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德育的基本问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 基于LDA模型和SVM的文本分类研究 基于随机森林的文本分类研究 基于Bayes算法的网页文本分类研究 基于粗糙集的文本分类方法研究 基于推拉策略的文本分类增量学习研究 文本分类特征降维研究综述 基于优化类中心分类算法的文本分类研究 基于文本分类的果农短信分类 文本分类算法研究 2统计的文本分类特征选择方法的研究'> 基于χ2统计的文本分类特征选择方法的研究 文本分类及算法综述 基于潜在语义分析和改进的HS-SVM的文本分类模型研究 基于RBF神经网络的Web文本分类的研究 基于向量空间模型的文本分类系统的研究与实现 基于HowNet的VSM模型扩展在文本分类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蚁群智能算法的文本分类研究 基于KNN的中文文本分类反馈学习研究 基于模糊VSM和RBF网络文本分类方法的研究与实现 基于语言模型的藏文文本分类研究 基于K―means算法的文本分类技术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和结构化文本(.xml)。按文本的篇幅可划分为长文本和短文本。无论是什么类型的待分类文本,首先都要进行预处理操作,包括分词、去停用词、词根还原等,其目的是去掉对分类不起作用的噪音数据。然后从预处理后的文本中提取关键词,构成关键词词典。关键词词典的作用有两个:一是计算关键词的权重,将其表示为机器可理解的文本向量。二是利用关键词构建和扩充本体库。待分类文本集的篇幅不同,其选择的特征处理过程也不同。长文本预处理后得到的文本表示是高维稀疏的特征向量,需要选择合适算法对向量进行特征降维,去掉噪音数据,留下对文本分类有较大贡献的特征数据。对于广告标语、新闻标题等短文本进行预处理后得到低维特征向量,其中包含的索引项缺少可利用的信息,可通过从本体库中获取对分类有价值的关键词,为向量添加额外的新特征辅助分类过程。预处理模块在整个文本分类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征向量的好与坏直接影响着文本分类的精准度和分类性能。
1.2 本体模块
本体模块位于整个分类框架的中间层,是框架的核心部分,也是整个分类系统的理论基础。本体有多种用途,可以利用本体库中的标准本体文件或是手工构建的本体作为背景知识,提供语义信息构建分类模型,也可以利用本体对特征向量进行降维(长文本)或添加主题词扩充特征向量(短文本),提高分类效率,当然本体中包含的信息越完备,取得的分类结果越准确。
1.3 分类模块
分类模块主要是利用传统分类算法或本体构建分类模型,其主要功能是实现分类,对未知文本进行判别,将其划分到所属的类别中。
2 关键技术研究动态
2.1 特征处理
近年来,特征处理过程(对高维特征向量进行降维和对稀疏特征向量进行扩充)越来越多地被人们重视,高维稀疏的特征空间中缺少对分类给力的特征项,包含过多冗余信息和噪音数据,对分类效果起反作用。从知识发现的角度看,识别出预测结果中的低维特征是非常有用的,消除无关和冗余的数据特征,提高数据挖掘的效率,改善预测精准性等学习性能。
特征降维[9]是从初始高维特征集合中选出低维特征集合,并根据一定的评估准则最优化缩小特征空间的过程,主要有特征选择和特征重构两类。特征选择的本质是对原高维特征空间的约简,即在不损伤分类精度的前提下,尽量减少特征空间中的索引项的数目,降低向量空间的维数。较为典型的特征选择方法有文档频度、互信息、信息增益、X2统计量等。Yang yiming[10-11]等人在reuters-21578和一部分Reuters Corpus Version1(RCV1)语料库上分别采用文档频度、互信息、信息增益、X2统计量等方法对特征向量进行降维,然后用Naive Bayesian, Rocchio, kNN和SVM等分类算法进行多角度实验,结果表明SVM和X2统计的组合方法优于其它的方法。特征重构[12]又称特征抽取,是基于特征项之间的语义相关性、类内文本聚合程度、类间离散程度的影响力等方面因素,对文本特征集进行压缩,把原来的特征向量转换成为一个不同的更紧凑的新低维空间。例如主成成分分析(PCA),线性区分分析(LDA),潜在语义索引(LSI)等。
还有其他降维方法,如利用通用本体和领域本体提供的概念层次语义结构实现降维。采用本体中概念及概念间的语义关系并结合潜在语义索引算法对特征空间进行降维,可以提高分类性能。文献[13]提出基于WordNet语义词典和隐含语义索引(LSI)模型的英文文本分类方法,用WordNet中语义集代替单词构成特征向量,然后利用LSI模型进一步深入挖掘语义集的概念间的深层联系,将语言知识和概念索引有效地融合到文本向量空间的表示中,对特征向量进行降维,并分别用Naive Bayes和简单向量距离算法实现分类,实验结果表明准确率都随着语义分析的深入逐步提高,充分表明语义挖掘对文本分类的重要性。文献[14]也利用WordNet通用本体和潜在语义索引算法,实现了对信息检索中的文档向量进行降维,取得较好的效果,该方法也适用于大规模的文档集。文献[15]利用潜在语义索引和领域本体实现文本特征的降维和分类,该方法适用于对领域内的文本集分类。近年来,基于分形的方法也得到人们关注[16]。采用分形的思想,可以较准确地估计出数据的本征维[17],为进一步地降维提供指导性的参考。
对于新闻标题,广告语,电影预告等短文本进行预处理后得到稀疏的特征向量,缺少对分类给力的特征项,为解决其稀疏问题除了要去掉冗余和噪音特征项外,还需要利用语义词典或本体对文本向量进行特征扩充,添加对分类起正面作用的特征项,辅助指导分类。文献[18]提出一个基于短文本的半监督的分类通用框架,适用于从Web搜索结果到医学等众多不同领域的文本分类。利用潜在主题分析模型如pLSA、LDA等和机器学习方法如最大熵和支持向量机等,从大规模外部语料库中抽取出潜在主题词扩充特征向量,提高分类器的覆盖范围。
2.2 分类模型
随着本体的发展,近年来有许多国内外学者将本体引入到文本挖掘的各个应用领域,基于本体的分类是研究热点之一,下面通过几个典型实例进一步说明该研究的特点及进展。
Gu等人[19]提出一个基于SARS本体的文本分类模型,利用本体中层次概念结构构建向量空间模型,为分类提供领域知识。同时从预处理后的文本集中抽取出主题词构成词典,用来不断扩充和完善SARS本体,一方面可以构建本体向量,另一方面可以解决传统分类方法中存在的特征向量的高维稀疏问题。基于该分类模型构建的原型系统,对200篇有关SARS信息的文档进行分类,其分类结果的精准率和召回率最高分别可达到0.93和0.95。
Probowo[20]等人根据DDC(Dewey Decimal Classification)和LCC(Library ofCongress Classification)的特点,建立了一种DDC-LCC映射关系,利用基于DDC和LCC两种分类模式的Web网页构建本体库,并映射到DDC和LCC两个分类模式,给出了DDC-LCC和基于本体的分类模式之间的映射的形式化定义。这种映射关系能够提供度量Web网页和类别的相似度的方法,并结合本体中的概念与实例的语义关系和层次结构关系,辅助对Web网页进行分类,取得较好效果。
Song[21]等人在2005年提出了一种利用Web网页中抽取的语法知识构建领域本体的方法,并利用领域本体的层次结构、概念特征及概念间的关系和属性等领域知识对Web网页分类。首先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对Web文档进行词性标注和语法分析等预处理,抽取出重要概念术语构建层次结构,进而利用层次结构的语义关系构建领域本体。然后对从Web网页中抽取的概念术语进行权重计算构建文本向量,通过计算文本向量与本体构成的类别向量之间的相似度实现对在线的Web网页进行自动实时分类。与传统的贝叶斯分类器和TF-IDF分类器进行实验对比,分别对从雅虎的经济新闻网站抽取的Cooperatives,employment,Finance,Marketing,Organizations,Trades等几个类别的文本集进行分类实验,三个分类器的F1指标平均值分别为0.92,0.82,0.79,基于本体的分类器有效地提高了分类性能。
2007年,文献[22]提出一个基于本体的Web文档的分类方法和自动构建本体的方法,并对分类后的文档进行排序。基于WordNet的同义词集用经验模式分解EMD(Earth Mover’s Distance)算法计算概念的相似度,根据相似度得分对已有的本体进行扩充和维护,然后把本体作为类别向量对Web文档进行实时分类,最后用排序算法对分类结果中的Web文档集合进行排序,为信息检索提供基础。分别采用KNN和SVM算法对从网站上搜集的2000个Web文档进行实验,本文提出的方法得到召回率和精准率明显优于KNN方法,召回率与SVM算法相比相当略有提高,但精准率约有降低。
文献[15]提出一个文本分类的通用框架,并将潜在语义索引算法(LSI)和领域本体引入到该框架中实现对领域内文本集进行分类。潜在语义索引算法可以有效解决特征向量的高维和稀疏的问题,提高文本分类的精确度。领域本体具有丰富的领域内专用术语,可以为分类提供背景知识。利用潜在语义索引算法和领域本体实现的分类器可以有效的提高分类的性能,其精准率、召回率和F1度量值的平均值都略高于传统朴素贝叶斯分类器的实验结果。
文献[23]将本体知识作为背景知识应用到文本表示中,实现对文本的分类。对XML文本进行解析,从XML文本的元素中抽取术语构建特征向量,并充分利用XML文本的特殊结构,并对其进行标注,将文本标签及标签路径结构也作为特征用来扩展文本向量,并结合通用本体WordNet构建更丰富特征的特征向量,即将twings和tag paths的信息添加到文本向量中,并找出与twings和tag paths的信息相对应的WordNet中的同义词集合,对一词多义和多词同义现象进行词义消解。如doctor有两个词义,医生和博士,分别与WordNet中的两个同义词集{dentist, therapist, psychologist }和{professor, associated}相对应,要结合上下文的背景确定选择哪个同义词集,扩充特征向量。该方法对XML文本进行分类取得较好的分类效果。
2.3 性能评测
2.3.1 数据集
对分类模型进行性能评价的前提是在相同的运行平台上对统一的标准文本集进行实验。目前常用的标准文本集有Reuters-21578,20-Newgroups及其他文本集等。Reuters-21578 文本集是目前国际上比较常用的标准语料库[24],来源于1987年路透社的新闻专线的新闻材料,主要用于文本分类系统测试,该语料库分为135个类别,共包含21578篇文本。20-Newgroups[25]是卡内基梅隆大学的McCallum等开发的Rainbow系统的标准数据库,有20个类的新闻组讨论英文文章分别存放在20个目录下,每个目录的名字作为一个新闻组类别,每类大约1000篇文本。对于不同的分类方法进行性能评测也可以采用特定领域的文本集如茶领域文本、酒领域文本等。
2.3.2 评价指标
经过分类后可以产生四种结果,如表1所示。
其中TC表示本属于该类别,且被正确地判断为属于该类别的文本数;TW表示为本不属于该类别,却被错误地判断为属于该类别的文本数;FC表示本属于该类别,却被错误地判断不属于该类别的文本数,FW表示本不属于该类别,也被正确地判断不属于该类别的文本数。
通常采用精准率(precision),召回率(recall),正确率(accuracy),错误率(fallout),误差率(error)等评价指标对分类器的性能进行评测[26]。其公式如下:
precision=TC/(TC+FC),
recall=TC/(TC+TW),
accuracy=(TC+FW)/(TC+FC+TW+FW),
fallout=TW/(FC+TW),
error=(TW+FC)/(TC+FC+TW+FW)
要对分类器的整体性能进行评测,采用F1_Measure度量[27]指标,其公式如(1)所示。其中,β是召回率和精准率的相对权重。β等于1时两者同等重要,β大于1时,精准率更重要一些,β小于1时召回率更重要一些。
(1)
F1度量指标是对精准率和召回率两个指标的综合,分别反映分类效果的两个不同方面,它们是互为消长的关系,不可能两全其美,其精准率高,召回率低,反之亦然。根据分类实验的具体情况,在两者之间取得一个平衡点,使分类的精准率和召回率都取得较高值,β通常取值为1/2和1。
3 主要挑战及研究进展
3.1 领域本体的构建不完善
基于本体的分类方法主要是利用领域本体或通用本体对领域内的数据的描述,从中获取知识或规则指导分类,领域本体构建的完善与否将直接影响分类的性能。目前已建立了一系列的领域本体的构建工程方法,涌现出许多理论、技术、描述语言和构建工具。但是手工构建本体需要用户逐个输入大量知识,费时费力,是一项繁琐而辛苦的任务,还会导致知识获取的瓶颈,要构建完备的领域本体也是许多研究学者一直着力解决的难题。因此,如何降低构建本体的开销,根据已有数据资源实现半自动化或自动化构建本体,这是本体学习所要研究的内容,是一个具有重要研究价值的课题[28]。
3.2 领域本体可重用性差
本体的目的就是知识的重用和共享,但领域本体必须是依赖特定领域的,才能具有良好的领域知识表达能力,领域本体的可重用性一直是一个难以解决问题。
不同本体的构建者开发的本体所描述的领域可能相关或重叠,使用的建模方法、建模工具和建模描述语言也不尽相同,从而形成大量异构本体。如何在构建新本体时重用现有的本体,实现对本体的重用、更新和维护已经成为本体领域新的研究热点,本体标准化和模块化构建可以为解决本体的可重用性和面向特定领域提供一种新思路。如何找出多个已有本体之间存在的语义联系,对多个领域本体进行映射和合并,这就是本体集成所研究的内容,即集成不同组织开发的不同语言和不同组织方式的本体,以解决不同应用中的信息异构问题,也是目前研究的一个热点[29]。
3.3 通用本体缺少领域术语
较为典型的通用本体有HowNet[30],WordNet[31]等。HowNet又称知网,是一个用于自然语言处理的在线常识知识库,包含中文词典中概念之间的关系,属性之间的关系以及与中文对应的英文的概念及属性关系,常用来辅助对中文文本进行分类。WordNet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认知科学实验室的George A.Miller 教授负责开发的基于心理语言学规则的英文词典,它以同义词集为单位组织信息,对查询结果的演绎比较符合人类思维定式。许多研究学者根据WordNet的特点,将其应用到文本分类中作为背景知识指导分类,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通用本体不但可以结合分类算法构建分类模型,还可以对文本向量进行特征处理,能有效提高特征向量中的特征项对分类所起到的正面作用。通用本体是通用词汇的集合,包含的词汇量很多,涉及范围广,但缺少对特定领域的专业词汇的描述,不适合指导特定领域的文本分类。领域本体可以弥补通用本体的不足,综合采用通用本体和领域本体可以更好的提高分类的性能。
3.4 本体的推理能力利用不充分
Perez[32]等人认为本体中包含类,关系,函数,公理和实例等5个基本建模元语,可以从不同层次的形式化模式上给出领域内的概念与概念之间相互关系,提供对该领域知识的共同理解。其中公理是对本体中概念及其关系的约束,是对知识进行推理和验证的基础,而OWL(Web Ontology Language)本体描述语言是基于描述逻辑的形式化的本体描述方法,具有强大的演绎推理能力,利用推理机制进行分类并结合本体中用于描述属性和类型的词汇,会进一步提高分类效果。然而,本体中强大的机器推理机制的功能并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对本体中概念、实例和属性等特征也缺乏深层次的语义分析,本体中概念关系、实例、属性类型等特征对分类过程所起的作用不大。如何充分利用本体所提供的机器推理机制及深层次的语义关系,实现对文本数据进行深度挖掘是研究学者关注的热点问题。
4 总结
本文提出一个基于本体库的文本分类通用框架,并分别从特征处理,分类模型和性能评测等多方面归纳总结了现有基于本体的文本分类研究中存在一些问题及研究进展,希望上述工作可以给相关的文本分类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参考文献:
[1] Sebastiani Fabrizio. Machine Learning in Automated Text Categorization [J]. ACM Computing Surveys, 2002,34(1):1-47.
[2] Lewis D D. Naive (Bayes) at forty:The Independence assumption in information retrieval[C]//Proc of the 10th European Conference on Machine Learning. Chemnitz, Germany, 1998:4-15.
[3] Yang Yiming, Liu Xin. A Re-examination of Text Categorization Methods[C]//Proceedings of the 22th Annual ACM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 Information Retrieval (SIGIR-99).Berkeley, CA, 1999.42-49.
[4] Joachims T.Text categorization with support vector machines:Learning with Many Relevant Features[C]//Proceedings of European conference on Machine learning.1998.1-7.
[5] Wiener E, Pedersen J O, Weigend A S.A Neural Network Approach to Topic Spotting[C]//Proc of the 4th annual Symposium on Document Analysis and Information Retrieval.1995.317-332.
[6] 苏金树,张博锋,徐昕.基于机器学习的文本分类技术研究发展[J].计算机软件学报,2006,17(9):1848-1859.
[7] 孙娜.基于本体和潜在语义索引算法的文本分类方法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9.
[8] Yang Xi-quan, Sun Na, Zhang Ye, et al. General Framework for Text Classification based on Domain Ontology [C]//Proc of 3rd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Semantic Media Adaptation and Personalization, 2008:147-152.
[9] 胡洁.高维数据特征降维研究综述[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8-9,25(9):2601-2606.
[10] Yang Timing, Pedersen J O. A comparative study on feature selection in text categorization[C]//Fisher DH. Proceedings of the 1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chine Learning.Nashville:Morgan Kaufmann Publishers, 1997.412-420.
.
[11] Rogati Monica, Yang Yiming.High-Performing feature selection for text classification[C]//DavidG, Kalpakis K, Sajda Q,et al.Proceedings of the 11th ACM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McLean:ACM Press,2002.659-661.
[12] 刘海峰,王元元,张学仁,等.文本分类中基于位置和类别信息的一种特征降维方法[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8,25(8):2292-2294.
[13] LV Lin, LIU Yu-shu, LIU Yan. Realizing English Text Classification with Semantic Set Index Method[J]. Journa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2006(2):22-25.
[14] Pavel Moravec, Michal Kolovrat, Vaclav Snasel.LSI vs.Wordnet Ontology in Dimension Reduction for Information Retrieval[C].Snasel C V,Pokorny J,Richta K.Dateso Technical University of Ostrava, Dept of Computer Science, 2004.18-26.
[15] Xi-Quan Yang, Na Sun. The application of latent semantic indexing and ontology in text classificatio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novative Computing, Information and Control(IJICIC),2009, 5(12):1-9.
[16] Camastra F, Vinciarelli A. Estimating the Intrinsic Dimension of Data with a Fractal-based Method[J]. IEEE Transaction On Pattern Analysis and Machine Intelligence,2002,24(10):1404-1407.
[17] Tolle c R, Mc Junkin T R, Gorisch D J.Suboptimal Minimum cluster Volume cover-based Method for Measuring Fractal Dimension[J]. IEEE Transaction Pattern Analysis and Machine Intelligence, 2003,25(1):32-41.
[18] Xuan-Hieu Phan, Le-Minh Nguyen, Susumu Horiguchi. Learning to Classify Short and Sparse Text & Web with Hidden Topics from Large-scale Data Collections[C]. WWW 2008 / Refereed Track: Data Mining-Learning, Beijing, China,2008:91-100.
[19]Huazhen Gu, Kuanjiu Zhou. Text Classification Based on Domain Ontology[J].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and Computer, 2006,3(5):29-32.
[20] Prabowo Rudy, Jackson Mike, Burden Peter, et al. Ontology-Based Automatic Classification for the Web Pages: Design, Implementation and Evaluation[C]//Proc of the 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Web Information Systems Engineering, IEEE Computer Science,2002.182-191.
[21] Song Mu―Hee,Lim Soo・Yeon,Kang Dong-Jin,et a1.Automatic Classification of Web Pages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Domain Ontology[C]//Proceedings of the 12th Asia-Pacific Software Engineering Conference(APSEC’05),IEEE Computer Science,2005.645-651.
[22] Fang Jun,Guo Lei,Wang Xiao Dong,et a1.Ontology―Based Automatic Classification and Ranking for Web documents[C]//Proceedings of 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Fuzzy Systems and Knowledge Discovery(FSKD 2007),IEEE Computer Science.2007:627-631.
[23] Martin Theobald, Ralf Schenkel, Gerhard Weikum. Exploiting Structure, Annotation, and Ontological Knowledge for Automatic Classification of XML[C]//Data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the Web and Databases (WebDB).San Diego, California, 2003:1-6.
[24] David D.Lewis.Reuters-21578 text categorization test collection Distribution 1.0 README file(v1.2)[EB/OL].[1997-09-06]/~lewis.
[25] McCallum,Andrew Kachites. Bow:A toolkit for statistical language modeling, text retrieval, classification and clustering[EB/OL].[1998-09-12]cs.cum.edu/-mccallum/bow.
[26] Xiaoxun Zhang, Xueying Wang, Honglei Guo,et al. FloatCascade Learning for Fast Imbalanced Web Mining[C].WWW 2008 / Refereed Track: Data Mining - Learning,April 21-25,2008,Beijing,China,71-80.
[27] 李保利,陈玉忠,俞士汶.信息抽取研究综述[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3(10):1-5.
[28] 杜小勇,李曼,王珊.本体学习研究综述[J].软件学报,2006,17(9):1837-1847.
[29] 范莉娅,王爱民,肖田元.本体集成方法评价指标体系及其应用研究[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07,13(5):911-917.
[30] 董振东,董强.知网. HowNet. 1999-03. /
关键词: 补语 基本问题 探析
1.前言
补语是动词、形容词谓语的补充成分,也是连带成分,它随着谓语而出现,放在谓语后边补充说明谓语的结果、数量、时间、地点,或补充说明性状的程度,用于回答怎么样、多久、多少之类的问题。谓语和补语之间常用结构助词“得”连接。例如:
(1)段元星写完了信。
(2)他等了半天。
(3)我们的边防战士顽强得很。
例(1)中的“完”是补充说明动词谓语“写”的结果;例(2)中的“半天”是补充说明动词谓语“等”的时间;例(3)中的“很”是补充说明形容词谓语“顽强”的程度,所以“完”、“半天”、“很”是补语。
2.补语的表示法
(1)动词所带的补语
第一种:动词谓语,常用数量词、形容词作补语,其次,也可以用动词作补语,例如:
洗干净 说明白(形容词)
去一趟 跳一下(数量词)
带走拿 得动(动词)
第二种:各种词组都可以作动词的补语,例如:
他的步子变得轻快而灵活。(联合词组)
大家感动得流了眼泪。(动宾词组)
这个故事说得人们都大笑起来。(主谓词组)
(2)形容词所带的补语
第一种:形容词谓语,常常带有动词、形容词补语,数量词和能代替动词、形容词的代词,以及“很”、“极”两个副词也可作形容词的补语,例如:
记清 忙坏(形容词)
痛得叫 亮起来(动词)
忙一些 朴素一点(数量词)
第二种:各种词组都可以作形容词谓语的补语,例如:
急得流泪。(动宾词组)
人多得挤不动。(动补词组)
从上述情况来看,有两点值得注意:首先,作补语的主要是形容词、数量词、介词结构。其次,各类词组,以及动词、个别副词也可以作补语。其次,结构助词“得”是补语的标志,它表示后边是主语。有的补语必须用“得”,有的不用,有的可用可不用,其规律大致如下:第一,数量词、介词结构、副词“极”作补语,不用“得”。第二,动词、形容词作补语,可以用“得”,也可以不用,但用与不用,意义不同,如“搞清楚”与“搞得清楚”,前者说明结果,后者说明可能产生某种结果,“搞得清楚”就是“可以搞清楚”的意思。第三,补语在两种情况下必须用“得”:一是副词“很”、代词、重叠形容词作补语,如“干净得很”、“学习得怎样”、“看得清清楚楚”;二是词组作补语,例如:
长得英俊结实。(联合词组)
红得像朵花。(动宾词组)
⒉补语和谓语的关系
补语是补充动词、形容词谓语的,因此,二者在意义上有一定的关系,这种关系,可通过下列几种补语来说明。
(1)结果补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结果的。动作、行为发出后,通常要产生一种结果,这种结果有时不需要表示出来,如“他说了一句话”,说的结果如何?没说,也无须说。但有的句子不说出结果,就觉得语意未尽,缺少什么,如“他把问题说”就不完整。如果加上个成分,成为“他把问题说清楚了”或“他把问题说明白了”,就有了结果,语意就完整了。
(2)程度补语
程度补语是补充说明谓语的程度的。这种补语常常是形容词、动词、少数副词,且多为单音节的;用词组表示的也不少,其谓语主要是形容词和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
(3)趋向补语,这种补语是由趋向动词充当的,表示谓语动词作行为、发展变化的趋向,例如: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4)表示可能的补语,动作行为可能产生某种结果或趋向,或是不可能产生某种结果或趋向。表示这种可能与否的补语,就叫可能补语,如“讲清楚了”,“清楚”是结果补语。“讲得清楚”“讲不清楚”,就是可能补语。又如“站起来了”,“起来”是趋向补语,“站得起来”“站不起来”就是可能补语。
(5)处所补语,表示动作行为,处所补语表示它们发生的方向、地点。这种补语多用于介词结构担任,例如:从胜利走向胜利。
(6)时间补语,表示动作行为变化所发生的时间,例如:看了一会儿。
(7)数量补语,表示动作行为的频率,用数词和动量词来担任,例如:说了一遍。
3.补语和宾语的区别
补语和宾语有三点相似之处:位置都放在动词后面;都是谓语的连带成分;有的词或词组既可作宾语,又可作补语。对于两者的区别可从三方面辨析。
第一,宾语和补语前面充当谓语的词类有差别。宾语前的谓语一定是动词;补语前面的谓语有动词,也有形容词。因此,凡是附在形容词后起补充作用的成分都是补语,如“快得很”。
第二,从宾语、补语跟动词的不同关系来区别。动词对宾语是支配关系,宾语表示动作涉及的对象,回答“什么”的问题,例如:―写什么?―写文章。
动词和补语是说明关系,即补语是对动词进行补充说明的,而不是受支配,用来回答“怎么样、多久、多少”等问题,例如:―写了多久?―写了半天。
第三,充当宾语和补语的材料不同,大致有以下五种情况。
其一,名词、代词(谁、什么)、“的”字结构,可以作宾语,不能作补语。其二,介词结构、副词(很、极)只能作补语,不能作宾语。其三,动词、形容词多半作补语,但也可以作宾语。其四,主谓词组、联合词组、动宾词组等可作宾语,也可作补语,但作补语时一定要用“得”。其五,数量词作补语和作宾语容易混淆,区别的办法是利用量词的性质来确定:表示动量和时量的数量词在动词后面,是补语,如“跑了一次”、“去了三天”;表示物量的名量词在动词后面,是宾语,如“买一本”。
以上是关于补语的一些基本问题的探析,当然这还只是一些最基本的知识,要真正学精学透,还得下工夫钻研才行。语言本身的灵活性也要求我们不能用固定的眼光去看待语言的发展,在研究的过程中必须密切关注其最新的发展动态。
参考文献:
[1]江天.现代汉语语法通解[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0.
[2]高更生.汉语语法问题试说[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1.
[3]李扶乾.现代汉语语法[M].北京:求实出版社,1982.
[4]景士俊.新编汉语语法[M].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81.
[5]宋玉柱.现代汉语语法论集[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
[6]洪心衡.现代汉语语法概要[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1.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企业竞争的范围日益扩大,竞争程度日益激烈。从长远来看,创造质量和成本优势是竞争取胜的重要保证。因此,近些年来,成本管理渐渐成了企业管理的核心和研究热点。鉴于此,对成本管理中的一些理论问题的探讨是必要的。
关键词:成本管理体系成本管理意义成本管理问题成本管理模式
一、成本管理体系
一个典型的成本管理系统包括战略、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计划/预算、成本计量、成本控制和成本考评等要素。各要素之间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成本管理的战略是指企业在市场经济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在总结经验、调查现状、预测未来的基础上,为谋求生存与发展而做出的带长远性、全局性的成本谋划与方案。是统一其他要素的主旨性要素。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成本预测是成本管理的首要环节,它对于作出正确的成本决策,科学地编制成本计划,有效地进行成本控制,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成本决策是在成本预测的基础上,以尽可能少的消耗,取得尽可能好的效益为原则,权衡利弊,选择最优方案。
成本决策只是明确了应当实施哪一方案,要真正实现还需要做好周密的计划。成本计划是成本决策的具体化,为企业降低成本提出了明确目标,有利于严格控制生产费用,是企业财务预算和全面预算的重要基础。
成本核算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企业的成本预测、计划、分析、考核和改进等控制工作,同时也对企业的成本决策和经营决策的正确与否产生重大影响。
成本控制贯穿于企业供、产、销的全过程,因此可与成本的日常管理结合实施。在实际工作中,成本控制与成本核算密切相关,通过核算可反映偏差,加强控制可促进核算。
成本考评是确定上述六个要素是否真正产生了作用的必要步骤,是整个成本管理体系得以正常有效循环的重要保证。
二、成本管理的重要意义
1、加强成本管理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必要途径。企业要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并得到发展壮大,能够生产出或提供优质价廉的产品或服务是关键。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顾客的需求、赢得顾客的青睐、扩大市场占有率,从而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在竞争中若要以低价取胜,则必须以低成本为前提。只有降低成本,才有降低价格的可能;若不考虑成本,就贸然打价格战,结果很可能是一败涂地。所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成本管理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关键。
2、成本管理对我国应诉反倾销问题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我国已成为国际反倾销的最大受害国,反倾销给我国一些企业造成了极大的损失,而出现这一状况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在应诉过程中企业所提供的应诉成本会计信息不能满足调查当局的要求。排除掉一些政治因素,成本支出的计量不足、成本核算范围与计量基础的国际差异、成本会计核算失范及新会计准则执行不力等因素是导致我国企业所提供的应诉成本会计信息不能满足当局要求的主要原因,而这些都是属于成本管理体系(主要是成本核算)的范畴,所以加强成本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3、加强成本管理有利于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设。加强成本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降低成本,要想降低成本就必须减少浪费,强化资源的循环利用,增强节约意识,提高资源利用率,对于解决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三、成本管理面临的问题
1、成本管理的意识还比较薄弱。很多企业,尤其是国企,把大部分资源都集中在追求收入和销售利润上,而忽略了成本的管理,对机会成本、责任成本、作业成本、人力成本和环境成本缺乏认识,最终导致收入与成本双高的局面。
2、内部管理比较混乱。很多企业内部监督体制不健全,设备利用率低,国有资源流失现象严重,营业性支出和营业性外支出都很大,职工隐利大,企业对废旧物资的处理不及时、不规范,部门独立核算造成严重浪费。
3、人力、材料等各种成本上升,成本难以控制,增加了成本管理的难度。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才对企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量也会越来越大,这也意味企业对人力资源的争夺也将变得日趋激烈,这些原因也直接导致人力资源成本的增加。原材料及其他方面的成本也不断增加。由于材料价格、运输成本、房租成本在不断上涨,这些都明显加重了企业的成本负担。因此,企业的成本控制面临着极大的挑战。
4、企业成本管理的基础相对薄弱。在企业成本管理中,成本算准一直都是一个传统难题。财务经理普遍认为,当前应将成本管理工作的重心放在如何核算清楚每种产品的成本上。但事实上,即便在金融危机的巨大压力之下,企业也无法将成本管理工作做细。
四、成本管理新模式的展望
成本管理的模式有很多种,比如,传统成本管理模式、成本位置管理模式,作业成本管理模式等等。个人认为作业成本管理模式(通过对作业及作业成本的确认、计量,最终计算产品成本,同时将成本计算深入到作业层次,对企业所有作业活动追踪并动态反映,进行成本链分析,为企业决策提供准确信息以供决策。)是未来成本管理模式的趋势。
参考文献:
[1]刘俊勇,韩向东.精细化成本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关键词:成本管理 内涵 缺陷 对策建议
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现代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必须要具有现代化的管理水平。成本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一个内涵丰富、应用广阔的范畴,从时间上包含了事前、事中和事后管理,又从管理的层次上包含了计算、核算和管理。由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既是物质形态的循环过程,又是价值形态的循环过程。这一特点决定了企业成本管理不是单纯的价值管理或实物管理,而是两者的有机统一。
1、目前企业内部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1.1、缺乏成本竞争意识,成本观念淡薄。企业间的竞争是产品的竞争,产品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产品价格的竞争,而价格竞争归根到底又是产品成本的竞争。由于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致使一些企业从思想深处仍难以跳出“等”、“靠”、“要”的怪圈,盲目上产品、上项目、扩大规模,而缺乏市场调研,忽视企业内部管理,缺乏成本竞争意识。其结果则是产品积压,资金周转困难,使企业陷入不良循环乃至亏损。
1.2、企业成本管理组织机构不健全。当前企业在内部成本管理上,仅依靠财务部门事后考核分析评价,而没有一个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成本组织体系,缺乏成本管理的相互制约、相互牵制的成本管理组织机构,也没有划小成本责任单位,没有指定的相应的成本监控人员,在成本的实施及反馈上也相应滞后。成本管理人员配备不足,综合素质不高,缺乏先进的成本管理知识,专业化水平较低,造成成本管理的执行不力。
1.3、成本管理内涵手段落后。从内涵上看,往往是只重视产品生产过程的管理,而忽视对生产经营全过程的成本管理。其结果造成只注重与生产有关的企业成本管理,而忽视成本效益水平的高低。从手段上看,缺乏事前成本预测和决策,事中的成本控制和调节也不及时,缺乏有效的成本奖惩制度,成本激励和成本约束不到位,难以从深度和广度上实现成本降低。
2、现代企业强化成本管理的思考
2.1、树立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的理念。现代企业如何在当今激烈竞争的环境下提高成本管理水平已成为理论和实践共同探讨的热点。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发展、变化以及高新技术和管理科学的不断创新,现代成本管理的范围日益扩大。传统的成本管理范围主要是企业内部的生产经营过程,而对企业的供应与销售环节则考虑不多,对于企业外部价值链更是视而不见,使企业未能获得全面的发展竞争战略。然而,对于处于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中的现代企业来说,成本管理更有必要注意企业外部环境的影响,应该把企业成本管理问题放在整个市场中予以全面考虑,树立战略成本的理念。
2.2、努力培养企业员工的成本意识。人的活动在成本发生的各个阶段占主导地位。人的素质、技能是企业成本的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企业应注重树立每一位员工自身的成本意识,让每一位员工都能参加成本管理的学习,积极举办各种类型的成本培训班,借以提高成本方形成“自下而上”自主进行的成本管理与控制。每一位员工都能从自身做起,结合自身工作特点,主动寻找降低成本的方式与方法,包括最细小的如小五金等摆放方式动作分析等,为降低企业成本提出合理化建议。有效的成本管理方法措施是那些融入到各部门的业务管理和业务活动过程之中的方法措施,只有将成本管理的理念、方法、规章制度融入到各部门的业务管理和业务过程之中,融入到企业各成员的头脑之中,才有可能变成真正有效的成本管理措施,成本管理的方法才能发挥作用。
2.3、完善内部成本管理运行机制,建立合理的成本管理组织体系。一,要完善企业内部成本管理的组织体制,努力形成权力机构、执行机构、监督机构相互配合又相互制约的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企业成本组织保证体系。二,完善企业成本管理的责任机制,实行成本责任制度。即以成本各单位为中心,将成本责任目标与措施分解落实到企业内部与成本有关的各职能部门、各生产经营环节及全体职工,明确各自成本管理责任和权力,并借助于严格的成本控制和激励机制,促使企业上上下下共同努力,实现各自成本责任,最终达到企业成本管理目的。三,建立完善的企业内部成本管理控制机制。在生产经营各个环节对各项成本支出,建立严格要求的内部控制和内部牵制手续,建立有效的企业内部成本监控信息反馈系统,达到对成本的及时监督与控制。
2.4、大力推广技术进步,挖掘企业内部潜力。加快技术进步,降低人力物力消耗,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加快技术进步就生产性企业来讲主要是使用先进的设备,采用先进的工艺,首先设备先进可以提高生产效益,加快产品生产的进程,产品在数量上可以供应需求,其次是采用先进的技术设备,可以降低材料的消耗,使材料充分地被利用,而且可降低对水能电能的消耗。
2.5、因地制宜选择适当的成本控制方法。企业应根据自身特点选择适当的成本控制方法,由于成本控制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既有传统的价值控制方法,也有利用技术革新、非价值控制方法。根据成本管理战略选择成本控制方法没有固定的范式,完全要依据企业的现实基础,考虑组织结构、企业文化、生产方式等而定。当然,根据成本控制方法实施的需要,企业也可以对现实基础进行改革,如转换组织结构,建设新的企业文化等。同时,还应意识到传统的责任成本法、标准成本法、预算控制等成本控制方法与现代的作业成本管理法、成本企划法等方法并不是必然相互排斥的,相反,在一定条件下常常是可以融合在一起的。
总之,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一个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与现代企业制度下的成本管理息息相关,只有实施现代化的成本管理模式,企业才能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 是什么——补习教育的内涵界定
在补习教育的定义上,研究者大都采用了一种描述性定义方式,即通过补习教育特征的描述为其定义。如较早的研究者王有升认为:补习教育是指中小学生在接受学校正规教育之外所参加的针对其文化课或艺术方面进行的辅导[2],这个界定中包含了补习教育的三个重要特征:学习对象、学习内容和学习时间。雷万鹏指出:“教育补习指除正常学校教育外,家庭购买的、额外的教育服务形式。包括聘请家庭教师为子女授课或送子女到补习班就读等”[3]。这个定义中又突出了补习教育的另一点特征:有偿性。其他研究者对补习教育的界定也大都是围绕这几个主要特征论述的。如彭湃认为,课外补习是由私人支付的主流教育之外的补充性教育,它以学术性课程为内容,以正在接受正规教育的中小学生为对象[4]。杨启亮仅从家教这一角度对补习教育作了界定,指家庭中的或者由家庭组织的与学校教学内容一致的或同质化拓展的教学活动[1]。徐政法概括性地总结了以往补习教育的特征为:一个阶段(中小学);两种形式(“家教”和课外班);三大特性(补充性、私人性和有偿性)[5]。通过这一系列特征的描述来界定这一领域固然直观清楚,但若结合实践推敲这些特征,却又有一些不合理之处。
例如,就补习教育学习对象而言,幼儿园阶段孩子参加的课外舞蹈班、歌唱班等与中小学生的这类补习在性质上并没有什么差别,而为了考研、考公务员、考托福等举办的辅导班的补习与中小学生备考的补习根本上也是一致的。如果仅把补习教育学习对象限定在中小学阶段会人为地排除了其他的补习教育。再就补习形式而言,也有范围较窄的问题。除了家教和补习班之外,一些其他的校外小组活动也有补习的性质,此外,随着网络技术的成熟,一些基于网络的辅导班、线上家教等实践形式也逐渐兴盛,这些也都应该是补习教育的实践形式。最后,有偿性这一特征也有进一步思考的必要,实践中除了有偿的补习之外,也有一些由学校老师、志愿者或者学习者的亲属等提供的各类免费课外辅导等,这也应属补习教育的一种。
因此我们看到,除了个人选择性和学习时空在课外(补充性)这两个特征外,其他诸如阶段性、有偿性、学习内容与学校学习相似等特征虽然较普遍地体现在大部分的补习教育中,但却并非为所有补习教育所共有,我们有必要对不同的补习教育形式进行甄别分类。Mark Bray根据补习教育的提供者的不同将补习教育分为六大类:教师教自己的学生;教师教其他学生;大学生提供的补习;其他人员(大学教师、退休人员等)提供的补习;补习公司提供的和基于互联网的家教等。各大类的补习形式中又根据规模不同可以划分一对一、小组学习、大班学习等多种形式[6]。如果对不同形式补习教育的特征不加区分,泛泛地论述“补习教育”,则可能引起不必要的争议,如有研究者以较狭义的补习教育为对象,批评了课外补习对学校教育的冲击,称其为课程改革的绊脚石[7],但又有人把补习看作课程改革的补充和助推器[8]。这两种截然相反的结论根本上源于不同研究者对补习教育界定的不同。
根据一般的特征,我们认为至少可以给出广义和狭义两种补习教育的界定。广义的补习教育指学习者个人选择的学校外进行的所有教育形式,它有补充性和私人选择性两点特征。而狭义的补习教育则特指中小学学习者个人选择的针对其文化课或艺术、体育等方面进行的有偿的辅导,主要包括“家教”和课外辅导班等形式,这里的补习结果是纳入到学校教学评价系统之中的。当前对补习教育的大部分批评声音多是来自对狭义层面补习教育的反思。
二、 怎么样——补习教育的研究方法思考
当前的补习教育研究大都是在国际比较基础上的理性思辨,因此,有学者呼吁应强调实证的研究[4]。近年来,我国补习教育研究中也出现了一些问卷调查等形式的实证方法,但由于研究对象的特点,结果往往较难取得一致。
首先,调查样本的代表性难以保证。补习教育研究的调查一般涉及补习教育的提供者和接受者这两方主体,两者都有较强的流动性和隐蔽性,因此很难抽取出有代表性的样本。当我们试图对补习教育的提供者取样时,由于补习教师往往并不隶属于一个专门的管理机构,因此很难从官方取得相关数据;即便能找到个别补习教育的管理机构(如教育部门备案的私立补习学校,大学的家教管理中心等)可以较方便地从中取得样本,但这些样本往往并不具备代表性,因为这种隶属正规组织的补习教师往往经过了专门的培训,有较好的资历,不能代表补习市场的整体情况。同样地,补习教育接受者样本的获得也有类似的困难。由于补习教育有明显的个人选择性,而这种选择有较强的隐蔽性:学习者可能请家教,也可能参加课外辅导班或者购买网络学习的学习卡等,在学习时间上他可能是长期的也可能是短时的,这种复杂性导致了参与补习的整体的复杂性,很难用一个小样本来代表。
其次,调查中数据的准确性也较难保证。作为影子教育系统的参与者,参与补习活动的老师和学生容易对相关的调查产生顾虑而不愿配合研究。对于补习教育的个体提供者而言,一些教师可能会因为担心工作之余从事赚外快的补习工作被领导机构批评,而不愿意承认自己在做家教或辅导班的老师。就参加补习的学生而言也可能有相似的疑虑,他们也很可能不愿意让自己的课任老师、自己班上的同学知道自己的补习行为。因为课任老师可能会认为参加补习是对他们教学效果的不信任,而同学可能会因知道自己补习才跟得上学习进度而嘲笑自己的学习能力。因此,一般的调查统计可能会低估补习教育的普遍性。
正因为补习教育的难以观测和监控,相关的数据也难以准确收集,因此不容易用实证分析的方法探讨国内教育补习现象。已有的相关研究在结论上往往有比较大的差异,如有以某城市小学生为样本的调查表明参加补习的学生比例达100%[9],而另一项关于城市的类似对象调查则显示只有64%的小学生参加了补习教育[10],而一项根据国家统计局有关教育支出的数据分析得到的城镇小学生参加补习的比例为73.8%[11]。
此外,对于补习的效果也难以获得准确数据。补习教育的个人选择使得补习者往往是流动的,我们很难保证没参加补习教育的学习者不参加补习教育,同样,今天请家教的学生可能明天会去参加辅导班或进行网上学习。此外,补习教育的形式,补习教育教师的水平,学习者的家庭情况等诸多变量都与补习教育有关,而这些变量更是难以控制的,因此,我们很难“实证”补习教育的效果。
因此,在补习教育的研究上,我们应扩展思路,在比较研究和实证分析等传统研究的基础上,采用质的研究方法,在自然情境下对一些补习教育个案作深入的探究,通过与补习教师、家长、补习学生等各方的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更好的理解。
三、 如何做——补习教育应对政策的制定
狭义的补习教育有许多消极作用:它加重了补习学生家庭的经济负担;强化了事实上的学术竞争上的不平等;剥夺了学生学习其他内容的机会(参加补习的学生会更少时间进行独立的课外阅读、社区服务等活动);还可能减损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学能力;影响学生正常课上学习的效率等。因此,我国的研究者对补习教育大都持一种否定态度,这种态度反映在政策制定上就是国家各相关部门颁布的一系列对于补习教育的限制性文件。早在1996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教委等部门关于1996年在全国开展治理中小学乱收费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就指出:“不准举办以各种名目收取费用的补习班、超常班等。”2000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在小学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紧急通知》又指出:“不得占用节假日、双休日和寒暑假组织学生上课,更不得收费上课、有偿补课”[5]。而山东省人大常委会2009年公布的《山东省义务教育条例(草案)》也明确规定:“学校和教师不得利用假期、公休日、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进行补课,不得动员、组织本校学生参加社会力量举办的各类补习班。在职教师不得从事有偿家教活动,不得举办或者参与举办各类补习班。”辽宁省最近颁布的《关于辽宁省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的规定》也明确强调“严禁学校教师违规补课”,但这些政策在理论上和实践中却遇到了双重阻力。
从理论上看,政府部门并没有权力去干涉教师个体业余时间的行为,因此,有关部门或者可以制止学校组织的补习,但若强行限制个体教师的行为则属于公权对私人领域的僭越。在同样盛行补习教育的韩国也曾明令禁止教师进行有偿的补习,但在1998年韩国高等法院明确宣布,补习是一个私人的行为而非公共的行为,因此制止这种私人行为的行政命令是违背韩国宪法的[12]。从具体实践来看,教育补习现象也并未因各种“禁补令”的颁布而销声匿迹,只是从公开转入“地下”,甚至更加繁荣。理论和现实的困境要求补习教育政策的制定者更新理念,扩展思路。
有效的政策应该源于对实践深入的分析。分析教育补习各环节,我们看到补习教育是一个稳定的系统:[13]我国传统文化对教育的重视、一些家长对学校教学的怀疑、升学的分数博弈等诸多因素使家长愿意为自己的孩子购买“教育”;而当前评价方式的分数取向与学校教育自身的缺陷又恰好为补习教育留下了进入的空间;教师、在校学生等补习教育供给者对利益的追求使市场上有各种能满足家长需求的“补习教育商品”。而要有效地应对补习教育带来的负面问题需要在政策制定上的系统思维,而不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简单思维。当前,补习教育提供者的资质是补习教育负面问题的直接来源,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提升补习教育的资质减少补习教育的问题。这就要求管理的着力点应该放到规范上,一方面要强化对补习教育市场的监督管理,加强对补习学校、补习班的审批和监管工作,制定可行的补习学校审查制度,各高校也应设立专门的家教管理中心,对做家教的高校学生进行相应的培训管理,从而提升补习教育的质量。另一方面,国家应依托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建设优质低廉的网络补习教育平台,扶植培育一批优质的补习教育提供方,让一般家庭的孩子可以接受到优质补习教育,从而减少补习教育带来的教育公平方面的负面问题。
参考文献
[1] 杨启亮.“家教”:一个教学论边缘的实际问题.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5).
[2] 王有升.补习教育:一类不可忽视的教育现象.上海教育科研,1997(6).
[3] 雷万鹏.高中生教育补习支出:影响因素及政策启示.教育与经济,2005(1).
[4] 彭湃.“影子教育”:国外关于课外补习的研究与启示.外国中小学教育,2007(9).
[5] 许政法.国内课外补习研究回顾与展望.教学研究,2009(1).
[6] Mark Bray.Confronting the shadow education system:?what government policies for what private tutoring?[M] 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2009.
[7] 唐芳丽,彭跃花.影响新课改的另一因素.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2008(2).
[8] 谢丽玲.课外补习:落实终身教育理念的必要措施——论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课外补习.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4(3).
[9] 卢阳.小学生课外教育情况的调查.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S2).
[10] 彭湃,周自波.城市义务教育阶段课外补习研究——基于湖北武汉市H区的抽样调查.中小学管理,2008(4).
[11] 薛海平,丁小浩.中国城镇学生教育补习研究.教育研究,2009(1).
[关键词] 学校教育创新;校长;创新力;领导力
学校是实施教育创新战略的基地,一个学校的创新力如何,是这个学校的整体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从学校教育改革的实践角度分析,学校教育创新力指标的确立是学校现展战略的重要前提,也是国家对基础教育学校办学质量水平进行宏观调控与管理的重要依据。
以北京师范大学裴娣娜教授牵头、十所高师院校和百余所中小学参加的《我国学校教育创新研究》,是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该项研究旨在对中国学校教育创新发展进程中的若干重要问题做出理性的思考和科学的回答,探索适应社会发展和人的自身发展需要的、优质高效的学校教育发展模式与育人模式。作为一个具有前瞻性、挑战性的系统工程,一项富有活力和体现着时代精神的教育探索,通过教育学、心理学工作者的跨学科研究,跨校际的教育工作者协同研究,以及理论与实践工作者的合作研究,为有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思路,为构建优质高效的学校教育提供一种理论准备和分析框架,为促进青少年儿童全面发展提供一种新的教育方式,为教育行政部门和教育机构相关决策和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学校教育创新力问题的研究,涉及如何界定学校教育创新力这一核心概念的内涵及实质,如何分解学校教育创新力的内在核心要素,以及如何寻求提升学校教育创新力的基本思路,包括学校教育发展的创新点的产生,创新者的结构特征、创新方式,学校教育创新的政策及制度障碍等诸多问题。
一、学校教育创新力概念的界定及研究的指导思想
关于创新力研究,中国起步较晚,但起点较高,发展较快,目前主要集中在城市创新能力评价问题,比较典型且影响较大的有以下几项研究:一是关于国家创新模型及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该研究认为,国家创新系统由技术创新、体制创新、管理创新组成。二是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统计科学研究中心关于中国31个省市区创新指数的研究。创新指数由创新资源、攻关能力、技术实现、价值实现、人才实现、辐射能力、持续创新,以及网络能力八个要素组成,共39个具体指标。三是由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评价体系研究课题组的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评价体系研究成果。四是中国城市创新能力评价研究,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科技创新能力、新技术产业化能力和品牌创新能力三方面。至于学校教育创新的研究,目前主要是从学校教育管理的角度,集中在校长办学绩效及校长基本素质的评估上。因此,学校教育创新力,还是一个有待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什么是学校教育创新力?这一核心概念的界定,关键在于揭示学校教育创新的内涵。学校教育创新指的是学校教育主体,通过新的创意、新的构想、新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新的教育技术和手段,对原有的不合理的理论观点、思想方法、技术手段的突破和超越,是在学校变革与发展中更有效地实现教育目的一种创新性活动。也就是说,通过创新性活动,构建有变革创新能力的学校教育,从而突破种种阻碍学校改革与发展的限制,使学校实现根本性的变化。
我们以几个基本命题来概括学校教育创新的本质:学校教育创新是一种以“发展”为核心的现代教育理念,是一种勇于变革的实践活动,是一种先进的学校文化,是一种回应时代挑战的持续发展的生命力。
创新区别于“提高”,提高指单纯的增长性变化。创新区别于创造和发明,创新更关注执行过程中的努力以及创造性行动,关注目的性和社会价值。创新是一个过程,创新的实质在于变革、超越和发展。
作为一种教育思想或理念,学校教育创新在深层次上应回答以下问题:学校教育创新的存在状态(结构与形态);学校教育创新各内在要素的互补、竞争、共生关系;学校教育创新的生长与演变。
在分析学校教育创新内涵的基础上,我们对学校教育创新力(或称变革力)的界定是:学校教育创新力是以培养创新人才为价值追求,学校办学体制中基本要素和行为主体有机结合、“适应”与“变革”结合的总体综合力。
学校教育创新力的研究,旨在通过对不同学校教育创新力形成与发展过程的审视,确立科学的质量意识、特色意识,促进学校教育的变革与发展,使学校办出水平和特色,从而提升学校教育的创新能力。也就是说,通过构建学校教育现展的保障体系及其运行机制,打造具有竞争力的知名品牌,使其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主导力量和战略转移实施的基地。
基于这一目的,项目研究的主要任务是:(一)全面提升我国中小学教育创新力,促进高素质人才的培育成长和学校的现展
这是该项研究追求的发展性基本目标,这一目标具体包含以下五方面内容:一是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基础扎实,有创新精神、独立思考和实践能力,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每个人的个性与才能的发展。二是形成有特色的学校教育创新文化。三是创建具有生成性的学校生态制度与管理系统。四是营造内外部良好育人环境。五是塑造具有“生成”意识、“理论”气质、“变革”能力的校长,提升领导力。
(二)构建学校教育创新力评价指标体系
学校教育创新力指数的构建,旨在用统计体系构建学校教育创新的内涵与本质,也就是说,将诸种外显行为要素归结为一系列相互关联的有效行为指标,建立相应的有效行为模型,用以描述学校教育创新的内涵和本质,以及学校办学的效益和水平。
(三)测度不同地域不同办学条件学校教育创新力的发展水平
学校教育的创新发展不仅有其普遍的内在规律,同时也具有基于学校自身条件发展的特殊性,展现了我国中小学现代化发展的丰富性和多样化发展形态以及多层次的内容。在实践层面的探讨,既有区域性的发展模式,又有单个学校的发展模式;既有小学、初中,也有高中及特殊教育学校。这一研究要特别关注贫困地区的普通学校和困难学校,根据学校办学条件的差异,探讨不同类型学校创新规律及其制度建设。
此外,还要搭建我国中小学教育创新力研究的基础数据信息平台。
二、学校教育创新力构建的研究方法
保证学校教育创新力评价体系的有效性,核心问题是学校教育创新力要素结构的合理性,否则无效的指标将导致虚假的结果解释。因此,选择合理的研究方法就成为项目研究的关键一环。两年来,学校教育创新力评价体系设计的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第一个阶段:基础性研究(2006.3-2007.3)
基础性研究阶段的任务是通过查阅文献、访谈,对学校教育创新现状进行扫描性调查,基本把握目前我国学校教育创新的经验与问题,从而提出构建学校教育创新力指数研究的问题域。我们采用的研究方法是:
1.问卷调查
从学校现展的目标与价值系统、教育教学业务系统、学校人际关系系统、学校办学资源系统四个主要方面设计问卷,对北京市海淀区十五所中小学教育创新现状进行问卷调查,共完成45万字的调查报告。
2.个人访谈
围绕校长个人成长背景与管理风格,任职以来遇到的重大问题及解决举措,以及当前办学中遇到的困难与困惑等问题,对北京、天津、沈阳地区24所项目成员校的校长或校领导进行访谈。
3.论坛研讨
针对目前有关学校创新变革问题的争论及不同看法,项目组分别在北京和深圳召开了两届校长论坛。通过研讨,在学校教育创新的内涵、学校教育制度创新的研究域,学校变革作为学校教育创新核心应思考的问题,学校教育创新能力评价与指数指标,校长在学校教育创新中的地位及对校长素质要求等问题上取得初步共识。
另外,已有的研究经验,为我们开阔了思路,提供了研究方法的启示。
(二)第二个阶段:专题性研究(2007.4-2007.9)
专题性研究阶段的任务是初步形成学校教育创新力指数指标体系。
1.开展专题性调查
在北京地区开展了关于学校教育创新的三个专题性调查。专题性调查的目的是通过学校精品课程与骨干教师典型个案调查,班级建设的典型个案调查,以及学校管理与制度创新的个案调查,为学校教育创新数据库建设和学校教育创新力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提供经验材料。通过调查,共总结19所中小学语、数、外、科学四门学科61位创新型优秀教师教学经验,3所中小学班级建设的创新指标构建典型个案,8所中小学关于学校管理与制度创新指标的构建,完成调查报告共50余万字。① 通过典型个案研究,归纳和总结当前学校教育创新发展具有特色的和有代表性的实践形态、经验和问题,探讨了学校教育创新力的基本要素,初步形成学校教育创新力评估指标体系。
2.召开校长论坛
在杭州、苏州分别召开第三、四届校长论坛,集中讨论和修改学校教育创新力评估指标体系,并对构建学校教育创新力评估指数的重要意义(必要性与价值),构建学校教育创新力评估指数的理论基础,学校教育创新力评估指数合理性的标准,以及学校教育创新力评价体系构建的原则等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形态分析技术预测特征选择形态构建形态关联
[分类号]G350
应用于科技规划与管理、科技政策制定的技术预见、预测等研究已经在许多国家和机构广泛开展,并在支持各层面的科技决策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面向未来的技术分析活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形态分析以参数分解和问题构建为基础,是一种引导构造性发明的非定量建模方法。在Alan Porter总结的13类面向未来技术分析方法中,形态分析属于矩阵类方法。形态分析方法最早可追溯到13世纪,但“形态分析”名称的正式出现是在20世纪40年代。20世纪70年代,Wissema首次系统阐述了形态分析在技术预见研究中的应用方法,他将应用于技术预见的形态分析方法分解为4个步骤:①识别主题的基础属性;②发现基础属性的可能值;③各基础属性值的排列组合;④识别已出现的排列组合,发现未出现的组合。
1基于文本挖掘的形态分析方法
传统形态分析中形态结构定义、形态属性值的发现过程完全依赖领域专家的知识和经验,缺乏客观数据的支持。因此,有学者提出基于文本挖掘的形态分析方法,借助文本挖掘工具从数据集的文献标题、摘要、全文等信息中抽取关键词,通过计量、咨询专家等手段从关键词中筛选能够反映形态结构和形态属性值的特征词。
针对产品开发和技术机会发现问题,2004年Yoon等人提出文本挖掘与形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他们使用文本挖掘工具从专利文献中抽取关键词,然后借助领域专家筛选特征词、定义技术形态结构、表现技术形态,进行形态分析,并通过LED专利技术的实证分析证明基于文本挖掘的形态分析方法的可行性及其优势。Lee等人将这种方法扩展到多种形态的关联分析,他们分别从IT服务专利文献和《联合国中心产品分类》巾抽取特征词组成IT服务的技术形态和概念形态,并使用形态同现矩阵对两种形态进行关联分析。面向不同的应用需求,基于文本挖掘的形态分析方法都取得不错的效果,这种方法增加了分析过程中客观数据的支持.减少了对领域专家的依赖,提高了形态分析效率。
基于文本挖掘的技术形态分析方法的主要步骤如图1所示:①构建领域数据集;②借助文本挖掘手段从数据集中扶得特征词集;③以特征词集辅助领域专家定义形态结构;⑧表现主题形态;⑤形态分析。
2基于文本挖掘的形态分析方法的关键问题
基于文本挖掘的形态分析方法可以概括为两方面的4个关键问题第一个方面是主题形态构造,包括特征词选择、形态结构定义、形态表现3个关键问题;第二个方面的问题是形态分析。
2.1特征词的选择
关键词能够反映文献主题的实际内容,可以代表文献主题的形态属性值。特征词选择是关键词的精选过程,主要方法包括计量法和混合法。
计量法的前提是阋频反映了关键词重要程度,计量法通过同频统计等计量手段赋予关键词权值,选择权值满足条件的关键词作为特征词。混合法以计量手段辅助领域专家选择特征词,主要步骤是:①通过文本挖掘获得关键渊集;②通过汁量方法对关键词集进行过滤;③领域々家从剩余关键中筛选特征词。
计量法以词频为依据,忽略了词间关系影响,选词准确性、可靠性较差。混合法在计量基础上融人领域々家意见,在提高选词效率的基础上保证了较高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2形态结构定义
形态结构是组成主题的基础属性及其等级结构,形态结构定义方法包括专家法和混合法。
专家法定义形态结构完全依赖研究者或领域专家的知识和经验。Yoon、Phaal等人在手机机产品技术路线图方法研究中,通过咨询领域专家整理了type、Careera、Input Equipment、Antenna等7个产品形态属性和lo-cati’on、Shape、Band、Material等6个技术形态属性。混合法以情报分析辅助专家定义形态结卡勾,主要思路是:①通过共现、聚类等手段分析特征词重要性并建立特征词关系网;②领域专家以特征词关系网为依据定义主题形态结构。
专家法定义形态结构准确、可靠、规范,但受々家知识范围和主观意识影响,方法效率受到限制,昆合法中融人情报分析,增加客观数据对形态结构定义的支持,减轻了对领域专家的依赖,提高了形态结构定义的效率。
2.3主题的形态表现
形态分析以科技文献为分析基础,每篇文献主题都有具体的形态。形态表现是按形态结构使用特征州表现文献主题形态,包括特征词向量表脱法和特征洲词频向量表现法两种。
特征词向量表现主题的形态,即使用特征词本身组成空间向量反映主题实例的属性值组合情况”。目前,形态分析主要使用特征词向量表现主题形态,其优点是形象直观。特征词词频向量表现法使用特征词词频组成向量表现主题的形态。特征词词频向量表现主题形态可以方便地使用联合向量进行多形态关联分析。
2.4形态分析方法
形态分析包括单形态分析和多形态关联分析,单形态分析主要穷尽形态结构内形态属性值的所有排列组合,以此发现尚未出现的组合情况。多形态关联分析的目的是发现多个形态属性、形态属性值之间的关联关系,具体应用如问题解决方案、产品技术路线图等跨领域分析。多形态关联分析与单形态分析相比,在解决复杂问题方面更具优势,在实际应用中也具有更高价值。
2.4.1单形态分析方法
单形态分析针对单个主题形态结构属性值的排列组合关系展开研究,主要方法是矩阵法。图2是形态矩阵示意图,假设实现某一主题包含A、B、c、D 4个属性,其巾{Al、A2、A3、A4,{Bl、B2、B3、B4,c1、c2、c3、c4,Dl、D2、D3、1)4分别是属性A、B、c、D的属性值。方法步骤:①首先将主题的特征词按照形态结构填入矩阵,则该主题完成的途径包括4×4×4×4=256种途径;②将已经出现的排列组合情况标出,如图中深色区域A2一Bl―c3―134表示该组合系列已经在专利技术中出现过;③找到未出现的排列组合情况。2004年Yoon和Park等人利用形态分析识别LED领域的专利技术机会研究、2009年黄鲁成和李江在专利技术共享度研究中都使用了矩阵法进行形态排列组合分析。
2.4.2
多形态关联分析方法
多形态关联分析是针对多个形态及其形态属性值之间的关联关系进行分析,目前多形态关联分析方法主要是相关矩阵法(eor-relation matrix)。
多形态关联的相关矩阵法是Yoon、Phaal和Probert在形态分析应用于移动电话技术路线图的研究中提出的,研究目标是发现移动电话新产品的技术路线,主要步骤是:①使用单形态分析,发现所有的产品形态属性值以及技术形态属性值的排列组合;②计算产品形态与技术形态各个属性值之间的Pearson相关性;③以产品形态为主形态,依次将与产品形态各属性值相关性最高的技术形态属性值列入矩阵的同一行即得到形态相关矩阵,例如图3右侧的A1与D1表示产品形态A属性的A1属性值与技术形态D属性的D1属性值相关性最高;④识别产品形态未出现的形态属性值组合,例如A1-B3-C2是未出现的产品形态,则与之相对应的技术形态为D1-F3-D2。虽然这种方法是在设计产品技术路线图中提出的,但是同样适用于其他跨领域的多形态关联分析。
3存在的问题及未来趋势
基于文本挖掘的形态分析方法在技术机会发现、产品路线图等研究中具有独特优势,已经在应用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在应用中也发现该方法存在一些问题,影响其效率以及分析结果的质量和可靠性。这些问题主要包括:
・单纯以词频为依据选择特征词,忽略了词间的影响,选词准确性、可靠性还有所欠缺。
文档频次、互信息、信息增益、卡方统计、TF・IDF等特征选择方法已有较成熟的应用。Yang曾对上述方法进行过比较研究,发现卡方统计量法在特征词选择方面的效率最高,其次是信息增益法、TF・IDF。未来,应该吸收、借鉴这些方法的优点,改进现有形态特征词的选择方法。
・在形态结构定义方面,现有的形态结构定义方法和过程对领域专家、经验有较强的依赖。混合法中情报分析的作用还是很弱,专家无法提供足够的信息支持,限制了实际应用效果。
未来应该充分运用因子分析、共现分析、聚类、分类等分析方法,加强情报分析方法在形态结构定义中的作用。进一步减少形态结构定义对领域专家的依赖,提高方法的效率。
・目前,形态分析应用研究主要集中在单形态分析,单形态分析简单方便,但是不能胜任产品技术路线图等复杂应用,而现有多形态关联分析方法只有相关矩阵方法。
1、缺乏理论研究
成本核算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环节,当下,我国对成本会计理论的研究,只是在知识的表面还没有进行深度的探究。可能我国会计的发展也会影响到这一方面。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成本会计人员没有依据可言,只能做简单的数据统计,不能深入了解,这就不能使成本会计的职能得到发挥。
2、成本会计制度不完善
为了完善成本工作,制定出相应的制度,确保得到的信息真实、完整,就如国家新颁布的制度,也会继续征求建议,再进行不断的改进与完善。大多数的制度规范会相互借鉴,可是在实际运用中,因为性质和核算对象的不同,会出现很大的差异。没有完整的成本会计理论可以依据,得到数据就会不准确、不完整,成本会计的核算工作不能够正常运行。
3、知识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新的环境,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成本
会计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企业要顺利经营下去,必须进行不断的创新,才能拥有活力。生产过程是不断循环进行的,生产-销售-再生产-销售。以前在会计核算中,人们总是看到实实在在的实物而忽略了无形资产,而没有把他们列入收益或者费用。人们总是优先考虑物质资产,参与重复生产与设计,而往往忽略了无形资产在生产过程中的费用,没有把它们作为价值补偿的一部分。现今随着知识的不断发展,也应该考虑进成本中。
4、新的制造环境出现,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成本会计
科学技术的发展带动制造业的发展,生产工具不断更新换代,生产效率不断提高。现在的生产机器多为自动化,由电脑控制。使企业的生产力不断提高,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使生产出的产品尺度更精确,保证质量。由于生产率的提高,生产成本会相应减少,企业的利润会逐渐增大。由于生产规模的扩大,生产产品用的成本低,时间少,可得到的成本信息就会不准确,在进行产品成本分配时会出现麻烦。
二、解决成本会计问题的对策
1、提高全体人员的成本管理意识
要使全体人员认识到成本管理的重要作用,并能使企业通过成本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当然仅仅增强人们的意识还远远不够,还要提高全体人员的素质,建立一套系统的管理理论,使成本管理工作能够系统进行。要把握整体,对成本管理进行全方位的研究。
2、构建合理的成本会计理论体系,深入理论研究
成本会计要想取得发展必须要有强大的理论支撑,所以要建全理论体系应该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更要凸显中国的特色。理论研究者不能被传统的观念束缚解放思想,探索新的研究领域,要有创新的思想,脚踏实地,求真务实,严谨的科学态度。到实际工作中去,了解实际工作者的想法和工作情况,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对案例进行分析,逐渐提升理论的高度,从中总结经验。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成本会计理论,使成本实践在成本理论的指导下不断取得发展。
3、建立新的成本会计方法体系
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能反映出成本核算的过程,由成本会计的理论出发落实到成本会计工作中,明确各部门、成员之间的关系,形成系统的方法体系。我们设置成本会计学课程是为了进行成本核算之后编制成本报表、进行成本分析,从而为报表使用者提供相关的资料,使其作出正确的决策。成本会计学的这一目标并不是不可实现的,这需要成本会计在提供资料的基础上能够进一步分析数据,形成比较条理的内容。
4、建立严格的成本管理制度
现在,大家对成本管理都有一种错误的认识,一提到成本人们往往想到财务,并没有想到实际的工作。实际并不如此。为了加强我们对成本管理的认识和了解要建立成本责任制度。企业通过建立社会责任制度,不仅能够降低生产成本,而且能让责任追究到人,能够提高企业的多方面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建议一个更大范围的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把每个部门的权利和义务联系起来,在享有权利的同时也要承担相应的义务,时时刻刻把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放在首位,实行赏罚分明的制度,只要能够在提高经济效益的情况下降低企业的成本就进行奖励。第二,不要仅看到局部的利益而忽视了整体的利益,虽然有时候成本的降低会促进某一部分经济的发展,但从整体来看却是损失,这样就得不偿失了,因此应该在考虑整体利益的时候要兼顾局部的利益,从而实现真正的发展。这种情况是非常普遍的,每个企业都不应忽视,不要因小失大。
5、加快成本会计知识更新
知识经济的发展,使会计知识也在不断的更新,会计理论体系也在不断得到完善。企业中的会计人员要紧随时代的步伐,不断学习新的理论知识,来更好地指导实践。对于企业来说,应该积极组织会计人员进行培训,相应的增加会计人员培训费用及时间,使会计人员能够接受系统专业的教育,同时企业还要设立考核制度,对于考核不及格的人员进行再培训,促使会计人员不断学习,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不断为企业带来效益。
6、大范围推广会计电算化应用
目前,成本会计人员对电算化的掌握程度还不够,企业要加强对在职会计人员进行培训,使他们能熟练运用电算化进行会计业务处理。国家也要增加相应的等级考核制度,培养大批的电算化人才。同时对于在校的会计专业大学生也要加强相应的课程建设,并鼓励学生到企业中去实习,实现理论和实际的结合,在实践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增加他们的社会和工作经验,为其以后踏入社会进行工作提供帮助。
[关键词]哲学 基本问题 辩证关系 社会发展
一、恩格斯“哲学基本问题”的认识
恩格斯在1886年初写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他进一步指出:“这个问题,只是在欧洲人从基督教中世纪的长期冬眠中觉醒以后,才被十分清楚地提出来,才获得了它的完全的意义。”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以尖锐的形式针对着教会提了出来:世界是神创造的呢,还是从来就有的?近代哲学家依照如何回答世界的本原而分成了两大阵营,“凡是断定精神对自然界来说是本原的,从而归根到底以某种方式承认创始说的人,组成唯心主义阵营。凡是认为自然界是本原的,则属于唯物主义的各种学派。”
二、“哲学基本问题”的发展
近半个世纪以来,我们基本上是用来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评定所有哲学或“全部哲学”。 既然是“全部哲学”,就应该包括古希腊哲学、恩格斯以后的西方现代各哲学流派,还应该包括全部中国哲学史。由于时代的原因,恩格斯对他之后的西方哲学不可能知道,中国哲学恩格斯基本不了解,又怎能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来硬套在“全部哲学”头上呢?把唯物主义者和唯心主义者来划分所有哲学家呢?
哲学产生以前,人们是用神话和,通过感性的、表象的形式来表达自己对世界的看法;哲学的产生意味着人们主要是通过思维、概念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世界观。古希腊哲学是从神话和的束缚下诞生的,其讨论的主要问题是普遍与特殊、一与多的关系问题。古希腊哲学是整个西方哲学的诞生地,西方哲学史上各种流派几乎都可以从古希腊哲学中找到自己的起源和萌芽。
最初的古希腊自然哲学家很重视自然的研究,开始不用神秘的、非自然的东西而用经验的物质性的东西来解释万物的本原,他们的思想中包含着一个如何用不变的东西来解释变的东西的问题。如赫拉克利特强调变,认为只有变才是真实的,没有永久不变的东西;巴门尼德认为存在的东西既不能产生,也不能消灭,变意味着“多”,不变意味着“一”,只有“一”才是真实的,“多”不过是幻想。
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哲学的兴趣由关注自然转向关注人。普罗泰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他认为一切都同样的真,是非善恶都是相对于人的感觉而言的。苏格拉底认为真理不在个人,而在人类一般,不在感觉,而在思维,真正的知识就是从具体的道德行为中寻找道德的普遍性定义,而寻找定义的方法就是论辩诘难。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哲学进入了一种系统化的时期,代表人物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的“理念”是各类具体事物的普遍概念,他把“理念”看成在感官事物之外,普遍存在于个别之外,认为“理念”是最真实的,感性世界是不真实的。亚里士多德虽然也重视“理念”,他称之为“形式”,但他不同意把“理念”看成是和个别事物分离的、独立存在的实体,而认为“理念”或“形式”不能离开感官事物而独立存在,普遍的东西不能离开个别而东西而独立存在。
在哲学形成和发展的同时,西方许多国家也逐渐产生了其他各种哲学流派。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基本上代表了19世纪下半叶以来现代西方哲学对待世界万物的态度。在英美主要形成了以科学主义为特征的分析哲学,基本上把人和世界看成是互相外在的,人不过是自然界的旁观者、观察者和反映者,人站在事物的旁边而不参与其中;在欧洲大陆主要形成了以人文主义为特征的现象学和存在主义,基本上认为人心具有融合人与世界万物巨大力量,它们关心人的存在,关心个人的东西、反对非人性化,反对传统哲学的学院气和远离生活。
现代西方哲学的主要特征有以下三点:第一,不再像近代哲学那样一心关注自然、关注外部的物理世界以及人对世界的认识,而是专心致志于语言问题、符号意义问题和交往问题,第二,都从不同角度批判传统哲学那种崇尚超感性的抽象概念王国的旧形而上学,反对超验的领域,强调现实生活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第三,不再像传统哲学那样崇奉确定的、普遍有效的准则或规范,强调一切都可以发生变化,多元主义和分歧在哲学界占统治地位。
中国哲学史从商代开始萌芽,到春秋时期形成,截止大体上可分为三个时期:一是先秦哲学;二是秦汉至明清之际的哲学;三是明清之际至时期的哲学。中国哲学探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特点:
明清以前的天人合一思想包括:一是儒家的有道德意义的“天”与人合一,如以朱熹为代表的人受命于天、“与理为一”,以王阳明为代表的“人心即天理”的天人相通,以董仲舒为代表的天人相类;二是道家无道德意义的“道”与人合一。天人合一实际上就是不注重主体与客体、思维与存在的区分,而是把二者看成浑然一体。明末清初开始兴起了一种反对天人合一的思想,而转向类似西方的主客关系和主体性思想。典型人物是王夫之,他认为“气者理之依”,强调“即事以穷理”,反对“立理以限事”。这是中国哲学史的一个转折点。
由此可见,从哲学史的现实内容来说,硬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来套整个古希腊哲学以及西方现代哲学的一切思想流派,来套中国传统哲学,显然不合适。哲学的基本问题不能只限于西方近代哲学所突出的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从哲学史的现实内容看,同样说明了贯穿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应该是如何认识和处理人与周围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关系。
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理论相对性
世界的本原是什么,是精神还是物质,它们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的问题?也就是归根到底谁先谁后,谁依赖谁、谁决定谁?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唯物主义是正确的,唯心主义是荒谬的。恩格斯指出:“除此之外,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这两个用语本来没有任何别的意思,它们在这里也不能在别的意义上被用。”
1. 唯物主义的局限性
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往往只从一种或几种常见的物质形态上去寻找世界的本原。近代机械唯物主义,恩格斯指出它的第一个局限在于“仅仅用力学的尺度来衡量化学过程和有机过程”,第二个局限在于“它不能把世界理解为一种过程,理解为一种处在不断的历史发展中的物质。”也就是说,机械唯物主义把不同质的事物和现象都用机械运动的原理加以说明,用孤立、静止和片面的观点来观察世界,在社会历史领域则无法用唯物论进行说明,因而陷于唯心史观。由此可见,恩格斯要创立和坚持的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而不是朴素唯物主义和机械唯物主义。
其实,从逻辑角度分析,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这只是归纳的结果,事实上世界上所有的归纳都是一种不完全的归纳,因为在人的经验所不能触及的地方就不包括在人类的归纳之中。因此,通过归纳而获得的结论是不确定的,需要反思。
2. 唯心主义的合理性
唯心主义有两个分支。一支是主观唯心主义,把个人的精神(心灵、意识、观念、意志、感觉等)当作世界的本原,认为世界上的一切其他事物都只存在于“我”的感觉、意识之中。如宋代的陆九渊的“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明代的王阳明的“心外无物”,英国的贝克莱的“存在就是被感知”,奥地利的马赫的“物是观念的复合”等。另一分支是客观唯心主义,认为不依赖物质、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着的“客观精神”是唯一真实的存在,在这种绝对的客观精神的发展过程中,才产生了物质世界。如柏拉图认为“理念”世界是高于一切的惟一真实的存在,黑格尔认为现实世界是“绝对精神”的外化或表现,宋学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主张“理在气先”等。
唯心主义在探究精神生活的独立性方面有其积极意义。就主观唯心主义来看,它并没有从根本上否定客观世界的存在,只是强调没有人的参与,这些存在都是没有意义的。就客观唯心主义来看,认为上帝、神是造物主,肯定了人的意识、精神的价值高于身体存在的价值,从而使人获得了一种价值和道德上的至善的标准,提升了人存在的价值。成为人们辨别是非,科学实践,从而成为改造自然的理论工具。
参考文献:
[1]《古希腊罗马哲学》,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