓励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三、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改革成人高校体育专业考试制度

“考试制度”能够培养学生应试素质,着眼于智力培养,素质教育则注重思想道德和兴趣特长。“考试制度”体现了应对考试和进行选拔为基础的教育的价值取向,但忽视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从而造成学生片面、畸形发展。素质教育则以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为宗旨,它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在教育内容方面,“考试制度”以安排应试为目的设置课程、安排教学内容,妨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特长发展;素质教育着眼于人的素质全面发展,以完整的素质结构为核心设置课程,组织各项体育教学活动;在教育方法方面,“考试制度”无视学生主观能动性,强调知识灌输,忽视培养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倾向死记硬背,学生负担重;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习中培养能力。在教育评价上,“考试制度”以分数作为评价指标,素质教育以综合素质提高和体育教学的整体效果全面、合理、公正、科学地评价教育质量,使学生的思想道德、知识、体质、心理、情操、能力等素质得到全面科学评价,从而在根本上改革考试方法与考试制度,并认真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才能的培养,形成有利于杰出人才脱颖而出。

四、体育教师队伍建设是实施成人高校体育专业学生素质教育的关键

实施成人高校体育专业学生素质教育,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体育教师队伍,是推进学生素质教育的关键,提高教师队伍的核心是教育理念的更新,提升教师实施素质教育能力与水平的手段是师资培训,建立优化教师队伍的有效机制是教师队伍整体提高的保障。全面实施体育专业学生素质教育,体育教师是关键,必须不断提高体育教师的素养。不仅要求体育教师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专业知识,更要求体育教师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爱岗敬业,在素质教育中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不断创新。

五、成人高校体育专业实施素质教育的评价体系

成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评价体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制度保证,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具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教师不断提高以及改进教学实践功能的评价体系,实现成人高校体育专业评价的教育功能。成人高校体育专业实施评价体系具有如下作用:

1.成人高校体育专业实施评价体系,是对成人体育专业教育性状态做出准确判断,从盲目模糊的被动,转向自觉主动。

2.成人高校体育专业实施评价体系,是通过评价来改进教学工作,确定新的教学措施,使学生素质全面发展。

3.成人高校体育专业实施评价体系,是对评价体系进行了研究,同时对实施素质教育进行了实践和理论研究,实践研究是对成人高校体育专业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发展概况的评价,并对现行的教育措施成效做出评价,为改进评价体系提供实际依据。

4.成人高校体育专业实施评价体系,是对评价客观事实的评价,必须全面、真实、准确、合乎实际、实事求是、客观正公正,尽可能的排除偏见、成见,以形成客观的评价结论。

成人高校体育专业素质教育的评价体系包括对教学条件(教育观念、教学环境、教学内容、体育教师的素质等)、教学过程(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措施的实施和教学评价等)教学效果(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社会文化素质和身心发展水平)等多方面进行评价。

第2篇:成人学前教育专业范文

关键词:高职教育;土木工程专业;教学手段;培养目标;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5-0118-03

作为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古老专业,高等职业教育院校中的土木工程专业存在并且发展了上百年。在我国,土木工程专业一直被视作高等教育中的支柱专业,一直是被重视的专业。土木工程专业的人才走上工作岗位之后,会穿插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行业之中,这无形中也决定了土木工程这个专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建设阶段,国家和社会对于土木工程这个专业的人才有着不一样的需求,这也就要求各个高校在培养土木工程专业人才时要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建立顺应不同历史时期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出相应的改革,为培养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级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的建筑人才做好相应软硬件准备。

一、新时期高职教育中土木工程专业办学思路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和进步,世界各国在贸易、金融以及投资方面都进一步融合,世界一体化程度日益受到重视。这种世界范围的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结构的转型,给了土木工程这一基础专业无限的发展机会。工程监理制度和注册师制度的建设,使得我国建筑行业逐步与国际建筑业接轨。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不断加大,国外各个行业都有大公司或大企业进入我国,尤其是建筑行业,这给我国相关行业带来了一定的冲击。企业要生存,要发展壮大,离不开科技,更离不开人才。建筑行业更是如此。建筑行业的竞争就是实力的竞争,其实也就是人才的竞争。企业要想发展,要想在世界建筑行业有所作为,就必须要提升自身竞争力,凭借自身实力去参与国际项目的竞争,赢得市场。人才的不断发展使得土木工程行业也在不断向前,推动着行业技术的不断进步。传统工程模式的发展已经不能完全与现代工程技术要求相适应,土木工程行业人才变得更加务实,不仅要发展研究型技术人才,还要有能够深入一线,掌握大量实用技术的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在教育方面也要有所不同,有所侧重,在不同的教育层次培养不同类型的人才,使得人才能够各尽其用,在不同的岗位上发挥各自优势。高等教育既要培养研究型、学术型人才,继续搞好精英教育,又要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

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大众化的教育形式,其培养学生的目标就是要为一线、为基层培养具有一定技术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有研究表明,土木工程专业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主要从事的工作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就是基层,最一线的掌握一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第二个层次就是能够从事工程施工管理或者建筑设计方面的高层次人才;第三个层次就是专门负责行业研究的高级研究型人才。作为高等职业教育来说,其培养目标就是要为建筑行业培养具有一定专业技术的,在一线从事生产的应用型人才,所以,高等职业院校在办学方面也就要紧紧围绕这一思路来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培养。当前从建筑行业岗位分工来看,生产一线的工作人员主要有工长、技术负责人、技术员、预算员、现场监理、档案员和项目经理等职位。因此,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就应该以上述岗位能力要求为目标,拓展办学思路,在学生技能培训中重视相关技能的培养,使学生从上学开始就有学习目的,带着目标去学习,争取在毕业后就能胜任相关岗位,进而开展工作。

二、高职教育中土木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与定位

通过研究和分析国内外相关高职院校土木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笔者认为,要适应当前经济社会的发展,要不断提高高职院校土木工程专业人才技能,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必须要坚持以“面向社会、立足岗位、注重素质、突出应用、强化实践、培养能力”为指导思想的“技术岗位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体系的建立必须要以实战为目标,并且要注重实际应用,使得学生能够拿得出、用得上,能够踏踏实实完成相关工作,以此来构建教学体系。从培养目标方面来讲,高职院校的土木工程专业一定要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具备土木工程专业的相关知识和应用能力,能够适应生产施工一线的工作,具备从事工程预算、土木工程施工管理、建设监理以及项目投资开发与管理等相关工作的能力,能够在工程中解决实际问题并且处理相关问题,促进企业的良好运行和发展。在这一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高职院校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包括以下几点。

(一)以专业技能教育为主

高等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面向的是建筑施工第一线,从事的是施工预算或管理等基础性工作,因此,在培养模式上要坚持宽专业、多方向的培养模式,而不能拘泥于“大土木通才”的培养模式。作为具有掌握实用型技术的一线人才,高职院校开设的土木工程专业,在学科基础上要体现大土木工程学科平台的要求,其在专业方向上的培养要精,但是选择方向上要多,不能紧紧拘泥于严密的理论要求,而是要将重心放在实用性上面。

(二)以解决问题的工程技能为主

高等职业院校在学生培养方面要注重实践,加强实训方面的教学,提高学生分析实际问题,解决工程现场问题的能力。从意识上加强学生工程方面能力的锻炼,强化扎实的专业基本技能,淡化学术化教育,使学生熟练掌握解决一线问题的实战技能。

(三)以素质教育培养为主

高等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是要面对工程现场一线,而工程一线的工作环境相对复杂,人员众多。要解决这些复杂的问题,作为施工人员就必须具备相关的组织协调能力,能够做好组织运营、系统管理及评价,以及人际关系的和谐,具备相关的法律和经济方面的能力和素质。因此高等职业院校在学生培养方面也要从相关素质方面进行教育。

(四)以职业针对性和岗位适应性培养为主

随着经济技术的快速发展,企业对毕业学生的要求也日渐增高。很多建筑企业要求学生毕业就要具备相应的专业技术,能够从事相应的工作,甚至要独当一面。因此根据这些行业需求,高职院校在学生培养时期就要立足职业教育的针对性和岗位要求的适应性去培养,让学生提前适应所从事的职业的特征和要求,缩短学校教育与需求企业之间的差距。

三、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设想与建议

高职院校学生培养要达到上述培养目标,首先要进行相关教学方面的改革,建立一套与之相适应的教学体系,包括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其次是要在课程设置方面进行合理改革,正确处理基础理论与实践实训方面的关系,平衡拓宽知识面和强化专业技能的关系。

当前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不同与以往专才教育,因此在专业设置方面也存在着根本的不同。专业划分实际上是在大土木的平台上,对各个专业方向技能的强化。在教学计划的设定上要以宽基础、宽口径为提前,体现大土木工程学科的基础要求,以工程基础教育代替专业基础教育。在这个基础之上,不同院校可以根据不同的专业特点和具体情况,建立相关的专业平台式的教学结构体系。

专业平台教学体系的特点是:每一平台层次由若干个课程支柱支撑,上一个平台层次建立在下一个平台层次的基础上。通过平台结构的设立,既能使学生有较宽的知识面,又能使学生学到与课程相关的专业知识。

专业平台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课程体系是这个系统的子系统,要改变以往仅考虑单门课程学时分配的做法,将各门相关课程作为一个子系统来整合。只有课程体系的优化整合,才能保证整个体系的优化。我们应该加强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重点抓主干课程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组合优化,进行大体系的整合。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专业平台体系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改变以往满堂灌的方式,更多的是要与实践相结合,重点放在基础概念的教学上,充分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解决好课时相对较少与需要掌握的知识较多之间的矛盾。

高职院校的土木工程专业要适应当前形势,就必须加强实践方面的教学。笔者通过多年教学经验,总结出土木工程专业在实践性教学方面要进行三大模块的学习。第一模块是认识实习,使学生在进入专业学习之前对土木工程有初步的感性认识。通过认识实习使学生了解土木工程的种类和作为一种特殊产品的一般功能要求、特点及其生产全过程,为学生提供工程的总体背景,建立初步的工程概念。第二模块是课内实验、实习和课程设计。该模块是对土木工程中各具体工程问题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进行实践和模拟训练。第三模块是实训,包括生产实习、毕业设计。学生学完专业课后,在第一、第二模块基础上,深入到土木工程建设过程或管理过程中去,在现场工程技术人员和教师的指导下,直接参与处理工程实际问题、工程管理工作,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最后根据各专业方向,完成专业设计和报告。

另外,高职院校在教师的选择方面也要有所侧重。教师的实践能力决定着学生技术素质的高低。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师都是从大学毕业后直接从事教学工作的,这些教师在工程意识和实战意识方面经验欠缺,并不适合担任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全面教学任务。因此要真正搞好高职教学工作,应加强教师的工程实践锻炼,或引进具有工程工作经验和扎实理论基础的教师,建立一支能适应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既有坚实的理论基础、较宽的知识面和专业素质,又有较强的动手能力的实用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郑万勇.土木工程专业建筑物课程考试制度改革与研究[J].职教论坛,2013,(6):52.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

[3]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资料汇编[G].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

[4]王联晓.理性构建高职教育中土木工程专业的课程标准[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13,(2).

[5]成丙炎,夏玲.高职土木工程专业课程标准: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12,(08).

[6]吴江.尽快形成我国创新型科技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J].中国行政管理,2011,(03).

第3篇:成人学前教育专业范文

论文摘要:学前教育时人一生的发展至关重要。以个体生命优化的成长需求为本,站在学前教育发展和人生发展的甫瞻性高度审视国内外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现状,优化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为“广基础、深专业、高学历、多能力、善研究”。

一、学前教育对人一生的发展至关重要

1.学前教一育阶段是人的身体发展、智力与经验发展的最重要、最关键的时期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在《人类特性的稳定与变化》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假设:若以17岁时人的智力发展水平为loo,则4岁就已具备50%,8岁时达到80%,剩下的20%是从8一17岁的9年中获得的。从脑科学的层面看,婴儿出生时脑重350}4008,为成人脑重的25%,1岁时达到成人脑重的50%,2岁时为75%,6岁时孩子的脑重为12008,已接近成人脑重(1350一14008)的90%o}''''}因此,学前教育阶段是人身体、智力与经验发展最重要、最关键的时期。

2.学前教一育阶段是人生变化最大、最快的时期,也是最易发展、最易受挫的时期

这一时段里,孩子从只会啼哭,到会爬、会走路、会奔跑,不但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且所有的认知、经验与能力都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所以,在客观上学前教育阶段是人生中变化最大、最快的时期。如果在这一时期不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及规律,不顺应儿童自然的发展,而是采用大一统的教育方法,捆住孩子的手脚,禁锢其思维,形成机械的思维定式,甚至连孩子们画笔下的太空飞船都是一样的,势必会阻碍儿童各种潜能的发展,错过儿童的敏感期,贻误天才的成长。学前教育阶段是人生最重要的训练和装备心灵的阶段,它不仅为小学做准备,更为人的一生做重要的奠基,直接影响着人类生命大厦的高度、广度和坚实度。因为,它涉及到儿童各种潜能的发掘、各种意志品质的培养、各种必要生活经验的习得和良好习惯的养成,既要注重个性的彰显,又要关注幼儿的全面发展。幼儿教师不仅要有教育家的智慧以引导、帮助幼儿培养各种能力,还要有专家的准确判断力、恰当的教育方法来激发幼儿的各种潜能,把握不同幼儿的敏感期等。所以,在客观上对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学前教育所要面对的是人类生命的塑造,是人类第二次生命的给予,任何轻微的、不适宜的闪失都可能会延缓或摧折生命之花的绽放。

目前我国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弊端已显露出来:幼师生科研能力较差,理论知识不够广博,缺乏先进的教育理念,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可能会贻误教育时机。而传统的高校生又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学历轻能力等弊端。只有极少数高校在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方面走在前列。例如,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2005年本科生的教育基础课13门,专业课21门,为学生奠定了广博的教育理论和专业理论基础。东北师范大学则探索了“宽口径、厚基础、精专业、多出路”的人才培养模式。

国外幼儿教师的培养并没有因为学前教育处于终身教育的起始阶段而降低师资培养的要求。例如,法国要求幼儿教师必须具备3十2的基本学历,即先通过3年大学本科学习,获得学士学位后考人教育专业,进行2年的学习与实习,再经过严格的考试,才能获得教师资格。美国和日本对于幼儿教师学历的基本要求也均在本科以上,目前硕士、博士担任幼儿教师的情况也越来越多,而且非常注重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

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的确有一定的差距,所以,应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进一步优化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而推动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优化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

随着“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理念深人人心,“终身教育”、“全纳教育”等先进教育思潮呼唤“广基础、深专业、高学历、多能力、善研究”的创新型、多元化幼儿教师。在这一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中,“广基础”指具有广博的高等教育、教师教育与学前教育的基础理论知识及相关学科知识;“深专业”指具备精深的专业理论知识、技能、技巧,同时对学前教育专业课这一平台上不同专业核心课、技能课程进行深人研究,以达到学前教育师资培养专业化的水平;“高学历”指对学前教育专业师资的培养应建立在本科层次上;“多能力”指幼儿教师应具备多方面的能力,诸如基本的教育教学能力、丰富的实践经验、高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造性工作的能力等;“善研究”指科学研究能力较强,善于反思,善于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进行行动研究,能撰写出一定水平的学术论文。

对此,下面主要从育人理念、培养目标、教学计划与课程设置几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i.育人理念

学前教育阶段除具有与其他教育阶段共同拥有的职业道德精神外,还应具有更为深刻的育人理念。这里的教育理念是指以儿童的发展为核心,以促进每个生命个体优化地成长为基本要求,抓住儿童具有吸收力的心灵,把握儿童的敏感期,发掘天才,通过适宜性的课程、教学内容、组织活动等,引导和培养儿童的观察、想象、思维、言表、创造、记忆等能力及音乐、美术等方面的专长,为他们提供最适宜的可能的空间、环境与条件的支持,使每个儿童获得最大限度的潜能发展,在人生至关重要的时期能够获得既是全面的又是个性的优化成长,为人生的发展做重要的奠基。而且,这种对学前教育专业的理性认识和对学前教育事业的理想追求是与时俱进的,因时空背景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当然,幼儿教师这一神圣职责的完成需要耐心、恒心、坚定的信念来成就,而这一切都源自于那份视学前儿童、学前教育事业为自己存在全部意义的热爱。

2.培养目标

(1)知识目标。本科层次的幼儿教师至少应系统学习高等教育、教师教育、学前教育三个领域的知识。学习高等教育和教师教育知识阶段应广泛涉猎普通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社会学、教育统计与测量、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心理卫生咨询等学科的知识,深化自身的理论构建,为专业课学习搭建一个知识平台。学习专业知识应广泛学习学前教育的基础知识,如学前教育学、学前发展心理学、学前卫生学、幼儿园游戏、幼儿园课程、学前儿童健康教育、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等课程,同时应深人研究某一专业技能的知识,诸如绘画、舞蹈、乐器等方面的知识,使自身具备一定深度和广度的专业知识。当然,在有限的时间内广泛而深人地学习理论知识,教师还需要对众多领域的知识进行有机整合,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也可采用选修与必修相结合的方式,选修课又可分为限选与自由选择的课程修习方式。

(2)能力目标。专业技能包括专业技巧和教育教学能力,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必须具备多方面的技能,才能满足幼儿多方面发展的兴趣和需要。学前教育专业的技能应包括:创设教育教学情境的能力,有效地引导、组织儿童的能力,准确地观察、发掘幼儿潜能的能力,行动研究的能力,高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造性工作的能力,与家长沟通的能力,教育科研的能力,流畅的言表力和较强的艺术感染力,计算机和外语的应用能力等。

(3)实践目标。为培养学生的实践经验和能力,在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技能培养的同时,应加强实践活动。可以采用案例教学,鼓励学生跟踪学前儿童进行个案研究;也可以创设教育教学情境,进行模拟演练。当然,最重要的途径还是通过长期的见习、实习,在反思、行动研究的基础上增加实践经验,提升高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4篇:成人学前教育专业范文

关键词:空间;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索;“幼儿语言游戏”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16)-06-0148-02

本文拟以“幼儿语言游戏”单元教学为例,探索基于空间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以期为学前教育专业的空间教学提供有实践价值的借鉴参考。

一、相关概述

(一)空间

本文所谓空间是指集教学和教务一站式对接的一体化网络学习平台(http:///),该空间分为学生空间、教师空间和管理空间,不同身份者进入各自空间开展相应活动,三个空间的基本功能如下图1。

(二)混合式教学模式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混合式教学逐渐得到普遍关注,并将成为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主要手段,办学网络覆盖全国城乡的开放大学的主要培养模式。本文所谓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是指以学习者为中心,基于空间自主学习、总部和分部的远程学习支持服务和学习中心的面授辅导相结合的学习新模式,即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二、基于空间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实践

以学前教育专业(专科)学前游戏理论与指导课程的“幼儿语言游戏”教学单元为例展开基于空间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实践。基本过程如图2:

(一)分析学情

课程性质:学前游戏理论与指导是学前教育专业(专科)的一门职业核心课程,开设在第5学期。

学习者特点:学习对象大多是幼儿园教师,工学矛盾突出,经过前两年的学习已有不同程度专业基础理论水平,也有组织幼儿游戏的实践,但在幼儿游戏设计思想、设计方法等方面有待提高,在语言游戏方面只知其然,不知所以然,影响了自身专业发展。

学习目标:该课程学习要求把握游戏设计的指导思想,理解设计策略,并能设计不同类型的幼儿游戏。“幼儿语言游戏”单元学习目标是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特点,围绕《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出的语言发展“倾听与表达、阅读与书写准备” 基本目标,能有效设计、组织幼儿语言游戏活动。

(二)确定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如下:

1. 在学生空间熟读并理解《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关于小、中、大班幼儿语言发展的基本目标及教学建议。

2. 阅读该单元系统化的教学视频和辅导文本(平台记录学习行为情况),理解幼儿语言游戏的概念、特征及功能,做好相关重难点记录。

3. 在学生空间提交作业:收集或初步设计1个幼儿语言游戏活动案例,并从选材、设计方法、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等方面进行分析。

4. 基于空间的学习讨论交流(平台记录参与情况)。

(三)构建学习资源

学习资源包含在学习过程中能被学习者利用的一切要素的总和。远程开放教育的学习资源是直接为学习者实现自主学习服务的,更需通过设计完整的学习过程帮助学习者有效地利用资源,达到学习目标。对于成人,学习资源适用、够用即可,主要采用文字、图文、视频等形式,支持碎片化、情境化和交互式学习。“幼儿语言游戏”单元的学习资源由两部分构成:

1. 教师统整的预设性学习资源

预设性学习资源包括课前教师已确定、完善的提纲、问题、作业等,对于成人学习者来说,实用性和针对性较强的相关必备知识和操作规范等预设性学习资源是不可缺少的。根据“幼儿语言游戏”单元学习目标和学习者学习需求,按照知识模块化、案例化、专题化原则,在教师空间设计了2个1000字左右的辅导文本,分别是《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关于幼儿语言发展的基本目标、教学建议和幼儿语言游戏特征、功能;3个10分钟左右的微视频,分别是小、中、大班幼儿语言游戏活动设计案例讲解;各小组在空间提交1份幼儿语言游戏活动设计方案;在空间开展1次“幼儿语言游戏常用策略”主题讨论活动。

2. 学习者学习过程中主动构建的生成性学习资源

生成性学习资源比预设性学习资源更具有的扩展性和适应性。远程教育学习者所学专业一般与其从事的工作有密切联系,有些学习者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第一手资料。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在线活动,设计个性化的学习主题,努力将课程的理论知识与学习者现实实践建立联系,运用案例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和团队讨论法帮助学习者解决疑难问题。在“幼儿语言游戏常用策略”主题讨论活动中,共有来自8个学习中心学习者的446条发言,各小组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理解,分享了各自的案例,相互交流了体会和建议。讨论过程中学习者是主角,教师只需及时鼓励、设问、引导和评价;讨论活动结束后,教师及时全面总结活动实施的全过程,并将讨论过程中的发言加以整理,开发成生成性学习资源。此外,部分学习者通过查阅一些相关材料对预设性学习资源进行深入加工理解,在空间的课程交流区分享相关内容,这也是一种有价值的生成性学习资源,是对预设性学习资源的补充和延伸。

(四)实施线上线下学习支持服务

1. 线上学习支持服务

混合式教学模式真正落到实处需要组建基于空间的课程网络教学团队,提供课程的建设、教学实施及过程管理等全方位的服务。发挥系统办学优势,课程责任教师负责组建分部教学团队,由课程责任教师和辅导教师构成。责任教师负责在空间开展课程总体设计,组织资源建设,提供常见问题库;组织落实网上教学过程;设计、组织开展在线学习活动;监控课程的网上教学情况;定期或不定期通报检查情况等。课程辅导教师在空间为学员提供个性化教学辅导,引导和督促学生学习,评阅作业、完成学习过程的评价等。

2. 线下学习支持服务

过分依赖在线学习资源组织教学其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学前教育专业的职业核心课程强调职业能力的培训与锻炼。因此,学习中心要开展线下学习支持服务,使学生从不同渠道立体化的掌握知识技能。根据学习者在线学习情况,学习中心安排“幼儿语言游戏”单元1-2次面授辅导;依托学习者工作环境,组织1-2次语言游戏教学观摩和优质语言游戏设计大赛等实践活动等。通过面对面的交流活动,提高了学习者的幼儿语言游戏活动设计和组织能力,加强了学习同伴之间交流,消除了远程学习者的孤独感。

(五)开展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教学组织的重要环节,主要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和教师教学工作过程的评价。基于空间的混合式教学模式采用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课程考核评价。空间能以数据的形式记录学习者全部学习过程的学习行为,“幼儿语言游戏”单元考核设计比例(百分制)设计为线上学习占50%,即预设性学习资源学习完成情况占20%,基于空间的讨论情况占30%,由空间自动评价生成分数;参与线下活动情况占50%,由学习中心的辅导教师或班主任考核评价。单元结束之后,学习者对教师设计的预设性学习资源和教学组织给予评价,根据评价,教师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三、基于空间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实践的反思

以“幼儿语言游戏”单元教学为例开展的基于空间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索,有效监控了整个教学过程,提高了学习者自我管理学习过程的能力,满足了成人学习需要。但通过对“幼儿语言游戏”单元混合式教学的深入实施和效果调查,也引起了对基于空间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进一步思考。

1. 如何更好地构建学习资源?成人学习者的经验丰富,教师如何引导才能充分调动学习者主动参与构建学习资源的积极性,仍是值得教师思考的问题。

2. 如何有效设计、组织在线学习活动?单凭考核督促学习者参与在线学习活动的效果是不会持续理想的。为使讨论的不断深入,让“潜水者”浮出“水面”,需要教师充分调研分析学习者需求,设计学习者所需的、问题导向性的主题活动,这方面的探索仍面临着巨大挑战。

3. 如何优化考核评价?目前,空间无法对发帖质量给予评价,导致出现很多无效发帖。如何激励高质量发帖者积极性,教学和教务部门需要进一步研究。此外,有的学习中心没有真正落实线下教学组织和考核,随意性很大,监控管理措施有待完善。

参考文献:

[1]陈瑶.基于信息化教学技术的混合教学模式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6年2月:89-91.

[2]蒋德志等.基于网络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J].青岛远洋船员职业学院学报.2014 年第4期:34-37.

[3]张立新等.高校网络课程中生成性学习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 教育发展研究2013年10月:72-74.

[4]郭咏梅.幼师生教学反思能力的培养[J].学前教育研究.2012年6月:61-63.

[5]陈卫东等.混合学习的本质探析[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0 年第5期:30-33.

[6]肖金芳.混合学习模式的研究和探索[J].中国远程教育2013年5月:64-67.

第5篇:成人学前教育专业范文

关键词:学前教育 钢琴课 自弹自唱

近几年,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学前教育工作。《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41号)指出: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面向全体幼儿,关注个体差异,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结合,寓教于乐,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音乐教育是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对于陶冶少年儿童情操,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文化素养与审美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几年我校学前教育毕业生反映,随着就业压力加大和人才竞争的加剧,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比如,在幼教入职面试环节,用人单位给学生一首歌曲的简谱或线谱,要求应聘者能即时自弹自唱,以此来考核学生的综合能力。由此看来,用人单位需要的是到岗就能上课的、有实际教学能力的优秀教师,而不是仅仅只会炫技的演奏者。因此,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钢琴教学,更要因材施教,设置针对性、合理性和科学性强的课程。

调查发现,非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的教师,有些教师虽然是艺术类本科毕业,大多都有一定的钢琴基础,但在面对儿歌的即兴伴奏和移调时,常常力不从心。相反,倒是一些学前教育专业专科毕业的教师,其弹唱、移调往往得心应手,因适应岗位能力快而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这就需要我们在培养学生钢琴演奏技能的同时,更注重加强对学生视奏和即兴伴奏能力的培养。

弹唱是一种集演奏与演唱为一体的音乐表现形式,具体表现为演唱者一边弹奏乐器一边演唱,是一种在音乐教学中弹琴与唱歌的协同行为。它体现了教师在和声、作曲、视唱练耳、声乐演唱、即兴伴奏、音乐素养等多方面的综合素质与能力,是音乐课堂教学中应用性最为广泛的综合能力。调查发现:幼儿教学中从律动、练声,到示范游戏和歌唱,无不需要教师有一定的钢琴伴奏能力。因此,从一定程度上来看,如何上好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钢琴课,是能否培养综合音乐素养较高的幼儿教育师资的关键。鉴于此,我在教学中进行了如下探索:

一、教材的选定和技巧的学习

(一)教材的选定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入学前,大多没学过钢琴或对钢琴接触很少,因此,要以初学者的身份来制定教学计划和选定教材。我们一般采用《拜耳钢琴基础教程》和《钢琴公式化即兴伴奏》两本教材。

(二)钢琴基本功的学习

有些学生认为,作为未来的幼儿教师,只要会识谱,掌握一些练琴技巧就可以了,没必要和学琴的孩子那样去严格进行技巧训练,既枯燥乏味且进度慢。造成当前一些学生只掌握了点皮毛,就急于去弹奏一些所谓的流行作品或有难度的作品,不能耐下心来认真读谱和苦练基本功。但幼儿的模仿力是超强的,如果老师没有正确的弹琴方法和对音乐元素强弱、速度、力度等的正确表达,缺乏引导幼儿去感受音乐的美的能力,会直接损害儿童的音乐感知力,久而久之,孩子对音乐将失去兴趣。因此,只有教师练就了扎实的基本功,在力度、气息、速度等方面对作品驾驭自如,才能引领孩子进入音乐的殿堂。因此,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来说,钢琴基本功的训练是必不可少的。

在钢琴教学的初期,教师正确的示范演奏和深入浅出的讲授是十分必要的。这能使学生逐步掌握各种具体的弹奏要领,形成正确的弹奏姿势和手型,并通过反复多次的练习,使之成为一种技能。

慢速练习是钢琴教学的有效手段。通过慢速练习可真正做到弹奏方法正确良好,声音清晰均匀,严格按曲目规定的标记正确弹奏,并养成完整、流畅的弹奏习惯。在此基础上,依据曲目要求,逐渐加快弹奏速度,直至乐曲的要求速度。在加速练习的过程中,如发现不正确处,再减慢速度进行练习。这样,慢速练习和快速练习交替进行,直至把作品弹奏完整、流畅。我在钢琴课堂教学中,除对规定的练习曲及作品这样要求外,对于音阶的练习和琶音的练习,同样强调了这一方法的重要性,且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养成读谱的习惯

成人学习钢琴,最大的弱点是不习惯读谱,谱子还没完全熟悉就低头紧盯键盘。在钢琴学习中,读谱是最基础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如果能做到认真识谱,可以避免走许多弯路。通过对乐曲的熟悉,我们可以了解音乐家、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及作品的风格。这样就对作品有了整体的印象,在弹奏中不容易偏离风格。其次,在读谱的过程中,一些音乐术语、力度记号、速度标记等也能及时把握,有利于演奏者把握乐曲的情绪及风格,准确地塑造音乐形象。再者,在读谱的过程中,指法和节奏才能正确运用,从而提高练琴效率和作品的连贯性。作为一名教师,在课堂上还要具备一定的表演功底,这样才能驾驭课堂。如果一味的低头看谱,势必削弱自身的音乐表现力对学生的吸引,也就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在钢琴练习和教学中,读谱这一过程的质量将直接影响练琴效率和今后的教学实践。

三、公式化的即兴伴奏

伴奏是集理论作曲、乐理知识、视唱练耳、演唱和键盘技巧于一体的一门具有创造性的技能,必须具备简谱、五线谱、首调和固定调融会贯通的能力。教师在不断强化学生钢琴基础训练的同时,还应努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我在学生实习的调查中发现,多数音乐教师不会运用和弦,一切旋律均采用简单的柱式和弦为旋律伴奏;更有甚者,有的老师只会单手弹奏。针对这些,我在课堂上有意识的选取不同题材的曲目,使学生认识到,正确选择与运用和弦在即兴伴奏中的重要性。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先弹奏不同节奏和题材的示范曲。比如,通过弹奏抒情歌曲、进行曲和儿歌等,来领悟不同节奏和题材的曲目所采用的伴奏音型有什么异同点。通过大量曲目的练习和欣赏,使学生认识到不同伴奏音型对歌曲情绪表达的重要性。方法一旦掌握了,其它只要通过不断的练习,便会迎刃而解。在练习即兴伴奏时,最好由浅入深,这样才能打下坚实的基础。示范曲练习到一定地步,就应要求学生将歌唱加进去,鼓励学生自弹自唱,或自己伴奏请他人演唱。因为在教学过程中,作为音乐教师要多次范唱,而幼儿对歌曲的认识,往往是通过老师的范唱来初步了解的。一首歌好不好听、喜不喜欢,都与音乐教师的基本功分不开;也就是说,一个音乐教师能不能驾驭课堂,与其弹唱的功底密不可分。弹唱能力已经成为教师在音乐课堂上最基本的能力。

示范曲弹好了,我们的最终目的还是要掌握自配伴奏。所以,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熟悉键盘,能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移调弹奏,教学中音阶、琶音、和弦的练习是必不可少的。三年级的学生要学会运用正三和弦、副三和弦以及常用的七和弦为旋律配伴奏,要求学生能根据歌曲的题材正确的选择伴奏音型,并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运用各种方法对歌曲做细致的处理,进行准确、流畅的演奏。

有了公式化的节奏音型的练习,移调的练习,音阶、琶音的练习,通过学生自身音乐基本功的扎实训练,掌握自如的歌曲伴奏便指日可待。弹唱是音乐教师的基本功,但在伴奏中还应注意,伴奏处于从属的地位,不要音量过大,要对演唱者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弹奏中还要注意音乐的表现,比如对于强弱的掌握、气息的运用等。在教学中,只有审美观念加强了,才能较深刻的领会音乐作品的内涵;只有和声键盘熟练了,才能在弹唱中把握好轻、重、缓、急,做到以声感人,以情动人,将来运用到教学中,才能调动儿童学习音乐的积极性。

通过不断的教育教学实践,我教学的初步成效在学生的工作应聘中也得到了验证:那些上课能按教学要求认真学习、弹唱能力强的学生,得到了多家用人单位的认可并实现了自己的职业理想。当然,钢琴课教学只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提高音乐素养和得到技能训练的一个方面,要想培养出真正得到社会认可、德才兼备的未来幼师,除了其他学科老师的共同努力,更重要的还要靠学生自身的努力。

参考文献:

[1]《上海儿童教育的调查与思考》上海学前教育网

第6篇:成人学前教育专业范文

(一)培训模块的开发要与培训实施方案有机统一

培训实施方案是具体的施工蓝图,对培训项目是否顺利实施具有重要影响,培训项目负责人制定实施方案,是个复杂的、专业的劳动。制定培训方案,要认真考虑以下要求:设计是否体现了政府要求和学员需求;主题是否集中、恰当;目标是否明确、具体;内容是否与目标相适应,结构是否合理;教学方式方法是否与目标、内容相适应;效果检查与评估的方法是否具体,是否具有可操作性。这些要求也是进行培训模块开发的标准和依据。

(二)开发培训模块时应遵循的思路

在开发培训模块的时候,应该遵循注重系统设计、综合多元取向的思路。注重系统设计,是指在进行培训模块的开发时,根据成人学习规律和目标导向的课程设计理念,按照对象岗位职责、个人需求等,确定培训目标,筛选培训内容,调配培训资源。综合多元取向,是指教师专业发展具有理智取向、实践反思取向和生态取向。理智取向关注的是教师所具有的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知识。实践反思取向关注的是教师通过对自身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实践的反思所产生的有别于他人的“我的”知识。生态取向强调的是教师之间互动所产生的具有影响力的教师文化。这三种取向都有独特的价值,不能相互替代,而应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培训模块的开发流程

开发培训模块时,培训团队应从专题目标、具体内容安排、相关材料几个方面入手。同时,模块内各专题还应在逻辑上做到承上启下,构成严密的知识与能力体系。在培训模块的开发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培训模块的方案设计。培训模块的方案设计包含有这样几个基本要素:模块培训目标、模块培训内容、模块培训策略。其中,模块培训目标可以引用行为目标的经典表述方法,即ABCD法:A———Audience(培训对象),B———Behavior(行为),C———Condition(环境),D———Degree(标准)。即“在何种环境下通过哪些行为可以使培训对象达到什么样的水平”。ABCD法不仅可以用于模块培训目标,而且可以用于验证“真假培训课程”。模块培训内容包括范围(即内容在水平方向上的安排)和顺序(即内容在垂直方向上的组织)。模块培训策略也就是教学策略,作为学习活动的一个内在部分,与学习活动有同样的目的。在培训模块的方案设计完成后,开发团队要组建讲授队伍,并可以通过说课、开展示范课教学等途径,征求各方面的意见,优化、固化培训模块。另外,在进行培训模块开发时,要特别注意这样两点:一是各类培训模块的比例要合理,二是培训模块的类型与相应的教学模式要对应。随着教育改革发展和学员需求的不断变化,开发团队要对培训模块及时进行修订与完善,以适应形势所需,保障培训的有效性。

三、案例应用———“幼儿园骨干教师短期集中培训”的培训模块开发

(一)培训方式

本次短期集中培训,在培训专家的的指导下以问题为中心、案例为载体促进幼儿园骨干教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提升;把现场引入的观察性学习、行动研究的探索性学习、经验重构的反思性学习、交流共享的合作性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尊重参培学员的创造性精神和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为学员及导师提供交流共享平台、专业引领平台、资源供给平台。拟采用以下几种培训方式:第一,专题讲座。重点讲解学前教育的最新知识和热点问题,帮助学员获得从事幼儿教育应具备的理论,促进参训学员提升专业知识和技能。第二,案例分析。选取幼儿教育典型案例进行分析,给参训学员提供效仿的原型。第三,现场观摩。组织参训学员去办学质量较好的一线幼儿园,观摩幼儿教育的实施过程,让参训教师从中受到启发。第四,研讨交流。指导参训学员就学前教育知识技能学习和教育实践中的典型问题进行讨论,交流教育教学经验,相互启发,共同进步。

(二)培训模块

按照国家教育部《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和《幼儿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课程标准(GYEY)要求,本次培训拟设置以下四个模块:

模块一:幼儿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帮助参训教师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关爱幼儿,重视幼儿身心健康,将保护幼儿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尊重幼儿人格,维护幼儿合法权益,平等对待每一个幼儿,不讽刺、挖苦、歧视幼儿,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幼儿;信任幼儿,尊重个体差异,主动了解和满足有益于幼儿身心发展的不同需求;重视生活对幼儿健康成长的重要价值,积极创造条件,让幼儿拥有快乐的幼儿园生活;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乐观向上、热情开朗,有亲和力;善于自我调节情绪,保持平和心态;勤于学习,不断进取;衣着整洁得体,语言规范健康,举止文明礼貌。本模块构成专题:《如何做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幼儿教师心理自我保健》《我国幼儿教育的热点问题及对策》。

模块二:幼儿教师的专业理念深化国家对幼儿教师专业性质、特点的理解;牢固树立以儿童为本、重视早期经验与儿童发展关系的儿童观和教育观,始终坚持儿童利益优先,尊重儿童的尊严;重视学前教育的社会价值,个体发展价值;了解学前教育前沿信息、改革动态、发展趋势。本模块构成专题举例:《〈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解读》《幼儿园听与说、阅读和书写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

模块三:幼儿教师的专业知识帮助参训教师进一步获得幼儿教师通识知识、幼儿发展知识、学前领域教育知识、保教知识等。本模块构成专题举例:《幼儿入学准备与幼小衔接》《幼儿园园本研修的设计与实施》《农村幼儿学习特点与学习方式的差异性》。

模块四:幼儿教师的专业能力指导学员提升以下几方面的能力:幼儿一日生活的组织与保育、游戏活动的支持与引导、幼儿教育活动的计划与实施、幼儿教育的评价与反思、家园合作、幼儿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幼儿教师培训等。本模块构成专题举例:《幼儿园教研现场观摩与研讨》《幼儿游戏教学的理论与实践》《幼儿园主题活动的设计技术》《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幼儿园美术活动组织与指导》《幼儿园环境创设现场观摩与分析》《教师对角色游戏的介入与指导技术》《幼儿园一日活动的组织与实施现场观摩》。

第7篇:成人学前教育专业范文

【关键词】声乐集体课;小组合作;评价策略

一直以来,由于声乐专业特点以及课程门类多、声乐课时少等因素的影响,幼师长期采用集体课的形式进行声乐教学。所谓声乐集体课,是指“以一位教师为授课主体,少则十几、多则几十个学生为授课客体的授课方式”[1]。这种教学方式能够使教学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有效利用,但在实际教学中,仍未突破旧的思维模式,单纯照搬专业音乐院校的教学内容与评价方法,尚未形成系统的评价机制,既无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又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改变以往声乐集体课的评价模式,构建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又便于实践操作的教学评价机制,对于推动声乐集体课教学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一、声乐课小组合作学习简介

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小组合作学习是教师在了解学生个人声乐演唱能力的前提下,由学生自行组合成若干实力均等的小组,以教学网络平台为依托,以小组成员间优势互补、互教互学为形式载体,以灵活的评价方式为激励手段,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需要具备与掌握的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进行融合、贯穿与渗透,并自然、巧妙地应用起来的一种教学形式。它借鉴了陶行知先生“小先生”教学法的思想精髓和“教学做合一”的理论,向别人传授知识,既是一种教育方式,又是一种学习方式。它力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客观公正地评价每一位学生。在声乐集体课中使用小组合作学习,对于提升学生的歌唱能力,以及提升音乐教育反思能力与教学实践能力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声乐课小组合作学习评价的特征

(一)以“产出”为导向的知识与技能。1.扩充儿歌曲目。通过近几年笔者在企业实践中对幼儿园领导、老师进行采访以及进行文献查阅了解到,很多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不能很好地胜任幼儿园的歌唱教学工作,有的只会用大白嗓来演唱,有的无法唱好高音,有的无法做到弹唱结合,有的不知道如何教育幼儿科学用嗓。许多学者纷纷指出,幼师的声乐职前学习要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选取的内容要与幼儿园实际接轨。为此,学生经过一年的声乐基础学习后,在学习成人歌曲的基础上,增加了儿歌演唱的技能学习。2.以演唱技能作为教学单元。传统的声乐课堂是以声乐作品作为教学单元,声乐作品中需要学生具备哪些演唱技能,教师就教哪些演唱技能。这就导致学生出现学习思路不够清晰,演唱技能得不到巩固的问题。学生常常学了新的技能,忘了旧的技能。小组合作教学则以声乐演唱技能(如口腔打开、抬笑肌、气息平稳等)为教学单元,学生学习歌曲时,只需要记住并掌握1-2个声乐演唱技能即可。这有利于帮助学生理清学习思路,掌握良好的歌唱方法,打好歌唱基础。3.重视学生的教学能力。师范类学校更加注重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传统的声乐集体课很难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而小组合作教学将学生划分为实力均等的若干小组,通过课上小组之间的评比(简称为“组间互评”),督促小组内各成员做到互相教授、互相学习。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但学习了歌唱方法,更学习了教学方法,为走上工作岗位、快速适应未来的教学工作做好了准备。(二)以“发展”为目标的过程与方法。对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评价,旨在把单纯的“教师评、学生听”的评价方式变为关注学习过程的过程性评价方式;把单一的考试手段变为“组内+组间+教师”和“评分+讲评”多元多维度结合的评价手段。从评价方式上来说,它不再是单纯的结果性评价,而是以网络平台为依托,由学生进行组内互评。该评价方式不但能起到监督与促进小组内成员课下学习的作用,还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习习惯的获得与学习品质的提升。从评价手段上来说,它可以灵活地采取讲评结合的评价手段,将以前人人都参加单元测试,变为小组间实力均等的成员代表小组进行比赛,减少了课堂中大量的考试时间,增加了教师讲评的时间,方便教师为学生建立个人学习档案,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更有利于学生对自身的歌唱能力形成正确的认识,提高学生的音乐听觉、音乐分析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声乐课小组合作学习评价的流程及标准

(一)准备工作——合理分组。在小组合作学习实施的过程中,合理的分组是保证合作学习顺利进行的先决条件。应该做到各小组之间人数均等、实力均等,这样便于进行小组间的横向评比。以笔者所在的青岛幼儿师范学校声乐课为例,每个班大约有45人,笔者将每5个学生编为一组,每个班都有9个小组,小组内按照学生演唱实力的强弱,依次编为1-5号,1号为组长,2号能力次之,5号最弱。分组虽然由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组合完成,但是经常会出现一些学生自己无法解决的矛盾或者不合理的地方,需要教师从全局进行把控与协调。因此,教师要在对学生的演唱水平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再进行分组。(二)课前组内互评——组内监督。根据小组上一个周期练习声乐的情况,对组内成员进行互评。互评标准如下:首要标准:演唱进步程度;第二标准:练习努力程度;第三标准:演唱实力强弱。学生按照以上三个标准,在问卷网中对组内同学进行由高到低的排序。排前两名的学生会得到满分5分,中间两名会得到4分,最后一名会得到3分。Excel的排序功能可以迅速统计评价结果,帮助教师了解每一个学生在一段时间内的学习情况。(三)课上组间互评——组间竞争。以发声技巧(如口腔打开、抬笑肌、气息平稳等)作为教学单元。对于一年级的学生,主要强调“口腔打开”、“抬笑肌”这类可视化、易操作的发声技巧,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歌唱习惯。由此,一年级学生的演唱评价标准为:首要标准:口腔打开、抬笑肌;第二标准:歌曲的音准与节奏;第三标准:歌曲演唱的完整性。首先强调歌唱技巧,而不是音准与节奏。简单的歌唱技巧对于学生,哪怕是存在音准或节奏问题的学生来说,都是可以完成的。另外,教师在课上也会教授练习发声技巧的方法和课下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在帮助学生学会学习的同时,也使学生掌握了声乐教学的方法。课堂上,教师通过小组间横向评比的方法来检验小组学习的情况。首先,教师根据学生课前组内互评的结果以及考核内容的难易程度,选择1-5号中的一个号码,每个组内此号码的同学将代表小组“出战”。接着,其他学生按照上面的“三个标准”对演唱者进行评价,再通过小组讨论交流想法,形成统一的意见,并通过手机扫码(问卷网)进行提交。得到第一名的小组有2个,可以得到最高分5分;得到第二名的小组有4-5个,可以得到4分;得到第三名的小组有2-3个,可以得到3分。同时,教师也按照同样的评价标准对登台者进行评价。(四)评价得分权重分配。由学生参与的评价往往会存在打感情分或者因为能力不足而无法做出合理评判的情况,经过多次的试验与学生的反馈,笔者认为,教师的评价可占最大比重,为70%;学生组内互评次之,为20%;学生组间互评最低,为10%。这样的好处是学生既有参与感,又不会影响得分的公正性。

四、声乐课小组合作学习评价的优势

(一)评价切实贯彻,成绩有效生成。组内互评由学生课下在网络平成;组间互评在课堂中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得出分数,直接录入网络平台;教师评价也同时录入。看起来比较复杂的事情经过合理安排,操作起来流畅、无障碍,花费时间少,及时记录每个学生的过程性表现,有效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二)量表合理简洁,标准清晰明确。小组合作学习评价机制具有简洁与清晰的特点,教师针对授课内容制定出简明的评价标准,并在第一节课详细介绍给学生,让学生明确本课程学习的方式及评价规程,第一节课后学生就能熟练掌握评价要领并能及时准确地进行自评与互评。(三)关注每个学生,公平综合评价。小组合作评价机制以关注每个学生的过程性学习为目标,综合学习过程中的各个方面,立体全方位地对学生进行评价,同时关注学习的公平性与评价的准确性,在评价中制定规则。比如进行组内互评时,以演唱进步情况为第一评价标准,练习努力程度为第二评价标准,最后才是演唱实力。这样就会防止某些具有先天歌唱优势的学生课下偷懒,同时激励后进生刻苦练习。一个良好的教学评价体系应不仅能够评价学生的知识技能、实践能力、探究能力、创新精神和情感态度等,还应具有开放性和发展性,同时能关注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并且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完成。尤为重要的是,其应符合教学实际和具有可操作性。这一直是笔者在学前教育专业声乐集体课教学中坚持选择小组合作学习的初衷,并且在实践过程中,小组合作学习也得到了教师和学生的认可。不过,这种方式也不是尽善尽美的,比如教师对学生课下学习情况进行跟踪,即使采用了组内互评,也不能保证教师详尽地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进度,准确地把握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心理动态。这也为笔者接下来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参考文献:

[1]时霞.学前教育声乐技能集体课教学评价体系建设初探[J].歌海,2013,(04):104-112.

[2]邓江,党爱娣.基于“OBE”理念的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教学反思与改革——以<音乐技能Ⅲ(声乐)>课程为例[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20,36(05):44-50.

[3]黄恩旎.音乐教育专业应用声乐小组课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中国音乐教育,2019,(07):33-37.

[4]黄恩旎.音乐多学科融合下音乐教育专业应用声乐小组课教学模式的构建[J].北方音乐,2019,039(002):136-137.

[5]刘秋蓉.声乐集体课混合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9,034(002):45-50.

[6]黄恩旎.多学科融合下音乐教育专业教学改革研究——以声乐小组课为例[J].艺术教育,2018,00(07):54-55.

第8篇:成人学前教育专业范文

关键词:自学考试;高职高专;课程;相沟通

中图分类号:G72 文献标识码:A

6年前,随着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与华南师范大学开放学院的首个合作,一场自学考试新的办学模式拉开了序幕。新生事物就像婴儿一样,有可能茁壮成长,也有可能夭折。不断呵护、不断总结经验,是使新生事物不断发展的必要手段。

自2005年开始,广东省按照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特点,探索尝试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与高职高专课程相沟通的办学模式(以下简称相沟通班),至今已有6年时间,通过对该办学模式发展实践历程的回顾、思考与展望,从中得出一些启示,可以更好地发展该项目,也可以为今后开展新的自学考试办学模式起到借鉴作用。在此以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为例,对该自考办学模式的成效与后续政策提出几点建议,希望能有一点参考价值。

一、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与高职高专课程相沟通发展实践历程的回顾

(一)相沟通项目的立项及招生情况

广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与高职高专课程相沟通项目从酝酿论证到立项,历经2年时间,于2005年3月同意立项。相沟通项目的立项,标志着广东省自学考试新路子的探索尝试迈开了步伐。

广外艺作为广东省相沟通项目第一所被批准试点的高职高专院校,以华南师范大学作为主考学校,于2005年春季开始招生196人,秋季招生107人,相沟通班已开办6年时间,共招生4,000多人。此后在广东省自考委的规范下,要求参与试点的全省高职高专院校,规定每年招生一次,在秋季统一招收学生。

(二)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自举办沟通班以来的回顾

1.相沟通班各专业历年情况统计

广外艺自2005年至今,以华南师范大学作为主考学校的招生专业共有8个,其中有英语教育、音乐教育、美术教育、学前教育、汉语言文学教育、电子政务、人力资源管理和美术设计等。前4个专业都在2005年开始招生,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是2006年春季招生,后3个专业是近3年才开始招生的新专业(未有毕业生,忽略不统计)。该文以前5个专业进行统计分析。各年份招生人数、毕业生情况、得到学位人数,以及未毕业人数见上表。

2.对2005-2008年招生的相沟通班各专业情况进行分析(截至统计时间止,尚未有毕业生的专业不进行分析)

英语教育专业历来是广外艺相沟通班招生大户,2005-2008年,共招生1,165人(含2008年仍在校生数264人,实际按901人计算),毕业生共计679人,占招生总人数的75.36%,得到学位人数108人,占毕业生人数15.91%。未毕业学生仍有222人,占招生总人数的19.06%。

音乐教育专业2005-2008年共招生292人,毕业生共计148人,占招生总人数的50.68%,得到学位人数15人,占毕业生人数10.14%,未毕业学生仍有144人,占招生总人数的49.32%。

美术专业2005-2008年共招生125人,毕业生共计75人,占招生总人数的60%,得到学位人数5人,占毕业生人数4%。未毕业学生仍有50人,占招生总人数的40%。

学前教育专业2005-2008年共招生199人,毕业生共计136人,占招生总人数的68.34%,得到学位人数55人,占毕业生人数40.44%,未毕业学生仍有63人,占招生总人数的31.66%。

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2005-2008年共招生140人,毕业生共计65人,占招生总人数的46.43%,得到学位人数55人,占毕业生人数84.62%,未毕业学生仍有75人,占招生总人数的53.57%。

3.对2005-2008年招生的相沟通班总体情况进行分析

(1)按照毕业率排序,从大到小依次为:

可见:5个专业中毕业人数最多的是英语教育专业,毕业率最高的也是英语教育专业;得到学位率第一、二名的是汉语言文学教育和学前教育专业,这两个专业是以双语教学为特色的,因此两专业的学生英语程度比较好。

(三)存在问题分析

1.毕业率分析

2005-2008年,广外艺各专业招收的相沟通班学生共有1,657人,毕业人数共有1,103人,毕业率共计66.57%。未毕业人数共有554人,占总招生数33.43%。5个专业都有五年制学生,实际上还有部分学生自考本科成绩全部通过,由于未拿到专科文凭,不能申请自考本科毕业。因此与立项之前预计70%学生能够在规定的年限毕业的设想大致相同。各专业学生不能按时毕业的原因分析如下:

英语教育专业学生因为毕业的学生不需要二外,要学位的学生才需要考虑攻克二外的问题,毕竟要学位的学生在相沟通班中的比例不高,这是毕业率较高的主要原因之一。而给英语教育学生构成威胁的是那些要背诵记忆的课程,因为英语单词的背诵就已经够呛啦,没时间去应付更多的课程。从实际操作看,目前能在两年内完成相沟通班所有课程的学生为数少。再加上毕业出去后,种种原因使得这些学生有时会耽误回校参加报名考试,这也是客观上造成毕业率低的一个主要原因。

音乐教育和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在技能课、专业课方面能力的提高是有目共睹的,所以在技能课、专业课方面学生学习积极性高,通过率也较高。但是在综合课或是需要背诵的理论课方面,由于这两个专业学生的共同特性与惰性,造成了这些课程的通过率低,也就影响了毕业率;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有的学生英语没通过,需要多考三门课程,也是学生不能在两年内完成相沟通班所有课程的主要原因之一。

学前教育和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学生,专科教学计划课程较多,又是突出双语特色,专科教学计划中还有与音乐美术相同的一些技能课程,相对来说压力较大,这是该两个专业部分学生不能在两年内完成相沟通班所有课程的主要原因,但这也是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能拿到学位的主要因素,因为强调双语,使得这些学生学位英语的通过率高。

2.未毕业学生目前政策上的出路

2005年,广外艺相沟通班4个专业共招收464个学生,能够毕业的学生354人,占招生总数的76.29%。应该是历年最高毕业率的一个年级。至2011年经过6年时间,英语教育专业还有55人没能毕业,其他3个专业还有55人没有毕业,未毕业共有学生110人,占招生总数23.71%。按照广东省自考委文件精神,相沟通班学生由办班学校负责6年时间,没毕业的这些学生必须推到社会去,在学校学习已经通过的委考课程也相应作废,尚未毕业的学生必须加考原有的委考课程,所有开考计划各科成绩合格,才能到各市自考办申请办理毕业手续。广外艺第一批走向社会的学生即将出现。

当然,这些学生通过努力也许能够取得文凭,但是毕竟累积下来的人数多。全省参加相沟通班学习的学生大概有几万人,像这种类型的未毕业学生会越来越多,对这些学生能给予那些出路呢?能有更恰当的处理方法吗?这是相沟通班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优势、成绩与展望

(一)相沟通班的优势,搭建了高等教育立交桥

回顾自学考试相沟通班办学成长的历程,搭建了高等职业教育与自学考试本科教育相衔接的立交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于高层次、复合型、实用型的人才需求日趋旺盛;既保证了接受高职教育的学生要求提高学历层次、拓宽知识面、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就业能力的需求,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相沟通班的社会优势,吸纳了社会、私人资金来发展高等教育

自学考试相沟通班的社会优势是充分发掘、整合了社会的高等教育资源,提高了高等教育供给能力,满足了人民群众的高等教育需求,同时也带来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多样化,吸纳了社会、私人资金来发展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相沟通班创立以后,产生了极大的社会吸引力,给高职高专院校带来了发展的契机,也带动一批民办教育培训机构迅速发展。

(三)相沟通班发展的自身优势,提高了高职教育办学视野,为开展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课程相衔接奠定了基础

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曾仲研究员曾写论文提议创新自学考试办学模式,将高职院校作为自学考试的主考学校,开展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技工学校课程相衔接的形式。经过参加多年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相沟通班的办学实践,高职院校提高了高职教育办学的视野,为高职院校当好自学考试主考学校奠定了基础。

三、几点建议

给予自学考试相沟通班未毕业学生出路,是继续发展自学考试办学模式探索尝试的补充,是各成人高等教育办学模式相互沟通、相互承认学分的一种探索与尝试,将可能探索出一条成人高等教育办学模式的新路子。

(一)各类成人教育办学形式互认学分

1.原相沟通班主考院校

未获得毕业的相沟通班学生,参加成人高考统考,志愿可填报原来主考院校的本科志愿。建议原主考院校在未获得毕业的相沟通班学生被录取后,能够在学籍上承认与成人学历教育相同课程名称的相沟通班全部课程成绩,帮助此类学生在另外一种成人办学模式上尽快取得毕业资格。

2.其他本科院校

未获得毕业的相沟通班学生,参加成人高考统考被录取,非原沟通班主考学校的本科院校,能够采取放宽学分,承认同等层次外校学分的比例的形式,协助未获得毕业的相沟通班学生在另外一种成人办学模式上尽快取得毕业资格。

(二)放宽自学考试政策,支持相沟通班学生继续参加自学考试

1.自考大考承认相沟通班开考计划各科成绩合格

未获得毕业的相沟通班学生,继续参加自学考试原专业的学习与考试,原来所有开考计划各科成绩合格的,以单科成绩合格为由,均予以承认学分。

2.非原专业考题的替代办法

对于参加自学考试非原专业考籍的学生,也能承认与现有专业相同课程名称的相沟通班全部课程成绩。

3.非本专业课程总成绩不合格的替代方法

能否考虑有像“不考英语者,以三门课程代替,但考生只能获得文凭,不得申请学位”这样的措施,让考生在本专业的某门课程长期考试不合格的情况下,采取申请别的课程代替的办法来解决有些考生长期被一门课卡住不能毕业的问题。

(三)采取必要措施,提高相沟通班的通过率

1.主考学校要采取相应的措施,保证相沟通班办学质量,提高通过率

随着相沟通班办学时间的增长,毕业学生与未毕业学生都会增加。如何采取措施,提高相沟通班的通过率,是摆在有关领导的办事日程上亟待解决的一件比较重要的事情。目前,以广外艺为例,2005—2008年期间,参加相沟通班学习未毕业的学生有504人,这还只是算2005年开始的5个专业,未包括后来新开办的专业、与其他本科院校合作的专业。因此,估计连同其他专业算起来,应该有700~800位未毕业的学生。广外艺在办学过程中,还想出了给学生开足每门课程的辅导时间、校内互认相沟通班相同课程的成绩等办法,来减轻在读相沟通班学生的负担,提高通过率。

目前有的高职院校除了没开足辅导课时外,由于不熟悉自考的规律,办自考的课程辅导方法也不够。加上有的高职院校干脆将相沟通班交给社会上的一些培训机构去承办,这些培训机构为了盈利,除没开足辅导课时外,在考试时还会采取一些不雅的手段,帮助考生获取考试成绩,使学生产生侥幸心理,学习积极性就不高。因此通过率应该是比较低的。

建议主考学校首先要加强对相沟通班的办学指导,开课指导,以及派出教师加强辅导指导的力度,来协助提高相沟通班的通过率。其次,要加强自考委考课程考试环节的监管力度,确保相沟通班的办学质量。

2.高职院校应该采取的措施

参加相沟通班办学的高职院校,应该加强自学考试理论研究。在保证办学质量的前提下,考虑如何减少相沟通班学生的负担,如对在校期间参加相沟通班学习又不能毕业的学生,通过允许他们全日制毕业离校后还能回校参加课程辅导的措施等来提高通过率。如果委托社会培训机构来承办相沟通班的办学,必须加强监督力度,防止产生对相沟通班办学的不利因素,以及对普通班的办学带来负面影响。

四、结语

总结回顾自学考试相沟通班的办学发展历程,目的是为了发展广东省自学考试,是为了使自学考试不断迈开新的步伐,探索尝试新路子。撰写本文,目的在于能够提高自学考试相沟通班的通过率,并为今后开展新的自学考试办学模式起到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曾仲.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与职业教育课程相沟通的探索[J].继续教育,2009,(1).

[2]乔丽娟,李占伦,孔超.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设计与改革研究[J].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9,(17).

第9篇:成人学前教育专业范文

幼儿园教师专业素养是影响学前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职后教育是提高在职幼儿园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途径。1999 年9 月13 日,教育部颁布实施了我国关于开展基础教育教师职后教育的第一个正式文件《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开启了我国幼儿园和中小学教师职后教育规范化、制度化、专业化发展的征途。近年来,随着国家学前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幼儿园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愈发受到关注, 2012 年9 月20 日,教育部、中央编办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要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要求实行幼儿园教师5 年一周期不少于360 学时的全员培训制度扩大实施幼儿园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在国家大力加强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的背景下,陕西省组织开展了大范围的幼儿园教师职后教育活动,从2014 至2016 年,仅国家级培训计划的规模就分别达到约18 576 人、20 899 人和43 715 人,加之省市区县、幼儿园、文化公司等机构的积极行动,陕西省幼儿园教师职后教育的规模之大、发展速度之快已是有目共睹。然而,教师队伍专业水平的提高不仅需要培训课时数量的保障,更有赖于职后教育内涵质量的提升。那么,陕西省幼儿园教师职后教育开展的具体情况和成效究竟如何? 我们对陕西省幼儿园教师职后教育的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进而分析教师职后教育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改进的建议,以更好地促进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调查设计

本次调查的时间为2015 年3 月至2016 年5 月,历时15 个月。调查对象为陕西省西安、宝鸡、延安、榆林、安康、商洛等六个地市52 所幼儿园中1 127 名幼儿教师,样本地区分属陕西省的关中、陕北和陕南地区,具有较好的代表性。调查采用问卷法和访谈法,共发放调查问卷1 127 份,回收有效问卷1 052 份,回收率为93. 3%。访谈法采取开放和半开放性访谈,对象包括样本幼儿园教师和管理人员、样本县教育局主管教师队伍建设的领导、陕西省幼儿园教师培训中心的工作人员等。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1. 教师学习需求强烈,但功利主义思想明显

对职后教育的看法态度是促进或阻碍幼儿园教师参加职后教育的内在动因,直接关系到职后教育的开展效果。目前,在学前教育改革发展浪潮的席卷下,越来越多的幼儿园教师摒弃了过去一学定终身的观念,逐渐认识到自己的专业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更新知识观念、发展专业能力、提升完善自我的过程,需要在工作的过程中进行持续不断的学习。调查显示,有50. 1%的教师认为自己非常需要职后教育,有45. 2%的教师认为自己需要职后教育,仅有4. 2%的教师认为职后教育可有可无或不需要,说明陕西省大部分幼儿园教师对职后教育的重要性有了越来越清晰的认识,学习需求比较强烈。这与安徽省幼儿教师对继续教育充满渴望的研究结果一致,说明在相对年轻化的幼儿园教师群体中,终身教育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然而值得关注的是,虽然大多数教师能够把职后教育与自身的专业发展联系起来,以提高专业能力为最主要目的,关注个人成长中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持续提升,仍有近五分之一的幼儿园教师把学习的最主要目的聚焦于文凭、职称、评优等功利性追求,把参加职后教育作为达成这些功利性目标的手段。这种工具主义的思维方式与幼儿园教师对改善自身生存状态的渴求有关,也与幼儿园教师考核评价体制关系密切。

2. 教育活动组织有力,但对教师需要有所忽视

职后教育活动的组织管理方式反映出相关行政人员的管理及教育理念,是影响职后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调查发现,在陕西省大力加强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的背景下,大部分教师都有机会参加园内外开展的职后教育活动,园内培训和教研活动的开展正在形成幼儿园的工作常规,园外培训也开始走进许多教师的职业发展生涯。这既得益于陕西省出台的一系列幼儿园评估标准的有力督促,得益于教育行政部门和相关机构组织的丰富多样的职后教育活动,也离不开幼儿园对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关切,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幼儿园教师职后教育活动得到了有力的组织和推进。但是,对教师需要的忽视使这种有力的组织难以发挥最大的效用。目前,陕西省幼儿园教师职后教育的组织管理主要采取了自上而下的方式,存在忽视教师实际需要的问题,这严重影响了职后教育质量的提高。调查结果表明,在教师职后教育活动时间的安排上,多数活动都安排在教师的休息休假时间,挤占了教师本可用来处理生活事务、休闲娱乐、自学思考的个人时间,使教师在完成琐碎繁忙的日常工作之后,还要身心疲惫地去参加园内和园外的培训活动。当问到影响您参加职后教育的最主要原因时, 45. 1%的教师选择了培训时间与工作或生活时间冲突,没有时间参加。与此同时,幼儿园教师参加的绝大多数职后教育活动的主题内容都是由上级部门、幼儿园和教研组直接确定的,很少考虑不同特点、不同层次教师的需要和意见。职后教育管理中这种忽视教师生活和学习需要的做法直接挫伤了教师的积极性,导致了教师学习兴趣的缺乏,当问到您对职后教育活动的主题内容是否感兴趣时, 23. 1%的教师选择了不太感兴趣和完全没兴趣,53. 2% 的教师选择了一般,只有23. 7%的教师选择了很感兴趣。

3. 课程安排丰富多样,但缺乏实践性和吸引力

从调查和访谈结果可知,幼儿园教师所参加的职后教育课程内容广泛,既包括专业理念与师德修养,也包括幼儿发展、保育教育、信息技术等专业知识,还涉及环境创设、游戏组织、教育教学、家园沟通、教研反思等专业能力,几乎涵盖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 试行) 》三个维度十四个领域的方方面面,这体现出陕西省幼儿园教师职后教育课程内容的丰富性。与此同时,幼儿园教师职后教育课程的教学方式也比较多样,除了专题讲座、教研讨论之外,还有活动观摩、实地参观、技巧实训、师徒结对等。职后教育课程内容的丰富性和教学方式的多样性为满足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兴趣爱好教师的学习需求提供了条件和可能。但令人遗憾的是,这种可能性并没有很好地转化为现实。教师虽然参加了不同内容安排、不同教学方式的职后教育课程,但有一半以上的教师认为课程内容偏重理论缺乏实践性,教学方式呆板缺乏吸引力。从访谈中可知,相较于是什么和为什么的理论性知识,教师更喜欢学习在具体情境中如何做的实践性知识,以解决自己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据了解,目前的职后教育课程中虽然有很多关于专业能力的内容,但授课教师更多地从理论的宏观的层面去阐述某项能力的内涵、意义及应然做法,缺乏对具体问题情境的分析,缺乏体验式的交流分享,使幼儿园教师学习了诸多应然策略却仍不知在工作中该如何应用。另外,非学历的职后教育课程普遍具有短期性的特点,许多课程仅有两三天的时间,而且课程内容安排缺乏职前学校教育中的连贯性与系统性,造成了课程内容的零散,很难满足教师就某项内容开展深入系统学习的需要。

4. 教学效果比较明显,但仍有很大提升空间

参训教师对教学效果的评价能够直接反应职后教育目标的达成情况,是衡量职后教育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调查发现, 77. 2%的参训教师认为园内培训对自己的工作帮助很大或有帮助, 89. 2% 的参训教师认为园外培训对自己的工作帮助很大或有帮助( 见表7) 。由此可见,陕西省幼儿园教师职后教育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总体上得到了参训教师的认可,促进了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育能力的提高,对教师改进日常工作起到了推动作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与园内培训相比,园外培训取得了更好的效果,这可能与园外培训有更高水平的培训者团队和更丰富的教学资源有关。从成人学习理论的视角来看,教师学习的动力在于提高自身的能力,以应对他们所面临的教学实际问题、生活负担、危机感以及自身对于更高目标的要求等。职后教育对教师改进工作的帮助程度会直接影响教师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容忽视的是,职后教育具有复杂性的特点,由于受到参训教师差异、教学内容安排、教学组织方式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只有约三分之一的教师认为所参加的职后教育对改进工作有很大帮助,还有超过五分之一的教师认为所参加的园内培训对自己的工作帮助不大或没有帮助,说明陕西省幼儿园教师职后教育尤其是园内培训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四、思考与建议

1. 保护教师的学习热情,改善教师的生存状态

学习热情是幼儿园教师参加职后教育活动的内在动力,目前幼儿园教师总体上学习热情较高,但部分教师参加职后教育的主要动机是功利性目的的实现,职业发展倦怠、专业成长乏力等问题比较突出。这些问题的存在,一方面是受幼儿园教师考核评价机制的影响,另一方面则主要源自于幼儿园教师生存状况堪忧、社会地位偏低。长期以来,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体系中最薄弱的一环,幼儿园教师的社会地位在整个教师系列中也是最低的,教师的生存状况不容乐观。他们工作任务繁重没有上课下课之分,还要经常加班加点; 他们不仅要懂儿童心理与教育规律还要会弹唱跳画技能,薪水待遇却低得可怜; 他们既要照顾幼儿生活又要引导幼儿学习,却被人低看为保姆阿姨 他们竭尽全力对班上的孩子倾注爱心耐心,却常常要面对家长的傲慢与怀疑在高压力高强度的工作负担与低收入低认可度的双重挤压中,还要求幼儿园教师全心全意钟情于专业发展,显然是难以实现的浪漫幻想。这既不利于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的可持续发展,也不利于学前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幼儿园教师职后教育的有效开展,需要教师拥有建立在职业认同感和自豪感基础上的对自身专业成长内在持久的渴望。为此,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不断提高幼儿园教师的社会地位,改善教师的生存状态。首先,应根据幼儿园教师劳动的特点核定合理的工资待遇水平,使教师能够从中看到自己工作的重要价值,过一种有尊严的职业生活; 其次,应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原则,通过树立优秀幼儿教师爱岗奉献、执着钻研的典型,逐步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不断提高包括家长在内的公众对幼儿园教师职业的认可度; 再次,应树立科学的教师能力观,在根据新理念积极督促教师提高观察理解幼儿、组织区域活动等核心能力的同时,弱化对支持幼儿学习发展并不重要的技巧如手工制作、舞蹈表演等方面能力的考核,尽可能地把教师的工作量控制在相对合理的范围内。

2. 尊重教师的主体性,构建教师为本的管理体制

目前,在促进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背景下,教育管理部门通过强有力的行政推动,大规模开展教师职后教育活动,在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存在严重的功利性和短视性问题,注重外部的刚性推进而忽视教师内在主体意识的唤醒,使教师被迫屈从于外部控制,从而丧失了专业发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严重阻碍了教师素质的整体提高。只有当人们把自身的发展作为目的本身时,人类的真正的主体性才开始形成。因为它意味着,人真正摆脱了对自然、社会必然性的束缚与限制,他的活动动机不再是由外在的生存的需要所施加于他的,而是他自身各方面充分、完美、全面的发展构成了他全部活动的目的。因此,教育管理部门应充分尊重幼儿园教师的主体性,着力改变外在于教师的控制钳制式的管理模式,营造有利于教师成长的制度环境和文化氛围,真正促进教师自主的专业成长。

第一,应树立科学的教师发展观,深刻认识教师发展不是被动、被迫、被卷入的,而是自觉主动地改造、构建自我世界、他人、自身内部的精神世界的自主发展过程,努力唤醒教师的主体意识,使教师自觉主动地投身到职后教育中来。第二,应改变权利主义、功利主义、形式主义等不良管理模式,注意倾听教师的声音,在决策中考虑和采纳教师的合理化建议; 逐步强化服务意识,帮助教师解决日常教育实践中的困惑,为教师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时间与空间,提供更多的人力和物质支持。第三,应根据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 试行) 》,积极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师职后教育评价标准,使其真正能够发挥引领激励教师专业成长的功能; 在评价方式上,要重视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的结合,重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结合,重视多元评价主体的参与,以确保评价的真实性与准确性。

3. 重视课程的实践取向,优化课程方案设计

课程方案是实现幼儿园教师职后教育目标的载体,关乎职后教育的质量,关乎幼儿园教师队伍素质的提升。当前,幼儿园教师职后教育的课程方案设计不尽合理,存在实践性、针对性和系统性不强的问题,影响了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和职后教育的实效性。相关机构在设计幼儿园教师职后教育课程时,应在充分调查参训教师学习需求的基础上,关注课程的实践取向,建立具有针对性和系统性的课程模块或专题。首先,应根据作为成人学习者的幼儿教师所具有的学以致用的心理特征,科学制定课程目标,避免以居高临下的姿态进行指点描画,而要结合幼儿园教育实践,积极帮助教师解决实际生活和工作中所面临的问题。其次,要在尊重幼儿园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基础上,合理组织课程内容,避免采用远离实践的晦涩术语向教师灌输所谓的宏大理论,转而以实践问题切入导出学习专题,并围绕这一专题提供必要的理论知识、训练相应的技能,并在实践中获得问题的解决,使教师在知其然的过程中知其所以然,从而实现理论性知识与实践性知识的融通,促进幼儿园教师实践智慧的形成。再次,要重视课程设置的系统性和深入性,抓住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把着力点放在核心专业素养的培养上,突出此类课程的系统性,帮助教师在深入学习的基础上收获专业水平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