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范文

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第1篇: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范文

【关键词】翻转课堂 微课学习 课堂学习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教学模式与当今的科技、网络发展逐渐不相适应。传统教学模式通常由教师的“信息传递”与学习者的“吸收内化”两个阶段组成,由于在“吸收内化”过程中缺少教师的帮助,导致学习者不能将所学知识完全内化,很大程度上磨灭了学生化学学习的兴趣,阻碍了学生自身能力的培养。新课改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转变传统的教育角色,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认知经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出现颠覆了传统的教学顺序,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下的课堂限制,提倡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

一、教学设计

1.教学理念与思想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构建新知识的过程,化学教学要关注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翻转课堂将传统的课上“信息传递”翻转至课前,即学习者借助各种学习材料自主预习,将课后的“知识内化”翻转到课堂上①。

课前学生通过微课学习完成二氧化硫的性质及作用的自主学习,形成一定的认知经验,这样就可以留出更多的课上时间供师生之间进行交流讨论、实验探究,解决学生知识内化的问题。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的角色由传统的“知识的传播者和拥有者”变成了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学生的角色由传统的“知识的接收者”变成了教学活动的参与者,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具有更多的自主学习。

2.教学模式

翻转课堂在化学教学中的模式可以分为“微课学习”和“课堂学习”两个部分。

在“微课学习”部分,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视频学习的时间、地点、途径等方式,不必再拘泥于化学课堂上,学生可以选择在自己学习最高效的时间来进行学习以提高学习的效率。另外,利用微课视频可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得到发展,对于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来说,他们可以简要的观看微视频,留出更多的时间去拓展知识。对于那些学习基础较弱的学生来说,他们可以放慢学习节奏,在自己薄弱的地方进行反复观看。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学生还可以将不明白的地方传给老师,老师会对这些问题进行回复,从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一对一”的教学辅导。

在“课堂学习”部分,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利用课上时间进行课程的讲解,学生利用课下时间进行练习。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将课堂教学的部分重点内容翻转到课前,因而课堂教学中学生具有充足时间进行交流、探究等学习活动,当学生遇到困难时,可以及时的进行小组讨论和向教师请教,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促进者。

通过“微课学习”和“课堂学习”两部分的教学,不仅能够是学生掌握所学的化学知识还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3.微课学习设计

微课设计应根据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结构,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信息。在二氧化硫性质与作用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学生熟悉的空气质量报告入手,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对环境的影响,通过视频中的一些工业生、产应用画面,让学生了解

氧化硫的工业用途,应用相关的动画演示,让学生明白二氧化硫随意排放的危害,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二氧化硫的回收。并通过视频实验演示二氧化硫的水溶性、还原性、氧化性和漂白性。让学生构建二氧化硫的性质与作用的初步认知。为了让学生有效完成的微课学习及检测效果,可以设置适量问题让学生解决和在线交流。如:

(1)从物质分类角度二氧化硫属于哪一类氧化物?

(2)如何制取二氧化硫?在收集二氧化硫的时候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写出制取二氧化硫的反应原理。在制取二氧化硫的过程中,如何处理尾气?它的原理是什么?

(3)从反应原理分析二氧化硫、次氯酸、活性炭的漂白有什么不同?

(4)通^化合价分析为什么二氧化硫具有氧化性与还原性?

最后,通过设置一栏问题汇总,让学生将不理解的问题记录在这一栏中。以便让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

4.课堂学习设计

新课程教学实施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和谐发展,使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因此在课堂学习设计中应提倡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予学生更多的交流讨论、合作探究、实验探索的空间。

笔者在课堂学习的教学设计中利用导学案导学完成五步教学环节:第一环节是微课学习的交流,学生在这个环节提出自己在观看微课视频中存在疑问,并通过生生、师生互动进行交流解决。第二环节是问题研究与解决,利用学生具备一定的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方法及分析推理能力,应用氧化还原反应原理知识分析出二氧化硫的氧化性与还原性。第三环节是实验验证与探究,该环节教学中在提供相应的实验药品与仪器,由学习小组设计二氧化硫的制备及性质的验证与探究的微型实验。第四环节是利用导学案,比较二氧化硫与二氧化碳的性质,应用化学学科思维,得出硫的氧化物及盐的性质。第五环节是设计生活化教学情境,由学生扮演化学、环保、农业等技术人员进行讨交流讨论某地酸雨的形成原因,分析该酸雨久置酸性增强的原理,结合生产生活总结防治措施,达成对二氧化硫知识的全面认识。

二、教学问题解决与实施

1.应用类比归纳构建知识体系,实现知识深度迁移与内化

在探究二氧化硫的性质教学中,传统教学时虽然也能对二氧化硫的性质进行归类比较,但不能深层次的拓展,学生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时不能迁移运用,如对于将二氧化硫分别通入BaCl2与H2O2混和液和BaCl2与氨水的混和液生成沉淀问题、NaOH溶液中通入不同量的二氧化硫生成产物等问题,学生不能完整内化。翻转课堂教学中教师有充足时间引导学生依据分类的思想,采取类比类推、演绎归纳的方法,借助同类物质具有相似性质及结构决定性质构建元素化合物的知识体系②。使学生建立二氧化硫与二氧化碳等酸性氧化物性质及碳酸盐与亚硫酸盐性质的知识体系。因此在教学设计上微课学习与课堂学习安排不同的任务和目标见下表。

翻转课堂将部分教学重点知识的学习翻转至课前,在学生具有一定的知识经验条件下,更好的完成知识深度内化。

2.创设实验情境激发认知冲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的重要手段,在探究二氧化硫的漂白性实验中,二氧化硫分别与品红溶液、溴水、酸性高锰酸钾和紫色石蕊试液反应的实验中发现前三者褪色,加热后不能恢复,而石蕊试液却变红而不褪色的矛盾现象,学生很容易产生都是由于是漂白性的错误认知,经过讨论分析得出溴水、酸性高锰酸钾的褪色是由于二氧化硫的还原性引起,而紫色石蕊试液是由于亚硫酸的生成导致变红色。经过这样的认知冲突,学生对于二氧化硫的性质理解就更加清晰。

翻转课堂教学让学生更多的时间进行思考与亲手实验,当学生在实验中产生认知冲突时,更能激发学生的情绪注意,活跃课堂学习氛围,将学生微课学习中产生的或课堂学习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得以充分解决③。教师在教学中鼓励学生积极动手,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敢提出自己的猜想,并且在实验中细心地观察,用自己缜密的思维逻辑分析实验结果。

3.引导学生创新实验,培养学生化学素养

针对二氧化硫污染大,利用所学知识设计环保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绿色实验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在本实验中,设计点滴板作为反应器,利用较少的药品来完成实验。在相扣的两个培养皿的周边涂上凡士林,将点滴板放置其中,创设一个密封的实验环境,将亚硫酸钠固体放入滴板的中间空穴内,周围的其他空穴内分别滴入品红溶液、溴水、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紫色石蕊试液、硫化钠溶液等,同时在点滴板的周边放上占有氢氧化钠的棉球吸收尾气。最后在亚硫酸钠中加入浓硫酸来制取二氧化硫,迅速扣上表面皿,观察实验现象。经过这样微型化的实验改进与创新,学生可以在对比中一次性完成二氧化硫的性质实验,整个实验过程既节约了药品,又减少了二氧化硫对空气的污染,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及环境意识④。

4.运用情境模拟教学,学以致用

化学教学要回归社会生活,让学生真正体验化学知识与我们的生活生产密切相关,感悟学习化学知识的社会价值与社会责任,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本课中通过学习小组的交流与讨论,由学生扮演不同角色,通过分析酸雨的成因及防治措施以和二氧化硫的功与过的交流讨论,以达成Χ氧化硫性质与作用的全面认识,并且将所学的知识用于解决生活问题。

三、教学效果与反思

1.翻转课堂要凸显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翻转课堂教学不仅是形式的翻转,更注重师生角色的翻转,传统教学的预习往往是由学生通过教材或导学材料来完成,在这样无人指导下的预习,一方面由于教材的简约和固定的呈现方式,特别是实验探究纯粹是“纸上谈兵”,导致学生学习中不能理解或不能拓展,导致预习效果不佳或不愿预习。而翻转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再是以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直接将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通过微课,将知识传递给学生。学生也不再是死板的“被动接受”知识,而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选择性的进行微课学习,由原来的被动接受变成了主动学习⑤。在教学实践中,还有少数学生由于存在化学基础薄弱和缺乏自我监控能力而不能完成任务,因此需要教师在微课学生设计中就如何加强在线管理、生生交流、师生交流等方面作出完善与改进。

第2篇: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范文

1、无色透明气体,有刺激性臭味。

2、二氧化硫是一个弯曲的分子,其对称点群为C2v。

3、液态二氧化硫比较稳定,不活泼。

化学性质:

1、在常温下,潮湿的二氧化硫与硫化氢反应析出硫。

2、液态二氧化硫可作自由基接受体。

3、二氧化硫具有漂白性。

4、二氧化硫能够抑制霉菌和细菌的滋生,可以用作食物和干果的防腐剂。

第3篇: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范文

1 主题内涵

在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总是想方设法去考虑怎么教才能让学生在愉悦的教学过程中容易理解,容易掌握;作为学生总是希望教师能够给他们提供轻松的氛围在讨论、实验中获取知识。怎样协调好“如何教”和“如何学”呢?实验探究是培养实验观念与动手、观察能力的最关键的途径,问题探究是培养创新精神与分析能力最有效的手段,能够在化学课堂中更好地处理好“知识点的落实”与“充分运用探究手段”的关系。

2 案例描述

《二氧化硫的性质和应用》是苏教版化学第一册专题四第一节的内容,本节课二氧化硫的水溶性、漂白性、和还原性是本节课的重点,如何利用课本上的“观察与思考”来有效地实验探究、问题探究让学生直观地、深刻地、全面地掌握二氧化硫的性质?

2.1 二氧化硫的水溶性

课本用充有80mLSO2的针筒吸入10mL蒸馏水,用橡皮塞堵住针筒的前端,振荡,观察针筒内气体体积的变化,然后用pH试纸测定SO2的水溶液;本实验想通过针筒活塞内推,气体体积减小,推断出SO2溶于水,但是我认为这个实验操作有点复杂而且对针筒的密封性要求很高;针对这种情况我对水溶性的实验提出改进方法,:①用一支充满SO2的试管倒置在有水的烧杯中,通过液面差推出SO2溶于水,但是由于SO2是无色的,液面差观察不够明显;②向充满SO2二氧化硫的塑料瓶里加水,振荡,塑料瓶迅速变瘪,直观效果好,效果明显。所以教学过程中,我们通过第二种方法完成水溶性实验,接着让学生测定其水溶液的pH值。学生很容易从pH试纸颜色的变化判断出其水溶液显酸性。我充分利用结论,引导学生回忆氧化物性质分类总结一下:SO2属于哪类氧化物?具有什么通性?学生经过分组讨论总结出酸性氧化物的通性,然后分组完成方程式,在互相评析、互相打分的竞争协作的氛围中很好地掌握了SO2具有酸性氧化物的通性。

2.2 二氧化硫的漂白性

在前面学过HClO漂白的基础上,我让学生动手完成课本实验2,观察现象,思考SO2的漂白原理、漂白效果与HClO的区别。学生通过实验对比,得出二氧化硫的漂白是与有色物质生成了不稳定的无色物质,进一步归纳接触过的漂白剂漂白类型、原理、效果。在此基础上,我抛给学生两个问题:①如何确定一支试管中无色溶液是通SO2还是Cl2使其褪色的?②如果SO2和Cl2同时作用于有色布条,漂白效果会如何?对于①学生很容易解决,对于②学生知识储备不够,我们很自然就过渡到实验3来探究SO2的还原性。

2.3 二氧化硫的还原性

学生通过课本实验3可以得出SO2与BaCl2不反应,加入H2O2产生大量不溶于稀盐酸的白色沉淀BaSO4。通过现象,学生讨论可以得知SO2被H2O2氧化成H2SO4,结合氧化还原的知识,不难判断出SO2具有还原性。为了加深对的还原性认识,请同学们练习SO2与O2的方程式,然后解决我们提出的问题:如果SO2和Cl2同时作用于有色布条,漂白效果会如何?学生相互讨论就很容易联系到Cl2具有强氧化性,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实验3,有学生质疑:向水溶液中加入BaCl2也有少量的白色沉淀,这是为什么?面对这个问题,我耐心地引导学生分析沉淀成分应该是什么?如何转化而来?学生思考认为沉淀肯定是BaSO4,因为BaSO3溶于盐酸,那BaSO4从何而来?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认为SO2水溶液中存在H2SO3,空气中存在O2,由此可以判断H2SO3被氧化成H2SO4,说明H2SO3也具有很强的还原性,为酸雨的形成原理做好理解的铺垫。在学生收获解决问题的兴奋中,我给出问题:同学们能尝试写出SO2与H2S的反应方程式吗?由此可以得出什么结论?有力地引导学生看待问题要全面,分析问题,SO2中S的价态处于中间价,所以除了还原性还应该有一定的氧化性。

通过以上实验、问题探究,学生对SO2的物理性质有了充分的认识,很容易掌握作为酸性氧化物的SO2除了与CO2性质相似外,还具有漂白性、还原性和弱氧化性,同时在探究过程中也掌握了H2SO3的不稳定性与强还原性,最后,对于酸雨的形成、危害、治理,水到渠成,很自然就有了很好的认知。

3 案例分析

我认为本节课充分利用课本素材采用实验探究、问题探究给学生提供了最大限度的思考空间,而且还在实验操作中强调了观察能力和总结、分析能力,比较有利于学生在科学探究方面的综合素质的培养,比较符合新课程标准提倡的新理念:“把思考还给学生调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在平等的基础上的交往、互动,目的是让学生经历知识发生、发展和形成结论,从而经过丰富、生动的思考探索过程中通过感受、领悟而获得积极的情趣和愉悦的情感体验,从而使师生双方达到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实现共同发展的过程”。通过学生思考、体验这些心理过程,发展与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这些衡量人的发展的最深层的指标,使教学过程从一种简单的传输、传递和接受知识的过程转变成为一种伴随着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思考和获得的同时,也成为学生人格健全和全面发展的体验过程。

4 教学反思

4.1 由于实验设备的不足,如何让每位学生亲手做实验感知到SO2的性质同时还能最大程度避免SO2对人体的伤害?

4.2 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如何控制实验时间,如何恰到好处地指导学生实验,使他们既不能因为实验而分散对知识的获取,也不会由于关注知识的系统性、条理性而忽略对实验的观察探究?

第4篇: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范文

关键词:数量 质量 钠 探究 活动线索 金属性 二氧化硫 知识主线 问题驱动 过程和方法主线

提问是每节课必有的教学环节,它包括教师对学生的提问和学生对老师的提问,本文重点研究教师对学生的提问。

一、 提问数量的研究

在探究性教学中,教师有时通过提问设计教学情景引出本节课的正文:有时通过问题线索创设本节课的活动线索帮助学生深化和发展。提问的数量的多少对课堂探究的效果影响很大。我们看两个案例。

案例1:《化学1》(人教版)第三章 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

教师提问1:阅读本章引言,概括本段介绍金属的那些方面?

提问2:为什么越活泼的金属使用年代越晚,越不活泼的金属使用年代越早?

两个提问引出正文,指导学生学会用分类的方法研究化学。

提问3:回顾学过的金属他们具有哪些共同性质?

提问4:钠和其他金属相比较具有哪些个性?

通过理论推导和实验对比的方法,学习钠的化学性质。指导学生运用对照的方法研究化学。

提问5:通过钠和铝与氧气的对照实验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学生归纳钠的性质比铝的活泼。

本案例提问的数量不多,给学生充分思考、讨论、分析和实验的时间,学生在亲自动手实验和独立思考的条件下理解新知识。

案例2:《化学1》(人教版)第四章 第三节 硫和氮的氧化物片段

教师提问1:看到二氧化硫你想起了什么?你对它了解多少?

提问2:研究二氧化硫的方法是什么?

提问3:二氧化硫作为一种酸性氧化物可能发生什么反应?

提问4:二氧化碳可能发生什么反应?

提问5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属于同一类物质,他可能发生什么反应?

这是在本节课开始的五分钟内老师的提问内容,也是较常见的连珠泡式的发问形式,如果上完一节课,大概需要提问二、三十次提问。基本上是老师每次提问学生马上回答,不许要较多时间考虑,更不需要小组讨论及深入思考。

一节课到底提问多少次,没有一定的答案,从教学目标出发,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围绕活动线索合理安排和慎重考虑,才是最佳的选择。多留些空间给学生,使课堂思维的含量高,这样我们的课堂才能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充满活力。这恰恰是新课程所追求的目标。

二、 提问质量的研究

从案例1可以看出提问的质量很高,本节课有两条主线,一条是知识主线,以客观事实为素材发现人类应用金属的规律,又从物质结构和实验验证两个角度推出新知识钠比铝的金属性强;另一条是探究问题的过程和方法主线,运用问题驱动的方法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探究的过程,在此探究过程中学生学习和运用了分类和对照两种重要的研究化学的方法,很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的三维目标。

从以上可以看出教师提问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所以注重提问的质量和数量是每个教师上每节课必须面对的问题,它对每节课的成败也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尤其是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更好地体现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教师怎样提问显得尤为重要,是摆在每个教师面前必需要面对和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参考资料

第5篇: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范文

    现代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背景下,借助他人(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学习者能够批判性地学习新的思想和知识,并将它们融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能够在众多的思想间进行联系并能够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依据教学目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目标导航、问题驱动”是建立在建构主义和现代学习理论基础上的一种教学方式。

    其中,“目标导航”遵循课程标准提出的“立足于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着眼于提高21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构建三维课程目标体系”的理念,围绕“认知性学习目标、技能性学习目标、体验性学习目标”开展一系列教学活动。目标决定着行动的方向。教学目标是教与学的灵魂,它支配着教学的全过程,统领着教与学的方向,并指导着学习结果的评价。准确把握教学目标是有效地“教”和有效地“学”的前提和关键。“问题驱动”是在新课程理念指引下,以问题解决为驱动方式,开展一系列的教学实践活动——将所要学习的核心知识转化为一个或几个具体的问题,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围绕问题展开分析和讨论,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问题驱动”的目的,是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由各种问题特别是化学知识体系中具有核心观念性的化学问题,引导学生逐步地学习化学知识,深刻理解所学内容的本质。“问题驱动”是站在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的角度,通过问题解决的思维模式组织教学,搭建一个师生互动的平台:于学生而言,学会学习,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教师来说,增强课程意识,树立新的教材观,重构对化学学科体系的认识和理解,发展专业素养。

    二、“目标导航、问题驱动”教学模式的基本程序

    “目标导航、问题驱动”教学模式打破了以讲授、灌输为主的封闭式教学体系,是以教学目标为引领,师生共同创设学习问题,学生在教师的点拨、启发下,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从而解决问题。它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线索,并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基本程序如图1所示。下面试以苏教版高中《化学1》中“含硫化合物及其应用”一节内容为例,对“目标导航、问题驱动”教学模式的基本程序加以阐释。

    (一)教学目标设计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它指导着教学内容的设计和教学策略的选择。教学目标设计要将教学内容、课程标准与学生的已有认知能力和生活体验进行有机地整合,使其成为具体的、可操作、可测量的“过程与方法”维度的教学目标。

    “含硫化合物及其应用”一课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

    1.能说出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初步学会通过实验探究分析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酸性氧化物的性质、氧化还原性等)。

    2.列举实例说明二氧化硫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知道二氧化硫与氯水等氧化剂的漂白原理。

    3.从氧化还原的角度认识硫酸型酸雨的形成,知道采取哪些措施可减少酸雨对环境造成的危害。

    4.初步认识化学物质在造福人类、推进社会文明进程中所起的作用,知道对物质的不合理应用也会引起危害生命健康、污染环境等社会问题,逐步树立应用化学物质的科学观。

    (二)自学尝试交流

    课前,教师要精心编制“导学案”,明确学习目标,围绕教学目标设计3~5个尝试练习。学生通过自学探究,培养自学能力、知识迁移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并通过尝试练习,自检自测,分析目标的达成情况,在此基础上提出需要解决的疑难问题。

    “含硫化合物及其应用”一课的尝试练习设计如下:

    2.“酸雨”的形成主要是由于( )

    A.森林遭乱砍滥伐,破坏了生态平衡

    B.工业上大量燃烧含硫燃料

    C.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多

    D.汽车排出大量尾气

    4.与的化学性质有许多共同之处,也有很多差异。请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它们具有哪些共性?又有哪些不同的性质?写出你熟悉的发生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三)优化重组问题

    在自学尝试交流中,学生初步掌握了基础化学知识,同时也会遇到许多疑难问题。不同层次的学生存在的问题大相径庭。如何引导学生解决这些问题,体现的是教师的智慧。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将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纳重组,使问题得到优化。

    “含硫化合物及其应用”一课,需要着重探究的主要有如下四个问题:

    1.二氧化硫的漂白原理与氯水的漂白原理相同吗?如何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2.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见到削了皮的土豆、荸荠等露置于空气中很快变色,但把削了皮的土豆、荸荠浸泡水中就不易变色,这是为什么?菜场里的小贩常将去了皮的土豆等蔬菜用的水溶液浸泡后露置在空气中,半天甚至一整天都不会变色,这又是为什么?说明具有什么性质?请选择适当的试剂验证你的猜想。

    3.酸雨主要是大量燃烧含硫燃料释放出所造成的。

    (1)现有雨水样品1份,每隔一段时间测定该雨水样品的pH,所得数据如下:

    分析数据完成下列问题:

    雨水样品pH变化的原因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如果将刚取样的上述雨水和自来水相混合,pH将________(填“变大”或“变小”),原因是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依据硫酸型酸雨的形成原理,你认为采取哪些措施可减少酸雨的形成?

    4.如何设计实验探究某气体是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的混合物?

    (四)探究解决问题

    上述需要探究的四个问题,涉及二氧化硫的漂白性、氧化还原性、酸雨及其他综合性问题,这些都是教材的核心内容,是教学的重点。创设这些有思维容量的问题情境,可以引发学生全面、深刻的思维活动,使学生进入主动学习的状态,认知得到最大化的发展。课堂上,经过生生、师生之间的双边或多边研讨,最终得出正确的结论。比如,问题4是一个综合性问题,涉及二氧化硫的漂白性、酸酐的通性、氧化还原性等,对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分析比较能力、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较高。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启发、引导学生从二氧化硫与二氧化碳的差异性入手——二氧化硫具有漂白性,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而二氧化碳则没有这些性质。通过分析探究,学生的思维逐步引向深入,最终设计出合理的方案:首先,用品红溶液检验二氧化硫的存在;然后,通过酸性高锰酸钾除去二氧化硫;接着,通过品红溶液检验二氧化硫是否除尽;最后,通入澄清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的存在。

    (五)提升所学知识

    通过上述问题的探究,学生掌握了二氧化硫的主要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初步了解了硫酸型酸雨的形成原因,但此时学生获得的这些知识还是琐碎零散的。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在理解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以二氧化硫为中心的知识网络(如图2)。

    三、“目标导航、问题驱动”教学模式的实施要点

    (一)目标设计要科学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科学设计教学目标,需注意以下几点:

    1.富有弹性。设计教学目标要因材施教——既要注意班集体以及学习困难学生的特点,面向全体学生制订基本的教学目标;还要针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提出适当的提高要求,使教学目标体系具有一定的弹性,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2.突出重点。一节课有多重教学目标,如知识目标、技能目标、情感目标等,而这些维度目标还有若干个子目标,每个目标相对应有一个学习结果。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权衡各目标,确定主要教学目标,并围绕主要目标进行设计,以突出重点。

    3.相互协调。在制订教学目标时,要注意各目标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制约,使它们组成协调、和谐、自然的教学目标体系——既要有知识与知识间的协调统一,也要有知识与精神、知识与能力之间的协调,还要有精神与精神、能力与能力之间的协调。

    4.符合实际。教学目标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认知水平。学生的认知规律是指学生学习知识、技能,获得方法的认知规律,符合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要分析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能力,对新知识的学习应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会应用;在技能提高上也应该从模仿到创新,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

    (二)问题设计有效果

    问题设计是课堂教学的关键,有效的问题设计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特性:

    1.科学性。即课堂探究的问题既要符合化学学科特点,又要符合社会和生活实际,不违反化学事实及其科学原理,不“闭门造车”、臆造杜撰,更不能出现科学性错误。

    2.针对性。即在设置问题时,“面向每一位学生”,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他们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能力,设置不同难度、不同要求的问题,使每一位学生在原有水平上都能得到发展。

第6篇: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范文

一、真实呈现,感受化学的生活美

1.以真实情境启发美

学生在生活中会遇到一些与化学相关的真实事件,但是未必是化学性质的全部,在学生学氧化硫之前,说它是一个臭名昭著的物质,经常与酸雨、空气污染相互关联,是空气质量日报中的首要污染物,在学生心目中很难与美丽发生联系,这样的认识看似真实,其实是片面的。在生活中二氧化硫也存在其美丽的一面,笔者借助于图片给学生一一展示:典雅高贵的葡萄酒标签上面堂而皇之地标出含有少量的二氧化硫,二氧化硫单枪匹马在其中充当抗氧化剂和杀菌剂的角色,杀死葡萄汁中天然存在的有害细菌,防止酵母菌把酒精转化成醋酸,把葡萄酒变成“葡萄醋”;腐竹、竹笋等食物中含有酚类化合物,在空气中容易被氧化,产生黄褐色,而二氧化硫具有漂白性,国家允许使用适量二氧化硫进行漂白;报纸、草帽等用品用二氧化硫漂白。

借助于全面的、客观的介绍让学生对二氧化硫有新的印象,也更接近于真实,探究欲望也就更为强烈了。

2.以亲身接触感知美

亲身经历的事情总让人难以忘怀,在实践中笔者发现学生对化学实验充满着期待,在教学中应尽量让学生亲身接触所学的化学物质,亲自动手完成化学实验,通过“看、闻、听、触”去感知化学美,才能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热情。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借助于微型实验,让学生亲自探究完成二氧化硫的还原性和漂白性实验,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见证化学现象美丽奇幻的一面,在感受美的同时,对二氧化硫性质有了更深的印象,有利于化学素养的形成,终身寻求化学之美,投身到化学事业中去。

二、创新实验,渗透环保的环境美

二氧化硫具有刺激性气味,而且有毒性,在课堂中既要现象明显,又要环保安全。从以下几个方面笔者将实验进行了改进:

创新实验1二氧化硫的溶解性实验。教师请学生设计一些能证明二氧化硫易溶于水的实验,有些实验操作麻烦且二氧化硫用量较大,容易逸散到空气中。使用一个饮料瓶,充满二氧化硫气体,倒入少量蒸馏水,盖紧瓶塞,震荡,可以观察到饮料瓶迅速凹陷,直观、环保地说明了二氧化硫易溶于水。

创新实验2二氧化硫的漂白性实验。将两个气球分别箍在两个试管口,对比氯水和二氧化硫对品红的漂白原理的差异,既可以观察红色是否恢复,又可以对比气球鼓胀大小。

创新实验3二氧化硫的还原性实验。教师使用装有单孔橡皮塞的饮料瓶向试管中通入适量二氧化硫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随时可以控制二氧化硫用量;学生做微型实验,将二氧化硫分别装在几个密闭青霉素药瓶中,用医用注射器分别吸取酸性KMnO4溶液、新制的氯水和H2O2溶液注入药瓶,完全没有气体逸出,而且获得了理想的实验效果。

通过教师创新实验的设计,学生必会受其感染,让学生亲身体验美的同时,增强了环保意识和创新意识。

三、自主探究,激发自身的心灵美

1.以概念建构产生美

知识建构的过程其实也是一种审美感知的过程。

化学美的的体验不仅仅是视觉、听觉的。更多的是依靠学生的心智去体验。帮助学生在冗杂纷繁的实验现象中提炼出简明、对称的相互转化关系,引导学生进行美感体验,培养学生的化学审美能力,从而产生内心的愉悦体验。学生自己总结二氧化硫中的知识结构,形成比较直观美丽的相互关系图。

2.以知识内化悟出美

在化学课堂中不能只重视知识之间的逻辑结构,更要重视知识在学生头脑中的内化过程。教师适当点拨,引导学生打破原有认知平衡,新旧知识发生摩擦和碰撞,引发质疑,再通过探究活动突破瓶颈,经过分析、概括、归类、迁移,内化为自己头脑的智慧建立新的认知平衡,形成完善的知识网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树立学习的信心,体会到获得知识的快乐,心理是健康美丽的。

笔者在本节课中,通过系列精心设计的问题帮助学生进行知识内化。

四、用于生活,感受和谐的科学美

化学课堂中不仅使学生知道物质化学变化的基本规律,懂得化学原理,更重要的是提高未来公民的科学素养,形成科学观念,并能够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来避害扬利,解决实际工农业生产中的问题。

在二氧化硫教学中,请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来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如:

探讨形成酸雨的可能途径;如何从源头上防止硫酸型酸雨的形成;

硫酸工业生产中如何提高原料利用率,如何处理尾气;

受酸雨污染的地区如何解决土壤酸化问题。

通过一系列的讨论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化学其实不是问题,只要提高思想认识,形成科学观念,化学可以解决问题。

第7篇: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范文

1、化学性质比较活泼,能跟氧,氢,除碘外,金属等大多数元素化合,生成离子型化合物或共价型化合物。

2、硫磺在空气中燃烧,燃烧时发生蓝色火焰,生成二氧化硫,粉末于空气或氧化剂混合易发生燃烧,甚至爆炸。

3、硫单质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跟碳在高温下生成二硫化碳,常温下跟氟化合生成六氟化硫。

4、硫以游离态和化合态存在于自然界中,化合态主要有硫化物和硫酸盐。

第8篇: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范文

【关键词】二氧化硫性质检验实验 改进

Application of the miniature chemical experiment------The improvement of the experiment for examining the quality of SO2

Li Tong

【Abstract】Because doing the experiment of examining the quality of SO2 will use many kinds of apparatus, so it will cause SO2 pervasion. Now we have done some improvement on that experiment, which makes the experiment simpler, the time less and the dose of medicine less. In addition, students observe the experiment more convenient than before and it can help to cultivate student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onsciousness.

【Keywords】Experiment for examining the quality of SO2 Improvement

1.改进实验目的。二氧化硫是一种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性质多样,具有酸性、漂白性、还原性等,能使品红、溴水、氯化铁溶液、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整个实验装置包括制备装置、性质实验装置和尾气处理装置,故在班级做演示实验时仪器较多,同时易造成SO2扩散,污染教室环境,严重威胁师生的健康。为此,我们对该实验进行改进,使操作更加简便、实验时间短、药品用量少、效果明显,而且方便展台演示、便于学生观察,有效的防止了SO2的逸散,有助于学生环保意识的养成。

2.实验仪器及试剂。

仪器:具支试管(带双孔塞)、导管、橡胶管(若干)、分液漏斗、干燥管、烧杯(带热水)、铁架台(带铁夹)

药品:70%浓硫酸、Na2SO3固体、FeCl3溶液、品红溶液、石蕊试液、溴水、酸性KMnO4、蘸有NaOH的棉花。

3.实验仪器装置图及仪器的组装说明。

4.实验操作部分。向具支试管中加入少量亚硫酸钠粉末,分液漏斗中注入少量浓硫酸,用注射器从橡胶管处向输液管处注入药品。关闭上面的止水夹,打开下面的止水夹,旋转分液漏斗的玻璃旋塞,是浓硫酸滴下与亚硫酸钠反应,观察四个输液管中的现象;关闭下面的止水夹,打开上面的止水夹,继续做其他实验。(实验完毕后,还可从此导管处通水,将装置中的残余SO2全部排出。)

实验完毕后,从分液漏斗中注入一定量的浓氢氧化钠片刻后,再拆仪器。

5.装置改进的意义。此实验由于是变色反应,反应现象明显,且反应速度快,大大减少污染,节省药品而且缩短了实验时间,操作更为方便。同时,通过借助多媒体设备进行投影,可以使学生观察方便。

此装置是对教材中SO2的制备以及性质检验进行的系统化改进。与课本实验相比,该实验具备以下几个优点:首先,能在短时间内做完二氧化硫的多个化学性质,给老师上课赢得了时间;其二,实验装置主要用废旧输液管,所需材料简单,有利于学生课内外开展实验;其三,此实验改进,可以直观的完成二氧化硫的系列性质实验;其四,受装置的启发,利用同样装置,还可以完成乙烯等气体性质实验。此实验改进利用微型实验,做到废旧物品的利用、节省了药品的同时,能大幅度的减少废气排放。特别是对毒性大、气体排放量大的实验,可减轻环境的污染。对于易燃易爆的实验可以提高其安全系数,不至于危害生命。

第9篇: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范文

【关键词】教学情景 化学 新课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6B-0027-02

一段精心设计的情景,相当于一台戏的序幕或一部小说的引子;精心设计一个好的具有探究价值的情景,有助于学生迅速完成课堂角色的转换,激发学生探究的乐趣和开发学生的智力,促进学生自觉、专注地投入课堂探究学习活动。基于此,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从七个方面,探讨巧设教学情景引入化学新课的方法。

一、利用名诗,引入课题

例如,对于胶体性质的教学,可由如下诗句引入:“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西湖美景无法用言语描述,然而据《史记》记载:远在秦朝时,西湖还是一个和钱塘江相连的海湾。由于钱塘江带下的泥沙日渐沉积,使海湾日益变小变浅,逐渐形成沙洲,把海湾和钱塘江分隔开来,原来的海湾变成了一个内湖,西湖由此诞生。那么,形成西湖的原理是什么呢?由此引入主题。又如,讲必修一中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时,笔者引用刘禹锡的一首诗:“日照澄洲江雾开,淘金女伴满江隈。美人首饰王侯印,尽是沙中浪底来。”笔者请学生回答诗的作者并解释最后两句的意思。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地吸引过来了。而此首诗的后两句形象地说明了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的一种方法。总之,将自然科学和人文知识结合起来,会让学生对教师“另眼相看”,一下子就抓住他们的注意力。

二、利用生活实例引入课题

这种方法所举的例子应贴近学生生活。如日常生活中一个熟悉的场景,一次亲身的经历,一个生动的自然现象,一件有趣的化学事实,都可以让学生体验化学与日常生活、生产的密切关系,感受化学知识学习的意义和作用。这些例子是学生经常接触到的但又说不清道理的问题,这样能够促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学习要求和欲望,起到启发学生的思维,强化新课学习导向性的作用。在讲完新课后,引导学生解决引入课题时的问题所造成的悬念,可增加学生“收获”的喜悦。

例如,对于二氧化硫的性质教学,可用空气质量日报引入。“预计今日本市中心城区空气质量为二级良,影响空气质量的首要污染物为可吸入颗粒物,污染指数范围值59~79,二氧化硫为二级良,二氧化氮为一级优……”以上是某市的环境空气质量报告,在空气质量报告中,主要有三项指标: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为什么把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作为主要参考指标,它们有什么样的性质?本节我们就来解决这些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

三、利用实验引入课题

实验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探索欲望的源泉,而化学又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因此用实验引入新课在化学教学中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通过设疑留下悬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探究解疑的心态。

例如,在学习过氧化钠的化学性质时,可以设计趣味实验:“滴水生火”、“二氧化碳生火”。在学生原有的认识结构中,水、二氧化碳都能灭火,而这里却用来生火,这就带给学生无比的惊奇,学生感到不可思议,用期待的目光注视着教师,希望得到答案,教师及时引导学生从教材中寻求答案。利用此类趣味实验将会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

四、利用故事引入课题

学生往往对于干巴巴的概念感到枯燥无味,这时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和需要,选择联系紧密的故事片断,特别是科技史、化学史上的典型事例,并巧妙引入课堂,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物质的量”的课堂引入。教师可以这样引入:同学们都读过“曹冲称象”的故事,大象不方便直接称量,曹冲就把大象的重量“分割”成一块一块可以称量的石头,称量出这些石头的重量加合在一起即为大象的重量,他采取了“化整为零”的思维方法。一滴水(约1/20)毫升大约含有1.7万亿亿个水分子,如果一个个分秒不停地数,一个人一生也无法完成这项工作。那么如何计量分子、原子、离子等不方便直接计量或称量的微观粒子呢?必须引入一个新的物理量,即“化零为整”。这样很容易让学生接受这个新的概念。

五、利用影像资料引入课题

例如,“金属的化学性质”的新课引入:2009年史诗巨片《建国大业》中有一个镜头,当王宝强饰演的四野战士在攻打北京城时说:“报告,前方发现一个地主大院,院墙太高,爬不上去,用手榴弹也炸不开,请求炮兵支援。”葛优饰演的我军团长说:“照明弹。”随后电影画面上出现了照明弹照射下的北京城城墙。这一战争场景中用的照明弹的主要原理就是镁粉在燃烧时发出的炫目的光芒。除了照明弹,燃烧弹也装有镁粉,飞机的机身也是由镁合金制造的,人们常把镁粉称为“国防金属”。本节我们就来学习几种常见金属的化学性质及其应用。通过影片引入,会让学生在快乐的气氛中投入到学习中。

六、从学科与社会的结合点入手,引入课题

例如,高中化学《必修2》――乙醇的教学,教师可以这样引入:人们在遇到重大喜事或逢年过节时,往往都要摆上宴席好好庆贺一番,而在宴席上,酒是必不可少的。酒,少量饮之,对身体有益无害,而且还可以增加喜庆气氛。但过量饮酒可导致神经麻醉,损伤身体。有的人喝坏了健康、有的人酒后闹事、有的人酒后驾车酿成事故、有的不法分子甚至造出假酒危害社会,如1998年山西朔州的特大假酒案。酒的是是非非真多。酒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对,就是乙醇。我们这节课将重点来学习它的性质。这样引入,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亢奋状态,容易与新知识融合。又如“金属材料”的教学,可以用我国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资料引入,既让学生了解相关信息,又让他们由衷地产生民族自豪感,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

七、借助角色扮演创设教学情境

角色扮演是高层次的形象性,因为它不仅是教学内容的外观形象,而且展现了人物内心世界,具有独特的教育意义。角色扮演活动通常要在课前就做出安排,让参与角色扮演的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必要时可以事先排练,以确保活动能顺利进行,节约宝贵的课堂时间。

例如,人教版化学―第三章第三节【实践活动】栏目。是否应该停止使用铝质饮料罐?可以让学生扮演以下角色:(1)假如你是开采铝矿的工人,你有何看法?(2)假如你是生产铝质饮料罐的工人,你有何看法?(3)假如你是饮料公司的老板,你有何看法?(4)假如你是售货员,你有何看法?(5)假如你是消费者,你有何看法?(6)假如你是环保局的官员,你有何看法?(7)假如你是回收公司的人员,你有何看法……

总之,可以运用正确、灵活的新课导入方法抓住学生的心理,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学习兴趣,将学生带入化学情景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创造必要的条件。

【参考文献】

[1]叶晨,尹文治.中学化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设计[J].中学化学教与学,2008(1)

[2]王后雄.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策略研究[J].化学教学,20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