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普通高校职业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普通高校 高职院校 创业教育 现状 对策
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化”逐步走向“大众化”,大学生就业难的状况日益凸显,这对我国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问题。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现有的产业岗位无法满足毕业生的需求,鉴于这样的就业形势,高校开始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树立现代教育思想,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造精神和创业能力的个体和群体,创业教育随之产生。
一、创业教育的含义
创业教育(enterprise education),是培养学生创业素质的教育活动,最早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89年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发展趋势国际研讨会”上提出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创业教育,从广义上来说是指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个人,它对于拿薪水的人同样重要,因为用人机构或个人除了要求受雇者在事业上有所成就之外,正在越来越重视受雇者的首创、冒险精神,创业和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管理技能。”
对于创业教育的含义和内涵,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观点,有些学者认为创业教育就是培养学生具备强烈的创业意识、优秀的创业品质、良好的创业心理、很强的创业能力和扎实的创业知识的教育。有的学者认为创业教育就是结合经管专业知识和人文素质的综合教育,有些学者认为创业教育就是创业能力加创业方法的教育。综合不同的创业学者的研究观点,可以总结出创业教育在内容体系上就是培养学生具备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心理品质、创业知识和创业能力的综合教育。
二、普通高校和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现状
中国高校开展的创业教育相对外国来说尚处于起步阶段,多是借鉴国外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成果,而结合各地实际情况进行创业教育的高校比较少。中国最早的创业教育始于1998年,清华大学在管理学院中率先为MBA开设了“创新与创业管理方向”,其中包括8门课程,即“创业管理”、“创业投资”、“新产品开发”、“项目管理”、“企业家精神与创新”、“技术创新管理”、“知识产权管理”、“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还为全校本科生开设了“高新技术创业管理”课。紧随其后,一些国内著名的高校也陆续开设了创业方面的课程。2002年,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等9所高校成为我国创业教育试点院校,伴随创业理论教学的实践活动,是“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1998年,由清华大学举办第一届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1999年开始,团中央开始每年组织全国性的大学生创业计划和课外学术作品竞赛,在竞赛中,有些团队脱颖而出,陆续拍卖了学术成果,有的创建了企业,个别甚至吸引到了创业投资,加速了学术产业化进程。
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的需要,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应运而生,并迅速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为适应市场经济对人才的要求。高职院校致力于培养具有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和开拓创新精神的创业型人才。
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略晚于普通高校,但是其后来发展之势甚至有赶超普通高校的势头,特别是近几年,在高职院校里演得轰轰烈烈。高职院校在创业教育理念上秉承普通高校的创业教育理念,都是为了充分挖掘学生潜能,提高学生的创业基本素质,培养学生的创业综合能力,使学生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广泛的竞争能力和发展潜力。
(一)共同点
1.创业教育的理论基本相同。
创业教育最早起源于美国,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最早是根据各个不同国家的创业理论总结出的,再经过发展,结合自身的特色,有了中国的一些特色。创业教育理论基本定义在创业意识培养、创业精神培养、创业知识和创业能力及创业心理品质等方面,各高校的创业教育相关课程也是围绕这几个方面开设的,基本理论是相同的。
2.创业的重视程度不够,教育面还比较窄。
学校在很大程度上更注重就业教育,特别是近几年开始开设就业指导相关方面的课程,但是在就业教育过程中却忽视了对学生创造职业、创造岗位的引导,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生在就业认识上局限于适应岗位而非创造岗位。这是整个社会上的大学生缺乏创业想法,全社会没有形成良好的创业氛围的原因之一。另外,高校的创业教育很多还是停留在开讲座或者选修的阶段,这就造成了宣传力度、覆盖程度还不足以让在校学生了解它的存在,继而接受它。虽然一些高校开始了KAB、SYB等方面的一些培训,但这些培训的覆盖面比较窄,导致了接受教育的学生数还是相对较少的。
3.创业成效不高,还有待提高。
中国高校在近一二十年的创业教育中,可以说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涌现出了时代的一些创业成功者,但是这还是远远不够的,特别是学生通过接受创业教育后,在社会中运作率还是比较低,而社会虽然给了很多的舆论支持,但可能更多的还是一种新闻造势,没有更多的实质性的一些支持和有效模式运作,我们需要不断加强创业教育。
(二)不同点
1.普通高校创业环境相对较好,创业研究理论较深厚。
从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一次在中国北京提出创业教育的概念后,中国的普通高校就开始了相继的创业教育的研究和教学,特别是以清华大学为首,开始了相关的理论课程教学,并且配套开始在1999年率先在校园里举行校园的挑战杯大赛,然后是由团中央举行每年一次的创业大赛,可以说普通高校里面的创业环境还是比较好的,而且普通高校更注重理论研究,集中了一大批专家学者,他们都致力于做学术,搞研究,所以,创业教育在我国兴起后,激发了一部分专家学者和教授的兴趣,他们开始投入到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中,故而近二十年来,关于普通高校的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还是比较多的。
2.国家政策比较倾向于普通高校,特别是试点院校。
在发展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国家的政策比较倾向普通高校,特别是像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航空航天等试点院校,他们都享受国家拨发的创业扶持专门款项。尤其是党的十七大提出要以创业带动就业的理念后,国家投入了大量的财力在创业教育上,普通的高校就有足够多的财力保障学生的创业实践,为学生搭建创业的实践平台。
3.高职院校相对普通高校来说,创业氛围和创业教育理论深度都较欠缺。
由于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在创业教育的理论上还是沿用普通高校的创业教育理论做指导,还没有开发出很适合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途径,另外,高职院校的学生本身的素质要比普通高校的学生差,在接受创业教育上也会有一定的差距,加上学校缺乏创业氛围,导致高职院校推行创业教育的难度更大。教育氛围的缺失,教育形式的僵化,教学内容的片面,都是直接导致教育实效大打折扣的原因。
4.高职院校的性质决定其更适合开展创业教育。
与普通高校相比,不管是从培养目标、培养模式、专业设置还是服务面向来看,高职院校创业教育都具有其不同于其他高校的优势和特点,这决定了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必须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构建高职特色创业教育模式,而不抄照搬普通高校的创业教育模式。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在职业技术教育中要求的职业素质和能力都接近市场需求,这决定了高职学生更适合创业。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上与区域经济、产业结构、行业企业紧密结合,在教育教学中与本地企业密切合作,采取定向培养、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培养适销对路的应用型人才,为将来创业提供了学习锻炼的平台。另外,高职院校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具有较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更适合指导学生开展创业活动,因此,高职院校更适合开展创业教育。
三、创业教育对策
基于上述的现状分析,高校在创业教育上要想有更大的收获,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改变。
(一)转变对创业教育的观念
目前,在高校创业教育中,最常见的观念之一是来自学校领导和教师的,认为创业教育只是极少数精英的教育,更多的学生不需要接受创业教育,因为他们不走创业的道路,更多的是走就业道路,这一观念同样为很多学生认同,他们认为创业教育跟自己没有太大的关系,将来自己是要去就业的而非创办企业的,在观念上有一定的误区。根据学者给创业教育下的不同定义,可以看出创业教育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而非仅仅是为了建立企业组织。不管是普通高校还是高职院校,都要转变思想观念。
(二)加强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创业教育得以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高校师资培养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缺乏开放性和创新性,教育观念较落后,实践能力缺乏,等等。教师受自身素质的限制,导致教育学生的过程受到影响。重视创业师资的培养有利于开展创业教育,教师在创业教育中应发挥更大的作用。对于创业师资的培养,学校应该加大力度。
首先是建设“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除学校的专职讲授创业理论的教师外,还应该聘请专家名师和真正具有实际创业经验的优秀企业家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熏陶,同时聘请各界成功人士到学校进行座谈、演讲,可以担任学校的兼职教师,进行授课。通过这样的一些教育,让学生和成功人士近距离接触,不仅在创业品质和精神上更好地引导他们,而且在创业的实践过程中,更好更有效地进行指导。只有将各行业的跟创业相关的人员充实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中,才能使创业教育有声有色地开展。
其次是加强双师型队伍的建设,鼓励教师培养实践能力。高校大多授课教师多是从事理论研究的专家学者和普通教师,他们从整体上缺乏创业经历和实践能力。所以,为培训创业教育师资,我们应积极鼓励教师去创业一线,从事教学和研究,积累有实际操作价值的创业经验。另外,应该聘请社会上的企业家、技术创新专家,积极开展创业教育研究和交流,通过综合利用,努力培养构建一支实战性强、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三)完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目前高校的创业教育课程还比较单一,不够系统化,特别是跟专业的结合较少,更多的是停留在强化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提高创业能力上。所有教育都是跟学生的专业教育不能分割的,因此,开展创业教育首先必须完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将创业教育有效地纳入专业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之中,使学生掌握创业的基本知识。
另外,在创业教育课程的设置中,需要增加模拟创业的实践环节和打造仿真的实训平台,或者是创造真正创业环境,让学生真正在项目中获益,感受创业的实际过程,提高学生对创业内容的整体认识和感受。
(四)优化高校校创业教育的内外部环境
首先是在校园内部环境上,大力营造创业氛围,提高学生创业的积极性。设置相关的专门的创业教育和政策实施的办公室,专门落实创业的相关工作。学校要重视创业的实践操作,努力提供给学生创业的实践操作平台,比如创业园、创业营销中心等。
其次在社会的大环境中,政府、社会相关机构都应该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扶持大学生创业,政府应该在其项目论证和决策上提供必要的服务措施,将国家对创业支持的有关规定,结合本地区的经济状况,降低准入门槛,制定鼓励扶持措施,从源头上给予支持。另外,鼓励号召校企合作企业,对合作院校主动积极地提供创业教育方面的帮助。
普通高校和高职院校结合自身特色,大力推进创业教育,对于提高高校办学水平,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战略要求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陈春意.创业教育是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J].科技创业月刊,2005(6).
[2]李家华我国创业教育发展状况[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8(2).
[3]王贤国.浅析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主要问题[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4).
[4]储常连.对高校创业教育的思考[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关键词: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改革;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6-0271-02
一、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的现状
自2009年被确认为高校必修课程以来,得到各高校的高度重视,目前国内高校都基本上开设了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但因为它在中国是一门新兴课程,没有成熟的经验和教学模式可以借鉴,因此该课程的教学还处于摸索和探讨的阶段,现阶段课程的教学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褚必海对江苏省16所普通高等院校就业指导课程作了调查分析,教学模式停留在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上,照本宣读、解读概念等单向理论讲解。教学内容上集中在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形势、政策法规、求职技巧等方面[1]。
2.胡媛媛,袁忠霞对江苏、河南两省近60所高校的就业指导人员和近千名学生进行了访谈和问卷调查,57.1%的高校已经实行了全程职业指导[2]。
3.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对北京地区的14 所高校调查显示只有21.4%的学校是面向全校学生授课(有的只是对大三授课,有的只是对大四授课、有的是对大一至大四授课)[3]。
二、当前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笔者在担任该课程的教学中进行不断的探索和研究,曾对我校不同学院不同专业的500名学生和该课程的授课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同时收集其他作者对其他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的调查情况,主要存在的问题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方面反馈的问题:一是我校有51.3% 的学生认为该课程是流于形式,对大学生求职就业和个人职业生涯发展中出现的突出问题没有起到排忧解惑的作用,有35%的学生反映教学方法单一,没有达到师生互动、理论与实践结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二是马洪亮、王静对上海政法学院450名学生进行了调查,仅有14.8%的学生认为目前的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能满足学生的需要,70%的学生认为课程设置不能满足学生在职业发展的需要[4]。三是郑纯联合广东省内12 所综合类院校,通过“大学生就业在线”问卷方式,对 5 000 名大学毕业生进行了就业指导系列课程意见反馈调查,有超过55%的学生认为目前就业指导系列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知识量的不足:(1)个体职业生涯规划(如何正确探索自我,自我决策);(2)职场实际岗位胜任力培养;(3)实践教学环节[5]。
2.高校教师反馈的问题:课程教学定位上存在边缘化倾向,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虽然已被列入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但在学分设置、课程安排、考核方式和教学管理上,并未得到充分重视。导致学生在认识上出现偏差,教师授课求简求快,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实践能力的培养。
3.用人单位的反馈的问题:就业指导系列课程应该弱化对“应对技巧”类的内容传授,需要加强对学生五个方面素质的训练:一是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二是组织管理协调能力,三是工作的主动性和团队合作能力,四是道德品质和实干精神,五是调研和实际操作能力。
三、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笔者经过近几年的教学研究和探讨,认为该课程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及课程设置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改进。
(一)教学模式采用抛锚式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确定这类真实事件或问题被形象地比喻为“抛锚”,因为一旦事件或问题被确定了,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也就被确定了,就像轮船被锚固定了一样。它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即对知识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通过获取直接经验来学习,而不是仅仅聆听教师关于此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由于抛锚式教学要以真实事例或问题为基础,作为“锚”,所以有时也被称为“实例式教学”或“基于问题的教学”或“情景性教学”。
(二)教学方法
在抛锚式教学模式框架下,应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活跃课堂,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具体教学方法是:
1.情景教学法:是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在课堂教学中要创设情景,让学生充当各种角色,通过预先设定的角色和故事,让学生完成各类训练,培养学生的工作态度、管理理念、服务意识、吃苦耐劳意识以及职业角色,具体模拟的地点可以在课堂上、校园内、就业实践基地。比如在面试技巧的教学内容讲解中,教师可以通过情景模拟的教学法让学生体验面试的程序和方法、文明礼仪、语言表达、应变技巧及心理承受力等,并修正他们在模拟面试过程中的一些不良行为,让学生掌握面试技能和技巧的目的。
关键词 职业英语模式 跨学科 职场语言交际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Workplace English in Applied
Ordinary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ZHENG Qing, ZHANG Jian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 Hubei Polytechnic University, Huangshi, Hubei 435003)
Abstract Applied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should highlight college students' English proficiency training to meet the social development needs of compound talents. To this end, teachers and students, especially teachers should be fully prepared to improve their own knowledge structure through various means, to organize teaching materials, teaching content and practice content. Only in this way,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in career English mode can be successfully launched.
Key words professional English mode; interdisciplinary; workplace language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1 职业英语模式在应用型普通高校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时代的发展和市场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对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特别是职场语言交际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而实际情况是,普通地方高校的多数毕业生工作后无法与外方人员交流,无法读懂专业英文资料,这说明了他们在大学中所学的英语知识和技能未能满足他们在实际工作中的需求,大学英语教学与实际工作中的语言运用脱钩了。正如徐锦芬教授①所指出的,“当前大学英语教学最突出而又常常被忽略的一个最关键问题就是英语的工具凸显不够。”因此,很多专家都提出了大学英语教学应朝着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的方向发展。如:王守仁,王海啸②认为“专门用途英语课程是从普通英语课程到双语课程之间的过渡性课程,其教学目的不是传授专业知识,而是培养学生有效进行专业交际的语言能力。专门用途英语课程最能反映学校和学科特点,是实施个性化教学的重要途径。” 但与此同时,“大学英语发展方向究竟是基础英语还是学术英语或专门用途英语这一问题我们不能仅凭主观臆断搞一刀切,而是需要依据各个学校的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即使是同一所院校学生之间的英语水平和学习目标也会有很大差异。”③因此,应用型普通高校应根据自身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定位来确定大学英语教学的发展方向。
应用型普通高校人才培养的定位一般为培养专业基础扎实,应用能力强,综合素质佳,有创新能力,能适应社会,能满足工作岗位需求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因此,在这类院校中,大学英语教学有必要侧重于英语在各类实际工作场景中的应用,使教学内容能与学生的专业学习和未来的专业工作紧密契合,帮助学生提高在某一专业领域或行业内的英语运用能力。
同时,应用型普通高校存在着一些普遍的问题,如学生的英语水平较之重点高校的学生有相当的距离,多数学生的英语基础不够扎实,且对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不高,对英语在未来工作中重要性的意识不强。因此,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何提高语言学习的效率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这些应用型本科院校中,进行一学年的基础英语教学之后进入职业英语教学是一个可行的途径,因为它将非英语专业学生的专业学习和职业技能学习与语言学习紧密地结合起来,学习目标明确,强调语言在实际交际行为中的运用,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学生通过体验英语在其专业领域和职业场景中的实际应用,会对学习英语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学习兴趣得到激发,学习动机被激活,英语学习得到很好延续的同时,可以为学生下一步更顺利地进入专业英语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综上所述,在应用型普通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学中突出大学生职业英语能力的培养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2 职业英语模式下应用型普通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的准备研究
2.1 教师和学生的准备
时代的发展,要求大学英语教师必须更新教学理念,构建跨学科的专业知识结构,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应用型普通高校大学英语教师必须做好充分准备才能胜任培养学生职业英语能力的工作,没有专业基础知识和职业经验的老师是无法胜任教学工作的。为此大学英语教师应该和各学院的专业英语老师和教务部门沟通,参照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来了解学生将来在工作岗位上应达到的英语水平和应掌握的语言技能。同时,应做充分调研了解学生的需求。以此来组织系统的教学内容,并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来安排实用科学的教学活动。大学英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和职业能力,做好职业英语教学的准备。(1)校内进修。大学英语教师可以深入一到两个教学院去听专业课程,学习了解某专业的基础知识。(2)辅以自修。阅读相关专业书籍,与专业人士沟通交流,时时关注专业发展的动向和前沿,收集大量专业领域信息。(3)深入企业学习调研。通过校企合作,去企业、工厂等实际的工作场所挂职锻炼,体验真实的工作环境,熟悉工作流程、行业规约,积累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丰富自己的学科知识结构和实践经验,掌握在专业工作领域内对人才英语能力的具体要求。
职业英语模式下的大学英语教学同样需要学生做好心理和理念上的准备。首先学生应该认识到英语在其未来职业生涯和个人长远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进一步意识到职业英语是为日后进入职场从事专业领域的工作服务的,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以此来调动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忱,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享受学有所得、学以致用的快乐。
2.2 教学素材的准备
要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职业英语能力,教师应挑选专业性适中,语言代表性强的材料进行教学。首先,教学素材的选定必须要符合学生实际的英语能力和专业水平。再者,教学材料要具真实性、交际性和时效性,能提升学生的职业英语能力、专业素养和视界。这就要求教师团队不拘泥于某本教材,而是对各种教学资源进行梳理整合,使教学材料和实践内容符合学生的实际语言水平和认知规律。每一阶段的素材要有连续性、逻辑性,从易到难,目标明确。具体来说,材料应有很强的语言代表性,是实际工作中的真实语料,有丰富的专业术语和职业表达,能兼顾语言技能和专业能力的发展,还应包含体现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各类知识,在职场中若不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就无法实现成功的人际交往和业务往来。
同时,大学英语教师应充分和专业教师以及行业专家合作,通过专业教师的帮助来汇集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热点和专业前沿的素材;通过和行业专家的交流或深入企业挂职学习的机会来收集工作环境中口头和书面的真实交际语料,并融入到教学材料中。所有的素材可以分类以一个个小型语料库的形式上传存放在自主学习中心供学生课外查找资料,以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目的主要是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意识,在知识和信息不断更新、不断发展的时代,只有具备自学能力,学习者才能在工作中处于主动地位。
3 职业英语模式下大学英语的教学内容与实践
职业英语模式下的大学英语教学应模拟真实的工作场景,将语言的运用和专业知识的学习紧密结合,让学生熟悉未来的目标情境,掌握基本的职业英语技能,以此完成各项职场工作任务。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应从易到难,循序渐进。首先,通过教师展示或学生分组搜集资料的方式让学生初步了解他们所在专业领域的词汇、句式等,学生需对这些素材予以加工整理,以书面报告的形式提交给教师,教师需即时反馈。第二,教师可以利用某专业领域主题性质的篇章,引导学生利用英语学习知识、获取信息。第三,模拟专业工作场景,以任务型教学和合作学习为主,在相关专业词汇和行业表达有前期准备的前提下,让学生就某一专业或行业主题进行探讨,并完成相应的口头交际任务和书面报告。在这一实际运用英语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更加充分地掌握专业词汇,熟悉常用表达,深入了解专业领域内的篇章结构、文体特征,语言知识和专业知识逐步内化为学生在专业工作中的能力。
在实践过程中,针对不同的专业,教学内容、教学重点以及技能训练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如医学院的学生应侧重于医护英语中口头交际能力的培养,应多模拟真实的工作场景进行体验;而计算机学院的学生应以阅读能力为主,培养学生流利阅读计算机产品说明书、操作手册和维修指南等书面材料的阅读理解能力。具体来说,可以先讲授、实践各学科专业领域内共核性质的语言,比如,在医护领域,可讲授医院各个科室和每个医护人员都会使用到的语言,如医学英语。之后,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医生英语、护理英语、药剂英语、临床医学英语等。同时,可以使用相关的软件系统,将学生置身于真实的工作场景中以完成各种交际任务,如:利用3D投影将学生置身于医院这一场景,使学生完成医患之间的问诊交流;或充分利用各学院的实验室进行实地演练如何接待外宾,如何用英语介绍设备、展示产品等。最后,可以从口头交际过渡到书面交际或专业写作,如:让学生在口头任务完成后撰写书面报告等。
职业英语模式下的大学英语教学重点还是在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上,通过学习专业知识来深化语言学习,提高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使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能与国外的同行专家交流,能完成日常工作中的口头或书面交际。
4 结语
在职业英语模式下的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学校也要为教师提供各种良好的教与学的环境,因为“教师的知识成长、心理成长和工作热情都与工作环境密切相关”。④同时教学主管部门应该完善现有的教学评价体系,使之区别于EGP的评估体系而更加科学化。在对学生的评价考核中,应细化考核要求,既要注重对学生英语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考核,更要注重对学生职业英语综合能力的考核。应用型普通高校可以参考上述思路来开展大学英语教学,突出大学生职业英语能力的培养,以满足学生和社会的需求。
基金项目:湖北理工学院2012年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立项项目“以职业为导向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2382)和湖北理工学院2012年度校级教学研究立项重点项目“以职业为导向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209)的成果之一
注释
①③徐锦芬.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问题与对策[J].当代外语研究,2011(10):26-31.
关键词:艺术实践;课堂教学;舞蹈教育
在普通高校的舞蹈教学上,艺术实践是检验教师舞蹈课堂教学水平的试金石。在学习上,是学生由课堂模仿走向舞台表演的必经之路。在教育上,是推动师生共同进步的有效途径。
一、舞蹈艺术实践是学生由课堂走向舞台的必经之路
如果说舞蹈课堂是为舞蹈学子提供了一个基础理论、系统规范动作的学习平台,那么,舞蹈艺术实践就是一个通向更高标准和更多创意的广阔空间。
首先,舞蹈艺术实践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舞蹈感觉力、表现力和驾驭舞台的能力。无论是在舞蹈专业院校还是普通院校都不难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学生舞台经验的不足和表演艺术的贫乏。尤其是普通院校学生更为普遍。
其次,避免闭门造车,开阔视野,提高学生舞蹈综合水平。参加一台大型晚会的实践演出,无疑是走进了一所底蕴丰厚的舞蹈知识与经验的大堂。艺术实践能打破教学常规手段,跳出僵化的动作套路,是让学生自我深入领会、揣摩舞蹈的基础,是丰富肢体语汇、累积经验的平台,是开阔视野、与时俱进的源泉。
二、舞蹈艺术实践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广阔平台
舞蹈艺术实践的发展性决定了要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舞蹈艺术实践能够客观地检验学生的发展水平,使教学者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状况,便于及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促使学生认识自身发展需求,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从而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
舞蹈艺术实践的自主性引导每一个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促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时时刻刻以高标准、高品质、高要求去认真学,积极做,主动承担应有责任。
综合素质,并非是一时的机灵,而是经过长时间的引导和训练,大量的实践和学习,自我沉淀和升华的结果。
三、舞蹈艺术实践是普通院校舞蹈教学的延伸
1舞蹈艺术实践是课堂教学最直接的反应
学以致用是教育教学的意义所在,在课堂上接受系统规范的专业训练就是为了在舞台上更好地表达与展现。
2注重动作,忽略表演
舞蹈界发展所需要的不是标准化、模式化的动作机器,而是能用肢体表达内心世界最本真的思想内涵和生命情调的舞蹈演员。没有情感的动作,没有思想的主体,没有生命的艺术,再完美的技能技巧,还有何意义?
3队形流动,发现教学“死角”
在舞蹈艺术实践中,队形在硕大的舞台上进行频繁的流动和变化,任何一个学生都有可能出现在第一排,甚至是舞台正中心。而这其中,便会有在课堂学习、考试汇课时始终站在或被藏在角落里的学生,教学“死角”便这样暴露无遗。
4将舞蹈艺术实践引入教学工作
舞蹈艺术实践活动一直作为舞蹈课堂教学的“附属品”而存在。随着文化艺术繁荣发展,艺术实践在各高校兴起,有些人对此提出了质疑,认为参加艺术实践会影响到教学。
笔者认为,艺术实践非但不会影响教学,反而还会提高教学的质量。舞蹈家协会副主席刘敏老师曾任艺术学院舞蹈系主任,在系内的教学改革中提出了训练与演出,课堂与舞台紧密相连,“以赛代训”的舞台强化训练法。在教学之余,大量参加艺术实践活动,由此改变了军艺舞蹈演员在舞蹈中偏重技巧而缺乏情感表现力、缺乏艺术感染力的问题,也改写了军艺十五年来在桃李杯大赛上与金奖无缘的历史。
5将舞蹈艺术实践上升为理论指导
“没有文化,舞就跳不好。没有学术,事业就难发展。”舞蹈艺术实践活动进行中会不断提出新的问题和要求,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有了相关理论的指导,舞蹈艺术实践活动将进一步标准化、制度化、程序化、科学化、规范化、合理化及效益最大化,以促进高等院校舞蹈表演与教学的发展和创新,优化舞蹈知识结构,促进舞蹈事业的全面发展。
丰富的经验累积是舞蹈发展的源泉,在舞蹈教学训练的过程中,自始至终都贯穿着经验累积,而舞蹈艺术实践是构成经验积累的基础。
参考文献:
第一,目前我国特殊教育高中阶段教育模式分为特殊教育普通高中和特殊教育中等职业学校两种。我国残疾人高等教育模式分为普通高校和特殊教育学院校两种。残疾人高等教育分别录取特殊教育普通高中阶段毕业生和特殊教育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普通高校主要招收符合国家相关规定范围内,达到文化课录取分数线的残疾毕业生,对于文化课分数要求较高,国家虽参照规定,在分数上酌情给予照顾,但整体上与健全学生分数基本一致。特殊教育普通高中毕业生,由于自身生理和心理方面的缺陷,在文化课方面很难达与健全学生竞争达到分数线要求,从而加大了特殊教育高中毕业生进入普通高校的难度,导致特殊教育高中毕业生升学不畅。
第二,我国特殊教育高中阶段的中等职业学校的课程设置多以就业为导向,很少兼顾文化课程,使部分特殊教育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在文化课知识方面深度不够,不具有升入普通高校应具备的文化课知识,达不到普通高校文化课录取分数线,因分数原因而无法顺利升入普通高校。
第三,我国特殊教育普通高中,受“重普轻职”的思想,在课程设置上通常以升学为目的,重视文化课教育,轻视职业教育,虽开设置职业课程却大多流于形式,却进行职业能力培养,却很少形成一定的职业能力和知识,使部分因升入普通高校无望,而想升入特殊教育学院进行高职学习的学生,无法通过特殊教育学院的职业考试,而高等教育徘徊在高校的大门之外。
[关键词] 职业教育;对口升学;教材;原因;建议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7. 03. 117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7)03- 0211- 03
0 前 言
当前,国家有目的、有计划地从职业中学毕业生中招收高校学生的专项措施,满足中职学生升入大学深造的要求,也是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促进教育公平,突出以人为本,改革评价制度,完善职教体系,推进集团化办学,培养高技能人才,促进职业教育健康持续发展和形成特色而设立的一种考试制度。随着参加普通高校对口升学人数逐年增加,对口升学教材的不统一问题,越来越被人们所关心和重视。长期以来,职业学校对口升学考试没有统一的配套教材,尤其是财经类专业课,尤为突出。这样不论是给教师讲课还是学生学习都带来很多困难。因此,各学校只能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结合职业学校各专业的特点,自己选择教材。这种情况严重的阻碍高职院校对口招生工作的顺利进行,制约着职业学校对口升学的发展,因此,财经类职业学校对口升学所采用教材统一问题亟待解决。
1 对口升学当前的基本状况
普通高等学校对口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继续深造,是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是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衔接沟通,架构人才成长“立交桥”的重要举措。应该看到,对口升学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它已经成为广大考生迈入高等学校大门的一个重要的入口。就吉林省九台市的职业学校来说,最近几年通过对口升学考入普通高校的就达1 000多人,有的还考入国家重点院校,如该校财经专业娄岩同学,1999年考入西安交通大学。这就是充分说明了对口升学有其存在发展的必要性。但是,考大学没有统一的教材,教师怎么教?学生又怎么学呢?考大学势必要以分数作为衡量标准,如果没有材学生又怎么学,又怎样考出好成绩?现在吉林省对口升学招收的专业共有12大类。九台区职教中心开设财经、医学、机械加工、信息工程、建筑等专业。每个专业的教材都是学校根据《吉林省普通高校对口招生考试纲要》要求自己选定教材。自从2005年吉林省教育厅下发了《关于调整普通高校对口升学招生考试专业和考试科目的通知》,除了文化基础课必考科目,语文、数学、外语没变化外,共同基础课考试科目;必考科目为:计算机应用基础、职业道德与法律。抽考科目为:经济政治、职业生涯规划、哲学与人生,从3科抽考一科。专业综合考试科目:每类专业在规定的6门专业基础课抽考3科。按照《通知》要求,每名考生为了对口升学考试,必须学习文化基础课3科。共同基础课5科,专业课6科,共计14科,专业课教材不统一,不同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其内容都不一致,概念不统一,而且每位编者的观点也都不尽相同,不仅给对口升学的老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带来麻烦,而且给各个学校的教材征订工作带来一定的不便。教材不统一也给高职院校对口招生带来一系列影响。《国家基础教育课改革纲要》也强调指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对课程的实施和开发进行指导和监督,学校有权利和责任反映在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因此,对口升学教材统一问题在笔者看来已是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2 出现问题的根本原因
2.1 教育主管部门重视程度不够
对口升学,虽说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但有关部门重视的程度还不够。还没像对待普通高考那样对待对口升学。如若不然,就不会出现教材不统一的问题了。
2.2 社会上认识程度不够
应当看到,对口升学还没有真正被社会所认可,人们对它的认知程度不够。据笔者在高考期间调查考生家长可知,许多家长不知道对口升学是怎么一回事,有些家长甚至认为是骗人的。可见,人们对他的认识是有一定偏见的。
2.3 考生的数量相对较少
由于对口升学的学生的数量相对与参加普通高考的人数来讲要少很多,正因为如此,有关部门根本不愿意组织专家学者统一编写教材。假设即使编出来了,也因为教材印刷数量很少、印刷的成本过高,扼制了教材的统一编定;还有一个原因,有些出版社出版了很多教材由于购买者少,势必造成一定积压,好几年也卖不出去,而且有些W科的内容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的,时过境迁的东西,更无人问津了。
2.4 专业课考试科目多
根据吉林省今年公布的普通高校对口招生专业课考试的类别。主要有财经、餐旅管理、机械、电子、商务外语、种植类、建筑类、应用文科、养殖、医学、信息工程艺术等12类,除艺术类外,每类专业课考试科目共有6科。虽然说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6考3”但不到考试前2~3个月谁也不知道考哪些3科。因此必须全部学完。从总体来讲这么多的考试科类也给教材编写带来一定困难,客观上制约着对口升学的考试教材的统一发展。
3 应对该现象的措施与办法
3.1 根据《考试纲要》选择教材
中职学校对口升学教材不统一问题,特别是财经专业课的教材显得尤为突出。笔者根据《吉林省普通高考对口招生考试纲要》的要求来选择教材。例如:《统计基础知识》这门专业课,笔者选择的是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的、由钟新联和师应来主编的《统计基础知识》第二版作为教材,这样缓解了没有材的矛盾,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3.2 根据高职院校的要求选择教材
高职院校招收中职学校的毕业生深造,有利地推动了中职教育的发展,丰富了高职教育的内涵,探索了一种新型中高职相互衔接的培养模式。笔者经常在教学之余跟上级高职院校的领导和老师进行探讨,讨论他们需要什么样的中职学生,以及在中职学校学习过程中需要掌握哪些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以便更好地选择适应中高职衔接专业课教材。
3.3 根据学生的发展要求选择教材
学生是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应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此,在选择专业课教材上,要根据学生的发展需要适当的选择教材,开发“校本课程”教材、“体验课程”教材,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发挥学生特长,挖掘学生潜质,遵循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提高教育教学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专业化能力。
3.4 根据对口招生的需要取舍教材
教材是教师平时教学的基础,也是教师备课基本工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吃透教材、驾驭教材的能力。笔者根据考试大纲规定的考试内容和对口招生出题的实际情况适当的取舍教材。例如:在《统计基础知识》这门专业课中,笔者删掉了第二章统计调查的第一节统计设计,第五章动态数列的第四节现象变动趋势分析,第六章统计指数中的第四节几种常用统计指数。通过取舍教材,减轻了学生学习负担,增强了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
4 几点合理化建议
4.1 加强领导,提高认识
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相关的行政职能部门要提高对普通高校对口招生的认识,要像对待普通高考一样对待对口升学,不能因为这部门考生数量小,就认为是可有可无了。要知道:凡是存在的就是合理的这个道理。同时还要加强领导,建立起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制定相关的有利于对口升学发展的政策。特别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指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现代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这就要求各级教育部门的主管领导重视起来,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
4.2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对口升学地位
要大力宣传对口升学,充分利用各种媒体进行广泛宣传,使人民逐步认识到:对口升学与普通高考是一样的,普通高考考语文、数学、外语、文科综合或理科综合;对口升学考,语文、数学、外语、专业综合,科目基本是一样的,对口升学是省内出题,试相比普通高考简单。并且考生考入大学的毕业待遇也一样。而且吉林省已把对口学的录取放在提前录取批次,再者,对口升学的考生因为他们可以获得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证书,也可以直接就业。从我校近几年的对口升不情况来看:本科升学率达50%以上。专科升学率100%,可见对口升学,既获得了职业教育基本知识技能又可以升入大学,其前途是一片光明。
4.3 扩大对口升学的招生范围
普通高校对口招生范围,目前只限于本省内的普通高校,不包括重点院校和外省院校,这样给对口升学的考生在填报志愿时带来一定限制。如果不局限与本省的招生,扩大一下招生范围,是否可以在一定区域范围内跨省招生,比如说,在东北地区区域内联合招生,那么就会有大批的考生涌入对口升学的队伍中来。到那时也就有人编写统一的教材了,同时有需要的人就多了,也就有了市场。也就扩大了教材的发行数量。
4.4 制定出全国统一的对口升学考试大纲
对口升学在全国还没有形成一定规模,目前各省只是制定本省内的对口升学考试大纲。是否可以制定出区域范围内(如东北三省)乃至全国的对口升学考试大观,也是值得思考的。同时每一专业都制定出专业技能考试方案。使学生职业技能训练得到提高和加强。
4.5 组织编写全国统一的对口升学教材
教材不y一,不利于各个学校教材征订工作,直接影响对口升学招生考试,因此,教育行政部门应引起高度重视,要组织和积极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参与教材编写工作,编写出全国统一的职业学校对口升学配套教材。这样,有利于各学校教材征订工作,有利于老师教学工作,有利于学生学习,有利于对口升学的考试,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4.6 设立职业学校课程改革专项经费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设立职学校课程改革专项经费,建立课程改革专项经费账户,建立课程教材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机制,保障课程教材改革的顺利进行。对于参与对口升学课程设置的单位或地位应给予政策支持,对课程教材改革的单位、集体、个人取得的优秀成果,予以奖励。
主要参考文献
[1]钟新联,师应来.统计基础知识[M].第2版.北京:中国财政积极出版社,2009.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双师型” 技能型 人才培养
教师队伍素质是决定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因素。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与普通高校不同,它培养的是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高素质高技能应用性的专门人才。因此,要求高职院校教师必须是集普通教师素质和各种专业技能素质于一体的“双师型”教师,既能从事专业理论教学,又能指导技能训练;既是知识的传播者,又是实践技能的示范者,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所在。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办学规模的扩大以及“入世”后市场经济对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要,教育教学中暴露出一个突出的师资问题,即“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总体水平不够高,不利于职业院校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因此,积极探索“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途径,尽快打造一支适应职业教育教学需要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便成为职业院校体现职业教育特色、不断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任务。
一、“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许多高职院校的“双师型”教师大量短缺,教师素质还不能适应高职的快速发展和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培养“双证”人才,必然要求有“双师型”的教师。“双师型”教师是在教师与技师或工程师这两者身份所需要的知识、能力、态度等方面有机融合的教师。
高等职业教育担负着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使命,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不仅关系到学校的发展,而且也关系到国家建设的全局。目前,全国技师和高级技师占全部技术工人的比例不到4%,而企业的需求比例是14%以上,供求之间的较大差距,高技能人才的严重短缺,已经直接影响到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加快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已成为高等职业教育刻不容缓的历史使命。要培养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学生,就需要有高水平的教师。只有理论知识而缺乏实践经验,只能讲不能练的教师是不可能培养出实践能力强的学生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它直接关系到高职院校的发展方向和教育教学质量,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保证,是决定高职院校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不仅是市场经济对高职院校的客观需要,更是高职教育要办出特色的关键所在。
二、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现状
据调查,高职院校66.6%的教师是所谓的“三门”教师,即从家门―大学门―高职院校门。目前,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亟待进一步提高,专业课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较差;“双师型”教师的比例明显偏低。师生比过高,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师生比超过1�20,有的甚至高达1�30以上;教师的培训层次偏低。出国培训少,反映出职业教育的国际化程度有待提高。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及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层次的高移,这种局面应该有所改变。教师队伍结构不尽合理,理论课教师、文化课教师比例偏高,实验、实习指导教师和专业课教师比例偏低;高职称、高学历和具有工程实践背景的高素质教师偏少;年龄结构不合理,45岁以下教师比例过大;师资培训培养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国家人事部门的人事政策和学校内部分配制度的改革相对滞后等。
三、影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因素
1.教育理念滞后
我国自古把技术、技能看成是雕虫小技,掌握一定技艺的人只能被称为工匠,地位卑贱,生活在社会的底层,得不到社会应有的尊重。我国当代职业技术教育起步较晚,高等职业教育起步更晚,职业技术教育的理念还没有深入人心,高职院校的主要领导大多是从普通高校选调,学科教育的背景较深。
2.师资来源渠道单一
高职院校的教师大都是普通高校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有的高职院校还规定本科生只要211高校的毕业生。而越是办学水平高的普通高校的毕业生,学科教育的痕迹和背景越重,对职业教育的理解深度往往不够,重理论、轻实践的观念较为突出。而有实践经验的企业骨干调入高校任教的门槛较高,因而专业教师整体素质单一,不能形成优势互补的师资结构。
3.“双师型”教师培养投入大
“双师型”教师既要提高基本素质,又要提高专业实践技能,更要不断接受专业的新知识、新工艺、新技能,培训费用较高。目前,高校普遍在建新校区,资金缺口本来较大,难以承受高昂的培训费用。
4.目前的职称评审体系与高职教育的本质不适应
现行的职称评审对高职院校的教师与普通高校教师没有区别对待,对高职院校的教师职称评审仍然偏重学术要求,而对技能考核则没有要求,这与高职教育的本质不相适应。
5.教师实践培训时间和机会少
近几年,高等职业教育的扩招太快,教师授课任务重,而高校编制太紧,编制审批部门不是按高校相应师生比来批编制,仅是逐年略有增加,编制增长速度严重滞后于学生数的增加,学校很难抽出教师参加专门的实践培训或到企业顶岗实训。
6.从事实践教学的教师待遇偏低
许多高职院校从事实践教学非教师系列职称教师的津贴比同级教师系列职称教师的津贴要低很多,使得从事实践教学的教师觉得地位低人一等,容易挫伤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四、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采取的措施
高职院校应坚持“立足培养、积极引进”的方针,充分利用现有条件,挖掘潜力,采取“外聘内训”等多种措施,开拓“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
1.转变观念
高职院校大多数教师都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走上讲台的,由于来自普通高校,学科教育的烙印较深,许多人对参加专业技能培训不感兴趣,甚至有人认为从事实践教学的教师是因为不能胜任理论课教学而为之。因此,要加强职业思想的教育和引导,使思想上重视职业技能的培训并积极主动投身于职业技能培训之中。
2.加强培训,终身学习
将教师送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学校每年可以利用假期等时间,安排教师到专业对口企业的生产建设一线,通过挂职顶岗,合作研发,专业实践等多种形式,为他们创造一些接触生产实际,了解企业经营运、提高自身实际操作能力的良好机会,使他们既能强化自身的理论知识,又能积累丰富的实际经验,增强专业技能。教师回到学校后,在教学中能及时补充反映生产现场的新技术、新工艺,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3.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
美国的合作教育、日本的产学结合、德国的“双元制”、英国的工读交替都是校企合作的典范。一方面,校企合作可为学生的专业实习提供方便;另一方面,也为学生的就业拓宽了道路,更重要的是为教师参加实践锻炼、提高技术技能水平创造了条件。通过校企合作,使教师了解企业先进的新技术、新知识、新工艺和新方法,充分利用产学合作的契机,直接从生产一线获取先进的技术与管理经验,为实现教学目标打下良好的基础,为企事业单位培养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4.拓宽“双师型”师资引进渠道
加大对高学历、高职称、高技能人才的引进力度,把具有2年以上实践经验的、具有工程硕士的企业技术人员,作为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一个重要来源,优化专职教师队伍结构。同时,要重视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把兼职教师作为高职师资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兼职教师师资库。有计划地聘请与本校专业相关企业的、具有相关专业中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能够熟练解决生产技术问题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还可以吸收一些知名专家担任客座教授。兼职教师的融入不仅可以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比例、优化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结构,更重要的是可以把生产、服务、管理一线的成功经验引入课堂和实训环节,促进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紧密结合,达到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之目的。
5.建立激励机制,进行改革创新
高等职业院校是高等院校的一部分,但目前社会上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学术研究轻动手操作,高等职业院校尚处于不平等的地位。对从事高等职业教育的“双师型”教师,在考核评定、职称评定、教学成果评定等方面应制定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的考核评定方法。针对高职院校的“职业”特点,制定一些优惠政策,创造一些发展环境,营造一些和谐空间,鼓励教师向“双师型”发展。在制度保证、经费保障的基础上,对于积极进行专业实习实践、取得“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证书”的教师在政策上给予倾斜,在待遇上给予提高,在职称、职务晋升上可以优先等,使教师有“奔头”。
6.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
通过国际合作与交流,引进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先进的课程与教材,先进的教学艺术与管理模式等优质的教育资源,提高教师的培训档次与质量。
在我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今天,“双师型”队伍建设是摆在各职业院校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职业院校要积极探索其有效途径,办出特色,办出水平以提高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提高职业教育的水平,促进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王雅芹,王璐,温伟.基于高职的培养目标谈高职“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模式[J].职业圈,2007,(09):32-33.72.
[2]吴二利,付占国,那琳.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08):19-21.
[3]叶小明,朱雪梅.“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影响因素与模式探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04):56-58.
[4]杨富民.高职院校教师职称改革刍议[J].教育与职业,2007,(15):29-30.
[5]唐贵伍.高职高专“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难点与对策[J].高教论坛,2003,(03):8-10.
[6]于爱红.论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06):99-101.
[7]高红宾.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2009,(01):60-61.
[8]朱春瑜,朱本坤.工学结合模式下“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研究[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1):57-58.
[关键词]职业教育;对口升学;教材;原因;建议
1对口升学当前的基本状况
普通高等学校对口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继续深造,是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是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衔接沟通,架构人才成长“立交桥”的重要举措。应该看到,对口升学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它已经成为广大考生迈入高等学校大门的一个重要的入口。就吉林省九台市的职业学校来说,最近几年通过对口升学考入普通高校的就达1000多人,有的还考入国家重点院校,如该校财经专业娄岩同学,1999年考入西安交通大学。这就是充分说明了对口升学有其存在发展的必要性。但是,考大学没有统一的教材,教师怎么教?学生又怎么学呢?考大学势必要以分数作为衡量标准,如果没有材学生又怎么学,又怎样考出好成绩?现在吉林省对口升学招收的专业共有12大类。九台区职教中心开设财经、医学、机械加工、信息工程、建筑等专业。每个专业的教材都是学校根据《吉林省普通高校对口招生考试纲要》要求自己选定教材。自从2005年吉林省教育厅下发了《关于调整普通高校对口升学招生考试专业和考试科目的通知》,除了文化基础课必考科目,语文、数学、外语没变化外,共同基础课考试科目;必考科目为:计算机应用基础、职业道德与法律。抽考科目为:经济政治、职业生涯规划、哲学与人生,从3科抽考一科。专业综合考试科目:每类专业在规定的6门专业基础课抽考3科。按照《通知》要求,每名考生为了对口升学考试,必须学习文化基础课3科。共同基础课5科,专业课6科,共计14科,专业课教材不统一,不同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其内容都不一致,概念不统一,而且每位编者的观点也都不尽相同,不仅给对口升学的老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带来麻烦,而且给各个学校的教材征订工作带来一定的不便。教材不统一也给高职院校对口招生带来一系列影响。《国家基础教育课改革纲要》也强调指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对课程的实施和开发进行指导和监督,学校有权利和责任反映在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因此,对口升学教材统一问题在笔者看来已是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2出现问题的根本原因
2.1教育主管部门重视程度不够对口升学,虽说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但有关部门重视的程度还不够。还没像对待普通高考那样对待对口升学。如若不然,就不会出现教材不统一的问题了。2.2社会上认识程度不够应当看到,对口升学还没有真正被社会所认可,人们对它的认知程度不够。据笔者在高考期间调查考生家长可知,许多家长不知道对口升学是怎么一回事,有些家长甚至认为是骗人的。可见,人们对他的认识是有一定偏见的。2.3考生的数量相对较少由于对口升学的学生的数量相对与参加普通高考的人数来讲要少很多,正因为如此,有关部门根本不愿意组织专家学者统一编写教材。假设即使编出来了,也因为教材印刷数量很少、印刷的成本过高,扼制了教材的统一编定;还有一个原因,有些出版社出版了很多教材由于购买者少,势必造成一定积压,好几年也卖不出去,而且有些学科的内容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的,时过境迁的东西,更无人问津了。2.4专业课考试科目多根据吉林省今年公布的普通高校对口招生专业课考试的类别。主要有财经、餐旅管理、机械、电子、商务外语、种植类、建筑类、应用文科、养殖、医学、信息工程艺术等12类,除艺术类外,每类专业课考试科目共有6科。虽然说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6考3”但不到考试前2~3个月谁也不知道考哪些3科。因此必须全部学完。从总体来讲这么多的考试科类也给教材编写带来一定困难,客观上制约着对口升学的考试教材的统一发展。
3应对该现象的措施与办法
3.1根据《考试纲要》选择教材中职学校对口升学教材不统一问题,特别是财经专业课的教材显得尤为突出。笔者根据《吉林省普通高考对口招生考试纲要》的要求来选择教材。例如:《统计基础知识》这门专业课,笔者选择的是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的、由钟新联和师应来主编的《统计基础知识》第二版作为教材,这样缓解了没有材的矛盾,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3.2根据高职院校的要求选择教材高职院校招收中职学校的毕业生深造,有利地推动了中职教育的发展,丰富了高职教育的内涵,探索了一种新型中高职相互衔接的培养模式。笔者经常在教学之余跟上级高职院校的领导和老师进行探讨,讨论他们需要什么样的中职学生,以及CHINAMANAGEMENTINFORMATIONIZATION/在中职学校学习过程中需要掌握哪些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以便更好地选择适应中高职衔接专业课教材。3.3根据学生的发展要求选择教材学生是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应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此,在选择专业课教材上,要根据学生的发展需要适当的选择教材,开发“校本课程”教材、“体验课程”教材,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发挥学生特长,挖掘学生潜质,遵循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提高教育教学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专业化能力。3.4根据对口招生的需要取舍教材教材是教师平时教学的基础,也是教师备课基本工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吃透教材、驾驭教材的能力。笔者根据考试大纲规定的考试内容和对口招生出题的实际情况适当的取舍教材。例如:在《统计基础知识》这门专业课中,笔者删掉了第二章统计调查的第一节统计设计,第五章动态数列的第四节现象变动趋势分析,第六章统计指数中的第四节几种常用统计指数。通过取舍教材,减轻了学生学习负担,增强了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
4几点合理化建议
4.1加强领导,提高认识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相关的行政职能部门要提高对普通高校对口招生的认识,要像对待普通高考一样对待对口升学,不能因为这部门考生数量小,就认为是可有可无了。要知道:凡是存在的就是合理的这个道理。同时还要加强领导,建立起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制定相关的有利于对口升学发展的政策。特别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指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现代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这就要求各级教育部门的主管领导重视起来,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4.2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对口升学地位要大力宣传对口升学,充分利用各种媒体进行广泛宣传,使人民逐步认识到:对口升学与普通高考是一样的,普通高考考语文、数学、外语、文科综合或理科综合;对口升学考,语文、数学、外语、专业综合,科目基本是一样的,对口升学是省内出题,试相比普通高考简单。并且考生考入大学的毕业待遇也一样。而且吉林省已把对口学的录取放在提前录取批次,再者,对口升学的考生因为他们可以获得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证书,也可以直接就业。从我校近几年的对口升不情况来看:本科升学率达50%以上。专科升学率100%,可见对口升学,既获得了职业教育基本知识技能又可以升入大学,其前途是一片光明。4.3扩大对口升学的招生范围普通高校对口招生范围,目前只限于本省内的普通高校,不包括重点院校和外省院校,这样给对口升学的考生在填报志愿时带来一定限制。如果不局限与本省的招生,扩大一下招生范围,是否可以在一定区域范围内跨省招生,比如说,在东北地区区域内联合招生,那么就会有大批的考生涌入对口升学的队伍中来。到那时也就有人编写统一的教材了,同时有需要的人就多了,也就有了市场。也就扩大了教材的发行数量。4.4制定出全国统一的对口升学考试大纲对口升学在全国还没有形成一定规模,目前各省只是制定本省内的对口升学考试大纲。是否可以制定出区域范围内(如东北三省)乃至全国的对口升学考试大观,也是值得思考的。同时每一专业都制定出专业技能考试方案。使学生职业技能训练得到提高和加强。4.5组织编写全国统一的对口升学教材教材不统一,不利于各个学校教材征订工作,直接影响对口升学招生考试,因此,教育行政部门应引起高度重视,要组织和积极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参与教材编写工作,编写出全国统一的职业学校对口升学配套教材。这样,有利于各学校教材征订工作,有利于老师教学工作,有利于学生学习,有利于对口升学的考试,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4.6设立职业学校课程改革专项经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设立职学校课程改革专项经费,建立课程改革专项经费账户,建立课程教材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机制,保障课程教材改革的顺利进行。对于参与对口升学课程设置的单位或地位应给予政策支持,对课程教材改革的单位、集体、个人取得的优秀成果,予以奖励。
主要参考文献
[1]钟新联,师应来.统计基础知识[M].第2版.北京:中国财政积极出版社,2009.
[2]吉林省教育厅.吉林省普通高校对口招生考试纲要[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关键词】舞蹈发展;大众化;普通高校;舞蹈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0-0199-01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精神文明需求的提高,舞蹈成为了大众所接受的情感表达方式以及精神文化追求。舞蹈大众化已经成为必然的趋势,在这一背景下,普通高校舞蹈专业教学也必须改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与舞蹈大众化发展相适应,促进舞蹈教学的健康发展。
一、我国普通高校舞蹈教育模式
现阶段,普通高校舞蹈教学主要分为普及型舞蹈教育以及专业舞蹈教育两种模式。普及型舞蹈教育针对非舞蹈专业的学生,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大学生艺术创造力以及审美能力,是高校推行素质教育中的重要途径,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包括形体舞蹈课、瑜伽舞蹈兴趣课等等。专业舞蹈教育主要是为培养顶尖的专业舞蹈人才,主要出现艺术院校中,虽然普通高校中也开设有舞蹈专业课程,但无论是师资,还是设施,都无法与艺术院校相比。
二、在舞蹈发展大众化趋势下普通高校舞蹈教育存在的不足
(一)普通高校舞蹈专业的学生就业方面不具优势。艺术院校专业舞蹈教育以培养顶尖舞蹈人才为目的,各大艺术团体为其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市场。而普通高校舞蹈专业的学生在就业方面不具优势,由于高校舞蹈专业学生将学生审美能力以及艺术创造性作为主要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有一定的出入。
普通高校在开展舞蹈课程中,都是让学生及学习古典舞、芭蕾舞,又学习现代舞、民间舞等等,而且沿用传统的专业型舞蹈人才培养模式进行。高校基本上实行学分制,专业课所占的比分权重很小,学生为了修够学分,往往专业水平不足,对自身今后的就业造成影响。
(二)普通高校舞蹈教育的方式单一。普及型舞蹈对于普通高校学生来说,具有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功效,但对于学生长远职业发展的帮助相对薄弱。现阶段,大多数普通高校都是通过开设公开课普及舞蹈知识,然后利用形体舞蹈公选课,提高学生对舞蹈的兴趣,灌输学生专业的舞蹈知识,并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然而,由于普通高校舞蹈训练房、舞蹈教师素质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很多非舞蹈专业的学生都望洋兴叹。
三、基于舞蹈发展大众化趋势的普通高校舞蹈教育措施分析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舞蹈种类和形式等都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这就要求普通高校舞蹈教育必须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具体措施包括:
(一)针对专业舞蹈教育,增设不同舞种的选修课程。对于普通高校舞蹈教育来说,应该开设芭蕾舞、现代舞、民族舞、古典舞等不同舞种的选修课,给学生更多的选择,弥补学生专业必修课中舞蹈知识的不足。同时,学校可以与校外舞蹈机构合作,开设舞蹈专业培训,帮助学生适应社会就业需要。另外,将舞蹈教学理论与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在培养学生对舞蹈学习的兴趣同时,开展舞蹈表演、舞蹈比赛等活动。教师还可以带学生到广场、社区中进行舞蹈表演,鼓励学生到社会中的舞蹈机构实习,为今后的职业发展积累经验。
(二)简化普及型舞蹈内容,丰富普及型舞蹈教育的方式与内容。舞蹈大众化发展背景下,普及型舞蹈教育过程中,首先应该明确课程开设的目的,尽可能将教学内容丰富与简化,重视学生的兴趣。第一,在教学内容方面,坚持多元化发展。将古典舞、现代舞、民间舞教学与舞蹈赏析结合,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展示更多的优美舞蹈作品。第二,营造良好的舞蹈教学环境。普通高校舞蹈课一般都是教师言传身教,因此,教师动作的准确性、优美性对教学效果以及教学氛围的养成具有重要作用。第三,开展各类舞蹈活动,让学生感受舞蹈的魅力以及感染力。同时,邀请舞蹈专家定期开展舞蹈专业课讲座,并由专业的舞蹈人士指导学生舞蹈动作,提高普通高校学生的舞蹈修养。
四、总结
综上所述,普通高校舞蹈教育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职业发展,鼓励学生参加社会舞蹈实践,加强对校外舞蹈机构的合作,帮助学生开阔舞蹈视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总之,舞蹈大众化发展,普通高校舞蹈教育应调整教育结构,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热爱舞蹈的人才,为舞蹈大众化发展起到推动的良性作用。
参考文献:
[1]马国权.普通高校体育舞蹈大众化实施途径探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2,26(2):25-26.
[2]胡波,姚永权.普通高校舞蹈教育发展的新趋势[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14,35(12):99-100.
[3]刘慧丽,王树立.关于我国舞蹈发展大众化趋势的研究[J].教育观察旬刊,2013,15(8):65-66.
[4]张彤.民间舞蹈教育中双重视角分析[J].喜剧之家,2013,26(3):147-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