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化学专题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复习 复习计划 复习方法 新意
进行高中化学新课前初中化学的复习是非常必要的。理由如下:初中化学强调定性分析,只要求学生记住现象或结论,而到高中则要定性和定量相结合,这就需要一开始就给学生作一个对比,明确高中除了记住“是什么”外,还要求弄清“为什么”和“是什么”、“是多少”。初中化学以形象思维为主,通常从熟悉的、具体的、直观的自然现象或演示实验入手,建立化学概念和规律;而高中化学除了加强形象思维外,还通过抽象、理想化的模型建立化学概念和规律,这需要给学生一个学前提醒。初中阶段很大程度记忆的知识多,很多同学的学习方法是靠死记硬背,学习依赖老师,欠独立思考能力,不会归纳、总结学过的知识点,养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习惯;而高中阶段则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理解力,理解后再记忆,并能将学过的知识提升,学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深刻理解化学原理。如果还是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学高中化学,则会事半功倍。下面我就个人对于高一进行初中知识复习的想法说一下:
一、了解学生基础,制定有效的复习计划
对于我们职高类的学校,学生的成绩是可想而知的了,特别是数理化这些科目,学生底子普遍较差。为了更深入地了解每个学生的化学学习情况,我在学生刚入学不久就进行了一次化学摸底考试。这次考试试题囊括初中化学知识的几大模块的基础知识,满分100分,难度偏低,综合性不强,比中考难度小,题量大。考试结果显示:60分以上的10%;50―60分的20%;50―30分的30%;其余的低于30分。面对这样的成绩,如果你无视他们,直接进入高一化学,会有学生和你共鸣吗?或许会有,但那是极个别。现实摆在我们面前,必须复习初中化学基础知识,如1―20号元素符号,金属活泼型顺序表,酸碱盐的溶解性,课本常见的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四种基本反应类型,酸的通性,碱的通性,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简单的计算等等。结合高中化学的总体要求,要建立每个学生的学科学习情况档案,制定符合本届学生实际的复习计划、复习重点、难点和要求达到的层次以及重点辅导的学生名单。复习初中知识的方法通常有:1.集中复习法。高一化学课开始时,集中用若干课时(我们常采用9课时)复习初中化学中的重要“双基”内容和与高中化学密切相关的知识点,以及高中化学不再重复但初中化学里没有讲全讲透的知识。2.分散渗透复习法。高中化学的许多内容与初中化学有着密切联系,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善于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以旧知识作“铺垫”去探索获取新的知识,同时把新的知识纳入到已有的知识结构之中,以便使初高中化学知识得到合理衔接。3.专题复习法。结合高一的化学内容,以专题形式复习整理已有的知识,使初高中化学中相关的知识内容有机地融为一体。初三的化学知识可分为化学用语、元素化合物、溶液、酸碱盐、化学计算等专题。在专题复习的同时,辅以适当的专题练习,这样既能有效地检验复习效果,又能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二、复习课要上出新意
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老师的教不能代替学生的学,只有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积极活动来开启学生智慧的大门,使复习课做到低投入、高产出。我的具体做法是将准备复习的知识点融入到一道道题目中,一开始就参考初中知识,特别是初中生易错题,编出一份试题,由学生在课前进行练习。知识点是初中的“旧知识”,但出题的角度和方向却是新的,通过练习和讨论学生知道了初中不少知识点高考仍会考到,对复习初中知识的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了。
三、高一新课中穿插初中化学的复习
高一化学一开始学习钠与水的反应时,有这样的一道计算题很是典型:2.3克的金属钠投入到97.7克的水中,最后形成的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对于这一题要解决它首先得对溶液有个概念,由于我校的学生化学基础很差,他们大部分根本不知道溶液的组成、溶质和溶剂的区分、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公式等基础知识,所以在学到这部分知识时,我就自然地引入了初中溶液知识的复习。这样让学生带着任务去学习,就会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自觉地参与到学习中去。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师的积极引导,最后还有找学生上黑板板演、作业反馈,发现学习效果较好。
复习初中知识,不是简单地过一遍,而应突出重点,根据所掌握的情况,适当调整教学课时分配,对于掌握较好的知识一带而过,普遍存在的问题要下功夫彻底解决。通过测试后发现很多新生对电解质的概念和电解质导电的实质等内容掌握不牢,对一些概念如加热、高温、点燃、燃烧混淆不清,对有些知识点(如物质的分类方法)模糊不清……这些重点问题要彻底解决。只有学好初中化学,才可能进一步学好高中化学。
参考文献
[1]胡梅玲 对初、高中化学知识点衔接教学的尝试[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1995年,04期。
[关键词]:初三化学 复习 重点 关键 习题 实验
总复习是初三化学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总复习,对教材进行梳理、提炼、去粗取精,突出有效信息,把复杂问题简明化,把抽象知识形象化,把零散知识系统化。为了帮助初三学生突破重点,全面掌握化学知识和技能,在复习工作中,笔者采用以下策略。
一、抓住重点,及时复习突破难点
酸、碱、盐等知识是初中化学的重点,该章篇幅不多,但知识点多且关系错综复杂,应用性和规律性很强,学生学习难度很大。因此,学习后学生不易掌握,如果学习完该部分内容后,立即转入其他知识点复习,则容易导致学生对该部分内容遗忘更多、更快。笔者在讲授完该部分内容后,对该部分内容进行及时复习和巩固,收到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二、抓住关键,归纳各种物质的性质、用途及其相互关系
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是学好化学的关键,归纳各物质性质及其相互关系,实质上是各物质相互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的归类和总结。复习时应注意:(1)掌握各物质相互联系规律及化学方程式,应围绕酸、碱、盐的通性来进行。(2)采用多种形式和活动进行复习,例如,开展化学方程式改错竞赛,书写各物质间相互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的比赛等。
三、设计习题,促进知识和技能的提高
习题设计立足于一个“精”字,抓住一个“活”字,突出一个“新”字,强调一个“实”字,所选的每一道题都应符合初中化学教学实际,切合初中学生能力要求,应有很强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学以致用,知识越用越活,只有经过实践应用的知识,才能牢固的活化在自己的头脑里,历久弥新。对于学生而言,最好的实践就是多练、多考,在练中学,在考中学,通过高效率的练与考来查漏补缺,强化知识与技能的掌握。
四、注重实验,贯穿章节复习和提高实验技能
在章节复习中以实验为主线,贯穿各章节知识点、重点,通过实验――思考――实践层层深入,逐步把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实践应以教师指导、学生动手实验为主。通过实验复习,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更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复习效果。
五、强化结构,形成知识网络
初中化学知识结构分为基本概念和原理、元素及化合物、化学实验、化学计算等部分,其中各部分又分为若干知识点。如基本概念和原理部分,以概念为基础,把学过的知识整理成知识点,并连成知识线,再进行梳理和对比,最后形成知识网络。
【关键词】教材差异;复习;衔接;学法指导
1.认真调查分析,做到知己知彼
注重高一化学的起始复习是搞好初、高中接轨教学的必要前提。老师有必要在摸清学生底细的前提下,采用有效的复习方法,对学生存在的知识 “ 漏洞 ” 对症下药地进行修补整理,通过对知识的再理解、再挖掘、再提高,使学生作好学高中化学的知识与心理准备。
“知己”是明确复习过程中自己要做的工作,也就是“备教材”. 由于中学一般“高中循环制”,教师从高一教到高三,不教初三.而近几年根据国家课程改革要求改版后的初三新教材(九年义务教本)在全省范围内普遍使用,有些教师不研究教材的变化,仍然使用初三旧教材来进行复习,甚至用被删去的知识点来考查学生,用旧书上的习题来测验学生,人为给学生增加“不适应感”。教师必须对初、高中教材和大纲进行对比分析,了解哪些知识在高中讲过,哪些知识虽讲过但学生不易掌握,哪些知识还得在高中加深和拓宽等,所有这些都要做到心中有数。笔者仔细分析了初三新教材和大纲,归纳出以下几方面初高中教材的“盲点”(即新的初中教材将知识降低要求或删减了,而高中教材又没有补充这部分内容,而高考考纲中须掌握的知识。)
1.1 化合价。
初中化学中介绍一些常见元素化合价,这些元素的化合价仅仅是它们的主要的化合价,部分元素的化合价没有列出,如果简单认为这些元素只有表格中化合价,在解题时易造成思维定势。硫最高为+6价,最低为-2价,所以有 Na2S2O3、 FeS2中的硫元素化合价分别为+2、-1价,都不是常见化合价。
1.2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初中化学常识性介绍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知识,我们要根据教材中原子结构示意图,总结出质子数为 1-18 的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这样有助于学习高中化学原子结构知识。
1.3 酸、碱、盐的分类。
初中化学常识性介绍酸、碱、盐的含义,而没有对酸、碱、盐进行分类,特别要和学生讲清楚酸式盐与正盐的生成及酸式盐与正盐之间的转化。
1.4 启普发生器原理。
初中化学选学启普发生器原理和装置,而该装置原理或简易装置在高中多次用到,有必要了解其原理及适用条件。
(1)原理:利用压强原理控制反应发生和停止。
(2)适用条件:用于该装置制取的气体同时符合下列三个条件:块状固体与液体反应(不能控制粉末状固体与溶液接触);反应在常温下进行(不需要加热);除气体外,产物可溶于水且放热较少(若产物微溶,可能堵塞溶液通道;放热多易使玻璃容器炸裂)。
1.5 氧化物的分类。
现在初中课本上根本就没有 氧化物的 概念,只需要学生在学习时通过做实验自己得出结论,用自己的语言来给氧化物下个定义。至于氧化物的分类更是只字未提.所以须向学生讲解清楚酸性 氧化物和碱性氧化物的定义。
“知彼”就是教师要了解学生。教师只有了解学生的素质状况,才能为以后教学的深度、广度处理做到应付自如.可采取抄录入学成绩、课堂提问、与不同层次的新生座谈、问卷调查、进行针对性测验等方式.要及时将所掌握的学生情况综合分析整理,在此基础上建立学生化学素质、成绩档案.对学生普遍反映、暴露的问题要记录下来.如:初中阶段很大程度是记忆、背记的东西多,据调查有些学生在初中学习化学的方法就是死记硬背;高中阶段则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理解能力,理解后再记忆,死记硬背会导致学到的知识 “ 消化不良 ” 。初中阶段主要还是依赖教师,欠缺独立思考能力,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而高中阶段则要求具有独立性,主动接受方式获取知识,具备较强的自学能力。初中到高中,要实现记忆由理解、依赖、被动向独立主动的转变。
做到“知己知彼”后,才能确立复习的起点和重点。
2.抓住重点问题,采取多种方式复习
复习初中知识,不是简单地过一遍,而应突出重点。根据所掌握的情况,适当调整教学课时分配,对于掌握较好的知识一带而过,普遍存在的问题要下功夫彻底解决.例如问卷调查后发现很多新生对电解质的概念和电解质导电的实质等内容掌握不牢;对一些概念加热、高温、点燃、燃烧混淆不清;对有些知识点如溶解度的计算模糊不清;对有些物质的分类方法如酸、碱、盐的分类一窍不通.这些重点问题,要彻底解决。
复习初中知识的方法通常有:
2.1 集中复习法。
高一化学课开始时,集中用若干课时(我们常采用 9 课时)复习化学中的重要 “ 双基 ” 内容与高中化学密切相关的知识内容以及高中化学不再重复的,但初中化学里没有讲全讲透的知识(如前面所提到的“盲点”)。
2.2 分散渗透复习法。
高中化学的许多内容与初中化学有着密切联系,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善于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以旧知识作 “ 铺垫 ” 去探索获取新的知识;同时把新的知识纳入到已有的知识结构之中,以便使初高中化学知识得到合理衔接.如在学习氧化还原反应时,通过复习初中的从得氧、失氧分析氧化、还原反应,顺利过渡到高中的从化合价的变化及电子的转移来分析氧化还原反应。
2.3 专题复习法。
结合高一的化学内容,以专题形式复习整理已有的知识,使初高中化学中相关的知识内容有机地融为一体。根据初三的化学知识可分为化学用语、元素化合物、溶液、酸碱盐、化学计算等专题.在专题复习的同时,辅以适当的专题练习,这样既能有效的检验复习效果,又能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3.加强学生学法指导,养成自主学习习惯
加强学法指导是搞好初、高中接轨教学的有力保证。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除了智力因素外,学习方法也起着很大的作用,因此,在起始阶段,教师要把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作为高一衔接教学的重要任务。
3.1 开设学法指导课。
既可以在上高中化学课伊始时,结合高中教材讲解初高中化学的区别:如知识的总量增加、知识的系统性与逻辑性增强,理论性知识的比重增大,对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表达能力、实验能力、计算能力、记忆能力及知识迁移能力的要求大大提高.因此,学生在学习高中化学时不能总是相信自己的学习老习惯,把初中一套习惯和方法照搬到高中,坚持以记忆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法,死记硬背.要改变自己的学习观念和方法,转变为以抽象思维为主要特征的学习。
介绍学习高中化学应采用的正确方法:如重视实验,抓好课前的预习与课后的复习,及时进行各种知识技能的总结归纳,要用理解记忆法识记知识等等.应该对课本中的主要原理,定律以及重要的结论和规律着重去看、去记忆。同时还应注意学习化学中研究问题的方法,掌握学习的科学方法比掌握知识更重要,因为它能提高学习的思维能力。
3.2 学法指导要与建立学习常规结合起来。
学法指导的目的是使学生快速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要求,在 “ 欲学 ” 的基础上做到 “ 会学 ” ,进而达到 “ 学会 ” 。因此,学法指导应渗透于学生的学习活动之中,与优化主要的学习环节和建立学习常规相结合.要从高一第一堂化学课起,就建立和坚持必要的学习常规。如课前做好预习,记好预习笔记,答好预习思考题;上课做好听课笔记;课后做好学习小结;按时独立完成作业等。
总之,在教师做到“知己知彼”,逐步完成自己确立的过渡复习目标;学生扎实掌握了“双基”知识,适应了教师、教材、学习方法、学习环境等诸多方面后,一定会消除学生步入高中后的不适应感,爱上化学这门学科,顺利完成初高中知识的过渡学习,老师也能顺利完成初高中内容的衔接教学。
参考文献
一、紧扣教材,充分利用教材,夯实基础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化学学科的素养,对学生已经具备的能力和目标上要求学生具备的能力进行深入的分析了解.教师还要全面关注三维目标,通过对三维目标的合理整合,进一步促进三维目标的有效落实.教师要研究考试内容和考试的目标.化学课程主要包括五大主题: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的化学变化,身边的化学物质,化学与社会发展,科学探究.明确每一主题的内容和目标要求,结合新课标展开复习.虽然是复习课但是教材是最好的复习资料.抓住教材中的每个知识点,每个实验,探究活动,实验原理,实验现象,书本上的图片,资料信息,化学方程式,书后习题等都是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复习时要将上下两册书上的知识点有机地结合起来.抓住课本,也就抓住了基础知识,应该对课本中的主要原理、实验以及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和规律着重去看,去记忆.同时还应注意学习化学中研究问题的方法,掌握学习的科学方法比掌握知识更重要,因为它能提高学习的思维能力.
研究教材,挖掘教材,充分利用教材,改进教学设计.中考试卷的难度系数是0.7,所任教的学生学习习惯差,基础薄弱.复习起来重点抓住基本的容易题和较容易题,而这类题要使学生能掌握并且熟练解答,课本上的化学基本概念如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元素,原子,分子,混合物,纯净物,化合物,氧化物,酸碱盐,有机化合物,无机化合物,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等等.基础知识如化学用语的书写和意义,金属活动性顺序,初中化学常见物质的性质,出现过的化学方程式,制取常见气体的原理,仪器,药品,装置,步骤,检验,验满等等.复习时创设情境使学生加深记忆,变换形式练习.这些知识出现的背景是什么?相关内容如何用化学基本观念统摄化学基础知识的复习.书本上的图片再现给学生,书下面的注解特别提醒,实验中的现象情境回顾,书后习题改编.在复习基本概念时要分析透彻,理解记忆.要让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就要把概念分析透彻,分析其适用条件和要点,掌握其内含和外延,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才能记得牢,才能灵活运用.用好教材,以教学中发现的问题为案例出发,注意贴近学生的生活,联系社会实际.
二、重视实验教学,注重探究,培养能力
首先,实验是研究化学的科学方法,也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手段.初中化学常见仪器和用途,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基本的实验原理,实验现象,等等.复习课中,一方面复习实验的原理和做法.另一方面对于一些重要的实验,要亲手重做,加强感性认识,以提高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操作能力.不能只“听实验,背实验”,以防遇到考查实际操作的试题时,会束手无策.
例如,在观察“铜、锌分别投入稀硫酸”的现象时,要想为什么会看到锌放在稀硫酸中会产生气体,而铜放在稀硫酸中却无气体产生呢?通过思考,把感性知识升华,就会获得较深的认识:锌的活动性比氢强,能将氢从酸中置换出来,而铜没有氢活泼,故不能置换酸中的氢.复习物质的化学变化时可以设计过氧化氢溶液在二氧化锰催化下的分解,观察现象可知是化学变化,放热又可以复习能量的变化,氧气的检验,催化剂的概念.除杂、检验、鉴别时要设计必要的实验使知识和技能有机地结合起来.因此复习课中重视实验教学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巩固知识.
其次,在复习中设计专题的实验探究课.
将历年来的中考试题进行分类,“吃透”近三年的中考题.将中考题直接作为例题去分析讲解.选择好练习题,课堂上进行面批当面指导,训练答题的规范性、准确性,以确保考试时不丢分或少丢分.布置的作业要注意针对性.近年来中考题新题越来越多,灵活性越来越强,要求也越来越高.造成失分的题型有探究性实验题、与实际生活、生产联系的简答题,失分原因主要有对实验设计的步骤不正确或不完整,对现象和结论的描述不准确,化学用语不科学,还有缺乏生活常识等.练习时不仅要注意解题方法,更要注意答题表达准确、科学、严密、规范,并加强化学与社会、生活、环境的习题类型的训练.这类题考查内容广,立意新颖,起点高,落点低,区分度好.
加强学生审题能力和对问题表达能力的培养.审题能力和对问题表达能力是学生一个薄弱环节,也是形成学生答题过程失分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教学过程中应将学生的审题能力和对问题表达能力的提高列入到教学常规环节中.
四、上好专题复习课
综合训练和模拟考试可提高学生的做题速率,训练学生的解题能力和解题技巧,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锻炼学生的应考能力,提高学生的应考水平.然而,初中化学知识中有许多是具有一定内在联系或区别的,在进行综合训练与模拟测试的同时,穿行小专题复习,可以使学生的化学总复习得以升华,可以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拓展思路和联想,有利于系统地掌握所学知识块的构建学科知识体系,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综合思维的能力,能针对性地训练学生的综合理解能力提高应试素质.
在选择专题时,应针对学生在前面复习过程中反映出来的知识缺漏、能力差异、知识点的地位、中专命题的热点等来选择.对近几年新出现的“信息给予题”、“实验探究题”等试题类型,进行专题复习,认真分析此类题目的特点,总结这类题目的解题规律,同时在专题复习过程中可加大对化学信息材料的补充,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快速准确地从题目所给材料中提取解题所需的信息的能力,使学生熟悉“猜想假设-实验探究-验证结论”的探究型试题解题方式.又如:不用试剂或用一种试剂鉴别各种物质、开放性试题、学科间的综合题等.如果将一个或几个热点串联成专题加以训练,必然能会增加学生应试的针对性,提高每类题的得分率.元素化合物知识是学生容易掌握的,而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较差而导致解答推断题的能力不令人意.因此,可以专门开设物质推断题专题,从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等物质中例举一些经典试题,加以训练.
【关键词】初中化学;创新意识;身边的化学;实验教学;科技活动
21世纪是创新知识的世纪,创新教育已逐渐成为当今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和实验的一个重要课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仅是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潜能的有力因素,而且为学生的全面成长作好了强而有力的铺垫。在中学化学教学活动中,化学教师要尝试着改善传统意义上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不断地根据教学实际和新课改的要求,在初中化学教学进程中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引导和培养,促进化学教学迈向更高的发展台阶。以下几点将作出比较具体性的说明。
一、引导学生学会关注身边的化学
众所周知,化学来源于生活,并且最终也将回到生活中去,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学会关注身边的化学,不仅可以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提供良好的契机,而且也为教学方式的不断改革提供强而有力的催化剂的成效。详细一点来讲,在教学课堂中,教师要通过话语的引导或者教学细节的运用等,使得学生认识到化学就在身边。比如可以在教学中向学生提问以下一些类似的问题引起他们的思考:碳酸饮料喝后为什么会打嗝?化肥为什么会被分成不同的种类?洗衣粉和洗洁精的不同成分是什么?用生活实例激发学生,在学生积极踊跃的回答问题的进程中,教师要注重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去思考和探索,使得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化学的学习中去,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氛围。与此同时,在课堂教学之余,教师要经常性地深入到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去,了解他们的最新学习动态和思想情况,以便采取实之有效的教学策略,在成为学生真正的良师益友的前提下获取学生的支持和信任。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在课堂外可以尝试带领学生进行较多的课外实践活动,在传授学生以正确的观察方法的同时,引领学生探索生活中的化学世界。还有,教师可以在课堂中留部分时间交由学生,让同学们分享自己身边的神奇化学现象或者通过自身体会所看到的化学细节,大大地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不仅利于创新意识的萌发,而且也间接地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教学中注重实验教学的强化
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初中化学教师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和最新的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个性成长特征等因素,将这些融入到实验教学中去,在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的同时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具体来说,首先,为了使得学生能够尽快地学会用化学知识理解和解释身边的现象,教师在进行试验设计之时要尽量增加一些贴近生活和社会实际的实验。比如在“CO2溶于水”的实验中,教师在课堂中先将一瓶汽水打开,学生通过透明的瓶体可以发现有大量的CO2气体出来。然后运用一次性注射器抽取一定量的水和CO2,通过活塞的运用让学生能够清晰明了的观察到实验现象,如此一来不仅让学生在实验中感受到了化学世界的神奇和美妙,而且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探索欲望,拓展了创新意识的发展平台。其次,遇到一些要求高、难、设备贵重的实验,传统的实验根本无法获得理想的效果,因此教师要尝试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将一些操作难度系数较大的实验通过多媒体展示在学生面前,比如易出错误的实验、爆炸性、毒性较大且很难控制的实验以及物质条件受限制的实验等。在立体化的多媒体展示过程中,也有利于促进学生对微观世界的了解,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补充创新意识的内容。总而言之,良好的化学实验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氛围,为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的形成提供奠基,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不断深化。
三、开展科技活动,挖掘学生潜能
科技活动是创新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锻炼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媒介,教师在教学中尽可能合理地运用科学的方法开展科技活动,不仅可以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而且促进了初中化学教学工作的不断改革和完善。教师可以尝试着从课外兴趣小组的建立入手,根据学生的个性成长特征以及学习能力等情况将学生分成实力相当的小组,利用现有教学条件引领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技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有所悟、有所学。比如可以让学生针对一定的主题进行社会实践调查,到当地的工厂、商店、农村等进行调查、参观以及访问,让学生结合课堂所学撰写相应的专题调查报告,教师要给予恰当的专业化指导,并且引导学生运用小组讨论和交流的方式针对研究的主题提出改进措施和意见,在活动中进一步提升学生在化学学习方面的探究学习能力,为教学质量的不断完善打下坚实有力的基础。在进行科技活动的开展进程中,教师要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纳入到教学计划中去,使得各项教学工作的开展能够在体现学生心声的情况下获得事半功倍的成效。总而言之,根据最新的教学实际的需求以及新课改的最新动态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活动,不仅可以在更大范围上发掘出学生不同的潜能,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而且使得初中化学教学朝着更加合理的轨道行进,从而取得理想中的教学效果。
创新教育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和关键,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初中化学的重要教学目标之一,更是促使教学的发展步伐与新课改并驾齐驱的良好体现。初中化学教师要不断地总结实践经验和借鉴精华,探索更多地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良好对策和途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社会的进步输送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次玉柱. 《浅谈初中化学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现代农村科技.2009(6)
关键词:思维导图 应用 初中化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8(c)-0100-02
1 思维导图与初中化学教学
思维导图是一种用以建立生成学习策略(generative study strategies)的图形组织(graphic organizers,GO)思维辅助手段,借助颜色、线条、词汇和图像,遵循一套简单、自然的规则,将大量的枯燥信息变成有高度组织性的图。这种手段结合了全脑的概念,使左脑的逻辑思维优势和右脑的形象思维优势都在学习与认知过程中充分发挥出来。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处理进入他们大脑的任何信息。这些信息既可以是已习得的知识和经验,也可以是当前正在学习的知识。每一个信息都可以形成一个思考中心,并且向外发散,形成众多分支,每个分支代表与中心连接,每个连接又可以成为另一个思考中心,再向外发散,使思维呈现一种发散形的网状图像。这种网状图形,除了增强记忆以外,更为重要的是能够帮助学生在孤立知识点之间建立逻辑关系,促进学习的迁移,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形成广泛而全面的知识体系。
思维导图十分适用于初中化学教学。现行初中化学教材所选择的内容重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联系,以“科学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的化学变化”和“化学与社会发展”为内容主题,是学生终身学习和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所必需的化学基础知识,也是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载体。思维导图的引入,正好可以使学生立足于无处不在的自然现象,将蕴涵其中的物质世界素材描绘在图形组织中,通过与教师和同学的探讨,了解化学变化的奥秘,建立对物质世界正确认识,达到化学启蒙教育的目的。本文结合笔者自身的教学实践列举了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应用。
2 思维导图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举例
2.1 优化教学设计,提高效率和质量
传统的教学设计容易造成灵感随时间的流逝而消失,设计过程中思维也是零散的,各种目标常常不能很好的落实。基于思维导图的教学设计,从中心主题出发,把教学各大环节作为一级主题,发散出去,再逐级细化,形成二级主题等。这样把零散的知识点都通过发散和联想在头脑中形成了全景图继而全面整合知识体系。这样优化的教学设计更加系统、科学,提高了教学设计的效率。同时通过一张图能清晰的展现教学设计各个方面,设计过程中还能前后对照,反思重难点设置是否合理,难点能否有效突破等,教学设计的质量也得到了提高。笔者结合教学实际,利用思维导图对“中和反应”进行了教学设计。
2.2 引导课前预习,增强互动和效率
课前预习是化学学习的重要环节,对于多数学生而言,所谓预习就是浏览教材内容,对教材有初步的印象,这样的预习固然能够使学生对即将上的课程有所了解,但并没有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在“减负增效”的背景下,思维导图在预习阶段可以有两方面的应用:(1)制作导学案,由教师设计,为学生呈现清晰的预习要点,从而有助于学生把握学习重点,提高预习效率。例如学习燃烧与灭火前,在预习学案中设计了思维导图所示的问题群见图1);(2)在预习结束后,由学生针对预计成果绘制思维导图,将已理解的内容及其内在关系表现出来,并且将自己的理解情况用彩色比标注“已明白、有疑惑”等字样或相关符号。该思维导图能够将学生预习情况反馈给教师,帮助教师合理安排课堂资源,提高课堂效率。例如,学生预习“燃烧与灭火”后绘制的思维导图(见图2)。
2.3 构建知识网络,提高复习的效果
学生在进行课堂、章节总结或是专题复习时,思维导图可以将新知识与旧知识进行整合加工,一方面利用旧知识的迁移,加深对于化学概念与反应原理的理解;另一方面也能有效的将新知识渗透到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中,使知识结构更加系统化和富有逻辑性。
例如,“酸碱盐”是初中化学中很重要的部分,是在讲授了身边的物质、溶液、化学用语、化学计算、物质结构初步知识等的基础上,将常见的无机物按照单质、氧化物、酸、碱、盐加以分类,从具体物质的知识到一般概念,把初中化学中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化学反应等予以综合和深化,使学生对所学的无机物有比较完整的认识,同时也为今后的化学学习和生活生产作一些基础知识的准备。笔者在“酸碱盐”授课完成后通过思维导图对相关内容进行了总结。
2.4 优化解题思路,拓展思维和能力
对于复杂的化学题,需要学生理清分析问题的思路,有效的寻找适用的知识载体破除解决问题中的思维障碍,优化解题的策略。利用思维导图学生可以直观的将知识载体、解题的条件以及相关化学反应呈现出来,并且通过发散性的思维、拓展解题思路、寻找最佳的解题方法,提升学生化学问题解决的能力。
如混合物的计算是初中化学计算中常见的比较复杂的题型。采用适当的方法可以化难为易,化繁为简,提高这类题的能力,如采用思维导图,通过思维导图对问题进行分析,可以帮助学生指出其中的化学原理,提炼出物质转化的关系,优化解题思路。
例:有一种不纯的铁,已知它含有铜、铝或镁中的一种或几种,将5.6 g样品跟足量稀H2SO4完全反应生成0.2 g氢气,则此样品中一定含有( )
A.Cu B.Al C.Ca D.Mg
笔者应用思维导图对题目进行分析(见图3)。
3 思考与展望
思维导图策略具有潜在而明确的教学价值,在实际使用这如何发挥该手段的优势依然值得教学工作这不断的实践。
笔者认为以下三点在操作中尤为重要:其一,启发学生的主动性,加强师生交流互动。思维导图的优势在于能够在师生之间形成桥梁,一方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思维方式;另一方面学生也可以将自己的思路反馈给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鼓励和引导学生绘制自己的思维导图,通过师生互动,使教师更深入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和能力,为开展高效教学做好铺垫。其二,积极探索思维导图的用途,将其广泛应用于问题解决。教学过程环节众多,需要教师对问题保持高度的敏感度,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寻找更多的课题,将思维导图更加广泛地应用于综合问题的解决,潜移默化地改变师生的思维方式。其三,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初中阶段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测来掌握化学知识是培养其探索能力的重要途径。如何利用思维导图通过实验教学来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还有待我们去探索。
参考文献
[1] (英)托尼・巴赞,著.思维导图:放射性思维[M].李斯,译.作家出版社,1998.
关键词:物质分类;化学教学;目标
一、教材地位
《物质的分类》是初中化学的精髓内容,是学习一些基础理论、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基础;它贯穿初中化学的始终,对知识起到了承上启下、统领全局的作用。所以,它是初中化学教学的重点,也是历年中考的热点。由于它涉及基本概念多,而且知识点分散,相关的题型多变,所以,它又是初中化学教学的难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复习,使学生了解宏观物质的简单分类;能够从微观角度认识分类的依据;会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混合物和纯净物;掌握单质、化合物、氧化物、酸、碱、盐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4.教学重点
(1)宏观物质的简单分类和知识体系的建立
(2)单质、化合物、氧化物、酸、碱、盐等概念
5.教学难点
对单质、化合物、氧化物、酸、碱、盐等概念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
1.导言
创设情境:超市的商品是如何摆放的?分类摆放。人们事先将大量商品按照事先设定的“标准”进行了分类。分类法是一种常用的科学方法。物质分类是研究化学、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今天我们就来复习“物质的分类”。
2.(板书课题)专题复习“物质的分类”
(1)学生读学习目标(明确复习目标和学习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学有目标、练有方向)
(2)了解常用的分类方法
①交叉分类法
同一种事物可以按不同标准(角度)进行分类,即对事物进行多角度分类。
②树状分类法
这种分类方法是对同类事物进行再分类,条件增多,范围缩小。
3.基础知识的归纳与整理:构建“物质的分类”概念图
组织学生根据自己对物质分类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研讨,尝试给常见物质进行简单分类,教师可适当指导,最后由师生共同小结,并以投影形式给出物质分类的知识结构。在研讨过程中应提醒学生注意分类的依据以及概念间的从属关系。概括出物质分类的知识体系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能否用其他形式对物质进行分类,诸如画知识树等,借此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可以让学生尝试一下,也可将其留作课后作业。
4.关键知识点拨
学案和多媒体给出表格,鼓励学生经过讨论比较相关的概
念,找出这些概念的异同点及其联系,教师适时点拔,强调理解概念应抓住关键字词和相关概念的内在联系,最后,师生共同完成表格内容。
之后,结合本节内容进行典型例题讲解,并让学生了解一下关于此内容的考试类型、解题方法,最后和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以及存在的疑问并加以解答。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学科知识为中心,以知识建构为核心;重视能力培养,做到了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关注师生互动;做到了知识与能力并重,认知与情感兼顾。另外,教师点拨恰到好处,不仅让学生知道怎样解题,还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这样解题,更让学生体验出这种解题方法是怎么思考来的。
一、压强差的产生
以初中化学教材中出现的装置为例(如图1所示),由实验产生的现象可以推知产生了压强差,进而推出产生压强差的方法。增大压强的方法主要有加热、加水、注气、溶解放热、化学反应(放出气体、放热)。减小压强的方法主要有降温、抽气、溶解吸热、化学反应(吸收气体、吸热)。
二、压强差的利用
(一)解释常见的现象
1.压强差使气球(或塑料瓶)胀大或变瘪(如图2所示)。
2.压强差使U形管液面发生变化[1](如图3所示)。
3.压强差使液体(或气体)倒吸或被压出(如图4所示)。
(二)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实验装置检查气密性的方法有多种,以初中化学教材最基本的3套装置为例(如图5所示),可将气密性检查一般思路概括为:①制造密闭体系; ②改变压强;③观察现象。
装置改变,但检验思路一样。以干燥管为例,检查气密性的方法可以是:①关闭止水夹,将干燥管压入带有水的烧杯中[如图6(1)所示] ,若干燥管内液面低于烧杯内液体液面,且一段时间后,干燥管内的液面保持不变,则证明气密性好;②打开止水夹,导管口连注射器,把干燥管放入水中,慢慢拉注射器,若水进入干燥管,关闭止水夹,干燥管内液面保持不变,则证明气密性好;③打开止水夹,导管口连注射器,把干燥管放入水中[如图6(2)所示],慢慢推注射器, 若干燥管口有气泡冒出, 则证明气密性好;④堵住干燥器一端,另一端连注射器,[如图6(3)所示],若注射器难以推(拉)动,则证明气密性好。
(三)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以初中化学教材为例,利用长颈漏斗、多孔隔板组装成随开随用、随关随停的气体发生装置(如图7所示),原理是:夹紧止水夹后,容器内压增大,使反应物分离,反应停止。
其他随开随用、随关随停的气体发生装置(如图8所示),原理也是通过压强差使反应物分离反应停止。
(四)收集气体
以初中化学教材最基本的3套收集装置为例(如图9所示),收集装置选择的依据为:①气体的密度;②气体的溶解性;③气体是否与空气反应。
其他收集装置选择依据一样,但要注意气体的进口。如图10(1)所示,适用于不与水反应且不溶于水的气体,从B口进气。图10(2)所示,收集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时从B口进气,收集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时从A口进气。图10(3)所示,收集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时从A口进气,收集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时从B口进气。
(五)测定气体的体积
1.利用针筒直接收集读数(如图11所示)。
2.用气体将水排到量筒中间接测量(如图12所示)。但若气体和水反应或能溶于水,可在水面上加一层油或将水换成不与气体反应的液体。
3.用量气管收集读数(如图13所示)。
三、压强差的消除
(一)控制实验步骤
用量气管收集读数(如图13所示),必须调整量气管两边液面相平再读气体体积,以免气体受到水柱压力被压缩,体积读数偏小。
如“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先等集气瓶冷却到室温,再打开止水夹让水倒流(如图14所示),以免红磷烧完立即打开止水夹时,集气瓶内温度过高、压强过大,倒流过来的水小于1/5。
“高锰酸钾(或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氧气”实验(如图15所示),实验结束时先将导管移出水面再熄灭酒精灯。以免先熄酒精灯时温度下降,试管内气压变小,水槽中的水倒流到试管中使试管炸裂。
“探究炼铁原理”实验(如图16所示),实验结束时先熄灭酒精灯,继续通CO直到玻璃管冷却。以免先熄酒精灯时温度下降,玻璃内气压变小,石灰水倒流。
(二)改进实验装置
1.改为恒压式
如实验室用分液漏斗装置(如图17所示)制取气体时,一段时间后液体滴下就不顺利了(气体制备过程中,气体产生速率太快而造成单位体积内气体分子数增多,气压增大)。可以在分液漏斗和圆底烧瓶间连一根胶皮管。这一改进使得分液漏斗与烧瓶内的压强始终相等,便于分液漏斗内的液体顺利流下,可以起到防止液体堵塞的作用。
2.改为防阻式
在容器口放一团蓬松的棉花(如图18所示),可以防止气压过大药品冲出容器。
3.改为防倒吸式
对于溶解度不大的气体,直接将导气管通入水中[如图19(1)所示];对于溶解度较大的气体,要防止压强差产生倒吸现象[如图19的(2)-(4)所示]。
以上是笔者对实验中压强差的专题总结。通过这种以点带面的归纳整理,可以引导学生迅速寻找相关实验知识创造性的表达。在回顾整理过程中渗透研究问题的方法和一些重要的化学思想,从而提升学生的思维层次。
一、教学模式
翻转课堂首先由教师对提供的教学视频进行讲解,学生观看视频并记录问题,在课堂上,师生通过面对面的讨论完成相应的练习。翻转课堂的教学特点是将知识的输入放在课下,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宗旨。
二、理论基础
翻转课堂体现了建构主义理念。由翻转课堂教学模型可以看出,翻转课堂颠覆了传统课堂“先教后学,以教师为中心”的特点,学生通过一定的作业练习,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在课堂的大部分时间,学习者以经验交流、讨论、辩论甚至动手实验的形式对教学视频的内容进行探究。翻转课堂模式下的学生自主安排学习进程,观看视频讲解,提出问题,并在课堂上与教师讨论自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因为新知识经验的进入发生调整和改变。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中心,教师由课堂的主宰者转变为指导者,帮助学生学习。
三、翻转课堂教学实践
1.微课程的积累
(1)制作微课程视频
教师通过ADDIE模型完成微课程的设计,其中包括对学生的了解,对教材难点、重点的分析;设计教材内容的表达方式;录制与后期加工的制作;课程预习、课后总结的应用;对微视频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这样的微课视频不仅能够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教师的教学手法与传授技能也随之提高。微课程从课题的确定到练习的设置都将教学资源作为重点,并借助了教育技术。课堂的关键在于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知识。
(2)微课程的积累
我校选择初三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针对初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点和易混淆点,借助微课程,将课程内容在信息技术支持下形成课程资源。同时,我校对微课程编排了新的构建形式,创建了“解题类与辨析型”的专题微课程。
(3)系统化的微课程
在初中化学微课程中,形成一个新型教研团队,并且有明确、系统的分工。对平台的注册与登陆进行了重点研讨,对微课程上传与以及评价与总结都进一步细化。最后,完成初三化学实验微课程的设计,研发微课程的产品。
2.翻转课堂教学
(1)翻转课堂教学组织
微课、自学任务、测评是翻转课堂的基本元素,翻转课堂将这些内容整合,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了激发,对学生的深度思维进行了启发,让学生在掌握学习资料的同时,搭建个性化学习平台。
(2)转变教学方式
实现人的健康成长与科学发展是翻转课堂的逻辑终点,学生不仅要学会,更要会学;不仅要学会知识,更要学会生存。教师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不仅要专业,更要发展。因此,翻转课堂是学生、教师甚至家长转变思想的平台。
翻转课堂的微视频可以供学生反复观看,倒退、暂停、快进,实现短时间记忆中学生对重点知识的强化。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适应能力,调节视频的观看进度与重复次数,实现人机一对一的特征,更增添了学习的趣味性,学生注意力更加集中。
(3)养成教学行为习惯
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是翻转课堂的教学目标之一,建立新的教学形式,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体,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增强学习主动性。学生自我进行意识的构建,教师是课堂的指导、帮助、组织以及设计者。
四、翻转课堂的实践总结和反思
1.选择时机,激发翻转课堂
并不是所有的课程都适合翻转课堂,也不是所有的教学环节都能用微课程表现,初中化学的翻转课堂实践中,有以下几点思考:
(1)课程的分类
初中化学课堂大致分为新授、研究、复习以及测评课。新授课的主要目的是传授新知识,是学生获得新知识并改善知识结果的过程,新授课适合使用翻转课堂,教师可以进行微课程的设计。
(2)课程的环节
课程的环节大致分为导入、探究、巩固、总结。其中探究环节是学生积极主动获取知识的环节,是认识与解决化学问题的实践环节。巩固环节重在师生间的互动,教师提问题、学生思考问题、学生作答、共同评价,让教师逐步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这样的环节更适合应用于翻转课堂。
2.翻转课堂不在量,在于质
翻转课堂不能流于形式,要让课堂活起来,教师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学生为主体,辅助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这才是翻转课堂的目的。
总之,教育改革是在不断地摸索与实践中实现教学的科学性。翻转课堂顺应了信息化的时展,开创了新型课堂形式,以学生为主体。从授课理念到实际行动,再到课堂效果,无疑是现阶段科学的授课模式,身为初中化学教师,要顺应时展,提升自我服务意识,为学生创造更加便捷有效的课堂。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