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化学体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启发我们:有效的诊断是实施因材施教的前提。应重视把诊断性评价作为一种常规教学评价的手段运用于教学过程之中;应注意了解和判断学生的学习状况、存在的问题和可能的发展趋势,按时做好信息反馈,指导学生调整学习状态,为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提供更切合实际的建议;应运用评价的结果激励学生积极进取,而非分等级、排名次。化学新课程评价的特点: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促进每个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一、发展性评价概述
新课程理念的中心任务是以人文与发展的观念解决人类教育和发展的问题,即需要我们认识发展的不平衡性,因材施教。随着新课程的评价理念不断地发展与深入人心,课程评价与教学过程都变得越来越重要,评价能够提供出有力的可靠权威信息,是很有指导意义的,意在促进教育的发展。评价是以以人为本的思想为依托的,只有尊重人、重视人、发掘人的全面发展,才是适应新课改下的真正发展性课程评价。课程评价的特点是:评价主体互动化、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过程动态化。而《新课程标准》中的教学评价宗旨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
学生评价体系相当于一根指挥棒,所有的教学方案都要为这个评价标准来服务。所以,要想进一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必须构建起适合新课程标准的学生评价体系。发展性评价不仅着眼于学生在过去某一阶段的学习状态,更注重分析学生的动态发展,体现出现代教育中充分考虑学生个性发展的理念。
二、构造发展性学生评价体系的基本原则
1.转化评价的功能
一般来说,评价体系有这样几个功能。首先是选拔性质,要在体系中将所有学生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排序,利用这个次序来进行等级划分和优胜劣汰。应试教育中的绝大部分升学考试都属于这个性质。这样仅仅满足了考试的需求,却造成学生发展上的失衡。另一个是教育性评价,主要目的是考察某一阶段学生的学习情况,让学生有机会认识到自己的学习状态和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构建发展性学生评价体系要明确评价的功能性质,就如何能使学生实现更好的发展进行认真探究。
2.注重过程评价
学生处于人生的成长阶段,其综合素质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动态的提升,所以某一次的考核并不能说明太多问题。在传统的评价体系中老师与家长都特别看重学生的考试成绩,我们有必要对此现象做些改进。学生的发展过程是漫长的,更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学生的成长不是一蹴而就的,所以评价体系也必须是适应学生发展的过程性的评价。学生发展性评价体系的重点正是在于“发展”两个字。要将评价指标尽可能多地放在平常的学习生活中,弱化期末考试的参考值。
3.重视评价之后的反馈
W生发展性评价体系的目的在于通过分析学生的成长动态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所以在完成了学生的评价之后不是任务的结束,而是工作的开始。要根据评价报告好的方面对学生提出及时的肯定,对不足之处要让学生进行反思,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状态。完成评价之后仍要对学生进行持续的关注,在观察中及时获取学生的反馈,让学生在与评价体系的互动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水平。
三、构建化学学生发展性评价体系的具体实践
1.评价的主体需要是多元化的、全面的、客观的
要构建学生发展性评价体系就要扩充评价体系中的主体。初中化学教学中有很多内容是需要学生结组完成的,所以可以在评价体系中引入同组成员的评价意见。此外,还可以利用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到社会上被检阅,在实践报告中获取社会人士对学生的评价。还要积极构建家校联系机制,让老师和家长之间形成有效的沟通,切实了解到学生的成长动态。这样同学之间的评价,老师和家长的评价以及社会上的评价共同构成学生评价体系中的参考意见,使得学生的各方面情况都能被掌握,有利于对学生的全面考察。
2.多方位地考察学生
化学作为一门实验性的学科,动手能力也是考验学生的重要素质之一。我们可以在对学生的化学实验操作进行一个指标化考核,并将其纳入到评价内容中。此外,化学学习小组中常常有责任性很强的学生,他们负责整个学习小组的分工安排和相关操作,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在评价体系中也要把学生的组织能力作为一个评价指标。试卷上仅仅是反馈了学生对部分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还有很多如学生素质是试卷难以考查得到的,所以化学教学要多利用实验内容和探究性学内容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并将其纳入到评价体系中。
3.评价的方式更需要多样化
在互联网时代的大背景下,我们要善于运用信息技术来构建学生发展性评价体系,纸质试卷并不是唯一的评价手段。我们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对每个学生建立电子的个人成长档案,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组织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学习情况做一个定期的记录,及时跟进学生的成长情况。条件不足的学校还可以通过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行为观察报告等方式完成评价的介质建设。
4.建立学生成长档案
传统的评价方式使学生过分关注学习的结果、考试的分数,而对学习的过程关注较少。《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中指出:“改进校内评价,推行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化学学科针对学生学习的不同阶段,指导学生设计课堂学习档案袋、单元学习档案袋、学期终结档案袋,每一种档案袋都给出了具体的目录,如课堂学习档案袋目录包括课题与授课时间、课前预习小结、课堂参与情况、小组合作情况、学习成果展示、个人反思、课外自我拓展、其它等。
5.建立教师完备的评价体系
教师教学评价主要是对教师在课堂中教学行为的现实表现作考察,做出教师教学工作质量的评价。教师教学评价直接针对教师的课堂教学,在提高教学质量方面具有比绩效评价更大的实用性。教师工作绩效评价主要从教学成果、教科研成果、学生满意程度分析等方面构建指标体系。而发展性评价体系除了要包括以上三点以外,国外的多位学者和研究机构还曾提出了成功的发展性教师评价体系所应该具备的特点,分析和归纳它们,其中有以下的几点共性:一定要有被评价对象的参与,也就是教师本人自愿参与的;能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主动参与,具有相当大的自由、开放度;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形成性评价而不是终结性评价。
【关键词】构建 知识网络 提高 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09(a)—0088—01
初中化学学习时间紧、任务重,知识点多而散,在结束新课后,很短时间内复习好上、下两册的知识,如何上好中考化学复习课,对我们每位初中化学教师来说年年都是新课题;而中考在注重对“双基”考查的同时,更突出对学生科学素养的考查,即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考查学生对所学的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面对这样的形势和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化学复习的有效性显得尤为重要。而构建初中化学的知识网络,将有助于提高化学复习的效率。
下面就构建初中化学的知识网络作简要说明。
首先,构建知识网络可以在新课学习的章(节)复习时。如学生学习完氧气时,可引导学生从氧气的制取、性质、验证、用途来归纳整理,形成体系,到学生学氧化碳或其它物质时,自然就会想到从这些方面来学习、归纳总结,然后再将氧气和二氧化碳进行对比、联系。发现二者可以相互转化,还可以将二氧化碳与其它物质的转化(性质)相联系,这就形成一个很有用的知识网络。
其次,专题复习时构建知识网络更能加强知识间的联系,使学生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对所学知识一目了然,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构建初中化学的知识网络,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如我在复习专题二(物质构成的奥秘)和专题三(物质与化学变化)时,引导学生从化学研究的对象(物质)、化学的概念(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入手,形成了关于物质的基础知识的网络【附:中考专题复
关于物质的基础知识】,学生对初中所学的知识了然于心,更有助于学生的化学基本观念(元素观、微粒观、变化观、分类观)的形成,而上述基本观念是化学学科观念体系中最基础、最本质的,是深入认识物质以及形成更高层次化学学科观念的前提和基础。通过引导学生构建该知识网络,学生对初中化学涉及物质的大部分基础知识、基本理论有清楚的认识,脑子不再是一团乱麻,对所学过的知识一目了然,复习事半功倍。而且复习所用课时少,效果好。
关键词: 初中化学 复习效率 提高方法
初中化学的学习相对其他科目而言时间短,只有一年的时间,却有两册书,知识点多,初中化学总复习的时间也短,总复习阶段升学压力大。九年级学生面临中考,时间紧、任务重,化学总复习更是一项系统化的学习工程。学生学习水平发展不平衡和心理素质差异等问题,更为总复习增加了难度。有效复习可以帮助九年级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加深理解,并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新的问题,提高总复习效率,从而提高化学成绩。如何在初中化学总复习过程中,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将所学的化学知识构建成系统的知识网络,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复习效率,有效提高学生的中考成绩,是每一个化学教师都在思考的问题。根据多年化学教学经验,我谈谈思考。
1.复习要紧扣中考考点
《中考考纲》规定了中考化学学科所考的范围和要求,是中考化学学科命题的主要依据之一,对中考化学总复习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因此,在总复习前,教师一定要认真研读化学《中考考纲》,明确本年度中考化学考试的要求和去向,掌握中考所考的知识点,有利于把握复习的广度和深度。开始复习时,教师应根据考纲制订具体的复习计划,针对首轮基础知识的复习,以考点为基础复习化学课本,将每个单元的内容归纳到包容它的大块里,形成复习的总体知识体系,再结合考点内容将其编排成具体的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并贯穿于复习全过程。不论试题的情景如何新颖,答题的知识点基本上都来源于教材,不可能超出教材的知识水平编写一些偏题怪题。一定要根据《中考考纲》说明的要求通读教材,认真思考,尽量查找对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理解上的漏洞。
2.复习题要精讲精练
有针对性地搜集和使用信息资料,可能会对提高中考复习质量具有决定性影响,应该本着“广集信息,合理选题,选题求精,重在落实”的原则复习。能力的提高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过长期的积累和有意识的培养,要善于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进行知识复习和解题训练。做完练习题不是简单了结,而是要让学生进一步思考:该题考查了什么基础知识,其本质特征是什么,都有哪些知识之间的联系,还有其他更好的解法吗?教师要广开渠道,提炼有较强启发性、典型性的试题,供学生学习参考之用,切不可粗枝大叶、随意选择。滥讲百题,不如精讲一题,万不可采取“题海战术”,让学生淹没在其中无法自拔,而要精选精练,限量用题。在讲题过程中要善于总结解题规律,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解题速度,确保学生能够认真消化精选试题,有效提高学习能力,同时为学生节约宝贵时间,实现各学科的全面发展。
3.复习要关注热点
这里的热点主要指历届中考化学考试中经常进行测试的知识要点内容,包括物质怎样变化、化学方程式怎样书写、化学现象如何描述、常见化学现象、化学实验的简单操作、指示剂如何使用、化学用语的具体意义、判断物质间能否发生化学反应、质量守恒定律、环境保护、混合物怎样分离和除杂、燃烧条件与灭火、金属锈蚀和保护、实验装置的正误、设置简单实验方案、怎样计算化学式、方程式和溶质质量分数等方面,这些问题都是历年必考的热点。另外,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和热点问题,也是近几年中考命题的新走向,而且分值比例呈上升趋势,教师一定要让学生熟练掌握这些知识,并通过一些精选的试题加以训练,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加强对实验的复习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必须重视实验复习,无论中考实验题目怎样变化,都需要基础理论和能力的支持。复习时要充分利用好课本,构建实验基础知识的板块、框架和网络,注意对基本实验现象考查及经典实验的考查,尤其是对实验方案的设计、改进、探究实验和对实验过程的分析、评价要成为实验复习训练的重点。熟悉常用仪器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掌握重要的化学方程式及实验现象,化学反应类型,以物质的性质为中心,掌握其制备、检验、鉴别、除杂、推断、提纯等;归纳典型装置的多种用途,依据实验的要求和条件,设计物质的制备、成分的推断、组成的测定等。复习实验时应选取典型题目讲解,弄清解题思路和方法,然后搜集类似题目进行分析研究,促使学生审清题意,看清答题的要求,提高答题的准确性、科学性。
5.发挥主体作用
再好的剧本也需要演员来演,从一定意义上讲,中考复习的主人翁应当是九年级学生。教师实际上是特殊的“服务员”,这是一种引导性、指导性、辅导性的高层次服务。因此,教师切不可将自己放在中心位置,而把学生作为可以任意摆布的附庸,要引导学生按照化学《中考考纲》说明的要求复习,掌握考点、热点、难点知识,形成化学知识体系;留给学生充足的自学时间,复习各章节前可设置一些阅读思考题,引导学生边复习边思考,留有足够的课堂活动空间,特别是针对复习难度较大、不易理解的典型试题,可以设计一些阶梯式的思考题,指引学生思考,让学生分析讨论,提高解题能力,还要以学生反映的难点问题为基础,结合基础知识,开展能力训练。在复习过程中,穿插一些训练题,巩固重温前面所学知识,防止学前忘后。
总之,九年级化学教师要发挥高超的教学水平,有责任感、紧迫感和危机感,在复习中转变观念、更新传统复习方法,研究中考试题的命题思路和特点,了解每年的中考命题趋势,把握好复习要点,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学生为中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九年级化学复习的实效性,从而提高学生的中考成绩。
参考文献:
[1]李淑霞.优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初探[J].教育实践与研究(B),2011(04).
1 多媒体在初中化学中的整合应用
多媒体教学模拟微观形态惟妙惟肖,化抽象为直观 在化学教学中,多媒体模拟化学物质微观形态变化直观、形象、一目了然。如在探索化学奥秘“水和溶液”的过程中,水是由大量的水分子构成的,而通过水电解分解反应,每个水分子又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如果只是读上几遍这几句话,或者加上固定不动的挂图,学生还是很难以从宏观概念中进入到微观粒子的知识世界。而利用多媒体制作出水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从分子中破茧而出再从分解的状态重组成分子这样的变化过程,学生一目了然,既学到了化学知识,又体验到了微观世界丰富多彩的物质构成。
这样通过多媒体课件生动活泼、多种多样的展示,使化学教学内容不再抽象、难解,可以轻松地理解并掌握实验所体现出的化学现象与本质,很快掌握知识。
多媒体教学强化实验演示效果显著,提高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智力的提升与高度发展,建立在一定的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以创新教学为载体,创设化学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求异创新的积极性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如空气的学习,多媒体播放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将足量的红磷放在燃烧匙内点燃并迅速置入集气瓶中,并密封瓶盖、夹紧导管上的止水夹,将集气瓶水平面以上分为五等份做好标记,如图1所示。待红磷充分反应和集气瓶冷却到室温后,打开止水夹,水面会上升至第一个标记处,说明氧气在空气中约占1/5的含量。通过化学实验,学生明白了氧气在空气中所占比例的重要性,意识到了环保“绿色化学工艺”的重要。在慎思中激活了发散式思维,提高了创新能力。
多媒体教学增大化学知识容量,多样化教学资源共享 多媒体强大的交互功能与全方位的教学手段,使教学设计与课堂展示打破时间、空间和环境的界限,源源不断地将化学知识资源共享到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到的化学知识体系更加清晰完整,理解并掌握到的知识信息更加丰富。
如“水的三态变化”学习中,通过多媒体可以展示两种教学方法:一是通过实验说明冰的融化和水的沸腾;二是可以用微观粒子理论过程,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并且在观察实验的过程中,不但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而且学会了诸如熔点、熔化、沸点、沸腾、升华、凝华等专业科学术语,提高了学生分析现象、探索本质、语言交流的能力。
2 多媒体教学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激发学习兴趣,辅助化学实验的演示教学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多媒体是将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应用到初中化学中的辅助教学工具。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学科,学生在观察化学实验的过程中探索化学科学的奥秘,激发了兴趣、引导了思维,化学理论知识得以加强和巩固。既可以详细地分析、探讨教学过程,也可以全方位展示教学成果,将抽象的化学概念与难度较高的化学实验直观化、形象化、生动化。
如“粗盐的提纯”一课,首先利用多媒体展示多种色、香、味俱全的美食,接着问道:“同学们,我们每天可口的饭菜都离不开食盐,那么食盐是从哪里来的呢?”紧接着播放一幅美丽的大海和海水晒盐的画面,教师说道:“海水经过晒盐得到的是粗盐,那么我们是如何将之提纯为食盐的呢?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实验。粗盐中含有很多不溶于水的泥沙,所以先对粗盐进行溶解。取5克粗盐和10毫升水,将水倒入烧杯中,一边使用药匙将粗盐一匙一匙地加入到水中,一边用玻璃棒在烧杯中搅拌均匀、加速溶解,加至粗盐不再溶解,然后使用过滤纸将不溶于水的泥沙进行多次过滤,直至溶液不再浑浊;将溶液倒入蒸发皿并放在铁架台的铁圈上,使用酒精灯进行加热,并用玻璃棒不断地搅拌过滤溶液,直至蒸发皿出现固体而停止加热,得到的白色晶体就是食盐。让我们亲手来体验一下吧。”学生跃跃欲试,可以分组进行操作实验。这样学生一直在高度兴奋中满足了求知欲,课堂上实现了理论结合实践,整个学习过程使学生学习兴趣被有效激发,使化学的教学寓教于乐,学习效率大大提高。
多媒体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可以突破教学重点与难点 化学本身是一门非常抽象的学科,所研究的知识对象是物质的性质、结构、组成与变化规律等,一些重要的化学原理是仅凭口头语言是难以表达得尽善尽美的,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多媒体的介入使这一问题迎刃而解,如分子与原子是既分裂又重组的关系,但是分子与原子像空气一样看不见摸不到。多媒体强大的表现力与感染力,使学生通过图片、文字、声音对分子与原子的“描述”,既看到了分子与原子的形态和变化过程,又真实的感觉到了它们的科学存在,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顺利地突破知识重点与难点。
3 结语
综上所述,多媒体教学应用到初中化学中,应该发挥其激发兴趣、突破教学重点与难点、化学实验的“好助手”的作用,在化学教学课堂上将物质的微观形态进行模拟演示,化抽象为直观,对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作用。知识容量在多媒体平台的推介下,更加博大精深,使化学教学课堂效率大大提高。多媒体教学在初中化学中的巧妙运用,既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又增加了教学信息的传播途径,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为初中化学教学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组织形式、设计方法的改革,为培养出新一代的高素质化学人才带来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刘玉学.多媒体技术与初中化学教学整合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4):33.
关键词: 初中化学 总复习 效率 方法
引言
初中化学总复习过程是再学习、再思考、再创造的过程,复习课是知识重组和升华的过程,是思维整合与提高的阶梯,是能力锤炼与提升的途径。重在夯实基础,“温故而知新”;贵在活化思维,拓展思维的深广度;旨在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笔者谈谈近几年对初中化学总复习的思考与做法。
1.夯实基础是提高复习质量的前提
1.1依标靠本,落实知识点。
《课程标准》是教学的依据,总复习时应以《课程标准》规定点为基准,向“标准”要范围,钻研和准确把握知识点的深广度和目标要求,才能增强复习的针对性和科学性。因此总复习前我们组织学习《课程标准》,确保复习工作有的放矢。
课本是知识的载体,也是学生学习的蓝本,复习教学不能脱离教材进行,向课本要基础。教师不能因为教材熟悉而忽略再钻教材的工作,其实每一次钻研都会有新的认识和体会,都会发现问题而探讨。要引导学生注意挖掘教材内容和内在规律,培养学生总结、比较、鉴别和归纳能力。
1.2温故而知“新”。
在依标靠本、落实知识点的同时,时刻要注意温故而知“新”,即新的起点、新的认识、新的体系和新的高度,否则不利于激发学生对复习课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也不利于落实双基,提高复习质量就成了空中楼阁、缘木求鱼。
这方面,我们的做法是以教材章节为顺序,对知识点相对集中,编写出切实可行、操作性强、学生感兴趣的复习提纲。复习提纲分为12章,每章分为四部分。
2.活化思维是提高复习质量的关键
2.1建立形成典型的思维常模。
解决化学实际问题是没有固定模式的,但是可以根据化学问题的性质、类型和特点,结合化学基本概念、原理、定律、典型的物质变化和实验等条块,概括出相对抽象的思维模式,并指导学生正确运用,形成解题的导向与规律,提高对问题的分析思考能力。
例如:化学中有许多守恒关系,复习时要理顺各种守恒关系之间的内在关系,拓宽主要守恒关系的外延,培养学生形成“守恒”观念,解题时不必拘束于过程细节,直接运用守恒关系,快速建立等式,巧妙地解题。
在复习课中,通过引导学生建立典型的思维模式,一方面可提供借鉴的思路、方法和技巧,另一方面分析模型的灵活应用,巩固加深了双基,这是活化思维的基础。
2.2培养迁移能力,拓宽思维的深广度。
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实际上是知识的积累过程和不断被同化的迁移过程。在复习教学中应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知识迁移能力,尽量扩大正迁移。
例如:在复习化学用语时采用“元素符号价标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电离方程式”这一系列而进行,将分散于教材不同章节的零碎知识集中“迁移”到这一条主线,使学生易于比较鉴别,思维突破了原有水平向纵深发展。
2.3打破思维定式,训练解题技巧。
一些问题的解决要讲究思维方式,要有技巧才能快速地解决问题。因此鼓励学生打破思维定式,有意识地根据教学教材特点,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敏捷性。
例如:相同质量的下列物质,完全反应分解后,产生氧气了多的是……( )
A.氯酸钾 B.高锰酸钾 C.水 D.氧化汞
如果按常规写出各自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然后进行一番计算,则虽可确定正确答案是C,但必须花费很长时间。但如果从氧元素转化成氧气这个角度来思考,则简单快捷,因为相同质量的以上四种物质中,水所含的氧元素最多且完全转化为氧气。
3.指导学习方法是提高复习效率的保证
3.1教给学生研究化学问题的方法。
例如:研究物质时通常按性质、用途、制法“三部曲”而进行;在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时通常按“反应前反应中反应后”为顺序进行描述;在研究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时通常按“非金属单质酸性氧化物酸盐”而比较区别串联思考。这样的常规方法还有很多,把它们教给学生,实现思考化学问题的自动化。
3.2要引导学生善于归纳比较化学知识。
归纳和比较是两种最常用的学习思考方法,有归纳则成系统性,有比较则知识巩固。
例如:可以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归纳出初中化学的金属的一般化学性质:(1)与氧气反应生成金属氧化物,大多数是碱性氧化物。(2)与稀酸发生置换反应,“氢前金属换酸氢”。(3)与可溶盐发生置换反应,“盐可溶、强换弱、钾钙钠除外”。通过这些比较归纳,既形成知识的系统性,又促进学生思维迁移。
3.3培养正确的审题方法,提高解题能力。
审题是解题的前提,关系到解题思维的流畅性与准确性,应要求学生审题时细心、看准看清关键词语、挖掘题目条件,善于找到解题的突破口,形成解题思路。
例如: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题目,可以用“四分析”的方法进行审题,即:(1)分析反应;(2)分析质量关系;(3)分析物质;(4)分析待求量。这样“四分析”的审题方法使学生对化学方程式计算能力大大提高。此外,应进行选择题、填空题的审题训练,使学生分析全面,训练得法,思维流畅,解题准确。
结语
初中化学总复习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工作,我们以“夯实基础、活化思维、提高素质”为主线贯穿复习工作始终,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了学生的主角意识,调动了学生学习主动性,在课堂这一主阵地上,实现了“固基础、育能力;活思维、提素质;学指南、补缺漏”三个阶段的复习工作,取得了卓越成绩。
参考文献:
[1]侯子华.浅谈如何做好中考总复习[J].中国校外教育,2015(19).
一、强化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河北省迁安市扣庄乡扣庄初级中学的杜艳珍老师认为:初三化学学习应该先把进度提起来,基本知识落实了,然后再从整体上提高。历年的化学中考命题梯度也几乎都按照8∶1∶1比例分配,其中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就占到80%左右,再加上本校学生分布的特点:“管乐班”学生学习接受的能力较强,而其他平行班级的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消化、吸收就相对比较慢,工作几年来,我一直任教平行的班级,在教学实践中,我强烈意识到提高“双基”才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
1.重视知识的联系
初中化学是新开设的学科,基础知识点多而零散,需要学生花大量的时间去记忆,但是实践告诉我们,学生只是一味地死记硬背,不注重前后知识之间的联系,结果出现学了后面,忘了前面的现象。在复习中我就曾遇到过这样一道题:
例.指出C3H8属于下列哪一种物质( )
A.化合物 B.混合物
C.单质 D.氧化物
从学生选题的情况来看,很多人都误选了B混合物(正确答案为A)。学生分析错误原因时,都在问:“C3H8是有机物,怎么会成了化合物呢?”殊不知有机物就隶属于化合物,就它的名称“有机物”而言,实际是“有机化合物”的简称。从中也暴露出学生没有用物质分类的方法将所学的化学物质联系成一个体系。在复习过程中为了解决好类似的问题,我尽量将各个相关知识点串联在一起。如,从物质的颜色、状态给物质进行分类。
2.精选习题,及时反馈
教师通常采取练习的方式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所以,在复习阶段做一定量的习题是必不可少的,作为一名年轻教师,一开始我总是有点担心:某一套考卷我班的学生还没有做?万一考试考到类似的题目学生岂不是吃亏了?所以工作的第一年,进入复习阶段就急着让学生做题、急着评讲习题,但是几轮下来,效果并不明显,会的学生早就会了,不会的学生始终还是不会,更为严重的是,在一次次的考试中,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渐渐消退,有些学习落后的学生在一次次的不及格中有了想放弃的想法。很显然,“题海”战术是行不通了,教师必须在了解学生、了解学习重点、尤其是考试重点的基础上精选习题。
为此,我选择了如下题目:
例.下图是A、B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S单位:克/100克水,t单位:℃)
(1)t1℃时,A物质的溶解度 (填>、=、
(2)t2℃时,若将20克A物质放入50克水中,充分搅拌,得到溶液的质量为_____,百分比浓度是_____。
(3)从上图还能得到的信息为(至少两点)
_______ _______
这一道题目有浅层次的问题(1),也有典型的计算问题(2),还有开放性的问题(3),比较符合中考的要求。作为诊断性的练习,我采取的方式是课前4~5分钟完成上述练习题,这样既给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又保证了诊断结果的真实性,学生的问题暴露之后及时进行讲解,对于一些学困生还要单独评讲。
二、注重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
1.专题复习,提高能力
在复习过程中,我们还结合考纲和历年的中考题型,采用了专题复习的方式进行复习,比如,有物质的分类、气体的制备、收集和净化、鉴别题、推断题等专题。专题复习的展开依托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但是又要提出相对较高的要求,这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2.实验探究,提高能力
化学学科的魅力就在于“实验”。而且近年来,探究型的实验越来越热门,该如何应对呢?方法就是让学生再次走进实验室,亲手实践。比如,在教学中,我发现关于NaOH变质的问题,学生同样的习题做了很多次,我也讲评了很多次,可是学生还在错。其原因在哪?主要是学生缺乏感受的基础,所以,即使我再讲多次,他们也接受不了,因此,针对这一问题,我们拓展了一堂实验课,从NaOH变质的问题出发,衍生出:
问题1:氢氧化钠溶液变质了吗?
问题2:氢氧化钠溶液变成了什么物质?
问题3:如何检验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变质?
问题4:如何将变质的氢氧化钠溶液进行提纯?
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实验、记录实验现象,通过各组实验现象的异同之处,反思实验中的注意事项。通过这个真实问题的解决,学生自己意识到了物质鉴别和提纯的要点,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动手能力,活跃了学生的思维。
3.综合训练,提高能力
【关键词】 化学 课堂习题 理论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4)03-028-02
一、问题的提出
许多学校每年初三开学总是不能及时用到学校所定的教辅资料,“临时抱佛脚”拿一本资料复印给学生是常用的方式。随着对教材的把握,对学生的了解,许多老师越来越不喜欢这种“拿来主义”。教辅资料里有很多题目是不适合我们的学生的。我们的学生,我们最了解,为什么我们不自己来设计课堂习题呢?
二、初中化学课堂习题问题之现状
初中化学课堂习题有以下问题:重复出现次数多、内容超纲,不能及时与新教材、新课标相匹配,不能与课堂同步,量大而不精,层次不清,针对性不强,教学三维目标不明确。面对如此现状,有很多地区的专家和教师在自行编写相应的教辅资料,但是这些资料却不适合每所学校每个班级的学生。有的老师甚至不看清题目,就让学生把相关章节的题目全做。初三学生的课程多,任务重,学生很容易顾此失彼,精力分散,最终导致先进生浪费许多时间,效率较低,把习题当成一种任务,而后进生会逐渐失去学习化学的兴趣。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过量地、机械地、重复性地练习,会使学生的学习心理活动状态转入静息状态,思维产生抑制,不利于知识的理解、技能的形成和思维的发展”。
三、初三学生的年龄特征
观察能力加强,但不能透过复杂的现象看本质;注意力的稳定性多由兴趣引起;想象力变得十分丰富、生动,创造性增强。
情感内容日趋丰富、深刻,心理学家认为十二岁到十四岁是情感发展最困难最令人操心的阶段,这可能是神经兴奋过程较强而抑制过程较弱的缘故。意志行为易受“暗示”并愿意模拟心中的偶像。赞可夫曾指出:“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心理需要,这种教学就会变得高度有效。”
自我意识发生了质的飞跃。表现其独立感和成人感,因为少年身体的发育处于第二个高峰期,身体的变化,知识、经验、能力的积累及社会地位的改变,使他们感觉到自己长大成人了;自我意识的视线由外部转向内心,仿佛刚刚发现“自我”,他们不仅关心自己,也对别人的内心世界发生了兴趣,但自我意识具有一定的个别差异、性别差异和城乡差异。
四、理论基础
1. 最优化教学理论
苏联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在《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中指出:“语文、数学、物理等科优选必要数量的练习,对形成学生必要的技能技巧具有重大意义。有些教师力求用扩大练习数量的办法来完成这个任务,没有设法从每道题中去获得最大的教学效果。”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是教师对教学过程做出的一种目的性非常明确的安排,是教师有意识地、有科学根据地选择一种最适合于某一具体条件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整个教学过程的模式,组织对教学过程的控制,以保证教学过程在规定的时间内发挥从一定标准看来是最优的作用,获得可能的最大效果的一种理论。
2. 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观强调,学习者在日常生活和以往各种形式的学习中形成了有关的知识经验,对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的看法。教学应当利用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引导学习者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建构主义在习题设计中要了解学生的现有知识,及学生对各种现象的理解,据此设计习题使教师成为学生建构知识的积极帮助者和引导者,从而使学生建构良好的认知结构。
3. 冰山理论
根据管理学中的“冰山理论”,人的才能或素质分为可见部分――“水上部分”和不可见部分――“水下部分”。“水上部分”包括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这些知识可以通过学习或反复训练获得。而“水下部分”是人的潜在的能力或素质,它们构成整个素质中的大部分,只有在比较长的时间内我们才能够观察到一个人潜在的能力。
五、优化初中化学课题习题的策略
1. 兴趣为前提,拓展是目的
利用初三学生注意的稳定性由兴趣产生以及关心他人的内心世界等特征,笔者设计将简短的有趣的化学实验、化学故事或人物轶事等放在每课课堂习题前,这是不同于很多教辅资料之处。经查阅大量化学习题资料,绝大多数是死板的知识梳理和习题的框架,少部分编者在章节后附上小故事等。笔者认为,这一做法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兴趣是前提,放在每节课题前,使学生发现化学的有趣之处,喜欢上这节课。更重要的是,每篇短文要与本课题的内容相关,这样才能正确引导学生对本课题的学习,而不是简单的照搬照抄。例如,人教版九年级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1《空气》前就可以将法国拉瓦锡如何做实验证明空气主要由氮气和氧气组成的故事加以描述,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的一定的基础;在第四单元《自然界中的水》课题2《水的净化》前可加入“饮用水消毒”的例子,不仅与生活息息相关,同时也为高中化学的学习奠定基础。
2. 明确教学三维目标
笔者在优化化学课堂习题的第二步就是根据每节课的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教学三维目标详细写出来,并在课前做简单解释,使学生更容易理解“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有目的的进行学习,同时能够提高学生自我学习的水平。
3. 习题少而精
面对习题量多面不精的问题,笔者进行思考。课堂的时间虽然有限,但是我们的目标是高效率的课堂。初三学生的课业负担重,但作为老师,想给学生减负,不留太多的负担给孩子们。这些需要教师有更高的水平,选择少而精的课堂习题尤为关键。有人认为,习题的精就是要选各地的中考试题。其实不然,习题需要有针对性,要符合教学三维目标,否则一不小心,就会超纲。什么才是好题?选用“新”而“精”的典型习题才能让学生跳出题海,提高学习兴趣,发展创新能力。习题的选择要有目的性,围绕教学三维目标,体现新课标,针对学生的薄弱之处设计专项训练习,避免机械、重复无效的练习。
4. 梯度习题
笔者的习题包括必做题和提高题两部分。有层次的习题,为了让先进生吃好,后进生吃饱,实际的效果比想象中更好。“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初三学生自我表现力的增强,使得他们不满足于“必做题”。由于这种心理的存在,“提高题”也就很容易被他们拿下。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不断挖掘学生“水下部分”――潜在的能力或素质。例如,
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第一课时)
课堂练习【必做题】
1. 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 食物霉变 B.纸张燃烧 C.铁轨生锈 D.蜡烛熔化
2.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 )
A. 有气体生成 B.有沉淀生成
C. 有颜色变化 D.有新物质生成
3.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化学变化一定伴随着能量变化
B. 物理变化过程中一定同时发生化学变化
C. 化学变化过程中不一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
D. 蜡烛燃烧的过程只发生化学变化而不发生物理变化
【提高题】
1. 化学上把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下列对化学变化的“新物质”的解释中正确的是( )
A. 自然界中不存在的物质
B. 与变化前的物质在颜色、状态等方面有所不同的物质
C. 与变化前的物质在元素组成上不同的物质
D. 与变化前的物质在组成或结构上不同的物质
2. 下列诗句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B.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C.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D.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第一课时)需要掌握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并能辨别日常生活中的例子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必做题是一些基础的题目,而搞高题将具体的升华到抽象,以及利用一些诗句来解释生活中的变化,培养学生学习的多元化。
课堂习题是初中化学课堂中重要的环节,课堂效率高低与否与课堂习题有着重要的关系。初中化学课堂习题的优化要本着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让学生明确教学目标,让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不但能体验到学习的成功感,而且能不断进行思考,激发对化学的求知欲等原则,让学生不再苦苦低迷于题海中,而是在知识的海洋里畅游。
(课题编号:GDXKT1573)
[ 参 考 文 献 ]
[1]刘显国.练习设计的艺术[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
[2]吴鑫德.化学教育心理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8
[3][5]李亚娟.高中物理课堂习题问题设计与实施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2011.
一、加强复习的针对性,主抓重点。这一遍复习的重点是第一遍复习中感觉吃力的部分,可以在系统复习每一专题之前作一套针对性的练习,对自己掌握知识的情况进行自我测验和考查,发现问题,用红笔标出。寻找自己学习中的薄弱环节和不足之处。有目标地进行思考,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能收到立竿见影、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归纳整理各类有一定难度习题的解法,忌拿来题就做,一做就错。不仅要求对相关的基础识掌握熟练,更要讲究一定的解题技。要认真审题,仔细析题。审题,就是理解题意,了解计算类型,弄清有哪些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审题是解题中最重要、最关键的一步。在审题的基础上对全题进行分析和解剖,应用化学知识沟通已知数和未知数,找出它们的内在联系,探寻解题的突破口,以确定解题的思路、方案和途径。要注意解题格式规范:步骤清晰,过程简捷,答案准确。要坚持做解后总结。解后总结就是在解完一道计算题后进行总结归纳总结出同一类型习题的解答步骤和方法,得出解题规律,起到由例及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
三,把握中考热点问题。如环境保护与水污染,大气污染,臭氧空洞。酸雨。温室效应,白色垃圾,土地沙漠化,能源危机与开发新能源,防火防爆防安全知识,食品中的有机物,维生素,微量元素与人体健康等知识,以及科学新发现新技术等,这类题目体现了化学学科的应用性,既考察了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又培养了学生关心社会,关心自然的情感和品质,在近年来的中考题中有增加的趋势。
四,建立错题档案,对屡做屡错的问题,要仔细分析出错的原因,可将一周作错的题目收集起来,利用周末复习一遍,将再次出错的几率降低,这就好比扫雷,中要仔细才能保证最后考场上的万无一失。
一、创设教学情境,营造体验式学习化学的氛围
学生的生活经验是学习新知识的基础。在初中化学体验式教学中,教师结合具体的学习内容,利用化学知识与生活现象的联系,为学生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借助学生熟悉的事物导入化学内容,营造良好的体验式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共鸣,形成独特的化学学习体验。例如,在学习了“金属活动性顺序”的知识之后,为加深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教师可以结合社会实际,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创设一种探究情境,“现在社会上很多骗子,大家仔细看图,说一说图上这位商人正在做什么?”学生们通过看图发现,“商人正在劝说一位老太太买黄金戒指,而且说自己的价格比市场价值低很多。”接着教师说:“不错,这很可能是个骗局。同学们能否想出办法来检验一下这个黄金戒指的真假呢?”教师的问题点燃了学生的好奇心,大家纷纷开动脑筋,给出了很多答案。有的学生说:“用稀盐酸浸泡戒指,如果有气体产生则是假的,没有的话可能是真的,因为金元素排在氢元素后面,是不能置换出氢气的。”有的学生说:“加入硝酸银溶液浸泡,有银白色金属生成则是假的,金元素在银元素后面,是不能置换出银的。”教师表扬了学生,学生获得了深刻的认识。由此看来,将生活引进化学,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开启化学学习的大门,能够增强学生的亲身体验,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化学知识的实用性,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熟悉的场景中,更加积极地参与化学学习。
二、通过角色扮演,提供体验式学习化学的机会
角色扮演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体验学习的机会,学生在角色扮演的过程能够产生自己独特的体验。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角色扮演的方式,为学生提供体验学习的机会,活跃学生的大脑,引导学生主动的学习化学知识,促使学生形成自己独特的认识,在亲身参与的过程中增强体会。例如,在学习“酸雨的形成与危害”一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在课前布置学生进行预习,通过网络渠道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有关酸雨形成和危害的知识。在课堂上,让学生分别扮演城市居民、农村居民、政府代表、火力发电厂厂长,一起讨论酸雨的形成和危害,并且从不同的角度提出对策。“城市居民”说:“酸雨对城市环境破坏很大,很多建筑物受到酸雨的腐蚀,既不美观,又存在安全隐患。”“农民”说:“酸雨落到地面污染了水源,对人类、牲畜和农作物的生长都造成了危害。”“政府代表”说:“造成酸雨的罪魁祸首是火力发电,煤在燃烧中形成的二氧化硫是形成酸雨的主要物质。城市需要出台保护环境的法规,对火力发电厂二氧化硫的排放进行严格的控制。”火力发电厂厂长表示需要改进生产工艺,进行清洁生产,防止污染环境。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形成了真实的体验。由此看来,角色扮演具有很强的带动性,利用学生角色的转换,产生真实的体验,感受化学知识在生活的应用,促进学生深入理解化学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感受。
三、借助社会实践,创造体验式学习化学的平台
社会实践是学生应用化学知识的重要途径。教师根据初中化学课程的学习内容,挖掘与社会现实联系紧密的知识点,设计不同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应用化学知识提供机会,让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学化学,用化学,巩固化学知识,掌握化学学习的技能方法,体验学习化学的乐趣。例如,在学习了“水的净化”一部分内容之后,教师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自来水厂,让学生身临其境,了解净化水的步骤、方法等,并且在学生参观完成之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分享参观学习的感受,促使学生把书本上学习的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有的学生说,“原来要经过沉降、凝聚、过滤、消毒、除臭这么多步骤,我们才能喝到干净的水啊”。有的学生说,“水的净化很重要。人类的很多疾病都是因为水源不干净造成的。为了人类的健康,我们应该保护水源,防止水源污染”。通过这种实地参观和事后的讨论,既让学生认识到了化学知识的实用性,也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由此看来,形式多样、主题各异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学生学习化学、应用化学的重要途径,为学生体验式学习搭建了良好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