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学科德育的含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在具体制定教学大纲之前,首先要清楚教学大纲的基本构成成分。一个完整的教学大纲包括课程名称,使用教材,课程时间安排及周课时数,课程目标,课程要求,成绩构成及具体课程安排时间表等七大部分。在编写各个部分内容时还应多从以下角度逐一思考。
在做课程大纲时,首先,要考虑的是课程大纲的适用范围,即针对的学生。如学生所在班级是初级、中级、还是高级,是学历班还是非学历班、是综合授课还是分技能授课、是读写课还是听说课等等。只有明确这个课程所面向的学生级别及班级性质和类型,我们在以后制作教学目标、课程要求时,才会有针对性,不失偏颇。其次,要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学生的年龄,学生的国别,学生的教育水平,学生的汉语水平以及班级的整体情况,如年龄比重、性别比重、国别比重、汉语水平分布情况等。再次,明确课程的课时数量,这里包括总课时数及周课时数。只有对课程整体时间明晰,我们在排课时,选教材选课文,平时安排和考试安排上以及在做课程安排时间表时才能更科学、更合理、更平均,最后才开始构思该课程具体大纲。
其次,要明确该课的课程目标,即在学生学习本门课程之后可以达到的效果。课程目标的制定一定要与学生水平,课程类别密切相关。如我们要做的高级班课程的大纲,自然要有别于其他级别,考虑到学生基本具备汉语表达能力,但在词语的选用上、适用语境的选择、成段表达的方面仍存在问题,制定课程目标就是制定学生在学习之后可以达到的目标,这也隐含着教师对学生汉语学习成果的一种承诺。在制定目标时,切记一定要具体、量化,勿空、勿大。同等级课程大纲也会因课型不同而各有所侧重。读写课侧重学习语言形式、词汇用法、阅读技巧和写作方法,旨在全面的提高学生汉语水平。而听说课侧重提高学生对实况谈话的听力理解和成段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旨在让学生的汉语表达更流利、准确、得体。课程大纲的制定必须以汉办颁布的各项语言大纲为依据,如《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汉语水平等级标准语语法大纲》、《对外汉语教学中高级阶段功能大纲》等,参考语言大纲制定符合学生级别的、符合课程特点的、符合总的语言大纲要求的单个课程的大纲目标名录。
再次,为保证教学活动顺利展开,在教学计划中要明确列出课程要求。该课程要求既包括学校学院层面的大要求,也包括具体课堂要求。如,要求一般会涉及学校教学规定,考勤要求,预习复习要求,作业上交及时限要求,课堂纪律等。如个别课程有特殊要求也要写出(操练课座位摆放必须成马蹄形,同国别的同学不可坐在一起等)。在要求中最好不单单指出学生不要做什么,也要指出学生应该做什么,把这个写入课程要求不仅是对学生要求的具体化,同时也是对老师的一种保护。如有些要求没有在课程要求中体现,那么在上第一节课的时候,一定要和学生讲清规则并在接下来的几次课中使之成为习惯。课程要求设计一定要简练、清楚、明确,如初级级别可以附上外文翻译。
然后是成绩构成部分。成绩构成基本包括出勤、课堂表现,听写情况,作业,期中、期末考试或阶段考试等。各部分的成绩比重也会根据不同班级、课程的特点有所不同。如读写课听写、作业的成绩比重要大,听说课课堂表现的成绩比重会大。其中,“课程要求”中要求学生按时上课,要求学生按时预习、复习等方面,我们完全可以从成绩构成上加以保证。如,每次上课可以先安排听写,听写内容要是今天要学的内容和昨天强调的语言点,这不仅能考查学生是否预习新课,复习旧课,也是变相的一种出勤考核。如果学生不想没有听写成绩,不想被记做迟到或没来,就必须预习新课,准时参加听写。
1激发学生学习汉语的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为培养学生的学习毅力和钻研精神提供了重要条件。学生一旦对汉语产生了兴趣,就会自觉主动的参与参与各种汉语学习,并从中获得乐趣。教师要不断提高业务素质,扩大知识面,采取新颖多样的教学方法并精心设计导入语和教学活动。形式多样的活动可以培养学生乐观、热情、开朗、自信的性格,使学生有正确的学习动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2营造汉语学习氛围
文化交流、生活需要、生存状况、学习发展需要汉语,社会进步一千里,经济往来也成为各国人民日常生活需要,文化交流、政治、生活接触已成为必需,把学习汉语的重要性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未来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不学好汉语,无法面向未来,无法适应社会需要,无法满足今后的生活和工作的需要,变重要性为学生的需要性,是生存环境的需要,由为升学学,为家长学汉语变为为生活工作学,为自己的发展需要学汉语。
3在实践中学习汉语
在生活实践中使用汉语也是学习,而且是一种更重要的学习。不使用,不和生活结合,所学汉语知识的实践风马牛不相及,这种学习难获成功。学习汉语,除了在课堂教学中学习使用汉语以外,还要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让汉语和生活、学习、娱乐密切结合,让汉语成为一种经常使用的工具,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汉语,使之有交际、应用能力。切实将汉语的重要性变为生活的一部分,为将来奠定良好的可塑基础。除此之外,在汉语课堂教学环境中创造全汉语的教学环境,努力给学生营造一个有“听”“说”环境的汉语言氛围,使学生置身于全汉语的环境。在教学和日常生活中,鼓励和要求学生直接用汉语思考,用汉语交流,逐渐使汉语成为他们的交际工具。过去,汉语教学存在着双语思维,一般依赖母语,用母语组织、思考,然后译成汉语师生都对母语思维有很强的依赖性,这种思维习惯,对汉语学习有很大的影响,所以汉语教师应该鼓励和支持学生直接用汉语思考,用汉语表达所见所闻,只有这样才能发展学生的汉语思维,提高学生的汉语交际能力。
4运用多媒体辅助汉语教学
学习态度是决定不同学习者取得不同程度的成功的主要原因,学生的学习兴趣越浓,学习积极性就越高,学习态度就越端正,学习效果就越好。在汉语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符合“乐学”的原则,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多媒体教学区别于传统教学的突出特点就是其真实性,它能在教学中将文本、图形、动画、静态影像、声音等媒体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将学习者置身于生动、形象、真实的环境中,为学习者提供一个在传统教学中不可能实现的语言学习环境。这些效果都能给学生以新异的刺激感受,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多年以来他一直低调、踏实、严谨、超然地研究发生在中国改革进程中的经济问题,并在课堂内外阐释他的思考结果,作为一个经济学家,周其仁超越了“为利益集团代言”的层次,他的理论具备了逻辑上的自恰性,为人们认识和理解改革的必要性以及改革路径提供了一个独立的视角。
强于克制,成为经济学家另一种施道于公共利益的表率。夫人梁红为高盛中国经济学家,而且周其仁有充足的影响力和实力亲近政商,他却始终如一地刻意与政界、商界、媒体保持距离,他说:“电视台的聚光灯下,千万不能站,站了,就会给调研带来太多麻烦。”相比于许多“土洋结合,财富滚滚”的名流家庭,显得青濯独立。2005年,他成为卢锋教授主持的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宏观经济季度观察的主角之一。
2005全年,周其仁教授没有再发表类似《我为什么回应郎咸平》那样激情胜过理智的言论,也没有招致“周郎之辩”中那许多的关注和非议。但他并没有停止思考和言说,稍一浏览他在这一年里发表的文字,就会发现他所关心的是房价、高油价与小排量汽车、农地转让、矿难等现实中发生的问题,且大多是来自他本人实地考察的心得。
这才是那个执著于“真实世界”研究的经济学家周其仁。
在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任教的他,虽然工作地点是讲台,但吸引周其仁的永远是现实世界。现代经济学的系统训练使他在实地研究中如虎添翼。这位教授的工作状态在大部分时间里是这样的:离开讲台后,马上飞到某个地方进行实地考察,然后再赶回学校上课。
周其仁教授从不讳言在思想上深受张五常的影响,他将张五常开创的“经济解释”发扬光大。在周其仁的文章里,从不出现数学公式,他所做的只是用理论来解释现象,从现象来研究理论。正因为此,他被精通数学模型的经济系学生私下讥笑为“研究些不人流的东西”,但这丝毫不影响他在学界和大众中获得的声誉。
作为媒体的宠儿,他拒绝在电视上公开露面,因为这样会对他的调研工作产生障碍。而一旦他感到他所信奉的理念受到挑战,他会毫不犹豫地站出来发出自己的声音。这种对公开发表言论的谨慎程度在当红的经济学家群体中是少见的。
经济学研究无法摒除出发点和立场问题,立场决定了一个经济学家的倾向和对某一个具体问题所作出的判断。毫无疑问,周其仁在多数情况下是站在企业和企业家的立场上发言的。他钦佩企业家精神,赞赏那些能够在市场中杀出一条血路的企业家,为了亲身体验商业操作的过程,他曾经担任联办投资部的总经理,真刀真枪地在市场上摸爬滚打过一段时间,他也曾在某些企业中担任顾问等职务。
近来主流经济学家遭遇大众的信任危机,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这个群体所采取的立场,为既得利益团体和富人立言导致了他们在大众心目失去了公正性和独立性。周其仁的特别之处在于,他虽然与商界关系密切,经常从企业和企业家的角度来谈论问题,但这种倾向来源他的自觉和学术观念,来自对中国国情深入了解后的“两害相权取其轻”的妥协,与那种大众所不齿的裸的交易有着根本的不同。
新课程改革以前,我国中小学生就普遍具有较扎实的“数学双基”,这是我国数学教育的特色之一,国际数学教育成就调查以及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中,我国中小学生的数学成绩都明显好于很多西方国家学生. 但是当今衡量一个人学习能力、生存能力的高低,已经并不仅仅在于其掌握了多少知识,而更在于他探索、研究、创造能力的高低,所以在数学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创新和实践能力,已逐步成为当前教育研究的重要方向.
数学是各门学科的基础,数学教育在素质教育甚至整个人类发展中承担着不可替代的使命,数学教育对学生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是其他学科教育所无法比拟的. 但是新课程改革以前,接受式学习处于主导地位,在这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人才与21世纪所需求的开拓创新型人才大相径庭. 为了顺应国际数学教育发展的潮流,在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中,我国原有的教学大纲正在退居二线,取而代之的是数学课程标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提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因此,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变“客体”为“主体”,探究式教学为这一变革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在数学课堂上运用“实验—探究”的方式进行教学,是数学教学改革的努力方向之一. 在新标准中明确提出了探究式教学模式,这有助于帮助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探索数学规律的能力,以及体会数学与现实的联系,发展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能力.
在我国,随着数学课程改革的日益深入,广大教育工作者已经深刻认识到探究学习的价值:只有通过积极思考领悟的知识才是真正的知识. 教学中除了需要教书本上的知识以外,还必须让学生亲自经历知识的生成过程,探究知识产生的背景,发现书本以外的知识和技能. 这也是新课程改革提出“四基”的背景.
对于数学探究教学的含义,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认识. 关于探究教学的界定,本文把“数学探究性学习”定义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体验数学知识产生的过程,进而理解并掌握数学知识,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过程. ”它的基本思想是让学生在经历知识再现的过程中进行学习,获得数学活动经验,它兼顾了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和学生综合实践活动,它既可表现为“专题研究学习”的综合实践活动,也可表现为采用探究性学习的方法来组织数学课堂教学,兼顾了两种不同的学习形式. 从定义中还可以看到,这种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它表明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将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其主要职责是创设学习情境和学习途径.
对中学数学探究教学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经济发达地区,数学探究式教学实施程度较好,但是在调查中发现数学探究式教学在实际实施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对数学感兴趣的学生比例仍不够高,数学成功感受不强. 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其对数学学习的认同,需要调动包括探究式教学在内的各种数学学习方法,继续加大研究和实施力度.
第二:二、三线城市数学探究式教学实施情况较差,访谈中发现和领导的工作理念有一定的联系,而校领导的工作理念又受到行政干预的制约,这就需要加大改革力度,只有对校领导的考核制度进行一定的改变,才能对其行政理念进行干预,进而提升教学效果.
第三:一线城市学校的教育资源丰富,学校班级较多,每班人数平均比二、三线城市的班级少5~10人左右,班级人数少,教师的工作量就少,这样更加有利于提升教师教学效果,因此加大二、三线城市教育资源投入,降低班级平均人数应有利于探究式教学的展开.
第四:提高教师培训质量. 不同城市随经济发达程度递增,教师培训质量递增,教师对新的教育理念接受更快,理解更深,使用更加熟练. 而经济不发达的地区由于培训质量不够,基层教研员素质参差不齐,导致教师培训力度不够,知识与技能更新较慢. 因此,应加大基层教师培训力度,省直力量多进基层,让二、三线城市拥有和一线城市一样的和专家交流的机会.
第五:加快高考改革步伐. 高考指挥棒仍是教师教学的重要标准之一,成绩至上理论在一线教学中仍有很大的市场,这就导致了很多教师,尤其是二、三线教师仍然在采用题海战术,对探究式教学使用较少.
关键词:记忆 汉语国际教育 应用
记忆是过去的经验在人脑中的保存和提取,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记忆是学习的基础,一切智力行为都有赖于人类大脑的记忆功能。
记忆体现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的各个方面,这其中既包括对词、句的视觉表象的记忆,也包括对这些词、句的听觉表象的记忆,还包括对语法等抽象规则的记忆。学习一门语言就必然要记忆大量的语言相关信息,了解记忆规律则无疑可以大大提高记忆效率。
对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汉语学习者来说,了解并掌握记忆的规律显得尤为重要。在世界很多语言中,都把“汉语”一词作为“不可理解”“高深莫测”和“困难”的同义词。美国国防学院也把汉语和日语、朝语、阿拉伯语等具有特殊书写系统的语言一起,定位为以英语为母语的学生来说最难学的“第四类语言”。他们认为,掌握这些第四类语言的听说能力的难度,是第一类语言(西班牙语、德语、法语等)的2.5倍到3倍。
基于此,本文试图利用语言记忆的相关规律,结合心理学中记忆类型的知识,为汉语国际教育的课堂教学提供一点建议。
一、多种记忆类型相结合,发挥整体作用
在心理学上,根据记忆的内容,可将记忆大体分为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和运动记忆。形象记忆是对已感知过的事物表象的记忆;逻辑记忆是指对概念、判断、归纳和推理等逻辑思维过程的记忆;情绪记忆是对已体验过的情绪或情感的记忆;运动记忆是指对经历过的运动状态或动作形象的记忆。
通过上述分类,不难发现,人类的记忆是多渠道的,非单向性的。面对一个记忆对象时,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记忆它,有时记忆的焦点在其形象上,有时焦点在与其相关的动作上,有时又会是在与其相关的思维过程中,有时又会在与其相关的一段情绪体验上。聚焦的焦点不同,记忆的内容不同,记忆的效果也自然不同。当记忆对象需要重现时,记忆的焦点就会首先重现,进而激发记忆对象的重现。如果记忆的焦点是单焦点,记忆对象重现时,理应也是单焦点的激发,一旦这个唯一的焦点被遗忘,那么记忆对象将无法重现。试想如果在记忆一个对象时,采用多焦点记忆的话,那么重现时,也必将是多焦点的重现,这样当某一个焦点失效时,其他焦点还可以继续发挥作用。
有鉴于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全方位、多角度展示或讲解知识点,以便学生将多种记忆类型融为一体,形成多焦点记忆。例如,在进行音素教学时,首先可以展示音素的形象、发音部位图,观看教师的示范动作(形象记忆),然后结合发音部位及发音方法的讲解(逻辑记忆),以及及时的积极的反馈(情绪记忆),进行大量模仿、朗读、书写等学习活动(运动记忆)。
二、控制信息输入量,做到重点突出
根据记忆保持的状态和时间,可将记忆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瞬时记忆是指能使感知信息保持1秒左右的记忆;短时记忆是指能使感知信息保持1分钟左右的记忆;长时记忆是指感知信息可以保持1分钟以上,乃至一生的记忆。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希望学生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尽可能多的知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常会出现盲目扩大课堂信息量的情况。然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感觉记忆的容量虽然很大,足够接纳进入感官的所有信息,但同时又会以最快的速度决定信息的去留。被感知的信息只有在受到特别注意之后,才能进入短时记忆系统,其他的则很快消退。
另外,短时记忆的容量又极其有限,只有那些具有保存价值的信息经过强化之后,才有可能形成长时记忆。
可见,知识能掌握多少和知识能输入多少是不成正比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严格控制信息的输入量,避免冗余信息的干扰,同时还要突出教学重点,并进行反复训练,不断强化。
三、创设轻松的课堂气氛,有意无意相结合
根据记忆的目的,可将记忆分为无意记忆和有意记忆。无意记忆,是指没有做出任何意志努力,没有采取任何方法的无目的、无要求的记忆。有意记忆,是指具有明确的预定目标、合理的策略方法和必要的意志努力的记忆。
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凡是能够引起人们浓厚兴趣的事物,能够引起人们集中注意的事物,能够激发人们强烈情感的事物,能够调动人们积极思维的并在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具有重大意义的事物,以及直观、形象、具体、鲜明的事物,都能通过无意记忆自然而然地并且比较牢固地保存在人们的记忆中。
可见,无意记忆是一种高效的记忆方式,它可以让人们在自然的状态下,轻松地实现长时记忆。但同时我们又发现要想形成无意记忆,那么记忆的对象就必须是那些能使人们产生兴趣和激发起情感的,符合人们需要的对象引起的,有很大的选择性和偶然性,需要轻松愉快的气氛和松弛、无压力的精神状态。
相对于无意记忆而言,有意记忆在语言学习方面所起的作用更大,因为在掌握那些系统的、全面的、难度大的知识方面有意记忆更有优势。如果人们想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大量的、高难度的知识,没有有意记忆是无法实现的。
陆俭明先生曾经说过:“对外汉语教学基础性研究的总的指导思想应该是怎么让一个从未学过汉语的外国留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能最快最好地学习、掌握好汉语。”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一方面,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有意识的记忆,尽可能掌握更多知识。
另一方面,教师也要为学生创设轻松的课堂气氛,尝试将晦涩难懂的知识以直观、形象、生动的形式展示给学生,最大限度发挥无意记忆的作用,让学生轻轻松松掌握知识。例如,可以通过学习书法的方式实现汉字的无意记忆。在书法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大多集中于汉字的书写技巧上,而技巧的掌握需要大量的、重复性的练习,于是汉字就在这种非直接指向性的练习中自然掌握了,学生无需汉字记忆的直接性体验,学生更多体验到的是每个汉字不断趋于完美的成就感。
四、意义理解,轻松记忆;机械练习,精确掌握
根据记忆材料是否有意义或学习者是否了解其意义,可将记忆分为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机械识记,是对没有意义或学习者尚未理解其意义的材料,依靠机械重复进行的记忆。意义识记,则是在对材料理解的基础上,跟已有的知识建立联系并纳入已建立的知识结构之中的记忆。
据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研究表明,知识或技能在理解的基础上,更容易让我们掌握,意义记忆优于机械记忆。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广泛地利用意义记忆。比如教授汉字时,讲解偏旁部首的意义;词汇的教学时,可以在了解词的组成结构的意义上,掌握词的意义。
尽管在某种意义上,意义记忆比机械记忆更有效,但在语言的学习中机械记忆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机械记忆更有利于精确记忆。语言的学习,说到底就是听说读写译五种技能的掌握,要想掌握这五种技能,机械训练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我们只有不断地、机械地重复,才能最终实现这些技能的掌握。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但要引导学生进行意义记忆,同时还要尽可能地发挥机械记忆的作用,在教学中要不厌其烦地督促学生不断地重复。尤其是在汉语学习的初级阶段,大量的重复性的发音练习、认读练习、书写练习是教学的主要环节。
五、结语
不同的记忆类型并不是简单地、独立地发挥着各自的作用,而是彼此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它们在记忆的过程中缺一不可,各有各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合理利用多种记忆类型,发挥它们的整体作用,提升学生的记忆效果。
参考文献:
[1]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0.
[2]麻益军.记忆的技巧与训练[M].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
关键词:工学结合;饭店英语;课程建设
工学结合是结合工作的学习,是将知识学习、能力训练、工作经历结合在一起的一种教育模式。高职教育工学结合课程模式是指“以工作过程为主导,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校企合作为途径,以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的工学结合课程模式。培养的目标是职业能力与标准;培养的途径是工作情境与项目;教学的内容是工作过程与任务。
工学结合模式下的课程建设需要将在学校的学习和到企业的实习一体化设计,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按典型工作任务、典型生产任务进行课程开发,可以使学生在校内和校外的学习都与工作知识紧密结合,也使教师与学生也成为实施工学结合课程的共同体。它包涵了课程理念、课程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等方面。下面就以《饭店英语》为例来分析该课程的内涵建设。
一.《饭店英语》课程理念
《饭店英语》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在酒店环境下的英语应用能力。它是旅游专业学生的核心课程,也是一门必修课程。它是一门英语语言习得与岗位服务功能结合、实践与技能操作为一体的应用性、适用性很强的主干核心专业课程。包括去前厅、客房、餐饮等多个部门诸多岗位的任务。
建构主义认为,教学应当基于情景,要求设计“真实”的学习任务(authentic task)(Cunningham 1991)。“真实”就是说学习解决实际问题所需要的能力的活动是真实的。真实指的是所学知识和技能是否为实际工作所需(林效廷2002)。在《饭店英语》课程建设过程中,我们从社会需求出发,基于酒店真实的工作过程,遵循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以学生今后的工作场景设置课程内容,融合相关职业资格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口语及交际能力。适应今后工作岗位以及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并且通过英语这个载体使饭店管理知识教授与人文素养教育并重,专业理论教育与实际技能培养并重。
二.《饭店英语》课程目标
工学结合下的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它包括职业业务范围内的单项技能与知识、综合技能与知识;独立学习及获取新知识、新技能、新方法的能力;与人交往、沟通及合作等方面的态度和能力。
《饭店英语》突出培养的是学生在饭店英语应用能力以及其它的职业技能。即:运用酒店服务英语专业知识,培养学生在酒店的不同服务岗位上与客人交流沟通的能力、酒店英语服务实际操作能力、酒店英语礼仪服务得体应用的能力、用英语处理投诉和解决突发事件的能力、以及用英语进行个性化服务和创新服务的能力。
三.《饭店英语》教学内容
职业教育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工作与学习一体化的、智力与身心的综合发展过程,其核心专业课程应当是从工作内容中提炼出来的典型工作任务。《饭店英语》课程内容涵盖了酒店的各个职能部门,即前台服务英语,餐厅服务英语,客房服务英语、会议会展服务英语、康乐服务英语。本课程以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培养为核心,以旅客抵达饭店前的订房,到达饭店的登记入住,旅客住在店内相关的服务,直到退房这一连串的工作内容和程序为主线。确定饭店职业岗位所需要的能力模块和与之相对应的知识模块,学生通过这五大项目课程内容的学习,能掌握饭店英语常用的基本词汇和句型,深化语言知识,强化语言交际能力,特别是听说技能和口头交际能力的培养;注重提高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和应变能力。
课程教学重视学生在校学习和实际工作的一致性,采用了工作流程模块化,模块内容项目化,课堂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工作流程模块化:本课程教学设计总体上根据酒店岗位工作的基本流程,以工作过程为一条主线,设计了五大模块。使整个教学工作以这五大模块为驱动,达到完成教学的目的。模块内容项目化:每一个模块下面都设计了相对应的学习项目,通过这些模块化的项目训练,提高学生的饭店英语实用职业能力。课堂实践一体化:主要采用具有鲜明的教学实践特性的“任务型”教学方法,从学生的专业、兴趣和认知水平出发,运用体验、实践、合作和交流的学习方法,做到教、学、做、评合一。不但培养了学生的专业能力,还能使学生掌握学习策略和方法,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饭店英语》教学内容表
环节 模块 工作项目 课时
第一环节:
课堂教学
(60课时) 前厅部服务英语 Room reservation 20
Concierge Service
Reception and Check-in
At the information Desk
Sales promotion
Public Relations
Front Cashier
Dealing with Complaint
Phone service
客房部服务英语 Floor Attendant 10
Chamber Service
Laundry Service
Miscellaneous Service
Dealing with Emergencies
餐饮部服务英语 Reservation service 16
Seating Guests
Chinese Food Service
In the Coffee Shop
At the Bar
Room Service
Ways of Paying
Dealing with Guest Complaints
会议会展服务英语 Services for Conferences 8
Services for Exhibition
Business Center Services
Services after Conferences or Exhibition
康乐服务英语 Health Services 6
Health Care Services
Recreation Service
第二环节:
实训
(30课时)
前厅部模拟实训 以不同的岗位服务功能构成若干饭店英语服务实训模块,将相同岗位不同的英语服务技能构成若干实训项目,通过这些模块化的项目综合实训,提高学生的饭店英语实用职业技能。 30
客房部模拟实训
餐饮部模拟实训
会议会展模拟实训
康乐模拟实训
酒店实操训练
合计 90
四.《饭店英语》教学方法与手段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行动的自主性学习为主;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咨询者和伙伴。学生全面参与收集信息、制定计划、实施计划、评估结果等教学全过程。根据岗位目标,结合本课程以及学生的特点,使用项目教学,案例分析,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实践教学等教学方法。同时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现代化辅助教学方式(如网络、课件,声像资料)的运用提高学生职业技能。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强调理论与实践结合,多种教学方法并举并灵活使用。精心设计训练的步骤,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训练。所设计的练习要贴近实际,与职业紧密联系。在这样的训练中不仅要求学生正确掌握与使用英语,还要求学生用符合英语国家的文化习俗的礼仪与方式表达。在师生互动、学生合作、在教与学过程中投入情境,将语言、能力、技巧相结合,产生情感协调效应,更真实地体现语言交际的功能。这就是学生在扮演服务生或客人等不同角色时,投入在情境中运用语言交际时使英语听说能力得到了锻炼。
同时,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的优势,把课堂教育与基地教育相结合,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在基地参与式学习,使学生巩固已有的旅游基础知识,逐步培养学生把英语综合能力的运用有效的融合到实践中去。
五.结语
在工学结合的课程中,其特征是“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它是以综合职业能力发展为目标、完成典型工作任务作为基本教学内容、强调理论实践一体化和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在实施过程中,要让学生亲自经历完整的工作过程。这意味着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分析工作过程;设计学习项目;选取教学内容;突破原有的教学方法、方式。也意味着职业教育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方式等方面的重大变革。
参考文献:
[1]Cunningham,D. J.(1991).Assessing constructions and constructing assessment:A dialogue.Educational Technology(J),31(5).
[2]林效廷: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其应用尺度[J].平原大学学报,2002,(8).
[3]赵志群:对工学结合课程的认识 《职教论坛》2008[2]下.
[4]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课程的两个基本特征 《教育与职业》・理论版 2007,(20).
关键词:英汉对比 “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 教学实践
一、引言
教育部批准实施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指出: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1]作为英语专业的一门技能课程,《翻译理论与实践》的总目标是使学生能运用翻译的理论和技巧,将英美报刊上的文章以及文学原著译成汉语,或将我国报刊、杂志上的文章和一般文学作品译成英语,速度为每小时250-300个英文单词。译文要求忠实原意,语言流畅。[1]然而事实证明,经过2个学期的学习,尚有不少学生不能达到上述目标。学生要达到上述目标,个人的努力必不可少;另外占据相对主导地位的教师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进行教学也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本文拟从教材的选用(首要方面)、教学安排等方面提出在英语专业“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中引入英汉对比知识,探讨该课程的教学新实践。
二、“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现状及分析
在当前外语教育界教学改革的新形势下,虽然翻译作为一门相对独立的专业迅猛崛起,各种翻译教程和有关指导、参考书充斥教材市场,但就这些书的总体质量来看还不尽如人意。有些书虽然收集了大量的翻译实例和练习,但是缺乏分析总结和翻译原理阐述,难以指导学生的翻译实践;另一些翻译教程虽然也对翻译技巧进行指导性的讲解,但一般仅从英汉两种语言的语法结构和句子成分分析着手,直接讲解翻译中的语言技巧,如英汉语不同句子成分之间的互相转化,并没有从两种语言在文化语境和思维模式上存在的根本差异入手解决翻译技巧背后的翻译原理问题。语法结构分析只是语言形式表层分析,不够深入彻底,忽略了翻译方法背后的不同思维习惯和语言传统的根本问题;它虽然可以用于初级阶段的外语学习,但难以满足已经具有中级以上外语能力和已达到较高阶段的语言学习者对全面提高翻译实践能力的要求。[2]因为教材的选用不当(首要方面)、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学内容的安排囿于限制,很难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翻译技能,造成了本文开头所说的“经过2个学期的学习,尚有不少学生都是不能达到上述目标”的问题。
三、基于英汉对比的“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实践
(一)教材的选用
当代翻译教学要求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尤其是在学生从初、中级阶段发展到高级阶段的过程中,逐渐放弃对语法形式表层分析的依赖性,从而更加注重话语语篇中的语义结构和逻辑分析,强调传统语言文化所制约的语言思维模式的差异,并由此得出对翻译转换更具普遍指导意义的规律。因此,“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所需要的教材应该突破从语法形式转换表层讲解翻译技巧的局限,从其他角度(如文化语言学)阐述英汉两种语言习惯思维模式上的差异,强调二者的不同倾向性。[4]安徽建筑工业学院所选用的是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的《英汉互译原理与实践》一书。综合而言,该书以近年来英汉对比研究成果作为英汉互译的原理,通过典型的翻译实例和循序渐进的课内外翻译练习、练习提示和译文评析,能够全面、系统地帮助学生提高英汉互译的实际操作能力;通过使用该书,学生能够明确认识英汉两种语言的相对特征、习惯性差异及其对翻译方法的制约,并在此基础上掌握英汉互译的基本规律并能有意识地将其应用于翻译实践。同时,该书为了突出语言翻译转换本身的规律,保持“原理”与“实践”的密切结合,教程结构不以体裁为标准划分章节。经过5年的使用,教材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
(二)教学安排
《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周期为2学期,总计36周,周课时2节。根据教材内容教师制定了科学的教学计划(如下)。
第一学期(合计学时36学时):翻译概论2学时、基于英汉语对比的英汉互译原理2学时、英汉互译原理的应用4学时、静态表达与动态表达互译理论与实践8学时、主语系统与主题系统理论与实践8学时、客观视角与主观视角互译理论与实践8学时、复习答疑2学时、期末考查2学时。
第二学期(合计学时36学时):形合话语与意合话语互译理论与实践8学时,抽象概括与形象具体互译理论与实践8学时,指称、替代重复与省略互译理论与实践8学时,正说、反说与问说互译理论与实践10学时,复习答疑2学时。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从各个角度认识翻译所涉及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从翻译作业本身总结经验教训,得出具有指导意义的规律,促使他们举一反三,边总结边运用,通过亲身感受在实践中巩固与提高;强调系统理论指导下的翻译实践,从理解原理到课内外练习,再通过对实践结果的分析、巩固对原理的把握,以此加强感性与理性的相互促动;强调把课堂内外的作业与练习摆在第一位,首先要求学生在不参阅参考译文的前提下及时独立地完成课外作业,为课堂分析与讨论做好准备;尽量围绕学生作业和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结合每章/节的中心主题组织课堂讨论,以各种方式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并从正确的角度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对作业中的失误与欠妥之处予以纠正。
四、结束语
应该清楚地认识到,翻译是一门实践技能,英语专业学生要想提高自己的翻译技能,首先必须具备坚实的英语基本功,同时需要掌握一定的英汉对比知识,了解翻译转换本身的规律等。而这些都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进行教学改革,尝试新方法,学生在实际教学中互相合作,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翻译课程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关键词:注意资源 特定任务资源 总体任务资源 口语 课堂教学
一、引言
面对纷繁复杂的外界环境,人们需要同时注意的事项日益增多,如何将有限的注意分配到同时出现的众多事件中去,是人们努力探究的问题。资源理论近年来在注意研究领域内颇为流行,其优势在于能较好地解释注意的多种特性,特别注意的选择和分配。
二、注意资源理论
1.注意资源理论的两种不同观点
(1)特定任务资源
“特定任务资源理论”(Task—Specific Resources theory)主张,人的认知加工的资源或能量是具体的。这种理论预言:不同性质的任务可以同时并存,人们可以轻易地同时完成两种性质不同的任务,一旦任务之间的性质有相交或产生叠加,干扰就会产生。
(2)总体任务资源
“总体任务资源理论”(Task—General Resources theory)认为:人的认知资源或能量是一般的而非特殊的。这种理论预言:A.人同时做两件事会感到困难并非由任务干扰引起,而是任务需要的资源超过了人的资源。只要活动不超过人的资源,人就能够同时做两件事。B.当加工需要的资源超过人本身拥有的资源总和,而人又试图同时做第二项任务,那么第一项任务的成绩将会下降。C.人的注意资源分配很灵活,它可以改变以适应新异刺激的需要。因此,总体注意资源理论强调注意分配的条件是各项任务所需的资源不超出人的资源的总和。任务本身的性质不是注意分配成功与否的关键。
2.认知负荷理论
认知负荷理论(Cognitive Load Theory)是由John Sweller等人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主要从认知资源分配角度来考察学习问题的解决,它以认知资源有限理论和图式理论为基础[1]。这种理论认为,问题解决和学习过程中的各种认知加工活动均需消耗认知资源,若所有活动需要的资源总量超过了个体拥有的资源总量,就会引起资源分配不足,从而影响学习或问题解决效率,这被称之为认知超载(cognitive overload)。这一理论与总体注意资源理论甚为相似。
图式和规则是认知负荷理论强调两个重要概念。研究者认为学习时消耗的心理努力,是认知负荷的本质属性。而图式和规则自动化则是减轻认知负荷、提高认知加工效率的关键。
三、对外汉语口语教学
1.对外汉语口语教学的任务和目的
在《对外汉语教学发展概略》中对我们现阶段的对外汉语教学的主要任务做了如下描述:以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为基本目的,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学习目的确定教学内容,贯彻结构、情境和功能相结合的教学原则,用不同的方法训练不同的语言技能。在语言教学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的训练中,“说”是最复杂的一项,它是把另外三项技能综合应用以后直观地表现出来的结果。口语课的手段是交际,目的也是交际, 对外汉语口语教学的任务和目的就是在特定的情境下对其进行说话行为的培训。
2.传统的对外汉语口语课的教学环节
(1)组织教学。使学生做好心理和物质准备,集中注意力,排除干扰,自觉地投入到学习中去。组织教学的形式多种多样,复习旧课,聊天、问答形式、观看其他视频资料,听音频资料或阅读文字资料后展开讨论都可行。
(2)复习旧课。检查、复习已学过的内容,用旧知识中的某一视点引出新知识的内容。
(3)进入新课学习。
①生词。
②课文的理解讲练。
从听入手展示课文:听老师读或者听录音;
从读入手展示课文:学生分段读或分角色读;
通过提问掌握并熟悉课文中重要和难理解的词语和句子;
通过讲练掌握并熟悉课文的话题、结构;
学生分组活动,练习对话或者叙述,能够比较流利地复述课文;
学生汇报表演,教师和其他学生评判、纠错。
③活用:结合学生实际,就相关话题进行讨论、问答、表演或演说等话语技能训练。扩充相关词汇量和口语俗语、成语或相关句式。
④总结:总结本课教学内容、重难点及教学目标等。
⑤布置作业
3.对外汉语口语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外国学生自身的心理障碍
其实对外汉语课本上的语句并不深奥,学习中的困难主要源于它的外语特性——汉语不是他们的第一语言,汉语学习中受母语的干扰较大。与中国人交流的时间不多,缺乏足够的语言环境,课堂时间,尤其是口语课在整个学习课时中安排得也不多,往往感觉口语学习非常困难。如中国人学习外语一样,外国学生学习汉语也同样存在着开始害怕开口说,中间不自信不说,最后完全放弃说这几个阶段。成人学习第二语言时自我监控程度很高。另外,母语的负迁移和对目的语规则的过度泛化在成人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也表现得很突出,成人的抽象思维和类推能力和元语言知识在口语输出方面也是一把双刃剑。
(2)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良影响
汉语口语终究只是一种工具,是一种能在交际方面给我们带来极大便利的工具,既不神秘,又不复杂。最易理解的方法是循着它在自然状态下的发展轨迹“先听说,后读写”循序渐进。但传统的教学模式仍然占据着统治地位:教语言像教知识那样去进行阅读、背诵、默写、填词、翻译,真正的口语训练不被重视,本末倒置现象十分严重。
摘 要:本文围绕国家骨干校建设中的焊接结构加工工艺核心课程建设,结合满足现代高职高专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分析了进行课程教学资源建设的重要性,并尝试建设了具有创新性的“工学结合”的焊接结构加工工艺课程教学资源库,对提高教学效率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 :核心课程 焊接结构 工学结合 教学资源
传统的学科教学所用到的教学资源相对简单而且独立,只有传统的教材、课件、专业教室、实训场所以及理论教师和实训教师等。而要完成“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教学任务,这类教学资源是远远不能达标的。
“工学结合”作为职业教育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有其特有的优势,已得到了普遍认可,正逐渐被大多数的高职院校所采用,而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的教学资源与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教学资源相比也有其自己的特点。为此,要建立满足新模式教学资源的各项内容。
一、建设新模式下焊接结构加工工艺课程教学资源的意义
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是笔者学院国家级骨干校建设中重点建设专业之一,焊接结构加工工艺课程作为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是课程体系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课程是一门对核心专业能力起主要支撑作用的“理实合一”的课程。
在整个课程体系当中,《焊接结构加工工艺》这门课程也是综合性最强的一门课程,它综合运用到《熔焊过程及缺欠控制》《焊接工艺》以及《焊接检验》等多门课程,也是学生进行顶岗实习等后续课程的基础。因此,该门课程起到了焊接专业知识汇总及承上启下的作用。
焊接结构加工工艺课程在改革之前叫做《焊接结构生产》,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只是将整门课程分为《焊接结构生产》的理论教学、实验教学以及《焊接结构生产》课程设计几个部分进行。虽然在整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也涉及理论知识的讲解和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但是并没有做到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很好的融合,不能达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目的。因此,我们需要将这门课程进行改革,使其真正符合现代高职教育的理念。
我们按照“以职业定岗位、以岗位定能力、以能力定课程”的思路,重构课程体系。以典型焊接结构的生产过程为载体,对工作任务所需的能力进行重构和集成,并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开发基于焊接生产过程的课程体系。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式。配套开发具有鲜明工学结合特色的教学资源。
二、课程教学资源建设的主要内容
1.教学资源的主要内容
(1)课程标准。根据教学指导方案,设计若干以学生为中心的、运用先进教学法的一体化课程,并制定相应的课程标准,围绕专业核心能力建设课程。
(2)教学方法设计。根据典型案例设计教学情景。在焊接结构加工工艺课程中一共设计了包括焊接结构件制造基础知识、焊接结构加工应力与变形、焊接结构件的备料加工工艺及设备等九个教学情境,其中又分为若干个典型工作任务。
(3)电子教材、教案和配套教学课件。根据新模式下的课程标准,重新修订了《焊接结构生产》教材,教材体例与课程标准保持一致,同时还选用了一些先进的工艺及新照片来完善教材内容。
(4)项目动画库。电子版动画库包括生产操作案例等。由于焊接结构加工工艺课程涉及很多结构的加工过程,但是在日常的教学中有些实际操作过程受到各方面原因的限制而不能实现。因此,在课程建设过程中,与动画公司合作制作了很多课程动画,以满足教学的要求。
(5)试题库。内容包含历年考证试题库及答案、在线测试。由于建立了网络教学资源,因此可以使学生在课余时间,尤其是在考试前期的准备中,通过网络教学平台进入在线测试系统,对焊接结构加工工艺课程的掌握程度进行在线测试。这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进一步积累。
2.教学资源建设的突破性进展
焊接结构加工工艺课程建设包括项目课程的设置、学习情境的设计等多方面。首先,该课题制定了满足“工学结合”的全新的课程标准。其次,由于教学主要内容和教学方式发生改变,在传统的班级教室进行教学是远远不能满足要求的。
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的顺利实施需要特定的教学场所,因此,应当根据不同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的要求,为学生建立一个尽可能真实的“工作和学习”环境。传统的学科课程的教学场所虽然有很多种,但每一种只具备单一功能,学生在每种教学场所中来去匆匆,无法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很好结合。
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不再明确划分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因此,需要将教学场所设计成集理论教学和实践性教学为一体的“一体化学习站”,并划分为教学区、讨论区、试验区和实操区等,从而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合二为一。
该课题中一项重要的突破便是完成了焊接实训基地进行部分改造,形成了既能满足一体化教学,又能满足实训需要的多功能实训车间。多功能实训车间也是一体化教学场所的一种,只不过更加突出了一体化教学的生产实践性,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内容相对复杂、要求更加全面的综合性“生产任务”。
三、课程教学资源建设的社会影响
许多毕业生在刚刚进入工作岗位之后,往往都有“不知道从何下手”“不知道该怎么干活”之类的问题。这样,用人单位往往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重新对毕业生进行岗前培训,也就是面对一个毕业生不能尽快适应岗位的问题。
在经过对众多装备制造企业进行广泛调研的基础上,通过校企合作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指导委员会研讨,我们确定了该专业高职人才的培养方案,制定了焊接岗位职业标准,以学生就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为导向进行教学改革。将过去的《焊接结构生产》理论课、《焊接结构生产》课程设计等课程进行组合与重构,并以典型焊接结构产品制造工艺为主线,将理论知识学习、工艺编制、产品实作、生产组织管理、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等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能力,为缩短毕业生就业试用期、拓展毕业生长远职业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课程建设项目组中诸多企业人员的参与,为焊接结构加工工艺课程的改革提供了大量企业典型案例,充分体现了校企合作精神,为该课题的顺利完成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另外,该课题所完成的成果通过网络资源库的形式体现,通过网络平台可以实现与其他兄弟院校之间的交流与学习,为课程建设乃至专业建设的进一步完善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四、小结
总之,不同于传统学科课程的教学资源,服务于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的教学资源有其自身的特点,而且教学资源建设是一项关系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现代高等职业教育模式能否成功实施且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工作。为此,我们必须要提高认识、高度重视,统筹安排、扎扎实实做好具有“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现代高职教育特色的教学资源建设。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李继中.关于高职工学结合教学有效性的解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4).