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德育的基本问题范文

德育的基本问题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德育的基本问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德育的基本问题

第1篇:德育的基本问题范文

>> 基于LDA模型和SVM的文本分类研究 基于随机森林的文本分类研究 基于Bayes算法的网页文本分类研究 基于粗糙集的文本分类方法研究 基于推拉策略的文本分类增量学习研究 文本分类特征降维研究综述 基于优化类中心分类算法的文本分类研究 基于文本分类的果农短信分类 文本分类算法研究 2统计的文本分类特征选择方法的研究'> 基于χ2统计的文本分类特征选择方法的研究 文本分类及算法综述 基于潜在语义分析和改进的HS-SVM的文本分类模型研究 基于RBF神经网络的Web文本分类的研究 基于向量空间模型的文本分类系统的研究与实现 基于HowNet的VSM模型扩展在文本分类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蚁群智能算法的文本分类研究 基于KNN的中文文本分类反馈学习研究 基于模糊VSM和RBF网络文本分类方法的研究与实现 基于语言模型的藏文文本分类研究 基于K―means算法的文本分类技术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和结构化文本(.xml)。按文本的篇幅可划分为长文本和短文本。无论是什么类型的待分类文本,首先都要进行预处理操作,包括分词、去停用词、词根还原等,其目的是去掉对分类不起作用的噪音数据。然后从预处理后的文本中提取关键词,构成关键词词典。关键词词典的作用有两个:一是计算关键词的权重,将其表示为机器可理解的文本向量。二是利用关键词构建和扩充本体库。待分类文本集的篇幅不同,其选择的特征处理过程也不同。长文本预处理后得到的文本表示是高维稀疏的特征向量,需要选择合适算法对向量进行特征降维,去掉噪音数据,留下对文本分类有较大贡献的特征数据。对于广告标语、新闻标题等短文本进行预处理后得到低维特征向量,其中包含的索引项缺少可利用的信息,可通过从本体库中获取对分类有价值的关键词,为向量添加额外的新特征辅助分类过程。预处理模块在整个文本分类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征向量的好与坏直接影响着文本分类的精准度和分类性能。

1.2 本体模块

本体模块位于整个分类框架的中间层,是框架的核心部分,也是整个分类系统的理论基础。本体有多种用途,可以利用本体库中的标准本体文件或是手工构建的本体作为背景知识,提供语义信息构建分类模型,也可以利用本体对特征向量进行降维(长文本)或添加主题词扩充特征向量(短文本),提高分类效率,当然本体中包含的信息越完备,取得的分类结果越准确。

1.3 分类模块

分类模块主要是利用传统分类算法或本体构建分类模型,其主要功能是实现分类,对未知文本进行判别,将其划分到所属的类别中。

2 关键技术研究动态

2.1 特征处理

近年来,特征处理过程(对高维特征向量进行降维和对稀疏特征向量进行扩充)越来越多地被人们重视,高维稀疏的特征空间中缺少对分类给力的特征项,包含过多冗余信息和噪音数据,对分类效果起反作用。从知识发现的角度看,识别出预测结果中的低维特征是非常有用的,消除无关和冗余的数据特征,提高数据挖掘的效率,改善预测精准性等学习性能。

特征降维[9]是从初始高维特征集合中选出低维特征集合,并根据一定的评估准则最优化缩小特征空间的过程,主要有特征选择和特征重构两类。特征选择的本质是对原高维特征空间的约简,即在不损伤分类精度的前提下,尽量减少特征空间中的索引项的数目,降低向量空间的维数。较为典型的特征选择方法有文档频度、互信息、信息增益、X2统计量等。Yang yiming[10-11]等人在reuters-21578和一部分Reuters Corpus Version1(RCV1)语料库上分别采用文档频度、互信息、信息增益、X2统计量等方法对特征向量进行降维,然后用Naive Bayesian, Rocchio, kNN和SVM等分类算法进行多角度实验,结果表明SVM和X2统计的组合方法优于其它的方法。特征重构[12]又称特征抽取,是基于特征项之间的语义相关性、类内文本聚合程度、类间离散程度的影响力等方面因素,对文本特征集进行压缩,把原来的特征向量转换成为一个不同的更紧凑的新低维空间。例如主成成分分析(PCA),线性区分分析(LDA),潜在语义索引(LSI)等。

还有其他降维方法,如利用通用本体和领域本体提供的概念层次语义结构实现降维。采用本体中概念及概念间的语义关系并结合潜在语义索引算法对特征空间进行降维,可以提高分类性能。文献[13]提出基于WordNet语义词典和隐含语义索引(LSI)模型的英文文本分类方法,用WordNet中语义集代替单词构成特征向量,然后利用LSI模型进一步深入挖掘语义集的概念间的深层联系,将语言知识和概念索引有效地融合到文本向量空间的表示中,对特征向量进行降维,并分别用Naive Bayes和简单向量距离算法实现分类,实验结果表明准确率都随着语义分析的深入逐步提高,充分表明语义挖掘对文本分类的重要性。文献[14]也利用WordNet通用本体和潜在语义索引算法,实现了对信息检索中的文档向量进行降维,取得较好的效果,该方法也适用于大规模的文档集。文献[15]利用潜在语义索引和领域本体实现文本特征的降维和分类,该方法适用于对领域内的文本集分类。近年来,基于分形的方法也得到人们关注[16]。采用分形的思想,可以较准确地估计出数据的本征维[17],为进一步地降维提供指导性的参考。

对于新闻标题,广告语,电影预告等短文本进行预处理后得到稀疏的特征向量,缺少对分类给力的特征项,为解决其稀疏问题除了要去掉冗余和噪音特征项外,还需要利用语义词典或本体对文本向量进行特征扩充,添加对分类起正面作用的特征项,辅助指导分类。文献[18]提出一个基于短文本的半监督的分类通用框架,适用于从Web搜索结果到医学等众多不同领域的文本分类。利用潜在主题分析模型如pLSA、LDA等和机器学习方法如最大熵和支持向量机等,从大规模外部语料库中抽取出潜在主题词扩充特征向量,提高分类器的覆盖范围。

2.2 分类模型

随着本体的发展,近年来有许多国内外学者将本体引入到文本挖掘的各个应用领域,基于本体的分类是研究热点之一,下面通过几个典型实例进一步说明该研究的特点及进展。

Gu等人[19]提出一个基于SARS本体的文本分类模型,利用本体中层次概念结构构建向量空间模型,为分类提供领域知识。同时从预处理后的文本集中抽取出主题词构成词典,用来不断扩充和完善SARS本体,一方面可以构建本体向量,另一方面可以解决传统分类方法中存在的特征向量的高维稀疏问题。基于该分类模型构建的原型系统,对200篇有关SARS信息的文档进行分类,其分类结果的精准率和召回率最高分别可达到0.93和0.95。

Probowo[20]等人根据DDC(Dewey Decimal Classification)和LCC(Library ofCongress Classification)的特点,建立了一种DDC-LCC映射关系,利用基于DDC和LCC两种分类模式的Web网页构建本体库,并映射到DDC和LCC两个分类模式,给出了DDC-LCC和基于本体的分类模式之间的映射的形式化定义。这种映射关系能够提供度量Web网页和类别的相似度的方法,并结合本体中的概念与实例的语义关系和层次结构关系,辅助对Web网页进行分类,取得较好效果。

Song[21]等人在2005年提出了一种利用Web网页中抽取的语法知识构建领域本体的方法,并利用领域本体的层次结构、概念特征及概念间的关系和属性等领域知识对Web网页分类。首先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对Web文档进行词性标注和语法分析等预处理,抽取出重要概念术语构建层次结构,进而利用层次结构的语义关系构建领域本体。然后对从Web网页中抽取的概念术语进行权重计算构建文本向量,通过计算文本向量与本体构成的类别向量之间的相似度实现对在线的Web网页进行自动实时分类。与传统的贝叶斯分类器和TF-IDF分类器进行实验对比,分别对从雅虎的经济新闻网站抽取的Cooperatives,employment,Finance,Marketing,Organizations,Trades等几个类别的文本集进行分类实验,三个分类器的F1指标平均值分别为0.92,0.82,0.79,基于本体的分类器有效地提高了分类性能。

2007年,文献[22]提出一个基于本体的Web文档的分类方法和自动构建本体的方法,并对分类后的文档进行排序。基于WordNet的同义词集用经验模式分解EMD(Earth Mover’s Distance)算法计算概念的相似度,根据相似度得分对已有的本体进行扩充和维护,然后把本体作为类别向量对Web文档进行实时分类,最后用排序算法对分类结果中的Web文档集合进行排序,为信息检索提供基础。分别采用KNN和SVM算法对从网站上搜集的2000个Web文档进行实验,本文提出的方法得到召回率和精准率明显优于KNN方法,召回率与SVM算法相比相当略有提高,但精准率约有降低。

文献[15]提出一个文本分类的通用框架,并将潜在语义索引算法(LSI)和领域本体引入到该框架中实现对领域内文本集进行分类。潜在语义索引算法可以有效解决特征向量的高维和稀疏的问题,提高文本分类的精确度。领域本体具有丰富的领域内专用术语,可以为分类提供背景知识。利用潜在语义索引算法和领域本体实现的分类器可以有效的提高分类的性能,其精准率、召回率和F1度量值的平均值都略高于传统朴素贝叶斯分类器的实验结果。

文献[23]将本体知识作为背景知识应用到文本表示中,实现对文本的分类。对XML文本进行解析,从XML文本的元素中抽取术语构建特征向量,并充分利用XML文本的特殊结构,并对其进行标注,将文本标签及标签路径结构也作为特征用来扩展文本向量,并结合通用本体WordNet构建更丰富特征的特征向量,即将twings和tag paths的信息添加到文本向量中,并找出与twings和tag paths的信息相对应的WordNet中的同义词集合,对一词多义和多词同义现象进行词义消解。如doctor有两个词义,医生和博士,分别与WordNet中的两个同义词集{dentist, therapist, psychologist }和{professor, associated}相对应,要结合上下文的背景确定选择哪个同义词集,扩充特征向量。该方法对XML文本进行分类取得较好的分类效果。

2.3 性能评测

2.3.1 数据集

对分类模型进行性能评价的前提是在相同的运行平台上对统一的标准文本集进行实验。目前常用的标准文本集有Reuters-21578,20-Newgroups及其他文本集等。Reuters-21578 文本集是目前国际上比较常用的标准语料库[24],来源于1987年路透社的新闻专线的新闻材料,主要用于文本分类系统测试,该语料库分为135个类别,共包含21578篇文本。20-Newgroups[25]是卡内基梅隆大学的McCallum等开发的Rainbow系统的标准数据库,有20个类的新闻组讨论英文文章分别存放在20个目录下,每个目录的名字作为一个新闻组类别,每类大约1000篇文本。对于不同的分类方法进行性能评测也可以采用特定领域的文本集如茶领域文本、酒领域文本等。

2.3.2 评价指标

经过分类后可以产生四种结果,如表1所示。

其中TC表示本属于该类别,且被正确地判断为属于该类别的文本数;TW表示为本不属于该类别,却被错误地判断为属于该类别的文本数;FC表示本属于该类别,却被错误地判断不属于该类别的文本数,FW表示本不属于该类别,也被正确地判断不属于该类别的文本数。

通常采用精准率(precision),召回率(recall),正确率(accuracy),错误率(fallout),误差率(error)等评价指标对分类器的性能进行评测[26]。其公式如下:

precision=TC/(TC+FC),

recall=TC/(TC+TW),

accuracy=(TC+FW)/(TC+FC+TW+FW),

fallout=TW/(FC+TW),

error=(TW+FC)/(TC+FC+TW+FW)

要对分类器的整体性能进行评测,采用F1_Measure度量[27]指标,其公式如(1)所示。其中,β是召回率和精准率的相对权重。β等于1时两者同等重要,β大于1时,精准率更重要一些,β小于1时召回率更重要一些。

(1)

F1度量指标是对精准率和召回率两个指标的综合,分别反映分类效果的两个不同方面,它们是互为消长的关系,不可能两全其美,其精准率高,召回率低,反之亦然。根据分类实验的具体情况,在两者之间取得一个平衡点,使分类的精准率和召回率都取得较高值,β通常取值为1/2和1。

3 主要挑战及研究进展

3.1 领域本体的构建不完善

基于本体的分类方法主要是利用领域本体或通用本体对领域内的数据的描述,从中获取知识或规则指导分类,领域本体构建的完善与否将直接影响分类的性能。目前已建立了一系列的领域本体的构建工程方法,涌现出许多理论、技术、描述语言和构建工具。但是手工构建本体需要用户逐个输入大量知识,费时费力,是一项繁琐而辛苦的任务,还会导致知识获取的瓶颈,要构建完备的领域本体也是许多研究学者一直着力解决的难题。因此,如何降低构建本体的开销,根据已有数据资源实现半自动化或自动化构建本体,这是本体学习所要研究的内容,是一个具有重要研究价值的课题[28]。

3.2 领域本体可重用性差

本体的目的就是知识的重用和共享,但领域本体必须是依赖特定领域的,才能具有良好的领域知识表达能力,领域本体的可重用性一直是一个难以解决问题。

不同本体的构建者开发的本体所描述的领域可能相关或重叠,使用的建模方法、建模工具和建模描述语言也不尽相同,从而形成大量异构本体。如何在构建新本体时重用现有的本体,实现对本体的重用、更新和维护已经成为本体领域新的研究热点,本体标准化和模块化构建可以为解决本体的可重用性和面向特定领域提供一种新思路。如何找出多个已有本体之间存在的语义联系,对多个领域本体进行映射和合并,这就是本体集成所研究的内容,即集成不同组织开发的不同语言和不同组织方式的本体,以解决不同应用中的信息异构问题,也是目前研究的一个热点[29]。

3.3 通用本体缺少领域术语

较为典型的通用本体有HowNet[30],WordNet[31]等。HowNet又称知网,是一个用于自然语言处理的在线常识知识库,包含中文词典中概念之间的关系,属性之间的关系以及与中文对应的英文的概念及属性关系,常用来辅助对中文文本进行分类。WordNet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认知科学实验室的George A.Miller 教授负责开发的基于心理语言学规则的英文词典,它以同义词集为单位组织信息,对查询结果的演绎比较符合人类思维定式。许多研究学者根据WordNet的特点,将其应用到文本分类中作为背景知识指导分类,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通用本体不但可以结合分类算法构建分类模型,还可以对文本向量进行特征处理,能有效提高特征向量中的特征项对分类所起到的正面作用。通用本体是通用词汇的集合,包含的词汇量很多,涉及范围广,但缺少对特定领域的专业词汇的描述,不适合指导特定领域的文本分类。领域本体可以弥补通用本体的不足,综合采用通用本体和领域本体可以更好的提高分类的性能。

3.4 本体的推理能力利用不充分

Perez[32]等人认为本体中包含类,关系,函数,公理和实例等5个基本建模元语,可以从不同层次的形式化模式上给出领域内的概念与概念之间相互关系,提供对该领域知识的共同理解。其中公理是对本体中概念及其关系的约束,是对知识进行推理和验证的基础,而OWL(Web Ontology Language)本体描述语言是基于描述逻辑的形式化的本体描述方法,具有强大的演绎推理能力,利用推理机制进行分类并结合本体中用于描述属性和类型的词汇,会进一步提高分类效果。然而,本体中强大的机器推理机制的功能并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对本体中概念、实例和属性等特征也缺乏深层次的语义分析,本体中概念关系、实例、属性类型等特征对分类过程所起的作用不大。如何充分利用本体所提供的机器推理机制及深层次的语义关系,实现对文本数据进行深度挖掘是研究学者关注的热点问题。

4 总结

本文提出一个基于本体库的文本分类通用框架,并分别从特征处理,分类模型和性能评测等多方面归纳总结了现有基于本体的文本分类研究中存在一些问题及研究进展,希望上述工作可以给相关的文本分类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参考文献:

[1] Sebastiani Fabrizio. Machine Learning in Automated Text Categorization [J]. ACM Computing Surveys, 2002,34(1):1-47.

[2] Lewis D D. Naive (Bayes) at forty:The Independence assumption in information retrieval[C]//Proc of the 10th European Conference on Machine Learning. Chemnitz, Germany, 1998:4-15.

[3] Yang Yiming, Liu Xin. A Re-examination of Text Categorization Methods[C]//Proceedings of the 22th Annual ACM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 Information Retrieval (SIGIR-99).Berkeley, CA, 1999.42-49.

[4] Joachims T.Text categorization with support vector machines:Learning with Many Relevant Features[C]//Proceedings of European conference on Machine learning.1998.1-7.

[5] Wiener E, Pedersen J O, Weigend A S.A Neural Network Approach to Topic Spotting[C]//Proc of the 4th annual Symposium on Document Analysis and Information Retrieval.1995.317-332.

[6] 苏金树,张博锋,徐昕.基于机器学习的文本分类技术研究发展[J].计算机软件学报,2006,17(9):1848-1859.

[7] 孙娜.基于本体和潜在语义索引算法的文本分类方法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9.

[8] Yang Xi-quan, Sun Na, Zhang Ye, et al. General Framework for Text Classification based on Domain Ontology [C]//Proc of 3rd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Semantic Media Adaptation and Personalization, 2008:147-152.

[9] 胡洁.高维数据特征降维研究综述[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8-9,25(9):2601-2606.

[10] Yang Timing, Pedersen J O. A comparative study on feature selection in text categorization[C]//Fisher DH. Proceedings of the 1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chine Learning.Nashville:Morgan Kaufmann Publishers, 1997.412-420.

.

[11] Rogati Monica, Yang Yiming.High-Performing feature selection for text classification[C]//DavidG, Kalpakis K, Sajda Q,et al.Proceedings of the 11th ACM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McLean:ACM Press,2002.659-661.

[12] 刘海峰,王元元,张学仁,等.文本分类中基于位置和类别信息的一种特征降维方法[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8,25(8):2292-2294.

[13] LV Lin, LIU Yu-shu, LIU Yan. Realizing English Text Classification with Semantic Set Index Method[J]. Journa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2006(2):22-25.

[14] Pavel Moravec, Michal Kolovrat, Vaclav Snasel.LSI vs.Wordnet Ontology in Dimension Reduction for Information Retrieval[C].Snasel C V,Pokorny J,Richta K.Dateso Technical University of Ostrava, Dept of Computer Science, 2004.18-26.

[15] Xi-Quan Yang, Na Sun. The application of latent semantic indexing and ontology in text classificatio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novative Computing, Information and Control(IJICIC),2009, 5(12):1-9.

[16] Camastra F, Vinciarelli A. Estimating the Intrinsic Dimension of Data with a Fractal-based Method[J]. IEEE Transaction On Pattern Analysis and Machine Intelligence,2002,24(10):1404-1407.

[17] Tolle c R, Mc Junkin T R, Gorisch D J.Suboptimal Minimum cluster Volume cover-based Method for Measuring Fractal Dimension[J]. IEEE Transaction Pattern Analysis and Machine Intelligence, 2003,25(1):32-41.

[18] Xuan-Hieu Phan, Le-Minh Nguyen, Susumu Horiguchi. Learning to Classify Short and Sparse Text & Web with Hidden Topics from Large-scale Data Collections[C]. WWW 2008 / Refereed Track: Data Mining-Learning, Beijing, China,2008:91-100.

[19]Huazhen Gu, Kuanjiu Zhou. Text Classification Based on Domain Ontology[J].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and Computer, 2006,3(5):29-32.

[20] Prabowo Rudy, Jackson Mike, Burden Peter, et al. Ontology-Based Automatic Classification for the Web Pages: Design, Implementation and Evaluation[C]//Proc of the 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Web Information Systems Engineering, IEEE Computer Science,2002.182-191.

[21] Song Mu―Hee,Lim Soo・Yeon,Kang Dong-Jin,et a1.Automatic Classification of Web Pages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Domain Ontology[C]//Proceedings of the 12th Asia-Pacific Software Engineering Conference(APSEC’05),IEEE Computer Science,2005.645-651.

[22] Fang Jun,Guo Lei,Wang Xiao Dong,et a1.Ontology―Based Automatic Classification and Ranking for Web documents[C]//Proceedings of 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Fuzzy Systems and Knowledge Discovery(FSKD 2007),IEEE Computer Science.2007:627-631.

[23] Martin Theobald, Ralf Schenkel, Gerhard Weikum. Exploiting Structure, Annotation, and Ontological Knowledge for Automatic Classification of XML[C]//Data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the Web and Databases (WebDB).San Diego, California, 2003:1-6.

[24] David D.Lewis.Reuters-21578 text categorization test collection Distribution 1.0 README file(v1.2)[EB/OL].[1997-09-06]/~lewis.

[25] McCallum,Andrew Kachites. Bow:A toolkit for statistical language modeling, text retrieval, classification and clustering[EB/OL].[1998-09-12]cs.cum.edu/-mccallum/bow.

[26] Xiaoxun Zhang, Xueying Wang, Honglei Guo,et al. FloatCascade Learning for Fast Imbalanced Web Mining[C].WWW 2008 / Refereed Track: Data Mining - Learning,April 21-25,2008,Beijing,China,71-80.

[27] 李保利,陈玉忠,俞士汶.信息抽取研究综述[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3(10):1-5.

[28] 杜小勇,李曼,王珊.本体学习研究综述[J].软件学报,2006,17(9):1837-1847.

[29] 范莉娅,王爱民,肖田元.本体集成方法评价指标体系及其应用研究[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07,13(5):911-917.

[30] 董振东,董强.知网. HowNet. 1999-03. /

第2篇:德育的基本问题范文

关键词: 补语 基本问题 探析

1.前言

补语是动词、形容词谓语的补充成分,也是连带成分,它随着谓语而出现,放在谓语后边补充说明谓语的结果、数量、时间、地点,或补充说明性状的程度,用于回答怎么样、多久、多少之类的问题。谓语和补语之间常用结构助词“得”连接。例如:

(1)段元星写完了信。

(2)他等了半天。

(3)我们的边防战士顽强得很。

例(1)中的“完”是补充说明动词谓语“写”的结果;例(2)中的“半天”是补充说明动词谓语“等”的时间;例(3)中的“很”是补充说明形容词谓语“顽强”的程度,所以“完”、“半天”、“很”是补语。

2.补语的表示法

(1)动词所带的补语

第一种:动词谓语,常用数量词、形容词作补语,其次,也可以用动词作补语,例如:

洗干净 说明白(形容词)

去一趟 跳一下(数量词)

带走拿 得动(动词)

第二种:各种词组都可以作动词的补语,例如:

他的步子变得轻快而灵活。(联合词组)

大家感动得流了眼泪。(动宾词组)

这个故事说得人们都大笑起来。(主谓词组)

(2)形容词所带的补语

第一种:形容词谓语,常常带有动词、形容词补语,数量词和能代替动词、形容词的代词,以及“很”、“极”两个副词也可作形容词的补语,例如:

记清 忙坏(形容词)

痛得叫 亮起来(动词)

忙一些 朴素一点(数量词)

第二种:各种词组都可以作形容词谓语的补语,例如:

急得流泪。(动宾词组)

人多得挤不动。(动补词组)

从上述情况来看,有两点值得注意:首先,作补语的主要是形容词、数量词、介词结构。其次,各类词组,以及动词、个别副词也可以作补语。其次,结构助词“得”是补语的标志,它表示后边是主语。有的补语必须用“得”,有的不用,有的可用可不用,其规律大致如下:第一,数量词、介词结构、副词“极”作补语,不用“得”。第二,动词、形容词作补语,可以用“得”,也可以不用,但用与不用,意义不同,如“搞清楚”与“搞得清楚”,前者说明结果,后者说明可能产生某种结果,“搞得清楚”就是“可以搞清楚”的意思。第三,补语在两种情况下必须用“得”:一是副词“很”、代词、重叠形容词作补语,如“干净得很”、“学习得怎样”、“看得清清楚楚”;二是词组作补语,例如:

长得英俊结实。(联合词组)

红得像朵花。(动宾词组)

⒉补语和谓语的关系

补语是补充动词、形容词谓语的,因此,二者在意义上有一定的关系,这种关系,可通过下列几种补语来说明。

(1)结果补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结果的。动作、行为发出后,通常要产生一种结果,这种结果有时不需要表示出来,如“他说了一句话”,说的结果如何?没说,也无须说。但有的句子不说出结果,就觉得语意未尽,缺少什么,如“他把问题说”就不完整。如果加上个成分,成为“他把问题说清楚了”或“他把问题说明白了”,就有了结果,语意就完整了。

(2)程度补语

程度补语是补充说明谓语的程度的。这种补语常常是形容词、动词、少数副词,且多为单音节的;用词组表示的也不少,其谓语主要是形容词和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

(3)趋向补语,这种补语是由趋向动词充当的,表示谓语动词作行为、发展变化的趋向,例如: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4)表示可能的补语,动作行为可能产生某种结果或趋向,或是不可能产生某种结果或趋向。表示这种可能与否的补语,就叫可能补语,如“讲清楚了”,“清楚”是结果补语。“讲得清楚”“讲不清楚”,就是可能补语。又如“站起来了”,“起来”是趋向补语,“站得起来”“站不起来”就是可能补语。

(5)处所补语,表示动作行为,处所补语表示它们发生的方向、地点。这种补语多用于介词结构担任,例如:从胜利走向胜利。

(6)时间补语,表示动作行为变化所发生的时间,例如:看了一会儿。

(7)数量补语,表示动作行为的频率,用数词和动量词来担任,例如:说了一遍。

3.补语和宾语的区别

补语和宾语有三点相似之处:位置都放在动词后面;都是谓语的连带成分;有的词或词组既可作宾语,又可作补语。对于两者的区别可从三方面辨析。

第一,宾语和补语前面充当谓语的词类有差别。宾语前的谓语一定是动词;补语前面的谓语有动词,也有形容词。因此,凡是附在形容词后起补充作用的成分都是补语,如“快得很”。

第二,从宾语、补语跟动词的不同关系来区别。动词对宾语是支配关系,宾语表示动作涉及的对象,回答“什么”的问题,例如:―写什么?―写文章。

动词和补语是说明关系,即补语是对动词进行补充说明的,而不是受支配,用来回答“怎么样、多久、多少”等问题,例如:―写了多久?―写了半天。

第三,充当宾语和补语的材料不同,大致有以下五种情况。

其一,名词、代词(谁、什么)、“的”字结构,可以作宾语,不能作补语。其二,介词结构、副词(很、极)只能作补语,不能作宾语。其三,动词、形容词多半作补语,但也可以作宾语。其四,主谓词组、联合词组、动宾词组等可作宾语,也可作补语,但作补语时一定要用“得”。其五,数量词作补语和作宾语容易混淆,区别的办法是利用量词的性质来确定:表示动量和时量的数量词在动词后面,是补语,如“跑了一次”、“去了三天”;表示物量的名量词在动词后面,是宾语,如“买一本”。

以上是关于补语的一些基本问题的探析,当然这还只是一些最基本的知识,要真正学精学透,还得下工夫钻研才行。语言本身的灵活性也要求我们不能用固定的眼光去看待语言的发展,在研究的过程中必须密切关注其最新的发展动态。

参考文献:

[1]江天.现代汉语语法通解[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0.

[2]高更生.汉语语法问题试说[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1.

[3]李扶乾.现代汉语语法[M].北京:求实出版社,1982.

[4]景士俊.新编汉语语法[M].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81.

[5]宋玉柱.现代汉语语法论集[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

[6]洪心衡.现代汉语语法概要[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1.

第3篇:德育的基本问题范文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企业竞争的范围日益扩大,竞争程度日益激烈。从长远来看,创造质量和成本优势是竞争取胜的重要保证。因此,近些年来,成本管理渐渐成了企业管理的核心和研究热点。鉴于此,对成本管理中的一些理论问题的探讨是必要的。

关键词:成本管理体系成本管理意义成本管理问题成本管理模式

一、成本管理体系

一个典型的成本管理系统包括战略、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计划/预算、成本计量、成本控制和成本考评等要素。各要素之间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成本管理的战略是指企业在市场经济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在总结经验、调查现状、预测未来的基础上,为谋求生存与发展而做出的带长远性、全局性的成本谋划与方案。是统一其他要素的主旨性要素。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成本预测是成本管理的首要环节,它对于作出正确的成本决策,科学地编制成本计划,有效地进行成本控制,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成本决策是在成本预测的基础上,以尽可能少的消耗,取得尽可能好的效益为原则,权衡利弊,选择最优方案。

成本决策只是明确了应当实施哪一方案,要真正实现还需要做好周密的计划。成本计划是成本决策的具体化,为企业降低成本提出了明确目标,有利于严格控制生产费用,是企业财务预算和全面预算的重要基础。

成本核算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企业的成本预测、计划、分析、考核和改进等控制工作,同时也对企业的成本决策和经营决策的正确与否产生重大影响。

成本控制贯穿于企业供、产、销的全过程,因此可与成本的日常管理结合实施。在实际工作中,成本控制与成本核算密切相关,通过核算可反映偏差,加强控制可促进核算。

成本考评是确定上述六个要素是否真正产生了作用的必要步骤,是整个成本管理体系得以正常有效循环的重要保证。

二、成本管理的重要意义

1、加强成本管理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必要途径。企业要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并得到发展壮大,能够生产出或提供优质价廉的产品或服务是关键。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顾客的需求、赢得顾客的青睐、扩大市场占有率,从而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在竞争中若要以低价取胜,则必须以低成本为前提。只有降低成本,才有降低价格的可能;若不考虑成本,就贸然打价格战,结果很可能是一败涂地。所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成本管理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关键。

2、成本管理对我国应诉反倾销问题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我国已成为国际反倾销的最大受害国,反倾销给我国一些企业造成了极大的损失,而出现这一状况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在应诉过程中企业所提供的应诉成本会计信息不能满足调查当局的要求。排除掉一些政治因素,成本支出的计量不足、成本核算范围与计量基础的国际差异、成本会计核算失范及新会计准则执行不力等因素是导致我国企业所提供的应诉成本会计信息不能满足当局要求的主要原因,而这些都是属于成本管理体系(主要是成本核算)的范畴,所以加强成本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3、加强成本管理有利于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设。加强成本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降低成本,要想降低成本就必须减少浪费,强化资源的循环利用,增强节约意识,提高资源利用率,对于解决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三、成本管理面临的问题

1、成本管理的意识还比较薄弱。很多企业,尤其是国企,把大部分资源都集中在追求收入和销售利润上,而忽略了成本的管理,对机会成本、责任成本、作业成本、人力成本和环境成本缺乏认识,最终导致收入与成本双高的局面。

2、内部管理比较混乱。很多企业内部监督体制不健全,设备利用率低,国有资源流失现象严重,营业性支出和营业性外支出都很大,职工隐利大,企业对废旧物资的处理不及时、不规范,部门独立核算造成严重浪费。

3、人力、材料等各种成本上升,成本难以控制,增加了成本管理的难度。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才对企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量也会越来越大,这也意味企业对人力资源的争夺也将变得日趋激烈,这些原因也直接导致人力资源成本的增加。原材料及其他方面的成本也不断增加。由于材料价格、运输成本、房租成本在不断上涨,这些都明显加重了企业的成本负担。因此,企业的成本控制面临着极大的挑战。

4、企业成本管理的基础相对薄弱。在企业成本管理中,成本算准一直都是一个传统难题。财务经理普遍认为,当前应将成本管理工作的重心放在如何核算清楚每种产品的成本上。但事实上,即便在金融危机的巨大压力之下,企业也无法将成本管理工作做细。

四、成本管理新模式的展望

成本管理的模式有很多种,比如,传统成本管理模式、成本位置管理模式,作业成本管理模式等等。个人认为作业成本管理模式(通过对作业及作业成本的确认、计量,最终计算产品成本,同时将成本计算深入到作业层次,对企业所有作业活动追踪并动态反映,进行成本链分析,为企业决策提供准确信息以供决策。)是未来成本管理模式的趋势。

参考文献:

[1]刘俊勇,韩向东.精细化成本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第4篇:德育的基本问题范文

关键词:成本管理 内涵 缺陷 对策建议

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现代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必须要具有现代化的管理水平。成本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一个内涵丰富、应用广阔的范畴,从时间上包含了事前、事中和事后管理,又从管理的层次上包含了计算、核算和管理。由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既是物质形态的循环过程,又是价值形态的循环过程。这一特点决定了企业成本管理不是单纯的价值管理或实物管理,而是两者的有机统一。

1、目前企业内部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1.1、缺乏成本竞争意识,成本观念淡薄。企业间的竞争是产品的竞争,产品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产品价格的竞争,而价格竞争归根到底又是产品成本的竞争。由于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致使一些企业从思想深处仍难以跳出“等”、“靠”、“要”的怪圈,盲目上产品、上项目、扩大规模,而缺乏市场调研,忽视企业内部管理,缺乏成本竞争意识。其结果则是产品积压,资金周转困难,使企业陷入不良循环乃至亏损。

1.2、企业成本管理组织机构不健全。当前企业在内部成本管理上,仅依靠财务部门事后考核分析评价,而没有一个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成本组织体系,缺乏成本管理的相互制约、相互牵制的成本管理组织机构,也没有划小成本责任单位,没有指定的相应的成本监控人员,在成本的实施及反馈上也相应滞后。成本管理人员配备不足,综合素质不高,缺乏先进的成本管理知识,专业化水平较低,造成成本管理的执行不力。

1.3、成本管理内涵手段落后。从内涵上看,往往是只重视产品生产过程的管理,而忽视对生产经营全过程的成本管理。其结果造成只注重与生产有关的企业成本管理,而忽视成本效益水平的高低。从手段上看,缺乏事前成本预测和决策,事中的成本控制和调节也不及时,缺乏有效的成本奖惩制度,成本激励和成本约束不到位,难以从深度和广度上实现成本降低。

2、现代企业强化成本管理的思考

2.1、树立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的理念。现代企业如何在当今激烈竞争的环境下提高成本管理水平已成为理论和实践共同探讨的热点。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发展、变化以及高新技术和管理科学的不断创新,现代成本管理的范围日益扩大。传统的成本管理范围主要是企业内部的生产经营过程,而对企业的供应与销售环节则考虑不多,对于企业外部价值链更是视而不见,使企业未能获得全面的发展竞争战略。然而,对于处于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中的现代企业来说,成本管理更有必要注意企业外部环境的影响,应该把企业成本管理问题放在整个市场中予以全面考虑,树立战略成本的理念。

2.2、努力培养企业员工的成本意识。人的活动在成本发生的各个阶段占主导地位。人的素质、技能是企业成本的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企业应注重树立每一位员工自身的成本意识,让每一位员工都能参加成本管理的学习,积极举办各种类型的成本培训班,借以提高成本方形成“自下而上”自主进行的成本管理与控制。每一位员工都能从自身做起,结合自身工作特点,主动寻找降低成本的方式与方法,包括最细小的如小五金等摆放方式动作分析等,为降低企业成本提出合理化建议。有效的成本管理方法措施是那些融入到各部门的业务管理和业务活动过程之中的方法措施,只有将成本管理的理念、方法、规章制度融入到各部门的业务管理和业务过程之中,融入到企业各成员的头脑之中,才有可能变成真正有效的成本管理措施,成本管理的方法才能发挥作用。

2.3、完善内部成本管理运行机制,建立合理的成本管理组织体系。一,要完善企业内部成本管理的组织体制,努力形成权力机构、执行机构、监督机构相互配合又相互制约的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企业成本组织保证体系。二,完善企业成本管理的责任机制,实行成本责任制度。即以成本各单位为中心,将成本责任目标与措施分解落实到企业内部与成本有关的各职能部门、各生产经营环节及全体职工,明确各自成本管理责任和权力,并借助于严格的成本控制和激励机制,促使企业上上下下共同努力,实现各自成本责任,最终达到企业成本管理目的。三,建立完善的企业内部成本管理控制机制。在生产经营各个环节对各项成本支出,建立严格要求的内部控制和内部牵制手续,建立有效的企业内部成本监控信息反馈系统,达到对成本的及时监督与控制。

2.4、大力推广技术进步,挖掘企业内部潜力。加快技术进步,降低人力物力消耗,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加快技术进步就生产性企业来讲主要是使用先进的设备,采用先进的工艺,首先设备先进可以提高生产效益,加快产品生产的进程,产品在数量上可以供应需求,其次是采用先进的技术设备,可以降低材料的消耗,使材料充分地被利用,而且可降低对水能电能的消耗。

2.5、因地制宜选择适当的成本控制方法。企业应根据自身特点选择适当的成本控制方法,由于成本控制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既有传统的价值控制方法,也有利用技术革新、非价值控制方法。根据成本管理战略选择成本控制方法没有固定的范式,完全要依据企业的现实基础,考虑组织结构、企业文化、生产方式等而定。当然,根据成本控制方法实施的需要,企业也可以对现实基础进行改革,如转换组织结构,建设新的企业文化等。同时,还应意识到传统的责任成本法、标准成本法、预算控制等成本控制方法与现代的作业成本管理法、成本企划法等方法并不是必然相互排斥的,相反,在一定条件下常常是可以融合在一起的。

总之,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一个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与现代企业制度下的成本管理息息相关,只有实施现代化的成本管理模式,企业才能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

第5篇:德育的基本问题范文

论文摘要:商法是现达国家法律体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法律部门,弄清其基本理论存在的问题,是关系到它的生存、发展和繁荣的关键。文章针对商法的调整对象、商法是否属于民法特别法和商法在立法、执法等方面存在的理论问题,进行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探讨,目的是期盼健全和完善市场经济的交易规则,促进我国商法的现代化和国际化。

商法是现达国家法律体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法律部门之一,是调整商品经济秩序的主要法律手段,是现代文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它对今后的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将产生重大作用。因此,学习和研究商法基本理论,弘扬现代商法的开放性,“牢牢掌握商法自主发展的宝贵精神,是我们打开商法科学之门的一把金钥匙。”[1]本文就商法的调整对象、商法是否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还是民法的特别法以及我国商法在当前运行中存在的问题等,作一初步探讨。

无论在大陆法系还是在英美法系国家,都承认商法不仅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而且还有它单独的调整对象,但我国在长时间内对商法的调整对象乃至基本理论的问题认识不清,“我们似乎被笼罩在商法的烟雾之中,感到难以名状的困惑。”[2]追溯其根源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我国在很长时间以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否认商品交易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再加上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所产生的法律体系不完备的状况存在,自然否认了调整商品交易活动的商法的独立性。二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划分法律部门之间关系不清,出现互相争夺地盘的现象,尤其是民法和经济法两个法律部门都片面强调自己地位的重要性。民法试图应用它与商法的特殊关系包容商法并取而代之,持此观点者认为“商法独立于民法的基础已经不复存在。”[3]而经济法更不示弱,认为凡是与经济有联系的它都可包揽,亦图包容和兼并商法,德国学者柯洛特主张经济法是规范各种职业阶层经济生活特别关系的法规的总称,其中包括商法。卡斯克鲁认为经济法是促成民商合一而代替商法的总名称。[4]在这一思想影响下,我国有学者认为:“商法在社会中已经失去了赖以存在的基础,如果再按照某些学者的建议制定商法典,或者按照大陆法系法典化的思路发展我国商法,则这种做法是没有任何出路的。”[5]“商法的基础在现代社会中并不存在或业已丧失殆尽了。”[6]

不可否认,商法在我国发展过程中确实经历了一段艰难历程,我国历史上商品经济不发达,没有形成独立的商人阶层,经过长期的重农抑商和封闭的计划经济后,传统上依附于民法并作为其特别法形式出现的商法,才逐渐“浮出水面”,引起法学界和整个社会的关注。尽管有这样那样的困难,但在短短十几年内,我国在商法方面已经取得了重大成绩,初步建立了商法体系。“我国已颁布的商事单项法律,已经使各个商事领域的法律调整基本做到了有法可依。”[7]到目前,国家已颁发了12部商事法律,其中包括商事主体和商事行为两个方面的法律规范。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又提出了要“进一步完善民商法律”,由此可见,商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尤其是商法的调整对象的相对独立已逐渐被人们公认。①为此,法律实务部门对民商审判机构也作了调整,从而使促进商事交易,保障交易安全,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商法”不再成为“被人们遗忘的角落”。

什么是商法的调整对象?对此,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商法学界所持观点并非一致,大体可概括为三种:第一,商法调整的对象是商人或企业,例如,德国商法学者奉行以商人为中心主义的原则,故持此观点。第二,商法调整的对象是商事行为,如法国奉行以商行为中心主义的立法原则,故持此观点。第三,商法调整对象是商主体和商行为,如日本等。我国学者一致认为商法调整的对象是商事关系。但如何把握这一概念,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见解。除认为商事关系的发生在平等商事主体之间从事营业行为所产生的社会关系之外,有人认为:“商事关系仅发生在持续的营业之中。”[8]还有人认为商法的调整对象是:“市场交易关系,包括交易组织关系和交易行为关系”[9]等等,不一一列举。

综上所述,各方观点,不尽相同,略有差异但其实质并无多大差异,可谓殊途同归。比如,主张商人或企业为调整对象者,强调以商人或企业身份实施了商行为,从而形成了商人这一特殊主体方面的关系;主张商行为为调整对象者,强调基于商行为而形成的行为者之间的关系。因此,我们可得出如下结论:无论强调商主体还是商行为,最终都是以实施了商行为而形成的商事法律关系为商法的调整对象。

诚然,商事法律关系是现代商法独立的调整对象,这是由商事法律关系作为特殊的社会关系的自身特性决定的,并非人们的随意性而决定。因为商事法律关系是一种鲜明的径直的经营关系,即由经营主体所从事的经营性行为而形成的特殊社会关系,是实施了经营行为的主体之间的对内对外法律关系。在这里,我们认为商事法律关系作为商法的调整对象,其内涵可理解为:

第一,商法调整的是平等性的营利主体之间的关系,不调整非营利主体之间的关系,即便非营利主体偶尔从事的营利行为,商法也不予以调整。

第二,商法只调整营利主体的营利行为,不调整营利主体的非营利行为,即不调整营利主体所从事的与商事活动无关的行为,如企业开展的文体活动,经济组织对慈善事业的捐赠等,都不是商法调整的对象。

第三,商法所调整的营利主体是各种企业和经济组织,商法对其具有多层次、多规模的广泛适用性。

第四,商法所调整的营利主体在经营活动中所形成的社会关系,既包括企业的对外关系,也包括企业的对内关系;既包括国家对企业行为的监督管理关系,如工商登记等,也包括企业与企业之间在交易过程中所形成的经济关系;还包括企业与权利人、企业与企业员工之间所形成的权利和财产关系。

第五,商法所调整的营利主体的活动必须发生在持续的营业之中,偶尔发生的营利行为不是商法调整的对象。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商法调整的商事法律关系与民法所调整的民事法律关系,二者虽然都调整的是平等主体之间的法律关系,又共属私法性质。然而,二者仅此一点的一致性并不能代替或忽视二者之间在性质上的重要区别,有必要区别二者的不同之处,这对理解商法在市场经济中的独特作用是非常有益的,否则就会陷入“私法一体化”的陷阱而不能自拔。民法与商法调整对象的重大区别在于:

第一,民事法律关系是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非法人的组织之间以及公民、法人、非法人的组织之间,基于民事行为而形成的社会关系。这种民事行为既包括非经营活动,也包括经营活动。商事关系仅仅是商主体实现商行为所形成的社会关系,主体不会有自然人特征的抽象的经营单位,商行为仅限于经营活动,不包括非经营活动。

第二,民事关系不仅包括财产关系,还包括人身关系,如婚姻关系,家庭关系等。而商事关系主要涉及财产关系,不涉及自然人相关的人身关系。

第三,民事关系中的财产关系主要反映的是商品交换关系,且并不都是有偿的、以营利为目的的,重点是财产的支配权。而商事交易中的财产关系都直接发生在商事领域,不仅包含商品交换,而且包含商品的生产和经营关系;不仅包括财产支配权,更多的是财产的管理权和经营权。

第四,民事法律关系重点强调的是民事主体的平等权利,即私法上的权利。商事法律关系不仅强调这种私法上的权利,同时强调公法上的国家主体对商主体所行使的管理权,强调因国家管理所形成的各种关系,如商事登记,特种标的物经营许可等。

从以上民事法律关系和商事法律关系调整对象的对比中,显然可知,商法的调整对象有自己明确的独立性,“商法在法律体系中应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法律部门。所谓独立,就是说商法有自己的调整对象。”[10]而且它的调整对象的具体内容,会随着经济发展的变化而不断增加,这正是商法这种独立性的具体表现。对此,学者们有一个形象的比喻“民法调整的是常态的经济关系,如财产所有关系;商法调整的则是营运中的财产关系,这是一种动态中的财产关系。”[11]民法是权利法,商法是财富法。民法相对于商法是静态的,商法对于民法则是动态的,而且伴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也不断为自己增加新的内容,从而更显现出自己独特发展的道路。

商法究竟是“民法的特别法”,还是有它自己的本质属性,它的发展趋势如何?对于这一重大理论问题,商法学界很少有人提出质疑,因此,近几年来我国出版大批商法学教科书,几乎异口同声地认为,“商法是民法的特别法”。①而在人云亦云之中,刘凯湘、徐学鹿等教授却提出了截然不同的看法,对“商法是民法的特别法”,民法与商法的关系是一般法与特别法的关系提出了质疑,刘教授认为:“商法和民法是私法的两项基本法,是两个并行的、相互独立的法律部门,共同实现对经济关系的调整。民法不是商法的普通法,商法也不是民法的特别法。”“在商事关系高度发达的今天,再把商法视为民法的特别法就欠科学了,而且十分不利于商法制度的完善和商法观念的形成,从而不利于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12]徐教授也认为:“进入现代,商法与民法截然分开,商法调整市场交易关系,民法调整家庭关系。”[13]商法具有民法特别法模式的不可取性。[14]对于民法与商法的关系,究竟是不是一般法与特别法的关系,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察:第一,关于商法是特别法的概念问题。从一般法与特别法的法律分类来看,特别法是“指适用特定时期,特定地区,特定人或特定事项的法律。”一般法是指“适用一般人、一般事,在全国普遍适用的法律。”如果把民法作为一般法,近代商法在适用的历史时期、特定的商人身份、特定的商事活动等方面都可视作为民法的特别法,但在空间效力的范围内,民法和商法都是在全国范围内有效。通常所称的特别法要么是地区性法规,要么是非常时期法令,要么是属人法。而现代意义的商法是不属于这些类型。

第二,关于商法是民法的特别法的由来。从商法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来看,商品经济是商法赖以生存的必不可少的土壤条件,商法正是伴随着商品经济的产生、发展而出现的。众所周知,民法是简单商品生产的产物,民法规范基本上来源于罗马私法,它平等地保持一切民事主体,而不是保护某一特殊阶层的利益的法律,但随着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参与经济活动的主体具有了普遍性,加之民法特有的扩张性和包容性,因此,在大陆法系的学界始终认为,商法是民法的特别法,长此以往,束缚住了人们的头脑,形成了传统的固定模式。

第三,商法是民法的特别法,并不具备一般法与特别法的关系。法律意义上的特别法与一般法的关系,意味着逻辑上的种属关系,如合同法之于民法,民法表现为一基本的法律规范,合同法表现为一具体的法律规范。而商法并不特指某一具体的法律规范,它植根于希腊商文化,从一开始就与民法毫无关系,表现为中世纪商人习惯法,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经济关系的变化发展,大量的商事法规破土而出,作为商法主要分支的公司法、票据法等,在市场经济活动中,从一开始就是与民法并行的市场经济法律部门,把一个相对独立的法律部门定义为另一个法律部门的特别法,很显然在逻辑上是行不通的。

第四,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迫切需要商法的独立。在现代社会商业迅猛发展的今天,市场经济到处涌动的情况下,商事活动已成为一项最具广泛性的社会活动,它关系到交易双方当事人、社会、国家的物质利益、人身安全和社会秩序的稳定,它需要有一套完整的法律制度以保障它健康有序地运行,商法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将日益重要。民法虽与商品经济结伴而生,但与现代工业社会市场经济同步前进的却是商法。[15]“法律不仅要在一国统一,一国普适,而且在全球化的大趋势下,还会日益国际化,世界普适。”[16]商法在国际统一浪潮面前,现代化迫在眉睫,商法相对于传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就是把近代商法融于世界统一的大潮中,重新恢复商法的国际性,跨上现代商法的里程,作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继续存在。我国商法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必须立足我国市场经济建设的实践,对各国商法予以扬弃,形成独具特色的有效而科学的商法体系。未来的中国历史也将证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最终获得成功,是离不开现代商法的保驾护航的。惟独如此,我国商法才能走向世界,为振兴中华发挥重大的作用,否则是没有出路的。

此外,商法在人类历史演进过程中所形成的自主性和开放性的特有品格,对进一步理解商法并非是民法的特别法的传统模式也大有益处。综上所述,商法的发展与进步,必须摆脱陈旧观念,认识它存在的危害性,使商法在新世纪尽快完成向现代化商法的飞跃。

“商法是市场交易的规则”。[17]市场交易规则具有国际性。而国际性是商法的天然属性。由于商法这一特点,决定了它在运行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是独特的,尤其在我国对外开放中的功绩无与伦比,它加大加快了我国向世界开放的步伐,使中国产品走向世界市场,促进了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使我国的经济融入世界洪流之中。商法在我国获得崇高荣誉,被世人称赞当之无愧。但是,就商事立法和商事执法,依然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还很落后。因此,目前当务之急是,为加快我国商法发展,对我国商法立法和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必须认真对待和高度重视,以适应国际经济一体化潮流,否则它会直接影响国家的重大经济利益和直接损害国家的形象。 转贴于

(一)中国政府应当尽快削弱对商事事务过分强制性的规定,大力弘扬商法特有的自主发展精神。商法虽然在一定程度具有公法性并为其服务,然而,就其本质而言,它属于私法范畴,这一点没有任何争议,对此不能产生任何怀疑。在我国,商法的实施由于它具有一定程度的公法性,包含了许多行政管理措施,它的实施主要依赖于行政机关,而不像西方国家实施依靠法院。因此,在商法实施过程中有三个突出问题亟待改革。

第一,行政主体“过分强调政府的干预色彩”,在市场准入方面设置了许多障碍。例如,在市场准入方面,我国法律实行严格的审批制或者许可制。这种制度极其落后,强烈显示出政府对微观经济领域干预经济的发展。再如,股份有限公司发行股份和申请上市要经证券主管机构严格审核,程序极其烦琐。但它们又不承担任何投资风险,实质是“权力出租”,造成了严重恶果。追其原因是行政机关职能转变只喊口号,少见成效,种种问题总也得不到实质性改进。商法是市场经济的法律,因此商法的实施,应该进入司法程序,让其享有程序公正、公平的待遇。

第二,行政主体过多的强制性规范,束缚了商事主体的手脚。在我国现有的商事法律规定中,出现诸如“必须”、“应当”等强制规范,这与商法是私人自治的法律产生矛盾。因为商事行为体现为私人交易行为,其形态各异,千变万化,不能忽视其特点,行政主体应当充分相信和发挥私人的自主裁量,使其具有自主精神,在不违犯法律的前提下,活跃市场交易。

第三,行政主体过分依赖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忽视司法救济措施,显示了行政权利的专横,这是不可取的。商法是私法,它在实施过程中与民事法律享有平等待遇,因此应当尊重和运用民事方法作为权利的重要救济手段。没有救济的法律显然是恶法,恶法与善法的主要区别,就在于有无救济这一关键环节。

(二)充分认识商法国际化的天然属性,积极发挥商法在国际贸易中的不可替代作用。商法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途径,也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阻碍商法走向国际化有两个问题必须引起注意。一是我国加入国际条约缺乏应有的积极性,与WTO规则要求存在着距离,我们必须迎头赶上,尽快与国际交易规则接轨,适应国际经济一体化要求,否则我们将会产生重大失误,延缓我国现代化的速度。二是商法的落后,突出表现在立法空间已有立法规则落后,制约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如果我国的商法仍然固守19世纪的规则,那我们将可能只有资格与坟墓中的死人做生意。”[18]问题必须这样严肃提出并望设法改正,否则我们会落后于正在崛起的印度,这种危险是存在的,而且,我们的人民绝不会答应。

(三)积极改革商法的立法技术,完善我国商法交易规则,推进科学立法的现代化。在这方面,我们立法过于简单粗糙,缺乏应有的法理上的严密性和逻辑性。有的出现严重的技术上的“硬伤”。诸如已出台的《公司法》深受计划经济的影响,以“财产所有权”代替“股份受益权”,表明了国家权力的“霸道”,动摇了公司法的基础。再如“信托法”堕落为“委托”法,违背了立法的初衷。其他商事行为亦有类似的毛病,不再列举。这些问题存在尚需立法机关与行政机关认真改进。

(四)商事交易中的不平等,是商法领域中存在的重大法律问题,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维护商事交易的公平竞争。这方面存在的问题对国内市场的发展严重受阻。概括地讲,就是法律上的不平等待遇。一是私人企业与国有企业处于不平等地位;二是国资企业与外资企业处于不平等地位;三是企业内部的私人投资者与国家股东处于不平等地位。由于篇幅所限,我们舍去内容不作详尽论述,只追其原因,一句话就是政治上不平等导致经济上不平等,完全是人为造成的,这一问题不予重视和改正,否则将来会造成经济上的不平等,最后只好用政治手段解决,这一点我们是不愿意看到的。问题的严重性必须充分估计,为此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予以彻底纠正。

本文对上述三个问题作了一些初步探索,目的在于澄清商法研究中的基本理论存在的问题,推动我国商法学的发展和繁荣,使商法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法律部门,发挥它应有的伟大作用。

参考文献

[1]徐学鹿.我在学习商法中碰到的几个问题[A].什么是现代商法[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4-5.

[2]赵旭东.商法的困惑与思考[A].商法论文选萃[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17.

[3]王利明.中国民法典的体系[J].现代法学,2001(4):45.

[4]林嘉.商法总论教学参考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13.

[5]姚海放.论商法在现代社会的定位[A].民商法前沿[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235.

[6]史际春,姚海放.再论商法[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3(1):45.

[7]王保树.商事通则:超越民商合一与民商分立[J].法学研究,2005(1):36.

[8]王保树.商事法的理念与理念上的商事法[A].商事法论集[C].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3.

[9]徐学鹿.论商法的调整对象[A].什么是现代商法[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40.

[10]赵万一.商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4.

[11]施天涛.商法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6.

[12]刘凯湘.论商法的性质、依据与特征[A].商法论文选萃[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35.

[13]徐学鹿.商法与相邻部门法的关系[A].什么是现代商法[C].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213.

[14]徐学鹿.我国商法的历史与发展[A].什么是现代商法[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271.

[15]范健.德国商法:传统框架与新规则[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44.

[16]邱本.商土中国及其法治建设[J].法治与社会发展,2004(4):33.

第6篇:德育的基本问题范文

[关键词] 学校教育创新;校长;创新力;领导力

学校是实施教育创新战略的基地,一个学校的创新力如何,是这个学校的整体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从学校教育改革的实践角度分析,学校教育创新力指标的确立是学校现展战略的重要前提,也是国家对基础教育学校办学质量水平进行宏观调控与管理的重要依据。

以北京师范大学裴娣娜教授牵头、十所高师院校和百余所中小学参加的《我国学校教育创新研究》,是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该项研究旨在对中国学校教育创新发展进程中的若干重要问题做出理性的思考和科学的回答,探索适应社会发展和人的自身发展需要的、优质高效的学校教育发展模式与育人模式。作为一个具有前瞻性、挑战性的系统工程,一项富有活力和体现着时代精神的教育探索,通过教育学、心理学工作者的跨学科研究,跨校际的教育工作者协同研究,以及理论与实践工作者的合作研究,为有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思路,为构建优质高效的学校教育提供一种理论准备和分析框架,为促进青少年儿童全面发展提供一种新的教育方式,为教育行政部门和教育机构相关决策和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学校教育创新力问题的研究,涉及如何界定学校教育创新力这一核心概念的内涵及实质,如何分解学校教育创新力的内在核心要素,以及如何寻求提升学校教育创新力的基本思路,包括学校教育发展的创新点的产生,创新者的结构特征、创新方式,学校教育创新的政策及制度障碍等诸多问题。

一、学校教育创新力概念的界定及研究的指导思想

关于创新力研究,中国起步较晚,但起点较高,发展较快,目前主要集中在城市创新能力评价问题,比较典型且影响较大的有以下几项研究:一是关于国家创新模型及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该研究认为,国家创新系统由技术创新、体制创新、管理创新组成。二是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统计科学研究中心关于中国31个省市区创新指数的研究。创新指数由创新资源、攻关能力、技术实现、价值实现、人才实现、辐射能力、持续创新,以及网络能力八个要素组成,共39个具体指标。三是由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评价体系研究课题组的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评价体系研究成果。四是中国城市创新能力评价研究,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科技创新能力、新技术产业化能力和品牌创新能力三方面。至于学校教育创新的研究,目前主要是从学校教育管理的角度,集中在校长办学绩效及校长基本素质的评估上。因此,学校教育创新力,还是一个有待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什么是学校教育创新力?这一核心概念的界定,关键在于揭示学校教育创新的内涵。学校教育创新指的是学校教育主体,通过新的创意、新的构想、新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新的教育技术和手段,对原有的不合理的理论观点、思想方法、技术手段的突破和超越,是在学校变革与发展中更有效地实现教育目的一种创新性活动。也就是说,通过创新性活动,构建有变革创新能力的学校教育,从而突破种种阻碍学校改革与发展的限制,使学校实现根本性的变化。

我们以几个基本命题来概括学校教育创新的本质:学校教育创新是一种以“发展”为核心的现代教育理念,是一种勇于变革的实践活动,是一种先进的学校文化,是一种回应时代挑战的持续发展的生命力。

创新区别于“提高”,提高指单纯的增长性变化。创新区别于创造和发明,创新更关注执行过程中的努力以及创造性行动,关注目的性和社会价值。创新是一个过程,创新的实质在于变革、超越和发展。

作为一种教育思想或理念,学校教育创新在深层次上应回答以下问题:学校教育创新的存在状态(结构与形态);学校教育创新各内在要素的互补、竞争、共生关系;学校教育创新的生长与演变。

在分析学校教育创新内涵的基础上,我们对学校教育创新力(或称变革力)的界定是:学校教育创新力是以培养创新人才为价值追求,学校办学体制中基本要素和行为主体有机结合、“适应”与“变革”结合的总体综合力。

学校教育创新力的研究,旨在通过对不同学校教育创新力形成与发展过程的审视,确立科学的质量意识、特色意识,促进学校教育的变革与发展,使学校办出水平和特色,从而提升学校教育的创新能力。也就是说,通过构建学校教育现展的保障体系及其运行机制,打造具有竞争力的知名品牌,使其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主导力量和战略转移实施的基地。

基于这一目的,项目研究的主要任务是:(一)全面提升我国中小学教育创新力,促进高素质人才的培育成长和学校的现展

这是该项研究追求的发展性基本目标,这一目标具体包含以下五方面内容:一是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基础扎实,有创新精神、独立思考和实践能力,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每个人的个性与才能的发展。二是形成有特色的学校教育创新文化。三是创建具有生成性的学校生态制度与管理系统。四是营造内外部良好育人环境。五是塑造具有“生成”意识、“理论”气质、“变革”能力的校长,提升领导力。

(二)构建学校教育创新力评价指标体系

学校教育创新力指数的构建,旨在用统计体系构建学校教育创新的内涵与本质,也就是说,将诸种外显行为要素归结为一系列相互关联的有效行为指标,建立相应的有效行为模型,用以描述学校教育创新的内涵和本质,以及学校办学的效益和水平。

(三)测度不同地域不同办学条件学校教育创新力的发展水平

学校教育的创新发展不仅有其普遍的内在规律,同时也具有基于学校自身条件发展的特殊性,展现了我国中小学现代化发展的丰富性和多样化发展形态以及多层次的内容。在实践层面的探讨,既有区域性的发展模式,又有单个学校的发展模式;既有小学、初中,也有高中及特殊教育学校。这一研究要特别关注贫困地区的普通学校和困难学校,根据学校办学条件的差异,探讨不同类型学校创新规律及其制度建设。

此外,还要搭建我国中小学教育创新力研究的基础数据信息平台。

二、学校教育创新力构建的研究方法

保证学校教育创新力评价体系的有效性,核心问题是学校教育创新力要素结构的合理性,否则无效的指标将导致虚假的结果解释。因此,选择合理的研究方法就成为项目研究的关键一环。两年来,学校教育创新力评价体系设计的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第一个阶段:基础性研究(2006.3-2007.3)

基础性研究阶段的任务是通过查阅文献、访谈,对学校教育创新现状进行扫描性调查,基本把握目前我国学校教育创新的经验与问题,从而提出构建学校教育创新力指数研究的问题域。我们采用的研究方法是:

1.问卷调查

从学校现展的目标与价值系统、教育教学业务系统、学校人际关系系统、学校办学资源系统四个主要方面设计问卷,对北京市海淀区十五所中小学教育创新现状进行问卷调查,共完成45万字的调查报告。

2.个人访谈

围绕校长个人成长背景与管理风格,任职以来遇到的重大问题及解决举措,以及当前办学中遇到的困难与困惑等问题,对北京、天津、沈阳地区24所项目成员校的校长或校领导进行访谈。

3.论坛研讨

针对目前有关学校创新变革问题的争论及不同看法,项目组分别在北京和深圳召开了两届校长论坛。通过研讨,在学校教育创新的内涵、学校教育制度创新的研究域,学校变革作为学校教育创新核心应思考的问题,学校教育创新能力评价与指数指标,校长在学校教育创新中的地位及对校长素质要求等问题上取得初步共识。

另外,已有的研究经验,为我们开阔了思路,提供了研究方法的启示。

(二)第二个阶段:专题性研究(2007.4-2007.9)

专题性研究阶段的任务是初步形成学校教育创新力指数指标体系。

1.开展专题性调查

在北京地区开展了关于学校教育创新的三个专题性调查。专题性调查的目的是通过学校精品课程与骨干教师典型个案调查,班级建设的典型个案调查,以及学校管理与制度创新的个案调查,为学校教育创新数据库建设和学校教育创新力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提供经验材料。通过调查,共总结19所中小学语、数、外、科学四门学科61位创新型优秀教师教学经验,3所中小学班级建设的创新指标构建典型个案,8所中小学关于学校管理与制度创新指标的构建,完成调查报告共50余万字。① 通过典型个案研究,归纳和总结当前学校教育创新发展具有特色的和有代表性的实践形态、经验和问题,探讨了学校教育创新力的基本要素,初步形成学校教育创新力评估指标体系。

2.召开校长论坛

在杭州、苏州分别召开第三、四届校长论坛,集中讨论和修改学校教育创新力评估指标体系,并对构建学校教育创新力评估指数的重要意义(必要性与价值),构建学校教育创新力评估指数的理论基础,学校教育创新力评估指数合理性的标准,以及学校教育创新力评价体系构建的原则等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第7篇:德育的基本问题范文

[关键词]形态分析技术预测特征选择形态构建形态关联

[分类号]G350

应用于科技规划与管理、科技政策制定的技术预见、预测等研究已经在许多国家和机构广泛开展,并在支持各层面的科技决策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面向未来的技术分析活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形态分析以参数分解和问题构建为基础,是一种引导构造性发明的非定量建模方法。在Alan Porter总结的13类面向未来技术分析方法中,形态分析属于矩阵类方法。形态分析方法最早可追溯到13世纪,但“形态分析”名称的正式出现是在20世纪40年代。20世纪70年代,Wissema首次系统阐述了形态分析在技术预见研究中的应用方法,他将应用于技术预见的形态分析方法分解为4个步骤:①识别主题的基础属性;②发现基础属性的可能值;③各基础属性值的排列组合;④识别已出现的排列组合,发现未出现的组合。

1基于文本挖掘的形态分析方法

传统形态分析中形态结构定义、形态属性值的发现过程完全依赖领域专家的知识和经验,缺乏客观数据的支持。因此,有学者提出基于文本挖掘的形态分析方法,借助文本挖掘工具从数据集的文献标题、摘要、全文等信息中抽取关键词,通过计量、咨询专家等手段从关键词中筛选能够反映形态结构和形态属性值的特征词。

针对产品开发和技术机会发现问题,2004年Yoon等人提出文本挖掘与形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他们使用文本挖掘工具从专利文献中抽取关键词,然后借助领域专家筛选特征词、定义技术形态结构、表现技术形态,进行形态分析,并通过LED专利技术的实证分析证明基于文本挖掘的形态分析方法的可行性及其优势。Lee等人将这种方法扩展到多种形态的关联分析,他们分别从IT服务专利文献和《联合国中心产品分类》巾抽取特征词组成IT服务的技术形态和概念形态,并使用形态同现矩阵对两种形态进行关联分析。面向不同的应用需求,基于文本挖掘的形态分析方法都取得不错的效果,这种方法增加了分析过程中客观数据的支持.减少了对领域专家的依赖,提高了形态分析效率。

基于文本挖掘的技术形态分析方法的主要步骤如图1所示:①构建领域数据集;②借助文本挖掘手段从数据集中扶得特征词集;③以特征词集辅助领域专家定义形态结构;⑧表现主题形态;⑤形态分析。

2基于文本挖掘的形态分析方法的关键问题

基于文本挖掘的形态分析方法可以概括为两方面的4个关键问题第一个方面是主题形态构造,包括特征词选择、形态结构定义、形态表现3个关键问题;第二个方面的问题是形态分析。

2.1特征词的选择

关键词能够反映文献主题的实际内容,可以代表文献主题的形态属性值。特征词选择是关键词的精选过程,主要方法包括计量法和混合法。

计量法的前提是阋频反映了关键词重要程度,计量法通过同频统计等计量手段赋予关键词权值,选择权值满足条件的关键词作为特征词。混合法以计量手段辅助领域专家选择特征词,主要步骤是:①通过文本挖掘获得关键渊集;②通过汁量方法对关键词集进行过滤;③领域々家从剩余关键中筛选特征词。

计量法以词频为依据,忽略了词间关系影响,选词准确性、可靠性较差。混合法在计量基础上融人领域々家意见,在提高选词效率的基础上保证了较高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2形态结构定义

形态结构是组成主题的基础属性及其等级结构,形态结构定义方法包括专家法和混合法。

专家法定义形态结构完全依赖研究者或领域专家的知识和经验。Yoon、Phaal等人在手机机产品技术路线图方法研究中,通过咨询领域专家整理了type、Careera、Input Equipment、Antenna等7个产品形态属性和lo-cati’on、Shape、Band、Material等6个技术形态属性。混合法以情报分析辅助专家定义形态结卡勾,主要思路是:①通过共现、聚类等手段分析特征词重要性并建立特征词关系网;②领域专家以特征词关系网为依据定义主题形态结构。

专家法定义形态结构准确、可靠、规范,但受々家知识范围和主观意识影响,方法效率受到限制,昆合法中融人情报分析,增加客观数据对形态结构定义的支持,减轻了对领域专家的依赖,提高了形态结构定义的效率。

2.3主题的形态表现

形态分析以科技文献为分析基础,每篇文献主题都有具体的形态。形态表现是按形态结构使用特征州表现文献主题形态,包括特征词向量表脱法和特征洲词频向量表现法两种。

特征词向量表现主题的形态,即使用特征词本身组成空间向量反映主题实例的属性值组合情况”。目前,形态分析主要使用特征词向量表现主题形态,其优点是形象直观。特征词词频向量表现法使用特征词词频组成向量表现主题的形态。特征词词频向量表现主题形态可以方便地使用联合向量进行多形态关联分析。

2.4形态分析方法

形态分析包括单形态分析和多形态关联分析,单形态分析主要穷尽形态结构内形态属性值的所有排列组合,以此发现尚未出现的组合情况。多形态关联分析的目的是发现多个形态属性、形态属性值之间的关联关系,具体应用如问题解决方案、产品技术路线图等跨领域分析。多形态关联分析与单形态分析相比,在解决复杂问题方面更具优势,在实际应用中也具有更高价值。

2.4.1单形态分析方法

单形态分析针对单个主题形态结构属性值的排列组合关系展开研究,主要方法是矩阵法。图2是形态矩阵示意图,假设实现某一主题包含A、B、c、D 4个属性,其巾{Al、A2、A3、A4,{Bl、B2、B3、B4,c1、c2、c3、c4,Dl、D2、D3、1)4分别是属性A、B、c、D的属性值。方法步骤:①首先将主题的特征词按照形态结构填入矩阵,则该主题完成的途径包括4×4×4×4=256种途径;②将已经出现的排列组合情况标出,如图中深色区域A2一Bl―c3―134表示该组合系列已经在专利技术中出现过;③找到未出现的排列组合情况。2004年Yoon和Park等人利用形态分析识别LED领域的专利技术机会研究、2009年黄鲁成和李江在专利技术共享度研究中都使用了矩阵法进行形态排列组合分析。

2.4.2

多形态关联分析方法

多形态关联分析是针对多个形态及其形态属性值之间的关联关系进行分析,目前多形态关联分析方法主要是相关矩阵法(eor-relation matrix)。

多形态关联的相关矩阵法是Yoon、Phaal和Probert在形态分析应用于移动电话技术路线图的研究中提出的,研究目标是发现移动电话新产品的技术路线,主要步骤是:①使用单形态分析,发现所有的产品形态属性值以及技术形态属性值的排列组合;②计算产品形态与技术形态各个属性值之间的Pearson相关性;③以产品形态为主形态,依次将与产品形态各属性值相关性最高的技术形态属性值列入矩阵的同一行即得到形态相关矩阵,例如图3右侧的A1与D1表示产品形态A属性的A1属性值与技术形态D属性的D1属性值相关性最高;④识别产品形态未出现的形态属性值组合,例如A1-B3-C2是未出现的产品形态,则与之相对应的技术形态为D1-F3-D2。虽然这种方法是在设计产品技术路线图中提出的,但是同样适用于其他跨领域的多形态关联分析。

3存在的问题及未来趋势

基于文本挖掘的形态分析方法在技术机会发现、产品路线图等研究中具有独特优势,已经在应用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在应用中也发现该方法存在一些问题,影响其效率以及分析结果的质量和可靠性。这些问题主要包括:

・单纯以词频为依据选择特征词,忽略了词间的影响,选词准确性、可靠性还有所欠缺。

文档频次、互信息、信息增益、卡方统计、TF・IDF等特征选择方法已有较成熟的应用。Yang曾对上述方法进行过比较研究,发现卡方统计量法在特征词选择方面的效率最高,其次是信息增益法、TF・IDF。未来,应该吸收、借鉴这些方法的优点,改进现有形态特征词的选择方法。

・在形态结构定义方面,现有的形态结构定义方法和过程对领域专家、经验有较强的依赖。混合法中情报分析的作用还是很弱,专家无法提供足够的信息支持,限制了实际应用效果。

未来应该充分运用因子分析、共现分析、聚类、分类等分析方法,加强情报分析方法在形态结构定义中的作用。进一步减少形态结构定义对领域专家的依赖,提高方法的效率。

・目前,形态分析应用研究主要集中在单形态分析,单形态分析简单方便,但是不能胜任产品技术路线图等复杂应用,而现有多形态关联分析方法只有相关矩阵方法。

第8篇:德育的基本问题范文

1、缺乏理论研究

成本核算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环节,当下,我国对成本会计理论的研究,只是在知识的表面还没有进行深度的探究。可能我国会计的发展也会影响到这一方面。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成本会计人员没有依据可言,只能做简单的数据统计,不能深入了解,这就不能使成本会计的职能得到发挥。

2、成本会计制度不完善

为了完善成本工作,制定出相应的制度,确保得到的信息真实、完整,就如国家新颁布的制度,也会继续征求建议,再进行不断的改进与完善。大多数的制度规范会相互借鉴,可是在实际运用中,因为性质和核算对象的不同,会出现很大的差异。没有完整的成本会计理论可以依据,得到数据就会不准确、不完整,成本会计的核算工作不能够正常运行。

3、知识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新的环境,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成本

会计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企业要顺利经营下去,必须进行不断的创新,才能拥有活力。生产过程是不断循环进行的,生产-销售-再生产-销售。以前在会计核算中,人们总是看到实实在在的实物而忽略了无形资产,而没有把他们列入收益或者费用。人们总是优先考虑物质资产,参与重复生产与设计,而往往忽略了无形资产在生产过程中的费用,没有把它们作为价值补偿的一部分。现今随着知识的不断发展,也应该考虑进成本中。

4、新的制造环境出现,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成本会计

科学技术的发展带动制造业的发展,生产工具不断更新换代,生产效率不断提高。现在的生产机器多为自动化,由电脑控制。使企业的生产力不断提高,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使生产出的产品尺度更精确,保证质量。由于生产率的提高,生产成本会相应减少,企业的利润会逐渐增大。由于生产规模的扩大,生产产品用的成本低,时间少,可得到的成本信息就会不准确,在进行产品成本分配时会出现麻烦。

二、解决成本会计问题的对策

1、提高全体人员的成本管理意识

要使全体人员认识到成本管理的重要作用,并能使企业通过成本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当然仅仅增强人们的意识还远远不够,还要提高全体人员的素质,建立一套系统的管理理论,使成本管理工作能够系统进行。要把握整体,对成本管理进行全方位的研究。

2、构建合理的成本会计理论体系,深入理论研究

成本会计要想取得发展必须要有强大的理论支撑,所以要建全理论体系应该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更要凸显中国的特色。理论研究者不能被传统的观念束缚解放思想,探索新的研究领域,要有创新的思想,脚踏实地,求真务实,严谨的科学态度。到实际工作中去,了解实际工作者的想法和工作情况,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对案例进行分析,逐渐提升理论的高度,从中总结经验。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成本会计理论,使成本实践在成本理论的指导下不断取得发展。

3、建立新的成本会计方法体系

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能反映出成本核算的过程,由成本会计的理论出发落实到成本会计工作中,明确各部门、成员之间的关系,形成系统的方法体系。我们设置成本会计学课程是为了进行成本核算之后编制成本报表、进行成本分析,从而为报表使用者提供相关的资料,使其作出正确的决策。成本会计学的这一目标并不是不可实现的,这需要成本会计在提供资料的基础上能够进一步分析数据,形成比较条理的内容。

4、建立严格的成本管理制度

现在,大家对成本管理都有一种错误的认识,一提到成本人们往往想到财务,并没有想到实际的工作。实际并不如此。为了加强我们对成本管理的认识和了解要建立成本责任制度。企业通过建立社会责任制度,不仅能够降低生产成本,而且能让责任追究到人,能够提高企业的多方面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建议一个更大范围的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把每个部门的权利和义务联系起来,在享有权利的同时也要承担相应的义务,时时刻刻把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放在首位,实行赏罚分明的制度,只要能够在提高经济效益的情况下降低企业的成本就进行奖励。第二,不要仅看到局部的利益而忽视了整体的利益,虽然有时候成本的降低会促进某一部分经济的发展,但从整体来看却是损失,这样就得不偿失了,因此应该在考虑整体利益的时候要兼顾局部的利益,从而实现真正的发展。这种情况是非常普遍的,每个企业都不应忽视,不要因小失大。

5、加快成本会计知识更新

知识经济的发展,使会计知识也在不断的更新,会计理论体系也在不断得到完善。企业中的会计人员要紧随时代的步伐,不断学习新的理论知识,来更好地指导实践。对于企业来说,应该积极组织会计人员进行培训,相应的增加会计人员培训费用及时间,使会计人员能够接受系统专业的教育,同时企业还要设立考核制度,对于考核不及格的人员进行再培训,促使会计人员不断学习,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不断为企业带来效益。

6、大范围推广会计电算化应用

目前,成本会计人员对电算化的掌握程度还不够,企业要加强对在职会计人员进行培训,使他们能熟练运用电算化进行会计业务处理。国家也要增加相应的等级考核制度,培养大批的电算化人才。同时对于在校的会计专业大学生也要加强相应的课程建设,并鼓励学生到企业中去实习,实现理论和实际的结合,在实践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增加他们的社会和工作经验,为其以后踏入社会进行工作提供帮助。

第9篇:德育的基本问题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评课;内容;标准;思路

Abstract:Commenting on a lesson is the basic ability that a teacher should bear. How to comment on a lesson seems an easy problem but it isn’t the case in fact. To comment on a lesson in the right way, you must know the three aspects: the content, standard and thought.

Key words: primary Chinese;comment on a lesson;content;standard;thought

评课,具有多种形式与功能。对于教师来说,评课是教师应该具备的一项基本功,也是教师提高自身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怎样评课,这并不是一个新鲜话题。听课后,见仁见智,几乎每个人都能谈出自己的一些看法;有关“怎样评课”的文章也并不罕见。如何评好课,对许多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来说,却是一个看似简单而实际茫然的问题。到底应该怎样评课?笔者认为评课者最起码应该明确三个问题:从哪些方面去评价、依据什么标准去评价、按照什么样的思路去评价,也就是要明确评课的内容、标准与思路。这三个问题是评好课的最关键的问题。

一、评课的内容

要评价一堂课,首先应该明确评课要评什么,也就是要明确评课的内容。例如,要明确评价教师的基本功,还是评价课堂的结构、教学方法、学生学习的效果。那么,对于一节课,到底可以从哪些方面(或项目)去评价?到底应该从哪些方面(或项目)去评价呢?也就是说,到底有哪些“可评价内容”?到底有哪些“应评价内容”呢?这又是确定评价内容应该明确的两个问题。

(一)可评价内容

对于一节课,可以评价的方面(或项目)到底有哪些呢?这实际上是一个很复杂的分类问题。它的复杂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多视角。可以从不同的视角(或依据不同的标准)去确定评价内容,视角不同,所确定的评价内容也不同。例如,可以从教育学的角度去评价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师素质等方面,也可以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去评价课的动机的培养与激发、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形成、品德与个性的形成等方面,还可以从“课程标准”的角度去评价课程的性质与地位、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实施建议等方面的落实情况。

第二,多层次。评价的内容往往是多层次的,即某一项评价内容往往又包含着若干项较低层次的内容。例如:“教学过程”包含课堂结构的完整性、教学环节之间的逻辑性等;“教学方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与学生学的方法等;“教师素质”包含教师的知识面、各项基本功等;“知识的学习”包括知识的理解、知识的迁移与运用等;“课程的基本理念”包括教育目标方面(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学科特点方面(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学习方式方面(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程内容方面(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等。同样,某个较低层次的项目,可能还包含着若干更低层次的子项目。

第三,交叉性。即使按照上述同一“视角”所列出的同一层次的评价项目,它们之间往往也是很难绝对清楚地区分开的,也有一些交叉和联系。例如:教育学视角中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与“教学效果”,“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语文课程标准视角中的“课程理念”与“教学建议”;等等。评价某一“教学方法”,往往要涉及“教学目标”与“教学效果”;课堂中的同一现象,往往既可以依据“教学原则”去评价,又可以依据“教学方法”去评价;有些现象既可以依据“课程理念”去评价,又可以依据“教学建议”去评价。

由此可见,确定一节课的“可评价内容”是很复杂的,是没有什么统一的标准或依据的。一般来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考虑: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教师素质等。当然每一个这样的项目中,都还可能包含着若干个更低层次的子项目,如,“教学目标”包括目标的广度和深度,“教学内容”包括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对教材的处理等,“教学过程”包括课堂结构的完整性、教学进程的逻辑性与时间分配等。

为了方便理清复杂的“可评价内容”并能方便地确定“应评价内容”,可依据结构主义教学论的观点,在头脑中构建一个评课内容的“知识结构(体系)”。结构主义教学论认为,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学习学科基本结构,可以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提高对知识的记忆能力,促进学生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迁移。 [1]笔者认为,可参照评价内容的项目与层次去构建自己评课内容的“知识结构(体系)”。这对我们理清“可评价内容”的项目与层次是会有帮助的。当然,视角不同,知识结构(体系)也不同;但视角相同,每个人头脑中建立起的知识结构(体系)也未必完全相同。

(二)应评价内容

评课,有时可能需要对一节课作出比较全面的评价,评价课的方方面面,有时可能只需要评价课的几个方面,甚至只需要评价课的某一个方面。在众多“可评价内容”中,到底哪些是“应评价内容”呢?这要根据评价的目的确定。评价的目的不同,评课的具体内容或侧重点也不同。如果是新教师,评他的课就应该重点评价他的素质;如果是观摩学习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就应该重点评价这个教师的教学方法及学生的学习效果等;一般的评课要考虑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几项。

二、评课的依据与标准

明确了评课的内容,还仅仅是明确了要对课堂的哪些方面作出评价。而要评价这些方面,还需要明确评价这些方面的依据与标准,用这些依据和标准与课堂的有关情况相比较,从而作出判断,分析原因或意义,提出建议。

(一)评课的依据

评价课的优劣,最终还是要看课堂的方方面面是否符合教育教学规律、是否适合教育目的的达成,而教育教学规律、教育目的等往往体现在有关教育教学理论、法规以及实践经验当中。因此,评课要以有关教育教学理论、法规以及实践经验为依据。主要依据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法规,如:“教学大纲”“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建议,这具体体现学科特色的标准。

2.教育教学理论,如:教育学中的教学原则、教育心理学中有关学习的理论。

3.名家观点、实践经验与课例等。

(二)评课的标准

通常所说的课堂评价标准,主要是指根据教育教学理论或法规等制定的课堂各方面的具体要求或标准。一个较合理的评课“标准”体系可以包含以下项目:评价内容、一般标准、特殊标准和参考分值。

教学目标(10%):从广度与深度两方面评价。评价的“一般标准”是:教学目标明确、全面恰当。(1)注意了三维目标或全面素养的提高;(2)符合年段要求、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评价的“特殊标准”是:进行了必要的字词句篇的教学和听说读写训练(如有识字、写字、理解内容、朗读等环节或活动),同时注意了学生的学习方法、习惯、兴趣、情感、态度等的指导和培养。(参考分值:A.9~10,B.6~8,C.3~5,D.0~2。)

教学内容(10%):从理解和处理教材两方面评价。评价的“一般标准”是:(1)对教材理解正确、无误;(2)能科学地、创造性地处理(取舍、补充)和运用教材。评价的“特殊标准”是:对字词句篇知识及课文内容理解准确。(参考分值:A.9~10,B.6~8,C.3~5,D.0~2。)

教学过程(15%):从课堂结构、教学条理和教学时间三方面评价。评价的“一般标准”是:课堂结构科学合理,能根据课型和教材特点设计教学过程。(1)结构完整;(2)各部分(教学环节、步骤、层次等)之间逻辑性强、思路清晰、过渡自然;(3)时间安排恰当。评价的“特殊标准”是:(1)有激趣导入、整体感知、理解感悟、练习积累、总结延伸等必要环节;(2)遵循从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再到语言表达,以及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基本规律。(参考分值:A.13~15,B.9~12,C.5~8,D.0~4。)

教学方法(30%):从学法(15%)与教法(15%)评价。

1.“学法”评价的“一般标准”主要评价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1)以学生的学习实践为主;(2)学习方式合理有效,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合理有效地运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走过场,学生真正参与,兴趣浓;(3)注重学习方法与习惯的指导。评价的“特殊标准”是:(1)以听说读写等实践活动为主(机会多,时间长);(2)有自主读书、识字的环节;识字、理解课文内容或写法时学生提出问题、解决和回答问题的机会多等;注意学生通过联想、想象、朗读表演等进行情感体验;(3)注意读书、写字方法、姿势等细节的指导等。

2.“教法”评价的“一般标准”主要评价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与教学方法的运用:(1)善于提出问题,问题有价值,难度合适、适时、有启发性;(2)善于示范、讲解;(3)能够合理地评价指导,因势利导;(4)尊重学生,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特别关注学习困难学生的进步。评价的“特殊标准”是:(1)导入新课方法恰当,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2)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善于运用各种教学媒体、教学手段、有感染力的语言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理解和体验,情感目标落实自然;(3)听说读写训练指导科学合理。(学法与教法的参考分值均为:A.13~15,B.9~12,C.5~8,D.0~4。)

教学效果(20%):从“情绪表现”(5%)、“素质与目标达成”(10%)和“整体效果”(5%)三方面评价。

1.“情绪表现”主要评价课堂氛围和谐融洽,多维互动活而不乱;学生学习兴趣浓,思维活跃,学生对后续学习信心足。(标准分值:A.5,B.4,C.3,D.0~2。)

2.“素质与目标成达”的“一般标准”主要评价学生素质与学习效果的情况。评价的“特殊标准”是评价学生知识掌握全面扎实,听说读写能力强或有提高,达到目标要求。(标准分值:A.9~10,B.6~8,C.3~5,D.0~2。)

3.“整体效果”主要评价标准:学生参与面广(人数多),各类学生均得到应有的发展,全面达成教学目标。(标准分值:A.9~10,B.6~8,C.3~5,D.0~2。)

教师素质(15%):从“教态、语言”(5%)、“板书与多媒体运用”(5%)和“知识面与教学机智”(5%)三方面评价。

1.“教态、语言”主要评价标准:(1)教态亲切、自然,感情丰富、健康;(2)教学语言准确、简洁、生动,普通话标准。

2.“板书与多媒体运用”主要评价标准:板书规范、简洁、美观;教学媒体运用熟练,能有效地利用自己的特长提高教学效果。

3.“知识面与教学机智”主要评价标准:知识面广,专业知识扎实;思维敏捷、灵活,驾驭课堂能力强。

(以上三方面评价的标准分值:A.5,B.4,C.3,D.0~2。)

以上“评价标准”中的内容是依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制定出的。很显然,评价内容的体系结构不同,评价标准表格的结构或内容排列也不同。即使评价内容相同,而学科、教学内容、课型或依据的理论不同,其评价标准也往往不一样。因此,尽管评课的依据宽泛,也不可能有一个适用于评价所有课的标准。在评课中要特别把握以下两点。

1.评价标准应尽量表述为“行为目标”。教学设计中的教学目标必须是行为目标,因为只有行为术语才能够清楚、具体地表述学习者通过教学以后将能做什么。行为目标是指用可观察和可测量的行为所陈述的目标。 [2](332)评课,其实质就是通过课堂上可观察和可测量的师生的行为而对课堂教学所作出的评价。因而,“评估指标的可测性”,也应该“在于把评估目标分解为可见的行为目标”。 [3]评课的“特殊标准”最好表述为课堂上看得见、听得着的师生表现(行为)的形式。

2.评价标准的表述应尽量考虑“教学进程”因素。一个好的行为目标应该具备三个要素:行为的表述、行为条件的表述、行为标准的表述。行为产生的条件包括环境、人、设备、信息、时间、问题明确性六种因素。 [2](332—334)课堂评价标准的表述,也应该尽量考虑这些要素,特别是“行为条件”中的“时间因素”。如果能在评课的标准中指明符合标准的教学行为的时间因素,即指出在“什么环节或情况”下师生应该怎样做,就好比给评课的每项标准编上了“页码”,指出了有关行为在教学进程中应处的位置,这就为评课者将评课标准与课堂上师生的实际表现建立联系(以便作出判断)指出了捷径。这么做可以减少评价时依据标准去查找有关表现或将某个表现与评价标准对号时的“试误”次数,从而提高评课的效率。因此,评价标准(尤其是特殊标准)的表述应尽量考虑“教学进程”因素,尽量指明符合标准的教学行为在教学进程中应处的时机。

三、评课的思路:“2×2”模式

明确了评课的内容与标准,似乎评课已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了,但事实并非如此。评课就是要对照评课标准对课堂各方面情况作出评价,也就是将评课标准与课堂实际情况相对照或比较,从而作出判断。比较判断从何处下手,先评哪一项、后评哪一项,各项又应按怎样的顺序去评,其操作步骤或思路不同,效果显然是不一样的;思路不清,路子不对,要么会漏掉项目,要么会费时费力走弯路。那么,到底应该按照怎样的顺序去评价呢?综观人们评课的各种思路,笔者认为比较合理的不外乎四种情况,可称其为“2×2”模式。其中的一个“2”,是指评课的两条主要线索──评课内容和课的进程,也就是可以分别以评课内容或所听课的进程为主要线索进行评课;另一个“2”,是指每一条主要线索之下又可以采用两种评课方法,即不论各项优劣而按评价内容逐项评价和优缺点归类集中评价两种情况。下面对这四种情况(或模式)作一具体说明。

(一)以评课内容为主要线索,优缺点分散随机评价

按照评价内容的本来排列顺序,逐项评价,逐项用评价标准“辐射”,对照检查课堂有关情况,判断课堂在这个方面是否有问题,并指出应该如何改进等。总的评价顺序是与评价内容的排列顺序一致,不论哪些方面做得好、哪些方面做得不好,排在前面的方面就先评,排在后面的方面就后评,而不是先集中评价做得好的方面,再集中评价做得不好的方面。例如,如果以一般的课堂评价标准为依据进行评课,就按照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教师素质的顺序逐项评价,逐项与课堂有关情况相对照,指出其优缺点或提出建议等,而不会因某些方面(如,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做得好而先评这些方面,某些方面(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做得不好而后评这些方面。又如,如果只是评价《语文课程标准》中课程理念在课堂中的体现情况,就可以按语文课程的四条基本理念的先后顺序,逐条指出在课堂中体现得如何,而不会因某几条在课堂中体现得好而先评,某几条体现得不好而后评。

评价某个项目或方面,由该项标准向课堂情况辐射、与课堂情况对照,同时要注意顺序问题。尽管评课标准可能已尽量做到了明确具体,尽可能指明了与之对应的教学环节或位置,但更多情况下,某个方面的要求应该体现在教学过程中的哪个环节或位置是很难确定的,某个方面的要求与应该体现在课堂中的环节或位置并不是一一对应的。这样,评价某个项目时,用这个方面的标准去辐射、排查这节课的有关情况时就必须注意顺序,以防止漏掉信息或走弯路。最好的顺序就是按照教学程序从前往后辐射、排查。例如,评价“教学方法”中的“能够合理地评价指导,因势利导”一条,就要按照课的进程,从“导入”环节开始,看看每次学生回答或活动后,教师是否给予合理的评价与引导。

(二)以评课内容为主要线索,优缺点分别集中评价

在第一种模式的基础上,把优点、缺点分开,先集中评价优点,再集中评价缺点。例如,如果以一般的课堂评价标准为依据进行评价,某节课的“教学过程”“教师素质”两个方面较好,就先评价这两方面,而“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有问题,就后评价这两方面。又如,如果依据《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理念进行评课,就应先肯定体现得较好的条目,再指出体现得不好的条目,并提出建议。

(三)以课的进程为主要线索,优缺点分散随机评价

按照教学进程从前往后逐环节、逐步地进行评价,逐环节、逐步骤地将课堂情况向评课标准“辐射”,与各项评价标准相对照,看是否符合标准,指出应当如何改进等。总的评价顺序与课的进程一致,不论优劣,前面的环节或步骤先评,后面的环节或步骤后评,而不是先集中评价做得好的环节或方面,后集中评价做得不好的环节或方面。

评价某个环节或步骤,由该环节或步骤的情况向评价标准辐射、与评价标准对照,同时要注意顺序问题。与前面模式一中由评课标准向课堂情况辐射、与课堂情况对照一样,某个环节或步骤的情况到底与哪一项评价内容对应也是很复杂的,也不是一一对应的,某个环节或步骤的情况可能既与目标有关,又与教学内容、过程、方法等项目有关。为了防止漏掉项目或走弯路,最好的顺序就是按照评价标准本来的排列顺序从前往后辐射、排查。

(四)以课的进程为主要线索,优缺点分别集中评价

在第三种模式的基础上,把做得好的环节或步骤与有问题的环节或步骤分开评价,先集中评价做得好的环节或步骤,再集中评价有问题的环节或步骤。

以上四种模式,各有优点与局限性。以教学进程为主要线索与以评价内容为主要线索相比,由于前者直接针对课堂具体环节与步骤进行评价,所以,更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特别对于指导新教师较为有效;当然与后者相比,这样评价显得有些琐碎。而后者是以评价内容为主要线索,把具体的课堂情况进行了归类,便于被评价者掌握课堂规律;当然对于新教师来说,可能有时会感到指导性差一些。把优缺点分散随机评价与优缺点分别集中评价相比,前者的指导性强一些,因为有时某个被评价的方面既有值得肯定的地方,也有需要改进的地方,优缺点结合起来更容易被评价者理解;当然,这样有可能使人对这节课整体的优缺点感到不很清晰,另一方面,如果首先就指出缺点,对被评价者来说也不好接受。而后者,先指出整节课哪些方面值得肯定,哪些需要改进,就能给人留下鲜明的印象,先评优点、后评缺点这“一分为二”的观点也容易被被评价者接受;当然这样有时也会给人以牵强或自相矛盾的感觉。正因为这四种模式各有特点,具体评课时,就要根据听课对象与场合灵活选用,也可以综合运用其中的几种模式。

总之,评课是教师应该具备的一项基本功,真正掌握这项基本功并不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情。要评好一堂课,最起码要明确评价的内容、标准与思路。当然,评课的知识要点或应该注意的问题并不是仅有这些;即使掌握了评课的方方面面的知识,也并不一定就掌握了评课的技能。教育心理学认为,练习是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径。因此,要真正掌握评课的技能,还必须运用这些评课的知识进行评课的实践。

参考文献

[1]山东省中小学师资培训中心.现代教学思想与实践[M].北京:人民中国出版社,1999.5—6.

[2]张承芬.教育心理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